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试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2024年普通高中学科素养能力测评高三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

2024年普通高中学科素养能力测评高三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

2024年普通高中学科素养能力测评高三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和座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①我们这些外行总是怀着强烈的好奇心想要知道,作家从什么源头汲取了他的素材,他如何用这些素材才使我们产生了如此深刻的印象,才在我们心中激起了我们也许连想都没想到自己会有的情感。

如果我们向作家请教,他本人也说不出所以然,也不会有一个令人满意的解释,正是这个事实引起了我们更大的兴趣;即使我们彻底地了解了作家是怎样决定选材的,了解了具有创造性想象力的艺术的本质是什么,我们所了解的一切也根本不能帮助我们自己成为作家。

——尽管如此,我们的兴趣一点儿也不会减弱。

②如果我们能够至少在我们自己身上,或者在像我们一样的人们身上,发现在某些地方有与创作相类似的活动该多好啊。

检验这种活动将使我们有希望对作家的作品开始作出一种解释。

确实,这种可能性是有的。

毕竟作家自己是喜欢缩小他们这种人和普通人之间的距离的;他们一再要我们相信,每一个人在心灵上都是一个诗人。

③难道我们不该在童年时代寻找想象活动的最初踪迹吗?孩子最喜爱、最热衷的是玩耍和游戏。

难道我们不能说每一个孩子在玩耍时,行为就像是一个作家吗?相似之处在于,在玩耍时,他创造出一个自己的世界,或者说他用使他快乐的新方法重新安排他那个世界的事物。

如果认为他并不认真对待那个世界,那就错了;相反,他在玩耍时非常认真,并且倾注了大量的热情。

与玩耍相对的并非是严肃,而是真实。

尽管孩子满腔热情地沉浸于游戏的世界,他还是相当清楚地把游戏的世界与现实区别开来;他喜欢把想象中的事物和情景与真实世界中可能的和可见的事物联系起来。

高三语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高三语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高三语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经过这次事件,他变得更加成熟了。

B. 他不仅学习好,而且品德高尚。

C. 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值得一读。

D. 他的演讲,不仅打动了听众,还引起了广泛的讨论。

答案:D解析:A项中“经过”应改为“经历”;B项中关联词“不仅”应放在“他”之后;C项中“值得一读”前应加上“非常”。

2.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拟人修辞手法的是:A. 春风又绿江南岸。

B.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C.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D.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答案:A解析:A项中的“春风”赋予了春风以人的行为,使其具有了“绿”的动作,是拟人手法。

其他选项均未使用拟人。

3.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排比修辞手法的是:A. 他热爱学习,热爱工作,热爱生活。

B. 春天的花开了,夏天的果实成熟了,秋天的落叶飘零了。

C. 他既聪明又勤奋,既善良又正直。

D.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知识的海洋,是智慧的源泉。

答案:A解析:A项中“热爱学习,热爱工作,热爱生活”使用了三个并列的短语,构成排比。

其他选项中B使用了排比,但不是三个并列短语;C使用了并列,但不是排比;D使用了比喻,不是排比。

4.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设问修辞手法的是:A. 你为什么要这样做?B. 这样做对吗?C. 这样做值得吗?D. 这样做有什么好处?答案:B解析:B项中的“这样做对吗?”是一个设问句,即提出问题,不期待回答。

其他选项均不是设问。

5.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是:A. 他的心像石头一样坚硬。

B. 他的心像水一样柔软。

C. 他的心像火一样热情。

D. 他的心像风一样自由。

答案:ABCD解析:ABCD项均使用了比喻,将“心”分别比喻为“石头”、“水”、“火”和“风”,形象地表达了不同的心情。

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6.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出自宋代词人苏轼的《________》。

语文丨2023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

语文丨2023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

保密★启用前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三语文试题2023.01注意事项: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姓名、班级等个人信息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中国现当代文论与西方文论关系的密切程度明显要高于其与中国古代文论的关系。

在这一事实前提下解决现当代文论“失语”的问题,首先要厘清现当代文论的产生背景,客观审视其与西方文论的关系。

尽管多数学者都认同中国现当代文论的产生,一方面源于整理国故的内在驱动,一方面来自西方文学经验的异域激荡。

但平心而论,在近现代文学变革之际,西方文论对中国文论的影响是压倒性的。

而其后的半个世纪里,苏联的文学理论又对于中国现当代文论的发展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期,西方世界的诸种文学理论纷至沓来。

一时间,中国文学批评领域俨然成为这些理论的试验场。

实际上,每种理论都有其产生的背景、适用的范围以及存在的局限,不可能直接采取“拿来主义”,包打一切。

因此,这期间的新潮迭起虽然声势浩大,但是对于中国现当代文论的建设而言,却是丧失了一段自主发展和民族化转型的宝贵时间。

学界常言的中国文论“失语症”,原意是指中国现当代文论至今没有一套自主自足的理论体系,并非指称古代文论在当下的失语状态。

毕竟,古代文论的批评对象终究是古典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不可能完全适用于现代白话文作品,其中“虚实”等具有生命力的概念、范畴或命题自然会存活在当下的文论话语之中,而那些伴随时代变迁已经走入历史的理论和概念也没有激活的必要。

高三语文试题及答案

高三语文试题及答案

高三语文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文章节选:(此处省略具体文章内容,模拟考试题目)1. 根据文章内容,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是什么?2. 文章中提到的“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有哪些主要的不同点?3. 作者认为如何正确地对待“传统文化”?二、古诗文阅读(本题共2小题,每小题3分,共6分)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4-5题。

古诗文节选:(此处省略具体古诗文内容,模拟考试题目)4. 请解释文中“”一词的含义。

5. 这首诗(文)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三、语言知识运用(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2分,共8分)6. 请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入空白处。

- 他虽然年过花甲,但精神矍铄,______(A. 精神焕发 B. 精神饱满 C. 精神抖擞 D. 精神焕发)。

7. 请指出下列句子中使用不当的成语,并说明原因。

- 他们为了这次活动,真是“煞费苦心”,准备了整整一个月。

8. 请根据所给材料,判断下列句子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 这篇文章的论点清晰,论据充分,论证严密,是一篇优秀的议论文。

9. 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四、写作(50分)10.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 材料:(此处省略具体材料内容,模拟考试题目)- 要求:请以“*”为题,写一篇文章,自选角度,自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高三语文试题答案一、现代文阅读1. 根据文章内容,作者对“传统文化”持肯定和尊重的态度,认为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根,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

2. 文章中提到的“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主要不同点在于,现代文化更加注重创新和变革,而传统文化则强调传承和稳定。

3. 作者认为正确地对待“传统文化”应采取开放的态度,既要保护和传承,也要与现代文化相融合,使之适应时代的发展。

二、古诗文阅读4. “”一词在文中指的是(具体解释根据节选内容而定)。

第三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8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第三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8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第三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8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哈三中2024—2025 学年度上学期高三学年八月月考语文试卷注意事项: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和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本次试卷考试时间为150 分钟,分值为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26 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 小题,10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 题材料一: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刻的历史契合和强烈的精神共振。

马克思主义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追求人的全面解放。

在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与把握方面,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间,具有本质上的内在一致性。

这种高度契合与共振的内在一致性,源于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普遍原则的高度认同,以及在此基础上对人类美好社会理想的执着追求。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的契合和共振,其核心体现在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追求人民福祉的思想精神。

《尚书·泰誓》云:“天矜于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由此可见,以人为本的精神,早在上古时代,即已居于意识形态的核心地位。

春秋时代,孔子高举“仁”的旗帜,明确提出“爱人" 的思想。

战国时代,孟子提出:“仁者爱人。

”儒家学派顺应时代需求,融会诸家思想,对以人为本的思想传统进行与时俱进的总结发展,后来其取得中国文化的核心地位,绝非偶然,而是适应了历史发展的本质要求。

在中国思想史上,最全面概括人类社会理想之基本内容的,是“大同"的理想,其理想本质,是现实的目标和未来的憧憬。

作为中国文化重要内涵和感性表现的文学艺术,必然鲜明生动地表现出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中国古人在对美好社会理想的执着追求中,体现出一种强烈的创造精神。

后世各类文献所载古代神话,最能体现中华民族先人的创造精神。

“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以形象生动的艺术夸张,展现了一往无前的创造精神。

河北广东金太阳联考2025届高三上学期9月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河北广东金太阳联考2025届高三上学期9月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①自从19世纪以来,文学上的形式与内容之争,普遍地存在于各国的文坛。

一方面楬槳着健全的内容,另一方面标榜着精美的形式,各执一端,争吵不已。

在19世纪以前,内容论是世界文学史的主流,内容论者一致认为文学必须表现一些于国家民族、世道人心有补益的东西。

重视形式的形式论者,虽然不能说没有,但那是太稀少的。

例如亚里士多德之孑然孤立于西方的文学批评史上,中国齐梁时期诗文之为历代所诟病。

②中国一向最看重事物的实用价值,认为文学毋庸置疑是用以载道的。

《大序》里说,先王用诗来“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功用之大如此,内容之非健全不可自不待言。

孔子劝人学诗,是因为诗有兴、观、群、怨,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的功用。

自此以后,历代文人对于诗文所重视的是其所含的讽喻之义,而非形式的精美。

陈子昂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里说:“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

”所谓兴寄,自然指的是讽喻之义。

从韩愈以后,尤其是桐城派,“文以载道”和“言之有物”,就成了文人的金科玉律了。

③西方从柏拉图、贺拉斯、卢梭,一直到近代的托尔斯泰,没有一个不是十分重视文学所含的内容价值的。

柏拉图因为荷马在他的史诗里把神和英雄写得同普通人一样无恶不作、一样愚蠢和莽撞,遂大加贬责,认为是不可宽恕的过失。

罗马批评家贺拉斯认为文艺的功能第一是教训,其次才是发生快感。

卢梭因为文学的不道德的影响而痛诋文学,认为文学是腐蚀自然人的利器。

托尔斯泰则更是人尽皆知的一个极端的内容论者。

他以原始基督教的教义为文学批评的标准。

他在论莎士比亚时,极力攻击莎氏,就是因为他不合教义。

他说:“莎士比亚的作品……是极低下而不道德的。

”④形式论者之能与内容论者分庭抗礼,是浪漫派兴起以后的事情。

戈蒂耶喊出了“为艺术而艺术”的口号,雨果、海涅、佩特、王尔德等人把它发扬光大,进而演变成唯美主义,于是重视形式的论调就风靡一世了。

云南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联考试题 语文含解析

云南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联考试题 语文含解析

2025届高三年级9月份联考语文试题(答案在最后)全卷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新质生产力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演进方向,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质态。

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具有强大发展动能,能够引领创造新的社会生产时代。

更高素质的劳动者是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要素。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能够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人才,他们引领世界科技前沿、创新创造新型生产工具,包括在颠覆性科学认识和技术创造方面作出重大突破的顶尖科技人才、在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需要能够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他们具备多维知识结构、熟练掌握新型生产工具,包括以卓越工程师为代表的工程技术人才和以大国工匠为代表的技术工人。

更高技术含量的劳动资料是新质生产力的动力源泉。

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新材料技术等融合应用,孕育出一大批更智能、更高效、更低碳、更安全的新型生产工具,进一步解放了劳动者,削弱了自然条件对生产活动的限制,极大拓展了生产空间,为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了物质条件。

_语文丨河北省沧州市2023届高三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

_语文丨河北省沧州市2023届高三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一、现代文阅河北省沧州市普通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读。

材料一:王昌龄《出塞》(其一),之所以引起争议,就是因为它的后面两句,把豪情直截了当地抒发出来了。

意境艺术最忌直接抒发,一旦直接抒发出来,把话说明了,意境就消解了,或者转化为另一种境界了。

这是我国古典诗歌的另一种艺术境界,至今我国的诗学还没有给它一个命名,使之成为一种范畴,它不以意境的含蓄隽永、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为特点,它的特点不是意境式的温情,而是激情,其想象如天马行空,不可羁勒。

关键在于其直接抒发的情感与理性拉开了距离,17世纪的诗话家将之总结为“无理而妙”。

中国诗中直接抒发的杰作也比比皆是。

但是,直接抒发容易流于直白,也就是流于“议论”。

王昌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之所以引起争议,就是因为其多少有点抽象。

但是,并不是所有类似议论的诗句都是命中注定流于抽象的,如李白的“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又如白居易的“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等等。

我国古典诗话曾经把这个问题提到理论上来总结,最早是清代贺裳在《载酒园诗话》卷一中说:“诗又有以无理而妙者,如李益‘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此可以理求乎?然自是为语。

至如义山‘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李商隐《瑶池》),则又无理之理,要进一层。

总之诗不可执一而论。

”这里说的“无理而妙”,“理”是与人情对立的,与一般的物理、事理之“理”有根本的不同,主要是与情相对立的“实用理性”。

明代钟惺、谭元春读李益《江南词》中的“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以为其好处是“荒唐之想,写怨情却真切”,“翻得奇,又是至理”,就隐约提出了理论上的“情”与“理”的关系:于情“真切”,乃为“至理”,但又是“荒唐”之想;“无理而妙”,超越通常的“理”,才是“妙语”,结论是“无理之理”。

2023届高三语文试卷(附解析)

2023届高三语文试卷(附解析)

2023届高三语文试卷(附解析)注意事项:1.本试题卷分四部分,全卷共8页。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填写在答题纸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多元价值给了我们更大的选择空间,让个人获得了更多自由。

但为什么说价值多元化又是一种“困境”呢?个人层面上,价值多元化增加了人的困惑和迷茫。

人总要寻求意义。

在价值多元化的处境中,我们好像有很多选择,可以相信A,也可以相信B,但没人能说,A或者B就是最好的。

因此,我们看到形形色色的人生:有人仍然信奉宗教,有人一心追逐名利,有人相信知足常乐、随遇而安,有人执着于奋斗进取和成功,有人相信及时行乐、沉湎于各种感官享受······每个人的选择都可能有自己的主观理由,却没有一个公认的共同理由。

这何尝不是一种无奈?科学理性打破了传统的价值规范,却没有建立起新的价值标准,也就无法为人们提供生命意义的指南。

韦伯引用托尔斯泰的话说,“科学与意义无关,因为对于我们唯一重要的问题,我们应当做什么?我们应当如何生活?科学本身提供不了任何答案”。

这造成了一种“价值真空”状态。

在这种状况下,好像无论我们如何选择都可以,要么是人云亦云的,要么是任意武断的,但都没有确定无疑的依据。

这种空虚的不确定性,让现代人很容易被焦虑和无意义感所困扰。

这是个人精神层面的问题。

在社会层面,价值多元化也带来了棘手的问题。

公共生活中有许多激烈对立的议题,本质都是价值观之间的冲突。

比如,美国政治辩论中有一个争议不休的问题:堕胎的合法化。

有人依据宗教信条,认为堕胎就等于谋杀生命;有人认为这个问题的本质是“怀孕女性有没有权利处置自己的身体”,而人的身体理当由自己支配,这是个人的基本权利。

这两种观点背后都有它的道德依据,像这样的价值观念冲突很难用理性化解,我们不能确定无疑地说,哪个道德依据一定“更正确”。

江苏省扬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江苏省扬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江苏省扬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面对花卉的生长与凋零,宝玉总有对女性命运的颇多思考和感叹。

第二十七回,黛玉在山坡葬花的行为及其哀叹,触动了宝玉对女性命运的整体思考。

第五十八回,写病后初愈的宝玉,在园中看到杏树花落叶稠,不由得感叹“能病了几天,竟把杏花辜负了。

不觉已到‘绿叶成阴子满枝’了”。

由此,他想到邢岫烟已经定婚,从此“又少了一个好女儿”,想到杏树子落枝空,进而想到邢岫烟会红颜枯槁,不免陷入无限感伤。

在这里,自然花卉的生长规律,与女性命运构成一种平行对照关系,让宝玉看到了女性命运的浓缩,这是人和花卉受制于同样自然规律的必然认识。

尽管认识这种规律是一件极为稀松平常的事,问题是,在日常生活中,一般人常常会在意识中屏蔽类似的感受,而宝玉却常常让自己的感觉世界充分打开,并自觉展开联想,显示了悲天悯人的情怀。

小说也借花卉传递和取舍,写出了宝玉与女性的情感维系,折射了宝玉与女性的品性特质。

第五十回,写诗社在雪天联句,宝玉不善于此。

李纨就责罚他去栊翠庵向妙玉讨要红梅。

众人都赞这样的责罚高雅有趣,而宝玉也是欣然前往。

但耐人寻味的是,雪里红梅带来的彻骨寒与扑鼻香的感受张力,其实也贯通了李纨和妙玉的为人习性。

妙玉出家为尼和李纨居家守寡,应该都是清心寡欲的。

李纨抽取的花签是一枝老梅,也对此有所暗示。

但李纨直言讨厌妙玉之为人,却又喜欢她庵里的红梅,这正是分层描写人性和人际关系的微妙处。

第五十二回,薛宝钗送一盆水仙花到潇湘馆,林黛玉转赠给宝玉,说不是不喜欢,而是屋子终日煎药,怕花香和药香串味。

宝玉却求之不得,说屋子里花香药香各种香都要有。

前者求纯粹,后者求齐全,由此看出两人的不同趣味和处世风格。

比较特殊的是,小说写花卉,写出了① 。

第六十二回“呆香菱情解石榴裙”,写香菱和荁官玩斗草游戏,香菱拿出的是夫妻蕙,荳官拿不出对应的草,于是就笑话她思念出门很久的丈夫薛蟠,所以才编造夫妻蕙这样的名称。

高三下学期第二次统考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

高三下学期第二次统考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

高三下学期第二次统考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第Ⅰ卷阅读题甲必做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孟郊《游子吟》中那位“游子”的情怀,其实也是今天到处漂泊的人们的心声。

为了种种原因,离开故土,走上了漂泊之路,其间的情境今古有天壤之别,但其心理和情绪虽跨越千年,却彼此相通。

孟郊时代的时空距离比今天当然小得多,但在今天我们有了天涯咫尺的时空经验,却仍然无法消除我们“游子”的感情。

孟郊发现的其实是一个永恒的人类命题,这是一种永恒的人类情感的呈现。

精神分析者曾经有一个命题对于人生很有说服力,这个命题是:我们不得不失掉我们最宝贵的东西以实现我们人生的目标。

我们的“游子”情怀,就是为追求人生目标而背离了母亲、故乡的那种感情,但这又总是无法阻止的、面对过去的一份思恋和怀念。

人们不可避免地失去,却又不可避免地怀念。

于是,《游子吟》不朽。

今天的世界是一个到处“流动”的世界。

全球的资本、产品、人口和信息的巨量的流动正是今天的全球化时代的表征。

资本冲破了过去阻滞它流动的一切要素,不断地在一种逐利的冲动中跨出边界,寻找新的机会。

这种进程使得人口的流动也在一个全球范围内进行着。

流动当然有不同的方向,一面是寻找机会的人从自己贫困或缺少机会的故乡向经济发达、充满机会的地方“流”过去。

这可以说是一种从低向高的流动。

这样的流动其实每天都发生在民族国家之间,也发生在区域或民族国家的内部。

另一面从高到低的流动也在进行着,资本总是从成本高的地方流向成本低的地方,生产和消费的链条总是要向大有希望的新兴地区滑动。

于是伴随着资本的流动,管理人员、技术人员、销售人员等白领也在迅速地流动着。

他们身份“灵活”了,却往往被批评为数典忘祖,也会使自己漂在半空中。

但太不“灵活”,又会产生生存危机,无法适应急剧变化的生活冲击。

其间的那份进退失据的痛苦和彷徨的确难于厘清。

我发现“游子”的生涯里有投入异乡的动力,却也深有对于过去的绵绵不尽的怀念感情。

江苏省镇江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江苏省镇江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江苏省镇江市2024-2025学年高三第一学期期初质量监测高三语文 2024.09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历史是人事的记录,必是先有了人才有历史的。

但不一定有人必会有历史,定要在人中有少数人能来创造历史。

又且创造了历史,也不一定能继续绵延的,定要不断有人来维持这历史,使它承续不绝。

因此历史虽说是属于人,但重要的只在比较少数人身上。

似乎中国人最懂得此道理,因此中国历史记载最主要的在人物。

我们研究历史的主要目的,或主要功能,是在希望人能成为一历史人物。

一历史人物,比一专门史学家更重要。

人群所需要者,乃是在此人群中,能不断有历史人物出现,才能持续旧传统,开创新历史。

我此讲如何研究历史人物,也可说主要用意即在此。

中国历史上最受后代崇拜的三大文学家,屈原、陶渊明与杜甫,此三人,皆为众熟知。

他们均以自己一份赤忱的热情,透过文学,而表达出他们各自的心志来。

不但文学如此,艺术亦然。

元末高士倪云林、明末八大山人与石涛等,他们无事功可表现,却在他们的艺术与诗文上表现心志。

人在治世盛世,功成志得,有所表现,别人反而对他为人不易有更深的觉察。

唯在衰乱之世,不得志,失败了,或是无表现,这样的人,反易使人深切看出他的内心意志来。

我在此将特地提出一“志”宇。

中国人常言“志士仁人",人若无志,便亦不仁。

但其所志,亦正贵在此一仁字上。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又说:“匹夫不可夺志。

”诸位如须研究历史人物,却须先具一“彼人也,我亦人也,有为者亦若是”之志。

若没有了此志,则古人自是古人,历史自是历史,和我渺不相涉,总研究不出一所以然来。

昔顾亭林尝云:“易姓改号,谓之亡国。

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

”亭林所谓保国与亡国,是指一国之政治言。

所谓保天下与亡天下,则指民族文化之绝续言。

我上面所说那些历史人物,则多是有志保天下的人。

他们在历史上,有许多亦仅只是一匹夫。

高三语文试题及答案大全电子版

高三语文试题及答案大全电子版

高三语文试题及答案大全电子版高三语文试题及答案大全电子版包含了多种题型和答案解析,旨在帮助学生全面复习和掌握高考语文的知识点。

以下是一些典型试题及答案的示例:# 一、选择题1. 下列词语中,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 蹊跷(qī qiào)徇私(xùn sī)踌躇(chóu chú)B. 恣意(zì yì)箴言(zhēn yán)翩跹(piān xiān)C. 踯躅(zhí zhú)踌躇(chóu chú)翩跹(piān xiān)D. 恣意(zì yì)箴言(zhēn yán)蹊跷(qī qiào)答案:C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对环保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B. 他不仅学习好,而且人品也好,深受同学们的喜欢。

C. 这篇文章的论点鲜明,论据充分,结构严谨,是一篇好文章。

D. 我们不能因为一次失败就放弃努力,而应该继续坚持。

答案:C# 二、填空题1. 请填写下列古文名句的下一句。

-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下一句是:“__________。

”- 答案: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2. 请根据题目所给的语境,填写合适的成语。

- 他做事总是________,从不拖泥带水。

- 答案:雷厉风行# 三、阅读理解题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滕王阁序》节选: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1. 请解释“物华天宝”的含义。

答案:指自然界的美景和珍贵之物。

2. 根据节选内容,分析作者对洪都的描写手法。

答案:作者运用了排比、对仗等修辞手法,通过对地理位置、自然景观和人文环境的描写,展现了洪都的壮丽和繁荣。

# 四、作文题请以“我眼中的传统文化”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2023年全国新高考卷Ⅱ语文试题及答案逐题详解 统编版高三总复习

2023年全国新高考卷Ⅱ语文试题及答案逐题详解  统编版高三总复习

2023年全国新高考卷Ⅱ语文试题及答案逐题详解统编版高三总复习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新高考卷Ⅱ)语文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中国学者进入典籍英译领域时间相对较晚,据现有汉学书目统计,中国典籍译本绝大多数是由西方汉学家或独立、或在中国合作者帮助下完成的。

传教士以降的西方译者为中国典籍的异域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以往的西方译者翻译中国文化典籍时,大多采取迎合译语读者的翻译策略,翻译过程中曲解、误译中国文化之处比比皆是。

此外,中国古代经典文本的语言具有语义的浑圆性、语法的意合性和修辞的空灵性这三大特点,使得绝大多数外国学习者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触及中华文化的内核。

然而,典籍英译的主要目的,是向西方世界介绍真正的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和发展,让西方了解真正的中国。

我们应当客观、公正地看待中国典籍翻译实践和接受之间的窘况与差距,从典籍翻译大家身上汲取翻译的智慧,获取前行的指导和力量。

在这方面,对杨宪益、戴乃迭(英国籍)合译的与英国人霍克斯翻译的《红楼梦》译本的比较,是一个值得我们静下心来认真思考的课题。

这两个译本于20世纪70年代出版,三位译者皆因此获得巨大声誉,也同时掀起了翻译界此后对两种译本经久不息的对比研究热潮。

在这过程中,我们应深入了解中国典籍的外译事实,客观分析两种译本的优长与不足,将中国的本土经验和理论与西方翻译理论相结合,取其精华,让中国的翻译研究与实践在传承和发展的良性循环中获得升华,在实践中不断培养和提高我们讲述中国故事、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时代能力。

(摘编自辛红娟《中国典籍“谁来译”》)材料二:翻译思想是决定译者翻译行为和翻译结果的主因,只有通过其翻译思想,读者才能理解其翻译过程中所采取的种种策略,也才能对这些策略所产生的译文进行更客观的评价。

从霍克思的译本中可见,他对原文采取了大多时候“忠实不渝”、间或背信弃“意”的态度。

高三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电子版

高三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电子版

高三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电子版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吾日三省吾身(反省)B. 举世皆浊我独清(污浊)C. 学而不思则罔(迷惑)D. 温故而知新(复习)答案:B(举世皆浊我独清中的“浊”应解释为“混浊不清”,而非“污浊”。

)2. 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B.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C.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D.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答案:C(C选项没有使用明显的修辞手法,而其他选项分别使用了设问、对偶和拟人。

)3-10. 略(根据实际题目内容,设置相应的问题和选项。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1.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出自《诗经》中的哪一篇?答案:《诗经·郑风·子衿》2.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是哪位历史人物的名言?答案:范仲淹3-10. 略(根据实际题目内容,设置相应的填空题。

)三、阅读理解(每题10分,共40分)1.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文章内容略)问题:文章中提到的“他”在面对困难时表现出了哪些品质?答案:文章中的“他”在面对困难时表现出了坚韧不拔、勇于探索和乐观向上的品质。

2-4. 略(根据实际文章内容,设置相应的阅读理解问题和答案。

)四、作文(30分)题目:《我眼中的传统文化》要求:结合个人经历,谈谈你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悟,不少于800字。

作文示例: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它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民族精神。

在我的眼中,传统文化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更是生活中的点滴体现。

记得小时候,每逢春节,家里都会贴春联、放鞭炮、包饺子,这些习俗让我感受到了浓厚的节日氛围。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开始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些习俗背后的文化意义,它们不仅仅是庆祝新年的方式,更是对家庭团圆和新一年美好生活的期许。

在现代社会,虽然生活节奏加快,但传统文化依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2024届新高考高三一轮复习语文试题卷及答案解析

2024届新高考高三一轮复习语文试题卷及答案解析

2024届新高考高三一轮复习语文试题卷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至5题。

材料一:从春秋末期到战国时代,孔子仅仅是一个夫子。

夫子是什么呢?一个老师。

当时他的影响不是很大。

到了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地位提高了;从汉到唐略有提高,唐代给孔子封了个“文宣王”;到了宋代,在文宣王前面加了“至圣”二字;到了元朝,地位有所下降;到了明朝,叫“至圣先师”;到了清朝,把历代称赞孔子的最好称呼全集中起来了:“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孔子”。

可是好景不长,五四运动打倒孔家店,又到谷底了。

而今天,是个直线上升的状态,孔子的学说在今天受到很多人的尊重和推崇。

今天为什么这么多人学国学、学孔子、学《论语》?其实主要原因是目前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主流价值观不是很明显,甚至变化幅度非常之大,所以人们自然而然地转向我们古老的智慧,去寻求一种能够持久地指导我们心灵和行为规范的东西,孔子可以说是中国人的行为举止、价值体系的总设计师。

今天的祭孔和过去的祭孔不同,往昔祭孔是希望孔子的光环能造就一个礼乐并举的盛世,而今天的祭孔是要弘扬儒学中理想的道德观、秩序化的社会和谐观,以及礼与仁相为表里的教育观。

今天我们不会将孔子重新罩上神的外衣,对孔子最准确的评价是:他是一位伟大的往哲。

现在国学虽然比较热,但是公众对它的接受程度还是比较低,它是一个小众化的东西。

我们要把国学更好地继承下去,让它变成一个大众化的东西,而不仅仅是局限于文化人之间的讨论。

中国过去的封建社会,科举考试是动员了全国所有的知识分子专注地研究这一门学问,从幼儿就开始,到最后功成名就。

这样的时代和条件已不复存在了,所以我们对儒学的教育方法,如果采取过去那种方式,我认为是愚不可及的。

除去功利心,反而可以真正返本归元地继承我们祖先的文化精髓。

时代在前进,文化在发展。

我们面临的是一个大的转型时代,这个转型不仅包括社会制度,也包含科技的研究。

山东省语文高三测试题及答案

山东省语文高三测试题及答案

山东省语文高三测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 桎梏恣意涣散恣肆B. 恣睢缱绻徜徉踌躇C. 恣意缱绻徜徉踌躇满志D. 桎梏缱绻徜徉踌躇满志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他不仅学习好,而且品德高尚,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B.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C. 这篇文章的论点鲜明,论据充分,结构严谨,是一篇很好的论文。

D. 由于他刻苦钻研,因此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 他虽然年过花甲,但仍然精力充沛,真是老当益壮。

B. 他虽然年过花甲,但仍然精力充沛,真是老马识途。

C. 他虽然年过花甲,但仍然精力充沛,真是老态龙钟。

D. 他虽然年过花甲,但仍然精力充沛,真是老谋深算。

二、填空题4. 请填写《岳阳楼记》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5. 《滕王阁序》中“_________,_________”描写了滕王阁的壮丽景色。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三、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8题。

《荷塘月色》节选朱自清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6. 作者在文中描述了月光的什么特点?答:作者描述了月光如流水般静静泻下,给人一种宁静、柔和的感觉。

7. 文中“薄薄的青雾”象征着什么?答:文中“薄薄的青雾”象征着朦胧、梦幻般的美,增添了荷塘的神秘感。

8. 作者对月光的态度是怎样的?答:作者对月光的态度是欣赏和喜爱,认为月光的朦胧美恰是到了好处,给人以美的享受。

四、作文题9. 以“我与传统文化”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参考答案】1. A2. C3. A4.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语文试题及答案
高三语文试题及答案
高三的学习大多是对旧知识的复习,而做题往往是对知识的回顾与重温过程。

店铺整理了以下高三语文试题及答案,供大家学习参考!
高三语文试题及答案1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 拙劣 / 相形见绌告竣 / 怙恶不悛讥诮 / 峭拔刚劲
B. 积攒 / 人头攒动脉络 / 脉脉含情折本 / 百折不挠
C. 绝唱 / 角逐激烈俏皮 / 金蝉脱壳晾晒 / 量力而行
D. 提防 / 啼笑皆非喟叹 / 振聋发聩盱眙 / 长吁短叹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 云南彝良地区,震后出现强降雨,引发泥石流,附近省市发扬人道主义精神,救援人员第一时间前往灾区抢救。

B. 中秋、国庆长假高速公路免费通行,客流量大增,服务部门最大限度地为旅客创造和谐的服务环境和快乐的人性化服务。

C. 批评学生先要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否则批评过头或无端发泄愤怒,很可能造成对毫不知情或偶有小错的人受到伤害。

D. 经过网友推荐和专家评定,佳木斯市十九中语文教师张丽莉被评为“十大教书育人楷模”,成为大家公认的最美女教师。

3. 根据下面提供的材料,给“绿色建筑”下定义。

(4分)(不超过50字)
绿色建筑并不意味着高成本和高价。

绿色建筑要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使用空间,使用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能、节地、节材和节水。

绿色建筑应该提倡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

绿色建筑倡导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理念。

绿色建筑:
4. 莫言首获诺贝尔文学奖后,国内出现了莫言热,作品被抢一空,修建故居,品牌开发……对此,请你写一段评论,表达你的观点。

(5
分)(不超过50字)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顾宪成,字叔时,无锡人。

万历四年,举乡试第一。

八年成进士,授户部主事。

大学士张居正病,朝士群为之祷,宪成不可。

同官代之署名,宪成手削去之。

十五年,大计京朝官,都御史辛自修掌计事。

工部尚书何起鸣在拾遗中,自修坐是失执政意。

给事中陈与郊承风旨并论起鸣、自修,实以攻自修而庇起鸣。

于是二人并罢,并责御史纠起鸣者四人。

宪成不平,上疏语侵执政,被旨切责,谪桂阳州判官。

二十一年京察。

考功郎中赵南星尽黜执政私人,宪成实左右之。

及南星被斥,宪成疏请同罢,不报。

寻迁文选郎中,所推举率与执政牴牾。

先是,吏部缺尚书,锡爵欲用罗万化,宪成不可,乃用陈有年。

后廷推阁臣,万化复不与。

锡爵等皆恚,万化乃获推,会帝报罢而止。

及是,锡爵将谢政,廷推代者。

宪成举故大学士王家屏,忤帝意,削籍归。

宪成既废,名益高,中外推荐百十疏,帝悉不报。

至三十六年,始起南京光禄少卿,力辞不就。

四十年,卒于家。

宪成姿性绝人,幼即有志圣学。

暨削籍里居,益覃精研究,力辟王守仁“无善无恶心之体”之说。

邑故有东林书院,宋杨时讲道处也,宪成与弟允成倡修之,常州知府欧阳东凤与无锡知县林宰为之营构。

落成,偕同志高攀龙、钱一本、薛敷教、史孟麟、于孔兼辈讲学其中,学者称泾阳先生。

当是时,士大夫抱道忤时者,率退处林野,闻风响附,学舍至不能容。

其讲习之余,往往讽议朝政,裁量人物。

朝士慕其风者,多遥相应和。

由是东林名大著,而忌者亦多。

既而淮抚李三才被论,宪成贻书叶向高、孙丕扬为延誉。

御史吴亮刻之邸抄中,攻三才者大哗。

而其时于玉立、黄正宾辈附丽其间,颇有轻浮好事名。

徐兆魁之徒遂以东林为口实。

兆魁腾疏攻宪成,恣意诬诋。

谓浒墅有小河,东林专其税为书院费;关使至,东林辄以书招之,即不赴,亦必致厚馈;讲学所至,仆从如云,县令馆谷供亿,非二
百金不办;会时必谈时政,郡邑行事偶相左,必令改图;及受黄正宾贿,其言绝无左验。

光禄丞吴炯上言为一致辨,因言:“宪成贻书救三才,诚为出位,臣尝咎之,宪成亦自悔。

今宪成被诬,天下将以讲学为戒,绝口不谈孔、孟之道,国家正气从此而损,非细事也。

”疏入,不报。

嗣后攻击者不绝,比宪成殁,攻者犹未止。

(选自《明史顾宪成传》,有删节)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自修坐是失执政意坐:因犯……罪或错误
B.给事中陈与郊承风旨并论起鸣、自修论:议论
C.及是,锡爵将谢政谢:推辞
D.东林专其税为书院费专:独占
6.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顾宪成为人正直的一组是(3分)
①同官代之署名,宪成手削去之②考功郎中赵南星尽黜执政私人,宪成实左右之
③宪成举故大学士王家屏,忤帝意,削籍归④宪成与弟允成倡修之
⑤往往讽议朝政,裁量人物⑥郡邑行事偶相左,必令改图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⑤⑥
D.③④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顾宪成天性不凡,聪慧绝伦,从小有志于圣学,读书勤奋刻苦,乡试考第一,万历八年后中进士,被任命为户部主事。

新课第一网
B.顾宪成对于考核京官、处理辛自修、何起鸣感到不平,上奏朝廷,语言触犯皇帝,被皇帝严厉斥责,贬为桂阳判官。

C.顾宪成被削去官籍回到故乡后,集中精力研究学问。

东林书院恢复后,携志同道合者来书院讲学,一时,东林党人名声大震。

D.顾宪成为李三才被弹劾一事曾向人求情,徐兆魁等人借口东林党结党营私,极尽污蔑诋毁,直至顾宪成去世,还有人攻击他。

8.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寻迁文选郎中,所推举率与执政牴牾。

(3分)
(2)中外推荐百十疏,帝悉不报。

(3分)
(3)士大夫抱道忤时者,率退处林野,闻风响附。

(4分)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9.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眉峰碧无名氏
蹙破眉峰碧。

纤手还重执。

镇日相看未足时,忍便使鸳鸯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