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之马原历年考点

合集下载

考研马原知识点总结

考研马原知识点总结

考研马原知识点总结一、马克思主义哲学1. 哲学基本问题-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2. 物质与意识- 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意识是物质的高级存在形式-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3. 辩证唯物主义- 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质量互变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二、政治经济学1. 商品经济与价值规律- 商品的二重性:使用价值与价值- 价值量的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价值规律的作用与表现2.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剩余价值的生产- 资本积累过程-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3. 经济危机理论- 危机的根源与周期性- 资本主义生产无政府状态- 过剩生产危机三、科学社会主义1.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空想社会主义的批判-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社会主义的必然性2. 无产阶级革命与无产阶级专政 - 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无产阶级革命的性质与任务 - 无产阶级专政的经济基础3. 共产主义社会- 消灭阶级和国家- 全体成员的自由发展- “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原则四、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1. 历史唯物主义- 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性-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 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2. 社会发展五阶段论-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五、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1. 实践的本质和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实践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2.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 理论与实践的互动发展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1. 毛泽东思想-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 矛盾论与实践论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 中国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七、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 世界观-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的多样性与统一性- 世界的永恒发展2. 方法论- 辩证法的方法- 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 实践的方法以上是考研马原知识点的一个简要总结,考生应根据具体的考试大纲和教材内容进行深入复习和理解。

考研政治马原历年必背核心考点归纳

考研政治马原历年必背核心考点归纳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核心考点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一)★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1)一切哲学都不能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这是哲学的党性(2)唯物主义主张物质第一、精神第二,按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说明世界,不附加外来成分。

(3)唯心主义主张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把握唯心主义的两个基本形态)①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感觉、观念作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唐刘禹锡唯物)②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脱离个人的精神变为独立的存在,作为世界本原和万物创造者。

(4)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感觉是屏障,不可知论)(马克思和旧唯物最主要区别:唯物史观)①阶级根源:在阶级社会,唯心主义哲学受到反动没落的社会阶级的拥护和利用,所以得到保存和留传。

根源不能说主观和客观相背离,因为它是认识错误的原因,可以是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的错误②社会根源:社会分工、脑体劳动分离,为片面夸大精神意识的作用提供了条件。

③认识论根源:在认识过程中,将认识的某一特征、方面、部分加以夸大。

将认识过程中的感性阶段夸大、绝对化,导致主观唯心主义。

将认识过程中的理性阶段夸大、绝对化,导致客观唯心主义(5)旧唯物主义的缺陷: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没有确立科学的实践观(重点把握)(6)马克思主义的特点:(马克思最伟大的贡献:创立唯物史观;)(旧唯物半截子是因为自然观唯物,历史观唯心;)①阶级性---公开申明为谁服务;(一切辩证法都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发展变化的。

没有认为世界统一)②实践性---强调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反过来又指导实践。

(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实践)③革命性与科学性的统一,革命性建立在科学性基础之上,即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之上。

(7)马哲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一般与个别;抽象与具体;指导与被指导;普遍与特殊。

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①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从中找出其固有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考研政治马原知识点总结笔记

考研政治马原知识点总结笔记

考研政治马原知识点总结笔记(一)哲学基本问题及内容1.哲学基本内涵●哲学是系统化和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2.提出●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3.内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二)唯物/唯心,可知论/不可知论,辩证法/形而上1.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性和同一性没有一一对应关系)●第一性(世界本原谁先谁后)●唯物主义●世界的本原(=本体=本质)是物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世界的本原是精神●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同一性(之间有没有关系)●可知论:世界可以被认识●不可知论:世界不能或不能完全被认识2.唯心主义●主观唯心●把人的主观精神(人的感觉,经验,观念,意志,心等)看做是事物存在的根源●举例●心外无物、意念移物●万物皆备于我●我思故我在、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世界是感觉要素的集合●客观唯心●把某种脱离物质,任何个人的精神(理,理念,宇宙精神,绝对观念,绝对精神等)看做事物的本原●△绝对=客观(因为绝对就说明无条件的,任何条件下都这样)●举例●理在物先,理在事先,理是万物之本●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异化●物质世界是绝对精神的外化●上帝耶稣安拉佛祖3.哲学体系●本体论●意识VS物质(世界本质)●认识论●认识VS实践(研究人的认识来源发展)●历史观●社会意识VS社会存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问题)4.方法论基本问题●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形而上学●坚持用孤立的(=片面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5.错误说法(各唠各的磕,之间没有一一对应关系)●唯物主义就是辩证法●唯心主义就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和辩证法、形而上学是对哲学基本问题两个方面的不同回答(三)马克思主义的范畴及其理论意义1.对物质认识广度和深度不同●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定义:实物●特点:非科学性(猜测)直观、朴素性●关键词●五行说气一元论●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火●万物生于水●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①把物质归结于原子(或基本粒子)②认为原子的属性就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共同属性●机械性(别名:机械唯物主义)●人是机器生命是架化学机器●形而上学性(方法论上的)●孤立、静止的观点去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不彻底性(半截子唯物主义)●自然界是唯物的,人类社会是唯心的●现代辩证唯物主义●从无限多样的物质现象中抽象出共同的本质,从哲学上作了最高概括●客观实在性(马克思的物质观)●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2.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恩格斯●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哲学物质概念●共性●具体物质形态●个性●列宁●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①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②人通过感觉感知的●③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④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意义●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物质特性●物质的唯一也是共同特性: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3.马克思主义物质的理论意义●1.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界限●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注●一元论:世界只有一个本原●彻底的唯物主义=唯物主义自然+唯物主义历史观(四)物质的根本属性(存在方式):运动1.运动●定义: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特点●物质在干嘛?在运动●是谁在运动?是物质●内容●唯物主义运动观●物质√运动√●唯心主义运动观●意识√运动√●唯物主义形而上●物质√运动×2.静止●定义:①空间位置②根本性质暂时不变运动特殊状态●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认识静止的意义●①是人们认识和利用事物的前提●②是过去运动的结果和未来运动的出发点●③是理解和衡量运动的尺度3.运动与静止●1.运动:绝对的、无条件的、变动性●2.静止:想对的)有条件的、稳定性●3.运动与静止:相互依赖、渗透、包含●4.事物的矛盾运动:运动+静止(任何一个事物既是运动又是静止)(五)物质运动的基本存在形式:时空(先有物质运动后有时空)1.时间●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一维性客观的●一维性——不可逆2.空间●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三维性客观的●三维性——可逆3.时空与物质运动的关系●物质的存在形式:运动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空●物质运动不可分割●具体物质形态时空:有限●时空具体特性是相对的●整个物质世界时空:无限●时空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4.固定搭配●客观无条件●相对有条件(六)实践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1.从实践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2.社会的形成●靠实践●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分化的历史前提——实践●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统一的现实基础——实践3.社会的发展●靠实践●①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朋友圈)●②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生活圈)●③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动力源)4.环境问题●实质●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失衡——不恰当的实践●怎么办●①合理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②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③遵循自然规律(七)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1.意识起源●自然界进化出人脑●①一切物质都有的反映特性(eg水滴石穿)●②低等生物刺激感应性●③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④人类的意识(人类特有)●人类社会实践●劳动——决定作用●语言——促进作用(语言本身是客观的,语言内容主观)2.意识本质●①意识到底是不是物质——不是物质更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信息主观加工的结果)●意识是特殊的物质×●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的产物√●意识是人脑汁液的产物×●意识是由人脑自生的×●鬼神的观念是人们对对鬼神的虚幻反映×●鬼神观念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歪曲反映✓●鬼神观念可以从客观世界中找到原型✓●②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因为来源于客观的物质世界)●③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因为每个人大脑加工的形式不一样)3.对物质的反作用(能动作用)●目的计划性●创造性●指导实践●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4.意识与人工智能●内涵●①人的部分智能活动机器化,人类智能的物化●②实质是对人脑组织结构与思维运行机制的模仿●关系●①意识能动性的一种特殊表现,人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现实化●②意识已经发展到能够把意识活动部分的从人脑中分离出来物化为机器的物理运动从而延伸意识器官功能的新阶段●不能取代●①人类意识包括了知情意,但人工智能智能对理性智能扩展●②社会性是人类固有的本质属性,人工智能本质上是机器●③人类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机器语言的本质是数字或规则地操作符合●发展●①开放客观的态度,观察和思考未来●②加强防范,规范引导5.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统一●规律●定义●事物运动发展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特点●客观的(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都是客观的)●区别●自然规律:盲目的,无意识的(不需要人的参与)●社会规律:有意识的(有人的参与——人的活动规律)●面对规律●不可以做●改变规律本身●藐视规律、忽视规律●消灭、发明规律●可以做●发现规律、认识规律、利用/驾驭规律●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eg水在海拔高的地方沸点度数不一样)●处理好主客观直接的关系能动+实践●①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②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③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发挥能动性的前提实际+实践●①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③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6.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内涵●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是物质的,他们的共同之处——客观的(世界统一于物质)●原理内容●①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物质●②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性(世界万物的共同之处:都是客观的)●③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万物既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原理体现●①自然界是物质的(自然界是客观的)●②意识统一于物质(意识是客观的)●③人类社会也统一于物质(人类社会是客观的)●第一,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第二,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是物质性活动●第三,人类社会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最能体现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理论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成为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世界观●实践意义●从事一切工作的立足点,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原)必考知识点总结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原)必考知识点总结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原)必考知识点总结考点1:运动和静止,时间和空间(选择题)运动观:1、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2、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3、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4、静止是运动的衡量尺度/标准。

5、静止是过去运动的结果和未来运动的开始。

时空观:1、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2、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考点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上。

从意识的起源来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也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意识的能动作用,即人特有的积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反映世界具有自觉性、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考点3:联系的内涵和特点联系具有一系列特点:①联系具有客观性。

②联系具有普遍性。

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其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即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

其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

其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成分或环节,并通过它表现出联系的普遍性。

考研政治马原高频考点

考研政治马原高频考点

考研政治马原高频考点考研政治马原高频考点一、哲学基本问题恩格斯——“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1、思维和存在何者第一性: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

2、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划分为可知论和不行知论。

3、根据对世界存在状态不同的理解,划分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进展的观点看问题,认为进展的根本缘由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坚持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二、意识观1、意识产生的条件:(1)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没有人脑就没有意识);(2)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进展中起着确定性的作用。

2、意识的本质: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马克思:“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三、实践观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2、实践的特征:直接现实性;自觉的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3、实践的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实践(最基本);社会政治实践;科学文化实践。

4、实践是人类的存在方式。

四、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中的实质和核心1、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别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同一性是以差异和对立为前提的,是包含差异和对立的同一。

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确定的。

2、矛盾的普遍性,即所谓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一切科学认识的首要前提。

3、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

考研政治马原理知识点总结

考研政治马原理知识点总结

考研政治马原理知识点总结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1.1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统一体,要把握事物的矛盾运动和发展过程。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是在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变革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的。

1.2 基本矛盾和基本矛盾的运动规律•基本矛盾是事物内部统一体的两个对立面,通过矛盾的斗争推动事物的发展。

•基本矛盾的运动规律包括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区分,以及主要矛盾的转化为次要矛盾,新的主要矛盾的产生等。

1.3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实践是人们对客观世界改造的过程,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的标准。

•认识是人们对客观存在进行反映和理解的过程,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

2.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论和国家理论2.1 社会的历史发展规律•社会的历史发展规律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的核心内容,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在社会领域的具体体现。

•社会的历史发展规律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等。

2.2 阶级和阶级斗争•阶级是由于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和财富的分配而形成的,阶级之间存在矛盾和利益冲突。

•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通过阶级斗争,社会上层建筑得到改变,实现新的社会秩序。

2.3 国家的本质和作用•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和机构,是一种阶级压迫的产物。

•国家具有保护阶级利益、维护社会秩序和管理社会事务等职能。

3.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3.1 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和发展阶段•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包括社会公有制、按劳分配、商品生产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包括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高级阶段是实现共产主义的阶段。

3.2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经济制度和运行机制•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制度。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运行机制包括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

3.3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指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产生和发展的思想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等内容。

考研马原知识点总结

考研马原知识点总结

考研马原知识点总结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中国考研政治科目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一部分,通常称为“马原”。

考生在备考过程中,需要熟练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和核心观点,以便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本文将对一些重要的马原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归纳,供考生参考。

一、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和核心。

它认为社会的发展历程是一个辩证的过程,社会的变革是必然的、客观的。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是阶级斗争,而阶级斗争受生产力发展的制约。

马克思主义将社会发展分为几个阶段,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

此外,历史唯物主义还提出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发展方向。

二、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强调事物的发展是由矛盾推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源泉。

辩证唯物主义包括了若干基本原理:1.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任何事物都包含着内部的矛盾,这是事物发展的原动力。

2.事物的质量和数量矛盾:事物发展的质变和量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3.否定之否定: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它们会经历由肯定到否定再到肯定的过程。

三、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是对事物发展规律的科学研究,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事物的发展是不断前进的,但同时也会经历周期性的波动。

2.事物的特殊规律:不同类型的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具备不同的规律性。

3.显性与潜性:事物发展的过程中,有些特定因素对事物的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而有些则是次要的。

四、唯心主义与物质主义的辨析唯心主义与物质主义是哲学上的两大流派,它们的根本分歧在于对事物本质的理解不同。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能创造物质,而物质主义则认为物质决定意识。

马克思主义坚持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认为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但终究受物质的制约。

五、阶级和阶级斗争阶级是由于生产方式不同而产生的,它是一个社会生产过程中的群体。

考研政治马原16个原理核心考点

考研政治马原16个原理核心考点

考研政治:马原16个原理核心考点注:这16大原理,唯物论部分有2个,辩证法部分有6个,认识论部分有6个,唯物史观部分有2个。

一、唯物论原理原理1 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原理内容】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2.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主观能动性):①自觉性、目的性和计划性。

②能动创造性。

③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④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

3.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关系:①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土,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③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4.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①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

③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有时在第二问出现)【方法论意义】既要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实事求是;同时又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二者结合起来。

原理2 实践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原理【原理内容】1.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2.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是社会生活的本质,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分化与统一的现实基础。

通过劳动实践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它们的和谐统一,是人类必须面对的永恒主题。

如何处理(环境问题)是人们实践活动方式和水平的反映。

(环境问题)是由于人类实践活动方式不当所造成的。

【方法论意义】我们必须转变实践活动方式,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这种物质变换。

二、辩证法原理原理1 事物普遍联系原理【原理内容】1.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的联系之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孤立地存在,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事物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实现的。

2.事物的相互联系即相互作用构成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

3.人们能够发现事物的固有联系,并能动地建立新的联系,进而利用这种联系来促进事物的良性发展。

考研政治马原部分重要知识点总结

考研政治马原部分重要知识点总结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考点1 马克思主义的含义(1)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可以从它的创作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它的阶级属性,它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等不同角度去理解。

(2)马克思主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狭义地讲,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广义地讲,马克思主义还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3)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三者是一个完整的整体,不可分割。

考点2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1)客观条件: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条件和基础。

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及其对科学理论指导的强烈需求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2)主观条件: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考点3 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发展(1)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产生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这种发展,除了马克思恩格斯自身的不断充实和完善外,其后首先是由列宁等在领导俄国革命中实现的。

(2)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考点4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立场、理论品质以及社会理想(1)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2)政治立场: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①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

②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

③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3)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考研政治马原必背知识点

考研政治马原必背知识点

考研政治马原必背知识点考研政治马原必背知识点(一)一、内容和形式原理:(1)内容和形式是揭示事物内在要素同这些要素的结构和表现方式的关系范畴。

(2)内容是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是事物存在的基础。

形式是内容诸要素相互结合的结构和表现方式。

(3)内容和形式是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

任何事物的内容都有一定的形式,任何形式也都有一定的内容,没有无内容的空洞的形式,也没有无形式的纯粹的内容。

事物的内容是无限丰富的,事物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4)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

当形式适合内容时,对内容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当形式不适合内容时,对内容的发展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

方法论:在把握内容和形式这对范畴时,既要重视内容,根据内容的需要决定形式的取舍、改造和创新;又要善于运用形式,发挥其积极作用,利用和创造必要的形式,适时地抛弃与内容不相适应的形式。

二、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及其关系原理:(1)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2)客观辩证法是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即客观事物本身的辩证运动和发展规律。

主观辩证法是指人类认识和思维中的辩证法,即认识和思维的辩证运动和发展规律,亦称为概念辩证法。

(3)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关系: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

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在本质上是统一的。

方法论:第一,唯物辩证法为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根本的观点和方法。

第二,唯物辩证法的方法同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是一致的,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运用到思维和工作中就成了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其中,矛盾分析方法居于核心地位,是根本的分析方法。

考研政治马原必背知识点(二)一、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原理:(一)主体和客体是反映被反映、改造被改造相互作用的关系。

主体是反映者、改造者,客体是被反映者、被改造者。

主体能动地改造客体,即主体作用于客体;同时客体也作用于主体,即主体在改造客体时能动地反映客体。

考研政治马原知识点精心整理

考研政治马原知识点精心整理

考研政治马原知识点精心整理一、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条件a)社会根源b)阶级基础:无产阶级在反抗资本阶级的斗争中c)思想:法、英、德的三大工人运动●直接的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自然科学前提: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d)有关著作●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合作《神圣家族》●奠定了思想基础《德法年鉴》●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德意志意识形态》●标注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共产党宣言》●”工人阶级的圣经”——《资本论》●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反杜林论》2.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和当代价值a)科学性b)革命性●人民性●实践性●发展性二、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1.哲学的基本问题a)物质与意识何为第一性●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b)意识能否正确认识物质●可知论●不可知论:不彻底的唯心主义2.物质a)定义: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概念从这些总和中抽象出来●共性与个性、具体与抽象、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b)共同特性(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不以人的意识而改变,人类无法改变其客观性c)存在方式(根本属性):运动●运动与静止的关系: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以外什么都没有●运动着的物质存在形式:时空●时间的特点:一维性(不可逆)●空间特性:三维性、伸张性d)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对立统一)●物质是什么●意识是什么●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从本质来看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e)规律●定义: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客观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实践●规律——能动(目的)●必然——偶然●真理尺度——价值尺度●合规律性——合目的性●社会历史趋向性——人的主体选择f)人工智能:不能真正具有人的意识g)马克思在哲学史上的两大贡献●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h)马克思在理论上的两大贡献●历史唯物主义●剩余价值学说: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i)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世界的本原是一个●在于它的物质性,基础是物质●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单一的无差别的统一●理论意义●辩证唯物主义最基本、最核心的观点。

考研政治大题背诵资料整理(马原)

考研政治大题背诵资料整理(马原)

马原部分其中需要各位考生背诵的大题考点包括:联系、发展、矛盾(统一性、普遍性、特殊性)、辩证的否定观,五个范畴:原因结果、现象本质、必然性偶然性、可能性现实性、形式内容。

1、联系:原理: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都不能鼓励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

联系具有客观性,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和其他事物联系着而存在的,这是事物的客观本性。

启示:在人们的日常活动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具体联系,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在实践中是否正确的把握世界的普遍联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成为实践成败的根本标志。

2、真理与谬误:原理:真理与谬误、成功与失败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他们互相包含又能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启示:通过辩证思维,发挥主观能动性,全面地、发展地看问题,创造条件化失败为成功。

(透过现象揭示本质,善于从偶然中发现必然)3、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原理: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中包含共性。

人们的认识就是从个别到一般,再到个别的过程。

启示:1、要注重实践,从中吸取智慧;2、透过现象揭示本质,善于从偶然中发现必然;3、要能够举一反三的认识和处理各类事物。

4、矛盾:原理:矛盾是客观、普遍存在的,要正式矛盾,不要回避矛盾;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全面地、具体地分析矛盾;不同方法解决不同矛盾是辩证法的基本要求,要用正确的方法去化解矛盾。

5、感性与理性认识:原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人在实践中通过感官对事物外部形态的直接的、具体地反映;理性认识是对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通过思维对事物内部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感性认识的局限性是只反映了事物的现象、片面的外部联系。

而认识的任务要求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所以必须实现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

考研政治材料马原分析题十大考点汇总

考研政治材料马原分析题十大考点汇总

⽆忧考为⼤家整理的考研政治材料马原分析题⼗⼤考点汇总,供⼤家学习参考!
教材考点1 意识观
意识产⽣的条件;意识的本质: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

教材考点2 运动观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时间和空间的特性。

教材考点3 实践观、⼈与⾃然
实践的特征;⼈与⾃然的关系;⾃然界和⼈类社会的分化和统⼀
教材考点4 联系与发展
联系的特征;发展的实质;判断新事物的标准。

教材考点5 对⽴统⼀规律
⽭盾的同⼀性和⽃争性关系原理;⽭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

教材考点6 质量互变规律
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教材考点7 实践和认识
实践和认识的关系;认识的本质
教材考点8 真理的特征
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具体性。

教材考点9 社会发展动⼒
社会基本⽭盾;阶级⽃争;⾰命;改⾰;科学技术。

教材考点10 剩余价值论
资本有机构成;资本主义⽣产过程的⼆重性;提⾼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法。

考研政 治马原知识点总结

考研政 治马原知识点总结

考研政治马原知识点总结考研政治中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称马原)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对于理解和把握整个政治理论体系具有基础性的作用。

以下是对马原知识点的详细总结。

一、哲学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其二,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决定意识。

唯物主义在历史发展中经历了三种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如金、木、水、火、土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原子,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唯心主义则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决定物质。

唯心主义分为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作本原的东西。

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

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辩证法坚持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则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包括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相辅相成,共同推动事物的发展。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包含普遍性。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考研政治马原历年所占分值及增删考点详解

考研政治马原历年所占分值及增删考点详解

考研政治马原历年所占分值及增删考点详解按照“考试大纲”规定,“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概论”课程在考研政治中所占分值比重约为22%。

在近6年的考研中,其所占分值分别为22、22、24、24、24、24分,其中:(一)马克思主义哲学2010年考18分:单选2道(2分)、多选3道(6分)、分析1道(10分)2011年考14分:单选2道(2分)、多选1道(2分)、分析1道(10分)2012年考18分:单选2道(2分)、多选2道(4分)、分析1道(12分)2013年考14分:单选2道(2分)、多选1道(2分)、分析1道(10分)2014年考16分:单选2道(2分)、多选2道(4分)、分析1道(10分)2015年考18分:单选2道(2分)、多选3道(6分)、分析1道(10分)(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2010年考3分:单选1道(1分)、多选1道(2分)2011年考5分:单选1道(1分)、多选2道(4分)2012年考4分:单选2道(2分)、多选1道(2分)2013年考6分:单选2道(2分)、多选2道(4分)2014年考6分:单选2道(2分)、多选2道(4分)2015年考5分:单选1道(1分)、多选2道(4分)(三)科学社会主义2010年考1分:单选1道(1分)2011年考3分:单选1道(1分)、多选1道(2分)2012年考2分:多选1道(2分)2013年考4分:多选2道(4分)2014年考2分:多选1道(2分)2015年考1分:单选1道(1分)2016年考研政治大纲解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部分)2016年考研政治大纲变化是比较大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今年全国高校的政治理论统一教材重新进行了修订,这次修订体现了十八大以来,尤其是2014年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战略,以及取得的一些重大的理论创新成果,变化幅度是比较大的。

新增的考点,要高度重视,因为新增的考点往往会隐藏到考试命题中。

考研马原知识点整理

考研马原知识点整理

考研马原知识点整理●导论●马克思主义的内涵和构成●内涵●创立者●内容 #考点●目的●立场●意义●构成●马哲●基础,方法●政经●主体(资本论)●科社●目的,归宿●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 #选择●立场●无产阶级,人民●观点●自然,社会,人类(唯物史观只有社会人类)●基本方法●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来源 #选择●世界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马克思主义问世标志:《共产党宣言》●产生条件●社会根源/经济社会基础●阶级基础/实践基础●思想渊源● #扩展马恩列著作●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首次阐述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共产党宣言》●无产阶级政党的第一个党纲●《法兰西内战》●总结巴黎公社经验教训●《资本论》●剩余价值学说●《哥达纲领批判》●丰富科社主义学说●《德法年鉴》马恩●唯心变唯物,革命民主主义变共产主义,创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前提●恩格斯●《反杜林论》●全面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代表作之一●列宁●《国家与革命》●为正确指导无产阶级革命斗争所写●《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粉碎唯心主义对辩证唯物主义的进攻●《论欧洲联邦口号》《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指出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

得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资本主义国家胜利”●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科学性●马克思主义独有独有特征,“正确反映”●革命性●彻底批判,但不全部否定。

无产阶级立场●实践性●独有特征●人民性●人民至上的政治立场,人民性以阶级性为基础●发展开放性●与时俱进● #考点●鲜明特征5个●独有特征:科学+实践●强大生命力:科学+革命+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马哲●哲学基本问题 #选择●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意识和物质)●第一性●唯物主义:物质第一性●唯心主义:意识第一性●同一性●可知论,有同一性(意识可以认识物质)●不可知论,无同一性(不能或不能完全认识)●二元论:都有第一性●不彻底的唯心主义●3唯物和2唯心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五行说●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粒子(机械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是一切客观存在●马克思把人类历史当物质●第一大历史贡献:唯物史观●主观唯心主义:人的意识(我思故我在,王阳明)●客观唯心主义:客观精神(上帝说,道家学说)●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联系,全面,发展,矛盾的辩证法●马克思首次把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结合●第二大历史贡献:辩证唯物主义●孤立,片面,静止,无矛盾的形而上学●辩证唯物论●回答了(世界是什么?)的问题●唯物辩证法●回答了(物质世界怎样存在?)的问题●认识论●回答了(人类如何认识世界?)的问题●唯物史观●回答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问题●1.辩证唯物论●物质观(本源) #选择●物质范畴●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定义方式: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物质与物的关系:抽象与具体●物质与运动●运动概念:变化;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关系:不可分割,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在运动●错误观点:脱离物质的运动是唯心主义,脱离运动的物质导致形而上学●运动与静止●静止概念:空间位置和根本属性暂时未变(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关系:对立统一●相互区别●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性●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性●相互联系●动中有静,静中有动●错误观点●夸大静止导致形而上学,夸大运动导致诡辩论●物质运动与时空●时空概念:时间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空间特点是三维性●关系:不可分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研政治之马原历年考点考点一:哲学基本问题 恩格斯——“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1.思维和存在何者第一性: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

2.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3.根据对世界存在状态不同的理解,划分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坚持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考点二:意识观 1.意识产生的条件:(1)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没有人脑就没有意识);(2)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意识的本质: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马克思:“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 考点三:实践观 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2.实践的特征:直接现实性;自觉的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3.实践的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实践(最基本);社会政治实践;科学文化实践。

4.实践是人类的存在方式。

考点四: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中的实质和核心 1.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同一性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是包含差别和对立的同一。

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2.矛盾的普遍性,即所谓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一切科学认识的首要前提。

3.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考点五:实践和认识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1.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

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认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认识特别是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有两种情况:一是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会使实践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效果;二是错误的认识误导实践时,就会对实践产生消极的乃至破坏性的作用,使实践失败。

考点六:认识的本质 1.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另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

唯物主义哲学坚持反映论的立场,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唯心主义哲学颠倒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把认识看作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

这就割断了认识同客观现实的联系,否定了认识的客观依据,陷入了主观随意性。

2.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与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区别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第一,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第二,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

第三,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

考点七:认识的过程 (1)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第一次飞跃)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人在实践中通过感官对事物外部形态的直接的、具体的反映。

它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通过思维对事物内部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以及假说和理论等形式。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两者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①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

②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工制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2)理性认识到实践(第二次飞跃) 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第一,要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要把关于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同主体需要和利益的认识结合起来,形成正确合理的实践观念。

第三,要把理论的正确性与现实的可行性统一起来。

第四,理论必须被群众掌握,内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考研政治里的那些“第一”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1894年11月孙中山组建了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 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到新的阶段。

1906年12月萍浏醴起义是同盟会成立以后发动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1912年3月,临时参议院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

南京临时政府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

李大钊是中国的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李大钊发表的《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向中国人民第一次正确地阐述了十月革命的性质——十月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之上之革命。

1920年8月,中国第一个共产党组织在上海建立,会议推选陈独秀为书记。

1920年11月,上海党的组织创办了半公开的《共产党》月刊。

这个刊物第一次在中国树起共产主义大旗,指明了中国革命的共产主义方向。

1920年11月,共产主义小组领导的第一个公会——上海机器公会宣告成立。

中共二大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国民党一大的成功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1928年12月,毛泽东在井冈山主持制定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第一个土地法,以立法的形式,首次肯定了广大农民以革命手段获得土地的权利。

1937年2月国民党召开五届三中全会,第一次在会议文件上写上了“抗日”的字样;七七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发表抗日通电,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国共亲密合作,把日本侵略者驱逐出中国。

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确定了准备抗战的方针”。

9月国民党公布了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

至此,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平型关大捷是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1940年中共中央创办的延安自然科学院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开展自然科学教学研究的专门机构。

1949年,政协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当时全国人民的大宪章,起临时宪法的作用。

1954 年人大一届通过第一部《宪法》。

共产党的重要会议大汇总1.党的一大 时间:1921年7月 文件:《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决议》(一大立党,二大立纲) 贡献: (1)提出党的奋斗目标; (2)确定革命对象。

(3)中共诞生,并提出了最高纲领、2.党的二大 时间:1922年7月 成就:制定了当时党的最低和最高纲领。

消内乱,打军阀,建和平最高纲领---共产主义;最低纲领---民主共和国;提出了最低纲领 (1)主观上:马中结合;国情认识 (2)客观上:时局变化;列宁帮助 意义:(1)分析社会和革命性质、对象、动力、前途; (2)明确两步走-民主和社会主义革命; (3)第一次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4)彻底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3.党的三大 时间:1923年6月 成就:(1)国共合作,党内合作, (2)提出"真正的平民政权"; (3)建立各民主阶级的统一战线。

"左"右两种错误倾向---陈右倾,提到但没有做斗争。

贡献:提出党的奋斗目标4.党的四大 时间:1925年1月 讨论问题: (1)无产阶级领导权; (2)工农联盟 成就: (1)提出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工农联盟; (2)国民党分为左、中、右(扩左、争中、反右);工农运动; (3)明确将资产阶级分为买办官僚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5.党的五大 时间:1927年4月 成就:纠正陈的机会主义; 提出"工农小资产阶级的民族独裁制"6.党的六大 时间:1928年6月 成就:没收一切土地,依靠贫雇、联合中农;批判王"左"右倾和陈右倾 意义:(1)肯定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的社会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确定①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②中心任务:工农民主专政的实现和发反帝反封建;③革命的力量:工农阶级;④革命的前途:社会主义;⑤革命的形势:两个高潮之间,新的高潮即将到来 (2)批评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和王明左倾盲动主义,提出加强党的无产阶级基础 (3)缺点:对中间阶级的作用、反动势力内部的矛盾缺乏正确认识的估计和政策 (4)仍旧把城市工作放在全党工作的中心7.古田会议 时间:1929年12月 讨论问题:人民军队的建设问题。

8.遵义会议 时间:1935年1月 成就:(1)讨论军事路线和组织路线问题 (2)确立毛泽东的领导核心 (3)是幼年党向成熟党转变的标志。

9.瓦窑堡会议 时间:1935年12月 成就: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

10.洛川会议 时间:1937年 成就:通过《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决定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即人民战争路线),决定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

11.党的七大 时间:1945年4月 内容:(1)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报告,提出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民主的联合政府; (2)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3)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意义: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12.党的八大 时间:1956年9月 内容:(1)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变化:国内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2)提出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