浅析董仲舒政治思想
董仲舒提出了什么建议

董仲舒提出了什么建议
董仲舒是西汉末年的一位儒家学者,他的主要贡献是他的治国思想和政治建议。
他的建议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首先,董仲舒主张“天人合一”。
他认为天地宇宙间存在着一种秩序和规律,人类应该遵守这些规律,与天地宇宙保持和谐。
他强调人类应该尊重天地宇宙的法则,追求道德的完善和修养。
他认为只有在人类与自然界保持和谐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治理。
其次,董仲舒主张周天子道。
他认为周朝是历史上最完美的王朝,成为了他提倡的政治理想。
他认为天下之民应该遵循天道来实行政治治理,国家应该依法治理,君主应当依循天命来治理国家。
他主张君主要具备德才兼备的品质,以便能够实行仁政和民主的治理。
第三,董仲舒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他认为修身齐家是为了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习惯,而治国平天下则是为了实现社会稳定和人民幸福。
他强调理性思考,以及正确的行为准则,以实现人的自我完善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最后,董仲舒主张教育致治。
他认为教育是实现国家治理和社会进步的关键。
他主张教育要以儒家经典为基础,培养民众的德行和才能,以培养优秀的人才来服务国家和社会。
总结起来,董仲舒的建议主要包括尊重天地宇宙的法则,遵循天命来治理国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及通过教育来培养
德才兼备的人才。
这些建议强调了个人修养、政治治理和教育的重要性,体现了他的儒家思想和政治理念。
它们对中国古代政治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后世的治国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九讲董仲舒的天人合一的政治思想

• 他说,“天之常道,相反之物也 ,不得两起,故谓之一。一而不 二者,天之行也。”
• “一统”的永恒法则化为中央集 权政治体制和君主专制统治提供 了认识依据。
• 3、“天人感应”与君权神授说 、天谴说
• 维护君权至上是董仲舒的基本政 治主张之一。
• “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 之王。三画者,天、地与人也。 ……取天、地与人之中以为贯而 参通之,非王者孰能当是”。( 《王道通三》)
• 3、汉武帝时期内忧外患严重,提 倡清静无为的黄老之学已经不能 适应汉政权面临的挑战。儒家思 想则主张有为,能为汉武帝的有 为提供理论支撑。
• 外有匈奴对边疆的屡次侵犯,内 有分封诸侯的坐大对皇权的威胁 ,同时豪强地主与一般民众的矛 盾也日益尖锐。
4、传统儒家总的来讲适应宗法分 封亲亲的诸侯国家的要求,不少 方面与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君主 专制还存在不适应的地方。如孟 子讲“为政不难,不得罪于巨室”。 “国人皆曰可杀,然后杀之。”“推 恩足以保四海”。
、御、书、数;或者六艺即六经,谓《易》 、《书》、《诗》、《礼》、《乐》、《春
秋》)内容丰富富有弹性。对于不 同的思想,有兼容并包的可能。
• C儒学能够独尊不仅在“理”的方面,还 与“势”有关。(韦正通)儒学知识传 播强调师承,儒生众多。
• D儒学强调维护现实的社会制度,符合上 层统治者的需要,同时强调矛盾双方的 妥协和高扬民本思想,有助于缓和社会 矛盾,使传统等级压迫制度受到一定约 束,从而也符合上层统治者的长远需要 。
•。
E汉武帝时内忧外患严重,无为思想已不适 合时代,而儒学强调有为则为汉武帝的 文治武功提供了理论根据。
F 儒学经过董仲舒改造的,理论更加完密 ,内容日益丰富,能更好地适应中央集 权的君主专制制度,远非其他各家所能 比。
董仲舒政治思想探析【最新哲学类】

——附加文档一篇,不需要的朋友下载后可以编辑删除,谢谢——工程概况刘家湾北段市政工程总长度545m;道路设计红线宽度主线30m,一副路面;车行道16m;绿化带2*4m;人行道2 *3m。
刘家湾北段市政工程设计内容包括:道路、雨水、污水、给水、照明、弱点管道、标志标线工程。
技术指标:1、道路性质:城市主干道(2级)2、设计行车速度:40km/h3、使用年限:15年4、车行道、人行道设计坡度:2%主要设计依据:1、咸阳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刘家湾北段市政工程”设计委托书。
2、咸阳市城乡规划建筑设计院:“咸阳市彬县泾河区建设规划图”。
3、《城乡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4、《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J114-2001)5、《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06)6、《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D40-2004)7、《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8、《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F10-2006)9、国家其它有关设计规范及标准。
第一章项目经理部组成1.1工程项目管理模式项目经理部由公司总部授权管理,按照企业项目管理模式GB、T19001-ISO91001标准模式建立的质量保证体系来运作,质量管理为中心环节,以专业管理和计算机管理相结合的科学化管理体制。
项目经理部按照我公司颁布的《项目管理手册》、《质量保证手册》、《项目技术管理手册》、《项目质量管理手册》、《项目安全管理手册》、《项目成本管理手册》执行。
1.2 工程项目管理的主要目标质量目标:合格工期目标:我公司投标自报工期为180日历天,满足建设单位的要求。
在满足合同工期和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尽量加快施工进度,使工程提前交付使用,实现我公司的承诺。
成本目标:科学管理,精密组织,在“人、机、料、法、环”五个影响工程造价的因素方面加强管理和监控,杜绝返工等质量事故,提高工程一次验收合格率,从而降低工程的成本。
董仲舒教化思想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董仲舒教化思想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董仲舒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他的教化思想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
首先,董仲舒强调以人为本,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在当代,教育也应该以人
为本,注重学生的身心素质培养,全面发展学生的个性和才能,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其次,董仲舒提倡道德教育,认为道德是教育的核心,要以准则和规范的方式引导人
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在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也需要强调道德教育,让学生了解
道德的重要性,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
第三,董仲舒强调崇尚天理,认为人类生活与宇宙万物是一体的,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让人们遵循宇宙的规律而不是自己的私欲。
在当代,也应该重视环保意识,在思想政
治教育中强调保护生态环境,推进可持续发展。
第四,董仲舒倡导实践教育,认为教育应该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让人们在实践
中不断提高自己。
在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也应该注重实践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
知识和技能,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综上所述,董仲舒的教化思想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和启示,需要将其
理念运用到当代的教育中,为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董仲舒教化思想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董仲舒教化思想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董仲舒是秦汉新儒学代表之一,其教化思想是其哲学思想中一个重要的方面。
教化的核心是使人们通过学习、教育和自我修养,达到“内圣外王”的境界,即在道德和行为上达到“圣人”的标准,在治理和领导上达到“君子”的标准。
董仲舒的教化思想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
首先,董仲舒的教化思想强调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性本善,只是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而变得不良。
因此,通过教育和自我修养,可以唤起人们内在的良善本性。
这一思想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指出了方向。
当代社会中,人们的道德水平和行为方式受到外部环境的复杂影响,政治教育可以通过在幼儿园、学校和社会等各个阶段有计划地提供道德教育和德育课程,帮助人们保持内在的良善本性,从而建立社会正义和和谐。
其次,董仲舒的教化思想强调自我修养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通过个人的自我修养,才能使人达到“内圣外王”的境界。
这一思想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提示了一个方向,即政治教育应该不仅是有计划地教授道德和公民意识,而且也应该培养学生的自我修养意识,使其意识到个人发展需要不断地自我修养和提高,并从中体验到人生的真正价值。
第三,董仲舒的教化思想提出了内外合一的思想。
“内圣”和“外王”之间相互补充,彼此缺一不可。
这一思想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是,须要注重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即以个人身心和精神健康为标志和以和谐社会为目标。
这种“内外合一”思想的引领在于儒家的“天人合一”的大境界,它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中“人人平等,没有贵贱高低”的核心理念相吻合,旨在实现自主、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以满足新时代“构建自然、平等、和谐的社会主义文明”的形式性目标。
综上所述,董仲舒的教化思想强调了教育、自我修养和内外合一的思想,在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启示。
我们应该在每一个教育和文化传承领域中理解和运用董仲舒的教化思想,为实现和谐社会和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董仲舒教化思想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董仲舒教化思想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摘要】董仲舒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家,他的教化思想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有着一定的启示。
文章概述了董仲舒教化思想的基本内容,包括其核心观点和主要特点。
然后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探讨了董仲舒教化思想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提出了借鉴董仲舒教化思想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建议,并展望了未来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方向。
通过深入研究董仲舒的教化思想,可以为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董仲舒、教化思想、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启示、现状分析、核心观点、推动发展、未来方向1. 引言1.1 董仲舒教化思想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董仲舒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家,提出了许多关于教化思想的理论,这些理论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都有着重要的启示。
董仲舒的教化思想强调人的教育和修养,认为通过教化可以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思想素养。
在当代社会,思想政治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关乎个体的人格修养与社会责任感,还关乎整个社会的发展和稳定。
通过借鉴董仲舒的教化思想,可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培养出更多有思想道德素养的公民,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董仲舒的教化思想也提醒我们,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与时俱进,注重实践与现实问题的结合,不断完善和创新教育内容和方法,以更好地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引导人们正确理解和处理思想政治问题。
通过深入研究和应用董仲舒的教化思想,可以为未来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指明方向,实现教育目标的持续提升。
2. 正文2.1 董仲舒的教化思想概述董仲舒的教化思想概述:董仲舒(公元前153年-前93年)是汉代著名思想家和政治家,他提出了“教治”、“以夷制夷”、“纲纪”等教化思想。
在董仲舒看来,教育是治国安邦的根本之道,只有通过教化,才能使人民心悦诚服,社会秩序稳定。
他强调教育要注重德、才两方面的培养,即培养人才的同时也要注重道德修养,认为只有德才兼备的人才才能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
浅析董仲舒的政治思想

浅析董仲舒的政治思想作者:宋启飞来源:《西部论丛》2018年第04期摘要:西汉的董仲舒对先秦的儒学思想进行了批判的吸收与改造。
通过借鉴法、道、阴阳家的思想理论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维护君主专制、维护封建大一统需要的政治思想理论。
董仲舒从“天”与“人”的关系出发,阐述了尊道治国的政治思想。
本文主要在阐述西汉之前儒家政治思想发展脉络的基础上,重点探究董仲舒的政治思想和治国方式。
【关键词】儒学、董仲舒、政治思想董仲舒是我国西汉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
他的封建大一统理论和君权神授思想满足了当时的大一统国家的需要。
推动了西汉王朝的发展与繁荣,奠定了儒学的显学地位。
他批判的吸收了汉之前儒学大家的政治思想,并结合法、道、阴阳家的理论进行了创新,使儒学重新获得发展。
可以说,如果没有董仲舒对儒学思想的理论创新,儒学很难能有今天如此崇高的地位。
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其政治思想进行系统地梳理和研究,探析其政治思想对汉朝的影响。
一、西汉前儒学政治思想的发展首先是以孔、孟为代表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学政治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礼崩乐坏”,战争频发。
孔子周游列国,目睹了争霸战争给人民造成的巨大伤害。
认为只有恢复周礼,在周礼的指导下社会才能重新恢复安宁。
因此,他创立了儒家学派。
在孔子之后,战国前期儒家代表人物是孟轲。
战国末期的儒学代表则是荀况。
这些学者为儒家政治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然后是秦朝时期的儒家政治思想。
秦王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
秦朝以法家思想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主张“仁政”的儒学不符合统治者的要求,儒学的发展进入了低谷。
之后就是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汉朝时期儒家政治思想。
董仲舒生活在西汉王朝的最鼎盛时期,而且在思想文化方面,言论相对秦朝非常宽松,而且很多避世的学者们也逐渐重新走入社会,著书立说,传播思想。
董仲舒的儒学理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汉武帝时期解决了北方的边患问题。
但因为常年征战,且国内土地兼并严重,汉武帝急需新的治国理论。
2第二章 董仲舒的政治思想

一、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确立的历史过程 (1)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 (2)西汉王朝的发展(文景治之) 西汉王朝的发展(文景治之) (3)汉武帝统治的需要
二、董仲舒“天人合一”的政治思想 董仲舒“天人合一” 董仲舒所处的时代, 董仲舒所处的时代 , 是两汉王朝发展 的鼎盛时期, 的鼎盛时期 , 他在吸收先秦各家思想中有 利于巩固封建统治秩序的思想观点的基础 之上, 对传统儒家思想进行改造, 形成了 之上 , 对传统儒家思想进行改造 , 以儒学为主熔阴阳家、 黄老、 以儒学为主熔阴阳家 、 黄老 、 名法家等多 种学说为一炉的新儒学, 讲阴阳五行、 种学说为一炉的新儒学 , 讲阴阳五行 、 好 言灾异和天人感应等, 言灾异和天人感应等 , 使之充满了神学色 彩 , 建立了一整套旨在维护中央集权专制 统治的“天人合一”的政治理论。 统治的“天人合一”的政治理论。
同时, 同时,董还用唯心主义的宗教观看待人类 社会的历史发展, 社会的历史发展,提出了王朝更替不过是 道的外在形式的简单循环,也就是“ 道的外在形式的简单循环,也就是“三 三统”的依次交替,朝代变了, 正”、“三统”的依次交替,朝代变了, 但社会制度不可以变化,王朝有改制之名, 但社会制度不可以变化,王朝有改制之名, 无改道之实。这种道统论, 无改道之实。这种道统论,是维护君主专 制统治的理论依据。 制统治的理论依据。
董仲舒还将孔子的学说加以改造, 董仲舒还将孔子的学说加以改造,继承 和发展了西周的“天命观” 和发展了西周的“天命观”,把“天” 神秘化、人格化和道德化, 神秘化、人格化和道德化,认为天是百 神之中地位最高的神, 神之中地位最高的神,而且是有计划有 目的的支配着自然界、 目的的支配着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每一 个人的命运。 个人的命运。把天作为其政治思想中的 最高范畴。 最高范畴。
董仲舒《天人三策》中所见政治思想研究

董仲舒《天人三策》中所见政治思想研究董仲舒是中国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他提出了“天人合一”思想,这一思想影响了中国历史上的许多政治家和哲学家。
董仲舒的作品《天人三策》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其中的政治思想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分析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所见政治思想。
首先,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提倡君主应当具备仁德之心。
在《天人三策》中,董仲舒提出了“明君臣之道”的思想,他认为君主应该具备仁慈、平和、公正等品质,以便更好地治理国家。
他说:“民惟以天下为家,家惟以君民无不以天下为心。
地广山高,邦有乱事,忧虑盈腹,皆体于君民之心。
故曰天下可一治也。
”董仲舒在这里指出,将天下当家做主的心态置于最高,将人民作为重点关注对象,能够成为治理天下最高效的方法。
举一个例子,董仲舒认为君主不能依靠暴力的手段来治理国家,而是应该依靠道德来维护社会和谐。
他说:“夫暴虐之主虽有权柄,天下岂不诛之!太平之君虽不关市朝,天下不岂赖之!应学仁义以宽厚人心,以泽及黎元,讲信号,以天下宁靖为先。
”董仲舒认为行使政治权利的君主应该具有仁慈、公正、宽容等品质,消除人民的不满,增加人民的信任和支持,从而实现社会和谐、国泰民安。
其次,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强调了文化教育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董仲舒认为,国家的兴旺需要依靠文化和教育的推动,文化教育不仅能够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还能够培养国家的管理和领导人才。
他说:“夫兴福之国,不可以无道德教化,不可以无德化之师,不可以无尊贤纳士,不可以无好学之民。
故曰德义兴,而后政治治。
”董仲舒的思想强调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认为必须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同时借助于新的教育体系,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精英人才。
举一个例子,董仲舒认为文化教育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只有建立先进的教育制度,才能培养出优秀的领导人才。
他说:“学问谲乎治,治谲乎学问,治和乎学问,学问和乎治。
”董仲舒认为,治理国家需要依赖学问和实践相结合,只有建立先进的教育体系,才能培养出更多的领导人才,从而推动国家不断发展。
论董仲舒的大一统政治思想

论董仲舒的大一统政治思想
董仲舒,字伯道,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思想家、统一战线思想创始人,他提出的“大一统”政治思想对于中国传统的统治理念和习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董仲舒的“大一统”政治思想,认为有效的国家统治只能以一统为标准,绝不允许容许分裂。
他在《大学》中提出,“以大一统为宗旨,以克分裂为本,以团结实
力为势,则一切缺乏尊严、艰难困苦的担当可以克服,强大的国家才可以持久”。
也就是说,坚持“大一统”,只有唯一的中央权力,国家的力量才可以牢固而持久。
董仲舒认为,只有推进大一统,才能有效推进国家的发展,他主张将党、政府、军事、私企等组织机构的力量整合为一个有效的整体,使之协同行动,达到一心一德、一致一行的目标,进而形成全民为一家的整体,把国家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董仲舒的思想受到了当时广大知识分子和社会各界的普遍拥护。
他的思想不仅影响了当时的社会精英,而且也狠深的被普通百姓所接受,受到了深远的影响。
今天,董仲舒的大一统政治思想仍然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在新时代背景下,可以重新阐释其精神,在当今社会政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董仲舒教化思想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董仲舒教化思想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董仲舒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家,他在教化思想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提出的“观其所由生,察其所由养,所以教化之。
”的思想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也有着深刻启示。
本文将从董仲舒教化思想的内涵和价值出发,探讨其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一、董仲舒教化思想的内涵和价值董仲舒教化思想的内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观其所由生”,指的是通过观察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了解他们的生活背景和成长环境;二是“察其所由养”,指的是通过观察人们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了解他们的教育背景和教育方式。
董仲舒强调了教化的全面性和系统性,他认为教化不仅仅是对人的外部行为进行调教,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化来培养人的内在品格和道德观念。
董仲舒教化思想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强调教化的重要性。
董仲舒认为教化是人类社会中最为重要的事业,因为它关乎到每一个人的思想品德和道德修养。
二是注重教化的方法。
董仲舒提出“观其所由生,察其所由养”的教化方法,强调了对人的全面观察和全面教化。
三是强调教化的目标。
董仲舒认为教化的目标是使人们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出品德高尚、思想深刻的人才。
1. 强调全面性教化2. 注重培养内在品格董仲舒教化思想强调了培养人的内在品格和道德观念。
这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启示,即应该重视对学生的内在品格和道德观念的培养,不仅仅注重学生的知识技能,更要注重学生的思想品德和道德修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董仲舒教化思想强调了教化的重要性,认为教化是人类社会中最为重要的事业。
这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启示,即应该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重要的位置,认真对待教育的每一个细节,全力以赴地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4. 强调教化的目标董仲舒教化思想强调了教化的目标是使人们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出品德高尚、思想深刻的人才。
这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启示,即应该明确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刍议董仲舒的政治儒学及其现实意义

刍议董仲舒的政治儒学及其现实意义摘要:加强对董仲舒儒学思想的研究,对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及新农村建设意义重大。
它有助于加强和改善执政党建设;有助于促进中国市场经济稳健发展;有利于化解文化认同危机和信仰危机;有助于化解现实矛盾;有助于解决应式教育的弊端;有利于构建公平合理的国际新秩序。
关键词:董仲舒;政治儒学;现实意义一、董仲舒政治儒学的内涵董仲舒的政治儒学是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涉及国家社会生活领域的方方面面。
1.政治方面,他提出“天人感应”与“政治大一统”的主张“天人感应”的本质是君权神授。
董仲舒“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
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
其意思是“王”要为百姓谋福利,不是一人役天下,而是一人为万民。
因而,他在提出君权神授观念的同时,又用“天”来限制皇权,从而体现了他重视民生的思想进步性。
他的大一统主张也是由“天人感应”推出来的。
他说天生万物是有目的的,“天”的旨意是要大一统的,汉朝的皇帝是受命于“天”来进行统治的。
各封国的王侯又受命于皇帝,大臣受命于国君。
家庭关系中,儿子受命于父亲,妻子受命于丈夫,这一层层的统治关系,都是按照“天”的意志。
2.经济方面,他提出“限田、薄敛、省役”的主张在董仲舒生活的年代,土地兼并十分普遍,阶级矛盾十分剧烈。
大多数官僚、贵族目无法纪,他们凭借着自身的封建特权,对土地进行大规模的圈占。
为此,董仲舒主张践行儒家仁政的思想,采取限田、薄敛和废除盐铁等措施,竭力减轻农民的税赋负担,实施休养生息政策,保证农民有充足的体力进行生产,这样也是为了缓和日益严重的阶级矛盾,强化和巩固封建统治阶级执政的合法性。
3.文化方面,他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精髓,不只完全源于儒家的思想,它还集合了法家、道家和阴阳家的思想精华。
其有力地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巩固了封建统治阶级和强化了封建专制王权。
为此,这种思想备受封建统治者汉武帝的重视,发展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和主流思想。
董仲舒的主张:董仲舒的主要思想及其影响 董仲舒的主张

董仲舒的主张:董仲舒的主要思想及其影响董仲舒的主张本文话题:董仲舒的主张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科学知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董仲舒思想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之中曾出现了许多耀眼的思想家,他们适应时代的需要,提出了许多具有开创性或者具有预见性的主张,而这些主张对当时和以后的中国历史进程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董仲舒主要活动于汉景帝和汉武帝时期,他是汉初杰出的大儒,他治学严谨,学识丰富,为适应汉初政治上加强封建大一统和发展封建经济的需要,他提出了许多对当时的政治经济以及思想上都产生重大影响的主张,而且其中一些思想主张对中国后来的历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初的社会形势董仲舒生活在西汉前中期,战国后期以风靡之势统一中国的秦王朝经过二世而亡,西汉在农民浪潮以后得以建立,汉代建立以后农民阶级和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作为基本矛盾仍然存在,在汉代封建剥削制度有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
汉代的封建剥削主要有:其一是领户制即所谓的封建领主制;其二是豪强地主实行的租佃制。
汉承秦制,继续实行奖励军功的食邑制度,这一方面是刘邦为自己夺取天下招揽人才,另一方面是解放奴隶,实行封建制,更好的适应历史的发展要求。
此外汉初尤其注重对暴秦短命而亡的总结,对农民起义尤为重视,因此汉初轻徭薄赋,于民生产。
除了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外,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也存在着尖锐的矛盾:中央集权和地方割据势力之间的矛盾,封建富商和封建政府之间的矛盾,豪强宗族地主和封建官僚地主之间的矛盾,而这三个矛盾整体上还是中央集权政府一方与富商、宗族地主以及地方割据势力一方的矛盾。
他们之间的矛盾在汉初社会中超过了封建统治阶级和农民阶级这两个敌对阶级的矛盾,成为了汉初的主要矛盾。
汉初时,由于刚刚结束秦末战争,汉初几位统治者都实行休养生息,轻租薄赋的政策,人民生活得以安定,然而到汉武帝使土地兼并迅速膨胀,对封建政权和封建经济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同时关系国家生活的盐铁,铸钱很多都未集中在中央,商业经济发展严重影响了封建中央政权的根基。
刍议董仲舒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

刍议董仲舒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摘要】作为西汉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董仲舒是中国儒学发展史和中国思想史上继孔子之后又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史上承前启后,有选择地借鉴到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仅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而且有利于搞好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关键词】儒家思想文化董仲舒思想政治教育思想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急需在思想文化领域中进行创新,以满足社会发展对思想文化的需求,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促进社会加速发展,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道德建设稳步推进。
但是,思想文化的创新并不是凭空就能实现的,必须有所继承,才能发展,而悠久灿烂的传统文化恰是我们思想文化创新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和精神财富。
一、关于儒家思想文化研究董仲舒是秦以后的第一位大儒,他继承先秦儒家传统的“天”的哲学、“任德不任刑”的德治思想和儒家传统的伦理思想并对其家里改造,从而形成了适应时代发展和需要的新儒学。
关于仁,董仲舒立足于天人感应论.吸收先秦儒家“仁者爱人”的思想,并作了扬弃和发展,形成了一整套系统而完备的新仁学思想,他赋予“天”以仁的品性,并且要以爱别人为根本法则,否定了只爱自身的思想;关于义,董仲舒对“义”从新的视角作出了新的解释:从人与我的角度提出了“义以正我”的法则;关于仁义之分,董仲舒认为仁与义的根本区别在于“仁之于人,义之于我”,同时还强词指出了仁义之分的不容混淆性和意义所在。
认为仁义所针对的对象是千万不能混淆、颠倒的,只有明于仁义之分,才能“反理以正身,据礼以劝福;推恩以广施,宽制以容众”,实现封建社会的长治久安;关于义利观,董仲舒在明于仁义之分的基础上对义、利关系的阐述,是其仁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其德治思想主张最直接的理论依据。
另外,董仲舒吸收了先秦阴阳家及秦汉方士神秘化了的“阴阳五行”学说,提出了“天人感应”说,吸收了法家“三纲”思想及先秦正名学说,提出“大一统”论,吸收了先秦人性论思想,改造孟子、荀子的人性论,提出“性有善质”论及“性三品”说。
董仲舒“大一统”思想论文

浅谈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摘要:对于董仲舒,以往的学者多是批判他所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观点,认为他扼杀了战国以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气氛;少数学者认为他的“大一统”及限制君权理论有积极意义。
为了追求国家安定、社会发展,董仲舒从促使政治进步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大一统理论。
这些学说在汉代史学观念更新方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我们认为,董仲舒的“大一统”理论实在有再探讨的必要。
关键词:儒学董仲舒大一统历史意义一、“大一统”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1、在政治方面,董仲舒生活在汉初时期,汉朝在黄老“清静无为”的思想指导下,经过几十年的休养生息,国力得到增强。
但同时,匈奴的威胁日益加剧;国内政治秩序也陷入了无序的状态,急需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进行改革就必然需要一种思想作为主导。
2、在经济方面,班固论当时形势曰:“汉兴六十余载,海内义安,府库充实,而四夷未宾,制度多阙。
”由此可见,汉初经济实力得到增强,当时的人民以及统治阶级内部也迫切希望结束无为之治,乘仓实财饶之运,大兴文教,再建武功,在足食足兵基础上,去迎接儒家理想中礼乐教化的盛世太平!3、在文化方面,在诸子百家中,法家的基本政治伦理思想由于秦王朝的灭亡而被证明是行不通的;道家又是以对现文明的批判为基本价值取向;黄老哲学“清静无为”的主张同样无法对社会进行积极的建设。
而儒家思想延续了历代以来的优良文化传统和社会文化经验。
所以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便应运而生了。
二、“大一统”思想的主要内容1、政治上的“大一统”就是建立和巩固以封建君主制为核心的中央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在董仲舒看来,政治上的“大一统”其实质上就是“尊君”。
“大一统”理念的思想渊源来自于儒家经典,是指统一历法。
统一历法也就是“改正朔”。
这“一统”天下不仅指人类社会,还包括天地万物在内,而万物一统世界的核心乃是圣王,取天地与人之中以为贯而参通之,非王者孰能当是?也就是说“大一统”就是统一于王权。
第七章 董仲舒的政治思想

3.禁私学:始皇置酒咸阳宫,博士七十人前为寿。仆射周青
臣进颂曰:「他时秦地不过千里,赖陛下神灵明圣,平定海内, 放逐蛮夷,日月所照,莫不宾服。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 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始皇悦。博 士齐人淳于越进曰:「臣闻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 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 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今青 臣又面谀以重陛下之过,非忠臣。」始皇下其议。
1、李斯的政治实践与秦朝的兴亡
法家思想为秦朝政治的基石。法家思想大行于 商鞅,学术思想至韩非而愈臻完善,到李斯的时候 法家思想则盛极而衰,法家政治则随着秦朝的灭亡 而渐趋灭亡。 李斯 (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08年 ),战国 末年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年轻时做过 掌管文书的小吏。后从荀子学帝王之术,学成入秦。 二十多年中,由长史升至廷尉。秦始皇统一六国之 后,后为丞相,秦二世继位后,第二年即被腰斩于 咸阳市。
圣人崇拜作为一种政治文化现象发生于春秋, 成于战国,以后作为一种理性范式和文化精神, 绵延到近代。诸子设计的圣人具有理性化、现世 化和神秘化的特征,这些特征既构成了圣人的基 本面貌,又反映了其共同倾向。圣人是人类的救 星,是社会政治理想的设计者和实现者,是真善 美的人格化,是理想,是期望,是对个人的超越, 是传统政治文化的灵魂。
三、董仲舒天人合一的政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思想
董仲舒(前179—前104),广川(今河北枣强) 人,是西汉中期的政治家和思想家,景帝时为博士, 汉武帝元光元年,下诏选贤良之士,董仲舒应诏对 策,为汉武帝提出了一套巩固封建统治的哲学思想 和政治主张,并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 汉武帝所采纳,深得汉武帝赏识。其后,任江都易 王刘非的国相10年;元朔四年(前125),任胶西王 刘端的国相,4年后辞职回家。专心著述。但朝中若 有大事,派使者张汤去其家问策,他都能为王朝提 供对策。
董仲舒教化思想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董仲舒教化思想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董仲舒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家,他的教化思想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董仲舒主张“教化人心,立德修身”,强调政治和教育的相互关系,提出教育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培养人才是国家的根本任务。
他的教化思想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董仲舒的教化思想强调“教化人心”,强调德育的重要性。
德育是教育的基础,是培养人才的关键。
在当代,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道德观念的淡化和虚无化成为了一个普遍的现象。
人们过分追求物质利益,而忽视了道德和文明的重要性。
加强道德教育,重视学生的品德修养,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和道德观念,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只有通过德育教育,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人才,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董仲舒的教化思想强调政治和教育的相互关系。
他认为,政治和教育是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的。
在当代社会,政治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政治教育,可以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念和政治信仰,增强国家意识和民族自豪感,培养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公民。
政治教育还可以增强人们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提高公民的法治素养,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加强政治教育,培养具有正确政治观念和政治素养的公民,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董仲舒的教化思想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他的教化思想强调“教化人心”,强调德育的重要性,这为当代道德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他强调政治和教育的相互关系,这为当代政治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他强调培养人才是国家的根本任务,这为当代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我们应当深刻领会董仲舒的教化思想,结合当代社会的特点,积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努力培养德才兼备的新时代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董仲舒的思想政治方面总结

董仲舒的思想政治方面总结董仲舒(约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04年)是中国汉代思想家和政治家,他的思想在中国古代政治哲学发展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董仲舒的思想主要集中在政治领域,他的政治思想以道家思想为基础,注重统治者的德治和人民的利益,并提出了一系列有关政治治理和社会教化的理论观点。
以下是对董仲舒的思想政治方面的总结: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董仲舒强调个人修身养性,认为只有修身齐家,才能治理好国家,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标。
他主张以道德为基础,通过个人修养和家庭教化来影响社会,从而达到政治治理的目的。
他认为,首先要对自己进行约束和改进,才能将修养的成果应用到家庭、社会和国家的治理上。
二、德治天下董仲舒强调以德治国,认为统治者应具备高德之人。
他认为,只有德行高尚的统治者才能有效地治理社会,得到人民的信任和支持。
他主张统治者要以身作则,做到诚信、廉洁、谦虚、宽容,以培养出贤能之士,选拔人才,进行政治人事决策,并通过示范行为来推动社会的道德进步。
三、兴鸿治乱董仲舒提出了“兴鸿”和“治乱”两个概念,其中“兴鸿”指教化人民,推动社会进步;“治乱”指惩戒和整顿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他认为,统治者应根据时代特点和社会需要,制定合理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实现统治的合法性和社会的安宁稳定。
四、教化人民董仲舒强调对人民的教化,认为教育是治理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手段。
他提出了教化人民的方法,主张通过批评教育和示范榜样的方式,引导人民正确的道德行为和社会规范。
他还主张通过社会审查和奖励惩罚的方式来对人民进行社会教化,以达到教育人民的目的。
五、人心向背董仲舒关注人心向背的问题,认为统治者的合法性和稳定统治的关键在于人心的支持。
他主张统治者要尽量争取人民的支持和拥护,通过对人民的承诺和利益的回报来赢得人心,从而保持社会的稳定和安宁。
六、治国与天命董仲舒认为,统治者的治理和国家的发展是符合天命的,是命运的安排。
他主张统治者要以天命为依据,依法治国,贯彻道家的天命观念。
第九讲董仲舒的天人合一的政治思想

• 2、天人合一与大一统思想。
•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 ,古今之通谊(注:合适的道理)也 。”
• 《春秋》隐公元年:“元年春,王 正月”。元即是一,即原,即始, 就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同时也是人 的本源,“故元者为万物之本,而 人之元在焉”(《重政》)。其次, 董仲舒提出“一”是天地运行的规 律。
d儒学强调维护现实的社会制度符合上层统治者的需要同时强调矛盾双方的妥协和高扬民本思想有助于缓和社会矛盾使传统等级压迫制度受到一定约束从而也符合上层统治者的长远需要e汉武帝时内忧外患严重无为思想已不适合时代而儒学强调有为则为汉武帝的文治武功提供了理论根据
董仲舒的天人合一的政治思想
一、董仲舒的生平
• 董仲舒(公元前179~前104),河北枣强人, (《史记》讲为广川人,但历史上德州、枣 强、景州三处,郡名皆曰广川,都号称是 董仲舒的故乡,修建纪念馆。))主要活动 于景武之世。景帝时任博士(古代学官名。 武帝时指专管传授经学的官员。武帝继位 后,以对策(即贤良对策三篇,保存在 《汉书》中,人称《天人三策》)得到汉武 帝的欣赏。武帝派他为江都相,事易王。
董仲舒画像
二、时代的新问题:董仲舒政治思想 产生的时代背景
• 1、新制度需要新的理论论证。 • 秦朝确立的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君主
专制制度,不能建立在赤裸裸的镇压之 上,需要一套意识形态为其辩护,提供 合法性和权威性。法家和黄老之学都不 能完成这一使命。
• 2、信仰失落,人的失落,人的尊严 与地位的丧失,需要新的理论纠正 这一危机。春秋以来理性的发展, 人文主义盛行,上帝、天命信仰被 严重打击和毁坏。
试论董仲舒吏治改革思想

董仲舒是西汉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
他在哲学、社会、政治、学术等方面的观点,对汉武帝的施政产生了重要影响。
从政期问,他揭露时弊,力主改革,务实求治。
本文旨在对董仲舒丰富的吏治改革思想作一梳理,并初步探讨它在历史中的地位。
一、建章立制,整饬吏治汉初崇尚黄老哲学,以无为治理天下,经过几代人的苦心经营,到汉武帝时期,西汉的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国家也积聚了大量的社会财富。
随着形势的变化,统治者逐渐放弃了黄老学说,随之而来的法律条目的日渐增多和一大批酷吏的出现,表面上统一、昌盛的西汉政权安定中涌动着不稳定的暗流,潜藏着危机。
对此,董仲舒有着较为清醒的认识,认为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是对政府的种种弊政尤其是吏治腐败进行改革。
革除官场上的不正之风是董仲舒吏治改革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
他说:“当更张而不更张,虽有良工不能善调也;当更化而不更化,虽有大贤不能善治也。
”他认为,官场出现“惟利是趋”现象的主要因为在于吏治腐败。
:x,/.t t t,他曾一针见血地批评汉武帝对财富的贪欲:“夫处位动风化者,徒言利之明尔,尤恶之,况求利乎!故大王使人求富求金,皆为大恶而书。
”对于“身宠而载高位,家温而食厚禄”的大官僚们凭借其富贵权势与民争利的腐败现象,董仲舒揭露道:“众其奴婢,多其牛羊,广其田宅,博其产业,畜其积委,务此而无已”,并指出统治者为满足自身的贪欲与民争利是政治腐败的恶因,也是社会道德沦丧的恶因,而道德的沦丧更会加重政治的腐败。
董仲舒提出整饬吏治应从三方面着手:首先,要改变选官制度,废除“任子”和“赀选”制。
他说:“夫长吏多出于郎中、中郎,吏二千石子弟选郎吏,又以富訾,未必贤也。
”其次,要“求人”,做好“选吏”、“训吏”、“察吏”、“恤吏”的工作,规范和健全官吏的选拔、培训、考核、奖惩等制度。
再次,强调君主要以身作则。
他说:“君人者,国之元。
发言动作,万物之枢机。
枢机之发,荣辱之端也。
失中根淑之儿歌理论对中国儿歌理论建设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 汉 诸 侯 王 和 高 级 官 吏 犯 罪 数 量 比较 表
当刘 彻初 次 召见 董 仲 舒 时 就对 他
武 帝 昭 帝
高 诸 侯 王
祖 4
惠
帝 7
文
帝 8
景
帝 1 9
说 :今 朕获承宗庙 ,夙 兴以求 ,夜寐 以 “ 思 , 涉渊水 , 若 未知所济 。”任大守重 , “ 夙
不 能 , 此 , 特 别 强 调 对 天 的尊 重 。 在 因 他
泉 。( 陈祖怀 :董仲舒思想文化与西汉中 《
前 期 的政 治 变 革 》 《 , 史林  ̄ 0 7年 第 6 20
期 , l9页 ) 一 统 思 想 是 中 国历 史 发 第 1 大 展 的必 然 ,也 是 对 先 秦 以来 要 求 统 一 思
的社会弊病 , 主要表现如下 :
1 汉 官 吏 和诸 侯 王骄 纵 不 法 日甚 .西
一
权 与地方 诸侯王矛盾 冲突剧烈 , 一方面 , 中央要找各种借 口削藩 , 另一 方面 , 地方
诸 侯 王及 其 下 属 官 吏 也 骄 纵 不 法 ,两 方
日
统治, 要巩 固现有成果 , 黄老之术 已经不
继承 和综 合了儒家的学说 ,并将其 理论 应用到社会 生活的各个方面 ,使之 成为 维护封建统 治的精神工具 。董 仲舒 在此 期 间曾以贤 良的身份上书 回答汉武帝 的 垂询 , 得到 了汉武帝的赏识。这就是董仲
舒 留 下 的 著 名 的 “ 人 策 ” 其 阐 述 了 天 , 五 大 关键 问题 , 发 了 汉 武帝 的兴 趣 。 引 董
仲舒 在对策 中提 出了五项 重大 建议 : ① 建立 明堂礼制 , 约束贵族行 为 ; ②建立培
养 官 吏 的 国家 太 学 , 民 间选 贤 良 , 从 为平
想上来。保障人 民的生存便 是政治 的主
要 任 务 。再 次 , 强 调 “ 民而 伸 君 , 君 他 屈 屈
而伸天” 即 : , 民的地位本是屈 , 的地位 君
本 是 伸 。就 是 说 臣 民 要 绝 对 服 从 君 主 ,
民知识分子开辟通 仕之途 ;③提 出一套
天人学说 , 用以约束警策 皇帝 ; 限制豪 ④
民占田, 制土地兼并 ; 以儒 家经典统 节 ⑤
一
“ 君为 臣纲” 而 君主要绝 对服 从 “ ” , 天 的
丰 富 的 政治 变 革 思 想 。
一
方 面 ,道 ” 就 是 适 宜 的 政 治 统 治 “
基本规律 ,它 的具体 内容则是封建仁义 道德和各项制度 , 中心 内容则是 “ 而 王道 之 纲” 董仲舒认为 , 。 在治世时代 , 以伦
理 道 德 为 主 要 特 色 的 “ 道 ” 相 互 一 致 王 是 的 , 有 必 要 加 以改 变 。 一方 面 ,道 ” 没 另 “ ,
时代 的要求 。所以 , 汉武帝迫切需要一种
新 的全 面 论 证 封 建 统 治 的 合 理 性 ,以及
◇
人 , 位而 卒者八人 , 明者六人 , 括 在 不 包
左迁 在内的转任者二 十七人 ,以老病被 免者仅~人 。” 此统计 结果是建立 在《 汉 书・ 百官公卿表》 基础上的 , 颇具权威 。同
想 的总 结 。 3政 治 改 革 思想 .
董 仲舒早 年刻 苦研读 儒 家经典 , 阅 读 了大量 的儒家经典著作 。引刘 歆评价
为 :仲舒 遭汉 承 秦 灭 学 之 后 , 经 离 析 , “ 六 下 帷 发 愤 ,潜 心 大 业 ,令 后 学 者 有 所 统 壹, 为群 儒 首 。” 这 里 可 以 看 出 , 仲 舒 从 董
仲舒 汉初 统治者信奉 以“ 无为 ” 清静” “ 为
宗 旨的 黄 老 之 术 ,汉 王 朝 经 过 “ 景 之 文
公 元前 1 8 : 巳 , 4 年 癸 汉景帝 刘启 中 元 二年 ,匈奴军 臣单于发动攻击 西汉边
地 之战。 从 汉 高 祖 到 汉 景 帝 期 间 ,主 要 是 恢
西 汉 社 会 发 展 的必 然 需 要 。
二、 汉武帝需 要董仲舒
汉 武帝是一个有抱 负的皇帝 ,他 要
干 一 番 事 业 ,光 靠 无 为 思 想 已不 再 适 合
公元前 19年 : 9 壬寅 , 汉高祖刘邦 八 年 ,汉 高祖刘邦与匈奴 冒顿单于 之间爆
发“ 匈平城 、 汉 白登 之 战 ” 匈 奴 发 动 攻 击 , 代邑之战 。
罢 免 者 十 四人 , 在垂 相 位 莞 者 十八 人 , 以 老 病 而被 免 者 仅 三 人 。 史 大 夫 , 居 于 御 即 副 垂 相 之 位 者 共 六 十六 人 , 罪 免 , 免 有 病
者共 十 五 人 , 罪 而 死 者 八 人 , 狱 者 一 有 下
面 的合力 ,造成 了汉前 期诸侯王犯 罪数
关 键 词 : 仲 舒 ; 治 思 想 ; 一 统 ; 权 ; 治 改 革 董 政 大 皇 政
一
、
西 汉 社 会 的发 展 需 要 董
期官 吏犯罪 的大量 案例 ,虽然记 述非常 简略 ,但更为全 面地 勾勒 出西汉 官吏犯
罪案 件 执 行 的整 体 趋 势 0 ( 下 表 ) 见
元 三 年 ,西 汉 与 匈 奴 之 间爆 发 “ 奴 之 高 战 ” 。
天 的基础上提 出皇权的思想 ,具体体 现
在 : 先 , 认 为 君 主 是 上 天 之 子 , 崇 首 他 尊 上 天 , 是 尊 崇 国君 。尊 崇 上 天 是 君权 至 就
依董 仲舒所 说 “ 不变 , 亦不变 ” 天 道 “ 治 世 者 其 道 同 ”其 中 的 “ ” , 方 继 , 道 论 一 面 承认 有 不 变 之 常 “ ” 另 一 方 面 又 极 道 , 力 宣扬 “ 乱 世 者其 道 变 ” 即“ 治世 继 , 继
/E E H U E E人 文 社 会 科 字 :N N E lX } /w sHKU
浅 析 董 仲 舒 政 治 思 想
张 颖
( 南 大 学 政 治 与公 共 管 理 学 院 , 南 海 口 5 0 2 ) 海 海 7 2 8
摘
要 : 仲 舒 是 中 国政 治 思 想 史上 重 要 的 人 物 之 一 , 对 儒 学的 发 展 起 着 承 上 启 下 的 关 键 作 用 。董 仲 舒 政 治思 想的 出现 是 西 董 他
治” 的休养 和积 累 , 进了政局 的稳 定和 促
经 济 的繁 荣 , 到汉 武 帝 时 发 展 到鼎 盛 阶 段 。但 黄 老 之 术 的无 为放 任 , 造 成 了新 也
复封建秩序 , 医治战争创 伤 , 实行 了休 养
生 息 的 政 策 , 缓 和 阶级 矛 盾 , 复 和 发 以 恢 展 生产 , 因此 有 了 “ 景 之 治 ” 文 的局 面 。到 汉 武 帝 时 期 , 内忧 外 患 威 胁 着 汉 王 朝 的
夜 不 宁 。 ” 彻 向 董 仲 舒 提 出 的 问题 是 : 刘
16 9
4
高级官吏
O
0
0
0
4 9
1 7
“ 何行 而可 以章先帝 之洪业 ,上参尧 舜 ,
下 配 三 王 ? “ 闻 大 道 之 要 , 论 之 极 。 ”欲 至 ”
总 计
4
7
8
1 9
汉社 会 发 展 及 统 治 者 需 求 的 必 然 , 在 西 汉 的 背 景 下提 出 的政 治 思 想 理 论 ,K 4 ̄ 承 于 先 秦 儒 家 , 时吸 纳 、 合 了诸 子 百 家 , 墨 他 34 - 同 融 如 家 、 家 、 阳 家等 学 派 的 思 想 。这 一 理 论 , 映 了 当 时 的社 会 政 治需 求 , 法 阴 反 满足 了封 建 统 治 的政 治 需要 , 学 术 思 潮 演 变 的 必 然 结果 , 是 不仅 对 汉 代 政 治 取 向 和政 治道 路 具有 重要 的指 导 作 用 , 且 对 汉代 以后 的 中 国社 会 也 产 生 了 深刻 影 响 。 而
焉 。 ” 由此 可 见 , 帝 当 时 所 欲 求 解 的 , 武 不 只 是 某 些 具 体 的政 策 措 施 ,而 是 带 规
论证 它存 在的合理性 ,为其 至上 的权威
寻 找 理论 上 的 根 据 。汉 武 帝 也 需 要 新 的
政 府 同封 建 割 据 势 力 的 矛 盾 是 主 要 矛 盾 ,大 一 统 的 主 张 可 以强 化 封 建政 权 的
能 适 应 社 会 发 展 的 需 求 ,迫 切 需 要 一 种 新 的 思 想 来 加 强 中 央 集 权 ,帮 助 统 治 者
西 汉 有 记 载 的 官 吏 犯 法 服 罪 的 记
录 , 中在《 集 汉书》 史记 》 《 的有关 “ ” 表 中。
将这些分散在表 中的案件集 中,有学 者 曾经做过 以下统计 :在 《 “ 百官 表》 中列名 为垂相的共 四十二人 ,其 中因罪而 自杀 者三人 , 下狱者 四人 , 因罪或其他理 由被
律性 、 普遍性 的历史哲学和指导战略。也
就 是 要 寻 找 一 个 既 能 总 稳 从
定 和 繁荣 的长 治 久 安 之 道 。
“ 君权神授” 为 了论证君主的权威 , 。 董仲 舒确立 了天的至上地位 ,把 天视 作最高 的神 :天者 , “ 百神之君也。”《 ( 春秋 繁露 ・ 郊义》 天者 , )“ 百神之 大君 也。” 《 ( 春秋 繁露 ・ 义证》 卷第 十四 ) 天无 所不知 , 所 无
从表 中我们可 以发 现 ,汉前期 高级 官吏犯 罪几乎是零 ,而诸侯王犯 罪数量 稳步上 升 , 即使 到了武帝 时代 , 吏犯罪 官 数量有所 上升 ,但 也无法和诸侯 王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