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王充对汉代社会的批判看王充的启蒙思想-精选文档
王充的教育思想
王充(公元27年——约97年)字仲任,会稽上虞(今属浙江)人,东汉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
他出身“细族孤门”,6岁开始识字,8岁入书馆学习。
18岁“到京师受业太学,师事扶风班彪”,“好博览而不守章句”,不肯严守师法家法。
因家贫无钱购书,他常到洛阳书肆里读书,记忆力特强,过目成诵,因此博通了“众流百家之言”。
离开太学后,曾两次出任过小官,皆因为人耿直,不愿趋炎附势,结果辞职还家,一边教书,一边钻研学问,从事著述。
60岁时曾被杨州刺史董勤辟为从事,后转沿中,63岁即辞官归里,著书、教授终生。
他的一生,都不与时苟合,对当时流行的充满谶纬迷信的神学化儒学持批判态度,也反对只记诵章句,训校文义的学风。
他著述甚丰,有《讥俗》、《政务》、《论衡》、《养性》等,但流传至今的只有《论衡》一书。
(一)论人性和教育作用王充认为,人性具有差异性和可变性。
他说:“论人之性,定有善有恶”,“人之性,善可变为恶,恶可变为善”。
人性的差异并非天意,而是自然因素影响而成的。
他认为生来就善或恶的人很少,绝大多数是中人,中人之性则可以通过教育使之定型。
他说:“夫中人之性,在所习焉。
习善而为善,习恶而为恶也。
”又说:“善则养育劝率,无令近恶,恶则辅保禁防,令渐于善。
”也就是说,性可教而为善,只要有适当的教育,天下无不可教育的人。
王充认为,教育在发挥社会作用时具有隐效性,礼义教化似乎不能为国家增添财富和实力,教育的社会效益是间接的,往往被一些缺乏远见的人所忽视。
王充指出,从社会、国家的角度说,学校教育的作用在于维持纲纪伦常,激民向善,这本身就是最大的效益。
教育对社会作用在于经过“圣教”渐化熏陶而使受教育者“文才雕琢,知能十倍”,可以为国家“任卿相之用”,也可以以借“仁义之力”来改造社会。
(二)论理想的培养目标王充把当时的人才归纳为儒生与文吏两大类,儒生是指有一定经学造诣的学者,文吏则是指虽无经学造诣、但有丰富官场经验的官吏。
他认为文吏与儒生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文吏以事胜,以忠负;儒生以节优,以职劣。
以《论衡》体会王充的教育思想
以《论衡》体会王充的教育思想中国文化的经典,有儒家的孔孟之道、老庄思想,也有墨子的兼爱非攻;既然如此多样,那就必定存在着这两者之间截然不同的观点。
而其实早在先秦之前,儒墨两家便已展开过了一场激烈的辩论,至今依旧未分胜负。
《论衡》虽出自汉朝,但它却和王充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共同推动着教育事业发展与进步。
以《论衡》体会王充的教育思想!东汉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大变革的时代,因为农民起义的爆发使得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加剧,最终导致黄巾军的失败。
于是各地诸侯纷纷拥兵割据,争夺天下。
可当时的社会环境并没有给予人才成长的机遇,所谓“学而优则仕”,很少有人愿意去从政,即使做官也只能担任低微的职位。
因此,科举制度应运而生,考试选拔人才的方式被确立下来。
通过对比古今,现代高等院校招收新生都要求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尤其注重创造力和独特性。
相反,古代的读书人更看重品德修养,甚至将忠君报国作为首要目标。
由此可见,二者的差距还真不小呢!正因如此,《论衡》里面记载了许多关于教育问题的言论,主张根据每个孩童的禀赋秉性施行教育,培养良好习惯,让孩子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论衡》虽出自汉朝,但它却和王充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共同推动着教育事业发展与进步。
以《论衡》体会王充的教育思想!王充字仲任,是东汉时期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
他曾拜班彪为师,潜心研究儒家经典,深受儒家思想影响。
后又游学四海,遍访贤士,广泛涉猎百家学说,博采众长,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他认为:“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悌,移风易俗莫善于礼乐。
”基于此种理念,他撰写了《论衡》一书,该书集结了王充毕生精华,堪称一本奇书。
除此之外,王充还提倡教育改革,建议废止肉刑,恢复死刑,禁绝迷信鬼神。
总之,王充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了祖国的教育事业,无愧于“儒宗”之美誉。
论衡中的辩证分析和研究
论衡中的辩证分析和研究《论衡》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哲学著作,由汉代著名学者王充所创作。
它包含了王充对人类思想和社会现象的深刻观察和分析,是古代中国话语体系中的一部重要组成。
在《论衡》中,王充提出了许多强有力的辩证观点和分析方法,这些方法对人们认识社会现象、解决社会问题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首先,王充提出了“批判”这一重要思想。
《论衡》中,王充强调反思和批判,认为真正的文明应该是通过不断地反思和批判而逐步形成的。
同时,他也警告人们不要盲从于传统思想,而应该对传统进行独立思考和批判。
在王充看来,批判和反思是思想发展和文明进步的必备条件,只有通过批判才能推动社会进步。
其次,王充强调对于各种观点和现象的辩证分析。
在《论衡》中,王充对各种事物进行了深入地分析,发掘了其中的矛盾和冲突。
他认为事物的本质是由其内部的矛盾和冲突所决定,并通过对矛盾和冲突的解决,才能得到新的发展和进步。
因此,对于任何事物,都必须进行辩证分析,找出其内部的矛盾和冲突,才能更好地加以利用和解决。
此外,王充还强调了“化用”和“化形”的观点。
他认为,在社会中,一些事物或观点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失去价值和作用,因此需要进行“化用”,通过调整和改变来使之重新适应新的需求。
同时,王充也提出了“化形”的概念,认为在社会中,一些现象或习俗可能已经根深蒂固,难以彻底消除,因此必须通过改变其形式,来逐渐推动社会的变革。
最后,王充在《论衡》中提出了“圆规”和“溢美之辞”的观点。
他认为,人们应该在选择和使用语言时,既要注意语言的准确度,又要注重语言的美感和情感渲染。
这就需要使用恰当的措辞,既能表达精确的意思,又能表现文学的艺术之美。
因此,“圆规”和“溢美之辞”对于把握和运用语言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总之,王充在《论衡》中提出的许多辩证观点和分析方法,为我们认识和解决社会问题提供了宝贵的思想和实践参考。
这些方法不仅在古代中国哲学领域有着重要地位,而且在现代社会中同样有着重要意义。
王充 以知为力,以人为贵
王充以知为力,以人为贵作者:暂无来源:《中华儿女》 2015年第8期文孙聚成从光武中兴到明章之治,东汉王朝大力发展生产,改善民生,恢复国力,社会生活重新恢复了勃勃生机。
同时,东汉文化也获得进一步繁荣,并最终完成了光辉灿烂汉文化的创造和定型,汉字、汉族等称谓开始被广为接受。
东汉的人们在享受太平的同时,对儒家经典更加崇读,对自然变化更加敬畏,对上天鬼神更加迷信。
面对种种对思想的日益禁锢,一位具有叛逆精神的学者用自己批判的学术架构,为人们打开了另一扇看世界的思维之窗。
他就是王充。
王充(27—97),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东汉哲学家、思想家、文学批评家。
王充出身于“细族孤门”,“以农桑为业”,自幼家境贫寒,困难的环境使他很早成熟。
儿童时的王充礼敬具备,恭愿仁顺,六岁开始习字,八岁出入书馆。
王充喜欢博览群书,但是不死记硬背,因家穷无书,经常去逛集市上的书店,阅读那里所卖的书籍,看一遍就能够背诵,于是学习了论语、尚书,精通了百家之言。
青年时期入洛阳太学读书,曾以大学者班彪为师。
刚刚成年的王充,就承担起养家糊口的重任。
先是回乡以教书为业,也在地方官府做过小官吏。
他先后在县郡作过功曹、从事之类的小吏,由于经常对政事提出自己的建议,因此不得上司欢心,屡遭黜斥。
以后,他又携家辗转至彤阳郡、九江郡、庐江郡、扬州等地。
章和二年,同郡友人谢吾夷上疏汉章帝,推荐王充,章帝特命以公车待诏。
王充以病为由,推辞不就。
与仕途无缘,王充就专心治学,写成《讥俗》、《政务》、《养性》、《论衡》等著述,他的大部分作品就是在废退穷居、贫无供养的情况下写出来的。
王充精通儒家经典,在大一统的汉代,他不愿恪守一家之言和章句之学,敢于批评经典之书和圣贤之言的是非得失,是儒家学者中的独立特行之士。
在东汉前期谶纬神学猖獗的年代里,他提倡“重效验”、“疾虚妄”的求实精神,对“天人感应”等迷信思想进行了尖锐的抨击。
在哲学上,他提出了以“天道无为自然”为基本特征的一系列唯物主义的观点,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东汉王充的作品
东汉王充的作品王充(前155年-前87年),字元终,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西汉末政治家、大臣。
为朱元璋和汉武帝封小齐王,是出色的政治家,为西汉末年的政策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王充的思想1、王充对官职的看法王充认为官职更有利于把握政治的控制,他说:“官职可以使实行政策,且可以赋予任何形式的职权,以及赋予不同权力,使实行政策能得以维持。
”同时他提出了官员应该立身睿智,周游社会,熟读文书礼仪,使自己成为温和、勤勉、考虑周到的官员。
2、对财政的看法王充认为财政的笼统组织和实务的有效管理是摆脱贫困的关键。
他强调,要“仓库在原有的定额之上再充实,为此,经营者应当把无用的物资出售掉,补充必须的物资,以此增添财政,免得缺乏,使君王常备备不尽。
”3、微调军赋的看法王充提出对敌对队伍进行多样化管控是最有效的,他在《谏太宗十五年》中指出:“财赋众可折,以致分离民心;兵仗众可拔,以致暴乱无常;假令有不肯顺,陆海征讨,俱可应之;而致离叛散,立无所依!”因此王充认为军赋要根据情况适时微调,以有效解决内政问题。
二、王充的成就1、营造良好国家政治形势王充从小就聪明伶俐,帮助先帝汉武帝建立完善的机构制度:“使行政得以完善,令百官若学士,以及处理以礼治世,加强政治管理。
” 他还提出了许多实用的政策,如微调军赋,实行奖励制度,给予科举考试机会,促进人口繁殖等,使人民的生活更加实惠,增添国家的实力。
2、参与海外传教王充参与了西汉政府海外传教的策略。
他派遣多支传教队,向越南传教,建立了大量教堂,修建宗教道路,把佛教传播到了越南。
此举不仅有助于开疆拓土,也促进了越南民众的宗教文化的发展。
3、开拓军略之路在政治上,王充对国家的形势有着良好的洞察力,他曾撰写《军略纪要》、《 Ma'otun》、《谏太宗十五年》等多篇作品,提出了许多实用的军事思想,使国家提升了实力。
他也献策国家阅兵制度的实施,以加强兵力和军备管理,为建立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白话解析《论衡》
白话解析《论衡》前言《论衡》是东汉前期王充用毕生精力撰写的一部哲学著作,是他一生反封建神学斗争的结晶。
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县)人,生于汉光武帝建武三年(公元27年),汉和帝永元中(公元89~104年)病卒于家,终年70岁左右。
王充的一生是在忧患中度过的。
他出生于“细族孤门”,8岁进学馆学书法,十五六岁时赴洛阳太学求学,从著名史学家、古文经学家班彪学习。
他“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后汉书·王充传》)。
大约在32岁左右,观天子临辟雍,作《六儒论》。
后王充返归家乡,先后担任上虞县功曹,会稽郡都尉府掾功曹,郡太守五官功曹从事(五官椽),因与长官、权贵不合,遂“废退穷居”,作《讥俗节义》、《政务》之书。
后归乡里,以教书为业。
王充于宅内门户墙柱,各置笔砚简牍,见事而作,著《论衡》。
汉章帝元和三年(公元86年),年届花甲的王充到扬州部的丹阳、九江、庐江等郡避难,应刺史董勤之召,到州里任从事,后入为治中(州刺史的助理)。
材大任小,职在刺割,笔札之思,历年寝废。
章和二年(公元88年),王充罢州家居,同郡友人谢夷吾上书朝廷推荐王充,章帝“特诏公车征,病,不行”。
汉和帝永元二年(公元90年),乃作《养性》十六篇,裁节嗜欲,颐神自守。
王充晚年“贫无供养,志不娱快”(《自纪篇》),处境凄苦。
王充生活在东汉前期,历光武帝、明帝、章帝、和帝四朝。
这一时期,豪族门阀把持了东汉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大权,在思想上则以谶纬儒学作为统治工具。
他们全盘继承了从汉武帝以来,以董仲舒为代表的西汉官方神学思想体系和西汉后期大肆泛滥的谶纬迷信。
光武帝刘秀“尤信谶言”(《后汉书·方术列传》),他以谶言“刘秀发兵捕不道,卯金修德为天子”(《后汉书·光武帝纪》)宣布做皇帝,并提倡以图谶来决疑。
光武末年,初起灵台、明堂、辟雍,又宣布图谶于天下。
王充的教育思想
王充的教育思想王充(公元27年——约97年)字仲任,会稽上虞(今属浙江)人,东汉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
他出身“细族孤门”,6岁开始识字,8岁入书馆学习。
18岁“到京师受业太学,师事扶风班彪”,“好博览而不守章句”,不肯严守师法家法。
因家贫无钱购书,他常到洛阳书肆里读书,记忆力特强,过目成诵,因此博通了“众流百家之言”。
离开太学后,曾两次出任过小官,皆因为人耿直,不愿趋炎附势,结果辞职还家,一边教书,一边钻研学问,从事著述。
60岁时曾被杨州刺史董勤辟为从事,后转沿中,63岁即辞官归里,著书、教授终生。
他的一生,都不与时苟合,对当时流行的充满谶纬迷信的神学化儒学持批判态度,也反对只记诵章句,训校文义的学风。
他著述甚丰,有《讥俗》、《政务》、《论衡》、《养性》等,但流传至今的只有《论衡》一书。
(一)论人性和教育作用王充认为,人性具有差异性和可变性。
他说:“论人之性,定有善有恶”,“人之性,善可变为恶,恶可变为善”。
人性的差异并非天意,而是自然因素影响而成的。
他认为生来就善或恶的人很少,绝大多数是中人,中人之性则可以通过教育使之定型。
他说:“夫中人之性,在所习焉。
习善而为善,习恶而为恶也。
”又说:“善则养育劝率,无令近恶,恶则辅保禁防,令渐于善。
”也就是说,性可教而为善,只要有适当的教育,天下无不可教育的人。
王充认为,教育在发挥社会作用时具有隐效性,礼义教化似乎不能为国家增添财富和实力,教育的社会效益是间接的,往往被一些缺乏远见的人所忽视。
王充指出,从社会、国家的角度说,学校教育的作用在于维持纲纪伦常,激民向善,这本身就是最大的效益。
教育对社会作用在于经过“圣教”渐化熏陶而使受教育者“文才雕琢,知能十倍”,可以为国家“任卿相之用”,也可以以借“仁义之力”来改造社会。
(二)论理想的培养目标王充把当时的人才归纳为儒生与文吏两大类,儒生是指有一定经学造诣的学者,文吏则是指虽无经学造诣、但有丰富官场经验的官吏。
王充“命”论思想中蕴涵的启蒙意识
王充“命”论思想中蕴涵的启蒙意识王充在我国古代思想史上可谓是最关心个人命运的思想家。
在天人感应的神秘主义思潮泛滥成灾的社会环境中,王充的“命”论敢于否定“天”,倡导“命”,挑战正统思想,蔑视权贵。
因此,王充“命”论思想客观上蕴涵着反对专制统治、重视人生自我的启蒙思想。
通过王充的“命”论,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人文主义启蒙思想史上的又一线曙光。
标签:王充;“命”论;启蒙意识对于王充的命定论,人们多有微词,认为这是王充思想的弱点,是消极的宿命论。
例如关峰先生说:“在这个问题上,他依然坚决地坚持否定一切超自然的力量的唯物主义观点,他依然坚决地抨击迷信思想——虽然他终于也不能不陷入宿命论。
”孔繁先生称:“他不了解人的社会本质,他用自然界的规律直接说明社会现象,结果则陷入了命定论。
”蒋祖怡先生说:“王充的定命思想,是他全部光辉思想中的一个大弱点,由于他不了解人的社会本质,不能用阶级、阶级斗争的卿点来考察和分析这问题,结果就陷入定命、骨相的错误。
”金春峰先生认为:“(王充)由形而上学地强调机械的必然性而陷入宿命论,又由宿命论而陷入变相的有神论,这就是王充在解答自由与必然这样的社会问题时陷入的悲剧。
”苏联驻华大使彼得洛夫在《王充——中国古代的唯物主义者和启蒙思想家》中也认为:“王充仍是一个决定论者和宿命论者。
对命这一概念的见解是他的学说中最弱的一环。
”邓红先生在《王充新八论》中对王充的唯物主义者和启蒙思想家的地位进行了全面的批判,他说,“‘命’是王充思想哲学体系的中枢和基本点”,“‘命’是王充哲学思想中的最高范畴,或可称做基本点(The key point);他的著述活动(特别是后期)都是围绕着这样一个基本点在展开,他的思想体系,也是围绕着这样一个最高范畴在构筑。
‘命’论的理论基础是‘天人感应’,‘命’就是‘天命’”。
笔者认为,如果我们站在今天的高度去理解王充思想中的“命”,则完全可以认定是消极的宿命论。
但是,假如我们能回到两千年前的王充时代,面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我们是否还能坚持王充的“命”论是消极的宿命论呢?当时天人感应的神秘主义思潮泛滥成灾,谶纬迷信把社会搞得乌烟瘴气,“天”成为无所不能的众神之主,人只能匍匐在“天”的淫威之下,任凭“天”的摆布。
第十一章东汉时期社会批判思潮中的社会思想资料.
《论衡》一书为东汉 王充(27-97年)所作, 大约作成于汉章帝元 和三年(86年),现 存文章有85篇(其中 的《招致》仅俗汉之异 书。”
如果把现存《论衡》八十五篇大体归类,其基本 内容有如下方面:
一、从不同的角度论述性命问题的,有十四篇文 章。
王符,字节信,安定 临泾(今甘肃镇原)人, 其生平事迹不可详考。据 《后汉书》本传等有关材 料推断,王符大约生于东 汉和安之际,卒于桓灵之 际,其活动年代在黄巾大 起义之前,正是东汉由衰 微到亡国的时代。
王符字节信,安定临泾人也。少好学,有 志操,与马融、窦章、张衡、崔瑗等友善。 安定俗鄙庶孽,而符无外家,为乡人所贱。 自和、安之后,世务游宦,当涂者更相荐 引,而符独耿介不同于俗,以此遂不得升 进。志意蕴愤,乃隐居著书三十余篇,以 讥当时失得,不欲章显其名,故号曰《潜 夫论》。其指讦zhǐ jié时短,讨谪物情,足 以观见当时风政,著其五篇云尔。
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也,其先自魏郡元城徒 焉。充少孤,乡里称孝。后到京师,受业太学, 师事扶风班彪。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家贫无书, 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 通众流百家之言。后归乡里,屏居教授。仕郡为 功曹,以数谏争不合去。
充好论说,始若诡异,终有理实。以为俗儒守文, 多失其真,乃闭门潜思,绝庆吊之礼,户牖墙壁 各置刀笔。著《论衡》八十五篇,二十余万言, 释物类同异,正时俗嫌疑。
(二)人的社会化 1、自己主动地学习。 2、尊长的教告劝勉。 3、提供良好的环境。
二、论社会交往与互动
社会是由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构成 的。王充认为,这种人与人的关系是一种 交换关系,人生的经验给了他刻骨铭心的 体验。当他升官当职之时,人们纷纷来结 交他;当他退职落魄,那些以前的朋友都 离他而去。
浅析王充的教育思想-精选文档
浅析王充的教育思想王充是我国东汉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论衡》一书是其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他的很多教育思想,比如唯物主义认识论,不唯书、不唯上,以培养鸿儒为教育目标的思想,超越了那个时代的局限性,甚至在当代都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一、王充的“中人”思想(一)世人大多为“中人” 王充在《本性篇》中分析了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告子的“人性无善无恶论”及杨雄的“人性善恶兼有论”,认为以上思想家关于人性观的结论有其正确合理的一面,也有夸大的一面或中庸的一面。
他根据孔子的“惟上智与下愚不移”的思想,以人智力高低为划分标准指出:孟子的“性善论” 的对象指的是中等及以上智力的人;荀子“性恶论”的对象指的是有中等及其以下智力的人;告子和杨雄的观点指的是普通智力的人。
王充进一步指出,天生极恶极善的人是很少的,世间大多数人都是智力普通的中等人,是中性人。
人的人性是受自然、社会的影响而形成的,后天的环境、教育对一个人人性的形成有着极大的影响,由此王充认为教育对完善一个人的人性是有极大作用的。
王充的人性论思想是他教育思想的一个首要依据,这也是他如此重视教育的原因。
二)后天教育对人的成长成才有重要的作用王充十分重视教育对人的作用,认为教育可以改变人,能完善人。
“论人之性,定有善有恶。
其善者,固自善矣;其恶者,故可教告率勉,使之为善。
” [1]68 人出生有善有恶,通过教育可也让性善的人保持性善,性恶的人改变恶的本性。
王充认为“故夫学者所以反情治性,尽材成德也。
” [1]546 学习就是为了改变学生的性情,使其成才。
“十五之子其犹丝也,其有所渐化为善恶,犹蓝丹之染练丝,使之为青赤也。
” [1]70 孩子十五岁时教育好了,就会向好的方向发展,教育不好就会染上恶习。
教育可以丰富人的知识,提高人的智慧。
“雕琢刻削,乃成为器用。
况人含天地之性,最为贵者乎!” [1]511 石头和竹子这样的东西为了好用都会经过打磨,更何况是“人”,人是有学习能力的,只要加以适当的引导,良好的教育,人就会成材成器。
试论王充与东汉批判思潮
如: 论富 民 : 以民为本 的 民本 思想 ; 论求贤 : “ 国以贤
兴, 以谄 衰” 的用人 主张 ; 论边事: 积 极 实边 的政
策; 论谶纬: 不迷信 的无神 论; 论正学 : 以“ 正学为
基” 的教育 主张 。 由此可 以知 , 王符 著 《 潜夫论》 虽
对 东汉社 会 的政 治 、 边事、 风 习、 教育 等方 面 提 出 了
V0 1 . 1 2 NO. 2 Ap r . 2 0 1 3
试 论 王 充 与 东 汉 批 判 思 潮
颜 为
( 湖南科技大学 人文学院 , 湖南 湘潭 4 1 1 2 0 1 )
摘
要: 对于东汉社会 的批判不乏其人 , 有王符 、 崔 寰、仲长 统等 , 事 实上, 他们对 于东 汉社会 的批 判
第2 期
定 的经历使 他 深 知 国家 治 乱 与 人 民安 康 之 间 的关
联, 因此 他 在 对 社 会 的批 判 中 , 对 下 层 百 姓 的生 活
民风可谓 是衡 量社会 兴 衰 的晴 雨 表 , 民风 淳朴 则是 国家兴盛 的表 现 , 民风 浮华 则是 社 会 衰竭 的 征
状 况 和社 会 改 革 尤 为关 注 。对 当时社 会 上 土 地兼 并、 苛 捐杂税 、 流 民倍 增 的现象 也 提 出 了批 评 , 故 而 有“ 指 切时要 , 言辩而 确 ” 之称 。他 的主要 批判 思 想 有: 其一 , 反 对宦 官 、 外 威 专权 , 主 张 君 主亲 政 , 求 治
在 民的思想 。崔 定认 为君 主必 须 亲 政 , 只有 牢 牢 掌
人一 斗 ” 。 另外 , 他 还 提 出 了 自己 一 系列 的主 张 ,
针砭时弊起到过一定作用 , 但并未如王充《 论衡》 那
谈谈你对王充所带关联的看法作文
谈谈你对王充所带关联的看法作文Wang Chong, also known as Wang Chung, was a Chinese philosopher who lived during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He was known for his critical analysis of Daoism and Confucianism, as well as his skepticism towards traditional beliefs and superstitions. 王充是西汉时期的一位著名哲学家,以其对道家和儒家的批判性分析以及对传统信仰和迷信的怀疑而闻名。
One of Wang Chong's most famous works is the "Lun Heng," a collection of essays on various topics ranging from cosmology to morality. In this work, he argued against the existence of supernatural beings and divine intervention in human affairs, emphasizing the importance of rationality and empirical evidence. 《论衡》是王充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是一部涵盖宇宙论到道德等各种主题的文章集。
在这部作品中,他主张反对超自然存在和神明在人类事务中的干预,强调理性和经验证据的重要性。
Wang Chong's critical stance towards traditional beliefs and superstitions earned him both praise and criticism during his time. Some scholars admired his boldness in challenging establisheddogmas, while others accused him of being arrogant and disrespectful towards tradition. 王充对传统信仰和迷信持批判态度的立场在当时既受到赞扬,也受到批评。
以《论衡·逢遇》浅析王充之仕宦哲学
2020年6月第39卷第6期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JournalofHeilongjiangInstituteofTeacherDevelopmentJun.2020Vol.39No.6doi:10.3969/j.issn.1001 7836.2020.06.035 收稿日期:2020 01 01作者简介:王海燕(1991—),女,安徽芜湖人,安徽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专业硕士。
以《论衡·逢遇》浅析王充之仕宦哲学王海燕(安徽大学龙河校区,合肥230039) 摘 要:王充,字仲任,为东汉时期杰出的唯物思想家,他是第一个敢于向官方神学发起挑战的人,并深刻批判封建腐朽的东汉社会。
王充一生仕途不畅,毕三十年之精力写成《论衡》这部无神论旷世奇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中《逢遇篇》揭示了封建社会仕宦遭遇的种种现象,剖析了才能低下、品行恶劣者受到重用,而才高行洁者却不得志的社会怪状。
基于此,分析《论衡·逢遇篇》中王充关于仕宦之途的思考,从仕途中的辩证关系、“遇”与仕途的思考等方面加以阐述,以期有对他人所借鉴作用。
关键词:王充;《论衡·逢遇》;仕途中图分类号:B234.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 7836(2020)06 0114 04 一、王充之生平中国社会上有独立思想的人,王充是第一人。
他是引领后继思想家的一盏灯火,一座灯塔。
王充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是东汉时期哲学思想的精髓,对后世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王充自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初有所成后,便遍访各地名儒,进入太学学习,因此形成了其求真求实的治学精神。
因王充才高正直,不善奉承转合,未曾受到统治者的重视,一生仕途坎坷。
王充自幼学习“四书”“五经”,所以王充受儒家学说影响极大,但可贵的是,王充自小极善于思考,并对所学知识一直秉持着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为儒家思想注入了理性批判精神的血液。
此后,儒家形成了以王充为代表的怀疑主义派别。
王充哲学与东汉社会
王充哲学与东汉社会王充(27 97?),会稽上虞(今浙江省上虞市)人㊂他是东汉时代杰出的哲学家,也是中国历史上颇具特色的思想家,我们把王充的哲学思想放在东汉那个特殊的具体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研究,就会发现东汉前期的社会如何产生了王充的哲学思想,王充哲学思想又如何影响了东汉末期乃至三国㊁魏晋的社会㊂从此又可以探讨哲学思想与社会的复杂的相互关系㊂哲学家㊁哲学思想与社会是否存在一种普遍性的联系呢?一社会繁荣与‘宣汉“‘须颂“王莽新朝在农民起义中崩溃,以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作为战争结束的标志,那时是公元25年,过了六七十年,进入章㊁和时代的全盛时期㊂东汉前期是上升发展的时期,是充满希望的时期㊂王充就生活在这个上升发展的时期㊂现实的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汉代的繁荣决定了王充对朝廷的歌功颂德㊂汉朝确实有可歌颂之处㊂首先从疆土方面讲, 周时仅治五千里内,汉氏廓土收荒服之外㊂ (‘论衡㊃宣汉“,下引‘论衡“,仅注篇名) 古之戎狄,今为中国㊂ 其次,从人民生活的提高来看,汉代也远超前代㊂ 古之裸人,今被朝服;古之露首,今冠章甫;古之跣跗,今履商舄㊂ 整个社会也从野蛮变成文明, 以盘石为沃田,以桀暴为良民,夷坎坷为平均,化不宾为齐民㊂ (‘宣汉“) 以盘石为沃田 ,指开垦荒地,发展农业生产㊂ 以桀暴为良民 ,指改变社会风气,也指对有暴行的人的一种改造㊂ 夷坎坷为平均 ,指修路铺桥,改善交通条件,促进社会交往㊂ 化不宾为齐民 ,指那些原为戎狄的人民不能够来中国作客,现在由于汉疆域的扩大,使他们也成了中国人㊂周代时,越常国来献白雉,被视为外交上了不起的事件;而汉代匈奴㊁鄯善㊁哀牢等国送来优良品种的牛马,价值大大超过白雉㊂这说明汉代的外交比周代也有了很大发展㊂王充认为统治者关心人民,爱护人民,使人民安居乐业,就是道德高尚的表现㊂汉代统治者使人民生活超过前代,就证明了道德高尚,用不着什么祥瑞来证明㊂即使讲祥瑞,汉代也比古代盛世周朝有过之而无不及㊂特别在灾荒年代,如何对待人民,就成为重大问题㊂汉朝统治者能够关心灾民,从无灾区调运粮食到灾区救济灾民㊂汉章帝建初元年(公元76年)出现大旱灾,灾情十分严重,牲畜死亡,百姓逃荒流浪㊂汉章帝在司空第五伦等官员的协助下,采取 转谷振赡 的救灾措施,把收成较好的地区的粮食运到灾区去,救济穷困的灾民,使他们能够在半饿的情况下度过灾年㊂灾民虽然食不果腹,由于感激政府的雪中送炭,没有出去抢劫,治安仍然很好㊂外出逃荒的人也赶回家乡,接受救济㊂这样,第二年就恢复生产,经济很快好转㊂不像过去那样,一年大灾荒,需要好几年才能恢复㊂王充认为,在大灾之年,社会稳定,很快恢复生产,很少死人,这是过去三皇五帝也都难以做到的㊂这种为百姓谋利的德政不是很值得歌颂吗?汉代的政治斗争,也说明了统治者的仁政㊂在夺权斗争中,互303王充哲学与东汉社会403人物品评相残杀是必然的,但这里也有分别㊂例如,殷纣王作为君,把作为臣的周文王囚禁,相比之下,王莽作为臣把作为君的平帝毒死,纣王罪轻而王莽罪重㊂周武王攻进殷都时,纣王已赴火自尽㊂武王还把已烧焦的纣王的头砍下来,悬挂在白旌上示众㊂而光武帝入长安并没有砍王莽的头示众㊂秦夺周国,王莽篡汉,都是臣篡君,按邹伯奇的说法,桀㊁纣之罪恶不如秦王,秦王之罪恶不及王莽,周武王对待殷纣王 何其忍哉! (‘恢国“)而汉高祖不戮二世和子婴的尸体,光武帝也不对王莽尸体再加兵刃,可见汉代的仁德显然高于周代㊂对于叛将乱臣,如何处置,也可以看出政治文明的不同程度㊂管叔㊁蔡叔等怀疑周公篡位,流言惑众,起而作乱㊂周公出兵镇压,诛灭管㊁蔡㊂‘春秋“提出: 君亲无将,将而必诛㊂ 君王对有作乱的念头㊁将要作乱的臣子,就一定要处死㊂这是周朝的规矩,也是公羊家阐述的一条政治原则㊂但是,重视施仁政的汉代就不同了㊂广陵王荆和楚王英谋反的事实都很明显,汉明帝还再三宽恕他们㊂后来,他们二人服毒自尽㊂永平元年(58年),汉明帝封阴兴子阴傅(‘东观记“同,袁宏‘后汉纪“与范晔‘后汉书“ 傅 均作 博 ,形近而讹,未知孰是)为隐强侯㊂(见‘后汉书“卷三二,又见‘后汉纪“卷九)‘后汉纪“载:建初元年(76年),三月,隐强侯阴博坐骄溢,免为庶人㊂ 骄溢 究竟指什么?王充说: 隐强侯傅悬书市里,诽谤圣政㊂ (‘恢国“)原来, 骄溢 是指他 悬书市里,诽谤圣政 ,是贴了大字报,批评朝政㊂但不知批评的是什么内容㊂封建时代,在中央集权制下,不管对朝廷提什么意见,都是不允许的㊂诽谤朝政,都可以判死罪㊂但是,东汉章帝并没有处死阴傅,只是 免为庶人 ㊂ 今上海恩,弗夺爵土 ,又封阴兴子阴员为隐强侯㊂为此,章帝还下一道诏书: 盖褒德赏功,兴亡继绝,所以昭孝事。
王充的教育思想
王充的教育思想王充(约公元27-100年),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省上虞县)人,是东汉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
1、"学之乃知,不问不识"王充反对生知说,反对知识的先验论。
他说:"天地之间,含血之类,无性(生)者八他反对那种认为圣人能前知千岁、后知万世的说法,认为"学自知,不问自晓"的事是古今所没有的。
他说:"才有高下,知物由学,学之乃知,不问不识"。
人的天才条件虽有不同,但要知道事情、认识世界却是由于学习;只有学习了才能知道,不询问不能明白。
王充重视知识的力量,认为有知识就有力量,"人有知学,则有力矣"。
他指出没有学问的人,好象谷和米,不能食用,价值不大;有学问的人,好象谷己成粟,米已成饭,可以直接利用了。
他这样早就有了知识就是力量的认识,是难能可贵的。
所以他很重视后天的学习与认识,他说:"天地之性人为贵,贵其识知也","人,物也,万物之中有智慧者也","人之学问,知能成就,犹骨象玉石,切磋琢磨"。
2、"见闻为"与 "开心意"王充认为教学过程包括"见闻为"感性认识和"开心意"理性认识两个阶段。
所谓"见闻为",就是说,教学中首先要依靠耳闻、目见、口问、手做,直接接触客观事物。
他说:"须任耳目,以定情实",须经过耳目感官来确定实际情况。
反之"如无闻见,则无所状"。
这个"状"字,指的就是依靠自己所闻所见获得的感性认识在脑子里的反映。
"状"有描写、复写的意思,即感官在接触外界事物时产生的感觉和印象。
王充认为这是认识的最根本的条件,圣人也迸脱不了,所以他说:"不目见口问,不能尽知也"。
王充是什么朝代的人他的思想主张是什么
王充是什么朝代的人他的思想主张是什么王充是东汉人,年少时就失去了父亲,乡里人都称赞他对母亲很孝顺。
后来到京城,到太学里学习,拜班彪为师。
《论衡》是王充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国历史上一部不朽的无神论著作。
王充喜欢博览群书,但是不死记章句。
小时候家里穷没有书,经常去逛洛阳集市上的书店,阅读那里所卖的书,看一遍就能够背诵,于是精通了百家之言。
王充是什么朝代的人王充是东汉人,年少时就失去了父亲,乡里人都称赞他对母亲很孝顺。
后来到京城,到太学里学习,拜班彪为师。
《论衡》是王充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国历史上一部不朽的无神论著作。
王充喜欢博览群书,但是不死记章句。
小时候家里穷没有书,经常去逛洛阳集市上的书店,阅读那里所卖的书,看一遍就能够背诵,于是精通了百家之言。
后来回到乡里,住在家里教书。
会稽郡征聘他为功曹,因为多次和上级争论,和上级不合而辞职。
王充的思想主张天自然无为:王充认为天和地都是无意志的自然的物质实体,宇宙万物的运动变化和事物的生成是自然无为的结果。
天不能故生人:王充认为天是自然,而人也是自然的产物,“人,物也;物,亦物也”,这样就割断了天人之间的联系。
今胜于古:王充反对“奉天法古”的思想,认为今人和古人相“齐”,今人与古人气禀相同,古今不异,没有根据说古人总是胜于今人,没有理由颂古非今。
王充的成就王充以道家的自然无为为立论宗旨,以"天"为天道观的最高范畴,他在主张生死自然、力倡薄葬,以及反叛神化儒学等方面彰显了道家的特质。
王充是东汉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在东汉时代,儒家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占支配地位,王充写作《论衡》一书,就是针对这种儒术和神秘主义的谶纬说进行批判。
正因为他反叛于汉代的儒家正统思想,故遭到当时以及后来的历代封建统治阶级的冷遇、攻击和禁锢,因此,将王充写作《论衡》视之为"异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王充对汉代社会的批判看王充的启蒙思想王充是东汉时期一位杰出的思想家。
历史上对王充及其《论衡》的评价可谓褒贬不一,争议颇多。
《四库全书提要》说此书“攻之者众,而好之者终不绝”。
建国以后,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对王充的评价仍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王充是生活在两千年前封建社会的一位文人,在当时天人感应的神秘主义思潮泛滥成灾、谶纬迷信把社会搞得乌烟瘴气的情况下,他能以过人的胆识、求真的态度、理性的精神对当时迷信的社会进行批判,“疾虚妄”,求实诚,这种大无畏的批判精神就值得我们称道,被称为古代启蒙思想家也是当之无愧的。
一、王充对众神之主“天”的批判,蕴含着王充关注人生命运的思想天人感应论是汉代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在这套理论体系中,天被极度神话,被认为是有意志、有感觉的人格神。
人能以行感天,天也能通过灾异谴告于人,天人能相互感应。
王充不同意这种观点,他极力论证天是自然物,不是神,他说:“夫天道,自然也,无为”(《论衡?谴告篇》)打破人们对“天”这个绝对权威的迷信。
王充对众神之主“天”的否定与批判,蕴含着王充对人生命运的关注。
1.否定“天”,重视“人”的思想内涵。
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中,王充可谓是最关心人生命运的思想家。
在唯“天”独尊,唯“天”命是从的时代,王充敢于否定“天”,倡导“命”,客观上体现出王充重视“人”的思想。
“天道无为”。
“天者,百神之大君也。
”天被极度神话,成了神权的最高代表,也是统治者的精神支柱。
虽然汉儒们宣扬“天人合一”、“天人感应”,董仲舒把人的地位放在阴阳五行之上,能够与天直接相互感应,但人们的注意力还是更多地关注于天而不是人。
人更多的是处于从属于天、受制于天的位置。
“天地之性人为贵”。
王充认为:“人,物也,万物之中有智慧者也。
……天地之性,人为贵”。
(《辨祟》)“倮虫三百,人为之长。
天地之性人为贵,贵其识知也。
”(《别通》)说明人是拥有智慧的万物之灵,充分肯定人的尊严和价值。
尽管王充的“命”论思想是一种消极的宿命论,人是在背负着宿命论的沉重因袭艰难地显示着自己。
但是,人的现实命运毕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那么,人的价值、人生的意义也会相应引起人们的思考。
2.人性自由、人性向善和人道有为的思想内涵。
王充认为:“人不能以行感天,天亦不随行而应人”(《明雩》)。
这就使人摆脱了在几十年的人生历程中,天对个人行为的每时每刻的控制,使人的行为获得了自由和解放。
人的行为获得了解放,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才有可能得以体现。
在王充的人性论中,还包含着人性可变和人性向善的思想内涵。
王充认为人性先天有善有恶,但是通过后天的教化和学习是可以改变的。
他在《率性篇》中讲:世称子路无恒之庸人,未入孔门时,戴鸡佩豚,勇猛无礼。
闻诵读之声,摇鸡奋豚,扬唇吻之声,聒贤圣之耳,恶至甚矣。
孔子引而教之,渐渍磨砺,阖导牖进,猛气消损,骄节屈折,卒能政事,序在四科。
斯盖变性使恶为善之明效也。
像之路这样的顽冥之徒,在孔子的教诲下,都能去恶从善,成为具有政治才能的人才,这说明“天”并没有能力根据个人的行为来决定人生的命运。
人性可变、人性向善乃是人的自然属性。
二、王充对各种迷信的批判体现出王充的理性精神与求实态度1.对神话孔子迷信经学的批判体现出王充对权威不盲信的理性精神。
王充很敬重孔子,认为孔子是“道德之祖”(《本性》)的圣人,但他反对神话孔子。
如在《知实篇》中,王充以十六个例子论证“圣人不能神而先知”,其中前十三例都是针对孔子讲的。
他力图通过这些例子,证明像孔子这样的圣人也不可能“神而先知”,从而破除对孔子等儒家圣人的神化――夫贤圣者,道德智能之号;神者,渺茫恍惚无形之实。
……圣、神号不等,故为圣者不神,神者不圣。
(《知实》)在王充看来,所谓“圣”,是对于道德高尚、智能优秀者的称号;所谓“神”,是指那些渺茫恍惚、不着边际的东西。
“神圣与圣贤,殊道异路也。
”(《知实》)两者毫不相干,怎么能把“圣”与“神”合而言之呢?这就断然拒绝了对圣人的神化。
2.对虚妄现象和鬼神崇拜的批判反映王充认识事物的理性精神与求实态度。
汉代社会谶纬迷信泛滥成灾,桓谭由于不相信谶纬,犯了“非圣无法”的大罪,差点被杀头。
所以,许多学者文人为追求利禄,热衷于荒谬的谶纬迷信。
面对这种社会现实,王充在《对作》中说:“虚妄显于真,实诚乱于伪,世人不悟,是非不定,紫朱杂厕,瓦玉集糅。
以情言之,岂吾心所能忍哉!”王充在进行的社会大批判中,“九虚”和“三增”可谓是王充对天人感应说、民间迷信、古代传说及书籍中的虚妄言论和增饰的内容进行的集中批判。
如对天人感应论的批判:夫天之不故生五谷丝麻以衣食人,由其有灾变不欲以谴告人也。
物自生而人衣食之,气自变而人畏惧之。
(《自然》)天能谴告人君,则亦能故命圣君,择才若尧、舜,受以王命,委以王事,勿复与知。
今则不然,生庸庸之君,失道废德,随谴告之,何天不惮劳也!(《自然》)他认为,天是一种自然现象,它不会通过自然灾异谴告人君。
如果说天能谴告人君,那它也一定能选一些像尧、舜一样好的人间君主,赋予他们王者之命,委以国家大事,天何苦生一些碌碌无为之君主,需要不断地对他们进行谴告,谴告不能解决问题,还需要对其施加武力,天不是自讨苦吃吗?所以,谴告之说,纯粹是胡言乱语。
王充对天人感应论等虚妄现象和鬼神迷信的批判,旨在求真。
王充在知识方面求真,对自然现象追求客观真实,对理论注重实证,充分反映出王充认识事物的理性精神与求实态度。
正如朱亚宗先生说:“王充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也是远远超越时代的具备了完整科学精神与气质的最早一个思想家。
在王充身上,人们看到一种近代科学精神的超前觉醒。
”3.对历史倒退论的批判反映了王充对历史发展的理性思考。
首先,王充坚信历史发展的观点。
王充继承并发挥了今胜于古的进化史观,对今不如古的倒退史观作出了尖锐的批判。
他分别从人类体质、社会状况、道德水准等方面,驳斥了当时历史倒退论者的种种谬说,说明人类并非今不如古。
那种美化古代、丑化当今的观点是没有根据的。
关于人类的体质。
王充在《齐世篇》中讲:“语称上世之人,侗长侨好,坚强志寿,百岁左右;下世之人,短小陋丑,夭折早死。
”对这种今人不如古人的观点,王充给以有力的批驳。
上世之天,下世之天也,天不变易,气不改更。
上世之民,下世之民也,俱禀元气。
元气纯和,古今不异。
(《齐世》)一天一地,并生万物。
万物之生,俱得一气。
气之薄渥,万世若一。
(《齐世》)自上世以来,“天”和“气”都没有发生变化,因此,上世之人与下世之人所禀的“气”是相同的,并无区别,因此,他们的体制也必然是相同的。
关于社会状况。
当时的历史倒退论者说“语称上世之人,质朴易化,下世之人,文薄难治”。
(《齐世》)而且人类越发展,社会管理就越困难。
王充对于这种倒退史观予以尖锐批评。
在王充看来,物质文明的发展只能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文明程度的提高和人民生活的改善,而绝不会导致社会的倒退。
关于道德水准。
当时的历史倒退论者“称上世之人,重义轻身,遭忠义之事,得已所当赴死之分明也,则必赴汤趋锋,死不顾恨。
”(《齐世》)对于美化古人的观点,王充认为:夫上世之士,今世之士也,俱含仁义之性,则其遭事并有奋身之节。
古有无义之人,今有建节之士,善恶杂厕,何世无有?述事者好高古而下今,贵所闻而贱所见。
(《齐世》)这就是说,那种杀身取义、舍生存仁的节义之士,上世有之,今世亦有之。
在王充看来,世人之所以好褒古而毁今,完全是因为“辨士则谈其久者,文人则著其远者,近有奇而辨不称,今有异而笔不记”(《齐世》)罢了。
总之,以上王充对汉代社会各种虚妄现象和迷信思想的批判,充分体现了王充的批判精神和理性精神,认识事物的求实态度和实证精神。
正如黄云生先生所说:“就整体而言,《论衡》一书,充满革命之精神,洋溢批判之气息,尊崇怀疑之态度,倡导独立之思考,黜伪存真,劝善惩恶,宗旨实为至大至正。
”三、王充对现实政治的批判透射出王充反对专制统治的抗争意识东汉是豪强地主为基础的政权,皇室宗亲、功臣名将优先充斥官僚集团,并且采取各种办法照顾自己的子弟,把他们纳入统治集团,以保证长久统治。
在这世家豪族居于统治地位,垄断察举制度的时代,出身“孤门细族”的王充很难通过察举之门进入上层仕途。
对这种门阀世族控制政权的不公平的社会现实,王充极为不满。
文儒怀先王之道,含百家之言,其难推引,非徒任车之重也。
荐致之者,罢羸无力,遂却退窜于岩穴矣。
《效力》没有门阀的背景和有力的推荐者,即使有再好的学问也难以被推荐上去。
察举与这些出身低贱的贫寒之士几乎是无缘的。
王充一生做过多年的小官,这使他能够亲眼目睹官场的黑暗,亲身体验现实政治的阴暗面。
而晚年的他,在“幽出独居,考论实虚”(《自纪》)时,自然不可避免地把长期沉积在胸中的郁结凝注于笔端而宣泄出来,揭露官场的腐败与黑暗。
正如他在《自纪篇》中所说:“充仕数不耦,而徒著书自纪。
”面对专制主义的仕进制度和官场腐败黑暗的社会现实,王充只能将人生的命运归之于个人无法掌控的“遇”与“时”,即王充《命义》中所讲的“适偶之数”。
王充的时命论实质上表达了王充对汉代专制主义仕进制度的强烈不满和官场上一切以当权者意志为转移的专制习气的愤怒声讨。
综上所述,王充对汉代社会虚妄迷信的批判,否定了人们头顶上的“天”,动摇了人们心中的鬼,在一定程度上蕴含着王充关注人生命运、倡导人道有为的人文思想情怀、认识事物的理性精神和求实态度以及反对专制统治的抗争意识。
因此,王充对汉代社会的批判,透射出王充思想中的人文主义精神火花,反映了王充反对愚昧倡导理性的启蒙思想。
历史事实证明,王充的社会批判思想在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文化发展史上具有思想启蒙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