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颜之推的教育思想读书笔记
儒学大师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儒学大师xx的教育思想教育技术学院28xx董仲舒,我国历史上一位与时俱进的思想家,西汉时期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
同时也是一位教育学家和儒学大师,有“汉代孔子”之称。
董仲舒一生经历了文景之治,汉武盛世这西汉王朝的极盛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力空前强盛,人民安居乐业。
在思想文化方面,汉初社会也是宽舒自如的。
孝惠帝除“挟书之律”,置写书之官;武帝时又广开献书之路。
很多因秦始皇焚书坑儒而秘藏起来的儒家典籍,纷纷再现于人间;很多退避于草野的儒学之士,也渐渐走出了山林。
董仲舒的老家——广川,东南两面,邻近齐鲁,北靠燕代,西界三晋。
自古齐鲁多儒生,燕代出方士,三晋产法家,仲舒自幼便在多种文化熏陶中成长,这对他以后的思想体系的形成也有着很大的关系。
而在当时儒学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寂寥而又刚开始兴起的时刻,不少人的想法和观点还是相当浅薄的,与他们相比,董仲舒真是鹤立鸡群,形若天渊,“通才”“鸿儒”这些比喻一点也不过分。
可以想象当时他的声誉之高,气派之盛!汉武帝汉光元年,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这本书中,提出了三大文教政策,分别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创太学,改革选士制度;兴教化,正万民”,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这一建议也最终被汉武帝所采纳,成就了儒学的历史又一鼎盛时期。
三大文教政策的具体内容如下: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认为,为了保证政治法纪的大一统,必须首先统一思想。
他是依据《春秋》“大一统”的思想来阐发了这一见解的,他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而当时的弊政恰恰是思想不统一,即所谓“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于是,他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实现思想的统一,即“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
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绝其道并不一定要取缔各种学术,而是不给它们以发展的条件。
颜之推的教育方法身体力行

颜之推的教育方法身体力行 颜之推的教育方法是一种注重身体力行的教育方法。颜之推是中国古代教育家,他提出了“教书不倦、学不厌”的教育理念,认为教育应该以身体力行为基础,通过自身的表率和行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并培养他们的品德修养和智慧。
颜之推的教育方法强调教师的榜样作用。他认为教师应该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楷模。他自己就是一个很好的榜样,他以身体力行的方式来教育学生,不仅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还要注重自己的修养和学识。他要求教师要有博学的知识和高尚的品德,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只有教师自己具备了这些优秀的素质,才能教育好学生。
颜之推的教育方法注重学生的实际行动。他认为学生应该通过实际行动来学习和实践。他强调学生应该注重实际操作和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来提高自己的技能和能力。他提倡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积极锻炼自己的身体和思维能力。他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创造性地思考和实践。
颜之推的教育方法强调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道德观念。他认为学生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和良好的道德素养,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他强调培养学生的仁爱之心和正直之气,要让学生懂得如何正确地对待自己和他人。他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追求真理和美好。
颜之推的教育方法注重个性发展。他认为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应该发展他们的个性特点和优势。他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他提倡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社交活动和学习,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和合作精神。他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律能力,让他们学会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
综上所述,颜之推的教育方法是一种注重身体力行的教育方法。他强调教师的榜样作用,注重学生的实际行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道德观念,注重个性发展。这种教育方法以其独特的特点和有效的教育效果在中国古代教育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后世教育家和教师的教育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启示和影响。
董仲舒读后感

董仲舒读后感作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董仲舒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他的思想深刻而富有启发性,对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在阅读董仲舒相关的著作后,我深受其思想的影响,产生了许多感悟与思考。
董仲舒的思想倡导“天人合一”的观念,强调人与天之间的和谐关系。
他认为人性本善,但人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变得恶劣。
因此,董仲舒提出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天人合一”的境界。
他认为个人修养是实现全面和谐的基础,齐家治国是延伸和扩展个人修养的重要环节。
在个人修养方面,董仲舒强调了礼的重要性。
他认为通过遵守规范的礼仪,能够使人的内心得到净化和升华,从而追求道德的完美。
同时,他提出了“忠恕”二字,强调了对于他人的关怀和友爱,以及正直和诚实的品质。
在家庭伦理方面,董仲舒强调了君子之家的重要性。
他认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通过规范的家庭伦理关系来推动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他主张君子应当尽到作为家庭成员的责任,以身作则,传承良好的家风,培养下一代的道德素养。
在政治治理方面,董仲舒提出了“君道”思想。
他认为天命之下,君权神圣且绝对。
君主应当遵循天命,依照道德的原则来治理国家,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繁荣。
他强调君主应具备德才兼备的能力,以身作则,为人民树立榜样。
在对天命的理解上,董仲舒提出了“明王之心”与“知命之学”。
他认为君主应当具备开明的心态,以正确的道德观念来治理国家和统治人民。
同时,他主张君主要有超越个人私利的胸怀,心怀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以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董仲舒的思想对我产生了深刻的触动。
他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性,使我认识到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如何通过自身的努力塑造积极向上的品质。
同时,他对于家庭伦理的强调,让我更加注重家庭的和谐与稳定,尊重他人并关心家人的发展与幸福。
而对于政治治理的思考,则让我明白了道德与权力的关系,以及一个明智君主对于社会稳定与繁荣的重要作用。
通过研究董仲舒的思想,我深刻体悟到,在现代社会,董仲舒的思想依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名词解释颜之推的教育思想

名词解释颜之推的教育思想颜之推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家,他的思想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颜之推的教育思想强调人格塑造、教育方法以及教育的目的与价值等方面,下面将从这几个方面进行解释。
首先,颜之推注重人格塑造。
他认为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品德和道德观念。
在颜之推看来,一个人应该具备仁、义、礼、智、信等美德,这样才能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对人类有贡献的人。
为了培养学生的品德,颜之推主张从小培养好习惯,通过细致的教育和榜样的引领,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品德观念和道德准则。
其次,颜之推关注教育方法。
他认为教育的方式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不同学生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学习特点,因此教育者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和特点来制定教学计划。
颜之推主张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即教师应该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他还提出了“三绳之法”,即先示范,再引导,最后让学生自己领悟。
这种由浅入深、融入互动的教学方法,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另外,颜之推强调教育的目的与价值。
他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学生的个人成长,更重要的是对社会和国家的贡献。
颜之推认为,一个人只有通过学习和教育,才能获得知识和智慧,从而发挥自己的价值,对社会做出贡献。
他主张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自我奉献精神,培养出有担当和创造力的人才。
颜之推的教育思想不仅在古代有着重要的影响,也对现代教育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首先,他强调品德和道德的培养,在现代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也被视为重要任务之一。
其次,他注重因材施教,这与现代教育中个性化教育的理念相契合。
此外,他关注教育的目的与价值,这也是当代教育追求的目标之一。
尽管颜之推的教育思想在现代已经有了一些变化和发展,但其核心理念体现了许多与时俱进的价值。
颜之推的思想从多个层面解释了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教育,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教育指导。
如何将颜之推的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相结合,进一步推动教育发展,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实践。
颜氏家训读书笔记

颜氏家训读书笔记【篇一:颜氏家训读书笔记】颜氏家训读书笔记抚蛮校尉李应《颜氏家训》作者颜之推是我国南北朝时期的著名学者,历仕南梁、北齐、北周、隋四朝;全书分七卷共十二篇:序致、教子、兄弟、后娶、治家;风操、姆贤;勉学;文章、名实、涉务;省事、止足、戒兵、养生、归心;书证;音辞、杂艺、终制。
在开篇《序致》中颜之推说明了写这本家训的目的,“业以整齐门内,提撕子孙”将一生经验和心得整理出来,传给后世子孙,整顿门风,对子孙有所帮助。
《教子》篇主要讲述了如何教育子女的问题。
重视早期教育,他举例:“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
生子孩提,师保固明孝仁礼仪,导习之矣。
”强调在教育儿子的过程之中要处理好慈爱和严教的关系。
“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
捶挞至死而无威,愤怒日隆而增怨。
”像共叔之死,刘表家族倾覆,袁绍地裂兵亡就是前车之鉴,皆因溺爱不忍楚挞惨其肌肤耳。
《兄弟》该篇主要阐述了兄弟之间应该是什么样的关系?应该如何相处。
“夫有人民而后与有夫妇,有夫妇而后有父子,有父子而后有兄弟:一家之亲,此三而已矣。
兄弟者,分形连气之人也。
”可见兄弟之情是世间最深厚亲密的一种感情之一。
“二亲既殁,兄弟相顾,当如行之与影。
兄弟不睦,则子侄不爱;子侄不爱,则群从疏薄。
”二兄弟之间的关系疏远多是由妻子及仆婢的挑唆,所以兄弟之间应该谦恭而友爱。
《后娶》篇中论述了后娶的妻子和前妻的子女产生矛盾,从而导致骨肉分离、家庭破碎。
“假继惨虐孤遗,离间骨肉,伤心断肠者,不可胜数”:安帝时,汝南薛包孟尝,好学笃行,丧母,以孝闻。
乃父娶后妻而憎包,分出之。
包日夜号泣,不能去,至被殴杖。
”可见后娶之事必须慎重考虑。
同时他也论述了南北方婚嫁不同之处:“江左(江南)不讳庶孽,丧室之后,多以妾终家事;河北鄙于侧出,不预人流,是以必须重娶。
治家之道赏罚分明,上行下效,母慈儿孝。
《颜氏家训》不禁包含了教子还讲述了作者为人处世,治学之道。
第五讲 董仲舒王充颜之推的教育思想

第四讲
董仲舒、王充、 董仲舒、王充、颜之推 的教育思想
第一章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生平简介
董仲舒(公元前 ),西汉广川 董仲舒(公元前179—前104),西汉广川(今河北省 前 ),西汉广川( 枣强县广川镇) 唯心主义哲学家、教育家, 枣强县广川镇)人,唯心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封建神学思 想体系的奠基者。 想体系的奠基者。 他学识渊博,遍通五经,是汉代著名的儒家学者, 他学识渊博,遍通五经,是汉代著名的儒家学者,有 汉代“孔子”之称。他以“三年不窥园”的治学精神和高深 汉代“孔子”之称。他以“三年不窥园 的治学精神和高深 的学术造诣受到世人的尊敬和爱戴。 的学术造诣受到世人的尊敬和爱戴。 他在贤良对策时提出的建议,受到汉武帝的赏识, 他在贤良对策时提出的建议,受到汉武帝的赏识,开 始参政。 始参政。他的教育思想对汉代和后来封建王朝制定中央集权 的文化教育路线、方针、政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的文化教育路线、方针、政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他先 后任过江都王和胶东王的国相,但终不得志, 后任过江都王和胶东王的国相,但终不得志,后托病弃官归 潜心学问。 家,潜心学问。 董仲舒一生的著述很多,其主要著作有《春秋繁露》 董仲舒一生的著述很多,其主要著作有《春秋繁露》、 举贤良对策》 其中, 举贤良对策》 《举贤良对策》等。其中,《举贤良对策》与教育的关系最 为密切,并对我国封建教育制度有极大的影响。 为密切,并对我国封建教育制度有极大的影响。
试论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试论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的基本特点是把学习机制作为学习的基础,以“学习知识”为中心,以“实
践能力”为重点,重视“综合能力”。
他认为,学习的过程是一种活动,而不仅仅是记忆和理解,因此,要有效地学习,必须从学习的基本原则出发,即“立足于学习的实践”,“讲究方法”。
董仲舒还提出,学习不仅要针对性,而且要有目的性,这意味着要明确学习的目标,明确学习的过程,把握学习的进程,合理安排学习的时间,把握学习的过程,坚持学习的
内容,严格遵守学习的规律,努力让学习变得有效。
董仲舒认为,学习是一种活动,它是一个持续和有规律的过程,学习必须有一定的方法。
董仲舒提出,学习应以实践为基础,以实践为指导,以实践为核心,坚持实践教育,促进
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中增长智慧、提升能力。
颜氏家训精彩读书笔记8篇

颜氏家训精彩读书笔记8篇颜氏家训精彩读书笔记1《颜氏家训》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也是一部学术名著。
作者在这部著作中所论述的教育思想是我国古代家庭教育思想史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直至今日作者的有些教育思想仍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颜氏家训》的主要教育思想这本书总共二十篇,其有关教育思想的论述主要集中在《教子》,《治家》,《慕贤》,《勉学》,《音辞》,《杂艺》等篇章。
篇二《教子》,主要阐述对士大夫子弟的教育问题。
认为儿童的早期教育如胎教、幼教十分重要。
必须处理好教育和爱护的关系,父母对孩子的过分溺爱是有害的。
教育孩子一定要有正确的立场,首先要重视品德教育。
“齐朝有一士大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亦要事也。
’吾时俛而不答。
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
”如果像北齐的这位士大夫以教儿学鲜卑语、弹琵琶来取悦公卿,换取富贵,那就悖离了教育的根本目的。
胎教、幼教这些在我们现代社会逐渐被重视的教育模式早在一千四百多年前颜之推就曾提出过,如何处理教育与爱护的关系更是现在许多父母所无法处理好的。
篇五《治家》,主要探讨和总结了治家的一些基本理论和方法。
“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
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
”认为治家必须自上而下,即要求子女做到的事,父母必须首先做到。
父母首先应该给子女起表率作用,治家要勤俭,宽严要适度,要有仁厚之风。
幼儿最善于模仿,父母几乎是他们的全部世界,也是他们最好的模仿对象,他们会把父母的一言一行都记在脑子里加以模仿,父母的性格,为人,处世之道都会给孩子很深刻的影响,而且不容易改变。
篇七《慕贤》,即仰慕贤才。
年少初学应多接触有德行的君子,这样可潜移默化地陶冶自己的性情。
对于有德有才之人,一定要与之交往,多加礼敬和学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董仲舒颜之推的教育思想读书笔记董仲舒颜之推的教育思想读书笔记(一)对于教学的方法,董仲舒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
(1)强勉学问董仲舒认为教学贵在强勉努力,刻苦钻研,才能达到“博”与“明”的境地。
他说:“事在强勉而已矣!强勉学问,则闻见博而知盖明”。
不论是治学还是修德,都需要发挥“强勉”精神,才能成功。
(2)节博合宜董仲舒认为教学要注意处理好“节”与“博”的关系,学习不能“太博”,也不能“太节”,“太节则知暗,太博则业厌”。
太节会使知识暗昧,太博又会使人厌倦,应该节博合宜,节博结合,循序渐进。
(3)专一虚静他认为学习必须专一,始终好善求义,才能知“天道”。
他说:“目不能二视,耳不能二听,手不能二事,一手画方,一手画圆,莫能成。
……是故君子贱二而贵一。
人孰无善?善不一,故不是以立身。
”只有心志专一,才能保持高度的学习效率。
他又说:“形静而志虚者,精气之所趋也。
”学习时要头脑冷静,排除杂念,虚心以求。
(四)教学的作用人性学说是董仲舒论述教育作用的理论依据。
他认为人性是“天”赋予人的一种素质。
天有阴阳,人性也相应地包含性与情两种成分,即:性属阳,是仁的、善的;情属阴,是贪的、恶的。
而善的成分并非就是善德,它必须通过教育,才能继续发展成为人的善德,即所谓“性非教化不成”。
可见,董仲舒认为人性中兼有善恶的因素,教育的作用就是发展人性,使人成为善人。
同时,董仲舒认为,教育的任务应由“承天意”的帝王来承担。
可见,他把教育看成是王者的权力,以树立君主的绝对权威。
董仲舒关于人性以及教育作用的思想,立足于以占绝大多数的普通人为对象,主要是为其“任德教而不任刑罚”的政治主张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又留有推崇圣贤和镇压所谓恶人的余地。
(五)对教师的要求董仲舒认为一个优秀的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言传身教,即所谓“善为师者,既美其道,有(又)慎其行”。
要掌握时机及时施教,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掌握教学分量和进度,即要做到“齐(剂)(调和、调节)时早晚,任多少,适疾徐”。
要循序渐进(“造而勿趋”)。
要勤于考核、督促,但又不能让学生感到苦不堪言,挫伤了其学习的积极性(“稽而勿苦”)。
要观察了解学生,因材施教(“省其所为,而成其所湛”)。
这样,就可以轻松地达到教育的目的。
董仲舒将这样的教育称为“圣化”。
他继承和发展了儒家的教学思想,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言传身教,遵循教育规律,使教学出神入化,从而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颜之推的教育思想:(一)教育作用与教育目的颜之推宣扬性三品说,他把人性分为三等,即上智之人,下愚之人和中庸之人。
他说:“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
”他认为上智之人是无须教育的,因为上智是天赋的英才,不学自知、不教自晓。
其次,下愚之人“虽教无益”,尽管教他,都是无效果的,因为“下愚”是无法改变的。
颜之推强调中庸之人必须受教育,因为不受教育就会无知识,陷于“不知”的愚味状态。
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教育中庸之人,使之完善德性,增长知识。
关于教育的目的,颜之推指出:“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已,修身以求进也。
”行道的“道”自然是儒家之道,即儒家宣扬的那一套政治理想和道德修养的内容;“修身以求进”思想渊源于孔子的“修已以安人”,善于“为已”(有良好的道德修养)才能更有效地“利世也”(治国平天下)。
从这一教育目的出发,颜之推批判当时士大夫教育的腐朽没落,严重脱离实际,培养出来的人庸碌无能,知识浅薄,缺乏任事的实际能力。
他认为传统的儒学教育必须改革,培养的既不是难以应世经务的清谈家,也不是空疏无用的章句博士,而是于国家有实际效用的各方面的统治人才,它包括:朝廷之臣、文史之臣、军旅之臣、蓠屏之臣、使命之臣、兴造之臣。
从政治家到各种专门人才,都应培养。
这些人才应专精一职,具有“应世任务”的能力,是国家实际有用的人才。
颜之推的这种观点,冲破了传统儒家的培养比较抽象的君子、圣人的教育目标,而以各种实用人才的培养作为教育的重要目标。
(二)论教育内容为了培养“行道以利世”的实用人才,颜之推提倡“实学”的教育内容。
他认为培养出来的人才必须“德艺同厚”。
所谓“德”,即恢复儒家的传统道德教育,加强孝悌仁义的教育。
所谓“艺”,即恢复儒家的经学教育并兼及“百家之书”,以及社会实际生治所需要的各种知识和技艺。
关于“艺”的教育,当然是以五经为主。
他认为学习五经,主要是学习其中立身处世的道理,“夫圣贤之书,教人诚孝,慎言检迹,立身扬名,亦已备矣。
”但读书不能止限于《五经》,还应博览群书,通“百家之言”。
此外,他还重视学习“杂艺”。
他认为在社会动荡的非常时期,学习“杂艺”可以使人在战乱“无人庇荫”的情况下“得以自资”,保全个体的生存和士族的政治、经济地位。
颜之推倡导的“杂艺”内容相当广泛,主要包括文章、书法、弹琴、博弈、绘画、算术、卜筮、医学、习射、投壶等,这些技艺在生活中有实用意义,也有个人保健、娱乐的价值。
但这些“杂艺”“可以兼明,不可以专业”。
值得注意的是,颜之推强调士大夫子弟要“知稼穑之艰难”,学习一些农业生产知识,这与孔子轻视农业生产的态度有所不同。
(三)论学习态度和方法1.虚心务实颜之推提倡虚心务实的学习态度,他反对妄自尊大,骄傲浮夸的学风。
2.博习广见颜之推指出:“观天下书未遍,不得妄下雌黄。
”他认为只有尽可能地扩大获取知识的范围,并把所学的知识进行比较、鉴别,才能更接近客观的真理。
他提倡既要博览群书,又要接触世务,籍以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所谓“博学求之,无不利于事也。
”3.勤勉惜时颜之推强调学习要刻苦钻研,勤勉努力,他罗列了历史上许多动人事例,说明即使迟钝的人,只要勤学不倦,也可以达到精通和熟练的程度。
同时,他认为人的一生都要学习,应珍惜时光,年幼“固须早教”,少年也不可“失机”,晚年如果“失之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
他说早年学习“如日出之光”,前途无量;而“老而学者”,虽然如“秉烛夜行”,但总比“瞑目而无见”要好得多。
4.相互切磋颜之推赞赏《尚书》中的“好问则裕”和《学记》中的“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的说法,提倡师友之间相互切磋,相互启明,认为只有在学习上好问求教与切磋交流,才能较快地增进知识而避免错误。
(四)论家庭教育1.提倡尽早施教颜之推认为家庭教育要及早进行,有条件的还应在儿童未出生时就实行胎教。
儿童出生之后,便应以明白孝仁礼义的人“导习之”。
稍长,看他“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之时,就该加意“教诲”,该做的事就引导他去做,不该做的就不让他做。
如此教育下去,到9岁以后,自可“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颜之推认为早期教育之所以重要,至少有两条原因:其一,幼童时期学习效果较好,得益较大。
他说:“人生小幼,精神专利。
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
”他根据幼童阶段与成年以后的不同心理特征,说明幼年时期受外界干扰少,精神专注,记忆力旺盛,能保持长久的记忆。
而成年人思想复杂,精神不易集中,记忆力逐渐衰退。
其二,人在年幼时期,心理纯净,各种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尚未形成,可塑性很大。
颜之推认为这个时期,儿童受到的好的教育与环境影响,抑或坏的教育与环境影响,都会在儿童心灵上打上很深的烙印,长大以后也难以改变。
2.提倡严格教育颜之推认为家庭教育应当从严入手,严与慈相结合,不能因为儿童细小而一味溺爱和放任,父母在子女面前要严肃庄重,有一定威信。
他说:“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
”他认为善于教育子女的父母,能把对子女的爱护和教育结合起来,便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相反,如果没有处理好两者关系,“无教而有爱”,让孩子任性放纵,必将铸成大错。
3.注重环境习染颜之推继承孔子、孟子等儒家学者关于“慎择友”的教育思想,十分重视让儿童置身于比较优良的社会交往的环境之中。
他认为家庭教育要注意选邻择友,是因为儿童的心理处于发展阶段,尚未定型,而儿童的好奇心和模仿性都很强,总在观看模仿别人的一举一动,无形之中,周围人的为人处世给儿童以“熏渍陶”、“潜移暗化”。
因此,邻友对于儿童的影响,有时甚至可能比父母的作用还大。
这就是“必慎交游”的道理。
孔子说:“无友不如己者”,择友确实不是一件易事,贤人是难以找到的,但有优于我者,便很可贵的了。
对他就应景仰向慕,与之交游,向他学习。
4.重视家庭的语言教育他认为语言的学习应该成为儿童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家庭教育中,子女学习正确的语言,是做父母的重要责任。
一事一物、不经查考,不敢随便称呼。
学习语言应注意规范,不应强调方言,要重视通用语言。
5.注重道德教育颜之推承袭了孔孟以孝悌仁义等道德规范为主要内容的传统,十分注意对子女道德的教育。
他认为士大夫子弟的教育应该“德艺周厚”,以德育为根本。
他指出知识教育是道德教育的基础,并为道德教育服务。
由于德艺二者关系的密切,因此有可能、也有必要通过阅读记载前人道德范例书籍的途径来进行道德教育。
颜之推对子女的道德教育,是以孝悌等人伦道德教育为基础,以树立仁义的信念为主要任务,以实践仁义为最终目的。
他教育子女为实践仁义道德的准则,应不惜任何代价,以至牺牲生命。
他认为立志尤为重要,士大夫子弟只有确立远大的志向、理想,才经得起任何磨难,坚持不懈,成就大业。
他说:“有志尚者,遂能磨砺,以就素业。
”他教育子女以实行尧舜的政治思想为志向,继承世代的家业,注重气节的培养,不以依附权贵、屈节求官为生活目标。
颜之推根据自己积累的经验与当时的现实,还特别重视为人之道的教育。
他所强调的为人之道,首先是“厚重”(“轻薄”的反义)。
他认为“自古文人,多陷轻薄”,历史上许多文人都由“轻薄”而终为败累,残遇杀祸。
他认为要吸取这个惨痛的教训,就必须养成忠君、孝顺、谦恭、礼让这些“厚重”的道德品质。
其次,他主张“少欲知足”。
如果“不知其穷”的情性任其发展,不加以限制,就是如秦始皇、汉武帝“富有四海,贵为天子”的大人物,也会自取败累,至于一般士庶更不用说了。
其三,“无多言”、“无多事”。
颜之推欣赏“无多言,多言多败;无多事,多事多患”的铭言,认为“天道”,原来如此。
所以,“论政得失”、“献书言计”等,都属于多言性质。
同理,也不应该多做事。
如果不是你份内的事,你就不必想它,不必做它。
至于主持公道,打抱不平,“游侠之徒,非君子之所为也”。
由此可见,颜之推所传授给子女的为人之道,是他历官四朝的经验总结,在政治腐败、朝政多变的封建专制社会里,不失为一种在丧乱之世明哲保身,以免“杀身之祸”的处世哲学。
然而,在今天看来,这种做人处世方法是不足为训的,它反映了消极遁世、利己主义的思想情绪,与先秦儒家的积极入世态度也有很大的距离。
董仲舒颜之推的教育思想读书笔记(二)第一章董仲舒的教育思想生平简介董仲舒(公元前 ),西汉广川董仲舒(公元前179—前104),西汉广川(今河北省前 ),西汉广川( 枣强县广川镇) 唯心主义哲学家、教育家,枣强县广川镇)人,唯心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封建神学思想体系的奠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