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城市广场比较剖析

合集下载

中西方对于广场设计的差异1

中西方对于广场设计的差异1

罗马 广场
• • • •
广场中间竖立着面向旧市政厅的正义女神喷泉,女神手持象征公正的天平,雕像 是1611年竖立的,早期是砂石的 帝国大教堂 ,1887年换成了铜像,下面的喷泉曾经在加冕仪式时喷出红白葡萄酒供市民分享。 广场的东侧则有一排古色古香的半木造市民住宅。另有帝国大教堂(Kaiserdom), 罗马厅(Romer),还有圣尼古拉旧教堂(Nicolai Kirche)等。帝国大教堂建于1239年, 有着哥特式的华美外表。它不仅是法兰克福的精神中心,还曾是德国国王的加冕之 地。在1562年—1797年间,共有10位皇帝在此举行了加冕典礼。 法兰克福旧市政厅由三幢精美的人字形屋顶的建筑组成,正中一幢人们叫他雷 玛。雷玛的二层有一个皇帝大厅,在那里曾举行过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加冕典礼的庆 宴。在没有特殊庆典的时候,该大厅供人们参观。厅内悬挂有神圣罗马帝国52名皇 帝的肖像画,这些肖像与真人一样大小,非常引人注目。与雷玛相对的一侧有一列 漂 法兰克福旧市政厅 亮的木结构楼房,这些是后来重建的。据说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法兰克福有许多 这样的漂亮建筑。如今的法兰克福到处洋溢着现代气息,但人们希望至少在旧街区 的中心,雷玛广场一带仍能保留一些昔日的风貌,于是二战后,那些漂亮的古老建 筑得以重建和保存。这其中以举行过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选举、加冕典礼的大教堂 为首,还有旧市政厅、尼古拉教堂,以及正义女神像喷泉。夏天,这里成为“缅因 河之夏”的节日广场;冬天,在圣诞节前四周,又有圣诞购物市场在这里举办
罗马广场是法兰克福现代化市容中,仍然保留着 中古街道面貌的唯一广场;罗马广场旁有个罗马厅, 实际上就是旧的市政厅,其阶梯状的人字形屋顶,别 具特色。里面的皇帝殿(Kaisersaal)是许多罗马皇 帝进行加冕的地方。罗马广场西侧的三个山形墙的建 筑物,可以说是法兰克福的象征。1944年,该广场受 到英国空军的重建。猛烈空袭,基本被毁,

城市广场

城市广场
综上所述,城市广场应是:由建筑物、道路、 绿化、水体等物体所围合而成的,具有一定规模的 城市开敞空间,是人们社会生活的中心和体现城市 景观风貌的重要场所。
2、城市广场的演变
作为城市重要的组成要素,广场受到 政治、商业、军事、文化传统和自然等 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在不同的历史 时期,广场有着不同的适应城市发展的 方式,呈现出不同的特征。通过对各个 历史时期城市广场的分析,可以对其建 立起较全面的认识,并从中获得有益的 经验。
a、寺庙广场
寺庙广场位于寺庙的前面,供宗教祭
祀及其它庆典活动使用。它总是以庙宇 的山门作为主体,配以照壁、牌坊、戏 台等围隔实体来界定空间。作为寺庙建 筑群的延伸和由市俗环境向宗教环境的 过渡,广场往往有明确的中轴线。平日 广场的气氛相当严肃,但是在庙会期间, 广场就成为商业贸易、娱乐活动的场所, 体现出多种功能及作用。
1.广场必须是位于城市之中,且不被建筑物所 占用的露天场所,以吸引、组织人们进行休憩、交 往、娱乐、集会等各种室外活动。为此,广场应有 较为集中的铺装场地面积。
2 广场必须有明确的边界范围和空间围合,较 好地协调周围建筑物、道路、绿化、水体的关系。
3.广场要配置一定的设施,改善城市的环境质 量,成为城市景观风貌的重要体现场所。
罗马帝国时期,随着政治权力的集
中,广场的性质产生了改变。商业功能 转移到比较小的广场上,庆典和体育活 动改在圆形竞技场内进行,法律和经济 事物转移到大会堂内处理。皇帝们兴建 广场不再是为了集会和日常使用,而是 为了标榜自己的功绩,为自己树碑立传。 皇帝的雕像开始出现在广场中央的主要 位置上。广场群以巨大的庙宇、华丽的 柱廊来表彰各代皇帝的业绩。广场形式 由自由转为规整,由开敞转为封闭,建 筑形体设计也服从广场空间创造的需要, 以塑造一个供人观赏的空间艺术组群。

中外建筑艺术欣赏-城市意象

中外建筑艺术欣赏-城市意象

协和广场海神喷泉
圣彼得广场喷泉

广场喷泉池
• 广场喷泉是近现代广 场的亮点;增加广场 的吸引力,也成为市 民休闲,游玩的好去 处。 • 大型城市广场中的人 工动态喷泉,也多来 自自然的种种水态, 如瀑布、叠水、水帘 、溢流、溪流、壁泉 等。
罗马纳沃纳广场四河喷泉

例:罗马图拉真广场(视频)
• 图拉真广场建于公元107年 ,是为了纪念图拉真大帝远 征罗马尼亚获胜。 • 两所巨大的图书馆、两座宏 伟的大会堂、至今还耸立在 废墟上的图拉真胜利纪念柱 和一排排雕像构成了当时全 城最壮观的地区。 • 与图拉真广场属同一时代的 罗马建筑还有:图拉真市场 ,凯撒广场以及修缮后的维 纳斯神庙。

例:巴黎协和广场(视频)
• 协和广场位于巴黎市中心,塞 纳河北岸,是法国最著名的广 场,18世纪由国王路易十五下 令营建。 • 建造之初是为了向世人展示他 至高无上的皇权,取名“路易 十五广场”。 • 法国大革命时期,它被称为 “革命广场,1795年改称“协 和广场。 • 广场呈八角形,中央矗立着埃 及方尖碑,是由埃及总督赠送 给查理五世的。 • 广场的四周有8座雕像,象征着 法国的8大城市。

欧洲城市广场方尖碑
• 协和广场埃及方尖碑 梵蒂冈圣彼得广场方尖碑

方尖碑
1. 2. 方尖碑是古埃及崇拜太阳的纪 念碑。 方尖碑外形呈尖顶方柱状,由 下而上逐渐缩小,顶端形似金 字塔尖,塔尖常以金、铜或金 银合金包裹。 碑高度不等,一般修长比为 9~10:1,用整块花岗岩制成。 碑身刻有象形文字的阴刻图案。 从中王国时代 (约公元前 2133~前1786年)起,法老们 在大赦之年或炫耀胜利之时竖 立方尖碑,通常成对的竖立在 神庙塔门前的两旁。 古埃及的方尖碑后被大量搬运 到西方国家。

中西方建筑比较

中西方建筑比较

建筑空间布局二、建筑空间的布局不同,反映了中西方制度文化、性格特征的区别从建筑的空间布局来看,中国建筑是封闭的群体的空间格局,在地面平面铺开。

中国无论何种建筑,从住宅到宫殿,几乎都是一个格局,类似于“四合院”模式。

中国建筑的美又是一种“集体”的美。

例如;北京明清宫殿,明十三陵,曲阜孔庙即是以重重院落相套而构成规模巨大的建筑群,各种建筑前后左右有主有宾合乎规律地排列着,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形态的内向性特征,宗法思想和礼教制度。

与中国相反,西方建筑是开放的单体的空间格局向高空发展。

以相近年代建造、扩建的北京故宫和巴黎卢浮宫比较,前者是由数以千计的单个房屋组成的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建筑群体,围绕轴线形成一系列院落,平面铺展异常庞大;后者则采用“体量”的向上扩展和垂直叠加,由巨大而富于变化的形体,形成巍然耸立、雄伟壮观的整体。

而且,从古希腊古罗马的城邦开始,就广泛地使用柱廊、门窗,增加信息交流及透明度,以外部空间来包围建筑,以突出建筑的实体形象。

古希腊的外向型性格和科学民主的精神不仅影响了古罗马,还影响了整个西方世界。

同时,如果说中国建筑占据着地面,那么西方建筑就占领着空间,譬如罗马可里西姆大斗兽场高为48 米,“万神殿”高43.5 米,中世纪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其中央大厅穹窿顶离地达60 米。

文艺复兴建筑中最辉煌的作品圣彼得大教堂,高137 米。

这庄严雄的建筑物固然反映西方人崇拜神灵的狂热,更多是利用了先进的科学技术成就给人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一、中西方城市的传统建筑外部空间形式的比较分析(一)中国的院落空间院落空间的代表是合院。

合院建筑以庭院为中心,所有房屋均面向庭院开敞,对外一般不开窗,形成内敞外闭的向心空间。

院落的围墙把外部空间又分为“内”和“外”两个层次,分别对应着私密(或半公共)和公共两种氛围。

建筑物和墙围合的“内部的外部空间(庭院) ”为人的存在划分了一个个“院”的空间。

它虽是一种简单的空间格局形式,却营建了一种秩序。

中西方城市广场起源与发展辨析

中西方城市广场起源与发展辨析

摘要城市广场作为现代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展现形式,在城镇居民日常生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本文以城市广场是民众交流场所为切入点,通过对中西方城市广场起源、设计以及城市广场民众活动的分析。

认为中西方城市广场是不同的两种体系,西方城市广场发展特点是不断生长完善,功能多样化。

中国城市广场则是注重整体谐和规范化,功能则趋于单一。

关键词城市广场;中西比较:功能设计;和谐多样Analysis on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ity Squares //Dai Wenxin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form of public space in modern cities,city squares have irreplaceable significance in the daily life of urban residents.Taking city squares as the place of public com-munication as the starting poin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origin and desig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ity squares,as well as public activities on city squares.It is considered that Chinese and West-ern city squares are two different systems.The development of Western city squares is characterized by continuous growth and perfection and diversified functions.Chinese city squares focus on overall harmony and standardization,while their functions tend to be single.Key words city squares;comparison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function design;harmony and diversity自20世纪90年代起,城市广场成为城市建设关注的重点。

中国与美国MALL 之差异分析

中国与美国MALL 之差异分析

中国与美国MALL 之差异分析MALL ———大型购物中心, 作为崭新的商业业态概念在近几年得到了中国商业市场的极大关注, 在中国的许多城市涌现了许多大型的购物中心。

珠江三角洲新一代MALL ———广州正佳广场的建设便是很好的一例。

而美国的MALL 在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后, 已经趋于成熟, 我们想通过对中国与美国MALL 的差异的分析, 从中借鉴与学习, 找到一条适合中国自己的繁荣发展的MALL 。

MALL (中文译为大型购物中心) 是指在一个毗邻的建筑群中或一个大型的建筑物中, 由一个管理机构进行开发和管理, 把一系列的零售商店和服务机构组织在一起, 提供各种服务的一站式消费中心。

Mall不仅规模巨大, 有2 - 5 个有特色的主力店, 集合了百货店、超市、大卖场、专卖店、大型专业店等各种零售业态, 而且有各式快餐店、小吃店和特色餐馆、电影院、儿童乐园、健身中心等各种休闲娱乐设施。

最早的MALL 是在美国出现的, 至今已经历了五十多年的发展已逐步成熟, 我们想通过对中国与美国MALL 的差异的分析, 从中借鉴与学习, 找到一条适合中国自己的繁荣发展MALL 的道路。

一、中美MALL 差异分析(一) 发展模式不同大型购物中心大体上有两种: 一是城市中心型的购物中心。

这类购物中心都处在城市中心地带, 它面对的是一个相对成熟的客户市场, 发展商就不用花太多时间进行市场培育, 城市中心型的购物中心要受空间、交通条件、停车设施的限制, 而更多依赖公共交通条件; 土地价格高, 一般属高层建筑。

这是我国购物中心的一般模式, 如北京的国贸商城、广州正佳广场等; 二是郊区型的购物中心。

它通常位于城市边缘地带, 且往往处在数条高速公路交汇处, 交通便利。

它的特点是土地成本低, 从而决定其占地面积较大,停车场大, 低层建筑。

美国是MALL 的发源地, 1954 年, 美国第一个MALL 在底特律郊区开业, 名为北国购物中心, 当时美国经济发展进入高涨阶段, 州际公路计划的实施使美国的高速公路形成网络化; 汽车工业的发展使私人轿车日益增加并得到普及; 城市中产阶层追求自然新鲜空气, 远离城市喧闹, 迁入郊区, 使市郊得以发展。

国内外城市广场异同——利益与观点2200字

国内外城市广场异同——利益与观点2200字

国内外城市广场异同——利益与观点2200字摘要:现今中国的发展飞速,各地大量的广场的设计和建设层出不穷,好坏也参差不齐。

本文着重分析了国内广场的不同类型,并同外国城市广场进行对比,找出各自的有缺点,总结中国广场在设计上的不足。

并且收集了一些非专业人员对广场设计的观点与意见,为今后设计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一绪论中国存在现今意义上的广场的时间并不长,广场这一概念是由西方引入的。

在古代的中国,老百姓主要的公共活动中心大都是庙会,市集,街巷,市井......而且这些公共活动空间的尺度也同广场这类公共活动空间的尺度相差甚远。

在现今的中国,广场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种:市民广场,建筑广场和纪念广场,商业广场及市民广场,生活广场,交通广场。

其实国外的广场的种类也无外乎这些,而且某几类广场的形式也无太大的差异。

例如交通广场,它一般用于疏导道路交通上多条道路交汇时出现的不同车流与人流,或者在大型公共建筑前对大量的人流进行集散的作用。

二国内外城市广场的差异关于中国同西方城市广场的共同点不想多说。

还是主要讨论一下中二国共西方的差异。

1 市民活动广场:在中国我们想象中的市民活动广场应该有宽阔的公共空间,在广场上,有成群的人在跳健身舞;孩子在滑旱冰,滑滑板;晨练.....例如沈阳的红旗广场,市政府广场。

而西方的广场多由建筑围合,广场的尺度适宜,在广场上会有商业咖啡吧等市民休闲的设施人们会在这个广场渡过一个下午,可以交谈,可以发表言论,可以悠然自得的享受美好的时光。

2广场的围合:如果去观察欧洲著名的城市广场,不难发现,欧洲的很多广场是以建筑围合的,整个广场会有更好的围合感,空间十分的紧凑,界面也十分漂亮。

例如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

但是,这样就为城市交通造成了问题,在处理这种围合的广场的时候我们应该将城市交通的矛盾处理到最小。

在中国现今的广场大部分是用道路交通围合的,如果配以绿化,整个广场会有很强的延伸感,通透。

这样的城市市民广场也可兼作交通广场,解决城市交通上的一些问题。

城市广场在中国——从中西方城市公共空间的对比看中国城市广场的前景

城市广场在中国——从中西方城市公共空间的对比看中国城市广场的前景

目1 7
‘昔m上河目》月口
是州桥丈街与相国寺一带最为繁华.夜市兴旺、通宵达旦。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图17)描绘了汴
城南正阳们外硌行的市则集中在以该行业为名的街巷
中,如巾帽胡同、罐儿胡同、豆瓣胡同、象牙胡同等・ 虽然亚洲城市中公众活动较少,也没有形成市民集 会或休闲的广场,但是传统亚洲城市公共空间的特点反 映了东方人的文化、习俗、生活方式・由中国的城市、
适度围台形成积极空间,增强使用者的安全感、领域感。 (4)遵从边界效应规律,将边缘作为设计重点,尽量提供阴角空间、袋状空间、中间空间。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公共生活的需求势必更加丰富多样。作为窨纳大量市民公共活动 的主要场所一一广场,其设计理念应强调更好的满足广大市民的休闲、交流等各方面的需求・而非单一 的满足大型集会或礼仪括动公共场所。因此,我们既要吸取西方城市广场的成功经验・也应考虑东方传 统公共空间行为和需求的特点,更应该考察当前生活方式对城市公共空间的新需求。
22)等。
现代城市广场是由西方古典广场逐步演变而来的,作为一种舶来品,广场设计和建设在我国尚处于 初级阶段。尽管近年来各地的广场建设如火如荼.但真正能够得到人们认可的广场井不多-甚至在很多 地方.我们看到的所谓广场就是犬面积的硬质铺地、不锈钢雕塑加上装饰性的草坪.广场似乎成了“宽 广”的“空场”,不仅仅是空间意义.广场的内涵也被严重的曲解了。城市中心广场的策划和设计有时 没有考虑到市民公众生括的实际需求.而是将广场作为形象工程、政绒工程-只保留下空洞的图案化的
览、商业活动场所。 18世纪中叶,法国城市广场的形式逐步由封闭向开故过渡。例如南锡广场群(HaceLouisXV,Nancy)、
协和广场(Plar∞delaConcorde.图13),巴黎协和广场(图14)位于塞纳河北岸,长方形平面,长247 米、宽172米,中心是方尖碑和一对喷泉。广场东『临丢勒里花园、西接爱丽舍大道-两边都是宽阔的绿 地。19世纪初,丢勒里花园北边建了一条商业街,广场南面修建了一座桥.之后北端的教堂和桥南岸代

中西方广场研究比较

中西方广场研究比较

Hale Waihona Puke 作用•交通广场是一个城市必不可少的建筑,在人流车流拥挤的 •情况下需要的是更合理的疏散和汇集方法,使一个城市有 •规律的流动起来,对于政治的发展和经济的的增长都起到 •促进作用。南来北往的车辆能在这里聚集然后分散到各自 •的目的地。人们从这里离开大理,从这里回到大理。广场 •都是不可或缺的建筑。
佛罗伦萨君主广场
布局特点?广场中央矗立着人民英雄纪念碑和庄严肃穆的毛主席纪念堂广场西侧是人民大会堂东侧面是中国革命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南侧是两?座建于l4世纪的古代城楼?正阳门和前门箭楼天安门?两边是劳动人民文化宫和中?山公园
广场比较研究
■天安门广场 ■大理风车广场 ■佛罗伦萨君主广场
大理民建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李建岗 2014/7/30
空间形态比较
• 西方城市广场形态突出内外沟通性,呈中心发散式的形式. 街道引向广场,在广场中展示着纪念碑或纪念碑式的宗教 建筑与塔楼,具有雕塑般的震撼力,是一种英雄史诗般的建 筑文化语言.而中国传统城市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人们更偏 好于克制的内向空间.中国传统城市显著的特征———院 落体系在中国传统广场型公共空间中也得到了充分应用, 庙会类型的广场式公共空间也是隐藏在沉默的“墙”背后, 表现出一种内外分隔性,形成使人滞留的内向性特征.在中 国传统城市中,尤其是南方城市,如闽粤一带,众多的庙宇、 祠堂构成了散布状的公共空间体系.不仅是这些庙宇的前 庭,其庭院也往往是一些地方聚落性的公共空间,上至祭祀、 聚会,下至邻里交流,都发生在这一系列空间中,并体现出一 种“小”的亲情与氛围,其中的视觉中心也往往是精致的 戏台、一株生机盎然的古树,抑或充满生活情趣的古井.在 这里空间的氛围远比包容其的建筑更为重要.而不象像西 方传统广场中的那样在相对矮小的街道中点缀拥有宏伟的 市政厅和教堂的广场,从而使人深深感受它的存在的物质 形态.

浅谈城市广场

浅谈城市广场

浅谈城市广场-中外城市建设史朗读本贴摘要:经过这学期《中外城市建设史》的学习,使我对于中外古今的城市建设有了一定的了解,使我明白了一些基本的概念,同时也感觉到这其中的纷繁复杂与绚丽多彩。

但在老师与TEAM13的帮助下才略有一个提纲。

以学生的知识也就只能择取自己感兴趣的城市广场进行一些探讨,并将对罗马共和和罗马帝国时期广场的异同,提出一些看法。

关键词:城市城市广场西方城市广场古罗马城市广场一、城市的概念城:都邑四周的城垣。

《墨子•七患》:“城者,所以自守也”,“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其意均重于有形的墙体和防御职能。

市,指交易买卖的场所。

《易•系辞》下:“列麈于国,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诗•鄘•定之方中》:“文公徙之楚丘,始建城市而营宫室。

得其时制,百姓说之,国家殷富焉。

”孔颖达疏据《毛诗正义》曰:“文公乃徙居楚丘之邑,始建城,使民得安处,始建市,使民得交易。

”所以,在西周文献中虽最早出现“城市”一词,却是两个独立的含义,不应连缀。

古代城市是文明起源的重要因素,是从氏族社会迈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城市是由于人的活动而产生的最为重要的地理现象之一,城市从其起源时代开始就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人类需求和复杂的社会发展形式,用具体特殊的空间结构来贮存并流传人类文明的成果。

历史上,城市社会的变化比起农村或牧区来说,速度要快得多,留给人类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有形或无形的遗产也比后者丰富得多。

“城市通过它集中物质的和文化的力量,加速了人类交往的速度,并将它的产品变成可以储存和复制的形式。

通过它的纪念性建筑、文字记载、有序的风俗和交往的联系,城市扩大了所有人类活动的范围,并且使这些活动承上启下,继往开来。

” 因此,可以说人类历史的进程和文化的载体主要是由城市文明来体现的。

而在城市文明中城市广场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和重要意义。

二、城市广场定义及其分类(一)城市广场的定义城市广场是城市中开敞的部分,通常是城市居民社会生活的中心,是城市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被人们称为“城市的客厅”。

中西方几大代表性的广场设计的讨论

中西方几大代表性的广场设计的讨论

中西方几大代表性的广场设计的讨论中国与西方主流的建筑文化中,对于公建的设计都有过自己的探索,并且都蕴涵着丰富的历史积淀,包括建筑技术与艺术的一次次创新与发展,在不同的时代,各种类型的公建都有着不同的外貌特征与设计手法。

而由于在设计公共建筑时,我们首先遇到的就是环境布局的问题,所以我想就环境中公建前广场部分在不同的地域与不同时代所具有的特点,与超越时代而依然为我们所用的相关的设计与艺术处理手法做一个探讨,来准确的把握在今后的设计中如何运用优秀前例的经验来为自我所用。

中国是一个以5000年历史为傲的国家,然而磅礴的历史并未留下千百年来匠人们所创造的大量建筑,而传世的稀少之作也在一波一波的人为破坏中逐渐凋敝。

古代匠人更被认为是社会阶层的下者,而被一向轻视,以至于大量的建筑技术与工艺失传。

加之古代的大型公共建筑,大多是为了满足封建统治者的需求,并未成为平常百姓的活动空间,所以能举出的有代表性的公建广场是极少的。

我仅举太和门至太和殿前的广场,进行分析。

太和殿前的广场是故宫建筑群体中的第三段高潮的一部分。

在设计这种帝王皇家的正式广场时,我认为他的象征意义大于其功能实用性,这点不仅在东方甚至在西方也是如此。

考虑到他设计的目的,所以在设计时他所面临的矛盾会有很多。

首先,广场要满足参拜朝臣的集散所需又要满足具有一定的尺度来象征皇帝参政议政之处的威严,所以广场的面积足够大,其面积有三万平方之巨;广场严格的遵守中轴线对称布置,且东西两边开相同的门建相同的房舍。

其次,从太和门过来看到太和殿应该尽收眼底又要体现太和殿的威压之感,所以广场未种植一草一木以防止视线被遮挡,而太和殿建于三层汉白玉台阶之上,其建筑物之高耸对于广场的开阔,正相互对比,相互承托。

然后整个广场要与太和殿一道形成整个建筑群体的第三个高潮部分,所以要体现前两部分所未有的豁然开朗的感觉,就必须将窄长的空间变为近似正方形的横直空间,以体现视觉对比感来烘托彼此的重要程度。

中西方城市广场设计对比研究

中西方城市广场设计对比研究

2020(12):77-78. [21]…熊瑶,严妍 . 环境设计专业模型类课程教学改革与
实践[J]. 美术教育研究,2020(12):178-179. [22]…高婧 . 叙事与体验:城市公共空间的沉浸式设计与
表达[J]. 美术教育研究,2020(13):92-93. [23]…庄佳 . 后现代主义理念在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的
美术教育研究,2020(10):81-82.
富,也使区域设计师有了更大的创作自由,提升了整个空 [17]…徐文静,张宁 . 论民俗元素在特色城市景观设计中
间的艺术景观质量[34]。
的应用 —— 以潍坊风筝为例[J]. 美术教育研究,
2.4.3 历史因素
2020(10):88-89.
两座广场都具有历史传承性。钟鼓楼广场继承了西 [18]…盛家琛,张宁 . 浅析摄影对印象派绘画的影响[J].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南京林业大学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古典园林造园手法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成果,项目编号: 2020NFUSPITP0468
·36·
第 34 卷第 11 期 2021 年 06 月
艺术科技
Vol.34 No.11 June 2021
有鲜明的导向原则[30]。钟鼓楼广场以布置下沉式小广
放性、综合性、多样性的特征,贴合民众的日常需求,具有 极强的市民社会精神。西方城市广场拥有不可比拟的先 天优势,因为它们大多与一个城市的发展相辅相成,因此 具有浓厚的本土区域特色。我国城市广场发展历史较短, 多照搬西方建设经验和苏联形式,因此我国城市广场大 多形式陈旧,缺乏创新性与设计感。目前,我国城市广场 的发展应从本国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彰显地方特色,充 分考虑游人的多样化需求,体现“以人为本”的基本理 念。要赋予城市广场个性与创造性,力求通过城市广场 来表现和强化地域文化特色与城市精神。

中国古代广场对比

中国古代广场对比

案例
西方广场的特点
1.以面状的开敞空间为 主,广场为主要形式 2.静态交往空间 3.公共活动以宗教,集 会活动为主 4.经有组织的设计而完 成的 5.能充分反映出某个时 期统治阶级与市民之 间的关系,是统治阶 级意的体现
中国古代广场起源
中国原始的广场可追溯到原始社会后期。陕西姜寨遗址考古,发现了 距今六七千年的仰韶文化初期的母系氏族村落:居住区中心是约4000多 平方米的广场,房屋建于广场四周,屋门都朝向广场。广场四周有五个 建筑群,各以一座方形大房屋为中心。大致同期的西安半坡遗址也是环 绕广场布局,利用小型住宅沿圆圈密集排列而形成一个中央空间。 这种露天的公共空间,应是先民出于需要而有意识地用建筑围合而成 的,其格局表明了它在社会生活中的中心地位,成为全体成员的公共活 动空间。先民在此举行祭祀神祗、部族集会等公共活动,由此产生了最 初的广场文化。
中西方古代城市广场对比
广场的定义
1.广阔的场地 2.今特指城市中阔的、平坦的露天空间,主要用途是 让民众聚集。 ——维基百科
从广场的定义中可以看出广场的两个性质 1.场地广阔; 2.人多。
广场起源于欧洲?
在希腊,人民是自由的,他们在国家中占有了重要的地位;城市生活 是开放的,任何人都有机会进行宗教活动。体育竞技、演说、诗歌音乐 会等活动。在此影响下,集体参与政治生活就成为市民日常生活的重要 内容。 古罗马时期,需要歌颂对君主的崇拜,轴线对称 渐进式的空间。巨 大的尺度成为这个时期广场的主要特点。广场周边建筑以纪念性公建为 主。广场是一个封闭的空间,它所代表的更多是统治者的意志,是为被 深化了的皇权服务的,而市民的公共生活则退到了次要地位。 到了中世纪,所有的生活内容均被宗教所侵蚀。广场与教堂或者市政 厅相结合成为当时特点鲜明的城市公共空间,并且广场的有序化程度更 高,出现了广场群,广场在人们生活中地位越来越高。 在文艺复兴时期,人又重新回归到城市的中心。公共空间从服务宗教 皇权,变成服务市民生活。广场与市民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并且被更 多更巨大的公共建筑所包围,古希腊时期广场的公共性,开放性与自由 性再次回归。

中外广场设计分析

中外广场设计分析
区设立总部。驻守的大批警察改善了当地的治安。获得新生的时报广场无疑更安全更被人接受,然而也有人指该区已经失去原来的光芒,成为一个“迪士尼化”的广场。
精品文档
由于(yóuyú)时代广场(Times Square)的高知名度,世界上不少著名城市的都有商场或建筑物取名为“时代广场”,例
如日本百货业者高岛屋在新宿车站旁的分店、也是当地地标之一的高岛屋时代广场(Takashimaya Times Square)。在香港有 两个同名的商场,分别是铜锣湾的时代广场与屯门时代广场。中国大陆更有多达27个城市有时代广场,台湾亦有多个建筑物以时 代广场为名。至于伦敦、新加坡、吉隆坡均有当地的Times Square。
代广场这个(zhè ge)名字就此深入人心。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随着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的来临,广场气氛出现转变。时代广场充斥着色情(sèqíng)表演场所、通宵放映性爱映画的电影院、
以及售卖廉价旅游纪念品的商店。。有很多题材黑暗而具影响力的电影,如《午夜牛郎》和《计程车司机》等,其中不少情节都在时代广场 取景。而区内的不良电影院放映低级电影,更是等闲之事。
区。时代广场宣传版的密度,与拉斯维加斯可相比拟。
精品文档
如今时代广场已经成为游客热点的集中地,包括美国广播公司节目《早安美国》的直播现场、玩具反斗城和好时巧克力专门店,中菜“傅”、海鲜专门店
Bubba Gump Shrimp Company 、与意大利菜Carmine's等餐厅,以及数间多院电影院。时报广场也吸引了一些大规模的财金、出版(chūbǎn)、和媒体企业在该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1919年爆发的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五四运动”的导火索是青岛的主权问题。自1897年德国占领 青岛后,中国人民就一直为收回青岛主权而努力。1914年日本取代德国占领青岛后,进而提出分割中国的 “二十一条”,企图长期“合法”占领青岛,引起全国人民强烈反对。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1919召开“和平会议”。中国作为战胜国出席会议,提出了收回青岛主权等正当要求,却遭到英法美日等国 的拒绝,并强行将青岛主权转让日本。消息传来,全国震惊,北京学生(xué sheng)于5月4日举行游行示威, 强烈要求拒签合约,高呼“誓死力争青岛主权”,“还我山东,还我青岛”等口号。学生(xué sheng)的爱国 行为得到全国人民的支持,在举国反对声中,中国北洋政府被迫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粉碎了日本企图永久 侵占青岛的阴谋。在中国人民的英勇斗争下,终于在1922年收回了青岛主权。鉴于青岛与五·四运动这一特殊 的关系,青岛市委、市政府决定将新建广场命名为“五四广场”。 纵观全局,五四广场作为一个自由性广 场,结合的一个广场的所有元素,像雕塑,喷泉,草坪,下沉式空间和植物景观等等,充分体验了人性”的回 归和以人为本的卢瑟生态的设计思想,人的生理的、心理的及精神上的需求和变化成为了城市广场设计中考虑 的最基本的因素,这些“以人为本”的原则也使现代城市广场表现出顺应变化的态势。

中西方传统城市广场型公共空间比较研究_林翔

中西方传统城市广场型公共空间比较研究_林翔

第37卷第1期2009年2月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 l o f F uz hou U n i versity(N a t ura l Sc i ence Ed iti on)V o.l37No.1F eb.2009文章编号:1000-2243(2009)01-0086-08中西方传统城市广场型公共空间比较研究林翔(华侨大学建筑学院,福建厦门361021)摘要:基于广场型公共空间概念界定下,归纳了中国传统城市广场型公共空间的类型.从空间结构、空间功能、空间形态和空间文化方面进行东西方比较研究,探讨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进而总结出中国传统城市广场型公共空间的几个特征.关键词:传统城市;广场;公共空间;中国;西方国家;比较中图分类号:TU984.18文献标识码:AResearch on the co mparison of traditional city plaza-kind public s pacein China andW estern CountriesLIN X iang(Co ll ege o fA rchitec t ure,Huaqiao U n i versity,X i a m en,F uji an361021,Ch i na)Abstract:Based on the defi n ition of plaza-k i n d public space,the types of trad itional city p laza-kind public space i n Ch i n a and W estern Countries were d iscussed,the ir d ifferences o f ur ban struc-ture,f u nction,shape feat u re and cultura l bet w een Ch i n a and W ester n Countri e s w ere co mpared andanalyzed,and also,the causes o f those differences w ere po i n ted ou.t F i n ally,so m e characteristics o ftrad iti o na l c ity p laza-k i n d pub lic space in Ch i n a w ere put for w ard.Keywords:traditi o na l city;plaza;pub li c space;Ch i n a;W ester n Countries;co mpare传统的研究认为中西方城市公共空间的差异性在于/街道0与/广场0,即中国传统城市的社交性外部空间形态以街道为主,而西方传统城市空间则以广场为主.这种认为中国传统城市缺乏广场型外部公共城市空间的思想深深影响着我们的学术研究与探索.在现代城市空间设计中,城市空间日益开放化、集聚化的趋向使得广场型外部公共空间成为城市空间中不可缺少的因素,我国现有的大多数城市广场设计多借鉴国外城市广场的理论.但经常可以看到,许多建成的广场冷冷清清,缺乏人的活动,而一些商业步行街却因为与人们的生活模式相契合而运作良好.什么样的广场才是一种美好的选择?本研究试图探讨的问题是,中国传统城市有没有类似西方/广场0性质的公共空间?如果有的话,它的特征又是什么?1城市广场型公共空间广场的概念和意义来自于西方,起源于公元前五世纪的古希腊,它是西方城市空间形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中国传统城市是否具有集中式公共空间并不能完全照搬西方广场的概念与意义来分析,不同的地域、民族都拥有自己的文化特点,如果忽略这些因素,就会导致许多误解.如法国人认为美国城市缺乏文化结构,而美国人则又认为伊斯兰城市不存在结构形态等.这些误解实质上都是以自己所熟悉的城市体系去理解另一种异质的城市体系.所以,研究中国传统城市是否有广场型公共空间的存在必须首先抛弃文化层面的差异,而从其功能概念上来探讨.城市公共空间是指城市中在建筑实体之间存在着的开放空间体,是城市居民进行公共交往,举行各收稿日期:2008-10-16作者简介:林翔(1977-),男,硕士,讲师.基金项目: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E0740008);国务院侨办科研基金资助项目(04QZR08)第1期林翔:中西方传统城市广场型公共空间比较研究种活动的开放性场所,其指向是为多数民众服务.包括街道、广场和公园绿地等.这里特别强调的是/公共性0特征,即其使用不具有权利限制,是对所有个体开放的,是城市的共享空间.城市广场型公共空间在此基础上还具有以下几个功能特性:¹集聚性.集聚性是城市广场型公共空间的作用特征,表示空间对城市各种物质流能量的高度容纳和集聚.人流的暂时性相对/静态0活动是其主要的社会表现,以区别于/动态0的街道类型的城市公共空间.º独立性.城市广场型公共空间与街道这种/线性0的城市公共空间不同,道路的/线性0形态决定了一条道路是不能孤立存在的,而广场型公共空间的/静态性0能使空间自成一体,虽然它与城市其他要素具有联系,但保持了一定的独立完整性.2西方传统城市广场简述图1 古希腊科林斯集市广场F i g .1 P laza of Corint h o f anc i ent G reece学术界对西方传统城市广场的研究成果较多.从时间维度上看西方传统城市广场,历经了早期民主见证的古希腊集市广场(图1)、集权与民主双重定义的古罗马集市与帝国广场(图2)、三权鼎立象征的中世纪广场(图3)、从多元走向绝对的文艺复兴和巴洛克城市广场(图4)和集权专制写照的古典主义城市广场(图5)几个历史阶段.从不同阶段的广场研究可以看出,从古希腊始,西方传统的城市广场基本起到两个功能作用,一是市场,二是城市政治活动的中心.广场空间是市民公共生活的写照,尽管广场的空间形态随着随着时代的变化并因地域文化的差异而有所不同,但这一基本特征一直保持到文艺复兴(罗马帝国广场除外).而巴洛克以后广场的人文背景发生转变,广场成为成为烘托主题建筑的方式,并强烈打上了君主专制思想的烙印,从而不断丧失广场的本原意义.#87#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37卷3 中国传统城市广场型公共空间的类型本文中的中国传统城市包括城镇.城镇的范畴主要指宋代始由于商品经济发展而产生的以经济职能为主的镇,因为从经济能量、人口数目等方面考量,这时的镇/应该列为城市,只是没有城墙而已0[1].以前文的广场型城市空间概念来着手研究,就会发现中国古代城市公共空间除了以线性的街道为主外,仍然存在着一定量的广场型公共空间,主要由4种类型组成:第一种是由传统寺庙、祠堂等建筑为主而展开的公共活动空间,如定期开放的庙会广场、寺院前广场及其内部庭院空间(图6).其主要满足两种功能,一是宗教功能,如祭祀、法事;二是市俗功能,即满足市民活动的需要,尤以后者为重.世俗功能在宋以前主要是佛家的文化表演,宋代最大的变化则是广场新功能的产生)))庙会的出现,即/寺庙集市化0的情形.庙会者,/每月定期借大寺院之广场,陈售百货,以便城郊居民0[2].其中最为典型的案例就是宋东京的大相国寺(图7),对于该市的盛况,5东京梦华录6卷三/相国寺百姓交易0中有着详细的描述.在傅崇矩5成都风情风俗6中也记载到清朝寺庙活动在中国士庶游冶中占2/3左右[3],在中国传统城市公共空间中,这一类型的存在对丰富市民生活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88#第1期林翔:中西方传统城市广场型公共空间比较研究 第二种是宋代由于开放的街巷制取代了封闭的里坊制,给民间艺术表演提供了新的空间,导致宋代以/勾栏0为中心的/瓦子0)))新型公共娱乐和商业集中式开放空间的产生(图8).勾栏,原是/栏杆0之意,民间艺人原在交通要道旁的街旁空地上演出,后来逐渐用栅栏或绳子把一定的空间围圈起来,形成了比较固定的演出场所,故称为/勾栏0.勾栏的建造形制借鉴了寺庙戏台的一些特点,一般由戏台、戏房(即后台)、神楼、腰棚(看席)组成./文化搭台,经济唱戏0,随着勾栏的产生与发展,以勾栏为中心就自然形成了商业集市,进而变成了勾栏周边的繁华市场,因此/瓦子0也被称为/瓦肆0.如北宋东京最大的桑家瓦子,/瓦中多有货药、卖卦、喝故衣、探博、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0[4],南宋临安的瓦子也都设有饮食、酒楼和茶坊.开放性的城市空间与开放性的演出商业空间相结合,使得城市居民的娱乐生活大大丰富,进而促进了城市文化生活的繁荣.图10 河南社旗镇山陕会馆F ig .10 Shaanx i C l ubhouse i n Sheq,i H enan第三种是明清以来会馆建筑所附带的公共活动空间,平面呈院落式的会馆建筑具有集聚性的/面0状特征(图9).会馆都附建有戏楼和观戏庭院,其中山陕会馆尤为典型.山陕会馆在各地多被俗称为/花戏楼0,戏楼下常有万人庭院,如聊城山陕会馆、河南社旗镇山陕会馆(图10).这里/万人庭院0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数量概念,而包含着某些本质的变化,观戏人数达万人以上,意味着会馆已打破地域乡籍的限制,对当地居民开放,成为当地群众性的文化活动.同时/馆庙合一0逐渐向/馆市合一0转变,河南5汝南县志6描述会馆庙会活动是/俗人借会馆以为娱乐,农工商借会馆以为交易物0[5].因此/不难看出会馆建筑具有浓厚的公共性与世俗性特征0,/是传统城镇居民平淡生活的补充,在民众中有较大的影响力0[6].第四种是与街道相结合的放大的集市、墟市空间,这种集中式公共空间的面积不大,数量很少,但往往位于城市中心地段.如四川罗城古镇/船型街0(图11)、云南小城镇的/四方街0(图12).广场上可进行商业贸易;周边设置商业、饮食、茶楼等店铺,有的还设有檐廊,提供了极其丰富的空间形态;同时广场还设有戏台,或位于中间或居于一侧,举行聚会庆典之用.#89#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37卷4 中西方传统城市广场型公共空间特征比较对于城市空间的把握,需要从4个方面去理解:空间结构、空间功能、空间形态、空间文化,这是空间解析的框架,也是进行空间比较的重要方面.4.1 空间结构空间结构描述了特定空间在城市中的分布、联结状态、可辨识性以及层级性,也体现了城市内部社会结构、经济结构等隐性结构.日本著名建筑师丹下健三曾说过:/我们相信,不引入结构的概念,就不可能理解一座建筑,一组建筑群,尤其不能理解城市空间.0[7]前苏联学者柯斯特里金在他的研究中把古代城市的结构划分为方格网和同心圆放射两种类型,并认为中国古代城市的平面构图属于前者,而西方古代城市平面构图属于后者.事实上,在西方古代城市中也大量存在着方格网结构,如古埃及的卡宏城、古希腊的米列都城(M ilet)(图13),但究其结构形态和同心圆放射城市(图14)一样,城市的核心都是城市中心的广场,是开放性的空间,市民们沿着街道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在此节庆、游行,举行宗教、政治活动.正如诺伯格#舒尔茨(Christi a n N or berg Schulz)所认为的,广场是西方城市结构中最明确的因素,从古到今,广场向来都是城市的心脏.因此,西方城市结构是广场y 街道的层级结构,广场具有/核心型0空间属性,街道附属于广场.而中国传统城市的核心是宫殿或府衙,虽然宫城前面一般也有宫廷广场,地方城市的府衙也有前庭,但都不供公众活动使用,反而要求/回避0、/肃静0,只用于体现皇家专制地位和维护官府权威,因此从空间形态上来说中国传统城市的核心空间是封闭的空间,不属于公共空间意义的范畴.而宫殿或府衙占据城市核心的同时也就造成了城市市民公共活动空间的/边缘化0、/分散性0.所以中国传统城市真正具有开放性、公共性的广场型公共空间是从属于整个城市街道网络结构之中,以大小不等的节点空间均布#90#第1期林翔:中西方传统城市广场型公共空间比较研究的存在.其通常位于街道交接处或在居住组群之间,往往是城市世俗公共建筑外部空间的/衍生0,在线性街道空间体系中以放大的节点存在,如上文所述的庙会、瓦子、会馆所衍生出的广场型公共空间.从宋东京的平面复原图上可以看到,寺庙与瓦子是从属于街道网络的,并与城市人口分布状况相吻合成均质分布(图15).因此,中国传统城市广场式公共空间位于从属地位,即街道y 广场的层级结构.与城市中的广场型公共空间不同,前文所述的中国传统广场型公共空间的第四种类型)))与街道相结合的放大的集市、墟市空间,往往位于城镇中心,这一方面是由于传统城镇相对宽松的政治气氛、以农耕为主的自然经济,紧密的血缘纽带的缘由,另一方面传统城镇很多是在/草市0、/墟市0的基础上并以市场为中心发展起来,从这层含义上而言与西方中世纪在商业交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城市有相似之处,如英格兰的赫尔福德(图16).4.2 空间功能传统城市广场在功能类型上可分为宗教信仰、市民政治、节日庆典、商业贸易和民众娱乐等几种类型.西方的广场多具有以上功能,是一种多样化的社会活动空间,混合式的功能是西方城市广场的特点.相比较,中国传统城市广场型公共空间的最大缺失就是市民政治,也正是这个原因,很多人认为中国古代的广场文化并不发达,甚至没有城市广场.中国传统城市广场型公共空间大多是一种/衍生性0产物,如寺庙、会馆,在历史发展中,宗教信仰的功能在逐渐减弱,娱乐功能由娱神娱人转变为娱人为主,同时商业功能逐渐增强.因此商业和演艺活动是中国传统广场型公共空间的活力源泉.4.3 空间形态朱文一把东西方城市空间符号原型定义为/地标原型0和/边界原型0[8].从这个定义出发,我们可以看出西方城市广场形态突出内外沟通性,呈中心发散式的形式.街道引向广场,在广场中展示着纪念碑或纪念碑式的宗教建筑与塔楼,具有雕塑般的震撼力,是一种英雄史诗般的建筑文化语言.而中国传统城市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人们更偏好于克制的内向空间.中国传统城市显著的特征)))院落体系在中国传统广场型公共空间中也得到了充分应用,庙会类型的广场式公共空间也是隐藏在沉默的/墙0背后,表现出一种内外分隔性,形成使人滞留的内向性特征.在中国传统城市中,尤其是南方城市,如闽粤一带,众多的庙宇、祠堂构成了散布状的公共空间体系.不仅是这些庙宇的前庭,其庭院也往往是一些地方聚落性的公共空间,上至祭祀、聚会,下至邻里交流,都发生在这一系列空间中,并体现出一种/小0的亲情与氛围,其中的视觉中心也往往是精致的戏台、一株生机盎然的古树,抑或充满生活情趣的古井.在这里空间的氛围远比包容其的建筑更为重要.而不象像西方传统广场中的那样在相对矮小的街道中点缀拥有宏伟的市政厅和教堂的广场,从而使人深深感受它的存在的物质形态.#91#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37卷图17 德国斯特劳宾F i g .17 S traub i ngG er m any 而中国传统广场型公共空间中呈线性特征、与街道相结合放大的集市、墟市空间类型,在考察西方中世纪的城市广场中得到时空印证.西方最初的城市广场也多呈线性空间,在德国南方和瑞士尤为普遍.如德国的斯特劳宾(图17)、布尔克豪森(图18)、穆尔多夫(图19)的广场形态与前文所述的中国罗城/船型街0有着相似之处,这些在商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城镇,在某种相似发展背景的情况下中西方有着类似之处.但这种形态的广场/大多停留在小城市的规模上,甚至到了工业化时代也未能得到很大的发展0[9],也这从一个角度说明了广场形态与城市规模之间的关系,值得我们在进一步研究中深入探讨.4.4 空间文化对于任何事物的研究都要从两个层面上展开.一是对形体环境的表现性和功能性的分析,这正是上面三点所阐述的内容,但这只是研究的外延部分.要对一种形态进行研究和认知,还要把握其特定的文化价值观,这是研究的内涵部分.如果我们不去了解某种形态存在于城市社会文化网络中的含义,就不可能达到对这种形态的真正认识.中西方传统城市广场型公共空间形态的不同在其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文化背景.在中西方社会中,大部分的广场型公共空间是与宗教建筑联系在一起,因此研究其文化内涵也必然与各自的宗教文化发生关联,本文也主要从这一方面加以论述.在西方传统城市社会中,上帝是唯一存在的至高无上的神,基督教观念中人与神属于观念完全不同的两个范畴.神是绝对神圣的,是一种高耸入云,直指神秘的上苍观念,人们在其中要不断地进行心灵的忏悔和洗涤,是一种现世与彼岸的时空图式.西方传统广场作为一种/地标原型0的象征,其中蕴含着的宗教性成为了人们精神上的支撑点,让广大市民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而到了近代,科学精神的出现依旧沿续了传统精神的幻像,德国历史哲学家斯宾格勒在5西方的没落6一书中把西方近代精神归结为一种对/无尽空间0的向往的科学精神.而/无尽空间0在城市中的表现就是具有发散特征的城市广场,这不仅表现在垂直方向,而且在水平上也突出了这一特征.而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神灵的信仰,则体现出两个鲜明的特征:一是人神同一,二是世俗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神灵大部分都具有人化的文化内涵,许多更是与祖先崇拜结合在一起.宗祠就更不用说.祠、庙,人的灵化与神的人化混淆不清,二者常你我难分.因此也体现出一种与西方宗教(科学)无限性相对的一种祖宗(人神)的有限性的时空观念.另外,从信仰上来看,中国传统社会缺乏西方式的唯一神的概#92#第1期林翔:中西方传统城市广场型公共空间比较研究念,而体现为一种泛神论观点,而其信仰也相当的具体和实际,民众对宗教信仰的诉求是建立在实用基础上的,更多的是追求一种神与人之间的互惠关系,是一种诸如/有求必应0、/因果报应0等具有功利性的信仰,并不象西方宗教那种单纯、虔诚,至于诉求的对象反而居其次,因而才会出现象广州华林寺五百罗汉中的马可波罗造像、昆明筇竹寺五百罗汉中的耶稣造像的情形,而这在西方宗教中是绝不会出现的.因此在中国以庙宇、祠堂为中心的一种开放公共空间中,并不会出现象西方式的无尽的迷狂追求,而是把这当作生活中实实在在的一部分,只是作为/家0的概念的扩大与延伸.这种文化的差异正如林语堂先生在5中国人6一书中所说的/中国建筑的基本精神是平和和知足,其最好的体现是私人住宅与庭院建筑.这种精神不象哥特式建筑的尖顶那样直指苍天,而是环抱大地,自得其乐.哥特教堂暗示着精神的崇高,而中国庙宇宫殿则暗示着精神的安详与宁静.0[10]体现在中国传统城市广场型公共空间中诸如庙会广场,明显是淡于宗教的,广场的空间性不如它的活动性来的强烈,而其象征性也远不及空间本身的机能性.5 结语从以上的比较分析可以得出中国传统城市广场型公共空间所具有的几个特征:¹分散衍生式的布局;º以商业娱乐为主的主要功能;»内向性、小尺度、生活化的空间特征;¼世俗的文化形态特征.观察今日中国的广场建设,无论是处于主观愿望还是其他原因,许多广场的设计都是基于17世纪以来西方巴洛克城市设计的概念,也就是说强调的都是大尺度、几何规整的形态和较强的中轴对称关系.广场上的建筑物采用/纪念碑0式的处理手法,而前文已论及巴洛克时代的广场在西方传统中已渐渐背离广场的本原意义.现代城市公共空间正越来越倾向于开放性的形态,在吸收外来文明精华的同时,如何在城市建设发展中保持地域性特征,必须成为我们的共识.在当今城市设计学科的研究中应加强地域性因素的探讨,不应该消极地照搬国外的理论模式,而应该认真对城市地域性传统进行深入的研究./这些昔日的生动见证对于人类和对那些从中找到其生活方式缩影及其某一特征的民族,是至关重要的.0[11]对城市广场型公共空间这一城市空间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元素,必须认真地加以研究和探讨,使其以一种可持续性发展的方式得到延续与传承.参考文献:[1]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M ].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2]北京市东城区园林局.故都见闻录#庙会[M ]//北京庙会史料通考.北京:燕山出版社,2002.[3]段玉明.中国寺庙文化[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4]杨宽.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5]李刚,宋伦.明清时期工商会馆/馆市合一0模式初论[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4(1):35-40.[6]何俊萍.会馆建筑与会馆文化[J].华中建筑,1998(3):11-13[7]黄亚平.城市空间理论与城市分析[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8]朱文一.空间#符号#城市)))一种城市设计理论[M ].台北:淑馨出版社,1995.[9]蔡永洁.城市广场)))历史脉络#发展动力#空间品质[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10]林语堂.中国人[M ].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11]张松.关于历史地区的保护及其当代作用的建议[M ]//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宪章与国内法规选编.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责任编辑:杨青)#93#。

广场设计分析与体验

广场设计分析与体验

(1)地理位置
• 巴黎市中心、塞纳河北岸,香 榭丽舍大街东端。 • 协和广场的南面是塞纳河,河 上以协和桥与左岸的波旁宫 (法国国民议会所在地)相通; 广场的东面与卢浮宫之间是杜 伊勒里花园,曾是法国的王宫, 1871年被巴黎公社焚毁。花园 内建有国立网球场现代美术馆 和橘园美术馆;广场的西面是 香榭丽舍大街的东部起点,沿 此路可直通巴黎凯旋门所在的 戴高乐广场;广场的北面是两 座式样相同的建筑:东面的法 国海军部和西面的克里雍大饭 店,中间夹着的是皇家路, 向北通往马德莱娜教堂。美国驻法 大使馆位于广场西北角,加百列大 街(Avenue Gabriel)和Rue Boissy d'Anglas路的交叉路口。协 和广场的东北角是里窝利路的西端。
(2)地理位置
• 天安门广场北起天安门,南至正阳门,东起历史博物馆,西至人民大 会堂,南北长880米,东西宽500米,面积达44万平方米,可容纳100 万人举行盛大集会。广场中央矗立着人民英雄纪念碑和庄严肃穆的毛 主席纪念堂,广场西侧是人民大会堂,东侧面是中国国家博物馆,南 侧是两座建于l4世纪的古代城楼——正阳门和前门箭楼,整个广场宏 伟壮观、整齐对称、浑然一体、气势磅礴。天安门两边是劳动人民文 化宫和中山公园,这些雄伟的建筑与天安门浑然一体构成了天安门广 场, 成为北京的一大胜景。
(3)历史及文化背景
• 明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明成祖朱棣准备将都城从金陵(今南 京)北迁,征召全国各地能工巧匠,开始大规模重建北京城,第一项 任务就是负责设计和组织施工作为宫廷正门的承天门(即天安门前 身)。 • 皇城的中门,根据明南京城的名称改称承天门(今天安门),承天门 内仿照南京城布局建造端门。宫城南移到紫禁城的位置,正门由元代 的灵星门改称午门。在营建紫禁城的同时,又利用午门前方的中心御 道左右两侧,按“左祖右社”规制建造了太庙和社稷坛两组严格对称 的建筑群。此外,在承天门(清代改称天安门)前开辟一个“T”字形 的宫廷广场,广场东、西、南三面都修筑了宫墙,使广场封闭起来, 并在东、西两翼和南端凸出的一面,各开一门即长安左门、长安右门 和正南方的大明门(清代改称大清门)。

中西方广场的对比

中西方广场的对比

中西方广场的对比中西方城市广场的对比研究摘要:城市广场作是城市中常见同时又特殊的公共空间,不仅仅是形成城市意象的重要符号之一,而且为多种多样的市民生活行为提供了场所。

本文首先对中西方城市广场的起源、发展进行了整理,然后结合广场的实例对中西方广场的空间特质进行了对比和研究,进而有利于借鉴欧洲城市广场的成功因素,探索中国城市广场的理想形式。

关键词:城市广场、中西方、起源、公共空间、广场文化前言广场作为人类为自身存在创造的一种文化形式,是人类在一定时间范畴内对于空间的分割和占有,是人类社会或人类的存在达到了一定阶段的产物。

它的出现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要有一个一定数量个体按照相对稳定的关系构成“类群”;二是“类群”需要居住并且长期的居住。

居住就是存在,是人的“类群”对于时间与空间的占有的形式。

至于怎样占有才能适宜于占有者的生存,则取决于文化,取决于主体存在的精神。

广场文化的根源,正是由此而来。

城市广场起源于古代人类举办的庆典和祭祀一类的集体活动,欧洲传统广场的发展几乎和城市的发展是同步的,它们是欧洲各国历史文化和艺术的缩影,也是各国兴衰变迁的见证。

公元前8世纪,古希腊人就把广场叫做“Agora”,意思是“集中”,即表示人群集中的地方。

从这时起,广场就一直伴随着世界城市的发展,成为了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寄托着公众的理想、信仰、和希望,同时扩大了公众的活动空间和生存时间,提供给公众比住宅更为广阔自由的交流和休憩的场所,凝聚着公众的兴趣爱好、风俗习惯和历史文明。

一中西方城市广场的起源与发展1.1西方城市广场的起源与发展古希腊时期,建筑物的布置就是以神庙为中心,各种建筑围绕着它而形成了广场如著名的阿索斯广场。

这时候的广场主要是担负起作为一个宗教中心的功能。

到了古罗马时期广场的建设达到了一个高峰,广场的类型变得逐渐多样化,出现了纪念性广场、政治性广场等。

中世纪意大利的广场功能和空间形态进一步的拓展使城市广场成为了城市的“心脏”,在高度密集的城市中心区创造出具有视觉空间和尺度连续性的公共空间,形成与城市整体互为依存的城市公共中心广场的雏形。

浅析古代广场和现代广场设计的异同

浅析古代广场和现代广场设计的异同

学院:商学院专业:11工程管理3班姓名:苏国纯学号:1113400083浅析古代广场和现代广场设计的异同古代广场:古代广场的设计可分为中国古代广场的以及西方古代广场。

中国古代广场最早起源自早期仰韶文化遗址,西方的古代广场最早起源乌克兰基辅特里波里村落遗址。

广场最早的起源用途都是一样的,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原始,简单,平常。

都是表明了广场的原始形态及其生态文化根源。

然而随着中西地域、民族文化趋向的差异,中西古代形成了不同类型的广场文化。

西方城市广场起源于庆典和祭祀,。

中国的广场逐渐消失,演变成了中国古代的“庭院广场”和“街市广场”。

虽然二者如此的不同,作为城市组成部分的广场却一直伴随历史的发展,具有普遍的人类文化价值,凝聚着城市公众共同生存的契约,寄托着公众的信仰、幻想、希望和理想,扩展了公众活动的空间和时间,是公众的自由交流和休憩场所。

它将公众的兴趣、风俗、习惯历史文明、城市活力与城市的建筑连接融合,成为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表达方式。

所以,广场随着城市发展经历了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文化形态,被人类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表现了人类自古追求生态城市的美好理想。

古代广场以古罗马广场为例。

古罗马广场于公元前6世纪时开始建设,至西罗马帝国灭亡为止。

广场上集中了大量宗教性和纪念性建筑物。

广场的主要部分约长134米,宽63米。

南北两侧各有一座巴西利卡(长方形会堂),供审判和集会用。

广场东端是凯撒庙和奥古斯都凯旋门,西端是检阅台和另一座凯旋门。

广场西北角的元老院和门前的集议场形成政治中心;凯撒庙和奥古斯都凯旋门以东的灶神庙和祭司长府是宗教中心。

公元4世纪建造君士坦丁巴西利卡之后,广场向东扩展,建造了第度凯旋门。

西端在检阅台外还有两座公元初期的神庙。

中世纪时,有几座古罗马时代建筑物被改成教堂。

可以看出西方古代广场的用途主要用于公开审判犯人、集会、祭祀。

象征着一种权威不可侵犯的作用,庄严并且雄伟。

中国古代广场主要也是一种权利的象征,统治者用来显示自己实力的一种象征。

关于城市广场的文化思考

关于城市广场的文化思考

关于城市广场的文化思考前言城市广场作为城市外部公共空间系统的一种主要组成形态,具有长久的发展历史。

它和城市街道、绿地、公园、开放的城市自然风貌(山、川、湖、海等)共同构成城市富有特点的外部空间环境。

虽然在当代城市建设中,城市广场在中西方城市设计、计划中,均占领极其主要的位置,然而追溯其发展历史,它的最早发生和发展,还是在古代的欧洲。

以下扼要剖析中西方传统哲学观及由此形成的两种不同的文化价值系统对中西方城市公共空间系统的深入影响及城市广场在其中的位置和作用,进而探讨了我国城市广场发生的时期文化背景和在其设计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1 理性主义和人本主义——古代欧洲城市广场发生的文化基本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主要发源地,西方哲学是从古希腊哲学开端的。

公元前510~前507年间,在希腊岛上树立了多个由工商奴隶主占统治位置的城邦奴隶制民主制国度,从而开拓了奴隶制民主政制繁华昌盛的途径。

在这些国度里,氏族公社制被土地私有制代替,城市手工业、贸易发达,各国文化、经济交换频繁,从而促使作为个体的“个人自由”意识开端觉悟。

古希腊哲学正是在这样的时期背景下开端发生的。

从哲学研讨对象来分,希腊哲学大致阅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自然哲学阶段,即以探讨万物的本原为哲学主题,代表人物有赫拉克利特和德谟克利特。

自然哲学家大都排挤神意,以自然来阐明自然,以为万物处于永恒的生灭变更中,而这种变更遵守必定的自然规律,自然界的一切现象都归因于自然而不归因于奇迹或超自然的神的意志,这一阶段表示为理性主义。

第二阶段由宇宙论转向人论,进入人本主义阶段,其代表人物普罗泰戈拉提出有名的“人是万物的标准”,伊壁鸠鲁提出了无神论和快活主义的哲学观。

这些观点体现了对人的意志、自由的看重和尊敬。

从自然哲学转到人本主义,是希腊哲学在认识宇宙进程中的进一步深刻发展,促使人的自我意志开端觉悟。

由此理性主义和人本主义哲学观为精华,进一步发展成为西方崇尚科学、以人为本、重视自我个性发展的文化价值系统,并深深映射在西方的文学、绘画、雕刻、建筑艺术等上层文化意识范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城市广场的分类与特点
(1)公共活动广场。 一般是政治性广 场,有较大场地供群众集会、游行、 节日庆祝联欢等活动之用,通常设置 在有干道联通,便于交通集中和疏散 的市中心区,其规模和布局取决于城 市性质、集会游行人数、车流人流集 散情况以及建筑艺术方面的要求。

解放后我国城市规划是在苏联专家指导 下进行的,不可避免地打上了苏式的烙 印。城市广场多为政治集会之用,一般 规模较大、缺乏装饰和植物配置,显得 空旷而单调。


城市广场作为西方城市的一种人本主义象征的 “广场文化”始终贯穿于西方城市建设艺术中。 我国的城市广场建设是我国经济转型时期文化思 想观念重大变革的产物。随着我国城市建设日新 月异,人们交往与参与一定的社会活动的需求引 发人们对交往环境和公共活动空间的要求。广场 多功能的特性,满足了城市的各种需要,其多方 位的性质职能可以适应不同层次的要求,于是大 量的广场便“应时代而生”。它不仅是人们消遣、 休息之处,也是获取信息、融入社会的场所。它 承袭着城市的历史文化,传递着美的节奏。
卡比多广场,是一个市政广场,雄踞于罗马行政中心卡比多山上, 呈对称的梯形,前沿完全敞开,以大坡道登山,可俯瞰全城,气势 雄伟,是罗马城优雅,空间布局完美和谐,石雕生动、 逼真,被誉为“欧洲的客厅”。东西长170多米,东边宽80米, 西边宽55米,总面积约1万平方米左右,呈梯形。广场南、北、 西三面被宏伟壮丽的宫殿建筑环绕。

罗马的图拉真广场中心中矗立着高43米的图拉真纪念柱柱顶是图 拉真骑马铜像,用以炫耀皇权的威严。

15~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城市 中公共活动增加和思想文化各个领域的 繁荣,出现了一批著名的城市广场。
罗马的圣彼得广场集中了各个时代的精华。巴洛克式风格,可容 纳50万人,是罗马教廷举行大型宗教活动的地方。广场的建设工 程用了十一年的时间(1656~1667年),由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尔 尼尼亲自监督工程的建设。广场周围有4列共284根多利安柱式的 圆柱,圆柱上面是140个圣人像。中央是一根公元40年从埃及运 来的巨大的圆柱(高25.5米,重320吨)。
二、中国城市广场的出现与 发展

中国传统城市空间格局中并没有与欧洲 相对应的“城市广场”。在中国传统城 市格局中具有交往、娱乐、游憩功能的 城市公共空间通常不是块状的集中模式, 而是一种融日常生活和公共活动于一体 的流动的、线形的街市模式。

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广场首先是作为 一种概念出现在中国近代一些殖民地城 市或城市租界的规划图中。以后国民政 府开展的都市计划,使城市广场由概念 走向实践,但由于当时社会及经济条件 制约,并未能形成有规模和影响的城市 广场。
中西方 城市广场对比
汉语“广场”指面积很大的场地,又指 大建筑前的宽阔空地,也指人多的场合。 在西方人眼里“城市广场”被视为城市 的客厅。从2000多年前的古希腊诞生 了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广场起,城市广场 就一直是人们进行交流、观赏娱乐,休 憩活动的重要场所。

一、西方城市广场发展简史
古希腊城市广场,如普南城的中心广场, 是市民进行宗教、商业、政治活动的场 所。 古罗马建造的城市中心广场通常集中了 大量宗教性和纪念性的建筑物。
回顾西方传统城市广场的发展历程可以 看出,不同发展阶段总体上是一种相互 传承、吸收的递进式模式。总体上西方 传统城市广场表现的是一种雄伟的英雄 主义,讲究构图和视觉美感的审美取向。
19世纪后期,随着城市工业化的发展、 人口和机动车辆的迅速增加,使城市广 场的性质、功能发生新的变化。
不少老的广场成了交通广场,如巴黎的星形广场(戴高乐广场)和 协和广场。(戴高乐广场:法国巴黎市中心主要广场之一,凯旋 门的所在地。位于塞纳河以北,是十二条主要道路的交汇点,其 中最著名的就是向东南延伸通向协和广场的香榭丽舍大街。左面 有巴黎的象征--埃菲尔铁塔)

17~18世纪法国巴黎的协和广场、南 锡广场等是当时的代表作。
协和广场始建于1755年,由皇家建筑师雅克· 昂日· 卡布里耶设计 建造,工程历经二十年,于1775年完工。卡布里耶首先为协和广 场设计了一个长360米,宽210米,总面积84000平方米的八角形 广场的雏形。为了得到一个远景透视效果,他将协和广场设计成 一个开放式的广场:人们在此可远眺杜乐丽花园的千叶起舞,可 俯视塞纳河的波光荡漾。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和现代建筑设计的出现, 交通速度的提高,引起城市广场在空间组织 和尺度概念上的改变,产生了像巴西利亚三 权广场这样一种新的空间布局形式。
巴西利亚城市的设计大师们,在规划设计这座现代化“飞机”型城市时, 将“三权广场”置于这架巨型“飞机”的驾驶舱位置,显示着国家主权 的至高无上及把握国家前途命运的权力所在。议会大厦、总统府、高等 法院三大建筑象征着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的三足鼎立。以议会大厦 为轴心,左前侧为总统府,右前侧为最高法院审判法庭。三大建筑的设 计风格简朴大方,具有现代气息,线条明快流畅又不失庄重,更寓有鲜 明的民主、法治理念。议会大厦犹如一双耸立的筷子,左右各有一只巨 碗,寓民以食为天,国家权力以民为本之意。右边朝天的巨碗代表众议 院,向上反映人民的呼声,上通民意。左边一个朝地的碗代表参议院, 向民众下达国情。与开放型总统府相对应的是最高法院审判法庭,审判 法庭前有一尊端庄典雅的执法女人坐像,她蒙上双眼,双手紧握的宝剑 横搁于膝上,有“六亲不认”之说。

国内对现代城市广场的定义是:它是为 满足多种城市社会生活需要而建设的。 以建筑、道路、山水、地形等围合,由 多种软、硬质景观构成,采用步行交通 手段,具有一定的主题思想和规模的结 点型城市户外公共活动空间。具备公共 性、开放性和永久性三个特征。

国外专家对广场的认识是:广场是被有 意识地作为活动焦点,通常经过铺装, 被高密度的构筑物围合,有街道环绕或 与其相通,有清晰的广场边界,周围的 建筑与之具有某种统一和协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