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体育举国体制
论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论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改革与创新](https://img.taocdn.com/s3/m/ad46f8d369dc5022abea001a.png)
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18年第4期总第四期收稿日期:2018-01-26作者简介:邓陈亮(1985-)ꎬ男ꎬ硕士ꎬ副教授ꎬ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和体育人文社会学ꎮ论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改革与创新邓陈亮(电子科技大学体育部ꎬ四川成都610054)摘㊀要:采用文献资料法㊁访谈法等研究方法ꎬ基于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发展历程和特点的描述ꎬ分析了其存在的主要问题ꎬ并提出改革思路ꎮ目的为我国体育事业走上适应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之路㊁建立完善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提供理论参考ꎮ研究认为ꎬ多元利益格局的整合机制不完善㊁社会兴办体育的积极性不高㊁训练体系和保障制度不完善是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ꎮ最后ꎬ结合我国经济改革的路子ꎬ从竞技体育的管理模式㊁管理思想㊁功能转变三方面提出新时代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改革创新思路ꎮ关键词:竞技体育ꎻ体育管理体制ꎻ举国体制ꎻ改革创新中图分类号:G812㊀文献标识码:A㊀文章编号:2096-5648(2018)04-0008-04体育管理体制是体育管理的机构设置㊁权利划分㊁运行机制等方面的体系和制度的总称[1]ꎮ世界各国都有其自身特点形成的有特色的体育管理体制ꎬ中国特色的体育管理体制为举国体制ꎮ这种体制在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ꎬ并一直延续至今ꎮ由于举国体制在运行中出现了种种问题ꎬ有些地方不再适应新时代我国体育的发展ꎬ面临着改革的挑战ꎮ1㊀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形成的历程与特点1.1㊀举国体制形成的历程一个国家的体育管理体制往往是来自政治㊁经济㊁文化㊁社会㊁历史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的结果ꎬ一般为自然形成和人为形成ꎬ而我国体育管理体制则是典型的人为结果[2]ꎮ由于我国受到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ꎬ自古形成了 重文轻武 ㊁ 劳力者治于人ꎬ劳心者治天下 的观念ꎮ这样的大背景下ꎬ我国体育出现 积贫积弱 的局面ꎬ导致新中国成立前我国民众被称为 东亚病夫 ꎮ作为世界体育大家庭的一员ꎬ中国始终没有放弃体育ꎮ新中国成立起ꎬ体育就成了提高我国国民身体素质的重要一环ꎮ但是新中国在刚成立时ꎬ面临着国内外种种不稳定的因素ꎮ一方面是来自国际的封锁ꎮ由于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ꎬ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占有优势地位的年代ꎬ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体育都被国际主流封锁ꎮ另一方面是经济水平的制约ꎮ我国是一个刚刚从反侵略和内战中走出来的积贫积弱国家ꎬ根本没有任何条件兴办体育ꎬ一切力量都集中在恢复国家建设之中ꎮ再就是资源有限ꎮ虽然我国是一个自然资源相对丰富的国家ꎬ但是由于战争的迫害ꎬ全国都处于一个百废待兴的状态ꎬ兴办体育的软硬件都较为紧张ꎬ所以出现了资源极其有限的状况ꎮ在这种大环境下ꎬ由苏联在20世纪50年代创建的举国体制就顺利地成为了我国模仿学习的对象ꎮ在1952年赫尔辛基奥运会上ꎬ苏联在举国体制的体育管理模式孕育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ꎮ我国以此为借鉴ꎬ并于1952年11月15日举行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决定ꎬ82018年第4期总第四期成立 中央人民政府体育运动委员会 ꎬ正式确定了当代中国的体育管理体制[3]ꎮ1.2㊀举国体制的特点我国目前采用的举国体制ꎬ存在几个显著的特点ꎮ首先ꎬ政府行使全部管理职权ꎮ自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体育总会成立以来ꎬ它就担负了协助政府组织领导并推进全民健身ꎬ作为增强全民身体素质并为我国国防生产服务的社会体育组织ꎮ它的法律地位赋予它是一个普通的社会组织ꎬ但是实际操作中它却是由中央财政全额资助经费的团体ꎬ并能够实行部分政府的行政权力ꎬ成为了实际上的半官方组织ꎮ即使后来我国成立奥委会也是建立在官方的体制之下的ꎬ并没有利用好这一次机会使得举国体制去行政化和领导化ꎮ政府还是主导着整个体育管理ꎮ其次ꎬ国家承担全部经济义务ꎮ虽说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有一定的改革ꎬ比如也出现以个人经费自筹的李娜等为代表的运动员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ꎬ但是在整个现有的大背景下ꎬ国家依然为体育事业承担了基本上全部的费用ꎮ特别是在奥运项目上ꎬ对运动员完全是一个从小就开始的全面的挑尖式培养模式ꎬ国家承担全部费用ꎮ据有关资料显示: 全国一个奥运周期的体育财政投入大致不少于360亿元ꎮ 按每届奥运会获得50枚金牌计算ꎬ就会发现一块金牌耗资7.2亿人民币[5]ꎮ而相比较之下的普通老百姓的体育建设则相形见绌ꎬ国家对奥运项目之外的非奥体育投资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ꎮ这种全额资助奥运项目的做法ꎬ除了在国际舞台上获得一定的声誉ꎬ对于我国大众体育的建设与发展都没有更大的推动作用ꎬ甚至会出现大众体育经费严重短缺的问题ꎮ第三ꎬ行政手段作为主要管理手段ꎮ由于我国体育在现有管理体制之下ꎬ政府承担着发展体育事业的全部义务和责任ꎬ也掌握着全部体育资源和权力ꎬ所以我国体育的发展在每个时期都体现了政府的意志ꎬ并处处有政府行为在管理和操控ꎬ往往行政命令高于一切ꎬ都以文件形式下达ꎬ运动员级别和各个体育队伍大小㊁行政级别和伙食等都是由国家规定好并执行的ꎮ2㊀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举国体制背景下ꎬ我国竞技体育在国际舞台上获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ꎬ而且是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的ꎬ并在近几届奥运会中成为奖牌榜的绝对第一集团ꎮ但是ꎬ在我国骄人的竞技体育成绩面前我们应该正视问题的所在ꎮ2.1㊀多元利益格局的整合机制不完善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ꎬ举国体制下的弊端也呈现出来ꎬ其中之一就是体育整个管理体制中各利益集团的利益开始分化ꎬ而不仅仅只是利益的单一化ꎮ那种需要个人无条件地服从国家需要的模式正在慢慢产生变化ꎬ运动员也更加需要争取到自己的利益ꎬ而不是一味地服从㊁奉献ꎮ比如网球运动员李娜就是一个很好例子ꎬ她来自于举国体制之中ꎬ也是这一体制培养了她ꎬ但是这种培养模式有自身的局限性ꎮ所以出现了她的脱离和自谋生路ꎬ并且得到很好的结果ꎬ从另一方面为国家争得了荣誉并实现了自身价值的充分体现和利益获取ꎮ所以现存的举国体制必定会走向多元化的利益格局ꎬ单一的利益格局一定程度上已经不能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和价值观念的发展ꎬ所以必须在确保国家利益的前提下ꎬ能够充分保证运动员自身的利益和各地方利益是下一步的发展目标ꎮ只有实现利益的均沾和多元化发展才能破除单一化带来的弊端ꎮ2.2㊀社会兴办体育的积极性不高由于在举国体制下ꎬ我国着重支持高水平运动员ꎬ为的是能够在国际赛场为国家争得荣誉ꎬ完成既定的目标ꎮ这种单一的体育发展模式ꎬ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社会体育的发展ꎮ由于体育有一定的公益性ꎬ如果各级财政的支持只是针对能在奥运会上获得奖牌的竞技体育而忽略支持社会兴办体育ꎬ那么社会兴办体育的积极性就会明显被压制ꎮ从我国奥运奖牌获得者的来源可以看出ꎬ大多是来自于我国财政直接资助的国家队㊁各省体工队或者高校ꎬ而来自民间俱乐部的基本上没有ꎮ这就使得大部分老百姓觉得国家的体育发展离自己很远㊁不接地气ꎬ从而出现关心度下降等问题ꎬ导致全民健身难于落到实处ꎬ造成某些竞技体育项目后备人才缺乏和成绩出现大幅9邓陈亮:论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改革与创新度滑坡现象ꎮ2.3㊀训练体系和保障制度不完善训练体系和保障制度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ꎮ首先ꎬ在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条件下ꎬ后备人才出现了断层脱节现象ꎮ由于受到经济的发展㊁社会价值观的改变和独生子女教育环境的改变等多重因素影响ꎬ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来源急剧下降ꎬ特别是在一些我国的落后项目和重竞技体育项目上[6]ꎮ例如:足球㊁篮球㊁田径类的项目ꎬ这些都属于我国传统劣势项目ꎬ大众往往都扎堆于我国传统优势项目中ꎬ形成了体育界的 马太效应 ꎮ其次ꎬ专业训练队的维系成本也越来越高ꎮ最后ꎬ运动员和教练员的社会保障体系极为薄弱ꎮ据有关统计显示ꎬ我国运动员升迁中的淘汰率达到了90%ꎬ导致很多运动员被国家和社会所遗忘ꎮ所以必须建立一个相对完善科学的训练体系和保障体系ꎬ以解决运动员的后顾之忧ꎮ3㊀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改革创新思路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中出现的问题存在于我国整体的体育管理体制之中ꎮ虽然无论哪种体制都会有相应的利与弊ꎬ但是我们需要做到的是分析清楚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ꎮ我们应该厘清其中的问题来源及其走向趋势ꎬ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问题ꎮ面对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中存在的问题ꎬ发现与我国经济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具有相似性ꎬ所以分析总结出以下几点改革建议ꎮ3.1㊀竞技体育管理模式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举国体制带来的往往是国际赛场的辉煌成绩ꎬ但是真实情况是我国整体体育实力和全民健康的裹足不前ꎮ那种由政府主导一切统包统配的举国体制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市场要求ꎬ更无法适应新时代的要求ꎬ所以必须采取一个多元化的体育管理模式ꎮ政府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和地位是体育体制的核心ꎬ我国经济建设正是从单一的计划经济逐步过渡到今天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ꎮ从我国的经济建设实践中就可以发现市场和政府都会出现失灵的时候ꎬ并非都是万能的ꎮ体育管理体制也是相同的ꎬ如果继续实行现有的单一化的举国体制只会走向死胡同ꎮ通过多年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ꎬ现有的体育管理体制无从适应ꎬ只有向多元化发展ꎬ才能出现合理地配置体育资源㊁利于竞争协作和社会体育发展水平全面发展提升的局面ꎮ一个健康的竞技体育多元化管理模式应该有国家的投入㊁社会资源的配置和体育产业的经营三大投资来源ꎮ这样可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健康的举国体制ꎬ就是以国家利益和大众利益为最高目标ꎬ形成 政府 社会 个人 三位一体ꎬ财政和市场双轮驱动的体育事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7]ꎮ3.2㊀竞技体育管理思想从官本位向民本位转变这种存在于举国体制中的官本位思想和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官本位思想是如出一辙的ꎮ一种官位先行的错误思想一直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存留ꎬ在体育界出现了 100块银牌不如1块金牌 的谬论ꎮ不管群众体育到底怎么样ꎬ只看重能否在国际舞台拿牌多少ꎮ这种思维就如同经济建设中只注重GDP总量的提升而忽视国民收入的提升和环境的改善ꎮ各地政府往往只是热衷于将资金集中投入于大型的体育设施和兴办各种大型运动会ꎬ而不是用心做转变全民健身观念和改善公共体育设施及边远地区体育环境的事情ꎮ为了达到任务目标ꎬ甚至出现了年龄造假和不公平比赛等违背体育精神和道德的事件ꎮ这种畸形的管理思想只能将我国体育引向一个死胡同ꎬ抹杀一般体育健儿的积极性和形成全民对于一般体育的消极态度ꎬ这也将扼杀竞技体育的生命意义和运动所追求的本真价值ꎬ导致运动员形成歪曲的人生观ꎬ飘浮于荒芜的精神家园[8][9]ꎮ只有进一步将更多经费运用到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中ꎬ并将全民健身放在第一位ꎬ以民为本ꎬ以人为本ꎬ放弃一味追求金牌的错误观念ꎬ才能真正增强我国青少年的身体素质ꎬ促进全民健康ꎬ改变高金牌榜下青少年弱体质㊁高近视率和高肥胖率等多种问题ꎮ3.3㊀竞技体育本质功能由特殊性向多元性转变体育堪称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之一ꎬ因此在国际体育舞台上争金夺银一直是我国的一项政治 012018年第4期总第四期任务ꎬ这是竞技体育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凸显的特定功能ꎮ这一功能在我国经济积贫积弱的改革开放年代尤为明显ꎬ因此以举国之力发展竞技体育为国争光成为我国在国际舞台上彰显国力的重要途径ꎮ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ꎬ新形势下应该转变思路ꎬ将目光聚焦到重视全民运动上ꎬ而不仅仅是培养拿金牌的奥运冠军ꎮ因此ꎬ竞技体育这一特殊功能也只会是一种暂时性或短期性的现象ꎮ所以应该在目前强调竞技体育的政治功能向提升全民健康功能转变ꎬ发挥竞技体育对全民健身的示范㊁引领和提升的作用ꎬ只有让更多资金和精力投入全民体育之中ꎬ适当弱化政治上的功利色彩ꎬ才能更好地发展我国体育事业ꎻ只有发挥竞技体育作用于人的自我实现㊁提升全民健康㊁促进体育产业发展㊁娱乐大众等方面的多元化功能ꎬ才能真正完善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ꎮ竞技体育举国体制是建立在我国政治经济体制之上的ꎬ必须适应我国政治经济的变革与发展ꎬ更好地服务于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ꎬ同时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生活需要ꎮ在竞技体育举国体制改革创新的过程中ꎬ如何针对存在的问题ꎬ结合我国特色和借鉴国外先进经验ꎬ建立一个健康的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值得不断深入研究ꎮ参考文献:[1]㊀辞海(缩印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ꎬ1979:228.[2]㊀王素娥.对中国竞技体育 举国体制 历史与发展的研究[D].广州:广州体育学院ꎬ2008.[3]㊀华宝元.再论我国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关系[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ꎬ2016ꎬ30(5):105-110.[4]㊀张慧峰.中国竞技体育制度变迁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ꎬ2010.[5]㊀全国女子举重冠军邹春兰当搓澡工[EB/OL].http://news.sohu.com/s2006/06zouchunlan/.[6]㊀古文东.当下竞技体育中异化现象的致因探析[J].体育与科学ꎬ2011ꎬ32(1):86-88.[7]㊀鲍明晓.关于建立和完善新型举国体制的伦理思考[J].体育科学ꎬ1998(1):6-10.[8]㊀施吉瑞.体育文化的德育价值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ꎬ2013.[9]㊀吴建平ꎬ崔国文.论体育艺术[J].体育文化导刊ꎬ2009(9):109-111.OntheReformandInnovationoftheNationalSportsinChinaDENGChen-liang(SportsDepartmentꎬUniversityofElectronicScienceandTechnologyofChinaꎬChengdu610054ꎬChina)Abstract:Thispaperusethemethodsofdocumentaryꎬinterviewmethodꎬbasedonthedevelopmentofthesportssystemofathleticssportsofourcountryandcharacteristicsdescriptionfoundationꎬanalyzesthemainproblemsꎬandputsforwardthereformideas.Thepurposeofthisstudyistoprovideatheoreti ̄calreferenceforthedevelopmentofsportscareerinChinaꎬandtoestablishaperfectcompetitivesportsmanagementsystem.Studiessuggestthatthepatternofdiversityintheinterestsofsocialintegrationmechanismisnotperfectandfoundsportsenthusiasmisnothighꎬthetrainingsystemandsecuritysys ̄temisnotperfectisthemainproblemsofthesystemofathleticssportsofourcountry.Finallyꎬcombi ̄ningwiththewayofChina seconomicreformꎬthispaperputsforwardtheideaofthenationalsystemreformandinnovationfromthreeaspects:themanagementmodeꎬmanagementthoughtandfunctiontransformationofcompetitivesports.Keywords:competitivesportsꎻsportsmanagementsystemꎻthenationalsystemꎻreformandinnovation11。
对中国体育举国体制的看法
![对中国体育举国体制的看法](https://img.taocdn.com/s3/m/cbb14626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a4cb459.png)
对中国体育举国体制的看法1. 中国体育举国体制啊,那可真是厉害得很呐!就像咱们国家培养出那么多世界冠军,这不是举国体制的功劳吗?比如乒乓球,为啥咱中国一直那么牛,还不是因为有举国体制在背后强力支持!这体制能集中力量办大事,让运动员们可以心无旁骛地训练,多棒啊!2. 你想想看,要是没有举国体制,那些有天赋的孩子能被发现吗?就好比千里马需要伯乐,举国体制就是那个厉害的伯乐呀!像体操队的那些优秀选手,不就是这样被发掘培养出来的嘛。
3. 中国体育举国体制难道不好吗?它可是让咱们在国际赛场上扬眉吐气的重要保障啊!看看奥运会上咱们的奖牌数,这都是举国体制带来的成果呀!就像盖房子,举国体制就是坚实的根基,没有它哪来的辉煌成绩。
4. 哎呀,中国体育举国体制真的太重要啦!你说要是没有举国体制,那些冷门项目还能发展起来吗?比如举重,没有举国体制的支持,能有那么多优秀的举重运动员吗?5. 中国体育举国体制可是有大作用的哟!这就像一艘大船,带着运动员们驶向胜利的彼岸。
像女排姑娘们取得那么多辉煌,背后不就是举国体制在推动嘛。
6. 你说中国体育举国体制不好?那怎么解释我们这么多体育项目的崛起呢?这就如同种树,举国体制就是那肥沃的土壤,滋养着体育事业茁壮成长啊,比如射击项目不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嘛。
7. 中国体育举国体制真的是太牛啦!它让无数运动员实现了梦想,不是吗?就像田径赛场上的突破,要是没有举国体制,哪能这么容易实现呢?8. 中国体育举国体制是咱的宝贝呀!没有它,好多体育项目可能都没人关注啦!好比夜晚的明灯,照亮运动员前行的路,像一些小众的体育项目不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嘛。
9. 难道中国体育举国体制不值得点赞吗?它为国家赢得了无数荣誉呀!像游泳队的辉煌战绩,这都是举国体制助力的结果啊!10. 中国体育举国体制绝对是功不可没的呀!它让我们在体育领域有了强大的竞争力。
就像给汽车装上了超强的发动机,一路向前冲,比如羽毛球项目就是这样蓬勃发展的嘛。
举国体制还是单飞体制更有利于体育事业的发展(辩论赛参考资料稿件)
![举国体制还是单飞体制更有利于体育事业的发展(辩论赛参考资料稿件)](https://img.taocdn.com/s3/m/d799a0e1e009581b6bd9ebef.png)
举国体制还是单飞体制更有利于体育事业的发展(辩论赛讨论参考资料_稿件)定义1举国体制:统一动员和调配全国有关的力量,去发展各项体育项目的一种体育体制。
单飞体制:运动员脱离国家团队,独立进行体育活动的一种体育体制。
定义2举国体制:运动员在国家的带领下,由国家动员和调配各种力量去帮助其参加体育运动的一种体制。
单飞体制:运动员脱离国家团队,独立进行活动,自负盈亏去参加体育运动的一种体制。
体育事业(发展):(如何)更好地推广各项体育项目,提高体育技能,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
标准1:如何才能更好地推广/发展体育事业?标准2:何者更能推广体育项目的影响力?一、思维主线:举国体制→特点(资源充足、训练严格等)→能更容易更快捷地提高技能→→就能取得更多好成绩(金牌)→这个体育项目更加强大→更大影响力;促进体育事业发展。
→个人实力代表国家实力;促进体育事业发展。
二、部分讨论注意点1、从体育项目方面讨论;2、从所有项目发展角度(总体)讨论;3、由国家去规划增添各种体育设备是不是举国体制的一种表现?竞技体育亦称竞技运动,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
注意我们可以不仅仅是竞技体育!!!4、只有少数职业化程度高、商业化程度强的体育项目可以通过市场解决,大多数的其它体育项目,因商业性比赛根本没人看,靠市场体制是不可能解决的经费问题的,最后还是要靠政府的支持。
5、注意论证如何从体育项目的影响力推出有利于体育事业的发展。
(第二个标准)三、部分利1、迅速提高运动员体育技能的一条简便快捷,也最具有实效性的途径。
2、可以充分利用一个国家的整体实力,集最有效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最大限度地推动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
3、防止体育发展混乱的场面;4、能给不太受欢迎的体育项目提供足够的支持。
5、训练严格,更能挖掘出个人潜能。
四、部分弊(百度上的)1、政府包办体育。
举国体制
![举国体制](https://img.taocdn.com/s3/m/25df7019c281e53a5802ff96.png)
关于我国竞技体育体制的研究述评摘要:体育领域中存在的种种现象都可以归结到体育体制的问题。
本文用文献资料法和分析法对我国现存的竞技体育体制的各个方面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体育体制竞技体育举国体制1我国体育体制的历史沿革和改革历程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经济十分落后,要集中有限的人力、财力、物力最大限度地发展体育事业,就必须有相应的体制做保证,举国体制山此而诞生。
此后的几十年,政府包揽了体育发展的一切事务。
改革开放使举国体制的优势充分体现出来,1984年许海峰在洛杉矶奥运会实现了中国奥运金牌零的突破。
在此后的20年里,中国运动员在奥运会、世界锦标赛和世界杯三大赛事上共获得1千多个世界冠军,创造和超过上千项世界纪录,产生了一批批世界级优秀运动员。
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改革,旧体育体制改革也在酝酿之中1986年国家体委颁布了《关于体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93年国家体委又颁布了《国家体委关于深化体育改革的意见》,1995年国家颁布并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奥运争光计划》和《全民健身计划》。
1997年国家体委撤消了综合竞技司而改为单项运动管理中心。
1998年在国务院机构改革中,国家体育行政机构进行了一次重大调整,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改组为国家体育总局。
2000年国家体育总局颁布了《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
2002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
尽管改革也使体育制度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是半个多世纪以来形成的自上而下集权垄断型的发展高水平竞技运动的体制,因为在夺取金牌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目前还难以用更合适的制度可以取而代之所以改革并没有触及体育体制的实质,反而得到了加强和巩固,成为体育体制改革的最大难点。
2关于竞技体育中的“举国体制”2.1举国体制的概述“举国体制”特指中国体育领域的管理体制及其运作模式,萌生于20世纪50年代,以政府为主导,通过行政手段下达体育发展目标与任务,以计划手段按其目标与任务配置体育资源,以国家财政支付体育经费。
我国体育举国体制的现实意义
![我国体育举国体制的现实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16ef5b7c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e6.png)
我国体育举国体制的现实意义
我国体育举国体制是指政府、企业、社会等各方共同参与体育事业的发展和推动。
其现实意义有以下几个方面:
1.促进了全民健康。
我国体育举国体制倡导全民参与体育运动,帮助人们保持健康、增强体质、降低疾病风险。
2.提高了国家综合实力。
通过投入大量的资金、人力、物力等资源,推动体育事业的发展和壮大,进而提高国家在全球范围内的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3.培养了优秀体育人才。
我国体育举国体制下,各级政府和各大企业都加大了对体育人才的培养和支持,为我国培养了众多优秀的体育人才,推动了我国的体育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4.推动了国家文化建设。
我国体育举国体制不仅注重在竞技领域的提升,同时也注重于运动文化建设,推动了国家文化建设和多元化文化的发展。
5.促进了国家和谐稳定。
体育运动是一种公平、公正和平等的竞争方式,它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减少矛盾和冲突,进而确保国家的和谐稳定。
论述举国体制
![论述举国体制](https://img.taocdn.com/s3/m/b0050612650e52ea55189857.png)
一、举国体制的定义:
体育体制,是国家有关体育事业的管理体系与制度的总称,通常会对一个国家或地区体育事业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与作用。举国体制就是指以国家利益为最高目标,动员和调配全国有关的力量,包括精神意志和物质资源,攻克某一项世界尖端领域或国家级特别重大项目的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在体育上,就是以世界大赛的冠军(特别是奥运会)为最高目标,统一动员和调配全国有关的力量,包括精神意志和物质资源,来夺取比赛运动的好成绩的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它的最大特点就是政府以行政手段管理体育事务,以计划手段配置体育资源,在管理、训练、竞赛等各个方面形成全国一体化,形成一个由各级体委为中心的管理体制、以专业运动队为中心的训练体制、以全运会为中心的国内竞赛体制三足鼎立的刚性结构。
5.种种体育腐败和体育丑闻的发生。比如让球,某运动员本来具有夺金实力,可为了团队利益,他不得不把个人牺牲。再如,2012年伦敦奥运会国羽丑闻,世界排名第一、近年来打遍羽坛女双无敌手的于洋/王晓理,在小组赛中打假球,除了受教练指使,实在找不出第二个来。如此一目了然的事情,却仍要遮遮掩掩,而相比较,韩国和印尼在球员打假球后都做出了相继处罚,唯独中国羽毛球队的总教练,却可以明目张胆地宣扬金牌至上。
四.与国外体制的比较:
⑴政府主导型:优点:有利于集中有限资源实现预期的目标。不足:容易抑制社会对体育参与和支持的积极性。例如:前苏联,古巴。
⑵社会主导型:优点:有利于发挥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在各体育组织内部进行不受外界干扰的管理。不足:在全局上缺乏有力的协调和统一。例如:美国、意大利。
⑶结合型:优点:有利于发挥政府和社会双方面的积极性。不足:在权限划分和利益分配方面容易产生冲突。例如:中国
2.经费来源渠道单一,依赖于政府财政投入。中央与各级政府通过财政拨款对体育发展提供各种所需经费,造成了体育事业在资金上对国家和政府的严重依赖,抑制了社会办体育的积极性,使得整个体育系统的发展缺乏自我造血功能,发展要求与资金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
论中国体育发展的“举国体制”
![论中国体育发展的“举国体制”](https://img.taocdn.com/s3/m/4020eaf7941ea76e58fa04ed.png)
论中国体育发展的“举国体制”[摘要]以举国体制为核心的中国体育管理体制,对我国竞技体育的腾飞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
本文依据历史和逻辑统一的哲学观点,对举国体制对我国竞技体育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思考,并提出了发展设想。
[关键词]举国体制奥运会竞技体育北京奥运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取得了51金、21银、28铜、共100枚奖牌的好成绩,取得历史最好成绩。
在被问及这是不是中国体育“举国体制”发挥效力时,北京奥组委高级顾问魏纪中表示,51块金牌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举国体制”是有效的。
然而体育举国体制背后巨大的经济投入和它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也引起了人们更加广泛的关注。
一、“举国体制”产生的历史背景我国竞技体育实行的举国体制,是一种为实现国家目的、调动和集中全国力量、对竞技活动实行以国家机构高度统一管理体制的简称,即国家管理型体制,由国家一家来办竞技体育,社会基本上不参与。
举国体制是在计划经济的历史条件下,集权于体委,对体育实行独家领导和管理的模式。
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举国体制集中人力、物力、财力,通过统一规划、调配、布置,对保证部分重点项目优势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举国体制面临的困惑1.由举国体制管理特点决定的困惑举国体制下的行政管理,政府包办一切,极大阻碍了社会办竞技体育进程,削弱了竞技体育的经济功能。
国家承担了绝大多数的经费,排斥了竞技体育的商业化经营和市场机制,使国家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2.市场经济下举国体制的困惑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举国体制在市场经济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兼容,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第一,计划存在缺陷。
政府无法完全把握经济运行信息,政府的利益无法体现中性原则,政府缺乏高效的激励机制,政府的决策可能存在一定的随意性。
第二,市场存在缺陷。
市场垄断可以扭曲市场行为,使资源效率降低。
市场经济不可能有效地解决“竞技体育”与“大众体育”的协调发展;市场不能解决收入公平化问题,相反却有恶化收入分配差距的倾向。
举国体制-中国竞技体育
![举国体制-中国竞技体育](https://img.taocdn.com/s3/m/65427b707fd5360cba1adbe0.png)
顺应世界竞技体育发展趋势, 顺应世界竞技体育发展趋势 , 积极参与奥林匹克 运动,促进奥林匹克运动的传播, 运动 , 促进奥林匹克运动的传播 , 应对国际竞技体育 日趋激烈竞争和严峻挑战, 日趋激烈竞争和严峻挑战 , 是我国发展竞技体育实施 举国体制的外部环境。 举国体制的外部环境 。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社会 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我国竞技体育实行举国体 制的理论基础。全国一盘棋、国内练兵、 制的理论基础 。 全国一盘棋 、 国内练兵 、 一致对外是 我国竞技体育实行举国体制的基本设计思想。 我国竞技体育实行举国体制的基本设计思想 。 以国家 专业队为龙头, 专业队为龙头 , 以省区市专业运动队为中坚力量的训 练体制是提高我国竞技体育国际竞争综合实力的主要 措施和组织手段。以奥运会、亚运会、 措施和组织手段 。 以奥运会 、 亚运会 、 全运会等大型 综合性运动会为平台的各级各类竞技体育竞赛是我国 竞技体育实施举国体制的基本调控手段和政策杠杆。 竞技体育实施举国体制的基本调控手段和政策杠杆 。 社会主义制度和政治体制优势是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 制能够得得到贯彻落实的坚强保证。 制能够得得到贯彻落实的坚强保证。
举国体制
—中国竞技体育的成功之路 政策法规司: 政策法规司:梁晓龙
前言 1 举国体制的基本概念 2 举国体制的巨大历史成就 3 4 举国体制形成的简要历史沿革 举国体制与竞技体育发展战略 举国体制与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现状 举国体制的基本内容体系
目 录
5 6 7 8
实施举国体制的客观依据
举国体制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新中国成立以来, 新中国成立以来 , 我国竞技体育经过几十 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的超常规的 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的超常规的 发展与进步, 发展与进步 , 中国竞技体育已成为当代国际竞 技体育舞台上一支耀眼夺目的重要力量, 技体育舞台上一支耀眼夺目的重要力量 , 得到 了世界不同国家的广泛认可。 了世界不同国家的广泛认可 。 全面系统地论述 我国发展竞技体育的举国体制, 我国发展竞技体育的举国体制 , 系统地总结和 研究举国体制对我国竞技体育发展起到巨大作 用的历史经验, 对于坚持、 用的历史经验 , 对于坚持 、 强化和进一步完善 举国体制, 举国体制 , 不断提高我国竞技体育的国际综合 竞争实力, 竞争实力 , 为国际竞技体育和人类文化留下宝 贵的遗产,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必须的。 贵的遗产,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必须的。
论述新时代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内容
![论述新时代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855ad024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ca.png)
论述新时代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内容一、引言竞技体育是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软实力的体现。
在新时代,中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为中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本文将从新时代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概念、特点、目标和实施等方面进行论述。
二、新时代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概念新时代竞技体育举国体制是指以全民健身为基础,以高水平竞技运动为目标,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一种综合性运动管理模式。
其核心理念是“全民健身+精英训练”,旨在推动中国竞技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
三、新时代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特点1.政府主导:政府在整个运动管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立法和行政手段规范和引导运动行为。
2.社会参与:社会各界积极参与运动事业,不仅提供资金支持,也为运动员提供培训和比赛机会。
3.市场运作:政府通过市场机制引导和规范运动产业,促进其良性发展。
4.全民健身:鼓励全民参与体育运动,提高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
5.精英训练:注重培养高水平竞技人才,提高中国竞技体育的国际竞争力。
四、新时代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目标1.提高全民健身水平:通过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推广全民健身理念,提高人们的运动意识和参与度。
2.培养优秀竞技人才:加强对青少年体育的培训和教育,发掘和培养优秀竞技人才。
3.提升国际竞争力:加强对高水平竞技项目的投入和管理,提升中国在国际大赛中的表现。
4.促进产业发展:引导市场机制参与运动产业发展,推动运动产业成为支持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五、新时代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实施1.政策法规制定:完善相关政策法规,明确各方责任和权利,为运动管理提供法律保障。
2.投入增加:加大对竞技体育事业的投入,提高运动员的训练条件和比赛经费。
3.基层建设:加强对基层体育组织的建设和培训,提高其组织能力和服务水平。
4.科技创新:注重科技创新在运动中的应用,提高竞技水平和训练效果。
5.国际交流: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提升中国竞技体育的国际影响力。
体育事业的举国体制分析
![体育事业的举国体制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1bcace80b9d528ea81c77980.png)
举国体制所属分类:体育文化添加摘要北京奥运会奖牌榜举国体制就是指以国家利益为最高目标,动员和调配全国有关的力量,包括精神意志和物质资源,攻克某一项世界尖端领域或国家级特别重大项目的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
在体育上,就是以世界大赛的冠军(特别是奥运会)为最高目标,统一动员和调配全国有关的力量,包括精神意志和物质资源。
来夺取比赛运动的好成绩的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目录[隐藏]1 基本概述2 体育影响3 短板效应4 人物评论5 参考资料举国体制-基本概述中国体育的“举国体制”是从原苏联学过来的。
原苏联就是由政府选拔和培养有天赋的运动员,这样做的最大的好处就在于可以集中力量,使优秀的教练员都有统一的观念和训练计划。
在这种制度下,运动员守纪律,训练刻苦,求胜慾望非常强烈,这在奥运比赛中是致胜的关键。
与举国体制相对应的是市场体制,指的是选拔和培养运动员的经费及其它费用由市场行为来筹集。
但只有少数职业化程度高、商业化程度强的体育项目可以通过市场解决,大多数的其它体育项目,因商业性比赛根本没人看,靠市场体制是不可能解决的经费问题的,最后还是要靠政府的支持。
据说,美国也有奥林匹克训练中心,美国奥委会的费用是政府根据税法的规定由民间组织或个捐输的。
美国的税法规定,美国企业和个人捐款赞助奥林匹克事业可以抵税,这实际上是政府将应得的税收转让给了奥林匹克训练中心和其它体育机构。
所以不要认为美国政府对美国的体育事业没有投入,与中国政府不一样的只是它投入的渠道有所不同罢了。
金牌是要花钱的,而且要花很多钱。
在没有群众基础的体育比赛项目上要想出成绩,没有钱那是万万不可能的,不管你是什么体制。
所以举国体制不只是中国有,世界上凡是对国际体育比赛足够重视的国家都是这样做的,尽管各国的做法有不同,说法也不一样,但政府投入的实质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举国体制-体育影响从新中国成立时体育百废待兴,到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高居金牌榜首位,中国的竞技体育在半个多世纪时间内,从基础差、底子薄到跃升至世界“第一集团”,举国体制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体育举国体制之我见
![中国体育举国体制之我见](https://img.taocdn.com/s3/m/8632b180b9d528ea81c77978.png)
中国体育举国体制之我见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奥运代表团终于站在了金牌榜的世界最高点,2010年广州亚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依然延续着往届亚运会的荣耀,亚洲第一的霸主地位无人能及。
中国能在体育界获得这样一系列的辉煌成就,与我国在体育方面长期以来坚持的举国体制密不可分。
然而,举国体制优劣何在,未来又将何去何从,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时代产物,权宜之计在我看来,中国体育举国体制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它的产生有着很强的历史必然性,而它的运行也具有很强的时代局限性。
作为发展体育运动的一项国家制度,它仅仅是权宜之计,不应该被奉为至宝。
首先,中国体育举国体制初现于新中国建国初期,受当时国际国内政治背景以及经济条件的影响十分强烈。
建国伊始,我国人均期望寿命不到35岁,社会上各种疾病肆虐,很多人依然挣扎在贫困线以下,健康温饱尚无力解决,何谈发展体育强身健体呢?但是此时我国又亟待提升自己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形象,同时还希望提振本国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发展体育运动就成了最简单有效的方法。
而那个时代的中国百废待兴,刚刚构建起的计划经济体制成为国内所有事业发展的基石,体育事业也在其列。
所以建立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之上举国体育制度就成了当时最好的选择。
这样的举国体制既能集中全国有限的资源来培养出优秀运动员,又便于政府对为数不多的运动员们进行管理。
最重要的是,这样的制度见效快,收益高。
所以在这样的体制下,我国便在20世纪50年代末培养出了新中国的第一个世界冠军。
之后的成就自然不必赘述,我国在竞技体育方面获得的巨大进步举世瞩目。
其次,中国体育举国体制早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现在我国体育健儿在各种世界级体育赛事上取得的骄人成绩已经不可胜数,可以说我们对于这样的胜利已经司空见惯甚至麻木不仁,这些金牌对我们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的提振作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世界已经认同了我国作为一个体育大国的国际地位,因此世界冠军和体育金牌对于提升我国国际地位、美化我国国际形象的作用也已经微乎其微。
中国体育“举国体制”的概念、特点与功能
![中国体育“举国体制”的概念、特点与功能](https://img.taocdn.com/s3/m/e791402367ec102de2bd89e6.png)
其一,中国体育之所以能够在短短的半个世纪就成为奥运强国,主要得益于“举国体制”;
其二,“举国体制”就是在政府的主导下,充分调动和利用国家体育资源,使我国的竞技体育水平得到迅速提高,在国际赛事中取得优异成绩;
其三,“举国体制”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
其四,在21世纪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体育的“举国体制”不是要不要坚持的问题,而是如何完善的问题。
虽然中国体育“举国体制”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但据现有的资料表明,“举国体制”这一提法的出现却大致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
有关资料显示,较早在正式场合提到“举国体制”特点的是1980年全国体育工作会议工作报告。当时的国家体委主任王猛在报告中提到三十年体育工作的基本经验教训时指出:要正确处理体育与经济的关系。一方面,体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归根结底取决于国民经济的发展。我们国家现在还穷,不可能拿出更多的钱来发展体育事业。在制定体育的发展计划时,必须从实际出发;另一方面,“体育的发展又不应消极地依赖于经济条件,忽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无所作为。在我国,体育纳入国家计划,能够运用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实行集中统一的领导,调动各个地方和各个方面的积极性,按比例、有重点地分配财力、物力。这样就能在经济比较落后的情况下,使体育上得快一些。”[1]虽然在这个报告中没有正式使用“举国体制”这一提法,但上述看法,却是关于我国体育“举国体制”较早的权威解释。
试论体育举国体制
![试论体育举国体制](https://img.taocdn.com/s3/m/1d950de60242a8956bece4dd.png)
体育文化导刊 2011年12月 第12期 Sports Culture Guide No.12.Dec.2011试论体育举国体制王晓中1 我国体育确立举国体制的历史背景在旧中国,由于国家制度的腐朽、衰败,百姓的贫困、怯懦,中国人民在一个世纪里被列强耻笑为“东亚病夫”。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
国家首先面临的战略任务就是恢复经济和巩固国防,而人力资源是一切事业的基本保证。
从长远看,要建设繁荣富强的国家,中华民族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增强人民体质。
所以,开创国家体育事业是新中国的战略需要,也是历史使命。
中共中央对体育事业的建设予以高度重视。
毛泽东的第一个号召就是“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
他还说,体育“是6亿人民的大事”!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号召:“普及人民体育运动,为生产和国防服务”,这是新中国体育事业的创业宗旨。
然而,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解脱出来的新中国,体育几近空白,人民生活水平太低,体质太差,没有起码的基础条件。
要想保证体育事业尽快起步,尽快达到最基本的要求,就应当、而且只能由国家力量来领导、推动其建设和发展。
当时,以前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体育事业奉行的“举国体制”及其成就极大鼓舞了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成为新中国体育事业效仿的榜样。
中国体育自创业伊始就搭建出“举国体制”的框架,其开创标志就是于1952年建立了中央政府(政务院,后为国务院)下属的中央体委(后为国家体委、国家体育总局),将体育作为一项国家事业进行管理。
国家领导、国家包办成为建设体育事业的基本模式。
从50年代初期到60年代中期,中国体育的行政体制、运行机制、基础设施、体育教育、体育科研以及训练和竞赛等形成完整的体系。
体育教育和体育锻炼成为国家制度,广泛、深入落实于各行各业,融入群众生活。
体育事业和文教、科技、医疗、卫生成为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中国人民健康状况有了明显的提升,中国体育开始在国际体坛露头角。
举国体制
![举国体制](https://img.taocdn.com/s3/m/519472e4102de2bd960588ac.png)
根据国家体育总局反兴奋剂中心的统计,自1968 年墨西哥城奥运会上国际奥委会开始实施兴奋剂检查 至2004年雅典奥运会,10届夏季奥运会上共有85名 运动员被查出使用了违禁物质或违规。 85名运动员中欧洲57人(占67.06%),亚洲13人 (占15.29%);美洲10人(占11.76%),其他各洲总计5 人。 按涉及项目划分,举重是重灾区,共有33名举重 运动员被查出服用兴奋剂,其中保加利亚就占到8名。 田径和摔跤也是兴奋剂问题较为集中的项目。
高度决定观点,角度决定视野。 站在哲学的高度,用发展的眼光 去研究竞技体育发展的策略。只 有平衡和协调竞技体育中的各个 矛盾,才能使得其得到持续发展。
• “举国体制”继续存 在的必要性? • 如果有存在的必要性 那应如何完善“举国 体制”? • 以及“举国体制”如 何创新?
课件 制作
制作:
演讲:
中国体育的“举国体制”的发 展和高潮期
1 2
停滞期
从20世纪50年代起, 中国刚从战火硝烟中统 一, 一切都在百废待兴。
萌芽期
20世纪60年代后期, 文化大革命运动给了中 国的建设一个致命的打击。
20世纪70- 80年代, 随着改革开放, 大力发展 经济的号召下, 中国人民的思想意识有了很大的 转变, 政治的稳定, 经济的发展, 中国体育的"举国 体制"进入了"黄金时期", 中国代表团在国际赛场 上频频摘金夺银。温饱问题的解决促进了人民向 更高层次的追求、 健康和精神需求。
3
发展和高潮期
建立举国体制的理论依据是社会主义的 人民性,由于将体育界定为人民的事业, 而国家代表着人民的利益,体现了人民的 意志,体育由政府管理就成为一种必然。
在实践方面,举国体制是社会主义计划 经济在体育管理方面的体现。
浅谈我国体育发展的举国体制问题
![浅谈我国体育发展的举国体制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3070ba17227916888486d7bd.png)
浅谈我国体育发展的举国体制问题摘要:体育体制改革作为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核心问题,一直倍受社会各界关注与重视。
近年来,国家也根据国内外体育发展环境的变化,随之做出了一些体制的调整,并颁布了相关的改革措施,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体育事业的发展。
但是,在体制改革的程度、力度和范围上,还存在着诸多的不足之处。
本文试图对中国体育体制改革的必然性作出相关的讨论,以求能够对其未来的改革方向起到一定的启发作用。
关键词:体育举国体制职业体育发展改革建国之后,由于社会、政治和经济等原因,国家为了发展体育事业,颁布了一系列的体育发展方针和策略,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发展体制,即“举国体制”。
该体制在经济相对落后的时期,确实能够实现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作用,对于当时体育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但是,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在社会、政治和经济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内外的体育发展环境也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在此情况下,“举国体制”也逐渐开始表现出了一些不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症状”。
掌控中国体育事业发展几十年的“举国体制”将何去何从,中国的体育体制应如何改,改革到何方,这些都是值得我们的关注与思考的问题。
1 “举国体制”的概念及其历史必然性一种体育体制的发展和形成有着其特定社会条件,并且在这种条件下对体育事业健康、快速和稳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我国在体育发展上实行“举国体制”,该体制最初从原苏联学习而来,并一直延续至今。
所谓的举国体制,是指将国家的利益作为最高目标,动员和调动全国相关力量,包括物质和精神等资源,来有效地攻克某一项世界顶尖领域或国家级特别重大项目的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
从体育上看,就是将夺取世界大赛冠军作为其最高的目标,统一地调动全国相关力量,包括物质资源和精神意志等,来夺取良好比赛成绩的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
“举国体制”之所以能够被我国所接受和采用有着一定的历史必然性。
一方面,建国之后,政治封闭的中国要想发展体育事业,首要的选择便是向苏联学习和借鉴体育发展经验,同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国家,“举国体制”在中国有一定的现实性和可操作性。
对我国体育“举国体制”的一些看法
![对我国体育“举国体制”的一些看法](https://img.taocdn.com/s3/m/48442cf0f705cc17552709a1.png)
对我国体育“举国体制”的一些看法【摘要】本文围绕着“举国体制”这一体育政策,从奥运项目的设置、人本主义的回归-发展大众体育、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运动员培养的连续性、举国体制的构成、竞技体育改革主张这六个方面作了论述和总结。
【关键词】奥运项目大众体育举国体制运动员培养竞技体育改革一、奥运项目的设置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目标是在以现代奥运会为最高层次的国际竞技体育大赛上,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为国争光。
也就是说,我国开展的竞技体育项目以奥运会设置为主,突出奥运会项目,国家在人、财、物等方面的投入和政策措施等各个方面都要优先发展奥运会项目,对发展奥运会项目实行政策倾斜,在整个竞技体育发展战略中,把发展奥运项目、在奥运会上取得优异成绩摆在一个特殊的位置上加以对待。
很明显的一个例子就是我国全运会的项目设置就是以奥运会的项目设置为基准,结果就是各省市为了在全运会上取得优异成绩,在体育人才培养方面也是参照奥运项目,从而造成了人才培养的重复和资源的浪费。
还有一个方面需要考虑的就是奥运项目的设置,规则制定、执行以及那些人可以参加比赛都在某种程度上受到经济发达国家意志的影响。
也就是说即使我们在这些奥运项目上得到金牌,想要向世人展示我国的竞技体育发展水平,从一定程度上提高国家的影响力和国家的形象。
但是在实际上,即使在人们认为最公平的世界舞台上,我们依然是受制于经济发达国家的。
二、人本主义的回归,发展大众体育奥运金牌拿得多,是否就是体育强国了? 实际上,奥运金牌拿得多,只能代表我们是“竞技体育强国”,而这个“强国”也仅限于在拿得奖牌的那几个项目上,并不代表是真正的体育强国。
真正的体育强国应该是人人喜欢体育、人人参与体育、国民体质水平与竞技体育水平都很高的国家。
离开蓬勃发展的全民健身活动,离开群众体育这一基础,竞技体育很难获得迅猛发展的强劲后力。
德国有近百万人的女足后备人才,而人口众多的我国却不足万人。
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没有充足的后备人才,雅典奥运会上我国女足0:8输给德国女足也就不足为怪了。
浅论我国竞技体育实行举国体制的利与弊
![浅论我国竞技体育实行举国体制的利与弊](https://img.taocdn.com/s3/m/39f29210a6c30c2259019efb.png)
比赛运动 的好 成绩的工作体 系和运行机制 。 对我 国竞技体育实 育作 为一项社会 主义 公益 事业 ,在过多强 调其政 治功能 的同
行举 国体 制的利与弊病 ,我 从以下几 点进行综述 。 时,必然会 限制 竞技体育 的经 济功能和娱 乐功 能的发挥和拓 展 ,因此也必然排斥商业化经营和市场机制 ,从而给竞技体育
1 、“ 举国体制 ”对竞技 体育 发展的积 极影 响
竞技体育是衡量一个国家体育发达程 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带 来 了诸 如 国家 负担 过 重 ,经 费 投 入 不 足 ,缺 乏 动 力 机 制 和 约 也是展示国家科技、经济 、文化 的重要 窗 口。建国 以来 ,特别 束机 制 等 弊 端 。 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以来 , 在邓 小平 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 的 育 了数千年华夏文 明的中华大地发生 了前所未有 的伟大变革 , 国恢复 了与 国际奥委会 的正 式关 系,重返奥林 匹克大家庭后 ,
都是地方培养输送 的,没有 “ 举 国体 制” 、全 国一盘棋 的优势 , 复举国体制 ,以提高成绩 ,俄罗斯奥运会成绩下 降很重要 的原
就 没 有 体 育 事 业 的更 快 发 展 。
因是废除了举国体制 ,要知道 ,前 苏联 及 9 O年代俄 罗斯体育
2 、“ 举 国体制 ”在我 国竞技体育发展 中的矛盾和不足 。
域或 国家级特别重大项 目的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 。在体育 中,
众所 周知,体育具有两重性:其一 ,体育是社会主义精神
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这是 由体育 的政 治、教育 、社会功 能决定
就是 以世界大赛 的冠军 ( 特别是奥运会 3为最高 目标 ,统一动 的;其二 ,体育本身就是一种产业 ,这 是由体育 的经 济功能决 举 国体制 ”是在计划经济 体制下发展起来 的,竞 技体 员和调配全 国有关 的力量 ,包括精神意志和物质资源 ,来夺取 定 的。“
论新发展阶段的体育举国体制
![论新发展阶段的体育举国体制](https://img.taocdn.com/s3/m/c7acd2ae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87.png)
论新发展阶段的体育举国体制
张海斌
【期刊名称】《体育文化导刊》
【年(卷),期】2024()3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探析新发展阶段体育举国体制的时代向度,剖析其现实境遇,并提出创新策略。
时代向度:强化政治优势,发展时代领导力;突出价值优势,提升人民共享度;突出制度优势,汇聚发展合力;突出战略优势,巩固制高点;突出市场优势,构筑协同增效的多维格局。
现实境遇:适应体育强国建设的发展脉络亟须完善,竞技体育综合效能的协同推进亟待强化,资源供给质量的优化升级亟须促进,政府服务效率的切实保障亟待深入,市场有效调节机制的建立健全亟须完善。
创新策略:构建多主体协同增效的治理体系;深化竞技体育改革,协同推进综合效能;完善资源配置机制,促进资源有效供给;提高政府服务效率,完善运行保障;完善市场调节机制,促进市场建设。
【总页数】9页(P31-39)
【作者】张海斌
【作者单位】山东理工大学体育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7
【相关文献】
1.举国体制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竞技体育的根本制度
2.新发展阶段我国单项体育协会党建生态机制建设研究
3.新发展阶段学校体育以体育人目标实现的理论困囿与纾解
4.新发展阶段数字经济驱动清远市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奥运*世博*人
论“举国体制”
官方对“举国体制”的解释是“在国家综合实力还比较弱的情况下,集中全国人力、物力、财力进行攻坚的一种组织制度”也就是调动全社会资源培养金字塔型的少数精英运动员在国际大赛中夺取奖牌。
下面列举一组数据说明中国财政收入的支出流向。
中国政府对外公布在体育上对本届2008北京奥运会的投入是430亿美元(另一个北京奥组委顾问黄为透露的数据是5200亿人民币,计700多亿美元),而相比之下,中国的教育支出为157亿美元,卫生医疗支出为97亿美元。
(数据摘自网络)
对于“举国体制”,一直是众说纷坛,褒贬不一。
支持者认为:在最新的北京奥运会上,中国一口气拿下46枚金牌,成为名副其实的金牌第一大国,这正是“举国体制”下的辉煌战果,证明了“举国体制”的优势。
的确,中国这样一个有众多人力,物力,并且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国家,如果全国上下一心团结起来做某件事情,必定取得不错的成果,我们也可以看到,在本届北京奥运会上,中国健儿们令国人为之自豪的成绩单,这的确对中国的国际形象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并且大大鼓舞了国人的自信心,然而,这样的投入与产出成正比吗?换句话说,这样做真的值得吗?
首先,我们从前文的数据中可以看到,中国财政在体育上的投入几乎是教育投入的3倍,卫生医疗投入的4倍有多。
而教育关系着一个国家的未来,还有那么多贫困地区的孩子上不起学,甚至当地没有学校;卫生医疗也可以算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民生问题之一,还有那么多普通民众直呼“病不起”,应该说,这两者都比精英体育(不是惠及百姓的大众体育基础设施建设)要重要,随便问百姓,绝大多数人一定更关注教育和卫生医疗问题,更希望身为纳税人所交的税被用在自己能受益的地方,而不是先投在培养体育精英。
既然如此,为什么不能减少“举国体制”中的财政投入,转投入到教育事业和卫生医疗改善中来呢?
其次,拿多少块金牌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决定中国的“国际形象”?多大程度上提升我们的自信心?“国际形象”应该更多的体现在一个国家的整体运作,国家政府处理国际及国内事务的能力上,并不是几枚金牌可以概括的。
而我们身为中国人的自信心应该是靠自己给予,既不是靠金牌的肯定,也不是靠外国舆论的褒奖。
再次,正是因为“举国体制”在体育上的重大投入,使得从官方到民间,都对是否拿到金牌格外重视。
一方面,这给了运动员们极大的心理压力,使得他们可能不能很好的享受比赛的过程,而是背负着要争取名次的想法。
另一方面,这也使得公众的眼中只有金牌,对银牌和铜牌不予肯定。
应该说,在世界级的竞争下,能拿到一枚银牌和铜牌也是对运动员挥洒出的汗水的一种极大肯定,也是值得我们好好记住并祝福他们的,而现在的舆论却更多的认为“银铜皆下品,唯有金牌高”了。
诚然,某些项目,如击剑,马术,射箭等等,因其难以走近公众生活,参与人数少,受到的关注度低,很难实行市场化,如果不依靠“举国体制”,可能根本无法存活下去,更别提要取得优异的成绩。
所以,我的观点是,应该让“举国体制”和“市场化”相结合,减少“举国体制”的投入,而把一些流行的项目,如足球,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等,实行“市场化”管理。
这样能减少巨大的财政投入,结合两者的优点,以更合理的投入创造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