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石山区的脱贫致富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石山区的脱贫致富路
----记凌云县泗城镇陇雅村吴天来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事迹
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凌云县泗城镇陇雅村,位于凌云县东北部,距凌云县城20多公里,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海拨1100米,年平均气温19.9°C,年平均降雨量1226.4毫米,是典型的大石山区。全村总面积25450亩,有15个村民小组42个自然屯302户1242人,居住着壮、汉、瑶三个民族。
一、陇雅村的领头雁吴天来
陇雅村和吴天来的关系密不可分。吴天来,男,汉族,生于1958年,凌云县泗城镇陇雅村陇雅屯人。读高中的时候因家庭困难从凌云中学辍学回家务农。1982年秋,吴天来发现村子的地里有一种硬度大、表面凹凸粗糙的怪石,拿到县矿产公司化验后确认是黄锑矿。于是,他与县矿产公司签订了购销合同,办理了开采证及代理收购证,回村里发动群众采矿,从此家庭收入不断增长。接着他又利用自身的积蓄办起了供销店,为农民供应生产生活用品。再后来他又做起了购销金银花为主的中药材的生意。经十几年的打拼,吴天来成了当地远近闻名的老板,家资几十万元之多,成了陇雅村在同样艰苦的环境中改变贫穷命运的第一人。1995年2月,吴天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96年当选为陇雅村党支部书记。
吴天来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号召力来自于他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而且他是一位有头脑有想法的新时代农民,面对陇雅村贫困的状况,吴天来不但做群众的思想工作上很有能力,而且在做发展规划、搞项目赚钱上也很有能力。正是由于有吴天来这样的领头人,才能够把陇雅村群众的积极性与热情调动起来、将大家组织起来,齐心协力在大石山中探索出了有特色的产业新模式。由于吴天来的突出表现,获得的荣誉和称号不计其数,最主要的有:2000年荣获全国扶贫贡献奖;2001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2005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2007年被评为全国道德楷模;
2009年被国务院授予“时代领跑者”称号;是党的十七届、十八届代表。没有吴天来这样的领头雁,就没有陇雅村的脱贫致富。
二、陇雅村的新旧对比
(一)陇雅村的现状
陇雅村座落在桂西北的喀斯特大山中,一座座样式新颖的小楼错落有致,白墙、红瓦,使庭院显得格外漂亮,条条水泥路、石板路连村入户。干净整洁、绿树成荫、环境优美的陇雅村被郁郁葱葱的桑园包围着。陇堆屯(陇雅村核心屯)的寨门上隽刻着“为了生存,永不放弃”八个红色大字,这是吴天来用他长满老茧的大手写下的,陇雅人就是依靠这种精神在吴天来的带领下,彻底改变了陇雅村的贫困落后。
从1996年以来,陇雅村在村两委和吴天来的带领下,充分利用当地有限的自然资源条件,大力发展桑蚕、养猪、中药材、石材加工等特色产业,大力进行公路修通、道路硬化、房屋改造、人畜饮水、沼气池等基础设施建设。2012年11月,陇雅村被授予“全国生态文明村”称号。广西开展“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是2013年4月提出的,这给凌云县其他村屯做了很好的榜样,有利推动“美丽凌云·清洁乡村”活动的开展。
截止2012年陇雅村人均纯收入5700元,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示范村。这时的吴天来已经名声在外,但是他依旧勤勤恳恳的做他该做的事。
(二)陇雅村的过去
大约在1780年,欧姓先祖到陇堆屯(陇雅村的核心屯)开发,住了数十年,欧氏觉得这里野兽出没,水源缺乏,远离平地,生产生活不便,所以就想迁移到其它地方居住。公元1831年(清道光11年)跟随父亲吴胜金从四川迁居到凌云杂福的吴秀洪,与父亲分家后带着四弟吴秀和来到这里与欧姓人协商,兑了欧家的土地、房产、牲畜及生产生活用具,住进了欧家的房屋,开始了这里的开发和建设。因为这里的一切都是兑来的,后来人们就习惯上把这里称为“弄兑”。后来搞土地改革时,
工作队员把“弄兑”记为“陇堆”,这一寨名一直沿用至今。从吴秀洪开始,历经181年,到2012年止,陇堆屯由一户人家发展到如今的42户。陇雅村地处偏远,距离凌云县城20多公里,在未通公路以前,到县城需要七八个小时,人们往来进出均是羊肠小道,搬运货物全靠肩挑背驮。而且这里山高石头多,“耕地夹在石头缝里,房子建在石头上,喝水要钻石头洞,出门要攀石头山”是这里的真实写照。
全村1200多人直至1998年人均粮食还只有110公斤,纯收入344元,贫困率达70%。1995年春,一群清华大学的学生到陇雅村考察,看到这里的情况后断言:“陇雅环境恶劣,根本不是人类生存的地方,这种地方的农户如果不搞异地安置,永远走不出贫困。”过去的陇雅村,真是一个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地方。
三、大搞基础设施建设为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保障
(一)把“三不通”变成“三通”
陇雅村是典型的大石区,要想脱贫致富,首要任务就是要把水、电、路三不通变成“三通”。
1.在崇山峻岭中实现屯屯通公路
陇雅人用“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地无三尺平,神仙莫奈何”来形容这里恶劣的自然条件。可贵的是陇雅人相信,只要发扬艰奋斗的精神就有可能改变贫困。1996年秋,吴天来垫出资金25.2万元,带领群众把通往官仓的13公里机耕路改建成村级公路。接着,吴天来又带领群众修通通往乡政府的公路。这条公路所经过的地方,50%的路面都是在壁岩上炸出来,工程任务十分艰巨。当时身为村党支部副书记的吴天来个人共投入7.4万元做这条路的测绘等前期工作。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没有钱购买炸药,他就向县物资局求助,弄回炸药15吨。民工们没有伙食费,他把家中的1400公斤口粮,50多公斤腊肉全送上工地。在400多名民工不停奋战和全村老小的大力支持下,总投资约80万元,长14.14公里的公路硬是在山脊上一尺一尺地向前延伸并最终建成。
2000年下半年,凌云县决定开展屯级公路大会战,此时陇雅村还有二十几个自然屯没通公路,任务很重。其中有一条叫拉号公路,全长10公里,穿越12个屯,要打通3处壁岩,两个回头弯,一个大拉槽,是凌云县屯级公路建设中最长、最难、最险的一条。但陇雅村党支部充分发挥党员、民兵的作用,56天就修通了。在屯级公路大会战中,陇雅全村共投工投劳9万多个工日,平均每人上工72天。后来又修通了42条120公里的公路,实现在屯屯通公路,甚至连只有一户人家的村屯也通了公路。
2.在崇山峻岭中进行农网改造
1995年7月,凌云县农村初级电气化通过验收,全县97%的村通了电,然而,陇雅村却是那3%不通电的村之一。陇雅村的群众焦急万分。村里马上召开党员、村民骨干大会,决定要拉电。但初步预算,这个项目不包括投工,人均要集资250元。250元虽然不算多,但困难可想而知!就在大家为难的时候,吴天来主动要求承担集资任务。刚开始发动群众的时候很难筹集资金,于是吴天来自己先垫钱买回电杆,并请人拉到村里。乡亲们看到吴天来真的做起来了,也都纷纷行动起来,有的取出存款,有的想办法贷款,有的干脆卖了年猪。尽管如此,筹到的款还是很有限,于是吴天来又拿出8万元,筹足集资款项,然后组织群众不分白天黑夜地运杆、埋杆、放线。在把水泥杆抬上山的时候,大家用麻绳把木梯跟水泥杆捆绑在一起,抬的抬,拉的拉,顶的顶,硬是把一根根笨重的水泥杆抬到埋杆点。
此次拉电共架设高压电线两条13.6公里,低压电线80公里,安装变压器7台,陇雅村42个屯都通了电,还辐射到周边其他乡镇100多个自然屯,使2560多人从此告别了点煤油灯的历史。
3.在崇山峻岭中修建水柜
陇雅村没有一条地表河,每年春冬两季陇雅村群众都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水。为了解决人畜饮水问题,1998年初,县里开展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大会战。在上级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