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一热力环流教学教材

合集下载

2.2大气热力环流课件2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

2.2大气热力环流课件2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

热岛
根据城市热岛环流的示意图,判断 有污染的工业应布局在哪里?
空气在中心区上升, 在郊区下沉
高空气流由中心区流向郊区, 近地面气流由郊区流向中心区
城市热岛环流
常见的热力环流
A
B
C
有污染的工业应布局在( C )处 绿化应布局在( B )处 卫星城应布局在( C )处
卫星城:为分散中心城市过于集聚的人口 和产业,新建的承担中心城市某些职能或 为其服务的独立城镇。(要求较好环境)
调整绿地和水体比例
大气热力环流
伍 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
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草原犬鼠(土拨鼠)白天活动,善于挖掘洞穴。其洞穴有两个出口,一个是平的,而另一个则是 隆起的土堆(如下图),使地面上的风吹进了洞穴,形成了“穿堂风”,给犬鼠带去了习习凉风。
1.上图犬鼠洞穴的“穿堂风”( B )
隆起的土堆使乙洞口处气流抬升,形成
热力环流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能量来源:太阳辐射 根本:地表冷热不均
直接:气压差异
原因 热力环流
垂直:上升易降水 下沉易干燥 水平:风
对天气的影响
分析方法: 先垂直 后水平
垂直:与冷热差异有关 热上升冷下沉
近地面热低压冷高压 (只适用热力条件)
水平:与气压差异有关 高压流向低压
大气热力环流
大气稳定,易造成大气污染。因此山谷地区不宜布局有污染的工业。
水汽充足条件下,夜晚谷地常产生降水。
常见的热力环流
城市热岛环流





郊区


市区


郊区
常见的热力环流
城市热岛环流
建筑密集,地面多硬化,

3.3热力环流教学设计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湘教版)

3.3热力环流教学设计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湘教版)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大气运动的原因和过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2.利用案例分析,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现象相结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创设情境,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爱,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激情。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将通过讲解、演示、案例分析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掌握热力环流的知识。
1.基本概念:首先,我讲解大气层、气压、温度、湿度等基本概念,让学生对热力环流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形成原因:接着,我分析地球自转、地球表面不均匀加热等因素,让学生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
3.基本过程:然后,我通过图示和动画演示,让学生了解热力环流的基本过程,包括上升气流、下沉气流、水平气流等。
4.案例分析:最后,我结合实际案例,如城市热岛效应、山谷风等,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现象相结合,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将组织学生针对热力环流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1.分组讨论:我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针对给定的问题展开讨论。
2.讨论问题:问题包括但不限于:热力环流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如何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选择一个与热力环流相关的现实问题,如气候变化、城市发展规划等,进行深入研究,并撰写一份报告。
4.地理信息系统(GIS)应用:
-利用GIS软件,分析某一地区的热力环流数据,并绘制相应的分析图,展示你的分析过程和结果。
作业要求:
-思考题要求条理清晰、文字简洁,能够准确表达对热力环流知识的理解。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 热力环流 说课课件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 热力环流 说课课件
热力环流
课标
教学 目标
教材
教学 方法
学情
教学 过程
板书 设计
一、课标要求及其解读
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是: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1)这里的大气是指底层大气,其高度不超过对流层; (2)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太阳是大气的根本热源,地面是大气 的 直接热源; (3)大气的受热过程实际上是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之 间相互转化的过程; (4)阐述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热力环流; (5)学习和说明大气受热过程,需要借用一些原理示意图,关,学生对这一部分知识比较感兴趣, 但是由于学生的认知基础和能力基础,往往会产生畏难情绪。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说出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热力环流的概念; ②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基本原理; ③尝试运用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解释城市热岛、海陆风、山谷风的形成原 因及其影响。
增温快 (热源)
增温快 (热源)
增温慢 (冷源)
降温快 (冷源)
降温慢 (热源)
降温快 (冷源)
(四)课堂小结,总结提升
七、板书设计
引起 导致 形成
气压产生什么影响?
低气压
B'
高气压
A'
低气压
C'
(高空)
高气压
B
冷却
低气压
A
受热
高气压
C
冷却
(地面)
(三)学以致用,强化理论
城市热岛
郊区
郊区
气温低
市区
城市
气温高
郊区
郊区
气温低
案例: 课本30页活动(5分钟)
白天,陆地增温快,海上增温慢,夜间,陆地降温快, 海上降温慢。海陆风就是海陆间昼夜温度差异引起的热力 环流,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四人小组合作完成如下任务: (1)在图中标出白天和夜间海洋和陆地气压的高低。 (2)画出图中箭头方向,使之构成一个环流圈。 (3)如果你想去海边吹吹风,你会选择白天去还是晚上去?

高中地理必修一-热力环流教案精选全文完整版

高中地理必修一-热力环流教案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2.2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地球上的大气这一单元各部分内容前后关联性很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是本单元的基础,也是理解大气运动的突破口,后面大气的水平运动、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都是热力环流的具体体现,所以热力环流垫定了整个章节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能够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学生探究思考和亲自画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②通过分析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让学生理解地理事物的因果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亲自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三.教学重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四.教学方法1.教法:启发式问题教学法、图示分析法2.学法:自主学习法、探究学习法、小组合作学习法五.教学过程(一)案例引入首先请大家跟着我的思路,展开联想:假如我们正在举行一场篝火晚会,大家都围着一堆篝火,这时我向火堆里扔了一些纸片,大家将会看到什么现象发生?(学生回答:纸片燃烧)。

师:那么纸片燃烧后的灰烬会怎样运动呢?学生回答:随着火苗上升,上升到一定高度以后,从火苗上空流向四周,然后下沉,最后从近地面进入了火堆。

师:其实呢,灰烬的运动显示了空气的流动路线,这样的流动就是我们这节课要一起探讨的“热力环流”。

设计意图:用贴近学生的案例导入,使学生形成对热力环流过程的感性认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板书]2.2热力环流下面,我请大家思考一下,灰烬为什么要这样运动呢,我可以给大家提供一点思路:火堆与周围空气之间哪个温度要更高一些呢?(学生回答:火堆)师:当然是火堆了,也就是说火堆与周围空气之间存在了冷热的差异,根据这一点,有没有同学能推导出热力环流的定义呢?设计意图:由学生通过联系实际案例,自己主动推导出热力环流的定义,使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原理分析(板图)[板书]1.定义: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高中教育地理必修第一册湖教版《3.3 大气热力环流》教学课件

高中教育地理必修第一册湖教版《3.3 大气热力环流》教学课件
据此完成3~4题。 3.受热力因素影响( C ) A.高空气流由甲地向乙地运动 B.甲地气流向上升 C.近地面气流由甲地向乙地运动 D.乙地气流向下沉 4.推测该地区等压面的分布状况是( A ) A.在甲地近地面向上凸起 B.在乙地近地面向上凸起 C.在甲地高空向上凸起 D.在乙地高空向下凹陷
探究点二 自然界的热力环流 核心归纳 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及其影响 热力环流是一种最简单的大气运动形式。海陆热力性质不同,山谷、 山坡冷热不均,人类活动等因素都有可能导致热力环流的形成。
(2)当A地接受热量 多 ,B、C两地接受热量 少 时,A
地近地面空气膨胀 上升 ,到上空聚积,使上空空气密度 增大 ,
那里的气压比同一水平面上周围地区的气压都高,形成 高 气
压;B、C两地空气收缩 下沉
,上空空气密度 减小 ,形


气压(图b)。于是,在上空,空气便从气压高的A地向
气压低的B、C两地扩散。
郊区站平均气温 8.94 22.18 8.66
-5.41
1.根据表中数据推测,北京地区城市热岛效应最强的季节是( D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2.城市热岛效应一般在夜间较强,因为夜间( D ) A.城区比郊区增温快 B.城区比郊区增温慢 C.城区比郊区降温快 D.城区比郊区降温慢 3.为缓解北京地区城市热岛效应,最合理的措施是( C ) A.缩小北京城区面积 B.铺设更多渗水地砖 C.设置城市通风走廊 D.禁止建设高层建筑
城市热岛强度是指城市中心区平均气温与周围郊区的差值,其变化 与城镇化进程有着显著联系。沿海地区城市的热岛强度亦受海陆风的 干扰。位于我国东南沿海的晋江市是福建省经济发展快、综合实力最 强的县级市。与经济的快速增长伴随而来的是城市热岛强度的不断加 大。读晋江市海陆风日与非海陆风日热岛强度日变化折线图,完成 4~6题。

2.2 第二课时 热力环流课件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

2.2 第二课时 热力环流课件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
同一地点海拔越高气压值越小
1060hpa 1100hpa
P2
高空
1000m
P1 500m
A 地面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大气热力环流Atmospheric thermal circulation
○高压、低压: 同一高度上,空气密度越大,气压值越大,称为高压; 密度越小,气压值越小,称为低压。 同一高度(水平面)上空气由高压向低压运动
能量来源 根本原因



太 阳 辐 射
地 区 间 冷
热 差 异
空 气 的 垂 直 运 动
水 平
面 的 气 压
差 异
气 的 水
平 运 动
热力环流过程小结
等压面的判读技巧




上升气流上容升易形成雨降水,下沉气流往往下晴沉④朗 晴
气压值:① > ( ②=③=④) > ⑤
等压面上弯说明该处是高压,下弯则是低压 地面气压状况与高空相反【地面与高空等压面相反】

• ②白天,湖泊升温慢,气温低,形成高压,

• 风由海洋吹向陆地;
③夜晚,陆地降温快,气温低,形成高压,
风由陆地吹向湖泊
• 影响湖陆风的因素:
• 答:湖泊面积。湖泊面积越大,湖陆热力差异越明显;

天气。晴天湖陆风更显著。
• 湖,陆风转换时间的季节差异:

• 湖风转陆风,日出后一段时间;

• 陆风转湖风,日落后一段时间;
第二课时 热力环流
探讨问题 1.热力环流形成过程
2.热力环流产生的天气现象
课标要求
运用示意图,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新教材2023年高中地理 第2章 第1课时 大气受热过程和热力环流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新教材2023年高中地理 第2章 第1课时 大气受热过程和热力环流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3.云层对太阳辐射、大气逆辐射影响示意图
(1)白天,云层的反射作用明显,地面温度比晴天低;夜间,云层的 大气逆辐射作用显著,地面温度比晴天高。因此,晴天比阴天的昼夜温 差大。
(2)由图可知,白天和夜间都存在大气逆辐射,而且大气逆辐射白天 比夜间还要强。
典例剖析
例题1 (2020·北京丰台区期中)下表是我国华北某地天气状况数 据。如图是“地球表面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据此完成(1)~(3)题。
其过程可以归纳为:
[方法技巧] 可用“一个关键、四个步骤”来记忆热力环流原理 “一个关键”:确定近地面两地区的冷热。热容量大的地球表面, 白天气温较低,夜晚气温较高;热容量小的地球表面,白天气温较高, 夜晚气温较低。
“四个步骤”: (1)热上升、冷下沉——近地面受热,空气上升;近地面冷却,空气 下沉。 (2)热低压、冷高压——近地面热的地方形成低压,近地面冷的地方 形成高压。 (3)近地面和高空气压性质相反——近地面为高压,高空为低压;近 地面为低压,高空为高压。 (4)水平方向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
3.常见的三种热力环流形式 (1)海陆风 ①成因分析——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前提和关键。 ②影响与应 用:海陆风使海 滨地区气温日较 差较小,夏季气 温低,空气较湿 润,是避暑的好 地方。
(2)山谷风 ①山谷风成因分析——山坡的冷热变化是关键。 ②影响与应用:山 谷(小盆地)常因夜间冷的 山风吹向谷底(盆地),使 谷底(小盆地)内形成逆温 层,大气稳定,易造成 大气污染。故山谷(小盆 地)地区不宜布局大气污 染型工业。
知识点 问题探究
大气热力环流
热力环流实验 步骤: ①将略大(如50×40×20 cm)的废弃包装纸盒,正面去掉,留下其他 5个面,横放在桌上,让盒子开口的那面,正对观察者。 ②关上门和窗,在纸盒内一端放入点燃的蚊香(或香烟),另一端放 上冰块。

2024版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 2.2.2热力环流课件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2024版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 2.2.2热力环流课件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学以致用] [2023·北京房山区高一模拟]读图,完成5~6题。
5.上图中能正确反映水库与度假村之间热力环流的是( )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D 解析:白天,度假村升温快,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高空形成高气压, 水库升温慢,气流下沉,近地面形成高气压,高空形成低气压,近地面气流从水 库流向度假村。夜晚的情况与之相反。符合题意的是③④,故选D。
课时2 热力环流
必备知识·自主学习 随堂演练·强化落实
关键能力·课堂探究
课程标准 运用示意图等,说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学习目标 1.绘制并运用热力环流示意图,描述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海陆风、城市风、山谷风等地理现象。
必备知识·自主学习
一、大气运动 1.主要形式 大 气 运 动 有 _垂__直__运_动__ 和 _水__平_运__动__ 之 分 , 大 气 的 垂 直 运 动 表 现 为 _气__流_上__升__或_气__流_下__沉__,大气的水平运动即是风。_大__气__热__力_环__流__是大气 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7.学习小组观测发现,利于山谷风形成的天气条件是( )
A.阴雨天气
B.晴朗天气
C.降温天气
D.大风天气
答案:B
解析:晴朗天气,白天太阳辐射强,山坡上的空气增温快,气流上升,利于谷 风的形成;夜间山坡上的空气降温快,气流下沉,利于山风的形成。故B正确。
8.图中旗子的飘向,说明此时该地区( ) A.山风势力较强 B.谷风势力较强 C.大气对流显著 D.受山谷风影响小
【情境材料】
[核心探究]
孔明灯(如图)又叫天灯,相传是由三国时期的诸 葛亮发明的。当年,诸葛孔明被司马懿围困于平 阳,无法派兵出城求救。孔明制成会漂浮的纸灯 笼,系上求救的信息,其后果然脱险,于是后世 就称这种灯笼为孔明灯。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一节教案(大气受热过程、热力环流、水平运动)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一节教案(大气受热过程、热力环流、水平运动)

其次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共 2 课时〕教学背景分析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对课标的理解:通过案例分析和图表观看,并能运用图示法来直观地生疏理解大气受热的各个环节;落实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大气逆辐射的含义、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减弱作用、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等相应学问点。

同时在理解热力环流的根底上理解风的形成的相关学问点。

教学内容及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包括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三局部内容,作为其次章的开篇,就整个章节而言,是有猛烈后续支撑作用的学问模块,大气的受热过程是学习热力环流的根底,只有正确理解地面是大气主要及直接的热源,才能正确理解热力环流的成因,而同时热力环流又是其次课时水平运动的根底。

此外,本节主要围绕“大气与人类生存进展”这一主线开放,与人类生存生活有亲热联系,即对后续必修二的农业等人文学问的学习有着重要的根底作用。

学生状况分析:1.学生的学习根底: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了“天气和气候”的初步学问及高中必修一的第一章有关太阳辐射的学问。

2.学生的力量根底:高中学生心智日渐成熟,思维比较活泼,已经具有肯定的问题争论力量、分析推理力量、表达力量及观看力,具备自主搜集、筛选、概括、提炼相关地理信息的力量,能够对资料进展简洁的分析和归纳,也初步把握阅读相关地图和图表的技能;古怪心也比较强,对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天气现象比较感兴趣。

3.学问和力量上的差距:第一,学生虽有很多的感性生疏,但往往缺少肯定的理性思考;其次,学生对简单性和系统性的问题,在生疏上还存在着局限性,综合分析事物的力量有限,尤其是分析事物缺乏全面性,对信息的提取和对概念的理解和归纳力量稍显薄弱。

教学方法:本节课的教学方法对小组探究学习法、读图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启发导学法、问题探究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在一起,争取到达高效、和谐的课堂效果。

例如,第一,本节课课前让学生自主预备近期天气状况的数据,通过小组合作争论的方式来进展地理现象及问题的初步探究,引导学生重视学习过程,学会小组合作;其次,通过课堂演示热力环流模式图,读图分析热力环流;第三,对身边城市热岛效应、农业大棚案例的展现,让学生进一步明白温室效应,大气保温作用,以及以“雾霾”这一热点现象来说明“大气逆辐射”。

2.1热力环流说课稿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1

2.1热力环流说课稿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1
3.缺乏生活实例:学生对热力环流对环境的影响可能感到抽象,需要通过具体实例来加深理解。
(三)学习动机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我将采取以下策略和活动:
1.创设情境:通过展示现实生活中的热力环流现象,如城市热岛效应、山谷风等,引发学生对热力环流的关注。
2.实践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分析实例,探讨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和对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1.教学重点:热力环流的概念、形成原因、特征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2.教学难点:
(1)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大气中的温度差异是形成热力环流的关键,但学生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可能存在困难。
(2)热力环流对环境的影响:热力环流对气候、天气等方面的影响较为复杂,学生需要通过实例来深入理解。
(3)热力环流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要求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球运动、地图等基本知识,为理解热力环流奠定了基础。在此基础上,本节课将引导学生探究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为后续学习大气层结、天气系统等知识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热力环流的概念、形成原因和特征;掌握热力环流对环境的影响;学会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生活中的大气现象。
为了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我将采用以下方式导入新课:
1.生活实例引入:向学生展示一段关于热力环流现象的短视频,如无人机拍摄的城乡温差对比,让学生直观感受热力环流对生活的影响,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2.提出问题: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如“为什么城市比乡村热?”“这种温差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等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作业目的:通过练习题巩固基础知识,调查报告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观察实践作业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提高学习兴趣和动机。

高中地理_《热力环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热力环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热力环流”教课方案/【教材版本】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 1)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互换》第三节“大气环境”第二课时。

【课标要求】运用表示图等,说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说有关现象。

要修业生经过表示图掌握热力环流原理,并能解说原理的内涵,而后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说生产生活中存在的有关现象。

【教材剖析】教材用了较短的篇幅介绍了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用三幅图片展现了等压面在不受热和受热以后等压面的变化。

用活动研究的形式研究了城郊环流的形成,切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参照人教版课本,在本节课中又加入热力环流实验活动和海陆风的事例。

山谷风也是一种重要的热力环流现象,在本节课中也予以解说。

【学情剖析】热力环流原理自己思想难度大,逻辑性强,同时在学习中需要用到必定的物理知识和立体几何知识,高一学生的物理基础、数学基础不是很强,所以在学习中难度较大。

这类难主要在于三点:第一,学生的空间观点成立的还不牢靠;第二,学生暂时还不可以将大气知识与物理知识联系起来;第三,短时间内不可以将大气运动与地理环境联系起来。

所以学生对于整个大气知识的思想线索很难掌握,感觉这些知识与应用没关。

生活中,学生对很多的自然地理现象其实不陌生,但极少能将其与有关大气的知识联系起来。

总的来说,对大气的认识,老是感觉既陌生又熟习。

这就要讨教师在讲堂教课中低起点、小台阶、慢节奏、稳步伐,让学生慢慢理解,深刻领会,保证在新课学习时不吃“夹生饭” 。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术经过察看热力环流实验,找到大气的运动规律,并剖析运动成因。

过程与方法研究生活中常有的热力环流现象,经过自主学习或与别人合作,解说这些现象的成因以及对生产、生活产生的影响。

感情、态度和价值观秉着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养成研究地理问题的习惯。

【教课要点】热力环流形成的基来源理;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剖析绘制山谷风、海陆风、城郊风等的形成。

【教课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等压面的判读;山谷风的成因。

2.2.2大气热力环流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2.2.2大气热力环流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1.通过分析实际案例,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运用地图、图表等教学资源,提高学生对大气热力环流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组织小组讨论、汇报等活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表达交流的能力;
4.引导学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现代技术手段,分析大气热力环流数据,提高学生的地理信息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展示地球大气层示意图,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大气运动对气候的影响。
2.教学目标:
-激发学生对大气热力环流的学习兴趣;
-为后续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
-介绍大气热力环流的概念、形成机制,以及地热、地形、纬度等因素对大气热力环流的影响;
-讲解全球大气环流的基本格局,如极地高压、副热带高压、赤道低压等,并分析其对气候的影响。
(二)教学设想
针对以上重难点,教学设想如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通过引入生活中的实例,如新闻报道中的极端天气现象,激发学生对大气热力环流知识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动画、视频等,形象生动地展示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建立直观感受。
2.分层教学,逐步深入:
-对于基础概念和形成机制,通过图表、示意图等形式,逐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2.2.2大气热力环流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本章节“大气热力环流”是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的重要内容,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大气热力环流的基本概念、形成机制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基本概念,包括热力环流、大气压力、风等;
1.培养学生关注全球气候变化、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关于高一地理热力环流教案7篇

关于高一地理热力环流教案7篇

关于高一地理热力环流教案7篇关于高一地理热力环流教案7篇教师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教案包含很多,各个教学步骤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等等,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教案模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地理热力环流教案精选篇1一、教材分析:地壳是自然地理环境中众多要素的基本载体。

了解地壳的物质组成与物质循环,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前提。

地壳的物质组成主要为矿物与岩石,地壳物质的运动,构成了大大小小的物质循环过程,其中规模最大、历时最长、影响最为深远的就是地质循环。

二、教学目的:1.了解矿物的定义及分类,能正确识别常见的矿物。

2.观察岩石标本,说明三大类岩石的特征及其成因3.运用示意图说明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

4.结合实际,理解地质循环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5.通过对不对矿物、岩石的对比,初步学会对常见岩石的识别方法。

6.通过对常见矿物和岩石的简易识别,了解矿物的基本特征,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

7.通过填绘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从而提高学习能力和想像能力。

三、教学重点:1.三大类岩石的特征及其成因。

2.地壳的物质循环。

四、教学难点:1.正确识别常见的矿物。

2.地壳的物质循环。

五、教具:教师:矿物、岩石标本、瓷板、多媒体课件学生:采集岩石标本六、教学方法:讲解法;图表对比法;多媒体课件演示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在第一章,我们从宇宙的角度了解了地球,现在让我们回到地球,站在地球上来认识人类的唯一家园--地球。

我们知道,地球从形成至今经历了46亿年,而在这漫长的时间里,其地表形态、大气环境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这些变化是由于什么引起的呢?引起这些变化的主要因素就是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那么自然环境中的物质是怎样运动的?能量又是如何进行交换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课程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讲授新课】一、地壳的物质组成(板书、图片、幻灯片并讲解)(一)矿物(板书并讲解结合用表格形式讲解)1、矿产的概念(板书并讲解)2、矿产的基本存在形式(板书并讲解)3、矿物的硬度等级4、矿产的形成地壳中的矿物很少单独存在,它们常常按一定的规律聚集在一起,形成岩石。

3.3大气热力环流说课课件高中地理必修一

3.3大气热力环流说课课件高中地理必修一

03
通过分析、理解、观察热力环流和局地环流,培养学生生活实践中发 现问题的意识,及 探索自然、热爱科学 的精神。( 地理实践力 )
➢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分析绘制山谷风、 海陆风、城市风的形成。
➢说教法
① 问题探究教学法 ② 图表分析法 ③ 演示法 ④ 分组讨论法
知识掌握
03
相比初中生,高一学生的认 知更具目的和精准。也具备
高更加一敏学锐生的观充察满力青和系春统活的 力并学一准习学。,对能生也实周力的具践围,认备相知更活的比更加动地初具敏能理中目锐生的的力现,和观强象高精察, 充力和满系探统索的学欲习望能。力,但对
抽象内容的理解,理论的应 用实践还比较欠缺。 但对抽象内容的理解,理论 的应用实践还比较欠缺。
➢说学情
01
相比初中生,高一学生的认
相知比更具初目中的生和精,准高。一也具学备 生更学的加习敏能认锐力知的,更观相察比具力初目和 中的系生统,和的高 精一准学生。的也认具知更备具更目加的和敏精 锐准的。也观具察备力更加和敏系锐统的观的察 学力抽习和象系内能统容力的的,学理习解但能,对力 理抽,论但的象对应 内用容实践的还理比解较欠,缺理。论的 应但用对抽实象践内还容的比理较解欠,理缺论。
的应用实践还比较欠缺。
学生特点
02
相比初中生,高一学生的认
通知更更加过具敏初目锐中的的和观地精 察理准力以。和也系及具统高备的 中学习必能修力一,相地比球初大中生气,成高 分一学和生垂的直认知分更层具、目的大和气精 受准力。和热也系过具统程备的更学的加 习学敏能习锐力的,,观但学察对 生抽象对内气容温的理气解压,的理论垂的直应 变用实化践特还点比较及欠热缺胀。冷缩 有但的对应所抽用认象实识内践容还。的比理较解欠,缺理。论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 第二章 第一节 第二课时 热力环流 课件(共19张ppt)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 第二章 第一节 第二课时 热力环流  课件(共19张ppt)

郊区
问题研究
A
B
C
1、对空气有污染的工厂应建设在A、B、C中的 C 地 ; 2、要改善城市空气质量,最好在 B 地进行植树造林。
你热还力能环想流火到的锅实哪际些案生例活烧纸烧纸吗中?的 空调
二、热力环流
1、气压与等压面 2、热力环流的原理 海陆风 3、常见热力环流系统
城市热岛效应
练一练
下列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模式图中,正确的是( AC )
海海比 使陆陆1热比k热g热的容力某容性种不物质同质差,,陆在异温地度比升热高容(较或降小低,)较1℃之时海所洋吸,收升(或温放快出,)降的温热量也快!
活动: 1、比较一天中,海洋和陆地气温的日较差的大小,并说说理由? 2、比较一天中,海洋和陆地同一时刻(白天/夜间)的冷热差异。
【应用探究1】海风和陆风
47. 不是境况造就人,而是人造就境况。48. 你想成为幸福的人吗?但愿你首先学会吃得起苦。——屠格涅夫49. 成功的时候,都说是朋友。但只有母亲——她是失败时的伴侣。——郑振峄 50.在我们的一生中,没有人会为你等待,没有机遇会 为你停留,成功也需要速度 51.不论做什么事,都要相信你自己,别让别人的一句话将你击倒。人生没有对错,只有选择后的坚持,不后悔,走下去,走着走着,花就开了。52.吃别人吃不了的苦,忍别人受不了的气,付出比别人更 多的,才会享受的比别人更多。53.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之舟都需要自己掌舵,自己掌控。懂得,是跌倒了依然会选择站起,失败了依然会选择重来,受伤了依然会选择坚强;懂得,是在黑暗中依然不迷失方向,在生死关头依然不乱了 方寸,在灾难包围中依然会微笑前行。54.思路清晰远比卖力苦干重要,心态正确远比现实表现重要,选对方向远比努力做事重要,做对的事情远比把事情做对重要。成长的痛苦远比后悔的痛苦好,胜利的喜悦远比失败的安慰好。 55.再大的事,到了明天就是小事,再深的痛,过去了就把它忘记,就算全世界都抛弃了你,——你依然也要坚定前行,因为,你就是自己最大的底气。56.人生路上常有风雨,需要一个好的心态。再难的路,只要不放弃,一直走下 去,总会走到终点;再重的担子,笑着是挑,哭着也是挑,又何必让自己难堪;再不顺的生活,撑一撑,也就过去了,笑容,最终会出现在脸上。57.最精美的宝石,受匠人琢磨的时间最长。最贵重的雕刻,受凿的打击最多。58.只有 对过去既往不咎,才能甩掉沉重的包袱;只有能够看轻自己,才能做到轻装上阵。只要不放弃,就没有什么能让自己退缩;只要够坚强,就没有什么能把自己打垮。59.学会驾驭自己的生活,即使困难重重,也要满怀信心的向前。 不自怜不自卑不哀怨,一日一日过,一步一步走,那份柳暗花明的喜乐和必然的抵达,在于我们自己的修持。真正想做成一件事,不取决于你有多少热情,而是看你能多久坚持。60.永远不要沉溺在安逸里得过且过,能给你遮风挡 雨的,同样能让你不见天日。只有让自己更加强大,才能真正的撑起一片天。61.人生中谁都有梦想,但要立足现实,在拼搏中靠近,在忍耐中坚持,别把它挂在嘴边,常立志者无志。62.人这一辈子,其实做不了几件事,所以想做

2.1.2热力环流说课稿高一上学期地理鲁教版必修第一册

2.1.2热力环流说课稿高一上学期地理鲁教版必修第一册
2.1.2热力环流说课稿高一上学期地理鲁教版必修第一册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概述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2.1.2热力环流”,是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第一册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章主要介绍了大气的组成、大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等基本概念。热力环流作为大气运动的一种基本形式,在整个课程体系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主要知识点包括:
2.对热力环流成因的复杂性和抽象性难以把握。
3.缺乏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现象相结合的能力。
(三)学习动机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我将采取以下策略或活动:
1.利用多媒体展示生动的热力环流现象,如气象图、动画等,以直观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设计相关的探究活动,如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二)媒体资源
我将使用以下教具和多媒体资源来辅助教学:气象图、热力环流动画、PPT演示文稿和实物模型。气象图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看到热力环流的实际分布;热力环流动画能够生动地展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便于学生理解;PPT演示文稿将教学内容结构化,便于学生跟随教学节奏;实物模型可以让学生触摸和操作,增强对热力环流原理的感性认识。这些媒体资源在教学中的作用是提供直观的学习材料,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概念,以及促进知识的内化。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新课导入是激发学生兴趣和注意力的重要环节。我将采用情境导入法开始本节课的教学。具体做法是,首先展示一段关于地球气候和大气运动的视频,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视频中展示的自然现象,如台风、高压和低压系统等。随后,我会提出一些引导性问题,如“你们能解释视频中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吗?”、“你们知道这些现象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吗?”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为接下来的课程内容打下良好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流的形成
垂直运动 水平运动
3.常见形式: (1)海陆风。
(2)山谷风。
(3)市区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





(1)在图a和图b上标出白天和夜间海洋和陆地气压的高低。 (2)想想一天之内,海岸边何时吹海风,何时吹陆风?
白天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夜间风从陆地吹向海洋。
请同学们在图上画出山谷风

山 顶

山 顶
谷风
山 谷
山 谷
山风
在山谷和盆地常因夜间冷的山风吹向谷底,
阻碍了空山气谷使的谷垂风直底运和动盆,地易内造形成成大逆气温污层染,
A
B
C
空气密度一致,不产生大气运动。
假设地球的表面性质均一,但是各地温度不一 致,那么以下A、B、C三地的大气如何运动?
低压
高压
低压








收 缩 下 沉
B 高压

A 低压

C 高压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叫做 热力环流。(大气运动最简单形式)
二、热力环流
1.根本原因: 太阳辐射能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
复习提问
1.大气的组成及主要作用 2.大气垂直分层以及各层特点 3、大气圈的受热过程
(1).“太阳暖大地” (2).“大地暖大气” (3).“大气还大地”
二、热力环流
1.根本原因: 太阳辐射能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
的热量差异。 2.形成:
a.假设地球的表面性质均一,而且各地温度 一致,那么以下A、B、C三地的大气如何运 动?A、B、C三地气温相等,气压相同
的热量差异。 2.形成:
地面冷 热不均
大气的 垂直运 动
同一水 平面气 压差异
大气的 水平运 动
规律总结:
1、垂直方向上,随海拔升高,气压降低 2、若冷热均匀,等压线与地面平行 3、若冷热不均,等压线发生弯曲,同一水 平面上,“凸高空为高压,凸低空为低压” 4、高压、低压是针对同一水平面而言的。 5、高空的气压高低与地面相反
大气中气压值相等的点所构成的面
3
等压面
1
2
4
A
B
把1至4点按气压由高到低排序_1_>_3_=_4_>_2_
读图完成:
A
B
(1)图中1、2、3、4、5气压相等是 1、2、3 ;
(2)1、2、3、4、5中气压最高的是 4 气压最低的 是5; (3)用“→”完成图中的热力环流 。
p30 海陆风的形成
城市与城郊之间的热力环流
气 流 上 升

郊区
市区
郊区
一般将绿化带布置在气流下沉处以及下沉距离以内, 而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厂布置于下沉距离之外

热 不
大气的受热


热力环流
能量来源:太阳辐射
基本过程:大气对太阳 辐射的作用
最后结果:地面是大气 的直接热源
吸收和反射 等
大部分太阳 辐射到达地 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