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与人生的四种境界
美学四品解读
美学四品解读
"美学四品"可能指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四种审美境界,即“清、和、淡、雅”。
这四个品位主要体现在绘画、诗词、书法等艺术领域,表达了人们对于审美的不同追求。
1.清:清指的是清新淡雅、纯净无瑕的审美情趣。
这种审美追求在艺术作品中展现简约、清爽、纯粹的艺术风格,使人感到宁静、舒适。
2.和:和是指和谐、统一、协调的审美境界。
和谐的审美强调整体的协调一致,追求各个要素之间的平衡和谐,使整个作品呈现出统一的美感。
3.淡:淡指淡雅、淡泊清逸的审美境界。
这种审美在作品中追求淡然的情致,不喧哗张扬,体现出一种淡淡的情调,让人感受到宁静和恬淡。
4.雅:雅是指高雅、典雅、精致的审美品味。
这种审美强调精致的工艺和高尚的品质,追求艺术作品的高贵、典雅,给人以品味的愉悦感。
这四品的理念贯穿于中国古代文人雅士的审美追求中,反映了古代文人对艺术的高度理解和对生活品质的追求。
这些审美境界并非相互独立,往往在艺术作品中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
2021高中作文热点预测“人生有四种境界”原题及解析范文[2020年最新]
2021高中作文热点预测“人生有四种境界”原题及解析范文[2020年最新]2021高中作文热点预测“人生有四种境界”原题及解析范文一、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60分)北京大学哲学教授张世英说:“人生有四种境界: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审美境界。
审美为最高境界。
”毋庸置疑,近年来整个中国社会的审美境界在不断提升,但我们也要看到,一些人在享受着丰富多彩的物质生活和科技带来的便捷生活之时,似乎不懂审美,或者对“美”麻木和淡漠了。
正如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所说:“今天中国的文盲不多了,但美盲很多。
”更值得思考的是,一些人甚至美丑不分、以丑为美。
有研究者将当下这种现状概括为“低美感社会”,某杂志上也列举出了一些人的种种审美病征……《美好时代》杂志社决定针对上述现象与问题开辟专栏,展开读者大讨论。
请从下列选项中任选其一,完成写作任务:作为该专栏的一名年轻编辑,写一篇短评,代表杂志社表达对这种现象的基本态度,引导读者踊跃参与讨论。
作为该杂志的一名高中生读者,给栏目编辑写一封信,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判断与思考,传达中学生的心声。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这是一道现象类材料作文题,在阅读其他内容前,你可以先思考一下题目所给出的材料提供了哪些写作内容?暗示了哪些思考方向?命题者的主要意图是什么?两个任务选项有何不同?你能想到哪些与题目材料或话题范畴契合的写作素材?并在笔记区列一个简单的写作提纲。
【思路点拨】这道作文题以“审美”为基本话题,意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或自身存在的一些审美误区,并运用批判性思维做出判断与思考。
作文材料借北大哲学教授的观点引出话题,先正面肯定近年来中国社会审美境界的巨大进步,然后列举出不可忽视的一些问题,最后交代出具体的论述话题——“低美感社会”。
题目的写作任务指令有两项,任选其一。
中国古代文人的审美情趣与人生境界
中国古代文人的审美情趣与人生境界中国古代文人是历史上极富影响力的一群人,他们不仅具备卓越的才华,而且拥有独特的审美情趣和丰富的人生境界。
他们通过诗词、绘画以及文章等艺术形式,表达自己对于美的追求和对于人生的思考。
本文将就中国古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人生境界进行探讨。
一、审美情趣1.1 文人雅致情调中国古代文人崇尚自然与宁静,追求优雅、高雅的审美情趣。
他们常常以自然景色、花鸟虫鱼等元素为题材,通过绘画和诗词等方式表达自己对美的感悟。
比如,宋代文人苏轼的《水龙吟》中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色,展现出一种恬淡宁静的情趣。
1.2 唐诗宋词的艺术表达唐诗宋词是中国古代文人审美情趣的重要表现形式。
唐代的文人以李白、杜牧等为代表,他们用极富意境的词句,描绘了丰富多样的自然景色和人情世态,诗人往往借助咏史抒怀、抒发个人情感等方式,表达对美的追求和对人生的思考。
1.3 传统绘画的艺术表现中国古代文人还以绘画为媒介,表现自己的审美情趣。
他们重视以笔墨所表现的金石之神韵、青釉之光泽、陶瓷之纹样、字画之线条等感官效果。
历代文人王维、顾恺之、郑板桥等都是中国古代绘画史上的杰出代表,他们以自然山水为最主要的题材,通过线条、形状和色彩的独特运用,表现出了一种独具匠心的审美情趣。
二、人生境界2.1 志在庙堂的风骨古代文人不仅追求艺术上的完美,他们还注重在人生道路上的追求。
许多古代文人立志做到“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他们不满足于纸上谈兵,努力将自己的才华展现在朝廷之中,为国家的繁荣贡献力量。
中国古代文人的人生境界常常与社会和时代的发展息息相关。
2.2 追求内心的自由与宁静中国古代文人在珍视自己心灵世界的同时,也注重内心的修炼和思考。
他们以诗词、绘画等方式,表达个人内心的情感体验和自由思想,追求一种内心的宁静。
他们常常通过修身养性、涵养情操等方式,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追求精神上的自由。
2.3 唐宋文人的人生态度唐宋文人对待人生的态度也体现了他们的人生境界。
高考语文材料作文分类训练:审美情趣类
材料作文:审美情趣类1.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北京大学哲学教授张世英说:“人生有四种境界: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审美境界。
审美为最高境界。
”材料二: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说:“今天中国的文盲不多了,但美盲很多。
”材料三:《后浪》中提到:科技繁荣,文化繁荣,城市繁荣,现代文明的成果被层层打开,你们可以尽情地享用。
年轻的身体容得下更多的文化审美……以上材料引发了你的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材料内容及含义,以学生代表的身份,面向本校同学写一篇演讲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美教给人识别恶,并与之进行斗争。
我想说,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的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
美是一面镜子,你在这面镜子里可以照见你自己,从而对自己采取这样或那样的态度。
——苏霍姆林斯基美好的人生离不开美好事物的熏陶,那些美好的人或物,无论是现实的还是艺术的,又给你怎样的触动和引领?请根据你对材料的思考与感悟,联系自己的成长经历,写一篇叙事类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自行立意,自拟文题,不少于800字。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周买一次花。
——《松浦弥太郎的100个人生信条》买一个花瓶,一个星期买一次花插在里面。
——《冯唐建议的30件事》1942年5月,当德军进驻巴黎时,卖花姑娘洛希亚将店里所有的玫瑰花和她从别人店里买来的玫瑰花一起打包,送给左邻右舍。
第二天早晨,驻扎在香榭丽舍大街的德军发现,几乎所有的巴黎女人都手捧鲜花,面带笑容。
法新社记者以“玫瑰花的早晨”为题报道此事,给了远在伦敦的戴高乐将军和战士们极大的鼓舞。
十年后,戴高乐还专门找到了洛希亚,并且将她称为“巴黎的玫瑰”。
——熊培云《国家与玫瑰》阅读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论“审美”的七种境界
虽然他有条件地保留了“应用的鉴赏判断”,但纯粹鉴赏判断仍
然有强烈的排他性。在审美中,一种理想的模式应当是这样:
承认审美可以是多种样态的并存;承认任何一个独立的个体有权 利选择处于“并存”之中的任何一种审美观为自己的审美观;最 后,承认并存之中有一种级层关系,承认低层向高层的进步与超 越,并以引领“进步”与“超越”为划分层级的目的。——对这 种理想模式的认识,源于中国哲学中“境界论”。
“审美”不是一种确定而单一的行为与观念,它是在文 化中生成,在历史中流变,靠教化引领的人类行为,它
不是单一的,甚至不是普遍的。
因此,当现代美学家说“审美 是一种人生境界”,“审美境 界是人生的至高境界”,他们
指的哪一种“审美”?
除了上述我们所说的 求真、 求善、 宣泄情感 等等行为之外, 日常经验里一些情况更难以界定是不 是审美
真
三
情
还有一种在中国古以有之,而在西方出现于18世纪的审美观——把情
感
感的宣泄与情感的陶冶作为审美的本质,以情感体验为审美,以情
感上的宣泄与共鸣为审美愉悦。
体
验
以上这些审美观仅仅是美学史上呈现出的一小部分,还要加上 趣味论、游戏论、自由论、和谐论等等观念,这些观念并不仅 仅是观念上对于审美的认识,而且是一种实践行为在观念上的 反映,这些行为在理论上都被确认为“审美”。这意味着,
主体对于本体的认识程度有差异,会形成主体的不同的人生观。这里有一种巧妙的东方智慧——
虽然本体是唯一的,但主体对于本体的认识不是唯一的,可以有差异!
冯友兰把这种差异概括为四种并列的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这些
审美是人生的最高境界1(审美境界)
审美是人生的最高境界1(审美境界)展开全文哲学家张世英说:“人生有四种境界: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审美境界。
审美为最高境界。
”我们本来是懂审美的。
例子很多,看看故宫里的那些奇珍异宝,看看汝窑、钧窑,看看宋代山水画,看看明清的家具,看看那些精妙的木结构建筑;往近了说,我们可以看看民国,看看那时人们的穿着,看看杂志、广告的设计,看看那时城市街头的招牌,看看上海滩风云人物的时髦气派,你就知道我们现在的审美差了多少。
按照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审美匮乏来自物质匮乏。
我们确实穷太久了,四九年之后,穷是整个社会的基调。
再加上政治对审美的野蛮干预,穷才是光荣、穷才能保命,老祖宗留下的好东西被毁坏殆尽。
我们远离审美实在是太久了,因为审美的培养和重建需要几代人的努力。
改革开放让人们富起来,少部分人实现了财富爆炸式增长。
人穷久了会穷凶极恶,突然暴富也会露出难看的吃相,有些人坐着飞机去国外抢购奢侈品,让中国游客成了全世界购物中心的“贵客”。
国外的豪华商场贴着明显的中文标示,方便我们购物消费,恍惚间有一种大国崛起的错觉。
富不一定让人懂审美、有修养,但是要想懂审美、有修养,就不能一直活在穷困中。
人太穷了,自然无法享受优质的物质和精神,眼界无法开阔;人突然富了,就容易陷入挥霍的炫耀式消费,美不美并不重要,贵不贵才重要。
在目前的中国,审美缺失的现象随处可见,从城市建设到普通人的穿衣打扮,从店铺招牌到老板办公室的装修,从住宅建筑到电梯里的广告,在各行各业,在生活的各种细节,你都能发现我们在审美素养上的浅薄和落后。
这种感觉很容易获得,网络和商业的发达,让人很容易对比,国际大品牌在设计审美上的高水准,给我们提供了最直观的参照。
不能否认,审美具有主观性,你认为美的,别人可能觉得丑。
但审美有没有标准、有没有高低?我觉得是有的。
审美作为人在解决吃饭问题之后的另一种需求,是对完美的追求,是对细节的苛求。
如果审美也有一条底线,我认为就是放弃了粗糙和懒惰,追求精致。
审美与人生境界论文
审美与人生境界论文摘要:在追求人生目标时,最高的人生境界就是进入了大我的境界,超越了独立的小我,是把握了生活的真谛,是自我与世界的合一,体会到了世界万物的滋养,把握到世界化生之“道”的境界。
这种境界,便回到了生存本身,是真,善,美合一的境界。
美是事物促进和谐发展的客观属性与功能激发出来的主观感受,是客观实际与主观感受的具体统一。
人生境界对于一个人的生活和实践是具有指引的作用。
人的一生是追求美的一生,一个有着审美的人生境界的人,必然追求审美的人生。
“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兰亭也,不遭右军,则清湍修门,芜没于空山矣。
”美不是天生存在的,美离不开追求美的观赏者,而任何观赏者都是带有创造性的。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生活在社会中的人类,正是拥有对审美的需求,才促使人类去追求美,创造艺术。
生活中,仅仅拥有金钱和知识的人生,并不是完美的人生,真正完美的人生是蕴含真、善、美的人生。
人的一生是追求美的一生,一个有着审美的人生境界的人,必然追求审美的人生。
美与美感的社会性美,不仅仅是单纯的美。
美,包含狭义的美和广义的美。
狭义的美,是一种单纯和谐的美,完整的美;而广义的美,是包括一切审美对象,有优美的,也包含丑陋的、荒诞的、忧郁的崇高的等各种涵盖所有审美对象的审美形态。
唐代思想家柳宗元所谓“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美不是天生就存在的,美离不开追求美的观赏者,而任何观赏者都是带有创造性的。
美并不对任何人都是一样的,在不同的人面前,同一个事物也会显示成为不同的景象,从而呈现不同的美感,同时美也是社会的,历史存在性的,在不同的时期、民族、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等也会呈现不同的美。
美离不开人的审美体验,一个客观的价值正在于它以它的感性存在的特有的形式呼唤并在某种程度上引导了主体的审美体验,这种体验,是一种创造,也是一种沟通。
朱光潜在《论美》中写道,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
朱光潜也在《诗论》中说:“比如欣赏自然风景,就一方面说,心情随风景千变万化,睹鱼跃鸢飞而欣然自得,闻胡笳暮角则黯然神伤;就另一方面说,风景也随心情而变化生长,心情千变万化,风景也随之千变万化,惜别时蜡烛似乎垂泪,兴到时青山亦觉点头。
学会审美人生才会完整
学会审美人生才会完整学会审美人生才会完整追求审美的人生,就是追求诗意的人生、创造的人生、爱的人生。
人们在追求审美人生的过程中,不断地拓宽自己的胸襟、涵养自己的气质,不断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最后达到最高的人生境界,也就是审美的境界。
我今天要谈的是“人生境界”的问题,在谈这个话题前,我想从谈一个问题来开始。
这个问题是:我国大学教育应当怎样培养学生?我认为大学不但要教授学生知识,更应该引导学生有一种更高的精神追求,还要引导学生去追求一种更有意义和更有价值的人生,使他们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境界不同,人生感悟千差万别“境界”就是经常讲的人生境界或者精神境界,是浓缩一个人的过去、现在、未来而形成的精神世界的整体。
一个人的境界就是一个人的人生意义和价值。
人生境界是中国传统哲学中十分重要的问题。
我国当代哲学家冯友兰先生认为:人生境界学说是中国传统哲学中最有价值的内容。
冯先生在他很多著作中,对人生境界问题进行了详细讨论。
冯先生说,从表面上看,世界上的人是共有一个世界,但是,实际上每个人的世界并不相同,因为,世界对每个人的意义并不相同。
人和动物不同,人在做某一件事情的时候可以知觉到,自己在做某一件事,这是人和动物不同的地方,就是人的生活是一种有觉解的生活。
不同的人可以做相同的事,但是根据不同程度的理解和知觉,这件事对于他们可以有不同的意义。
冯友兰举例子说:两个人同去游一座名山,一个是地质学家,他在山里面看到的是某种地质构造;另外一个是历史学家,他看到的是某些历史遗迹。
因此,同样是一座山,对这两个人的意义是不同的。
北大哲学系的张世英先生用王阳明说的“人心一点灵明”来说明人生境界。
人和动物不同就在于人有这一点灵明,正是这点灵明,照亮了人生活的世界,于是,世界有了意义,境界就是一个人的灵明所照亮的有意义的世界。
张先生对精神境界的论述,可以看作对冯先生论述的一种补充,把他们的论述融合后,可以得出一个比较全面的看法:“境界”就是经常讲的人生境界或者精神境界,是一个人的人生态度,包括冯先生说的觉解,对宇宙人的了解和对自己行为的自觉,也包括张先生说的感情、欲望、志趣、爱好、向往、追求等等,是浓缩一个人的过去、现在、未来而形成的精神世界的整体。
张世英《人生的四种境界》阅读答案
张世英《人生的四种境界》阅读答案按照人的自我发展历程、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人生境界可分为四个层次,即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和审美境界。
最低境界为“欲求境界”。
人生之初,在这种境界中只知道满足个人生存所必需的最低欲望,故以“欲求”称之。
当人有了自我意识以后,生活于越来越高级的境界时,此种最低境界仍潜存于人生之中。
现实中,也许没有一个成人的精神境界会低级到唯有“食色”的欲求境界,而丝毫没有一点高级境界。
以欲求境界占人生主导地位的人是境界低下而“趣味低级”的人。
第二种境界为“求知境界”。
在这一境界,自我作为主体,有了进一步认知作为客体之物的规律和秩序的要求。
有了知识,掌握了规律,人的精神自由程度、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就大大提升了一步。
所以,求知境界不仅从心理学和自我发展的时间进程来看在欲求境界之后,而且从哲学和人生价值、自由之实现的角度来看,也显然比欲求境界高一个层次。
第三种境界为“道德境界”。
它和求知境界的出现几乎同时发生,也许稍后。
就此而言,把道德境界列在求知境界之后,只具有相对的意义。
但从实现人生意义与价值的角度和实现精神自由的角度而言,则道德境界之高于求知境界,是不待言的。
发展到这一水平的“自我”具有了责任感和义务感,这也意味着他有了自我选择、自我决定的能力,把自己看作是命运的主人,而不是听凭命运摆布的小卒。
但个人的道德意识也有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当独立的个体性自我尚未从所属群体的“我们”中显现出来之时,其道德意识从“我们”出发,推及“我们”之外的他人。
人生的最高精神境界是“审美境界”。
这是因为此时审美意识超越了求知境界的认识关系,它把对象融入自我之中,而达到情景交融的意境;审美意识也超越了求知境界和道德境界中的实践关系。
这样,审美境界既超越了认识的限制,也超越了功用、欲念和外在目的以及“应该”的限制,而成为超然于现实之外的自由境界。
在现实的人生中,这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
审美人生观有何基本内容
审美人生观有何基本内容
1. 美是多元而主观的:审美是每个人独特的个人感受和体验。
每个人对于美的定义
和欣赏角度都有所不同。
我们应该尊重并包容不同的审美趣味和观点。
2. 享受美的能力:审美是一种能力,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观察、思考、欣赏艺术
作品等方式培养和提升。
我们应该学会开放自己的感官,敏锐地感受并享受美的存在。
3. 价值观与审美观:个人的审美观与其价值观密切相关。
美不仅仅是外表的花哨和
虚饰,也可以是内在的高尚品质和人格的表现。
审美观应该与我们的价值观相协调,能够
让我们产生共鸣和深思。
4. 美与创造力:美的感知和创造力是相互促进的。
通过观察和欣赏美的事物,我们
可以获得灵感和启发,激发我们自己的创造力。
创造过程本身也可以是一种美的体验。
5. 美的传承和保护:美是人类文化的珍贵财富,应该被传承和保护。
我们应该珍视
历史和文化遗产中的美的表达形式,并承担起传承与保护的责任,使美得以延续。
6. 美与幸福:审美有助于提升个人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
欣赏美的事物可以带来快
乐和满足感。
通过培养良好的审美品味和追求美的目标,我们可以增强自己的幸福感。
7. 追求真实的美:在世界充斥着虚假和丑恶的现实中,我们应该坚持追求真实的美。
真实的美不仅仅是外表的光鲜和表面的美化,更应该是内在的真诚、善良和高尚的品质。
最高的人生境界是审美的境界:美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最高的人生境界是审美的境界:美学发展的三个阶段这是一篇近于读书笔记的文章。
最打动我的一句话是:最高的人生境界是一种审美的境界。
这句话太值得玩味了。
什么是美?这个问题似乎很简单,但也可以很复杂。
美是能引起人产生美感的所有事物。
而复杂地讲,则可以从哲学的层面,深入细致地讨论了。
审美意识,恐怕是人类诞生开始,就有了吧?而把美学作为一个概念提出来,则只有200多年的历史。
审美一直存在,但美学则是近代的事。
但我们也可以把古代的审美思想,称为美学思想。
研究美学史,等于是从另一个视角去研究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能看到很多以前不曾看见的细节。
中国古代的美学思想,主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01,先秦阶段,是中国古代美学发展的第一个黄金阶段。
先秦就是指秦代之前的历史阶段。
也就是距今2200年再往前推。
这里所说的黄金阶段,主要指以老子、孔子、庄子为代表的美学思想。
老子的美学思想是什么?“道”、“气”、“有”、“无”、“虚”、“实”、“自然”等。
中国古典美学的元气论、意象说、意境说、审美心胸等,都是从老子的思想中来的。
元气论是说元气是万事万物的根源。
意象论指的是主观的“意”与客观的“象”的结合。
意境论就是营造一种美的精神领域。
审美心胸则是指一个人在审美时具有的主观精神状态。
孔子对应的是儒家美学,强调实用,与社会生活结合,孔子说“诗可以兴”,是说诗可以引起人的精神生活和联想,这其实是一种美育思想。
孔子在解释《周易》时还提出了“生生之谓易”的概念,这是说生生不息和循环往复,是生命的规律和本源,这是一种生命美学思想。
到了庄子,他向往一种高度自由的精神境界,一种超功利、超逻辑的逍遥游的境界,庄子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大。
02,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时期。
这个时期的美学概念如“气”、“妙”、“意象”等,还有“风骨”地提出,魏晋风骨是很有名的,这一批作者,他们在文学上秉承现实主义创作传统,既书写社会动荡变迁中的民生疾苦,又咏怀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情感慷慨,语言刚健。
人生境界与审美境界
人生境界与审美境界作者:马向东来源:《青年文学家》2010年第11期人存在于苍茫无垠的宇宙中,既是卑弱渺小的,同时也是雄健宏大的。
客观因素如身体机能、历史局限体现了前者,主观特质如感悟思辨、体察认知体现了后者。
前者偏重于现世的社会经济生活,后者偏重于唯美的哲理观照生活。
如果要加以区分,那便是世俗与审美的区别了。
世俗者游走尘世,浮生一梦,乐不得,死于微名虚利之下;审美者超然物外,俯仰自得,天人合一,融于大块造化之中。
判别二者,最准确的概念莫过于“境界”。
一、人生境界与审美境界的同异依照冯友兰的观点,人生境界可分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前二者偏重于世俗,后二者则偏重于审美了。
人生境界与审美境界的相同之处在于:都是人的客观存在的表现,一为无意为之,一为有意观照。
人生境界与审美境界的不同之处在于:人生的终极目的大多指向功利,审美的最高层次却指向超脱。
证之于诗,取之于曲,往往叙事摹景为人生,慨叹抒怀为审美,人生是大概念,包罗万象;审美则是其中的特殊构成部分,把心力才智全用在了对客体物象的审视中。
这二者往往交融并发、互相衍生,使人生臻于圆满,使审美趋于空灵。
王国维所谓“诗人对宇宙人生之态度,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
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入时为人生境界,百态纷纭。
万象毕现;出时为审美境界,凝神思虑,暗想冥合。
苏轼《东栏梨花》中写道:“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二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前两句白描淡写,素雅风姿,后两句渐转深沉,隽永传神。
这说明人生阅历是审美的客观基础,是一切审美活动赖以开展的本质所在,不入经济生活、价值观念、理性判断的意识牢笼,以旁观者的身份体察着这发生的一切。
二、庄周与王国维的境界图式1、庄子的境界图式庄子追求的境界是一种诗化的人生境界,庄子所处的时代是极其动荡的战国中期,国家与个人命运的不济,使庄子对现实人生的苦难有着深切的体验,这主要表现在他对个体生命之有限、宇宙生命之无限和现实人生之桎梏的洞察,他面对大动乱时代人的苦难、忧患和自我异化,庄子“悲人之自丧”,但他没有力量也没有决心去实际地改变它,最终他在《逍遥游》中让饱受苦难而无可奈何的人们着手于内心世界的自我调整,即他常说的“游心”。
审美与人的解放:孔子的审美人生境界观
中华文化论坛 2008年第3期审美与人的解放:孔子的审美人生境界观*王小平摘要 孔子的!论语∀是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文化的精髓,在这部经典文献中,他对个体人格和人生境界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孔子看来,人生可分为四种境界:凡俗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审美境界。
孔子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审美的境界,即∃乐%的境界。
在!论语∀中,∃仁%、∃德%、∃诚%∃礼%、∃乐%是孔子特别强调的,它们共同奠定了中国∃礼乐文化%的基础。
孔子对∃礼乐文化%重要性的强调开启了中国文化重视∃仁爱%教育、道德教育和审美教育的传统,也开启了中国文化政治与伦理结合的传统。
它对中国传统的∃道德至上主义%和近代的∃审美救世主义%潮流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正因为如此,我们认为,以!论语∀为核心的传统儒家文化是关于真、善、美的文化,更是关系到人的自由解放的文化。
关键词 礼乐文化;孔子的审美人生境界观;人的自由解放中图分类号 B83-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0139(2008)03-0076-07*该文观点不代表本刊编辑部意见。
作者简介 王小平,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四川成都 610071。
先秦儒家代表孔子一生致力于思考人生境界和社会的和谐问题,∃仁%就是这种思考的结晶。
单从∃仁%字的构造上来说,二人为仁,便可看出它关注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
但从!论语∀中,我们可以看到∃仁%只是他提出的人生境界的一个部分。
孔子把人生分为四种境界:凡俗境界(∃食%与∃色%的境界),功利境界(∃艺%的境界)道德境界(即∃仁%的境界);审美境界(∃乐%的境界)。
而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审美的境界,即∃乐%的境界。
孔子认识到,人作为文化的产物,社会性存在,他(她)不仅仅有动物性的生理欲望需要,人的社会性本质决定了他还应有超越生理欲望需要的精神需要,即实现自我的功利追求,以及实现自我道德完善和审美塑造的需要。
基于此,孔子提出了人生的不同追求问题,即:∃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人生有四种境界——审美为最高境界
人生有四种境界——审美为最高境界人活到最后,有趣比有用更有意义。
因为有趣,我们生命才丰盛优雅,我们才不会成为生活的奴隶。
越来越追求实用化的背后,生活越来越无趣、越来越枯萎。
杰克·伦敦说:“人应该生活,而不仅仅是生存。
”人活着的意义在于享受生活,如果活得太实用太没趣,便失去了生命的意义。
海德格尔说:“人应当诗意地栖居。
”当飞鸟翱翔于天际,当鲜花盛开于大地,当人们脸上绽放出微笑,诗意便开始在生活中流淌。
人应当诗意地生活。
诗意地生活,源自人们内心的和谐。
季羡林曾说过:“真正的和谐是人内心的和谐。
”美学家张世英说:“人生有四种境界: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审美境界。
审美为最高境界。
”所谓审美境界,就是要审美地生活,就是要活得美。
人生境界与哲学冯友兰:我所说的哲学,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
(《中国哲学简史》)胡适:“凡研究人生且要的问题,从根本上着想,要寻求一个且要的解决”这样的学问叫做哲学。
(《中国哲学史大纲》)张世英:哲学乃提高人生境界之学。
冯友兰: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在于人做某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在做。
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有了意义。
他做各种事,有各种意义,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他的人生境界。
如此构成各人的人生境界,这是我的说法。
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
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与其他任何个人的都不完全相同。
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任务是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特别是达到天地境界。
天地境界又可以叫做哲学境界,因为只有通过哲学,获得对宇宙的某些了解,才能达到天地境界。
但是道德境界,也是哲学的产物。
道德认为,并不单纯是遵循道德律的行为;有道德的人也不单纯是养成某些道德习惯的人。
他行动和生活,都必须觉解其中的道德原理,哲学的任务正是给予他这种觉解。
论“审美”的七种境界
同时,无论中西 方,都有把追求并
感知“完善”或者 “完美”的行为与 审美混合在一起的 理论。
二
美
更普遍的情况是,审美经常和对真理、对规律性的认识结合在一起,
“美即真”这样的命题往往通过柏拉图主义,通过唯物反映论,通
即
过诸种意识形态的反映论,通过科学主义,在美学中成为审美本质论 的一种样态。在这种理论中,审美是一种认知行为。
“有一公共底世界。但因人对之有不同底觉解,所以此公共 底世界,对于各个人亦有不同底意义,因此,在此公共底世 界中,各个人各有一不同底境界。”
境界在这个判断中,是指思想觉悟与精神修养,境界 的高低取决于认识上的“差异”,而差异的根源在于 人对宇宙人生的觉解程度。也源于人的一种内在的更 高意志。
认识论 本体论 人生观
“人所实际享受底一部分底世界有小大。 其境界高者,其所实际享受底一部分底世 界大。其境界低者,其所实际享受底一部 分底世界小。公共世界,无限地大,其间 底事物,亦是无量无边地多,但一个人所 能实际享受底,是他所能感觉或了解底一 部分底世界。”
觉解问题,是“眼界”问题
对问题和现象认识的深度与广度,全面的程度,决 定着人的“眼界”与“心胸”。在这个认识论向度 中,预设了一个无限的世界,对这个世界所认识的 越广阔,那么境界就越高,“他的觉解,可以使他 超过实际底世界。……他所能享受底,即不限于实
“哪一种审美”能够 救赎我们?
审美有许多种吗?
从美学史的角度看有很多种“审美”
一
道德情感所带来的愉
美
悦与审美愉悦是相通 的甚至交融在一起的。
即
这个观念在西方早
期的苏格拉底那里,
善
在柏拉图主义的传统
中,一直是基础性的;
美学与人生境界
美学与人生境界美学与人生境界朱志荣(2010年7月5日在昆山美研中心的讲演)在我们的日常语言中,真、善、美这三个词常常是并提的。
仔细寻思后不难发现:自然的根本性质是真,人生的根本意义表现为善,艺术的根本价值在于美。
如此看来,真、善、美之间似乎并没有直接的联系,但是在审美的意义上,自然于潜移默化中感发和激荡着人的情性与思绪,也安顿和抚慰着人的心灵;人则通过审美的思维方式达到情景交融、物我统一的和谐境界。
可以说,一片自然山水就是一个人诗意栖居的心灵寓所与精神家园。
更为重要的是,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道独特的风景,具有审美价值,而且整个审美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在于观照人的生存境况,并努力成就自由完美的人生,使人生得以丰富地展开。
那么,审美人生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呢?在我看来,审美意义上的人生,一方面是指主体以自然的感性生命为基础,又不滞于感性生命,由切身感悟和内省体验而达到与宇宙精神合一的体道境界;另一方面,主体还以人的社会特质为基础,又不滞于人的社会特质,从心灵中获得精神自由的境界。
这种体道的境界与精神自由的境界在审美思维方式上的贯通合一,即审美的人生境界,这是对现实人生的积极拓展、提升与超越。
一、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审美的人生首先以主体心灵与宇宙天地精神的贯通合一为基础。
人生要进入审美境界,必以追求自由为目标,而个体的自由,又不能超越于自然和社会。
孔子说“从心所欲”,但他又说“不逾矩”(《论语·为政》)。
这种矩,既包括自然的生命法则,又包括人类的社会法则,体现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人只有顺应客观的自然规律,才能能动地适应对象。
诗经说:“鸢飞唳天,鱼跃于渊”(《诗经·大雅·旱麓》),意思是鸟儿自由的飞翔但离不开天空,鱼儿快乐的遨游但离不开大海,这便是在顺应自然中自得其乐。
因此,顺应自然是实现审美人生的前提条件。
儒家关于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的重要讨论,体现在孔子和他弟子共论人生理想境界那段对话中。
谈审美的四个层面
艳俗、含蓄、矫情、病态,审美的四大层次审美是一个文化的概念,它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随着经济条件与阅历的丰富而变化。
马老认为国人的审美有四个层次,与马洛斯的需求层次理论相近,呈金字塔形状。
审美的变迁,由庸俗向高雅发展。
第一层次是艳俗。
处于审美的底层的,容易被大众理解接受的,数量最多的一个层次。
马老用《夜宴》、《甄嬛传》、《英雄》这类大家所熟知的电影来说明这个层级的审美趣味。
印有大花大绿图案的床单、棉袄、热水壶,在过去70、80年代所生产的这类充满烟火味的日用品,家家户户都有,容易被理解,被接受的审美,就是艳俗层级的审美。
说得通俗点就是不会犯错的,市场上很泛滥的,大家都容易接受的,相对中庸的,在人群中最有安全感的层级。
时至今日,不均匀发展导致的审美差距是非常大的。
在不同的地区对美会有不同的理解。
但有一点是相通的,这个层级的审美代表着大多数,是大众的文化,普遍被接受的,可以理解成爆款,理解成容易撞脸的那种大多数,人人都懂,具有人人都能有的普遍性,便是艳俗。
第二个层次是含蓄。
最能表达含蓄美的是中国的唐诗宋词,这种美感不是一下子能感受得到,不是露骨的不是直白的。
它需要用心去体会,还需要人有一定的文化修养,要想体会到它的美,需要一定的门槛。
因此人数也减去了一大半。
含蓄美是要慢慢体会的一种美,它不会一下子让人有惊艳之感,它低调、内敛、沉静。
对美的表达藏七分,只表达三分。
比如李商隐的诗歌,有迷乱耳目的味道,欲迎还拒的委婉,大多数诗词以无题为名,有摸不着头脑的意境之美。
含蓄美是一种能意会而不能言传的直达心灵层面的美,这个层次与一切的红红绿绿划清界线,若一定要有颜色,也是莫兰迪色系,低饱和度、低明度,材质上喜好哑光。
相对来说社会地位较高的人群多喜欢含蓄的美感,是少数人的审美喜好,比较有档次的质感,是受众面较窄的高贵感。
第三层次是矫情。
为美而生,为美而美的是矫情。
它是一种过度刻意超出常规的表达。
以独立独行为美,以高级感、厌世脸、性冷淡为境界。
审美,人生的最高境界
审美,人生的最高境界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曹操是一个真正的大文豪。
他的《观沧海》足以名垂千古文坛。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短短四句,联想寥廓宇宙,纵意宕开大笔,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变得渺小,由大海自由吐纳。
诗人着眼真情实感,融入想象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也展现了情境交融的艺术境界。
哲人说,人们总是在忙忙碌碌中周而复始的循环,生命在一点一滴中流失。
唯有注入了对生活的审美,灵魂才会诗意的栖息。
审美包括文化因素和视觉因素,有他们共同构成。
视觉因素是由审美心理学、物种基因等决定,有共性与趋同性,是诸多美术理论和技巧的基础;文化因素是三观、历史、生活方式和个人经历等等综合的结果,包含着爱恨情仇,是个性的选择。
人具有两种属性:自然性和社会性,人需要在二者之间寻求平衡。
对于艺术而言,其本质是通过感观和直觉的途径,让人更真实本质地认识和接近人自身的自然属性。
所以,艺术是人通向自然的一座桥梁。
中国众多园林中,北京颐和园、河北避暑山庄、江苏拙政园以及江苏留园四大名园最为著称。
位于北京西北郊海淀区的颐和园,是利用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风景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某些设计手法和意境而成。
它以水取胜,景随步转,借景生辉,园中有园。
虽由人造,宛如天成,完美的诠释了天人合一的理念。
本文不是想与诸君探讨美学的真谛,而是试图借助美学寻求一种生活的理念。
在纷纷扰扰的红尘变幻中,我们始终认为,审美是人生最高境界。
《周易》很难,她解决的主要是“时、空”二字,什么时间做什么事,什么位子做什么事。
当行则行,当止则止;道家源于《易》,深入探讨的是人性问题,求得心灵之宁静是人生之最高思索。
庄子说,人生之最高境界是审美而非功利,心灵之最舒服是自由而非拘束。
人之为人,想法固多;想法太多,痛苦便来。
从容生活,有何不可至,有何不可求。
德国作家席勒在审美方面有他的独到的认知。
审美与人生境界
注释:1叶朗.说人生境界[J].西方美术,2002年第3期.2蒙培元.心灵超越与境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55-457页.3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92页.4朱光潜.谈美[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151-152页.5朱立元.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68页.审美与人生境界袁敬娜(贵州大学人文学院美学研究生贵州贵阳550025)中图分类号:B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5-0262-02摘要:按照美国人本主义心里学家马斯洛的观点,人的需要的满足是由低级到高级逐步实现的,当人的生理、安全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就会提出满足人的社交、受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的要求。
根据这一理论,在我国现阶段人的生活的物质基础基本上解决之后,那么关注人本身的内在精神世界就会提到议事日程。
今天人们追求文化生活的丰富、精神世界的充实、心灵世界的安顿、道德品质的完善,以及精神家园、人文精神的重建,就是明证。
关键词:境界审美人生“境界”一词的本义指疆界。
后来引申为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所达到的某种程或者发展到一定阶段时表现出来的某种状况。
然而,境界是一个生成的概念,在当代语汇中,境界总于人的心灵、精神密切相关,是指一种心灵境地,是一种人生境界。
例如,通常我们所说的“思想境界”、“理想境界”、“人生境界”等等都是一种心灵化的体验与感悟。
因此,叶朗说:“人生都是有限的,但同样是有限的人生。
每个人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是不同的,这种不同的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就构成了每个人的精神境界”1。
蒙培元认为,境界必然与人的心灵相关,是精神状态或心灵的存在方式,是心灵存在在经过自我提升所达到的一种境地和疆域。
2以上的视角虽然有异,但共同点都说明境界在精神或心灵上的相通之处。
我认为人生境界就是人对于自身存在的意义、价值进行体悟而达到的觉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等级——“审美的境界”。“审美的境界”属于“高级的主客体融合”,它包摄道德而又超越道德、高于道德。在“审美的境界”中,人不再只是出于道德义务的强制(尽管这是一种自愿的强制)而做某事,不再是为了“应该”而做某事,而完全处于一种人与世界融合为一的自然而然的境界之中。
这四种境界在个人实际的人生中,彼此的关系是极其错综复杂的。一般地说,人往往是四种境界同时具有。大概不会有人低级到完全和禽兽一样,只有“欲求的境界”,而没有丝毫更高的境界;也不可能有人只有最高的“审美境界”,而无饮食男女之事的“欲求的境界”。事实是,各种境界的比例关系在不同的人身上有不同的表现。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文化,其中占主导地位的境界也不同。一个民族、一个时代,可以是这种境界占主导地位,另一个民族、另一个时代,可以是另一种境界占主导地位。例如,有的民族和时代的文化以科学的“求实境界”占主导地位,有的民族和时代的文化则以“道德境界”或“审美境界”占主导地位。而且,个人境界的高低层次之分,并不等于就是判定一个民族的文化高低之分,其间有一定的联系,又有很大的区别。
一、审美活动是人与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只有在审美中,才能彰显真实的的自我
二、审美活动是最具个性化的精神活动,只有在审美中,才能确证自我的创造才能和精神自由
三、审美活动有助于从整体上全面提升人生境界。人生有多重境界,如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审美境界、天地境界等等,而审美境界是人生境界中比较高层次的一种,通过审美活动,使主体的精神得到升华的同时也得到重组和塑造,他将以新的姿态重新返回现实并改造现实。
人生的四种境、价值的高低标准和 人生在世的“在世结构”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四个等级。
第一等级——“欲求的境界”。人在这种境界中,只知道满足个人生存所必需的最低欲望。
第二等级——“求实的境界”。人有了自我意识,能分清物与我、我与他人,能把自己当成主体,把他人、他物当做客体。人在这种境界中,不再是满足自己最低的生存欲望,而是更进而要求理解外在的客观事物(客体)的秩序——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