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 .doc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

(修订草案)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第三章植被保护

第四章水资源保护

第五章生物多样性保护

第六章开发建设活动的生态环境保护

第一节矿产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

第二节交通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

第三节城镇乡村建设生态环境保护

第四节旅游开发建设生态环境保护

第七章法律责任

第八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立法目的]为了保护秦岭生态环境,维护气候调节、水土保持、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筑牢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适用范围]在秦岭生态环境保护范围内进行自然资源保护、利用及开发和其他与生态环境保护有关的活动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秦岭生态环境保护范围(以下简称秦岭范围),是指本省行政区域内东西以省界为界,南北以秦岭山体坡底为界的区域,包括商洛市全域以及西安、宝鸡、渭南、汉中、安康市的部分行政区域。具体范围由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确定。

第三条[方针原则]秦岭生态环境保护遵循保护优先、节约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持统筹规划、科学利用、严格监管、公众参与的原则。

第四条[政府职责]省人民政府对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负总责。

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按照国家和本省规定,结合本条例和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确定本行政区域城镇、农业、生态空间布局,划定和落实城镇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和生态保护红线。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辖区内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具体工作。

第五条[秦岭保护机构]省人民政府设立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负责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的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和监督检查工作,组织实施本条例。其主要工作职责是:

(一)组织编制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指导设区的市编制秦岭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二)审查涉及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的省级有关专项规划;

(三)调研秦岭生态环境状况,提出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的建议;

(四)协调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建立秦岭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平台系统,发布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公告和相关信息;

(五)组织开展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督检查和专项整治;

(六)省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职责。

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主任由省长担任,其机构设置及具体工作职责由省人民政府规定。

设区的市、县(市、区)应当设立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成立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日常管理工作。

第六条[部门职责]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发展改革、科技、民族宗教、公安、民政、财政、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水利、农业农村、文化旅游、应急管理、市场监管、林业、气象、文物等相关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履行各自职责,共同做好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和监督管理工作。

秦岭范围内的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饮

用水水源保护区、种质资源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湿地公园、植物园、国有林场、文物保护单位等管理机构,做好其管理范围内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第七条[执法机制和体制] 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在上一级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的协调和指导下,建立区域协作、信息共享、预警应急、联合执法、交叉执法等机制,共同做好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设区的市、县(市、区)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应当适时组织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开展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督检查和专项整治,由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依法行使行政执法权。

县(市、区)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在乡(镇)、街道办事处派驻执法人员组成联合执法机构,或者依法委托有关综合执法机构、保护管理机构进行执法。

第八条[目标考核]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对所属部门和下一级人民政府年度目标责任考核的内容,实行自然资源离任审计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

因实施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较大影响的设区的市、县(市、区),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应当增加环境保护指标权重,相应调减经济发展指标权重,实行差异化考核。

第九条[经费保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设立秦岭生态环

境保护专项资金,纳入年度财政预算予以保障。

秦岭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用于水源涵养、水资源保护、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植被恢复、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污染防治和信息平台建设等有关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整合统筹各类资金,用于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设施建设,支持绿色生态产业发展,实施移民搬迁、创业就业计划,增加贫困人口收入,改善生活条件。

第十条[生态补偿] 省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增加对贫困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规模,依法对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地区给予生态经济补偿,指导生态环境直接受益区与秦岭生态产品供给区人民政府通过协商或者按照市场规则进行生态保护补偿。

第十一条[损害赔偿公益诉讼] 省、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实施生态损害赔偿制度,指定相关部门或者机构负责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具体工作,依法追究损害秦岭生态环境行为人的赔偿责任。

支持检察机关、法律规定的其他机关和符合条件的社会组织对破坏、污染秦岭生态环境的行为,依法提起环境公益诉讼。

第十二条[融资机制] 建立多元化、市场化环境保护投融资机制,吸引国内外资金用于秦岭生态环境保护。

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捐助、资助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第十三条[科技推广]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科技、林业、农业农村、水利、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气象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鼓励和支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促进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修复与治理等科技成果的应用。

第十四条[宣传教育] 每年7月15日为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日。

报刊、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网络等媒体以及文化旅游、教育等有关单位应当结合每年世界各类环境保护日,组织开展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公民对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

新闻媒体应当加强对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的舆论监督。

第十五条[公众参与] 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完善区域网格化管理体系,落实秦岭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村(居)民委员会和其他有关单位应当协助配合做好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鼓励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社会志愿者和其他公民参与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对实施秦岭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和相关建设活动进行监督。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对破坏秦岭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检举和控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机构应当公布投诉、举报方式,方便公众监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