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相互作用》章末复习课教学教案(1)

合集下载

高中物理 第三章《相互作用》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物理 第三章《相互作用》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1.1重力基本相互作用课标要求【知识和技能】⒈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识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⒉知道力的三要素,力的单位和符号,会画力的图示和示意图⒊知道按力的性质和力的效果对力分类,能正确区别力的类别⒋知道重力的产生原因,正确理解重力的定义,能确定物体重力的大小,指明重力的方向⒌知道物体重心的含义,能确定质量分布均匀的规则物体重心的位置,会分析一般物体重心位置与质量分布的关系6.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过程和方法】⒈通过研究活动体验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有关。

⒉能通过多个实验现象归纳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⒊通过“重心”概念的引入渗透“等效”的物体方法分析综合方法.(力的概念的深化)【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探索与创新的意识。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探研自然的兴趣,知道物理与生活的关系,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力、重力、重心的概念。

力的图示和力的作用效果教学难点力、重心概念的深入理解教具弹簧、弹簧秤、木块、海绵、不规则的薄板、细线、曲尺…教学过程新课准备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的含义是什么?学生看书P54后答:物体速度(大小、方向)发生变化物体发生形变的含义是什么?学生看书P54后举例。

【思考】怎样才能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要想使物体发生形变有哪些方法?其它物体对它作用。

新课教学1.力⑴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存在物体受力是相互的,受力物和施力物体同时存在.力是物体产生形变或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2)力的测量在国际单位制中:单位N测量:测力计(3)力是矢量(结合实例分析)【想一想】怎样力作用在物体上才能使物体加速直线运动?(4)力的图示与示意图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例】木块浮于水面先定力的单位标度——再画出力指向的方向——最后画出。

箭头、箭尾均可表示出力的作用点。

【思考】苹果从树上由静止下落是受到什么力作用?2.重力(1)重力:是由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相互作用—力章复习(一) 教学设计-2020年秋高中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

相互作用—力章复习(一) 教学设计-2020年秋高中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

相互作用—力章复习(一)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复习课的主要内容是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的产生原因、产生条件,和力的大小和方向的确定,另外,在重力部分以重力的作用点—重心作为知识载体,体现了等效思想;在弹力部分按照从一般弹力到特殊弹力的思路,具体研究讨论弹力的大小、方向,在研究思路上,体现了先定性再定量的研究思路;在摩擦力部分注重说明“相对运动”的内涵,最后是牛顿第三定律和“物体受力的初步分析”,为解答共点力平衡问题的受力分析奠定了必要的知识基础。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受力分析环节中,由于对弹力、摩擦力的产生条件的存在概念不清的问题,所以对于力是否存在,以及方向的准确判断,存在一定的难度,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意在让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体验,从而在解决各种不同情境问题的体验中获得感性认识。

三、教学目标
1.理解重心的概念,会根据弹力产生的条件分析弹力的方向。

2.理解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会根据物体受力和运动情况,分析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3.引导学生要理清力的概念,学习研究力的基本方法,为学习整个高中物理打好基础。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弹力有无的判断和摩擦力方向的判定。

教学难点:对摩擦力的“相对运动”和“相对运动趋势”的理解。

教学方法:图表式复习法、对比辨析式复习法和典型例题选讲复习法。

五、教学流程图。

高中物理_《相互作用》章节复习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物理_《相互作用》章节复习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3.6 相互作用复习课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 理解记忆高中物理中常见的三种力的特及规律;2.能正确地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3.理解力合力与分力的等效替代的实质;4.知道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能用力的合成与分解知识分析解决受力平衡问题;5.能用整体、隔离法解连接体问题。

二、教学重点1.重力、弹力、摩擦力的大小、方向;2.受力分析的矢量三角形方法,正交分解方法;3.平衡问题三、教学难点1.弹力、摩擦力的判断2.矢量三角形法、正交分解法的选取的使用四、教学过程【知识网络】课前完成知识网络,并在多媒体展示学生学案。

【课堂导学】提问弹力、摩擦力的大小、方向及判断条件。

(一)弹力、摩擦力的判断弹力摩擦力存在判断①产生条件②假设法③受力分析①产生条件②假设法③受力分析方向判断恢复形变的方向。

平面、球面、点接触与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受力分析大小受力分析或xkF∆=受力分析或Nfμ=学生随堂练习。

例1提问学生答案和分析。

例2实时展示多名学生的答案,并做点评。

例1. 关于弹力和摩擦力,以下说法正确的是(BCD)A. 桌子受到了杯子的压力是因为桌子表面发生了微小形变B. 两物体间有弹力不一定有摩擦力,而有摩擦力一定有弹力C. 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或静摩擦力既可以充当动力也可以充当阻力D. 绳子的拉力只能沿绳收缩方向,且绳上弹力处处大小相等例2. 判断并画出弹力或摩擦力的方向(二)力的合成和分解提问和展示力的合成和分解遵循的运算法则。

1. 运算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三角形定则2. 方法:按照力的作用效果分解;正交分解(三)平衡问题提问平衡状态的条件和特点。

平衡状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平衡条件:0=合F解决问题的方法:三个力作用下:可使用合成法(三角形定则)四个以上力作用下:正交分解法(基本方法)1.静态平衡特点:物体受到恒力的作用下达到平衡状态,则物体所受各力构成闭合三角形(受三个力)或正交分解后坐标轴方向合力均为零。

高一物理力的相互作用复习教案

高一物理力的相互作用复习教案

思考题(2)如图,有人用一F=100N的水平力将一物体压在竖直墙壁上静止不动。

为防止物体下滑,此人将推力增大为150N。

设物体受墙壁的压力为N,摩擦力为f。

则(A) N增大,f增大。

思考题(3)一名重500N的消防队员沿一竖直电线杆匀速爬上和匀速爬下的过程中所受摩擦力的大小各是多大?方向各向哪?本章专题剖析[例1]如图所示,物体受到互相垂直的两个力F1、F2的作用,若两力大小分别为53N、5N,求这两个力的合力.点评:今后我们遇到的求合力的问题,多数都用计算法,即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平行四边形后,通过解其中的三角形求合力.在这种情况下作的是示意图,不需要很严格,但要规范,明确哪些该画实线,哪些该画虚线,箭头应标在什么位置等.F[例2]如左图所示,物体受到大小相等的两个拉力的作用,每个拉力均为200 N,两力之间的夹角为60°,求这两个拉力的合力。

小结:(1)求矢量时要注意不仅要求出其大小,还要求出其方向,其方向通常用它与已知矢量的夹角表示.(2)要学好物理,除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外,还要注意提高自己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例3]如图(甲),半圆形支架BAO,两细绳OA与OB结于圆心O,下悬重为G的物体,使OA绳固定不动,在将OB绳的B端沿半圆支架从水平位置逐渐移至竖直的位置C的过程中,分析OA绳与OB绳所受力的大小如何变化?课堂练习1、将一个力F分解为不为零的两个分力,下列哪些分解结果是不可能的A.分力之一垂直于FB.两个分力都在同一条直线上C.一个分力的大小与F的大小相等D.一个分力与F相等2、两根长度相等的轻绳,下端悬挂一质量为m的物体,上端分别固定于天花板上的A、B两点,已知两绳所能经受的最大拉力均为F T,则每根轻绳的长度不得短于多少?3、质量为2 kg的物体放在水平地板上,用一轻弹簧水平拉该物体,当物体刚开始运动时,弹簧伸长了3 cm,当拉着物体前进时,弹簧伸长2 cm,已知弹簧的劲度系数为k= 200 N/m(g=10 N/kg),求:(1)物体所受的最大静摩擦力为多少?(2)物体和地板间的动摩擦因数4、如图所示,物重30 N,用O C绳悬挂在O点,O C绳能承受最大拉力为203N,再用一绳系O C绳的A点,BA绳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为30 N,现用水平力拉BA,可以把O A绳拉到与竖直方向成多大角度?考点1 力的概念、弹力和摩擦力1.(09·上海·44)自行车的设计蕴含了许多物理知识,利用所学知识完成下表自行车的设计目的(从物理知识角度)车架用铝合金、钛合金代替钢架减轻车重车胎变宽自行车后轮外胎上的花纹2.(09·天津·1)物块静止在固定的斜面上,分别按图示的方向对物块施加大小相等的力F,A中F垂直于斜面向上。

人教版物理必修一:《重力-基本相互作用》复习课教案设计极品

人教版物理必修一:《重力-基本相互作用》复习课教案设计极品

力重力相互作用一、力: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1)力的效果:(2)力的相互性:物体间的作用力总是相互的,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等大,反向,作用于同一直线上;比较作用力、反作用力跟平衡力的区别:例1:解释拔河比赛胜负的原因二、重力:(1)产生: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重力不同于万有引力,一般略小于万有引力。

(2) 大小:G=mg 需注意:① 重力加速度的大小跟地球上位置有关,两极赤道② 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状态。

物体处于超重和失重时重力大小。

性质 是否同时存在消失 作用物体 效果 作用力反作用力平衡力 甲 乙(3)重心:物体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可看作集中于一点,这一点叫重心。

重心位置跟物体的形状有关,跟物体质量分布有关,不一定在物体内部。

三、弹力: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会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就叫弹力。

①产生条件:②用假设法判断有无弹力以下接触面均光滑,分析小球受力③弹力的方向:面与面、点与面接触的弹力垂直于面指向被压或被支持的物体。

绳子的弹力方向指向绳子收缩的方向④弹簧弹力的大小胡克定律:弹簧发生弹性形变时,弹力的大小f跟弹簧的形变量x成正比f=kx例2.如图所示,在一粗糙水平上有两个质量分别为m1和m2的木块1和2,中间用一原长为l 劲度系数为k 的轻弹簧连结起来,木块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现用一水平力向右拉木块2,当两木块一起匀速运动时两木块之间的距离是(2001年湖北省卷)A B.C.D. 例3.如图所示,四个完全相同的弹簧都处于水平位置,它们的右端受到大小皆为F 的拉力作用,而左端的情况各不相同:①中弹簧的左端固定在墙上②中弹簧的左端受大小也为F 的拉力作用③中弹簧的左端拴一小物块,物块在光滑的桌面上滑动④中弹簧的左端拴一小物块,物块在有摩擦的桌面上滑动若认为弹簧的质量都为零,以L 1、L 2、L 3、L 4依次表示四个弹簧的伸长量,则有()A .L 2>L 1B 。

高一物理-第三章《相互作用》复习(人教版必修一)

高一物理-第三章《相互作用》复习(人教版必修一)
TA一直减小,TB先变小后增大
如图,在一个V形槽中有一个重为G=100N的粗细均匀的圆柱体,槽两侧底角均为α=60°。圆柱体与槽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要使圆柱体沿水平轴线方向匀速运动,沿水平轴线方向的水平推力F多大?
通过受力分解可以知道,两边N的合力应等于G,
所以 N1*cos60°+N2*cos60°=G 所以 N1=N2=G/2cos60° F=uN1+uN2=uG/cos60° F=40N
结论:过接触点垂直于平面指向受力物体
2、点与平面之间弹力方向
F1
F2
结论:过接触点垂直于平面指向受力物体
光滑斜面
A
B
FA
FB
3、曲面与曲面之间弹力方向
结论:与过接触点的公切面垂直并指向受力物体
半球形的碗
F
A
B
F
FB对A
F1
F2
半球形的碗
关于力的下述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B.只有直接接触的物体间才有力的作用 C.力可以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 D.力的大小可以用天平测量
如右图所示,半圆形支架BAD,两细绳OA和OB结于圆心O,下悬重为G的物体,使OA绳固定不动,将OB绳的B端沿半圆支架从水平位置逐渐移至竖直位置C的过程中,分析OA绳和OB绳所受力的大小如何变化.

如图3-5-6所示,半圆形支架BAD,两细绳OA和OB结于圆心O,下悬重为G的物体,使OA绳固定不动,将OB绳的B端沿半圆支架从水平位置逐渐移至竖直的位置C过程中,分析OA绳和OB绳所受的力大小如何变化?
A
关于弹力产生的原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木块放在桌面上受到向上的支持力,这是木块发生微小形变而产生的。 B、用一根细竹竿拨动水中的木头,木头受到竹竿的推力,这是由于木头发生形变而产生的。 C、绳对物体的拉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上。 D、挂在电线下面的电灯受到向上的拉力,是由于电线发生微小形变而产生的 。

关于人教版高三物理教案相互作用5篇

关于人教版高三物理教案相互作用5篇

关于人教版高三物理教案相互作用5篇关于人教版高三物理教案相互作用5篇物理学的理论和实验揭示了自然界的奥秘,反映出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

课件与课程内容有着直接联系。

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模板,供大家参考借鉴。

人教版高三物理教案相互作用(篇1)一、设计实验让学生阐述自己进行实验的初步构想。

①器材。

②电路。

③操作。

对学生的实验方法提出异议,促使学生思索实验的改进。

锁定实验方案,板书合理的器材选择、电路图、数据记录方法、操作过程。

学生按照学案的过程,补充实验器材,画电路图,并且简单陈述自己的实验操作过程。

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异议,讨论实验的改进方案,并修正器材、电路图、操作方法。

设计实验部分是一个难点,教师要进行引导,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想法,在设计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自我发现问题。

二、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困难学生。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

实验数据之间的关系非常明显,要让学生从分析数据的过程中感受欧姆定律发现的逻辑过程,传授学生控制变量法。

三、分析论证传授学生观察数据的方法,投影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数据找到问题的答案,最终得到结论。

学生根据教师投影出的问题观察数据,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发现规律。

四、评估交流让学生讨论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和解决办法,教师引领回答几个大家普遍遇到的问题。

学生小组内讨论。

使学生意识到共同讨论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借鉴别人的经验。

反思总结、当堂检测扩展记录表格,让学生补充。

投影一道与生活有关的题目。

学生补充表格。

学生在作业本上完成。

这个练习很简单,但能使学生沿着前面的思维惯性走下去,强化学生对欧姆定律的认识。

这一道练习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欧姆定律在生活中的应用。

课堂小结让学生归纳这节课学到的知识,回顾实验的设计和操作过程,既强化了知识又锻炼了学生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

学生归纳。

让学生意识到课堂回顾的重要性,并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的能力,对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有重要的作用。

(新)高中物理第三章相互作用全章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新)高中物理第三章相互作用全章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第三章相互作用2.力的单位与测量师:物理量都有自己的单位,力的单位是什么呢?师:要想测量力的大小,我们可以用什么工具呢?(1)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2)力的大小可以用测力计(弹簧秤)来测量.3.力的图示和示意图师:要具体描述作用在物体上的一个力,我们可以采用什么样的方法?生:可以用力的图示的方法.师:要想画力的图示,需要了解哪几个问题?(1)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和作用点.(2)力的图示: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一个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师:下面我们就进行一下力的图示的练习.(多媒体投影例题)[参考例题]如图3—1—1所示,绳对物体竖直向上的拉力大小为150N,用力的图示法表示拉力.解析:画力的图示要严格按照以下步骤进行:(1)选定标度.(2)从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一线段,线段长短按选定的标度和力的大小画.线段上加刻度,如图甲所示从O点竖直向上画一段3倍于标度的线段;(3)在线段终点上加箭头表示力的方向.为了简便也可以照图乙那样不画物体,而用质点来表示物体,画出力F的图示.学生活动:做例题中物体受力的图示,教师巡回指导,帮助水平较差的学生,把做得好的同学的图示用实物投影投到大屏幕上,和学生自己做的进行比较,也可以让同位之间互换进行检查,找出对方的缺点,锻炼学生发现错误的能力.(3)力的示意图由于高中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的时候很多,力的图示画起来比较麻烦,我们以后会经常画一种简化的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力的示意图是在力的图示的基础上,不对力的大小有具体的要求,只画力的作用点和方向,表示物体在这个方向上受到了力.我们在以后经常要用到这种方法,希望大家能够熟练掌握.[课堂训练]1.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样进行研究呢?2.重力的三要素(1)大小: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秤进行测量.同样一个物体受重力的大小在地球的不同地方是不同的,根据公式G=mg中的g是我们以前所学的自由落体加速度,它的大小与物体所处的高度和纬度有关.当高度增加时,g的值减小;当纬度增加时,g的值增大.那么重力的方向是如何的呢?(2)方向: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3)作用点:重力的作用点称为重心,①重心的概念:从效果上看,我们可以认为各部分受到的重力集中在一个点上,这个点叫做物体的重心.②重心的测量物体的重心是如何进行确定的呢? 规则形状并且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重心是在几何中心.质量分布不均匀物体的重心除与物体形状有关外,还与物体质量分布有关.现在这里有一个不规则形状的薄木板,大家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来标出这块木板的重心所在.(学生设计实验,对实验方案进行讨论)[参考案例]用悬挂法确定薄板的重心这是一种老师们比较熟悉的方法.演示时可以增加重心在物体之外的情况.例如,如图3—1—2所示的薄板,在用悬挂法确定了物体的重心之后,在板上固定一条细线ab,再在其重心c处拴上细线提拉,可使薄板水平平衡.生:可以用悬挂的方法来确定这块薄木板的重心位置.师:实验的原理是什么呢?生:根据物体的拉力和物体的重力平衡,拉力的方向一定是竖直向上,绳子的反向延长线一定通过重心的位置,我们可以改变薄木板的悬挂点,用两条直线的交点来确定薄木板的重心.师:很好,根据自己的实验方案,大家分组进行实验,同时,也可以选择其他的物体想办法测出他们的重心,例如我们的直尺、三角板、物理课本、橡皮等等.(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寻找薄物体的重心)三、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学生自己阅读教材第56页四种基本相互作用)注:由于这一部分是属于了解性质的问题,让学生自己阅读,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科技论文的能力,是学生提高自己水平的很好机会,老师一定要相信学生有这个能力,不能把一切都进行讲解,而是应该把这一部分时间让学生自由支配,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为终身学习作好准备.师:请同学们把自己阅读的内容总结一下.生:这一部分叙述的是自然界的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它们分别是万有引力、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师:它们的基本特点是什么?生:万有引力相互作用存在于一切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强度随距离的增大而减小;电磁相互作用是存在于电荷之间和磁体之间,它们的本质是相同的,称之为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存在范围很小,它们的作用范围只有10-15m,但是弱相互作用的强度只有强相互作用的10—12.师:刚才这几位同学总结得非常好,自然界的这四种相互作用是近几十年才发现的,许多科学家都认为这四种相互作用是一种相互作用不同的体现形式,也就是说有更为一般的一种相互作用就可以解释自然界所有的力学现象了,这里面包括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支持这种说法,并且在晚年致力于统一场方面的研究但没有成功.这也给我们同学们留下了需要研究的问题,希望有一天我们的同学当中有一位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点评:通过讲解这一部分,可以激发学生对科学前沿的了解,积极投身到为科学而献身的队伍中去.[小结]力的概念在初中已经有所接触,但是它的理解仍然是一个难点,关键是在于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这一问题上,并且两个力地位是相同的.重力是在初中已经学习过的一个概念,对它的理解主要应该放在重心的研究上,知道不同情况下物体重心的位置.自然界四种基本相互作用是新教材新增的内容,对它的理解不必太深,了解这方面的知识,为将来发展打下基础.教学后记:质量成正比,不同地点重力的大小因g值不同而不同.(注意: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与物体是否受其他力无关)4.方向: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竖直向下不是垂直于支撑面向下,也不是指向地心).5.作用点:在重心上.(1)重心是物体各部分所受重力的等效作用点.(2)重心位置与质量分布和物体形状有关,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上.重心可以不在(填“可以不在”或“一定在”)物体上.[典例解析]一、对力的概念的理解例1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用力把乙推倒,说明甲对乙有力的作用,乙对甲没有力的作用B.只有有生命或有动力的物体才会施力,无生命或无动力的物体只会受力,不会施力C.任何一个物体,一定既是受力物体,也是施力物体D.两个力的大小都是5 N,则这两个力一定相同解析甲推乙的同时,乙也在推甲,力的作用是相互的,A错;不论物体是否有生命或是否有动力,它们受到别的物体作用时都会施力.例如马拉车时,车也拉马;书向下压桌子,桌子也向上支撑书,B错;由于自然界中的物体都是相互联系的,找不到一个孤立的、不受其他物体作用的物体,所以每一个物体都受到别的物体的作用,是受力物体,同时也对其他物体施力,即又是施力物体,C对;力是矢量,比较两个力是否相同,除了比较其大小还要比较其方向,D错.答案 C二、力的图示和示意图例2在图3甲中木箱P点,用与水平方向成30°角斜向右上的150 N的力拉木箱;在图乙中木块的Q点,用与竖直方向成60°角斜向左上的20 N 的力把木块抵在墙壁上.试作出甲、乙两图中所给力的图示,并作出图丙中电灯所受重力和拉力的示意图.图3答案如图所示三、重力和重心的特点例3关于重力和重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当物体漂浮在水面上时重力会减小B.放置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对水平面的压力就是物体的重力C.物体的重心位置总是在物体的几何中心上D.物体的重心位置可能随物体形状的变化而改变解析物体的重力与物体所处状态无关,A错;物体对水平面的压力与物体的重力的施力物体及受力物体不同,B错;物体的重心位置与物体的形状及质量分布有关,只有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才在其几何中心,C错,D对.答案 D[巩固训练]1.(对力的概念的理解)关于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有的物体自己就有力,如爆炸的手榴弹,所以这个力可以没有施力物体B.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存在C.不接触的物体之间一定没有力的作用D.有的物体只是施力物体而不是受力物体2.(重力的特点)关于物体所受的重力,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只有在地面上静止时才受到重力作用B.物体落向地面时,它受到的重力大于它静止时所受到的重力C.物体在向上抛出时受到的重力小于它静止时所受到的重力D.同一物体在同一地点,不论其运动状态如何,它所受到的重力都是一样大的3.(对重心的理解)下列关于重心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任何有规则形状的物体,它的重心一定与它的几何中心重合B.用一条绳子把一个物体悬挂起来,物体处于完全静止状态,该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绳子的延长线上C.任何物体的重心都在物体内,不可能在物体外D.重心与物体的形状和物体的质量分布有关4.(力的图示和示意图)如图4所示,叠放的物体A、B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物体A对物体B的压力是10 N,试画出这个力的图示和示意图.图4[实验演示]演示实验1:钢锯条在手的作用下弯曲.演示实验2:弹簧被拉长或压短.演示实验3:泡沫塑料块受力而被压缩、弯曲与扭转.演示实验4:铜片被弯成直角状、演示实验5:面团在重力作用下下坠,形状变化.演示实验6:纸张被手揉皱.学生观察思考什么是形变师:上面的几个实验非常容易做,大家可以在课下做这几个实验,同时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思路设计出更好的实验。

高中物理第三章相互作用章末总结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I)

高中物理第三章相互作用章末总结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I)

高中物理第三章相互作用章末总结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I).doc高中物理第三章《相互作用》章末总结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I) 摘要:本教案旨在为高中物理第三章《相互作用》提供一份详尽的章末总结,帮助学生巩固和深化对力的概念、力的合成与分解、共点力平衡、摩擦力等重要知识点的理解。

一、教学目标理解力的概念及其基本性质。

掌握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

理解共点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

掌握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和计算方法。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力的合成与分解。

共点力平衡的判定和计算。

摩擦力的计算和应用。

三、教学难点力的合成中平行四边形法则的理解与应用。

共点力平衡条件下的动态分析。

摩擦力方向的判断和静摩擦力的计算。

四、教学内容力的概念:力的定义、性质、作用效果。

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的矢量性质、平行四边形法则、合力与分力的关系。

共点力平衡:平衡状态的判断、平衡条件的应用、三力平衡的特殊情况。

摩擦力:摩擦力的分类、产生条件、计算方法、影响因素。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对基本概念和原理进行系统讲授。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难点问题进行小组讨论。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

实验演示法:通过实验演示,直观展示力的作用效果。

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实际问题引入力的概念,激发学生兴趣。

讲授新知:系统讲解力的合成与分解、共点力平衡、摩擦力等知识点。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

实验演示:进行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实验演示,加深理解。

课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课堂小结:总结本章重点内容,强调易错点和注意事项。

七、作业布置完成课后习题,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

准备下一章的学习内容,预习新课。

八、教学反思学生对力的合成与分解的理解是否到位。

学生在解决共点力平衡问题时是否能够灵活运用平衡条件。

学生对摩擦力的计算和应用是否熟练。

九、结语通过对第三章《相互作用》的系统学习和总结,学生应能够熟练掌握力的基本概念、力的合成与分解方法、共点力平衡条件以及摩擦力的相关知识。

人教版必修1高中物理第三章 相互作用复习教案 原创

人教版必修1高中物理第三章 相互作用复习教案 原创

相互作用复习目标:知道重力弹力,摩擦力,能正确区分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判断摩擦力的方向,能计算摩擦力的大小。

掌握平行四边形定则,并能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合成和分解。

能熟练运用正交分解法解题。

能力要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运用教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联系实际,结合教材内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习惯。

重点难点: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以及计算。

利用平行四边形解题。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归纳法。

教学过程:一、力:1. 力的概念:思考:足球运动员在罚球点踢点球时一脚劲射,足球快速飞出,而运动员仍在原地,试分析:(1)足球为什么会飞出?(2)足球对运动员有作用力吗?(3)足球运动员为什么没有向后飞出?2.重力的方向:大小:重心的位置: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练习: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对地面的压力就是重力B.物体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有关.C.物体所受的重力大小与地理纬度及离地面的高度有关,与物体的形状及运动状态无关D.两质量相同的物体,它们的重力有可能不同3.弹力的产生条件:方向:画出下列静止物体A所受弹力的示意图.4.摩擦力的产生条件:方向:静摩擦力,大小: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滑动摩擦力讨论:汽车突然启动,平放在汽车上的货物受到的摩擦力力。

(1货物滑动,2。

没滑动)练习:重量为100N的木箱放在水平地板上,至少要用35N的水平推力,才能使它从原地运动。

木箱从原地移动以后,用30N的水平推力,就可以使木箱继续做匀速运动。

由此可知:木箱与地板间的最大静摩擦力F max= ;木箱所受的滑动摩擦力F= ;木箱与地板间的动摩擦因数μ=。

如果用20N的水平推力推木箱,木箱所受的摩擦力是;如果再用32N的水平推力推木箱,木箱所受的摩擦力是;如果再用38N的水平推力推木箱,木箱所受的摩擦力是;如果再用20N的水平推力推木箱,木箱所受的摩擦力是;如果撤去水平推力,这时木箱所受的摩擦力是,直到木箱停下来。

2019最新高中物理 第三章 相互作用章末复习课教案 人教版必修1

2019最新高中物理 第三章 相互作用章末复习课教案 人教版必修1

第三章章末复习课【知识体系】[答案填写]①大小②方向③形变④运动状态⑤G=mg⑥竖直向下⑦重心⑧接触⑨弹性形变⑩垂直接触面⑪沿绳收缩的方向⑫F=kx⑬挤压⑭相对运动⑮相对运动趋势⑯粗糙⑰相对运动⑱相对运动趋势⑲二力平衡⑳F=μF N○21等效替代22平行四边形定则○23三角形定则○主题1 物体的受力分析问题受力分析就是把指定物体(研究对象)在特定的物理情境中所受到的所有外力找出来,并画出受力图.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是由它受力的情况决定的.对物体进行正确的受力分析,是研究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基础,也是学好力学的先决条件.1.受力分析的步骤.2.受力分析的方法——整体法和隔离法.(1)整体法:以系统整体为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的方法,一般用来研究不涉及系统内部某物体的力和运动.(2)隔离法:将所确定的研究对象从周围物体中隔离出来进行分析的方法,一般用来研究系统内物体之间的作用及运动情况.3.受力分析时要注意的问题.(1)只分析研究对象所受的力,不分析研究对象对其他物体施加的力.不要把作用在其他物体上的力错误地通过“力的传递”作用在研究对象上.(2)如果一个力的方向难以确定,可以用假设法分析.(3)合力和分力不能重复地列为物体所受的力.因为合力与分力是等效替代关系.(4)受力分析一定要结合物体的运动状态,特别是物体处于临界状态的受力分析.【典例1】(多选)如图所示,竖直放置的轻弹簧一端固定在水平地面上,另一端与斜面体P连接,P与固定挡板MN接触且处于静止状态,则斜面体P此刻所受到的外力个数有可能为( )A.2个B.3个C.4个D.5个解析:MN与P接触时有两种情况,若接触时无弹力,此时P受重力和弹簧的支持力,A 项正确;若接触时有弹力,则P平衡时必然还受到沿斜面向下的静摩擦力,因此P应受四个力作用,故C项正确.答案:AC针对训练1.如图所示,在竖直向上的恒力F作用下,a、b两物体一起沿粗糙竖直墙面匀速向上运动,则关于它们受力情况的说法正确的是( )A.a一定受到4个力作用B.b可能受到4个力作用C.a与墙壁之间一定有弹力和摩擦力D.a与b之间一定有摩擦力解析:将a、b看成整体,其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和竖直向上的F作用,二力平衡,a 与墙壁间没有弹力和摩擦力作用,C错误;对物体b受力分析,其受到重力、a对b的支持力和摩擦力作用而处于平衡状态,a与b之间一定有摩擦力,b受到3个力的作用,a受到4个力的作用,A、D正确,B错误.答案:AD主题2 图解法分析力的动态问题1.图解法解动态平衡问题的条件.(1)物体在三个力作用下处于静态平衡状态.(2)三个力的特点为:一个力大小、方向都不变,该力一般为重力或与重力相等的力;一个力方向不变,大小改变,第三个力大小方向均改变.2.图解法分析三力动态平衡问题的思路.(1)确定研究对象,作出受力分析图.(2)明确三力的特点,哪个力不变,哪个力变化.(3)将三力的示意图首尾连接,构造出矢量三角形;或将某力根据其效果进行分解,画出平行四边形.(4)根据已知量的变化情况,确定有向线段(表示力)的长度变化,从而判断各个力的变化情况.【典例2】(多选)如图所示,小球放在光滑的墙与装有铰链的光滑薄板之间,当墙与薄板之间的夹角θ缓慢地增大到90°的过程中( )A.小球对薄板的压力增大B.小球对墙的压力减小C.小球对墙的压力先减小后增大D.小球对薄板的压力不可能小于球的重力解析:根据小球重力的作用效果,可以将重力G分解为使球压板的力F1和使球压墙的力F2,作出平行四边形如图所示,当θ增大时,F1、F2均变小,而且在θ=90°时,F1有最小值,等于G,所以B、D项正确.答案:BD针对训练2.用细绳AO、BO悬挂一重物,BO水平,O为半圆形支架的圆心,悬点A和B在支架上.悬点A固定不动,将悬点B从图所示位置逐渐移到C点的过程中,试分析OA绳和OB绳中的拉力变化情况.解析:如图所示,在支架上选取三个点B1、B2、B3,当悬点B分别移动到B1、B2、B3各点时,AO、BO中的拉力分别为F T A1、F T A2、F T A3和F T B1、F T B2、F T B3,从图中可以直观地看出,F T A逐渐变小,且方向不变;而F T B先变小后变大,且方向不断改变;当F T B与F T A垂直时,F T B最小,然后F T B又逐渐增大.答案:OA绳中拉力逐渐减小,OB绳中拉力先减小后增大统揽考情本章的重点有两个方面.一是对弹力、摩擦力的理解.二是关于力的合成、力的分解的有关计算.高考的热点主要集中在包含摩擦力的受力分析.平衡问题的讨论和计算,主要考查正交分解法、整体法、隔离法的应用.高考中对本章的单独考查时而出现,也经常与其他知识综合考查.高考题型以选择题为主,分值在6分左右.真题例析(2017·天津卷)如图所示,轻质不可伸长的晾衣绳两端分别固定在竖直杆M 、N 上的a 、b 两点,悬挂衣服的衣架钩是光滑的,挂于绳上处于静止状态.如果只人为改变一个条件,当衣架静止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绳的右端上移到b ′,绳子拉力不变B .将杆N 向右移一些,绳子拉力变大C .绳的两端高度差越小,绳子拉力越小D .若换挂质量更大的衣服,则衣架悬挂点右移解析:设两杆间距离为d ,绳长为l ,Oa 、Ob 段长度分别为l a 和l b ,则l =l a +l b ,两部分绳子与竖直方向夹角分别为α和β,受力分析如图所示.绳子中各部分张力相等,F a =F b =F ,则α=β.满足2F cos α=mg ,d =l a sin α+l b sin α=l sin α,即sin α=d l,F =mg2cos α,d 和l 均不变,则sin α为定值,a 为定值,cos α为定值,绳子的拉力保持不变,衣服的位置不变,故A 正确,CD 错误;将杆N 向右移一些,d 增大,则sin α增大,cos α减小,绳子的拉力增大,故B 正确.答案:AB 针对训练(2015·山东卷)如图,滑块A 置于水平地面上,滑块B 在一水平力作用下紧靠滑块A (A 、B 接触面竖直),此时A 恰好不滑动,B 刚好不下滑.已知A 与B 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1,A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2,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A 与B 的质量之比为( )A.1μ1μ2B.1-μ1μ2μ1μ2C.1+μ1μ2μ1μ2D.2+μ1μ2μ1μ2解析:滑块B 刚好不下滑,根据平衡条件得m B g =μ1F ;滑块A 恰好不滑动,则滑块A 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等于最大静摩擦力,把A 、B 看成一个整体,根据平衡条件得F =μ2(m A +m B )g ,解得m A m B =1-μ1μ2μ1μ2.选项B 正确.答案:B1.(2017·全国卷Ⅲ)一根轻质弹性绳的两端分别固定在水平天花板上相距80 cm 的两点上,弹性绳的原长也为80 cm.将一钩码挂在弹性绳的中点,平衡时弹性绳的总长度为100 cm ;再将弹性绳的两端缓慢移至天花板上的同一点,则弹性绳的总长度变为(弹性绳的伸长始终处于弹性限度内)( )A .86 cm B. 92 cm C. 98 cm D .104 cm解析:设弹性绳的劲度系数为k ,左、右两半段绳的伸长量ΔL =100 cm -80 cm 2=10 cm ,由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可知,钩码的重力G =2k ΔL 1002-802100=1.2k ΔL ,将弹性绳的两端缓慢移至天花板上同一点时,钩码的重力G =2k ΔL ′,解得ΔL ′=0.6ΔL =6 cm ,则弹性绳的总长度变为80 cm +2ΔL ′=92 cm ,故选B.答案:B2.(2017·全国卷Ⅱ)如图,一物块在水平拉力F 的作用下沿水平桌面做匀速直线运动.若保持F 的大小不变,而方向与水平面成60°角,物块也恰好做匀速直线运动.物块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A.2- 3 B.36C.33D.32解析:F水平时:F=μmg;当保持F的大小不变,而方向与水平面成60°角时,则F cos60°=μ(mg-F sin 60°),联立解得:μ=33,故选C.答案:C3.(2016·全国卷Ⅱ)质量为m的物体用轻绳AB悬挂于天花板上.用水平向左的力F缓慢拉动绳的中点O,如图所示.用T表示绳OA段拉力的大小,在O点向左移动的过程中( )A.F逐渐变大,T逐渐变大B.F逐渐变大,T逐渐变小C.F逐渐变小,T逐渐变大D.F逐渐变小,T逐渐变小解析:对结点O受力分析,拉力F′的大小和方向均不变,水平拉力F的方向不变,绳拉力在转动,满足三力平衡的动态平衡,如图所示:可得,水平拉力F逐渐增大,绳的拉力逐渐增大,故选A.答案:A4.(2016·全国卷Ⅰ)如图,一光滑的轻滑轮用细绳OO′悬挂于O点;另一细绳跨过滑轮,其一端悬挂物块a,另一端系一位于水平粗糙桌面上的物块b.外力F向右上方拉物块b,整个系统处于静止状态.若F方向不变,大小在一定范围内变化,物块b仍始终保持静止,则( )A.绳OO′的张力也在一定范围内变化B.物块b所受到的支持力也在一定范围内变化C.连接a和b的绳的张力也在一定范围内变化D.物块b与桌面间的摩擦力也在一定范围内变化解析:物块b始终保持静止,可知物块a也始终保持静止,滑轮两侧绳子的夹角也不变,可知连接物块a和b的绳的张力等于物块a的重力,所以连接物块a和b的绳的张力保持不变,夹角不变,所以,绳OO′的张力也不变,故A、C错误;对物块b进行受力分析如图所示,可知,若F方向不变,大小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重力mg和绳子的拉力F T保持不变,所以,物块b所受到的支持力也在一定范围内变化,物块b与桌面间的摩擦力也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故B、D正确.答案:BD5.(2014·课标全国Ⅱ卷)某实验小组探究弹簧的劲度系数k与其长度(圈数)的关系,实验装置如图所示:一均匀长弹簧竖直悬挂,7个指针P0、P1、P2、P3、P4、P5、P6分别固定在弹簧上距悬点0、10、20、30、40、50、60圈处;通过旁边竖直放置的刻度尺,可以读出指针的位置,P0指向0刻度.设弹簧下端未挂重物时,各指针的位置记为x0;挂有质量为0.100 kg的砝码时,各指针的位置记为x.测量结果及部分计算结果如下表所示(n为弹簧的圈数,取重力加速度为9. 80 m/s2).已知实验所用弹簧总圈数为60,整个弹簧的自由长度为11.88 cm.数据P1P2P3P4P5P6x 0/cm 2.04 4.06 6.06 8.05 10.03 12.01 x /cm 2.64 5.26 7.81 10.30 12.93 15.41 n 20 30 40 50 60 k /(N·m -1)163 ① 56.0 43.6 33.8 28.8 1k(m ·N -1)0.0061②0.01790.02290.02960.0347(1)将表中数据补充完整:①________,②________.(2)以n 为横坐标,1k 为纵坐标,在图给出的坐标纸上画出1k-n 图象.(3)图中画出的直线可近似认为通过原点.若从实验中所用的弹簧截取圈数为n 的一段弹簧,该弹簧的劲度系数k 与其圈数n 的关系的表达式为k =________N/m ;该弹簧的劲度系数k 与其自由长度l 0(单位为m)的关系的表达式为k =________N/m.解析:(1)①k =mg Δx 2=0.100×9.80(5.26-4.06)×10-2N/m ≈ 81.7 N/m ;②1k =181.7m/N ≈0.0122 m/N.(3)由作出的图象可知直线的斜率为5.7×10-4,故直线方程满足1k=5.7×10-4n m/N ,即k =1.75×103nN/m⎝ ⎛⎭⎪⎫在1.67×102n N/m ~1.83×103n N/m 之间均正确 由于60圈弹簧的原长为11.88 cm ,则n 圈弹簧的原长l 0满足n l 0=6011.88×10-2,可得k=3.47l 0⎝ ⎛⎭⎪⎫在3.31l 0~3.62l 0之间均正确.答案:(1)①81.7 ②0.0122 (2)略 (3)1.75×103n⎝ ⎛⎭⎪⎫在1.67×103n ~1.83×103n 之间均正确 3.47l 0⎝⎛⎭⎫在3.31l 0~3.62l 0之间均正确。

高中物理第3章 相互作用章末总结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物理第3章 相互作用章末总结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第三章相互作用章末总结一、教材分析本章在物理知识方面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1节至3节,主要讲述了重力、重力产生的原因、重心、力、力的三要素、力的效果、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弹力产生的条件、弹力、压力、支持力、拉力、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形变、胡克定律、静摩擦力、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滑动摩擦力、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最大静摩擦力、滚动摩擦力、流体阻力、滑动摩擦力跟压力成正比。

第二部分是4节至5节,主要讲述了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力的合成、合力、分力、共点力、作图法求力、用直角三角形知识求力、力的分解、矢量、标量、三角形定则、共点力的平衡等概念。

在物理技能方面,主要设计及使用了弹簧秤、初步训练设计实验、收集数据、数据处理和总结规律的技能、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等基本技能。

在物理过程方面,主要讲述了人类是从力产生的效果开始认识力、“重心”概念的形成、微小形变的放大过程、摩擦力的实验探究、实验探究互成角度的两个共点力的合成等过程。

在物理的思想方法方面,主要讲述了等效代换、微小量放大的方法、控制变量、客观求实的科学研究态度等思想方法。

二、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认识滑动摩擦、静摩擦的规律,能用动摩擦因数计算摩擦力。

2、知道常见的形变,通过实验了解物体的弹性,知道胡克定律3、通过实验,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知道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区分矢量和标量,用力的合成与分解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三、教学重点三种性质力――重力、弹力、摩擦力;力的合成与分解。

四、教学难点用力的合成与分解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过程(一)投影全章知识脉络,构建知识体系(二)本章复习思路突破Ⅰ 物理思维方法l 、具体——抽象思维方法从大量生活实例中抽象出“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再把这种抽象具体形象化――用有向线段进行描述,通过这种方法,把对力的计算转化为几何问题来处理。

2、等效替代方法合力和分力可以等效替代,而不改变其作用效果。

这是物理学中研究实际问题时常用的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整合
相互作用章末复习课
巩固层
[体系构建]
牛顿第三定律
遵守 互为
力的共点] 四边平行
运逆算 相互作用 平衡 形定
[核心速读]
1. 重力
(1)产生原因:由于地球的吸 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2)方向: 竖直向下
(3)大小: G=mg
(4)重心:重心是重力的等 效作用点,形状规则、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的重心在几何中心, 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2. 弹力
(1)产生:物体直接接触;接触处产生了弹性形变.
(2)方向:弹力的方向与施力物体的形变方向相反,与受力物体的形变方向相 同 .
①在接触面上产生的弹力方向与接触面垂直
② 绳产生的弹力方向沿绳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3)大小:弹力的大小与形变量有关,形变量越大,弹力越大.
(4)胡克定律:弹性限度内,弹簧弹力F 的大小跟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x 成正比,即 F=kx.
3. 摩擦力
(1)静摩擦力
①产生:物体接触且有挤压;接触面粗糙;有相对运动趋势 . ②方向:沿接触面的切 面与 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 反 .
③大小:0<F≤F
(2)滑动摩擦力
①产生:物体接触且有挤压;接触面粗糙;有相对运动.
(2)方向:沿着接触面的切线与相对运动方 向相反 .
(3)大小: F=μF
则 重力 力的分解 三种常见力 弹力
摩擦力
力的合成
能力强化
4. 力的合成与分解 (1)合力与分力: 等效关系.
(2)遵守的定则:平行四边形定则、 三角形定则,
(3)合力范围: |F-E| ≤F≤ F +F. 5. 牛顿第三定律
(1)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2)表达式: F=-F
6.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 F=0
提升层
1.
2.弹力或摩擦力的有无及方向的判断方法
(1)假设法,
(2)结合物体运动状态判断. (3)效果法.
【例1】 (多选)如图所示,倾角为θ的斜面体 C 置于水平地面上,小物块 B 置于斜面
上,通过细绳跨过光滑的定滑轮与物体A 相连接,连接 B 的一段细绳与斜面平行,已知 A 、B 、 C 都处于静止状态.则( )
A.B 受到 C 的摩擦力一定不为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