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力学实验报告(全)
工程力学实验报告

实验一金属材料的拉伸及弹性模量测定试验实验时间:设备编号:温度:湿度:一、实验目的1、观察低碳钢和铸铁在拉伸过程中的力与变形的关系。
2、测定低碳钢的弹性模量E。
3、测定低碳钢拉伸时的屈服极限;强度极限,伸长率和截面收缩率4、测定铸铁的强度极限。
5、比较低碳钢(塑性材料)与铸铁(脆性材料)拉伸时的力学性质。
6、了解CMT微机控制电子万能实验机的构造原理和使用方法。
二、实验设备和仪器1.CMT微机控制电子万能实验机2.电子式引伸计仪3.游标卡尺4.钢尺3.实验原理试件夹持在夹具上,点击试件保护键,消除夹持力,调节拉力作用线,使之能通过试件轴线,实现试件两端的轴向拉伸。
试件在开始拉伸之前,设置好保护限位圈,微机控制系统首先进入POWERTEST3.0界面。
试件在拉伸过程中,POWERTEST3.0软件自动描绘出一条力与变形的关系曲线如图1—2,低碳钢在拉伸到屈服强度时,取下引伸计,试件继续拉伸,直至试件被拉断。
低碳钢试件的拉伸曲线(图1—2a)分为四个阶段―弹性、屈服、强化、颈缩四个阶段。
铸铁试件的拉伸曲线(图1—2b)比较简单,既没有明显的直线段,也没有屈服阶段,变形很小时试件就突然断裂,断口与横截面重合,断口形貌粗糙。
抗拉强度σb较低,无明显塑性变形。
与电子万能实验机联机的微型电子计算机自动给出低碳钢试件的屈服载荷Fs、最大载荷Fb和铸铁试件的最大载荷Fb。
取下试件测量试件断后最小直径d1和断后标距l1,由下述公式σs=FsA0σb=F bA0δ=l1-l0l0⨯100%ψ=A0-A1A0⨯100%可计算低碳钢的拉伸屈服点σs。
、抗拉强度σb、伸长率δ,和断面收缩率ψ;铸铁的抗拉强度σb。
低碳钢的弹性模量E由以下公式计算:E=∆Fl0A0∆l式中ΔF为相等的加载等级,Δl为与ΔF相对应的变形增量。
4、实验步骤(1)低碳钢拉伸试验步骤按照式样、设备的准备及测试工作,大致可以将低碳钢拉伸试验步骤归纳如下:首先,将式样标记标距点,测量式样直径do及标距lo。
力学课设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理解力学基本理论在工程中的应用。
2. 掌握力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3. 通过实验,验证力学理论,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内容及步骤1. 实验一:单质点运动规律实验(1)目的:验证牛顿运动定律,研究单质点在受力情况下的运动规律。
(2)步骤:① 安装实验装置,包括滑块、滑轨、小车、计时器等;② 设置实验参数,如小车质量、滑轨倾斜角度等;③ 启动计时器,释放小车,记录小车运动时间和位移;④ 重复实验,取平均值;⑤ 分析实验数据,绘制速度-时间图和位移-时间图。
2. 实验二:刚体转动实验(1)目的:验证刚体转动定律,研究刚体在受力情况下的转动规律。
(2)步骤:① 安装实验装置,包括刚体、支架、测力计、转轴等;② 设置实验参数,如刚体质量、转轴半径等;③ 启动测力计,记录刚体受力情况;④ 旋转刚体,记录转动角度和时间;⑤ 分析实验数据,绘制力矩-角度图和力矩-时间图。
3. 实验三:材料力学拉伸实验(1)目的:研究材料在拉伸载荷作用下的力学性能,验证胡克定律。
(2)步骤:① 准备实验材料,如低碳钢、铸铁等;② 安装实验装置,包括拉伸试验机、引伸计等;③ 设置实验参数,如拉伸速度、试验温度等;④ 启动拉伸试验机,记录材料受力情况;⑤ 测量材料拉伸过程中的伸长量和应力;⑥ 分析实验数据,绘制应力-应变图。
4. 实验四:材料力学压缩实验(1)目的:研究材料在压缩载荷作用下的力学性能,验证压缩时的力学关系。
(2)步骤:① 准备实验材料,如砖、石等;② 安装实验装置,包括压缩试验机、压力传感器等;③ 设置实验参数,如压缩速度、试验温度等;④ 启动压缩试验机,记录材料受力情况;⑤ 测量材料压缩过程中的应变和应力;⑥ 分析实验数据,绘制应力-应变图。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一:通过实验验证了牛顿运动定律,得出速度-时间图和位移-时间图,符合理论预期。
2. 实验二:通过实验验证了刚体转动定律,得出力矩-角度图和力矩-时间图,符合理论预期。
工程力学实习报告

工程力学实习报告工程力学实习报告3篇在现实生活中,报告十分的重要,要注意报告在写作时具有一定的格式。
我们应当如何写报告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工程力学实习报告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工程力学实习报告篇1一、心得体会通过这五天的实习,让我学到了很多课堂上根本学不到得东西,仿佛自己一下子成熟了,不仅懂得了怎样做事而且懂得了很多做人得道理。
我也明白了肩上得重任,看清了人生和今后努力的方向,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要认真得思考,不能太过急躁,要对自己所做的事情负责,同时也理解了很多事情,为以后工作积累了一些经验。
我知道工作是一项热情得事业,并且要有持之以恒的品质精神和吃苦耐劳的品质。
这次难得的认识实习经历,是我打开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为我们今后进一步走向社会打下了基础。
二、成果总结在视频力学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中,我们明白了一些力学研究中的问题,如:结构部件为什么在某种条件下失效?如何定量精确预报事故发生?等。
机械是机构与机器的合成,我们重点了解构件承载能力的分析,机械振动的计算,机构运动的设计。
承载力学是力学应用的重要方面,在对强度的计算中会运用到计算力学,机构的承载能力与刚度,稳定性,强度。
在对机械振动的计算中我们还运用了机震力,在对机构运动设计中应用了理论力学与机械原理。
在视频化学工业中的流体力学中,我们知道了板式塔中塔板的种类,有无溢流塔板,泡罩塔板,f型塔板,t型塔板等。
填料塔中填料的种类,还有萃取塔,流化床与气液两相流等概念。
在观看力学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中我们知道了在土木建筑中会运用到结构力学、弹性力学、材料力学等力学知识。
力学与现代生活在视频中我们了解到一些力学问题造成的重大影响,如86年挑战者号的爆炸知识因为没有考虑到温度对一个小小橡皮圈的影响,还有塔库马悬桥的倒塌,只是因为流动的空气形成了卡门涡街。
我们运用伯努里定律设计飞机的机翼,再根据机翼上下面风速差产生压力使飞机飞起来。
航天工程,生命领域,能源领域均是以力学为基础的,我们可以运用流体力学原理解决股市问题,连亚洲金融风暴也可以用连通器原理解释。
工程力学实验报告

工程力学实验报告
本实验是「工程力学」的一部分。
实验中,对材料的力学性能和机械行为进行了研究。
经过一系列实验,我们可以研制出性能优良的材料,使其能够适用于各种环境。
实验开始前,我们首先需要准备若干材料样品,包括钢、铝、木等。
对于这些材料,我们需要采用可用仪器测量其不同物理性质,如抗弯性能、抗剪性能等。
施加载荷后,会
有物理变化发生,比如变形,从而可以测出其弹性模量。
在实验中,我们还应用数据分析等方法记录结果,以便分析材料的力学行为,预测它
们的使用寿命及性能。
通过完成本实验,我受益匪浅,掌握了许多新的知识和技能。
有了这个实验,我们可
以在设计、制造各类结构、工具等方面有体系化地进行论证,以便满足工程需要,使其符
合安全、强度及使用性能要求。
总之,通过本实验,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理解不同材料的特性及其在实际工程应用中的
重要性,进而形成可靠、实用的工程力学有效利用手段。
工程力学三点弯曲实验报告

工程力学三点弯曲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用电测法测量梁在纯帝曲的情况下,横截面上正应力分布规律,并写理论计算结果进行比较,以验证弯曲正应力公式。
2、学习电测方法。
二、实验仪器电阻应变仪、预调平衡箱、被测矩形直梁实验装置、游标卡尺三、实验原理1、电测法是以电阻应变仪为传感器,将试件非电量的应变转变为应变片的电阻敏变,再由电阻应变仪测量电阻改变商待到试件的应变。
将应变片粘贴在梁的试验表面需测应力的部位,当该部位沿应变方向产生应变EW应变O片(随d被O便应变片电阻产生一个变化量AR:AR/R=kE由上式,即可确定试件的应变E,式中,k为应变片灵敏系数。
2、当梁受纯弯曲时,其横截面上的正应力为线性分布,理论计算公式o=My/Iz y:中性轴到所求应力点的距离,分别为:+15,+9,0,一9,一15(mm);Iz:梁的横截面对中性轴Z的惯性矩,Iz=bh3/123、3在比例极限内应用单向应力状态的虎克定律o=Ea计算各点正应力o,即可得到横截面上正应力的分布规律,然后将正应力值与相应的理论值进行比较,从而验证弯曲应力公式的正确性。
本实验通过测直粱应力点的E(应变),计算各点的o;(E为材料的弹性模量,E=205×103MPa)4、本实验采用增量法,加载级数为4级:最终载荷(P):800N;初载荷(P。
):0N;加载级数(n):4;每级加载增量(AP):10×20=200 N;(杠杆放大倍数为20);四、实验结果相对弯曲半径越小,弯曲的变形程度越大,塑性变形在总变形中所占比重越大,因此卸载后回弹随相对弯曲半径的减小而减小,因而回弹越小。
相对弯曲半径越大,弯曲的变形程度越小,但材料断面中心部分会出现很大的弹性区,因而回弹越大;弯曲角度越大,表明变形区的长度越长,故回弹的积累值越大,其回弹角越大;材料的屈模比越大,则回弹越大。
即材料的屈服强度越大,弹性模量越小,回弹量越大。
在整个做弯曲实验过程中,基本每次都要更换凸模,我们每次都要进行调整和试模,这是比较困难的,但几次下来,也能得心应手了。
工程力学实践教学报告(2篇)

第1篇一、前言工程力学是土木工程、机械工程、材料科学等多个工程领域的基础学科,其理论知识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至关重要。
为了更好地将工程力学理论应用于实际,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本次实践教学报告将对工程力学实验课程进行总结和分析。
二、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工程力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具体实验目的如下:1. 熟悉工程力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实验设备。
2. 掌握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等基本实验方法。
3. 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数据采集、分析处理能力。
4. 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三、实验内容及方法本次实验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材料力学实验:拉伸试验、压缩试验、剪切试验、扭转试验等。
2. 结构力学实验:单跨梁弯曲试验、多跨梁弯曲试验、桁架结构试验等。
3. 基本力学参数测量实验:力、压力、拉力、扭矩、位移等。
实验方法如下:1. 拉伸试验:使用万能试验机对标准拉伸试样进行拉伸,测量其应力、应变等参数。
2. 压缩试验:使用压力试验机对标准压缩试样进行压缩,测量其应力、应变等参数。
3. 剪切试验:使用剪切试验机对标准剪切试样进行剪切,测量其剪切应力、应变等参数。
4. 扭转试验:使用扭转试验机对标准扭转试样进行扭转,测量其扭矩、扭转角等参数。
5. 单跨梁弯曲试验:在单跨梁上施加集中载荷,测量其弯矩、挠度等参数。
6. 多跨梁弯曲试验:在多跨梁上施加集中载荷,测量其弯矩、挠度等参数。
7. 桁架结构试验:在桁架结构上施加载荷,测量其内力、变形等参数。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材料力学实验结果分析通过对拉伸、压缩、剪切、扭转等试验结果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材料在不同应力状态下的力学性能有所不同,如低碳钢在拉伸和压缩状态下表现出较好的塑性,而在剪切状态下表现出较好的韧性。
(2)材料在拉伸和压缩试验中均表现出明显的屈服现象,屈服强度是衡量材料强度的重要指标。
(3)材料在不同温度下的力学性能有所差异,低温时材料韧性降低,脆性增加。
工程力学实验报告第一四六七项

荷载
弯矩
扭矩
P(N)
读数
增量
读数
增量
//
//
剪力
读数
增量
//
//
//
//
平均读数增量×10—6
结果计算 实验结果分析
下面计算实测内力值和理论内力值,并进行比较。
项目
应变
内力实验值
内力理论值
弯矩
扭矩
剪力
指导教师
实验结束,将各仪器复位,关闭所有仪器电源,整理实验现场,按要求整理实验报告。 11
第一遍 第二遍 第三遍
读增读增读增
数量数量数量
--
--
--
--
--
--
实验结束,将各仪器复位,关闭所有仪器电源,整理实验现场,按要求整理实验报告。 4
数据处理结果
项目
平均值
读
重复性(%)
数
标准差
理论值( )
应
实验值( )
变
测试误差 (%)
试验结果分析
工 程 力 学 实 验 报告
第一接线方案
第二接线方案
第三接线方案
指导教师_____________
实验结束,将各仪器复位,关闭所有仪器电源,整理实验现场,按要求整理实验报告。 5
姓名 实验时间
实验目的
工 程 力 学 实 验 报告
实验六 弯曲正应力分布实验报告
学号 地点
成绩
实验设备(仪器名称、型号、量程、试样尺寸)
实验方案简述
实验结束,将各仪器复位,关闭所有仪器电源,整理实验现场,按要求整理实验报告。 6
FeL
最大力
Fm
上屈服强度
ReH
下屈服强度
工程力学拉伸实验报告

工程力学拉伸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拉伸实验,了解金属材料在拉伸过程中的力学性能,掌握拉伸试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分析和处理实验数据的基本技能。
实验仪器,拉伸试验机、金属试样、外径千分尺、电子万能材料试验机。
实验原理:拉伸试验是一种通过外力使试样产生拉伸变形来测定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的试验方法。
在拉伸试验中,试样受到的拉伸力逐渐增大,同时试样的截面积逐渐减小,从而产生拉伸变形。
通过测定试样在拉伸过程中的载荷和变形,可以得到应力-应变曲线,从而分析金属材料的强度、韧性和塑性等力学性能指标。
实验步骤:1. 准备试样,根据实验要求,选择合适的金属试样,并在试样上做好标记。
2. 安装试样,将试样装入拉伸试验机,并保证试样的拉伸方向与试验机的拉伸方向一致。
3. 调整试验参数,根据试验要求,设置拉伸试验机的拉伸速度、试验温度等参数。
4. 进行拉伸试验,启动拉伸试验机,开始进行拉伸试验,记录试样在拉伸过程中的载荷和变形数据。
5. 处理实验数据,根据试验数据,绘制应力-应变曲线,并分析试样的力学性能指标。
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拉伸试验得到的应力-应变曲线可以反映金属材料在拉伸过程中的力学性能。
根据应力-应变曲线,可以得到材料的屈服强度、抗拉强度、断裂强度等指标,进而评价材料的力学性能。
同时,还可以通过分析应力-应变曲线的形状,了解材料的塑性变形能力和韧性指标。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拉伸实验,我们对金属材料在拉伸过程中的力学性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拉伸试验是一种重要的材料力学性能测试方法,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可以得到材料的力学性能指标,为工程设计和材料选型提供重要参考。
实验注意事项:1. 在进行拉伸试验时,要保证试样的准备和安装工作准确无误,以免影响实验结果。
2. 在实验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试验要求进行参数设置和数据记录,确保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在处理实验数据时,要注意对数据进行合理的分析和处理,得出准确的结论。
最新工程力学实验”实验报告

最新工程力学实验”实验报告实验目的:1. 验证和理解基本的工程力学原理。
2. 掌握材料力学性能的测试方法。
3. 学习如何使用相关的实验仪器和设备。
4. 分析实验数据,提高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实验原理:工程力学是应用物理学原理来解决结构和材料在力作用下的行为问题。
本次实验主要围绕应力-应变关系、弹性模量、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等概念进行。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定量地了解材料在受力时的性能变化。
实验设备:1. 万能材料试验机:用于施加拉伸、压缩等力,并测量相应的应力和应变。
2. 电子秤:用于准确测量试样的质量。
3. 卡尺:用于测量试样的初始尺寸。
4. 数据采集系统:用于记录实验过程中的各项数据。
实验步骤:1. 准备试样:根据实验要求选择合适材质的标准试样。
2. 测量试样尺寸:使用卡尺测量试样的初始长度、直径等尺寸。
3. 安装试样:将试样固定在万能材料试验机的上下夹具中。
4. 进行实验:启动试验机,按照预定的加载速率施加力,同时记录力-位移数据。
5. 数据采集:利用数据采集系统实时记录实验数据。
6. 试验结束后,卸载并取下试样,观察试样的破坏情况。
实验数据与分析:1. 记录实验中得到的力量-位移数据,并绘制成图表。
2. 根据测量的试样尺寸和质量,计算应力和应变。
3. 确定材料的弹性模量、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
4. 分析实验结果与理论预测的一致性,探讨可能的偏差原因。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得到了材料在不同应力下的应变响应,验证了工程力学中的基本理论。
实验数据与理论计算结果基本吻合,但在实际操作中可能由于设备精度、操作误差等因素存在一定的偏差。
通过本次实验,加深了对工程力学原理的理解,并提高了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的能力。
工程力学实验拉伸与压缩实验报告

工程力学实验拉伸与压缩实验报告一、引言在工程力学实验中,拉伸与压缩实验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对材料在拉伸与压缩过程中的力学性质进行测试与分析,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材料的强度、刚度等特性。
本实验旨在通过拉伸与压缩实验,探究材料在不同加载条件下的性能表现,以及分析材料的应力-应变关系等相关问题。
二、实验设备与方法2.1 实验设备在本实验中,我们使用的设备主要有: - 拉伸试验机 - 压缩试验机 - 拉伸与压缩试验样品2.2 实验方法1.拉伸实验方法:–准备拉伸试验样品。
–将试样夹入拉伸试验机,并进行初始调节。
–增加载荷,开始进行拉伸实验。
–记录载荷和伸长量,并绘制应力-应变曲线。
–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材料的强度和韧性等性能指标。
2.压缩实验方法:–准备压缩试验样品。
–将试样夹入压缩试验机,并进行初始调节。
–增加载荷,开始进行压缩实验。
–记录载荷和压缩量,并绘制应力-应变曲线。
–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材料的强度和刚度等性能指标。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3.1 拉伸实验结果与分析在拉伸实验中,我们对不同材料进行了拉伸测试并记录了载荷和伸长量的数据。
通过计算这些数据,我们得到了对应的应力和应变值,并绘制了应力-应变曲线。
根据曲线的形状,我们可以分析材料的力学性能。
3.2 压缩实验结果与分析在压缩实验中,我们对不同材料进行了压缩测试并记录了载荷和压缩量的数据。
通过计算这些数据,我们得到了对应的应力和应变值,并绘制了应力-应变曲线。
根据曲线的形状,我们可以分析材料的力学性能。
四、结论通过本次拉伸与压缩实验,我们得到了不同材料在拉伸与压缩过程中的应力-应变曲线。
通过分析曲线特征,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不同材料具有不同的强度和刚度,应力-应变曲线的斜率可以反映材料的刚度。
2. 在拉伸过程中,材料会表现出一定的塑性变形,这可以通过应力-应变曲线的非线性段来观察。
3. 拉伸实验中断裂点的载荷值可以反映材料的抗拉强度。
工程力学压缩实验报告

工程力学压缩实验报告工程力学压缩实验报告引言:工程力学是研究物体受力及其变形规律的一门学科,对于工程设计和结构分析至关重要。
在工程力学中,压缩实验是一种常见的实验方法,通过对材料在受力下的压缩性能进行测试,可以得到材料的力学特性参数,为工程设计提供重要依据。
本实验旨在通过对某种材料的压缩实验,探究材料在受力下的变形规律,并分析其力学特性。
实验目的:1. 了解压缩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掌握压缩实验的操作技巧;3. 分析材料的力学特性,如弹性模量、屈服点等。
实验设备和材料:1. 压力机:用于施加压缩力;2. 压缩试样:选择一种具有一定强度和韧性的材料作为实验对象;3. 弹性应变计:用于测量试样的应变变化。
实验步骤:1. 将试样放置在压力机的工作台上,调整压力机的位置,使其与试样接触;2. 通过调整压力机的压力,使试样受到均匀的压缩力;3. 在试样上安装弹性应变计,并连接到应变计读数仪上;4. 开始施加压缩力,并记录试样的应变变化;5. 持续增加压缩力,直至试样发生破坏;6. 停止施加压缩力,记录试样破坏时的压力值。
实验结果分析:通过实验记录的数据,可以绘制出应力-应变曲线。
根据应力-应变曲线的形状和特点,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弹性阶段:在初期施加压缩力时,试样会表现出弹性变形,即在去除压力后能够恢复到原始形状。
此时,应力与应变呈线性关系,可以通过斜率计算出材料的弹性模量。
2. 屈服点:随着压缩力的增加,试样会逐渐进入塑性阶段。
在这个阶段,试样的应变会继续增加,但应力不再线性增加。
当试样达到一定应力时,会出现应力的骤降,这个点被称为屈服点。
屈服点的出现表示试样开始发生塑性变形。
3. 破坏点:当压缩力继续增加,试样最终会达到破坏点。
在破坏点之前,试样可能会出现颈缩现象,即试样断裂前会在某个局部区域出现明显的收缩。
破坏点的出现表示试样无法承受更大的压缩力,发生破坏。
结论:通过本次压缩实验,我们对材料的力学特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工程力学开放性实验报告

工程力学开放性实验报告学院:机械工程学院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班级:9131011403学号:913101140331姓名:王凯指导老师:董雪花金属材料弹塑性参数测定一.实验目的1.了解金属材料弹塑性的含义2.金属材料弹塑性的测定二.实验仪器静态应变仪、游标卡尺、电烙铁等三.实验原理应变ε=ll l l l l ∆=-→0'lim应力A P=σ P为所受的力 A 为受力的横截面积ε⋅=E σ E 为弹性模量泊松比u=εε’应变片(电阻)R R ∆=K ll∆=K四.实验步骤(1)贴应变片1.打磨锯条;2.在锯条上划线以保证应变片贴的水平、竖直;3.用酒精或乙酮清洗锯条;4.按照上图方法贴应变片,先用胶带固定住,再滴上胶水,贴紧应变片,去除胶带。
(1)焊接电线,注意防止短路。
(2)将焊好的锯条与静态电阻应变仪连接起来具体操作步骤:1.在0到10之间选择测点,设置参数;2.R|限值:应变片阻值及测力点限值设置;3.K|校正系数:应变片灵敏系数及测力点校正系数设置;4.桥路形式设置(0,1,2,3);5.设置确认及返回待命状态;6.对选择点进行初读数法平衡(状态灯亮);7.对选择点进行测量(状态灯亮)。
读数载荷P/KN 载荷增量ΔP/KN测点一测点三应变应变变化量应变应变变化量1 1.004 0.953 -56 -18 160 662 1.957 -74 2260.98954-183 2.946 -92 2801.063 -17 55 4 4.009 -109 3350.994 -19 58 5 5.003 -128 393平均Δε-18 58.25A=1.53X10-4m2σ=p/a=6.48x106pa E=σ/Є=6.82x1010pau=∣Є。
/Є∣=18/58.25=0.31五.实验总结在这次实验中,我们通过之前对金属拉伸、压缩实验以及纯弯梁的弯曲应力测定实验的学习和操作,掌握了基本的实验器材操作方法以及相关理论知识,并且在董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了此次金属材料弹塑性参数测定实验。
工程力学实验拉伸与压缩实验报告

工程力学实验拉伸与压缩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拉伸与压缩实验,掌握材料的力学性能,了解材料的弹性、塑性及破坏特点,进一步加深对工程力学理论的认识。
二、实验原理拉伸与压缩实验是通过对试样施加拉伸或压缩力来测定材料在不同应变下的应力变化关系,以此来确定材料的力学性能。
其中,应力为单位面积内所受到的外部力大小,应变为物体长度或形状发生改变时相应的比例系数。
三、实验仪器和设备1. 万能试验机2. 计算机3. 试样夹具四、实验步骤1. 准备好试样,并进行标记。
2. 将试样夹入夹具中,并将夹具固定在万能试验机上。
3. 设置测试参数,包括加载速率、加载方式等。
4. 开始测试,并记录下载荷与位移数据。
5. 根据数据计算得出应力-应变曲线,并分析结果。
五、实验结果分析1. 拉伸试验结果分析:根据数据计算得出应力-应变曲线,可以看出随着应变增大,材料的应力也逐渐增大,直到达到极限强度后开始下降。
同时,在材料破坏前,其应变与应力之间呈线性关系,即材料的弹性变形区。
2. 压缩试验结果分析:与拉伸试验相似,随着应变增大,材料的应力也逐渐增大,直到达到极限强度后开始下降。
但是,在压缩试验中容易出现杆件侧向屈曲现象,因此需要注意试样的几何形状和长度。
六、实验注意事项1. 试样的准备需要严格按照要求进行,并进行标记。
2. 夹具固定在万能试验机上时需要保证稳定性。
3. 设置测试参数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4. 在测试过程中需要注意记录数据,并及时停止测试避免损坏设备。
七、实验结论通过拉伸与压缩实验可以了解材料的弹性、塑性及破坏特点,并掌握材料的力学性能。
同时,在进行实验时需要注意试样准备、夹具固定、测试参数设置及数据记录等方面的问题。
工程力学压缩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和掌握工程力学中压缩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学习使用万能材料试验机进行压缩实验,并掌握实验操作步骤。
3. 观察和记录不同材料在压缩过程中的变形和破坏现象。
4. 分析和比较不同材料的压缩性能,为工程实际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二、实验原理压缩实验是研究材料在轴向压力作用下的力学性能的一种实验方法。
实验过程中,通过对材料施加轴向压力,使其产生变形,直至破坏,从而测定材料的压缩强度、弹性模量、屈服极限等参数。
压缩实验的原理基于胡克定律和材料的应力-应变关系。
在弹性范围内,材料的应力与应变呈线性关系,即应力-应变曲线呈直线。
当材料超过弹性范围后,应力与应变的关系不再呈线性关系,此时材料发生塑性变形。
三、实验设备与材料1. 万能材料试验机:用于施加轴向压力,测量材料的变形和破坏现象。
2. 游标卡尺:用于测量试样的尺寸。
3. 压缩试样:低碳钢、铸铁等不同材料制成的圆柱形试样。
4. 记录纸、笔:用于记录实验数据。
四、实验步骤1. 准备试样:用游标卡尺测量试样的直径d和高度h,记录数据。
2. 安装试样:将试样放置在万能材料试验机的压板之间,确保试样中心与压板中心对齐。
3. 调整试验机:设置试验机的加载速度,调整试验机至待测状态。
4. 施加载荷:启动试验机,使试样受到轴向压力,观察试样的变形和破坏现象。
5. 记录数据:记录试样的屈服载荷、最大载荷、压缩变形等数据。
6. 实验结束后,整理试样,清洗试验设备。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低碳钢压缩实验实验结果显示,低碳钢在压缩过程中,当载荷达到屈服载荷时,试样出现塑性变形。
随着载荷的增加,试样变形逐渐增大,直至试样断裂。
根据实验数据,可计算出低碳钢的屈服极限、抗压强度等参数。
2. 铸铁压缩实验实验结果显示,铸铁在压缩过程中,当载荷达到一定值后,试样在轴线大约成45°方向上发生断裂。
根据实验数据,可计算出铸铁的抗压强度等参数。
六、实验结论1. 压缩实验是研究材料力学性能的重要方法,可用于测定材料的压缩强度、弹性模量、屈服极限等参数。
河南科技大学工程力学实验报告

河南科技大学工程力学实验报告
1、验证胡可定律,测定低碳钢的e。
2、测定低碳钢拉伸时的强度性能指标:屈服应力rel和抗拉强度rm。
3、测定低碳钢拉伸时的塑性性能指标:伸长率a和断面收缩率z
4、测定灰铸铁拉伸时的强度性能指标:抗拉强度rm
5、绘制低碳钢和灰铸铁拉伸图,比较低碳钢与灰铸铁在拉伸树的力学性能和破坏形式。
实验设备和仪器万能试验机、游标卡尺,引伸仪实验试样实验原理按我国目前执行的国家gb/228一2002标准—一《金属材料室温拉伸试验方法》的规定,在室温10C~35C的范围内进行试验。
将试样安装在试验机的夹头中,固定引伸仪,然后开动试验机,使试样受到缓慢增加的拉力(应根据材料性能和试验目的确定拉伸速度),直到拉断为止,并利用试验机的自动绘图装置绘出材料的拉伸图和试样在夹头中的滑动等因素。
由于试样开始受力时,头部在夹头内的滑动较大,故绘出的拉伸图最初一段是曲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程力学实验报告
学生姓名:
学号:
专业班级:
南昌大学工程力学实验中心
目录
实验一金属材料的拉伸及弹性模量测定试验 2 实验二金属材料的压缩试验 6 实验三复合材料拉伸实验9 实验四金属扭转破坏实验、剪切弹性模量测定12 实验五电阻应变片的粘贴技术及测试桥路变换实验16 实验六弯曲正应力电测实验19 实验七叠(组)合梁弯曲的应力分析实验23 实验八弯扭组合变形的主应力测定32实验九偏心拉伸实验37 实验十偏心压缩实验41 实验十二金属轴件的高低周拉、扭疲劳演示实验45 实验十三冲击实验47 实验十四压杆稳定实验49 实验十五组合压杆的稳定性分析实验53 实验十六光弹性实验59 实验十七单转子动力学实验62 实验十八单自由度系统固有频率和阻尼比实验65
实验一金属材料的拉伸及弹性模量测定试验实验时间:设备编号:温度:湿度: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设备和仪器
三、实验数据及处理
引伸仪标距l = mm
实验前
低碳钢弹性模量测定
()F l
E l A
δ∆⋅=
∆⋅ =
实验后
屈服载荷和强度极限载荷
载荷―变形曲线(F―Δl曲线)及结果
四、问题讨论
(1)比较低碳钢与铸铁在拉伸时的力学性能;
(2)试从不同的断口特征说明金属的两种基本破坏形式。
金属材料的拉伸及弹性模量测定原始试验数据记录
实验二金属材料的压缩试验实验时间:设备编号:温度:湿度: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设备和仪器
三、实验数据及处理
载荷―变形曲线(F―Δl曲线)及结果
四、问题讨论
(1)观察铸铁试样的破坏断口,分析破坏原因;(2)分析比较两种材料拉伸和压缩性质的异同。
金属材料的压缩试验原始试验数据记录
实验三复合材料拉伸实验
实验时间:设备编号:温度:湿度: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设备和仪器
三、实验数据及处理
试件尺寸
电阻应变片数据
载荷和应变
四、问题讨论
复合材料拉伸实验原始试验数据记录
实验四金属扭转破坏实验、剪切弹性模量测定实验时间:设备编号:温度:湿度: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设备和仪器
三、实验数据及处理
弹性模量E= 泊松比 =
实验前
低碳钢剪切弹性模量测定
P
I l T G ⋅⋅=
ϕ∆∆0=
理论值)
1(2μ+=
E G = ;相对误差(%)==⨯-%100理
实
理G G G
载荷―变形曲线(F ―Δl 曲线)及结果
四、问题讨论
(1)为什么低碳钢试样扭转破坏断面与横截面重合,而铸铁试样是与试样轴线成45o 螺旋断裂面?
(2)根据低碳钢和铸铁拉伸、压缩、扭转试验的强度指标和断口形貌,分析总结两类材料的抗拉、抗压、抗剪能力。
金属扭转破坏实验、剪切弹性模量测定原始试验数据记录
实验五电阻应变片的粘贴技术及测试桥路变换实验实验时间:设备编号:温度:湿度: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设备和仪器
三、实验数据及处理
试件尺寸:L= mm;b= mm;h= mm。
电阻应变片:阻值R= Ω;灵敏系数k= 。
1/4桥路接线法:AB= 、、、;BC= 。
1/2桥路接线法(工作片+温度片):AB= ;BC= 。
1/2桥路接线法(工作片+工作片):AB= ;BC= 。
全桥路接线法(工作片+温度片):AB= ;BC= ;CD= ;DA= 。
全桥路接线法(工作片+工作片):AB= ;BC= ;CD= ;DA= 。
四、问题讨论
(1)简要叙述在电阻应变片粘贴注意事项。
(2)找出各种桥路中的电阻应变仪读数与电阻应变片的实际值的关系
(3)在桥路变换中有什么规律。
电阻应变片的粘贴技术及测试桥路变换实验原始试验数据记录
实验六弯曲正应力电测实验实验时间:设备编号:温度:湿度: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设备和仪器
三、实验数据及处理
数据记录
载荷和应变
横截面上应力分布比较(用实线代表实验值,用虚线代表理论值)
O
y
四、问题讨论
沿梁截面高度,应变怎样分布?随载荷逐级增加,应变分布按什么规律变化?中性轴在横截面的什么位置?
弯曲正应力电测实验原始试验数据记录
实验七叠(组)合梁弯曲的应力分析实验实验时间:设备编号:温度:湿度: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设备和仪器
三、实验数据及处理
数据记录
弹性模量E= 应变片电阻值Ω=
电阻片灵敏系数K= 应变片灵敏系数K仪=
载荷和应变
(1) 叠梁
24
25
(2) 楔块梁
26
27
(3) 整梁
28
29
画出应力沿梁高度的分布规律
(1)叠梁(2) 楔块梁(3) 整梁
四、问题讨论
(1)分析整梁(矩形截面H=2h,B=b),同种材料叠梁、不同材料叠梁在相同支撑和加载条件下承载能力的大小。
(2)楔块梁的应力分布有什么特点,它与叠梁有何不同,内力性质有何变化?
(3)根据测试结果如何判断各种梁是否有轴向力作用及轴向力产生的原因。
叠(组)合梁弯曲的应力分析实验原始试验数据记录
实验八弯扭组合变形的主应力测定实验时间:设备编号:温度:湿度: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设备和仪器
三、实验数据及处理
1.数据记录
2.布片展开图:截面单元体应力状态图:
34
4.根据实测数据计算A,B,C,D各点主应力大小及方向和剪应力的大小。
5.计算各点主应力大小及方向、剪应力的大小。
6.值和理论值的相对误差。
四、问题讨论
分析形成误差的主要因素。
弯扭组合变形的主应力测定原始试验数据记录
实验九偏心拉伸实验
实验时间:设备编号:温度:湿度: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设备和仪器
三、实验数据及处理
1、试件尺寸及有关数据:
2、载荷及应变:
3、弹性模量计算:
4、偏心距计算:
5、正应力实验值计算:
6、正应力理论值计算(应用叠加原理):
7、误差分析:
实验九偏心拉伸实验原始试验数据记录
实验十偏心压缩实验
实验时间:设备编号:温度:湿度: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设备和仪器
三、实验数据及处理
1、试件尺寸及有关数据
2、载荷及应变
3、弹性模量计算:
4、偏心距计算:
5、正应力实验值计算:
6、正应力理论值计算(应用叠加原理):
7、误差分析:
实验十偏心压缩实验原始试验数据记录
实验十二金属轴件的高低周拉、扭疲劳演示实验实验时间:设备编号:温度:湿度: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设备和仪器
三、实验数据及处理
四、问题讨论
1.什么是“金属疲劳”,疲劳破坏的机理是什么?
2.疲劳断口有什么特点?
3.在应变疲劳试验中,材料的循环应力一应变曲线是如何测绘的?
实验十二金属轴件的高低周拉、扭疲劳演示实验原始试验数据记录
实验十三冲击实验
实验时间:设备编号:温度:湿度: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设备和仪器
三、实验数据及处理
四、问题讨论
(1)分析比较低碳钢与铸铁在冲击载荷作用下所表现的力学性能及破坏特性。
(2)试解释缺口附近产生脆性破坏的原因。
实验十三冲击实验原始试验数据记录
实验十四压杆稳定实验
实验时间:设备编号:温度:湿度: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设备和仪器
三、实验数据及处理
1、试件尺寸及有关数据:
弹性模量E
长度系数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