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六朝哲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汉魏六朝哲学

一.提要:哲学按事物发展的先后可分为唯心主义哲学和唯物主义哲学。而两汉时期变的哲学思想分别代表这两大阵容的是董仲舒和王充。

魏晋时期玄学占统治地位,其内部也有唯物和唯心之争

南北朝时期佛教唯心主义时候盛行,以范缜为首大的唯物主义针对佛教的神不灭

论进行了批判。

二.两汉哲学:

1.产生的背景:两汉时期的社会矛盾有三组:一是封建地主阶级和农民的矛盾,二是封建皇帝中央集权和封建王侯地方割据的矛盾,三是豪强中的两个集团,商业豪强和土地豪强的矛盾。西汉初期经济破产,社会凋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主张“无为而治”。它思想的形成,有一个说法是“尚黄老之术”到“独尊儒术”的过程。但实际上“内法外道”才是这一时期统治思想的实质。汉武帝时期,为适应更一步巩固和加强封建统治的需要,董仲舒的“一统于天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也就营运而生了。

(补充:黄老之学:核心是“无为而治”与民休息。黄:指传说中的黄帝。老:指春秋末期的老子,道是黄老哲学的最高范畴。)

2.董仲舒:

(1)生平:“为群儒之首”,在政治上未被重用。

(2)思想:a..天人合一论:天是最高的人格神最高主宰“以人合天”。

b.性三品说:“三纲五常”、“天人感应”、“性、命、情”。

c.历史循环论:“天不变,道亦不变”:道:道理,规律。天是不变的,规律也

不变的。“三统”说瀐纬神学与<<白虎通>>。

3.王充:

(1)唯物主义:杨雄、桓潭的主要论点。

(2)生平与著作:东汉著名的理性主义唯物论哲学家;<<论衡>>。

(3)“亢气”又称“气”概念的提出,批判有鬼论。

(4)天人关系论的两个层次:合一和不合一。合一是和与“亢气”,而不是和与天帝的神灵的意志;不合一是指天不具有支配人的神权,人也没有敬天事神的义务和获得天佑的神运。(5)认识论上,强调人的知识只能通过人的感官和外界接触得来。重视感性经验也重视理性思维,认为不能仅仅停留在耳闻目睹的感性层次上,还必须对感性材料进行理性的加工,归纳出事物的真相来.

(6)性命关系论和催命论思想:性命是中国哲学史上最重要的问题之。

性:关于人的本性的讨论时善恶,贤愚问题。

命:是指人的命运,讨论的是贫贱,富贵问题。

他认为,人性有高下之异,都是禀气所得,不可改变。但人性却可以通过环境,教育等手段改变。命是由天的意志决定,承认有正命和造命。正命指富贵,遭命指灾祸。他的关于命的理论,是要说明为什么在社会中,人的道德品质与他的命运不一致的问题。

(7)社会历史方面: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这也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操求历史发展的原因和规律,一是“汉盛于周”的进化史观。

(8)王充继承和发展了荀子的唯物论思想,吸收了当时自然科学的成果,恢复了天的自然意义,根本否定了两汉时期神秘主义天论思想的理论基础。

三,魏晋南北朝的玄学,佛教哲学:

1.玄学产生的背景:,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朝代更替频繁,立国众多的时期,也是民族打迁徙和大融合的时期(汉族和各少数民族之间迁徙、融合)对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哲学的发展不是孤立的。在经济政治的决定作用下,它和其他社会意识形态起着交互作用。玄学的泛滥,道教,佛教的了流行。自然知识的增进,这些构成了魏晋南北朝哲学的发展的背景。魏晋玄学的兴起,标志着中国哲学继两汉玄学之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玄学之“玄”取自<<老子>>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一语,意为深奥微妙,神妙难测。它是儒学思想和道家思想结合的产物。比两汉纬神学更精致更简约,更高于思辨色彩的理论体系。创始者为何晏,王弼。

2.何晏:生平和著作

王弼:生平和著作:他是文化史上罕见的少年天才。他年仅二十四岁病故,生前做过台郎这样的小官,但他不善于做官,不久被免职。他又不善于做人,他为自己所长笑他人所短,因此为当时人嫉妒,厌恶。

(1)主张“贵无”,玄学的本体论。

(2)把儒家的“名教”和儒家的“自然”结合起来。

(3)王弼还宣扬“言不尽意”论。

与何晏,王弼为伍的还有“竹林七贤”中的嵇康,阮籍,此外还有向秀,郭象。

3.裴頠:

(1)生平与著作:曾任尚书左仆射。后在八王之乱中被司马伦所杀,年仅34岁。他生活在短暂的西晋,当时整个社会弥散“口谈浮虚,不遵化法”的风气。于是他站在明确的唯物主义论立场批判“贵无”论。他的著作《崇有论》的“崇有”是对“贵无”而言的。

(2)主要思想:“崇有”

4.欧阳建:

(1)生平与著作:他出生于名门大族,是当时大富豪石崇的外甥。他曾任山阳令,尚书郎,冯翊太守,也是在八王之乱中被赵王司马伦杀害,所以他跟裴頠差不多同时死同年,同被赵王杀害,当时有名的唯物者。他的著作《言尽意论》是反批驳王弼的“言不尽意“而言的。(2)主要思想:《言尽意论》

四、佛学:

(1)佛教在西汉末年由印度传入中国,主要以译经为主。

(2)佛教之所以能在中国站住脚根,有两个原因:一是佛教原本的教义如“四圣谛”说、“缘起”说,比较切合中国人的口味;二是佛教不承认以有主宰世界万事万物的造物主存在,把因与果都归于十五自身,强调相续,因果报应。

(3)“四圣谛”:第一谛:苦谛: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蕴盛苦:色、爱、想、行、识。

第二谛:集谛:是操求产生痛苦的原因。

第三谛:涅槃也称为“灭谛”:表示修行所达到的最高境界。

第四谛:道谛:讨论达到涅槃境界的道。

(4)缘起:就是说世界的一切事物与现象都是相续相关的。

(5)佛教的三派系:“本无”派、“即色”派、“无心”派。

(6)慧远:a.著作:《法性论》、《沙门不敬王者论》

b.思想:“本无论“、形尽神不灭论”

(7)僧肇:a.著作:《肇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