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念珠菌和抗真菌药物的研究

合集下载

白色念珠菌生物学和致病机制研究

白色念珠菌生物学和致病机制研究

白色念珠菌生物学和致病机制研究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是一种常见的真菌,通常存在于人体各种不同的部位,如口腔、消化道、生殖器等。

在一些情况下,白色念珠菌可能会引发感染,导致一系列严重的健康问题,如口腔炎、阴道炎、血液感染等。

本文将探讨白色念珠菌的生物学特征以及其致病机制,以期进一步了解该真菌对人类健康产生影响的原因。

一、白色念珠菌的生物学特征白色念珠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通常呈圆形或椭圆形。

其菌体表面覆盖着一层称为“菌丝”的细胞壳。

这些菌丝能够快速生长并形成分枝网络,通过营养吸收和物质交换滋养菌体。

此外,白色念珠菌还能够通过发芽繁殖,形成新的孢子和菌丝,从而扩大其菌群规模。

白色念珠菌的菌体表面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磷脂和多糖等生物分子。

这些分子对白色念珠菌的形态、附着、进食和生长都起着重要作用。

例如,菌体表面的多糖可以使其与宿主细胞表面的蛋白质结合,从而确保其停留在感染部位。

二、白色念珠菌的致病机制白色念珠菌的致病机制非常复杂,涉及其生长、繁殖、附着和毒性等多个方面。

以下将分别介绍白色念珠菌的常见致病机制。

1.侵入宿主细胞白色念珠菌附着于宿主细胞表面,并通过发芽进入细胞内部。

在宿主细胞内部,白色念珠菌可以逃避宿主免疫系统的检测和攻击,并通过生长和繁殖扩大菌群。

2.分泌毒素白色念珠菌可以分泌多种毒素,如肝素酶、蛋白颗粒和脂质酶等。

这些毒素能够破坏宿主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导致细胞死亡和组织损伤。

3.激活宿主细胞白色念珠菌的菌体表面含有一种叫做“酵母底物识别受体”的蛋白质。

这些蛋白质能够与宿主细胞表面的“Toll样受体”结合,从而引起宿主免疫系统的激活和炎症反应。

由于炎症反应通常会导致白细胞向感染部位迁移,这进一步加剧了感染的严重程度。

4.抗真菌药物耐受性在临床上,白色念珠菌常常表现出对多种抗真菌药物的耐受性。

这主要是由于其菌体表面含有一些“效应物质”,这些物质能够在抗真菌药物的作用下加速菌体形态变化,从而降低药物的疗效。

抗生素与真菌感染念珠菌白色念珠菌的治疗方案

抗生素与真菌感染念珠菌白色念珠菌的治疗方案

抗生素与真菌感染念珠菌白色念珠菌的治疗方案抗生素与真菌感染——念珠菌白色念珠菌的治疗方案念珠菌感染是一种常见的真菌感染,其中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是最常见的致病菌之一。

念珠菌感染可导致多种疾病,包括口腔念珠菌病、阴道念珠菌病等。

在治疗念珠菌感染时,抗生素的使用能够对治疗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抗生素与念珠菌感染的关系,并介绍治疗白色念珠菌感染的方案。

一、抗生素与念珠菌感染的关系抗生素是用于治疗细菌感染的药物,而念珠菌是真菌,两者属于不同类别的微生物。

然而,抗生素的使用却可能成为导致念珠菌感染的风险因素之一。

这是因为抗生素不仅能杀死细菌,还会干扰人体正常菌群的平衡。

人体内的正常菌群在抵抗病原菌入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包括抑制念珠菌的过度生长。

当抗生素杀灭大部分有益菌群时,念珠菌就有机会在人体内过度生长,引发感染。

二、抗生素与白色念珠菌的治疗方案1. 诊断首先,对于疑似念珠菌感染的患者,需要进行准确的诊断。

一般来说,通过检查患处样本中的念珠菌菌丝和孢子,以及进行念珠菌分离培养等实验室检查,可以确定是否为白色念珠菌感染。

2. 阻断感染源治疗白色念珠菌感染的首要目标是阻断感染源。

对于口腔念珠菌病,嘴腔卫生的维护尤为重要,包括正确刷牙、使用漱口水等。

对于阴道念珠菌病,建议使用洗液进行清洁,并更换干净的内裤。

此外,念珠菌感染者应避免与他人共用毛巾、牙刷等个人用品,以防感染传播。

3. 抗真菌药物治疗抗真菌药物是治疗白色念珠菌感染的主要方法。

根据感染部位和严重程度不同,可选择内服或外用药物。

当局部感染较轻时,外用抗真菌药物(如酮康唑、氟康唑)常常可以有效控制感染。

而对于复发性或严重的感染,内服抗真菌药物(如伊曲康唑或氟康唑片剂)可能更为适用。

然而,应避免未经医生指导擅自使用抗真菌药物,以免造成药物耐药现象。

4. 应用抗生素的注意事项在念珠菌感染的治疗中,应用抗生素时需特别注意,以减少对人体正常菌群的破坏。

细菌真菌抗性实验报告(3篇)

细菌真菌抗性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探究不同细菌和真菌对常见抗生素的敏感性差异。

2. 了解抗生素对细菌和真菌生长的影响,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参考。

二、实验材料1. 细菌: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2. 真菌: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曲霉菌(Aspergillus niger)、黑曲霉菌(Aspergillus niger var. niger)3. 抗生素:青霉素(Penicillin)、头孢菌素(Cefalexin)、链霉素(Streptomycin)、氟康唑(Fluconazole)4. 培养基: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沙堡培养基5. 实验仪器:恒温培养箱、细菌培养箱、显微镜、电子天平、移液器、无菌操作台等三、实验方法1. 细菌和真菌的分离纯化(1)将细菌和真菌分别接种于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和沙堡培养基上,37℃恒温培养24小时。

(2)挑取单菌落,分别接种于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和沙堡培养基上,37℃恒温培养24小时,得到纯化的细菌和真菌。

2. 抗生素敏感性实验(1)将纯化的细菌和真菌分别接种于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和沙堡培养基上,37℃恒温培养24小时。

(2)用无菌移液器吸取适量菌液,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0^-4、10^-5、10^-6浓度。

(3)将稀释后的菌液分别滴加到含有不同抗生素的琼脂平板上,每个平板设置3个重复。

(4)37℃恒温培养24小时,观察并记录抑菌圈直径。

3. 数据分析(1)采用GraphPad Prism 8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计算抑菌圈直径的平均值和标准差。

(3)根据抑菌圈直径,判断细菌和真菌对不同抗生素的敏感性。

四、实验结果1. 细菌对常见抗生素的敏感性(1)大肠杆菌对青霉素、头孢菌素和链霉素敏感;对氟康唑不敏感。

(2)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头孢菌素和链霉素不敏感;对氟康唑敏感。

鸽源白色念珠菌的分离鉴定及药物敏感性分析

鸽源白色念珠菌的分离鉴定及药物敏感性分析

畜牧兽医学报 2023,54(7):3002-3011A c t a V e t e r i n a r i a e t Z o o t e c h n i c a S i n i c ad o i :10.11843/j.i s s n .0366-6964.2023.07.031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 S I D ):鸽源白色念珠菌的分离鉴定及药物敏感性分析程相宁1,张 韵1,何佳蔚1,陈政锟1,金美兰2,丁红雷1*,王庆华1*(1.西南大学动物医学院动物支原体学实验室,重庆400715;2.西南大学实验动物中心,重庆400715)摘 要:重庆某鸽场1~3周龄幼鸽喉头出现大块干酪样物,堵塞喉头,导致无法进食并陆续死亡㊂本研究旨在鉴定导致该鸽场大批幼鸽发病的病原㊂在病鸽喉头㊁嗉囊㊁腺胃㊁肠道等部位采集病料,接种含1%庆大霉素P D A 平板分离病原,采用革兰染色㊁棉蓝染色㊁芽管生成试验和P C R 扩增鉴定病原㊂分离的病原菌进行动物回归试验和药物敏感性试验㊂最终在5只病鸽分离到8株革兰染色呈卵圆形㊁黑色或粉紫色的革兰阳性酵母样菌体,棉蓝染色结果显示菌体长出菌丝和孢子㊂这些真菌在含1%庆大霉素P D A 平板上生长为乳白色㊁边缘整齐的光滑菌落,在胎牛血清中孵育能生成芽管,能扩增出白色念珠菌特异r D N A 基因间转录间隔区序列㊂动物回归试验结果显示分离菌株能导致雏鸡嗉囊肿胀,嗉囊鳞状上皮细胞变性㊁坏死㊁脱落㊂药物敏感性试验显示分离菌对两性霉素B ㊁制霉菌素和克霉唑敏感㊂本研究确定了导致鸽场发病的病原为白色念珠菌,且分离菌在体外对部分抗真菌药物敏感㊂关键词:白色念珠菌;形态学鉴定;抗真菌药物敏感性;最小抑菌浓度中图分类号:S 852.6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0366-6964(2023)07-3002-10收稿日期:2022-11-23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2172870);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X D J K 2020B 012)作者简介:程相宁(1998-),女,新疆乌鲁木齐人,硕士生,主要从事兽医传染病学研究,E -m a i l :26883961@q q.c o m *通信作者:丁红雷,主要从事兽医传染病学研究,E -m a i l :h o n g l e i d i n g@s w u .e d u .c n ;王庆华,主要从事兽医传染病学研究,E -m a i l :42793881@q q.c o m I s o l a t i o n ,I d e n t i f i c a t i o n a n d A n t i f u n g a l S u s c e p t i b i l i t y A n a l ys i s o f C a n d i d a a l b i c a n s I s o l a t e d f r o m P i ge o n s C H E N G X i a n g n i n g 1,Z H A N G Y u n 1,H E J i a w e i 1,C H E N Z h e n gk u n 1,J I N M e i l a n 2,D I N G H o n g l e i 1*,WA N G Q i n gh u a 1*(1.L a b o r a t o r y o f A n i m a l M y c o p l a s m o l o g y ,C o l l e g e o f V e t e r i n a r y Me d i c i n e ,S o u t h w e s t U n i v e r s i t y ,C h o n g q i n g 400715,C h i n a ;2.L a b o r a t o r y An i m a l C e n t e r ,S o u t h w e s t U n i v e r s i t y ,C h o n g q i n g 400715,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O n e t o t h r e e w e e k o l d p i g e o n s f r o m a f a r m i n C h o n g q i n g h a d l a r ge p i e c e s of c h e e s e -l i k e s u b s t a n c e s i n t h e i r t h r o a t s ,c a u s i ng p i g e o n s th r o a t s t o b e b l o c k e d ,r e s u l ti n g i n i n a b i l i t y to e a t a n d d e a t h i n s u c c e s s i o n .T h e p u r p o s e o f t h i s s t u d y w a s t o i d e n t i f y t h e p a t h o ge n s t h a t c a u s e d t h e d i s e a s e of a l a rg e n u m b e r o f y o u n g p i g e o n s .Th e p a t h o g e n w a si s o l a t e d f r o m t h e t h r o a t ,c r o p,g l a n d u l a r s t o m a c h a n d i n t e s t i n e s o f d i s e a s e d p i g e o n s .T h e s a m pl e s w e r e c o l l e c t e d f r o m t h e t h r o a t ,c r o p ,g l a n d u l a r s t o m a c h a n d i n t e s t i n e s o f d i s e a s e d p i ge o n s ,a n d i n o c u l a t e d o n P D A p l a t e s c o n t a i n i n g 1%g e n t a m i c i n t o i s o l a t e d p a t h o g e n s .P a t h o g e n s w e r e i d e n t if i e d b yg r a m s t a i n i n g,c o t t o n b l u e s t a i n i n g ,g e r m t u b e t e s t ,a n d P C R a m p l i f i c a t i o n .A n i m a l r e g r e s s i o n t e s t a n d a n t i f u n -g a l s u s c e p t i b i l i t y w e r e c a r r i e d o u t .E i g h t g r a m -p o s i t i v e y e a s t -l i k e c e l l s w i t h o v a l ,b l a c k o r p u r pl e p i n k c o l o r w e r e i s o l a t e d f r o m 5d i s e a s e d p i g e o n s .T h e r e s u l t s o f c o t t o n b l u e s t a i n i n g sh o w e d t h a t7期程相宁等:鸽源白色念珠菌的分离鉴定及药物敏感性分析m y c e l i a a n d s p o r e s g r e w f r o m t h e i s o l a t e s.T h e s e i s o l a t e s w e r e m i l k y w h i t e s m o o t h c o l o n i e s w i t h n e a t e d g e s o n P D A p l a t e s c o n t a i n i n g1%g e n t a m i c i n.W h e n i n c u b a t e d i n f e t a l b o v i n e s e r u m,t h e y c a n g r o w i n t o g e r m t u b e s.T r a n s c r i p t i o n a l s p a c e r s e q u e n c e o f C a n d i d a a l b i c a n s s p e c i f i c r D N A g e n e s w e r e a m p l i f i e d f r o m t h e i s o l a t e s.T h e r e s u l t s o f a n i m a l r e g r e s s i o n t e s t s h o w e d t h a t t h e i s o-l a t e d s t r a i n s c a u s e s s w e l l i n g o f c r o p s,a n d t h e d e g e n e r a t i o n,n e c r o s i s a n d a b s c i s s i o n o f c r o p s s q u a m o u s e p i t h e l i a l c e l l s.T h e a n t i f u n g a l s u s c e p t i b i l i t y t e s t i n g s h o w e d t h a t t h e i s o l a t e s w e r e s u s-c e p t i b l e t o a m p h o t e r i c i n B,n y s t a t i n a n d c l o t r i m a z o l e.I n t h i s s t u d y,C a n d i d a a l b i c a n s w a s i d e n-t i f i e d a s t h e p a t h o g e n o f p i g e o n s a t a p i g e o n f a r m i n C h o n g q i n g,a n d t h e C a n d i d a a l b i c a n s i s o-l a t e s w e r e s u s c e p t i b l e t o s o m e a n t i f u n g a l d r u g s i n v i t r o.K e y w o r d s:C a n d i d a a l b i c a n s;m o r p h o l o g i c a l i d e n t i f i c a t i o n;a n t i f u n g a l s u s c e p t i b i l i t y;m i n i m u m i n h i b i t o r y 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 a u t h o r s:D I N G H o n g l e i,E-m a i l:h o n g l e i d i n g@s w u.e d u.c n;WA N G Q i n g h u a, E-m a i l:42793881@q q.c o m白色念珠菌(C a n d i d a a l b i c a n s)又名白假丝酵母菌,是广泛存在于人和动物皮肤㊁口腔㊁上呼吸道等处的一种条件性致病真菌[1]㊂家禽的白色念珠菌病又称霉菌性口炎,俗称鹅口疮,多见于幼龄鸡㊁鸽㊁火鸡和鹅,表现为上消化道黏膜形成白色假膜,甚至出现溃疡[2];造成患禽脾㊁胸腺㊁哈德氏腺㊁法氏囊㊁骨髓等免疫器官萎缩,引起免疫抑制,进而容易导致其它病原的继发感染[3]㊂人和哺乳动物较少发病㊂禽白色念珠菌病是一种条件性疾病,当菌群失调或宿主抵抗力较弱时,以及饲养管理不善和饲养环境差就会发生;以幼龄禽多发,成年禽亦有发生㊂该病发生以夏秋炎热多雨季节为甚㊂病禽和带菌禽是主要传染来源㊂病原通过分泌物㊁排泄物污染饲料㊁饮水经消化道感染㊂整体发病率不高,国内外报道较少㊂但近年来鸽白色念珠菌病的发生在我国呈上升趋势,给养鸽业带来极大经济损失㊂雏鸽感染主要是通过带菌亲鸽的 鸽乳 而传染㊂2020年10月,重庆某鸽场出现大批幼鸽喉头被黄色干酪样物堵塞无法进食,最终导致死亡的现象㊂本课题组采集样品后进行了病原分离鉴定㊁人工感染试验及药物敏感性测定,找到了引起该鸽场雏鸽发病的病原,为该鸽场此类传染病的防控提供了依据㊂1材料与方法1.1病料采集重庆某鸽场1~3周龄幼鸽出现喉头被干酪样物阻塞导致无法进食㊁最终死亡的现象㊂在该鸽场取5只有上述典型症状的幼鸽带回实验室㊂用乙醚将鸽子麻醉后剪开颈部左侧动脉放血,至血液流干净后待下一步解剖处理㊂1.2主要试剂、培养基及参考菌株快速D N A提取检测试剂盒购自天根生化科技(北京)有限公司;3-(N-吗啡啉)丙磺酸-游离酸(3-(N-M o r p h o l i n o)p r o p a n e-s u l f o n i c a c i d,MO P S)㊁2ˑS a n T a q M a s t e r M i x购自生工生物工程(上海)股份有限公司;革兰染色试剂盒购自北京索莱宝科技有限公司;乳酸酚棉蓝染色液购自北京酷来搏科技有限公司;胎牛血清㊁R P M I1640培养基购自美国G i b c o公司;氟苯尼考购自上海阿拉丁生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灰黄霉素㊁培氟沙星购自上海麦克林生化科技有限公司;水溶性两性霉素B㊁制霉菌素㊁克霉唑购自南京都莱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 o t a t o d e x t r o s e a g a r,P D A)培养基购自北京索莱宝科技有限公司;酵母浸出粉胨葡萄糖琼脂(Y e a s t e x t r a c t p e p t o n e d e x t r o s e a g a r,Y E P D)培养基由本实验室制备㊂白色念珠菌C M C C(F) 98001菌株购自青岛高科技工业园海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㊂1.3病原分离无菌操作取病鸽喉头㊁嗉囊㊁腺胃㊁肌胃㊁心㊁肺㊁肝㊁肾㊁脾,以接种环轻刮病鸽的嗉囊㊁腺胃㊁肌胃内表面以及无菌切开的喉头干酪样物㊁心㊁肺㊁肝㊁肾㊁脾内部,划线接种含1%庆大霉素P D A平板,28ħ恒温培养箱培养3~4d,每天观察菌落生长情况;待长出菌落后用接种环挑取平板上单个菌落再次划线接种含1%庆大霉素P D A平板进行纯培养,3d后观察菌落形态,并挑取单菌落进行革兰染色和棉蓝染色(根据说明书进行操作),染色后在400倍显微3003畜牧兽医学报54卷镜下镜检㊂1.4病原的分子生物学鉴定根据镜检结果,挑取对应的单菌落接种Y E P D 液体培养基,30ħ㊁200r㊃m i n-1摇床培养20h㊂取1m L菌液置于1.5m L离心管,10000r㊃m i n-1室温离心1m i n,弃上清,沉淀用快速D N A提取检测试剂盒提取分离菌株基因组,制备D N A模板㊂根据文献报道[4]设计P C R扩增引物C a F:5'-T T-T A T C A A C T T G T C A C A C C A G-3'和C a R:5'-A T C-C C G C C T T A C C A C T A C C G-3'㊂P C R反应体系: 2ˑS a n T a q P C R m i x12.5μL,C a F㊁C a R各1μL (10mm o l㊃L-1),d d H2O9.5μL,模板1μL㊂反应条件:94ħ5m i n;95ħ30s,58ħ30s,72ħ30s,共30个循环;72ħ延伸10m i n㊂1.5%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扩增产物㊂扩增的目的片段为白色念珠菌r D N A基因间转录间隔区序列㊂扩增的片段送生工生物工程(上海)股份有限公司测序㊂测序结果进一步进行B L A S T序列比对㊂1.5芽管生成试验于载玻片上滴加5μL胎牛血清,用接种环挑取单菌落与血清混合均匀,盖上盖玻片,37ħ培养,每小时在显微镜下镜检,3h内观察到芽管生成判定为芽管生成阳性㊂1.6动物回归试验21只3日龄健康雏鸡购自重庆某种鸡场,经病原学检测为白色念珠菌阴性㊂随机取14只为试验组,其余7只为对照组㊂取分离菌C A L2020P8接种20m L Y E P D液体培养基,30ħ㊁200r㊃m i n-1培养20h,用灭菌P B S将菌液浓度调整为1ˑ107C F U㊃m L-1,以1m L㊃只-1的剂量嗉囊接种试验组鸡,对照组嗉囊注射等量灭菌P B S㊂两组鸡隔离,常规饲养㊂接种后每天观察鸡的精神㊁饮食㊁粪便等情况㊂每3d宰杀试验组鸡2只与对照组鸡1只㊂按 1.3 的方法取嗉囊和肝等组织分离病原㊂取每只鸡的嗉囊㊁肝㊁肾,保存于40m L㊃L-1甲醛固定液中,送成都里来生物医学实验中心制作组织切片,并将切片进行苏木精-伊红(h e m a t o x y l i n-e o s i n,H E)染色与高碘酸-希夫染色(p e r i o d i c a c i d-S c h i f f,P A S)染色,显微镜下观察组织学病变和病原生长情况㊂1.7药物敏感性试验根据‘肉汤稀释法抗真菌敏感性试验参考方法(第四版)“(C L S I M27-A4)[5],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分离菌株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㊂使用的抗真菌药物包括两性霉素B㊁制霉菌素㊁灰黄霉素和克霉唑,抗细菌药物包括氟苯尼考和培氟沙星㊂两性霉素B耐药折点按‘抗真菌药敏试验的流行病学临界值(第三版)“(C L S I M59)[6]耐药折点判读,制霉菌素和克霉唑耐药折点根据文献[7-8]给定的耐药折点耐药折点㊂2结果2.1菌株分离鉴定病鸽的喉头被黄色干酪样物堵塞(图1),造成其无法吞咽食物和水㊂其他组织器官无肉眼可见的病变㊂在5只病鸽的喉头干酪样物分离到5株菌,命名为C A L2020P1~C A L2020P5;在嗉囊分离到3株菌,命名为C A L2020P6~C A L2020P8㊂在腺胃㊁肌胃㊁心㊁肺㊁肝㊁肾㊁脾中未分离到病原㊂图1患鸽喉头被干酪样物堵塞F i g.1T h e l a r y n x o f t h e a f f e c t e d p i g e o n i s b l o c k e d b y c a s e o u s s u b s t a n c e分离的菌株使用白色念珠菌特异性引物进行P C R扩增,所有分离株均能扩增出与预期片段大小相同的约500b p的片段(图2)㊂扩增的r D N A基因间转录间隔区序列测序后进行B L A S T序列比对,40037期程相宁等:鸽源白色念珠菌的分离鉴定及药物敏感性分析所有菌株扩增片段的核苷酸序列完全一致,且与白色念珠菌r D N A基因间转录间隔区序列最为相似(图3),其中与白色念珠菌44(G e n B a n k a c c e s s i o nn u m b e r:O P627169.1)的序列完全一致,与其它白色念珠菌,如G m(G e n B a n k a c c e s s i o n n u m b e r: O P629553.1)㊁29_v9g_F(G e n B a n k a c c e s s i o n n u m-b e r:O P601587.1)㊁J115(G e n B a n k a c c e s s i o n n u m-b e r:O P824698.1)等的r D N A基因间转录间隔区序列的相似性也超过98.5%㊂分离菌株在含1%庆大霉素P D A平板上生长为乳白色㊁不透明㊁边缘呈放射状的菌落(图4A㊁B)㊂对分离菌株进行革兰染色,病原菌在400倍显微镜下呈卵圆形㊁黑色或粉紫色着色不均匀的革兰阳性酵母样菌体,有些长出芽体(图4C);棉蓝染色显示菌体长出长长的菌丝(图4D)和孢子(图4D,a)㊂所有分离菌在胎牛血清中孵育3h内,在显微镜下均观测到芽管生成(图4E)㊂M.D N A m a r k e r;1.阳性对照C M C C(F)98001;2.阴性对照;3.C A L2020P1;4.C A L2020P2;5.C A L2020P3;6.C A L2020P4;7.C A L2020P5;8.C A L2020P6;9.C A L2020P7;10.C A L2020P8 M.D N A m a r k e r;1.P o s i t i v e c o n t r o l C M C C(F)98001;2.N e g a-t i v e c o n t r o l;3.C A L2020P1;4.C A L2020P2;5.C A L2020P3;6.C A L2020P4;7.C A L2020P5;8.C A L2020P6;9.C A L2020P7;10.C A L2020P8图2P C R扩增白色念珠菌r D N A基因间转录间隔区序列F i g.2A m p l i f i c a t i o n o f t h e i n t e r g e n i c t r a n s c r i p t i o n a l s p a c e rs e q u e n c e o f r D N A g e n e f r o m C a n d i d a a l b i c a n sb y P C R图3分离菌r D N A基因间转录间隔区序列系统发育树F i g.3P h y l o g e n e t i c t r e e s o f t h e i s o l a t e d b a c t e r i a b a s e d o n i n t e r g e n i c t r a n s c r i p t i o n a l s p a c e r s e q u e n c e o f r D N A根据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㊁菌落形态和真菌形态㊁生化特性,确定分离的病原为白色念珠菌㊂2.2动物回归试验试验组鸡在接种菌株C A L2020P8后第3天出现采食量下降,嗉囊触之较为坚硬;随着感染时间延长,上述症状逐渐加重;在感染后第9天症状最严重,之后逐渐减轻;从第12天开始,部分鸡的临床症状逐渐消失,至第21天所有鸡的临床症状均消失㊂未接种病原的对照组没有出现任何临床症状㊂在感染后的第3㊁6㊁9㊁12㊁15㊁18㊁21天每天宰杀试验组鸡2只和对照组鸡1只,进行剖检㊂结果可见在感染第9天病变最为严重,嗉囊明显增厚㊁上有白色物质附着(图5);感染第12天后病变逐渐减轻且在感染第21天消失㊂2.3组织切片染色与观察将人工感染后第3㊁6㊁9㊁12㊁15㊁18㊁21天的嗉囊㊁肝㊁肾制作组织切片,分别进行H E染色和P A S 染色㊂肝㊁肾的H E切片未见任何病变,P A S染色也未见白色念珠菌感染㊂嗉囊H E染色的结果显示:感染第3天时表皮角质层开始脱落(图6A㊁F);感染第6天时表皮的鳞状上皮细胞开始变性坏死㊁脱落(图6B㊁G);感染第9天时表皮鳞状上皮细胞变性坏死现象达到高峰(图6C㊁H);感染第12天时表皮出现轻微结痂(图6D㊁I);感染第21天时表皮基本恢复,只有部分角质层未完全恢复(图6E㊁J);对照组无任何病变(图6K~O)㊂5003畜 牧 兽 医 学 报54卷A 和B .白色念珠菌在含1%庆大霉素P D A 平板的菌落形态;C .白色念珠菌革兰染色后的真菌形态;D.白色念珠菌棉蓝染色后的孢子和菌丝形态(a .白色念珠菌的孢子和菌丝形态;b .白色念珠菌的菌丝形态);E .白色念珠菌形成的芽管(a .孵育1h ;b .孵育2h ;c .孵育3h)A a n d B .C o l o n y m o r p h o l o g y o f C a n d i d a a l b i c a n s o n P D A p l a t e c o n t a i n i n g 1%g e n t a m i c i n ;C .F u n g a l m o r p h o l o g y of C a n -d i d a a l b i c a n s a f t e r G r a m s t a i n i ng ;D.M o r ph o l o g y o f s p o r e s a n d h y p h a e o f C a n di d a a l b i c a n s a f t e r c o t t o n b l u e s t a i n i n g(a .M o r p h o l o g y o f s p o r e s a n d h y p h a e o f C a n d i d a a l b i c a n s ;b .M o r p h o l o g y o f h y ph a e o f C a n d i d a a l b i c a n s );E .G e r m t u b e s o f C a n d i d a a l b i c a n s (a .I n c u b a t e f o r 1h ;b .I n c u b a t e f o r 2h ;c .I n c u b a t e f o r 3h)图4 白色念珠菌C A L 2020P 8的菌落形态㊁真菌形态及芽管生成F i g .4 C o l o n y m o r p h o l o g y ,f u n g a l m o r p h o l o g y an d g e r m t u b e f o r m a t i o n o f C a n d i d a a l b i c a n s s t r a i n C A L 2020P8A.对照组鸡的嗉囊;B .试验组鸡的嗉囊A.C r o p o f c h i c k e n f r o m c o n t r o l g r o u p ;B .C r o p o f c h i c k e n f r o m t e s t e d g r o u p图5 鸡接种白色念珠菌第9天的嗉囊病变F i g .5 C r o p l e s i o n s o f c h i c k e n i n o c u l a t e d w i t h C a n d i d a a l b i c a n s o n t h e 9t h d a yP A S 染色的结果显示:感染第3天时开始在表皮角质层出现白色念珠菌菌丝(图7A ㊁F );随着感染时间延长,菌丝数量逐渐增加(图7B ㊁G );在感染第9天时达到高峰(图7C ㊁H );之后菌丝数逐渐下降(图7D ㊁I ),并在第21天时完全消失(图7E ㊁J );在对照组嗉囊未见白色念珠菌(图7K~O )㊂2.4 药物敏感性结果测定8株白色念珠菌分离株对4种抗真菌药物和2种抗细菌药物的敏感性㊂由表1可见,分离菌株对两性霉素B ㊁制霉菌素㊁克霉唑敏感,对灰黄霉素的最低抑菌浓度(m i n i m a l i n h i b i t o r y co n c e n t r a -t i o n ,M I C )均>64μg㊃m L -1,对氟苯尼考和培氟沙60037期程相宁等:鸽源白色念珠菌的分离鉴定及药物敏感性分析A.感染3d 的嗉囊(20ˑ);B .感染6d 的嗉囊(20ˑ);C .感染9d 的嗉囊(20ˑ);D.感染12d 的嗉囊(20ˑ);E .感染21d 的嗉囊(20ˑ);F .感染3d 的嗉囊(100ˑ);G.感染6d 的嗉囊(100ˑ);H.感染9d 的嗉囊(100ˑ);I .感染12d 的嗉囊(100ˑ);J .感染21d 的嗉囊(100ˑ);K.灌服P B S 3d 的嗉囊(20ˑ);L .灌服P B S 6d 的嗉囊(20ˑ);M.灌服P B S9d 的嗉囊(20ˑ);N.灌服P B S 12d 的嗉囊(20ˑ);O.灌服P B S 21d 的嗉囊(20ˑ)A.C r o p a f t e r i n f e c t i o n o n d a y 3(20ˑ);B .C r o p a f t e r i n f e c t i o n o n d a y 6(20ˑ);C .C r o p a f t e r i n f e c t i o n o n d a y 9(20ˑ);D.C r o p a f t e r i n f e c t i o n o n d a y 12(20ˑ);E .C r o p a f t e r i n f e c t i o n o n d a y 21(20ˑ);F .C r o p a f t e r i n f e c t i o n o n d a y 3(100ˑ);G.C r o p a f t e r i n f e c t i o n o n d a y 6(100ˑ);H.C r o p a f t e r i n f e c t i o n o n d a y 9(100ˑ);I .C r o p af t e r i n f e c t i o n o n d a y 12(100ˑ);J .C r o p a f t e r i n f e c t i o n o n d a y 21(100ˑ);K.C r o p o n d a y 3a f t e r P B S a d m i n i s t r a t i o n (20ˑ);L .C r o p on d a y 6a f t e r P B S a d m i n i s t r a t i o n (20ˑ);M.C r o p o n d a y 9a f t e r P B S a d m i n i s t r a t i o n (20ˑ);N.C r o p o n d a y 12a f t e r P B S a d m i n i s t r a t i o n (20ˑ);O.C r o p o n d a y 21a f t e r P B S a d m i n i s t r a t i o n (20ˑ)图6 白色念珠菌感染鸡后不同时间点嗉囊的组织病理变化(H E 染色)F i g .6 H i s t o p a t h o l o g i c a l c h a n g e s o f c r o p i n c h i c k e n i n f e c t e d w i t h C a n d i d a a l b i c a n s a t d i f f e r e n t t i m e p o i n t s (H E s t a i n i n g)星的M I C 均>512μg㊃m L -1㊂2.5 白色念珠菌的再分离及鉴定试验组和对照组鸡剖检后,采集喉头干酪样物㊁嗉囊进行白色念珠菌的再分离㊂刮取所有感染组鸡的两个部位接种含1%庆大霉素P D A 平板,均有菌长出;使用白色念珠菌r D N A 基因间转录间隔区序列引物,在分离菌均能扩增出270b p 左右的片段,说明能在这些部位再次分离出白色念珠菌㊂而对照组的相应部位接种1%庆大霉素P D A 平板,没有菌长出㊂3 讨 论白色念珠菌在自然界广泛存在,是健康动物上呼吸道和肠道等处的常在菌㊂尽管在健康和发病家禽中都分离到另外一些念珠菌,但白色念珠菌是导致家禽发病的最主要病原㊂念珠菌病又名鹅口疮,是一种内源性的条件性真菌病㊂禽类的念珠菌病最易发生在口腔和嗉囊㊂鸡㊁火鸡㊁鹅㊁鸽㊁珍珠鸡㊁雉㊁翎颌松鸡㊁鹌鹑㊁孔雀㊁吸蜜鹦鹉㊁小鹦鹉㊁鹦鹉和长尾小鹦鹉都有发生过念珠菌病的报道[2,9]㊂家禽念珠菌病往往呈散在发生,且主要发生于幼龄禽㊂现阶段我国家禽中发生念珠菌病的报道较为少见[10]㊂根据发病鸽场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我国广东省很多养鸽场出现幼鸽喉头被干酪样物堵塞,最终导致无法进食而死亡的情况㊂而该养殖场的鸽子则购自广东省曾经暴发过此类疾病的鸽场㊂根据幼鸽出现的临床症状,作者初步怀疑该病是念珠菌病或毛滴虫病㊂在病原的鉴定中,除了进行常规的菌落和病原菌形态观察,作者还通过棉蓝染色确定了分离菌菌7003畜 牧 兽 医 学 报54卷A .感染3d 的嗉囊(20ˑ);B .感染6d 的嗉囊(20ˑ);C .感染9d 的嗉囊(20ˑ);D .感染12d 的嗉囊(20ˑ);E .感染21d 的嗉囊(20ˑ);F .感染3d 的嗉囊(100ˑ);G.感染6d 的嗉囊(100ˑ);H.感染9d 的嗉囊(100ˑ);I .感染后12d 的嗉囊(100ˑ);J .感染21d 的嗉囊(100ˑ);K.灌服P B S 3d 的嗉囊(20ˑ);L .灌服P B S 6d 的嗉囊(20ˑ);M.灌服P B S 9d 的嗉囊(20ˑ);N.灌服P B S 12d 的嗉囊(20ˑ);O.灌服P B S 21d 的嗉囊(20ˑ)A.C r o p a f t e r i n f e c t i o n o n d a y 3(20ˑ);B .C r o p a f t e r i n f e c t i o n o n d a y 6(20ˑ);C .C r o p a f t e r i n f e c t i o n o n d a y 9(20ˑ);D .C r o p a f t e r i n f e c t i o n o n d a y 12(20ˑ);E .C r o p a f t e r i n f e c t i o n o n d a y 21(20ˑ);F .C r o p a f t e r i n f e c t i o n o n d a y 3(100ˑ);G.C r o p a f t e r i n f e c t i o n o n d a y 6(100ˑ);H.C r o p a f t e r i n f e c t i o n o n d a y 9(100ˑ);I .C r o p a f t e r i n f e c t i o n o n d a y 12(100ˑ);J .C r o p a f t e r i n f e c t i o n o n d a y 21(100ˑ);K.C r o p o n d a y 3a f t e r P B S a d m i n i s t r a t i o n (20ˑ);L .C r o p o n d a y 6a f t e r P B S a d m i n i s t r a t i o n (20ˑ);M.C r o p o n d a y 9a f t e r P B S a d m i n i s t r a t i o n (20ˑ);N.C r o p o n d a y 12a f t e r P B S a d m i n i s -t r a t i o n (20ˑ);O.C r o p o n d a y 21a f t e r P B S a d m i n i s t r a t i o n (20ˑ)图7 白色念珠菌感染鸡后不同时间点嗉囊中白色念珠菌菌丝生长情况(P A S 染色)F i g .7G r o w t h o f C a n d i d a a l b i c a n s m y c e l i u m i n c r o p a f t e r i n f e c t i o n o f c h i c k e n a t d i f f e r e n t t i m e p o i n t s (P A S s t a i n i n g)丝和孢子的存在,通过芽管生成试验确定了分离菌芽管的生成㊂根据上述结果以及此次疫情的流行病学㊁病鸽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剖检变化,初步判定分离的病原为白色念珠菌㊂为了进一步确认,作者扩增了白色念珠菌的r D N A 基因间转录间隔区序列,通过序列测定确定扩增的基因片段和白色念珠菌r D -N A 基因间转录间隔区序列片段的核苷酸序列完全一致㊂最终确定从发病幼鸽分离的菌株为白色念珠菌,并通过动物试验证明了分离菌株的致病性㊂作者还采集病料检查了幼鸽是否感染毛滴虫,结果在显微镜下没有观察到毛滴虫的存在㊂因此,作者确定造成该鸽场幼鸽发病的病原为白色念珠菌㊂幼鸽出生后需要母鸽喂食一个月左右才能独立采食㊂该鸽场虽然出现幼鸽念珠菌病的暴发,但未见青年鸽和母鸽发病,虽然在母鸽和青年鸽的喉头和嗉囊也能分离到白色念珠菌㊂这说明白色念珠菌主要导致不能独立进食的幼鸽发病;而对于成年鸽,白色念珠菌是其上消化道的常在病原㊂在动物回归试验中,用鸽作为感染动物是最好的选择㊂但由于鸽的养殖企业和养殖户较少,作者没有找到无特定病原体(s p e c i f i c p a t h o ge nf r e e ,S P F )鸽㊂考虑到白色念珠菌也能导致鸡发病,作者选择使用白色念珠菌阴性的雏鸡作为攻毒动物㊂试验结果表明,在幼鸽分离的白色念珠菌具有较强的致病力,能导致鸡发病㊂这进一步说明导致鸽场发病的病原是白色念珠菌㊂作者测定了分离菌株对部分抗菌药物的敏感性㊂结果显示抗细菌药物对分离菌完全无效;分离菌对两性霉素B ㊁制霉菌素和克霉唑敏感;虽然没有灰黄霉素对白色念珠菌的耐药标准,但灰黄霉素对80037期程相宁等:鸽源白色念珠菌的分离鉴定及药物敏感性分析表1 白色念珠菌分离株对4种抗真菌药物和2种抗细菌药物的药物敏感性T a b l e 1 T h e s u s c e p t i b i l i t y o f 4a n t i f u n ga l s a n d 2a n t i m i c r ob i a l s t o C a n d i d a a l b ic a n s i s o l a t e s 药物D r u g最小抑菌浓度/(μg ㊃m L -1)M I C /(μg ㊃m L -1)药敏结果构成比/%R e s u l t p r o po r t i o n /%C A L 2020P 1C A L 2020P 2C A L 2020P 3C A L 2020P 4C A L 2020P 5C A L 2020P 6C A L 2020P 7C A L 2020P 8S/W T I /S D DR /N W T折点/(μg ㊃m L -1)B r e a k po i n t s /(μg ㊃m L -1)两性霉素B A m ph o t e r i c i n B 0.50.50.50.250.50.50.50.510000ɤ2W T ȡ4N W T制霉菌素N ys t a t i n 4444424410000ɤ4S ȡ8R灰黄霉素G r i s e o f u l v i n>64>64>64>64>64>64>64>64---N A克霉唑C l o t r i m a z o l e0.250.250.250.250.250.1250.250.25100-0ɤ1S ȡ16R氟苯尼考F l o r f e n i c o l>512>512>512>512>512>512>512>512---N A培氟沙星P e f l o x a c i n>512>512>512>512>512>512>512>512---N AM I C .最小抑菌浓度;S .敏感;I .中介;R .耐药;S D D .剂量依赖性敏感;W T .野生型;N W T .非野生型;N A .目前没有该药物针对该菌种的临床折点和流行病学界值M I C .M i n i m u m i n h i b i t o r y 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 ;S .S u s c e p t i b i l i t y ;I .I n t e r m e d i a t e ;R .R e s i s t a n c e ;S D D .S u s c e p t i b l e -d o s e d e p e n d e n t ;W T .W i l d -t y p e ;N W T .N o n -w i l d -t y pe ;N A .N o t a v a i l a b l e9003畜牧兽医学报54卷分离菌的M I C均大于64μg㊃m L-1㊂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鸽场投喂了制霉菌素,同时还加强了鸽场的生物安全措施,如通风㊁消毒以及粪便清理,但没有明显减少幼鸽的发病㊂作者分析出现此种情况可能有如下原因:一是由于幼鸽不能自由采食,需要母鸽喂养,因此鸽场实际是向母鸽投喂药物,再由母鸽将混有药物的饲料喂给幼鸽,这就造成幼鸽接受的药物没有达到治疗的剂量㊂二是白色念珠菌具有复杂的致病和耐药机制㊂白色念珠菌形成的生物膜对大多数已知的抗真菌药物天然具有抗性,如多烯类药物(包括制霉菌素和两性霉素B)对白色念珠菌生物膜无效[3]㊂此外,白色念珠菌还能上调药物外排泵的表达[11-12],大量分泌细胞外基质导致药物无法进入细胞内[13-14]等㊂考虑到现有药物对鸽白色念珠菌病的治疗效果,鸽场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要求,及时淘汰和无害化处理所有鸽㊂之后对鸽场进行彻底的消毒,直至清除鸽场中所有的白色念珠菌㊂然后再从没有暴发过传染病的鸽场购入新的鸽㊂鸽场在今后的养殖过程中也应加强生物安全措施,如入场车辆㊁人员㊁物资的清洗消毒,鸽场消毒药的选择及合适消毒频率的确定,鸽场粪便的清理等㊂此外,鸽场还可制备白色念珠菌卵黄抗体[15]饲喂种鸽,用于预防白色念珠菌感染㊂4结论从暴发某种传染病鸽场的发病幼鸽分离到8株真菌,通过分离培养㊁分子生物学鉴定和动物回归试验等确定导致该鸽场发病的病原为白色念珠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测定发现分离菌对两性霉素B㊁制霉菌素和克霉唑敏感㊂对鸽场投喂制霉菌素不能减少鸽的发病㊂因此建议鸽场对鸽进行淘汰和无害化处理,对鸽场进行全面彻底的消毒㊂对之后新购入鸽加强检疫和提高生物安全防控措施,以防再次发生类似疫情㊂参考文献(R e f e r e n c e s):[1]陆承平,刘永杰.兽医微生物学[M].6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21.L U C P,L I U Y J.V e t e r i n a r y m i c r o b i o l o g y[M].6t he d.B e i j i n g:C h i n a A g r i c u l t u r e P r e s s,2021.(i nC h i n e s e)[2] S A I F Y M.禽病学[M].苏敬良,高福,索勋,译.12版.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S A I F Y M.D i s e a s e s o f p o u l t r y[M].S U J L,G A OF,S U O X,t r a n s.12t h e d.B e i j i n g:C h i n aA g r i c u l t u r e P r e s s,2012.(i n C h i n e s e)[3] P O U L A I N D.C a n d i d a a l b i c a n s,p l a s t i c i t y a n dp a t h o g e n e s i s[J].C r i t R e v M i c r o b i o l,2015,41(2):208-217.[4]刘建钗,马邯生,柳焕章,等.禽白念珠菌基于S Y B R G r e e nⅠ染色的L C-P C R检测方法的建立[J].中国兽医科学,2016,46(6):799-804.L I U J C,MA H S,L I U H Z,e t a l.R e s e a r c h o nS Y B R G r e e nⅠL C-P C R t e c h n i q u e f o r d e t e c t i n gC a n d i d a a l b i c a n s i n b i r d s[J].C h i n e s e V e t e r i n a r yS c i e n c e,2016,46(6):799-804.(i n C h i n e s e)[5] C L S I.C L S I M27R e f e r e n c e m e t h o d f o r b r o t h d i l u t i o na n t i f u n g a l s u s c e p t ib i l i t y t e s t i n g o f y e a s t s[S].4t h e d.W a y n e:C l i n i c a l a n d L a b o r a t o r y S t a n d a r d sI n s t i t u t e,2017.[6] C L S I.C L S I M59E p i d e m i o l o g i c a l c u t o f f v a l u e s f o ra n t i f u n g a l s u s c e p t ib i l i t y t e s t i n g[S].W a y n e:C l i n ic a la n d L ab o r a t o r y S t a n d a r d s I n s t i t u t e,2020.[7] R I C H T E R S S,G A L A S K R P,M E S S E R S A,e t a l.A n t i f u n g a l s u s c e p t i b i l i t i e s o f C a n d i d a s p e c i e s c a u s i n gv u l v o v a g i n i t i s a n d e p i d e m i o l o g y o f r e c u r r e n t c a s e s[J].J C l i n M i c r o b i o l,2005,43(5):2155-2162.[8] S O J A K O V A M,L I P T A J O V A D,B O R O V S K Y M,e t a l.F l u c o n a z o l e a n d i t r a c o n a z o l e s u s c e p t i b i l i t y o fv a g i n a l y e a s t i s o l a t e s f r o m S l o v a k i a[J].M y c o p a t h o l o g i a,2004,157(2):163-169.[9] T S A I S S,P A R K J H,H I R A I K,e t a l.A s p e r g i l l o s i s a n d c a n d i d i a s i s i n p s i t t a c i n e a n dp a s s e r i f o r m e b i r d s w i t h p a r t i c u l a r r e f e r e n c e t o n a s a ll e s i o n s[J].A v i a n P a t h o l,1992,21(4):699-709.[10]刘建钗,马邯生,柳焕章,等.肉鸡白色念珠菌的分离鉴定与基因分型[J].中国兽医科学,2015,45(10):1005-1012.L I U J C,MA H S,L I U H Z,e t a l.I s o l a t i o n,i d e n t i f i c a t i o n a n d g e n o t y p i n g o f C a n d i d a a l b i c a n sf r o m b r o i l e r c h i c k e n[J].C h i n e s e V e t e r i n a r y S c i e n c e,2015,45(10):1005-1012.(i n C h i n e s e) [11] C OW E N L E.T h e e v o l u t i o n o f f u n g a l d r u g r e s i s t a n c e:m o d u l a t i n g t h e t r a j e c t o r y f r o m g e n o t y p e t o p h e n o t y p e[J].N a t R e v M i c r o b i o l,2008,6(3):187-198. [12] A N D E R S O N J B.E v o l u t i o n o f a n t i f u n g a l-d r u gr e s i s t a n c e:m e c h a n i s m s a n d p a t h o g e n f i t n e s s[J].N a tR e v M i c r o b i o l,2005,3(7):547-556. [13] G U L A T I M,N O B I L E C J.C a n d i d a a l b i c a n s01037期程相宁等:鸽源白色念珠菌的分离鉴定及药物敏感性分析b i o f i l m s:d e v e l o p m e n t,r e g u l a t i o n,a n d m o l ec u l a rm e c h a n i s m s[J].M i c r o b e s I n f e c t,2016,18(5):310-321.[14] N E T T J,L I N C O L N L,MA R C H I L L O K,e t a l.P u t a t i v e r o l e o fβ-1,3g l u c a n s i n C a n d i d a a l b i c a n sb i o f i l m r e s i s t a nc e[J].A n t i m i c r o b A g e n t sC h e m o t h e r,2007,51(2):510-520.[15]王飞,张禾,蔡淯涵,等.卵黄抗体对鸽毛滴虫与白色念珠菌感染的治疗效果[J].畜牧兽医学报, 2022,53(2):658-662.WA N G F,Z HA N G H,C A I Y H,e t a l.T h e t h e r a p e u t i c e f f e c t o f y o l k a n t i b o d y o n t h e i n f e c t i o n o f T r i c h o m o n a s g a l l i n a e a n d C a n d i d a a l b i c a n s[J].A c t a V e t e r i n a r i a e t Z o o t e c h n i c a S i n i c a,2022,53(2):658-662.(i n C h i n e s e)(编辑白永平)1103。

细菌抑制真菌实验报告

细菌抑制真菌实验报告

细菌抑制真菌实验报告摘要真菌是一类常见的微生物,它们广泛存在于我们周围的环境中。

为了研究细菌对真菌的抑制作用,我们进行了一系列实验。

通过观察不同细菌种类对真菌生长的影响,我们发现某些细菌具有抗真菌的能力。

这一发现有助于进一步探索细菌在真菌治疗中的潜力。

简介真菌感染在农业和医学领域都造成了严重的问题。

随着抗生素的滥用,真菌对抗生素产生了耐药性,需要寻找新的治疗方法来应对真菌感染。

细菌抑制真菌的能力被认为是一种潜在的治疗方法,因此我们开展了这项实验。

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细菌:选取了常见的革兰氏阳性细菌和革兰氏阴性细菌,包括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2. 实验真菌:使用了常见的真菌菌株,包括白色念珠菌、曲霉菌等。

3. 培养基:使用了适合细菌和真菌生长的培养基。

4. 实验设备:包括培养皿、试管、移液管等。

实验步骤:1. 将细菌和真菌分别接种到培养基上。

2. 制备细菌菌液,分别将不同细菌培养物离心沉淀,用无菌生理盐水洗涤后制成10^5 CFU/mL的细菌悬液。

3. 在培养皿上制作琼脂平板。

4. 在琼脂平板上分别划线,将不同细菌的悬液均匀涂布在划线上。

5. 将真菌孢子均匀撒在琼脂平板上。

6. 打孔实验:使用洗过的取样器,将细菌菌液取样涂抹到琼脂平板上形成孔洞,然后将真菌孢子均匀撒在孔洞附近。

7. 控制组:只加入细菌悬液或只加入真菌孢子的琼脂平板分别作为对照组。

8. 所有琼脂平板在恒温培养箱中培养,观察菌落生长情况。

实验结果与讨论在实验中,我们观察到不同细菌对真菌的抑制作用差异较大。

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念珠菌的抑制效果最显著,真菌在与这两种细菌接触后的生长明显受到影响。

而大肠杆菌对真菌的抑制作用相对较弱。

这些结果表明,不同细菌种类可能具有不同的抑制真菌的能力。

这可能与细菌的代谢产物、生理状态以及相互作用等因素有关。

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念珠菌的抑菌作用可能与它们的抗菌肽分泌相关,而大肠杆菌则可能缺乏相关抗真菌物质。

白色念珠菌的生物膜及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白色念珠菌的生物膜及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白色念珠菌的生物膜及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摘要:白念珠菌是最常见的与免疫和医学受损患者的生物膜形成有关的真菌,现在已经确定生物膜的形成是念珠菌病期间的一个主要毒力因子。

白念珠菌生物膜的形成是一个高度调控和协调的过程。

白色念珠菌引起的念珠菌病可表现为皮肤、粘膜或深层器官感染,对人体的危害极大。

白色念珠菌的主要治疗药物为唑类,但同时其对唑类药物的耐药性最严重,研究其耐药机制对于白色念珠菌的治疗有很大意义。

关键字:白色念珠菌;致病方式;耐药机制念珠菌属是共栖物种,因此是正常人类菌群的一部分,分布于皮肤、胃肠道和生殖道。

然而,念珠菌也可在易感患者中引起各种感染,包括老年患者、住院患者或免疫抑制患者。

侵袭性念珠菌感染是全球最常见的真菌感染之一。

据报道,念珠菌是导致医疗相关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不同的念珠菌属中,白色念珠菌是最常见的临床菌种。

念珠菌病有多种临床表现,从无生命威胁的浅表皮肤粘膜感染到与念珠菌病相关的毁灭性侵袭性疾病[1]。

1.白色念珠菌的生物膜白念珠菌生物膜的发育过程可分为四个主要阶段:粘附、增殖、成熟和扩散。

在早期粘附阶段,酵母细胞附着在材料表面,形成一层基底,将生物膜固定在表面。

随后是增殖阶段,其特征是丝状化的开始,导致菌丝和假菌丝细胞的出现,这些细胞在整个生物膜发育过程中继续伸长,形成一个复杂的网络,有助于生物膜的整体稳定性。

在随后的成熟阶段,菌丝支架被包裹在一层由自产的外聚合物质(EPS)组成的毯子中,这些物质基本上起到粘合剂的作用,将整个生物膜结构固定在一起[2]。

生物膜形成的整个过程在分子水平上受到高度调控。

在过去的十年中,分子研究已经开始揭示白念珠菌生物膜生长模式下的信号传导过程。

早期研究表明,在白色念珠菌生物膜的形成过程中,形态发生转变、粘附相互作用和群体感应起着关键作用。

米切尔小组的开创性工作开始剖析单个基因/蛋白质对生物膜形成和维持的贡献,从而确定了参与生物膜形成的关键转录因子和粘附素。

白色念珠菌对4种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分析

白色念珠菌对4种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分析

体 组 织 集 体 献 血 , 血 液 库 存 量 相 对 偏 大 , 床 对 AB型 血 使 临
液 的 需 求 量 较 少 , 常 常 出现 阶段 性 需 求 锐 增 或 锐 减 。( ) 且 3 为 要 幼 儿 分 装 的 小包 装 血 ( 0ml 、 . X 1 , 需 不 平 5 X 10 5U ) 供 衡, 也是 导 致 血 液 过 期 报 废 的 重 要 原 因 。 因此 , 库 存 量 的 在 监 控 方 面 , 仅 要 兼 顾 快 速 周 转 和 足 量 储 备 两 种 因 素 , 且 不 而 要 重 视 如 季 节 、 院 血库 的 血液 储 备 情 况 等 因 素 的 影 响 , 医 尽 量减少血液因过期而报废。
量 MI C药 敏 试 验 试 剂 盒 ( 国 生 物 一 梅 里 埃 公 司 ) 内 含 4 法 ,
1 菌株来源
所 有 菌株 分 离 t 2 0 年 4月~ 20 l05 ,一 胞 嘧 啶 (一 c浓 度 范 围 为 0 5 5氟 5F ) . ~
镜 检 , 合 芽 管 及 厚 膜 孢 子 试 验 确认 为 白色 念 珠 菌 [ , 用 配 I使 J AT 2C 真 菌 鉴 定 试 剂盒 ( 国生 物 一梅 里 埃 公 司 ) 最 终 B 3 法 , 确定真菌种属 。 3 药 敏 试 验 方 法 与标 准 药敏试验采 用 A u gs TB F n u 2微
血液保持在最佳库存量 , 才能 更 好 地 为 临 床 服 务 。 存 库 量 不 足 , 血 过 少 , 影 响 临 床 的 及 时 供 应 , 误 急 重 患 者 储 会 贻 的救治 } 存量过 多 , 影响供血周转 , 至导致血液报废 。 库 则 甚 本 中 心 根 据 《 国输 血 技 术 操 作 规 程 》血 站 部 分 ) 定 : 中 ( 规 采 血 后 第 1周 血 占总 供 血 量 > 6 ; 血 后 第 2 占总 供 血 量 7 采 A o 周 > 2 ; 血 后 第 3 占 总 供 血 量 < 8 。 同时 依 据 深 圳 临 5 采 周 床 对 血 液 需 求 特 点 : 假 日期 间 用 血 量 通 常 较 小 , B O、 节 A、 、 AB各 型 血 液 的 需 求 不 同 。 分 析在 血 液 库存 量 监 控 方 面 采 经 取 的措 施 是 : A B、 AB 四型 血液 的 库 存量 设 定 最 佳 库 对 O、 存 量 、 限 、 限 。 佳 库存 量 为 1 X 日平 均 量 ,5 日平 均 上 下 最 O 1x 量 为 上 限 , x 1 均 量 为 下 限 , 库 存 量 作 监 控 。 型 血液 5 3平 对 某 储 量 一 旦 低 于 下 限 , 发 出 紧 急 采 血请 示 , 知 有 关采 血 点 则 通

白色念珠菌感染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

白色念珠菌感染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

白色念珠菌感染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摘要:随着近些年医疗手段与诊治方法的不断升级,延长了许多危重病患的生存时间,使免疫力低下人群的数量不断增加,而白色念珠菌作为机会致病菌,其感染率和致死率正在逐年上升。

目前,针对白色念珠菌感染的治疗常用氯已定、氟康唑和棘白菌素等抗真菌药物,但药物本身具有较高的毒性而且难以根治感染。

随着抗真菌药物的长期使用,白色念珠菌逐渐产生了耐药性。

由于有效抗真菌药物的缺乏和耐药真菌菌株的出现,白色念珠菌感染已成为一项严重威胁人们健康的全球公共卫生问题,世界迫切需要有效的新型治疗方法。

本篇文章将对新型抗白色念珠菌药物的研发进展进行综述,以推动相关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关键词:白色念珠菌;抗真菌药物;生物膜;1.引言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是一种常见于人类微生物群的机会性致病菌,在因器官移植、癌症化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或植入医疗器械引起的菌群失调或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身上会引起严重的感染性疾病,感染位置广泛,包括口腔、皮肤、泌尿生殖道和中枢神经系统等。

在世界范围内,念珠菌病以其在植入物及组织的碎片等惰性表面上和其他真菌或细菌形成复杂的生物膜结构而闻名。

其生物膜结构对现有的抗真菌药物有很强的耐药性,所以通常要用高剂量的抗真菌药物来治疗感染,但高剂量抗真菌药物又会导致许多的并发症和肾脏、肝脏的损伤。

因此,真菌感染极难根治,极易复发。

由于现有治疗方法的局限性以及病原体对抗真菌药物的耐药性不断增加,迫切需要新的治疗方法来降低白色念珠菌病的高发病率和死亡率。

1.研究进展白色念珠菌是感染率最高,致病性最强的念珠菌。

然而,白色念珠菌细胞对现有的几乎所有抗真菌药物产生不同的多重耐药机制。

因此,迫切需要寻找新的防治白色念珠菌病的策略。

1.光动力疗法光动力疗法(PDT),是基于可见光和无毒的光敏剂相互作用的一种新兴疗法。

当光敏剂被特定波长的光激活后,可以与微生物周围环境中的氧气发生反应,生成有毒的单线态氧和活性氧(ROS),通过非特异性靶向效应迅速造成细胞损伤和死亡;碘化钾可以显著增强光动力疗法对白色念珠菌的杀伤作用。

念珠菌检测及对唑类抗真菌药的耐药分析

念珠菌检测及对唑类抗真菌药的耐药分析

感 染 念 珠 菌 对 酮 康 唑 和 氟 康 唑 的敏 感 性 较 差 。大 多 数 克 柔 念
珠 菌 对 氟康 唑呈 现 耐 药 。临 床 抗 真 菌 药 物 使 用 应 根 据 药 敏 试
验 结果 合 理 选 择 抗 生 素 , 以实 现 药 物 选 择 个 体 化 ,临 床 疗 效 最 佳 化 ,最 大 限 度 防 止 耐 药 菌 株 出 现 。近 年 来 有 关 对 真 菌 药
定结果及药敏分析 [] J.广东医学 ,l 9 ,2 1 ) 6: 9 9 O( 2 :9 7 2 祝建军 ,梁慧军 ,宋秀兰 ,等 .科玛嘉念珠菌 显色培养基在快速
检 测 念 珠 菌 的 应 用 V] 上 海 医 学 检 验 杂 ,2 0 ,1 ( ) 0 . J. o 1 6 5 :3 3 3 江 艳 . 3例 呼 吸道 白 色 念 珠 菌珠 菌 感染 的 临床 调 查 与 耐 药 现 状 分 9
1 2 7
福 建 医药 杂 志 2 0 0 9年 2月 第 3 1卷 第 1期
F j nMe , er ay2 0 , l 1 N . ui dJ F b ur 0 9 Vo , o 1 a 3

基 层 医 生 园 地

5 .4 和 5 . O 。 7 1 O O
念 珠菌检测及 对 唑类抗 真菌 药 的耐 药分析
株 的 MI 5 C 0和 MI 9 值 分 别 是 0 2 g ml 0 4 g ml C0 . 0 ̄ / 和 . 0 / 。 毛 细 支 气 管 炎 多 见 于 2岁 以 内 的 患 儿 ,尤 以 2 6 月 ~ 个 婴 儿 多 见 ,临 床 以不 同程 度 的哮 喘 为 主要 表 现 ,是 婴 幼儿 期
3 讨 论

抗白色念珠菌中药小分子的发现及相关机制研究

抗白色念珠菌中药小分子的发现及相关机制研究

抗白色念珠菌中药小分子的发现及相关机制研究白色念珠菌是严重危害免疫缺陷人群的病原性真菌,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当前临床上可用的抗真菌药物仅仅局限于多烯类(两性霉素B),唑类(氟康唑等),棘白菌素类(卡泊芬净等)等三类药物,抗真菌药物的靶点只有细胞膜的麦角固醇(ergosterol)代谢和细胞壁的β-1,3-葡聚糖(β-1,3-glucan)合成两个。

药物的毒副作用,耐药性,生物利用度低等问题都使得抗真菌药物治疗的效果不佳,而生物被膜的出现使这种情况更加恶化,因此,开发新的抗真菌药物成为一项迫在眉睫的使命。

植物来源的小分子化合物一直是抗细菌,抗真菌和抗肿瘤药物的主来源之一。

中草药来源的天然小分子在抗真菌活性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多,靶点也多种多样。

因此,对源于中药的小分子化合物库进行筛选,不仅容易发现新的先导化合物,也可能找到新的抗真菌药物的靶点。

因此,本研究主要聚焦于中药来源的天然小分子的抗白色念珠菌活性。

通过初步筛选,我们发现了9个具有抗真菌活性的小分子化合物/提取物,分别为血竭素高氯酸盐,盐酸石蒜碱,黄山药皂苷提取物,紫草素,土荆皮乙酸,补骨脂乙素,蓝雪醌,厚朴酚,和厚朴酚。

血竭素高氯酸盐和盐酸石蒜碱为首次发现具有抗白色念珠菌活性。

由于其他化合物的抗白色念珠菌活性具有较详细报道,因此我们选择血竭素高氯酸盐,盐酸石蒜碱和黄山药皂苷提取物进行了初步研究。

所用菌株为白色念珠菌标准株SC5314。

主要方法有时间杀伤曲线,形态转变,生物被膜的形成和发育(XTT实验),黏附实验,磷脂酶产生,生物被膜中表多糖(exopolysaccharide,EPS)测定,PI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和共聚焦显微镜检测),活性氧种类(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测定,cAMP补救实验,细胞毒性实验,线虫毒性试验,山梨醇补救实验等。

血竭素高氯酸盐的最小抑制浓度(MIC)为64μM,为抑制真菌活性。

它能抑制白色念珠菌的生物被膜的形成,也能抑制已经形成的生物被膜的发育,以及白色念珠菌酵母型向菌丝型生长的转变。

白色念珠菌对临床常用抗真菌药物的耐药性分析

白色念珠菌对临床常用抗真菌药物的耐药性分析

白色念珠菌对临床常用抗真菌药物的耐药性分析李莉;苏天璐;苗翠;张文卿【摘要】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sistance of Candida albicans to common used antifungals drugs .Methods NCCLS 2003 as assessment criteria were used to test the susceptibilities to 494 strains of Candida albicans with DISC diffusion method .Results The susceptibilities test showed 494 strains of Candida albicans were highly susceptible to Amphotericin B (96. 1% ) and Nystatin (93.9%) ,were low susceptible to Miconazole (51.9%) .The main infected organs were respiratory tract and urinary tract .Candida albicans were highly resistant to common used antifungals drugs .Conclusion The resistant of Candida albicans to common used antifungals drugs showed a ascending trend and the resistant mechanism needs to study more .%目的了解白色念珠菌对临床常用抗真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按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CLSI)推荐的酵母菌纸片扩散法敏感试验指南,对临床分离的494株白色念珠菌进行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测定.结果 494株白色念珠菌对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敏感性最高,分别为96.1%和93.9%,对咪康唑的敏感性最低为51.9%;念珠菌常见临床感染部位为呼吸道,其次是泌尿道.白色念珠菌对唑类抗真菌药物存在较大的耐药性.结论白色念珠菌对常用抗真菌药物的耐药性呈上升趋势,其耐药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期刊名称】《中国实验诊断学》【年(卷),期】2011(015)001【总页数】3页(P126-128)【关键词】白色念珠菌;抗真菌药物;耐药机制【作者】李莉;苏天璐;苗翠;张文卿【作者单位】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青岛市立医院,山东,青岛,266011;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青岛市立医院,山东,青岛,266011;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青岛市立医院,山东,青岛,266011;青岛大学医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79.4白色念珠菌是人体皮肤、粘膜的正常寄生菌,也是临床重要的条件致病性真菌。

阴道白色念珠菌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分析

阴道白色念珠菌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分析

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ournalofHenanMedicalCollege㊀Vol.31No.5Oct.2019㊀收稿日期:2018-03-21㊀修回日期:2019-01-20作者简介:李亚辉(1983-)ꎬ男ꎬ河南省商丘市人ꎬ硕士ꎬ实验师ꎬ从事医学检验及实验教学工作ꎮ阴道白色念珠菌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分析李亚辉1ꎬ2ꎬ张欢欢1(1.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检验系ꎻ2.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检验科ꎬ郑州451191)[摘要]㊀目的㊀分析阴道白色念珠菌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ꎮ方法㊀选取100例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ulvovaginalcandidiasisꎬVVC)患者为研究对象ꎬ依照疾病是否复发ꎬ分为复发VVC组以及非复发VVC组ꎬ各50例ꎮ采集阴道分泌物进行念珠菌培养ꎬ利用Rosco纸片扩散法进行抗真菌药敏试验ꎮ结果㊀2组患者的阴道白色念珠菌对卡泊芬净㊁阿尼芬净及米卡芬净三种药物全部敏感ꎮ和非复发VVC组相比ꎬ复发VVC组对于氟康唑㊁伊曲康唑㊁伏立康唑以及氟胞嘧啶的耐药性明显升高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ꎮ结论㊀VVC复发时ꎬ菌株耐药性明显增加ꎬ临床应加强对阴道白色念珠菌的检测ꎬ有针对性地选择药物ꎬ以提升治疗效果ꎮ[关键词]㊀白色念珠菌ꎻ阴道分泌物ꎻ抗真菌药物ꎻ敏感性ꎻ[中图分类号]㊀R711.72ꎻR446㊀㊀㊀[文献标识码]㊀B㊀㊀㊀[文章编号]㊀1008-9276(2019)05-0678-02㊀㊀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ulvovaginalcandidiasisꎬVVC)是一种妇科常见疾病ꎬ白色念珠菌是常见的致病菌ꎬ约75%的女性终生会患病一次ꎬ且有50%左右的复发感染几率[1]ꎮ本研究对100例VVC患者阴道分泌物白色念珠菌进行监测ꎬ了解其对常用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ꎬ以期为VVC确诊及治疗提供参考ꎬ报道如下ꎮ1㊀对象与方法1.1㊀对象㊀选取2015年 2017年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妇科门诊诊治的100例VVC患者为研究对象ꎬ以首诊患者临床表现为外阴瘙痒㊁白带增多以及黏膜充血ꎬ阴道分泌物镜检以及白色念珠菌培养为阳性定义为患VVC[2]ꎮ部分患者经治疗后ꎬ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ꎬ真菌学检查阴性称为非复发组ꎮ部分患者经治疗后ꎬ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ꎬ过一段时间后又出现临床症状和体征ꎬ经真菌检查又显阳性ꎬ且每年发作ȡ4次称为复发性VVCꎬ称为复发组ꎮ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ꎬ并签署知情同意书ꎮ依据是否为复发ꎬ分为复发VVC组和非复发VVC组ꎬ各50例ꎮ复发VVC组年龄21~65(32.14ʃ2.17)岁ꎻ发作次数(3.35ʃ0.14)次ꎻ病程1~5(2.67ʃ1.22)aꎮ非复发VVC组年龄22~64(33.18ʃ2.11)岁ꎻ发作次数(3.14ʃ0.18)次ꎻ病程1~5(2.57ʃ1.23)aꎮ2组患者发作次数(t=-4.41ꎬP=0.522)㊁年龄(t=1.95ꎬP=0.275)及病程(t=0.58ꎬP=0.24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ꎬ具有可比性ꎮ1.2㊀方法㊀通过真菌棉拭子采集阴道侧壁分泌物ꎬ将棉拭子置于质量分数0.9%的氯化钠溶液试管中送检ꎮ通过盐水湿片法进行显微镜观察ꎬ白色念珠菌阳性为分泌物中可见卵圆形芽生抱子或假菌丝ꎬ同时进行真菌培养和药敏实验[3]ꎮ先通过科玛嘉显色培养基(CHROMagarTM法国科玛嘉公司ꎬ批号:20150601)在37ħ的环境中分离培养24~48h后ꎬ挑取科玛嘉显色培养中的绿色或翠绿色菌落接种于平板上进行增菌培养ꎻ使用Rosco(A/SRoscꎻoꎬTa ̄astrupꎬDenmark)药片扩散法进行白色念珠菌药敏试验ꎮ依据药敏纸片氟康唑(广州南新制药有限公司ꎬ国药准字H20033778ꎬ规格:25μg/片)㊁伊曲康唑(天津力生制药股份有限公司ꎬ国药准字H20000124ꎬ10μg/片)㊁伏立康唑(成都华神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制药厂ꎬ国药准字H20055840ꎬ1μg/片)㊁氟胞嘧啶(山东健康药业有限公司ꎬ国药准字H37023172ꎬ1μg/片)㊁卡泊芬净[美国MerckSharp&ampꎻDohme(I.A.)CORP公司ꎬ注册证号H20120502ꎬ分装企业:MerckSharp&ampꎻDohme(Australia)Pty.Ltdꎬ规格5μg/片]㊁阿尼芬净㊁米卡芬净[MicafunginSodiumforInjection注册证号J20120009ꎬ分装企业:安斯泰来制药(中国)有限公司5μg/片㊁5μg/片]说明书对结果进行判定ꎮ1.3㊀统计学处理㊀应用SPSS20.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ꎬ计量资料以均数ʃ标准差(xʃs)表示ꎬ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ꎬ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2检验ꎬ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ꎮ876第5期李亚辉ꎬ等㊀阴道白色念珠菌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分析2㊀结果2组患者阴道白色念珠菌对卡泊芬净㊁阿尼芬净和米卡芬净三种药物均敏感ꎮ与非复发VVC组比较ꎬ复发VVC组对于氟康唑㊁伊曲康唑㊁伏立康唑以及氟胞嘧啶的耐药性明显升高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ꎮ见表1ꎮ表1㊀2组患者白色念珠菌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抗真菌药物非复发VVC组敏感耐药剂量依赖性敏感(SDD)复发VVC组敏感耐药SDD氟康唑3231530151)5伊曲康唑311183091)11伏立康唑1513413121)25氟胞嘧啶491-4191)-卡泊芬净50--50--阿尼芬净50--50--米卡芬净50--50--㊀注:SDD表示计量依赖性敏感ꎻ1)和非复发组比较ꎬP<0.05ꎮ3㊀讨论白色念珠菌存在于人体上呼吸道㊁口腔以及肠道ꎬ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或正常菌群失调时ꎬ白色念珠菌即大量繁殖ꎬ引发相关疾病[4]ꎬ以女性外阴阴道炎常见ꎬ且易复发ꎮ抗真菌药物的滥用ꎬ使白色念珠菌耐药现象增加ꎬ掌握念珠菌的感染及其药敏情况ꎬ有助于临床医生合理用药ꎮ本研究结果显示ꎬ非复发VVC组和复发VVC组阴道白色念珠菌对卡泊芬净㊁阿尼芬净㊁米卡芬净三种药物均敏感ꎬ这提示临床可将卡泊芬净㊁阿尼芬净㊁米卡芬净作为本地区白色念珠菌感染治疗的首选药物ꎮ本研究结果显示ꎬ与非复发VVC组相比ꎬ复发VVC组对于氟康唑㊁伊曲康唑㊁伏立康唑以及氟胞嘧啶的耐药性明显较高ꎬ提示对于本地区复发性VCC患者应避免使用氟康唑㊁伊曲康唑㊁伏立康唑以及氟胞嘧啶上述抗真菌性药物ꎮ有学者[5]认为ꎬ这可能与一些唑类药物如氟康唑对肝脏㊁肾脏的毒性相对较低ꎬ具有抗真菌谱广ꎬ口服生物利用度相对较高ꎬ半衰期相对较长等特征ꎬ在临床中应用较为广泛ꎬ导致了白色念珠菌的敏感性不断下降问题的出现ꎬ本研究与上述结果基本一致ꎮ刘丽娅[6]对辽宁地区156株各类细菌培养标本中的白色念珠菌耐药性分析提示ꎬ白色念珠菌主要对两性霉素B㊁5-氟胞嘧啶和伏立康唑耐药性较低(0.0%~25.4%)ꎬ而对氟康唑和伊曲康唑的耐药性较高(51.3%~69.9%)ꎮ钟海萍等[7]对福建地区108株宫颈分泌物培养白色念珠菌药敏分析显示:5-氟胞嘧啶和咪康唑耐药率最高分别达12.9%和15.7%ꎬ甚至出现了对5-氟胞嘧啶完全耐药的菌株ꎬ对咪康唑㊁益康唑㊁酮康唑三种药物同时中介的菌株达到38.0%ꎬ也说明了氟胞嘧啶和咪唑类药物已不适用于目前外阴阴道念珠菌病临床治疗ꎮ总之ꎬ应加强临床对阴道白色念珠菌的药敏检测ꎬ有针对性地选择敏感药物ꎬ以提升治疗效果ꎮ参考文献[1]㊀刘小平ꎬ樊尚荣ꎬ彭燕婷ꎬ等.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念珠菌种类及抗真菌药物敏感性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ꎬ2015ꎬ18(7):834-837.[2]㊀罗秋红ꎬ覃永键ꎬ钟江.经方医药治疗体质相关性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临床对照观察[J].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电子版)ꎬ2017ꎬ4(20):86-88.[3]㊀周小芳ꎬ樊尚荣ꎬ刘小平ꎬ等.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念珠菌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ꎬ2016ꎬ17(5):422-424.[4]㊀王东江ꎬ郭建ꎬ周爱萍ꎬ等.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病原谱及抗真菌药物敏感性特征[J].检验医学ꎬ2016ꎬ31(9):750-754. [5]㊀应芙蓉ꎬ朱华ꎬ赵志超ꎬ等.白色念珠菌菌株的生物膜形成率及其对抗真菌类药物的敏感性[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ꎬ2017ꎬ21(21):2131-2134.[6]㊀刘丽娅.156例白色念珠菌感染的特性及耐药性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ꎬ2014ꎬ8(20):90-91.[7]㊀钟海萍ꎬ邱华红ꎬ方文婷.108株宫颈分泌物培养白色念珠菌药敏分析[J].福建医药杂志ꎬ2002ꎬ24(1):83-84.[责任编辑:曹文静]976。

白色念珠菌生物膜形态学观察及药物敏感性研究的开题报告

白色念珠菌生物膜形态学观察及药物敏感性研究的开题报告

白色念珠菌生物膜形态学观察及药物敏感性研究的开题报

题目:白色念珠菌生物膜形态学观察及药物敏感性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
白色念珠菌是一种常见的真菌,能够引起人类疾病,尤其是免疫力低下人群。

而其生物膜的形成,不仅能够增强其自然耐药性,还能够在人体内形成难以清除的感染,严重影响治疗效果。

因此,本研究将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深入探究:
1.白色念珠菌生物膜形态学观察:
通过显微镜观察白色念珠菌在生物膜形成条件下的形态学变化,如细胞表面的结构、生长状态等,同时对比无生物膜的菌株,探究生物膜与其形态变化的关系。

2.药物敏感性研究:
通过抑菌实验,比较白色念珠菌在生物膜形成条件下与无生物膜菌株对多种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差异,探究生物膜对其抗药性的影响。

预期结果: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可深入探究白色念珠菌生物膜的形态学特征,为进一步了解其生物学行为提供理论基础。

同时,药物敏感性研究将从实践层面深入探究白色念珠
菌的耐药机制,提供治疗和预防该种真菌感染的指导意见。

关键词:白色念珠菌;生物膜形态学;药物敏感性;耐药机制。

白色念珠菌的研究进展(2)

白色念珠菌的研究进展(2)

白色念珠菌的研究进展摘要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白色念珠菌的研究进展,包括其生物学特性、致病机制、耐药性以及诊断与治疗方法的最新研究。

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本文探讨了白色念珠菌在医疗环境中的重要性和挑战,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可能方向。

关键词:白色念珠菌;致病机制;耐药性;诊断;治疗;研究进展一、引言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条件致病菌,可以在人体多个部位引起感染。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白色念珠菌引起的感染问题逐渐凸显,尤其是在医院环境中。

因此,对白色念珠菌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公共卫生价值。

本文旨在综述近年来白色念珠菌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临床防治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研究背景白色念珠菌作为一种条件致病菌,其致病能力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宿主免疫力、微生物群落平衡以及环境因素等。

在医院环境中,白色念珠菌常常通过医疗设备、医务人员手部和病房空气等途径传播,导致患者发生感染。

此外,由于广谱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剂的广泛使用,白色念珠菌的耐药性也逐渐增强,给临床治疗带来极大挑战。

三、研究目的与方法本文旨在全面梳理近年来白色念珠菌的研究进展,探讨其致病机制、耐药性以及诊断与治疗方法的最新研究成果。

在研究方法上,本文采用了文献综述的方法,对国内外相关领域的学术文献进行了广泛的收集和整理并结合临床实践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四、研究内容(一)白色念珠菌的生物学特性白色念珠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具有典型的酵母菌形态。

其生长环境广泛,可以在不同的温度、湿度和pH值条件下生长。

白色念珠菌的细胞壁主要由多糖、蛋白质和脂质组成,这些成分与其致病性和耐药性密切相关。

此外,白色念珠菌还具有较强的代谢能力和适应能力,可以适应不同的生存环境。

(二)白色念珠菌的致病机制白色念珠菌的致病机制复杂多样,主要包括粘附、侵袭、菌丝形成和生物被膜形成等过程。

在感染过程中,白色念珠菌首先通过粘附素与宿主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实现与宿主细胞的紧密粘附。

阴道白色念珠菌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分析

阴道白色念珠菌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分析

妇幼健康阴道白色念珠菌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分析商娇 (瓦房店轴承医院检验科,辽宁瓦房店 116300)摘要:目的 分析阴道白色念珠菌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

方法 选取2021年2月~2022年2月我院收治的阴道白色念珠菌病患者105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疾病有无复发情况分为复发阴道白色念珠菌病组(n=50)和未复发阴道白色念珠菌病组(n=55)。

两组患者均进行阴道分泌物采集并培养念珠菌,应用Rosco纸片扩散法进行抗真菌药物的药敏试验,分析药敏结果。

结果 完全敏感的药物包括卡泊芬净、阿尼芬净、米卡芬净等。

复发阴道白色念珠菌病组患者的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氟胞嘧啶等耐药性高于未复发阴道白色念珠菌病组(P<0.05)。

结论 复发阴道白色念珠菌病患者各类菌株耐药性明显提升,需要加强临床管控,科学用药,保障治疗效果。

关键词:阴道白色念珠菌病;抗真菌药物;阴道分泌物;药敏试验阴道炎是女性常见妇科疾病,主要与各种病原体感染、外部刺激、激素水平等有关[1]。

白色念珠菌属于常见致病菌,其感染引发的阴道内霉菌性感染称为阴道白色念珠菌病[2~3],临床表现为阴道分泌物增多、外阴瘙痒、坐立不安等症状。

若未进行有效治疗,炎症进一步蔓延,可出现膀胱炎、尿道炎、子宫内膜炎等并发症,危及患者生命健康[4~6]。

临床治疗此疾病以缓解外阴瘙痒等症状,控制炎症进展,预防并发症为原则。

主要方法有抗生素治疗、雌激素治疗、日常生活管控等,以抗生素治疗较为多见。

不同的抗真菌药物因其成分和作用机制不同,产生的抗菌效果也有所差异[7~8]。

本研究旨在探讨阴道白色念珠菌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详细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21年2月~2022年2月我院收治的阴道白色念珠菌病患者105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疾病有无复发情况分为复发阴道白色念珠菌病组(n=50)和未复发阴道白色念珠菌病组(n=55)。

复发阴道白色念珠菌病组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3~63岁,均值为(43.07±3.25)岁;体重47~77kg,均值为(61.95±1.41)kg;病程1~5年,均值为(3.02±1.08)年。

丁苯酞抗白色念珠菌的体内外作用及机制研究

丁苯酞抗白色念珠菌的体内外作用及机制研究

丁苯酞抗白色念珠菌的体内外作用及机制研究背景: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C.albicans,CA)是常见的造成侵袭性真菌血流感染的条件致病菌。

近年来,由于三唑类等传统抗真菌药物的广泛使用,耐药的白色念珠菌的分离率不断升高,给白色念珠菌感染的治疗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丁苯酞(n-butylphthalide,NBP)是芹菜籽油的主要成分之一,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急慢性脑卒中。

目前仅有文献报道同为芹菜籽提取物的其它丁苯酞结构类似物具有抗念珠菌活性,尚无关于丁苯酞抗真菌活性的研究报道。

目的:评价丁苯酞在体内和体外对白色念珠菌的抗真菌作用,并探讨其潜在的抗真菌机制。

方法:采用标准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丁苯酞单用及与氟康唑(Fluconazole,FLC)联用对白色念珠菌浮游菌的作用,用分级抑菌浓度指数(Fraction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index,FICI)评价两药联用的相互作用结果;采用比色法测定丁苯酞对预先形成的不同阶段生物膜的作用;通过绘制时间杀菌曲线,评估丁苯酞对白色念珠菌的动态抗真菌作用。

采用大蜡螟-白色念珠菌侵染模型,通过测定感染大蜡螟幼虫的生存率、体内真菌载菌量和组织病理学变化,评价丁苯酞的体内抗真菌作用。

采用卵黄培养基测定白色念珠菌胞外磷脂酶活性,显微镜观察菌丝形态转换,评价丁苯酞干预后白色念珠菌毒力因子的变化;采用荧光探针DCFH-DA和罗丹明123测定丁苯酞干预后白色念珠菌胞内活性氧水平和线粒体膜电位;采用荧光探针罗丹明6G,测定丁苯酞对白色念珠菌药物转运蛋白活性的影响,探讨丁苯酞和氟康唑协同抗真菌机制。

结果:(1)丁苯酞单用具有抗白色念珠菌作用,与氟康唑联用对耐药白色念珠菌具有协同抗真菌作用丁苯酞对实验所用的六株白色念珠菌均表现出抗真菌作用,MIC值均为128μg/mL。

当与氟康唑合用时,丁苯酞可将耐药白色念珠菌对氟康唑的MIC值从&gt;512 μg/mL降至0.25-1 μg/mL,FICI值均&lt;0.5,表现出强烈的协同作用。

临床常见念珠菌对抗真菌药物体外敏感性的研究

临床常见念珠菌对抗真菌药物体外敏感性的研究

临床常见念珠菌对抗真菌药物体外敏感性的研究李莉;王玉洁;谭海艳;殷晓婕【期刊名称】《医学理论与实践》【年(卷),期】2006(19)1【摘要】目的:研究念珠菌对6种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情况.方法:念珠菌收集2004年7月~2005年4月临床患者提供的标本,测定从临床血液、尿液、痰等标本中分离的300株常见念珠菌对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氟康唑、咪康唑、克霉唑、酮康唑的敏感性.结果:白色念珠菌最常见占64.0%,其次为热带念珠菌占19.7%,光滑球拟酵母菌占11.7%,近平滑念珠菌占2.3%,其他念珠菌占2.3%.临床常见念珠菌对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氟康唑敏感性最高,对唑类药物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性.结论:应加强对念珠菌药物敏感性的检测,以指导临床抗感染治疗合理选择药物.【总页数】2页(P1-2)【作者】李莉;王玉洁;谭海艳;殷晓婕【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岛市市立医院检验科,266011;山东省青岛市市立医院检验科,266011;山东省青岛市市立医院检验科,266011;山东省青岛市市立医院检验科,2660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78.5;R519.3【相关文献】1.临床常见念珠菌对四种抗真菌药物体外敏感性研究 [J], 王奇军;孙长贵2.阴道念珠菌病的菌种构成及其体外对抗真菌药物敏感性检测分析 [J], 卢解红;伍兆民;张莉;叶珮玑3.临床常见念珠菌对四种抗真菌药物体外敏感性研究 [J], 孙长贵;王奇军;张丽君;成军;曾贤铭;孙关忠;4.阴道念珠菌病对常见抗真菌药物体外敏感性研究 [J], 梅小燕; 黄静; 陈宇丽5.常见念珠菌属的临床分布及对抗真菌药物敏感性研究 [J], 李莉;苏维奇;纪迎春;国霞;于清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色念珠菌和抗真菌药物的研究白色念珠菌与抗真菌药物的研究
白色念珠菌属于真菌,常在土壤、水土界限、人和动物的皮肤上生长。

它可以
引起感染,尤其是免疫力低下的人士。

而抗真菌药物则是用来治疗真菌感染的药物。

本文就介绍一下白色念珠菌和抗真菌药物的研究进展。

一、对白色念珠菌的研究
1.1 白色念珠菌的分类
白色念珠菌主要分为三种:Candida albicans,Candida glabrata和Candida tropicalis。

C.albicans是最常见的白色念珠菌,占所有念珠菌感染的50-70%,而
C.glabrata和C.tropicalis的感染率分别为10%和5%。

1.2 白色念珠菌的感染
白色念珠菌感染主要出现在口腔、消化道、生殖器、呼吸系统和血液中。

此外,患者的免疫力低下,如癌症、骨髓移植、器官移植、HIV、长期使用激素等,也容
易感染白色念珠菌。

1.3 白色念珠菌的研究进展
目前,白色念珠菌对于抗真菌药物的抗药性越来越普遍。

因此,科学家们加大
了对白色念珠菌的研究力度,并且发现了许多新的治疗方法。

例如,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科学家们通过分析白色念珠菌基因组和蛋白质组,发现了很多潜在的抗菌药物靶点。

除此之外,利用技术手段对白色念珠菌进行高通量筛选,也发掘出了一些具有抗真菌活性的化合物。

二、对抗真菌药物的研究
2.1 抗真菌药物的分类
根据各自的机理,抗真菌药物可以分为四类:聚酮类(如氟康唑、伊曲康唑);聚酰胺类(如阿莫罗芬);抗代谢物类(如氟胞嘧啶、大环内酯类药物);抗病毒药物(如福司他滨)。

2.2 抗真菌药物的研究进展
由于白色念珠菌的抗药性迅速增加,抗真菌药物的研究非常重要。

近年来,科
学家们对抗真菌药物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目前已有许多新的抗真菌药物处于开发中或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其中,包括三嗪类化合物、卡泊芬净和伐昔洛韦等药物。

2.3 抗真菌药物的副作用
抗真菌药物虽然可以有效地治疗真菌感染,但是它们也存在一些副作用,如肝
脏损伤、胃肠不适、头痛、过敏反应等。

因此,在使用抗真菌药物时,医生需要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并根据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

总结
白色念珠菌感染是一种常见的疾病,而抗真菌药物则是治疗此类疾病的有效手
段之一。

目前,科学家们对白色念珠菌和抗真菌药物的研究非常活跃,不断寻找新的治疗方法。

然而,由于白色念珠菌的抗药性问题仍然存在,因此需要继续加大对其研究的力度,以提高治疗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