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各家学说》教学大纲
中医各家学说总论 PPT课件
![中医各家学说总论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360d51e5acfa1c7aa00cc95.png)
临床表现:掉头发,白细胞下降,胃肠道反应
(阴伤火燥的表现)
选用: ① 甘凉濡润法
② 酸甘济阴法
③ 清养胃阴法
举例三:补肾学说
骨科─ 骨质疏松,骨不连,骨愈合迟缓,骨坏
死,骨性关节炎(骨关节退行性病变)
妇科─ 不孕不育症,性冷淡 儿科─ 小儿佝偻病,发育不良,小儿脑病
骨质疏松─肾虚
补肾法:左右归饮、无比山药丸 中成药:龙牡壮骨冲剂、仙灵骨葆胶囊 中药外治:防风、灵仙、川乌、草乌、透骨草、
①纵 —清理出主要医学流派中重要学说的脉络
A、寒温治法
河间学派 ↓
刘完素→寒凉学说 ↓
朱丹溪→滋阴降火学说 ↓
明清温病腑病机) ↓
李 杲→(脾胃学说) ↓
张景岳→(温补学说)
B、攻邪与调补治法
攻邪
↓ 刘完素→清热泻火
↓ 张从正→汗.吐.下
↓ 朱丹溪→治痰
↓ 吴又可→驱瘟
内科:抗胆硷酯酶和调节免疫的药物。 外科:手术切除胸腺。
脾主肌肉,主四肢
脾气虚损所致→“大补脾气”
补中益气汤化裁→“强肌健力饮”(大量北芪、五爪龙为主)
举例二:胃阴学说(叶天士)
一般用于消化系统如慢性萎缩性胃炎、糖尿病等。
主
治:“嗉禀木火之质,或患燥热,热病伤阴,
消渴郁火等病”
推而广之:各种癌症放化疗术后。
马宗素
王履
刘叔渊
刘完素
刘纯
麻九畴
汪机
张从正
常德
王纶
葛雍
李子范
虞抟
馏洪
徐彦纯
*另一种方式:如伤寒学派、温病学体系
三、对医家学术思想的评价
1、学术形成的背景 2、历史发展的眼光 3、全面性
中医各家学说课件
![中医各家学说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f60e9ae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c3.png)
17
寒以 经 注 论 , 经 论 结 合 , 全 面 注 解
成 无 己 著 《 注 解 伤 寒 论 》
伤 寒 补 亡 , 搜 集 诸 说 , 丰 富 内 容
郭 雍 著 《 伤 寒 补 亡 论 》
强 调 八 纲 辨 证
许 叔 微 著 《 伤 寒 九 十 论 》
30
四.注重脾肾,脾肾兼治 1.注重脾胃—气血生化之源灌溉五脏六腑
健脾益气法、理中补脾法、温阳化湿法 温脾导积法、调中健脾法、燥脾填臼法 清养胃阴法 2.重视肾中真火——戒用刚燥力主温润 ⑴草木之味:地黄、肉苁蓉、补骨脂、菟 丝子、枸杞子、覆盆子、巴戟天、山萸 肉、杜仲、川断、胡桃、茴香等 ⑵血肉有情之品:鹿茸、鹿角胶、羊肾
学术思想 1.力主错简重订论 2.风寒中伤营卫说 : ⑴ 卫中风:桂枝汤及其兼变证60条20方。 ⑵营伤寒:麻黄汤及其兼变证57条32方。 ⑶ “营卫俱中伤风寒”:青龙汤及其变证、 坏证38条18方。
37
其他医家 张 璐《伤寒缵论》《伤寒绪论》 吴仪洛《伤寒分经》 吴 谦 《医宗金鉴》 程应旄《伤寒论后条辨直解》 章 楠《伤寒论本旨》 周扬俊《伤寒论三注》 黄元御《伤寒悬解》
▪ 著作:《许氏伤寒论著三种》 ▪ 学术思想:论治伤寒重视表里虚实
因虚受邪,留而成实 伤寒应以真气为主 对脾肾理论的研究及应用 治疗经验
28
一.论伤寒重视表里虚实——辨证纲领 “伤寒治法,先要明表里虚实,能明此 四字,则仲景三百九十七法可坐而定 也”。 表实——麻黄汤;表虚——桂枝汤 里实——承气类;里虚——四逆、理中类
二.因虚受邪,留而成实 1. 发病为正虚,但邪气属实——主张先 去邪后议补
29
中医各家学说教学大纲
![中医各家学说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711b16b165ce05087632136d.png)
《中医各家学说》教学大纲〈供中医、针灸、结合、临床等专业用〉前言《中医各家学说》是研究中医历史上产生的医学流派,各家学术思想及经验特点的价值与意义的一门课程。
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是:论述中医学术流派的产生、演变、学术贡献及对中医学术发展的影响;介绍分析中医各家学术思想形成的原因、内涵、特点及经验特点的价值和意义。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中医不同学术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主要学术思想及成就及其在中医学术发展中的贡献,了解不同学术流派的有代表性的学术著作及基本内容。
掌握各家学术思想的基本内容和经验特点,了解各家学术思想及经验产生的根源,理解其理论与实践意义和价值。
通过教学,使学生活跃学术思想,开阔学术视野,深化思维水平,提高实践能力。
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总论【目的要求】明确《中医各家学说》课程的性质、学习目的、要求和方法;1、掌握中医学术流派的形成与发展和各家学说的基本内容、价值和意义;2、熟悉各家学说学术流派的纵横关系及基本概况;3、了解各家学说及其学术争鸣在中医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内容要点】1、明确提出《中医各家学说》课程的性质、学习目的、要求和方法;2、概要介绍中医学术流派的形成和发展;3、简要论述学术争鸣在中医学发展中的作用。
上篇历代学派概论概要【目的要求】1、掌握中医不同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重要著作;2、熟悉不同学派的核心学术思想理论主张和实践特点;3、了解不同学派的贡献、成就和学术地位。
【内容要点】1、介绍各学派的人物、著作;2、分析各学派的学术思想、理论主张和实践特点;3、论述各派的成就、贡献及地位。
第一节伤寒学派【目的要求】1、掌握伤寒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及代表著作;2、熟悉伤寒学派的主要学术思想及观点;3、了解伤寒学派的影响和地位。
【内容要点】1、简介伤寒学派的代表人物及代表著作;2、分析伤寒学派的学术思想及观点;3、简论伤寒学派的学术贡献和影响。
第二节河间学派【目的要求】1、掌握河间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及代表著作;2、熟悉河间学派的主要学术思想及观点;3、了解河间学派的地位和影响。
简介《中医各家学说》
![简介《中医各家学说》](https://img.taocdn.com/s3/m/df87ccbb77232f60dccca1dc.png)
《中医各家学说》是中医专业本科的医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
《中医各家学说》研究的对象是中医学发展过程中,主要学术流派和历代著名医家学术思想、学术成就;使医学生了解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学术流派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背景及意义;了解各个学术流派的一般概况及各家学说在祖国医学发展中的贡献。
《中医各家学说》的学术流派属于人为划分,医家从各个方面、角度来认识辨析医理,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学理论和治疗;但不同学派之间并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述医理、阐医道于方方面面,并且有相互之间的包容性。
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医学生了解《中医各家学说》,要兼学并蓄,开拓视野,广泛吸收,从善如流;以达到从各家学说中进一步深入理解中医学的理论,为临床实践服务。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分为:一、远古时代医药学的发生和源流⒈《礼记·曲礼》:曰"医不三世,不服其药"。
从伏羲制九针到著成《黄帝针灸》;从黄帝歧伯论经脉到著成《素女脉诀》;从神农尝百草到著成《神农本草经》。
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自春秋战国至东汉末的时期,中医学的学术发展较快、成就较大。
《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等中医学典籍相继诞生,在理论和临床方面都有了总结性的成就,确立了中医学认识人体生理病理和进行诊断治疗疾病的一整套的基本理论,从而确立了中医学理论体系。
二、中医学术流派的形成和发展、各种学术文化的创立和发展及医学发展和中医学术流派形成⒈中医学术有七大流派:伤寒学派、河间学派、易水学派、丹溪学派、攻邪学派、温补学派、温热学派。
⑴汉以前著名医学家及其医疗实践:①(战国)扁鹊(秦越人)师承长桑君,传于子阳、子豹、子容、子明、子越②(汉)淳于意(仓公)师承长桑君公乘阳庆、公孙华宋邑、高期…③《汉书·艺文志》载:医经七家、经方十一家。
以《内经》《难经》相较就有多处不一。
例如:论命门、三焦,等等。
⑵汉代《伤寒杂病论》:汉代医家(公元150~216)张机(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其学术理论源于古医经家,其治法方药源于古经方家,研究伤寒、杂病的诊治规律,奠定了中医学辨证论治基础。
中医各家学说PPT课件
![中医各家学说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e091e7d767f5acfa1c7cd57.png)
医 普遍规律,他在《内经》及王冰等
各 理论的指导下,深入阐发了〝阴阳
家 互根〞的原理,指出:〝阴阳之理, 原自互根,彼此相须,缺一不可。无
学 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
说
认为气为阳,阳必生于阴;精为阴,阴
中 必生于阳,所以无论先天或后天,〝
医 精之于气,本自互生〞,并无例外。 至于精气互化的生理过程,则是通过
学
说
左归丸由大怀熟地、山药、山茱萸肉、鹿角胶、
枸杞、菟丝子、杜仲、当归、大附子、肉桂组成。
中
该方是在八味地黄丸基础上化裁而成,去掉八味丸
中酌茯苓、泽泻、丹皮等渗泄之品,使其温补阳气
医
之力更专,同时又加入杜仲、菟丝子等品,使温补阳
气之力更宏,同时又加入鹿角胶、构杞之类,于阴中
各
求阳,使精中生气,达到阴生阳长、温补阳气的目的。
各
养阴治形,填补精血
家
学
善用温补,而不偏执
说
八略立法,八阵制方
(1)阴阳学说
中
阴阳学说历来渗透在中医学理 医 论的各个方面,景岳用它阐述医理时,
各 既保持了阴阳哲学理论概念,并用以
家 说明人体生理病理的发展和变化规
学
律,以及精神气血的属性及及其相互 关系。
说
①阴阳一体思想
中
景岳明确提出〝阴阳者一分 为二〞的著名观点,认为这是一种
性。
医
各 寒热之辨,是从寒热之气在生命活动 中的不同作用。以阐发阳气的重要性。
家
学 水火之辨,是从水火的性质,作用以阐 说 发阳气的重要性。
中
景岳以重视阳气闻名,他对补益阴
医 阳有精辟的见解,指出〝善补阳者,必
各
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 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
中医各家学说(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
![中医各家学说(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https://img.taocdn.com/s3/m/fda53128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71f2948.png)
一循名责实,勘误求真 二掌握特点,了解全面 三取长补短,兼收并蓄 四结合临床,领悟学说 复习思考题
第五章中医 学派的界定
与划分
第六章主要 学术流派介 绍
第一节中医学说、学派的界定 第二节中医学派的划分
第一节河间学派 第二节易水学派 第三节丹溪学派 第四节攻邪学派 第五节温补学派 第六节伤寒、温病研究诸家 第七节汇通思潮下研究诸家
第七章晋唐时 1
期
第八章两宋时 2
期
3 第九章金元时
期
4
第十章明代
5 第十一章清代、
民国初期
一编纂、校注经典医籍 二阐述医学理论 三研究养生 四辑集方剂 五医德理论的系统阐发 第一节陈延之 第二节王冰 第三节孙思邈
一研究伤寒,阐发补充 二各抒医理,发挥专长 三儒医大量出现 四官药局的出现 第一节钱乙 第二节陈自明 第三节庞安时 第四节陈言
目录分析
第一章中医各家学说 的学术起源
第二章中医各家学说 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章各家学术争鸣 与中医理论发展
第四章各家学说学习 方法
第一节中医各家学说的形成 第二节各家学说的传承形式与特征
一阴阳五行学说 二五运六气学说 三藏象学说 四气血理论 五经络学说 六六经、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学说 七病因学说 八四诊、八纲 九治则、治法
作者介绍
读书笔记
这是《中医各家学说(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 的心得。
精彩摘录
这是《中医各家学说(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 的精彩内容摘录。
谢谢观看
一研究伤寒,阐发温病 二新学肇兴,百家争鸣 第一节刘完素 第二节张元素 第三节张从正 第四节李杲 第五节王好古 第六节朱震亨 第七节王履
中医各家学说备课讲稿
![中医各家学说备课讲稿](https://img.taocdn.com/s3/m/c47b6f51c281e53a5802ff72.png)
中医各家学说三世医学:《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素女脉诀》中医理论体系内容:脏腑、经络、病因、病机、方剂、本草、针灸、辨证、诊法、治则、养生、运气用阴阳学说阐明医学中的对立统一规律:气合而有形,因变以正名。
说明各种事物的普遍联系②说明事物的平衡、不平衡③说明事物的互相转化④说明阴阳为矛盾共生用阴阳学说说明事物的互为转化:冬伤于寒,春生病热;春伤于风,夏生飧泄肠僻;夏伤于暑,秋生亥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确立学派的依据:①师承授受:亲炙(师徒面对面传授学习)、私淑(未曾见面,学习著作尊其为师)②学术争鸣:不同学派、不同医家六大学派:医经学派:《黄帝内经》;经方学派:经验方或仲景方;河间学派:火热立论;易水学派:脏腑病症;寒温学派:中医外感病;汇通学派:中西医汇通刘完素(刘河间)亢害承制论:①自然界运气承制是保持事物运动平衡的必要条件②五运之气偏亢到一定程度出现胜己之化的假象火热论:①火热病的广泛性②六气皆能化火③五志过极皆为热甚④火热病的治疗(表证宜汗解,里证宜攻下)张从正(张子和)处之者三,出之者三:天之六气、人之六味、地之六气合称三部之气,太过或者不及时变为三部邪气,侵犯人体导致三部之病,按照症状部位不同分为上中下治疗对应用汗(表解)吐(上涌)下(下泄)三法,使得邪去正安。
攻邪之法:汗吐下三法朱震亨(朱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①理论依据,源于内经②取类比象,天地日月③人体阴精,迟成早渴④精欲无涯,动火耗精⑤动静得宜,收心养性火热证的辩治:①实火可泻:正治法(黄连解毒汤热者寒之,小便降火极速,硝黄冰水)火郁发之:外受风寒(苍术柴胡),内有郁热(火郁汤)反治法:火盛者,当顺其性而发之必兼温散②虚火可补:滋阴降火法:阴血虚而相火旺(四物汤加黄柏)阴精虚而相火旺(大补阴丸)引火归源法:附子未津调,敷涌泉穴甘温除热法:人参,白术,甘草郁证病因病机:寒暑交侵(外)、饮食失节(饮)、七情内伤(情)、劳役过度(劳)导致气血佛有郁,导致血热湿痰(六郁)使得相因为病,变生他病(气湿痰热血食)10、孙一奎论命门:含义:命门乃肾间动气,蕴含着原气、动气生生不息的变化,为人身先天之太极,是原气生生不息运动变化的机理。
中医各家学说课件PPT课件
![中医各家学说课件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f084f9ca26925c52dc5bf9c.png)
因为——
刘完素在谈论火热与风、寒诸气的关系时,强调风、寒、燥、湿、诸气在病 理变化中,皆能化热生火;而火热也往往是产生风、寒、燥、湿、的原因之 一。
第1页/共13页
所以——
风寒燥湿诸气在病理变化过程中,皆能 化热生火,转化为火热病,或与火热相 兼为病;而火热也能转化成风寒燥湿。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木)
•
所谓风气甚而头目眩晕者,由风木旺,必是金衰不能制木,而
木复生火,风火皆属阳,阳主乎动,两动相搏,则为之旋转。
第5页/共13页
木
水
火
金
第6页/共13页
土
如——
湿与火热的关系
• 积湿成热 • 湿为土气,火热能生土湿。
故
——湿病本不自生,因于火热怫怫郁,水 也。
液不能宣通,即停滞而生水湿
第7页/共13页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土)
• 诸水肿者,湿热之相兼也。 • 湿热相搏,则怫郁痞隔,小便不利而水
肿也。
故
这种病变,反映在临床上,则多为水肿。
第8页/共13页
如——
燥与火热的关系
• 寒凉收敛,气血不通
• 中寒吐泻,亡液而成燥 ——风热耗损水液,气行雍滞,不得滑
泽通利,则皮肤燥裂,肢体麻木不仁。 ——大便干涩,乃大肠受热,化成燥涩 。
因此 第9页/共13页
如——
寒与火热的关系
• 阴盛阳衰—“中寒”(即里寒) • 感冒寒邪 • 或内伤生冷 • 冷热相并
故使
"阳气怫郁,不能宣散"而生热
第10页/共13页
总 结 认 为 构 成 火 郁 病 机 必 需 具 备 两 个 条 件 :
《中医各家学说》课程内涵与学习方法学指导
![《中医各家学说》课程内涵与学习方法学指导](https://img.taocdn.com/s3/m/8e376f85d0d233d4b14e69b4.png)
《 中医各家学说》 是中医类 本科专业 传统的专业 主干课程 , 为“ 一代不如一代” 。深入分析 中医的这些困境 , 你 就会发现其 包括 中医学 、 中西 医临 床 、 针灸推 拿专业 的 同学在 学习 完 中医 实很多 问题都 出在 “ 传承 ” 方 面。愿意继承发 扬 中医的人 越来 而少部分愿意继承发扬中医的人也 没有真正找到 学习 中 基础课 程和临床课程之后 , 都 应当学 习本 门课程 。国家 中医药 越少 , 管理局对 本门课程 的定位 是 “ 中医理 论提 高课 ” 与“ 临 床 提 高 医的方法 , 这 些 问题 实 际 上在 《 中 医各 家学 说 》 中都 有 答 案。 课” , 顾名思 义 , 这 门课 程 是 一 门“ 提 高专 业 水 平 ” 的 课 程 。那 么 《 中医各 家学说》 无非是讲 医家 与流派 的, 如何 学习 中医 、 传承 本课程是 如何承担 起提 高同学 们专业 水平 任务 的 呢?这 和 中 中医, 在《 中医各家学说 》 教材 里会一 目了然 , 很多 历史上 的 中 医学 自身的学术特 点有 着密 切的关 系。中 医学在几 千年 的发 医是如何成为 中医临床 大家 的、 如 何提 高 自己的医术水 平 的 、 展历程 中产生 了灿若 星河的历代名 医与 中医各 门各 派 , 这些名 又如何把 中医各 门各派的学术精华 流传 下去的 , 在 课程里都 有 医的思想 、 学派 的主张保存 在浩 若烟 海 的中医古 籍文 献之 中 , 详细讲解 。古人说“ 见贤思齐 ” , 这些 中医大家就是我们学 习的 不管是对 当今 中医理 论的研究还是 中医临床 的发 展 , 都 具有无 榜样 , 他们 的成名成家之路值得 我们思 考与借鉴 。另外 , 《 中医 法估量的价 值。在历经 千年之后 , 仍然 是中医学理 论与 临床的 各家学说》 里记录有大量历代大家的临床经验 , 而选 录入《 中医 核心部分 。因此 , 《 中医各 家学说 》 课 程承担 了相 应 的使命 , 是 各家学说》 的历代 医家都是在 当时 、 甚至到后世 , 中医界公认 的 门以讲授历代 中医 大家 与中医各 门各 派学术 思想 与 临床 经 临床大家 , 因此如果学 习好 《 中 医各 家学说》, 那 就是拜 了多 少 验 为 主 要 内容 的 重 要 课 程 。 位名医为师呢?这是 对 中医真正 的薪 火相传 , 也 是解 决好 “ 传 1 通 向名 医 之 路— — 本 课 程 的 重 要 性 承” 问题的有力武器。 《 中医各 家学说 》 以讲 授历代 中医大 家学术 思想与 临床 经 2 “ 学” 与“ 行” 的结合——本课程 的学 习方法 验 为主要内容 , 学好 《 中医各家学说》 有助 于同学们 在 中医理 论 如何学好 中医呢?有一位 中医前辈 曾经说过 , 要想 学好 中 与 临床之 路上的成长 。历代名 中医都 是在师事前 贤 、 贯 通百 家 医 , 无非就是两条路 : 一 是不 断临床 , 大量实 践 ; 二是 博览 经典 的基础上 才成长起 来 的。同学们 只有不 断地 去学 习这 千年沉 文献 , 师法前贤。仔细考量这两条道 路 , 实际便是 “ 学” 与“ 行” 淀 下来 的宝 贵 临床 财富 , 最 后 才能 真正成 长 为一名 优 秀的 中 两者 。果真 能以“ 学” 致“ 行” , “ 行” 有所 “ 学” , “ 学” 与“ 行” 结 医。因此 , 《 中医各家学说 》 又被誉 为是 “ 通 向名 医之 路” , 这是 合 , 想必 自能深入医道。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早在 “ 十五 ” 期间就 赞扬本课 程 “ 提 高…‘ 指 导 …‘ 桥梁” 的重要 作用 。其 中所 谓 的 倡导 中医学 人要 “ 渎经 典 、 做临床” , 这 一 倡导 实 际 就 体现 了 “ 桥 梁作用 ” 并 不是 说 本 课 程 是基 础 课 程 与 临 床课 程 的 “ 桥 “ 学” 与“ 行” 的结合 。《 中 医各 家学 说》 既是一 门课程 , 也 是一 梁” , 而是指本课 程是 架设从 “ 中医课 程学 习 ” 到“ 中医临 床工 门 同学们未来不断学 习中医、 不断提高 自身 中医水 平的学 习方 作…‘ 中医科研工作” 的桥 梁。事 实也证 明本课 程完全具 备这一 法学指导 。因此 , 不仅学好本 门课程需要 “ 学” 与“ 行” 的结合 , 作用 , 建 国 以来 , 中医界出过不少 有名 的中医专 家。例如 , 2 0 0 9 本 门课程实 际上就是一部 中医“ 学” 与“ 行” 的方法学 汇编。而 年由 国家卫生部 、 国家 中医药管 理局 、 国家 人事 劳动保 障部 评 要学好本门课程 , 应在 以下几 个方 面下功夫 : 选 了我 国首届 三十名 “ 国医大 师” 。这三 十名 “ 国 医大 师” 中有 2 . 1 理清源流脉络 : 由于《 中医各 家学说 》 以讲 授历代 医家学
中医各家学说 辽宁中医药大学课件(更新)各家总论演示文稿2
![中医各家学说 辽宁中医药大学课件(更新)各家总论演示文稿2](https://img.taocdn.com/s3/m/d7a1792176c66137ee061985.png)
派、程朱学派 医经学派、经方学派、伤寒学派、河 间学派、则属于自然科学领域内医学 范畴的学派。
总 论
学术思想—人才链—著作和影响
是划分学派的三项标准,也是构成
学派的三大要素,三者之间密切相 关,缺一不可。
其实,世上最温暖的语言,“ 不是我爱你,而是在一起。” 所以懂得才是最美的相遇!只有彼此以诚相待,彼此尊重, 相互包容,相互懂得,才能走的更远。 相遇是缘,相守是爱。缘是多么的妙不可言,而懂得又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否则就会错过一时,错过一世! 择一人深爱,陪一人到老。一路相扶相持,一路心手相牵,一路笑对风雨。在平凡的世界,不求爱的轰轰烈烈;不求誓 言多么美丽;唯愿简单的相处,真心地付出,平淡地相守,才不负最美的人生;不负善良的自己。 人海茫茫,不求人人都能刻骨铭心,但求对人对己问心无愧,无怨无悔足矣。大千世界,与万千人中遇见,只是相识的 开始,只有彼此真心付出,以心交心,以情换情,相知相惜,才能相伴美好的一生,一路同行。 然而,生活不仅是诗和远方,更要面对现实。如果曾经的拥有,不能天长地久,那么就要学会华丽地转身,学会忘记。 忘记该忘记的人,忘记该忘记的事儿,忘记苦乐年华的悲喜交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对于离开的人,不必折磨自己脆弱的生命,虚度了美好的朝夕;不必让心灵痛苦不堪, 弄丢了快乐的自己。擦汗眼泪,告诉自己,日子还得继续,谁都不是谁的唯一,相信最美的风景一直在路上。 人生,就是一场修行。你路过我,我忘记你;你有情,他无意。谁都希望在正确的时间遇见对的人,然而事与愿违时, 你越渴望的东西,也许越是无情无义地弃你而去。所以美好的愿望,就会像肥皂泡一样破灭,只能在错误的时间遇到错的人。 岁月匆匆像一阵风,有多少故事留下感动。愿曾经的相遇,无论是锦上添花,还是追悔莫及;无论是青涩年华的懵懂赏 识,还是成长岁月无法躲避的经历……愿曾经的过往,依然如花芬芳四溢,永远无悔岁月赐予的美好相遇。 其实,人生之路的每一段相遇,都是一笔财富,尤其亲情、友情和爱情。在漫长的旅途上,他们都会丰富你的生命,使 你的生命更充实,更真实;丰盈你的内心,使你的内心更慈悲,更善良。所以生活的美好,缘于一颗善良的心,愿我们都能 善待自己和他人。 一路走来,愿相亲相爱的人,相濡以沫,同甘共苦,百年好合。愿有情有意的人,不离不弃,相惜相守,共度人生的每 一个朝夕……直到老得哪也去不了,依然是彼此手心里的宝,感恩一路有你!
医学课件中医各家学说专题宣讲
![医学课件中医各家学说专题宣讲](https://img.taocdn.com/s3/m/82efbea449649b6648d747db.png)
《各家学说》讨论的重点是历代各医学流派,各医药学 家的学术思想、学术特点、学术成就及其对临床的指导意 义,以便择善而从。所以不过多的去探求形成这些学术特 点的社会的、自然的原因。这也是中医备家学说的另一个 特点。
四、学习《中医各家学说》的目的 1、掌握中医学术流派的形成与发展和各家学说的基本内容、价
二、学派的划分
1、学术特点
明代,王纶于《明医杂著·医论》中提出:“外感法仲景, 内伤法东垣,热病用河间,杂病用丹溪”之说,将张仲景、刘 河间、李东垣、朱丹溪作为四大学派之代表人物。
清代,纪晓岚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提出:“医之门 户分于金元”,认为金元四大家刘河间、李东垣、张子和、朱 丹溪各成一派。
又如,李杲从学于张元素,受张氏脏腑病机学说的影响,注 重脾胃内伤病的研究,创立了脾胃内伤论.将其归属于易水学派 是合乎道理的。但是,李呆的脾胃学说对后世影响很大,其门人 及私淑者亦甚多,故后人称李杲为“补土派”的代表,将其另立 一个学派也未尝不可。
可见由于研究问题的角度不同,认识往往不一,在学派的划 分上会有不同见解。
绪论
一、《中医各家学说》的研究对象
中医各家学说是研究和讨论历代各医学流派和各医 药学家的学术思想、学术特点、学术成就及其发生 、发展和演变规律的一门学科。
二、《中医各家学说》的性质
中医各家学说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因 为一种科学技术的发展或一个学术理论的确立,无 不是通过反复实践,最后由经验到理论,由感性到 理性的过程。中医各家学说是属于理论性的东西, 这些理论和观点锦是历代各医药学家临床实践的结 晶。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主要中医学术流派
伤寒学派
中医各家学说ppt课件
![中医各家学说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9e23412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d2.png)
针灸铜人(明代)乐氏祖传
药物学及方剂学的发展
❖ 中国本草学出现了一部具世界学术地位的 专著,就是李时珍编辑的《本草纲目》。
❖ 这时期在方剂学发展方面,对方剂的组成、 药理、功效及用法都有所提高。有关的专 书也明显增多。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方书 就是产生于明代。
❖ 其他——滑寿的《十四经发挥》、杜本的《敖氏伤 寒金镜录》、陶华的《痈疽神秘验方》、徐用诚的 《本草发挥》等。
《内科摘要》
2卷,刊于1529年,是我国第一次以“内科” 命名这一学科者。
薛氏重视脾胃与肾命,主张人以脾胃为本, 注重脾胃虚损证,重视肾中水火与脾胃的关系, 注重温补。临证多用甘温益中、补土培元等法。
传播,医学理论深化创造有利条件; ❖ 世代业医——医学专门化(《霉疮秘录》); ❖ 创新是明代医学发展的主流
——《温疫论》、《本草纲目》 ——天花的认识和人痘接种术的发展
起源于明朝隆庆年间(16世纪下半叶) 的种痘法,又称鼻吹种痘法。一般分为两 种: ❖ 旱苗法,即取天花患者的痘痂研成细末, 加上樟脑、冰片等吹入被种痘者鼻腔中;
梅毒性病
❖ 典型的梅毒病大约在15世纪或稍前从外国 经广东传入中国。
❖ 明代梅毒病泛滥,医家陈可成撰《霉疮秘 录》是较早的梅毒专书。书内记载梅毒不 同病期症状,提出了用丹砂、雄黄等含砷 的药物治疗。
❖ 这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应用砷剂治疗梅毒 的记录。此外还论及预防梅毒的方法。
针灸
❖ 明代针灸继续有所发展,公元 1443年明政府特定专人仿照宋代 的式样,另行铸造针灸铜人。
❖ 水苗法,即将天花患者的痘痂加入人 奶或水,用棉签蘸上,塞入被种痘者之 鼻中。
明代之医学流派
《中医各家学说》PPT课件
![《中医各家学说》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b04121c5901020206409c00.png)
2、汗吐下攻邪三法
中
天邪 上部
汗
医外
疾就
各 家
来 之
人邪 中部 病 近 产祛
吐
学邪
生邪
说
地邪 下部
下
下一页
汗吐下攻邪三法
中
●张氏行医于民间,中年曾为军医
医 ●长期的临床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各 ●在其攻邪已病思想指导下,对《内经》
家 《伤寒论》等前贤的有关汗、吐、下法
学
理论与方法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 ●扩大了三法的应用范围与适应症,发展了
●晚年,由于不满金朝统治,乃隐居民间,过 着“一张琴,一壶酒,一溪雪,五株柳”、 “纸窗土炕醉复醉,日夕间醒吞五斗”的生活。
师承授受
传张从正之学者 ●麻九畴 ●常 德 ●李子范
后世评价
◎《金史·本传》谓:“张 从正,精于医,贯穿 《素》、《难》之学,其 法宗刘河间,用药多寒凉, 然起疾救死多取效。”
各
素有之也。 ◆或自外而入
家
◆或由内而生,皆邪气也。”
学
因邪致病、论病重邪、祛邪安正
说
下一页
2、三邪致病
●邪气包括天、地、人三邪 。
攻邪应就近而祛之
“处之者三,出之者亦三也。诸风寒 之邪,结于皮肤之间,藏于经络之 内,可汗而出之;风痰宿食,在膈 或上脘,可涌而出之;寒湿固冷, 热客下焦,在下之病,可泄而出 之。”
《中医各家学说》教学大纲
![《中医各家学说》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f5519b0f79563c1ec5da71ea.png)
目录0 绪论 (1)1.孙思邈 (3)2.钱乙 (8)3.陈自明 (12)4.刘完素 (18)5.张元素 (26)6.张从正 (32)7.李杲 (38)8.朱震亨 (45)9.薛己 (52)10.万全 (57)11.龚廷贤 (63)12.杨继洲 (69)13.缪希雍 (74)14.陈实功 (79)15.张介宾 (84)16.吴有性 (91)17.李中梓 (95)18.绮石 (100)19.喻昌 (104)20.傅山 (108)21.张璐 (113)22.叶桂 (118)23.徐大椿 (123)24.王清任 (128)25.王泰林 (133)26.吴师机 (138)27.王士雄 (142)28.唐宗海 (147)29.张锡纯 (153)30.施今墨 (159)0绪论绪论主要介绍本学科的研究对象与课程特点,本教材与学术流派、中医学说的关系,学习中医各家学说的目的意义及学习方法。
学习要求:掌握中医各家学说的研究范围,课程特点;熟悉学习目的与意义;了解其与中医学术流派和中医学说的关系,学习方法。
1.孙思邈孙思邈博极医源,博采众长,阐发养生理论,总结养生方法;广集古方与时方,创制新方并化裁古方,著《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集唐以前方剂学之大成,是一位承先启后的医药学家和养生家。
学习要求:掌握养生理论和方法,方剂学成就;熟悉养生理论历史沿革;了解生平,著作及学术成就对后世的影响。
2.钱乙钱乙阐发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在《内经》《中藏经》《金匮要略》《备急千金要方》基础上,创立小儿五脏辨证纲领,善于化裁创制新方,喜用丸散膏丹。
对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学习要求:掌握小儿生理、病理特点,五脏辨证;熟悉临证用药特色;了解生平,著作及学术成就对后世的影响。
3.陈自明陈自明总结南宋以前妇科经验,提出妇人以血为基本,气血不调,损伤冲任是导致妇科疾病的重要病机。
临证注重气血并补,调理肝脾,善用四物汤化裁。
阐发痈疽病因病机、辨证方法,治疗强调开门逐寇,内外兼治,对证用药,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各家学说》教学大纲(供中医学专业本科使用)Ⅰ前言《中医各家学说》是一门研究性、提高性的课程,又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一门课程。
学习本课程的目的与任务是进一步掌握中医历代著名医家的学术思想、学术理论及其治疗经验,以及历代主要医家的学术成就、各主要学术流派的学术思想与中医理论之间的关系,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拓其思维,使之深入认识中医学的丰富内容,为今后从事中医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打下扎实基础。
大纲内容分为总论和各论两部分。
总论概述课程性质,学说、学派的概念及其划分标准,学说、学派的形成、发展和贡献;各论以对中医理论影响巨大的七大学说(七大学派)为主线,分别介绍各个著名医家的学术理论和治疗经验,注意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和运用的能力。
本大纲适用于中医学专业五年制用。
现将大纲使用中有关问题说明如下:1、大纲每一章节均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部分组成。
教学目的注明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级别,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级别对应,并统一标示(核心内容即知识点以下划实线,重点内容以下划虚线,一般内容不标示)便于学生重点学习。
2、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并讲授重点内容和介绍一般内容。
Ⅱ课程基本信息学时及学分:总学时为72学时,其中课堂讲授64学时,实验8学时,共4学分。
教学方式:课堂教学和案例实验讨论目的与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中医历代著名医家的学术思想、学术理论及其治疗经验;以及历代主要医家的学术成就、各主要学术流派的学术思想与中医理论之间的关系,进而掌握中医学术中规律性的东西,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拓其思维,使之深入认识中医学的丰富内容,为今后从事中医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打下扎实基础。
Ⅲ正文上篇:总论一、教学目的通过学习历代各主要学说、学派的的形成因素及特点,各主要学说、学派的学术思想与中医理论之间的关系以及与历代医学大家学术成就之间的关系,进而探求中医学术中规律性的东西,为继承发扬中医学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教学要求1、掌握中医各家学说课程的定义、性质与范围,学说、学派的概念及其划分标准。
掌握历代医家的争鸣与中医学术发展的关系和历代各主要学说的形成因素及特点。
掌握各主要学派的学术思想与中医理论之间的关系以及与历代医学大家学术成就之间的关系,以及中医学术中规律性的理论及经验。
2、熟悉各主要学说、学派形成、特点和代表医家以及中医学术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熟悉《中医各家学说》研究的范围及学习目的、要求和方法。
3、了解学习各家学说的目的和意义。
三、教学内容:1、中医各家学说课程的定义、性质与范围,学说、学派的概念及其划分标准。
2、历代医家的争鸣与中医学术发展的关系和历代各主要学说的形成因素及特点3、各主要学派的学术思想与中医理论之间的关系以及与历代医学大家学术成就之间的关系,以及中医学术中规律性的理论及经验。
4、各主要学说、学派形成、特点和代表医家以及中医学术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5、《中医各家学说》研究的范围及学习目的、要求和方法。
6、学习各家学说的目的和意义。
下篇:各论第一章伤寒学说与伤寒学派诸家第一节概说一、教学目的明确张仲景伤寒学说的主要学术特点、学术成就以及伤寒学派其他医家的主要学术成就、学术贡献、丰富的临床经验,为临床服务。
二、教学要求1、掌握伤寒学说的含义及主要学术特点。
2、熟悉伤寒学派的学术成就、形成基础、形成过程以及形成过程中主要医家对伤寒学派形成的贡献及影响。
3、了解其他伤寒医家对伤寒学派的贡献。
三、教学内容:1、伤寒学说的含义及主要学术特点。
2、伤寒学说的学术成就。
3、伤寒学派形成的基础,学术流派的形成过程,及形成过程中各主要医家(王叔和、孙思邈、成无己、庞安时、许叔微、朱肱、方有执、喻昌、张志聪、柯琴、尤怡)对伤寒学派形成的贡献及影响。
4、伤寒学派内部派别的形成因素及其特点。
5、错简重订、维护旧论、类证研究,尤其是类证研究各家对伤寒学派的完善,对中医辨证体系的贡献。
6、其他伤寒医家对伤寒学派的贡献。
第二节成无己一、教学目的明确成无己的主要学术思想、学术成就及其丰富的临床经验,为临床服务。
二、教学要求1、掌握成无己注解《伤寒论》的学术特点以及首先阐明伤寒学理论的贡献。
2、熟悉成无己对伤寒五十证的主要辨别方法与意义。
3、了解成无己的生平和著作。
三、教学内容1、成无己注解《伤寒论》的学术特点以及首先阐明伤寒学理论的贡献。
2、成无己对伤寒五十证的主要辨别方法与意义。
3、成无己的生平和著作。
第三节庞安时一、教学目的:明确庞安时的主要学术思想、学术成就及其丰富的临床经验,为临床服务。
二、教学要求1、掌握庞安时对广义伤寒病因及发病的学说。
2、熟悉庞安时对区别伤寒与温病以及对温热病治疗起承前启后的贡献。
3、了解庞安时的生平、著作及对五大温证的诊治。
三、教学内容1、庞安时对广义伤寒病因发病的见解,寒毒学说的具体内容。
2、庞安时对温热病治疗承先启后的作用。
3、区别伤寒和温病,为阐发温病作出贡献。
4、重用大剂量石膏治疗温热病对后世的影响。
5、五大温证的诊治。
6、庞安时的生平、著作。
第四节许叔微一、教学目的明确许叔微的主要学术思想、学术成就及其丰富的临床经验,为临床服务。
二、教学要求1、掌握许叔微的杂病治疗特点及其学术经验。
2、熟悉许叔微对伤寒学理论的贡献。
3、了解许叔微的生平和著作。
三、教学内容1、许叔微的杂病治疗特点及其学术经验。
2、许叔微对伤寒学理论的贡献。
3、许叔微的生平和著作。
第五节方有执一、教学目的明确方有执的主要学术思想、学术成就及其丰富的临床经验,为临床服务。
二、教学要求1、掌握错简重订论及其改订后《伤寒论》内容对三纲鼎立学说形成的影响。
2、了解对伤寒条文改定的内容。
3、了解许叔微的生平和著作。
三、教学内容1、方氏重订伤寒的见解和改订《伤寒论》的具体内容。
2、风伤卫、寒伤营,风寒两伤营卫说病机理论及其对三纲鼎立说形成的影响。
3、对伤寒条文改定的内容。
4、许叔微的生平和著作。
第六节柯琴一、教学目的明确柯琴的主要学术思想、学术成就及其丰富的临床经验,为临床服务。
二、教学要求1、掌握柯琴治伤寒的学术观点与方法以及按方类证的特点、意义。
2、熟悉“六经地面”说的内容与意义。
3、了解柯琴的生平和著作。
三、教学内容1、柯氏治伤寒的学术观点与方法。
2、按方类证,以方名证的特点、意义。
3、“六经地面”说的内容与意义。
4、柯氏的生平和著作。
第七节喻昌一、教学目的明确喻昌的主要学术思想、学术成就及其丰富的临床经验,为临床服务。
二、教学要求1、掌握喻昌对伤寒与温病的辨证纲领、伤寒三纲鼎立说、秋燥论。
2、熟悉喻昌温病的辨证分类、大气论、议病遣药的特点与见解。
3、了解喻昌生平、著作及议病式。
三、教学内容1、喻昌对伤寒、温病的辨证纲领(伤寒三纲鼎立说)。
2、秋燥论的主要学术内容。
3、喻昌对、温病的辨证分类。
4、喻昌的大气论。
5、喻昌的议病遣药的特点与见解。
6、喻昌生平、著作及议病式。
第二章火热学说与河间学派诸家第一节概说一、教学目的明确刘完素火热论相关学说的学术贡献以及河间学派诸家的主要学术成就。
二、教学要求1、掌握刘完素火热论相关学说的定义、主要学术特点以及河间学派学术成就及其对中医理论体系的影响和贡献。
2、熟悉火热学说及河间学派的形成因素、特点及其发展。
3、了解其他河间学派医家对河间学派的贡献。
三、教学内容1、刘完素火热论相关学说的定义及其主要学术特点。
2、河间学派学术成就及其对中医理论体系的影响和贡献。
3、火热学说及河间学派的形成因素、特点及其发展。
4、其他河间学派医家对河间学派的贡献。
第二节刘完素一、教学目的明确刘完素的主要学术思想、学术成就及其丰富的临床经验,为临床服务。
二、教学要求1、掌握刘完素的六气化火说、“亢害承制”论、阳气怫郁说、玄府气液说、五志过极皆为热说、治疗热病和杂病的治疗经验。
2、熟悉刘氏的脏腑六气病机说、五运六气病机说的观点。
3、了解刘完素的生平、著作、火热论形成的时代背景、学术渊源及主要门人弟子、私淑者及对后世的影响。
三、教学内容1、刘氏六气化火说。
2、刘氏“亢害承制”论。
3、刘氏阳气怫郁说。
4、刘氏玄府气液说。
5、刘氏五志过极皆为热说。
6、刘氏治疗热病的特点。
7、刘氏对杂病的治疗经验。
8、刘氏的脏腑六气病机说的观点。
9、刘氏的五运六气病机说的观点。
10、刘完素的生平、著作、火热论形成的时代背景、学术渊源及主要门人弟子、私淑者及对后世的影响。
第三章脏腑辨证学说与易水学派诸家第一节概说一、教学目的明确张元素脏腑辨证说的学术贡献以及易水学派诸家的主要学术成就。
二、教学要求1、掌握脏腑辨证学说的定义及其学术特点,2、熟悉脏腑辨证学说及易水学派的形成因素及其特点,及其易水学派学术成就及其对中医理论体系的影响和贡献。
3、了解其他易水学派医家对易水学派的贡献。
三、教学内容1、脏腑辨证学说的定义及其学术特点。
2、脏腑辨证学说及易水学派的形成因素及其特点。
3、易水学派学术成就及其对中医理论体系的影响和贡献。
4、其他易水学派医家对易水学派的贡献。
第二节张元素一、教学目的明确张元素的主要学术思想、学术成就及其丰富的临床经验,为临床服务。
二、教学要求1、掌握张元素的脏腑辨证理论、药物气味升降浮沉理论、药物归经理论、引经报使理论、重视脾胃的学术思想、养正积自除的学术思想。
2、熟悉张元素六气内淫制方大法及苦欲补泻理论、随证用药和杂病治疗经验。
3、了解张元素的生平和著作。
三、教学内容1、张元素脏腑辨证理论的主要内容。
2、张元素药物气味升降浮沉理论3、张元素药物归经理论、引经报使理论。
4、张元素重视脾胃的学术思想。
5、张元素养正积自除的学术思想。
6、张元素六气内淫制方大法及苦欲补泻理论、随证用药和杂病治疗经验。
7、张元素的生平和著作。
第三节李杲一、教学目的明确李杲的主要学术思想、学术成就及其丰富的临床经验,为临床服务。
二、教学要求1、掌握李杲论述脾胃的学术内容以及内伤热中证的病因、病机、主要症状和治法的学术内容。
2、熟悉李杲制方遣药的特点。
3、了解李杲的生平、著作及其学说形成的时代背景、学术渊源和对后世的影响。
三、教学内容1、李杲论述脾胃的学术内容。
2、其有关内伤热中证的病因、病机、主要症状和治法的学术内容。
3、李杲制方遣药的特点。
4、李杲的生平、著作及其学说形成的时代背景、学术渊源和对后世的影响。
第四节王好古一、教学目的明确王好古的主要学术思想、学术成就及其丰富的临床经验,为临床服务。
二、教学要求1、熟悉阴证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
2、了解王氏生平、著作及学术渊源。
三、教学内容1、阴证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
2、王氏生平、著作及学术渊源。
第五节罗天益一、教学目的明确罗天益的主要学术思想、学术成就及其丰富的临床经验,为临床服务。
二、教学要求1、掌握罗氏对脾胃的生理、病理的阐发及治疗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