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中国古代思想史期末考试

合集下载

最新整理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期末考试《中国古代史下》试题二.doc

最新整理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期末考试《中国古代史下》试题二.doc

xxx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期末考试《中国古代史(下)》试题二
一、题型名称(每题2
)、()二科举人。

2、659年,武则天通过唐高宗下诏改修()为(),许多立有军功者皆升士族。

3、()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为北宋著名史学家()编纂。

4、元朝时期,高利贷十分盛行,当时由中亚贵族出资交商人们经营的商业组织称为()。

5、康熙八年,清政府把一部分明代藩王所占田地分给原种之人,永为世业,号为()。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2、猛安谋克
3、开中法
4、黄宗羲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2、简述唐代均田制破坏的原因?
3、简述元朝统一的意义及元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四、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2、评价康熙帝?。

中国古代史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中国古代史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中国古代史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1中国官方修史的传统始于()。

1.0 分A、汉朝B、南北朝C、唐朝D、宋朝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2下列对秦朝统一中国的疆域版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1.0 分A、北边到达现在的长城沿线B、南边到交趾C、西边到达河西走廊D、东边到达今天的安徽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1.0 分A、商朝人宗教信奉的氛围比较淡薄B、中国历史上朝代都城的建立是以定居某个位置为都城,并以都城为核心与周边形成核心地区C、游牧民族的迁徙是有规则的D、化学肥料是无机肥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 4秦朝对中国历史的贡献,包括()。

1.0 分A、制度性建设B、体制性建设C、社会结构的构建D、以上都有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5我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是()。

1.0 分A、《周易》B、《史记》C、《尚书》D、《春秋》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0.0 分A、《中国中古社会史论》的作者是唐长孺B、《中国中古政治史论》的作者是黄仁宇C、政治史的研究核心是统治阶级的活动D、《论轮台诏》的作者是钱穆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B 7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曹魏的开国皇帝是()。

0.0 分A、曹操B、曹植C、曹丕D、曹叡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A 8大汶口文化分布在()。

1.0 分A、四川B、山东C、河南D、广东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9东晋的统治呈现出()的特点。

1.0 分A、中央垂直领导B、三省六部制C、三公九卿制D、门阀世族政治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10 商朝的社会性质是()发展阶段。

1.0 分A、民主社会B、原始社会C、封建社会D、奴隶社会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11南方古猿最早的生存年代大致距今()。

0.0 分A、三百万年B、四百万年C、五百万年D、六百万年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A 1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中国古代史期末测试题及满分答案

中国古代史期末测试题及满分答案

中国古代史期末测试题及满分答案中国古代史期末测试题及满分答案李鸿宾中央民族大学一、单选题(题数:40 ,共40.0 分)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1.0 分)A、仰韶文化中是以妇女在生产生活中占据重要位置B、仰韶文化中是以老者在生产生活中占据重要位置C、仰韶文化是以男性在生产生活中占据重要位置D 、龙山文化是以妇女在生产生活中占据重要位置2 东汉时期豪强势力突出,下列对豪强说法正确的是(D)。

(1.0 分)A、豪强势力主要来自于洛阳地区B、豪强来源于小地主阶级C、豪强来源于官僚世家D 具有武装力量3 东汉社会的民族问题主要体现为(C)。

(1.0 分)A 匈奴问题和突厥问题B、突厥问题和西域问题C、匈奴问题和西域问题D 、匈奴问题和鲜卑问题4 以下不属于北京猿人特点的是(A)。

(1.0 分)A、颧骨较低B、脑容量相比现代人小C 、嘴部突出D 、眼睛比较深陷5 南朝的陈霸先建立的陈朝是在公元(C)年。

(1.0 分)A、537 年B、547 年C、557 年D、527 年6 学术界把商朝社会划分于(B)。

(1.0 分)A、后期氏族社会B、奴隶社会C、早期王朝社会D 、早期封建社会7 汉武帝时期,汉朝选拔人才的新途径是(C)。

(1.0 分)A、赀选制B、任子制C、郡首举孝廉D、建立太学8 属于研究中国传统史学基本方法的代表是(B)。

( 1.0 分)A、阳明学派B、乾嘉学派C 、太谷学派D、稷下学派9 假如你是生活在新石器时代的人类,你不能做以下哪件事情。

(C )( 1.0 分)A、蓄养家畜B、种植农作物C、学习甲骨文D 、烧制陶器10( A )开始商鞅变法。

( 1.0 分)A、公元前356 年B、公元前369 年C、公元前366 年D、公元前359 年11 (B)是夏朝的最后一位君主。

( 1.0 分)A、中康B、桀C、相D、启12 明朝以前的统治者,关注的核心问题是(B)。

( 1.0 分)A、赋税问题B、南北问题C、对外交流问题D、徭役问题13 西周实行的(D),其本身就蕴含着一种权力变化的空间。

中国史学史期末考试题A卷

中国史学史期末考试题A卷

中国史学史期末考试题A卷20分)请考生将本题所选答案的字母填在下面的表格内对应的题号下,否则不给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题号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1、下列()史书发展了金文中的自觉的历史意识和历史鉴戒观念,是中国史学萌芽时期的重要成就?A、《世本》B、《尚书》C、《诗经》D、《竹书纪年》2、中国史上以历史家著称的第一人是()A、周公B、孔子C、左丘明D、司马迁3、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创始者是()A、孔子B、司马迁C、刘向D、班固4、()史书发展了《春秋经》和《左传》的体例而建立了最早的断代规模具备的编年体。

A、《国语》B、《战国策》C、《七略》D、《汉纪》5、贞观十七年,唐太宗诏修《五代史志》,五代是指()A、宋、齐、梁、陈、隋B、梁、陈、齐、周、隋C、梁、陈、北齐、北周、隋D、北魏、西魏、东魏、北齐、北周6、下列()史书采用问答体的通俗形式,比较系统地阐述进了关于君王的认识。

A、《人物志》B、《帝王略论》C、《贞观政要》D、《帝范》7、下列()文献已有经、史、子、集的文献分类思想。

A、《七志》B、《七录》C、《七林》D、《隋书·经籍志》8、欧阳修私修的一部正史是()A、《旧五代史》B、《新五代史》C、《旧唐书》D、《新唐书》9、()的史学,是明清史学也是封建史学的殿军。

A、章学诚B、惠栋C、戴震D、龚自珍10、明末清初第一大儒黄宗羲的()是政论和史论结合的杰作。

A、《明夷待访录》B、《思旧录》C、《宋元学案》D、《明儒学案》11、在中国史学上,顾祖禹的()特别注意政治、军事地理的研究,故它至今仍为历史地理研究者的参考。

A、《九边图说》B、《读史方舆纪要》C、《寰宇通志》D、《天下郡国利病书》12、下列()是一部综合体史书。

A、《资治通鉴纲目》B、《文史通义》C、《绎史》D、《纲鉴易知录》13、到清代,辑佚工作有显著的成就,下列()正史主要辑自《永乐大典》。

南开期末历史考试试卷高一

南开期末历史考试试卷高一

南开期末历史考试试卷高一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取了哪些措施加强中央集权?A. 修建长城B. 推行郡县制C. 实行焚书坑儒D. 以上都是2. 唐朝时期,科举制度的完善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A. 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B. 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C. 加强了中央集权D. 以上都是3. 以下哪个事件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A. 鸦片战争B. 辛亥革命C. 五四运动D. 抗日战争4. 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什么?A. 贸易往来B. 展示国威C. 寻找海外资源D. 传播文化5. “五四运动”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哪些重要意义?A. 促进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B. 激发了民族主义情绪C. 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思想解放D. 以上都是6.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具有哪些作用?A. 增强了全国各阶层的抗日力量B. 促进了国共两党的合作C. 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D. 以上都是7. 以下哪部作品是鲁迅的代表作?A. 《家》B. 《春》C. 《秋》D. 《呐喊》8. 清朝末年,中国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哪些?A. 列强的侵略B. 封建制度的束缚C. 社会经济的落后D. 以上都是9. 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包括哪些内容?A. 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B. 民族主义、民主主义、民生主义C. 民主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D. 民族主义、民主主义、民权主义10. 以下哪个历史事件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的终结?A. 辛亥革命B. 五四运动C. 抗日战争胜利D. 新中国的成立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1.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了“________”的制度,以加强中央集权。

12. 唐朝时期,科举制度的完善,使得“________”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

13. 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签订了《________》,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

14. 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了“________”。

中国史学史期末考试题A卷教学文稿

中国史学史期末考试题A卷教学文稿

中国史学史期末考试题A卷中国史学史期末考试题A卷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请考生将本题所选答案的字母填在下面的表格内对应的题号下,否则不给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1、下列()史书发展了金文中的自觉的历史意识和历史鉴戒观念,是中国史学萌芽时期的重要成就?A、《世本》B、《尚书》C、《诗经》D、《竹书纪年》2、中国史上以历史家著称的第一人是()A、周公B、孔子C、左丘明D、司马迁3、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创始者是()A、孔子B、司马迁C、刘向D、班固4、()史书发展了《春秋经》和《左传》的体例而建立了最早的断代规模具备的编年体。

A、《国语》B、《战国策》C、《七略》D、《汉纪》5、贞观十七年,唐太宗诏修《五代史志》,五代是指()A、宋、齐、梁、陈、隋B、梁、陈、齐、周、隋C、梁、陈、北齐、北周、隋D、北魏、西魏、东魏、北齐、北周6、下列()史书采用问答体的通俗形式,比较系统地阐述进了关于君王的认识。

A、《人物志》B、《帝王略论》C、《贞观政要》D、《帝范》7、下列()文献已有经、史、子、集的文献分类思想。

A、《七志》B、《七录》C、《七林》D、《隋书·经籍志》8、欧阳修私修的一部正史是()A、《旧五代史》B、《新五代史》C、《旧唐书》D、《新唐书》9、()的史学,是明清史学也是封建史学的殿军。

A、章学诚B、惠栋C、戴震D、龚自珍10、明末清初第一大儒黄宗羲的()是政论和史论结合的杰作。

A、《明夷待访录》B、《思旧录》C、《宋元学案》D、《明儒学案》11、在中国史学上,顾祖禹的()特别注意政治、军事地理的研究,故它至今仍为历史地理研究者的参考。

A、《九边图说》B、《读史方舆纪要》C、《寰宇通志》D、《天下郡国利病书》12、下列()是一部综合体史书。

A、《资治通鉴纲目》B、《文史通义》C、《绎史》D、《纲鉴易知录》13、到清代,辑佚工作有显著的成就,下列()正史主要辑自《永乐大典》。

中国思想文化史期末考试题目

中国思想文化史期末考试题目

一、填空1、《老子》一书的中心思想是。

2、道教的最高尊神是“三清”,即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

3、禅宗的思想,可以概括为“即心即佛”说和“顿悟”说。

4 儒学的礼学思想,是从______心性学说__为理论内核的。

5、佛教的基本教义可以概括为__“三法印”__。

(p247)6、韩愈提出__文以载道__思想,重视文学的仁义内容和教化作用。

(p289)7、“义利之辨”是__张栻______理学等思想的主要内容p402。

8、明代永乐年间所编三部理学大全是《五经大全》、《四书大全》、《信理大全》。

9、在知行关系上,王夫之提出__知行统一_的观点。

10 昭,宣时期比较有影响的礼学已经有四家之多,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戴德和戴圣。

二,选择题1.某人父亲与他人斗殴,其子持棍相助,不料却误伤己父,按照西汉时法律应予枭首。

董仲舒认为:父子是最亲近的,听说父亲与人斗殴,儿子自然紧张,要拿木棍去救护父亲是其天性使然,至于误中父亲并非本意,对其应该无罪释放。

董仲舒观点特别看重 ( )A.法治思想 B.仁爱之心 C.中庸之道 D.血缘关系2.学者对古代某思想家有如下的叙述:“(他)想把濂溪、康节、横渠、二程种种意见都包容和会通,再加上通诸孔孟先秦儒,兼及道释,而且组织一大系统……。

思想上还是沿袭二程,尤其沿袭伊川的多”。

请问这位古人是:()A.赵三多B.朱熹C.陆九渊D.王阳明3.紫禁城坐落在北京城南北中轴线上。

其中太和殿是中轴线上最高大的建筑,皇帝即位、婚礼、生日、命将出征、接受文武百官朝贺等重大活动都在此举行。

这样的建筑理念体现的实质问题是( )A.天人合一 B.建筑功能齐全 C.皇权至上 D.国家大一统4、下列关于儒家思想的评述,不正确...的是A、始终代表了中国的先进思想文化B、其思想核心是仁,其中包含了民本思想C、从西汉开始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D、对我们今天建立和谐社会仍有积极作用5李贽称赞汉朝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善择佳偶”,自由恋爱,赞扬寡妇在嫁;称赞武则天是杰出的女政治家;肯定封建社会揭竿起义的农民。

中国史学史期末考试复习题

中国史学史期末考试复习题

《中国史学史》期末考试复习题舒习龙一、填空题1、商周的甲骨卜辞和金属器物上的钟鼎铭文即金文,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档案。

2、从史学的观点看,远古的传说,可以看作是中国史学上最早的一分遗产。

3、从卜辞到金文,反映了文字记载由简而繁的发展过程,也反映了历史记载从不自觉到初步有了自觉意识的发展过程。

4、《尚书》相传由孔子选编,汇集的是典、谟、训、诰、誓、命,基本上是统治者的讲话记录或文告。

它是研究商周的基本史料,是我国最早结集成编的重要历史文献。

5、《今文尚书》是指西汉文帝时由晁错整理,共有二十八篇,改用当时流行的隶书书写,故成为《今文尚书》。

《古文尚书》:汉武帝时在孔子旧居之地的墙壁中又发现一部《尚书》,用秦以前字体书写,即“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六国所用字体写成,所以成为《古文尚书》。

6、周朝有五种史官,即五史: 大史掌记国家大事,制定和保管典章制度;小史掌管王室和诸候间的联系,同时记载王室和诸候间往来的事。

7.春秋时期各国都编有史书,如晋国的《乘》、郑国的《志》、楚国的《梼杌》、鲁国的《春秋》、秦国的《秦记》。

8、《春秋》是孔子修订的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现在所知道的第一部私人撰写的历史著作,儒家典籍,被列为“五经”之一。

在笔法上较多运用用“隐讳”的春秋笔法。

还具有只记事不记言的特点。

9、《左传》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完备的编年体史书。

它和《公羊传》、《谷梁传》一起被视为解释《春秋》的“传”,通称“春秋三传”。

10.梁启超是史学史学科的倡导者和奠基人。

1922年著成《中国历史研究法》,有《过去之中国史学界》一章,概括论述了中国古代史学从起源到清代二千年来的发展轨迹,是近现代最早系统论述中国史学史的专文。

11.春秋战国时期,除了著名的编年体史书《春秋》、《左传》之外,还有《竹书纪年》和《穆天子传》。

《竹书纪年》,亦称《汲冢纪年》。

12、汉承秦制,西汉史官也叫“太史令”。

至东汉时,兰台、东观为藏书处,朝廷设有兰台令史,执掌图书秘籍,兰台、东观又是著述之所。

中国思想史期末复习题

中国思想史期末复习题

中国思想史期末复习题一:名词解释:思想史:是指经过相当理论化思考的社会观念史,它是社会史与哲学史之间的概念。

1926年,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正式使用了“学术思想史”一词。

中国的思想史研究内容包括传统的精英思想和一般民众观念研究。

传统精英思想研究以侯外庐为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是多卷本《中国思想通史》。

中国思想史“侧重于中国社会方面”,或者侧重于大众思想,排除讨论宇宙心性的纯正哲学。

思想史的史料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古籍文献资料、考古实物资料、民俗歌谣戏曲。

皇帝:皇帝是中国帝制时期最高统治者的称号。

上古三皇五帝,都不是真正的帝王,仅为部落首领或部落联盟首领,其“皇”或“帝”号,为后人所追加。

夏朝君主称“后”,商朝君主称“王”,周天子称“王”。

秦王嬴政统一中国后,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盖五帝”,创“皇帝”一词作为华夏最高统治者的正式称号。

所以,秦始皇嬴政是中国首位皇帝,史称“始皇帝”。

从此“皇帝”取代了“帝”与“王”,成为中国两千年多来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称呼。

“皇帝”简称“皇”或“帝”。

王:象形字。

王字的甲骨文为斧钺之形,斧钺为礼器,象征王者之神圣。

本义:天子、君主。

指因为自身修养和智慧以及能力非常之高进而被天下所有人推举为最高管理者的人,称之为王。

三横一竖即表示天地人的贯通。

能够让人和天地自然和谐的人即称之为王。

后世由于人不在注重道德,任用手段成为最高统治者,仍然沿用”王“称,故而变成后来独裁统治的代表。

现代有些国家仍用这种称号,也是中华姓氏之一。

儒:《说文解字》对“儒”的解释是:“儒,柔也,术士之称。

从人,需声。

”中国人历来重视死的观念与丧葬礼仪,这种广泛的社会需求促生了一个特殊社会阶层“儒”。

在中国古代社会,最晚到殷代有了专门负责办理丧葬事务的神职人员。

这些人就是早期的儒,或者称为巫师、术士。

他们精通当地的丧葬礼仪习惯,时间一长,便形成了一种相对独立的职业,称人殉为厚葬,遭到墨家的极度反对。

《中国古代史》期末考试精编版

《中国古代史》期末考试精编版
A、
17
B、
27
C、
37
D、
47
我的答案:A
29西方历史上,被史学家称之为“上帝之鞭”,曾多次率领大军入侵东罗马帝国及西罗马帝国,并对两国构成极大的打击的是()。(1.0分)1.0分
A、
亚历山大二世
B、
彼得大帝
C、
阿提拉
D、
拉美西斯一世
我的答案:C
30()放在权力格局之上成为古代国家治理的基本定制。(1.0分)1.0分
C、
《国史大纲》
D、
《古代中国与世界》
我的答案:A
6周朝最后一位王是()。(1.0分)1.0分
A、
周宣王
B、
周武王
C、
周幽王
D、
周文王
我的答案:C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1.0分)1.0分
A、
中亚高原适宜农业生产
B、
中国的地势从东到西,呈阶梯状下降
C、
古代文明的发源与水流有很大关系
D、
中东地区以灌溉农业为主

我的答案:B
26诸侯王对天子权力构成直接威胁,最早出现在春秋的()。(1.0分)1.0分
A、
初期
B、
中期
C、
中后期
D、
晚期
我的答案:C
27我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是()。(1.0分)1.0分
A、
《周易》
B、
《史记》
C、
《尚书》
D、
《春秋》
我的答案:C
28东魏政权共延续了()年。(1.0分)1.0分
我的答案:×
33《尽地力之教》是变法家商鞅的作品。()(1.0分)1.0分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魏晋南北朝史期末考试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魏晋南北朝史期末考试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魏晋南北朝史期末考试教师:夏炎老师考题及参考(蓝色为考题)魏晋南北朝史:点两次名算平时成绩;开卷;给材料、考试提纲。

注意,考试题有所超纲!所以你如果没有记笔记,就把他给的课件全打上,不要只打考试提纲涉及到的内容。

以下是他给的考试提纲,蓝色为考题。

考4道论述,1道25分。

老师(夏炎先生)说这门课可能在2015年(转新校区)改在夏季大学期上,因为他上学期要上中国古代前期史(通史课)。

(A卷)1.魏晋南北朝史学发展特点,随便找一本书介绍(1)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发展特点:正史比重大、私人修撰多、史注成风气、传记谱学盛、地志学发达(见笔记) 《晋书》一三○卷唐太宗于贞观十八年(664年),敕令房玄龄、褚遂良等重撰《晋书》,贞观二十年书成,凡130卷。

参加编写的前后二十一人,其中房玄龄、褚遂良、许敬宗三人为监修,其余十八人是令狐德棻、敬播、来济、陆元仕、刘子翼、卢承基、李淳风、李义府、薛元超、上官仪、崔行功、辛丘驭、刘胤之、杨仁卿、李延寿、张文恭、李安期和李怀俨。

天文、律历、五行三志,出自李淳风之手;修史体例,是敬播拟订的。

由于唐太宗曾给宣帝、武帝二纪及陆机、王羲之两传写了四篇史论,所以又题‚御撰‛。

《晋书》的特色:《食货志》、《地理志》、《载记》三十卷、崔鸿《十六国春秋》十八家《晋书》:唐初所存的晋朝史书实际为19家。

用编年体撰写的有11家:(一)陆机《晋记》4卷、(二)干宝《晋纪》23卷、(三)曹嘉之《晋记》10卷、(四)习凿齿《汉晋阳秋》47卷、(五)邓粲《晋纪》11卷、(六)孙盛《晋阳秋》32卷、(七)刘谦之《晋记》23卷、(八)王韶之《晋记》10卷、(九)徐广《晋纪》45卷、(十)檀道鸾《续晋阳秋》20卷、(十一)郭季产《续晋记》5卷。

用纪传体撰写的有8家:(十二)王隐《晋书》93卷、(十三)虞预《晋书》44卷、(十四)朱凤《晋书》14卷、(十五)何法盛《晋中兴书》78卷、(十六)谢灵运《晋书》36卷、(十七)萧子云《晋书》102卷、(十八)萧子显《晋史草》30卷、(十九)臧荣绪《晋书》110卷。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中国古代思想史期末考试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中国古代思想史期末考试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中国古代思想史期末考试教师:李宪堂老师(加粗蓝色为考题;红色为论述,二选一)⼀解释1、乐合同,礼别异语出荀⼀《乐论》。

字⼀意思是“⼀乐使人们同心同德,礼法区别⼀们的等级差异。

”从字⼀看,荀⼀强调了乐与礼的区别。

乐与礼性能不同,从不同⼀度出发、⼀不同方法对个体与社会发生不同的作⼀和影响。

⼀实际上乐和礼的⼀的是⼀致的。

⼀先,乐与礼共同面对的问题是乱,包括外在与内在两种情形。

外在的乱是指政治秩序崩溃,伦理秩序失范,内在的乱是主体⼀⼀的各种冲突。

要解决内外之乱,必须通过乐与礼两种⼀段的结合。

其次,乐与礼都指向德。

《乐论》说:“君子明乐,乃其德也。

”外在的规范(礼)最终转化为内在的心灵愉悦和满足(乐),外在和内在、社会和自然在此获得了“德”的统一。

最后,乐与礼最终⼀标是先王之道。

“先王之道,礼乐正其盛者也”。

“礼乐之统,管乎⼀人心”。

先王之道是“美学理想”与“社会理想”的交叉。

礼乐生,乐礼互渗;礼以致和乐,和以达礼治,乐以调万物。

和出于音,⼀关乎政,政类于⼀。

⼀乐是美的政治,政治是善的音乐,都要努力达成中而能和,和⼀致中的理想。

总之,乐指向内涵,礼指向外观,乐实质上渗透着和、乐、仁、爱,是自然或修养成自然;礼实质上包含着序、节、⼀、制,是⼀为或修养所下的⼀夫。

乐和礼二者相辅相成和相反相成体现的是一种中和理想。

2、知⼀合⼀任何事物都不是独⼀自足的有待认识的对象,⼀是践⼀其⼀生理想(⼀功、⼀言、⼀德之类)的环境条件;发现真理的过程是向世界深处的不断沉入,⼀不是理性之光对物质奥秘的层层照亮。

由⼀学集大成者王阳明于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时首次提出。

他的“知⼀合一”思想包括两层:( 1 )知中有行,行中有知。

王阳明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

“知⼀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

(2)以知为行,知决定行。

王阳明说: “知是行的主意,⼀是知的⼀工夫”“知是⼀之始,⼀是知之成”“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之⼀觉精细处即是知。

《中国史学史》期末考试试卷

《中国史学史》期末考试试卷

《中国史学史》期末考试试卷任课教师:考试科目:《中国史学史》姓名:一、名词解释:12%1.纪事本末体2.《日知录》3.史德二、简答题:16%1.简述中国史学史的主要内容。

(8分)2.为什么说《左传》是完备的编年体史著?(8分)三、史料分析:27%1.试就下列史料分析论述编年体史书和纪传体史书各自有何优缺点?(7分)夫《春秋》者,系日月而为次,列时岁以相续。

中国外夷,同年共世,莫不备载其事,形于目前。

理尽一言,语无重出:此其所以为长也。

至于贤士贞女,高才隽德,事当冲要者,必盱衡而备言;迹在沉冥者,不枉道而详说。

如绛县之老,杞梁之妻,或以酬晋卿而获记,或以对齐君而见录。

其有贤如柳惠,仁若颜回,终不得彰其名氏、显其言行。

故论其细也,则纤芥无遗;语其粗也,则丘山是弃:此其所以为短也。

《史记》者,纪以包举大端,传以委曲细事,表以谱列年爵,志以总括遗漏。

逮于天文、地理、国典、朝章,显隐必该,洪纤靡失:此其所以为长夜。

若乃同为一事,分在数篇;断续相离,前后率出;于《高纪》则云语在《项传》,于《项传》则云事具《高纪》。

又编次同类,不求年月;后生而擢据首帙,先辈而抑归末章;遂使汉之贾谊将楚屈原同列,鲁之曹沫与燕荆轲并编:此其所以为短也。

(《史通·二体》)2.试分析下列史料所蕴含的思想内容。

(7分)“夫史官者,必求博闻强识、疏通知远之士,使居其位,百官众职,咸所贰焉。

是故前言往行,无不识也;天文地理,无不察也;人事之纪,无不达也。

内掌八柄,以诏王治;外执六典,以逆官政。

书美以彰善,记恶以垂戒,范围神化,昭明令德,穷圣人之至赜,详一代之斖斖(wei)。

”(《隋书·经籍志·史部序》)。

3.试就下列史料分析马端临《文献通考》的编纂特点。

(6分)“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燕谈,稗官之纪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其载诸史传之纪录而可疑、稽诸先儒之论辨而未当者,研精覃思,悠然自得,则窃著己意,附其后焉。

《中国思想史》期末

《中国思想史》期末

《中国思想史》期末作业第六章宋元时期的思想学术一、填空题:1、由周敦颐开创的濂溪之学,张载开创的关学,二程开创的洛学,以及南宋朱熹开创的闽学,被后人称为濂、洛、关、闽,是宋代理学的四个著名学派。

2、北宋初期,理学的先驱人物有胡瑗、孙复、石介等,他们昌明儒术,注重经书“义理”,旗帜鲜明地反佛反道,为理学思想体系的产生开辟了道路,被称为“宋初三先生”。

二、改错题:1、北宋王安石设立经义局,训释《诗》、《书》、《周礼》三经义,对儒家经典重新作了训释,“天下号曰新义”,这就是《三经新义》。

2、南宋朱熹同时,出现了以陈亮、叶适为代表的功利主义思想家,他们分别为永康学派和永嘉学派的代表人物。

三、名词解释:1、宋明理学(道学、宋明新儒学):两宋时期兴起了理学(有的又叫道学)。

宋代理学讨论的主要是以“性与天道”为中心的哲学问题,也涉及政治、教育、道德、史学、宗教等方面的其他问题。

宋代理学是汉唐以来儒、释、道从鼎立到相互作用,然后逐步趋于合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一批的学者、思想家先后崛起,在当时三教合流的大潮流下,主动地以传统儒学的理论作为基本框架,以是否有利于纲常名教作为价值尺度和取舍标准,对佛、道的思辨哲学进行深入研究,在批判、吸收佛、老某些思想资料的基础上,以理学为形式使儒学得到复兴,并逐步取得了学术统治地位,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官方意识形态。

理学起于北宋,经南宋进一步发展,为元代所延续,到明代更有新的发挥,至朱熹集大成,所以一般又称之为“宋明新儒学”。

2、北宋五子:北宋是理学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著名的理学家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都生活在这个时期,是宋明理学的奠基人,被后人称为“北宋五子”。

由周敦颐开创的濂溪之学,张载开创的关学,二程开创的洛学,以及南宋朱熹开创的闽学,被后人称为濂、洛、关、闽,是宋代理学的四个学派。

3、《太极图说》:周敦颐的代表作是《太极图说》,通过对道教《太极先天图》进行变动,改变了其名称,并且和《易经》结合起来,说它是儒者的“秘传”。

(完整word版)中国史学史期末考试题A卷

(完整word版)中国史学史期末考试题A卷

中国史学史期末考试题A卷20分)请考生将本题所选答案的字母填在下面的表格内对应的题号下,否则不给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题号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1、下列()史书发展了金文中的自觉的历史意识和历史鉴戒观念,是中国史学萌芽时期的重要成就?A、《世本》B、《尚书》C、《诗经》D、《竹书纪年》2、中国史上以历史家著称的第一人是()A、周公B、孔子C、左丘明D、司马迁3、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创始者是()A、孔子B、司马迁C、刘向D、班固4、()史书发展了《春秋经》和《左传》的体例而建立了最早的断代规模具备的编年体。

A、《国语》B、《战国策》C、《七略》D、《汉纪》5、贞观十七年,唐太宗诏修《五代史志》,五代是指()A、宋、齐、梁、陈、隋B、梁、陈、齐、周、隋C、梁、陈、北齐、北周、隋D、北魏、西魏、东魏、北齐、北周6、下列()史书采用问答体的通俗形式,比较系统地阐述进了关于君王的认识。

A、《人物志》B、《帝王略论》C、《贞观政要》D、《帝范》7、下列()文献已有经、史、子、集的文献分类思想。

A、《七志》B、《七录》C、《七林》D、《隋书·经籍志》8、欧阳修私修的一部正史是()A、《旧五代史》B、《新五代史》C、《旧唐书》D、《新唐书》9、()的史学,是明清史学也是封建史学的殿军。

A、章学诚B、惠栋C、戴震D、龚自珍10、明末清初第一大儒黄宗羲的()是政论和史论结合的杰作。

A、《明夷待访录》B、《思旧录》C、《宋元学案》D、《明儒学案》11、在中国史学上,顾祖禹的()特别注意政治、军事地理的研究,故它至今仍为历史地理研究者的参考。

A、《九边图说》B、《读史方舆纪要》C、《寰宇通志》D、《天下郡国利病书》12、下列()是一部综合体史书。

A、《资治通鉴纲目》B、《文史通义》C、《绎史》D、《纲鉴易知录》13、到清代,辑佚工作有显著的成就,下列()正史主要辑自《永乐大典》。

南开大学22春“选修课”《中国古代史(尔雅)》期末考试高频考点版(带答案)试卷号2

南开大学22春“选修课”《中国古代史(尔雅)》期末考试高频考点版(带答案)试卷号2

南开大学22春“选修课”《中国古代史(尔雅)》期末考试高频考点版(带答案)一.综合考核(共50题)1.欧美学术界认为夏朝只是一个传说,而中国学者认为夏朝是确实存在的,依据是:()A.文献学的记载(司马迁《史记》中的《夏本纪》)B.考古学的发掘C.A、B都是D.A、B都不是参考答案:C2.中国旧石器时代的早期文化不存在明显的地方性差异。

()A.错误B.正确参考答案:A3.夏朝是农业定居国家,夏朝百姓以下列哪一项为生:()A.冶炼青铜和饲养家禽B.饲养家禽和烧制陶器C.种植粮食作物和饲养家禽D.种植和烧制陶器参考答案:C4.棕色人种分布于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岛屿,上肢相对较长,鼻梁不突出,体毛不明显,牙齿多为铲形齿,婴儿出生时臀部有青紫。

()A.错误B.正确参考答案:A5.达尔文提出各种生物是进化演变而来的。

()A.错误B.正确参考答案:B6.位于甘肃临洮的马家窑文化其最显著的特征是:()A.铜器B.彩陶C.石器D.铁器参考答案:B7.人类学分为:()A.体质人类学B.文化人类学C.A、B都是D.A、B都不是参考答案:C8.对中国历史发展的自然和地理条件的叙述正确的是:()A.幅员辽阔,横亘于东亚和中亚B.从西到东,三级阶梯,从高原(帕米尔高原)到平原(黄河流域)再到海岸线C.从北到南同样也是三级的阶梯构造,从高原草原到燕山山系到平原,也是一个由高到低的转移D.上述三项都是参考答案:D9.1928年中国现代考古学家吴金鼎在济南东历城县的龙山镇发现了城子崖遗址。

()A.错误参考答案:B10.在中国古代,资本主义只处于萌芽阶段,而没有真正的发展起来。

()A.错误B.正确参考答案:B11.意大利的著名哲学家克罗齐认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因此历史与历史学两者是不等同的。

()A.错误B.正确参考答案:B12.《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的作者是:()A.翦伯赞B.夏鼐C.拉铁摩尔D.王明珂参考答案:C13.下列哪位商朝君王在位时期是商朝的顶峰:()A.汤B.帝辛C.武丁D.盘庚参考答案:C14.B.直立人C.早期智人D.晚期智人参考答案:D15.现在的学术界普遍认为,鸟是由恐龙发展进化而来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中国古代思想史期末考试教师:李宪堂老师(加粗蓝色为考题;红色为论述,二选一)⼀解释1、乐合同,礼别异语出荀⼀《乐论》。

字⼀意思是“⼀乐使人们同心同德,礼法区别⼀们的等级差异。

”从字⼀看,荀⼀强调了乐与礼的区别。

乐与礼性能不同,从不同⼀度出发、⼀不同方法对个体与社会发生不同的作⼀和影响。

⼀实际上乐和礼的⼀的是⼀致的。

⼀先,乐与礼共同面对的问题是乱,包括外在与内在两种情形。

外在的乱是指政治秩序崩溃,伦理秩序失范,内在的乱是主体⼀⼀的各种冲突。

要解决内外之乱,必须通过乐与礼两种⼀段的结合。

其次,乐与礼都指向德。

《乐论》说:“君子明乐,乃其德也。

”外在的规范(礼)最终转化为内在的心灵愉悦和满足(乐),外在和内在、社会和自然在此获得了“德”的统一。

最后,乐与礼最终⼀标是先王之道。

“先王之道,礼乐正其盛者也”。

“礼乐之统,管乎⼀人心”。

先王之道是“美学理想”与“社会理想”的交叉。

礼乐生,乐礼互渗;礼以致和乐,和以达礼治,乐以调万物。

和出于音,⼀关乎政,政类于⼀。

⼀乐是美的政治,政治是善的音乐,都要努力达成中而能和,和⼀致中的理想。

总之,乐指向内涵,礼指向外观,乐实质上渗透着和、乐、仁、爱,是自然或修养成自然;礼实质上包含着序、节、⼀、制,是⼀为或修养所下的⼀夫。

乐和礼二者相辅相成和相反相成体现的是一种中和理想。

2、知⼀合⼀任何事物都不是独⼀自足的有待认识的对象,⼀是践⼀其⼀生理想(⼀功、⼀言、⼀德之类)的环境条件;发现真理的过程是向世界深处的不断沉入,⼀不是理性之光对物质奥秘的层层照亮。

由⼀学集大成者王阳明于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时首次提出。

他的“知⼀合一”思想包括两层:( 1 )知中有行,行中有知。

王阳明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

“知⼀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

(2)以知为行,知决定行。

王阳明说: “知是行的主意,⼀是知的⼀工夫”“知是⼀之始,⼀是知之成”“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之⼀觉精细处即是知。

”。

即道德是⼀行为的指导思想,按照道德的要求去⼀动是达到”良知”的⼀夫。

在道德指导下产生的意念活动是⼀为的开始,符合道德规范要求的⼀为是“良知”的完成。

王阳明认为达到“知⼀合一”的途径是以身体之(世界的情境性、认识的切⼀性、真理的当下性)和直觉的具象思维、顿悟。

他的学说强调道德意识的自觉性,要求⼀在内在精神上下功夫,又重视道德的实践性,指出⼀要在事上磨练,要言行⼀致,表里一致, 深化了道德意识的自觉性和实践性的关系,克服了朱熹提出的知先行后的弊病,但他同时抹去了朱熹知行说中的知识论成分,忽略了客观知识的学习,造就了以后的王学弟子任性废学的弊病。

3、下学上达语出《论语·宪问》:“⼀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

”指学习人情事理,进而认识自然的法则。

下学,指学习知识,了解具体的事物,掌握形⼀下的东西;而上达是指要超越知识,进⼀了解知识所载有的精神,领悟具体事物所包含的抽象本质,去达到知识所体现的形而上的东西。

4、内圣外王“内圣外王”这⼀概念最早源⼀道家的庄子,庄子说: “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道)”此一道,即内圣外王之道。

“内圣外王”是天下之治道术者所追求的,虽最早由庄子提出,却成了儒家学说中的一个重要命题。

“内圣”主要是从人内在的心性道德修养而⼀的,“外王”是从⼀的社会功用⼀言的,“内圣外王之道”使人由“内在”⼀向“外在”。

⼀之存在,不能专属沉迷在⼀己的内⼀深处,寻求内心的和平与幸福,而应坚实地存在于社会之中,切实地承担社会的责任。

孔⼀讲“学⼀优则仕” ,实则也是“内圣外王”之学,这⼀的“学”不仅是简单的学习过程,更多的是加强道德伦理的训练,而“仕”也不是单调的做官,⼀是⼀由内心⼀向外在,切实承担社会责任的表现。

5、以道观之,物⼀贵贱语出《庄⼀·秋水》“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贵⼀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

”意即“从道的⼀面看,万物都是道的产物、没有贵贱之分;从物的⼀面看,万物都自尊自贵⼀相互轻视;从世俗的⼀面,贵贱不由己,而是由别人说了算。

”道家认为:道,既是宇宙本体,也是⼀格本体,在道面前,天地万物都是一样的,没有贵贱之别,每个社会成员也都是⼀样的, 没有高下之分。

此说不是为了倡导“天下平等”,⼀是说在“道”的绝对标准⼀前,任何人⼀论作出何种“挣扎”,于“道”来说都是无益的、⼀谓的,所以他倡导的是不要再做“⼀谓的挣扎”,顺其自然,⼀为⼀而治即可。

6、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语出《论语》雍也篇:“⼀曰:知者乐⼀,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意即:孔⼀说:“聪明的人亲近水,仁德的人亲近山......”孔子认为⼀和自然是一体的,⼀和水的特点也反映在人的素质之中。

山是稳定的,可信赖的,始终矗⼀不变,包容万物,是最可靠的支持。

⼀是多变的,柔和⼀又锋利,可以为善, 也可以为恶,难于追随,深不可测。

聪明⼀和水一样随机应变,能够明察事物的发展,“明事物之万化,亦与之万化”,不固守成规,因此能破除愚昧困危,取得成功,即便不能成功,也能随遇⼀安,寻求其他发展,所以,他们总是活跃的、乐观的。

仁爱之人则和⼀山一样平静、稳定,不为外在的事物所动摇,他们像群山一样开放、宽容、仁厚,不役于物,不伤于物,不忧不惧,所以能够长寿。

这反映了儒家的⼀种人格状态,做一个像⼀一样坚定的仁者,做⼀个像⼀一样灵活的智者。

7、格物最早出⼀《礼记·⼀学》“致知在格物,物格后而知至”。

现代一般解释为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然⼀其最本来的意思实为以人为尺度去弘扬万物,从最直接的字⼀意思看“格物”就是将“物”放置在一定的框框里,而人作为万物的“主宰”,自然就是放置“物”的主体也是标准和尺度。

朱熹认为“格物”是通达天理的途径,他认为天理是最高的真理,像阳光⼀样普照⼀地,但它会受到万物的遮蔽,所以⼀要“格物”以寻求⼀定的⼀度拨开遮蔽,让天理之光不再被掩盖。

“格物”的具体步骤如下:正⼀、观物(“正心”是进入宇宙功能场之前的⼀我调谐,“观物”即去感受某种现象的存在状态)――取象、体道(通过多⼀度、多层次的反复观察与感受,从有限的事物中直觉出某种统⼀性,概括、提炼为意象)――类分(推)、穷理尽性(由于事物的本质体现于与他物的关系之中,这就存在着利⼀某种功能属性对事物进⼀分类整理的可能;同样原因,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对某个具体事物进行深⼀的结构与性质分析,⼀只要依类外推,就能旁通博贯,穷尽天下奥秘)8 、⼀曰:吾⼀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语出《论语·为政》。

《论语正义》据《⼀虎通·辟雍篇》认为孔子称“十有五而有志于学”是指得其入⼀学经术之时。

⼀于“学”,《论语》是记录孔⼀言行的,⼀部分的内容都在讲应该怎样为人,所以“学”应该指的是做人的道理。

“⼀曰:不知礼,⼀以立。

”孔⼀认为礼对于⼀非常重要,它是达到做人最高境界“仁”所必不可少的一步。

“克己复礼曰仁”,“⼀日克⼀复礼,天下归仁焉“。

孔⼀的“礼”一⼀面是⼀种必须遵守的外在的合理的社会规范,另⼀⼀面又是人内心中⼀种对⼀己欲望的约束,这种遵守与约束的最终⼀的是达到“仁”。

“三十而立”的“⼀”就是立于礼。

由此我们便可以将孔⼀的思想历程逐步展现:孔⼀十五岁开始寻找为人的真谛,所以说是“⼀有五而有志于学”。

通过艰苦的学习,在三⼀岁时,他终于找到了人迈向完善之路的⼀法——“礼”,并开始⼀上这条路,因此称为“三⼀⼀立”。

然而,前进之路曲折、孤独,他也会彷徨、迟疑,当他从众多的纷扰中解放出来,不再疑惑之时,已是四⼀岁了,所以说“四⼀而不惑”。

此时,孔子对于⼀己的道路已不再疑虑,他的精神境界达到了置⼀点,以⼀没有更⼀层次的⼀来对他做出评判和指导了,但⼀的天性需要这种评判,他需要⼀个坚强的支点。

带着这种要求,他继续前⼀,终于有一天,内在世界和外在世界的隔墙被突破,他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在这里,孤独不再存在,⼀与世界融为一体,冥冥中,他甚⼀能感受到“天”的旋律,感受到⼀己在其中运动的轨迹,由此,他找到了⼀己的⼀点,明⼀了⼀己的使命。

⼀这⼀天,他五十岁。

这就是“五⼀而知天命”。

在这以后,怀着最深刻的使命感,他更加积极也更有信⼀的向周围的人传播他的思想,教育他们,诱导他们,希望他们都能⼀到正确的道路上来,让这世界更加美好。

很快他便发现,⼀世间的复杂远超过他的想象,在激烈地争论过后,他明白,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追求,有着不同的对这世间的理解,对与错都只能靠每个⼀自己去体认,他只能做他能做的。

从此,他不再以各种不同的意见为意,乐于做一个微笑的听众,他说,我已经六⼀了,该好好清静清静了,这就是“六十⼀耳顺”。

在以后,不管外在的际遇如何变化,他的⼀开始悠闲下来,静静地体会着天⼀之间的真谛,“道”渐渐在他⼀上流淌,他默默地等待着那最伟大的转变,终于,“道”充盈于他的心灵与⼀体,此时,他就是道,道就是他,他发出感叹:如今我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述1、列举你认为最重要的五部中国思想史的专著,并说明原因(即为什么重要) (1)侯外庐的《中国思想通史》笼罩了思想史学界半个世纪之久。

它扎实、厚重,规模宏大,资料翔实,时有发人深思之见,是当时最有个性的⼀部学术巨制。

尽管它带有过多的时代痕迹,但至今仍值得一读,只是读起来不会轻松,除了引⼀资料繁富外,语⼀晦涩也是一个原因。

(2)刘泽华的《中国政治思想史》有它独特的魅⼀,因为它提出了一个解释中国历史运动的宏观框架,即把专制王权视作中国社会进⼀资源组织和分配的机制与⼀式,以此为枢机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进行了系统的解释,把宏观考察落实到了微观的理念分析上,实现了观念、制度与实践的贯通。

(3)葛兆光的《中国思想史》,独树⼀帜。

他有意克服传统思想史传记式、案例式的写法,开辟了⼀个新的路向和天地。

他把传统思想史所弃置不顾的社会边缘和底层材料纳入了思考的范围之内,强调思想史要关注“⼀般知识、思想和信仰的世界”,为思想史研究注入了灵感和趣味。

葛兆光⼀常聪明,视野宽,知识面⼀广博,也很机敏,能够抓住问题的要点,但缺乏思辩能⼀和真正的历史感,好多问题只是点到为⼀。

(4)钱穆的《中国思想史》,对“思想”内容的解说颇具新义和中国特⼀。

他引用佛经中的话:“有⼀灭心,有相续心。

”并解释为:“普通⼀心都是刹那起灭,⼀刻⼀想这,⼀刻儿想那,很少能专注一对象、一问题连续想。

相续心便成了思想。

有⼀能对⼀事实一问题,穷年累月,不断注意思索,甚⼀有毕生殚精竭虑在某一问题上的,这些便成为思想家。

但宇宙间、⼀生界,有⼀件大事、⼀个大问题,虽经一两个⼀穷老思索,也获不到结论,于是后人沿他思路,继续扩大继续深入,如是般想去,便成为思想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