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了不列颠尼亚讲解
语文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0课《别了,“不列颠尼亚”》课文详解
《别了,“不列颠尼亚”》课文详解在香港飘扬..了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
第一部分:概述特写的中心内容:英方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
相当于消息的导语部分。
【品味】“飘扬”一词褒义贬用,含有讽刺意味。
英国的告别仪式是30日下午在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拉开序幕的。
在蒙蒙细雨中,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过二十五任....港督的庭院。
【段析】总写港督离开港督府时的情形。
【品味】“二十五任”交代背景,说明统治时间长。
4点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
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再有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了。
4时40分,代表英国女王统治了香港五年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
【段析】特写末任港督在下午4点30分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
【品味】“永远”是副词,表达了作者强烈希望英国人从这里离开的心情。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近一个半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
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文中为什么要交代港督府的历史?)【段析】这是对港督府背景材料的介绍。
第二部分第一层:写第一个场景。
【品味】“陈迹”一词表明其建筑将随着英国管辖的结束成为历史的记录,中国人民的这段屈辱的历史已经永远地成为过去了。
晚6时15分,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在距离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军营东面举行。
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图案,恰好..“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段析】介绍在添马舰军营东面举行象征英国统治结束的告别仪式。
【品味】“游轮”和“紫荆花”实际上象征着英国与香港,但又成为“日落仪式”的背景,一语双关,其意义深远。
10 别了,不列颠尼亚解析
(三)这篇特写在报道新闻事实时,还适 当的运用一些背景材料,请找出来(在 哪些段落里),体会它们在文章中的作 用。
(四)文章在报道香港回归这样宏大的场 景时,从细节入手,在细节中蕴含着深 刻的意味,在平淡的笔调中洋溢着浓烈 的感情,大家能否从文中找出意味深长 的细节之处?
1、“4点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 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 下旗杆。”
(二)四个场景,三次降旗 本文主体部分就是选取1997香港回 归,英国撤退时的四个重要场景。请快 速阅读课文,找出这四个场景。
课堂讨论、课文分析(20分钟)
• 文中描写了英国撤退时的哪几个场景? 具有什么样的象征意义?
• 找出文中哪些地方插入了关于背景描写 的内容,并说说对这些背景的描写表明 了什么。
别了,“不列颠尼亚”
周婷 杨兴
短新闻两篇
篇一
《别了,“不列颠尼亚”》
获第8届“中国新闻奖”消息类一等奖 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 上港岛,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 过去了156年5个月零4天。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 海上去。
香 港 维 多 利 亚 港 夜 景
文本探究 (一)本文由哪几个部分组成?
1、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 ) 本篇新闻的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 它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2、导语(第1段) 概述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一刻是英国米字旗最后 一次降落,接载英国王子和港督的游轮离开香港。 3、主体 (2—10段) 集中描写英国撤离香港那天的四个场景及有关背 景资料。 4、结语(最后1段) 用极其概括的语言叙述英国在香港统治的开始与 结束。
3、新闻的六要素是什么? 是五个“ W ”和一个“H”: 即1、when:何时 2、where:何地 3、 who:何人 4、what:何事 5、why:何因 6、 how:何果
2017《别了-不列颠尼亚》解析
标题 副标题
普京称俄将研发新型核武
美国防部长说对此并不担忧
[英国泰晤士报]俄罗斯总统普京18日表示,为增强军 事实力,俄罗斯将研发新型核武器。他还警告美国不要无视莫 斯科在欧洲导弹防御系统问题上的反对意见。 普京在电视直播节目中回答民众提问时明确表示, 他决心利用石油和天然气带来的巨额收入,重振俄罗斯的军事 威望。他说:俄罗斯已经制定了增强军事实力的宏伟计划。普 京没有具体谈论新型核武器,但他说,我们的国防计划不仅内 容广泛,而且很宏伟,并完全可行。我们的武装部队将更加精 干且更有战斗力,更能可靠地保障国防安全。直播节目中还出 现了最近“白杨---M”导弹在俄罗斯北部普列谢茨克空间基地 进行试射的镜头。国家电视台称,导弹成功击中了几千英里外 位于太平洋上的目标。
探究学习一:如何理解“别了,‘不 列颠尼亚’”这一标题的含义?
• ◎字面含义:英国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 定康乘坐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消失在茫茫的海面。 • ◎象征含义:象征英国对香港殖民统治的结 束,中国香港殖民的耻辱终止。
探究学习三:为什么把英国的告别仪 式说成“日落仪式”?
• 因为英国曾经拥有大片殖民地,被称为“日 不落帝国”,喻指在它统治的领土上,永远 都有阳光照耀。香港作为英国在东方的最后 一块殖民地,于1997年脱离英国统治,回归 祖国,可以说在中国香港的土地上,英殖民 统治的太阳落下了。所以把英国的告别仪式 称为“日落仪式”。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起因 事件发展 事件结果 2、新闻正文一般分为哪几个部分?
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
3、哪几部分是缺一不可的
标题、导语、主体
4、新闻的标题 有什么特点呢?
除了主标还有哪 引标和副标 些?
新闻的结构
别了不列颠尼亚课文概括
别了不列颠尼亚课文概括
《别了,“不列颠尼亚”》是一篇新闻特写,记录了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一刻,通过集中描写四个场景及有关背景资料,真实再现了香港回归祖国的历史时刻。
标题中的“别了”不仅表达了英国对香港殖民统治的结束,也象征着中华民族在这一特定历史时刻的自豪感。
这篇新闻特写通过描述英国撤离香港的四个主要场景,展现了香港回归祖国的历史时刻。
首先是在中英双方军方仪仗队举行最后一次升旗仪式时,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香港降落,标志着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结束。
接着是查尔斯王子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轮船离开香港,这一幕象征着英国统治的结束。
然后是升五星红旗、奏《义勇军进行曲》,这标志着香港回归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最后是写“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这一幕象征着英国在香港的统治已经结束,中国将迎来新的历史时刻。
此外,文章还通过穿插背景资料,如英国对香港的殖民统治历史、中英谈判过程等,使读者更深入地了解香港回归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整篇文章语言简洁明了,情感真挚,展现了中华民族在这一特定历史时刻的自豪感和尊严。
总之,《别了,“不列颠尼亚”》是一篇具有历史意义和人文价值的新闻特写,通过记录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一刻,展现了香港回归祖国的历史时刻,也表达了中华民族在这一特定历史时刻的自豪感和尊严。
别了不列颠尼亚公开课教案解读小说的主题与意义
别了不列颠尼亚公开课教案解读小说的主题与意义小说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在表现人类生活、思想和情感方面具有独特的力量。
《别了不列颠尼亚》是一部备受赞誉的小说,故事融合了历史、文化和人类心理,通过不同角度揭示了一系列主题,并传达了深刻的意义。
本文将对该小说的主题与意义进行解读。
一、战争与破坏的主题《别了不列颠尼亚》主要背景设定在二战期间,以纳粹德国入侵英国为背景。
战争不仅给人们带来死亡与破坏,还改变了社会结构和个人命运。
小说中描绘的战争场面和日常生活中的疲惫、恐惧和挣扎,深刻展示了战争对个体和社会的巨大冲击。
二、友谊与团结的主题《别了不列颠尼亚》通过描绘主人公与他的朋友们之间的情感纽带,突出了友谊与团结的重要性。
无论是在部队还是在平民生活中,人们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团结在一起,相互支持与鼓励。
三、独立与自由的主题小说中的角色们对抗侵略者,捍卫了他们的独立与自由。
他们为了自己和下一代的未来而奋斗,表现出对自由的渴望和追求。
通过描述角色们的努力,小说要向读者传达独立和自由的重要性,并激励他们为之奋斗。
四、家庭与亲情的主题在战争环境中,家庭成为人们精神寄托的重要场所。
小说中的角色们通过亲情的力量,相互支持、鼓励和帮助。
这种家庭的温暖与力量,成为人们在战争中能够坚持下去的动力。
五、记忆与历史的主题《别了不列颠尼亚》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描述,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过去,从而更好地认识和面对现实。
小说强调了记忆的重要性,揭示了历史对人类社会的塑造和影响。
总之,通过对《别了不列颠尼亚》小说的主题与意义的解读,我们可以认识到战争的破坏性和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同时也看到友谊、团结、独立、自由、家庭和亲情等积极的力量。
这部小说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写,不仅让读者理解过去,还希望人们能够从中汲取力量,勇敢面对现实,并为创造美好的未来而努力。
《别了,“不列颠尼亚”》赏析
《别了,“不列颠尼亚”》赏析一、内容结构1997年7月1日,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
这一天的零点,全世界都在谛听从东方响起的庄严钟声。
它响彻环宇,向五洲四海郑重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的时刻到来了!这是中华民族洗雪百年耻辱,长民族志气、振国家声威的喜庆时刻。
这是中华民族的一件百年盛事,也是20世纪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将永载史册。
为了报道并见证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盛事,世界各大新闻传播媒体纷纷聚集香港,其阵容之大、人数之多,是世界新闻史上所罕见的。
仅据香港布政司办公室交接仪式统筹处统计,截至1997年5月8日,全球有778家传媒、8423人登记采访香港政权交接仪式。
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中国国家通讯社——新华社的记者,必须拿出精品来,为盛事纪实,为历史留影,数位新华社记者不辱使命,作为历史的见证人,真实、准确地记下了这难忘的时刻,写下了《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寓意深刻、耐人寻味的佳作,很受读者欢迎,并在第八届中国新闻奖评中荣获一等奖。
在体裁的选择上,这篇获奖新闻是成功的。
采写这样具有历史性的重大事件,最需要的是记者身临其境,以见证人与目击者的身份,写出有真情实感的纪实性报道。
运用特写的表现手法,写出实录性的现场短新闻,便是首要的选择。
这篇获奖消息,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消息,而是一篇特写式的现场短新闻,它是香港主权回归、末代港督乘“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最后时刻的一份简洁、真实的历史记录。
它也是自1990年我国新闻界倡导现场短新闻以来,特别自1992年起现场短新闻纳入中国新闻奖评奖以来,获奖作品中比较出色的一篇。
现场短新闻都是迅速而及时地来自新闻事件发生地的现场报道,即作者在新闻事实发生的现场,主要用耳闻目睹、观察分析得到的第一手材料,在浓郁的现场气氛中,忠实地向读者报告新闻事实的发生及其变化的状貌。
这也就是说,现场短新闻与其他新闻形式相比,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它要用记者在新闻发生现场捕捉到的细节、材料,以“活动”着的视觉形象,现场画面来传递消息、报道事实、感染读者。
别了,不列颠尼亚
董建华 香港首任行政长官
曾荫权 香港现任行政长官
香 港 国 际 金 融 中 心
香 港 中 银 大 厦
香港国际机场
香港维多利亚港夜景
香港国际会展中心
布置作业:
1、香港已经回归,那我国政府为什么
能成功地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谈
谈你的理解和看法。 2、搜集有关香港历史的资料,写一段
文字,谈谈香港回归对我们中华民
港
4点30分,末任港督降旗。
港督府
末任港督彭定康
6时15分,在添马舰军营东面广场举行 象征英国统治结束的告别仪式,降下英 国国旗。
彭 定 康 接 过 降 下 的 旗 帜
彭 定 康 接 过 降 下 的 旗 帜
7时45分,广场上灯光渐暗,开始了 当天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
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米字旗 香港最后一次降落,五星红旗升起。
(三)文本解读
1、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 有哪些 独 特之处? ①从句式看,是一个倒装句。 ②从修辞手法看,运用拟人手法, “别了”
委婉中略含嘲讽的口气,表明英国在 香港殖民统治的结束。
③题目化用了毛泽东主席的一篇文章《别了,
司徒雷登》,非常独特,引人注目。 (毛泽东主席在1949年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 登回国、美国政府的白皮书发表之时,曾写过 一篇文章《别了,司徒雷登》)
5、《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新闻选
择的写作角度是(
C)
A.香港回归交接仪式现场庄严肃穆的 情景。 C.英方撤离香港时的情景。
D.香港回归的历史背景。
B.人们欢庆香港回归激动人心的情景。
(四)鉴赏品味
揣摩下列语句的含义: 1、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 亚”号和邻近 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 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 “日落仪 式”的背景。 含义 :“不列颠尼亚”号和巨幅紫荆 花图案形成鲜明的对比,说明英国在香 港的统治即将结束,而作为香港特别行 政区象征的紫荆花图案将在香港上空冉 冉升起,香港即将回到祖国的怀抱。
《别了,“不列颠尼亚”》 讲义
《别了,“不列颠尼亚”》讲义一、课文背景1997 年 7 月 1 日,香港回归祖国,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件大事。
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香港,标志着英国对香港长达 150多年的殖民统治结束。
《别了,“不列颠尼亚”》这一新闻报道,记录了这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时刻。
二、题目解读“别了,‘不列颠尼亚’”,这个标题富有深意。
“别了”一词,意味着告别、离别,充满了情感色彩。
“不列颠尼亚”,在这里指代英国皇家游轮,同时也象征着英国在香港的殖民统治。
整个标题简洁而有力,既点明了事件的主体,又传达出了中国人民对英国殖民统治结束的喜悦和自豪之情。
三、文章结构这篇新闻报道采用了独特的结构,按照时间顺序,将英国撤离香港的过程清晰地呈现出来。
1、导语部分点明了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香港这一核心事件,以及香港回归的时间。
2、主体部分按照时间顺序,依次描述了英国告别仪式的场景,包括港督府的降旗仪式、添马舰军营的告别仪式、交接仪式上的易帜等重要环节。
3、结语部分用“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这句话,总结了英国在香港的殖民统治的始末,意味深长。
四、新闻语言1、准确客观文中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的描述都非常准确,没有丝毫的模糊和偏差。
例如:“在 1997 年 6 月 30 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结束。
”2、庄重严肃在描述香港回归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时,语言庄重严肃,体现了事件的重要性和庄严性。
3、蕴含情感尽管语言客观,但在字里行间仍然能够感受到作者对香港回归的喜悦之情,以及对英国殖民统治结束的感慨。
五、写作技巧1、以时间为线索通过清晰的时间顺序,将英国撤离香港的过程有条不紊地展现出来,使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事件的发展脉络。
2、细节描写文中对一些细节的描写,如港督彭定康的表情、降旗仪式的场景等,增强了新闻的现场感和感染力。
3、对比手法通过今昔对比,如香港过去被殖民统治的历史与如今回归祖国的现状对比,突出了香港回归的重大意义。
《别了,“不列颠尼亚”》课件
3.下面文段横线处依次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
《义勇军进行曲》冉
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
主权。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
军添马舰营区升起,两分钟前,“威尔士亲王”军营
给中国人民
解放军,解放军开始
香港防务。
A.随着 执行 移交 管理
B.伴着 行使 移交 接管
观点三:此处的“闲笔”是新闻中背景知识的介绍,根据新闻的需要灵活安排。插入这一部分内容,既增强了新 闻的知识性,又使新闻具有广度和深度。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停泊.(bó)
陈迹.(jì)
大厦.(shà)
B.掩.映(yǎn)
旗帜.(zhì) 悬.挂(xuán)
C.甲.板(jiǎ)
A.①②⑥ B.②③⑤ C.③④⑥ D.①④⑤ 答案:B
⑥改革破除利益藩篱,开放倒逼改革深化,要素自由流动的束缚持 续打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一个大国释放出世.人.瞩.目.的活力奇迹。
解析:①釜底抽薪: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使用正确。②一言九鼎:形容所说的话分量很重,作用很大。望文 生义,该成语不能理解为守信用。③行云流水:形容诗文、书画、歌唱等自然流畅。不能用于形容想象力,不 符合语境。④进退有度:前进、后退都有规律,有标准,合法度。使用正确。⑤不绝如缕:多形容局势危急或声 音细微悠长。用错对象,可用“络绎不绝”。⑥世人瞩目:全世界都在关注某人或事。形容人或事非常重要。使 用正确。
《别了,“不列颠尼亚”》
1997年7月1日,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这一天的零点,全世界都在谛听从东方响起的庄严钟声。它响彻 寰宇,向五洲四海郑重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的时刻到来了!这是中华民族洗百年耻 辱、长民族志气、振国家声威的时刻。《别了,“不列颠尼亚”》记录了这一珍贵的瞬间,留下了永恒的画面。
部编版高二上册语文第三课《别了,“不列颠尼亚”》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高二上册语文第三课《别了,“不列颠尼亚”》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课文原文武汉,这个优美的名字,再也不能让我像过去那样悠哉地呼喊了。
我要离开了,永远离开这座城市。
但我不感到难过,只觉得前途无量,意气风发。
我来不到武汉多久——只有三年而已。
这是我的第二故乡。
我爱它,和故乡长江之滨的景色、人情一样深爱着它。
但是,我不能为自己的爱留下什么。
我在武汉的朋友,我爱的人总觉得我太不稳定。
他们说我太软弱,没有志气,只顾自己享受优越而忽视前途。
他们并不知道,我每天都在努力地工作着,来驱逐那些扰乱我的小小困惑。
我并不愁未来——我有决心和自信。
我也已经看到了我走得最远时那个未知的尽头,虽然路是曲折的……教案Part One:课前热身1.分组讨论:你们是否有过留恋某个地方、情感与理智的斗争的经历?分享个人故事。
2.教师讲解《别了,“不列颠尼亚”》的背景信息并让学生观看相关图片或视频资料。
Part Two:精读课文1.学生自己先阅读课文,标注生词。
2.教师逐句解析,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涵。
3.学生口头或书面回答一些理解问题,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Part Three:拓展1.针对该课文所涉及的话题:爱和人生规划,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分别得出他们的看法和经验。
2.学生写下自己的一些感受和思考。
知识点1. 词语解析•优美:形容词,表示美好,妙丽。
•悠哉:叹词,表示自由不受约束,并且感觉轻松愉快。
•永远:副词,表示永久,没有尽头。
•意气风发:形容词,形容精神奋发,气势汹涌。
•稳定:形容词,表示镇定,不动摇。
•忽视:动词,表示对某一事物不给予重视或忽略。
•被打扰:动词短语,表示被干扰,使人无法集中精力。
•困惑:形容词,表示不清楚,感到迷糊或苦恼不安。
•未知:形容词,表示未知的事物或地方。
•决心:名词,表示坚定的决定。
•自信:形容词,表示有信心,有把握。
2. 表达方法•仔细的人物描写和感受描写。
•表达人物对未来的向往和期望。
别了,“不列颠尼亚”优秀PPT课件
女儿还不到两岁,表达心情最直观的就是面部的微笑以及不那么娴熟的小跑。尽管小跑起来有些歪歪扭扭,还是可以看出非常激动。 这时候老婆也出来了,最近老婆在准备一项考试,所以应该是早上很早就起来在房间里看书。现在老婆看到女儿出来,自己拿着书到客厅里看。 女儿跑到我跟前,好奇的看着电脑屏幕,双手在键盘上双管齐下,拍打键盘的声音噼里啪啦,非常清脆,也非常高兴。我写文刚好一半,被女儿打断了,就希望她先去客厅自己玩会,我写完再陪她玩。 于是我没有过多和女儿互动,只是机械性的把女儿的小手从键盘上拿开,随便从角落里捡到一个小玩具递给她,把她抱到客厅,然后我就继续坐下来,写文。 期间我发现她可能发现我的冷淡反应,就干脆拿着我刚才递给她的玩具,围到老婆身边,嘴里不那么连贯地说着:“妈妈,看”。时而又自己笑起来,时而把玩具在地上弄出声音,想引起老婆的注意。 当时老婆一边在看书,一遍象征性的回应一下。女儿干脆起来,把双手放在脸上,舌头伸出来收回去。之前女儿看动画片自己学会的这个调皮的动作,每当她做出这个动作,我和老婆都会立刻也做出这个动作回应她,逗她。 但今天,老婆只简单点点头,眼睛还没离开书本。我看到女儿一个人原地走了一圈,然后停在客厅中央,突然间大哭起来。我立刻跑到女儿身边,抱起她,刚才还挂着微笑的脸蛋此刻由于委屈变得扭曲通红。刚才还有一点激情的双眼此刻不断涌出泪水。 老婆也过来了,我们俩不断的安慰着她,和她说话,为刚才我们俩的态度向她道歉。然后女儿转向老婆,喊了一句妈妈,又转向我喊了一句爸爸,立刻开心的笑起来。 孩子们的幸福开心,远比我们想象中要简单的多。幸福的含义或许每个人理解不同,给出的定义不同。我们总觉得,要拼命的赚钱,赚更多的钱,给孩子更多的玩具,更一流的居住环境,更好的营养,这样才是给孩子创造幸福。
《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
《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解析:香港回归的背景:英国人的到来,使得香港卷入世界性事端。
十九世纪,英商来华进行鸦片贸易,赚取大笔财富,换取中国的白银、丝绸、茶叶和香料。
清廷担心老百姓受到鸦片烟毒影响,决定禁止鸦片的进口。
英商方面,渴望在港口加强地位,不受满清朝廷控制,因此导致鸦片战争(1840~1842年)的爆发。
英国船坚炮利,中国战败。
香港岛就在一八四二年所签订的《南京条约》中,永久割让给英国。
邓小平同志在接见时任英国首相的撒切尔夫人的时候,明确地表达了中国政府将收回香港主权的意愿,同时,这也是国家主权神圣不可侵犯的体现。
1997年7月1日零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在香港升起,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政府开始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这是中华民族的大事,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
文章出色地记录了英国王储查尔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将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再现在读者面前2、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了解新闻报道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2.了解香港近百年的发展史。
二、能力训练目标1.培养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2.培养在阅读中筛选信息的能力;3.学习两篇文章短小精悍、语言简练、概括力强的特点。
三、德育渗透目标1.通过学习第一篇文章,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2.引导学生认识法西斯的暴行,激发学生热爱和平的美好情感。
3、教学重点1、欣赏特写新闻的语言,品味文中蕴含的丰富感情。
2、学习特写新闻的表达技巧,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4、教学难点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二、说教法和学法1、播放有关香港回归的纪录片和反映纳粹暴行的影片,设定好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
2、通过介绍香港近百年的发展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讨论纳粹暴行(扩展至南京大屠杀)对于我们人类的戕害,以及我们应该从中吸取什么样的教训。
课外查找一些香港历史和纳粹暴行的背景材料,以辅助阅读。
《别了,“不列颠尼亚”》 讲义
《别了,“不列颠尼亚”》讲义一、背景介绍1997 年 7 月 1 日,香港回归祖国,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件大事。
而“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标志着英国对香港长达 150 多年的殖民统治结束。
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但在 1840 年鸦片战争后,英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行割占了香港岛。
之后,又通过一系列手段逐步扩大其在香港的管治范围。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收回香港主权。
经过多年的努力和谈判,终于在 1997 年 7 月 1 日,香港顺利回归祖国怀抱。
二、文章内容解析1、标题含义“别了,‘不列颠尼亚’”,这个标题富有深意。
“别了”表明了一种诀别、告别的态度,意味着英国对香港的殖民统治彻底结束。
“不列颠尼亚”则是英国皇家游轮的名字,它在这里象征着英国的殖民统治。
2、开头部分文章开头,作者通过描写“在香港飘扬了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为整个事件定下了基调,营造出一种庄重而又略带感慨的氛围。
3、主体部分主体部分详细描述了英国撤离香港的过程。
从港督彭定康的离开,到英国士兵的撤离,再到“不列颠尼亚”号的驶离,作者通过一个个具体的场景和细节,展现了这一历史时刻。
例如,“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生动地描绘了彭定康当时的心情。
“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通过对比,突出了香港回归的必然性和历史性。
4、结尾部分文章结尾,“从 1841 年 1 月 26 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海岛,至 1997 年 7 月 1 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一百五十六年五个月零四天。
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以简洁而有力的语言,总结了英国对香港殖民统治的开始和结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别了,不列颠尼亚》赏析
《别了,不列颠尼亚》赏析说起香港,大家一定会想起97年香港回归的哪一个瞬间,香港回归祖国的激动心情。
今天要分享的是《别了,不列颠尼亚》赏析。
大家一起来欣赏吧。
(一)导语这篇通讯的导语部分有三个重点。
一个是点题,点明了英国国旗降落后,查尔斯王子和港督彭定康将乘坐“不列颠尼亚”号回国。
“不列颠尼亚”号将最后完成接载英国王子和港督撤离的使命。
这样就赋予了“不列颠尼亚”号以象征意义。
二是揭示全文主旨,在港飘扬了156年的英国米字旗即将下降,香港即将回归。
三是导语结束在时间上,为通讯主体部分的时序顺序奠定基础。
(二)主体通讯主体部分采用的是时序结构与文学手法相结合的方式。
时序结构的特点是按时间顺序将事件的始末说清楚;文学手法则是在此基础上增强文字表现力,增强可读性。
1.时序结构主体部分共九个自然段,可分四层。
第一层(第1~3段),港督府告别仪式(第一次降旗)。
港督府告别仪式是英国告别仪式的序幕,地点: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
时间:4∶30分,降旗。
4∶40分,港督彭定康离开港督府。
第二层(第4~6段),添马舰东广场告别仪式(第二次降旗)。
添马舰东面广场的告别仪式,象征着英国长达156年统治的结束。
时间:晚6时15分,仪式开始。
7时45分,降旗。
第三层(第7~8段),交接仪式(降旗与升旗)。
中英香港交接仪式是整个仪式的高潮。
地点:香港会议展览中心。
时间: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和7月1日的第一分钟。
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五星红旗冉冉升起。
与此同时,添马舰东广场升起五星红旗,中国人民解放军接管香港防务。
第四层(第9段),“不列颠尼亚”号离港。
时间: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总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港。
文章是一篇特写,特写性消息,也称作新闻速写、新闻素描。
主要是运用类似于电影特写镜头的手法反映事实,使某些精彩的场景生动、形象地再现在读者面前,因此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结构,本文就是由四个主要场景构成:第一个场景:下午4点30分,末任港督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第二个场景:晚上6点15分,在添马舰军营东面广场举行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第三个场景:子夜时分,举行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第四个场景:7月1日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别了,不列颠尼亚课件
(2)为什么要将事件具体到“分”? )为什么要将事件具体到“
①真实 再现实施过程。 ②再现实施过程。
(3)文中的第4段,采取了什么叙述方 文中的第4 属于消息的什么结构?有何作用? 式?属于消息的什么结构?有何作用?
叙述方式: 叙述方式:插叙 结构: 结构:背景 作用: 、从建成到修建,是殖民统治的标志。 作用:1、从建成到修建,是殖民统治的标志。 2、 “历史的陈迹”标志着殖民统治从今 、 历史的陈迹” 结束。 天 结束。
别了, 不列颠尼亚” 别了,“不列颠尼亚”
标题
别了:告别, 别了:告别,再见
不列颠尼亚:船——对香港进行殖民统治 不列颠尼亚: ——对香港进行殖民统治 的英国帝国主义
表面意思是告别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 督彭定康回国的“不列颠尼亚” 督彭定康回国的“不列颠尼亚”号,实际意 思是暗指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 统治宣告结束了, 统治宣告结束了,香港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中。
结尾部分(11段 结尾部分(11段)
(1)“一百五十六年五个月零四天”这个 ) 一百五十六年五个月零四天” 精确的数字意味着什么? 精确的数字意味着什么? 明确:准确记载了英对港岛殖民统治的时 明确: 说明那段历史刻骨铭心。 间,说明那段历史刻骨铭心。
(2)结合文题思考“大英帝国从海上 )结合文题思考“ 又从海上去”一句话的深刻内涵。 来,又从海上去”一句话的深刻内涵。
导语部分 :第一段:
第1段缩句 明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 明确: 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
主体部分( 主体部分(第2—10段)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0段
时间
1、 4:30— 30— —4:40 2、 6:15 3、 4、 5、 6、
别了,不列颠尼亚”
1.掌握“特写”的特点,抄写生字词,完成课 后习题一 。
现实的场景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文章以现 实场景为纲,每一则背景材料的引入都对 应一个现实场景,背景材料靠现实场景串 在一起,与之融为一体。
练习三:联系上下文,揣摩语句内涵 1.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 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 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象征英国统治的“不列颠尼亚”号,与象 征香港回归祖国的特别行政区区旗,构成 了鲜明的对比,启示人们发现这一仪式的 深刻内涵。
2上来”,是说当年不可一世的英国远征 军强占了中国的领土,开始了殖民统治;“从 海上去”,明着是写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 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暗写英 国的殖民统治结束,点明题意。这是现实的场 景,也是一句概括性很强的话,把香港百年历 史的沧桑巨变凝聚其中,暗含着历史与现实的 对比。
第一场景:6月30日下午4点30分至40分,末 任港督彭定康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
(第三自然段) 彭 定 康 和 女 儿 离 开 总 督 府
第二场景: 6月30日下午6时15分至7点45分, 在添马舰军营东面广场举行象征英国统治结 束的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
(第五、六、七自然段)
彭 定 康 接 过 降 下 的 旗 帜
思考:本文正文由那几个部分组成
1、导语 (第1段)
英国米字旗降落,“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
2、主体(第2—10段)
具体报道了英方撤离的过程。
3、结语(最后1段)
总结全文。从米字旗的降落到五星红旗的升起,英国 结束了对香港的殖民统治,香港掀开了新的一页。
本文的中心
本文通过描述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的四个 场景,出色地记录了象征英国殖民统治的 “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的最后历史时 刻,充分表现了香港回归这一深刻的历史 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句赏析
2.一百五十六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 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 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明确】这句话语言平实,对比鲜明,其中饱含了中国人民对长达一个 半世纪的殖民统治结束的欣喜之情。
拓展延伸
这篇新闻为何可以在众多新闻报道中脱颖而出成为佼佼者,请同 学们分析这篇新闻获奖的理由。 1.副词的魅力。 2.数字的力量。 3.对比的妙处。 4.细节的作用
时间:4时30分; 地点: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4点40分港都彭定康离开港督府。 第二层(第5—7段):添马舰广场告别仪式(第二次降旗)。
时间:晚6时15分仪式开始,7时45分降旗 地点;添马舰东面广场。这次降旗象征着英国长达156年的统治结束。
整体感知
第三层(第8—9段):交接仪式(降旗与升旗) 时间: 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和7月1日的第一分钟。 地点:香港会议展览中心。
整体感知
1.在排除字词干扰和独立阅读基础上,找出本篇新闻的结构。 2.在结构中,重点是主体部分,完成以下问题: (1)主体部分按照什么顺序展开的描写的? (2)这部分写了几个重要场景?
整体感知
主体(第2-10段):以时间为序,具体记叙告别仪式。 第一层(第2—4段):港督府告别仪式(第一次降旗)。
畅言教育
第四单元 · 阅读
别了,不列颠尼亚
本课时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写:合肥市第八中学 孙云云
情景导入
情景导入
复习旧知
新闻:也叫消息,是通过报纸、电台、广播、电视台等媒体途径所传播信息的一种称谓。是记 录社会、传播信息、反映时代的一种文体。
新闻特写:截取新闻事实的横断面,即抓住富有典型意义的某个空间和时间,通过一个片断、 一个场面、一个镜头、对事件或人物、景物做出形象化的报道的一种有现场感的生动活泼的新闻体 裁。是以描写为主要表现手段,截取新闻事实中某个最能反映其特点或本质的片段、剖面或细节。 做形象化的再现与放大的一种新闻体裁。
第四层(第10—11段):”不列颠尼亚号”离港。 时间:0时40分,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都彭定康乘“不列颠尼亚”号离港。
语句赏析
1.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明确】这句话表面上说的是港督的建筑,实际上是在告诉人们,香 港已经回归祖,末代港督已经离去,中国人民一段屈辱的历史已经永 远地成为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