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父亲 -----为纪念父亲诞辰壹百周年而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忆父亲-----为纪念父亲诞辰壹百周年而作
书法谷
回忆父亲
-----为纪念父亲诞辰壹百周年而作
2005年6月4日,是我父亲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日。
我早就想写篇文章纪念他,纪念他那劳动的一生、革命的一生、奋斗的一生、奉献的一生,抒发对他老人家的感恩、怀念之情。
父亲名谷钧玉,1905年6月4日生于现今的威海市环翠区初村镇东院下村,1990年7月29日逝世于济南。虽然父亲逝世已达15年之久,但父亲对儿子的浓浓亲情,父亲优良的作风,父亲崇高的品格却永远的铭刻在我的心中。历久弥深,每当想起他,我都会感动不已……
父亲是千千万万中国普通农民中的一个,扎根于中华的大地,奉献于中华的大地,终日劳碌、默默无闻、朴实无华,勇敢坚强,虽没有惊天动地、也没有轰轰烈烈、但作为那个年代的基石---中华民族崛起的基础,他的一生,极具代表性。他的精神不仅教育影响着我,使我不断进步成长,有所作为,而且影响着我的后代。现在,许多人问及我的儿女和孙子孙
女们为什么个个有成就、个个都成才时,他们说是得益于父母的教育有方。在我看来,则完全是得益于我的父亲,我父亲的做人、做事、处世、为人,一桩桩一件件,印在我的脑海,很美,很多,很深,很久……
一、贫寒之家磨砺出的硬汉
父亲一生勤劳、正直、忠实、厚道,不惧艰难,在乡里很有威望。提起他,不管是长辈还是晚辈对他都非常敬佩、叹服。父亲没有读过书。为了生计,他青年时代下过关东,曾到大连某家缫丝厂学徒一年,由于资本家的剥削和压迫,工人挣不到几个钱,父亲就回了家。爷爷叫父亲学瓦匠,父亲就跟石岭村瓦匠师傅季文钦爷爷学了瓦匠。他学成了一手精湛的瓦工手艺。他们瓦匠有一个由十几个人组成的行会,行会领头的叫掌尺,掌尺的就是季文钦爷爷。这个行会每个时期都承包一幢房子的工程,在此地盖完一幢房子,又到彼地盖另一幢。所以常年与那个瓦工行会一起在外给富人家盖房子。1936年以前,我们家还是一个有着13口人的大家庭——祖父,祖母,还有三个叔叔和父母及我兄弟姐妹。家中有七亩多地,另外还租种一部分庙地和给外村地主看山的山地。有正房5间,厢房一间。我们全靠祖父、叔叔们农田种地和父亲做瓦工挣点钱来维持生活。随着国民党政府苛捐杂税的频
增和连年的旱涝灾害使得农粮歉收,大家庭生活难以维持下去,年年在贫困线上挣扎。在祖父的主持下,父辈弟兄们在1936年分开过日子。当时,因为祖父年过半百,最小的叔叔年幼无妻,祖父判定家中仅有的几亩地和房屋全归祖父和最小叔叔所有。父亲和其他叔叔们各分得一块宅基地,一口做饭的锅,每人一双筷子,余者全无。在旧社会的中国农村,一个农民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是很难生存下去的。不怨也不争,听从祖父安排。以中华民族的孝顺美德、以铮铮铁汉的肩膀,父亲担起了艰难困苦。分家后,父亲、母亲和我们姐弟共六口人,暂时借住在祖父的一间不足十平方米的西厢房里,父亲用姐姐定娃娃亲时的五十块银元买了一亩山地。加上给外村地主看山的贫瘠山地约有三亩,另租种地主的土地十亩。总计种地十四亩。
在我们尚未长大甚至是嗷嗷待哺的时日,一家六口人的生计全系在父亲身上。父亲担当着全部的劳作,父亲是全家人的靠山,是全家人的主心骨,是全家人的唯一希望。
父亲是一个身体魁梧的庄稼汉,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劳动。在那穷困潦倒的日子里,父亲施展出全身的解数,释放出全部的能量,为养活一家六口拼死拼活地劳动。一方面干盖房的活:在每年春夏秋的大部分时日里,父亲都以他的瓦工手艺在外村给富户人家盖房子,以挣得几个手工钱养家糊口;另一方面,他还承担家里的农活。白天,他去外村给人家盖
房子;晚上回到家来,抓紧一早一晚的时间,披星戴月地到田间耕种。春种秋收农忙时节,时不待人,父亲就以他的瓦工手艺帮某一贫穷农户干有关的瓦工活儿,这家农户则帮我们家干抢种或者抢收农家活儿。父亲一年到头拼命劳作,辛勤奔波,以自己的吃苦受累来获取养家糊口的生活来源。
尽管累得汗流浃背,尽管累得筋骨欲断,辛辛苦苦地劳动一年,还是免不了挨饿啊!因为每年秋天收获下来的五谷杂粮大部份给地主交地租了,剩下的只有地瓜类才是我们一家人的主粮。每到一年青黄不接的时候,还得糠菜半年当粮度日。1939年的严重天灾使庄稼歉收,但我们还得如数向地主交租粮。交完租粮,来年春天我们就揭不开锅了!怎么办?母亲带我和姐姐到山里去挖野菜,挖一种无味的艾蒿子草做草糰子吃,连续吃了两个多月才度过难关。
如此艰难度日,能活下来是很不容易的,村里过不下去的贫苦农民有的被饿死,有的去行乞讨饭。但我们一家在父母亲的努力和坚持下,没有乞讨,也都活下来了,这全靠父亲的劳动和母亲的勤俭持家。
即使全家生活困苦,有远见卓识的父亲仍没有忘记培养儿女的职责。我到了上学的年龄,父亲省了又省,节了又节,咬咬牙把我送到学校上学。因为他清楚,没有文化就永远摆脱不了贫穷的困境。
我上到四年级,家庭又面临极端的困境,邻里及叔辈们纷纷
劝我父亲别再让我上学,十来岁的人,应该能当劳力使了。我不甘心,哭着找母亲,希望她帮我向父亲求情。我说我可以在学习的同时给家里干活,我说我不睡觉少吃点都行,只要让我上学,父母让我干什么都行,我保证最听话,保证能干......
父亲见我这样,闷着头坐了半晚上。现在看来,父亲的确够为难的。起初把我送往学校的是他,到了学校,眼见得我认真刻苦,成绩拔尖,大有发展前景之时,却不能供我上学的还是他,他心痛、他不舍得。可连吃饭都成问题,怎么还能上学?更何况支撑这个家,他确实太难太艰辛,实在太需要帮手......
末了,依然是铺天盖地的父爱占了上风!为了儿子的前程,他狠狠心一咬牙:再苦再累,我一人担了,儿子继续上学!我一直上到了六年级。在那个年代,这六年的学业何等珍贵!因了这点文化,我懂得了革命道理,走上了革命道路;因了这点知识,我在革命队伍里倍受器重,部队不断培养教育我,使我从一个普通一兵直至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的
最高学府——政治学院(国防大学的前身)的教员和部队的政治委员,甚至在离休以后,成为了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这诸多的进步均源于我有六年级文化的基础!源于我有深明大义的父亲!我感激父亲,若不是他的挚爱和舍身奉献,不是他的全心为儿女,那里会有我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