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分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合集下载

浅谈我国1994年的分税制

浅谈我国1994年的分税制

浅谈我国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在不断地演变,1980—1993年间采用了三种财政承包的财政体制。

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在规范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的方面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

这一改革显著提高了中央政府利用税收和支出政策进行宏观调控的能力。

但它也存在着不足和有待完善的方面。

一、起源和背景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基本主线是“搞活、放权”。

以财政包干为核心的财政管理体制集中反映了这段时期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分配关系。

这种包干的财政体制调动了地方各级政府发展经济的经济性,增加了中央与地方财政分配的透明度,扩大了地方财政自主权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自主权。

我国经济的空前发展和沿海地区的迅速崛起无不受惠于这种体制。

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财政包干体制的弊端日益显现,不再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其表现是:1、地方政府控制了有效税率和税基。

一是地方政府利用合法的和不合法的税收减免来调节其实际税收努力。

从名义上讲,几乎所有税种的税基和税率均由中央决定。

但在承包制下,地方政府只要完成了承包合同中规定的上缴指标,其各种减免税的行为基本上不受任何约束。

二是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渠道多元化,并有自主权。

由于预算外收入既不需与中央分享,又不受中央控制,于是地方政府通过各种收费和基金增加预算外收入。

从1978年至1991年,地方预算外收入与地方预算内收入的比例由0.66:1上升到了0.84:1。

1993年一些地区的企业要向各级地方政府缴纳上百种的税费,实际税收负担达90%以上。

2、加剧了地方保护主义。

由于按企业隶属关系来划分收入,而企业利润仍是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政府为保护所属企业多收入多上缴,必然对外封锁市场,排斥外地产品流入,阻碍本地原材料外流,妨碍全国统一市场的建立,造成人为的体制性“诸侯经济”。

3、国家财力趋于分散,中央财政收入比重下降。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及制度安排不规范,地方组织预算内收入的积极性不高,甚至“藏富于民”。

1994年财税体制改革的历史回顾与思考

1994年财税体制改革的历史回顾与思考
20 09年 4月
绵 阳师范学 院学 报
J un lo lm y a oma ies o ra fbi am g N r lUnv ri
Ap . 2 0 r ,0 9
、0 . 8 N . r1 2 o 4
第2 卷 第 4 8 期
19 94年财税体制改 革的历史 回顾 与思考
价格 、 投资等在内的一系列改革开始有条不紊地启 动和展开 , 而财税体制改革是贯穿我 国改革进程始 终 、 其他各 项改 革产生 重大影 响 、 改革 全局 具有 对 对
战略意 义 的关 键 一环 。经 过 三 十 年 的 改革 , 国 已 我
经初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并符合公 共财政运行规律 的财政税 收体制 。19 94年前 后的 财税体制改革是我国 3 0年财税改革的分水岭 , 此次
收稿 日期 :090 -6 20 -22 作者简介 : (9 2一 ) 男 , 高鹏 18 , 山东烟台人 , 首都师范大学经济管理 系硕 士研究 生。研究 方向: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财政 与宏观 调控。

5・
责任 、 进而按税种划分财权并配以相应财力。我 国 19 94年分税制改革以“ 经济性分权 ” 为内在改革逻 辑、 以工具价值为改革理性选择、 以规范的分税分级
的变化需 要 , 济领 域 包 括 财税 、 融 、 汇 、 经 金 外 国企 、

19 94年财税体制 改革 的主体 内容
( )94年 分税 制财政 体 制改革 : 顺 中央 与 一 19 理 地方 尤 其省 一级政 府的 利益 分配 关 系 19 9 2年 中 国共 产党 “ 四大 ” 十 报告 提 出“ 筹兼 统
顾国家、 集体及个人三者利益 , 理顺国家与企业、 中 央与地方的分配关系” 从而为新一轮财税体制改 , 革理出两条主线 ; 十四大” “ 报告 同时提 出了财税体 制改革 的方 向, “ 逐步 实行 税 利分 流 和分 税 即 要 制 ” 。 分税制改革 , 狭义 的理解是 中央与地方的财政 分税制度改革 , 广义的理解则是理顺 各级政府间基 于财 政分 配方 案 的利 益分 配关 系 改革 。根据 当今 世

1994年中国实行分税制改革

1994年中国实行分税制改革

1994年中国实行分税制改革,重整税收结构后,增值税和营业税并重成为流转税的两大重要税种,且这个时间段实行的是生产型增值税。

2004年7月1日期,消费型增值税在东北三省的石油化工业、装备制造业等八大行业试点征收;2007年7月1日,中部六省26个老工业基地的采掘业、电力业等八大行业也被纳入试点范围;2008年7月1日,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至内蒙古自治区东部五个盟市以及泣川地震中受灾严重的地区;2009年1月1日,消费型增值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全面取代生产型增值税。

生产型增值税不断向消费型增值税转型,消费型增值税在经济活动中的益处不断展现,反观营业税变动不大,越来越不适应当今经济的发展。

转型后的增值税能够有效消除重复征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分工,而这正是目前交通运输业在发展中所欠缺的。

并且交通运输业本身又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是制造业之后另一重要环节,涉及到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与人们的生产、生活都息息相关。

众多企业与交通运输业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原材料、产成品的运输均靠交通运输,各企业外购交通运输服务的规模不断壮大。

可以认为,国民经济中的各部分都离不开交通运输业,包括经济资源要素的开发、运输以及配置等,因此交通运输业与国民经济关联度极高。

现在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必然也对与之配套的交通运输业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促使交通运输业的不断发展。

因此,交通运输业的大发展必然是未来的趋势。

首先应在税制上,对交通运输进行改革,使其缴纳更符合实际需求的增值税,并且结构性减税,可以进一步推动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2012年1月1日,交通运输业改征增值税先在上海试点。

根据《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实施办法》,交通运输业的增值税税率11%,对交通运输辅助业(包括仓储、港口、机场等)以6%征收增值税。

目前试点范围已经逐渐至北京、天津、浙江、安徽、福建、湖北、广东8省市,并且有望在两年内推广至全国。

简述分税制的主要内容

简述分税制的主要内容

分税制的主要内容一、概述分税制是指中央和地方政府按照一定比例分享税收收入的财政制度。

在中国,分税制是一个重要的财政体制改革,于1994年开始试点,并于1995年全面推行。

该制度的实施,有助于促进政府层级间的财政权责划分,平衡中央与地方的财力关系,增加地方财政收入,提高地方政府的财政自主权。

二、主要内容1.税种分级分税制的核心在于将税种进行分类,并按照中央和地方财政之间的责任划分进行收入共享。

根据现行的分税制政策,主要的税种划分如下:•中央税种:包括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

•地方税种:包括城市维护建设税、土地增值税、房产税、车船使用税等。

2.税收共享比例中央和地方政府按照一定的比例分享税收收入。

根据现行的分税制政策,中央政府收入中的80%用于中央预算,20%用于地方预算。

地方政府收入中,80%来自中央转移支付,20%来自地方自主收入。

3.税收征收和管理中央和地方政府分别负责税收的征收和管理。

中央税务机关负责征管中央税种,地方税务机关负责征管地方税种。

税务机关依法对纳税人进行税收征收与管理,并加强对纳税人的税收政策解释和宣传。

4.财力补偿和转移支付分税制的实施,为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财力平衡提供了机制。

根据分税制政策规定,地方财力不足的地方政府可以向中央政府申请财力补偿。

同时,中央政府也进行转移支付,将部分税收收入用于支持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

三、分税制的意义1.平衡中央与地方财力关系分税制的实施,有助于平衡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财力关系。

通过合理地划分税种和分享税收收入,使得中央和地方政府在财力上能够相对平衡,避免出现中央财力过于强大或地方财力极度不足的情况。

2.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分税制可以增加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提高地方政府的财政自主权。

地方政府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责任方,可以通过扩大地方税种的征收范围和提高税率,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用于支持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

3.促进经济发展和资源配置分税制的实施,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和资源配置。

1994年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1994年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1994年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1)按照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各自的事权,确定各级财政的支出范围。

(2)依据财权事权相统一的原则,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收入。

按税种划分中央和地方收入,分为中央固定收入、地方固定收入和中央与地方共享收入。

将维护国家权益、实施宏观调控所必需的税种划分为中央税;将同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的主要税种划分为中央与地方共享税;将适合地方征管的税种划分为地方税。

中央固定收入:关税,海关代征的增值税和消费税,消费税,中央企业所得税,非银行金融企业所得税,铁道、各银行总行、保险总公司等部门集中缴纳的收入(营业税、所得税、利润和城市维护建设税)、中央企业上缴利润等收入。

地方固定收入:营业税(不含属于中央营业税的部分)、地方企业所得税、地方企业上缴利润,个人所得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城市维护建设税(不含铁道、各银行总行、保险总公司等部门集中缴纳的部分)、房产税、车船税、印花税、屠宰税、农牧业税、耕地占用税、契税、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入。

中央和地方共享收入:增值税、资源税、证券交易印花税。

增值税(不含进口环节由海关代征的部分):中央75%;地方25%。

资源税:海洋石油资源税归中央,其余资源税归地方。

证券交易印花税:各50%。

(3)按统一比例确定中央财政对地方税收返还数额。

以1993年为基期年核定。

1993年中央净上划收入全额返还地方。

1994年以后,税收返还额在1993年基数上逐年递增,递增率按本地区增值税和消费税增长率的1:0.3系数确定。

1994年后上划中央的收入如果达不到1993年基数,相应扣减税收返还额。

(4)妥善处理原体制中央补助、地方上解以及有关结算事项。

(5)确立了新的预算编制和资金调度规则。

【例题1·单选题】依据分税制预算管理体制的要求,按税种划分中央和地方的收入,其原则是()。

A.事权和财权相结合B.事权和收入相结合C.分级管理D.一级政府一级预算[答疑编号911130201:针对该题提问]【答案】A【例题2·单选题】我国目前的分税制中增值税在中央和地方间的划分比例是()A.80:20B.75:25C.70:30D.60:40[答疑编号911130202:针对该题提问]【答案】B。

1994分税制改革具体内容

1994分税制改革具体内容

1994分税制改革具体内容
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是中国政府为了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增强地方政府财政自主权而进行的一项重大改革。

该改革旨在解决当时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财政权力分配不平衡的问题,为实现中央与地方事权和财权相匹配的体制改革奠定基础。

具体来说,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涉及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财政收入划分:分税制改革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税收收入划分方式进行了调整。

通过取消原来的覆盖全国范围的税种和地方附加税,实行中央与地方分税划账,将税收收入划分为中央和地方两个部分,并明确了各自应负责的税种。

2. 税种划定:分税制改革对税种进行了明确划定,中央政府负责征收和管理的税种主要包括增值税、消费税等,而地方政府则负责征收和管理的税种主要包括企业所得税中的部分、个人所得税、房地产税、城市维护建设税等。

这种税种划分确保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税收收入上的相对平衡。

3. 划账和分成机制:分税制改革采用统一划账和分成机制,即中央政府将符合划归地方的税收收入按照一定比例返还给地方政府。

这种机制保证了地方政府有一定的经济收入来源,增强了地方政府的财政自主权。

4. 经济特区和沿海地区税收优惠政策:为了推动经济特区和沿海地区的发展,分税制改革还引入了税收优惠政策。

通过给予经济特区和沿海地区更多的税收自主权和减免税费的政策支持,鼓励当地吸引外资、扩大经济规模和提高竞争力。

总的来说,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在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上实现了一定的平衡,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地方政府的财政自主权。

这项改革为中国后续的财税体制改革奠定了基础,并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994年分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1994年分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1994年分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1994年,中国进行了一次重大的税制改革,这次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推动经济发展,促进财政收入的增长,提高税收体系的有效性和公平性。

以下是1994年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首先,1994年税制改革取消了过去存在的两种税制,即商品流转税和工业品流转税,并引入了营业税。

营业税是根据企业的营业收入征收的一种间接税,主要针对工商企业。

这种改革使税收变得更加简单、直接,减少了税制中的复杂性和不透明性。

其次,改革还对所得税制进行了调整。

过去的所得税制主要侧重于对企业的所得征税,而改革后的所得税制改为对企业、个人和家庭的全面所得征税。

此举旨在扩大纳税基础,增加税收收入,提高税制的公平性和有效性。

另外,改革还调整了消费税制。

消费税是对特定商品或服务的消费征收的一种间接税。

在1994年税制改革中,对消费税征收对象进行了精简和明确,同时对消费税税率进行了适度调整。

这样的调整有助于提高税收收入,同时也有助于引导消费结构的优化。

此外,税收优惠政策也是1994年税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重大投资项目可以享受税收优惠,以吸引更多的投资者。

此举有助于促进经济发展和推动投资活动,增加财政收入。

此外,税收管理体制改革也是1994年税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改革中建立了现代税收管理制度和税收信息管理系统,提高了税收征管效率,加强了税收征管能力,减少了税收逃漏和侥幸心理。

此外,还对税收的征收、管理、调查、查处等方面进行了严格规范,增加了税收违法行为的成本和风险。

最后,税收改革对农村地区的特殊税收政策也进行了调整。

改革中取消了农业税,并逐步引入了农村土地使用税。

这样的调整有助于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总的来说,1994年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取消商品流转税和工业品流转税,引入了营业税;调整所得税制,对企业、个人和家庭的全面所得进行征税;调整消费税制,精简和明确征税对象,并调整税率;推出税收优惠政策,吸引更多投资;改革税收管理体制,建立现代化的税收管理制度和信息系统;调整农村地区的税收政策,取消农业税并逐步引入农村土地使用税。

1994年分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一)

1994年分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一)

1994年分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一)1994年分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背景在1994年之前,我国的税制是统一征税制度,所有的税收都由中央政府征收管理。

然而,由于地区的经济差异和发展需求不同,这一税制已经不适应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的经济发展。

因此,在1994年,中国实施了一项分税制改革。

一、税种划分1.中央税种–增值税–关税–所得税–资源税–企业所得税2.地方税种–地方各项基金收入–土地使用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印花税–耕地占用税二、财政职责划分1.中央财政职责–国防支出–外交支出–中央政府机关人员工资福利2.地方财政职责–地方经济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地方政府机关人员工资福利三、税收收入分配1.中央税收收入–中央用于国防、外交和中央政府开支2.地方税收收入–地方用于地方经济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和地方政府开支四、改革意义1.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分税制改革使得地方政府能够更加自主地使用税收收入来推动经济发展,满足地方需求。

2.加强财政分权:通过税收职责的划分,加强了中央和地方的财政分权,提升了地方政府的财政自主权。

3.优化资源配置:通过分税制改革,税收收入能够更加直接地用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优化了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效率。

综上所述,1994年分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税种划分、财政职责划分和税收收入分配。

这一改革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加强财政分权和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

这一改革使得我国税制更加适应了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发展需求,并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1994年分税制的架构

1994年分税制的架构

1994年分税制的架构1994年是中国税制改革的重要节点,标志着中国税收体系的重大变革和发展。

该年,中国政府对税收制度进行了全面地改革和调整,形成了相对稳定和完善的税制架构。

本文将介绍1994年中国税制改革的架构,包括税种和税率的调整、税制安排的变化以及税收管理的优化等方面。

首先,1994年的税制改革使得中国的税种和税率得到了较大程度的调整和优化。

在税种方面,根据国民经济的发展需求和税收征管的实际情况,政府将原有的营业税、所得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多项税种进行了合并和调整。

例如,营业税主要针对商品的生产和销售环节,包括消费税、增值税等;所得税主要针对企业和个人的收入,包括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

通过合并和调整税种,不仅减少了税负的重复和叠加,还增强了税收征管的效率和便利性。

在税率方面,1994年的税制改革也进行了较大程度的调整和改革。

政府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的要求,适时调整了不同税种的税率水平,使得税收负担更加合理和均衡。

例如,增值税的税率从20%下调到17%,个人所得税的税率由原来的14级降低到5级,并对低收入人群进行了减免和优惠政策。

这些调整和改革不仅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加稳定和适宜的环境,也为广大人民群众减轻了税收负担,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其次,1994年的税制改革还进行了税制安排的变化和优化。

一方面,政府进一步完善了税收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了税收管理的法治化和科学化。

例如,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管法》等法律法规,明确了税务机关的职责和权力,并规定了纳税人的权益和义务。

另一方面,政府推行了电子税务的改革,实现了税务管理的信息化和智能化。

通过建立税务信息管理系统,加强了税收数据的采集和分析,提高了税收征管的效率和准确性。

这些税制安排的变化和优化,增强了税收管理的规范性和透明度,有利于提高税收的征管质量和水平。

最后,1994年的税制改革还加强了税收管理的优化和改进。

政府推行了税收管理体制的改革,明确了税收征管的职责和权利,并优化了税收征管的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

分税制改革的内容

分税制改革的内容

分税制改革的内容分税制改革的内容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分税制改革也逐步深化。

分税制改革是指将国家和地方政府的税收收入分别归属于中央和地方两个层面,以实现财政权力的分权和责任的明确。

下面将从四个方面详细介绍分税制改革的内容。

一、历史背景1988年,我国开始实行了新的财政体制,即“中央统收、地方自负”财政体制。

这种财政体制下,所有税收都由中央政府统一征收,并由中央政府进行管理和支配。

但是,这种财政体制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地方政府缺乏自主权、财力不足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1994年开始实施分税制改革。

二、改革内容1. 税种划分:根据宪法规定,我国将税种划分为中央和地方两个层面。

其中,中央层面包括消费税、企业所得税、关税等;地方层面包括土地增值税、城市维护建设税等。

2. 费用划分:除了对各级政府的税收收入进行划分外,分税制改革还将各级政府的非税收入进行了划分。

其中,中央层面包括国有资产经营收入、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等;地方层面包括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教育事业发展基金等。

3. 政府职责:分税制改革还明确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职责。

其中,中央政府主要负责宏观调控、国防和外交等方面;地方政府则主要负责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和环境保护等方面。

4. 财力保障:为了保障地方政府的财力,分税制改革还规定了一系列的转移支付机制。

其中,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提供了一定比例的财政转移支付,并且根据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状况等因素进行差别化调整。

三、改革效果1. 地方财力增强:由于分税制改革将大部分税收归属于地方政府,因此大大增强了地方政府的财力。

这使得地方政府能够更好地开展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工作。

2. 政府职责明确:分税制改革明确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职责,使得政府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更加专注和高效。

3. 转移支付机制:分税制改革规定了一系列的转移支付机制,使得财政资源能够更加公平地分配。

这也有助于缩小地区之间的财政差距,促进经济发展的均衡。

介绍分税改革书籍

介绍分税改革书籍

介绍分税改革书籍
摘要:
1.分税改革的背景和意义
2.分税改革的主要内容
3.分税改革的实施过程和影响
4.分税改革的书籍介绍
正文:
一、分税改革的背景和意义
分税改革,作为我国财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调整中央和地方的财政收入分配关系,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进而促进社会公平和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自1994 年开始实施的分税制改革,标志着我国财税体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二、分税改革的主要内容
分税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明确中央和地方的税收管理权限,实行中央和地方分税制;二是调整税收分配比例,使中央和地方的财政收入分配更加合理;三是完善地方税收体系,增强地方财政自主权。

三、分税改革的实施过程和影响
分税改革实施以来,我国财政收入分配关系得到了明显改善,中央和地方的财政收入分配比例逐渐趋于合理,地方财政自主权得到增强,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财政保障。

然而,分税改革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如地方财政压力较大、税收分配比例调整不够灵活等。

四、分税改革的书籍介绍
对于想要深入了解分税改革的读者来说,以下几本书籍值得一读:
1.《中国分税制改革研究》:本书详细阐述了分税制改革的背景、理论依据、具体措施和实施效果,对分税制改革的全过程进行了深入剖析。

2.《分税制改革与地方财政自主权》:本书从地方财政自主权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分税制改革对地方财政的影响,以及如何在分税制改革中加强地方财政自主权。

3.《分税制改革与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书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了分税制改革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提出了改进分税制改革的建议。

1994年分税制的架构

1994年分税制的架构

1994年分税制的架构
1994 年分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划分中央与地方的财政支出范围:明确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支出责任,中央主要负责国家安全、外交、中央国家机关运转所需经费等,
地方主要负责本地区政权机关运转所需支出以及本地区经济、社会事
业发展所需支出。

2. 划分中央与地方的收入范围:将税收划分为中央税、地方税和中央
与地方共享税。

中央税包括关税、消费税等,地方税包括营业税、城
镇土地使用税等,中央与地方共享税包括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

3. 建立中央对地方的税收返还制度:为了保证地方既得利益,中央对
地方上划的收入按一定比例返还地方。

4. 分设中央与地方两套税务机构:中央税务机构负责征收中央税和中
央与地方共享税,地方税务机构负责征收地方税。

1994 年分税制改革的实施,标志着中国财政管理体制由过去的“包干制”向分税制转变,初步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财政体制框架,对于加强中央宏观调控能力、调动地方积极性、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分税制

分税制

摘要1994 年实行的分税制改革,在理顺中央与地方政府间财政关系,提高中央财政收入在财政总收入中的比重方面成效显著,基本解决了当时出现的财政困难,增强了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力。

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运行十余年来,随着我国宏观经济条件及政治环境的变化,逐渐暴露出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中央与地方财权事权不匹配,由此导致基层政府出现严重的财政困难,基层财政是我国财政体系的基础,其运转状况直接关系到基层政权的巩固乃至整个社会的稳定,而解决这一问题最根本的方法就是要健全我国的财政管理体制,继续改革和完善我国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

国外分税制的实践对我国分税制改革的实践有很好的借鉴意义,美日两国虽然分权类型有所差异,但是却都遵循了一些普遍性的原则,比如合理划分事权,各级政府拥有独立的税种等,在处理政府财政关系上成效显著,这对我们进一步完善分税制以解决基层财政困难方面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文章首先阐述了分税制的概念及其实质,并且介绍了美日两国分税制实施情况,虽然两国分权类型不同,但是在处理政府财政关系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两国的实践经验对如何完善我国的分税制改革有及其重要的借鉴意义。

其次本文介绍了1994 年分税制改革的具体内容,并且利用相关数据分析说明我国现行分税制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由此导致的基层财政困难对地方乃至全国都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最后文章分析了我国中央与地方财权事权不匹配的原因,借鉴国际经验并且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试图从财权事权匹配角度对如何完善我国的分税制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分税制;事权;财权;匹配第一章引言- 1 -第一章引言第一节选题背景及意义一、选题背景1994 年建立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整体框架有其进步性,但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其中一个主要的表现是财力与事权不匹配,由此导致基层财政困难等一系列问题,要完善我国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必须使中央与地方政府财力与事权相适应。

中国1994年的税制改革

中国1994年的税制改革

中国1994年的税制改革1994年,中国对在第二步利改税基础上形成的税制实施全面改革。

这次税制改革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背景下,参照国际惯例进行的。

因此,这次改革的意义无论是从它所涉及的范围还是从变革的深刻性上来说,都超过前两步利改税。

可以说,1994年的税制改革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税收改革过程中的重要转折点,是中国税制建设上新的里程碑。

一、1994年税制改革的背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似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体制不仅要求国家在税收上为企业提供公平的纳税条件,同时也要求政府不能直接干预企业生产和经营。

作为一种经济杠杆,税收的统一性、权威性、普遍性、针对性、灵活性等诸多特点是其他经济杠杆所不能代替的。

因此,建立和发展市场经济需要对传统税制作出相应改革。

具体来说,其必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建立市场经济的需要市场经济要求统一税法、公平税负、简化税制、合理分权、发挥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没,规范分配格局。

原税制内外不一致,造成税负不平;税制过于繁杂,不便于征管;中央与地方的收入分配不合理,不便于理顺分配关系,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因此必须进行改革。

加强宏观调控的需要宏观调控是国家为了保证国民经济快速、协调、健康地发展,采取经济的、法律的乃至行政的手段,对经济运行施加影响,适当干预,这是当代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采用的作法。

当前,在中国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和矛盾,必须加强宏观调控,而税收是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因此,建立一套新的、完善而健全的税收制度,对于解决当前的问题和长远规划都是十分必要的。

(三)整个经济体制配套改革的需要经济体制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正在进行的财税体制金融制度、外贸制度、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等项改革之间的关系是互为条件、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

税制改革是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税制改革搞好了,可以为深化其他改革创造有利条件。

同样,税制改革与完善,也离不开其他方面的改革的深化。

分税制

分税制

我国分税制概况1994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中央的“全面推进、重点突破”的战略部署指导下进入新阶段,财税体制改革充当改革的先锋,根据事权与财权相结合的原则,将税种统一划分为中央税、地方税、中央与地方共享税,建起了中央和地方两套税收管理制度,并分设中央与地方两套税收机构分别征管;在核定地方收支数额的基础上,实行了中央财政对地方财政的税收返还和转转移支付制度等。

成功地实现了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税种、税权、税管的划分,实行了财政“分灶吃饭”。

(一)我国分税制的内容我国分税制按照征收管理权和税款支配权标准划分,凡征收管理权、税款所有权划归中央财政的税种,属于中央税;凡征收管理权、税款所有权划归地方财政固定收入的税种,属于地方税;凡征收管理权、税款所有权由中央和地方按一定方式分享的税种,属于共享税。

(二)我国分税制的特点我国目前的分税制具有以下三个主要特点:第一,按照税源大小划分税权,税源分散、收入零星、涉及面广的税种一般划归地方税,税源大而集中的税种一般划为中央税。

一般来说,不可能把大税种划为地方税。

但由于地方税不仅对法人(公司、企业)征收,而且更多的是对个人征收,所以,税源分散在千千万万个纳税人手中;又由于地方税征收范围面小,税源不厚,所以收入零星;由于地方税税种小而多,所以涉及面广,几乎涉及到所有单位和个人。

第二,部分税种的征收管理权归地方。

地方政府对地方税可以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决定开征、停征、减征税、免税,确定税率和征收范围,这是地方税的主要特点。

由于赋予地方以较大的机动权限,从而既能合理照顾地方利益,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同时,不致于影响全国性的商品流通和市场物价。

因为地方税一般均属于对财产(不动产)、对行为和部分所得以及不涉及全面性商品流通的经济交易课征,所以,即使各地执行不一致,也不影响全局。

第三,税款收入归地方。

在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力完全集中于中央或过多地分散于地方,都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1994年分税制改革

1994年分税制改革
3.改革原有的税收征管制度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在对工商税制改革的同时,必须对税收征管制度进行改革,建立科学、严密的税收征管体系,以保证税法的贯彻实施,建立正常的税收秩序。1994年后的税收征管制度主要有以下内容:
(1)普遍建立纳税申报制度。意在形成纳税人自我约束机制,促进全民增强纳税意识。纳税申报制度建立后,对不按期申报和不据实申报的,要依法处理。
地方财政主要承担本地区政权机关运转所需支出以及本地区经济、事业发展所需支出。具体包括:地方统筹的基本建设投资,地方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新产品试制经费,支农支出,堀市维护和建设经费,地方文化、教育、卫生等各项事业和行政管理费,公检法支出,部分武警经费、民兵事业费、价格补贴支出及其他支出。
根据中央和地方的事权划分,将维护国家权益、实施宏观调控所需的税种划为中央税;将同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的主要税种划为中央与地方共享税;将适应地方征管的税种划为地方税并充实地方税税种,增加地方收入。具体划分如下。
所谓分税制改革就是按中央与地方的事权,合理确定各级财政的支出范围;根据事权与财权相结合的原则,将税种统一划分为中央税、地方税和中央地方共享税,并建立中央税收和地方税收体系,分设中央与地方两套税务机构分别征管:科学核定地方收支数额,逐步实行比较规范的中央财政对地方财政的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制度;建立和健全分级预算制度,硬化各级预算约束。
联网的监控下,现金交易减少了,政府便可以通过账户对纳税人的税源实行有效控制;其次,采用源泉扣缴和纳税人自行申报相结合的征管方式,代扣代缴义务人向个人支付所得时必须同时向税务机关申报,对扣缴义务人不按规定扣缴和申报缴纳税款以及不按规定报送有关信息资料的,要规定明确的法律责任和相应的惩处办法。
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的改革已经拉开了帷幕,我们必须以这次税制改革为契机,制定出一套适合我国国情、适合市场经济需要的个人所得税体系,真正发挥个人所得税在我国税收中的重要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94年分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1994年分税制改革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一步,是为了
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加强地方财政收入能力。

该次改革的主要内容如下:
1. 政权下放和权力下放:分税制改革取消了中央政府对地方收入的大部分调控权。

地方政府可以自主决定税收政策,并不需要上交所有财政收入给中央政府。

这使得地方政府具备更大的财政自主权,可以更好地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

2. 资源税划归地方:分税制改革将原本属于中央政府征收的资源税划归地方政府征收和使用。

这意味着地方政府可以自主决定资源税的税率,并将收入用于地方经济建设。

这使得资源丰富的地方能够更好地利用资源优势,并增加地方财政收入。

3. 增加税种:在分税制改革中,增加了一些新的税种,如契税和土地增值税。

这些税种的增加使得地方政府有更多的税收来源,也增加了地方财政收入。

4. 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财政分摊比例:分税制改革重新规定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政分摊比例。

中央政府将减少对地方的财政拨款,而地方政府需要加大自主财政收入的努力。

这使得地方政府更加注重财政自主和自立。

5. 财政转移支付机制改革:分税制改革还改革了财政转移支付机制。

原来的转移支付制度是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财政拨款,而新的转移支付机制更加注重市场规则和竞争机制,注重地方
政府财政自负盈亏能力的提高。

这使得地方政府更加注重财政收支平衡,有效地利用财政资源。

6. 对不同区域的差别待遇:分税制改革充分考虑了中国不同地区的发展差异。

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能力,对不同地区给予不同的财政政策支持。

这使得资源相对贫乏的地区能够得到更多的财政支持,促进了地区间的经济平衡。

总的来说,1994年分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政权下放和权力下放,资源税划归地方,增加税种,调整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财政分摊比例,改革财政转移支付机制,以及给予不同地区差别待遇。

这一系列改革措施提升了地方财政自主能力,强化了地方政府的财政职责和管理能力,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增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