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部论语教出好孩子
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_名人故事素材
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赵普,字则平,北宋政治家。
普智谋多,读书少,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今天小编就来分享一下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相信各位读者会有兴趣。
半部论语赵普出身小吏,比起一般文臣来,他的学问差得多。
他当上宰相以后,宋太祖劝他读点书。
赵普每次回家,就关起房门,从书箱里取书,认真诵读。
第二天上朝处理政事,总是十分敏快。
后来,家里人发现,他的书箱里藏的不过是一部《论语》。
于是人们就流传一种说法,说赵普是靠“半部《论语》治天下”的。
宋太祖死后,他的弟弟赵匡义继位,史称宋太宗。
赵普仍然担任宰相。
有一次宋太宗和赵普闲聊,宋太宗随便问道:“有人说你只读一部《论语》,这是真的吗?”赵普老老实实地回答说:“臣所知道的,确实不超出《论语》这部书。
过去臣以半部《论语》辅助太祖平定天下,现在臣用半部《论语》辅助陛下,便天下太平。
”后来赵普因为年老体衰病逝,家人打开他的书箱,里面果真只有一部《论语》。
所以又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
妙对宋太祖赵普是宋朝的开国功臣,他的功劳可以和汉朝的张良和萧何相比,一次,宋太祖问赵普:“天下什么东西最大?”赵普没有立刻做出回答,他的头脑正在快速地思考着。
他想,当然不可能是某种有形的东西了。
那么,应回作父母最大呢,还是皇帝的皇权最大呢?就在赵普还没考虑好答案的时候,宋太祖又问道:“世界上什么东西比其他物件都大”?赵普又想了一会儿,回答说:“世界上道理最大。
”宋太祖当即拍手称赞说:“对,对,道理是人人都要遵守的,就是我当皇帝的,也要服从道理,你回答得妙极了。
”君臣情笃当初,宋太祖地位卑微时,赵普跟他交游,得了天下之后,赵普屡次谈起卑微时二人交往中的一些不足之处。
太祖性格豁达,对赵普说:“假如在尘土中就可以辨识天子、宰相,那么人人都可以去访求了。
”从此赵普不再谈论。
刚毅果断赵普性格沉稳有城府,虽然很爱嫉妒别人,但能够以天下为己任。
宋朝初年,当宰相的人大多心胸狭窄、因循保守,赵普刚毅果断,没有能与他相比。
为什么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而不说“一部《论语》治天下”?
为什么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而不说“一部《论语》治天下”?半部《论语》治天下,是中国人非常熟悉的一句话。
这句话最初来源于赵普的故事。
赵普,就是那位帮助赵匡胤打下天下,后来又当了宰相的宋朝开国功臣。
当年我写《宋太祖赵匡胤》那本书的时候,是这样描述的:当赵匡胤打下天下后,深知天下可由马上得之,不可由马上治之。
当他越来越感觉到治世需要读书人的时候,就劝说赵普要好好读书。
赵普很听赵匡胤的话,从此注意读书,形象为之大变。
每逢退朝回到住所,赵普便把自己关在书房,从箱子里取出一书,手不释卷,不断吟诵。
这一做法很是神效,到第二天临朝处理事务的时候,赵普应对从容,令赵匡胤及其他朝臣刮目相看,赵普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丞相。
赵普的这个变化,让他的家人感到很神奇,也对赵普所读之书产生了好奇。
有一次等赵普外出后,家人便私自打开箱子观看,才知道赵普每天所读竟是儒家经典《论语》。
从此,“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便传播开来。
写完这个典故后,遇到一定的场合时,我便常常想起,也在琢磨,为什么不说一部《论语》治天下,而是半部《论语》治天下呢?有时会想:这是说明《论语》的大用呀,运用其中的道理与法则来处理朝政,用不着一部,有半部就足够了。
可是,这样的想法,必然是把《论语》抬高到一个至高的地位。
有时也想:因为《论语》的话并不都是处理事务的,还有其它方面,而赵普只取对他有用的。
半部只是一个大概的说法而已。
这个想法,可能还是相对客观的。
近日我又突然想到:应该强调一下,只能是半部《论语》治天下,而不能说一部《论语》治天下。
为什么呢?因为读书归读书,但最终还是要消化,并转化成自己的能力。
即便再好的书,都有不适用于你或者不适用于当今时代的一些内容。
《论语》也是如此。
如果读了《论语》后,只知道照搬照抄,那绝对是错误的。
也就是说,用一部《论语》治天下,那肯定是糟糕的;而用半部《论语》治天下,则正好合适。
还是那句话:人生,应该是一边收获、一边舍弃的过程。
为什么《论语》只读半部
为什么《论语》只读半部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形容孔子思想的价值足以解决一切问题。
《论语》相当于孔子学说体系中的哲学部分,它的目的在于教人如何思考自己和这个世界,所以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四重目的。
这四个目的可以单独成章,也可以一脉贯穿,形成一个由低到高、递进式的阶梯,也就是说把修身作为基础,而平天下作为终极目的。
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有人认为它是形容这部思想的伟大,读半部就可以搞定所有事情,更何况读全部。
其实宋代之后儒学理解发生了一个很大的变化,尤其是在学习目的这方面,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四个目的,真正有用的是修身齐家,而治国平天下非但没有实际意义,而且还可能犯忌讳,因为妄谈国事即是犯上,有图谋不轨之嫌。
因为治国平天下就是决策,就是作终极判断,这是一个至高权力的问题,而治国的这个国不是所有人的国,而是君之国,这个天下不是所有人的天下,而是朕之天下,国和天下都是一个人的。
用琴键式管理来打比方,所有人都是琴键,而弹奏者就是一个人,他不弹,大家都默不作声,他按哪个键谁就得发声,所以结果完全是由弹奏者决定的。
反之,如果大家都积极发声、一起发声,结果可能会乱作一团。
宋代之前比如唐朝,治国平天下还是被允许讨论的,大臣直言进谏是不会受到惩罚的。
宋代之后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直言进谏被明令成了一个罪责,除非皇帝先行赦免,否则都是待罪进谏,生死都是皇帝一句话的事情。
有人认为这是宋明理学之所以兴起的开端,即理学把所有社会关系、所有人之间的关系全都制度化了,从做事到说话、甚至到思考,都变成了一种规定。
它的好处当然是有的,社会结构更加趋于稳定了,坏处就是形成了一种位子观念,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任何人都必须安守本位、都不能越位。
所以《论语》对于中国人来说,最实用的就是修身和齐家这两个方面,而且也只能局限在这两个方面。
中国历史上最接近于治国这个层面的,只有北宋的王安石,尽管王安石变法以失败而告终,但宋神宗和王安石的关系堪称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信任度的君臣关系了,此前此后都没有出现过。
为什么说半部论语治天下那读完整部那岂不是无敌
为什么“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很多人都耳熟能详,部分人甚至奉其为经典并对论语深挖探讨钻研之!然而通读论语而不得成功的人比比皆是,成功的人仍然寥寥无几,这是为什么呢?那还要从这句话的本源说起。
这句话原出自宋朝开国名相赵普。
原文如下:太宗欲相赵普,或搭之曰:普,山东学究,惟能读《论语》耳!太宗疑之,以告普。
普曰:臣实不知书,但能读《论语》,佐艺祖定天下,才用得半部。
尚有一半,可以辅陛下。
太宗释然,卒相之。
又有一前辈,平生蓄一异书,虽子弟莫得见。
及其终,发箧以视,乃《论语》一部。
此书诚不可不读。
既读之,又须行之。
意思是什么呢,就是说赵匡胤想让赵普担任宰相的时候,有人对他说这货除了论语美读过别的书,按照当时的文化标准来看,在读书人的圈子里这就是一个半文盲啊。
于是赵匡胤也有点怀疑了,就怼赵普说出了自己的疑虑,赵普说我确实没啥文化,也就是读了论语而已,然而我读完整部论语,帮太祖打天下的时候只用了半部,剩下的半部足以匡扶陛下。
赵匡胤听了很高兴,于是就拜赵普为相。
说到底赵普是个实干家,就像曹操,不喜欢耍嘴皮子。
基本上学到的东西很容易转化吸收为自己的东西,所以赵普为相时候还是很胜任的。
在宋朝和赵普同样做过宰相的王安石则是一身才学,动辄以才学才名示人,学问和文章确实也没的说,能盖过其风头的基本上没什么人,和其文才齐名的当时只有苏轼和欧阳修,但是这两个人都不如自己的地位高,所以王安石但是也可谓是风头无两,迷弟无数,这就产生了王吹。
有吹就有黑,一部分人开始拿王安石和赵普来比较,说王安石名利心太重,办实事的效果不如赵普,诸如此类。
因为赵普为相是基本上政治也算生平,基本上大小问题都可以及时得到解决;而王安石为相时,仅他自己实行的王安石变法就很难推行,遭到了很多甚至是皇族的反对,由此可见王安石做人和左右逢源这方面比赵普要差得远了。
所以针锋相对的就产生了赵吹,赵吹党会讲赵普半部论语就治了天下,而你虽满腹经纶,但是然并卵。
这下可吧王吹给气坏了,但是却没辙,因为很多时候事实胜于雄辩,纵然王安石才学的确了得,但是就治天下方面,确实还有待提高。
半步论语治天下意思
半步论语治天下意思半步论语治天下意思是指通过半步论语的教诲来治理整个世界。
半步论语是一种以孔子《论语》为基础的思想体系,它强调道德修养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半步论语治天下的理念是通过倡导人们遵循道德准则,培养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从而实现社会和谐与进步。
半步论语治天下的核心思想是以自我修养为基础,通过个人的言行举止来影响和改变整个社会。
它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对社会的重要影响,认为每个人都应该从自身做起,做到言行一致,以身作则,以德服人。
半步论语治天下的实践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培养自我修养:个人的道德修养是半步论语治天下的基础。
通过学习经典著作如《论语》,了解并践行其中的道德准则,如仁、义、礼、智等,可以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影响他人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2.倡导亲和友善:半步论语治天下强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倡导人们以亲和友善的态度对待他人,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通过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有效地传播道德观念,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3.推崇公正和公平:半步论语治天下主张公正和公平的原则。
在社会中,每个人都应该受到平等和公正的对待,不论是在法律上还是在道德上。
倡导人们遵守法律法规,尊重他人的权益,建立一个公正公平的社会秩序。
4.强调教育和智慧:半步论语治天下认为教育和智慧是实现社会进步的关键。
通过普及教育,提高人们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可以培养更多的有道德修养和创造力的人才,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5.践行慈善和公益:半步论语治天下鼓励人们积极参与慈善和公益事业。
通过帮助弱势群体,关注社会问题,倡导人们为社会做出贡献,可以促进社会的公平和和谐。
半步论语治天下的核心思想是以个体的修养和行为为基础,通过个体的影响和示范来改变整个社会。
它重视每个人的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强调个体的责任和担当。
只有每个人都以道德为准则,以行为为导向,才能共同构建一个和谐、进步的社会。
半步论语治天下的理念对于解决社会问题和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半部《论语》治班级,儒家文化显魅力
半部《论语》治班级,儒家文化显魅力《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自汉代以后,被奉为儒家经典,后来成为历代文人必读的教科书。
《论语》一书比较忠实地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内容十分广泛,但其思想核心就是“仁”“礼”“义”,这些看似抽象的文字符号,实则涉及人类社会生活的具体问题,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过重大影响。
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孔子的学说不仅受到中国人的重视,而且受到整个国际社会重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以“和”为贵的文化品格,不仅超越了时代,而且还跨越了国界。
作为班主任,我们如果能够深入地理解《论语》,再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用《论语》中的核心观点和思想要义作为管理理念来管理班级,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之效,班主任工作也会因此而深有意义,下面我将结合《论语》中的相关内容来具体谈谈我的班级管理指导思想。
在《论语·为政》中,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意思是:国君用品德教化来治理国家,他就会像北极星那样,泰然处在自己的位置上,使众多的星辰环绕着他。
孔子把“为政以德”作为他政治主张的基本原则,他反对滥用刑杀,提出治理社会的途径是教民、育民,用道德和礼教来教化人民。
他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意思是说治理国家仅仅用政令来诱导,用刑法来制约,那就只能达到一个底线,就是老百姓勉强克制自己避免犯罪,暂时规规矩矩地生活,但是这样不足以使他们树立廉耻之心。
相反,如果用道德来治理,用礼制来约束百姓,那么,老百姓就不仅有羞耻之心,而且能一直遵守正道,人心归服。
治国如是,管班亦然。
班主任要把班级管理好,德是有效的方法,爱是不变的准则。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
作为教师,我们不要一味强调“严”,要注意以身作则,用自己的德行与爱心去影响学生,感化学生。
在新生教育周,我注意以身作则,和学生一样坚守训练场地,对体格较差的学生进行细心呵护,给予足够的关爱眷顾。
教师学习随笔听半部论语做良师讲座有感
教师学习随笔听《半部论语做良师》讲座有感周一下午,我和同事们一起到兴华小学聆听了主题为“半部《论语》做良师”的讲座。
主讲人正是这本书的作者之一、河南教育学院的任民教授。
其实我早就听说过“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可是对于这样一本教我们如何做良师的书,还真是好奇。
讲座开始了,任教授用他和蔼可亲、风趣幽默的语言吸引着大家的注意力,任教授先从解放前后教师素质的差别谈起,提出了“读半部好书抵万部烂书”的观点,强调了读书就要读好书、读经典的重要性。
又对《论语》中的故事进行解读,总结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六阶段论:普通教师、骨干教师、明星教师、优秀教师、卓越教师、圣域教师……3个小时的讲座很快结束了,可大家依然觉得意犹未尽。
回到家中,我还在回味任教授说的一句话,他说教师的职业就是靠嘴吃饭的!教师全凭一张嘴教育学生。
是啊,我们上课给孩子讲授知识要用嘴,下课与同事探讨教学活动要用嘴,放学跟家长交流仍需要用嘴……这就让我想到,如何掌握说话的技巧,用有限的时间和语言,达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取得家长的信任和配合,是我目前最需要研究和努力的方向。
为此,我在拜读《半部论语做良师》这本书的同时,还买了一本《好好说话》。
只要每天抽出一个小时读这两本书,我想对我的工作定会有莫大的帮助。
希望在不久的以后,我的口语表达能力能够有所提高。
向孔子学习,培养欢歌前行的人生态度!做一个幸福的教育工作者!期待!周一下午,我和同事们一起到兴华小学聆听了主题为“半部《论语》做良师”的讲座。
主讲人正是这本书的作者之一、河南教育学院的任民教授。
其实我早就听说过“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可是对于这样一本教我们如何做良师的书,还真是好奇。
讲座开始了,任教授用他和蔼可亲、风趣幽默的语言吸引着大家的注意力,任教授先从解放前后教师素质的差别谈起,提出了“读半部好书抵万部烂书”的观点,强调了读书就要读好书、读经典的重要性。
又对《论语》中的故事进行解读,总结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六阶段论:普通教师、骨干教师、明星教师、优秀教师、卓越教师、圣域教师……3个小时的讲座很快结束了,可大家依然觉得意犹未尽。
半部《论语》治天下——读《论语》有感(优秀篇)
半部《论语》治天下——读《论语》有感半部《论语》治天下——读《论语》有感两年前的一个暑假,我认认真真地读了《论语》这本书,我觉得它里面所包含的道理实在太深厚了,它不是一读就懂,还需要你仔细阅读,细细品味理解,才能明白其中的含读《论语》有感两年前的一个暑假,我认认真真地读了《论语》这本书,我觉得它里面所包含的道理实在太深厚了,它不是一读就懂,还需要你仔细阅读,细细品味理解,才能明白其中的含义。
从《论语》中,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读出不同的感受。
有人读出了士不可以不宏毅,任重而道远的凌云壮志,有人读出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求学之心,而我在《论语》中读出了人生的感悟,作为一名高中生,我应该如何过好自己的人生,也看到了一个长者坐在一群年轻人的中间,传达给学生最需要的东西。
在《论语》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则是孔子最看重的礼,如何侍奉国君,如何对待朋友,所有的礼节他都能做到严谨无差,有前有后,并认为礼乐是治国的安邦之本。
但孔子又认为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可见在他看来,没有仁爱作为做人行事的根基,有礼也是没有用的。
在生活中我们尤其是对父母的爱,他告诉我们,如果不能从心底里去敬爱父母,这又与饲养犬马有何区别呢?父母尽自己最大的能力给孩子一切,却忘记教会孩子如何去爱人。
因此,真正的仁爱之心是孔子反复向他的学生所强调的,这也是古今中外教育的中心。
孔子告诉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学习做人的道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人的这一生中,总会遇到这样或是那样不顺心的事情,《论语》中说到,有一天孔子的学生司马牛忧伤的说:别人都有兄弟,我却没有。
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子夏说:商文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这代表了《论语》所倡导的一种价值观念:人首先要能够正确地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里接受下来,勇敢面对。
《论语》中说道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说的是:碰到了寒冷的冬季,这以后才能知道松树和柏树是最后凋谢的。
“半部《论语》治天下”感悟《论语》修身为政之道
半部《论语》治天下”感悟《论语》修身为政之道摘 要: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追记孔子言行编纂而成的中华文化传世经典。
《论语》中的“学而不厌,学致其道” 、“诲人不倦,善竭其才” 、“修己安人,君子方面,集中体现出修身为政之道。
在研读《论语》时,应心 存敬畏之心,读其书知其为人,力求融会贯通,善于吸取其华而无求备于一书一人。
研读《论语》 ,对滋润心灵,滋养人格,对确立高校办学理念,领悟高教管理之道,必有助 益。
关键词: 《论语》; 孔子; 修身; 为政; 尚中贵和1673-8381(2008)04-0065-07管在今看来,这似乎为溢美之言,但足以引发我们的深思, 加深对书中修身为政之道的感悟。
《论语》涉及为人处世、 为学育人、为政惠民等问题,它所反映出来的人生智慧,富 有哲理的名句箴言,是中华民族文明程度的历史积淀。
研读论语》,想必有益于滋润心灵, 滋养人格, 启迪育人智慧, 人格”、“为政以德,讲信修睦” 、“尚中贵和, 以贯之”诸中图分类 t=r.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相传,宋代宰相赵普尝言: “半部《论语》治天下。
”尽领悟管理之道,成就高教事业。
、《论语》的成书及名义论语》主要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追记孔子的言行思想编纂而成,比较忠实地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和事迹,是了解和研究孔子思想和行为的重要资料,也是儒家思想和中华文化之经典。
至于《论语》本义,班固《汉书•艺文志》称:“《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文选• 辨命论注》引《傅子》也说:昔仲尼既没,仲弓之徒追论夫子之言,谓之《论语》。
”刘熙《释名•释典艺》认为:“《论语》,记孔子与弟子所语之言也。
论,伦也,有伦理也。
语,叙也,叙己所欲说也。
”刘向《别录》载:“《鲁论语》二十篇,皆孔子弟子记诸善言也。
为什么是“半部《论语》治天下”?
为什么是“半部《论语》治天下”?很小的时候,被大人强令读《论语》,并被告之,《论语》在“四书”中尤其重要,既然《大学》之道在“修身治国平天下”,而读《论语》几乎可以“半部《论语》治天下”!也就是说,你把半部《论语》读通读透就足以治天下了。
于是当时就不得不一篇一篇的“子曰”下去了。
后来,渐渐长大,接触了更多的文史知识,原来“半部《论语》治天下,远不是那么回事。
话说,公元956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淮南滁州遇到一名乡村教师,名叫赵普,并且得到这位乡村教师的帮助,赵匡胤打败了南唐大军,后终于建立北宋政权,赵普也因此被视作心腹,随后大部分征战,都如影随形跟在赵匡胤身边。
唐末,藩镇割据,导致天下大乱,这是前事之师,北宋立国,结束五代十国局面的过程中,赵匡胤首先想的就是天下如何安定下来,于是就找赵普商量,赵普早就想过这个问题,于是迅速说出问题所在:天下之乱在于藩镇太重,君弱臣强,治理的办法就是削夺军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然就安定了。
于是,961年的一天,赵皇帝把那些手握重兵的大将请来喝酒,然后跟他们语重心长地谈了一次话,我这个皇帝是你们”黄袍加身“硬塞给我的,可是皇帝这个位置实在是大家都想坐的,你们手上那么多兵,保不齐也有一天会皇袍加身啊,这让我睡不安稳觉啊。
这些武将们大惊,喝完这顿酒之后,纷纷交出兵权。
这就是”杯酒释兵权“的典故。
(杯酒释兵权)从赵皇帝认识赵普到公元964年赵普被封为宰相,并封韩王,前后8年,也算君臣相知啊。
倘若一直这样平稳过下去,赵普的余生一定是平和安顺的,可是时代没有给他这样的机会。
”杯酒释兵权“之后,武事渐不为国家看重,国家开始大兴文事,所谓“兴文教,抑武事”。
为了培养更多的文士,国家开始“崇建太学,教养多士”,迅速恢复和完善了自隋唐以来的科举考试制度,加紧选拔文人充实各级官僚队伍,于是全国上下,注重文教蔚然成风。
乡村教师出身的赵普显然文化水平不行。
据赵绍祖《读书偶记》中记载说,“乾德建元,太祖谓古所未有,韩王(赵普)称誉,卢(多逊)曰:‘王衍在蜀,曾有此号。
半部论语成语故事
半部论语成语故事
半部论语,故事的主人公是赵普。
赵普是北宋时期的名臣,他曾经担任过宰相,为国家的繁荣稳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从小就勤奋好学,特别喜欢读《论语》。
他认为《论语》是天下最精妙的言论,只要能够领悟其中的精髓,就可以成就伟大的事业。
为了深入学习《论语》,赵普每天都会花很长时间来阅读、思考和领悟其中的道理。
他不仅熟读了《论语》,而且对其中的每一句话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他发现,《论语》虽然只有短短的二十篇,但其中蕴含的道理却博大精深。
通过学习和领悟这些道理,赵普不断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和领导能力。
在北宋初期,国家面临着一系列严重的政治和社会问题,赵普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教育和文化。
于是,他积极推行文化教育政策,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人才。
他通过教育改革,推广儒家学说,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和社会责任感。
同时,他还提倡科学和艺术,促进国家的发展和进步。
赵普的成就得到了朝廷和人民的认可和赞誉。
他被誉为“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杰出政治家和教育家。
他的思想和事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学习和领悟经典的精髓可以提升我们的品德修养和领导能力。
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我们才能成为有用之才,为国家和社会作出贡献。
同时,这个故事也提醒我们,要善于从经典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地进步和发展。
“半部论语治天下”,我们为什么要读论语?
“半部论语治天下”,我们为什么要读论语?
我们常听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但也总有人问:我们为什么要读《论语》?两千年以前的东西了。
这么问的,实际他已经预设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读《论语》有用吗?考试有用吗?找工作有用吗?
当然!《论语》包含丰富的、密集的、精练的、非常纯粹的文化知识,文化含量非常高。
举例说,一本《论语》五百则,一万六千字,有一百多个成语,成语是最原始的出处,最原始的本意,不是成语字典里的教条。
《论语》里几百则终生可以引用的格言,包含了大量的人生智慧。
这种知识体系,跟今天的教材相比,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读《论语》一年的孩子,与其他孩子差距有多大,不用考试证明。
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往山上走,走得有点吃力,才有提升。
每一步走得很轻松,一定是在往山下走。
教育也是一样的道理,往上走还是往下走,结果不一样,一个在山上,一个在山下。
而且,《论语》还是一部关于理想的书,是一部帮助我们建立信仰的书。
所以,不仅要读论语,还要读懂论语。
半部论语教出好孩子
寒假忙里偷闲读了吴学刚老师的《半部论语教出好孩子》一书,我知道了该怎样爱孩子,当孩子犯错误时,自己该怎样做。
世界上没有坏孩子,只有笨方法和坏习惯,好孩子是从小培养出来的。
如何教育好孩子是父母最关心的问题,也是为人父母不可推卸的责任,父母的一言一行将对孩子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我感受最深的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教育孩子谦虚而不骄傲。
现代家庭教育中,很多家长都教育孩子“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而忽视了谦虚这种人生智慧。
多数家长得知孩子取得了好成绩,或是受到老师和周围人的表扬时,就开始沾沾自喜,不仅大加赞扬还给予很多物质上的奖励,甚至要什么给什么。
家长的这种做法会让孩子产生骄傲自满的心理,觉得自己高人一等,在鲜花和掌声的簇拥下产生飘飘然的感觉。
骄傲的孩子往往会为自己建立一座“围城”,从而错误地放大自己的优势,将自己挂在胜利的旗杆上,只满足现有的成绩,停止不前。
作为家长,首先要让孩子认识到骄傲的危害,可以通过给孩子讲中外名人轶事,陪孩子观看寓意深刻的影片或是相关的童话故事,让孩子真切感受到骄傲的危害,让他们明白,骄傲不仅会蒙住他们的双眼,让他们变得狭隘,目中无人,更会使他们不思进取、停滞不前,从而导致失败。
其次,为让孩子戒骄戒躁,家长还要从小培养孩子虚心好学的品质。
让孩子知道“山外青山楼外楼”的道理,教育孩子凡事要虚心,,即使是自己已经掌握熟练的事情也不要表现出不可一世的样子。
当遇到自己不懂得事时,一定虚心向他人请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特长,不要只关注自己的长处,要学习他人之长补己之短。
当别人向你请教问题时,更不能恃功自傲,应耐心细致为他人讲解,努力帮助他人解决问题。
二、溺爱不等于爱。
现在的孩子物质生活极其丰富,家长普遍溺爱孩子,怕孩子吃苦受累于是想尽一切办法去满足孩子生活和物质上的需求,只重视学习不重视劳动,以至于造成很多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懒惰、不愿钻研,学习中不愿吃苦、害怕困难等问题。
家长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一定让他学会吃苦,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和劳动,自己动手,亲自劳作,不仅能学到很多知识同时也能体会到父母的辛苦,增强孩子孝敬父母的情感和感恩的心情。
《半部论语治天下》观后感
《半部论语治天下》观后感朋友!今天咱就来唠唠那部《半部论语治天下》。
嗨,这书名一听是不是有点像自吹自擂?不过我看的时候是真叫一个佩服,感觉孔老夫子要是能看到这片子,估计也得点头称赞。
说起我第一次接触《论语》,那还在我上学的时候呢。
我们那老师,那是个标准的孔子迷,天天念叨“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什么的。
我当时小嘛,也没放在心上,只觉得念《论语》还不如去操场上疯玩。
可是今天看了这《半部论语治天下》,我才发现这里面的学问可了不得。
片子里那些故事,啧啧,简直就像是一幅古代画卷。
有一个场景特别让我记忆深刻:那是孔子带着弟子们在外游历,遇到了一群急需帮助的人,他们啥都没说就伸出援手。
我心里就想,这就是仁者无敌吧,有时候帮助别人,也能让自己快乐。
当然啦,片子不光是讲孔子的八卦故事,还细致入微地展现了儒家思想的精髓。
比如有一段讲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这脑袋瓜子里一下就想起了以前,总是强迫我老弟陪我去做些他不喜欢的事,心里那个惭愧劲啊。
不过呢,电影里也有些地方让我哭笑不得。
就比如,有一位学者苦背《论语》几十年,就为了研究出一套做人道理,我心想:这老哥还真能耐得住性子。
但后来他却说,自己最喜欢的其实是孔子那种洒脱的生活态度,这让我不禁莞尔,原来你也是个童心未泯的人呐。
你知道吗,《半部论语治天下》这个片名,也暗含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哲理。
就是说,有时候道理不在多,而在于如何把这些道理用到实处,就像农民种地,讲求精耕细作,才能丰收满满。
在看完这部片子后,我的脑袋里冒出了很多古灵精怪的念头。
譬如,我也想着依照孔子的智慧来改善下自己的生活,比如对待朋友更为真诚,对待家人更加体贴。
嘿,不过说归说,做起来还是得费一番功夫呢。
最后啊,我还是想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不仅让我看到了古代智慧的力量,也让我对生活多了一份思考,这就像是我新发掘的小确幸。
朋友,你看了有什么感想啊?不妨也来和我唠唠呗!。
解读《半部〈论语〉做良师》的密码
解读《半部〈论语〉做良师》的密码作者:陈立东来源:《黑龙江教育·中学》2021年第12期孔子的教育智慧被很多教师奉为圭臬,他的教育思想影响中国历史两千多年,对世界文化的进步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每次翻开《半部〈论语〉做良师》这本书,都会感觉到一种扑面而来的诗意,原来,教育真的可以更美好。
该书共六章,分别从做一个快乐的学习者、做好自我经营工作、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砥砺育人智慧、树立教师专业精神、与同事同行6个方面,以生动的语言系统地对《论语》中儒家思想做了具有现代气息的教育学意蕴解读,阐述了在帮助当代教师实现专业发展方面的思想启发和精神鼓舞,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密码一:教育的本真,就是要时刻不忘自己曾经是个孩子因为教育,让我们融入了孩子的世界里,陪伴他们幸福健康地成长,在生命的旅程中留下美好的瞬间。
学生们就像一只只彩蝶,翩跹于我们身旁,停靠在我们心灵枝丫上,让我们相互依偎。
孔子和他的学生子路、曾皙、冉有坐在一起谈论自己喜爱的生活方式,曾皙富有诗意的教育生活方式最让孔子欣赏。
曾皙描述的场景是这样的:在暮春时节,穿上新的春衫,和几个同事,几个孩童一起到沂河里游泳,在舞雩台上乘凉,最后一起唱着歌回家。
这样的画面是多么的轻松愉快,这不就是我们一直在追求的和谐的教育场景吗?在这里,老师不再是师者的身份,仿佛又回到孩提时代,喜欢孩子并把与他们交往当作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够成为一个好人,师者以教化为天职,不唯独善其身。
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回归它的本质,学生才是一所学校最重要的资源。
暮春时节,草长莺飞,繁华似锦,不冷不热,是一年中最美好的时节,老师一定不要辜负这美好的时令,和学生怀着欣喜之情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去放飞心情,共同感受春天的气息;在沂河中洗洗澡,在舞雩台上乘乘凉,美丽的大自然本身就是最奇妙的课堂,老师无需多说一句话,学生的身心就已经融入在这美妙的春天里!这时,老师和学生一起享受沂水春风,歌咏遣怀,心就不知不觉地贴在一起,形成学习和成长的共同体。
半部《论语》治天下,教育孩子也绰绰有余
半部《论语》治天下,教育孩子也绰绰有余一、学习管理1、知识要过脑子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会有新的领悟,凭借这样就可以当老师了。
”2、学习态度要老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孔子说:“子路啊,我说过的,你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智慧的表现。
“3、学过的课要复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译】学习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令人愉快的是么?4、不懂别装懂,赶快问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译】子贡问:“孔文子凭什么获得‘文’的谥号?”孔子说:“他聪敏又好学,向比自己学问差的人请教时,不觉得没面子,所以称为‘文’。
5、好的作文要文质兼备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译】孔子说:“质朴胜过文采,就显得粗野,文采胜过质朴,就显得虚浮。
文采和质朴兼备,然后才能成为君子。
”6、学习的理想不光是考大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子夏说:“广泛学习钻研,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出问题并且联系实际去思考,仁德就在其中了。
”二、时间管理1、时间不等人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孔子立于河边说:“时间犹如流水一般,不论昼夜时刻流逝。
”三、情绪管理1、心态平和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译】孔子说:“《关雎》篇,快乐而不放荡,悲哀却不伤痛。
”2、淡泊明志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旁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品德高尚的人么?”四、行为管理1、凡事不能太冲动三思而后行。
【译】季文子遇事总要思考三次,然后才行动。
孔子听说后,说:“思考两次就可以了。
”2、一口吃不成胖子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译】子夏到莒父做地方长官,问怎样为政。
孔子说:“凡事不要求快,不要贪求小利。
求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求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五、人际关系1、向优秀的同学学习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孔子说:“见到有德行的人就向他看齐,如果见到有人做人不好,也要反省一下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情况,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一位妈妈陪孩子熟读《论语》300遍后的惊人变化
一位妈妈陪孩子熟读《论语》300遍后的惊人变化《论语》是我国的经典作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
那么《论语》究竟讲了些什么?为什么他被古人视为经典,而后又成为“封建统治者的工具”呢?半部《论语》治天下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
”相信这句话大家都听过,可见论语在历代的统治者心目中的地位了。
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统治中国近2000年,《论语》当然也就稳坐了2000年的宝座。
直至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论语》的地位才开始动摇。
论语中有很多的经典句子,书中的文字充满了哲理。
既然半部就能治天下了,那么如果能够读懂《论语》,便能做一个处事圆融,受人欢迎的谦谦君子。
钱穆:读《论语》是中国人的责任《论语》作为儒家的最重要经典,其意义可以说是中华文化这株大树的根,而且是主根。
国学大师钱穆先生在《如何读<论语>》一文中甚至说:今天的中国读书人,应负两大责任。
一是自己读《论语》,一是劝人读《论语》。
美国当代一位非常著名的女汉学家,中文名字叫伊佩霞,在比她更著名的剑桥大学出了一本在西方也在中国广为流传的中国通史教科书《剑桥插图中国史》中说:“《论语》为中国的社会、政治和伦理的主要思想提供了基础。
”阿里巴巴上市之前,马云在给内部员工的邮件里,引用了《论语.泰伯》里的一句话:“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王健林:《论语》是中国儒学核心的思想,是集中国传统文化大成的东西,博大精深,我希望我们的人一定要学。
你真的读懂《论语》了么?关于《论语》的解读,有史以来有成百上千的版本,但是解来解去,无外乎“说文解字”四个字。
《论语》从形式上来说,就是一部语录集合,看似章句之间零乱纷杂,几无联系。
如果读者再对历史背景懵然无知,几乎无法解读。
所以,解读《论语》,却不了解春秋的历史和文化,不了解孔子的身世,不了解孔子与弟子们的性格,以及他们之间微妙的关系,那解释起来往往姑妄言之,谬之千里。
半部论语治天下——胡庆春
半部论语治天下——学《论语》选读有感胡庆春在这刚开学的大半个月中,我们在语文老师的带领下细细地品读了《论语》的相关内容。
俗话说得好,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呢,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本书,学习之后我才发现非常有助于我们了解儒家思想和体会中华文化是一脉相成的,诵读《论语》的好处之多!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訉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意思是说,为人子,为人弟者,在家里孝敬父母,在外面敬爱兄长,言行谨慎而且守信用,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
做到这些后,还有剩余的精力,就在去学习文献的知识。
这句话真的很好的阐述了躬行与学文的关系。
告诉我们做人要以德为先。
这也就是《论语》中所说的仁,做人要先讲仁,对别人仁义,别人也同样会以仁相待我们!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中这句话主要的意思是说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要不懂装懂,这也是一种智慧啊!这句话呢,很适合用在我们现在的学习中。
在面对各种的疑难问题时,自己不能够不懂装懂,要跟他死磕到底。
一旦将它放过,你就会败在它的裙袍之下,被她玩弄于鼓掌之中。
学习论语,主要在做人做事,教育学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方面,对我有很大的启发。
例如,在做人做事方面,《论语》中提出经典语句“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我们所处的生活中也一样,有的人就喜欢自以为是,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在他们行事自己也不愿意做的时候,就不要强加于别人了。
而且,孔子在教育学习方面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他说过:“因材施教,不分贵贱,贤愚,人人都可以受教育。
”不仅如此,他对待每一个人都十分的平等,无论他们家庭背景是否高贵或者低下,他都会让他们在自己的书院学习。
根据他们每一个人的优点或是不足,用不同的方法对他们进行教导。
这一点对当代的教育方面非常值得借鉴!《论语》里的每一句话都很短,但是其中蕴涵的道理却很深远,仔细品之,总会从中发掘出很多适用、通用的道理,它以深入浅出的形式告诉我们怎样工作、学习和生活,怎样做人、交友和处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寒假忙里偷闲读了吴学刚老师的《半部论语教出好孩子》一书,我知道了该怎样爱孩子,当孩子犯错误时,自己该怎样做。
世界上没有坏孩子,只有笨方法和坏习惯,好孩子是从小培养出来的。
如何教育好孩子是父母最关心的问题,也是为人父母不可推卸的责任,父母的一言一行将对孩子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我感受最深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孩子谦虚而不骄傲。
现代家庭教育中,很多家长都教育孩子“不想当将军的士
兵不是好士兵”,而忽视了谦虚这种人生智慧。
多数家长得知孩子取得了好成绩,或是受到老师和周围人的表扬时,就开始沾沾自喜,不仅大加赞扬还给予很多物质上的奖励,甚至要什么给什么。
家长的这种做法会让孩子产生骄傲自满的心理,觉得自己高人一等,在鲜花和掌声的簇拥下产生飘飘然的感觉。
骄傲的孩子往往会为自己建立一座“围城”,从而错误地放大自己的优势,将自己挂在胜利的旗杆上,只满足现有的成绩,停止不前。
作为家长,首先要让孩子认识到骄傲的危害,可以通过给孩子讲中外名人轶事,陪孩子观看寓意深刻的影片或是相关的童话故事,让孩子真切感受到骄傲的危害,让他们明白,骄傲不仅会蒙住他们的双眼,让他们变得狭隘,目中无人,更会使他们不思进取、停滞不前,从而导致失败。
其次,为让孩子戒骄戒躁,家长还要从小培养孩子虚心好学的品质。
让孩子知道“山外青山楼外楼”的道理,教育孩子凡事要虚心,,即使是自己已经掌握熟练的事情也不要表现出不可一世的样子。
当遇到自己不懂得事时,一定虚心向他人请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特长,不要只关注自己的长处,要学习他人之长补己之短。
当别人向你请教问题时,更不能恃功自傲,应耐心细致为他人讲解,努力帮助他人解决问题。
二、溺爱不等于爱。
现在的孩子物质生活极其丰富,家长普遍溺爱孩子,怕孩子吃苦受
累于是想尽一切办法去满足孩子生活和物质上的需求,只重视学习不重视劳动,以至于造成很多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懒惰、不愿钻研,学习中不愿吃苦、害怕困难等问
题。
家长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一定让他学会吃苦,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和劳动,自己动手,亲自劳作,不仅能学到很多知识同时也能体会到父母的辛苦,增强孩子孝敬父母的情感和感恩的心情。
让孩子明白明白,自己所得到的一分一毫都来之不易,只有让他懂得做人做事的艰辛,才能养成独立、坚忍不拔的意志,才能在学习中激流勇进、飞得更高远。
总之,这本书教给了我如何运用智慧培养孩子的方法,同时使我认识到自己教育孩子过程中诸多不足之处,使我在教育孩子方面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读这本书如听宗师之教诲,认识诲人不倦之言行,感受其教书育人之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