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了不列颠尼亚》(公开课)
全国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别了-“不列颠尼亚”》精品课件

(3)主体:对导语作全面的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
步突出中心。
(4)背景:事件发生的背景、环境、与其他方面的联系
等,为烘托新闻的主题服务。
(5)结尾:结语,是新闻的最后一段或最后一句话,主
要阐明新闻所述事实的意义,加深读者对新闻的理解、感受, 使其从中得到更多的启示,语言精练,紧扣主题。
➢ 开门见山揭示新闻的主旨,在港飘扬了156 年的英国米字旗即将降落,香港即将回归。
➢ 点题,点明了英国国旗降落后,“不列颠尼 亚”号将最后完成接载英国王子和港督撤离 的使命。这样就赋予了“不列颠尼亚”号以 象征意义。
➢ 导语结束在时间上,为通讯主体部分的时间 顺序奠定基础。
主体事件概括
时间 顺序
特写 镜头
四个场景,三次降旗
第一场景:4点30分,末任港督彭定康告别 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 第一次降旗: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 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 中降下旗杆 标志:今后香港再也不会有港督来统治
港督府最后一次降旗
彭定康和家人离开港督府
第二场景:6时15分.在添马舰军营东面广场举行象征英国统治 结束的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 第二次降旗:7时45分,广场上灯光渐暗.开始了港岛上的第二 次降旗仪式。……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 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标志:被英国统治了156年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
彭定康接过米字旗
添马舰广场
彭定康接过米字旗
第三场景:子夜时分,中英香 港交接仪式,米字旗香港最后 一次降落,五星红旗升起 第三次降旗:在1997年6月30 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子旗在香 港最后一次降下。 标志: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
正式《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公开课获奖课件百校联赛一等奖课件

请为下面消息拟一条导语。(不超出40字)(3分)
近来,法国科学研究中心和欧洲南方天文台说,天文 学家去年利用位于智利旳超大望远镜拍摄到另一种“太 阳系”行星旳照片。这颗系外行星旳体积是太阳系最大 行星(木星)旳5倍,温度是它旳10倍。这颗系外行星 围绕一颗年轻旳棕矮星与行星极难区别。天文学家早先 说过他们发觉了一种距离地球230光年旳物体围绕棕矮 星运动,亮度仅为后者旳1/100。但他们不能拟定这个物 体是一颗棕矮星,还是绕棕矮星运营旳系外行星。可今 年早些时候旳观察报告根据它一年来旳运动轨迹证明, 这物体确实是系外行星。这也是迄今为止第一次拍到系 外行星旳照片。
答案:美国科学家探测到甘氨酸特有信号。
导结:
导结:本节课你学到什么?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东方明珠
别了,不列颠尼亚
【导学目旳】
1.了解新闻旳特点。 2.掌握拟写新闻标题、导语旳措施和概括 新闻内容。 3.激发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 情怀。
【导学要点】
掌握拟写新闻标题、导语及概括新闻内容 旳措施。
新闻知识
1、概念: 新闻也叫消息,是对新近发生旳有社
会意义并引起公众爱好旳事实旳简短 报道,真实性、时效性、文字少、篇 幅短小是其基本旳特征。 2、新闻旳体裁分类: 四大类:消息报道、特写、通讯和报告 文学
主体:(2-10)详细论述了英殖民者
旳告别仪式
结语:(11) 大英帝国从海上来,
从海上去
合作探究: 读课文,按照构成新闻旳要素简述本文旳 内容。
要求:先自己思索,再小组讨论,小组派出一 种代表讲话。
本文记述了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恢复 对香港行使主权以及英国王储查尔斯和 末代港督彭定康乘“不列颠尼亚”号皇 家游轮撤离香港旳最终历史时刻 。
1别了不列颠尼亚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1 别了不列颠尼亚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高中语文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教学提示:1.这篇文章视角独特,独具匠心地抓住几个重要时刻,真实再现了香港回归祖国的重要历史画面,既具有生动的现场感,又具有厚重的历史感。
2.学习这篇文章时,要注意把握住文章中的时间、场景的转换,重点是要把握住新闻事实和背景材料融为一体的写法。
注意体会作者的情感和态度,并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目标:1.了解文章写作的时代背景,了解事件背后重大的历史意义。
2.了解文体特征,体会文中重要的时间、场景的转换,及其效果。
3.体会重点语句的内涵以及其中寄寓的情感。
4.培养热爱祖国和为祖国奉献的精神,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把握将新闻事实和背景材料融为一体的写法。
教学过程:情景导入。
观看《香港回归祖国25年间的“首次"瞬间》片段。
1997年7月1日,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
这一天的零点,全世界都在谛听从东方响起的庄严的钟声。
它响彻寰宇,向五湖四海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是中华民族雪百年耻辱、长民族志气、振国家声威的喜庆时刻。
这是中华民族的一件百年盛事,也是20世纪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将永载史册。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别了,“不列颠尼亚”》,重回那庄严的历史时刻。
环节一:知人论世。
1.了解作者:《别了,“不列颠尼亚"》选自《1949-1999新华社优秀新闻作品选集·对外新闻选》。
作者署名为周婷、杨兴,实际上它是由周树春、胥晓婷、杨国强徐兴堂四人的名字各取一部分组成的。
其中周树春是新华社副总编辑,《参考消息》报社社长。
2.了解香港及其历史。
构成历史香港岛、九龙半岛、新界(沿海的200多个岛屿)1841年1月26日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强占香港岛,事后清政府曾试图用武力予以收复,道光皇帝为此发下多道谕旨,但清朝始终不能捍卫领土完整。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别了,“不列颠尼亚”》第二课时课件

提出如果中国同意英国一九九七年后继续管治香港,英国可以考虑中国提出的主权要求。邓小平斩
钉截铁地对撒切尔夫人说:“中国在主权问题上没有回旋的余地。这个问题不容讨论。”而现在米字
旗在当年升起旗帜的地方降下,象征着主权终于回收。体现一种民族自豪感。
第一次升旗:清楚的记录第一次升旗事件,代表这从那一刻起,中国人就时时刻刻记录这这笔屈辱
《别了,“不列颠尼亚”》记录了英国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不 列颠尼亚”号英国皇家游轮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准确地描绘了香港回归的 难忘时刻,突出了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
【技法指导】现实的场景和背景材料自然的衔接, 使得这些背景材料看上去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它们 靠现实的场景串在一起,与之融为一体。另外,背 景材料的引入也使得现实的场景有历史的纵深感, 历史跨度极大,使人感受到深厚的历史内涵,也让 人更加体会出仪式本身的现实内涵。
明确 巧妙运用对比手法,强调这次降旗不再是以往港督
换任的重复,它是具有标志意义的最后一次。
【思考6】探析背景,挖掘深意
简介
1.作者客观报道香港回归这一历史事件的同时,也对香港历史上发生 过的事件有所记述。作者选取了哪几件?
鼠 标 点 击 这 里明,确输 入 您①的掩文映本 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一个多世纪中,
【任务活动】找出本文融合在现实场景中的背景材 料,并总结这样写的好处。
第一处:4点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 下旗杆。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 第二处:4时40分,代表英国女王统治了香港五年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 “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近一个半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 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 为历史的陈迹。 第三处:晚6时15分,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在距离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 舰军营东面举行。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临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 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此时,雨越下越大。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英国女王赠言说:“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 将飘扬于香港上空。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
《别了,“不列颠尼亚”》公开课 精品课件 PPT

课文整体把握:
• 香港回归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具有划 时代意义的大事,1997年7月1日的香港 政权交接仪式吸引了世界各大媒体的 目光。为了记下这一盛事,四位新华 社记者通力合作,真实、准确地描绘 了这难忘的时刻。
在众多关于香港回归的报道中, 《别了,“不列颠尼亚”》是最别致的 一篇,作者没有写交接仪式现场多么庄 严,也没有写欢庆回归的人们多么激动, 而是选择了英方撤离这样一个角度,并 且把末代港督乘英国皇家游艇“不列颠 尼亚”号撤离香港这一事件放在一个历 史的背景中,更加突出了这一事件的历 史意义。
消息一般由导语和主体两部分 组成。
• 导语放在开头,由最新鲜、最主要 的事实或者依托新闻事实的精辟议 论组成;而主体则具体展开新闻事 实的叙述。本文就是以这样一种结 构组织材料的。
课文分析
• 第1段是导语部分。它告诉我们,香港末 任港督乘“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这标志着长达150年的英国统治的终结。
这些仪式的叙述都很简洁,作者突 出仪式本身的涵义,这表现在介绍了每 一种仪式之后,作者总要引用一些背景 材料,使得每一个仪式都显示出历史的 跨度,有着历史的意义。作者并不直接 出面发表议具 体叙述了英国殖民者的告别仪式。文章 共有10段。有8段写的是现实的场景,分 别是:4时30分,末任港督的降旗仪式;4 时40分,彭定康离开港督府;6时15分, 英国告别仪式;7时45分,降旗仪式;0点 左右,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0点40分, “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别了,“不列颠尼亚” 》课件

3. 《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中,现实的场景和背景材料是如何有机地融 合在一起的? 点拨 现实的场景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文章的纲,每一则背景材料的引入 都对应一个现实的场景,依靠一些关键词衔接在一起,并与之融为一体。另 外,背景材料的引入也使得现实的场景有了历史的纵深感,让人更能体会出 仪式本身的现实意义和历史内涵。
6.《别了,“不列颠尼亚”》语言精练、含蓄,简洁、平实,但也蕴含了激动、 自豪的情感。请结合文本分析作者是如何抒情的。 点拨 本文是一篇新闻特写,报道者内心情感是激动、自豪的,考虑到国与 国的关系,有些情感不能表现得十分直白,用语也就十分讲究。精练、含蓄, 简洁、平实也就成了本文的语言特色。 ①通过写景来抒情。课文第二段有“在蒙蒙细雨中,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 曾居住过25任港督的庭院”。第六段有“此时,雨越下越大。查尔斯王子在 雨中宣读英国女王赠言……”。对环境的描写衬托了英国人失落无奈的心 情,也有暗示雨过天晴,香港回归后会有灿烂明天的作用。
课内篇 一起思考
文脉图解
文章主旨
《别了,“不列颠尼亚”》通过对末任港督降旗仪式、添马舰东面的告别仪 式、“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第二次降旗仪式、子夜时分的易帜仪式和“不列 颠尼亚”号离开香港等场景的描述,真实地再现了香港回归祖国怀抱这一 庄严的历史时刻,表达了人们对香港回归祖国的喜悦心情。
文本研读
研读任务三 反复涵泳 鉴赏新闻语言 任务设计 5.“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港岛,至1997年7月1 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156年5个月零4天。”时间为什么要具 体到“零4天”? 点拨 香港离开祖国母亲怀抱的日子是一段让中国人民感到特别漫长的历 史。对于中国人民来说,英国在香港进行管治的这段历史是刻骨铭心的,是 不应该被忘记的。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中 国人民经过漫长的期待,终于迎来了香港回到祖国怀抱的这一天。具体到 “零四天”,一方面突出了英国管治时间之长,一方面传达了回归梦圆的欢欣 鼓舞。语言非常含蓄,很有分寸。
人教版必修一《别了,不列颠尼亚》课件(25张ppt)

7月1日凌晨,天安门广场万众欢腾,喜迎香港回归祖国
新闻是新 近发生的群众 关心的重要事 实的报道,是 一种以记叙为 主的文体。
香港回归纪念碑
新闻相关知识
• 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原
因,经过和结果。
• 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
和结语五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 者是辅助部分。标题一般包括引题、正题、 副题。
新闻的特点: 真实性、针对性、时效性、准确性
问题探究
1、“4点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 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2、“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 下旗杆”。 3、“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 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 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问题探究
4、“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5、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 仪式。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 6、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 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问题探究
这篇特写在报道新闻事实时,还适当运用一 些背景材料,请找出来,体会它们的作用。
背景材料与现实材料相补充,使人 对事件了解更为充分,增强历史厚 重感,更好地体会现实意义。
问题探究
这篇新闻在报道香港回归这样 宏大的场景时叙述沉着而冷静,没 有直接的议论和抒情,但我们能感 受到丰富而细腻的情感,这种情感 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再读课文,找一 找哪些句子能够传达出作者的情 感,并谈谈你的理由。
别仪式 0:00 中英交接仪式,最后一次降下米字旗,五
星红旗冉冉升起 0:40 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
号离开香港
米字旗徐徐降下……
《别了,“不列颠尼亚”》公开课课件

别了,不列颠尼亚
奥斯维辛集中营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新闻
广 义
消息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通讯
报告文学 消息
狭 义
消息是以简要的 文字迅速报道新闻事 实的一种体裁,也是 最广泛,最经常采用 的新闻体裁。消息通 常由三个部分构成, 即标题、导语和正文。
香港回归纪念
新闻的特点
•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 •报道迅速及时。 •语言简明扼要。
新闻的构成要素: 五个“W”和一个 “H”
用事实说话
When
何时
Where
Who
何地
何人
What
Why How
何事
何因 过程
1、新闻的六要素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起因 事件发展 事件结果 2、新闻正文一般分为哪几个部分? 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
3、哪几部分是缺一不可的?
标题、导语、主体
历史反思、不忘国耻
本文主体部分就是选取97香港回归,英国撤退时 的几个重要场景。请阅读课文,找出这几个场景。
第一场景:4点30分,末任港督彭定康告别 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
彭 定 康 和 女 儿 离 开 总 督 府
第二场景:6时15分,在添马舰军营东面广场 举行象征英国统治结束的告别仪式,降下英国 国旗。
彭 定 康 接 过 降 下 的 旗 帜
下面请同学们一起来播报这则新闻
课堂作业
请同学们用这则新 闻的手法报道纪念南京 大屠杀73周年活动。 并做报道说明。
• 3)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短短的十三个字,运用对比手法,包含这无穷的意蕴:当年 从海上耀武扬威地来,今天黯然地从海上离去。胜利的自豪之情, 溢亍言表。 • 4)短新闻力求简短,但本新闻在有些地斱却用了“闲笔”,如 第四段,作者竟在百忙之中用了较多的笔墨介绍港督府,这样写 有何作用? 首先,在结构上给读者一个缓冲空间,因为彭定康告别幵离 开港督府是4时40分,此时距告别仪式6时15分尚有1小时35分, 这样可以自然地由一个场景过渡到另一个场景。其次,在思想内 容上,以总督府的沧桑变迁来暗示香港的百年变迁,是中国日益 强大的另一体现。
《别了,“不列颠尼亚”》课件

3.下面文段横线处依次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
《义勇军进行曲》冉
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
主权。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
军添马舰营区升起,两分钟前,“威尔士亲王”军营
给中国人民
解放军,解放军开始
香港防务。
A.随着 执行 移交 管理
B.伴着 行使 移交 接管
观点三:此处的“闲笔”是新闻中背景知识的介绍,根据新闻的需要灵活安排。插入这一部分内容,既增强了新 闻的知识性,又使新闻具有广度和深度。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停泊.(bó)
陈迹.(jì)
大厦.(shà)
B.掩.映(yǎn)
旗帜.(zhì) 悬.挂(xuán)
C.甲.板(jiǎ)
A.①②⑥ B.②③⑤ C.③④⑥ D.①④⑤ 答案:B
⑥改革破除利益藩篱,开放倒逼改革深化,要素自由流动的束缚持 续打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一个大国释放出世.人.瞩.目.的活力奇迹。
解析:①釜底抽薪: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使用正确。②一言九鼎:形容所说的话分量很重,作用很大。望文 生义,该成语不能理解为守信用。③行云流水:形容诗文、书画、歌唱等自然流畅。不能用于形容想象力,不 符合语境。④进退有度:前进、后退都有规律,有标准,合法度。使用正确。⑤不绝如缕:多形容局势危急或声 音细微悠长。用错对象,可用“络绎不绝”。⑥世人瞩目:全世界都在关注某人或事。形容人或事非常重要。使 用正确。
《别了,“不列颠尼亚”》
1997年7月1日,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这一天的零点,全世界都在谛听从东方响起的庄严钟声。它响彻 寰宇,向五洲四海郑重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的时刻到来了!这是中华民族洗百年耻 辱、长民族志气、振国家声威的时刻。《别了,“不列颠尼亚”》记录了这一珍贵的瞬间,留下了永恒的画面。
3.1《别了,“不列颠尼亚”》课件(共39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品语言,析情感
4.从今以后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
强调这次降旗不再是以往港督换任的重复,它是 具有标志意义的最后一次,表明了中国的态度。
牛刀小试
4点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 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细节的神态描写,表现其内心的沉重、 无奈,也表现出英国殖民者的悲哀。
思考2:主体部分主要写了些什么事件?
时间
事件
思考2:主体部分主要写了些什么事件?
时间 4时30分 4时40分 6时15分 7时45分 子夜时分 0时40分
事件 末任港督降旗仪式 彭定康离开港督府
告别仪式 港岛的第二次降旗仪式 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 “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思考3:这些时间十分精确且衔接非常紧密,就 像照相机连拍一样,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1985 年 8 月,英 国王室成员在不列 颠尼亚号船上合影。
1997 年 12 月 11 日,英国女王伊丽 莎白二世(右)在不列颠尼亚号退役仪 式上偷偷擦拭眼角泪水。
别了,“不列颠尼亚”
文体知识
“新闻”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新闻”是指 各种新闻体裁的总称,包括消息、通讯、特写、调查报告 等。狭义的“新闻”又称消息,是记录社会、传播信息、 反映时代的一种文体。
牛刀小试
在蒙蒙细雨中,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 居住了二十五任港督的庭院。
此时,雨越下越大。查尔斯王子在雨中 宣读英国女王赠言
环境描写,渲染沉重、悲凉的氛围,连 老天也在为我们洗刷这段历史。
牛刀小试
晚6时15分…停泊在港湾中的 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临近大 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 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别了,不列颠尼亚 公开课

2、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 有什么 含义? 标题有两层含义。从字面看,参 加完交接仪式“不列颠尼亚”号的查 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国 的“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 在南海的茫茫夜幕之中,这是现实的 场景。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的 离去,象征着英国的殖民统治在香港 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屈辱终被洗 刷。
别了,“不列颠尼亚”
(一)走近香港
1、地理概况
香港总面积约1096平方公里,其中香港岛约 78平方公里;九龙半岛约50平方公里;新界及262 个离岛共约968平方公里,土地和水域的管辖总面 积2755.03平方公里。
2、名字由来
说法一:香港,顾名思义,就是芳香的海 港。一般认为最可靠的说法,则是这里过 去曾是运香、贩香的港口,故而得名香港。 在明朝时,香港及广东东莞、宝安、深圳 一带盛产莞香,此香香味奇特,颇受人们 的喜爱,故而远销江浙,饮誉全国。所以 人们将这个港口称为香港,意为贩香运香 之港。
课后小结
新闻要求报道的是最新发生的 事,而这则新闻却写了许多旧事,
是否符合新闻的特点和要求?试举
一例说明。
现实的场景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文章的纲, 依靠一些关键词衔接在一起。比如提到彭定康立
每一则背景材料的引入都对应于一个现实的场景, 刻港督府时,就引入了一些关于港督府历史的背
景材料;而降旗仪式,则令人想起156 年前,英
说法二:香港是一个天然的港湾,附近有 溪水甘香可口,海上往来的水手,经常到 这里来取水饮用,久而久之,甘香的溪水 出了名,这条小溪也就被称为“香江”, 而香江入海冲积成的小港湾,也就开始被 称为“香港”。有一批英国人登上香港岛 时就是从这个港湾上岸的,所以他们也就 用“香港”命名整个岛屿。直到今天, “香江”仍然是香港的别称。
公开课别了不列颠尼亚

四个场景
• 第一场景:4点30分,末任港督彭定康告别 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 • 第二场景:6时15分,在添马舰军营东面广 场举行象征英国统治结束的告别仪式,降 下英国国旗。 • 第三场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 米字旗香港最后一次降落,五星红旗升起。 • 第四场景:7月1日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 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作业
1.请同学们收集香港回归祖国的新闻报道,与 本文比较异同,以剪报的形式交上来。
2.请你收集有关香港历史的资料,写一段文字, 谈谈香港回归对我们中华民族的重大意义。 (两题任选其一)
3、如何理解“别了,不列颠尼亚”标题的含义? 一方面,字面上看是写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 乘坐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 茫茫南海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另一方面, “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统 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被洗刷。
4、为什么说英国的告别仪式是“日落仪 式”? 英国曾经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喻指在 它的领土上,永远都有阳光照耀。香港作 为英国在东方的最后一块殖民地,于1997 年脱离英国统治,回归祖国,可以说在中 国香港的土地上,英殖民统治的太阳落下 了。所以把英国的告别仪式称为“日落仪 式”。
如果你是现场记者,对观看实况转播的亿万观众 该说什么? 最后一次降旗仪式结束后,彭 定康将离去。世界各大媒体的记 者都把镜头对准了港督府 , 中央电 视台现场直播全过程 , 世人也都把 目光聚焦在这里, 等待着彭定康最 后的离去 , 但是出人意料的事情发 生了 , 镜头中末代港督神色黯然, 降落的米字旗叠放在他的膝头 , 带 有皇家标记的“劳斯莱斯”并未 驶离 , 而是缓缓地围着港督府绕开 了圈子……
5、在这些场面描写过程中,有些文字 是补充材料,它们在哪些地方,有什 么作用?
公开课课件《别了,不列颠尼亚》

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港。
小结
本文让我们重温了香港回归 那一刻的激动与自豪。如今香港 回归已经17年,在此期间,我们 看到了香港的蓬勃发展,看到了 香港与内地的联系日益紧密,香 港已经成为中国密不可分的整体。 我们更加有理由相信“香港的明 天更美好”!
★按时间顺序列出英国
殖民者在文中的活动。
新闻事实 研读课文 • 时间 事件 • • • • • 30日下午 4:30 4:40 6:15 7:45 告别拉开序幕 港督旗帜降落 港督离开港督府 告别仪式 第二次降旗仪式
地点 港督府 港督府
添马舰东面 港岛 交接仪式上
• 0:00
• 0:40
中英交接仪式
“不列颠尼亚”离港
讨论:文中三次写到 降旗,各有什么意义?
• 第一次降旗——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
的号角声中降下
这标志今后的香港再也不会由港督来统治
彭定康接过降下的旗帜
彭定康和女儿离开总督府
• 第二次降旗——港岛上的每天一度的降 旗 • 平时,这一次降旗是很平常的,但这一 次降旗,意义非常大,
• 1841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强占香港岛。 • 1842年: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 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 1860年:中英签订不平等的《北京条约》,割让九龙 半岛界限街以南地区给英国。 • 1898年:英国强迫清政府再订条约,租借九龙半岛界限 街以北地区及附近262个岛屿,租期99年。 • 1942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香港被日本占领,开 始了三年零八个月的“日治时期”。 • 1945年: 日本战败后在香港签署降书,撤出香港. • 1984年: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落实香 港1997年之后实行“一国两制”。 • 1997年7月1日:香港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特别行政 区。根据《基本法》, 香港保留原有的经济、法律和 社会制度,50年不变,是实行“一国两制”。
《别了,不列颠尼亚》公开课课件

3、哪几部分是缺一不可的: 标题 导语 主体
自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导语: 1 文章 结构
“不列颠尼亚”离港, 英国统治终结。
主体:2-10 叙述了英国殖民者的 告别仪式和离开香港。 结尾: 11 大英帝国从海上离去。
第一个场景
下午4点30分,末任港督降下港督旗帜,告别港 督府。(3段)
港督府
“东方之珠”
别了,“不列颠尼亚”
新闻:是对就近发生的事实报道。
狭义——消息
新闻的主要的特征: 用பைடு நூலகம்实说话, 报道及时; 内容真实; 语言简明扼要
新闻
广义
消息 通讯
特写
评论
1、新闻的六要素: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起因 发展 结果
2、新闻的结构一般分为哪几个部分: 标题 导语 主体 背景 结尾
第二个场景
下午6时15分,在添马舰军营东面广场举行象征英 国统治结束的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5—7段)
彭 定 康 接 过 降 下 的 旗 帜
第三个场景
七月一日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米字旗在香港 最后一次降落,五星红旗冉冉升起。(8—9段)
第四个场景
7月1日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 “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第10段)
想想本文为什么能获奖?
1、切入的角度新颖 2、标题新颖(倒装句式,双关、借代) 3、典型的场景描写
4、现实场景描述与历史回顾的有机统一
5、对比、双关手法的巧妙运用
作业:即兴写消息 10月20日晚7:00,利川一中高一年级 诗歌朗诵比赛在一中大礼堂胜利举行。 请你就此事件写一则新闻报道。
写作提示: 标题:导语的浓缩,要新颖独特,最好能概括主要内容。 导语:对主要内容进行概括,一般是第一段或者第一句。 主体:对事件进行详细介绍。 结束语:一般是激励或者展望的内容。
1《别了,“不列颠尼亚“》任务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1《别了,“不列颠尼亚“》任务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别了,“不列颠尼亚"学习目标1. 能感受作品抒发的深沉的情感,探究其深沉的情感中渗透着的理性思考。
2. 能体会作者是如何将感情抒发与理性表达结合在一起的。
教学重难点1. 能感受作品抒发的深沉的情感,探究其深沉的情感中渗透着的理性思考。
2. 能体会作者是如何将感情抒发与理性表达结合在一起的。
教学思路【任务一】知“情”达“理"【任务二】依法探“理”同学们,大家好,今天很高兴和大家一起走进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的课文。
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看一段微视频,这段微视频是由《人民日报》推出的《这百年》。
习近平主席这样说道:秉持以人民为中心,永葆初心、牢记使命,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的确,革命文化作品总是能够以革命的理论说服人,以英雄的形象打动人,以崇高的精神鼓舞人。
那么,我们选择性必修第一单元的课文也都是优秀的革命文化作品。
本单元的学习我们将通过四个学段的学习来完成。
今天这堂课我们将进入第三阶段,即文体风格与写作技巧的学习。
在这个单元的单元学习任务当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本单元的作品,既抒发了深沉的情感,又表现出理性的思考。
选择一篇最能体现这一特点的作品,体会作者是如何将感情抒发与理性表达结合在一起的,进行小组研讨。
的确,情与理的学习是我们在阅读和写作中不可回避的话题。
情景任务下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节课我们的主任务。
学校广播台“百年撷英"栏目组将从若干的革命文化作品当中,选出一部分来,作为其每一个子栏目的推送文章。
其他子栏目都已经选定了相应的作品,而只有一个“融情缀理”的子栏目至今空缺。
假如你是学校的编辑,需要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和《别了,“不列颠尼亚"》两篇文章中选定一篇,作为最后的入选篇目,你将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并且说明推荐的理由。
【任务一】知“情”达“理"为了更好地完成这个任务,我们先一起来走进这两篇文章。
《别了不列颠尼亚》公开课教案

《别了不列颠尼亚》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新闻特写的特点。
(2)掌握本文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写作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分析文本、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2)通过朗读,体会文中蕴含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认识殖民统治的结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2)把握新闻特写的语言特点。
2、教学难点理解本文将现实场景和历史背景有机融合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香港回归的视频片段,提问:同学们,看到这个视频,你们有什么感受?引出课题《别了不列颠尼亚》。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默读课文,圈画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句。
2、教师提问:本文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主要写了哪些场景?(三)精读课文,深入探究1、分析文中重点语句(1)“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引导学生思考这句话的含义,体会其中蕴含的讽刺意味和作者的民族自豪感。
(2)“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让学生感受这一时刻的庄严和神圣,以及中华民族扬眉吐气的自豪。
2、探讨现实场景与历史背景的融合(1)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描写现实场景和回顾历史的段落。
(2)组织学生讨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品味语言特点(1)让学生找出文中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的词句,如“日落余音”“日落仪式”等,分析其表达效果。
(2)总结新闻特写语言的特点:准确性、生动性、简洁性。
(四)拓展延伸1、让学生谈谈对香港回归的看法和感受。
2、展示香港回归后的发展成就图片或视频,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爱国热情。
(五)课堂小结1、回顾本文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
2、再次强调香港回归的重大意义,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六)布置作业1、仿照本文的写作手法,写一篇关于某个重大事件的新闻特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
3、哪几部分是缺一不可的?
标题、导语、主体
新闻标题(消息),它是用以揭示新闻内容的
一段最简短的文字。标题必须简明、准确地概括消息的 主要内容。其字号一般大于正文。
导语 主体 背景 结语
第一句或第一段 简明扼要概括事实 事实叙述说明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
离开、告别
回归、雪耻
2、句式倒装,重在突出、强调
合作探究3:历史与现实对照,香港回归的喜悦满含其 中,请从以下句子中选取你喜欢的句子,读一读,说 一说。(也可从文中另选)
(1)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 角声中降下旗杆。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 仪式。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再有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了 。
周婷 杨兴
1.了解特写消息与一般消息的异同。 2.学会分清新闻的结构,导语与事实背景材料 的作用。
3.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新大纲》要 求:一分钟阅读600个字)
生字词多音字同音字
紫荆花(jīng) 婆娑(suō) 瞩目(zhǔ) 噩梦(è) 沼泽(zhǎo)冉冉升起(rǎn) 处决(chǔ) 雏菊 (chú)
事件历史背景
周围环境 最后一句话或一段文字 人物、事件
合作探究1.阅读全文然后 思考以下问题:
1、找出新闻的导语、主体、背景、 结语部分,并简单用语言概括。
别 了
﹃
不
导语:香港末任港督乘“不列颠尼亚”离开香港(1 段)
主(体:
2——10
列
颠
尼 亚段 ﹄)
背景:港督府变迁(4段插叙)
结语: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11段)
1.给下面这则新闻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12字)
陈述对象
主体事件
卫生部4月30日发出公告,决定撤销全国牙病防治指导
组,同时将在疾病预防控制局成立口腔卫生处,负责全国
牙病防治管理工作。
据介绍,全国牙防组是1988年经卫生部批准成立的牙
病防治组织。牙防组织成立以来,在改善大众口腔健康状
况、提高群众自我口腔保健水平、监测口腔疾病发展等方
三年五载(zǎi) 卡片(kǎ) 停泊(bó)
载
卡
泊
载歌载舞(zài) 发卡(qiǎ) 湖泊(pō)
漂泊(piāo) 剽悍(piāo)
嬉戏(xī) 光阴(yīn) 嘻嘻哈哈(xī) 荫庇(yìn)
荫蔽(yīn)
生词
不寒而栗:不寒冷而发抖,形容非常恐惧。
毛骨悚然:形容很害怕的样子。
新闻的定义
新闻也叫消息,是对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 义并引起公众兴趣的事实的简短报道,是一种 及时准确地报道新的、重要事实的新闻体裁。
(2)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临近大厦 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
(3)一百五十六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 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 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4)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 (5)在蒙蒙细雨中,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了二十五任 港督的庭院。 (6)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2)找出关键句:导语是揭示新闻的主要内容,标题一般 从导语中提取。
3)本则新闻的话题是“卫生部”,“怎么了”——撤销 全国牙防组织。
【参考答案】卫生部撤销全国牙防组(或:全国 牙防组被卫生部撤销)
记者
中央电视台记者白岩松的现场解说词是:“彭定康的车 轮原地转起了圈子,但历史的车轮是不会在原地转圈 的。”
凤凰卫视的解说词是“按惯例,历任港督离港前都要坐 车绕总督府两圈,彭定康也不例外,只是不同的是,彭 定康没有继任了。”
诗人
港督府前车马稀,缓降慢别米字旗。 小号声中斜阳暮,细雨蒙蒙霸权离。
小试牛刀
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公告指出,随着近年来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不断强化
和行业民间组织的快速发展,牙防组已难以适应卫生事业
发展的要求,卫生部决定予以撤销。牙防组撤销后,原承
担的工作由卫生部统一安排,群众性牙病预防保健技术工
作有关事务性管理工作,将以委托形式交专业社团或机构
承担。
解题分析: 1)明确层次:第一段是导语,第二、三段是主体内容。
一般采用客观报道形式,只用叙述手法。
狭义——消息
通讯
新闻
消息
广义 特写
调查报告
香 港
回
新闻评论念 碑
①真:内容真实,事实准确。 ②短:简明扼要,篇幅短小。 ③快:要迅速及时。 ④新:内容新鲜,有价值。 ⑤强:指思想性和指导性要强。
1、新闻的六要素
五个“W”和一个“H”即: ①when:何时 ②where:何地 ③who:何人 ④what:何事 ⑤why:何因 ⑥、how:何果
合作探究2:
1、如何理解“别了,不列颠尼亚”标题的含义? 一方面,字面上看是写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乘坐游轮
“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茫茫南海夜幕中, 这是现实的场景;
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 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被洗刷。
标题创意
1、一语双关 意味深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