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说课比赛金奖课件
《赤壁赋》优秀课件
艺术特点
赤壁赋运用了细腻的描写、生动的对比和抒情的语言,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情感氛围。
文学价值
《赤壁赋》不仅描绘了历史事件,还表达了对友情、忠诚和自然之美的赞美, 具有深远的文学价值。
影响和传承
赤壁赋对后世影响深远,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作品,并对后来 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现代意义
《赤壁赋》在当代依然有着重要的意义,它让我们反省历史、珍惜友情,并对团结、智慧和勇气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赤壁赋》优秀课件
《赤壁赋》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描绘了东吴举。
背景介绍
纪念三国时期著名战役赤壁之战,包括水草丰美、独特的地形等背景信息。
作者简介
赤壁赋的作者是唐代文学家苏轼,他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政治家和书法家, 广泛受到敬仰。
主要内容
赤壁赋说课比赛获奖稿ppt课件
从历史人物中来(人生无常)
从个人境遇中来(人生苦短)
小结: 悲在江月无穷,人生须臾。
14
文章第三段描写了那些景物?作者是怎
三
样将情与景结合在一起的?
理
解
明确:通过“客曰”,由眼前的“江
领
水”“明月”想到曹操,是写景;再由
悟
文武兼备的曹操“而今安在哉”,揭示
人生短促之“悲”,是议论;引出曹操,
更见己身之渺小,自然生出“哀吾生之
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是抒情。
由理想(挟飞仙,抱明月)现实(不可 骤得)的矛盾生悲 ,于是托遗响于悲风,
景与情紧密融合
15
四
速读文章第四段,说说作者借江上
领 悟 哲
清风、山间明月抒发了什么感情, 阐发了怎样的哲理,请结合原文内
理
容作答
16
作者丢开个人愁怀,以江水明月作比,说明世间 万物和人生,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 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 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存在 的,不必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不必 谈人生的短促,而应保持豁达乐观的态度,阐发了 变化与永恒的辩证哲理;
从“取与不取”的角度,大自然是个无穷宝藏, 可以作为人们的精神寄托,不取官位名利,而取无 穷的自然万物(明月清风),为“吾生”所享用,从 中得到乐趣。意思是要“随遇而安,寄情山水,融 入自然”——这是作者面对人生之苦的解脱之道。
17
四
一度下狱,三度贬官。命运多舛,
领 悟 哲
生活坎坷。但他既没有像贾谊那样 “抑郁而终”,也没有像陶潜那样
23
1.当你遇到挫折或不幸的时候,
布 我们怎样对待?请结合本文和你的
赤壁赋全省一等奖公开课精品课件
赤壁赋全省一等奖公开课精品课件一、教学内容《赤壁赋》出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本节课主要围绕课文第一、二自然段进行教学。
详细内容包括:文章背景、字词解释、句式分析、文章主题及艺术特色。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赤壁赋》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2. 领悟文章主题,体会作者的情感和艺术表现手法,培养审美情趣。
3.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他们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文章句式的理解和分析,艺术特色的领悟。
教学重点:字词解释,文章主题的把握,情感体验。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原文、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赤壁古战场的图片,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背景介绍:介绍作者苏轼,讲解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
3. 课文阅读:学生齐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4. 字词解释:讲解课文中出现的重点字词,帮助学生理解。
5. 句式分析:分析文章中的特殊句式,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
6. 主题探究: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找出关键词句,把握文章主题。
7. 艺术特色:分析文章的艺术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8. 例题讲解:结合课文内容,讲解典型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9.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赤壁赋》2. 主要内容:作者:苏轼背景介绍:赤壁之战字词解释:略句式分析:略主题:怀古咏史,抒发感慨艺术特色:借景抒情,对比映衬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解释下列词语:赋、对仗、排比、夸张、比喻。
分析文章中的对比映衬手法。
体会作者的情感,用自己的话表述。
2. 答案:解释词语:略分析对比映衬:文章通过对比赤壁战场的今昔景象,映衬出历史的沧桑和人生的无常。
体会情感:作者通过对赤壁古战场的描绘,表达了对英雄豪杰的敬仰之情,以及对人生无常、历史沧桑的感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赤壁赋省级优质课一等奖公开课原创课件获奖
个人渺小
1、你能看出作者悲伤的原因吗?
第二重原因:个人渺小 人生短暂 世事无常
到这里如果文章结束,那就不是苏轼了他的伟大之处在于能 够在这种无路可走的时候,找到一个突破口,从而超越自己, 从而也就超越了别人正如莫泊桑所言:人的一生,不像你想的 那么好,也不像你想的那么坏关键看你如何突围。
苏轼(公元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 今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 称“三苏”,同为“唐宋八大家”成员。
诗词文赋书画样样精通: 苏轼在诗歌创作方面成就显著,与黄庭坚齐名,人 称“苏黄”。
苏轼在词的创作上表现更加突出,与辛弃疾一 同开创了豪放词风,人称“苏辛”。
在散文创作方面是“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愈 、柳宗元、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欧阳修、 曾巩。
2、这里的“喜”和开头的“乐”内涵一样吗?区别是什么?
乐:面对突来的美景的欣然反应,未经思考的接受,侧重感官 的体验如同当今很多人登山后的“啊……啊……”但我们已经 看到“乐极生悲”
喜:是理性思考之后达到的一种精神的解脱,是感情淬火后发 自内心的欣喜,这里的喜是“喜从悲来”
古往今来,许多文人面对宇宙和历史时都感到短暂悲哀:
那么,当我们的生命中出现了“阴晴 圆缺”时,应该怎么办呢?
面对亡国的悲痛,屈原选择了投身汨罗。
面对官场的黑暗,陶渊明选择了“采菊东 篱下,悠然见南山”。
面对权贵的淫威,李白选择了“安能摧眉 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那么面对命运的不公,苏轼又是如何选择,如何 取舍的呢?这节课就让我们共同走进苏轼的千古名 篇《赤壁赋》。
宋初四大书画家:苏(轼)、黄(庭坚)、米(芾) 、蔡(襄)
赤壁赋课件优质课公开课一等奖获奖课件
深度研学
一位智者,妙语点化人生…… 1.探究:如果让你们朗读这一小节,应该以怎样的语气来读?
深度说说看,苏轼又是怎样的一个善劝而自劝的人呢?
深度研学
一江秋水,承载喜笑悲愁 解读文本中的“喜”、“笑”,结合苏轼的这段人生经历,深 度剖析苏轼的思想,还原一个最真实的人物形象。
简介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 称苏东坡、苏仙。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 山市)人。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人,美 食家,豪放派词人代表。中国文学史上少有的全才。
“苏黄”、“苏辛” “欧苏”“唐宋八大家” “宋四家”之一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简介
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 贬黄州任团练副使。1082年,被贬黄州已经两年。名义上 任团练副使,实则等于充军。作者因内心愤慨不平,借助 诗文以抒发感慨。这年七月十六日和十月十五日,苏轼又 两次乘舟游湖北黄冈的赤鼻矶,写下了著名的前后《赤壁 赋》。
乐
深度研学
一曲箫声,打破夜色的宁静 江面上渺渺箫音,打破了夜色的宁静,画面中既 有客在船头吹奏凄婉而孤独的苦箫,又有苏子时而正 襟危坐的姿态以及时而凝视远方的叹息。
深度研学
1.用箫音和画面伴随一位学生朗读第二小节,其他学生置入 情境、闭上眼睛想像,借助文本说说:箫音中传递了哪些信 息?苏子的心情?
看能否抓住每句的引领性动词,读出天马行空、汪洋恣 肆的情感,读出无以解脱、难以释怀的愁绪与无奈——即要 读出苏轼散文的风格来!具体说,要读出“破、下、临、横 ”的贯虹之气,读出“侣、友、驾、举”的超然之胸,读出 “寄、渺、哀、羡”的阔宽之怀,读出“挟、抱、托”的梦 幻与沉醉。
深度研学
一位士子,难以释怀的叹息…… 2.结合文本内容以及当年苏轼高中进士时仁宗皇帝褒奖他的 话,说一说:当年春风得意的他,此时又为何叹息?
《赤壁赋》(公开课一等奖) (4)ppt课件
‖诵后感知
作者思路怎样,全文以什么为线索? 感情线索:乐-悲-乐 时间顺序:月初出—东方既白 叙事线索:夜游—听曲—主问客答—主辩—客喜
16
17
“主”缘何而悲:
美
客
人
倚
可
歌
望
而
难
和
↓↑
即
,
, 理
内因
外因
箫 声
想
哀
难
怨
以
悲
实
凉
现
。 何为其然也?
18
19
‖全文梳理
20
‖艺术特点
1、景、情、理融于一体
写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东山,徘徊 斗牛;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抒情: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 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议论:水,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月,盈虚 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变,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不变,物与我皆无尽。
21
2、散体文赋 苏轼的散体文赋,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 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骈 词俪句,整散结合;句式长短不齐,用韵错落有致。
骚赋:以楚辞为源头 大赋(汉):以铺张渲染为能事,排列许多怪异 生僻的词汇,鸿篇巨制,繁缛富丽。 小赋:抒情咏物 骈赋(魏晋南北朝):受骈文影响,讲究对仗工 整。 律赋(唐):科举中写赋,按照诗歌声律,除句 式对偶 外,还限制用韵,规定平仄配合,音律谐和。 文赋(宋):打破声律限制,加入散文特点。
6
清风徐来
白露 遗世独立
1、游
月出
写景 乐
水波不兴
水光 羽化登天
怨慕
2、乐 歌 箫声
承上写“乐”启下写“悲”
赤壁赋课件(优质课一等奖获奖)
2.(1)文章第二段作者的感情从乐到悲, 悲从何来?
(1)来自作者遭受贬谪后的苦闷,触景 生情,见茫茫月色江水,产生知音天各一 方之叹,在“扣舷而歌”中,已包含淡淡 的哀愁。 (2)来自客人幽怨悲凉催人泪下的洞箫 声。
香草美人
最早出自屈原《离骚》 香草美人:1、高洁的品质
2、圣明的君主 3、美好的理想
• “乌台诗案”,是一个有名的文字狱,也是一个冤狱。
• (注:乌台,指的是御史台,是专任弹劾百官的中央机 关。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上有很多乌鸦,所以人称御史 台为“乌台”,也戏指御史们都是乌鸦嘴。)
• 写作背景: 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在这里,他经
常来赤壁矶头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1082年,苏轼 又来到赤壁。这时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 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也付之东流,不 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 古》。这年七月十六日和七月十五日,苏轼又两次舟游 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后赤壁 赋》。前后《赤壁赋》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有着深远的 影响。它为以后的戏曲、绘画、雕塑等提供了创作的题 材。宋代画家李公麟、明代画家唐寅都画过苏轼舟游赤 壁的画。
结构
一层:夜游之乐 1.泛舟赤壁,襟怀开朗 二层:乐极悲来 2.饮酒放歌,箫音怨慕 3.慨叹人生,苦短失意 三层:因悲生悟 4.苏子作答,妙语解颐 5.主客尽欢,忘情尘世
情感
(乐)
(转悲) (悲)
(转喜) (乐)
寂寞让苏轼如此美丽, 寂寞让苏轼如此成熟。 与其说是苏轼成全了赤壁, 不如说是赤壁成全了苏轼。
苏轼
自
题 黄 问 身 心
州 余如似
惠 州 儋
平 生 功
不 系 之
《赤壁赋》ppt课件(一等奖)
苏轼的绘画
木石图卷 古木竹石图手卷
苏轼对后世影响
• 苏轼体现了宋代的文化精神。 • 从文学史的范围来说,
1. 苏轼的人生态度成为后代文人景仰
的范式:进退自如,宠辱不惊。
2. 苏轼的审美态度为后人提供了富有 启迪意义的审美范式。
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 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 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 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 者,是瑜珈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 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 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 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 开玩笑的人。
文赋之美
以文为赋 主客对话,以客衬主 换韵自由,疏密相间 骈散结合,错落有致
特别的文赋
翻译课文
(一)壬戍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 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 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既望:农历每月十五日为“望”,十六日为“既望” 属客:劝客人饮酒。属:通 “嘱”,引申为劝酒 明月之诗:指《诗经·陈风·月出》 窈窕之章:指《月出》篇中《月出皎兮》一章
苏 轼 楷 书
“天下第三行书” 黄州寒食诗帖
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
《前赤壁赋》 卷 纸本 行楷书 23.9X258cm 台北故宫博物院 藏
天下第一行书 ——王羲之 《兰亭集序》
天下第二行书 ——颜真卿《祭侄稿》
苏轼的绘画
• 善画竹石。 • 主张“神似”。同王维,提倡“诗中有
画,画中有诗”。
竹石图卷
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旷 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为豪放词的创始人
世 书法:为宋初四大书法家,
奇 才
赤壁赋说课比赛获奖稿省名师优质课赛课获奖课件市赛课一等奖课件
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旳感叹,是抒情
。由理想(挟飞仙,抱明月)现实(不
可骤得)旳矛盾生悲 ,于是托遗响于悲
风,景与情紧密融合
四
速读文章第四段,说说作者借江上
领 悟 哲
清风、山间明月抒发了什么感情, 阐发了怎样旳哲理,请结合原文内
理
容作答
作者丢开个人愁怀,以江水明月作比,阐明世间 万物和人生,既有变旳一面,又有不变旳一面。从 变旳角度看,天地万物连一眨眼旳工夫都不能保持 不变;从不变旳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存在 旳,不必羡慕长江旳无穷和明月旳永不增减,不必 谈人生旳短促,而应保持豁达乐观旳态度,阐发了 变化与永恒旳辩证哲理;
2.(但是)(乌台诗案)仕途坎坷 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实施变法,苏轼因反 对新法而外调杭州通判,转任密、徐、湖州知州。 元丰二年因挖苦新法旳诗句,而被捕下狱,后贬为 黄州团练副使,因筑室于东坡而自号东坡居士。哲 宗继位,一度被召回家,待哲宗亲政,苏轼却再次 遭贬到惠州,后又到琼州。徽宗即位后,遇赦北还 ,途中在常州病逝。
1.引导学生经过反复研读文 本,了解苏轼于景物描写和主客 问答中体现旳思想感情和人生哲 理。
2.引导学生了解文中景、情 、理之间旳关系。
教学要点
精确了解苏轼在景物描写和主客 问答中体现旳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精确了解文中景、情、 理之间旳关系。
教学过程
默
感
讨
读
受
论
感
鉴
交
知
赏
流
梳
体
了
预设 于是饮酒乐甚
苏子愀然
客喜而笑
乐
悲
喜
二
体
阅读第一段,诗人夜游赤
《赤壁赋》赛课一等奖ppt课件
第2自然段 于是饮酒乐甚 ,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 ,
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 ,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 ,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 ,如怨如慕, 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 之嫠妇。
13
第3自然段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 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 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 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 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 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 得,托遗响于悲风。”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2
3
最浪漫的诗人 最豪放的词家 最超脱的文人 最潇洒的过客 最具人格魅力 中国文化史将因之而失重。”——方方《喜欢苏东坡》
4
•1、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 四川眉山人。 •2、“一门词客三父子,千 古文章四大家。”( 三 苏)。 • 3、 “唐宋八大家”之一。 •4、美食家:“东坡肉” •5、坎坷命运:一度下狱, 三度贬官,妻子早逝。
8
整体感知: 1、文章大致写了什么内容? 2、分别一个字概括情感变化?
9
段落大意:
10
文本结构:
一(1)月下泛舟 乐 二(2-3)吊古伤今 悲 三(4-5)阐述哲理 喜
11
第1自然段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 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 立,羽化而登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句: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 渺渺:悠远的样子。 • 怀:心中的情思。 • 美人:指内心所思慕的人,常用来作为 圣君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今义:指 美貌的女子。 • 渺渺兮予怀:主谓倒装句 • 译文:我的思绪十分悠远,遥望美人, 天各一方。
4句: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 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透月光又看到了“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的月夜美景,置身于这样的美景中的游人 自然心旷神怡,任一叶小舟在江面上飘荡,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多么 辽阔呀,像是凌空乘风飞去,不知将停于 何处;多么飘逸呀,好像人变成了神仙, 飞离尘世,登上了仙景。作者由景自然过 渡到人的感受上,痛快淋漓地描绘出要飞 升成仙的情景,情中有景,情景自然和谐 地融合在一起。笔势流畅,多处用典却不 着堆砌之痕。
赤 壁
赋
张 鹏 翮 撰 苏 姓 宗 祠 联
认 识 作 者
• 字号: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 生卒: 生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卒 于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 年六十六 。
• 生平: 1.自幼聪慧好学,父苏洵 游历四方,由母程氏启 蒙教读。 4.元丰二年因「乌台诗案」 被捕下狱。 5.元丰三年贬为黄州团练 副使。
• • • • 舞:使……起舞,动词的使动用法。 泣:使……哭泣,动词的使动用法。 此两句对偶。 译文:使潜藏在深渊里的蛟龙翩翩起舞, 使孤舟上的寡妇伤心哭泣。
思考: (1)本段可分几层?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明确:可分两层:①写作者的歌声②写客人的箫声,本段 营造了一种主客之间箫歌互答,悲喜交集的境界。 (2)本段的“喜”从何体现,与上段的“喜”有何不同 ? 本段的“喜”由主人“饮酒乐甚,扣舷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 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阅读第一自然段有关内容,思考: 1.作者月夜泛舟赤壁,写了哪些景物? 2. 本段描写了怎样一幅图景? 清风、白露、月色、水光
清风与明月交织,露水与水色辉映,一幅澄 3.本段的叙述和描写融入了作者怎样 清、幽美的夜景图。
第一段,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 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清风明月交 织,露珠和水色辉映。在这澄澈、幽 美的夜景中,主客秋夜荡舟,把酒诵 诗。置身于如此良辰美景之中,作者 油然而生“遗世”“羽化”之乐,不 禁飘飘欲仙。从而为全文定下了一个 悠扬和谐的基调。
第一段
1找出本段景物描写的句子 写景的句子有: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 如,凌万顷之茫然。
• 白露,白茫茫的水气;横,笼罩. • 纵,任凭;一苇,小舟;如,往;所如, 理解为随意飘荡. • 凌,越过;万顷,广阔的江面;茫然,旷 远迷茫. • 译文:白茫茫的雾气笼罩着江面,波光与 星空连成一片。我们听任苇叶般的小船在 茫茫万顷的江面上自由飘荡。
(4)本段的“悲”从何体现?作者是怎样描写萧声之悲的 ?
本段“悲”从客人悲凉的萧声。“其声呜呜然,如怨如 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体现 作者借助夸张、想像,运用精 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萧那种悲咽 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
(5)本段在全文结构中起了怎样的作用? 转折过渡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 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 登仙。
• 冯,同“凭”,ping,乘,动词;虚, 太空;冯虚,凌空. • 御,驾;御风,乘风. • 遗世独立:离开人世,超然独立。 • 译文:多么辽阔啊,像是凌空乘风飞 去,不知将停留在何处;多么飘逸啊, 好像变成了神仙,飞离尘世,登上仙 境。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 徐来:徐徐吹来 • 兴:起。 • 译文:清凉的江风缓缓吹来,水面没有 波浪。 • 此句对偶 • 此句写景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 窕之章。
• 属:同“嘱”,劝酒。 • 译文:吟诵《月出》中的诗句,高唱 “窈窕”的篇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 斗牛之间。
• 少焉:不一会儿。 •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倒 装句,介宾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 • 译文:不一会儿,月亮从东山上升起, 在斗宿和牛宿之间徘徊。
第二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 客人悲凉的箫声。箫声起,悲意 生。哀怨,思慕,哭泣,申诉, 潜龙舞,新妇泣,六个比喻,渲 染萧声的悲凉,主客触景生情, 由欢乐转为悲凉,引起下文主客 问答的议论。
第3段文本赏析
1句: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 然也?”
• • • •
愀然:忧愁凄怆的样子。 正:整理。危:端正。 其:代箫声。 然: ……的样子 。 何为其然也:倒装句,宾语前置,“何” 做“为”的宾语。 • 译文:我不禁感到忧愁凄怆,整好衣襟端 正地坐着,问客人说:“为什么声音这样 悲凉呢?
二、听读全文,初步感知
1、听录音,感受苏轼的文风。 2、作标记:听读过程中注意纠正字 音,划清句读,标注节奏,体会其 中的抑扬顿挫.
朗读第一段: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 赤壁之下。
• • • • • 望:农历的每月十五日。 既望:农历的每月十六日。 泛舟:荡舟,划着船。泛:浮行,漂浮。 游于赤壁之下:倒装句,状语后置。 译文:壬戌年的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客人 划着船在赤壁的下面游览。 • 此句交代了泛游赤壁的时间和人物。
间歌之”看出。本段的“喜”比上段更 甚,这样写可为下层转入“悲”形成更 大的反差 (3)歌词中的“美人”指代什么?歌词代表了主人怎 样的情怀? “美人”指所倾心的对象,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 它表现了作者的政治感慨,是作者在遭受贬谪之 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著态度,坚持对朝廷政 事关切而不甘沉沦的情怀
的情感?
澄清幽美之景,月夜荡舟之举,融入了作者 陶然于自然怀抱中的惬意情怀。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1、景美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一 、 乐 甚
2、人欢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澄澈,静寂而幽美
举酒属客,饮酒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扣弦而歌之 泛舟于赤壁之下,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 之茫然,浩浩乎……飘飘乎
• “月明星稀,乌鹊南 三国 飞”,出自 时期 曹操 短歌行 的 的《 》诗。
• • • • • • • • • •
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 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西: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 东: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 缪:同“缭”,连结,盘绕。 郁乎苍苍:树木茂密,一片苍翠繁茂的样子。 乎:形容词词尾,……样子。 乎:语气助词,用于句末,相当于“吗”。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于:被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动句。 译文:从这儿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川 环绕,草木茂盛苍翠,这不是曹操被周郎围困打败 的地方吗?
• 赤壁赋:
共有二篇,同年十月写〈后赤壁 赋〉。 • 地点: 赤壁,山名。本文「赤壁」乃今湖 北黃州西北的赤鼻矶,并非历史 上周瑜大破曹军之「赤壁」(今 湖北武昌西赤矶山)。 但苏轼主要是借「赤壁」来抒发情 怀,因此不須在意其确切地点。
湖 北 黄 冈 赤 壁 ( 东 坡 赤 壁 )
宋代的黄州,就是今天的湖北黄冈。黄冈 西北的长江边上,有一处风景胜地。那儿 矗立着一座红褐色的山崖,因为形状很像 鼻子,人们就称它为赤鼻矶;又因为山崖 陡峭如一面墙壁,所以它也被称为赤壁。
• • • •
倚:依照,按着。 和(hè ):伴奏。 之:代词,指歌。 译文:客人中有位吹洞箫的,按着曲调 伴奏。洞箫声呜呜地响,像怨恨,像思 慕,像抽泣,像倾诉。
5句: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 • • •
袅袅:婉转悠长。 绝:断绝 缕:细丝。 译文:余音婉转悠长,像细丝延绵不断。
6、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余 秋 雨 ︽ 文 化 苦 旅 ︾
北宋大文豪苏轼曾因批评 王安石新政而受罗织罪名入狱,又 严刑逼问,几至于死,出狱后更远 贬外州。当他四十四岁至四十八岁, 来到某州,在此处他经历了一次整 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 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 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 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 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 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 时刻。
题金山自画像
黄 州 惠 州 儋 州 。
问 汝 平 生 功 业 ?
身 如 不 系 之 舟 。
心 似 已 灰 之 木 ,
背 景
元丰三年(1079年),苏轼因作 诗讽刺王安石新法(乌台诗案),被 捕入狱。出狱后,被贬黄州团练副使。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遭 受政治迫害,被贬谪到黄州已经两年 了。“长江绕廓知鱼美,好竹连山觉 笋香” ,水中的鲜鱼,山间的竹笋, 江城的一切风物,都给政治失意的苏 轼带来莫大的慰藉。这时,他曾站立 在江边赤壁之上,眺望如画江山,唱 出了“大江东去”的豪放歌声。他还 在七月十六日一个幽静的夜晚,驾舟 畅游于赤壁之下的长江水面,写下了 千古名作《赤壁赋》。
一、给下列画线的字词注音
rénxū) 1、壬戌( zhà o) 2、桂棹( 3、余音袅袅(niǎo ) 4、幽壑( hè ) 5、嫠妇( lí ) qiǎo ) 6、愀然( o ) 7、山川相缪(liá lú ) 8、舳舻千里(zhú jīng ) 9、旌旗(
10、酾酒(shī ) shuò 11、横槊( ) qiá o) 12、渔樵( piān ) 13、扁舟( pá o ) 14、匏樽( fú yó u 15、蜉蝣( ) Zà ng) 16、无尽藏( 17、狼籍( jí ) 18、枕藉( jiè )
开阔,疏朗,激荡
2 作者是如何通过景物描写来抒发“乐”情的? 作者通过“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描写了一个宁 静优美的环境,清风轻拂人面,江上风平浪静, 这是写江面之景。游人就在这样的环境里放声地 诵明月之诗,愉快地歌窈窕之章。不久,月亮也 出来助兴,作者的视线又由江面转入天空“月出 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这“徘徊”可 说是神来之笔,从东山上升起的月亮,似乎很理 解人意,它慢慢升起,却又不忍匆匆离去,只在 斗牛之间“徘徊”,又似在看人间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