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简史有关的历史背景材料(I)
中国教育简史复习重点
中国教育简史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一、教育的起源——自有人生,便有教育原始时期教育特点•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均等•以生活经验为主要教育内容•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学习•教育手段局限于言传身教•男女教育有区别,根源在于分工•教育尚没有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第二章春秋时期的教育二、私学兴起1.士阶层的变化与教育的新需要(什么是“士”?颜回能“闻一知十”)•士食田(原来占有数量有限的土地)•统治者争相养士•养士之风促进了新的教育形式——私学的兴起。
2.私学兴起为百家争鸣开辟园地(1)适应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2)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使文化知识传播在民间(3)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三、私学的特点•经济基础:个体经济•阶级基础:士、农、工、商的联盟•办学机构:已脱离政治机构而独立•教育对象:自由受教、惠及平民第三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孔丘的教育思想二、教育作用论1.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是立国治国的三大要素之一,教育事业的发展要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
2.教育对人发展的作用:人性论:“性相近,习相远”“唯上智与下愚不移”三、教育对象:“有教无类”1.“有教无类”的含义不分贵贱贫富和种类,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四、教育目的——培养志道、弘道的德才兼备的君子1.志道、弘道的德才兼备的君子2.君子品格——三达德•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评价:•确定了培养统治人才的教育目的观。
•这一口号与“任人唯贤”的选士路线相配合,反映了一定的时代要求。
•中国教育从发展伊始就与政治捆绑在一起,对于教育、科学等的发展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五、教学内容:六书《诗》《书》《礼》《乐》《易》《春秋》特点:•重人事,轻鬼神•重文事,轻武事•重政事,轻科技六、教学方法• 1.学、思、行结合•(1)学习是求知的途径和唯一手段,并且,学习知识须不断深化。
(2)学思结合(3)学以致用,学思行结合,行是学的目的2.启发诱导•教师的启发工作以学生的积极思考为前提条件。
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历程中国古代教育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说文解字》释“教,上所施下所效”;“育,养子使作善也”,教育就是教诲培育的意思。
是人类文化传播的首要手段,为中国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从广义文化的角度看,人类创造的文化,即经验、知识和技能等,是依靠广义上的教育手段来传承和扩播的。
所以,教育是人类文化传播的首要手段,为中国教育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中国古代教育是灿烂辉煌的中国古代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国古代文化赖以延续和发展的基础,是中国古代文化不断创新的动力。
古代中国视教育为民族生存的命脉。
由于我们的祖先很早便知道教育的重要,所以远在四五千年以前就开始了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中国古代教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夏以前。
传说中的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等,都十分重视教育。
据《尚书•舜典》记载,虞时即设有学官,管理教育事务,如命契为司徒“敬敷五教”,即负责对人民进行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种伦理道德的教育;命夔“典乐”,即负责对人民进行音乐和诗歌教育。
由于中华民族具有重视教育的悠久优良传统,所以死五千年来,中国古代灿烂辉煌的文化不仅能一脉相承,历久弥新,而且其内涵也较世界上其他古老民族更加充实而辉煌。
西周时不仅有国学,还有乡学;不仅有大学,还有小学;不仅有宫廷教育,还注意幼儿教育,逐渐形成了一个以礼、乐、射、御、书、数为主体的“六艺”教育体制。
到春秋战国时期,“私学”作为一种新兴散文教育形式开始发展起来,出现了一批闪烁着智慧光芒的民间私学大师,如孔子、墨子、孟子、荀子等。
他们在教育思想上都有所建树,这是私人自由讲学带来的成果。
不仅《论语》、《墨子》、《孟子》、《荀子》、《管子》、《吕氏春秋》等典籍中记载了大量的教育资料,而且还出现了像《礼记·学记》、《礼记·大学》、《荀子·劝学》、《管子·弟子职》等教育专著。
中国教育简史
浅谈中国教育史的发展内容摘要:中国教育史,有文献记载的可追溯到有虞时代舜所设庠,发展至今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
汉代以后以儒家文化为主导,清末又引入了西方近代教育。
但在其发展的的历史长河中,它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有其先进,有其落后。
但从整体来看是在曲折中前进,本文主要从三大方面阐述:中国教育史的发展历程,曲折中前进,及其带给我们的反思及中国教育现状带来的反思。
关键词:中国教育史发展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其教育发展的起点,可追溯至远古的原始社会。
可以说,随着早期人类的产生,教育活动就在中华大地上萌芽了。
一中国教育史的发展历程上古:舜时,设庠为教,分下庠,上庠,七岁入下庠,庶老为师,十五岁入上庠,国老为师。
先秦到汉初:先秦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
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
春秋时期,孔子办学,开启了私学教育。
夏商时期的教育萌芽:相传在夏朝,国家就设立了以“序”为形式的官方学校,到了商代中华文明已经有了一定的文化积累,并形成了成熟的文字系统,在此基础上,开始出现新的学校形式“瞽宗”。
从出土的商代甲骨文上,发现当时的学校还被称为:大学、右学等,教育的对象主要面及贵族子弟,学习内容以文武、礼仪、乐舞等为主,在天文、历法方面也多有涉及。
而老师则由巫师、乐师或者政府官员充当。
西周:西周时期,政府设国学和乡学两类。
国学又分大学和小学两级,而乡学则多称为庠、序、校、塾等。
《礼记。
王制》记载,“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
西周前期,因战事频仍,学校教育以武事为主,而西周后期政权稳定,开始倾重文化教育。
当时大学学习以礼、乐、射、书为主,而小学则多学六艺基础知识。
而此时的教育依然一贵族教育为主,平民是很难进入官办学校学习的。
出土于西周初期的《大盂鼎》记载,“女妹辰又大服,余隹即朕小学,女勿克余乃辟一人”,意思是大孟年纪很轻时父亲就死了,他继承了父亲的官职。
康王就对他说:“你年纪这么轻就做官,我要你进我的小学。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经历了漫长而丰富多样的发展过程。
本文将从古代教育、近代教育到现代教育三个阶段,详细介绍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一、古代教育古代中国的教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世纪的商朝时期。
当时的教育主要以家庭教育和宗教教育为主,父辈将家族的知识和价值观传授给后代。
随着周朝的建立,教育开始向社会扩展,成为社会精英的特权。
孔子是古代中国教育的重要人物,他提出了“教育无疆界”的理念,主张普及教育,为后世教育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近代教育近代中国的教育发展经历了多次变革。
19世纪末,中国开始接触西方教育理念,引进了西方的教育体系和学科。
1905年,兴办了中国第一所现代高等学校——北京大学,标志着中国现代教育的开端。
此后,中国的教育改革逐渐深入,建立了一系列教育制度和政策。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中国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现代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国家高度重视教育事业,提出了“普及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目标。
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中国的教育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教育资源得到了广泛的配置,教育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
现代教育体系逐渐完善,包括幼儿教育、义务教育、高等教育等各个层次的教育得到了全面发展。
同时,教育科技的应用也在不断推进,为教育教学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和创新。
总结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古代教育、近代教育到现代教育的演变。
古代教育以家庭教育和宗教教育为主,近代教育引入了西方教育理念,现代教育则注重普及教育和提高教育质量。
中国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支持和教育改革的推动。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中国教育将继续朝着更加全面、均衡和高质量的方向发展。
中国教育简史
▪ 三、以“六艺”为纲的教育内容
西周教育内容,以“六艺”为纲。 “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其中书、数为“小艺”,主要是小学的课程;礼、乐、射、御 是“大艺”,是大学的课程。 “礼”是大学中最重要的课程,是政治伦理道德教育课。 “乐”和“礼”紧密相联、互为表里。乐修内,礼修外。乐和 礼共同构成了西周六艺教育的中心。乐是综合艺术课。 “射”、“御”之教是军事训练课。 “书”、“数”之教是基础文化课。
▪孔子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 复也”。意即:在教学中必须让学生认真思考,心求通但未 得,然后可以启发他;经过思考有所领会,但未能以适当的 言辞表达,此时可以开导他。学生必须开动脑筋,做到“举 一反三”。
▪孔子认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启发式教学 的核心是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
儒家私学到了战国时期开始走向分化,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以孟子为代表的 “孟氏之儒”和以荀子为代表的“孙氏之儒”。 ▪庄子崇尚自然,追求个人精神的解脱,在教育上主张培养“真人”、“至 人”,即一种无功、无名、无情的完全自由的人物。 ▪西周官学与诸子私学的差别: 1、社会基础不同。西周官学建立在土地国有的经济基础和奴隶主贵族占统治 地位的阶级基础之上;私学则建立在土地私有的个体经济和新兴地主阶级为 首的包括农、工、商等自由民在内的阶级联盟基础之上。
中国教育简史
1
第一章:原始社会的教育
原始社会一般分为两个阶段: 原始人群时期(约200万年至5万年前),教育发展缓慢。 氏族公社时期(约5万年前至公元前21世纪),教育的发展速度有
所加快,具有了多方面的内容,并出现了教育机构 的萌芽。
2
一、原始教育的社会背景和基本特征
➢社会背景 ➢生产力低下,无社会分工 ➢基本特征: ➢1.教育与生产劳动密切结合。 ➢2.没有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教育手段以言传身教为主。 ➢3.教育无阶级性,男女分工不同,但教育权利平等。 ➢4.知识不断积累,产生了文字。
中国教育简史
中国教育简史中国的教育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从殷商以来,中国就发展起了一套古老而又完备的教育制度。
鉴于历史悠久的原因,对中国教育的研究有许多有趣的内容。
本文将概述中国教育的历史发展,从战国统一到当代,以及未来发展的方向。
中国最早的教育制度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据史料记载,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教育方式,每个孩子都从家庭学习。
这种家庭教育被称为内训,它的内容主要是孩子们学习尊重父母的重要性,以及传统的道德观和礼仪。
后来,政府强力推行内训,这就是所谓的官方内训,孩子必须学习春秋经传统文化,以及官方法律。
在这里,非常重要的是这些知识通常是用文章形式传授的。
到了战国时期,官方教育就已经发展到非常成熟的程度,中国出现了特殊的学校,称为“书院”,这些学校招收有一定阶层的学生,他们学习诸子百家的经典,进行高级的读书研究。
到了汉朝,官方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此时,皇帝开始选拔年轻人以填补官职,因此官方推行了一个新的教育体系,被称为“科举”。
科举的内容包括“科技”、“常规”和“地方”三大部分,每一部分都有详细的考试内容。
考试结束后,只有少数学生能够获得官职,但他们会获得极大的权力与荣誉。
科举制度曾一度成为中国主要的教育制度,但最终它受到了政府的反对,此后,中国教育体系出现了新的变化。
清朝和民国时期,官方重视促进民众教育,出现了新型学校,如国子监、民学堂、中学等,重点推行“文法兼修”的学习模式,尤其是国子监。
由于新的学校和学习方式的普及,中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进入20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出现了许多变化,教育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推出了“大学入学考试制”,即高考制度,整个社会秩序彻底变革,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这种新的教育体系不仅更加公平公正、更加符合市场的需求,而且也促进了中国教育的发展,使大量普通人士能够受到更充分的教育。
当前,中国的教育体系已经完善,科学管理的教育体系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
中国教育史教案课件(定稿)
《中国教育史教案课件(定稿)》xx年xx月xx日contents •中国教育史概述•中国古代教育•中国近代教育•中国现代教育•中国教育史的名师与名著目录01中国教育史概述起源中国教育史起源于古代的私塾、书院等教育机构,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当时的儒家学者开始创办私塾,传授儒家经典,形成了中国教育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期。
背景在古代中国,教育被认为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儒家学者认为,教育可以培养人的德行和知识,提高个人的素质,也有助于国家的繁荣和稳定。
因此,政府和私人都非常重视教育,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来发展教育。
中国教育史的起源与背景初步发展在汉唐时期,中国教育得到了初步的发展。
政府开始设立官学和书院等教育机构,同时私人办学也得到了发展。
这个时期的教育注重经典研究和考试制度的建设。
中国教育史的发展历程繁荣时期明清时期是中国教育史上的繁荣时期。
政府设立了国子监等高级学府,同时民间办学也得到了大力支持。
这个时期的教育注重实用性和普及性,许多地方开始设立小学和中学等教育机构。
现代化转型在近代以来,中国教育逐渐向现代化转型。
西方教育思想和制度开始传入中国,中国也开始借鉴西方教育模式和制度进行改革。
这个时期的教育注重科学、实用和民主化,开始培养现代化人才。
中国教育史具有注重经典研究和考试制度建设的特点。
同时,中国教育也具有强烈的实用性和普及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道德品质。
此外,中国教育还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和文化认同感,注重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
贡献中国教育史对中国文化和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它不仅传承和发扬了中华文化,还培养了大量优秀的人才,为中国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此外,中国教育史也为世界教育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为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特点中国教育史的特点与贡献VS02中国古代教育教育起源,主要为宗教、军事、政治服务,有专门学校和专职教师。
夏商时期出现“学在官府”现象,学校体制完备,六艺教育发达。
中国教育简史》有关的历史背景材料-
《中国教育简史》有关的历史背景材料(3)隋(581~618)中国历史上继北朝北周之后建立的统一王朝,都长安(今陕西西安),为唐所灭。
炀帝大业五年(609)时的隋朝疆域,东、南皆至海,西至且末,北至五原。
隋的政治北周大成二年(580),周宣帝宇文贇死,静帝年幼,杨坚掌握军政大权,迅速平定了反抗他的相州(今河南安阳南)总管尉迟迥、郧州(今湖北安陆)总管司马消难、益州(今四川成都)总管王谦。
同时,杨坚还屠戮了北周宇文氏诸王。
在消灭内外政敌以后,他自左大丞相迁大丞相,并于周大定元年(581)二月代周称帝,国号隋,改元开皇,是为隋文帝。
统一南北隋初,北方突厥的势力强盛。
文帝开皇二年(582),隋军挫败入掠河西的突厥军。
三年,突厥分裂为东、西两汗国。
五年,东突厥沙钵略可汗归附。
八年二月,隋文帝下诏伐陈,大举南进。
次年,隋大将韩擒虎俘后主陈叔宝。
陈亡后,隋又迁陈朝皇家和百官家属入关中。
岭南方面,在高凉(今广东阳江西)太守冯宝妻冼夫人(少数族人)的协助下也迅即安定。
北迁的江南豪强认为统一损害了他们的利益。
开皇十年冬,遍及陈朝旧境的反隋暴动爆发。
隋派遣杨素领兵镇压。
大约次年即告平定。
北朝后期,鲜卑贵族的门阀化,尤其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促进了民族大融合;汉族杨氏代周以后,象征民族矛盾的鲜卑政权亦告消亡,南北统一的条件已经成熟。
完成和巩固统一的改革在文帝统治时期和炀帝统治的前期,隋先后进行了一系列有利于完成和巩固统一、强化中央集权的改革。
①改革行政制度。
开皇初年,基本形成以尚书、内史(即中书)、门下三省为行政中枢的制度。
这一制度后来为唐代继承和发展。
开皇三年,文帝下诏废罢境内500余郡,改州、郡、县三级为州、县两级。
州置刺史,将州府和军府合一。
凡军事上较重要的州设置总管,兼任刺史。
大业元年(605),炀帝下诏废除诸州总管府,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
②改革选举制度。
开皇末年实行六品以下官吏全部由尚书省吏部铨举之制,地方各级机构的属官从此由朝廷委任,彻底废除了传统的辟举制。
中国教育简史
中国教育简史中国的教育历史追溯到公元前2000多年,自那以后一直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以应对不断改变的社会环境。
曾经有过多次高潮低谷,但一直在以一种高度文明的方式进行治理。
由此,中国社会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语言文化和政治思想,孕育了许多文明思想。
从早期历史到唐朝,中国的教育体制正式完善,社会上形成了以科举考试为中心的官僚教育制度。
考试分为临封、朝试和科举。
对不同的考生有不同的考试内容,有十个等级和十六个部门。
考试通过率不高,但是名额有限,必须把完全没有机会参加考试的人排除在外,因此,政府有时会召开官方招考,为获得职位参加招考的人命名。
随着官员级别的提高,教育也有所改变,一些考生都完成了正规的学术训练,他们可以到僧院研习经典文献,考取学位,以获得官职。
在此期间,僧人被看作是最有学问的人,他们受到尊重,深受政府的重视,甚至被赋予了政治权力,进行政府的管理和教育工作。
僧人们把经典文献教给了一般民众,为其家庭改变提供了可能性。
到清朝,官员教育被取消,政府招募了民间文师和士兵,发起了民间教育活动。
以下学校十分受欢迎:私学、乡村学校、城镇学校、城市学会、家庭教育以及特别教育机构。
大多数学校宣扬孝道,也教授必修科目,包括书法、绘画、数学、乐理等。
也有一些学校教授经学、医学、天文学、技术等专业知识。
这些孪生精神,激励学生发掘自己的潜力,达到自己的职业目标。
由于战乱,中国教育在这一时期受到了重创。
尽管如此,19世纪末,中国又迎来了新的教育发展,政府正式确立了中学教育系统,鼓励建立公立学校,并计划在职业教育和素质教育方面进行改革。
同时,政府还鼓励汉语和文化的研究和教育,推广新的教育思想,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20世纪以来,中国的教育体系得到了迅猛建设,政府大力实施“九年义务教育”政策,促进平等教育,改革课程体系,提高教育质量,提升教育公平。
政府还鼓励各种学校从事培训,确立中等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特殊教育、独立学院等,并推出全民参与教育和终身教育等政策。
教育发展简史
教育发展简史
古代教育
古代教育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中国的古代文明。
早在尧舜时代,
中国的教育就已经开始形成。
古代教育注重德育,强调培养人的品
德和道德伦理。
主要通过经书教育和家庭教育来传承文化和知识。
封建教育
随着封建社会的出现,教育开始与社会等级和地位联系在一起。
封建时期的教育主要面向贵族和士人阶层,重视礼仪、音乐和文学。
科举制度的出现使得教育与选拔官员和管理者的功能结合在一起。
近代教育
近代教育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
在西方的影响下,现代
教育体系开始在中国兴起。
西方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被引入,学校教
育成为主要的教育方式。
同时,职业教育和专业教育也逐渐受到重视。
当代教育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当代教育不断改革和创新。
现代教育注重全面发展,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教育资源也更加丰富多样,包括高等教育、在线教育和国际交流等多种形式。
未来教育展望
未来的教育发展可以预见将进一步与科技融合。
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将为教育提供更多可能性。
个性化教育和跨学科教育也将成为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
同时,教育的公平性和包容性也将得到更多关注。
教育发展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支撑,我们期待教育能够为人们的未来提供更多机会和发展空间。
> 注意:以上内容仅为简要概述,详细内容和数据请参考相关资料。
中国教育简史
中国教育简史展开全文1. 原始时期社会生活需要推动教育活动。
到氏族公社末期出现教育机构萌芽。
原始社会的教育的特点: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包容多种方面;教育活动在生产生活中进行;教育的手段局限于言传身教;男女教育由区别,根源在于分工;教育还没有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
2. 夏商周(西周春秋)生产力的发展、私有财产的产生、原始社会解体,形成奴隶制社会教育制度,学在官府、政教合一、官师不分。
西周有小学、大学学习阶段的区分,有乡学、国学的衔接,其特点是六艺教育。
春秋时期官学衰废、私学兴起,思想流派随之产生。
2.2孔子性相近,习相远。
有教无类。
学而优则仕。
以六艺为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学思行集合;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好学、乐学,不耻下问,实事求是。
道德教育:立志,克己,力行,中庸,内省,改过。
教师:学而不厌,温故知新,诲人不倦,以身作则,爱护学生,教学相长。
3.战国私学在战国形成众多流派,并出现稷下学宫这样集诸多学派、以自由讲学为特色的高等学府。
儒家至战国发展出注重内发的孟轲学说以仁义为、注重深造自得、性善论,和注重外铄的荀况学说以礼法为重、注重文献经传、性恶论。
3.2孟子性善论。
教育与学习是人的必须,也是人的可能,教与学必须遵循人的内在依据,发扬人的自觉。
教育是扩充善性的过程;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
道德教育:持志养气,动心忍性,存心养气,反求诸己。
教学方法:深造自得,循序渐进,教亦多术,专心致志。
3.3荀子性恶论。
性伪之分,性伪之合,化性起伪。
教学方法:闻见知行。
教师:师云亦云。
4.秦汉独尊儒术、兴太学、重选举。
教育的政治伦理化、养士与选士紧密结合,儒学对各学科教育的支配性影响。
4.2董仲舒贤良对策,独尊儒术、设立太学、择贤任能。
人性之质中,有仁气和贪气。
道德教育:德教是立政之本;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道德教育内容;重义轻利,以仁安人、以义正我,必仁且智。
教学方法:强勉努力,专心致志,精思要旨。
中国教育简史
稷下学宫实行“不任职而论国事”、“不治而议论”、“无官守,无言责”的方针,学术氛围浓厚,思想自由,各个学派并存。
人们称稷下学宫的学者为稷下先生,随其门徒,被誉为稷下学士。
齐威王即位,为革新政治,选贤任能,广开言路,进一步扩建了稷下学宫。
齐宣王时期,采取了更加开明的政策,“趋士”、“贵士”、“好士”,稷下学宫的规模和成就达到顶峰(滥竽充数这个典故就和齐宣王有关)。
齐宣王对稷下学宫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司马光在《稷下赋》中说:“致千里之奇士,总百家之伟说。
”稷下学宫在其兴盛时期,曾容纳了当时“诸子百家”中的几乎各个学派,其中主要的如道、儒、法、名、兵、农、阴阳、轻重诸家。
稷下学宫在其兴盛时期,汇集了天下贤士多达干人左右,其中著名的学者如孟子、淳于髡、邹衍、田骈、慎到、接予、季真、环渊、彭蒙、末钅开、尹文、田巴、儿说、鲁仲连、邹爽、荀子等。
尤其是荀子,曾三次担任过学宫的“祭酒”(学宫之长)。
当时,凡到稷下学宫的文人学者,无论其学术派别、思想观点、政治倾向,以及国别、年龄、资历等如何,都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学术见解,从而使程下学宫成为当时各学派荟萃的中心。
这些学者们互相争辩、诘难、吸收,成为真正体现战国“百家争鸣”的典型。
更为可贵的是,当时齐国统治者采取了十分优礼的态度,封了不少著名学者为“上大夫”,并“受上大夫之禄”,即拥有相应的爵位和俸养,允许他们“不治而议论”(《史记·田敬仲完列传》),“不任职而论国事”(《盐铁论·论儒》)。
因此,稷下学宫是具有学术和政治的双重性质,它既是一个官办的学术机构,又是一个官办的政治顾问团体。
稷下学宫的学术博大精深,包含了当时各家各派的思想。
就儒学而言,曾在稷下学宫中有影响的儒家学者,前有孟子,后有荀子。
《盐铁论·论儒》中记:“齐宣王褒儒尊学,孟坷;淳于髡之徒受上大夫之禄,不论职而论国事。
盖齐稷下先生干有余人。
”现代学者钱穆认为这段史料不可靠,孟子不是“稷下先生”(参见钱穆《先秦诸于系年·孟子不列稷下考》),但有不少学者不同意钱穆的观点。
中国教育史整理资料
中国教育史整理资料第一章原始社会和夏商周的教育(一)学校产生的历史条件1、社会生产日益发展,社会有了体力与脑力劳动的分工。
同时,社会的物质生产已逐渐达到供养一批脑力劳动者的水平。
有可能使一部分人脱离生产劳动专门办教育和接受教育;2、社会事务日渐复杂,需要培养专门人员进行管理。
即产生培养脑力劳动者的社会需求。
3、知识的积累与文字的产生。
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形成一定的系统性与综合性。
必然要求教育变为专门的社会实践活动。
文字的产生,使系统性与综合性知识的传授成为可能。
一般认为,学校大概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或奴隶社会初期,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不完备到比较完备的长期发展过程。
第二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一)道德教育内容1、父慈子孝(父子关系)提出“父父,子子”的命题,要求父尽父道,子尽子道“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
”2、君礼臣忠(君臣关系)提出“君君,臣臣”的命题,强调为君者要以身作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身,其正人何”。
3、欲以道得,见利思义(义利关系)提出“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去(得)之,不去也”,“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义”有含义之利和不含义之利:合则取之,不合则舍之,这就是“见利思义”。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他极力称赞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放利而行,多怨”;“子罕言利”。
道德教育方法1、正确处理远大理想与眼前利益的关系,政治理想与物质享受的关系。
“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大事不成”。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2、自省自克强调道德修养要从自己做起:“躬自厚而薄责人”;“求诸己”。
强调遇事要善于自我省察,善于自我修养:“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中国教育的发展史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第一编:原始氏族社会、奴隶社会的教育第二编:封建时代的教育第三编:近代社会的教育第四编:现代社会的教育第一编原始社会、奴隶社会的教育第一章、原始社会的教育发展初民生活所在时期叫做采食经济时期:男子外出采食食物,女子在家照料小孩,以年长的女子为首领,谓之母系社会。
这个社会没有文字、法则、制度、他们过着纯自然的生活。
又成为原始公有社会。
这个时期他们与自然作斗争。
后来经过长期斗争,征服异族,逐渐有了文字,有了粗笨的用具,开始从渔猎变为牧畜。
也是男子之与女子的一大革命,因此母系社会转为复习。
了解了初民生活的情形,就知道他们教育的起源。
教育发生于实际生活的需要,教育情形也跟着当时经济情形而变迁。
在渔猎经济时期,他们的教育就是教会怎样捕鱼,怎样猎取鸟兽,怎样拾掇果实;在牧畜时期就是教怎样架设栅栏,怎样追逐水草、喂牛养羊……足可以说明:劳动即学习,教育和生活是一致的。
在当时没有老师这个职业,而父母就相当于教师。
逐渐的社会阶级出现,有了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后来统治阶级为了利益,私产观念日益鲜明,而土地成了最主要的生产手段,这两种手段混合为一,奴隶制、分工制与种种剥削情形由此产生。
原始教育的意义无形发生变化,带有阶级性,与实际生活不能完全一致,除了生物欲的目的外,还带了支配所属阶级的工具目的。
第二章、夏、商、西周的教育夏朝的建立标准着原始社会退出历史舞台,进入奴隶制社会。
经过商代、奴隶制得到进一步发展;到了西周奴隶制社会达到极盛时期。
这一历史阶段的教育开始同生产劳动相分离,并完全为奴隶主阶级用来培养本阶级的继承人,成为实施社会教化的一种工具。
它的基本形式是学校,即奴隶制官学。
一、学校的产生氏族公社末期学校萌芽出现后(有成均之学、虞庠之学等)二、夏代学校的雏形我国古籍中有关夏代学校的记载,列举如下:“夏后氏之学在上庠。
”①“序,夏后氏之序也。
②“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
”③“夏后氏设东序为大学,西序为小学。
【免费下载】中国教育简史
二、倡古文 三、振师道 第六节 中外教育的交流 一、中日教育 二、中朝教育 三、中印教育 第三编 宋至清中叶时期的教育 第十章 宋明教育思潮(上) 第一节 理学教育思潮的产生与发展 一、理学教育思潮产生的背景 二、理学教育思潮的发展 第二节 理学教育的基本特征 一、振兴道统 二、天理权威 三、道德修身 第三节 理学教育的方法 一、 立志 二、 居敬 三、 读书 第十一章 宋明教育思潮(中) 第一节 功利教育思潮的产生与发展 一、功利思潮的发端 二、功利思潮的发展 第二节 功利教育的基本特征 一、理在事中 二、才贵适用 三、百家之学 第三节 功利教育的方法 一、讨论 二、游历 三、质实 四、创发 第十二章 宋明教育思潮(下) 第一节 心学教育思潮的产生与发展 一、心学教育思潮的产生 二、心学教育思潮的发展 第二节 心学教育的基本特征 一、心、理合一 二、知、行合一 三、本体之乐 第三节 心学教育的方法 一、悟通 二、循真 三、磨练
高等学校文科教材 《中国教育简史》张惠芬、金忠明编著(修订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年 11 月第二版 2007 年 7 月第六次印刷
目录 前言 修订版记言 第一编 远古至先秦时期的教育 第一章教育的起源与本质 第一节 教育与生存 一、远古人类的教育活动 二、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的教育活动 三、教育的起源与本质 第二节 教育与发展 一、原始宗教的教育功能 二、原始艺术的教育功能 第三节 教育与文字 一、语言的发展 二、文字的产生 第二章 夏、商、西周的学校教育 第一节 学校教育的建立 一、夏代的学校教育 二、商代的学校教育 三、西周的学校教育 第二节 六艺教育的形成 一、射御之教 二、礼乐之教 三、书数之教 第三章 官学衰落与私学兴起 第一节官学衰落与学术下移 一、官学衰落 二、学术下移 第二节 士与私学 一、士阶层的崛起 二、私学的发展 第三节 稷下学宫与诸子百家 一、稷下学宫 二、诸子百家 第四章 教育学派与教育思想 第一节 孔丘、孟轲、荀况与儒家学派 一、教育作用论 二、贤士教育论 三、六艺教育论 四、教育方法论 五、后期儒家的教育理论 第二节墨翟与墨家学派
中国教育发展史..
5、隋唐的教育
公元589年隋朝灭陈,结束了魏晋南北朝分裂割据的局面,中 国再次统一。隋朝统一中国以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 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而首先着手的就 是官制和与官制密切相关的选士制度的改革。 这样,被地方官员操纵的察举制和被士族所操纵的“九品中正制” 显然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于是隋文帝正式废除“九品中正制”,依 察举之制选拔人才。至公元606年隋炀帝始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 制的创立。唐承隋制,以分科考试选拔人才,逐渐成为定制,宋、 元、明、清,历代相袭,在中国历史上推行1300年之久,对教育产 生了重大的影响。 科举制与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不同,它不拘门第,面向全社会 公开招考,给每位读书人提供均等的竞争机会。而且通过严格的考 试,实行优胜劣汰。 科举制的创立和实施,对中国封建政治、文化教育的作用和影 响是十分重大的。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 289年),名轲,字子舆。汉族,东 周邹国(今山东省邹城市,邹城市 是孔子和孟子的诞生地)人,战国 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 家。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是儒家的思想主义流派。 他提倡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 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 鲁等诸国,希望追随孔子推行自己 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 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 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 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 “序《诗》,《书》述仲尼之意, 作《孟子》七篇”。
墨子(公元前468 —公元前376), 名翟(dí ),汉族,我国战国初期宋国 国都(今河南商丘)。是战国时期 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 军事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及主要 代表人物。后来其弟子收集其语录, 完成《墨子》一书传世。他提出了 “兼爱”、“非攻”、“尚贤”、 “尚同”、“天志”、“明鬼”、 “非命”、“非乐”、“节葬”、 “节用”等观点。墨子创立的墨家 学说,并有著有《墨子》一书传世。 墨子是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 哲学家、有重大影响力的人,墨家 创始人。其主要思想有兼爱、非攻、 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 天志、明鬼、非命等项,以兼爱为 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
教育产生背景
教育产生背景折远古社会教育的产生,与人们所处的自然生态环境直接相关。
它直接发源于上古先民最切近的谋生方式之中,故其内容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尸子君治篇》有一段关于原始氏族社会生活实况的记载:燧人氏之世,天下多水,故教民以渔;宓羲之世,天下多兽,故教以猎。
渔猎是人类最古老的谋生方式之一,在中国新石器文化遗址中,保留了这方面的大量痕迹。
将传说中的远古教育与谋生技术的传播与应用结合在一起,有助于说明远古教育的特征。
同时,传说中的远古教育也反映了当时区域性氏族文化的主要特征,以及氏族部落之间、氏族内部知识文化传播交流的主要形式。
一个生活在山林茂盛地带的部落,会较早发明和掌握狩猎的技术;一个生活在平原地带的部落,会较早发明和掌握农业生产技术;而生活在洪水容易泛滥成灾地带的部落,则会被迫去摸索治理水害的办法。
传说中被任命为农师、负责向各部落人民传授种植黍稷等农作物技术的后稷,其所属部落便居住于土地肥沃、适于黍稷生长的黄土高原;而治水的大禹,其所属族人又生活在常年洪水泛滥成灾的黄河流域。
其他如契、羲、和、夔等负责某类教化的远古人物,实际上都是代表了具有某种文化专长的氏族部落。
这种区域性文化的显著特征,反映了中国史前文化的多元性和不平衡性,而不同区域之间以物易物的贸易接触、氏族部落的迁移、族外婚姻的出现与发展等各种交往,成为氏族部落间技术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
这种交流的方式衍生出上古时代的所谓“教化”,其重要的原因是,中国最早的教化观念,不仅包括黄河中下游地区中原文化向四夷的扩散与传播,而且包括周边少数民族部落团体对华夏族类的臣服与归化。
因此,战争与征服也被赋予了推广教化的功能。
《吕氏春秋召类》便称舜征伐苗民,是为了移风易俗;禹攻伐曹、魏、屈骜、有扈等部落,是为了推行其政教,这种带有浓厚美化色彩的说法,反映了原始氏族社会中教育所具有的广泛含义和功能。
《史记夏本纪》载称尧时所谓“五服”中的绥服、要服、荒服,一是揆文教,兴武威;二是束以文教;三是政教荒忽,因其故俗而治之。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中国教育历史和现状中国自古有尊师重教的传统。
中国人尊崇的孔子(公元前551—前479)是一位思想家、教育家。
两千多年前,孔子创办私学,使平民受教育成为可能。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和经典,是中国封建社会教育的主要内容。
中国学校教育历经数千年,公元前21世纪的夏朝(约前2070—约前1600)就有了校、学等教育机构。
在中国,封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官吏,科举制度是官府经过定期举行的科目考试,择优选取人才,分别任官的一种制度。
科举制度自隋朝(581—618)开始,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除,历时1300年。
现代意义的学校在中国出现于19世纪60年代,最早是外语学校、军事学校和技术学校,当时的清政府还派遣年轻人到英、法等国学习军事和技术。
1912年,刚刚建立的中华民国(1912—1949)对封建教育进行了全面改革,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德、智、体、美“四育平均发展”的教育方针。
1949年11月,新中国成立一个月后成立了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
自此,在和平与安定的社会环中,教育开始了新的发展。
从1949年到1966年的17年间,中国建立起初具规模的学前教育、大中小学教育及成人教育系统,实行全日制教育、业余教育、工作时间内安排专门时间系统学习等教育形式。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教育事业加快了改革与发展的步伐。
教育体制改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全面启动。
改变了过去无法可依的行政管理方式,加强教育领域的法制建设,已颁布实施的有《学位条例》(1980年)、《义务教育法》(1986年)、《教师法》(1993年)、《教育法》(1995年)、《职业教育法》(1996年)、《高等教育法》(1998年)等6部教育法律,以及16项教育行政法规和200多件教育行政规章,教育法律法规体系的基本框架已经建立起来。
20世纪90年代,中国政府在制定改革与发展的全局战略时,将科技与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科教兴国”成为中国的基本国策,教育承担着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的重要任务。
中国古代教育简史
中国古代教育史掠影作者:叶观澜据《诗》《书》记载,自距今三千多年的西周时起,中国已经出现学校。
在当时,学校作为一种辅政机构,主要职能是“行礼乐,宣教化”。
中央设立的称作“辟雍”,地方储侯设立的为“泮官”。
及至春秋,这种官立教育体制因政治原因逐渐衰微,教育职能下放,主要以社会教育为主。
秦代统一时又将教育权收归中央,设立博士一职,在参议政事的同时吸纳弟子传播学说,后经秦始皇焚书坑儒,博士多遭罢黜。
汉武帝建立太学,设五经博士讲学,学生是地方郡国选送的十八岁以上青年。
这些人经毕业考试后分为两等,甲科出身为郎,入宫当侍卫;乙科出身吏,回地方充任吏职。
因为在当时,地方各郡有一年一次的考廉选举,推荐入中央任职,入选者又多为太学生的补吏出身。
故而在汉武帝之后,朝中为官之人多是读书出身。
后来因为此类人太多,中央在地方推荐之后加上了一道考试。
这样一来,自汉代起,中国便形成了一套完备的“教育-实习-选举-考试”的人才培养选拔制度。
唐代两汉之后,中国历三国两晋南北朝600年离乱,于隋唐重归统一。
此时,中央政府已废除汉代的地方举荐制度及由陈群制定的九品中正制,改由人们自己报名参加礼部的考试,合格者即为进士,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科举制。
清代人徐灵胎曾经说过:“读书人,最不济,烂八股,一堆泥.....就教他骗得了官,也是百姓朝庭的晦气”。
但在唐代,进士们在通过了礼部的考试之后,仍要经由吏部考察其仪表口试乃至行政公文,通过者方可分发任用,正是王国维所说“所与之官与其所治之事相合”。
唐朝在恢复了汉代公立教育制度的同时开始实行了科举制,但是因为学校教育在入学,毕业方面均比较容易,因社会上只重进士,对太学生并不看重,因而唐代的公立教育比之汉代并无太大发展。
但由于当时门阀的形成和禅门思想的活跃,门弟教育和寺院教育也成为当时人才培养中的两个重要方面。
唐初时,进士多为门第子弟,身负家学渊源,于政事早有家教熟悉,从政之后轻车熟路。
晚唐时门第衰落,应考的穷苦书生除文选诗赋外,大都不通政治传统,国家又缺乏相应的教育,遂当时有“进士轻薄”一语流传,此弊至宋时犹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教育简史》有关的历史背景材料(4)
宋(960~1279)
中国历史上继五代十国后由赵氏建立的朝代。
960年在开封建国,1127 年政权南迁后建都临安(今浙江杭州),1279年被元灭亡。
习惯上称1127年前的宋代为北宋,1127年后的宋代为南宋。
北宋政治五代后周显德七年(960)正月,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了宋,改年号为建隆,定都于开封。
宋建立时,北边有劲敌辽和在辽控制下的北汉,南方有吴越、南唐、荆南、南汉、后蜀等割据政权。
宋太祖赵匡胤和宋太宗先后消灭了这些割据政权,安史之乱以来的200多年的藩镇割据局面基本结束。
中央集权制的加强宋太祖采取如下措施,以限制地方藩镇的势力:①稍夺其权。
把节度使驻地以外的州郡直属京师。
同时派遣中央政府的文臣出任知州、知县。
②制其钱谷。
宋初于各路设置转运使,将一路所属州县财赋,除诸州度支经费外,全部运输至宋统治中心开封。
③收其精兵。
派遣使臣到各地,选拔藩镇辖属的军队,收补为禁兵。
在上述变革之下,中央政府的统治力量加强,前此那些藩镇割据势力被完全铲除。
在宋朝统治的300余年中造成一个无心腹之患的统一的政治局面。
宋王朝设三衙统领禁军。
还建立了枢密院,主管调动全国军队,分掌军政大权。
调兵权与领兵权析而为二,各自独立,相互制约,有利于皇权的控制。
宋太祖确定了募兵养兵制度(见募兵制),使被迫离开土地的农民以及流浪汉转化为维护宋专制统治的军事力量。
为能充分依赖军队以加强其专制统治,赵宋王朝制定了许多
政策和措施,其中主要的有:①兵将分离政策。
利用更戍法,将屯驻在开封的禁军定期更换。
②内外相维政策。
全部军队分为两半,一半屯驻京畿,一半戍守各地。
③守内虚外政策。
宋初统治者多把注意力放在国内,对辽强大的军事压力,并未采取认真、有效的对策。
对官僚制度和官僚机构,宋代的最高统治者们也极尽防制之能事。
宋太祖唯恐宰相权柄过大,将军政大权归枢密院掌握,而财政大权则由三司使掌握,宰相所掌仅限于民政。
宋初还设置参知政事、枢密副使和三司副使,作为宰相、枢密使和三司使的副贰,与各部门长官发生制约作用。
宋又提高了御史台、谏院等台谏官的权力和地位,作为皇帝的耳目。
宋太祖、太宗建立的一些制度,大大加强了宋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造成了统一的政治局面,为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但是一些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政策和措施,使宋封建国家陷于积贫积弱的局势中。
北宋与辽的和战太平兴国四年(979)宋太宗移师辽南京幽都府(今北京),企图收复为石敬瑭割让契丹的燕云地区。
在辽军夹击之下,宋军大败。
雍熙三年(986),宋军再次发动了大规模的攻势战。
在辽萧太后亲率援军和耶律休哥军攻击下,宋军大败。
咸平二年(999),辽萧太后、辽圣宗率兵南下,大败宋军。
景德元年(1004),辽萧太后、圣宗又发兵南下,直趋黄河边的澶州(今河南濮阳附近)。
宋朝大臣中只有宰相寇准等少数人力请宋真宗亲往澶州前线督师。
宋真宗只盼辽军能够尽快北撤,不惜代价。
十二月,宋、辽订立澶渊之盟。
北宋与西夏的和战淳化二年(991),宋赐夏国王李继迁银州观察使。
李继迁不受,攻扰宋沿边诸州。
李继迁后来战死,子李德明继位,为专力攻取河西,与宋修好。
李德明死后,子李元昊继位称帝,国号大夏(西夏)。
开始攻宋。
康定元年(1040)至庆历二年(1042),西夏每年都对宋发动一两次大规模的进攻。
但由于西夏在与宋交战中耗费巨大,人民厌恶战争,李元昊遂在庆历四年与宋朝媾和。
北宋前期、中期的统治危机
淳化四年(993)二月,王小波在永康军青城县(今四川都江堰市南)发动了武装反抗斗争(见王小波、李顺起义)。
宋仁宗、英宗时,小规模的农民起义和士兵斗争在各地陆续爆发。
北宋中期庞大、腐败的军队和官僚机构已成为中央政权的沉重负担。
宋代用来养兵的费用,竟达全国财政收入总数的十分之七八。
宋真宗对辽和议后,兵士平时缺少训练,不识战阵,习于骄惰。
宋代官僚机构日益庞大,通过恩荫(任子)、科举、进纳、军功、胥吏出职等途径入仕者不断增加。
在庞大的官僚机构中,一切因循守旧,腐朽的官气和暮气笼罩着整个宋朝政府。
同时,大臣们竞相广市田宅,争求重利,文武百官无不仿效。
冗兵、冗官,加上最高统治集团的大肆挥霍,使宋朝的财政危机日益加深。
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由于危机四伏,士大夫们感到必须采取措施,摆脱困境。
庆历三年(1043),宋仁宗任用范仲淹为参知政事,富弼、韩琦为枢密副使,责成他们条列当世急务,以兴至太平。
范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