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靠信息化提供一站式服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旦大学:靠信息化提供一站式服务
复旦大学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工作,将信息化作为高等教育走向国际化、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手段,早在1995年就开始了校园网基础设施建设,2001年在全国高校中率先组建了实体化的信息化办公室,成立了校长挂帅的信息化领导小组,全力协调和推进信息化建设工作。
经过多年的发展,复旦大学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应用服务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创出了自身的特色:建成了跨越上海地区的4个校区、10所附属医院的以万兆为核心的新一代校园城域网,大面积覆盖的校园无线网和全网开通IPv4/IPv6双协议栈是的有力补充;完成了校园数据中心、共享数据库、统一身份认证、信息门户、校园一卡通等基础平台建设,逐步推进校务管理、教学、科研等各种业务系统和应用资源的建设和推广。
近年来,复旦大学通过业务和数据的整合,以面向服务为核心,积极开展以信息化支撑一站式服务的探索工作,初见成效。
复旦大学是中国高校校园信息化建设的典型代表。
重视信息资源的核心地位
复旦大学校园信息化建设遵循URP(University Resource Planning,大学资源计划)模式,强调信息资源在信息化建设中的核心地位和重要性,以数据集中、信息整合、业务贯通和统一
服务为核心理念,在建设伊始就确定了以“共享数据库”模式支撑统一数据中心服务(U-IDC)的运行,建立各业务系统与共享库的数据交换机制,避免了单一的统一数据库在信息系统和业务规模扩大后带来的效率问题,也树立了信息办在学校内部的“数据中心”地位;加上信息办自身明确的服务定位,有效的推动了业务部门之间数据的相互流通,促进了各个业务职能域的信息化。
《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报告》(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编著,以下简称《报告》)指出,基础层着重于网络和应用的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是完成校园网(有线、无线)的覆盖,提高网络带宽运行速度和安全保障,为信息化应用提供合理、规范、安全的硬件基础设施和系统软件;数据层构建集中、统一的共享库和资源库,以权威、精准和高效的数据服务为业务提供支撑;应用层建成各种应用和资源系统,覆盖全校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相关业务;服务层则以用户角色及业务生命周期为着眼点,通过数据和业务整合,建立服务系统;整个信息化架构建立在统一身份认证和应用安全基础上,业务和服务系统通过统一的信息门户和校园一卡通向用户提供服务。
其中,服务台接待用户或接听的电话服务,绝大部分都可以通过标准的制度和流程给予解答,余下的紧急或需要上门的服务移交给应急服务团队,与业务关联紧密的问题则移交给各中心负责具体业务的个人。
用户电话服务和接待采用呼叫中心,实行用户关系管理和首问责任制,记录每个用户的信息并及时回访,以
此提升用户的服务体验感。
“校园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难点之一是如何让用户了解、理解和应用信息化的成果。
复旦大学建立了用户培训和应用推广机制,每项应用上线时都专门组织针对业务部门操作人员的培训,现场讲解并解答系统的使用问题;不定时联合校内各部门组织各种类型的信息安全、资源使用讲座;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在BBS、微博上开辟了信息交流的板块,增加和用户交流的时效性和有效性。
”《报告》如是说。
在信息化校园建设方面,充分重视数据的地位和作用,以数据结合业务,从跨业务系统实现“文档流转一体化”,到以综合信息服务、数据服务和业务流程整合为目标的“一站式服务”平台,建立以流程和用户为核心的跨业务部门的综合信息化管理和服务模式,突出面向用户的信息化服务,打破了传统以业务部门为核心设计业务系统的局限。
如2006和2009年分别上线运行的迎新系统和离校系统,完全以学生的入学和离校业务为核心,整合了招生办、教务处、学生园区、一卡通中心、后勤、保卫处、校医院、财务处、图书馆、就业中心和信息办等相关部门的业务,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迎新和离校综合业务的信息化服务流程。
此外,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的建成为用户提供了涉及到跨部门业务的统一数据录入和获取接口,真正为用户实现了“一站式服务”。
虚拟化技术保障基础运行环境
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复旦大学采用了与企业合作开发和自
主开发相结合的方式:即联合教育信息化软件企业定制学校的业务管理系统,推出了校园移动门户、统一收费平台、基于软件架构的校园一卡通、存储阵列自动分层等多个国内高校首创的信息化应用服务和技术实现。
同时,又注重维持自身的技术力量,对一些探索性较强、体现自身特色的应用进行前期的探索和应用;如虚拟校园、eLearning系统、eService服务管理平台、网络监控系统、校园OA系统、档案管理系统、电子文献资源专用浏览器、校园地图、虚拟化应用平台等比较有特色的应用,都由信息办的自主开发技术团队完成。
截至2011年底,校园数据中心(U-IDC)拥有磁盘阵列总存储容量达500TB的硬件集成环境。
通过虚拟机、虚拟主机和网站群平台,特别是虚拟机建立的关键系统、应用、托管和测试等共四个集群,实现了主机集中托管、数据分层存储,节约了能源消耗和使用空间。
目前,复旦大学的虚拟机集群已有虚拟服务器400余个,主要用于轻量级应用系统、院系二级网站及信息办各种测试环境等,节省了上百台服务器的购置和相应的空间和资源。
同时也通过统一集中的分层存储,以及在异地建立的存储备份和容灾系统,提供多层次的数据冗余和备份机制,保障了虚拟化运行环境的安全性。
信息化应用促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复旦大学信息化建设始终围绕着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进通识教育的创新发展方针,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形成了鲜明的特色:
通过建设并完善招生、迎新、研究生、教务、选课、学工、留学生、外事等管理系统和eLearning、精品课程、视频课程、图书馆电子文献等各种服务平台和电子资源,建立了以教学教务管理和网络课堂为核心的教学信息化服务体系,重点为近年来的个性化培养方案、小班化教学、研讨型课程、通识教育改革等提供有效的信息技术支撑,在个性化选课、本科自主招生、基础学科拔尖人才选拔、博士生招生“申请-考核制”试点、推荐免试研究生申请、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培养、国际交流学生选拔、优秀大学生夏令营等方面提供了度身定制的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
在国际化和双语教学实践方面,复旦大学实现了英语国际硕士项目的全过程管理、全部课程体系和成绩单的双语化,以及本科生双语选课等的信息化。
以人为本的云服务
复旦大学形成了“服务台(电话服务)-应急服务(现场服务)-业务服务(专业服务)”三层信息化服务体系架构。
校园网中的各种网络基础服务和信息化应用越来越多的介入了师生用户日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用户群体正从年轻专业人群向全年龄段、用户需求从单一的能上网到追求应用和资源获取的便利性和时效性、用户素质从满足于“能用”到追求“好用”的方向发展;同时,个人用户对信息化的关注和理解,也推动了业务部门在业务信息化过程中的变化,促使业务部门从深度和广度上拓展原有服务,向着“精细化”的方向发展。
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通过在数据、业务和服务等层面的梳理、贯通、整合与重组,复旦大学正逐步展现一个便捷、高效、融合和完整的符合信息化支撑学校发展的信息化平台,以面向服务为大学信息化的整体发展方向,以“无处不在(Anywhere、Anytime、Anybody)”服务理念,突出“一站式”和“按需服务(On-demand Service)”模式,以直面师生用户的特点,强调服务的个性化、规范化、标准化和平台化,建立体现“以人为本”目标特征的“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