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押题)地理一轮复习 第八章 城市与城市化 第二讲 城市化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

2019届高考(押题)地理一轮复习 第八章 城市与城市化 第二讲 城市化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
2019届高考(押题)地理一轮复习 第八章 城市与城市化 第二讲 城市化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

第二讲城市化

一、选择题

(2016·河北名校俱乐部联考)下图示意2001~2011年我国城镇人口增长率与建成区面积增长率的比较(%)。读图,完成1~3题。

1.2001~2008年我国城市人口人均城市用地面积( )

A.先增后减B.先减后增

C.呈增加趋势D.呈减少趋势

2.根据上图并结合相关知识可判断,2001年以来我国( )

A.城市新增用地以商业用地为主

B.乡村人口数量持续增长

C.城市人口增长以自然增长为主

D.大量农业人口迁入城市

3.为解决图示城市化问题,我国应该 ( )

A.加快中小城市向大城市的转化

B.避免城市用地规模的盲目扩张

C.把农民工全部转变为城市人口

D.使农业用地尽快转化为非农业用地

解析:第1题,图示2001~2008年间,我国城市建成区面积增长率大于城镇人口增长率,则人均城市用地面积呈增加趋势。第2题,据图可知,我国城镇人口增长率在2%~8%之间,而同时期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应小于1%,则城镇人口增长率远大于人口自然增长率,说明城镇人口增长主要来自于农业人口的迁入。第3题,图示反映的城市化问题是建成区面积增长率大于城镇人口增长率,必然造成土地资源的低效利用,故应避免城市用地的盲目扩张。答案:1.C 2.D 3.B

(2016·绵阳模拟)标准值是指一个国家某项数据与世界平均水平之差的标准化数值。下图为1965~2015年世界城市化水平及某国城市化演变过程。据此完成4~5题。

4.该国1965~1975年城市化水平与世界平均水平差距拉大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经济快速发展B.自然灾害频发

C.城市问题突出D.国家人口政策

5.由图示信息可推测,最近10年该国城市人口比重( )

A.停滞增长B.缓慢增长

C.快速增长D.持续下降

解析:第4题,据图可知,1965年至1975年该国的城市化水平标准值是负值,城市化发展呈下降趋势;1975~2005年间,城市化水平标准值在增大,尤其是1995~2005年间,城市化水平标准值呈快速增长趋势。该国的城市化发展规律与我国的城市化进程规律相符,所以该国应该为我国。由于1965年至1975年我国实行了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严格控制人口的自由流动,因此这个阶段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与世界平均水平差距拉大。第5题,据图可知,最近10年我国的城市化水平标准值在快速增长,城市化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必然促使大量的农村人口纷纷涌入城市,导致城市人口比重快速增长。

答案:4.D 5.C

(2017届河南六校联考)原地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一般不离开原有的居住地,而农村用地逐步向城镇用地转化的过程。下图示意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某县人口职业构成变化。读图,完成6~7题。

6.图中甲、乙、丙分别表示的产业是( )

A.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B.第二产业、第一产业、第三产业

C.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第二产业

D.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

7.该县城市化方式对当地产生的影响是( )

A.加速区域中心城市的扩展

B.扩大了城乡之间的经济差距

C.促进农村土地资源的整合

D.不利于城市功能分区的形成

解析:第6题,由图可知,甲代表的产业所占比重迅速减小,说明从事该产业的'人口迅速减少,该产业应为第一产业;乙代表的产业所占比重先增加后减少,应为第二产业;丙代表的产业不断上升,应为第三产业。第7题,“原地城市化”会使人们由从事第一产业逐渐向第二、三产业转化,从而促进农村土地资源的整合,故C项正确。“原地城市化”会减慢区域中心城市的扩展,缩小城乡之间经济的差异,有利于城市功能分区的形成。

答案:6.A 7.C

(2016·青岛模拟)下图为某国城市人口数量、城市数目和城市人口比重变化统计图。读图,完成8~9题。

8.该国( )

A.自1953年以来城市人口数量持续上升

B.2000年以来城市化已步入后期稳定阶段

C.近半个世纪来城市化处于中期加速阶段

D.目前,该国城市化发展速度加快,但水平依然较高

9.该国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影响有( )

A.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扩大粮食、花卉等种植比例

B.城市建筑面积扩大,生物多样性有所增加

C.信息不发达,但文化观念得到提升

D.地表径流的汇集速度加快,城市洪水灾害增加

解析:第8题,一般情况下,城市化水平超过30%才进入中期阶段,超过70%才进入后期稳定阶段,逆城市化是城市化的高级阶段。该国城市化起步晚、目前发展速度加快,但水平依然较低。第9题,城市化发展,畜禽园艺产品市场扩大,农业结构中粮食种植比例下降;城市建筑面积扩大,生物生态环境遭到严重改变,多样性减少;城市是区域文化中心,城市化过程中会促进区域文化建设;城市化地区地面硬化率高,地面径流汇集量增大、汇集速度加快,城市洪水灾害增加。

答案:8.A 9.D

下图为某城市不同时期人口密度与距市中心距离的关系变化曲线图。读图,回答10~12题。

10.下列因素中,对该城市人口密度的变化影响最弱的是( )

A.交通运输B.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C.地形、气候D.城市规模

11.各曲线中,按城市发展过程排序,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②③④① D.③②①④

12.该城市在图示过程中出现的现象是( )

A.人口逐渐向市中心聚集,城市化水平提高

B.城市中心区人口减少,工业向城市中心区日趋集中

C.城市中心区经济萎缩,城市化水平降低

D.郊区第一产业比重下降,居民生活条件大幅度改善

解析:第10题,城市人口数量和用地规模决定了城市人口密度的大小,而人口数量主要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第11题,城市发展早期,人口向城市中心集聚,随着城市化的进行,郊区人口密度逐渐增大,进入城市化后期,城市中心区出现衰落,市中心区人口密度降低,人口向郊区甚至农村移动。第12题,由于城市人口外迁,进而引起商业服务功能区和交通设施建设投入,因此郊区农业比重下降,条件改善。

答案:10.C 11.B 12.D

(2017届广东五校联考)伪“逆城市化”是指城市化不发达情况下的人口从城镇向农村转移以及城市化进程中部分人口滞留农村的现象。新疆玛纳斯县农调队在附近农村走访中了解到,有部分农民当年掏6 000元钱为孩子买的城市户口,如今又掏6 000元换成农村户口,让其继续当农民。根据材料回答下题。

13.下面关于伪“逆城市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伪“逆城市化”现象不利于城市化的发展

B.中国已经进入逆城市化阶段

C.当前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已接近城市

D.伪“逆城市化”是由城乡收入差距、城市内部行业收入差距增大引起的

解析:伪“逆城市化”是指城市化不发达的情况下,人口从城镇向农村转移以及城市化进程中部分人口滞留农村的现象,所以这种城市化会造成城市就业的不充分,城市人口的虚假信息也误导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规划等,影响城市的健康发展。

答案:A

“潮汐车道”方便“钟摆族”上下班。(“潮汐车道”是指根据交通

流量的变化,通过交通指示标识,对其行驶方向进行适时调整的车道。“钟

摆族”指工作在城里,生活在郊区或其他城市,两处奔波的职场人士。)

读右图,回答14~15题。

14.对“钟摆族”的叙述最可信的是( )

A.“钟摆族”多居住在高级住宅区

B.“钟摆族”购房主要考虑环境质量

C.“钟摆族”都自己驾车上下班

D.“钟摆族”的形成与城市化有关

15.“潮汐车道”的设置目的主要是( )

A.优化配置道路资源B.美化城市道路景观

C.加强城市交通管理D.减少道路交通事故

解析:第14题,依据材料,钟摆族“工作在城里,生活在郊区或其他城市”,表明与城市化有关。第15题,由材料“潮汐车道”概念及图示可知,“潮汐车道”的设置目的主要是优化配置道路资源。

答案:14.D 15.A

二、非选择题

16.(2016·北京海淀区期末)城市化是对人类影响巨大的社会发展过程。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读图,对比中、英两国城市化水平从30%提升到50%的发展阶段过程的差异。

(2)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我国目前城市化的主要表现。

在城市化快速发展过程中,我国不少大城市都面临交通拥堵问题。

(3)为缓解大城市交通拥堵问题,请你联系生活实际,给政府提出建议。

解析:第(1)题,据图中中国和英国的城市化进程可知,英国城市化水平达到30%的时间约是1825年,中国城市化水平达到30%的时间约是1990年,从时间上来讲,英国比中国早;城市化水平发展到50%英国历时约50年,中国历时约20年,就经历的时间来说,英国比中

国长;就城市化发展速度来说,英国发展速度慢,中国发展速度较快。第(2)题,目前我国处在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城市化主要表现在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城市占地面积的变化等方面。第(3)题,为缓解大城市交通拥堵问题,主要措施有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区布局、建设新城和卫星城、分散大城市的职能、疏散中心区的人口、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建设、合理规划道路网、加强管理和疏导等。

答案:(1)城市化水平达到30%的时间英国比中国早;城市化水平从30%发展到50%经历的时间英国比中国长、城市化速度英国比中国慢。

(2)农村人口转化为非农村人口(或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城市人口比重不断增加);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或农业用地转化为城市用地,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或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变,第二、三产业集聚)。

(3)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区布局(或建设新城和卫星城);分散大城市的职能(或疏散中心区的人口);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建设(或合理规划道路网);加强管理和疏导。

17.(2017届泰州模拟)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必然趋势,是实现社会现代化的客观要求和必由之路。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96~2004年福州市非农业人口与耕地、建设用地变化图。

材料二1996年和2004年福州市土地利用结构表。

(1)简述该市耕地和建设用地的变化过程,并据此推测在这一阶段该市的城市化特点。

(2)分析该市城市化过程中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答案:(1)总体上耕地面积减小,建设用地增加。1996~1998年,耕地大量减少,建设用地增加很快;1999~2001年,耕地减少幅度较小,建设用地增加幅度较小;2003~2004年,耕地又呈现大幅度减少,建设用地呈大幅度的增加。特点:城市化加速发展。

(2)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建设用地不断增加,新增城市建设用地占用大量耕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增长较多,交通用地增长相对较少(可能进一步加剧交通问题),城市土地用地结构不尽合理;未利用土地比例较高,闲置土地较多。

最新城市与城市化知识点总结

《城市与城市化》知识要点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1、城市形态的概念: 城市占据一定的空间,有着特定的外部轮廓形态。 2、中心商务区的主要特征: ①经济活动最为繁忙;②建筑物高大稠密;③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很大;④内部分区明显; 3、功能区比较[理解记忆] 4、城市地域结构模式:[记忆] 同心圆模式、多核心模式、扇形模式 5、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体现在各种活动的付租能力。影响付租能力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的便捷程度,距离市中心的距离。 6、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理解] 7、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其他因素: (1)收入的高低,导致住宅区的分化 (2)历史文化或经济方面的声誉 (3)种族或宗教团体(唐人街等) (4)早期土地的利用方式影响 8、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随城市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理解] 早期:功能区分异不明显,市中心以市场、交通等优势吸引工业聚集 后期:由于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工厂企业向外搬迁,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变化。 商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大 工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小 OA 商业付租能力最强 AB 住宅付租能力最强 BC 工业付租能力最强

2.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1、城市等级划分及依据:[记忆] 城市等级一般分为: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Array我国的划分:特大城市(100万以上)、大城市(50~100 万) 中等城市(20~50万)、小城市(20万以下)、 依据:城市人口规模 2、城市等级与服务范围的关系[理解] 城市等级低,数目多,服务种类少,服务范围比较小; 城市等级高,数目少,服务种类多,服务范围比较大。 3、上海城市等级和服务范围变化的影响因素[理解记忆] (1)上海位于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以及长江的出 海口 (2)上海市有发达的铁路网,使得上海有充足的原 材料、劳动力、农产品以及巨大的市场 (3)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形平坦开阔。 4、城市等级体系: 城市的服务种类、服务范围是与城市的等级相对应的,在同一个区域中,城市的空间分布也与城市的等级密切相关,这些不同级别的城市空姐组合,构成了一个地区的城市等级系统。 5、城市等级与城市数目、相互距离的关系[理解] 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少,相距较远;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较多,相距较近。(德国南部为例) 6、门槛人口与商业服务等级 (1)把维持一家企业生存所需的最低人口数称为门槛人口 服务人口>门槛人口(赢利)服务人口=门槛人口(保本)服务人口<门槛人口(亏本) (2)商业等级与门槛人口的关系 根据门槛人口的小,可划分出商品或服务的等级。 价格低,门槛人口小,为低级商品;价格相对较高,门槛人口相对较大,为高级商品 2.3城市化 1、城市化的含义[理解] 人口的城市化 城市范围不断扩大的过程 乡村变为城市的过程土地的城市化 2、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动力:[记忆] 推力: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自然灾害,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 动力: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全,交通便利 3、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标志:[记忆] 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在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练习题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练习题 一、单选题 城市中的各项活动需要利用一定的土地,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聚集,形成了功能区。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属于城市土地利用类型的是() ①商业用地②交通用地③政府机关用地④绿洲农业⑤住宅用地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⑤ D.①②④⑤ 2.关于城市功能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城市各类功能区之间界线分明 B.商业区是城市中最为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C.工业区多位于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处 D.住宅区低级住宅区与中高级住宅区存在分化 下图为某城市地价空间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丙地土地租金较高,其原因最有可能是 A.位于市中心 B.处在交通干线的交汇处 C.靠近风景区,环境优美

4.据图判断,中心商务区形成的主要区位优势是 A.历史悠久,知名度高B.土地租金高 C.交通通达度高D.处在人口密集区 下图为我国华北某城市城区地租分布等值线图(数值:a>b>c),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5.该市重工业不断向东北部迁移,主要原因可能是( ) ①城区地价上涨 ②为了缓解城区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③北部人口众多,有大量剩余劳动力 ④北部地区矿产资源丰富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6.近年来,甲地出现了高级住宅区,主要原因是甲地( ) A.位于城区外缘,环境质量好 B.远离中心城区,地价便宜 C.地势开阔,便于建立住宅区 D.位于河流附近,取水方便 下图为我国某特大城市某商品批发市场从城区迁往郊区前后的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7.20世纪80年代,影响该批发市场选址的主导因素是 A.交通 B.市场 C.劳动力 D.政策 8.2010年后,该批发市场迁出主城区是因为主城区 A.土地利用方式调整 B.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C.电子商务的发展 D.工业结构的调整 下图中甲地所在的国家,农业以畜牧业为主,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货物过境和港口服务业。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9.在甲地形成城市的主导区位因素是 A.地形B.气候C.公路交通枢纽D.港口 10.该城市发展成为该国首都的优势条件是 A.位置适中B.资源丰富C.气候宜人D.经济中心 “睡城”主要指的是大城市周边的大型社区或居民点,这些人口相对集中的区域虽大量入住,但也就是局限于晚上回家睡觉,白天开车或乘车往市中心上班。 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地理必修2知识点填空城市与城市化

知识点细化展示: 一、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 :一般分为 ______________ 用地、 ________ 用地、政府机 关用地、 __________ 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 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在城市里的集中,就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区。 功能区的特点 ① 区域内呈现连片分布 ② 各功能区间无明确界线 ③ 每种功能区 以 某 种 功 能 为 主 , 兼 有 其 他 功 能 2.城市内部结构: ①城市中普遍具有的功能区是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业区,其特点比较见下表: 功能区 主要特点 分布位置(布局趋向) 住宅区 分布最广泛;出现高级、低级住宅区的分化 高级住宅区位于城市外缘及文化区; 低级住宅区分 布于内城及工业区 商业区 面积较小,呈点状或条状;经济活动繁忙, 人流、车流昼夜差别大 市场最优原则(城市中心) 交通最优原则(城市干道和环路交汇处) 工业区 面积适中,集聚成片;环境相对较差 沿交通干线分布(运输需求高) 向城市外缘迁移(降低成本、减轻污染) ②中心商务区简称CBD ,是城市经济活动最繁忙的地区,既是商业中心,也是服务中心;建筑 高大密集(可提高土地利用率),区 内有垂直分异(零售在底层)和水平分异(零售在中央) ③ 城市的行政区往往位于环境较好的区域, 其附近常形成高级住宅区。 商业中心往往位于城市中 心,但并非城市中心都是商业区, 如北京的市中心是行政区。 ④ 经济因素是城市功能分区的 主要因素;历史因素是城市功能分 区的形成基础;社会因素如收入高 低(社会地位)、知名度、种族和宗 教等影响住宅区的分化;行政因素 如城市规划等对城市功能区的形成 也起重要作用。 ⑤ 经济因素的具体影响:见下 图。地理位置一土地租金由市中心 向外递减;交通便捷度一与地租水 平正相关;城市外缘主要公路交会 处,交通便捷度较高,形成次一级 商业中心。市中心附近,如果远离 主要公路,交通便捷度较低,可能 成为住宅区。 3. 功能区合理规划: 城市功能区的 合理规划。应特别注意以下五个方面: ① 要有便利的交通一一工业区多沿交通干线布置,住宅区与工业区应有便利的交通联系。 ② 合理布置工业区一一工业区应布置在城市盛行风的下风地带及河流的下游地区。 ③ 设置卫生防护带一一工业区与住宅区之间应设置卫生防护带。 ④ 少占耕地、留有发展余地一一城市功能区的规划应尽量少占或不占耕地,并为城市进一步发展 留有余地(空间)。 ⑤ 城市工业布置原则一一基本没有污染的技术导向、 劳动力导向、市场导向型工业可布置在城区; 污染较轻的工业应布置在城市近郊;污染严重或有危险的工业则要布置在城市远郊。 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商业区 住宅区 工业区 ? - 与市中心距离

(完整版)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或最佳答案) 下表为某城市多年平均气温一降水统计数据。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3题。 月份 1月 4月 7月 10月 1—12月 月均温(℃) 13.3 18.0 25.7 22.7 19.9 月降水量(mm) 190.9 46.3 0.3 60.2 825.5 1 A.地中海气候 B.热带草原气候 C.温带大陆性气候 D.温带海洋性气候 2.该市最适宜种植的水果有 A.荔枝 B.椰子 C.香蕉 D.葡萄 3.关于城市工业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为了共同分享集聚效益,城市发展初期便形成了工业区 B.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由于集聚效益而逐渐形成了工业区 C.为了争夺市场,工业区不断向城市中心移动 D.为了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工厂企业不断向近河流、近铁路和近公路的地方分布 图2-2-1为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形态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4-5题。 4.下列关于该城市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建国前,公路对城市形态的影响最大 B.建国后,铁路对城市形态的影响最大 C.建国以来城市化的速度是先快后慢 D.郊区城市化是城市扩展的主要途径 5.该城市向外扩展的主要自然优势条件是( )。 A.地形B.气候 C.水源D.土壤 6.唐人街的形成( )。 A.是种族因素对住宅选择影响的结果 B.是收人因素对住宅选择影响的结果 C.是交通因素对住宅选择影响的结果 D.是知名度因素对住宅选择影响的结果 7.美国大城市中心多摩天大楼,而欧洲城市高层建筑多建在市中心以外的地区,原因是( )。 A.地理环境不同B.发展历史不同 C.政府作用不同D.发展程度不同 读图,回答8—9题。 8.关于图示地区城市等级,服务功能和服务范围的叙述, 正确的是( )。 A.昆山的城市等级比常州高 B.无锡的服务范围比镇江大 C.宁波的服务功能比杭州齐全 D.小城市数量最少

高中地理-高一地理城市与城市化练习题1 最新

《城市与城市化(一)》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 意) 下图为我国某地区简图。据此回答1~2题。 1. 在A地附近发现多处古村落遗址,该地形成古村落的自然原因是 ①地形平坦且不易被洪水淹没②靠近水源地 ③冬季严寒④矿产资源丰富⑤水运便利 A.①②③ B.①②⑤ C.②③④ D.②③⑤ 2.图中C处发展高新技术园区的有利条件为 ①交通便利②资源丰富③环境优美④科技发达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今日水资源严重短缺的西安市隋唐时期用水充足,有“陆海”(指湖 泊和沼泽很多)的美称。下图为古长安(今西安市长安区)“八水” 位置。完成3~4题。

3.“八水绕长安”的地质成因之一是渭河平原地壳 A.水平诸断B.褶皱凹陷C.断裂陷落D.水平张裂 4.古长安“陆海”今日不复存在的重要原因是 A.秦岭北坡森林植被被破坏B.渭河流域水体污染严重C.渭河下游汛期水位上升D.秦岭南坡耕地面积增加 读“湘北某城市略图10”完成5-6题 5.根据图分析,该城市优越的区位条件主要是 A.水资源丰富B.交通便利C.地形条件好D.气候适宜 6.该城市城区建设发展的方向是 A.向西扩展B.向北扩展C.向南扩展 D.向东扩展

下图是我国城市化发展阶段示意图,回答7-8题。 7.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正处于() ①大城市化②郊区城市化③逆城市化④再城市化 A.①④B.②③C.①②D.③④ 8.阶段II中,城市中心人口密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有() ①交通通达度差②地价昂贵③污染严重④远离商业中心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读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乡人口变化表,判断9-10题.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城市与城市化专题训练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城市与城市化专题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图3示意某地区人口密度。读图3,完成2题。 1.该地区人口密度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有 ①纬度②河流③降水④地形 A.①② B.①④ C. ②③ D.②④ 【答案】:D 【解析】从图中河流的形状可以看出,该区域位于长江中上游地区,根据下题中指出的甲乙均为特大城市,可以判断甲为成都,乙为重庆。该区域位于同一纬度,气候类型相同,而人口密度差异很大,可以判断①③不符合,图中显示人口密度的区域多位于河流沿岸,加之四川西部为横断山区,人口明显减少,所以选项D符合题意。 2.甲.乙两地都行成了特大城市,与甲地相比,乙地形成城市的区位优势是 A.地形平坦 B.水源充足 C.陆路交通方便 D.水陆交通枢纽 【解析】乙为重庆,其形成区域是位于河流交汇处,水陆交通便利。重庆地形崎岖,选项A 错;两地都有充足的水源,选项B错;重庆和成都目前都有方便的陆路交通,选项C错误。【答案】:D 图1是我国某省级行政区略图,读图1完成3~5题。

3.该省级行政区的城市发展特征是 A.城市化水平高 B.城市南多北少 C.处于逆城市化阶段 D.城市沿河分布明显 【答案】D 【解析】宁喜欢在自治区地处我国西北内陆地区,自然条件比较恶劣,经济水平较低,城市化水平较低,因此A项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该省区北部城市较多,南部城市较少,因此B项错;逆城市化是当今发达国家或者城市化水平较高、城乡差别较小地区出现的一种特殊城市化现象,该省的城市化仍以农村变城市为主,因此C项错;从图中可以看出,该省区城市及铁路都主要沿河谷分布,因此D项正确。 4.该省级行政区拟建设一个快递集散中心,从交通因素考虑最适宜布局在 A.固原 B.中卫 C.银川 D.石嘴山 【答案】C 【解析】影响快寄货物集散中心的最主要的因素是交通。从图中可以看出,四个选项中交通最发达的是银川,银川市位于整个宁夏城市的中心,物流中心建在银川,到其他各个城市距离都差不多,加上银川又是首府,故答案:C 5.该省级行政区拟建设一个快递集散中心,从交通因素考虑最适宜布局在 A.固原 B.中卫 C.银川 D.石嘴山 【答案】C 【解析】由图可知,银川市位于整个宁夏城市的中心,物流中心建在银川,到其他各个城市距离都差不多,加上银川又是首府,故答案:C 6.图2是省级行政区某高速公路沿线四处道路地质剖面图,其中易发生滑坡的是

高中地理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2.3城市化习题

1 2.3 城市化 一、单选题 1. 下列不属于逆城市化现象的是 A. 是郊区化发展的后期阶段 B. 大城市人口绝对数量开始下降 C.中小城镇数量减少 D.人口分布趋向分散 2. 2008 年5 月杭州推出公共自行车租赁项目, 如今越来越多的市民选择自行车出行。下图为杭州某区域公共自行车租赁点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题。 杭州推出公共自行车项目主要是为了( ) ①缓解交通拥堵②吸引外来游客③倡导低碳出行④减少汽车尾气排放⑤促进自行车产业发展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④⑤ D. ②④⑤ 城市集聚效应是指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产生的经济效果, 以及吸引经济活动向一定地区靠近的向心力,是导致城市形成和不断扩大的基本因素。下图示意城市集聚效应与工业化水平的关系, 读图完成下列3-4 题。 3. 城市集聚效应达到M点后,将可能出现 A. 逆城市化现象 B. 工业化水平下降 C.城市规模萎缩 D.农业人口增加 4. 伴随工业化水平提高,城市集聚效应 A. 先减弱后增强 B. 逐渐减弱 C. 先增强后减弱 D. 逐渐增强 5. 雨水花园是一种模仿自然界雨水汇集、渗漏而建设的浅凹绿地,主要用于汇聚并吸收来自屋顶或地 面的雨水,并通过植物及各填充层的综合作用使渗漏的雨水得到净化.净化后的雨水不仅可以补给地 下水,也可以作为城市景观用水、厕所用水等.图 1 示意雨水花园结构.据此完成下题.

雨水花园的核心功能是() A. 提供园林观赏景观 B. 保护生物多样性 C.控制雨洪和利用雨水 D.调节局地小气候 读下图我国某地城市化过程发展阶段示意图,完成下列6-7 题。 6. 阶段Ⅰ所表示的城市化阶段是 A. 初级阶段 B. 加速阶段 C. 逆城市化阶段 D. 再城市化阶段 7. 引起阶段Ⅱ形成的最主要原因是 A. 城市内部经济的衰退 B. 乡村和小城镇发展超过城市 C.城市环境状况的不断恶化 D.轨道交通的发展 8. 城市交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A. 交通网过稀,市内通达性差 B. 交通网过密,占用大量耕地 C.交通线路拥堵,交通环境污染 D.交通流量不稳定,时大时小 9. 下列措施能促进城市环境改善的是() A. 禁止车辆进入城市 B. 将各公路全部改为高速公路 C. 改善能源结构,以新的能源形式替代化石燃料 D. 城市过境道路通过市区可以缓解市内交通线路拥堵状况,减缓市区大气污染程度读漫画“你是从城里来的吗?”回答10-11 题。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知识点总结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1、城市形态的概念:城市占据一定的空间,有着特定的外部轮廓形态。 类型团块状条带状组团状 分布地区平原地区沿铁路或河流、谷地等 被迫延伸 地形崎岖不平的丘陵 山地 举例成都、合肥、华盛顿兰州、洛阳、西宁、宜 昌 重庆 中心商务区的主要特征: ①经济活动最为繁忙;②建筑物高大稠密;③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很大;④内部分区明显; 3、功能区比较[理解记忆] 4、城市地域结构模式:[记忆] 同心圆模式、多核心模式、扇形模式 5、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体现在各种活动的付租能力。影响付租能力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的便捷程度,距离市中心的距离。 6、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理解]

商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 心距离的影响最大 工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 心距离的影响最小 OA商业付租能力最强 AB住宅付租能力最强 BC工业付租能力最强 7、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其他因素: (1)收入的高低,导致住宅区的分化(2)历史文化或经济方面的声誉 (3)种族或宗教团体(唐人街等)(4)早期土地的利用方式影响 8、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随城市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理解] 早期:功能区分异不明显,市中心以市场、交通等优势吸引工业聚集 后期:由于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工厂企业向外搬迁,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变化。 2.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1、城市等级划分及依据:[记忆] 城市等级一般分为:集镇、城市、 大城市、特大城市 我国的划分:特大城市(100万以 上)、大城市(50~100万) 中等城市(20~50万)、小城市 (20万以下)、 依据:城市人口规模 2、城市等级与服务范围的关系[理解] 城市等级低,数目多,服务种类 少,服务范围比较小; 城市等级高,数目少,服务种类 多,服务范围比较大。 3、上等级和服务范围变化的影响因素[理解记忆] (1)位于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以及长江的出海口 (2)有发达的铁路网,使得有充足的原材料、劳动力、农产品以及巨大的市场 (3)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形平坦开阔。

2019高考地理试题汇编城市与城市化

城市与城市化 (2019·全国Ⅱ卷)在城镇化进程中,城市人口、土地利用和产业需要协调发展。根据协调发展水平,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城市由高到低分为Ⅰ、Ⅱ、Ⅲ、Ⅳ四个等级类型。图1为2001年至2016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城市协调发展水平变化,图2示意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范围及城市分布。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2016年协调发展水平Ⅰ型中的多数城市 A. 海港规模大 B. 沿长江分布 C. 集聚长江口 D. 行政等级较高 2. 以上海为核心,协调发展水平Ⅳ型的城市,在空间分布上呈现 A. 均衡性 B. 边缘性 C. 集中性 D. 对称性 3. 与2001年相比,2016年协调发展水平上升的城市,多数与上海 A. 空间位置邻近 B. 发展模式相同 C. 城市性质相似 D. 产业部门接近

【答案】1. D 2. B 3. A 【解析】考查长三角城市群内各城市的特征、分布及变化情况。 【1题详解】 读左图,2016年协调发展水平Ⅰ型城市为上海、南京、合肥(注意常州2001年属于Ⅰ型, 但2016年已经下降为Ⅱ型);读右图,三个城市只有上海临海且海港规模大,南京、合肥没的有临海也没有海港,A错;上海、南京沿长江分布,但合肥没有沿江,B错;只有上海位于 长江入海口,合肥距离长江入海口距离较远,C错;结合右图图例可知,合肥、南京为省级行政中心,上海为直辖市,行政级别都较高,D对。 【2题详解】 协调发展水平Ⅳ型的城市主要是盐城、滁州、安庆、池州、宣城、舟山等城市,其中盐城和滁州位于上海的西北部,安庆、滁州、宣城位于上海的西部,舟山位于上海的东南部,以上海市为中心,这些城市分布分散于长三角的不同地区、不同方向,总体分布为西部多、东部少,空间分布不均,也没有对称性,故A、C、D错;它们的共同点是处于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城市群的边缘地带,空间分布上都呈现出边缘性,B对。 【3题详解】 读左图,2016年呈上升的城市有苏州、杭州、宁波(由Ⅱ型变为Ⅰ型)、扬州、嘉兴(由Ⅲ型变为Ⅱ型)、舟山(由Ⅳ型变为Ⅲ型)等;结合右图可知这些城市与长三角的其他城市相比,邻近上海,与上海距离都较近,A对;上海是长三角城市群中的核心城市(为直辖市),而这些城市中有省会城市也有地市级城市,因此职能、城市性质不同,C错;城市级别不同、规模不同,城市经济的发展模式、产业部门往往也不相同,上海经济最发达,其发展主要是依靠位置、雄厚的经济基础、交通、科技优势等,产业部门中第三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所占比重大,而扬州、嘉兴等城市的发展主要依靠产业转移、劳动力资源、上海等城市的辐射带动等,第三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所占比重小,B、D错。 (2019·北京卷)下图示意某地商业和农业地租水平。读图,回答问题。

地理必修二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单元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地理必修二 城市与城市化练习题 一、单选题 1.若X轴表示距市中心距离,且a=10km,Y轴表示 土地利用租金,且b=100元/m2,则图中四地点最可能 为商业区的 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若X轴表示出生率,且a=4%,Y轴表示死亡率,且b=4%,则图中四点表示发达国家人口再生产类型的 是() A.① B.② C.③D.④ 解析:1.商业区应距离市中心最近,地价最高,故判断为③。 2.发达国家的人口再生产类型应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特征,故选④点。 下图是“某地区1950~1980年人口增长图”,据图回答问题。 3.30年间该地区()

A.乡村人口增长了2000万人 B.城市人口增长了500万人 C.总人口增长了两倍 D.乡村人口增长了两倍 4.30年间该城市,城市化水平() A.大幅提高 B.略有提高 C. 没有变化 D. 略有下降 解析:3.观察柱状图分析,30年间乡村人口由1000万增加到2000万,人口增加了1000万,A错;总人口由1500万增加到3000万,城市人口由500万增加到1000万,城市人口增加了500万,B正确;总人口和乡村人口增加了一倍,C、D错。 4.城市化水平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反应。 5.下图为某区域城市化战略设想图。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A.2030年后,城市人口比重不断下降 B.2040年时,将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C.2010年时,城市人口与乡村人口大致相当 D.2050年中心城区人口数量与2000年相等 解析:5.2030年后,中心城区人口比例下降,是因为郊区城市化,郊区人口比重上升,并不是城市人口比重下降,A错。逆城市化现象时,中心城区人口减少,迁往乡村,乡村人口比以前增多,2040年时,乡村人口持续减少,B

城市与城市化精品练习题

城市与城市化精品练习题 一、选择题 城市化过程可以分为景观城市化(即人们所观察到的城市景观,如道路、建筑物、绿地等)与人文城市化(即人的变化,如人口素质提高、生活方式改变等) 。下图所示为某地城市局部区域的景观与人文发展指数分布。读图回答下题。 1.下列有关乙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目前景观发育程度较高,城市规划合理? B. 今后需加强道路和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 C. 进行合理规划,加强人文城市化的建设? D. 努力提高人口素质,倡导转变生活方式 下列四幅城市形态图是在不同的交通运输工具下形成的。据图回答2~3题。 2.关于下列城市空间形态所处时期,说法正确的是( ) A.①是火车、电车时期B.③是汽车时期 C.②是高速公路时期 D.④是步行、马车时期 3.图中所示城市形态出现最晚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读下列两幅图,完成4~5题。 4.两图所显示的含义是( ) A.零售商业面积与行人流量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 B.零售商业面积与行人流量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C.道路交叉口对零售商业的吸引力小于公交站点 D.道路交叉口对零售商业的吸引力大于公交站点 5.据图可知,影响零售商业布局的主导因素是( ) A.交通、市场 B.行人、营业面积C.营业面积、人口密度 D.人口密度、交通(2014·吉林二模)右图为“某城市不同主要功能区占用土地面积空间变化曲线图”。读图回答6-8题。 6. 丙功能区是 A.住宅区 B.工业区 C.商业区 D.文化区 7. 该城市 A.地域结构接近同心圆模式 B.最适宜在6-8km处设置绿化防护带

-6km处为工业集聚中心 D.商业用地面积由市中心向郊区逐渐递减 8. 甲所代表土地利用类型的人口数量变化是 (2014·吉林九校联合体二模)右图示意某区域高等级公路分布。读图完成9-10题。 9.最有可能发展成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城市是 A.E市 B.F市 C.x市 D.Y市 10.两地之间汽车客运往返班次最少的是 A. X M B.X F C.X H D.X N (2014·安徽合肥第二次质检)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为防止城市“摊大饼”式向外扩张带来的问题,在1947年提出“手指规划”方案,该规划方案至今仍然对哥本哈根的城市发展产生积极影响。读“‘手指规划’示意图”,完成11 -12题。 11.哥本哈根城市规划方案中的“手指”延伸的影响因素是 A.交通 B.地形 C.市场 D.水源 12.“手指规划”示意图中“手指”之间的区域应该规划为 A.工业区,因为地价低廉 B.别墅区,因为环境优美 C.商业区,方面居民购物 D.绿化区,优化城市环境 (2014·湖南六校4月联考)城市市民出行时间首先受到往返行程目的的影响;其次,途中的驻停,如下车购物等活动也对出行时间有很大的影响。读我国某大城市市民出行时间分布比例变化图,完成13~14题。 13.市民出行与图中曲线最相符的城市功能区是() A.住宅区B.商业区C.旅游区D.工业区 14.与2000年相比,2012年甲时段出行比例下降的主要原因是()A.城市人口增加 B.道路系统落后C.出行距离增加 D.出行方式改变 (2014·山东日照二模)下图示意我国某城市地租水平与人口密度的变化读图完成15~16 15.该图显示 A.人口密度越大,地租水平越高 B.地租水平有逐年提高的趋势

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知识点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 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1、功能分区:城市各项经济活动相互间发生空间竞争,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集中。 2、划分: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和仓储区、风景与城市绿地、特殊功能区等 3、中心商务区(纽约的CBD——曼哈顿)特征: ①中心商务区是城市经济活动最繁忙的地方②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大③建筑物高大稠密④中心商务区内部存在明显的分区 功能 分区 形态特征位置 商业区占地面积小、呈点状 或条状 经济活动最繁忙;人口数 量昼夜差别大,建筑物高 大稠密;内部有明显分区 市中心,交通干线两 侧、街角路口 工业区集聚成片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 趋向域沿主要交通干线 市区外缘,交通干线 两侧 住宅区占地面积大(40% -60%),是城市主要 功能分区,工业化后 出现分化 建筑质量上,高级于低级 住宅分化;位置上,高于 于低级住宅分区背向发 展 高 级 城市外缘与高 坡、文化区联系 低 级 内城与低地、工 业区联系 同心圆模式、多核心模式、扇形模式 6、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体现在各种活动的付租能力。影响付租能力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的便捷程度,距离市中心的距离。 7、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理解] 商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大 工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小 OA商业付租能力最强 AB住宅付租能力最强 BC工业付租能力最强

8、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其他因素: (1)收入的高低,导致住宅区的分化 (2)历史文化或经济方面的声誉 (3)种族或宗教团体(唐人街等) (4)早期土地的利用方式影响 9、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随城市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理解] 早期:功能区分异不明显,市中心以市场、交通等优势吸引工业聚集 后期:由于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工厂企业向外搬迁,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变化。 2.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1、城市等级划分及依据:[记忆] 城市等级一般分为:集镇、城市、大城市、特 大城市 我国的划分:特大城市(100万以上)、大城 市(50~100万) 中等城市(20~50万)、小城市(20万以下)、 依据:城市人口规模 2、城市等级与服务范围的关系 [理解记忆] 城市等级低,数目多,服务种类少,服务范围比较小; 城市等级高,数目少,服务种类多,服务范围比较大。 3.城市等级的提高和服务范围扩大需要的基本条件:优越的地理位置、发达的交通或丰富的资源条件支撑。 4、上海城市等级和服务范围变化的影响因素[理解记忆] (1)上海位于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以及长江的出海口 (2)上海市有发达的铁路网,使得上海有充足的原材料、劳动力、农产品以及巨大的市场

专题十 城市与城市化

专题十城市与城市化 高考试题 考点一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1.(2013年广东文综,11)下图为某城市空间结构示意图。读图可知( ) A.城市空间形态呈放射状,多中心结构特征明显 B.传统与新兴并存的工业区位于城市西北部,公共服务设施齐全 C.城市新开发区主要位于东南部,适宜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 D.外来人口主要从事高新技术产业,其生活区位于城市新开发区 解析:C 读图可知,该城市空间形态大致呈扇形,只有一个中心,A项错误;传统与新兴并存的工业区主要分布在城市的东北部、北部和西南部,B项错误;城市新开发区主要位于城市东南部,且靠近科研文教区,适宜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C项正确;外来人口生活区多分布在城市的边缘,D项错误。 (2013年山东文综,7~8)下图示意东欧城市的典型空间结构。读图,回答2~3题: 2.图中①、②、③代表的依次是( ) A.工业区、别墅区、绿化区 B.绿化区、工业区、别墅区 C.绿化区、别墅区、工业区 D.别墅区、绿化区、工业区 3.该城市( ) A.老城区地租最高 B.中心向西南方向移动 C.空间形态变化受交通影响 D.仓储式购物中心地处中心商务区 解析:2.D 3.C 第2题,由“东欧”可知,该城市处在西风带;由图中河流及流向可知,③位于城市河流的下游,同时又位于与主导风向垂直的郊区,故为工业区。②处大致在工业区与其他功能区之间,应为绿化区。①区交通便利,远离市中心和工业区,环境优美,应为别墅区。第3题,老城区基础设施较落后,交通拥堵,环境质量较差,故地租应较低。由图中老城区集中在河流以西及其他地物分布、交通线的延伸可以判断城市中心

2019高考地理知识点:城市与城市化知识点汇总

2019高考地理知识点:城市与城市化知识点汇总 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的服务功能: 一、城市的空间结构 1、城市功能分区——相同的城市用地类型发生集聚 (1)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人流量大;付租水平强。 ★中心商务区(CBD):建筑密集、高楼林立、交通便捷——面积有限,但需求量大 (2)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铁路、公路经过。 (3)住宅区:是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4)文化区:一般要求环境优美,远离工业区和商业区。城市建设要注意保护文物古迹。 2、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形成的原因: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行政因素 3、城市规模与地域结构、服务范围 ★小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不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服务范围小。 ★大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多、级别高, 服务范围大。 二、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 (一)、自然方面 1、地形——平原地区城市密度大

2、气候——气候温暖湿润的地区城市密度大 3、河流——河流的供水和运输功能决定城市区位。 (二)社会经济方面 1、农业基础 2、交通条件:沿海、沿江、沿铁路线、沿高速公路能够形成城市轴线。北方城市大都在大道汇合处。 ★交通线的变化,会给城市发展带来影响。(如扬州:运河通航时—兴,运河淤塞后—衰)。 3、政治(如行政中心)、军事防卫、宗教、科技、旅游等也能促动城市的形成和壮大。 三、城市化 1、城市化的标志:①城市人口增加、②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其中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 口的百分比。 2、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城市化特点:①大城市发展速度超过小城市;②大城市数目持续增多;③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发展快。——大城市化趋势 3、发达国家的城市化 ①特点:起步早,水平高,速度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②逆城市化的原因: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升,以及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4、发展中国家城市化 ①特点: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大城市化趋势明显。

城市与城市化知识点总结

城市及城市化 第一讲城市区位与城市地域形态 一、城市 (1)含义: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的居民聚居地,是一定地域的社会、经济、文化中心。 (2)特点:人口和产业活动密集、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比较高、交通运输和信息交流相对发达。 二、城市区位因素 1、区位的含义:一是指地理事物的位置,二是指某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关系。 2、城市区位因素: ①、自然因素:位置、气候、地形、河流、资源。 位置优越;××气候优越(恶劣);××水热适中(不足);××地形平坦(崎岖);河流为××提供水源和便利的交通;××资源丰富(缺乏)。 ②、社会经济因素:经济、交通、政策、宗教、科技、旅游 ××经济发达,有利于人口和产业集聚(经济欠发达不利于人口和产业集聚);××海陆交通便利(深居内陆,交通不便);××优惠政策的促进;××宗教圣址。 3、分析、评价城市区位因素的具体方法 ①、分析ー个城市的区位因素,首先应该考虑该城市在诞生初期,是什么因素把它吸引到这一点的,其次要分析是什么原因促进或限制了该城市的发展。 ②、一个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受不同因素的影响,同一城市的不同发展阶段其区位因素也有所不同。相对于影响城市区位的自然因素而言,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较大。自然因素可以称为静态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则可称为动态因素。自然因素中,地形、气候可看作宏观因素,河流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城市最初形成的具体位置,可称为微观因素。 三、城市的地域形态 1、城市的地域形态 第二讲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变化 一、城市土地利用类型 1、一般将城市用地分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交通用地、农业用地等等。 2、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城市地域结构。不同类型的土地利

城市与城市化专题练习

城市与城市化专题练习 “互联网+商业”即电商,作为一种新业态,对传统的第三产业产生了多方面影响。 1.(2015上海,4,2分)若干年前,某国际著名出版商利用互联网开办网上书店,消费者订购图书后,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付款即可。在网上书店购书不但方便,而且更加便宜。但网上书店也对某些企业产生不利影响,这些企业包括( ) ①实体书店②实体银行 ③电信公司④航空公司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2015上海,5,2分)网上书店购书之所以便宜,部分原因是某些传统的商业区位要素对网上书店影响变得很小。影响变小的要素主要是( ) ①交通②人口③集聚④地价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图甲、图乙分别表示H市人口密度和城区在15年间的变化。读图回答下题。 图甲H市人口密度变化示意图图乙H市城区变化示意图 3. 结合图甲中的信息推断,该市人口状况发生的变化是 A.其北部人口增加的数量最多 B.全市人口密度增加 C.市中心的人口密度有所降低 D.东部人口增长较慢 4.(2015天津文综,7,4分)结合图乙中信息推断,该城市空间结构发生的变化是( ) A.商业区的分布更加集中 B.新工业区向老工业区集聚 C.住宅区向滨湖地区聚集 D.中部、南部路网密度增大 下图反映我国某城市某工作日0:00时和10:00时的人口集聚状况,该图由手机定位功能获取的人口移动数据制作而成。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5.(2015四川文综,5,4分)按城市功能分区,甲 地带应为( ) A.行政区 B.商务区 C.住宅区 D.工业区 6.(2015四川文综,6,4分)根据城市地域结构 特点推断,该城市位于( ) A.丘陵地区 B.平原地区 C.山地地区 D.沟谷地区 考点二城市区位因素与城市等级体系 下图为某地公共设施的服务范围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 7.(2015北京文综,3,4分)图中最有可能为博物馆、乡(镇)行 政机构、集贸市场的依次是( ) A.⑥①② B.⑤③⑥ C.③②④ D.①④⑤ 下图为《清明上河图》(局部),反映了北宋都城东京(今河 南开封)繁华的城市风貌。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8.(2015江苏单科,1,2分)东京城形成的最有利条件() A.文化底蕴深厚 B.商业繁荣发达 C.人口高度集聚 D.水陆交通便利 9.(2015江苏单科,2,2分)东京的城市功能主要以() A.行政功能为主 B.军事功能为主方 C.文化功能为主 D.经济功能为主

高中地理城市与城市化专题

微专题城市与城市化【知识构建】 【知识精析】 一、城市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

2 具体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方面分析。 二、城市体系的特点与判读 (1)在城市体系中,城市等级越高,数量越少,功能越多,服务范围越大,同级别城市距离越远;等级越低,数量越多,功能越少,服务范围越小,同级别城市距离越近。如下图。 (2)高一级别的城市一般覆盖低一级别城市的功能和服务范围;同一级别的城市功能相似,服务范围相互排斥,但也可能有重叠现象。如下图。 (3)城市等级的判读方法

①根据图例判读:多数示意图中将不同等级的城市用不同大小的圆点表示。可根据圆点的大小区分城市等级。 ②根据行政区级别判读:在区域图上,一般直辖市、省会城市等级高,地级市、县级市等级依次降低。可根据城市的行政级别判读城市等级。 三、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的判断方法 (1)郊区城市化:指城市表现为人口、工业、商业等从城市中心向郊区迁移,中心区人口绝对数量下降的现象。一般发生在城市发展的加速阶段,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如图1所示: (2)逆城市化:指城市人口由市区迁往农村和小城镇的现象。一般发生在城市发展的后期阶段,并且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如图2所示: (3)再城市化:发达国家针对大城市郊区化、逆城市化带来的问题,采取各种措施,防止大城市中心区继续萎缩,并实施了一系列城市复兴计划,使大城市出现再城市化的现象。如下图所示: 四、城市化的影响 1.城市导致的地理环境改变 (1)景观的改变 ①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改变了原有的自然环境,使原来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②改变了下垫面的原有性质,使城市产生热岛效应,而且还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周围地区的自然环境。 ③城市建设过程破坏了原有的河网系统。 ④城市的生产生活污染,尤其是工业“三废”,干扰和破坏了所在地区的环境生态。 (2)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 ①改变了土地利用方式,原先的农业用地转化为建设用地,并形成了城市功能分区。 ②改变了居民的就业形式,区域产业活动以非农业活动为主体。 ③建筑物密集的城市景观取代了原先的乡村景观。 ④城市化过程使人口和产业活动由分散到集聚,与此同时,经济开发和信息交流得以大幅度加强。 ⑤促使现代文明向传统文化广泛渗透,强化了当地与外界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2.城市环境问题 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地貌)改变原有下垫面性质;(水文)破坏原有河网系统;(植被)破坏原有环境生态;(气候)改变小气候;(土壤)混凝土全面取代天然表土等。产生了大气、水、生态等方面的环境问题

2019版高考地理通用版二轮复习练习:第二部分“城市与城市化”专题检测含答案解析

[专题达标检测] 一、选择题 新城市主义是20世纪90年代初针对北美城市化问题而形成的一种城市规划和发展理念。新城市主义主张建立以公共交通为中枢的步行化城区,即以公交站点为中心,以400~800 m(5~10分钟步行距离)为半径,建立集工作、商业、文化、教育、高居住密度等功能为一体的城区,以实现各个城市组团紧凑布局的协调发展模式。如图示意新城市主义理念下的步行化城区。据此完成1~3题。 1.新城市主义理念下,步行化城区建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重点解决城市() A.向郊区的无限度蔓延 B.人口集聚带来的就业困难 C.基础设施的年久失修 D.房价昂贵导致的住房紧张 2.步行化城区的规划设计适宜于() A.小城镇的远期人口规划 B.中等城市的产业结构调整 C.大城市的旧城改造项目 D.城市群的合理布局 3.步行化城区对外联系的交通方式,带来的有利影响是() A.满足城区居民的多种需求 B.尊重传统独特的建筑风格 C.密布商业网点,发展中心商务区 D.避免交通拥堵,减少环境污染 解析:1.A 2.C 3.D第1题,新城市主义理念下,步行化城区建成集工作、商业、文化、教育、高居住密度等功能为一体的城区,以实现各个城市组团紧凑布局的协调发展模式。高密度、紧凑布局,说明建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重点解决城市向郊区的无限度蔓延。不能解决人口集聚带来的就业困难、基础设施的年久失修、房价昂贵导致的住房紧张问题。第2题,新城市主义是20世纪90年代初针对北美城市化问题而形成的一种城市规划和发展理念。步行化城区的规划设计是为了解决城市化问题,适宜于大城市的旧城改造项目。城市规模越大,城市化问题越严重,主要针对的是大城市。城市内规划,不属于城市群范畴的合理布局。第3题,步行化城区对外联系的交通方式以公交站点为中心,带来的有利影响是避免交通拥堵,减少环境污染。公交是短途客运,不能满足城区居民的多种需求。与尊重传统独特的建筑风格无关。集多功能为一体的城区,没有中心商务区。

城市与城市化知识总结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 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1.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影响人口分布影响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①地形:a.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有利于交通联系,节约建设投资;b.热带的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c.山区的城市多分布在海拔较低的河谷两岸) ②气候(中低纬沿海——气温适中、降水适中) ③河流(供水、运输功能——河流水运的起点或终点、河流汇合处等) (2)社会经济因素: ①交通条件(运输方式、干线交汇处) ②政治因素(行政中心所在地) ③矿产资源的开发: ④旅游资源的开发: ⑤宗教: 2.功能区比较 3.城市地域结构模式:同心圆模式、多核心模式、扇形模式; 4.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体现在各种活动的付租能力。影响付租能力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的便捷程度,距离市中心的距离。 5.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 商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大; 工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小; OA商业付租能力最强; AB住宅付租能力最强; BC工业付租能力最强

6.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其他因素: (1)收入的高低,导致住宅区的分化(2)历史文化或经济方面的声誉 (3)种族或宗教团体(唐人街等)(4)早期土地的利用方式影响 7.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随城市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 早期:功能区分异不明显,市中心以市场、交通等优势吸引工业聚集 后期:由于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工厂企业向外搬迁,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变化。 8.城市的合理规划 ①.要有便利的交通. ②.合理安排工业用地. ③.在居住区与工业区之间设置绿化带. 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1.城市等级划分及依据: 城市等级一般分为: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 我国的划分: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 依据:城市人口规模 2.城市等级与服务范围的关系 城市等级低,数目多,服务种类少,服务范围比较小; 城市等级高,数目少,服务种类多,服务范围比较大。 3.上海城市等级和服务范围变化的影响因素 (1)上海位于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以及长江的出海口 (2)上海市有发达的铁路网,使得上海有充足的原材料、劳动力、农产品以及巨大的市场 (3)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形平坦开阔。 4.城市等级体系: 在同一个区域中,不同级别城市的空间组合构成的城市等级系统。 5.城市等级与城市数目、相互距离的关系 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少,相距较远;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较多,相距较近。 第三节城市化 1.城市化的含义: 人口向城镇集聚的过程人口的城市化 城市范围不断扩大的过程 乡村变为城市的过程土地的城市化 2.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动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