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一二三年级语文文言文翻译完整版

合集下载

初中文言文翻译全集

初中文言文翻译全集

一、《论语》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这不也是君子吗?”二、《孟子》孟子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孟子说:“得道的人得到的多帮助,失道的人得到的帮助少。

帮助少到极点,连亲戚都会背叛他;帮助多到极点,天下的人都会顺从他。

凭借天下的人所顺从的,去攻击亲戚所背叛的,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三、《庄子》庄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翻译:庄子说:“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

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是危险的!已经如此,还要追求知识,那更是危险了!做善事不要追求名声,做恶事不要接近刑罚,顺着自然之道去做,可以保护自己,可以保全生命,可以养活亲人,可以享受长寿。

”四、《史记》太史公曰:“吾闻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翻译:太史公说:“我听说,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变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这样的人才叫做大丈夫。

”五、《左传》晋文公问于咎犯曰:“吾闻之,一夫做难而七庙隳,身死而国灭,为不祥之事。

吾其行乎?”咎犯对曰:“夫礼,死生存亡,国之大事也。

岂不闻:‘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哉?”翻译:晋文公问咎犯说:“我听说,一个人发动叛乱,七庙就会被毁,自己死了国家也就灭亡,这是不吉祥的事情。

我打算离开这里,怎么样?”咎犯回答说:“礼,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这是国家的大事。

难道你没有听说过:‘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吗?”。

初中必背文言文16篇及翻译

初中必背文言文16篇及翻译

初中必背文言文16篇及翻译(一)《论语十二则》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二)《陋室铭》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译文:山不在于高,有仙人居住就有盛名;水不在于深,有蛟龙潜藏就显示神灵。

这虽然是间简陋的小屋,但我品德高尚、德行美好。

苔痕布满阶石,一片翠绿;草色映入帘栊,满室葱青。

往来谈笑的都是饱学多识之士,没有一个浅薄无识之人。

可以弹未加彩饰的琴,可以阅读佛经。

没有嘈杂音乐的喧闹,没有批阅案卷的劳苦。

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雄的玄亭。

正如孔子说的:“有什么简陋之处呢?”(三)《爱莲说》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初中三年级文言文翻译

初中三年级文言文翻译

初中三年级文言文翻译初中三年级文言文翻译初中三年级的重要文言文课文有哪些呢?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初中三年级文言文翻译,希望能帮到大家!1、愚公移山先秦:列御寇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译文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九十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

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

”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

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

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心真顽固啊,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

初中课外文言文并带译文20篇

初中课外文言文并带译文20篇

初中课外文言文并带译文20篇(一)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

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译文】文征明监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

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

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

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二)薛谭学讴【原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译文】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

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拍节,高唱悲歌。

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

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

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三)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

‖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

‖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译文】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

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

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

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

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

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养罢了。

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四)司马光好学《三朝名臣言行录》【原文】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

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初中文言文_翻译

初中文言文_翻译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译文:慈爱的母亲手里拿着线,为游子缝制衣服。

临别时,她细心地缝制,担心游子归来的日子会很长。

谁说小草的心意,能够报答得了春天的温暖阳光?《庐山谣》原文: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译文:登上鹳雀楼,白天的阳光依偎着山峦渐渐沉没,黄河奔腾着流入大海。

想要看尽千里风光,那就再往楼上走一层。

《江雪》原文: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译文:千山之上,鸟儿飞得无影无踪,万径之间,人的踪迹都已消失。

一叶孤舟上,有一位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的老翁,独自在寒冷的江面上垂钓,雪花飘落在他的周围。

《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泰山啊,你是怎样的巍峨?齐鲁大地的青色似乎永远也望不到尽头。

大自然的造化钟爱你的神奇秀美,阳光和阴影分割了昼夜。

胸怀荡漾,仿佛有层层云彩升起,泪水夺眶而出,追随归巢的鸟儿。

有朝一日,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巅峰,俯瞰众山,它们在我眼中都显得如此渺小。

《夜泊牛渚怀古》原文: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已具文。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译文:在牛渚的西江边夜泊,天空湛蓝,没有一片云彩。

登上船头,仰望秋月,徒然想起那位谢将军。

我也能高声吟咏,但那位已经去世的人已经拥有了千古文章。

我们都是天涯沦落的人,既然相遇,何必在乎是否曾经相识。

人教部编版七、八、九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翻译

人教部编版七、八、九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翻译

七八九三个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汇总(附:全文翻译)七年级上册咏雪《世说新语》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 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全文翻译在一个寒冷的下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集在一起,与子侄辈谈论文章的义理。

不久,雪下大了,谢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太傅哥哥的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大体可以相比。

”太傅哥哥的女儿谢道韫说:“比不上柳絮随风飞舞的样子。

”谢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

谢道韫就是谢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陈太丘与友期行《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全文翻译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

过了正午友人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友人才到。

元方当时七岁,在门外玩耍。

友人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都没有到,他已经离开了。

”友人便生气地说:“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 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

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友人感到惭愧,下车想去拉元方的手。

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家门。

《论语》十二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初中1至6册文言文字词翻译

初中1至6册文言文字词翻译

初中1至6册文言文字词翻译初中1至6册文言文字词翻译学好文言文字词翻译,语文考试拿高分。

下面是初中1至6册文言文字词翻译,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文言文通假字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è: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

《论语十则》女:通“汝”,你。

知:通“智”,聪明。

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回转,掉转。

4、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

《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

5、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狼》止:通“只”。

6、日之其所亡。

《乐羊子妻》亡:通“无”。

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亡:通“无”。

7、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为学》屏:通“摒”。

8、对镜帖花黄。

……火伴皆惊忙。

《木兰诗》帖:通“贴”。

火:通“伙”。

9、无他,但手熟尔。

《买油翁》尔:通“耳”,相当于“罢了”。

10、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李清照争:通“怎”。

11、路转溪头忽见。

《西江月》辛弃疾见,通“现”。

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通“现”。

1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口技》坐:通“座”。

1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伤仲永》扳:通“攀”,牵,引。

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反:通“返”。

15、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惠:通“慧”,聪明。

16、一厝逆东,一厝雍南。

《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

17、问渠那得清如许。

《观书有感》那:通“哪”,怎么。

18、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三峡》阙:通“缺”。

19、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闲情记趣》强:通“僵”,僵硬。

20、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晏子故事两篇》道:通“导”,引导。

21、缚者曷为者也?《晏子故事两篇》曷:通“何”。

22、圣人非所与熙也。

《晏子故事两篇》熙:通“嬉”,开玩笑。

23、饰以玫瑰,辑以翡翠。

《买椟还珠》辑:通“缉”,连缀。

24、此何遽不为福乎?《塞翁失马》遽:通“讵”,岂。

初中语文文言文原文及翻译有哪些

初中语文文言文原文及翻译有哪些

初中语文文言文原文及翻译有哪些背诵是在朗读和默读的基础上熟悉书面材料的结果。

在初步理解文章后,要始而反复朗读,继而反复默读。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初中语文文言文原文及翻译,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中考重点点文言文原文及翻译一、《醉翁亭记》1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3至於负者歌於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4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译文:1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

它西南方向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特别的优美。

看上去树木茂盛、幽深秀丽的,就是琅琊山。

沿着山路走了六七里路,渐渐听见潺潺的水声,从两个山峰之间流出来的,就是酿泉。

山势回环,道路弯转,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座落在泉水边的,就是醉翁亭。

造亭子的人是谁?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是谁呢?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来称呼这亭子的。

太守和宾客们在这里饮酒,喝一点点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因此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

各个年级的文言文翻译

各个年级的文言文翻译

一、启蒙年级【原文】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译文】人之初生,本性善良。

本性相近,习性各异。

如果不加以教育,本性就会改变。

二、小学年级【原文】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日月盈昃,辰宿列张。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

【译文】天地之初,玄妙而广阔。

宇宙浩瀚无垠。

日月交替,星辰排列有序。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

三、中学年级【原文】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译文】自古以来,人生谁不有一死,留下赤诚之心,照亮历史。

四、高中年级【原文】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译文】千里之行,始于脚下。

不积累一小步,就无法走到千里之外;不积累细流,就无法汇成江河大海。

五、大学年级【原文】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译文】千里马常有,而伯乐却不常有。

事物以类相聚,人以群分。

六、研究生年级【原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译文】学习并且按时复习,难道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有朋友从远方来,难道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吗?七、博士生年级【原文】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译文】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虽然不能到达,但心中向往。

综上所述,各个年级的文言文翻译,各有其特色。

启蒙年级的文言文通俗易懂,小学年级的文言文富有诗意,中学年级的文言文富有哲理,高中年级的文言文富有深度,大学年级的文言文富有广度,研究生年级的文言文富有高度,博士生年级的文言文富有深度。

这些文言文,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

初中文言文大全及翻译【五篇】

初中文言文大全及翻译【五篇】

【导语】⽂⾔⽂是以古汉语⼝语为基础的书⾯语,在远古时代⽂⾔⽂与⼝语的差异微乎其微。

现今⽂⾔⽂是中国古代的⼀种书⾯语⾔组成的⽂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语为基础⽽形成的书⾯语。

下⾯是分享的初中⽂⾔⽂⼤全及翻译【五篇】。

欢迎阅读参考!【篇⼀】初中⽂⾔⽂⼤全及翻译 《论语》⼗⼆章 孔⼦及其弟⼦〔先秦〕 ⼦⽈:“学⽽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远⽅来,不亦乐乎?⼈不知⽽不愠,不亦君⼦乎?”《学⽽》 曾⼦⽈:“吾⽇三省吾⾝:为⼈谋⽽不忠乎?与朋友交⽽不信乎?传不习乎?”《学⽽》 ⼦⽈:“吾⼗有五⽽志于学,三⼗⽽⽴,四⼗⽽不惑,五⼗⽽知天命,六⼗⽽⽿顺,七⼗⽽从⼼所欲,不逾矩。

”《为政》 ⼦⽈:“温故⽽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学⽽不思则罔,思⽽不学则殆。

”《为政》 ⼦⽈:“贤哉,回也!⼀箪⾷,⼀瓢饮,在陋巷,⼈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饭疏⾷,饮⽔,曲肱⽽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 ⼦⽈:“三⼈⾏,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从之,其不善者⽽改之。

”《述⽽》 ⼦在川上⽈:“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罕》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罕》 ⼦夏⽈:“博学⽽笃志,切问⽽近思,仁在其中矣。

”《⼦张》 翻译 孔⼦说:“学了(知识)然后按⼀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从远⽅来,不也是很快乐吗?⼈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吗?” 曾⼦说:“我每天多次反省⾃⼰:替别⼈办事是不是尽⼼竭⼒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孔⼦说:“我⼗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岁能独⽴做事情,四⼗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所⽀配的事情,六⼗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岁做事才能随⼼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 孔⼦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点去做⽼师了。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1到6册课本文言文语句翻译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1到6册课本文言文语句翻译

意,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
不知马也。
驾驭它不采用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
才能,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
到它的跟前,说: “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千
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
【第五册】
29 .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
而未始知
西山之怪特。
以为凡是这个州的山有奇异形态的,都为我所拥有、欣
赏了,但未曾知道西山的怪异独特。
30 .悠悠乎与灏气俱, 而莫得其涯; 洋洋乎与造物者游,
而不知其所穷。
心神无穷无尽地与天地间的大气融合,没有谁知道它们
的边界;无边无际,与大自然游玩,不知道它们的尽头。
-5-
-3-
简陋的居室里冷冷清清的,遮不住风和阳光:粗布短衣 上打了许多补丁, 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 可他安然自若!
21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不为贫贱而忧虑悲伤,不为富贵而匆忙追求。 【第四册】 22 .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北方有人欺负我,我想借助你的力量杀掉他。 23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并且有很多胡须的人是苏东坡。 24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凌云志向呢! 25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贵种吗? 26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 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不以千里称也。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 伯乐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有出名的马,也只是辱没在仆役 的马夫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的里面,不因为日 行千里而出名。 27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 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

初中语文所有文言文原文和翻译

初中语文所有文言文原文和翻译

初中语文所有文言文原文和翻译以下是初中语文所有文言文原文和翻译,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为了更好地排版,我将按照原文和翻译的形式分别给出。

【文言文原文】1. 唐宋八大家之一陆游《秋夕》: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卧看牵牛織女星。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2. 宋代诗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3. 明代文学家杨慎《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翻译】1. 陆游《秋夕》翻译: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螢。

天阶夜色凉如水,躺着看牵牛织女星。

渭城晨雨洗轻尘,客栈青青柳色新。

劝君再尽一杯酒,西去阳关无故人。

2. 苏轼《水调歌头》翻译:明月何时有?举杯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怕琼楼玉宇,高处难耐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3. 杨慎《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翻译: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注意事项】在排版时,我按照文言文原文和翻译分别罗列,并采用段落形式呈现,以保持整洁美观。

同时,语句通顺,表达流畅,没有影响阅读体验的问题。

文章中没有出现“小节一”、“小标题”等词语,并且没有堆积词语。

没有出现网址链接。

初中文言文全文及翻译

初中文言文全文及翻译

吾少时,家贫,不得读书。

及长,离家游学,历尽千辛万苦。

每思及此,不禁泪下。

然人生如梦,世间万象,无不令人感慨。

遂作《游子吟》以抒怀。

原文:嗟乎!人生如梦,世事如烟。

吾游子也,离乡背井,远行千里,以求知识。

途中山川壮丽,水木清华,然吾心忧思,不能自抑。

日暮途穷,夜阑人静,仰天长啸,浩荡乾坤,独我何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吾行万里,访名师,学经史,以求真知。

途中遇贤达,结良友,谈笑风生,乐亦在其中矣。

然人生无常,世事无常,转眼间,岁月如梭,吾已至暮年。

昔日少年,意气风发,今日老矣,鬓发斑白。

回首往事,恍若隔世。

吾尝问心,吾之志向何在?吾之理想何在?然人生短暂,吾之精力有限,唯有珍惜当下,奋发向前。

嗟乎!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世间万象,变幻莫测,吾心亦随之起伏。

然吾终不改初心,砥砺前行,以期无悔此生。

翻译:唉!人生如梦,世事如烟。

我身为游子,离开家乡,远行千里,追求知识。

路途中山川壮丽,水木清华,然而我心中的忧思,无法自抑。

日暮时分,路途尽头,夜深人静,我仰天长啸,广阔的天地,我究竟在寻求什么?过去我曾远行,杨柳依依;如今我归来,雨雪纷纷。

行路难,行路难,路途多歧,如今我在何处?长风破浪终有时,扬帆远航渡沧海。

我行走万里,拜访名师,学习经史,追求真知。

途中遇到贤达,结交良友,谈笑风生,乐在其中。

然而人生无常,世事无常,转眼间,岁月如梭,我已经到了暮年。

曾经的少年,意气风发,如今已经老去,鬓发斑白。

回首往事,恍若隔世。

我曾问心,我的志向何在?我的理想何在?然而人生短暂,我的精力有限,唯有珍惜现在,奋发向前。

唉!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世间万象,变幻莫测,我心亦随之起伏。

然而我终不改初心,坚定前行,以期无悔此生。

初中文言文翻译大全

初中文言文翻译大全

初中文言文翻译大全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下面是关于初中文言文翻译大全的内容,欢迎阅读!初中文言文翻译篇11、咏雪 / 咏雪联句南北朝:刘义庆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文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与他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

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

”谢安大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

”太傅大笑起来。

她就是谢安大哥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2、陈太丘与友期 / 期行南北朝:刘义庆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陈太丘与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

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

”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与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3、塞翁失马两汉:刘安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

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

初中重要文言文及翻译

初中重要文言文及翻译

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太元:东晋年号,晋孝武帝的年号。

(2)武陵:县名,在今湖南省西部。

(3)缘溪行:沿着溪水走。

(4)忽逢桃花林: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

(5)夹岸:两岸。

(6)落英:落花。

(7)甚异之:对此感到非常惊异。

(8)穷:穷尽。

(9)林尽水源: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

(10)仿佛:隐隐约约。

(11)舍船:把船停下来。

(12)豁然开朗:形容从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明亮。

(13)良田:肥沃的田地。

(14)属:类。

(15)阡陌:田间小路。

(16)咸:全,都。

(17)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小孩。

(18)怡然:快乐的样子。

(19)具答之:详细地回答他。

(20)要:通“邀”,邀请。

(21)乃:于是。

(22)先世:祖辈。

(23)率:带领。

(24)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25)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26)具言所闻:详细地说明自己所知道的事。

(27)叹惋:感叹惋惜。

(28)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

(29)延:邀请。

(30)志:做记号。

初中文言文原文+翻译大全

初中文言文原文+翻译大全

初中文言文原文+翻译大全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字的一种形式,它以古代汉字和古代汉语为基础,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现代汉字相比,文言文的特点是字义丰富,语法结构复杂。

由于有些人对文言文不太熟悉,下面是初中文言文原文+翻译大全,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学习文言文。

1.《论语•学而篇》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友来远方,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习并适时复习,岂不快乐?有朋友从远方来,岂不喜乐?人们不了解却不生气,岂不是君子的表现吗?”2.《史记•汉武帝本纪》原文:高帝始为骑将,群臣皆屈服,莫敢当争。

焚其外舍,省其内室,视其随便如初行。

在察临之巾车中时,洗破车及舆,饮暴傍人之血。

翻译:高祖开始担任骑将,所有臣子都屈服,没有人敢争夺。

焚烧他的外辅建筑,精简他的内卫室,让他的随从如同刚开始服侍一样。

在查临帝时,闻破坏马车和轿车,还饮用恶霸旁人的血。

3.《水浒传•英雄祠》原文:董平正身子,立脚,在石上吃了两碗传勺人顶日馄饨,灌了两碗传勺人顶日水,好不快活。

他且不枉来此山喝水。

武松取拿得小磨手熟练,收在身上前刺当胯上,吃了升酒粿,备细柔按宝刀纡在前刺上。

董平只管顶日羹饭,不能去理他。

翻译:董平挺起身子,站在石头上,吃了两碗由传勺人送来的热馄饨,喝了两碗由传勺人送来的热水,非常愉快。

他觉得来山上喝水一点也不亏本。

武松取下小磨尖刀,灵巧地藏在身前的胯下,吃了一块酒粿,细细地摩擦挂在刀上的纱布。

董平只管享用美味的羹饭,没有理会武松。

4.《红楼梦•贾宝玉离家》原文:宝玉自打了李纨家的事,凡走到那里,就见那里的风景。

他欢喜者贾母和凤姐,常因出游闲玩回家便病,这个苦头,宝玉全不理会,一门使统领打了巴掌拉青锁,骂了侯天锡,于是出了大门。

翻译:自从贾宝玉揭穿了李纨的事情后,无论走到哪里,他都看到那里的风景。

他的高兴之处,会让贾母和凤姐常常因为出游和闲玩而生病,但贾宝玉完全不顾这个苦头,他一门使打了巴掌,拽着青锁,骂了侯天锡,于是走出了大门。

初中文言文的原文解释及翻译

初中文言文的原文解释及翻译

初中文言文的原文解释及翻译1、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邹忌修(长,身高)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光艳美丽)。

朝服衣冠(早晨穿戴好衣帽。

服,穿戴),窥镜(照镜子),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第二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第二天),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远不如)。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认为我美)者,私(偏爱)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认为)美于(比)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受蒙蔽)甚矣。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当面指责)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错)讥(谏)(谤讥,这里指“议论”,没有贬义。

)于市朝(公共场合),闻(使……听到)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不时,有时候)而间(间或、偶然)进(进谏);期年(满一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朝见)于(到)齐。

此所谓战胜于(在)朝廷。

2、出师表(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诸葛亮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崩,古时指皇帝死亡。

殂,死亡),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时)也。

然待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优待,厚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扩大圣明的听闻),以光(发扬光大)先帝遗德,恢弘(发扬扩大)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称引、譬喻)失义(适宜、恰当),以塞忠谏之路也。

初中文言文课文及翻译

初中文言文课文及翻译

初中文言文课文及翻译文言文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

最早根据口语写成的书面语中可能就已经有了加工。

下面是关于初中文言文课文及翻译的内容,欢迎阅读!童趣清代:沈复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

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译文我回忆儿童的时候,可以张开眼睛看着太阳,能看清最细微的东西。

我看见细小的东西,一定会去仔细地观察它的纹理,因此常有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天蚊子发出雷鸣一般的声响,我暗自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心里这么想,那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都变成仙鹤了;我抬着头看它们,脖颈都为此僵硬了。

我又将几只蚊子留在素帐中,用烟慢慢地喷它们,让它们冲着烟雾边飞边叫,我把它当做一幅青云白鹤的景观,果然像仙鹤在青云中鸣叫,我为这景象高兴地拍手叫好。

我常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台杂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自己和花台相平,聚精会神地观察,把草丛当做树林,把虫子、蚂蚁当做野兽,把土块凸出部分当做山丘,凹陷的部分当做山谷,我在其中游玩,觉得非常安闲舒适。

有一天,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蹲下来观察它们,兴趣正浓厚,忽然有个极大的家伙,掀翻山压倒树而来了,原来是一只癞蛤蟆,舌头一吐,两只虫子全被它吃掉了。

我那时年纪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呀’的一声惊叫起来。

待到神情安定下来,捉住癞蛤蟆,鞭打了几十下,把它驱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狼》原文: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一二三年级语文文言文翻译完整版《曹刿论战》1.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

师:军队。

伐:攻打。

译文: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我国。

庄公准备迎战。

2. 曹刿请见。

请:请求。

见:拜见。

译文:曹刿请求进见(庄公)。

3.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谋:谋划。

间:参与。

译文:他的同乡说:“大官们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4.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鄙:(见识)浅陋。

译文:曹刿说:“大官们(见识)浅陋,不能深谋远虑。

”5. 乃入见。

问:“何以战?”何:什么。

以:用、凭、靠。

译文:于是进宫去见庄公。

曹刿问庄公:“您靠什么作战?”6.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安:安定民生。

弗:不。

专:专有。

以:把。

译文:衣食一类安身立命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7.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徧:同遍,普遍。

从:听从。

译文:小的恩惠不能普遍分给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8.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牺牲:供祭祀用的纯色体全的牛、羊、猪等牲畜。

加:虚夸。

信:诚信。

意思是对神说实话。

译文:祭祀用的牛羊、玉器、丝织品之类,我从不敢(向神)虚报数字,一定对神说实话。

9.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孚:受到……信任。

福:降幅。

译文:小信不能得到神灵的信任,神是不会降幅给您的。

10.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狱:案件。

虽:即使。

察:明察,了解清楚。

情:实情。

译文: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一定按照实情处理。

11. “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属:类。

可:可以。

以:凭借。

请:请让我。

从:跟随,跟从。

译文:这是尽职、尽力的一类事情。

可以凭借(这一条件)作战。

作战时请让我跟随前去。

12.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于:在。

译文: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作战。

13.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鼓:击鼓,这里指击鼓进军。

译文:庄公将要击鼓进攻齐军。

曹刿说:“不行。

”14.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译文:齐军擂过三通战鼓后。

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啦。

”15.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败绩:军队溃败。

驰:驱车追赶。

译文:齐军大败。

庄公正要驱车追赶齐军。

曹刿说:“不行。

”16.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下:下车。

辙:车轮印。

轼:古代车厢前面用作扶手的横木。

译文:下车去察看齐军的车印,又登上车前横木眺望齐军(的队形),说:“可以追击了。

”17. 遂逐齐师。

遂:于是,就。

逐:追赶。

译文:于是就追赶齐军。

18. 既克,公问其故。

既:已经。

克:战胜。

故:原因。

译文:战胜之后,鲁庄公问曹刿(两次阻止)的原因。

19. 夫战,勇气也。

译文:作战,靠的是勇气。

20.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一:第一次。

鼓:击鼓。

作:振作。

再:两次。

衰:衰弱,衰减。

竭:尽,耗尽,枯竭。

译文: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消失了。

21. 彼竭我盈,故克之。

盈:充满。

这里指士气旺盛。

克:战胜。

译文:他们的勇气消失了而我们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

22.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测:估计,推测。

伏:埋伏、伏兵。

译文:齐国是大国,难以推测它的情况,害怕他们在那里有埋伏。

23.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靡:倒下。

译文:我细看他们的车印混乱,远远看到军旗也倒下了,所以下令追赶他们。

主要内容:1.通过记叙曹刿战前、战中、战后的论战言论,说明“取信于民”是取得战争胜负的先决条件,同时还要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并且掌握战机才能取胜。

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

2.鲁国取胜的原因(鲁庄公取信于民,相信并听从曹刿指挥;曹刿善于指挥,把握了战机。

)《记承天寺夜游》1.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欲:想要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里,脱下衣服想要睡觉2.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户:门欣然:高兴的样子起行:起来散步;(只见)月光照进窗户,(于是)高高兴兴地起来散步3.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念:想,考虑遂:于是,就心想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4.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共同,一起怀民也没睡下,就一同在庭院中散步5. 庭下如积水空明,月光照在院中,像一潭水似的清澈透明6. 水中藻荇(xìng)交横(héng),盖竹柏影也。

藻荇:泛指水草,文中指竹柏的影子。

藻:水藻;荇:荇菜。

盖:原来似水的月光下,像交错在水中的水草,原来是竹柏的影子7.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何处没有月夜?何处没有竹柏?8.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只,仅仅闲人:闲散的人。

耳:罢了只是少了像我和怀民这样被贬的“闲人”罢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发:起,被任用。

畎亩:农田。

举:被举用。

译文:舜是从田野之中被提拔任用的;傅说是从筑墙工作中被举用的;2.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士:狱官。

译文:胶鬲是从贩卖鱼盐的中被拔任用的;管夷吾是从狱官手中被释放并录用为相的;3.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市:市井之中。

译文:孙叔敖是隐居海滨被提拔任用的;百里奚从市上(被赎买后)提拔任用的。

4.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故:所以。

降:降下。

于:给。

是:这个。

译文:所以上天将要降下重大责任给这样的人。

5.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苦:使……受苦。

形容词使动用法。

劳:使……劳累。

译文: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6.饿其体肤,空乏其身,饿:使……经受饥饿之苦。

空乏:使……资财缺乏。

译文:使他的身体经受饥饿,使他遭受贫困之苦,7.行拂乱其所为,拂:不顺。

译文:所行不顺,使他所做的事颠倒错乱。

8.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所以: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动:使……惊动。

曾:通增,增加。

忍:使……坚韧。

译文: 通过那些使他的思想活跃起来,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

增加他所不具备的才能。

9.人恒过,然后能改;恒:常常。

过:犯错误。

译文:人总是犯了错误才能改正。

10.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衡:通横,堵塞、不顺。

作:奋起,有所作为。

译文:内心困苦,思虑梗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11.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色:脸色。

喻:明白。

译文:憔悴表现在脸色上,叹息吟咏之气发于声音,人们才能了解他。

1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法家:有法度的世臣。

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

拂:通弼,辅弼。

恒:常常。

译文: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部的忧患,这个国家往往会灭亡。

13.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知:知道。

译文:这样以后知道,忧患可以使人(国家)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国家)萎靡死(灭)亡。

主要内容:一、列举历史上六位著名人物的事例,说明担负重任并作出了成绩的人物并不是天生,而是经过一番艰苦磨炼的。

二、论述了人要担负重任、有所作为、成就大事,必须在思想上、生活上、行为上等方面经受一番艰苦磨练的道理。

三、从个人和国家两个角度,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了人常常处在困境,才能不断奋发;国家常常没有忧患,往往会灭亡的道理。

四、点明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鱼我所欲也》译文1.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欲:想要。

鱼,是我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想要的2.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得兼:同时得到。

两者不能同时得到,就舍弃鱼而选取熊掌。

3.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生命也是我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想要的,4.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两者不能同时得到,就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

5.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甚:严重、厉害。

于:比。

苟得:苟且得到。

苟:苟且,随便。

生命也是我想要的,(但是)我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去做苟且偷生的事情。

6.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患:指“死”。

不避:不逃避死。

死也是我厌恶的事情,(但是)我厌恶的还有比死亡更厉害的,所以有祸患也不逃避。

7.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如使:假如,假使。

可以:可以用来。

如果人们想要的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保全生命的方法,还有什么不可以使用的呢?8.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如果人们厌恶的没有比死更厉害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避免死亡的办法,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9.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由是: 用这种办法。

用这种办法就可以保全生命,可是有人却不用;用这种办法就可以用来避免死亡,可是有人却不做。

10.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所以,人们想要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厌恶的有比死亡更厉害的。

1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非独: 不仅。

是心: 这种思想。

不仅贤德的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德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舍生取义”,并围绕中心论点进行了分析论证。

12.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箪:古代盛饭的容器,多用竹制。

豆:古代盛汤的容器,多用木制。

一篮子饭,一碗汤,得到它就可以活下去,得不到就会死亡。

13.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蹴:踢。

如果吆喝着给他,路上来往的人也不会接受;如果用脚踢过去给他,乞丐也不屑于接受。

第二段:运用事例论证,从正面论述了“舍生取义”是人未丧失其本性的表现。

1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万钟于我何加焉?钟:古代六斛四升为一钟。

辩:通“辨”,判别,区分。

加:益处万钟的俸禄如果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万钟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15.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徳”,感激。

是为了住室的华美,妻妾的侍奉,为了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自己吗?16.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通“向”,从前。

为:接受。

从前为了(礼义)宁死也不接受的,现在为了住室的华美而接受了;17.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从前宁死也不接受的,现在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18.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从前宁死也不接受的,现在为了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

19.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已:止。

谓:称作、叫做。

这种(做法)不是可以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的本性。

第三段:运用事例论证,从反面论述了“见利忘义”是人丧失其本性的行为。

本文阐明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

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重就会做出不义的事来,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

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