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新区的发展与再认识

合集下载

我国新区的战略任务和发展思路探究

我国新区的战略任务和发展思路探究

我国新区的战略任务和发展思路探究我国新区作为国家重要的经济发展战略区,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

新区的战略任务和发展思路,既要符合国家整体发展战略,也要充分考虑区域特点和实际情况。

本文将探究我国新区的战略任务和发展思路,以期为新区的发展提供支持和参考。

一、新区的战略任务1、推进经济发展新区要坚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以创新为动力,以开放为引领,推动区域整体经济质量和效益的提升。

在创新创业、标本兼治等方面做出更大的努力。

加快科技创新,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和开放合作方式,增强经济活力和竞争力。

同时,充分发挥新区所在的优势产业区域,加强合作,形成协同发展的新格局。

2、推进城市化进程新区要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发挥城市化的引擎作用,提高城市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建设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

增强城市的软实力,提高城市品质和生活水平。

同时,要加强城乡一体化发展,将城市的发展纳入到整个区域的发展规划之中。

3、建设生态适宜区新区在建设中要注重生态保护,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工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在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中,要注重生态适应性,建设环境友好型的基础设施,并注重生态环境的恢复与保护。

要发挥新区区域生态优势,积极探索绿色发展的新模式。

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新区的快速发展需要具备完善的基础设施保障,包括道路、桥梁、水利、供电、气源和通信等基础设施。

要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投入,建设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体系,有力地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5、优化产业发展结构新区要发挥产业集聚的优势,以特色产业为引领,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深入挖掘地方资源,推进优势板块的协同发展。

同时,在引进外来企业的过程中要重视技术创新和人才引进,加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技术研发能力,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6、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新区要注重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发展,推进文化和旅游业的融合发展。

要以散点式的景区和精品文化建筑为主,加强文化旅游节庆活动的举办和宣传,培育文化旅游品牌,提高区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国家级新区开发建设的成效与问题

国家级新区开发建设的成效与问题

国家级新区开发建设的成效与问题国家级新区开发建设是指国家政府依据国家发展战略和区域发展需求,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进行规划和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

通过实施国家级新区开发建设,可以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等多方面效益。

国家级新区开发建设取得的成果主要体现在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

国家级新区的建设有助于推动经济发展。

新区规划和建设进一步优化了区域产业结构,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人才资源。

新区内的产业园区、科技孵化基地等创新创业平台得到了快速发展,各类企业和科研机构的聚集,形成了创新驱动的发展格局。

国家级新区建设有助于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新区规划和建设使得资源要素得到了更加优化的配置,促进了区域间资源的协调利用。

新区的发展也带动了周边地区的发展,形成了扩大内需和促进就业的良好局面。

这对于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国家级新区建设也注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在布局和规划设计上,新区建设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重要考虑因素,推进了绿色低碳发展。

新区内建设的生态示范区、生态保护区等项目,有效保护了生态环境,提高了区域的生态质量。

国家级新区开发建设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些新区在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可能存在重复建设、盲目崛起等问题,导致资源的浪费和经济效益的不高。

新区建设对土地、水资源等的需求量较大,可能会对周边地区资源产生一定压力,同时也需要更加重视环境保护问题。

新区建设也需要面临人才引进和产业转型等方面的挑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加强新区规划和建设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

要加强对新区建设项目的选择和规划环节的管控,避免重复建设和盲目扩大规模。

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绿色低碳的新区。

要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转型升级。

国家级新区开发建设在经济、社会和生态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推动了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发展。

也需要进一步加强新区规划和建设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解决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推动国家级新区开发建设的健康发展。

国家级新区开发建设的成效与问题

国家级新区开发建设的成效与问题

国家级新区开发建设的成效与问题国家级新区开发建设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是推动区域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城市化水平的重要平台。

近年来,我国国家级新区开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从成效和问题两个方面对国家级新区开发建设进行分析。

一、成效国家级新区开发建设的成效在多个方面表现出来。

1、社会经济发展国家级新区开发建设带动了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

在新区建设中,政府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大大提高了新区的整体发展水平。

新区吸引了大量的人口和企业流入,为当地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点,推动了当地的产业升级和城市化进程。

2、制度创新国家级新区在制度和政策上进行了一系列创新。

通过对土地使用、产权制度、行政管理等领域的改革,促进了新区的良好运转,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

新区也成为了改革的试验田,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创新,为全国的改革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3、引领区域发展国家级新区在区域发展中发挥了引领作用。

新区在产业布局、政策支持、国际合作等方面进行了创新,成为了引领区域发展、促进区域均衡发展的有力推手。

新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形成了示范效应,带动了周边地区的发展,成为了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4、国际视野国家级新区开发建设加强了我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新区通过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强了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了新区的国际竞争力。

新区的对外开放还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国际企业入驻,为我国的开放型经济提供了重要支撑。

二、问题国家级新区开发建设在取得成效的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1、规划倾向性国家级新区在规划建设中存在一定的倾向性。

在一些新区的规划建设中存在盲目扩张、重复建设等问题,导致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

新区的规划建设也存在着地方利益的干扰,导致规划建设的执行效果打折扣。

2、城乡发展不平衡国家级新区在推动城市化进程的也引发了城乡发展不均衡的问题。

一些新区在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严重的城市病问题,城市规划不合理,城市环境恶化,城市管理滞后。

国家级新区开发建设的成效与问题

国家级新区开发建设的成效与问题

国家级新区开发建设的成效与问题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国家对于新区开发建设的重视程度也愈发提升。

国家级新区作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等重要作用。

国家级新区开发建设也面临着一些成效与问题。

本文将从成效和问题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国家级新区开发建设带来的第一个显著成效是促进了经济发展。

新区的建设投资庞大,不仅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还可以吸引外地投资。

新区建设注重创新驱动,引进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研发机构,促进了科技创新和转化。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简称中关村),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吸引了大量高科技企业和创业团队入驻,为北京市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国家级新区建设提升了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新区一般规划较早,基础设施条件较好,环境相对优美,这些优势有助于吸引人才流动和资源配置,提高城市的发展潜力。

上海浦东新区在中国开放政策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国经济腾飞的代表,吸引了大量国内外企业的投资和落户,成为上海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国家级新区开发建设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是规划设计问题。

有些新区在规划设计阶段考虑不周,导致后期发展不畅、资源浪费等问题。

一些新区规划过分追求规模,在建设过程中造成大量空置和资源浪费。

其次是产业布局问题。

一些新区在吸引外来投资时偏重于引进制造业,忽视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造成了经济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也存在一些新区在发展过程中缺乏可持续发展的考虑,导致环境污染等问题。

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可以提出一些对策。

在规划设计阶段要充分考虑城市未来发展的需求,科学规划土地利用、交通、环境等方面,避免盲目追求规模。

在产业布局上要注重结构调整,提高现代服务业的比重,推动经济结构升级和优化。

要注重可持续发展,强化环境保护意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确保新区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

国家级新区开发建设虽然取得了一系列成效,但也面临一些问题。

只有在规划设计、产业布局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加以探索和完善,才能更好地发挥新区的效益,推动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健康发展。

国家级新区开发建设的成效与问题

国家级新区开发建设的成效与问题

国家级新区开发建设的成效与问题国家级新区是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将区域经济、科技、环保等方面的投入整合起来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建设,从而推动当地经济快速发展。

国家级新区建设的成效是显著的,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成效:一、经济增长:国家级新区的建设对当地经济的增长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例如,深圳前海、上海浦东等新区的经济增长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成为了重要的增长极和新兴产业的孵化器。

二、优化空间布局:国家级新区的建设使得中国的城市规划更加统一、科学、人性化,实现了空间布局的优化。

例如,北京大兴机场新城的建设可以分流首都机场的航班,缓解市区交通压力。

三、创新驱动:国家级新区的建设推动了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形成了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链和生态系统。

例如,武汉光谷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成立,推动了武汉地区科技创新和成果的转化,形成了全国新兴的硅谷模式。

问题:一、规划水平参差不齐:国家级新区的规划设计和实施存在参差不齐的问题。

一些新区的规划水平较高,如上海浦东等,但也有一些新区的规划水平不够,建设成效不显著。

二、人才引进难度大:国家级新区不断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的人才,但人才引进存在诸多困难,如住房、配套设施等问题。

三、环保建设缺失:部分国家级新区存在环保建设缺失的问题,从而带来了严重的污染和环境压力。

四、资源分配不均:国家级新区建设的资源配置不均,部分新区投入的资源和资金过多,造成同质化建设等问题,而一些需要重点扶持的区域则相对较少。

综上所述,国家级新区建设的成效明显,但也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提升规划设计和执行水平,加强环保建设,切实解决人才引进难度大、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

国家级新区开发建设的成效与问题

国家级新区开发建设的成效与问题

国家级新区开发建设的成效与问题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一环,国家级新区的开发建设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

这些新区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更是改革创新的试验田。

在过去的几年中,国家级新区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对国家级新区的成效和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对于推动新区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来看一下国家级新区开发建设的成效。

从经济角度来看,国家级新区的建设为中国经济注入了新的动力。

在新区建设的初期,政府对新区的投资和扶持力度都比较大,这为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许多新区都成为了当地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人才,促进了当地产业的升级和转型。

比如浙江湾新区、津南新区等,都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经济成效,成为了当地经济的重要支撑点。

国家级新区的建设也推动了区域的协调发展。

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很多地区的发展不平衡现象比较严重。

而国家级新区的建设,有助于形成城市群,推动城市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协同发展。

比如京津冀一体化发展、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等,都是国家级新区建设的成效之一。

国家级新区的建设也有力推动了改革创新的实践。

为了推动新区的建设,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打破了传统的管理模式和体制机制,推动了市场化、法治化和国际化的改革创新实践。

在新区的试点中,涌现了一大批的改革探索和成功经验,有力地推动了全国的改革进程。

国家级新区的开发建设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些新区的建设速度过快,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

一些新区为了追求GDP和土地利用率的增长,忽视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导致了一些地方资源的过度开发,环境污染问题也比较突出。

部分新区的产业发展不够成熟,经济效益并不理想。

一些新区在建设初期都注重了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土地资源的开发,但忽视了产业链的衔接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一些新区虽然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人才,但由于产业发展不够理想,导致了经济效益不佳的问题。

而且,一些新区在改革措施和政策创新方面存在短板。

我国新区的战略任务和发展思路探究

我国新区的战略任务和发展思路探究

我国新区的战略任务和发展思路探究我国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新区的战略任务和发展思路对于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战略任务和发展思路两个方面进行探究。

一、新区战略任务新区战略任务的核心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综合国家实力。

具体而言,新区应当:1. 促进科技创新和转型升级。

新区应该顺应社会发展,致力于推进科技创新和转型升级,通过组织科技创新活动,引进创新人才,加大技术研发和应用,实现经济从经验性阶段转变为技术性阶段,从而为经济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2. 推进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

新区应当在自由贸易、跨境电商、全球物流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积极承担开发区、海港、加工贸易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等试点任务,规范经济活动,提高贸易便利水平,促进全球贸易自由化进程。

3. 推动资源能源高效利用。

新区应当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大力推进绿色经济发展和循环经济建设,加大环保和能源领域的投入,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提高全社会的资源利用效率。

4. 建设现代化产业和创新服务平台。

新区应当积极落实国家发展战略,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建设创新服务平台,吸引高端产业和人才,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和质量,加强国际竞争力。

5. 大力拓展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

新区应当依托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加大对外开放力度,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加强与各国在经济、科技、文化、人文等方面的交流,实现国际合作共赢,推动中国经济向更高水平发展。

二、新区发展思路新区发展应当紧紧围绕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综合国家实力建设,通过科技创新、贸易自由化、资源节约、现代化产业和对外开放五个途径,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优质发展。

新区发展还应当具备以下特点:1. 与国家发展战略相契合。

新区应当与国家发展战略保持一致,紧密配合国家全局,共同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

2. 强化内功建设。

新区需要强化内功,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培养,提高城市品质和服务水平,为吸引产业投资打下坚实基础。

国家级新区开发建设的成效与问题

国家级新区开发建设的成效与问题

国家级新区开发建设的成效与问题1. 引言1.1 国家级新区开发建设背景国家级新区是指国家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而设立的特殊区域,具有更大的自主权和更优惠的政策。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相继设立了多个国家级新区,如广东省的深圳市、浙江省的浦东新区等,这些新区在促进经济发展、创新创业、吸引外资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国家级新区建设是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的一项重要举措,旨在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加强区域协调发展,提升城市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在新时代背景下,国家级新区建设又承担了更多新的历史使命和责任,要充分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城市和乡村融合发展,打造现代化城市群和城市带。

国家级新区的发展建设背景十分重要,它不仅关系到国家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也关乎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和国家长远发展的战略部署。

随着我国不断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和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国家级新区建设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大的挑战。

1.2 国家级新区开发建设意义国家级新区的建设对于推动经济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级新区可以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吸引投资、带动就业,促进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

国家级新区可以有效整合资源,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打破行政区划壁垒,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国家级新区的建设可以提升城市功能和服务水平,提高城市吸引力和竞争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城市标志。

国家级新区建设还有助于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居民生活质量,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国家级新区的建设对于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实现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2. 正文2.1 国家级新区开发建设的成效国家级新区的建设吸引了大量投资和人才,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新区的建设带动了相关产业链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为当地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国家级新区的建设促进了区域间的合作与交流。

通过新区的建设,不仅促进了当地与国内其他地区的合作,还吸引了国际投资和技术,并推动了与国外的合作关系。

我国新区的战略任务和发展思路探究

我国新区的战略任务和发展思路探究

我国新区的战略任务和发展思路探究新区是指在我国国家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的一类特殊地区,是国家进行战略布局和推进改革、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平台。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深入推进,我国的新区建设也日益成为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在这样的背景下,探究我国新区的战略任务和发展思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一、新区的战略任务1. 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新区作为国家战略布局的一部分,其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新区在制定和实施发展战略时,要充分利用自身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打造特色产业集聚区和区域经济发展引擎。

新区还需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2. 推进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新区的另一个重要战略任务是推进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新区在城市规划和建设方面需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效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城市布局,提升城市功能和品质,推动城市发展方式转变。

新区还需要以城乡一体化为重点,促进城乡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城乡发展协调统一。

3.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对外开放新区作为我国国家战略布局的一部分,其战略任务还包括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对外开放。

新区要积极参与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发挥自身的区位优势和能级作用,加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合作,推动开放型经济发展,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

新区还要促进区域内外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协调推进城市群发展,实现城市群之间的协同发展与互补性。

4. 促进人民群众的改善福利和提升生活品质新区的最终目标是促进人民群众的改善福利和提升生活品质。

新区在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区域协调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不断提高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增加就业机会,改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解决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问题,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

二、新区的发展思路1. 符合国家战略定位新区在制定和实施发展战略时,要牢牢把握国家战略的时代主题和时代使命,充分发挥国家战略定位的重要支撑作用,对国家战略目标和任务予以全面深入的了解和把握,始终保持与国家战略的高度一致性,确保新区发展战略贯彻落实入脉。

国家级新区开发建设的成效与问题

国家级新区开发建设的成效与问题

国家级新区开发建设的成效与问题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为了促进经济发展和城市转型,国家级新区的开发建设成为一种重要的发展模式。

自1984年起,中国政府先后设立了多个国家级新区,如深圳特区、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等。

这些新区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国家级新区的开发建设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新区的设立为当地经济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新区通常集中了大量的资源,如政策、资金、人才等,这为当地企业提供了发展的基础条件。

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初期,国家级新区成为了实施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区,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高新技术企业,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增长。

深圳特区之初依靠外资和出口导向型经济迅速崛起,成为中国经济改革的先行者和窗口。

国家级新区的开发建设也促进了城市转型和功能升级。

新区往往是城市发展的前沿阵地,具有更大的规划空间和更灵活的政策环境。

通过引进先进的产业和技术,新区能够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转型和升级。

天津滨海新区通过引进跨国公司和高科技企业,推动了当地产业从传统制造业向高新技术和服务业的转型。

同样,浦东新区在上海城市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带动作用,从一个农田变成了一个现代化的国际金融和商贸中心。

国家级新区的开发建设也存在一些问题。

新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需要关注。

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一些新区存在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等问题。

由于对资源的过度开发,一些新区的环境质量出现了下降,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带来了不便和健康风险。

一些新区的发展缺乏核心竞争力。

这些新区在开始阶段可能吸引了大量的资源和投资,但由于缺乏核心优势和创新能力,发展难以为继。

一些新区只重复了传统的发展模式,缺乏独特的创新和竞争优势,导致了资源浪费和无效竞争。

新区的规划和建设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些新区的规划不够科学和系统,缺乏长期的战略思考和协调,导致了不同领域的发展不平衡和不协调。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国家级新区需要加强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实践。

国家级新区开发建设的成效与问题

国家级新区开发建设的成效与问题

国家级新区开发建设的成效与问题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新区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中国政府在2000年提出了新区战略,随后又陆续颁布了细则和指导意见,推动新区的开发建设。

目前,我国已有从东海岸到西部内陆的20多个国家级新区,涉及多个产业领域,如经济、科技、文化、旅游等。

在开发建设中,新区建设取得了许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成效1.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国家级新区的开发建设不仅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也成为各领域创新和发展的热土。

例如,珠三角地区的深圳、广州、东莞等城市,依托新区的建设,成为了“世界工厂”和“中国硅谷”,成为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代表。

而在西部内陆的成都天府新区、重庆两江新区,新区建设带动了地方的产业升级、城市发展和人才引进,提高了地方的综合竞争力。

2.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新区建设着重推动了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以产业引领经济发展。

新区规划建设的产业多元化、高端化、绿色化和智能化,有效提高了产业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例如,洛阳高新区和苏州工业园区等新区,积极引进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人才,推动了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3.推动城市化进程国家级新区的建设不仅是对单个城市的规划建设,更是区域整体发展的融合。

通过新区的规划建设,可以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提升,促进城市的智能化和绿色化建设,实现城市与人民的无缝衔接。

例如,天津滨海新区的建设,取得了建设规模、房地产、产业开发、城市管控、环境保护等各方面的成就,成为了全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张新名片。

二、问题1.规划与执行不同步有些新区的规划建设存在过度依赖、规划与执行不同步等问题。

例如,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虽然被誉为中国的“硅谷”,但实际上目前仍然面临产业结构居住与办公用地匮乏、人才流失、规划缺失等问题。

2.发展与环保平衡难度大一些新区在发展经济产业的同时,未能充分考虑环保、生态保护等问题,导致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恶化。

例如,江苏沿海新区的发展规划是优化安全高效产业链,但实际上会导致着重污染源扩散和恶化。

国家级新区开发建设的成效与问题

国家级新区开发建设的成效与问题

国家级新区开发建设的成效与问题国家级新区是我国通过推进城市化进程和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对于推动地方经济社会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作用。

国家级新区的开发建设也存在一些成效和问题。

国家级新区的开发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方面,国家级新区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上发挥了积极作用。

通过统筹规划和整合资源,国家级新区有效地促进了经济的集聚发展,形成了一批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和经济增长极。

国家级新区在创新驱动上取得了初步成果。

国家级新区不仅建设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院所和创新基地,还吸引了一大批高端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加快了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速度。

国家级新区还在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方面做出了积极努力,通过建设绿色智慧城市,提高了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了居民的生活环境。

国家级新区的开发建设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资源整合不到位。

国家级新区的开发需要整合各地资源,但由于地方利益的束缚和部门之间的矛盾,资源整合工作进展缓慢,导致国家级新区发展面临资源匮乏的问题。

对产业定位不准确。

一些国家级新区在产业发展规划上过于灵活,缺乏明确的定位,导致各种产业杂乱无章,没有形成有特色的产业集群。

环境污染问题严重。

一些国家级新区在快速发展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一些国家级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存在滞后和不足的问题,影响了新区的整体发展。

针对以上问题,应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解决。

加强资源整合和协调。

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强沟通协调,形成有力的合力,确保各项资源整合工作顺利进行。

明确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

国家级新区应根据自身的资源条件和区位优势,明确产业定位,形成有特色的产业集群,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国家级新区应注重生态环境保护,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减少污染物排放,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国家级新区应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为新区的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

国家级新区开发建设的成效与问题

国家级新区开发建设的成效与问题

国家级新区开发建设的成效与问题近年来,中国国家级新区开发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作为中国新时代推动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国家级新区的建设在改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推动结构性改革、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随着国家级新区建设进程的加速,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从成效和问题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国家级新区建设在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结构性改革、加强创新驱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方面,国家级新区作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吸引了大量资金、项目和人才的投入。

浦东新区作为中国国家级新区的典范,通过开放创新、投资吸引和资源整合,实现了高速度、高质量、高效益的经济发展。

国家级新区建设也加强了结构性改革和产业升级,推动经济由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

广东省深圳市的龙华区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和模式转变,实现了经济增长和城乡居民收入的提高。

国家级新区建设还加强了创新驱动,培育和集聚了大量创新资源和创新要素,推动了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的转化。

国家级新区建设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国家级新区建设可能导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超负荷。

新区建设需要大量的土地、水源和能源等资源,但这些资源并不是无限可得的。

由于新区建设的规模和速度较大,可能导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枯竭,严重影响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国家级新区建设可能带来财政风险。

新区建设需要大量的财政投入,但由于经济的不确定性和风险的存在,财政支出可能无法回收,造成财政赤字和债务问题。

国家级新区建设可能造成城乡发展不平衡。

由于新区的发展速度较快,对周边地区的吸引力较大,在城乡发展不平衡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和挑战,国家级新区建设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要加强规划和管理。

国家级新区建设需要统筹规划和管理,充分考虑资源利用和保护、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因素,确保新区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要加强合作和协调。

国家级新区建设不仅需要政府的支持和指导,还需要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

国家级新区开发建设的成效与问题

国家级新区开发建设的成效与问题

国家级新区开发建设的成效与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国家级新区开发建设成为了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推动力量。

近年来,我国相继建设了多个国家级新区,如重庆两江新区、济南南部新区、福州平潭综合实验区等,这些新区的建设对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升级产业结构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国家级新区开发建设也面临着不少问题,如土地资源整合困难、产业转型难题、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挑战。

本文将就国家级新区开发建设的成效与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1. 促进城市化进程加快。

国家级新区的建设为城市化进程提供了新的增长点,通过吸纳农村人口进城市,改善城市人口结构,推动了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2. 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国家级新区的建设能够有效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吸引了大量资金和人才的流入,促进了当地产业的升级和转型,提升了地方综合竞争力。

3.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国家级新区建设改善了城市空间结构,缓解了大城市的人口压力,实现了城市间的发展均衡,并为未来城市发展提供了更多的空间。

二、国家级新区开发建设面临的问题1. 土地资源整合困难。

国家级新区建设涉及大量的土地资源整合和规划,但不少地区由于土地产权不清晰、规划不合理等问题,导致了土地资源整合的困难。

2. 产业转型难题。

国家级新区建设需要进行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但不少地区由于传统产业过剩和产业转型难题,导致了新区建设过程中产业转型不畅。

3. 生态环境保护难题。

国家级新区的建设对当地的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需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但由于资源整合、规划管理等方面存在问题,生态环境保护难题依然存在。

4. 公共服务建设不足。

国家级新区的建设需要大量的公共服务设施,如教育、医疗、文化等方面的建设,但由于资金和人才的短缺,公共服务建设不足成为了一个问题。

1. 加强土地资源整合和规划管理。

加强对土地资源整合和规划管理的监管,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推动国家级新区开发建设的有序进行。

国家级新区开发建设的成效与问题

国家级新区开发建设的成效与问题

国家级新区开发建设的成效与问题国家级新区是国家在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重点开发的一种城市化模式,旨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对外开放。

在过去的几年中,中国不断建设新的国家级新区并推动其发展,使得国家级新区建设成为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在国家级新区的开发建设中,也涌现出了一些成效和问题。

一、成效1. 优化投资环境国家级新区的设立和建设使得这些地区成为了重要的投资热点,在政策、资源、人才等方面得到了极大的优势支持,吸引了大量的投资。

同时,新区在建设过程中也致力于优化企业投资环境,为企业提供更加便利和创新的投资服务和政策支持。

2. 提升产业和城市化水平国家级新区的开发建设推动了产业升级和城市化进程。

新区以提升工业化水平为目标,更加重视高端产业的发展。

同时,新区在建设过程中也在城市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3.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国家级新区作为国家发展的经济、社会和环境重点区域,通过引进外来资本、用地和人才,推动了区域协调发展。

新区的建设也使得地区的经济体系更加完善,大大小小的企业和机构更加密集,从而促进了本地区的经济发展。

二、问题1. 地方政府对新区发展理念的重视不够在一些地方,政府对新区发展理念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在接受外来资本和人才方面的政策措施不够精准,对新区的管理、治理缺少有效的考虑。

这可能导致一些新区制度规则不完善,岗位职责分配不明确,政策法规缺乏必要的制衡等问题。

2. 土地资源利用存在问题国家级新区的建设需要大量的土地资源,但是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存在问题。

有一些地方因为土地复垦或是资源开发等因素而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如土地沙化、资源浪费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

3. 用地的规划问题在国家级新区建设中,用地规划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一些地方,用地规划不够科学严谨,导致部分规划项目受到批评和质疑。

一些新区建设过程中,甚至出现了“豆腐渣工程”和“蝴蝶工程”等质量问题。

新区的发展感悟心得体会(2篇)

新区的发展感悟心得体会(2篇)

第1篇近年来,我国各大城市纷纷设立新区,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提升城市品质、改善民生福祉。

作为一名新区居民,我有幸见证了新区的成长与蜕变,以下是我对新区发展的一些感悟和心得体会。

一、新区发展的背景与意义1. 背景分析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些城市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压力。

为了缓解这些压力,各大城市纷纷设立新区,以期实现以下目标:(1)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高城市承载能力;(2)推动产业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3)提升城市品质,改善民生福祉;(4)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

2. 意义分析新区的发展具有以下重要意义:(1)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新区作为城市发展的新引擎,有利于吸引高端产业、人才和资本,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2)提升城市品质。

新区建设注重生态、环保、宜居等方面,有利于提升城市整体品质。

(3)改善民生福祉。

新区建设关注民生需求,提供优质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有利于改善民生福祉。

(4)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新区发展有助于打破行政区划壁垒,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二、新区发展的感悟与心得1. 规划先行,科学布局新区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的规划。

在新区建设过程中,政府部门注重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产业、居住、交通、生态等功能区,确保新区发展有序、高效。

感悟:新区规划应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居民的实际需求,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前瞻性。

2. 产业创新,引领发展新区发展应聚焦产业创新,培育新兴产业,推动产业升级。

政府部门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等方式,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提升产业竞争力。

心得:新区产业发展应立足自身优势,积极融入国家战略,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3.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区建设注重生态保护,坚持绿色发展理念。

政府部门在新区规划、建设、运营等环节,严格遵循生态保护原则,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感悟:新区发展应将生态环境保护放在首位,实现可持续发展。

新区开发的发展现状及政策研究

新区开发的发展现状及政策研究

新区开发的发展现状及政策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我国新区的发展逐渐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新区是指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为了实现空间规划和资源配置的需要,利用城市外围的土地建设新的城区。

在过去的几年里,我国的新区开发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但是也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需要政策研究来进一步推动其发展。

一、新区开发的现状我国的新区开发经历了多年的努力和探索,逐渐形成了一些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新区。

例如,北京的大兴新区、上海的浦东新区、深圳的龙岗新区等都是较为成功的案例。

这些新区在经济、社会、环境和城市规划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成为了当地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

同时,这些新区的建设也吸引了大量的人才和资金,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动力。

二、新区开发面临的挑战虽然新区开发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在其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

首先,新区开发过程中存在着土地、环境和资源等问题。

由于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和资源,新区开发容易导致土地资源的浪费和环境问题的加重。

其次,新区开发还需要解决一些与城市发展相关的问题,如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转型等。

这些问题不仅需要政府的支持和管理,也需要社会各方的参与和合力。

最后,在新区建设过程中需要保持稳定的投资和政策环境,为企业和居民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

三、新区开发的政策研究为了进一步推动新区的发展,需要政策研究来优化管理和服务机制。

首先,政府需要出台一些有效的土地和资源管理政策,以便更好地利用现有的资源,提高土地使用效率,降低开发造成的环境问题。

其次,需要尽快实现城市化的转型,加快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促进城市的产业转型和升级。

最后,需要建立健全的投资环境和政策支持,吸引更多的资金和人才投入到新区的建设中来。

四、结论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新区开发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方面,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和挑战。

为了进一步提高其发展水平,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出台有效的政策和措施,加强对新区开发的管理和服务支持。

国家级新区开发建设的成效与问题

国家级新区开发建设的成效与问题

国家级新区开发建设的成效与问题国家级新区开发建设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旨在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优化城市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这种发展模式在中国多个地区得到实施,如广东深圳前海、上海浦东、北京亦庄等。

国家级新区的开发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国家级新区开发建设带来了一系列的经济效益。

新区建设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战略机遇,可以推动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

比如广东深圳前海新区的建设,吸引了大量高科技产业和金融机构,在推动深圳经济向高端、创新型发展方向迈进的也带动了整个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

新区建设还可以促进城市和区域的空间优化和布局优化,提高城市的功能和品质。

例如上海浦东新区的建设,通过引进国际企业总部和金融机构,使上海成为了一座国际化大都市。

这样的发展对于提升城市品牌形象、吸引人才和外资具有重要意义。

新区建设还可以带动就业增长和人口流动,改善居民生活水平。

比如北京亦庄新城的建设,吸引了大量新兴产业和研发中心,使得该地区成为北京市的科技创新中心,带动了就业增长和人口流入,改善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国家级新区开发建设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由于新区建设需要大量的土地和资金投入,可能会导致土地资源的浪费和金融风险。

一些地方政府在新区建设中过于追求规模和速度,可能会犯过度投资的错误,造成资源浪费和不良负债。

新区建设往往需要引进大量的人才和技术,但这也可能导致产业和人才的集中和不均衡。

一些新区建设过程中,由于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无法吸引足够的人才和企业,导致新区的发展乏力。

新区建设还可能带来社会不平等和环境问题。

一些新区建设过程中,由于土地征用和拆迁等问题,可能会导致居民利益受损和社会矛盾激化。

新区建设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也需要引起重视和解决。

为了更好地推动国家级新区的开发建设,应当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

要加强规划和管理,确保新区建设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政府部门应加强监管和控制,防止过度投资和资源浪费。

国家级新区发展阶段及思考

国家级新区发展阶段及思考

画离彖炫L兴g发展阶段及思考■冯奎国家级新区承担着国家改革开放重大战略任务。

目前,国家级新区已取得显著的成就。

面向未来,对国家级新区价值目标与实现路径进滿思考。

国家级新区的发展阶段中国的新城新区已经构建成一个系统。

其中,国家级新 区是龙头,高新区、经开区是两翼,其他各类型的新城新区 是重要的支撑力量与组成部分。

截至目前,我国有19个国 家级新区,有国家级开发区552家。

其中,国家级开发区中 经济技术开发区数量最多,达到219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 区和海关特殊监管区,数量为156家和135家;边境/跨境 经济合作区与其他类型则数量较少,分别为19家和23家。

宽泛意义上,地级城市以上其他类型的新城新区总计3000 个。

国家级新区是新城新区的体系的龙头,研究国家级新区 对于整个新城新区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级新区与 中国改革开放、与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密切相联。

如果从 1992年设立上海浦东新区开始算起,国家级新区已经走过 将近30年。

这30年中,国家级新区大致经历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 1990-2009),为落实深化改革、实行对外 开放的重大部署,国家批复上海浦东新区和天津滨海新区,形成了今天新区体系的龙头。

第二阶段(2010-2013 ),为培育新的区域增长极,国 家在内陆、东部沿海、西北、南粤布局,相继批复成立重庆 两江、浙江舟山群岛、甘肃兰州和广东广州南沙4个新区。

第三个阶段(20M-2016),为弓|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优 化新区布局,国家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新区设立管理办法和 支持政策,国务院相继批复12个新区,其中2014年、2015 年各批复5个国家级新区;2016后批复长春新区、赣江新区。

第四个阶段(2017年4月以后),批复雄安新区。

将雄 安新区提到与深圳经济特区、浦东新区同等的高度。

雄安 新区要建设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是千年大计、国 家大事。

回顾国家级新区的发展历程,可以形成如下基本判断:一是国家级新区重大布局基本结束;二是形成了大规模的存 量发展资源;三是受各种因素影响,新区发展出现了差异化、分化现象;四是浦东新区为龙头,引领国家级新区再出发;五是雄安高度、雄安质量引领国家级新区建设模式的转变;六是新区面临重大使命、重大机遇、重大挑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级新区的发展与再认识李湛;桂海滨【摘要】本文介绍了国家级新区设立的背景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分析了国家级新区的区域空间布局、战略定位和国家政策支持情况,对国家级新区进行了重新认识,并总结了国家级新区建设的现实矛盾和发展困惑,进一步提出了国家级新区的功能使命和发展路径.【期刊名称】《上海经济》【年(卷),期】2017(000)001【总页数】11页(P5-15)【关键词】国家级新区;空间布局;战略定位;发展新空间【作者】李湛;桂海滨【作者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发展研究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061.5国家级新区(简称为“新区”)是由国务院批准设立,承担国家重大发展和改革开放战略任务的综合功能区。

国务院对新区的总体发展目标、发展定位统一进行规划和审批,同时批复相关特殊优惠政策和权限。

新区在辖区内实行更加开放和优惠的特殊政策,鼓励新区进行各项制度改革与创新的探索工作。

1992年我国设立第一个国家级新区上海浦东新区,至2016年底,国务院在18个省(市)共批复设立了18个国家级新区,其中12个为近3年批复设立。

国家级新区是我国特殊经济区发展的最新阶段,新区的规划面积小则近500平方公里,大则超过2000平方公里。

国家级新区的出现,有着特殊的时代背景和战略意义,每个国家级新区都应有其重要的任务和使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不同角色、发挥不同的作用。

近几年来,国家加速批复众多国家级新区,其战略意图何在,与经济转型发展关系如何,能否在我国经济新常态下产生应有的作用,尚未有一致的认识。

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级新区的诞生,国家级新区建设的现实矛盾和发展困惑逐渐显现。

进一步明确国家级新区的功能使命和发展路径,对国家级新区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一)国家级新区的发展历程国家级新区的设立时间与国家宏观政策的演变息息相关,新区的发展历程也是国家从“摸着石头过河”到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呈现。

自1992年浦东新区获批设立后,到2006年滨海新区、2010年两江新区、2011年舟山群岛新区成立,再到2014年至今接连设立12个国家级新区,出现了井喷式的密集批复。

由此可以看出,新区批复节奏主要表现为三个阶段,而2006年和2014年为重要时间转折点。

1992-2006年期间,浦东新区作为唯一的国家级新区,也是我国沿海对外开放设立的第一个新区,承担着类似改革开放之初“经济特区”的重要使命。

新区被赋予“先行先试”的优先权和政策优惠,进而成为政策高地,呈现出单点突破的发展态势,也体现了国家非均衡发展的指导思想。

2006-2014年期间,浦东新区成立长达14年之后,滨海新区才踏入了国家级新区的行列,这与国家改革开放“摸着石头过河”的思路息息相关。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采取了“区域开放、梯次推进、逐步扩大”的发展战略。

天津、重庆作为直辖市,发展基础较好,便于进行经验复制和推广。

因此,国家设立了滨海新区、两江新区。

2014年以后,国家级新区的队伍快速壮大。

新区所处的主体城市由直辖市延伸到省会城市,甚至是地级市,未来或许将呈现一省(市)一新区的格局,标志着国家正在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常态。

新区也从稀有性转向普惠性,承担的战略也从国家级的开放战略演化为国家区域发展空间战略的缩影。

(二)国家级新区的区域空间布局国家级新区的地域布局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国家区域空间发展战略的演变。

目前获批的18个新区在我国华东、华北、华中、华南、西南、西北、东北七大区域均有分布,其中,华东和西南地区有4个新区,东北地区有3个新区,华北、华中和西北地区各有2个新区,华南地区各有1个新区。

国家级新区的地域分布已经从区域非均衡发展转向区域协调发展。

2015年国家政府工作报告将我国区域发展定位为包含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和东部率先发展的“四大板块”,以及“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三大支撑带”。

从目前新区分布来看,重点还是侧重东部率先发展和西部大开发,但长远会逐渐趋于均衡。

东北三省和中部地区的新区接连获批体现了东北振兴和中部崛起正在成为新的战略聚焦点,同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是新区发展的主要侧重点。

东部率先发展:浦东新区、舟山群岛新区、南沙新区、西海岸新区、江北新区和福州新区。

浦东新区是第一个新区,定位为国际金融、航运中心;舟山群岛新区旨在对标香港、新加坡等自由港城市;南沙新区是推进粤港澳全面合作的重要支点;西海岸新区是建设海洋强国、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举措;江北新区和福州新区是国家落实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载体。

东北振兴:滨海新区、金普新区、哈尔滨新区和长春新区。

滨海新区是北方对外开放门户,实施京津冀协同战略的重要组成;金浦新区、哈尔滨新区和长春新区都是作为带动东北地区振兴发展、深化东北亚合作、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举措。

西部大开发:两江新区、兰州新区、西咸新区、贵安新区、天府新区和滇中新区。

两江新区作为第一个内陆新区,旨在服务西南;兰州新区、西咸新区、贵安新区和天府新区都是作为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探索欠发达地区后发赶超路子的重要举措;滇中新区着力推进实施“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中部崛起:湘江新区和赣江新区。

湘江新区和赣江新区都是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和加快内陆地区开放发展的重要举措。

(三)国家级新区的战略定位战略定位是新区发展的总体思路,体现了新区建设的中心目标。

通过研究总结新区综合战略定位,将其划分为核心定位、区域定位、创新模式定位、产业定位、生态人文定位共五个方面。

核心定位是新区天然独特、难以模仿,并在战略定位中处于最高优先级、最顶层的内容,代表着新区的国家战略核心定位;区域定位是新区在相关地域对外开放经济发展的作用,是新区的区域功能定位;创新模式定位是新区的发展模式和体制机制的创新,体现了新区的示范和引领作用;产业定位是新区重点发展产业或产业布局方面的措施,是新区的发展基石和支撑;生态人文定位新包括生态环境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以及与其关联密切的旅游业,体现了新区的发展理念。

(四)国家级新区的主要支持政策国家级新区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国家各种先试先行政策的支持,适度放权和政策优惠是新区获得优先发展的前提。

目前18个新区由于地理位置、资源禀赋、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各不相同,使得每个新区获得的优惠政策也各有亮点,比如南沙新区的对外开放政策、舟山群岛新区的海洋管理政策、兰州新区的产业承接政策。

浦东新区、滨海新区作为最早设立的两个新区,拥有巨大的政策先行优势,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国家直接支持的实质性政策含金量逐渐下降,已远不及20世纪80、90年代。

作为第三个国家级新区,两江新区虽然设立时间靠后,但其政策支持比照浦东新区和滨海新区执行,同时又叠加了直辖市以及西部大开发等优惠政策,实际上是内陆地区政策支持力度最大的新区。

以两江新区设立之后为分界点,政策支持呈现出两个阶段,由于第一阶段三个直辖市新区在设立时间、设立区域、政策支持方面都具有特殊性。

下面将重点对第二阶段15个新区的政策支持进行比较分析,主要涉及多数新区共有的、具有代表性的金融、财税、土地政策进行比较分析,能更清晰、直观地分析政策支持的共性与差异。

国家级新区历经20多年的发展,尤其是新获批的众多新区,在经济新常态下是否还能沿用过去的发展模式,继续引领开发开放,是当前国家级新区建设中的主要困惑。

在面临区域协作、行政体制、政策落地等诸多问题与矛盾时,又能如何去解决,是当前必须面对的问题。

从设立浦东新区开始,国家级新区的建立是为了扩大开发开放,其发展模式主要是综合开发和投资发展,土地资源的大量使用和招商引资的高度重视是这种模式的重要特征,顺应了当时的国际经济发展趋势和国内改革开放与产业发展的需要,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就。

然而,进入21世纪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后,国际经济贸易格局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国内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资源和环境的压力难以回避,过去取得成功的发展模式不可持续,这就要求国家级新区的发展模式也必须改变。

但是,一方面对新的模式还有待探索形成和统一认识,另一方面旧的模式的惯性仍在实践中延续,对国家级新区的建设带来诸多困惑。

由于发展模式的困惑,国家级新区的建设难以避免地碰到一系列的现实矛盾。

(一)区域协作矛盾——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协调问题18个国家级新区自东向西梯次展开,相比“经济特区”,国家级新区的意义不仅在于经济资源的集聚,更在于区域辐射与带动,使得国家级新区普遍存在区域协作上的矛盾。

从新区自身角度看,要发展就要做实,但从宏观角度看则要推进区域一体化,这是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关系。

通过国家级新区内部各功能区的进一步优化,新区整体实力和对周边区域辐射带动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区域一体化、协同发展、开放发展成为新趋势。

国家级新区的发展应站在全局角度,避免同质化竞争,创新合作模式,建立新区和周边区域招商引资合作及利益分享机制,探索新区与省(市)内外有条件地区建立“飞地经济”、“战略联盟”等机制。

(二)发展要求与行政体制矛盾——经济区与行政区的协调问题一是新区与原有行政区之间的协调问题。

由于国家级新区往往打破了原有行政区划,有的甚至突破单个城市的界限,因此存在新区与原有行政区的协调问题。

二是新区内部功能区与行政区之间的协调问题。

国家级新区内部包含了大量第一类特殊经济区(新区的经济功能区),因此存在新区内部经济功能区与行政区的协调问题。

国家级新区应当结合自身的主要任务与所处阶段选择相应管理体制。

初期可以选择管委会型或管委会与政府合一型管理体制,成熟期可以选择全政府型管理体制。

(三)国家层面扁平化管理矛盾——上级政府与下级政府的关系问题国家级新区作为我国特殊经济区发展的最新形态,肩负着国家核心增长极和区域战略发展支点的历史使命,迫切需要快速、便捷、高效的社会管理组织形式,改变管理层次偏多,行政成本过高,行政效率过低的局面,激发基层社会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国家层面要适应社会结构的转型,改变垂直管理模式,推动管理的扁平化,做到横向到边。

根据新区建设发展需要,积极探索建立“大部制、扁平化”管理模式,通过财力下沉、权力下放、重心下移,最大限度地赋予新区省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重点扩大新区在投资项目建设、投资项目立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城市建设等方面的审批、核准、备案和管理权。

把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从“管理型”转为“服务型”,有效提高政府综合服务能力。

(四)创造新优势矛盾——经济增速走高和创新能力偏低的问题随着国家新区的不断涌现,新区红利、新区优势正不断稀释。

当前,大多数国家新区仍处于要素驱动阶段,地方政府多注重国家新区的经济创造能力,而少关注创新能力。

在要素成本压力和现有政策供给模式下,各新区不同程度出现“短期经济增长”激励约束高、“创新优势”激励约束低的机制扭曲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