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法灸法学 第六章 灸法和拔罐法
针灸学之灸法和拔罐法共72页文档
41、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 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42、只有在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 己。——德国
43、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 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玛丽·佩蒂博恩·普尔
44、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 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学之灸法和拔罐法
11、用道德的示范来造就一个人,显然比用法律来约束他更有价值。—— 希腊
12、法律是无私的,对谁都一视同仁。在每件事上,她都不徇私情。—— 托马斯
13、公正的法律限制不了好的自由,因为好人不会去做法律不允许的事 情。——弗劳德
14、法律是为了保护无辜而制定的。——爱略特 15、像房子一样,法律和法律都是相互依存的。——伯克
刺法、灸法和火罐法
刺法、灸法与火罐法毫针刺法针灸体位仰卧位:适宜于取头、面、胸、腹部腧穴,和上、下肢部分腧穴。
侧卧位:适宜于取身体侧面少阳经腧穴和上、下肢的部分腧穴。
俯卧位:适宜于取头、项、脊背、腰尻部腧穴,和下肢背侧及上肢部分腧穴。
仰靠坐位:适宜于取前头、颜面和颈前等部位的腧穴。
俯伏坐位:适宜于取后头和项、背部的腧穴。
侧伏坐位:适宜于取头部的一侧、面颊及耳前后部位的腧穴对初诊、精神紧张或年老、体弱、病重的患者,有条件时,应尽量采取卧位,以防病人感到疲劳或晕针等。
针刺前的消毒灭菌范围应包括针具器械、医生的手指和病人的施针部位。
毫针进针手法临床上一般用右手持针操作,主要是以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其状如持毛笔,故右手称为“刺手”。
左手爪切按压所刺部位或辅助针身,故称左手为“押手”。
刺手的作用,是掌握针具,施行手法操作;进针时,运指力于针尖,而使针刺入皮肤,行针时便于左右捻转,上下提插和弹震刮搓以及出针时的手法操作等。
押手的作用,主要是固定腧穴位臵,夹持针身协助刺手进针,使针身有所依附,保持针垂直,力达针尖,以利于进针,减少刺痛和协助调节、控制针感。
具体的进针方法,临床常用有以下几种:1、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腧穴位臵的旁边,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腧穴。
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2、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持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腧穴的皮肤表面位臵,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
此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
3、插刺进针法即单用右手拇、食二指夹持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使针尖露出2~3分,对准腧穴位臵,将针迅速刺入腧穴,然后将针捻转刺入一定深度,并根据需要选用适当押手配合行针。
4、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部位的腧穴。
5、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针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端将针刺入。
针刺、灸法、拔罐、刮痧、推拿操作规范-实用
针灸常用技术操作规程一、针刺疗法针刺是中医最常用的技术操作,即用金属制成不同形状的针,运用不同手法在人体上刺激一定的穴位,通过经络腧穴,调整人体脏腑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护理上常见有毫针刺法、梅花针刺法、耳针刺法等。
1、毫针刺法(1)物品准备:治疗盘内备以消毒的毫针、镊子、75%酒精棉球,干棉球、弯盘2个(一个盛放污棉球;一个内盛消毒液,浸泡用过的毫针)。
(2)体位:根据针刺穴位的不同,选择适宜的体位,充分暴露针刺部位,以操作方便、病人感到舒适、肌肉放松能持久留针为宜。
如:胸腹部穴位取仰卧屈膝或仰靠坐位,背部穴取俯伏坐位或俯卧位。
(3)进针法:以75%酒精棉球消毒穴位皮肤后,术者以左手拇指或食指按压穴位,用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缘,以拇、食指下压力快速将针刺入皮肤,然后右手边捻转针柄边将针体刺入深处。
此为单手进针法,多用于5cm以内的短针。
若为6.67~10cm以上的长针,可采用双手进针,即以左手拇、食指裹棉球捏住针体,露出针尖0.67~1cm,右手拇、食指夹持针柄,两手同时下压,快速将针尖刺入穴位皮肤,然后左手支持针体,右手拇、食指捻转针柄,将针刺入深处。
(4)针感:当针刺入一定深度时,局部出现酸、麻、胀、重感,亦可向一定方向传导。
此谓“得气”,为正常针感。
(5)进针角度:针体与皮肤呈直角,垂直刺入,称“直刺”,适用于肌肉丰厚、深刺部位;针体与皮肤呈45。
角刺入,称"横刺"适用于肌肉浅薄的部位,如头面部。
(6)手法:针刺得气后,根据证的虚实,采用相应的补泻手法。
一般在得气后,捻转幅度小,速度慢,或提插时,重插慢提为补法;相反,在得气后捻转幅度大,速度快,或提插时轻插重提为泻法。
(7)起针:左手将消毒干棉球按压穴位处,右手、拇食指将针柄轻轻捻转上提,将针取出,同时左手用棉球轻轻按压穴位即可。
(8)针刺的护理:①行针刺操作时,环境必须保持整洁、空气新鲜、光线充足、温度适宜。
【PPT】刺法灸法学
1 一般罐的启法:
2 抽气罐的启法: 3 水(药)罐的启法: (四)效应观察 1 治疗效应:启罐后吸拔部出现点片状紫红色:瘀点、
瘀块,或兼微热痛感,称为罐斑或罐印,为正常反应,1 -2天后即自行消失。
2 病理反应:
(1)湿盛或寒湿:罐斑如显水泡、水肿与水气状; (2)湿热:若水气色黄; (3)久病湿盛血瘀:水泡呈红色或黑色; (4)瘀血:罐斑色深紫; (5)热毒瘀结:罐斑色深紫黑触之痛、伴身热;
(二)临床运用 1 功用:疏风解表,行气化痰,开窍熄风 2 主治:小儿惊风、脐风、抽搐、昏迷、腮
腺炎、急性扁桃腺炎等。 3 处方示例: (1)腮腺炎 (2)急性扁桃腺炎 (3)小儿腹泻 (4)鼻衄 (5)多发性疖肿
(三)注意事项
1 高热、烦渴、咯血等热盛者不宜使用本法; 2 灯芯草蘸油不宜过多,否则易滴在患者身
3 温肾健脾
4 回阳固脱
5 益气升阳
6 消瘀散结、拔毒泄热
7 防病保健
二 艾灸法注意事项
(一)体位选择和施灸顺序
1 体位选择:以体位自然,肌肉放松,施灸部位明 显暴露,艾炷放置平稳,燃烧时火力集中,热力 易于深透肌肉;便于医生正确取穴,方便操作, 患者能坚持施灸治疗全过程为准。
2 施灸顺序:先上后下、先背后腹、先头部后四肢、 先阳经后阴经。
4 点灸药笔用后可插入所附玻璃管中灭火,每 支可用10小时。
(三)临床运用
1 适应症:各种疼痛、炎症
2 取穴要点:
(1)近取选穴;
(2)远取选穴;
(3)穴组更替
3 治疗时间:以上操作均可在2-3分钟内完成, 最多不要超过5分钟。
灸法种类总结:
第四节 拔罐法
刺法灸法学各章节习题和各章节参考答案
刺法灸法学各章节习题和各章节参考答案第一章概论习题一、选择题(一)A型题1.针刺起源于()A.旧石器时代B.新石器时代C.春秋时期D.战国时期E.秦汉时期2.用于按摩分肉之间,治分肉之间病症的针具是()A.圆针B.圆利针C.长针D.大针E.鍉针3.最早记载艾灸法的文献是()A.马王堆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B.《曹氏灸方》C.《备急灸法》D.《孟子·离娄篇》E.《黄帝明堂灸法》4.十四字手法最早记载于哪一部著作()A.《灵枢》B.《针经指南》C.《金针赋》D.《针灸大成》E.《神应经》(二)B型题A.艾条灸B.灯火灸C.间接灸D.温针灸E.天灸1.以上属于非艾灸法的是()2.以上属于腧穴药物敷贴法的是()A.十二字手法B.下手八法C.阳中隐阴D.青龙摆尾E.进水泻法3.以上属于“治病八法”的是()4.以上属于“飞经走气”四法的是()(三)C型题A.间接灸B.实按灸C.两者均是D.两者均非1.以上属于艾条灸的是()2.以上属于艾炷灸的是()A.电针B.水针C.两者均是D.两者均非3.以上属于毫针治疗技术的方法是()4.以上属于腧穴特种治疗技术的方法是()(四)X型题1.以下属于《内经》九针的针具有()A.圆针B.锋针C.大针D.长针E.皮内针2.刺法灸法学的内容主要包括()A.腧穴特种治疗技术B.灸法技术C.针刺技术D.推拿技术E.特定部位刺法技术二、判断题1.《难经·七十八难》进一步强调左右手配合行针。
()2.《内经》主张补泻手法分层而施。
()三、填空题3.比较成熟的特定部位刺法有耳针法、和。
4.《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说:“中气穴则,中肉节则。
”四、名词解释1.刺法灸法学五、简答题1.列举九针的治疗作用。
六、问答题1.为什么说针灸感应的获得,是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第一章概论参考答案一、选择题(一)A型题1.B 2.A 3.D 4.B(二)B型题1.B 2.E 3.C 4.D(三)C型题1.B 2.A 3.D 4.C(四)X型题1.ABCD 2.ABCE二、判断题1.√ 2.×三、填空题1.头皮针法;腕踝针法2.针游于巷;皮肤痛四、名词解释1.刺法灸法学是以各种针灸技术的操作方法、临床应用及作用原理为主要内容的针灸分支学科,是针灸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刺法灸法教学大纲(修改)
《刺法灸法学》教学大纲 (供针灸推拿专业、针灸推拿专业用)新疆医科大学中医学院针灸基础教研室《刺法灸法学》教学大纲(供针灸推拿专业用)I 前言刺法灸法学是以各种针灸技术的操作方法、临床应用及作用原理为主要内容的针灸分支学科。
刺法灸法学是针灸理论和针灸临床之间的桥梁。
通过本课程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临床常用的各种针灸技术和操作技能,熟悉和了解古今各种针灸技术方法的作用原理和临床应用情况。
刺法灸法学是针推专业的主干课程,属必修考试课。
刺法灸法学的教学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为课堂讲授内容,介绍本学科的学科特点、内容范围、历史发展和作用地位;重点介绍毫针刺法、分部腧穴操作、针刺手法;同时介绍灸法、拔罐法、耳针、头皮针、三棱针、皮肤针、皮内针、火针、芒针和鍉针、电针、腧穴药物注射与敷贴、激光照射、磁疗等技术的操作方法、临床应用和注意事项。
针灸技术现代研究,重点介绍针刺手法、艾灸法现代研究概况,以及现代针灸器械和用具的研制应用内容。
另一部分又称针灸技能训练,是教师做操作示范,指导学生动手实践,使学生掌握刺法灸法学的基本技术和技能,并进行实际操作考核。
针灸技能训练实验,以常用针灸技术能力训练为主要内容,训练前期在实验室进行,教学后期可安排在课间或课余进行临床见习。
技能考核在刺灸法课程结束时和针灸临床集中教学实习课之前具体实施,主要是对学生操作技能的考核与评分,并可作为学生毕业考核临床技能的项目之一。
本大纲适用于大学本科五年制针灸推拿专业、针灸推拿骨伤方向、针灸推拿(外向型)教学班使用。
现将大纲使用中有关问题说明如下:1、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大纲每一章节均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部分组成。
教学目的注明教学目标(国家执业资质标准要求及章节之间相互关系),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级别,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级别对应,并统一标示(核心内容即知识点以下划实线,重点内容以下划虚线,一般内容不标示)便于学生重点学习。
灸法和拔罐法
第六章灸法和拔罐法第一节灸法灸法,是用艾绒或其他药物放在穴位上烧灼、熏熨,借其温热刺激与药物作用,温通气血、扶正祛邪,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外治方法。
灸材:艾绒或其他药物(如硫磺)。
方法:放在穴位上烧灼、熏熨。
原理:古代,灸法称灸焫。
《内经》有“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的记载。
《说文解字》说:“灸,灼也,从火音‘灸’,灸乃治病之法。
”可见灸法是一种用灸火持续熏烤来治病的方法。
灸法分为艾灸法和非灸法两大类,艾灸法以艾绒为灸材,我国自春秋战国时期就开始采用艾绒作为施灸材料,一直沿用至今。
艾成了施灸的主要材料,而艾灸,便是灸法的基本内容或主要内容。
非艾灸法指艾绒以外的药物作为灸材施灸的方法。
古代有硫黄灸、黄蜡灸、桑枝灸、桃技灸、药捻灸、药锭灸等方法,现代有灯火灸、药线灸、药笔灸等方法,作为广义的灸法,还包括药熏蒸气灸和药物贴敷法。
现将非艾灸法列举如下:狭义广义一.艾灸材料(一)艾叶与艾绒灸法温和热力药物作用经络传导温通气血扶正祛邪非艾灸法古代:硫黄灸、黄蜡灸、桑枝灸、桃枝灸、药捻灸、药锭灸等。
现代:灯火灸、药线灸、药笔灸等。
药熏蒸气灸法:五倍子蒸气灸、乌梅蒸气灸、姜椒蒸气灸、枸杞根蒸气灸等。
药物贴敷法:毛茛灸、旱莲草灸、白芥子灸、蒜泥灸、吴茱萸灸、巴豆霜灸等。
艾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长于全国各地山野之中,以湖北蕲州出产的艾最好,又称蕲艾。
艾叶气味芳香,一般在农历4~5月间,叶盛花未开之时,采收新鲜肥厚的艾叶,晒干备用。
1.艾叶的化学成分(见表6-1)表6-1 艾叶的化学成分成分%无氮素有机物(主要是纤维质)66.85含氮素有机物(主要是蛋白质)11.31水分8.98溶醚成分(其中含挥发油0.02%) 4.42离子成分(包括钾、钠、钙、镁、铝)8.44①艾叶含纤维质多(66.85%),水分少(8.98%),还有很多可燃有机物(含氮素有机物、挥发油),是理想的施灸材料。
②艾叶含挥发油(0.02%)和众多的离子(钾、钢、钙、镁、铝:8.44%),具有兴奋中枢神经、解热等作用。
灸法与拔罐法
刺血 ( 刺络 ) 拔罐法 : 先用三棱针或粗毫针、皮 肤针等,按病变部位的大小和出血量要求或按 刺血法要求,刺破小血管,然后拔以火罐,可 加强刺血法的疗效。此法应用较广泛,多用于 各种急慢性组织损伤、神经性皮炎、痤疮、皮 肤瘙痒症、丹毒、哮喘、坐骨神经痛。 留针拔罐法 : 此法是将针刺和拔罐相结合应用 的一种方法。操作时先针刺得气后留针,再以 针为中心,将罐拔上,留置 lO ~ 15min ,然后 起罐、起针。
拔罐的适应范围
随罐具的不断创新,吸拔方法与罐法的增多, 加之作用机理的深入研究,拔罐疗法的适应证也相 应增多。除主要用于治疗疾病外,还可用于预防保 健。
①内科病:感冒、发热、中暑;急慢性支气管炎、支 气管哮喘;高血压病、动脉硬化;面神经麻痹、头 痛、三叉神经痛、神经衰弱、中风后遗症;呕吐、 便秘、胃肠痉挛、慢性阑尾炎、慢性腹泻、慢性肝 炎;尿潴留、尿失禁。
应用:感冒、呕吐、腹痛、泄泻、遗精、阳痿 、早泄、不孕、痛经、面瘫及风寒湿痹等
(2)隔蒜灸 有隔蒜片灸和隔蒜泥灸两种。前者是将独头 大蒜横切成约3mm的薄片,用针扎孔数个,放在 患处或施灸穴位上,用大、中艾炷点燃放在蒜片中 心施灸,每施灸4-壮,须更换新蒜片,继续灸治 。后者将大蒜捣成蒜泥状,置患处或施灸穴位上, 在蒜泥上铺上艾绒或艾炷,点燃施灸。此两种隔蒜 灸法,每穴每次宜灸足7壮,以灸处泛红为度。 作用:消肿、拔毒、散结、止痛 应用:临床适用于治疗痈、疽、疮、疖、肺 痨、腹中积块及蛇蝎毒虫所伤等病证。
(3)隔盐灸
将干燥的食盐纳入脐中,填平脐孔,上置大艾 炷施灸。患者有灼痛,即更换艾炷。亦有于盐上放 置姜片施灸,待患者有灼痛时,可将姜片提起,保 留余热至燃完一炷。一般可灸3-7壮。急性病可多 灸,不限制壮数。 作用:回阳、救逆、固脱
针灸学课件--刺灸方法1.拔罐法
letting
puncturing and cupping) 又称刺络拔罐法,即在应拔部位的皮肤消毒 后,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或用皮肤针叩打后, 再将火罐吸拔于点刺的部位,使之出血,以 加强刺血治疗的作用。 一般刺血后拔罐留置10~15分钟,多用于治疗 丹毒、扭伤、乳痈等。
三、拔罐方法
(五)留针拔罐法(retaining
五、起罐方法和注意事项
(二)注意事项 3. 用火罐时应注意勿灼伤或烫伤皮肤。若烫伤或 留罐时间太长而皮肤起水泡时,小的勿须处理,仅 敷以消毒纱布,防止擦破即可;水泡较大时,用消 毒针将水放出,涂以龙胆紫药水,或用消毒纱布包 敷,以防感染。 4.皮肤有过敏、溃疡、水肿及心脏、大血管分布 部位,不宜拔罐。高热抽搐者,以及孕妇的腹部、 腰骶部位,亦不宜拔罐。
needle and
cupping)简称针罐 即在针刺留针时,将罐拔在以针为中心的部 位上,约5~10分钟,待皮肤红润,充血或瘀 血时,将罐起下,然后将针起出。 此法能起到针罐配合的作用 。
四、拔罐的作用和适应范围
拔罐法具有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消肿止
痛、祛风散寒等作用。 其适应范围较为广泛,一般多用于风寒湿 痹、腰背肩臂腿痛、关节痛、软组织闪挫 扭伤及伤风感冒、头痛、咳嗽、哮喘、胃 脘痛、呕吐、腹痛、泄泻、痛经、中风偏 枯等。
三、拔罐方法
(三)闪罐法(successive
flash cupping) 即将罐拔住后,立即起下,如此反复多次地 拔住起下,起下拔住,直至皮肤潮红、充血, 或瘀血为度。 多用于局部皮肤麻木、疼痛或功能减退等疾 患,尤其适用于不宜留罐的患者,如小儿、 年轻罐法(blood
二、罐的吸附方法
(三)抽气吸法
灸法
二、注意事项
(一)体位选择和施灸顺序
1、体位选择:应需便于医生正确取穴,方便操作,患者能 体位选择:应需便于医生正确取穴,方便操作, 坚持施灸治疗的全过程。 坚持施灸治疗的全过程。 2、施灸顺序:一般宜“先上后下、先背后腹、先头部后四 施灸顺序:一般宜“先上后下、先背后腹、 肢、先阳经后阴经”。 先阳经后阴经”
四、温针灸
温针灸是针刺 艾灸结合应用 温针灸是针刺与艾灸结合应用 针刺与 的一种方法,适用于即需要留针而 的一种方法, 又适宜用艾灸的病症。 又适宜用艾灸的病症。 五、温灸器灸 利用器具施灸的方法。 利用器具施灸的方法。
第二节
艾灸法的临床应用
一、艾灸法的治疗作用和适应范围
1、温经通络:寒凝血滞、经络痹阻所致的风寒湿痹、痛经、 温经通络:寒凝血滞、经络痹阻所致的风寒湿痹、痛经、 经闭、寒疝、腹痛等。 经闭、寒疝、腹痛等。 2、祛风解表、温中散寒:风寒外袭之表证、脾胃寒盛之呕 祛风解表、温中散寒:风寒外袭之表证、 吐、胃痛、泄泻。 胃痛、泄泻。 3、温肾健脾:脾肾阳虚的久泄、久痢、遗尿、阳痿、早泄。 温肾健脾:脾肾阳虚的久泄、久痢、遗尿、阳痿、早泄。
2、非化脓法
主要是麦粒灸。即用麦粒大的小艾炷直接在腧穴上施灸, 主要是麦粒灸。即用麦粒大的小艾炷直接在腧穴上施灸, 灸后不引起化脓。 灸后不引起化脓。 (1)操作方法: 操作方法: 在穴位上涂凡士林,使之黏附,放置艾炷点燃,病人有温 在穴位上涂凡士林,使之黏附,放置艾炷点燃, 热或灼痛感时,即更换艾炷一般可用3-7壮 。本法灼痛时间短, 本法灼痛时间短, 热或灼痛感时,即更换艾炷一般可用3 约20秒钟左右。 20秒钟左右。 秒钟左右 (2)临床应用: 临床应用: 适用于气血虚弱、小儿发育不良及虚寒轻症。 适用于气血虚弱、
灸法拔罐法PPT课件
2.治疗作用
1. 止 痛 作 用 : a. 降 低 神 经 的 兴 奋 性 , 提 高 痛 阈——即时止痛。B.改善局部组织的血液循环, 改善病变局部的组织营养状态,消炎、消除水 肿作用——较长时止痛。
2.解除血管痉挛,促进周围血液循环:① 降 低交感神经兴奋性—扩张血管—血流加速。② 刺激组织—组织胺—扩张血管—血流加速。③ 刺激肌肉有节律性收缩。
11
6.起罐法
7.临床应用
• 拔罐形式:
(1)单罐—单罐独用,病变范围小。
(2)多罐—多罐并用,病变范围大。
(3)闪罐 —反复起、拨罐 (局部麻痛)。
(4)留罐—吸拨后留置一定时间(10-15分钟)。
(5)走罐—拨罐时在皮肤上涂一层凡士林,吸拨后 在皮肤表面来回推拉(病变范围大而平坦)。
• 综合运用:
3.对神经肌肉的刺激作用:密波—降低兴奋性, 解除神经肌肉痉挛。疏波、断续波、起伏波— 收缩加强,紧张度增高。
15
3.操作方法
3. 1 选穴
必须选取两个穴位以上,一般以取用同 侧肢体1-3对穴位(即用1-3对导线)为宜。
3.2 电针方法
①针刺入穴位有得气感后。
②将电针机的输出旋纽转到零,打开电源 开关。
4
• ②隔蒜灸 • 功效:消瘀散结,消炎止痛 • 适应症:外科疮肿初起,可用9-10壮。 • ③隔盐灸 • 功效:回阳固脱,温中散寒 • 适应症:中风脱症、暴泻、腹痛。 • ④隔附子饼灸 • 功效:温肾壮阳,祛寒凝肿痛 • 适应症:遗精阳痿、阴疽疮肿。
5
4.2 艾卷灸
• 悬灸 • ①温和灸:适应症:各种病症,如面瘫,灸面
(1)防灸火(用过的艾条,应装在小口玻璃瓶 内,防复燃)。 (2)颜面、五官、关节不宜用疤痕灸。 (3)心、大血管、粘膜附近不宜灸。 (4)孕妇腹部、腰骶部慎灸。 (5)实热、阴虚证不宜灸。 (6)灸后护理,防感染。
针刺、灸法、拔罐、刮痧、推拿操作规范
针刺、灸法、拔罐、刮痧、推拿操作规范一、针刺疗法:针刺是中医最常用的技术操作,即用金属制成不同形状的针,运用不同手法在人体上刺激一定的穴位,通过经络腧穴,调整人体脏腑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护理上常见有毫针刺法、梅花针刺法、耳针刺法等。
1、毫针刺法:(1)物品准备:治疗盘内备以消毒的毫针、镊子、75%酒精棉球,干棉球、弯盘2个,一个盛放污棉球;一个内盛消毒液,浸泡用过的毫针)。
(2)体位:根据针刺穴位的不同,选择适宜的体位,充分暴露针刺部位,以操作方便、病人感到舒适、肌肉放松能持久留针为宜。
如:胸腹部穴位取仰卧屈膝或仰靠坐位,背部穴取俯伏坐位或俯卧位。
(3)进针法:以75%酒精棉球消毒穴位皮肤后,术者以左手拇指或食指按压穴位,用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缘,以拇、食指下压力快速将针刺入皮肤,然后右手边捻转针柄边将针体刺入深处。
此为单手进针法,多用于5cm以内的短针。
若为6.67~10cm以上的长针,可采用双手进针,即以左手拇、食指裹棉球捏住针体,露出针尖0.67~1cm,右手拇、食指夹持针柄,两手同时下压,快速将针尖刺入穴位皮肤,然后左手支持针体,右手拇、食指捻转针柄,将针刺入深处。
(4)针感:当针刺入一定深度时,局部出现酸、麻、胀、重感,亦可向一定方向传导。
此谓“得气”,为正常针感。
(5)进针角度:针体与皮肤呈直角,垂直刺入,称“直刺”,适用于肌肉丰厚、深刺部位;针体与皮肤呈45。
角刺入,称"横刺"适用于肌肉浅薄的部位,如头面部。
(6)手法:针刺得气后,根据证的虚实,采用相应的补泻手法。
一般在得气后,捻转幅度小,速度慢,或提插时,重插慢提为补法;相反,在得气后捻转幅度大,速度快,或提插时轻插重提为泻法。
(7)起针:左手将消毒干棉球按压穴位处,右手、拇食指将针柄轻轻捻转上提,将针取出,同时左手用棉球轻轻按压穴位即可。
(8)针刺的护理:①行针刺操作时,环境必须保持整洁、空气新鲜、光线充足、温度适宜。
刺灸法及拔罐法
刺灸法及拔罐法刘东霞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T_b目的要求1. 掌握毫针刺法的进针法、行针手法、补泻手法、出针法2. 掌握灸法、拔罐法、刺血疗法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3. 熟悉刮痧疗法、电针法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4. 了解毫针的构造及针刺准备内容介绍1. 毫针的构造及针刺准备2. 毫针刺法3. 灸法4. 拔罐法5. 刺血疗法6. 刮痧疗法7. 电针法T_e一、毫针的构造及针刺准备B_e(一)基本构造毫针主要由针尖、针身、针根、针柄及针尾几部分构成。
毫针的规格是以针身的粗细和长度区分,粗细(0.26-0.45mm)长度(0.5-4.5寸),临床以粗细(0.32-0.38mm)和长度(1-3寸)最为常用。
(二)针刺准备1. 毫针的选择应根据病人的性别、年龄、形体的胖瘦、体质的强弱、病情的虚实、病变部位的表里深浅和腧穴所在的部位,选择长短、粗细适宜的毫针。
2. 消毒包括针具器械、医者的双手、病人的施术部位、治疗室等的消毒。
针具消毒:高压蒸气灭菌法(将毫针等针具用布包好或放入不锈钢容器中,放在密闭的高压蒸气锅内灭菌),药液浸泡消毒法(将针具放入75%酒精内浸泡30—60分钟,取出用消毒巾或消毒棉球擦干后使用)。
医者的双手:在针刺前,医者应先用肥皂水将手洗刷干净,待干后再用75%酒精棉球擦拭后,方可持针操作。
病人的施术部位:在要针刺的穴位皮肤上直接用75%酒精擦拭消毒,擦拭时应从穴位部位的中心点向外绕圈消毒。
治疗室内的消毒:包括诊疗床、被服等物品的按时更换,有条件者可一人一套,室内可紫外线灯定期消毒。
3.体位的选择选择适宜的体位,对于针灸有着重要意义,临床常用的体位有:仰卧位(适宜于取头、面、胸、腹部腧穴和上下肢部分腧穴),侧卧位(适用取身体侧面少阳经腧穴和上下肢部分腧穴),俯卧位(适宜于头、颈、脊背、腰骶部腧穴和下肢背侧及上肢部分腧穴),仰靠坐位(适宜于取前头、颜面和颈前等部位的腧穴),俯伏坐位(适宜于取后头和项、背部的腧穴),侧伏坐位(适宜于取头部的一侧、面颊及耳前后部位的腧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灸用的材料
(Materials for moxibustion ) 艾叶的性能
《本草纲目》 艾叶 能灸百病 《本草从新》 艾叶 苦辛,生温熟热,纯阳 之情,能回垂绝之阳, 通十二经,走三阴,理 气血,逐寒湿----以之 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 病。
艾叶的采集与加工
3--5月采集新鲜肥厚的艾叶 暴晒— 捣碎--筛去梗砂— 反复----淡黄色艾绒(粗细)
1 闪火法
2 投火法
3 贴棉法
4 架火法
(二)水罐法 指拔罐时用水热排出罐内空气的方法。 1 水煮法 2 蒸汽法 (三)其他拔罐法
三 拔罐法的临床运用
(一)单罐法 用于病变部位明确、范围局限,或有固定压痛点 的病证。
(二)多罐法 适宜于病变范围广泛或选穴 较多的病症。
(三)留罐法
又名坐罐法,拔罐后将罐留臵5-15分钟。多 用于深部组织损伤、颈肩腰腿痛、关节病变及 临床各科多种疾病。
温盒灸法
第二节 艾灸法的临床运用
一 艾灸法的治疗作用和适应范围
(一)艾灸法作用特点 1 艾灸法的作用,主要是温热透达腧穴深部,和 艾叶芳香温通药性的综合效应。 2 艾灸法的应用,以经脉陷下、阴阳皆虚,络脉 坚紧为宜。 3 艾灸法可治针刺或中药疗效不显著者。 4 艾灸法主要用于寒证。 (二)适应范围 1 温经通络 2 祛风解表、温中散寒
三 灸法补泻 (一)补法 艾炷点燃臵穴位,不吹其火,待其徐 徐燃尽自灭,火力缓慢温和,灸治的 时间较长,壮数可多,灸毕一炷用手 指按一会施灸穴位,以使其真气聚而 不散。
(二)泻法 艾炷臵穴位点燃,用口吹旺其火,促 其快燃,火力较猛,快燃快灭,当患 者觉局部灼痛时,即迅速更换艾炷再 灸,灸治时间较短,壮数较少,灸毕 不按其穴,即开其穴,以起祛散邪气 的作用。
四 灸量
灸量指灸法达到的温热程度,不同地灸量可产生 不同的治疗效果。 (一)灸量使用原则 1 艾炷、壮数:灸量一般以艾炷的大小和壮数的多 少来计算;艾条灸、温灸器灸则以时间计算,太 乙针、雷火针是以熨灸的次数计算。 2 疗程:疗程长灸量大,用于慢性病;疗程短灸量 小,多用于急性病。 (二)灸量灵活掌握的方法 1 施灸方法 2 体质和年龄 3 施灸部位 4 病情
2 病理反应:
(1)湿盛或寒湿:罐斑如显水泡、水肿与水气状; (2)湿热:若水气色黄; (3)久病湿盛血瘀:水泡呈红色或黑色; (4)瘀血:罐斑色深紫; (5)热毒瘀结:罐斑色深紫黑触之痛、伴身热;
(6)虚寒证:罐斑无皮色变化,触之不温; (7)风邪为患:罐斑微痒或出现皮纹; (8)虚证:罐斑或血泡色淡; (9)其他:拔针罐后,血色深红为热,青色为寒凝血瘀。 (五)善后处理 启罐后,应用消毒棉球轻轻拭去拔罐部位紫红色罐斑上 的小水珠,若罐斑微觉痛痒,不可搔抓,数日内自可消 退。如现小水泡可任其自行吸收,不需处理;水泡较大, 应用消毒毫针刺破,放出水液,涂上龙胆紫。若出血应 用棉球拭净。若皮肤破损,应常规消毒,并用无菌敷料 覆盖其上。若系拔罐治疗疮痈,启罐后应拭净脓血,并 常规处理疮口。 处臵停妥后,嘱患者休息片刻才离开治疗室,并嘱1日或 2、3日再作治疗,视病情与反应而定。
四、灸法的分类和应用
第一节 艾灸法
一 艾灸材料 (一)艾叶与艾绒 艾叶 1 艾叶化学成分: 2 艾叶的性能:味辛、微苦、性温热,具 纯阳之性。艾火燃烧时热力温和,能窜 透皮肤,直达体表深部。 3 艾绒的制备: 4 艾绒的储藏: (二)艾绒制品 艾柱 1 艾炷 (1)艾炷规格:小炷、中炷、大炷
(2)艾炷制作方法: ① 手工制作法: ② 艾炷器制作法:
四 温针灸法 温针灸是针刺与 艾灸结合应用的一种 方法,适用于既需要 留针而又适宜用艾灸 的病症。
五
温灸器灸法 (一)温灸架灸 1 操作方法 2 临床应用
温灸器灸
(二)温筒器灸 1 温筒器结构 2 操作方法 3 临床应用 4 注意事项
(三)温盒灸法
用特制的盒形木制灸具,内装艾卷固定在一个 部位施灸的方法。 适用于较大面积的灸治,尤其适用于腰、背、 臀、腹部等处。
(二)艾灸禁忌及注意事项
1 禁忌症 (1)禁灸病症: (2)禁灸部位: 2 注意事项 (1)施术严肃认真,精心操作。施灸前应对患者 说明施灸要求,消除恐惧心理。若需瘢痕灸,须 事先征得统一。应处理好灸疮,防止感染。 (2)根据病人的体质和病证施灸,取穴宜少而精, 热力应充足,火力宜均匀,切勿乱灸暴灸。 (3)防止意外情况的发生。 (4)注意安全防火,防止烧烫伤。
化脓灸
(2)临床应用: ① 慢性腹泻 ② 哮喘 (3)注意事项:
2 非化脓灸法:主要是麦粒灸(稍大的艾 炷亦可)。即用麦粒大的小艾炷直接在 腧穴上施灸,灸后不引起化脓的方法。 又称为无瘢痕灸。
(1) 操作方法:
非化脓灸
(2) 临床运用: ① 小儿发育不良 ② 气血两虚
(二)间接灸 又称为隔物灸、间隔灸、间接灸。是 在艾炷与皮肤之间衬垫某些药物而施 灸的一种方法。具有艾灸与药物的双 重作用。
艾绒的特点
易燃味香、热力温和(新与旧不同)
可透达深部、便于制作艾炷、艾卷
●其它材料:灯心草 药捻 药锭
三、灸治的作用
(Function of moxibustion) 1、温经散寒 《素问 调经论》血气者,喜温
而恶寒,寒则泣而不流,温则消而去之 2、扶阳固脱 温补助阳
3、消肿散结 取其温通的作用
4、防病保健 关元 气海 命门 足三里
2 艾条 (1)纯艾条: (2)药艾条: 常用药艾条、太乙针、雷火针。
二 艾炷灸法 (一)直接灸:将艾炷直接放臵在施灸的 方法。 1 化脓灸:用黄豆大或枣核大艾炷直接 放臵在腧穴进行施灸,局部组织经烧 伤后产生无菌性化脓现象(灸疮)的 灸法。因灸疮愈合之后,多有瘢痕形 成,故又称瘢痕灸。
(1)操作方法: ① 间断法 ② 连续法
(3)穴组更替 3 治疗时间:以上操作均可在2-3分钟内完成, 最多不要超过5分钟。 灸法种类总结:
第四节 拔罐法
拔罐法是利用燃烧、抽吸、挤压等方法排除 罐内空气,造成负压,使罐吸附于体表腧穴 或患处产生刺激,以防止疾病的方法。古称 “角法”、“吸筒法”、“火罐气”。 一 常用罐具
(一)传统罐具 1 竹罐 2 陶瓷罐 3 玻璃罐
(二)临床运用 1 功用:疏风解表,行气化痰,开窍熄风 2 主治:小儿惊风、脐风、抽搐、昏迷、腮 腺炎、急性扁桃腺炎等。 3 处方示例: (1)腮腺炎 (2)急性扁桃腺炎 (3)小儿腹泻 (4)鼻衄 (5)多发性疖肿
(三)注意事项
1 高热、烦渴、咯血等热盛者不宜使用本法; 2 灯芯草蘸油不宜过多,否则易滴在患者身 上,造成烫伤; 3 动静脉浅表处、孕妇腹部不宜施灸; 4 幼儿体弱以及敏感者,颜面部位施灸时点 灼宜轻; 5 灸后局部注意防止感染,一般不留痕迹。
刺法灸法学
第六章 灸法和拔罐法
Moxibustion
一、概述(Introduction)
灸法的概念
《说文解字》灸,灼也,从火音久。 刺以石针曰砭,灼以艾火曰灸。 《素问异法方宜论》北方者……其民乐野处而 乳食,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 故灸焫者,也从北方来。
灸法概述
《足臂十一脉灸经》 《阴阳十一脉灸经》 灸法的发展 重灸派的出现 晋葛洪《肘后备急方》 唐王焘《外台秘要》 宋《西方子明堂灸经》 窦材《扁鹊心书》 清《神灸经论》
(四)闪罐法 适用于风湿痹痛、中风后遗症、以及肌肤麻 木、肌肉痿弱等。
(五)走罐法 又名“推罐法”、“拉罐法”。适用于病 变范围较广,肌肉丰厚而平整的部位。用于 治疗急性热病、瘫痪麻木、风湿痹证、肌肉 萎缩等。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六)针罐法
1 留针罐法 适用于治疗风湿痹证。注意不能用于胸背部, 以免 引起意外。
第三节 灯火灸 药线灸 药笔灸
一 灯火灸法
灯火灸是一种特殊的灸法,是用灯芯草蘸植物油点燃 后,迅速烧灼耳穴、腧穴或病变部位,以治疗疾病 的灸法。民间广泛使用,俗称“爆灯花”、“灯草 灸”。
(一)操作方法 选择烧灼穴位,并在皮肤上作出标记。取灯芯草10- 15cm长一根,蘸麻油少许,约浸3-4cm左右,用右 手拇、食指捏住灯芯草下1/3处。点燃灯芯草浸油端, 迅速敏捷地向选定的腧穴或部位烧灼,一触即提起。 可听见清脆的爆响声,如无爆响声,可重复一次。
三 药笔灸法
(一)药笔和药纸 1 药笔 2 药纸 (二)操作方法 1 药纸平铺于腧穴上,涂有药粉的一面贴近皮 肤。将药笔点燃,对准腧穴中心及其周围, 快速点穴3-4下,每点灸1次略行更换位置, 不宜重叠。 2 点灸手法应轻重适中,不要将药纸烧焦烧穿, 灸穴有蚊咬样轻微疼痛。
3 若点灸后皮肤不变色,不起泡,能保持效应 2-6小时。待1-2天后,点灸处可出现褐色 焦皮,数日后焦皮脱落,不留瘢痕。若点灸 后涂一点冰片油,可防止 痂皮产生。 4 点灸药笔用后可插入所附玻璃管中灭火,每 支可用10小时。 (三)临床运用 1 适应症:各种疼痛、炎症 2 取穴要点: (1)近取选穴; (2)远取选穴;
(三)临床运用 1 腧穴选取原则 2 疗程 (四)注意事项 1 持线时着火端必须露出线头,以略长于拇指端即 可。太长不便点火,太短易烧着术者。 2 施灸时以线头火星最旺时为点按良机。不要平按。 3 施灸手法是决定疗效的重要因素。 4 根据季节、气候及病情分别选用不同的药线。 5 线条搓得越紧越好。 6 灸后局部有灼热感或瘙痒感。 7 患者宜以坐位与卧位。 8 眼球及孕妇禁灸,实热证慎用本法。
灸法概述
灸法的特点
文献论述
《灵枢》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千金要方》若针而不灸,灸而不针, 非良医也,针灸不药, 药不针灸,尤非良医也 《医学入门》药之不及,针之不到, 必须灸之
刺激特点 温热刺激,与毫针刺法对穴
位的刺激方式不同
临床运用 取材简便、与针刺疗法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