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1 热力环流》公开课教学设计及反思
【公开课】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1 2.1.2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的运动——第二课时热力环流定稿【设计理念】本节课在高中地理新课程理念即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和“立德树人”思想指导下,利用多媒体和网络信息技术充分开发教学资源、紧密联系生活,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使学生在获得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形成师生、生生互动的“学习共同体”,以学论教,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为大气环境的基础知识,大气中热量和水汽输送以及各种天气变化都是通过大气运动实现的。
只有掌握了本节内容才能理解全球性大气环流,气压带与风带的相关知识,能够进一步了解各类天气系统的特点,找出防御自然灾害的针对措施,并合理的保护和利用大气环境资源。
大气运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太阳辐射,由于地面冷热不均引起了垂直运动;从而导致同一水平面上出现了气压差异,在水平气压差异引起空气做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共同构成了热力环流。
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课标要求】课程标准:能够运用示意图等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并解释相关生活现象。
用理论指导生活实际,提升学生自我的区域认知观念和人地协调观。
【教学目标】1、综合思维能力:综合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和过程,会用热力环流的原理来解释生活现象。
2、地理实践能力:运用所学知识指导生产、服务生活。
3、区域认知观念:认知地理现象在不同时空尺度上的表现。
4、人地协调观念:增强环保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重点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应用【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分组合作探究,导、议、讲、练相结合【教具准备】实验、热力环流歪歌、【课前准备】教师准备:(1)指导学生进行准备工作;(2)进行教学设计与课件制作,制作导学案。
学生准备:(1)温习以前所学关于气压、比热容的相关知识;(2)预习本节内容,完成预学案。
(3)对于热力环流形成视频、实验、地理歪歌的预习【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上课之前,请同学们看一段视频《诸葛亮火烧上方谷》视频看完了,同学们都知道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无所不知,运筹帷幄的神人,但是问什么这次战争中失测呢?问什么会在关键时候下雨呢?要想解密此现象,一起学完本节课,大家就会明白。
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热力环流优秀教学案例和说课稿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
1.介绍热力环流的成因、特点和影响,讲解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
2.结合案例分析,以我国冬季雾霾现象为例,讲解大气运动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
3.运用多媒体课件、GIS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展示热力环流的过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4.结合时事热点问题,如气候变暖、全球气候异常等,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进行思考和讨论。
2.强调大气运动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提醒学生关注环境问题,提高环保意识。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大气运动现象,如雾霾、气候变化等。
2.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反思能力。
在教学案例的设计中,我注重联系生活实际,以我国冬季的雾霾现象为例,引导学生关注大气运动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同时,结合气候变暖、全球气候异常等时事热点问题,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责任感。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地理思维能力。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还运用多媒体课件、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热力环流的过程,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直观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掌握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提高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今后学习更多地理知识打下坚实基础。
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热力环流优秀教学案例和说课稿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天气、气候与人类活动”的第一节“大气环境”,主要内容是热力环流。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基本形式,它是由地球表面冷热不均所引起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以“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热力环流”为主题,通过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生动的教学活动,旨在帮助学生理解热力环流的成因、特点和影响,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高中地理必修一2.1热力环流说课稿
热力环流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热力环流》,下面我从下面几个方面来进行说课一. 说教材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第二个小内容,这节内容是对上一节课内容《大气受热过程》的应用以及后面内容三圈环流和气候的形成基础,可以说本节内容是第二章学习的一个承上启下。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和课标的要求,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特征,特制订如下三维目标二.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识记热力环流产生的原因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能用热力环流来解释一些日常的地理现象。
2.过程与方法:利用设问法让学生了解本节课要学习的基本知识。
利用图示法让学生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小组合作探究完成热力环流的海陆风、山谷风和城市风绘图。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等问题的探究,使学生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
三.说学情对于高一的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大气与气候的初步知识,也具备了一定的读图和分析能力,达到了推导规律的可能性。
同时大气环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对一些热力环流的现象都有一定的认识,但却只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向理性提升。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四.重难点重点:理解热力环流的过程难点:热力环流过程中等压线变化和实际应用是本课时的难点。
突破这一难点的关键是要热力环流的过程分析清楚,再结合适当的练习,问题设置应该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层层深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难点也就很容易突破了。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以及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确定如下教法五.说教法1.问题驱动法,教师设计本节的一些基本问题学生通过学习完成。
2.实验演示法,通过演示实验要学生观察现象并且结合身边的生活实际归纳。
3.图解分析法,展示热力环流图从中了解规律并且进行归纳总结。
依据学生的知识储备及学生的认知水平制定如下学法指导:六.说学法指导1.指导学生利用热力环流图归纳地理规律,并且学会知识迁移理论联系实际解释海陆风,山谷风和城市风。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1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2.1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设计理念】在这节课我主要设计了以下活动:1.用《军港之夜》这首歌的视频引入,通过问题,激起学生学习热力环流的兴趣。
2.通过二个探究,做孔明灯实验及观看地理小实验的视频,让学生直观、真实的理解热力环流的成因以及气流运动特点。
为学生能顺利画环流图埋下伏笔。
3.观看flash动画演示,解决热力环流过程中气压分布与气流分布之间的关系。
理解等压面的概念。
4.三个案例:城市热岛效应、山谷风、海陆风让学生自己拓展探究。
这部分内容教科书上没有提到,考虑到新课程对学生的教育目的,加入了实际生活中典型的三个热力环流案例,目的为使学生更加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使理论联系实际。
激发学生探究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的能力,达到学习身边的地理,有用的地理的课程标准。
5.播放视频:《奔跑》版的《热力环流》,回顾并加深这节课的重点内容。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能说出气压,等压面的定义,会判断气压的高低。
(2)、知道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这是大气运动中的最简单的形式。
(3)、能归纳等压面的凹凸与气压高低的对应规律。
(4)、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能解释实际生活中的热力环流能力目标:(1)、通过画热力环流模式图,培养学生的绘图、析图能力。
(2)、会做热力环流的简单实验。
(3)、通过理解热力环流原理,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通过分析、理解、观察热力环流和局地环流,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
【学情分析】课前学生已有必备的相关知识技能基础,如大气压强与海拔高度的关系:气压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等。
但由于高中阶段刚开始学习立体几何,空间概念建立不牢固,不清晰,所以本节课的学习对于学生有一定难度。
【教学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教学难点】等压面的凹凸变化规律,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2.1 热力环流 教学设计
解 (B-A-A1-B1)
能力,训练学生
2.用课件展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3.请同学们绘图对课前提出的问题给予解答。
的绘图能力。利
用问题引导,突
破难点。
通过多媒
体演示,在学生
观察、讨论和思
考的基础上展
开教学,使学生
获得感性认识。
化繁为简,加深
理解。
1 .请同学们看材料中讨论问题,结合刚才学习的热力环流内容, 分组进行讨论,并在选择相应的绘图进行解释。
入 系,首先,我们来复习一下初中学习的关于气压的相关知识。
活,引出新的教
学任务,激发学
生的习热情和
强烈的探究欲
望。
1.提问气压概念。(学生回答) 2.请举例说明气压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特点。 3.绘气压柱状图,并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等压面。
(投影显示)(在黑板上画出等压面示意图,并假定气压)
(3)高空 A1、B1 两处气压将发生怎样的变化?请标注。
(4)空气在水平方向上将发生怎样的运动?
A
(5)等压面的形状呢?请标注。
(受热)
(6)试比较 A、A1、B、B1 的气压值的大小(请从大到小排序)。
B1
B (冷却)
2、结合刚才学习的热力环流内容,对以下问题分组进行讨论,并绘图进行解释。
析两种状态下风受力的情况:A.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两个力作用(高空);C.近
地面加入摩擦力后三个力的作用。这样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层层深入,符合学生的认
知规律,同时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心理品质。
【教学方法】 1.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演示,实验分析及验证,使学生获得直接感知。 2.探究式教学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主学习、讨论、探究,推理、归纳得出结
2.2.1热力环流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二)教学设想
1.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验操作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参与度。
2.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动画、视频等,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降低理解难度。
3.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应用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热力环流现象。
4.解答疑问:针对学生在练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给予解答和指导。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采取以下措施:
1.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回顾,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
2.邀请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困惑。
3.针对本节课的内容,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进行复习巩固。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通过以下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学习热力环流做好铺垫:
1.以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注意到夏天和冬天,我们这里的风向有什么不同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通过这个实例,引导学生思考气候现象背后的原因。
2.利用多媒体展示:播放一段关于热力环流的动画,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利用实验、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探讨热力环流的形成机制,培养其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
3.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当地的热力环流现象,学会用地理视角看待和分析问题。
4.引导学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收集、处理和分析热力环流相关数据,提高其地理信息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章节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旨在培养学生以下方面的素养: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本节课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设计: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指导、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
一、教材分析1 教材地位和作用本节教学内容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热力环流部分”。
主要学习内容:掌握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并能运用其原理分析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培养学生自学、探究的意识。
热力环流是本节课的关键部分,在该节内容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大气热力状况知识的运用,也是学习“气压带和风带”的基础,所以对这一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述是非常必要的。
2、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让学生观察实验,获得热力环流的感性认识;通过读热力环流图,让学生分析、自主归纳变化规律;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使学生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热力环流形成过程及应用;难点:等压面的变化规律。
二、教法分析实验教学法、图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手段三、学法指导1、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对地理知识的了解比较薄弱,对自然地理事物仅局限于感性认识,无法自主实现地理规律原理与个人经验的结合,对概念、理论的归纳能力较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有效的方法给予辅助,启发引导学生完成新知的构建。
2、学法观察法;讨论合作探究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运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现象:盆中的热水水汽向上升和冰箱冷气向下沉,并让学生观察壁式空调、暖气片的安装位置,提出问题:冷空调和暖气片的安装位置有何不同?为什么?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二)讲授新课版块一:介绍有关气压的基础知识1、讲解气压概念气压是单位面积上空气柱的重量所产生的压力,以百帕(hPa)为单位。
2、读图析图,感性认知让学生观察课件图片,同一地区,近地面和3000米高空气压的不同,总结出结论一:同一地点,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1《热力环流》优秀教学案例
1.真实的案例分析:本节课以我国实际的气候变化为例,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我国冬季和夏季的气候变化,探究其背后的热力环流原理。这样的设计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了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探究欲望。通过分析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热力环流的成因、特点及其对气候的影响。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学会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3.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4.引导学生运用地图、数据等资料,自主探究热力环流的分布规律,提高其地理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注环境的情感,提高其地理素养和人文关怀。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和实践,自主探究热力环流的原理和特点,提高其地理知识和实践能力。同时,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提高其地理素养。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热力环流的概念、成因、特点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冬季和夏季的气候变化画面,让学生直观感受气候差异,激发学习兴趣。
2.以我国实际气候变化为例,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关注气候变化背后的热力环流原理。
3.设计生活实例,让学生思考人类活动对热力环流的影响,提高其环境保护意识。
(二)问题导向
1.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探究欲望,如:“为什么冬季北方寒冷,南方温暖?”“夏季为什么北方炎热,南方潮湿?”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1热力环流优秀教学案例
(一)导入新课
1. 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冬季和夏季的气候变化图,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如寒潮、暴雨等。
2. 提出问题:“这些地理现象背后有什么规律吗?”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3. 简要介绍热力环流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热力环流与这些地理现象之间的关系。
(二)讲授新知
1. 详细讲解热力环流的定义、形成原因及其地理意义。
2. 教师给予每个小组指导和建议,帮助其深入理解热力环流的相关知识。
3.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其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高其地理思维能力。
(四)总结归纳
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如热力环流的定义、形成原因、地理意义等。
2. 强调热力环流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醒学生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让学生掌握热力环流的定义、形成原因及其地理意义。
2. 使学生了解热力环流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气候形成、天气变化等。
3. 培养学生观察地理现象、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提高其地理思维能力。
4. 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让学生了解热力环流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培养其地理观察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动画和图片形式展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这一概念。同时,设计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提高其地理思维能力。
此外,我还结合课堂讨论和课后实践,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如城市热岛效应、地形对气候的影响等,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其地理实践能力。
3. 创设生活情境,如城市热岛效应、地形对气候的影响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高其地理实践能力。
2.1热力环流说课稿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1
(三)学习动机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我将采取以下策略和活动:
1.创设情境:通过展示现实生活中的热力环流现象,如城市热岛效应、山谷风等,引发学生对热力环流的关注。
2.实践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分析实例,探讨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和对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1.教学重点:热力环流的概念、形成原因、特征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2.教学难点:
(1)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大气中的温度差异是形成热力环流的关键,但学生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可能存在困难。
(2)热力环流对环境的影响:热力环流对气候、天气等方面的影响较为复杂,学生需要通过实例来深入理解。
(3)热力环流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要求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球运动、地图等基本知识,为理解热力环流奠定了基础。在此基础上,本节课将引导学生探究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为后续学习大气层结、天气系统等知识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热力环流的概念、形成原因和特征;掌握热力环流对环境的影响;学会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生活中的大气现象。
为了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我将采用以下方式导入新课:
1.生活实例引入:向学生展示一段关于热力环流现象的短视频,如无人机拍摄的城乡温差对比,让学生直观感受热力环流对生活的影响,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2.提出问题: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如“为什么城市比乡村热?”“这种温差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等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作业目的:通过练习题巩固基础知识,调查报告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观察实践作业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提高学习兴趣和动机。
2.1热力环流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1
小组合作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地理素养。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热力环流的原理和实际应用。例如,我会让学生分组讨论我国冬季和夏季气候现象背后的热力环流原理,并共同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和团队合作能力。
2.1热力环流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1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地球的气候”的第一节“2.1热力环流”,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理解热力环流的成因、过程及其对地球气候的影响。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掌握热力环流的原理,并能运用这一原理解释实际问题。
在案例背景设计中,我以我国冬季和夏季的气候现象为例,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体验热力环流的作用。首先,我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冬季的气候特点,如北方地区寒冷、南方地区温暖,引导学生思考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接着,我引导学生关注夏季的气候特点,如南方地区高温多雨、北方地区高温少雨,引导学生分析这种现象的成因。通过这两个案例,让学生初步感受热力环流的存在和对气候的影响。
这些亮点体现了本节课在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方面的优势,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热力环流的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同时,这些亮点也体现了我的专业素养和对教育的热情,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在教学方法上,我将采用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和小组合作等方法。通过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热力环流在实际中的应用;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地理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通过讲解热力环流对地球气候的影响,让学生认识到保护地球环境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同时,我还将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的实用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
高中地理_大气环境——热力环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掌握热力环流的定义,熟练阅读热力环流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②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③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部地区环流问题,达到知识拓展的目的。
2.过程与方法本课遵循由问题→自主学习与讨论→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给出实际生活案例→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理解、观察热力环流和局地环流,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
通过对城市风、海陆风等内容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难点: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分析绘制海陆风、城市风形成【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自主探究法、小组合学法。
建设问题情境,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过程】导入:展示明星在海边头发随风飘扬的照片。
设问“可以在青岛的海边,每一天任何的时候都能拍到这样的照片吗?”幻灯片展示:学习目标与考向分析。
知识链接:气压相关问题。
目的:了解基础知识打好基础。
幻灯片展示:1.等压面(线)是空间气压相等的各点所组成的面,同一等压面上气压相等,且地面均匀受热时,等压面平行于地面。
2.近地面海拔越高,气压越,原因是。
过渡:“(展示孔明灯照片)孔明灯表达人类的美好愿望。
孔明灯升空的原理是什么呢?”由学生回答进入热力环流过程。
课堂探究一:自主探究与讨论:热力环流形成过程探究过程:1.自读课本热力环流形成过程,然后进行同位间的讨论。
2.学生起立,口头回答热力环流形成过程。
3.教师将过程总结,强调易错问题“由于冷热不均,先出现大气的垂直运动”。
4.幻灯片展示热力环流形成过程。
5.学生整理学案小组讨论:等压面形态发生怎样的变化?讨论结果展示:学生上黑板画出等压面变化并讲述原因。
热力环流教学实践反思(3篇)
第1篇一、引言热力环流是高中地理课程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它揭示了大气运动的基本规律。
在教学实践中,我深刻认识到,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热力环流的概念和原理,需要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本文将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对热力环流教学实践进行反思。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热力环流的概念、成因、影响因素和运动规律。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心国家大事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了解热力环流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图片、视频、动画等多媒体手段,直观展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互动中加深对热力环流的理解。
4. 实践法:布置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体验热力环流现象。
四、教学效果1. 学生对热力环流的概念和原理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
2. 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有所提高。
3. 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得到激发,热爱家乡、关心国家大事的情感得到培养。
五、反思与改进1. 教学内容方面: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重对热力环流实际应用案例的搜集和整理,让学生了解热力环流在气象、农业、交通等方面的应用。
2. 教学方法方面:在运用多媒体教学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例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模拟实验,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加深对热力环流的理解。
3. 教学评价方面:加强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变化,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 教学反思方面:在每次教学结束后,认真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六、结语热力环流教学实践是一个不断探索和改进的过程。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需求,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2021-2022学年高中人教版地理必修一教学设计:第二章第一节《热力环流》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教学内容选自一般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人教版)《地理》(必修1)其次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是“大气运动”这个重要内容的开篇和基础性的内容。
地球上的大气这一单元各部分内容前后之间的关联性很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是本单元的基础,也是理解大气运动的突破口,后面大气的水平运动、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都是热力环流的具体体现,所以热力环流垫定了整个章节的基础。
2. 教学重难点1) 地表冷热不均造成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 热力环流的动态过程引起的等压面的弯曲方向。
3) 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分析绘制山谷风、海陆风、城郊环流形成。
二. 同学分析新课程改革中高中地理教材比较强调学问的应用,尽管现在高一同学的地理基础在现有加强学校地理训练的前提下比以前同学有所提高,但部分同学空间想象力较差。
而本节的重难点都集中在对热力环流的理解和运用上,课堂上老师运用书上插图、多媒体、板图,并结合课前同学已有必备的相关学问技能基础,如大气压强与高度的关系,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等,对相应学问进行讲解。
2、图式教学法:同学绘图、析图。
3、探究式教学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同学自主教学、争辩、探究,并因此获得进展。
4、情境教学法:创设情景,激起同学的求知欲。
5、比较法:通过对海陆风、山谷风的比较,让本节学问实际化。
六. 设计思想高中地理课程留意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同学在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
地面冷热不均而引起大气的运动可接受多媒体呈现和直观图示法进行教学。
1.多媒体呈现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依据水平方向上冷热不均—→大气垂直运动(空气受热膨胀上升或空气冷却收缩下沉)—→同一水平面上空气密度分布不均—→水平方向上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这一线索,边讲边画热力环流基本模式图。
3.归纳总结热力环流过程中气压分布与气流分布之间的关系。
反思公开课《热力环流》
反思公开课《热力环流》课前我精心准备了课件、导学案,精心设计了教学流程,仔细研究学生思考的问题。
一节课下来,学生并没有完全按照我预先设计的思路去进行,有的时候甚至完全出乎我的预料,这个时候就需要老师放放手,不能一味地生拉硬扯要学生按照老师的想法去思考,去学习。
本节课我就是想让学生借助图表来思考、准确描述地理现象,深刻理解地理原理。
刚开始我让一名学生利用热力环流图来描述热力环流的形成,这名学生非常好地完成了,但是对于等压面的知识没有认识清楚,那么对于风向就不能准确说出。
这就要求我们在完成一节课的过程中必须对于学生的学习情况有充分的了解,及时反馈,而反馈的渠道是多方面的饿,作为教师要综合各种情况来推断学生的掌握情况。
热力环流的真正理解对于气候三圈环流的学习非常重要。
既然冷热不均可以形成热力环流,那么,赤道和极地之间也就可以形成热力环流,引导同学们进一步思考,这样的热力环流可以形成吗?投出理想环流图,同学们展开讨论:可以形成吗?为什么?结果如何?在逐一打破三个假设建构新的知识的过程中,需要学生具备完备的前提只是,因此在课前有必要组织学生复习巩固以往知识,如,地球自转、地转偏向力、热力环流、海陆分布大势、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等相关知识,同学们在回答这个问题时暴露出几个问题:1.不能准确提炼信息;2.语言表达不准确,不能用规范的地理语言来叙述地理原理;3.画图能力欠缺;4.说明问题缺少层次。
“假设条件---推翻假设---步步深入---得出结论”的“四步法”,契合了我们连云港教研室提出的“释放学生潜能”的课堂理念。
“释放学生潜能”课堂强调学生在师生共同营造的适宜的课堂生态环境中,自主学习、互教互学、质疑释疑、共同建构、迁移应用等,获得知识、能力与情感协同发展的课堂。
在这样的课堂中,师生关系民主、和谐,课堂各要素相互促进,协调统一,学生在基于自主学习基础上进行互教互学、质疑释疑、共同建构、迁移应用等,课堂围绕学生的学习活动展开,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探究中生成,在互动交流中共享,在教师点拨中明晰疑惑与知识结构,在迁移应用中巩固知识和发展能力,在选择性学习中发展个性特长,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与反思
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二课时热力环流【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必修1第二章的第一节,是“地球上的大气”这一重要内容的开篇和基础性知识。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也是学生理解复杂的大气运动的最佳切入点。
本节内容既承接大气受热过程,也为即将学习的气压带风带拉开序幕,也是分析气候类型的形成和天气变化所要依据的重要知识。
【学情分析】在地理的知识体系中,大气知识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难于掌握的。
这种难主要在于三点:第一,学生的空间概念建立的不牢靠;第二,学生暂时还不能将大气知识与物理知识联系起来;第三,在生活中,学生对许多的自然地理现象并不陌生,但短时间内很少能将其与相关的大气知识联系起来。
【考纲解读】热力环流原理及其应用。
高考时注重考查根据热力环流原理判读天气、气压、气温等地理问题。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识记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2)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3)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地环流问题,达到知识拓展迁移的目的。
2、过程与方法:本课遵循由提出问题→多媒体演示和地理小实验获得感性认识→分析推理大气运动过程→归纳概括大气运动规律(理性认识)→给出实际生活案例→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分析、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通过对城市风、山谷风等内容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2、教学难点: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重难点突破】热力环流是本节的重难点,要讲清两个问题:一是大气的垂直运动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产生的(大气垂直运动直接影响天气的变化);二是大气的水平运动是由于大气的垂直运动导致在同一水平面上产生气压差异。
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运用多媒体演示和实验探究,让学生讨论分析、合作探究,教师补充归纳,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热力环流教学反思
热力环流教学反思《热力环流教学》反思对于本次录课,我结合同学们的宝贵建议,以及个人从其他课程学习中的收获做以下几点教学反思:一,教学设计反思本节课主要介绍热力环流原理,其难度并不大,但由于它是后面学习大气环流的基础显得尤为重要。
所以在知识传授上我首先将与之有关的概念与规律做了简单的复习,希望学生能迁移到随后的热力环流过程,然后列举了热力环流的几个实例,目的在体现地理与生活的实际联系,并希望达到当堂掌握巩固的目的。
全过程始终贯彻讲练结合的方法;学生学习地理知识与练习生活相结合的思想。
教学设计上比较传统,从简单到复杂,从理论到实践,缺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因素。
我觉得本节课整体的设计比较好,很符合中学生的思维,而且也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二,课堂实况反思我用15分钟完成本知识的内容,在课堂教学时围绕教材内容,主线清晰,逻辑性较强,步步演进,注重知识间因果联系,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思维,联系生活实际,结合课文内容,获得知识体验,并训练地理思维。
以身边的地理现象为题,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的能力。
但是感觉教学设计中的学生活动的深度不够,任然是教师讲授为主,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还是有待改进的。
另外,在板书设计上有待改进,不够美观,没有达到地理课堂给学生美的感受的目的。
三,学生情况反思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学生还是充分参与到了课堂中来,体现出了以学生为主题的新课程教学理念。
但也有不足的地方,就是当问题抛出去,只要个别同学能回答上,怕时间不够就继续讲解,忽略了绝大多数学生的情况,尤其是在以后班上学生比较多时应该注意。
四,改进方案课后我针对这些问题重新思考了一下教学设计,我觉得我的课堂。
,设计成一堂探究课,并在其中贯穿热力环流的原理让学生当堂利用解决实际问题,真正体现了课标要求的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目的。
并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多媒体的演示,内容直观、形象,既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地理组梁振洪
【学情分析】
在地理的知识体系中,大气知识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难于掌握的。
这种难主要在于三点:第一,学生的空间概念建立的还不牢靠;第二,学生暂时还不能将大气知识与物理知识联系起来;第三,短时间内不能将大气运动与地理环境联系起来。
故感到很难把握对整个大气知识的思维线索,感到这些知识与应用无关。
生活中,学生对许多的自然地理现象并不陌生,但很少能将其与相关大气的知识联系起来。
总的来说,对大气的了解,总是感到既陌生又熟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热力环流的定义,熟练阅读热力环流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②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地环流问题,达到知识拓展的目的。
2.过程与方法
本课遵循由问题→多媒体演示和地理小实验获得感性认识→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给出实际生活案例→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