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电视剧整理与分析
苗族电视剧整理与分析
何峻峰2012210722电视剧研究期中作业苗族电视剧整理与分析摘要:苗族,是一个发源于中国的国际性民族。
主要分布于于中国的黔、湘、鄂、川、滇、桂、琼等省区,以东南亚的老挝、越南、泰国等国。
在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中,中国苗族总人口为9426007人,人口在少数民族中居第四位[1] 。
但尽管人数如此之多,分布如此之广,苗族在我国历史上却从来没有过一部标准意义上的电视剧,只有一些民间拍摄的影视作品。
由于苗族电视剧资源实在太少,所以只能找到以下几部作品,而且有的作品还不能叫做完全意义上的作品,但这些影视作品在保存和提升苗族文化与价值方面起到了意义非凡的作用。
关键词:苗族;电视剧在这里我简单做一下整理,目前来说,关于苗族的电视剧有以下几部:一、《红河泪》2004年李井出品爱情生活悲情剧二、《开水要烫,姑娘要壮》2007年胡庶出品记录性生活剧三、《鸟巢》2008年宁敬武出品生活剧情剧四、《苗岭霓裳》2013年胡平出品爱情生活故事剧一.《红河泪》四集电视连续剧《红河泪》是贵州省纳雍县苗族青年李井自编、自导的一部描写现代苗族青年恋爱生活的悲情剧,在反应苗族现代生活方面作了一定探索。
该片是李井于2004年构思,后陆续在纳雍境内的维新、沙包、雍熙等乡镇拍摄,于当年剪辑制作出来的。
《红河泪》的大体情节是这样:在莽莽乌蒙群山中有一个很普通的苗寨,寨中的一位叫桃花的苗族女孩爱上了自己的同学李成,但迫于家庭和传统社会的压力,家里把她嫁给了自己的表哥冬哥。
在反抗无济的情况下,桃花跳进红河,结束了自己短暂的一生。
就是这么一个情节简单的故事,编导却刻划出一个个不同角色的人物性格,塑造了一群悲剧的人物形象。
首先来看主人公桃花。
她是一个仍在校读书的学生,有着一般人的美好梦想。
但传统的意识和势力首先使她辍了学。
通过桃花母亲的口说“女孩子读书父母亲也享不了她的福”,进而强迫她嫁给自己舅舅的儿子冬哥。
在经过自己的柔弱反抗,甚至出逃,都遭到传统势力的母亲的压制,甚至把她捆绑回家。
论苗剧的起源、发展、传承及保护
论苗剧的起源、发展、传承及保护作者:邓德明来源:《艺术大观》2019年第04期摘要:苗剧是一种起源于苗族的特色剧种,是属于苗族的唯一剧种,也是一种诞生于新中国成立后的新兴剧种。
苗剧不但具有传承本民族历史文化的作用,也使得本民族特有的文化艺术得以继续传承,也为人们提供了一条了解苗族文化的有效渠道,因此,苗劇的发展和传承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价值。
苗剧曾经经历过一段非常兴盛的发展时期,其中代表性作品为《团结灭妖》创造出了苗剧艺术之最,不但提高了苗剧的影响力,也为苗剧创造出了空前的荣誉。
但是,时至今日,苗剧的发展却步入了非常低迷的时期,苗剧不再拥有往日的辉煌,花垣县苗剧团作为我国唯一的苗剧专业剧团,近年来的演出数量和规模已经非常小,目前,苗剧已经可以说是走到了生死存亡的边缘,基于此,本文对苗剧的起源和发展历史进行介绍,并提出一些重振苗剧的建议,以期为苗剧艺术的传承发挥贡献。
关键词:苗剧;起源;发展;传承;保护;建议一、苗剧的起源和发展苗族是我国的一个大型的少数民族,根据2000年我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苗族人口总数已经达到894万,广西、湖南、云南、贵州、重庆和湖北等省份是我国苗族人口主要的分布地区。
苗剧是属于苗族的特色剧种,也是苗族唯一的剧种,苗剧最早的诞生地是湖南省花垣县麻栗场镇老寨村,苗剧诞生的时代背景处于新中国成立不久,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人们的思想意识得到了解放,为了表达人民群众对新中国成立的喜悦之情,为了表达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也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本寨民间艺人石成业和本寨县文化馆干部石成鉴在苗族歌舞和傩戏的基础上创立出了一种新型的剧种-苗剧。
苗剧在被正式命名之前有着多种名称,最早被称为苗戏和苗语剧,到了70年代时被称作苗歌剧,到了1982年编撰剧种志时才被政府正式命名为苗剧[1]。
早期苗剧剧目主要来自于对传统剧和汉剧进行翻译,最后才逐渐走上自主创造的道路,早期苗剧剧团主要通过骨干人员互相邀请组建起来,直到1953年,在苗剧剧团的齐心协力之下,把苗族传统神话故事《泸溪峒》改编成为苗剧《团结灭妖》,该剧的排练和演出由麻栗场沙科俱乐部负责,并于1954年农历新年在麻栗场乡用苗语苗歌苗舞首次呈现给观众,该剧的成功演出为苗剧的发展树立了一座里程式的丰碑,标志着苗剧的正式诞生,也掀起了一股发展苗剧的浪潮,很多自治州文化部门借助该时机在苗区大力发展苗剧,对各苗区的民间苗剧艺人普遍开展培训,使得花垣、凤凰、吉首和古丈等县的苗剧得到了快速发展,各县陆续涌现出了一批优秀代表性苗剧剧目,例如:花垣县的代表作《拿贼》《龙宝三姐》和《双还账》,凤凰县的代表作《神箭手》,古丈县的代表作《石丁叭拉》,吉首县的代表作《合作大生产》。
浅谈花垣县苗剧的艺术特点
浅谈花垣县苗剧的艺术特点作者:罗昊来源:《新教育时代》2015年第18期一、花垣县的地理环境及苗剧的形成1.地理环境花垣县位于湖南西部边境,湘西土家族自治州中部,酉水支流花垣河流域。
东南界吉首市,东北连保靖县,南靠凤凰县,西邻四川秀山县和贵州松桃县。
主要以苗族为主的少部分汉族和土家族,其中苗族人口占总数75%左右。
2.苗剧的形成花垣这个边区小县是苗家人聚居地之一。
苗家人,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他们受着土司制度的压迫,过着惶恐不安的日子。
新中国成立之后,苗家人当家作主后,在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好的同时,各种民间文化也不落后,迅速发展起来。
在这种文化氛围下于1953年,花垣县文化馆在麻栗场乡建立了沙科中心俱乐部,并随之成立了文化站,将熟悉苗族文艺的苗族教师石成鉴调到文化站工作。
石成鉴了解苗家人喜爱看戏,但没有本民族语言的戏,受到汉族戏曲的启发,便萌生了创立苗剧的愿望。
在县文化馆的支持与宣传下,石成鉴与石成业等艺人将苗族故事《泸溪峒》改编成用苗语演唱的戏剧《团结灭妖》,于1954年农历正月初六在麻栗场首次演出。
《团结灭妖》运用本民族语言与素材,受到苗族群众的欢迎,标志着苗剧的诞生。
苗剧诞生后,迅速在花垣县苗区内流行开来并受到苗族人民的喜爱。
二、苗剧的基本艺术特点(一).声腔特点苗剧的声腔系统主要用的是传统苗歌为唱腔。
这种唱腔从花垣苗剧诞生起一直延用至今,这种唱腔简便易懂,受到群众的喜爱。
传统苗歌分高腔(松唔)与平腔(松沙)两大类。
1.高腔常用于剧中喜悦情节的抒情、高亢激情的情绪。
高腔音调高亢,抒情优美,多为五八度音程上下跳进;流行于花垣、保靖、吉首一带最为流行。
2.平腔则在湘西地区普遍流行,同时也是苗剧的主要常用唱腔。
平腔叙事性很强,音域较窄,跳动性不大,节奏可松可紧,速度可快可慢,适应性强并用途广泛。
然平腔按形式分又可以多为十多种。
(二)曲调特点苗剧的曲调大都是由苗歌、苗族舞蹈、及民间民歌等为基本调,再进行基本调的联接和节奏变化相结合,这样新调就诞生了。
苗族名作赏析
苗族名作赏析苗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苗族的文学作品是苗族人民智慧的结晶,通过文学作品可以窥探苗族人民的生活、思想和情感。
在苗族的名作中,有着丰富的内容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下面将对苗族的名作进行赏析。
《苗岭之歌》是苗族人民歌颂家乡苗岭大地的经典作品。
作为苗族乐曲的代表之一,这首歌曲旋律优美动听,歌颂苗岭的山山水水、山民的风土人情。
通过描绘大自然的豪情壮丽以及苗族人民勤劳务实的精神,展现了苗族人民对家乡深深的热爱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苗家凤铃》是一部苗族民间传说的故事,以苗族特有的民歌形式进行讲述。
故事主要讲述了苗家姑娘凤铃与苗家村子外来的小伙子的爱情故事。
通过情感的交流和心灵的契合,揭示了爱情的纯洁和人性的善良。
故事以苗族独特的方式讲述苗族人民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展现了苗族人民淳朴善良的品质。
《苗家大鼓》是苗族的传统戏曲作品之一,是苗族的宝贵文化遗产。
这部戏曲以苗族语演唱,以苗族的民歌和舞蹈为表演形式,并伴以鼓点和锣声的伴奏。
剧情主要讲述了苗族人民的生活、传统习俗、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
通过唱词和表演,展示了苗族人民的乐观坚强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在苗族的文学作品中,还有许多优秀的诗歌、散文和小说作品。
例如,《苗姑娘》是苗族作家吴大康创作的一首优秀的诗歌,歌颂了苗族姑娘的美丽和高尚品质;《因为有了爱情》是苗族作家陈凤芝的一篇散文,描写了苗族人民对爱情的向往和执着;《苗岭情歌》是苗族作家吴莹的一部短篇小说,反映了苗族人民在革命岁月中的奋斗和牺牲。
苗族的名作赏析展示了苗族人民的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的生活内涵。
通过这些作品,我们可以了解苗族的历史、文化和精神世界。
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形式和情感表达方式,彰显了苗族文化的独特魅力,让人们更加了解和尊重苗族文化。
浅析电影《云上太阳》中的贵州苗族民俗文化
鸡 给 她 治病 。影 片 的 画面 一直 安 静 的展 示着 部落 人 民 的真 实和 淳 民 间艺术 和 口头 来传 承 文化 , 《 云上 太 阳 》 以视 听 觉综 合 的影 视 朴 ,通 过 镜头 让观 众看 到 了人 间 的美和 爱 。 语言 将 贵州 苗族 的 民间 艺术 进行 了记 录 与传 递 ,并 为贵 州苗 族 文
・
影视 传媒 ・
大 众 文 艺
浅析 电影 《 云上太阳 》中的贵州苗族 民俗文化
刘聪伟 ’ 孟 娟娟 ( 中 国地 震局 防 灾科技 学 院 河 北三 河 0 6 5 2 0 1 )
摘要 :苗族题材影 片 《云上太 阳 》以电影这 种视 听相结合 的艺 为 偿 付 。 影 片 在 这 一关 键 性 的情 节 轴 线 上 ,将 苗 族 被 列入 世 界
头交 待 ,他 把波 琳 背 回家 里 并请 来 当地 的苗 医给 她 治病 ,后 来 在 了描 绘 ,可 以说 ,贵 州 苗族 的 民俗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化 已然 构 成 了 《 云上太 阳》 波琳 病情 危 急 时 ,当地 淳 朴 的 山民甚 至 用他 们心 目中最 神 圣 的锦 这部 影视 作 品 的灵魂 。在贵 州 ,苗族 侗 族都 没有 文 字 ,主 要通 过
做 背景 ,单 单 依靠 画 面 的张 力引 出两 位 苗族 小 主人 公 耳环 和她 的 笙 、舞蹈 、银饰 、百褶 裙 、绣花 鞋 、 古法造 纸 等 民间 艺术 形式 ,
弟 弟 ,姐弟 两 人于 无 声 的画面 中在层 层 梯 田间 穿梭 着 ,银幕 空间 镜头 下 的苗 族盛 装绚 丽 多姿 ,保 留着 古 朴 典雅 的 民族特 色 ,繁 复 中 呈现 出 的 “ 人 与 自然 ”无 处不 体现 出苗族 的淳 朴 。影 片 紧接 着 的绣 花 百褶 裙 、古 朴 的各类 银饰 以及 神 秘 的古 法造 纸术 无 不透 露 将镜 头 对准 了病 情 严 重 的法 国女 画家 波 琳 ,进而 引出第 四位 主 人 出 了苗族 人 民对 于 生活 的热 爱 。 公—— 两个 孩子 的父亲 ,画面 的 转换 干 净利 索 ,并 没有 多 余 的镜 影片 以一个 西方 人 的视 角 ,对 多彩 神奇 的贵州 和黔 东 南进 行
历史的舞台,时代的舞台——浅析苗侗民族歌舞剧《银绣》的艺术特色
民族 节 日和 多姿 多 彩 的 民族风 情 ,浓 郁而 原 生 态 民族文 化 在 岁月 的 长河 中 向世 人 展 示 出别样 的美丽 。黔 东南 民俗 风 情浓 郁 ,侗 族
大 歌 、苗 族 斗牛 节 等都 为 人们 所 熟知 并 喜爱 。 而今 ,重 金 打造 的
黔 东 南 ,被誉 为人类 疲 惫 心灵 最后 的栖 息地 ,这里 不仅 拥 有 验 ,便 可 以感 受其 内在 的 民族 历 史和 信仰 ,感受 其 坚韧 不拔 的民 最 原始 的 自然 山水 , 同时 ,这 里也 是 贵州 风情 最 浓郁 和 原始 的地 族意 志 和永 不 屈服 的 乐观 精神 。这是 《 银 秀 》之 魂 ,亦 是苗 侗 民
化、 民族文化 、建筑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 、节庆文化等 内容浓缩为 艺术 表 现 ̄ I ] 3 D 巨幕 投 影 设备 ,引 入纱 幕 与L E D 相 结 合 的数 字 图像
一
体 。是一部结合现代 流行元 素演绎 打造的演艺精品 。 关键词 :浅析 ; 《 银 绣》;特 色
显示 技 术超 视 觉感 官体 验 ,充 分 展示 了黔 东 南独 特 的 民族文 化气 象及 博大 的 民族 精 神 。对 于未 曾深 入 了解 苗族 、侗族 文 化 的人来 说 , 到 黔 东 南凯 里看 一场 《 银 秀 》表 演 给 观 众 以完 美 的 感 官体
力。
总 的来 说 ,苗 侗 民族 歌舞 剧 《 银 绣 》演 出的亮 点 体现 在 三个
方面:
一
是 准 确 把 握 了深 邃 的思 想 内涵 ,剧 的编 导 演 阵 容颇 为 强
少数民族电影赏析
少数民族电影赏析少数民族电影,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展现了丰富多样的少数民族文化。
从主题到表现手法,这些电影都呈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下面以几部经典少数民族电影为例,进行具体的赏析。
首先,电影《滚拉拉的枪》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表现方式,展现了苗族部落的生命观和自然观。
在影片中,树被视为神灵,每个苗族人都有自己的生命树,当生命消逝时,他们会与生命树一同埋葬。
这种回归自然的方式,体现了苗族人民对于自然的敬畏和对于生命的尊重。
同时,影片中的“指路歌”不仅为逝者指引了通往另一个世界的道路,也体现了苗族人民对于生命的敬畏和对于命运的接受。
其次,电影《可可西里》则以一种震撼人心的手法,展现了藏族人民的生死观和自然观。
在影片中,“天葬”这一独特的葬礼仪式,展现了藏族人民对于生命的独特理解。
他们认为,生命是死的开始,也是生的开始,不必执着于肉身。
这种观念使得他们在生命的轮回中寻求永生,将死亡视为回归自然的一部分。
而影片中的“鹰啄死者肉身”的场景,更是直接表现了这一观念。
此外,《狼图腾》则以动物意象为切入点,展现了蒙古族人民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智慧。
在影片中,草原被视为大命,其他生灵都是草原上的小命。
蒙古族人民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一份子,他们的生命与草原上的各个生灵在凋亡后一同归还草原怀抱。
这种生活方式不仅是他们独特的生存智慧,也是他们对自然循环链的深刻理解。
电影《季风中的马》则通过人与白马命运的相似性,表现了生态危机下人类与动物的相互感知和共命运。
在影片中,白马和乌日根都面临着即将失去草原的命运。
他们都是生态危机中的游子,面临着无家可归的困境。
这种背景下,人与马的命运紧密相连,他们的情感体验也相互交融。
这种平等交流的关系,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能性和生态共存的意识。
总的来说,少数民族电影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表现方式,展现了少数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这些电影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和欣赏不同民族文化的机会,也为我们提供了思考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机会。
浅析原生态电影《云上太阳》中的贵州苗族民俗文化
浅析原生态电影《云上太阳》中的贵州苗族民俗文化一、原生态电影原生态电影是指“一些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采用非专业的本土演员,说民族语言或地方方言的,以真实的角度来展示民族文化,在视觉上让观众既获得了一种纪录片的真实感受,同时,形式上感受到由虚构电影故事的艺术性带来的视觉冲击,从而对影片中展示的民族文化元素印象深刻,并生发出一种对民族文化热爱和保护的自觉意识。
”原生态电影更加注重现实主义,即向观众展现出一种未受到人为加工的原生存发展状态。
二、镜头下的苗族文化的原生态反映《云上太阳》致力于纪录本民族文化,创作目的为弘扬和传播苗族文化,展现出黔东南苗族形象和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不强调影片的冲突性,而是客观真实抒发出苗族人的淳朴。
贵州拥有独特的地理环境,而苗族人们生活在大山深处与世隔绝,道路十分险峻,如去县城或者市区办事情就要跋山涉水,土路坐拖拉机、水路乘船,交通十分不方便。
影片《云上太阳》中,导演用大量的长镜头来拍摄苗居自然风光,在影片中吊脚楼、水稻梯田也是苗族独特的自然景色。
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发展和演变的历史悠久的民族之一,它具有独特的人文习俗和生活方式。
苗族人民长期居住在大山深处,一直保持着自己独有的生活习惯,例如:用淘过米的水洗头房、跳芦笙、寻求苗医治病等等方面都能表达出苗族人民质朴的生活方式,从而更能表达出苗族人民的友爱的个性。
1.民间艺术本影片除了优美的画面外,其民族歌曲一直萦绕在整部电影中,电影收录了苗族飞哥、苗族乐器曲目、苗族古歌等各种苗族特色的歌曲,且歌曲的选择由故事情节的发展来决定,有欢快的、悠长的、哀伤的等,这就是苗族人民进行情感表达的方式。
还有苗族的舞蹈,影片在结局部分呈现了贵州苗族的另一大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一锦鸡舞,当女主角换上苗家女子美丽的民族盛装并佩戴上银饰融入载歌载舞的人群时,合着芦笙曲调和优美的舞步,镜头将苗家人欢庆的盛典表现的淋漓尽致。
影片中众人舞蹈的场景将丹寨的鸟图腾崇拜展现无遗,场面宏大的锦鸡舞是苗族人民每十二年一次的祭祖活动中的主要的舞蹈形式,舞蹈是苗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生活方式。
纪录片中的少数民族文化体现及其形象塑造——以《行走贵州》中的苗族影像为例
视听2018.08|动来说,不是外部世界的一切都能使他获得审美愉快,只有那些由主体的整个心灵选择出来的与自己类似和相通的事物才能使其愉快。
”④《天下朋友圈》在对美国休斯顿的介绍中,借长镜头化作观众的眼睛,刻画环境,渲染气氛,让观众感受到了一种艺术性的美。
这里的“太空城”特有的太空文化赋予当地人创造的品质与积极进取的冒险精神;这里激情不眠的午夜生活,开启热力城市的全情多元化模式;这里美轮美奂的牛仔舞蹈,成为休斯顿作为艺术“牛仔城”的生动写照;这里不紧不慢的牧场生活,体现了当地人追求健康和谐的生活理念。
另一方面,多角度呈现,提高了画面表现力,多维度展现了纪录片的内涵。
第一,“有温度的人文视角”。
在《天下朋友圈》的创作和摄制过程中,以有温度的人文关怀去深入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与城市、人与自然、人与世界的关系,触摸城市与人的体温。
整个系列纪录片里不乏当地风光、当地人、当地生活场景的描述。
观众在这样的画面语言里能直接感受异域文化,并进一步形成深刻的情感共鸣和代入感。
第二,“有广度的文化视角”。
要讲好国际友城和中国的故事,必须摆脱传统宣教的窠臼。
在西方学者对文化的各种界定中,美国文化人类学家A.L克罗伯与K.克拉克洪认为:“文化存在于各种内因和外显的模式之中,借助于符号的运用得以学习与传播,并构成人类群体的特殊成就,这些成就包括他们制造物品的各种具体式样。
文化的基本要素是传统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其中尤以价值观最为重要。
”《天下朋友圈》不仅展现友城文化的多元内容及蕴含的丰富情感,也将视角深入到更为宽广的国际视野里。
比如在介绍移民城市过程中,录制组没有局限在一般采访对象和本土文化的呈现上,而是采访了家喻户晓的太极老师陈英才,从中西文化交融中凸显文化视角的广度。
《天下朋友圈》还用体验者的身份陈叙该城市的文化特点与魅力所在,把表现对象的最有典型的文化内涵分析透彻,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城市。
第三,“有态度的未来视角”。
电视连续剧《亚鲁王》大纲
电视连续剧《亚鲁王》大纲
安洨华;杨梦龙
【期刊名称】《艺术评鉴》
【年(卷),期】2017(000)018
【摘要】《亚鲁王》是有史以来第一部苗族长篇英雄史诗,一般在苗族送灵仪式上唱诵,仅靠口头流传,没有文字记录。
传唱的是西部苗人创世与迁徙征战的历史,其主角苗人首领亚鲁王是被苗族世代颂扬的民族英雄,其创作年代与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作品《诗经》处于同一个时代。
然而,谁曾想到与《诗经》前后时代差不多的一部长篇英雄史诗《亚鲁王》并不为人们所熟知。
为此作者安洨华、杨梦龙特将其改编为电视剧以使更多人能够了解那个热血沸腾的英雄故事,以飧读者。
【总页数】36页(P153-188)
【作者】安洨华;杨梦龙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05
【相关文献】
1.论史诗《亚鲁王》·亚鲁文化·亚鲁学——一个基于《亚鲁王书系》的假说 [J], 曹维琼;张忠兰
2.电视连续剧《亚鲁王》大纲 [J], 安洨华;杨梦龙
3.麻山苗族的"归冢"意识:《亚鲁王》中的地理意象研究 [J], 李静静
4.《亚鲁王》:中国首部苗族英雄史诗合唱剧 [J], 方玲
5.南方史诗的经济叙事与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基于史诗《亚鲁王》的考察 [J], 刘洋;肖远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电视纪录片《花山情》解说稿
(立花杆)【解说】花山节是苗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又称为"踩花山",每年春节的初三至初七,云南各地苗族都要举行隆重的踩花山活动。
花山节一般有立花杆、祭花杆、闹花杆和收花杆4个环节。
立花杆活动按照惯例在年底的腊月十六就已经立好,花杆一般用细长笔直的新鲜松树来做,要把树干削的光滑,留着新鲜的树尖,象征着生命和希望。
花杆共有两棵,一棵悬挂着红布条代表男性,立在东方,另一棵悬挂着蓝布条,代表女性,立在向西方向。
立花杆是为了给花山场设置一个象征性标志,让大家知道这是一个采花山的地方。
(祭花杆)【现场视频】女主角刺绣、褶皱裙子、穿珠子、试衣服等准备工作。
【解说】眼前这位女孩叫熊艺,是文山市德厚镇石榴红村的一位在校大学生,今年的花山节,她有幸被邀请去参加本村花山节的祭花杆活动。
为了迎接这一神圣的时刻,熊艺在春节之前就忙得不可开交,伴随着绣花、裁缝、褶皱、穿珠子等一道道工序的结束,熊艺的一套套节日盛装也应运而出。
【解说】花山节真正开始的时间是从正月初三开始的,而初三作为踩花山的第一天,自然要举行祭花杆仪式。
【解说】大年初三的清晨,熊艺和村里的姑娘们都穿上自己精心绣制的裙装,打扮的花枝招展,款款走向花山场,去参加专属于花山主的祭花杆仪式。
虽然熊艺过去也经常去踩花山,但今天,她是第一次作为祭杆礼仪队员的身份去踩花山,她将带着主人翁的视觉去探秘整个花山节的来龙去脉。
【现场】花山主持人:今年是吉祥年,今天是好日子,我们蒙祝老(花山长老)在文山市石榴红村举办花山节,现在开始祭献花杆,击鼓吹号,武士开道进场!【解说】在牛角号连续长鸣、牛皮大鼓此起彼伏的一片庄重气氛中,4名武士手舞双节棍、竹棍等古代冷兵器开路进场,绕场一周后站好各自护卫位置。
蒙祝老手持一根树枝,带领九男八女跟在芦笙师的后面,沿着开路队伍的线路分两排踏步进场。
九名武士左手持盾牌,右手或持砍刀、或持长矛、或持斧头,八女中,四人双手平持江纹带布条、四人打红伞。
地域空间与民族想象:贵州黔东南苗族题材原生态电影研究
GENRE AND SUBJECT类型与题材原生态旨在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传统与现代的兼收并蓄以及多元文化的发展共存,少数民族题材原生态电影追求“传统”及回归“本真”的审美取向,强调自然与人文生态相协调,关注基于民族地域空间的文化共生关系以及民族/族群文化的多样性,多采用非职业演员,对白以母语或方言为主,通过朴质、真实的风格展现民族地区社会生活。
在原生态和文化保护视域下,胡庶的《开水要烫,姑娘要壮》(2006),丑丑的《阿娜依》(2006)、《云上太阳》(2012),宁敬武的《鸟巢》(2008)、《滚拉拉的枪》(2008),陶明喜的《剑河》(2014),郦虹的《苗娃》(2015)等贵州黔东南苗族题材原生态电影不断涌现,将黔东南良好的自然生态和绚烂的民族文化元素有机融入到电影故事中,为民族题材原生态电影创作注入新的活力。
一、黔东南苗族题材电影的原生态表达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简称“黔东南”)是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之一,居住着苗、侗、汉、布依等47个民族,2018年总人口481.19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81.1%,其中,苗族人口占43.0%,侗族人口占30.4%,是全国苗族侗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区。
[1]黔东南作为全国苗侗文化的核心地,民族风情浓郁,原始森林保存完好,森林覆盖率达67.37%,被世界乡土文化基金会列为18个原生态民族文化保护圈之一,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返璞归真、回归自然”全球十大旅游圣地之一,是国家级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被誉为“世界最大的民族博物馆”。
多彩的民族文化和优美的生态环境孕育了黔东南苗族电影原生态的特质,独特的神话、仪式和节庆礼俗等民族元素构筑了苗族原生态电影的精神内核,这些电影多以温情写实的叙事风格,展现神秘古朴的黔东南,采用非职业演员、实景拍摄和苗语(方言)对白,呈现出原初的生活状态。
(一)温情写实的叙事风格。
黔东南苗族原生态电影大多淡化情节追求淳朴自然的诗意叙事,弱化故事和戏剧冲突,重在真实地记录和表现苗族独特的民族原始文化和社会风貌,用自然平淡的故事给观众带来温情和感动。
苗族电影的多重民族文化意蕴探析——以《滚拉拉的枪》为例
苗族电影的多重民族文化意蕴探析——以《滚拉拉的枪》为例近年来,中国电影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正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传递着丰富的艺术表达和文化内涵。
其中,以少数民族文化为主题的电影作品更是为观众呈现了一幅独特的民族文化画卷。
本文将以代表苗族文化的电影《滚拉拉的枪》为例,探析苗族电影所蕴含的多重民族文化意蕴。
《滚拉拉的枪》是中国导演兼编剧贾樟柯于2002年执导的一部电影,该片深入展现了苗族地区的生活场景,以苗族人民为主角,生动地呈现了苗族历史、风俗和生活状态。
首先,苗族电影《滚拉拉的枪》通过大量的细节,深刻表达了苗族人民对土地的深深依恋和对自然界的崇敬。
例如,在电影的开头,影片中出现了苗族人民劳作于水中田间的场景,他们手插在田间泥土中,匍匐于水中,展现了他们奉行的种田习俗和以自然为中心的生活方式。
这种对土地和自然界的尊重体现了苗族人民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观。
其次,苗族电影《滚拉拉的枪》通过情节和角色的塑造,让观众更加深入了解苗族人民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和传统价值观。
例如,电影中塑造的女主角聂拉拉具有极强的苗族特色,她化身成为一名苗族妇女的缝纫师,传承并发扬了苗族特有的刺绣技艺。
同时,影片中呈现了苗族特有的婚俗和祭祀仪式,以及苗族人民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尊重,使观众对苗族文化习俗有着更为全面的认识。
再次,苗族电影《滚拉拉的枪》通过剧情的展开,揭示了苗族人民面临的现实困境和民族自豪感的觉醒。
电影中的聂拉拉和她的家人共同经历了土地流失、城市化以及文化传统的冲击等问题,这些都是当今苗族人民所面临的挑战。
然而,聂拉拉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对传统文化的坚守,表达了自己对苗族文化的热爱和对国家发展的期待。
这种民族自豪感的觉醒,不仅唤起了苗族人民对自身身份的认同,也表明了苗族文化的价值。
最后,苗族电影《滚拉拉的枪》在情感和情绪上给人以震撼与共鸣。
影片中人物内心的独白和跌宕起伏的剧情展开,使得观众能够更加容易地代入苗族人民的角色,感受他们的心境和情感。
真爱永不朽苗族电视剧文案
真爱永不朽苗族电视剧文案1.在苗族古寨,年轻的苗族姑娘杨晴展现了她美丽的舞姿。
2.杨晴的舞蹈天赋引起了来自外地的电视台导演张哲的注意。
3.看到杨晴的才艺,张哲决定将她带到都市,让她成为明星。
4.离开家乡,杨晴面临着诸多困境和挑战。
5.在都市的电视台,杨晴遇到了另一位苗族姑娘,杨雪。
6.杨雪向杨晴分享了自己的苦衷和困扰,两人开始成为了无话不谈的好友。
7.通过两人的努力和奋斗,杨雪以歌唱的才华成为了大家公认的新星。
8.杨晴也通过舞蹈展现了自己的魅力,两人在娱乐圈逐渐崭露头角。
9.然而,成功之路上充满了勾心斗角和嫉妒。
10.一场舞蹈比赛中,杨晴被敌对势力陷害,身陷囹圄。
11.杨晴面临生命危险,杨雪为了救她不惜牺牲自己的事业。
12.两人的友谊和真爱让周围的人深感感动。
13.杨晴在危难之中终于走上了复仇的道路,揭开了真凶的面纱。
14.在她的努力下,真相终于大白,杨晴重新获得了自由。
15.真相的揭晓也让杨晴清楚了自己真正的目标和人生追求。
16.杨晴决定回到家乡,将自己的经历写成剧本,传递给更多的苗族姑娘。
17.带着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杨晴回到了苗族古寨。
18.杨雪也放下了事业,选择了与心爱的人一起回到家乡。
19.两人决定将自己心中的真爱故事拍摄成一部电视剧。
20.电视剧《真爱永不朽》让苗族文化得到了全国的关注和传承。
21.剧中展现了苗族文化的瑰丽和苗族人的勇敢与坚持。
22.在电视剧播出后,杨晴和杨雪成为了苗族人心目中的英雄。
23.他们用爱和努力证明了真爱永远不会消逝,将苗族文化传承下去。
湘西苗剧艺术特征探究
进行首演 。这部运用苗族语言与素材编创 的戏剧 ,深受 苗族群众 的喜 爱和欢迎 ,这标志着湘 西苗剧 的诞生 。苗剧初创 时并不 叫苗剧 ,而是叫苗语剧 、苗歌剧或苗戏 ,直至 18 年才 正名 为苗剧 。 92 湘西苗剧有近百个剧本 ,这些剧本大多 以真 实的历史事件 、苗族 的民间传 说以及 苗家人 的生活 为题材 。从这些剧本 中,
都 可 以看 到 苗 族 的英 雄 形 象 ,体 现 着 苗 族 人 对 本 民族 英 雄 的 崇 拜 之 情 。 西 苗 剧 立 足 于 苗族 传 统 文化 ( 括 音 乐 ) ,与 汉 族 湘 包 上
传统戏剧文化、音 乐文化长 期结合,不断发展 ,逐渐形 成了它独特 的民族 艺术特色 。本文将从唱腔、曲调 、表演 、语言等方 面 的 特 色 , 对 湘 西 苗 剧 的 “ 体 ” 行 较 为 详 尽 的研 究 与 分析 ,最 后 对 湘 西 苗剧 的传 承 与保 护 提 出 了一 些 措 施 和 建 议 。 本 进
・1 5 ・ 4
2 1年第十 期 《 02 音乐创作 》
2平腔 ( 萨 ) . 韶
平腔也是湘西苗剧 中运用较多的唱腔,曲调简朴,旋律 的音 区较低且跳动性不大,演唱者用本 嗓演 唱,多直音唱法和拖 腔 。平腔具有较 强的叙事性 ,节奏较 自由、结构不规整 ,属于陈述性 唱腔 。平腔要求吐字 结实饱满 ,演 唱者 需要在气息支持 下, 将声腔平直进行 ,同时闭紧声门形成没 有波动与颤音 的声音 。由于平腔在 演唱时较少运用共鸣腔体 , 声音多半较 为 自然 。 平腔按形式 分又 可以多为十 多种 。如“ 韵萨 当秋 ( 即接亲调 )” 韵萨送秋 ( 、“ 即送亲调 )” 巫师腔 ( 、“ 苗族巫师所唱 )” , 等 演 唱时 由剧情 需要选择合适唱腔 。如:反映喜悦欢乐的情绪 ,可用“ 韵萨 当秋” ;表现悲哀 时,可用“ 哭腔” ;表现反面人物 时, 则多用巫师腔也就是苗族 的巫师音乐 演唱者运用这些各不相 同的唱腔,进行二度创作 ,把剧 中人物 的“ 、怒、哀、乐” 喜 演 绎得 淋漓尽致 ,成功塑造 了人物 的音乐形象,在潜移默化中感染观众 ,具有较高艺术价值。例如:湘西苗剧 《 团结灭妖》
贵州雷山县苗语电视剧调查
民族研究 2008年第2期贵州雷山县苗语电视剧调查杨正文 肖坤冰本文是关于贵州省雷山县一部由当地苗族自编、自导、自演的苗语电视剧的调研报告。
这样一部由苗族自己组织拍摄,采用苗语对白,反映现代苗族社会生活变迁的电视剧,是影视市场上的一件新事物,本文将之称为 苗语电视剧现象 。
它反映了民族地区民间力量在适应社会文化发展方面具有的能动性,对于以母语为生活用语的民族聚居地区如何发展文化产业,如何丰富少数民族日常文化生活,以及如何进行文化市场开发与管理等问题,都提出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苗族 苗语 电视剧作者杨正文,西南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教授。
地址:成都市,邮编610041。
肖坤冰,女,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人类学系博士研究生。
地址:福建省厦门市,邮编361005。
2005年初,由当地苗族自编、自导、自演的题为 金钱惹的祸 (又名 星星知老人心 )的苗语电视剧光碟(VCD),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境内苗族聚居的雷山、凯里等县市热销。
在乡场赶集天,沿街音像店因播放该片,吸引了众多苗族群众驻足观看,甚至造成交通的拥堵。
据说,不久音像店就卖断了货,有人只好将VCD翻刻后送给朋友、亲戚。
受到成功的鼓舞,制作者不久又拍摄了几部苗语电视剧。
迄今为止,已完成了八部类似的电视剧。
但由于这些苗语电视剧的制作没有办理有关文化管理手续,因而被当地文化管理部门依法查禁,不准继续在市场上流通。
苗语电视剧在黔东南苗族聚居区的出现,又是由当地苗族自编、自导、自演、制作完成并推向市场,是一件值得注意、值得探讨的新生社会文化现象。
这一现象之所以值得关注,笔者认为有这样三个原因:第一,它不同于以往政府部门制作的苗族文化旅游宣传片,也不属于影视公司制作发行的影视 官办模式 ,这几部苗语电视剧都是当地百姓自编、自导、自拍的,演员也是当地群众,是完全没有政府参与的民间自发行为。
第二,这几部电视剧反映了当地苗族的实际生活,而且对白全部采用苗语,填补了当地苗语电视剧的空白,是影视市场上的一件新事物,它在以母语为日常生活用语的少数民族聚居社区具有一定的意义。
苗族传统戏剧
苗族传统戏剧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传统戏剧是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
苗族传统戏剧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精神内涵和艺术特色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从苗族传统戏剧的历史渊源、表演形式和文化意义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以全面展示苗族传统戏剧的独特魅力。
一、苗族传统戏剧的历史渊源苗族传统戏剧源远流长,具有悠久的历史。
苗族传统戏剧最早起源于苗族祭祀活动中的集体舞蹈,其后逐渐演变为具有故事情节的戏剧形式。
苗族传统戏剧在发展过程中融合了苗族独特的宗教观念、民间传说和风俗习惯,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二、苗族传统戏剧的表演形式苗族传统戏剧的表演形式多样,包括歌舞、器乐、戏剧表演等。
其中,歌舞是苗族传统戏剧的核心表现形式。
苗族传统戏剧歌舞的舞蹈动作优美而独特,富有韵律感。
演员身着传统服饰,舞台装置以苗族特色为主题,营造出浓厚的苗族文化氛围。
同时,苗族传统戏剧还结合了器乐演奏和戏剧表演,使整个演出更加生动有趣。
三、苗族传统戏剧的文化意义苗族传统戏剧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演形式,更承载着苗族人民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苗族传统戏剧对苗族文化的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年轻一代更好地了解和认同自己的文化传统。
苗族传统戏剧还体现了苗族人民对自然、对神灵的崇拜和敬畏,表达了苗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总结:苗族传统戏剧作为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历史渊源、表演形式和文化意义。
通过苗族传统戏剧,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和感受苗族人民的精神内涵和艺术风格。
同时,苗族传统戏剧也是保护和传承苗族文化的重要途径,为苗族人民提供了表达情感、传递价值观念和传统智慧的舞台。
让我们一起欣赏苗族传统戏剧的独特魅力,感受苗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苗剧小戏《阳雀声声》赏析
苗剧小戏《阳雀声声》赏析
施群霞
【期刊名称】《艺海》
【年(卷),期】2022()1
【摘要】苗剧,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53年诞生的少数民族剧种。
剧种诞生后迅速在周边苗族地区传开,一批以反映苗族人民生活的现实题材、历史题材、神话题材为主要内容,以苗族音乐为戏剧音乐素材的作品,通过戏剧艺术家的加工提炼,编排成剧目搬上了舞台。
《团结灭妖》《黛雅与那卡》《逃犯审官》《带血的百鸟图》《相亲》等成为苗剧的经典剧目,苗剧也成为中国戏剧艺术之林又一朵灿烂辉煌的奇葩。
【总页数】2页(P15-16)
【关键词】少数民族剧种;经典剧目;苗族音乐;音乐素材;苗剧;加工提炼;神话题材;艺术之林
【作者】施群霞
【作者单位】湘西州民族文艺创作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82
【相关文献】
1.驼铃声声—林海音《冬阳·童年·骆驼队》赏析
2.小戏也精彩——赏析黄梅小戏《六尺巷》
3.阳雀声声
4.阳雀、阳雀在唱歌
5.百年雀舌千秋华章——雀舌罗汉松作品赏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少数民族电视剧在困惑中求变
少数民族电视剧在困惑中求变
黎继强
【期刊名称】《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14(0)S1
【摘要】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创作,一直以各少数民族独特的生存状态、多彩的生活环境、自然景观和文化底蕴为观众所期待.然而,由于内在外在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其产量寥若晨星,优秀作品甚少.创作者千辛万苦地在艺术表达和市场压力之间寻找平衡寻找出路,仍然面临着很多困难和迷茫.本文就此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寻找创新突破求变的办法.
【总页数】3页(P182-184)
【关键词】少数民族题材;困惑;创新求变
【作者】黎继强
【作者单位】广西电视台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05
【相关文献】
1.媒介融合时代: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发展的问题与对策——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区电视剧为例 [J], 姚春花
2.影像中的"情感困惑与危机"——当代婚恋题材电视剧的日常叙事分析 [J], 亢海玲;毛志凌
3.在困惑与反思中崛起——黑龙江首届天鹅艺术节话剧、电视剧述评 [J], 贾非
4.中国电视剧剧本:诱惑中的困惑 [J], 陈晓明
5.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的发展现状与叙事策略研究
——以壮族题材电视剧为例 [J], 陆生发;殷凡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苗族电影的多重民族文化意蕴探析——以《滚拉拉的枪》为例
苗族电影的多重民族文化意蕴探析——以《滚拉拉的枪》为
例
丁筑兰;熊薇
【期刊名称】《电影文学》
【年(卷),期】2022()5
【摘要】《滚拉拉的枪》从苗族少年滚拉拉为成人礼出走“寻枪”的线索出发,真实还原了贵州岜莎苗寨人的日常生活状态。
电影中对苗族民歌、民俗等多重民族意蕴的呈现不仅反映了苗家人独特的寻根意识与价值追求,同时也对民族身份认同感的凝聚起着重要作用。
同时影片也揭示了在市场经济与大众文化的冲击下,民族电影与文化传承也正面临着难以在主流市场拥有一席之地的困境,反思了寻根、归根的重要性。
【总页数】4页(P119-122)
【作者】丁筑兰;熊薇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浅析贵州影视发晨与文化建设——以《滚拉拉的枪》为例
2.岜沙苗族男孩的成年礼——浅析电影《滚拉拉的枪》
3.母语对民族电影的贡献r——浅论母语电影《滚拉拉的枪》和韩国电影《母亲》
4.浅析“外域影人”视角下的贵州少数民族电
影的影像特点——以影片《滚拉拉的枪》《鸟巢》为例5.《滚拉拉的枪》:跨越“俄狄浦斯情结”阀限的认同与成长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何峻峰2012210722电视剧研究期中作业苗族电视剧整理与分析摘要:苗族,是一个发源于中国的国际性民族。
主要分布于于中国的黔、湘、鄂、川、滇、桂、琼等省区,以东南亚的老挝、越南、泰国等国。
在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中,中国苗族总人口为9426007人,人口在少数民族中居第四位[1] 。
但尽管人数如此之多,分布如此之广,苗族在我国历史上却从来没有过一部标准意义上的电视剧,只有一些民间拍摄的影视作品。
由于苗族电视剧资源实在太少,所以只能找到以下几部作品,而且有的作品还不能叫做完全意义上的作品,但这些影视作品在保存和提升苗族文化与价值方面起到了意义非凡的作用。
关键词:苗族;电视剧在这里我简单做一下整理,目前来说,关于苗族的电视剧有以下几部:一、《红河泪》2004年李井出品爱情生活悲情剧二、《开水要烫,姑娘要壮》2007年胡庶出品记录性生活剧三、《鸟巢》2008年宁敬武出品生活剧情剧四、《苗岭霓裳》2013年胡平出品爱情生活故事剧一.《红河泪》四集电视连续剧《红河泪》是贵州省纳雍县苗族青年李井自编、自导的一部描写现代苗族青年恋爱生活的悲情剧,在反应苗族现代生活方面作了一定探索。
该片是李井于2004年构思,后陆续在纳雍境内的维新、沙包、雍熙等乡镇拍摄,于当年剪辑制作出来的。
《红河泪》的大体情节是这样:在莽莽乌蒙群山中有一个很普通的苗寨,寨中的一位叫桃花的苗族女孩爱上了自己的同学李成,但迫于家庭和传统社会的压力,家里把她嫁给了自己的表哥冬哥。
在反抗无济的情况下,桃花跳进红河,结束了自己短暂的一生。
就是这么一个情节简单的故事,编导却刻划出一个个不同角色的人物性格,塑造了一群悲剧的人物形象。
首先来看主人公桃花。
她是一个仍在校读书的学生,有着一般人的美好梦想。
但传统的意识和势力首先使她辍了学。
通过桃花母亲的口说“女孩子读书父母亲也享不了她的福”,进而强迫她嫁给自己舅舅的儿子冬哥。
在经过自己的柔弱反抗,甚至出逃,都遭到传统势力的母亲的压制,甚至把她捆绑回家。
在绝望的情况下,桃花采取了消极的极端反抗方式,跳进红河,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桃花是旧传统下的一个牺牲品,她的命运的悲剧情节,在苗族社会中是不鲜见的。
“亲上加亲更亲,水上加水更深“,这是苗族社会对于表亲婚姻的一种形容,也几乎是一种传统。
笔者年轻时亲自目睹过这样一件事:一对恋人自由结合了,感情很好。
有一年春节期间,这对夫妇回外家探亲,硬被老岳父及其族人逼着分开了,这对夫妇双方痛哭流涕,但于事无补,甚至在场的乡干部也不敢站出来说句公道话,女方后来被嫁给了自己的一家亲戚。
即使在今天,一些苗族的姑表、姨表被传统势力强行联成婚姻。
绝大部分当事人却是屈服、妥协。
当然,站在桃花思想境界的角度上,她不可能认识近亲开亲的危害,更不可能从法律的角度讨个说法。
她只能从自己的感情出发,进行微弱反抗,最后以死相距。
编导的这种处理结局,更有一种更加深刻的震撼力。
又看看冬哥这个形象。
根据剧中的情节,应该说,编导没有把冬哥放到矛盾的对立面去刻划。
冬哥为人随和,不顺心时也只是在心里闷着。
勤劳朴实,出门了还惦记着家里的牛没有喂草。
他是一个典型的苗族生活型农民形象。
但在旧传统的影响下他走进这场婚姻的纠葛中来,花去钱财和精力,仍然没有一个好结果。
冬哥也是一个旧传统下的悲剧典型。
再看看桃花的母亲。
这是一个传统势力的典型人物。
她年轻时也是父母亲用她对桃花的这种方式确定了自己的婚姻,现在她又用这种方式为下一代确定下一代的婚姻。
编导在这里把她塑造成为一个传统思想毒害最深的典型形象。
也来看看桃花的父亲。
这是一个老实巴交的苗族农民的形象。
一方面,他看到并同情女儿的痛哭;另一方面,他对传统势力的行为发出几句苍白无力的申辩后基本屈服,表现出一般苗族农民对生活的困惑和无奈的情感。
剧中的其他形象虽然着墨不多,但也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李成和桃花是一对恋人,但一旦知道桃花被迫订婚,他也屈服于这种实力,断绝了和桃花的来往,把美好的愿望寄托在“希望自己也不会长大”的那种意念之中。
三爷这个形象,是苗族社会中寨老的典型代表。
他享有一定威望,在处理社会事务、调整社会关系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他很幸苦、很费力地一心维系着这个小社会向着传统和平稳方向走。
在对待桃花的婚姻问题上,他当然不会舍弃传统,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剧情的悲剧性结局。
另外众多的家族和亲友形象,也是很耐人寻味的。
对于桃花反对传统的婚姻,几乎所有的人都是麻木不仁,没有一个人站出来为桃花说一句话,个性和人性被泯灭在传统的硫酸液中。
即使有个别人露出点“听姑娘的意见”的心情,也是怯生生地闷在心里,没有人敢直接说公道话。
这是全剧揭示的最大悲情,在某种程度上说,也是现代苗族社会的最大悲情。
笔者认为,这正是这部电视剧所要表现的人文情节。
当然,这部电视剧也还有一些不足。
主题的刻划还不够深刻;有些情节过于简单,如李成和桃花的感情就概念化了点;一些民族文化,如习俗、音乐、道具等没能在剧中尽情地展现出来;演员的技巧也不够到位;桃花跳河后的悲情渲染度仍嫌不足。
另外,在一些细节的处理上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
如,使用苗语,但应配以汉译字幕,使不懂苗语的人也能看懂;个别幕后的独白或解说,也不应突然使用普通话,以保持语言使用的连贯性。
还有,如果把片头的歌曲用男声歌唱,和结尾的照应会更加协调。
等等。
但不管怎样,据我所知,这部电影至少是毕节地区第一部由苗族自己编导,苗族农民演员用苗语演出的第一部电视剧,这说明了苗族正在开始注重自己的文化提升。
这部电视剧也会给人留下许多思索的空间。
观众肯定不会忘记,剧中那些弯弯曲曲、爬坡下坎,令人走得很累的羊肠小道,在莽莽群山中时隐时现,它象征着山村苗族社会生活的曲折和艰辛。
另外,这部电视剧在弘扬民族文化方面也是一次很有益的尝试,对于革新民族思维、扬弃民族传统、发展民族社会、经济和文化都会有一定的影响。
二.《开水要烫,姑娘要壮》《开水要烫,姑娘要壮》是一个由电视剧和记录片同时构成的全新影视产品,全片不使用一位专业演员,全部角色将使用偏远地区,从未接触影视的苗族原住民自己出演,用他们原汁原味的生活细节来演绎一个精彩的故事,本片以崭新的编剧和拍摄手法开创电视电影新样式,在国内尚无类似节目形式。
故事讲的是苗乡要举行一年一度的苗舞比赛,地处偏远的新塘寨也准备组织寨中少女参加比赛,新塘寨逢年过节都要跳祖先传下来的苗舞。
于是村长便挨家挨户地找村中少女组织苗舞队。
天芳是寨子里一位体态丰满的少女,她喜欢跳舞,但村长认为评委是省城来的,城里人都爱苗条,可能不喜欢胖的女孩,所以没让她参加,她不断地央求村长,村长缠烦了,找理由说,只要她能瘦下十斤,就让她参加,她为了能瘦下来,便开始以各种方法减肥,这期间有很多戏剧性的故事发生。
在苗舞队训练时,少女们看到了电视里的一些新动作,她们想把这加到原始的苗舞中,但这让寨老们看了很不顺眼,双方产生的争执。
同时,一家乡农药站想让她们在舞蹈中加一条化肥的广告,条件是可以开车送她们去比赛,为此苗舞队闹了不少笑话,比赛的当天,天芳还是没瘦下来,她沮丧地一个人呆在家里。
寨子里男女老少都到十几里路的乡坪观看比赛,乡坪上聚集了附近十几个苗寨的苗舞队,少女们都穿着的都是各寨子祖上传下来的绣衣。
比赛开始前,村长发现裁判是个大胖子,他赶紧叫人跑回寨子去喊天芳,但山路重重,苗舞开始了,天芳还奔跑在路上……本片由两集剧情片和两集记录片融合而成,前两集是从苗族人生活中的细节演绎出来的轻喜剧故事,后两集是剧中人物恢复原生态下真实的故事,两者合二为一,组成为一档全新的记录电影。
每集45分钟。
本片全部使用从未上过电视镜头,甚至从未看过电视的偏远山区的苗族寨民当演员。
通过他们真实的生活细节演绎出一个轻喜剧式的剧情,带观众进入他们质朴澄净的世界。
本片以其平实的电影语言,极尽写实的纪录风格,将剧情片回归到生活本身,将片子的快乐带回给观众,片子很单纯,很干净,融合纪录片和剧情片的特色,不用复杂曲折的情节,也没有煽情的对白,用极写实的手法,使人分不出何处是现实,哪里是戏。
凭着那份扑面来的纯真,无处不在的生活幽默,平淡如水般流淌的叙述,让观众不知不觉地感动。
通过苗族少女的眼光去折射社会,让人感受到在现代社会里金钱所买不到的希望与温暖,歌颂人类最初最美好的品质。
本片采用记录+虚构情节的电视电影制作方式。
比较一下传统的剧情片与记录片,传统的记录片尽管真实,但故事平淡,只是符合小众精神需求的影视产品,难于满足大众的观赏口味。
而一般意义上的剧情片虽然有曲折的故事情片,但演员的表演很多过于煽情和程式化,难于打动观众。
所以本片全部采用非专业的,从未上过电视镜头,甚至从未看过电视的偏远山区的苗族寨民当演员,只有他们才能以浑然无雕饰的神态去演绎出那份真实的情感。
很难用一个现成的词语来描述这个片子的模样,应该说,前两集是以非常记实的手法拍出来的剧情片,后两集则是充满了故事情节的记录片。
两者的结合更能给观众烙下深刻的印象,四集片子,两种风味,一样的地点人物。
相信更能让观众从中回味:戏里戏外,倒底谁最精彩。
本片采取开创式的新手法来拍摄,在拍摄中,导演只给出每段故事的结果,让苗族人用自已平时生活的细节来演绎其中的过程。
保证全片的原汁原味。
从类型上看,该片有点像《一个都不能少》和《秋菊打官司》,以及伊朗电影《小鞋子》等。
三.《鸟巢》《鸟巢》由宁敬武导演、北京紫禁城影业有限公司、北京一声春雷影视文化有限公司2008年联合出品的一部生活剧情剧故事梗概大概是这样的:青山绿水,与鸟为邻的贵州苗寨,一封来自北京的家信打破了孩子们宁静的生活。
贾响马外出打工的父亲在信中说,自己正忙着修建开运动会用的“鸟巢”,可小伙伴们谁都不相信这种说法,认为鸟巢是给鸟住的,跟运动会根本没什么关系。
为此小伙伴们纷纷打赌,说响马的父亲在说谎,韦想丢更是赌上了十五捆柴火。
但响马坚信父亲的话不会错,为了证明自己的想法,响马决定去北京探望父亲,并亲眼目睹一下父亲说的鸟巢。
响马的母亲一辈子都生活在寨子里,从来没见过外面的世界,也不识字。
响马深知如果和母亲说明真相,她肯定不会同意自己去北京。
于是,响马告诉母亲,是父亲要自己去北京探亲的。
母亲一人带着孩子生活得非常艰辛,她一心只想着让丈夫回家,同意了响马的决定。
但贫寒的家境让她根本拿不出钱给儿子做路费,为了能圆了自己的北京梦,响马决定自己想办法赚钱。
小伙伴们也非常希望响马能够代替自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去看看“鸟巢”。
而闭塞的寨民们对“鸟巢”更是一无所知,寨老忙着展示自己的权威,商人则把它联系到咖啡广告,只有响马一人相信父亲不会写错,人们的无知更加强了他对真相的渴望。
为了买火车票,响马和伙伴的身影出现在山林田地,但他们很快发现依靠砍柴不可能在开学前凑够路费。
失落的响马从镇里的米酒节看到了商机,五百个清香坚固的竹筒杯让响马的北京之旅成为现实,也让寨里保守的大人们刮目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