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方言亲属称谓词的特点
方言亲属称谓研究
本科毕业论文题 目 临潼方言亲属称谓研究 学生姓名 刘少坤 专业名称 汉语言文学 指导教师 王宝利2012年 5月 22日教学单位 中国语言文学系 学生学号 20108401S039 编 号 ZW2012HYS039总目录论文正文 (6)一、临潼方言血亲亲属称谓词调查与整理 (7)(一)以血亲亲属中父系亲属称谓为调查对象 (7)(二)以血亲亲属中母系亲属称谓为调查对象 (11)(三)血亲亲属称谓分析 (14)二、临潼方言姻亲亲属称谓词调查与整理 (15)(一)以姻亲亲属中妻系亲属称谓为调查对象 (15)(二)以姻亲亲属中夫系亲属称谓为调查对象 (16)(三)姻亲亲属称谓分析 (17)三、临潼方言亲属称谓词的几个典型性语言特征 (17)(一)语音方面 (18)1.有同形词异读别称现象 (18)2.存在连续变调现象 (18)3.儿化音现象 (18)(二)词汇方面 (19)1.对古语的保留现象 (19)2.受外来词汇的影响 (19)3.基本无重叠别义的现象 (19)4.同形异指和异形同指现象 (20)(三)词汇的演变发展 (20)1.从简原则 (20)2.从亲原则 (20)3.规范原则 (21)4.个别称谓语使用频率减小,其趋势是消失 (21)附录1.宝鸡文理学院本科毕业论文任务书 (25)2.宝鸡文理学院本科毕业论文中期检查报告 (27)3.宝鸡文理学院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教师指导记录表 (28)4.宝鸡文理学院本科毕业论文结题报告 (29)5.宝鸡文理学院本科毕业论文成绩评定及答辩评议表 (30)6.宝鸡文理学院本科毕业论文答辩过程记录 (32)临潼方言亲属称谓研究摘要:临潼方言属于广义的西安话范畴,归属于北方方言中原官话区,在词汇方面有着一定的独特之处,尤其在部分亲属称谓方面。
本文主要调查了临潼区的亲属称谓语。
以血亲亲属父系、血亲亲属母系、姻亲亲属妻系、姻亲亲属夫系四方面的亲属称谓词,按照辈份层次、称谓、称谓释义、背称和面称为顺序通过列举、描述和比较,其中包括与普通话亲属称谓的比较,对临潼方言亲属称谓词作了简单的分析,通过分析可以看到,临潼方言亲属称谓系统是比较复杂的,具有与汉语普通话亲属称谓体系一样周密细致的区分。
亲属称谓的语序特征
亲属称谓的语序特征
语序特征是亲属称谓构词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1. “行→辈”语序
例如:亲属称谓“三叔”,“三”是排行,“叔”是排辈。
亲属称谓“三婶”,也是按照“行辈”语序构词。
2. “尊→卑”语序
例如:亲属称谓“祖孙”,“祖”是长辈,“孙”是晚辈。
亲属称谓“叔侄”、“婆媳”等,也是依据“尊卑”语序构词。
3. “长→幼”语序
例如:亲属称谓“兄弟”、“姐妹”,“兄”、“姐”年长在先,“弟”、“妹”年幼在后。
同理,“兄妹”、“姐弟”等。
4. “男→女”语序
例如:“父母”、“夫妻”、“子女”等,这种构词法的语序主要适用于同辈亲属称谓。
5. “血亲→姻亲”语序
例如:亲属称谓“姑嫂”、“叔婶”等。
6. “直系→旁系”语序
例如:亲属称谓“子侄”,“子”是直系血亲,“侄”是旁系血亲。
7. “宗亲→外亲”语序
例如:亲属称谓“侄甥”,“侄”是宗亲,“甥”是外亲。
其实,“侄”与“甥”在血缘关系方面是平等的,没有“内外”之分。
8. “换位”语序
关于亲属称谓“伯叔”、“兄弟”的语序,现实生活中存在语序“换位”情况,也就是“叔伯”、“弟兄”的特殊形式。
另外,我再强调一种情况,虽然跟亲属称谓构词法的语序没有关系,更要加以说明。
在现实生活中,亲属称谓“兄弟”存在偏义现象。
例如:日常所说的“兄弟媳妇”是指“弟媳妇”,而不是指“嫂子”。
关于亲属称谓的解析,只是我的一己之见,仅供参考!。
浅谈现代汉语亲属称谓语素特点
浅谈现代汉语亲属称谓语素特点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周围的人和事物都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不同的认知,汉语中也表现出相应的变化,特别是亲属称谓语素。
现代汉语中的亲属称谓语素比较特殊,与其他语言不同,它不仅仅是表示亲属关系,更表达着人们对亲属的态度和尊重程度。
因此,本文将从两个方面来阐述现代汉语亲属称谓的特点。
一是从词性的角度来看,现代汉语中的亲属称谓语素一般为动词,比较常见的有“娘”、“哥”、“姊”和“弟”等,它们都有特殊的用法。
其中,“娘”、“哥”、“姊”和“弟”等语素,一般用作主动形式,也
可以用作被动形式;而“婆”、“叔”、“舅”和“姨”等这些亲属称谓词素,一般仅用作被动形式,只能用作受谓语,不能用作主谓语。
其次,现代汉语中的亲属称谓语素也有不同的用法以及不同的发音。
比如“娘”,一般都简写成“妈”,读作“mā”,而“哥哥”一般
简写成“哥”,读作“gē”;“姊”一般简写成“姐”,读作“jiě”,而“弟弟”一般简写成“弟”,读作“dì”。
此外,还有一些亲属称谓词素,如“婆”、“叔”、“舅”、“姨”等,一般都是以“pǔ”、“shū”、“ji ù”、“yí”这样的读法发音。
以上就是现代汉语中的亲属称谓词素的特点,它们不仅表达着亲属关系,还表达着人们的态度和尊重。
从而可以看出,亲属称谓词素是汉语社会表达中不可缺少的词素,其特点极具特色。
- 1 -。
陕西方言亲属称谓研究
陕西方言亲属称谓研究【内容摘要】汉语中的亲属称谓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反映了中华民族家庭结构,社会组成,和文化渊源。
陕西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陕西方言中的亲属称谓不仅在语音构词方面独具特色,同时体现出了鲜明社会文化特征。
【关键词】陕西方言亲属称谓词特点发展亲属称谓是指以本人为中心,确定亲族成员和本族关系的名称,是基于血亲姻亲基础上的。
汉语中的亲属称谓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反映着中华民族家庭结构,社会组成,和文化渊源。
同时,考察亲属称谓词的变化能折射出社会生活,时代背景和和人们心理状态等的变迁。
陕西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相传“文字初祖”的仓颉就是陕西宝鸡人。
陕西方言得天独厚,博大精深。
从中可以了解到古老的华夏文化发展轨迹,又可领略到今人溢于方表的真情实感。
研究陕西方言中的亲属称谓词,有助于进一步加深陕西地区文化特点的认识和研究。
一、亲属称谓词的构成。
1.从音节上看,陕西方言中的亲属称谓词主要以单音节词为主,如:爸、妈、爷、婆、姨、姑、哥等等。
还有少数的双音节词,如:老姑、老舅、老姨等。
2.从声调上看,主要以阳平声调为主,如:爸(bá)、姑(gú)、哥(gé)、姐(jīé)等。
3.亲属称谓词主要是采用附加式构词法。
最常见的是前加“老”和“大”。
有的加了之后意义发生了改变。
如:“老姑”是指父亲或母亲的姑母;“老姨”是指父亲或母亲的姨母;“老爷”是指曾祖父。
有的则只是为了增加亲切感。
如:对兄妹中排行最小的弟弟或妹妹常亲切地称之为“老妹”或“老弟”。
二、亲属称谓词的发展。
随着普通话的推行,陕西方言中的亲属称谓词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方言中有些称谓已被其他称谓所代替,有的则已绝迹。
陕西方言中称“爸爸”为“答”或“爹”,现在这一称谓即将绝迹,但在大龄人中还能听到,常常是一个家庭中,三代对“爸”的称呼均不一样。
“妈妈”则称之为“娘”,现在已不常使用,通常称为“妈”。
陕西干县方言亲属称谓
语 时期 读作 i, 广韵 》陟 邪切 。羌 人 呼 父 a《 “
也” 。后 来 , 有 的方 言 里 演 变成 了 t , 在 i 在 e
有 的 方 里 演变 成 了 t , i 乾县 方 肓 则读 成 a
乃J J ’ 通
同的礼仪 要求 在 传承 的过 程 中 t 个音 。所 以胡 士 云先 生认 为 : 达是 爹 a这 “ 的俗 字 。 于 “ ” 南北 朝 顾 野 王 的《 ”至 爸 , 玉 篇》“ , : 爸 父也 : 南于 轻 唇 音 的 产 生 使 得 ”
“ ” 本 字 实 际 是 “ ” “ ” 在 中 古 汉 达 的 爹 。爹 字
1父 系 亲 属 称 谓 .
乾 县 方 言 父 系 亲 属 称 谓 亦 有 面 称 和 背 称 之
分 。面称 是称 呼人 与被称 呼 人 面对 面交 谈 时 的直接 称呼 语 . 背称 又 叫间 接称 谓 . 被 是 称呼 并 行 为现场 的 称谓 语 .二者 都 是
皆读 阴平 , 这一点在关中方言 区多有反映。另
外, 背称父亲时还 可称 “ 我大人r Zu 弓l, j l I Yt ’ 称 对方父亲则可 以“ 大人” 这 种 称 谓 不 仅 你 。
兄 弟 姐妹 及 其配 偶 称谓 见 表 三 。其 中
应说 说 “ 夫 ” 姐 。从 “ 夫 ” 姐 的调 查来 看 , 亥 辛
乾
县
方
言
亲
属
称
谓
[ 键 词 】乾县 方 言 ; 关 亲属称 谓 ; 点 。 特 [ 者简 介 ]王 应龙 , 作 陕西宝 鸡文理学院中文系讲师, 文学硕士 , 主要从 事汉语言文字研 究。
亲 属 称 谓 词 反 映 着 婚 姻 家 庭 中 人 与 人
榆林方言中的亲属称谓及其文化特征
榆林方言中的亲属称谓及其文化特征作者:米瑞瑞来源:《文教资料》2011年第11期摘要:汉语亲属称谓是汉语词汇系统中非常具有特色的成分之一。
本文分别从“长辈”、“平辈”、“晚辈”三个方面归纳了榆林方言的亲属称谓,分析说明了个别具有榆林特色的亲属称谓语,并通过对其称谓词的文化特征的研究,诠释亲属称谓作为亲属关系和亲属观念的外化符号,以及其间蕴藏的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关键词:榆林方言亲属称谓文化特征亲属称谓是具有血统与婚姻连锁关系的亲属之间的称谓。
人类学的研究认为,各个民族都有亲属制度,即使是处于原始社会阶段的落后民族也是如此。
亲属称谓反映着婚姻家庭中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也反映着一个地域的传统文化。
榆林市位于陕西省的最北部,在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漠的交界处,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榆林包括十二个县,我们主要调查榆阳区包括内的乡镇的亲属称谓词。
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的特点首先反映在社会使用上,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故语言不仅反映民族现在的特点,而且反映民族历史上的特点。
透过现代语言,可探索出该民族不同时期的历史进程,特别是亲属称谓词和固定词语中所蕴涵的文化遗迹。
亲属称谓词是语言基本词汇,中国是“称谓语大国”,汉语中亲属称谓特别发达。
从交际对象角度来分析,亲属称谓又分面称和背称(又叫叙称)。
面称是称呼人与被称呼人面对面交谈时使用的直接称呼语;背称是受话人不是被称呼者时使用的间接称呼语。
一、亲属称谓列举对于亲属称谓的列举,本文将其分为长辈、平辈和晚辈三个方面。
1.长辈亲属称谓。
榆林方言中舅父、舅母、姑妈、姑父、姨妈、姨夫一般都按长幼排序,年纪最大的称“大舅”、“大妗子”、“大娘”、“大姑父”,其次按长幼称为“二舅”、“二妗子”等。
伯父和叔叔按长幼排序,称为“达达”、“二达”、“三达”,也可称“二爸”、“三爸”,伯母也按长幼排序,依次称为“大妈”、“二妈”、“三妈”等。
长辈中未提到的,是与普通话相同的。
平利方言中的父母称谓词
老娘 儿
一 呀
+ + 一 一 一 一
+ + + + 一 一 ±( 父 亲 的兄 一 长 的妻子 ) 一 一 4 - ( 其 丈夫 比 一 父亲年 龄 大 )
[ i 】 一 呀[ i 2 2 i a 】 2 . 2同形异指现象 。即同一个词 可以称呼不 同的对象 。 部分父母称 谓词 的指称功能不是单一 的, 它们在充 当父母称 谓词 的同时, 也可 以充当其他亲属称谓 , 甚至 是非亲属称谓 。 见下表 。
表 1 母亲 称谓 词 、\ 称谓 词 指称 妈 妈 妈 妈 儿 娘 娘儿
伯[ p 8 】 老汉儿[ 1 a u 螂x a n r 2 4 】 牙[ i a 4 2 ]
母亲 :妈 [ ma s 】 妈妈 [ ma 5 4 ma ]
-
妈 儿【 m 】
娘【 啦a Ⅱ 9 4 ] 娘J L t n a  ̄- " 】 老 ̄J L [ 1 a u 蛳h a a s ? 】
平利方言中的父母称谓词
葛 媛 媛
( 华 中师范大学 文学院,湖北 武汉 4 3 0 0 7 9 )
[ 内容提要] 陕西平利方言 内部存在着 复杂 的父母称谓系 统,多种 称谓方式并存 。本文将从称谓泛 化、面称 和背称等 多个 角度 来分析平利方言父母称谓词 的特 点 ,并试 图从语 言的 内部因素和外部 因素这 两个方面来解释 多 元化 并存 的原因。 [ 关键词] 父母称谓词 ;泛化 ;并存 [ 中图分类号] H1 7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 号] 1 0 0 8 . 7 4 2 7( 2 0 1 3 )0 5 . 0 0 8 3 . 0 2
周至方言亲属称谓词的内外比较
1 、 长 辈
词条 周至县 板 房子 板房子 厚畛 子 词条 1 2 曾 祖 父 老 爷 老 爷 爷 老 爷 爷 老 爷 爷 继 父 曾祖母 老 婆 老 婆婆 老婆婆 老婆婆 继母
曾外祖父 老 舅 爷 外 祖 公 老 爷 外 祖 婆 干 妈
3 、 晚 辈
I 词 条 周 至 县 板 房 1 子 板 房 子 厚 畛 子 词 条 周 至 县 板 房 1 子 板 房 子 厚 畛 子
儿子 娃子 / 儿子 / 儿 子 儿子 / 重孙女 重 孙女 重 孙女 重 孙女 重孙女 儿 娃子 娃 子 儿 儿 儿 儿媳 儿媳妇 儿媳 儿媳 妇 儿媳
里话 。
一
小叔子 小叔子 小叔子 掌柜的 小叔子 弟弟 的 兄 弟
兄 弟
弟
兄弟
弟
大姑子 大姑子 大 姑子 大姑子 大姑子 弟媳 兄弟媳 兄弟媳 兄 弟媳 兄 弟媳 妇 儿 妇 儿 妇儿 妇儿 小姑子 小姑子 小姑子 小姑子 小姑子 姐姐 内兄弟 舅老倌 舅老倌
要 】 本文分析 比较 周至方言 亲属称谓词的 内部 、 外部差异 。用对照法比较 方言 内部几个代表 点的差异 , 从音 节和意义的 角度 比
较 周至方言亲属称谓词和普通话亲属称谓词 的差异 。
【 关键词 】 周至 ; 亲属称谓词 ; 内部 差异 ; 外部差异
周 至 县位 于 陕西 省 关 中西 部 的 秦岭 、 渭水之间, 为 陕 西最 古 老 的县 份之 ~ 。古 称整 屋 县 ,1 9 6 4年 简化 为 周至 。周 至方 言属 于 中 原官 话 关 中片 , 该 县境 内方 言可 大 体分 为 四个 小 片 。第一 小 片 , 以 终南 镇为 代表 的 东乡话 ; 第 二J J 、 片, 以二 曲镇 为代 表的 西乡话 ; 第 三 J J \ 片, 以 富仁 乡为代 表 的方 言狭 岛 ; 第 四小 片 , 以板 房子 为代 表的 山
陕西话对父亲的称呼
陕西话对父亲的称呼
在陕西话中,对父亲的称呼有很多种,不同地区和家庭也会有所不同。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称呼方式:
1. 老爷子/老子
这是最常见的称呼,尊重父亲的地位,表达亲昵之情。
2. 阿爹/阿爸
多见于陕北一带,亲昵的口语化称呼。
3. 爷爷
有些地区习惯称呼父亲为"爷爷",尤其是在有孙子后。
4. 家翁
这是比较正式的称呼,多用于书面语或夫妻之间相互指代对方的父亲。
5. 老人家
一种较为礼貌的称呼方式,多用于对长辈的尊称。
6. 尊称
如"老丈人"、"岳丈"等,多见于婆媳相称时使用。
除了上述称呼,还有一些地区特色的称谓,如咸阳地区的"阿哥"、商洛地区的"老子儿"等。
无论何种称呼方式,都蕴含了陕西人对父亲的尊重和亲情。
榆林方言特色亲属称谓词例谈
奉, 为 亡 考 特建 顶 幢 一 口。亡 耶耶 王 安 , 娘 娘刘 氏 ,
亡父文清母梁氏。 ” 据《 汉语方言大词典》 : “ 娘: [ 祖
母] ① 中原 官话 。山西永济 [ n y o 2 4 ] 、 新绛[ i 3 2 5 ] 、
探究。
一
、
夫 系亲属 称谓 特色 词
韵母 的变异 、 声 韵 同变 、 音节换位等。 ” 邢 老 师认 为 , 由方 言 音 系 造 成 的语 音 变 异 主 要 是 韵 母 的 变 异 ,
【 老娘 娘 】 婆母 的背称 , 即丈 夫 的母 亲。前 一
“ 娘” 读[ n y e 2 1 3 —2 4 ] , 后一 “ 娘 ”读 [ n y e O ? 。《 广
其方言基本属西北方言同时参杂蒙古话受山西话影响很大大致来看榆林当地方言很大程度接收并保留了唐宋至元明时期中原官话的语音词汇及语法体系如榆林话中的亲属称谓词即是如此这类词地域特色鲜明具有典型的地域文化特征
2 0 1 4年 5月
榆 林 学 院 学 报
J OURNAL OF YUL I N UNI VER Sn
语 义都与普通话有别, 我们暂且将这一类词称 为“ 特 色亲属称谓词” 。文章从词语的来源、 语音及语 义 等 方 面探 析榆 林 方言 中的特 色称谓 词 , 以求方 家指 正 。
关键 词 : 榆林方言; 老娘娘 ; 老爷 爷 ; 老爹; 奶 奶 中图分 类号 : H1 7 4文献标 志码 : A 文章编 号 : 1 0 0 8—3 8 7 1 ( 2 0 1 4 ) 0 3— 0 0 5 4一o 4
榆林 位 于陕 西省 北部 , 地处 黄土高 原 , 北邻 内蒙 古, 西 靠 宁夏 、 甘肃 , 东 连 山 西 。其方 言基 本 属 西北 方言 , 同时参 杂蒙 古 话 , 受 山西 话 影 响 很 大 , 大致 来 看, 榆林 当地 方 言很 大 程 度 接 收并 保 留 了唐 宋 至 元
耀县方言亲属称谓词语及其文化特征
耀县方言亲属称谓词语及其文化特征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耀县城区的亲属称谓以及其文化特征的研究,诠释亲属称谓作为亲属关系和亲属观念的外化符号,以及其间蕴藏的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关键词:耀县;亲属称谓;文化特征一、序言耀县位于陕西中部、渭北黄土高原南缘,距西安74公里,是连接陕北与关中及省会西安的咽喉要道,有“北山锁钥”之称。
耀县文物古迹众多,文化底蕴深厚,是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大书法家柳公权、历史学家令狐德棻、北宋山水画家范宽、西晋哲学家傅玄等大批历史文化名人的故里,也是陕西省的文物重点县区、省文物工作先进县。
2002年撤县设区,改称耀州区。
耀州区辖2个街道、10个镇、2个乡:永安路街道、天宝路街道、董家河镇、庙湾镇、瑶曲镇、照金镇、寺沟镇、坡头镇、小丘镇、孙塬镇、关庄镇、柳林镇、演池乡、石柱乡。
此外,咸丰路街道、正阳路街道由铜川经济开发区(铜川新区)管理。
本文主要调查的是耀县县城内的亲属称谓词。
亲属称谓是语言基本词汇,中国是“称谓语大国”,汉语中亲属称谓特别发达。
从交际对象角度来分析,亲属称谓又分面称和背称(又叫叙称)。
面称是称呼人与被称呼人面对面交谈时使用的直接称呼语;背称是受话人不是被称呼者时使用的间接称呼语。
二、亲属称谓列举1.长辈亲属称谓称呼对象面称背称祖父老爷老爷曾祖母老婆①老婆祖父爷爷祖母婆婆外祖父外爷外爷外祖母外婆外婆称呼对象面称背称父亲达爸达爸母亲妈妈岳父达爸丈人岳母妈丈母丈母娘公公达爸阿公阿公达婆婆妈阿家姨妈(大)姨妈(小)姨(大)姨妈(小)姨姑母(大)姑妈(小)姑姑(大)姑妈(小)姑姑伯父伯伯伯母大妈大妈叔父达达达达舅父舅舅舅母妗子妗子姑父姑父姑父姨夫姨夫姨夫姑奶奶老姑姑婆老姑姑婆称呼对象面称背称姨奶奶姨婆姨婆叔母娘娘娘娘耀县方言中伯父、伯母、舅父、舅母一般都按长幼排序,年纪最大的称“大伯”、“大妈”、“大舅”“大妗子”,其次按长幼称为“二伯”、“二舅”等。
叔父和叔母按长幼排序,称为“达达”“二达”“三达”,也可称“二爸”“三爸”,“娘娘”、“二娘”、“三娘”等。
中文系专业毕业论文 榆林话亲属称谓词奶奶语义演变考
中文系专业毕业论文榆林话亲属称谓词奶奶语义演变考榆林话亲属称谓词奶奶语义演变考榆林话是陕西省榆林市地方方言中的一种。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变迁,榆林话中的一些词汇的意义也发生了演变。
本文旨在研究榆林话中亲属称谓词“奶奶”的语义演变,并探讨其背后的原因。
一、榆林话中“奶奶”的基本意义在榆林话中,最早的时候,“奶奶”是用来称呼祖母的,与汉语普通话中的称谓相同。
当时,“奶奶”一词没有太多其他的含义,仅专指祖母这个义项。
二、“奶奶”的语义扩展随着时间的推移,“奶奶”的语义逐渐扩展开来,开始用来称呼其他女性亲属。
比如,女儿的妈妈也被称为“奶奶”,女儿的女儿也被称为“奶奶”。
这种用法在榆林话中逐渐普及,并被地方人民广泛接受和使用。
三、“奶奶”的语义演变原因对于“奶奶”的语义演变,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原因:1. 社会变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传统的家庭结构逐渐变化。
尤其是在农村地区,传统的三代同堂的家庭模式逐渐被打破,使得不同亲属关系之间的称谓也发生了改变。
2. 女性地位提高:近年来,女性地位的提高使得女性在家庭中的角色和地位得到了普遍认可。
这也导致了女性关系称谓的扩展和变化。
3. 语言表达的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语言表达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为了更加准确地表达亲属关系,人们选择使用“奶奶”这个广义词来称呼不同的女性亲属,以满足日常交流的需要。
四、“奶奶”的语义演变带来的影响“奶奶”的语义演变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榆林话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它使人们在称呼亲属时更加灵活,能够准确地表达各种亲属关系。
同时,“奶奶”的语义演变也折射出当地社会的变革和人们对于家庭关系的认识和理解的变化。
然而,随着语义的扩展和多义化,也会带来一些混淆和误解。
对于榆林话使用者来说,很容易弄混各个亲属称谓的具体含义。
例如,如果有人称呼自己的母亲为“奶奶”,那么外人可能会产生误解,以为这个人的母亲已经成为了奶奶。
这样的语义歧义可能导致交流不准确,给人们的理解带来困扰。
陕西方言词汇
1.婆姨陕北方言中称呼妻子或已婚女人为婆姨,民谣中也有“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
”把“妻子”称作“婆姨”在全国范围内并不多见,所以能看到的文献资料并不多。
有学者认为,“婆姨”一词源于佛教。
佛教称女居士为“优婆夷”。
唐《敦煌变文》:“优婆赛者,近佛男也。
优婆夷者,近佛女也。
”“优婆夷”是梵语upasika的汉音译,在译经里经常简作“阿姨、阿夷”,三国时已有之。
当初佛教传入中国时,信奉的人并不多,但是到了后来佛教兴盛时候,人人信佛、家家女居士,很多人的老婆都被称作是“优婆夷”。
[2](P5)陕北方言中一个基本词汇竟然是来自于佛教外来语,笔者对此有些怀疑。
因为基本词汇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所以是本民族语言固有的可能性较大,从外族引进来一个新说法的可能性较小。
汉语词汇非常丰富,指称“妻子”的说法有很多,除了“妻子”之外还有“内人、内助、妻小、媳妇、夫人、孺人、太太、娘子、婆娘”等。
我们认为“婆姨”和汉语词汇中的“婆娘”最为接近。
“老婆、婆娘”用来指称妻子早见于宋代,例如:①西门庆道:“莫非是卖枣糕徐三的老婆?”(《水浒传》第二十四回)②旁边就哭杀了玉英姊妹,喜杀了焦氏婆娘。
(《醒世恒言》第二十六卷)封建时代实行一夫多妻制。
上至王公贵族、下至黎民百姓都能讨几房妻妾。
而古代家庭中为了妻妾和睦,所谓家和万事兴,干脆肥水不流外人田,亲姐妹或者堂姊妹共事一夫,这样妻妾间少了争风吃醋,丈夫也落得个心安,何乐而不为呢?正如《大阪城的姑娘》里唱得那样:“带着你的妹妹、带着你的嫁妆一起嫁给我。
”“姨”原指妻子的姊妹,因为同夫君就如同姐妹,所以后来便成为妾的通称之一了。
后世还称妾为姨娘,如《红楼梦》里那个心如毒蝎、常怀嫉妒之心的贾政的小老婆“赵姨娘”。
可见,“婆姨”一词是对妻妾的统称。
后来婚姻制度发生了改变,实行一夫一妻制了,但是“婆姨”称呼“妻子”的叫法仍然沿用下来了。
2.生活陕北老年人把“毛笔”叫“生活”,的确是很有意思,但是分析起来却很令人费解。
陕西亲族称谓
陕西亲族称谓一、母族亲戚称谓母亲之父,书面称外祖父,也有称外王父的,当面称外爷、外公,有的地方称舅爸爷、舅家爷。
母亲之母,书面称外祖母,也有称外王母的,当面称外婆、姥姥,有的地方称舅爸婆,舅家婆。
母亲之祖父,称老外爷、老外祖父、老外公,也有称舅老爷的。
母亲之祖母,称老外婆、老外祖母,也有称舅奶奶的。
母亲之兄弟,称舅舅或舅父,用大舅、二舅等别以长幼;舅父之配偶称妗子、舅母、妗母,可用大舅母,二舅母等区别长幼,有的地方也叫姨姨,姨妈。
母之姊妹,称姨母、姨妈、姨娘、姨,也称从母,用大姨、二姨、三姨以别长幼;姨之配偶称姨夫或姨父。
舅父之子女,当面以兄弟姐妹相称,书面或向人介绍以表兄、表弟、表姐、表妹相称,也用姑舅兄弟、姑舅姐妹相称,互称姑舅。
姨之子女,当面以兄弟姐妹相称,书面或对人以表兄、表弟、表姐、表妹相称,有时加一姨字,如姨表兄、姨表弟、姨表姐、姨表妹,互称两姨兄弟、两姨姐妹,也称两姨。
母亲之舅父,称老舅父、老舅。
母亲之舅母,称老舅母、老妗子。
母亲之外祖父,称老外祖父、老外爷、老外公。
母亲之外祖母,称老外祖母、老外婆。
母亲之姨母,称老姨母、老姨、老姨娘。
母亲之姨夫,称老姨父,老姨夫。
对女儿的子女称外孙、外孙女,相对而言对儿子的子女称家孙、家孙子。
称姊妹之子女为外甥、外甥女;姊妹之孙子女为离孙、离孙子。
向舅父母自称甥男、甥女。
二、父族亲戚称谓父之姊妹称姑母,其配偶称姑夫、姑父,用大姑夫、二姑夫、三姑夫等以别长幼。
父之舅父,称老舅父,其配偶称老舅母。
父之外祖父,称老外祖父、老外公、老外爷,父之外祖母称老外祖母、老外婆。
父之姨,称老姨、老姨母、老姨娘、,父之姨夫,称老姨夫、老姨父。
姑母之子女当面称兄弟姐妹,书面或对人则称表兄弟姐妹,也可加一姑字,如姑表兄、姑表弟、姑表姐、姑表妹,有时也互称姑舅兄弟姐妹,或两姑舅。
陕北人习惯上有上下姑舅之分,舅之子女为上姑舅,姑之子女为下姑舅,上姑舅较下姑舅尊。
三、妻之亲族称谓妻之父,书面称岳父;对人称老丈人、丈人、丈人爸、丈人爹、泰山、老泰山;当面称老爹、叔、伯,也有称姨父的。
陕西方言吵架文本
陕西方言吵架文本陕西方言是中国的地方方言之一,具有浓郁的当地文化特色。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听到一些用陕西方言表达的吵架文本,这些吵架文本常常给我们带来一些欢乐和快乐。
那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陕西方言的吵架文本。
1. 称呼类陕西人非常尊重长辈,因此在吵架时也需要有相应的称呼。
比如:老秦、老二、老三、阿伯、阿姨、大姐、小妹等。
这些称呼不仅表示尊重,还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紧张的气氛。
比如,你可能会听到这样的对话:A: 老三,你这个人怎么这么不靠谱啊?B: 你谁呀?敢叫我老三?我比你大啊!A: 小声点,别吵了,我错了,阿伯您老人家见谅吧!2. 骂人类在吵架中,骂人是陕西人比较喜欢用的方式之一。
骂人用语也非常丰富,有些甚至能闹出一番笑话来。
比如:• 你这口臭似猴屁股。
• 你这眼馋如狗。
• 你这心黑比炭。
• 你这脑子进水了。
• 你这嘴甜如蜜。
这些说法形象、生动,很容易在闲聊中取得一定的效果。
3. 对话类陕西方言的吵架文本中,对话也是重要的一种形式。
在陕西人的对话过程中,通常用一些陕西口音特有的词汇,如:究竟、究“情”、果“然”、那“必须”、饿“. . . 裹”的、小“说”、滴“水”不漏等,这些用词都能凸显出陕西方言的特色。
A: 你不要把我往死里逼。
B: 我有逼你吗?A: 你瞎说!究竟是谁天天当着我的面说我坏话?B: 我没说过你坏话。
A: 果然是你!口口声声说着善意,心里给自己先做了一套。
这些对话中,不仅凸显了陕西方言的特色,还给人们带来了乐趣和感受。
在这些吵架文本中,不仅有丰富的称呼、生动的骂人用语,还有充满特色的口音对话。
这些陕西方言的吵架文本,以其独特的风格,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成为了陕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荔方言亲属称谓语的演变
大荔方言亲属称谓语的演变
大荔方言亲属称谓语的演变
○张红
【摘要】[摘要]亲属称谓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符号,反映着一个民族的社会生活、民族心理、文化传统等特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亲属称谓语也发生相应的变化。
现在汉语亲属称谓语同时向两个不同的方向发展:一方面系统内部称谓语逐渐减少,关系日趋简化;另一方面某些亲属称谓语向系统外部扩张,泛化为社会称谓语。
【期刊名称】语文学刊
【年(卷),期】2012(000)015
【总页数】2
【关键词】[关键词]亲属; 称谓语; 大荔方言; 社会称谓语
近几十年来,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这在大荔方言亲属称谓系统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本文试图通过对大荔县三镇四乡亲属称谓语的实际调查结果为分析对象,探讨大荔方言亲属称谓语变化的特点。
一、区别性成分的简化
笔者调查了大荔县城关镇、羌白镇、朝邑镇和韦林乡等三镇四乡,发现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新老派对“祖父、外祖父、外祖母”等称谓语的称呼不同,如下表所示: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区别“姻亲”和“血亲”的“外”逐步脱落,对“外祖父、外祖母”的称呼逐渐向“爷、婆”过渡,只是在背称或需要特别强调的时候,会加“外”,而面称时为“爷、婆”。
如周末去外婆家,进门称“婆、爷,我和我妈看你来了。
”……“这周末你干什么去了?”“我去我外婆。
榆林话亲属称谓词奶奶语义演变考
榆林话亲属称谓词奶奶语义演变考榆林话是陕西省榆林市及周边地区使用的方言,是中国北方方言的一种。
榆林话的语音、语法、词汇等方面都有其独特性,值得研究。
本文将从榆林话亲属称谓中的“奶奶”这个词语开始,探讨其语义演变的历程,探究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
一、榆林话中的“奶奶”和其源头在榆林话中,“奶奶”是用来称呼祖母的词语。
跟其他方言一样,榆林话中的“奶奶”同样有别于“外婆”和“姥姥”。
不同的是,在榆林话中,“外婆”称呼的是母亲的母亲,“姥姥”则是父亲的母亲。
而在榆林话中,“奶奶”则是称呼两位祖母的统称,也就是既包括母亲的母亲,也包括父亲的母亲。
那么,“奶奶”这个词语的源头是什么呢?据研究,这个词语来源于汉语中的“南方话”中的“奶奶”或“娘奶奶”这两个称谓。
在汉语南方的一些方言中,祖母有时候被称为“奶奶”或“娘奶奶”,而“妈妈”则称为“娘娘”。
随着时间的推移,“奶奶”这个词逐渐渗透到了北方方言中。
二、“奶奶”语义的演变历程尽管“奶奶”这个词语在榆林话中用于称呼两位祖母,但是其语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经过了不同的演变。
以下是“奶奶”语义演变历程的主要阶段:1、“战乱”时期:在榆林话中,“奶奶”这个称呼最早是用于称呼母亲的母亲。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由于战争的影响以及人民生活的艰苦,很多家庭的父母甚至整个家庭都不得不外出谋生,留下儿女或小孩由祖父母照管。
因此,“奶奶”这个名字逐渐成了儿孙们口中的最常用称呼。
同时,由于祖母的责任更多的是照看小孩们的日常生活,祖父们则更多地负责耕种和赚钱,所以“奶奶”的形象也日渐深入人心,成为家庭中最关心婴儿和孩子成长的人。
2、文化变迁:1950年代以后,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相较于以前,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都得到了巨大的改善。
随着文化水平的提高,社会对老人、孩子和家庭关系的认识也逐渐得到了提高。
与此同时,在这个新的历史时期中,“奶奶”这个词语的含义逐渐地发生了变化。
除了称呼母亲的母亲,它也开始被用来称呼祖父的母亲。
陕西方言亲属称谓研究
陕西方言亲属称谓研究【内容摘要】汉语中的亲属称谓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反映了中华民族家庭结构,社会组成,和文化渊源。
陕西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陕西方言中的亲属称谓不仅在语音构词方面独具特色,同时体现出了鲜明社会文化特征。
【关键词】陕西方言亲属称谓词特点发展亲属称谓是指以本人为中心,确定亲族成员和本族关系的名称,是基于血亲姻亲基础上的。
汉语中的亲属称谓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反映着中华民族家庭结构,社会组成,和文化渊源。
同时,考察亲属称谓词的变化能折射出社会生活,时代背景和和人们心理状态等的变迁。
陕西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相传“文字初祖”的仓颉就是陕西宝鸡人。
陕西方言得天独厚,博大精深。
从中可以了解到古老的华夏文化发展轨迹,又可领略到今人溢于方表的真情实感。
研究陕西方言中的亲属称谓词,有助于进一步加深陕西地区文化特点的认识和研究。
一、亲属称谓词的构成。
1.从音节上看,陕西方言中的亲属称谓词主要以单音节词为主,如:爸、妈、爷、婆、姨、姑、哥等等。
还有少数的双音节词,如:老姑、老舅、老姨等。
2.从声调上看,主要以阳平声调为主,如:爸(bá)、姑(gú)、哥(gé)、姐(jīé)等。
3.亲属称谓词主要是采用附加式构词法。
最常见的是前加“老”和“大”。
有的加了之后意义发生了改变。
如:“老姑”是指父亲或母亲的姑母;“老姨”是指父亲或母亲的姨母;“老爷”是指曾祖父。
有的则只是为了增加亲切感。
如:对兄妹中排行最小的弟弟或妹妹常亲切地称之为“老妹”或“老弟”。
二、亲属称谓词的发展。
随着普通话的推行,陕西方言中的亲属称谓词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方言中有些称谓已被其他称谓所代替,有的则已绝迹。
陕西方言中称“爸爸”为“答”或“爹”,现在这一称谓即将绝迹,但在大龄人中还能听到,常常是一个家庭中,三代对“爸”的称呼均不一样。
“妈妈”则称之为“娘”,现在已不常使用,通常称为“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方言亲属称谓词的特点
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它是随着中华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
汉语亲属关系反映着中华民族的家庭结构、社会组成和文化渊源。
现代的血缘称谓系统虽然已经与古代大不相同,但是仍然从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传统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
汉民族传统文化是典型的伦理型文化,对血缘关系的格外关心与注重导致了汉语中以婚姻为经纬由近及远、由内向外的庞杂精细的亲属称谓系统。
汉语亲属称谓系统是世界上最复杂的亲属称谓系统之一。
汉语的亲属称谓分血缘亲属关系和婚姻亲属关系,区分父系亲属、母系亲属、长辈亲属、晚辈亲属、同辈亲属;在同一辈亲属关系中还按年龄区分长幼,在直系和旁系亲属中区分性别。
概括说来就是:长幼有序,父系母系,内外有别,男女有别。
研究亲属称谓词,可以看出在它们身上表现出来的不同宗法、社会制度和人伦、道德观念及其对构词词义的影响,具有很深刻的意义,尤其是西北地区,从历史到现在,多民族、多宗教、多元文化在此交汇,语言接触的结果可以反映在语义系统中,这些都有助于揭示亲属称谓中蕴含的文化内涵。
我国的汉语方言,大致可以分为北方方言、江浙方言、湖南方言、江西方言、客家方言、闽北方言、广东方言等方言区。
其中北方方言中的陕西方言又大致可分为陕北、关中、陕南三个大的方言区。
陕西方言曾被评为中国第五大最难懂方言,主要因其发音相对难懂,音调变化比较频繁。
因调查的局限性及方言特色范围过大,本文主要研究陕西方言中亲属称谓的特点。
为了研究的真实性及现时有效性,笔者走访了五位出生在陕西以陕西方言为主要交际语言的朋友,通过对他们对陕西方言中亲属称谓词的了解的研究,得出了大体的结论:陕西共有十四个方言点,各方言点之间存在大量一致性较强的亲属称谓词,如:“哥、兄弟、姐、妹子、女婿、儿媳妇、孙子、外甥、外孙、舅、
妗子、姑、姨”在所有方言点中都表意相同,另外,“外爷、外婆、儿、女子、侄子”即使存在差异,也是由共同的基本语素构成的,如:各方言点表示“外祖父”的亲属称谓词,基本上是由“爷”加上表示非血缘关系的“外家”或“舅家”构成的。
“公公、婆婆”在各地差异较大,但是“阿公、阿家”也占了绝大多数。
在语音上陕西方言亲属称谓词也存在较大共性。
为了更进一步解析陕西方言中亲属称谓词的特点,本文分别从其语义特点及形式特点进行分析。
一、从语义特点分析陕西方言中的亲属称谓语
人类的亲属关系大致可以分为直系亲属和旁系亲属两大类。
所谓直系亲属就是和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亲属或有婚姻关系的亲属,如,父、母、夫、妻、子、女;所谓旁系亲属是指直系亲属以外在血缘上和自己同出一源的人及其配偶,如弟、姐、妹、叔父、伯父、叔母、婶母。
当面称呼的称谓词称为面称,不当面称呼的称谓词称为背称。
陕西方言称谓中面称和背称的区别不大。
背称主要表现亲属关系,在书信及正式场合或背后向人介绍时使用;面称是用语当前称呼的,不仅能表现亲属关系,还能表现感情亲疏,说话态度。
如下表所示:从上表可以看出,无论是直系亲属称谓词,还是旁系亲属称谓词,背称都要远远多于面称。
亲属称谓系统是世界上大多数语言中都具有的现象,在语义上具有共性,它是语言中具有特殊用途的词语。
这类词语中,许多都属于基本词汇的范畴,意义有很大的稳定性,如祖父、祖母、父、母、弟、妹、甥、侄、伯(父)、叔(父)等等。
人们的血缘关系是人类最早形成的社会关系,也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
因此,反映血缘关系的亲属称谓在所有称谓中产生得最早,使用频率也最高,当然历史也最悠久。
从亲属称谓词诞生直到今天,历经了数千年而内涵未变或基本未变,这便是亲属称谓稳定性的明证,也说明了亲属称谓的继承性。
我们拿表示“父亲”的亲属称谓词举例,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爸”类。
“爸”最早见于三国魏张揖所著《广雅》一书。
《广雅》释:爸,父也。
虽然在《玉篇》、《广韵》、《集韵》、《康熙字典》
中都收录了“爸”字,但是它在方言中的地位似乎不太高,只有城固方言称“父亲”和“公公”为“爸爸”,永寿方言称“公公”为“阿公爸”。
(2)“爹”类。
最早记载“爹”的是《广雅》。
郭熙先生考察许多少数民族语言后,发现了大量的证据,认为“爹”是外来的,因此在方言中使用不是很普遍。
只有宝鸡方言称“父亲”为“爹”,称“公公”为“他爹”,歧山方言称“父亲”为“爹”。
(3)“大(达)”类。
相比“爸”和“爹”,“大(达)”在方言中的使用比较普遍,郭熙先生认为“大”也是外来的。
综合以上各点,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妈”、“大(达)”、“爷”、“婆”是表示亲属称谓词的非常多见、构成能力相当强、分布地区很广的基本语素。
正是由于这些构词能力强、分布广的基本语素使得陕西方言亲属称谓词呈现出较大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二、从形式特点分析陕西方言中亲属称谓语
(1)用词根相同的单音词和双音词来区别不同的亲属称谓,重叠后意义发生变化,如:商县方言中“妈”指母亲,“妈妈”指伯母。
(2)由于亲属称谓词是词汇体系中一个充满文化信息的类,与当地文化中的血缘、宗法、习俗有着密切关系,又具有相当稳定的特点―很强的传承性,因此不易受到其它方言的影响,还带有封闭的特点―同类的词语数量有限。
本文选取了部分亲属称谓词作为分析对象,重点是以下14个方言点:(由南向北的顺序排列)城固,佛坪,商县,户县,西安市,宝鸡,岐山,永寿,大荔,蒲城,合阳,耀县,神木。
“爷”字在汉语中是一个有较长历史的父亲称呼语。
《辞源》记载了“爷”字有“父亲”与“尊人之称”两个义项。
父为“爷”还是一种方言,可见“父亲”和“祖父”义,当初都是作为俗义方言义出现的,“祖父”比“父亲”更晚起。
“妗”的基本意义是“舅母”。
《汉语大字典》经传中没有“婶”字与“妗”字,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妗”是一个中古时的俗字,它与“舅母”有音变关系,是“舅母”二字合音。
另外,陕西方言中还存在着一些特殊的方言词语,如:碎、猴、
尕。
西安方言称最小的叔父、叔母为碎爸、碎娘;神木方言称最小的叔父为猴大、猴老,称最小的叔母为“猴妈”;永寿方言中称最小的叔父为“碎达,碎爸”,称最小的叔母为碎娘。
岐山方言称小老婆为“碎老婆”,称最小的叔父为“碎爸”,称最小的叔母为“碎妈”。
三、总结
称谓语是一种相对处于贮存状态的静态的词汇现象,具有一定的系统性、稳定性,并且在语义上具有共性。
陕西方言亲属称谓词中对应“父亲”、“叔叔”等的称呼方式比较丰富。
陕西方言中的称谓语不仅内容丰富,还有很多可挖掘的东西。
陕西方言中称谓语总的特征是具有丰富性及稳定性,背称形式多于面称形式,称呼语内容丰富多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