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六朝哲学
山东大学 中国哲学史[第二章汉魏至隋唐时期的哲学]课程复习
第二章汉魏至隋唐时期的哲学第一节汉初黄老之学一、黄老之学1.基本内容:无为而治,道法兼容。
2.代表人物:曹参、盖公、司马迁父子。
3.思想特点:与原始道家的同异。
二、《淮南子》的思想1.自然天道观:道,元气。
2.对黄老道家的继承。
三、一篇重要作品司马谈《论六家要旨》,了解阴阳、儒、墨、名、法、道六家的思想主旨、特点和得失。
第二节董仲舒一、“人副天数”说1.“天”的多重属性:自然属性、神性、道德属性。
2.人副天数:“为生不能为人,为人者,天也。
”“数”,是指天与人在构成的各部分上的数量指标。
“副”,就是“符合”、“副本”。
人副天数,既包括形体躯干的肉体一面,也包括情感意志的精神一面。
二、天人感应论1.意志性的天。
2.阴阳五行与人的关联。
3.天谴,灾异。
三、性三品说1.性受之于天。
2.人性三品:“圣人之性”,“斗筲之性”,“中民之性”。
唯中民可名性。
3.“禾米”之喻:“善如米,性如禾。
禾虽出米,而禾未可谓米也。
性虽出善,而性未可谓善也。
”四、汉代公羊学1.以《春秋公羊传》为主来讲《春秋》的学问,阐发其中的微言大义。
2.汉代主要代表:董仲舒、何休。
3.主要思想:大一统说,三世、三统说。
五、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三策》的主要观点,儒学独尊。
第三节扬雄和桓谭一、今古文学之争1.古文经学、今文经学的含义、特点、代表著作、代表人物。
2.西汉以今文经学为盛,东汉以古文经学为兴。
3.今文经学之弊,古文经学的批判。
二、谶纬之学1.“谶”,隐语;“纬”,纬书。
2.纬书(《乾凿度》)的象数之学。
三、白虎观会议和《白虎通》1.白虎观会议的时间、背景、主要内容及意义。
2.《白虎通》的主要内容:阴阳五行,“三纲”、“五常”、“六纪”。
四、扬雄的哲学体系1.《太玄》对《周易》的模仿,《太玄》的宇宙论、元气论。
2.最高范畴:“玄”;“玄”的展现途径:“三起”、“三生”。
3.性善恶混,调和孟、荀,强调后天的学习、教化。
五、桓谭的形神论1.反对谶纬。
汉魏六朝小说中神仙形象的原型研究
汉魏六朝小说中神仙形象的原型研究汉魏六朝时期的小说中,神仙形象是一个常见的主题。
许多小说都有神仙出现,而且神仙形象也十分多样化。
这些神仙形象背后一定有其源头,研究它们的原型,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些小说的文化背景和艺术特征。
本文将对汉魏六朝小说中神仙形象的原型进行研究,并列举以下提纲:1. 神仙与汉魏六朝的宗教和哲学思想神仙形象出现在汉魏六朝小说中,很可能与当时的宗教和哲学思想有关。
本部分将分析诸如道教、佛教、儒家等思想体系在神仙形象中的表现。
2. 神仙与汉魏六朝社会风气社会风气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本部分将探讨汉魏六朝时期的社会风气,以及与神仙形象的联系。
3. 神仙形象的多样性神仙形象有很多种类,比如仙女、仙翁、神仙、仙人等。
本部分将介绍这些神仙形象的不同特征,并探究其来源和发展。
4. 原型与小说中神仙的异同虽然小说中的神仙形象多有创作,但其原型也是不可忽视的。
本部分将比较小说中的神仙形象与原型之间的异同,以便更好地理解小说中的神仙形象。
5. 神仙形象的功能和象征意义小说中的神仙形象不仅仅是故事中的一个角色,其背后还有许多深刻的象征意义。
本部分将探讨神仙形象在小说中的功能和象征意义。
6. 神仙形象的艺术成就神仙形象在汉魏六朝时期的小说中,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本部分将探究这些神仙形象在艺术上的创作成就,并分析其艺术特征和风格。
7. 原型与神话传说的关系许多小说中的神仙形象都与民间神话传说有关。
本部分将探讨这些神仙形象与当时流传的神话传说之间的联系。
8. 神仙形象在文学史上的意义汉魏六朝时期的神仙形象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部分将探究这些神仙形象在文学史上的影响和地位。
9. 神仙形象的传承和变革神仙形象凭借着其深刻的文化和艺术内涵,在文学发展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部分将介绍神仙形象在后世的传承和变革。
1. 神仙与汉魏六朝的宗教和哲学思想这个提纲重点探究汉魏六朝时期宗教和哲学思想对神仙形象产生的影响以及神仙形象在这些宗教和哲学思想中的角色和象征意义。
[整理版]中国哲学史(汉至唐代部分)
第二篇汉至唐代哲学一、汉初的哲学思想1、特点:(1)、据续战国晚期以来的百家思想融会,综合的趋势体现出思想杂糅,兼采众说的特征。
(2)、将秦之教训和治国方略作为立论的基础,表现出学术与政治之结合,思想为政治服务的特点。
2、汉初的黄老思想:保留了老子的天道观念和亲顺,无为思想,同时又吸收百家尤其是法家的积极因素,形成了“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
强调人君南面之术的新的道家学派。
3、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特点:(1)、继承老子的天道思想,道是天地间一切事物产生和变化的终极根据,而“道”的本性是自然虚无(2)、“法”是标准、法度、准绳,由道产生合乎自然之道;(3)、“法”的确立是“因循”的基础,而“形————”则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的落实,“形————”整个黄老道家思想的核心。
黄老思想的影响:汉初几代统治者多明智的选择了黄老道家的清静无为,因循休息的思想作为治国的指导,代表人物盖公、曹参、窦太后。
二、陆贾:主张“逆取而顺守之。
”“顺守”的关键在于施行仁义,主张先秦儒家思想中寻求安邦治国的政治资源,仁义是统治者的护身符,圣贤是国家克服艰难险阻的中流砥柱,但在陆贾的治国方略中,“仁”“义”并不是居于最高位置,而是“道”与“德”。
在陆贾看来经过“仁”“义”等等“顺守”之术所要达到的理想的“道”“德”境界应该是清静的是无为而无不为的,无治而无不治的,治天下应该采取儒家的仁义之术,而“仁”“义”则是被统摄在黄老道家的“道”“德”观念之下,陆贾的思想是兼取儒道而归宗黄老。
三、贾谊1、(前200—前168),西汉初期著名政论家、思想家,把总结秦之教训作为自己思想的出发点,认为在“取天下”和“守天下”的不同状况之下,应该采用不同的政策和治理理念。
取天下之时,采用法家(以诈力、进取为特点),主张是必不可分的。
守天下之时,应采用如家的仁义政策。
贾谊重视儒家“仁义”思想中的“崇礼”和“重民”,认为“礼”在国家社会生活中居于核心的位置,它是道德仁义得以实现的保障,是教化风俗得以完备的依靠,“礼”是社会等级秩序的表现形式,更是秩序背后的合法性的依据。
汉魏六朝文学概述
汉魏六朝文学概述自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政权,到公元589年隋文帝杨坚完成南北统一,其间约800年,中国封建社会经历了由强大统一的中央集权到分裂对抗、地方割据的变化,文学也逐步摆脱了哲学、史学附庸的地位,开始独立地发展。
这一时期的前400年,特别是西汉时期,社会政治稳定、经济迅速发展,国力空前强大。
于是,规模宏大,铺陈扬厉,“润色鸿业”的辞赋创作,成为一时的风气。
同时,各种文体的散文和文人五言诗也渐次发展起来。
后400年中,陆续出现群雄逐鹿、王室内乱、异族入侵、南北对峙、争战不息的混乱局面。
社会的动荡、政治的黑暗、民生的艰难,对封建统治以及居于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形成了极大的冲击和破坏,人们开始摆脱经学的束缚,对宇宙和人生进行哲学的思考,对生命本质、个人感受、审美趣味更为关怀,于是文学的形式和技巧得到了更多的关注,文学进入了一个自觉的时代。
为了具体了解这一时期文学发展的脉络,我们分两部分来进行介绍。
一、两汉文学在两汉文学中,汉赋是最有代表性的文学样式。
它由楚辞演化而来,经过了骚体赋、汉大赋、抒情小赋等几个发展阶段。
早期汉赋的内容多以批判现实、抒发个人愤懑感情为主,形式上带有楚辞的句法特点,代表作有贾谊的《吊屈原赋》、《鵩鸟赋》等。
西汉中期,从枚乘的《七发》开始,赋的内容向“体物”的方向转变,主要描写京都、宫室、苑囿、畋猎等事物,形成辞藻华丽、想象丰富、专事铺陈、讲究排偶的宏篇巨制。
至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描述楚王云梦和天子上林游猎的盛况,使汉大赋的铺彩摛文达到了顶峰。
此后,跟进者络绎不绝。
如扬雄的《甘泉赋》、《羽猎赋》,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两京赋》等,都洋洋洒洒,蔚为壮观。
赋的作者可能意在讽喻,但实际上只能起到“劝百讽一”的效果。
东汉中期以后,虽然汉大赋创作仍然不衰,但开始出现了抒情小赋,张衡《思玄赋》、王粲《登楼赋》等就是优秀的代表。
西汉前期的散文,总体上带有鲜明的政治色彩和实用性质,内容或是总结秦王朝覆灭的教训,或是为新王朝提供统治的良策。
魏晋时期的哲学思想及代表人物
1. 玄学:
特指兴起于正始年间的以《老》《庄》《易》经典为对象, 研究自然与名教关系、言与意关系的新道家思潮。 (1)它是道家老庄一派的变种 (2)它又是与儒家紧密联系的学术思潮:名教出自自然, 承认名教的存在 (3)玄学立足于道家而又调和儒道,何晏既著《道德论》, 又以道家思想注《论语》;王弼既注《老子》,又以道家观 念注《周易》;阮籍既著《达庄论》,又著《通易论》。 所以玄学家将王弼注的《老》《易》和向秀、郭象注的 《庄》,并称为“三玄”。“三玄”是玄学思想的根基。
“身后留名,不如身前一杯酒。” 王恭总结说:“名士不一定需要素材,只要 没事干,多饮酒,读一本《离骚》,就可以当名 士了。”)
1.张湛的《列子著》 2.到南北朝时期,玄学已经不是社会的主
要学术思潮
3.玄佛合流,以至佛教在当时也分为三派
1.释道安的“本无义”:主张无在万物之先,空为众形之始 2.把万物统统归结为无。 3.支愍度的“心无义”:主张心对外屋不起执著作用。 4.佛之“空”只是主观的,万物还是存在的。 5.支道林的“即色义”:主张色即物质现象,且物质现象。本
近四百年的社会动荡,在文化上的意义 是中华民族的第二次大融合。魏晋时期占 统治地位的哲学主要是以玄学(见魏晋玄 学)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它是适应门阀士 族夺取统治权力和维护身份等级特权的需 要而兴起的哲学思潮,它融合儒道,提倡 “三玄”(《老子》、《庄子》、《周 易》),以老庄解《易》,用道家的自然 无为之说来维护儒家传统的纲常名教。
具体表现在:
1、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次民族大融 合时期。 2、政治上,门阀士族把持政权;经济上亦然, 表现为对南方的开发。 3、思想发展的趋势:两汉神学经学随汉政权 的衰落而失势;道家思想转入宗教信仰;道儒合 流形成了新道家思想。 4、社会心理因社会动荡处于裂变之中,人们 渴望清净。 5、科学技术有新的发展,提高了人们对自然 的认识。
两汉时期的哲学思想及其影响
两汉时期的哲学思想及其影响两汉时期是中国哲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一时期有着许多著名的哲学思想家和理论家,如老子、庄子、荀子、孔子、孟子等等。
他们的哲学思想不仅对当时的社会和文化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同时也对今天的思想和文化有着一定的启示作用。
一、老子哲学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家中最早的一位,他的思想涉及到了道、德、天、地、人、物等许多方面。
在他看来,道是宇宙中存在的唯一原始的本体,是一种没有形态的、不可名状的、无所不在的实体,它是宇宙中的万物的本源和原则。
老子认为,只有通过“无为而治”的方式,才能达到宇宙的和谐和平衡。
老子的思想对后来的思想家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比如庄子,他在老子的基础上发展了出了“自由自在”的思想。
同时,老子的思想也启示了许多后来的哲学家,如道家、佛家等等,对今天的思想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庄子哲学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老子的基础上发展了出了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主张“自由自在”的思想。
庄子认为,人们生活在一个无穷无尽的世界中,要“不求于外”,要超越外在的束缚,通过“自由自在”的方式来实现真正的自由和解放。
庄子的思想对后来的思想家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王阳明、李师师等等,他们都倡导顺应自然、自由自在的思想,对中国的社会和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荀子哲学荀子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家中的一位,他在庄子的思想基础上,对“性”、“命运”、“善恶”等密切相关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荀子强调“心性”,认为人们的内心本质决定了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同时也承认外在的环境对人们的影响。
荀子的思想对后来的思想家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朱熹、程颐等等,他们在荀子的基础上发展出了自己并不相同的哲学思想,对中国的社会和文化产生了较为重要的影响。
四、孔子哲学孔子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家中最著名的一位,他的思想涉及到了“仁”、“义”、“礼”、“孝”等许多方面。
他认为,“仁”是人们应该追求的最高道德标准,他把“仁”定义为“爱人”,主张个人诚信、尊重他人、注重社会和谐。
汉魏六朝文学精神和艺术风格研究
汉魏六朝文学精神和艺术风格研究汉魏六朝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它囊括了整个公元前206年到589年这一时间段的文学作品。
这段时期的文学作品鲜活生动,充满创意,作品风格也各具特色。
本文将对这段时期的文学精神和艺术风格进行探讨。
一、汉魏六朝文学的特点汉魏六朝时期的文学特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接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开放开明在南北朝之时,汉族文化不断接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丰富着自己的文化内涵。
在这段时间内,佛教文化进入中国,成为一种重要的思想流派,与儒家、道家并列,影响到了汉魏六朝时期的文学作品。
2.注重思想性和情感性汉魏六朝时期文学作品注重思想性和情感性,充满戏剧性,这些作品往往是由具有强烈主见的作家所写。
他们的作品反映了作者对人类社会现实的深刻洞悉,表达了对世界的好奇和向往。
3.风格多样,形式丰富汉魏六朝时期的文学作品,形式丰富多样,有诗、词、曲、赋、论等多种文学体裁,他们在形式上更加注重优美的语言和鲜明的形象。
这段时期的文学作品不仅仅是艺术,还具有社会背景、思想性质和历史性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在文学真正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之前,它始终与其他领域的文化工艺相融合。
二、汉魏六朝文学的代表作品汉魏六朝时期的文学作品充满了创意和想象力,精神奋发,为许多后来的文学作家们所借鉴和传承。
这些文学作品以其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为人称道。
1.《世说新语》《世说新语》是南北朝时期的一部散文集,作者刘义庆。
该书以语录形式记载了历史上名人的言行,对国之兴衰起到了很大的影响。
这部书语言质朴,节奏自然,内容是彰显深刻的思想性的。
2.《小品文精选》《小品文精选》是唐朝文人刘义庵所著,《小品文》是指篇幅短小,表现对象广泛,内容充实的文体。
该书运用简短的语言,生动的形象,描绘出了一幅幅画面,为后人所借鉴。
3.《庄子精华选》《庄子精华选》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的文集。
庄子的思想在汉魏六朝时期已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广泛的传播,被誉为中国哲学史上的浪漫主义哲学家,他的思想和风格影响了后世的文化。
汉代正统哲学的观点
汉代正统哲学主要包括儒家、道家和墨家三大学派,这些学派的观点和理论在汉代社会中具有广泛的影响。
1. 儒家观点:儒家思想认为人性本善,强调“仁义礼智信”等传统道德价值观,主张以“治国平天下”为目标,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达到社会和个人的和谐。
儒家强调教育的重要性,提倡以“诚意正心、博学审问、辩证分析、切实行动”为核心的教育方法。
2. 道家观点:道家思想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人为干预自然规律。
道家注重个体的修养和内心的平衡,提倡“道法自然”的生活方式,追求“无为而治”的境界。
3. 墨家观点:墨家思想主张以爱民为中心,注重实用主义和实践性,提倡“兼爱”、“非攻”等理念。
墨家强调公正和平等,认为社会应该建立在道德原则的基础上,反对贵族统治和剥削。
总体来说,汉代正统哲学主张以道德为核心的社会秩序,儒家、道家和墨家三大学派在人性、政治观念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分歧,但都强调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对中国古代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魏六朝时期的文学风貌考察
汉魏六朝时期的文学风貌考察介绍汉魏六朝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涌现了许多杰出的文学作品和文化人物。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文学创作经历了明清两朝时期的风貌,同时也有一些独特的特点。
本文将对汉魏六朝时期的文学风貌进行考察,从文学作品的内容、文风、思想与价值观念等方面进行探讨。
文学作品的内容1. 诗歌汉魏六朝时期的诗歌,以乐府诗为主要代表。
乐府诗是一种以乐府音乐为伴奏的诗歌形式,主要描写了宫廷生活、战争、社会风貌等各个方面的题材。
这些诗歌往往具有优美动人的音韵和鲜明的节奏感,在表达感情和抒发思想方面具有独特的魅力。
2. 散文汉魏六朝时期的散文作品丰富多样,包括辞表、赋、记、志等各类散文形式。
这些作品在内容上涵盖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生活状况。
同时,散文作品也以其清晰明了的文字表达和独特的叙事手法受到了读者的喜爱。
3. 戏曲汉魏六朝时期,戏曲开始兴起,并出现了一些著名的戏曲作品。
这些戏曲作品有的是以历史故事为主题,有的是以民间传说为基础,以其生动的表演和曲调吸引了众多观众。
同时,戏曲也成为了当时社会的一种娱乐方式,推动了中国戏曲文化的发展。
文学作品的文风汉魏六朝时期的文学作品以其独特的文风而闻名于世。
这种文风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也反映了作者的个人特点和时代背景。
1. 平实质朴的文风汉魏六朝时期的文学作品往往以平实质朴的文风为主,追求自然真实的表达方式。
这种文风经常运用白描写实的手法,力求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出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这样的文风使得作品更加贴近人民生活,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2. 博大精深的文风汉魏六朝时期的文学作品往往具有博大精深的文风,涵盖了丰富的知识和广泛的视野。
作者通过对历史、文化、哲学等方面的研究和思考,创作了一系列具有思想深度的作品。
这种文风不仅丰富了作品的内涵,也为读者提供了更多的思考空间。
3. 文人雅致的文风汉魏六朝时期的文学作品往往带有浓厚的文人气息,注重表达情感和追求艺术美。
道玄思想对汉魏六朝书法美学思想的影响
道玄思想对汉魏六朝书法美学思想的影响摘要:汉魏六朝书法美学思想受道家和玄学思想的影响,呈现出自身鲜明的时代特色,其中书法美学思想中的“自然”、“妙意”、“书道”观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书意”、“风骨”、“神采”观则受到玄学思潮的影响,这种影响与汉魏六朝书法艺术和美学思想的繁荣有着密切的关系。
关键词:道家;玄学;汉魏六朝;书法美学思想b835 1812-2485(2007)09-0007-002法国十九世纪的批评家丹纳认为:“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必须正确设想它们所属的时代的精神和风格概况。
”魏晋六朝时期被称为艺术觉醒的时代,书法实践和书法美学思想都取得了空前的成就,这成就的取得,可以说是由汉魏时期独特的社会文化背景决定的,是时代精神的必然产物,脱离汉魏六朝的时代背景和哲学风尚。
就很难对当时各种艺术和美学思想的全貌与底蕴做出正确的评价。
这时期,儒家思想渐趋式微,而道家和玄学思想对各种艺术发挥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书法作为当时异常引人注目的一种艺术形式,更能体现出这种影响。
正如金开诚先生所说:“通过书法艺术,可以看到传统文化的种种精神和实质。
”通过汉魏六朝的书法美学思想,可以看到道家思想和玄学思潮的种种影响和渗透。
一、“自然”、“妙意”、“书道”——道家思想的影响道家作为哲学体系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不及儒家,但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在文化艺术中的作用却比儒家有过之而无不及。
尤其是老庄著作所向往的人生境界中蕴含的艺术精神,对于中国文化的艺术精神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正如徐复观所说:“老、庄思想当下所成就的人生,实际是艺术的人生,而中国的纯艺术精神,实际系由此一思想系统所导出。
”从书法风格来看,西汉以来,隶书在“独尊儒术”的儒家思想保护下得到极好的发展并最终达到完全的成熟。
隶书的规整、平正、开阔、雍容且整体风格统一,正代表着儒家理智、严谨、平实、中和的典型风貌。
书法形象开始成为明确的“有意味的形式”,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逐渐形成自觉,但艺术主体自觉的过程,同时也是主体接受儒家约束的过程。
中国哲学史讲义03魏晋南北朝哲学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哲学第一章概观第一节社会特点封建国家长期分裂,使政治、经济局势不稳定政治权力中心多极化,使意识形态复杂多样化中华各民族的大融合时期,使文化形态相交融第二节思想文化特点总体看思想文化呈多元发展趋势:魏晋玄学思潮为主南北朝道教流行南北朝佛教传播第二章魏晋玄学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老子》万物以始以成而不知其所以,玄之又玄也——《老子注》第一节关于玄学的概述一、特点玄学是魏晋时代(220~420年)的主要哲学思潮。
具体表现为:基本问题探讨本末有无的关系思维方式是思辩式的,重在领会精神实质学术特点体现为援道入儒,儒道兼综现实生活受老庄逍遥思想影响,放纵不羁二、玄学的产生1、魏晋面临的时代问题:统一国家的分裂、士人生活的动荡、多元观念的碰撞、意识层面的整合。
2、玄学产生的原因:现实因素:汉末豪强混战、三国分立,证明“独尊儒术” 的不可取;魏晋政治斗争激烈,士人得失生死变化无常“名士少有全者” ;学术上追求玄远以求自保于是弃实尚虚,追求玄远。
理论因素:汉代儒学在“独尊”需要驱使下的经学化、神学化,反使其理论空疏无务,迫使理论转型,用抽象的义理辨析取代神学的虚构。
三、经典三玄:《周易》《老子》《庄子》《周易注》《老子注》《庄子注》四、主题玄学的哲学主题是本末有无的关系问题,但实质却是围绕着儒学的本质展开的,是关于名教与自然、纲常礼法与自然无为的关系问题。
玄学家通过倡导崇本息末以证明“名教”与“自然”的同一性。
是为“名教自然”之辩。
名教:指正统儒学所确立的社会规范,引申为一般的社会秩序和行为准则。
泛指有为。
自然:指宇宙的普遍本体,又指与人为相对的天道自然。
泛指无为。
五、汉—魏哲学形态的转化主线:神学目的论—玄学本体论特点:将先秦学说神学化、政治—玄理化、自然化结果:为儒学寻求天命依据—重建儒家道德本体六、意义中国哲学由宇宙论转向本体论。
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将儒家与道家的基本价值系统整合为“名教即自然”的同一哲学命题之中。
汉魏六朝诗人的艺术风貌与思想倾向
汉魏六朝诗人的艺术风貌与思想倾向引言汉魏六朝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
在这段时期内,产生了许多杰出的诗人,他们以独特的艺术风貌和丰富的思想倾向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本文将探讨汉魏六朝诗人的艺术风貌与思想倾向。
汉魏六朝诗人的艺术风貌汉魏六朝时期,诗歌作为文学创作最重要的形式之一,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汉魏六朝诗人展现出了不同于先秦时期和唐宋两大盛世的独特艺术风貌。
首先,汉魏六朝诗人注重情感表达,强调个体内心世界的抒发。
他们运用更加细腻、柔美而含蓄的语言,通过自身深沉的体验来表达情感,并关注人生、爱情、友谊等主题。
其次,汉魏六朝诗人重视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他们对于诗歌的韵律、声调、押韵等方面有着较高的追求,通过优美的语言节奏和音韵变化来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此外,汉魏六朝诗人还善于运用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以及丰富多样的意象描写。
他们通过细腻而富有想象力的描绘,使作品具有丰富的图像感和审美效果。
汉魏六朝诗人的思想倾向除了独特的艺术风貌,汉魏六朝诗人在思想倾向上也呈现出一定的特色。
首先,他们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社会问题和个体境遇。
在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下,汉魏六朝诗人对社会现实所产生的种种矛盾与冲突表达了深切关怀,并通过自己特殊视角下的观察与思考来呈现。
其次,汉魏六朝诗人对于自然界和人类之间的关系有着独到的见解。
他们在作品中展现了对自然景色、季节变迁等现象的细腻描摹,同时也表达了对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渴望。
此外,汉魏六朝诗人还具备一定的哲学思考和人生感悟。
他们通过对存在、时间、命运等问题的思考,探索着人生智慧和内心境界。
结语汉魏六朝诗人以独特的艺术风貌和丰富多样的思想倾向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他们注重个体情感抒发、追求音乐性与节奏感,并关注社会现实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同时具备一定的哲学思考力。
正是这些特点使得汉魏六朝诗人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并持续影响着后世文人创作。
古代散文的阶段特征
古代散文的阶段特征古代散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各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和风格。
本文将从古代散文的阶段特征出发,逐一介绍各个阶段的特点。
一、先秦时期:浑厚雄浑的哲学思考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起源阶段,这一时期的散文以哲学思考为主要特征。
《老子》、《庄子》等著作中的散文,表达了对人生、宇宙、道德等问题的深刻思考。
散文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展示了古代智者的哲学智慧。
二、汉魏六朝时期:华丽辞藻的繁花绽放汉魏六朝时期是古代散文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的散文以华丽辞藻和丰富的修辞手法为特点。
《世说新语》中的散文描写了各种生活琐事,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语言优美,意境深沉。
《文选》中的散文则以描写风景、抒发情感为主,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三、唐宋时期:婉约淡泊的艺术追求唐宋时期是古代散文的成熟阶段,这一时期的散文以婉约淡泊的艺术追求为特点。
唐代的散文注重描写自然景物和人物情感,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以琵琶的音乐表达了作者对逝去时光的思念之情。
宋代的散文则更加注重细腻的描写,如苏轼的《东篱乐府》以描写自然景色赋予读者美的享受。
四、元明清时期:写实主义的兴起元明清时期是古代散文的写实主义阶段,这一时期的散文以真实、生动的描写为特点。
元代的散文以描写历史故事和人物为主,如《西游记》中的散文描写了孙悟空等人物的冒险经历。
明代的散文则更加注重写实,如《儒林外史》以幽默的笔调描绘了士人的生活。
清代的散文则更加注重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如《红楼梦》以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
总结起来,古代散文经历了先秦、汉魏六朝、唐宋和元明清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和风格。
先秦时期注重哲学思考,汉魏六朝时期追求华丽辞藻,唐宋时期崇尚婉约淡泊,元明清时期倾向于写实主义。
这些阶段的特点和风格相互交融,共同构成了古代散文的丰富多样性,为后世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古代散文不仅仅是一种文学形式,更是一种思想的表达和人类智慧的结晶,它将继续影响和启迪后人的文学创作。
儒学传播与汉魏六朝文化变迁
儒家人才。
03
民间普及与信仰
汉代民间普及了儒家的道德伦理观念,如孝道、忠诚、礼仪等,使儒家
思想逐渐渗透到社会各个阶层。同时,儒家的信仰和崇拜也日益流行。
儒学在魏晋南北朝的传播
儒、释、道三教的冲突与融合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思想与佛教、道教产生了激烈的冲突。然而,在此过程中也出现了 三教融合的趋势,儒家学者开始吸纳佛、道思想,形成了新儒学。
儒学传播与汉魏六朝文化变 迁
2023-11-09
目录
• 儒学在汉魏六朝的传播 • 儒学传播对汉魏六朝文化的影响 • 儒学传播在汉魏六朝的途径和方式 • 儒学传播与汉魏六朝文化变迁的关系 • 儒学传播在汉魏六朝的挑战与机遇 • 儒学传播对汉魏六朝文化变迁的意义和影响
01
儒学在汉魏六朝的传播
儒学在汉代的传播
儒学在汉魏六朝的演变
礼法合流
汉魏六朝时期,儒家学者开始将礼治和法治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法律文化。礼法合流的思想影响了后世的法律制度和社会秩序。
心性论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学者开始关注心性问题,强调内心的修养和道德境界。这种思想为后来的宋明理学打下了基础。
家族伦理与社会秩序
汉魏六朝时期,家族伦理和社会秩序受到了高度重视。儒家强调孝道、悌道、夫妇之道等家庭伦理,认为这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础。这些观念对后世的社会 治理产生了深远影响。
儒学教育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教育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太学和郡县学的建立为儒家学者提供了更 多的学习机会。同时,私人讲学之风盛行,经师讲学成为一时之风尚。
儒家文化圈的形成
随着儒家思想的传播和普及,以中国为中心的儒家文化圈逐渐形成。儒家思想对东亚、东 南亚等地区的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东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魏晋南北朝的玄学文化与思想哲学
魏晋南北朝的玄学文化与思想哲学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玄学文化和思想哲学对中华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玄学文化和思想哲学的交融和碰撞,诞生了很多出色的思想家和文化艺术家,他们开创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新纪元。
一、玄学文化——“玄”奥神秘的深邃世界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文化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和壮大,玄学家们开始深入研究“玄”奥神秘的深邃世界。
玄学文化的主要特点是思维深奥、高深莫测、难以捉摸。
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高远、王弼、郭象等人。
他们提出了一些“玄学”思想,如“一元论”、“天人合一”等思想。
高远是中国神秘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提出的“一元论”思想,推崇道家的“大道无形,天地万物之始也”。
他认为大道为一元,万物分化出来的各种事物都是在这个一元之下的反映和表现。
他还强调:至高无上的神灵与人类之间是互动的。
他所倡导的高远道家思想分布在历史上的玄学、炼丹、易经和道教之中。
王弼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位哲学家,他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他主张“天人合一”,也就是说:“天地之间虽有异也,然而相通。
人作为万物的一部分,和其他万物没有本质的区别。
他还提出了“心外无物、心内无我”的思想,这一思想对后来的“禅”思想非常重要。
乐观主义便是他的另一个思想,他认为人不应该过于担忧,因为天地之间存在着秩序与律动,人的存在不会对这种秩序产生影响。
郭象是一位重要的玄学家和道教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出了“兵器居士”这一概念。
郭象从玄学的角度解释了道家理论,认为天地万物是由一种力量所构成的,这种力量超越了人的理解能力。
他反对传统官方哲学,并鼓吹宇宙的无限、自然的多样性和原则。
二、思想哲学——优秀的精神财富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社会、经济和政治的混乱,思想哲学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人们反思自己的处境、追求自我完善与提高,进行思想上的解放和思想上的创新。
这样的背景下,道家学说、佛家思想等多种思想哲学在这个时期得到了大力的提倡和发展。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修订本)(汉魏六朝时期 概说)【圣才出品】
汉魏六朝时期概说一、汉魏六朝文学理论批评的特点汉魏六朝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和成熟时期。
1.汉魏六朝在先秦哲学和美学思想的基础上,发展成为系统的具体的文学理论批评。
2.自觉的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对文学的本质和特点作了进一步的探讨。
3.两汉时期,文学从学术中分裂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部分,有了专业的文人队伍,同时也有了专门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
4.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理论批评获得重大发展,全面成熟,并进入了一个高潮,产生了《文心雕龙》这样“体大思精”的不朽巨著,从而形成了中国文学理论批评自己的独特民族传统。
二、两汉经学时代的特点1.两汉经学时代的特点是强调文学和政治教化的关系、文学的社会教育作用,侧重于探讨文学的外部规律。
2.汉代儒家思想在先秦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形成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儒家的文艺思想也发展成为封建正统的文艺思想,基本纲领是“文学——人心——治道”的“诗教”公式,注重于阐述文艺和现实、文艺和时代的关系,并明确提出了美刺讽谏说。
3.在文学创作思想和文学批评上进一步形成了原道、征圣、宗经的原则,在对《楚辞》和汉赋的评价中,也都贯穿了以儒家经学为指导的思想。
4.西汉初年的道家文艺思想虽然在汉武帝定儒家为一尊后没有得到进一步发展,但其潜流一直是存在的,并且对扬雄、王充等都有过影响。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理论方面的特点1.摆脱了儒家经学附庸的地位,开始重视文学本身的创作和审美特征,注意对文学的艺术表现技巧的研究,侧重于探讨文学的内部规律。
2.道家文艺思想经过汉代《淮南子》的发展,魏晋玄学的改造,以及与佛学的融合,在这一时期有比较大的发展,并直接影响到系统的文学创作理论的形成。
3.玄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儒道结合,援儒入道,以道为体,以儒为用,并从言意、形神、虚实等方面为文学创作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4.佛教与玄学的结合以及在南朝的繁荣兴旺,有力地促进了玄学文艺美学思想的发展,使文学内部规律的探讨更加全面深入,文体分类和表现方法的研究日益具体细致,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文艺美学范畴,形成了完整的文学理论体系。
中国文学批评史——汉魏六朝时期
第一节 封建正统文艺观的确立 ——从《礼记〃乐记》到《毛诗大序》
(三)论音乐的创作 《礼记》所论音乐是包括了诗乐舞三者的, 这也是上古诗乐的一个真实面貌。 金石丝竹,乐之器也。诗,言其志也; 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 心,然后乐器从之。(《乐象》) 故歌之为言也,长言之也;说之故言 之,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 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 足之蹈之也。(《师乙》)
第一节 封建正统文艺观的确立 ——从《礼记〃乐记》到《毛诗大序》
一、《礼记〃乐记》
《礼记》中的《乐记》是中国古代重要的音乐美 学著作,由于诗乐关系密切,实际上也是一部重 要的文艺理论著作。关于它的作者和成书年代, 迄今未有定论。有的说是孔子的弟子或再传弟子 公孙尼子所作,有的说是汉武帝时河间献王刘德 组织一批儒生采取《周礼》和先秦诸子的乐论编 成一部《乐记》。《乐记》中的内容与荀子的 《乐论》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现存的《乐记》,共十一篇,同时保存在《礼记》 和《史记》中,分别题为《乐记第十九》、《乐 书第二》。内容是一样的。
“清省”、“清丽”、“清气”及其它——以元代画格的转变为探讨中心
( irr Lbay,Najn nvri ,Na jn nig U ies y t nig,Ja g u2 0 9 in s 1 0 3)
潘 天寿先 生说 过 : 初诸 家 , 钱选 、 孟烦 、 贯道 等 , 元 如 赵 刘 “ 高古细润 , 犹存宋代之遗绪 ” 同时代 的高克恭等“ ; 主写意 , 尚 气韵 ” “ 成所谓 元风者 ” 但 尚未完 全脱去 “ 人意致 ”; ,渐 , 宋 及 至黄公望 、 王蒙 、 倪瓒诸 家 , 全用干笔皴擦 , 浅绛烘染 , 特呈高 “ 古 简淡 之风 , 呈有 元一 代 之格 趣 ” 进 而 成为 明、 绘画 的先 , 清 驱 。由“ 宋代之遗绪 ” 高古简淡”, 由繁而 简 , 而“ 实 这类义涵
路 。如《 鹊华 秋色图卷》, 清淡 的设 色 , 晰 的笔路 , 画面 精 使
朴美的典型代表 。
文 采 。众 所 周 知 , 唐 以后 , 其 是 宋 代 , 轼 品 陶 诗 “ 而 实 中 尤 苏 质
显得清润雅致 。《 兴清远图》 吴 描绘家 乡吴兴 一带开 阔的湖光
山色 , 蜿蜒 连亘的山峦 以勾斫法刻 画 , 笔敷 以鲜 亮 的青 绿石 信 色 。淡墨抹染远 岫, 用笔简薄 , 图奇特 , 构 学前 人而 高度简化 。
概念 , 也包括绘画与书法等其它艺术 ) 华美好看 ” 。“ 的文章可 以被人们长久传诵 , 文章不朽 当然也就 是人的不朽 , 玄言诗 从
到 山水 诗 , 是 在 创 作 题 材 上 反 映 这 种 自觉 。 则 然 而 , 解 这 一 时期 文 艺 美 学 上 的 特 征 必 须 明 确 一 个 中 理 心点 , 即这 时 期 的“ ” 指 生 活 在 既 富 贵 安 乐 又 满 怀 忧 祸 的 人 是
观照学人之志
观照学人之志
《观照学人之志》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刘安的一部著作,于汉魏六
朝时期出版。
书中提出了“人类发展的真理”,以其独特的见解和思想,唤起当代社会对于“思想强大”、“行为正直”、“精神充实”
这三大学习境界的追求,对人文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书中提出“观照学人之志”,即要正视自己,持守学习者之志,
勇于担当学习者的崇高使命,以崇尚知识为核心,建立科学的价值取向,最终实现“以学习领航,以学习成就”的目标。
书中提出了一套系统的学习方法,唤醒人们把学习放在人生的重
要位置,充分发掘自身的潜能,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
成就自身的
强大,拥有更多的能力,去担当更多的责任,为社会作出更多的贡献。
总而言之,《观照学人之志》提倡人们自省、学习勤奋、以崇尚
知识为核心,强调人们要以各种自省的方法,勤奋学习,发掘自身的
潜能,把学习放在人生抉择的重要位置,并以科学的思维方式来合理
把握学习,以达到增长学习效能的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汉魏六朝哲学
一.提要:哲学按事物发展的先后可分为唯心主义哲学和唯物主义哲学。
而两汉时期变的哲学思想分别代表这两大阵容的是董仲舒和王充。
魏晋时期玄学占统治地位,其内部也有唯物和唯心之争
南北朝时期佛教唯心主义时候盛行,以范缜为首大的唯物主义针对佛教的神不灭
论进行了批判。
二.两汉哲学:
1.产生的背景:两汉时期的社会矛盾有三组:一是封建地主阶级和农民的矛盾,二是封建皇帝中央集权和封建王侯地方割据的矛盾,三是豪强中的两个集团,商业豪强和土地豪强的矛盾。
西汉初期经济破产,社会凋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主张“无为而治”。
它思想的形成,有一个说法是“尚黄老之术”到“独尊儒术”的过程。
但实际上“内法外道”才是这一时期统治思想的实质。
汉武帝时期,为适应更一步巩固和加强封建统治的需要,董仲舒的“一统于天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也就营运而生了。
(补充:黄老之学:核心是“无为而治”与民休息。
黄:指传说中的黄帝。
老:指春秋末期的老子,道是黄老哲学的最高范畴。
)
2.董仲舒:
(1)生平:“为群儒之首”,在政治上未被重用。
(2)思想:a..天人合一论:天是最高的人格神最高主宰“以人合天”。
b.性三品说:“三纲五常”、“天人感应”、“性、命、情”。
c.历史循环论:“天不变,道亦不变”:道:道理,规律。
天是不变的,规律也
不变的。
“三统”说瀐纬神学与<<白虎通>>。
3.王充:
(1)唯物主义:杨雄、桓潭的主要论点。
(2)生平与著作:东汉著名的理性主义唯物论哲学家;<<论衡>>。
(3)“亢气”又称“气”概念的提出,批判有鬼论。
(4)天人关系论的两个层次:合一和不合一。
合一是和与“亢气”,而不是和与天帝的神灵的意志;不合一是指天不具有支配人的神权,人也没有敬天事神的义务和获得天佑的神运。
(5)认识论上,强调人的知识只能通过人的感官和外界接触得来。
重视感性经验也重视理性思维,认为不能仅仅停留在耳闻目睹的感性层次上,还必须对感性材料进行理性的加工,归纳出事物的真相来.
(6)性命关系论和催命论思想:性命是中国哲学史上最重要的问题之。
性:关于人的本性的讨论时善恶,贤愚问题。
命:是指人的命运,讨论的是贫贱,富贵问题。
他认为,人性有高下之异,都是禀气所得,不可改变。
但人性却可以通过环境,教育等手段改变。
命是由天的意志决定,承认有正命和造命。
正命指富贵,遭命指灾祸。
他的关于命的理论,是要说明为什么在社会中,人的道德品质与他的命运不一致的问题。
(7)社会历史方面: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这也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操求历史发展的原因和规律,一是“汉盛于周”的进化史观。
(8)王充继承和发展了荀子的唯物论思想,吸收了当时自然科学的成果,恢复了天的自然意义,根本否定了两汉时期神秘主义天论思想的理论基础。
三,魏晋南北朝的玄学,佛教哲学:
1.玄学产生的背景:,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朝代更替频繁,立国众多的时期,也是民族打迁徙和大融合的时期(汉族和各少数民族之间迁徙、融合)对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哲学的发展不是孤立的。
在经济政治的决定作用下,它和其他社会意识形态起着交互作用。
玄学的泛滥,道教,佛教的了流行。
自然知识的增进,这些构成了魏晋南北朝哲学的发展的背景。
魏晋玄学的兴起,标志着中国哲学继两汉玄学之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玄学之“玄”取自<<老子>>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一语,意为深奥微妙,神妙难测。
它是儒学思想和道家思想结合的产物。
比两汉纬神学更精致更简约,更高于思辨色彩的理论体系。
创始者为何晏,王弼。
2.何晏:生平和著作
王弼:生平和著作:他是文化史上罕见的少年天才。
他年仅二十四岁病故,生前做过台郎这样的小官,但他不善于做官,不久被免职。
他又不善于做人,他为自己所长笑他人所短,因此为当时人嫉妒,厌恶。
(1)主张“贵无”,玄学的本体论。
(2)把儒家的“名教”和儒家的“自然”结合起来。
(3)王弼还宣扬“言不尽意”论。
与何晏,王弼为伍的还有“竹林七贤”中的嵇康,阮籍,此外还有向秀,郭象。
3.裴頠:
(1)生平与著作:曾任尚书左仆射。
后在八王之乱中被司马伦所杀,年仅34岁。
他生活在短暂的西晋,当时整个社会弥散“口谈浮虚,不遵化法”的风气。
于是他站在明确的唯物主义论立场批判“贵无”论。
他的著作《崇有论》的“崇有”是对“贵无”而言的。
(2)主要思想:“崇有”
4.欧阳建:
(1)生平与著作:他出生于名门大族,是当时大富豪石崇的外甥。
他曾任山阳令,尚书郎,冯翊太守,也是在八王之乱中被赵王司马伦杀害,所以他跟裴頠差不多同时死同年,同被赵王杀害,当时有名的唯物者。
他的著作《言尽意论》是反批驳王弼的“言不尽意“而言的。
(2)主要思想:《言尽意论》
四、佛学:
(1)佛教在西汉末年由印度传入中国,主要以译经为主。
(2)佛教之所以能在中国站住脚根,有两个原因:一是佛教原本的教义如“四圣谛”说、“缘起”说,比较切合中国人的口味;二是佛教不承认以有主宰世界万事万物的造物主存在,把因与果都归于十五自身,强调相续,因果报应。
(3)“四圣谛”:第一谛:苦谛: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蕴盛苦:色、爱、想、行、识。
第二谛:集谛:是操求产生痛苦的原因。
第三谛:涅槃也称为“灭谛”:表示修行所达到的最高境界。
第四谛:道谛:讨论达到涅槃境界的道。
(4)缘起:就是说世界的一切事物与现象都是相续相关的。
(5)佛教的三派系:“本无”派、“即色”派、“无心”派。
(6)慧远:a.著作:《法性论》、《沙门不敬王者论》
b.思想:“本无论“、形尽神不灭论”
(7)僧肇:a.著作:《肇论》
b.“不真空”的宇宙观:一切都是缘起性空的,生由于缘的聚会。
c.“物不迁”的运动观。
主张“即运而求静”。
d.“般若无知”的认识论。
般若:即圣人(佛)的智慧。
五、范缜:
1.生平:是我国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无神论者。
著作:《灭神论》
2.思想:(1)主张“神形相即“
(2)感觉和思维的认识
(3)《神灭论》中对佛教危害的揭露
范缜的《灭神论》,作为我国古代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代表作,不仅把反佛斗争推向了高潮,而且把我国古代唯物主义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补充:
葛兴和道教:葛兴从于宇宙观、本性论的高度论证神仙常在,建立一套神秘的道教思想,它的主要目的是长生和成仙。
葛兴的神仙道教是神学唯心宗教体系,但其中也有一定的积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