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归纳:课程概述

合集下载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汇总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汇总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汇总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是从事中学教育工作必备的知识和技能体系。

以下是对这一领域重要考点的全面汇总。

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1、教育的本质与功能理解教育的本质,即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明确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如促进个体的个性化与社会化,推动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2、教育与社会发展掌握教育与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文化等社会因素的相互关系。

例如,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规模和速度、教育结构的变化等;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领导权和受教育权等。

3、教育与人的发展认识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包括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

理解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如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主观能动性,并能分析它们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

4、教育目的明确教育目的的概念和层次结构,如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

了解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5、教育制度掌握教育制度的概念和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

熟悉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包括壬寅学制、癸卯学制、壬子癸丑学制和壬戌学制等。

二、中学课程1、课程概述理解课程的概念和类型,如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等。

了解课程理论流派,如学科中心课程论、活动中心课程论和社会中心课程论。

2、课程目标与内容明确课程目标的制定依据和取向。

掌握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如直线式、螺旋式和纵向组织、横向组织等。

3、课程实施与评价了解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和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

熟悉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如目标评价模式、目的游离评价模式和CIPP 评价模式。

三、中学教学1、教学概述理解教学的概念和意义。

掌握教学的任务,如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品德等。

2、教学过程认识教学过程的本质和基本规律,如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等。

了解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包括激发学习动机、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和检查知识。

2023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梳理

2023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梳理

2023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梳理其中一门学科。

1.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发展水平对课程开发的影响3.学科特征影响课程的编制◆考点5:课程目标的内涵广义上的课程目标:即教育意图=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的+教学目标。

狭义上的课程目标:主要指教育目标=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的+教学目标。

◆考点6:课程目标的特征:整体性、阶段性、持续性、层次性、递进性、时间性。

◆考点7:课程内容(一)课程计划,指向学校课程计划的组成:课程设置(首要问题)、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及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二)课程标准,指向学科、课程内容及实施建1.课程标准的结构:前言、课程目标(核心部分)议。

(三)教材,指向教师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

教材的编写:(1)直线式教科书结构:均不重复的编排形式。

(2)螺旋式教科书结构:重复出现三者关系:课程计划是制定课程标准的依据;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考点8:课程评价1.目标评价模式,泰勒【以目标为中心】2.目的游离评价模式,斯克里文(美)(1)主张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上来。

(2)主张评价除了要关注预期的结果之外,还应关注非预期的结果。

(3)评价的指向不应该只是课程计划满足目标的程度,而且更应该考虑课程计划满足实际需要的程度。

3.CIPP评价模式4.CES评价模式◆考点9:基础教育课程“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2.核心理念:教育以人为本,即:第三章中学教学专题八教学◆考点1:教学的内涵1.教学的含义教学是指在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地位: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

2.教学与教育的关系,部分与整体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3.教学与智育的关系智育不仅可通过教学实现;教学是智育的途径之一、◆考点2:形势教育与实质教育1.形势教育(17世纪),代表人物:洛克、裴斯泰洛齐主张:发展学生的智力;理论基础:官能心理学2.实质教育(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代表人物:赫尔巴特、斯宾塞主张:传授对生活有用的知识;理论基础:联想主义心理学◆考点3: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任务,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首要任务)。

教师资格证考试知识点整理-中学教育-中学课程

教师资格证考试知识点整理-中学教育-中学课程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整理专题二中学课程第一节课程概述◆考点1 课程的概念广义的课程: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进程的总和。

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

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考点2 课程的分类◆考点3 课程的理论流派◆考点4 制约课程开发的因素1.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发展水平对课程开发的影响3.学科特征影响课程的编制第二节课程组织◆考点5 课程目标的内涵课程目标是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

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内容和课程方法的基础。

◆考点6 课程目标的特征整体性、阶段性、持续性、层次性、递进性、时间性。

◆考点7 课程内容课程内容=课程的文本,主要表现为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一)课程计划1.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2.课程计划的组成:(2012简答)(1)课程设置(首要问题);(2)学科顺序;(3)课时分配及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3.课程计划的作用:指导和规划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制定课程标准的依据。

(二)课程标准1.课程标准: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订的有关某门学科内容及其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

2.课程标准的结构:(1)前言;(课程性质及地位、基本理念、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等)(2)课程目标(核心部分);分为总目标和阶段目标(3)课程内容;(4)实施建议。

(教材编写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3.课程标准的作用:是教材编写、教学活动、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对教师工作有直接指导意义。

(三)教材1.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

2.教科书的作用:(1)是学生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2)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3)根据教学计划对本学科的要求,分析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范围、和教学任务。

中学教资《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考知识点总结

中学教资《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考知识点总结

中学教资《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考知识点总结中学教资考试中,涉及的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教育学基本理论与教育思想1.教育的概念、特征及其本质2.教育的任务和原则3.教育目标的设定和实现4.教育观的历史演变和主要流派5.教育思想及其对教育实践的指导意义二、心理学基本理论与教育实践1.心理学的定义、目的及其与教育学的关系2.儿童与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及其发展规律3.学习理论与学习方法4.教育与智力、情感、性格、态度等方面的关系三、教育的教学原理与方法1.教学原则(启发式、情境性教学原则等)2.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法(讲授、示范、讨论、探究等)3.教学手段的选择与运用(讲义、多媒体、教学游戏等)4.评价与反馈的方法和标准四、教育评价与教育管理1.教育评价的目的和原则2.教育评价的方法(测试评价、综合评价等)3.学校教育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4.权威、民主与共识型决策5.班级、学校和地方教育管理五、教育法律法规与教育伦理1.中小学教育法律法规(教育法、教师法等)2.学生权益保护与教育家伦理3.教师职业道德与师德建设4.教育公平与教育的市场化六、教育与社会发展1.教育与社会关系的历史发展2.当代中国教育与社会的关系3.教育的国际比较与全球化教育七、教育学科基本知识1.学科学科思想史、学科建设和学科教学等基本概念2.学科教材的编写与使用3.学科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等规范文件八、教育教学技术与教育信息化1.教育教学技术的基本概念与分类2.多媒体教育教学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3.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理论与技术以上是中学教资《教育知识与能力》可能涉及的一些知识点。

考生需要系统学习和掌握这些知识点,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及教育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的培养。

同时,还需要广泛阅读教育相关书籍和学术文章,及时了解教育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动态。

2021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初中高中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完整版知识点考点总结归纳(全套)

2021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初中高中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完整版知识点考点总结归纳(全套)

教师资格证-中学科目二《教育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班目录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与基本原理目录教育的产生与发展高频1:教育的属性及功能教育的属性高频2:教育的发展历程近代社会的教育近现代教育萌芽于“文艺复兴”时期,包括资本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

近代教育的特点:(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2)初等义务教育(最早源于德国)的普遍实施;(3)教育的世俗化:脱离宗教;(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5)双轨制出现,较为系统的近代学校教育制度。

(学术教育、职业教育双轨)高频3:著名教育家与思想(一)萌芽阶段中国的教育思想(常考点)(1)孔子学说核心:仁和礼(2)教育对象:有教无类(3)教育内容:诗书礼乐易春秋;道德教育为重;重人事与文事,轻科技与生产劳动。

(4)教育方法与原则:①启发诱导的原则:举一反三;②学思行结合,学以致用;③因材施教:了解学生,承认个体差异。

④温故知新。

教育学的萌芽阶段(1)孟子,亚圣地位;(2)性善论,教育就是扩充善性,明人伦。

(3)提倡:仁义礼智,舍生取义。

(4)大丈夫人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持志养气“善养浩然之气”动心忍性: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反求诸己:君子求诸己、厚责于己知耻改过:“人不可以无耻”(1)荀子,三任稷下学宫祭酒(2)性恶论,教育就是化性起伪——(变化先天的本性,兴起后天的人为)(3)重视道德的同时,重视政法制度。

(1)墨子,墨家代表人物(2)兼爱:不分等级,爱所有人;非攻:反对侵略战争,维护人类和平。

(3)科学技术教育和训练思维能力,突破儒家六艺;(4)对于知识的理解:知识来源于“亲知”“闻知”“说知”。

——说知最重:推理和思考获得知识《学记》(1)《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的第一部教育专著;(2)教育作用: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军民,教学为先;(3)体现的原则:教学相长(教与学相互影响)尊师重道藏息相辅(课内外学习)豫时孙摩(循序渐进学习)启发诱导长善救失(长处弥补短处)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学习循序渐进,不超越次第)西方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1.古希腊三贤萌芽阶段西方的教育思想2.昆体良西方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雄辩术原理》。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整理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整理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整理一、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的概述1.1 中学教育的重要性中学教育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它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锻炼意志品质、塑造人格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阶段,学生的知识体系逐渐完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为将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中学教育,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1.2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的关系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是相辅相成的。

知识是能力的基石,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学生很难在其他方面取得突破。

而能力则是知识运用的表现,只有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才能真正体现其价值。

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体系,也要关注他们的实践能力。

二、中学教育知识的重点整理2.1 语文知识语文知识是中学教育的基础,包括汉字、词语、句子、篇章等方面的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让他们能够熟练地运用语言进行表达和沟通。

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让他们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2 数学知识数学知识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让他们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还要关注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他们在解题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3 英语知识英语知识是现代社会必备的交流工具,对于学生的个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让他们能够在国际舞台上自信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还要关注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让他们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背景,拓宽国际视野。

三、中学教育能力的重点整理3.1 学习能力学习能力是学生终身受益的技能。

在中学阶段,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让他们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究、勇于创新。

还要关注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让他们学会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共同完成任务。

3.2 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生应对未来挑战的关键。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中学课程概述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中学课程概述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中学课程概述第一节课程概述一、课程的概念“课程”指课业及其进程。

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

二、课程的类型(一)分科课程、综合课程与活动课程从课程的组织方式来划分,课程可分为分科课程、综合课程与活动课程。

分科课程又叫做学科课程,是一种单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它强调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强调一门学科的逻辑体系的完整性,其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逻辑严密和条理清晰的文化知识。

综合课程是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门以上学科领域而构成的一门学科。

它由怀特海率先提出,强调学科之间的关联性、统一性和内在联系,其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相关学科的整合,促进学生认识的整体性发展并把握解决问题的全面的视野与方法。

活动课程,又称儿童中心课程、经验课程,是为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活动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活动课程的代表是杜威。

(二)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从对学生的学习要求的角度来划分,课程可分为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必修课程是指国家、地方或学校规定,学生必须学习的公共课程,是为了保证所有学生的基础学习而开发的课程。

其主导价值在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共性,体现对学生基本的要求。

选修课程是指依据不同学生的特点与发展方向,容许个人选择的课程,是为了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而开发的课程。

其主导价值在于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良好个性。

(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来区分,可将课程划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国家课程是根据所有公民基本素质发展的一般要求设计的,它反映了国家教育的基本标准,体现了国家对各个地方、社区的中小学教育的共同要求。

国家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体现国家的教育意志,确保所有国民的共同基本素质。

它对政治方向的把握、教育方针的贯彻、培养目标的落实,起着决定性作用。

地方课程是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以国家课程标准为基础,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课程观念的指导下。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课程概述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课程概述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课程概述一、课程的概念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所教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方案的教育活动。

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二、课程的类型(一)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根据课程内容所固有的属性,可以将课程分为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两种类型。

1.学科课程学科课程是指以文化知识(科学、道德、艺术)为根底,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的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的课程类型。

它是最古老、使用范围最广的课程类型。

其主导价值在于传承人类文明,强调使学生掌握、传递和开展人类积累下来的文化遗产。

2.经验课程经验课程亦称“活动课程〞,是指围绕着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以活动为组织方式的课程形态,即以学生的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经验课程以开发与培育主体内在的、内发的价值为目标,旨在培养具有丰富个性的主体。

学生的兴趣、动机、经验是经验课程的根本内容。

其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关于现实世界的直接经验和真切感受。

(二)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根据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可以将课程分为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两种类型。

1.分科课程分科课程是一种单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它强调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强调学科逻辑体系的完整性。

其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体系严密、逻辑清晰的学科知识。

2.综合课程综合课程是指将源于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的课程内容以一定的方式与一个主题、问题或源于真实世界的情境联系起来的课程。

其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掌握综合性知识并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根据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的主体不同,可以将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三种类型。

1.国家课程国家课程是指由国家统一组织开发并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的课程。

它具有统一规定性和强制性的特征,其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表达国家的教育意志。

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总结

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总结

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总结一、知识概述《教育知识与能力》①基本定义:这门课程是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的重要科目,涵盖教育相关的各种知识,像教育理论、学生发展、教学等多个方面,就是让准教师们知道怎么教育学生,了解教育的来龙去脉。

②重要程度:在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里那可是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如果这科过不了,就拿不到资格证。

它能让老师掌握教育的底层逻辑,以便在以后的教学工作里做到心中有数。

③前置知识:需要有点教育学常识,比如知道教育是什么,对各个学习阶段大概也得有点认识。

按我的经验,如果平时就关注教育方面的新闻或者自己有点当小老师的经验就更好办了。

④应用价值:实际教学当中就有用处啊。

比如说能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教学方案,知道怎么处理学生在学习和生活里出现的问题,就像一个导航仪,把老师的教学活动指引得妥妥当当。

二、知识体系①知识图谱:整个知识体系像一个拼图,教育基础知识是底盘,学生指导、班级管理是重要板块,教学知识像是镶嵌在中间的明珠,把它们串起来形成完整的图画。

②关联知识:和心理学知识联系密切,毕竟要了解学生的心理才能更好地教育嘛。

还和教育法律法规有联系,要合法地进行教学啊。

③重难点分析:- 掌握难度:难点在于很多理论理解起来有些抽象,像教育心理学里的各种学习理论。

这些理论概念多,关系复杂。

- 关键点:重点是能够把理论应用到实际的教学案例中,理解透如何教好学生才是最主要的。

④考点分析:- 在考试中的重要性:这科成绩在整个教师资格证考试里占很大比例,可谓是决定命运的一科。

- 考查方式:有选择题、简答题、辨析题、材料分析题等。

三、详细讲解【理论概念类】《教育目的》①概念辨析:教育目的就是我们教育到底想达到什么结果,是想把学生培养成有知识的人,还是有道德的人还是其他的,这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打个比方,就像我们建房子之前就想好要建一个什么样的房子。

②特征分析:- 主观性:不同的人、社会发展阶段、民族啥的都会对教育目的有不同看法。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解读:课程内容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解读:课程内容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解读:课程内容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主要表现为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

一、课程计划
1.课程计划的概念
课程计划,又称教学计划。

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2.课程计划的组成
课程计划的内容主要包括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及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课程设置就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任务、培养目标和修业年限来确定学校的学科和课程。

这是制定课程计划的首要问题。

二、课程标准
1.课程标准的概念
课程标准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某门学科的内容及其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

2.课程标准的结构
第一部分是前言;第二部分是课程目标,这是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第三部分是课程内容;第四部分是实施建议。

三、教材
1.教材的概念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

其中,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故人们常把教科书与讲义简称为教材。

教科书又称课本,它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

通常按学年或学期分册,划分单元或章节。

课文是教科书的主体部分。

2.教材的编写
我国中小学教科书的组织结构一般采用螺旋式上升与直线式编写两种基本方式。

山西总部地址:山西省太原市长治路226号高新区动力港二层
更多教师资格考试信息请关注://
山西教师资格交流群:199764245
山西总部地址:山西省太原市长治路226号高新区动力港二层。

《教育知识与能力》第二章-中学课程重难点分析

《教育知识与能力》第二章-中学课程重难点分析

《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背知识点第二章中学课程第一节课程概述1、“课程”一词的由来1.1在我国,“课程”一词最早出现于唐朝,唐代课程称之为“寝庙”,寓意为伟业,含义远远超出了学校教育的范围;宋代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提及“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功夫”等,这里的“课程”指功课及其进程。

1.2在西方,“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斯宾塞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它最早把“课程”作为一个专门的研究术语;博比特于1918年出版《课程》一书,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的研究领域诞生,这是教育史上第一本课程理论专著。

1.课程的概念:广义的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包括各门学科和课外活动;狭义的课程:指某一门学科,如:数学2.课程的类型(高频考点:单选为主、简答)4、课程理论流派(中等考频:单选、简答)5、制约课程开发的三大因素:学生、社会、及学科特征。

第二节课程组织1、课程设计:是以一定的课程观为指导,制定课程标准,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预设学习活动方式的过程。

(单选)3、课程目标:是指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准则3.1课程目标取向:①普遍性目标取向--对课程进行总概括和原则性规范与指导的目标。

如:《大学》提出的“格物、致志、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育宗旨②行为性目标取向--期待学生的学习结果具有导向、控制、激励与评价作用,行为目标具体、明确、便于操作、评价。

对学生以训练知识、技能为主的课程内容较为合适。

如:给学生一篇文章,让他在五分钟内不靠参考书帮助,识别出它的风格。

③生成性目标取向--在教学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目标,他关注的是学习活动的过程。

如:课文中提到樱花时,老师打破了原来的教学程序,让孩子去公园里赏樱花。

④表现性目标取向--在教育情景中,每一位学生个性化的表现,是生成性目标的进一步发展。

他关注的是学生的创造精神、批判思维,适合以学生活动为主的课程安排。

如:老师要求孩子参观完博物馆之后回来谈谈各自看到的事情。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知识梳理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知识梳理

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2、课程类型及其特点
课程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设计样式。最常见的是将课程类型分为:综合 课程、分科课程、活动课程、显性课程、隐性课程。
3、新课程改革理念及目标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新课程 改革的课程理念: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时代需要,促进中学生全面 而有个性的发展;加强中学课程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学生生活的;适应 中学生的认知方式
二、教育的目的
教育的目的是通过系统、科学的教育活动,培养具有全面发展的、有社会责任 感的、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和个人的发展。教育 的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实践能力和创 新精神。
三、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是指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教育制度是 社会制度的一部分,它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现代的教育制度以现代教 育理念和现代教育技术为基础,以国民教育体系为核心,包括学前教育、初等 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不同阶段的教育。
4、教学组织形式及优缺点比较
班级授课制是最普遍的教学组织形式,其优点是有利于大面积地培养人才,能 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集体教育的作用;缺点是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 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参考内容
一、教育的本质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它具有传承文化、培养人才、创造社会价值等重 要功能。教育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受社会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文化传统等 多元社会因素的制约。
四、课程与教学
课程与教学是教育实践的核心环节,它涉及到教育内容的选取、教学方法的运 用、教学组织形式的安排等方面。课程与教学的设计应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 学生的能力为目标,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知识点

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知识点

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重点笔记知识点
1. 教育教学理论
- 教学目标的概念与特点
- 教学目标的分层及其作用
- 教学目标的设计和评价原则
2. 教育教学原则
- 个别差异原则及其在教学中的体现
- 激发学生研究兴趣的原则
- 知识结构的渐进性原则
- 实践性教学原则
3. 教学设计与教具使用
- 微教学设计的要素
- 教学设计中的课堂组织形式
- 教学设计中的评价方法
- 教学设计与教具的搭配和使用
4. 学生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 学生发展的基本规律
- 学生心理特点及其对教学的影响- 教师对学生心理的矫正与引导
5. 课程标准与教材使用
- 中学课程标准的基本原则
- 教材分析与教材评价
- 教材使用中的教学策略
6.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 多媒体教学的特点与应用
- 合作研究的原则与方法
- 讨论教学的基本要求与技巧
- 实验教学的设计与管理
7. 教学评价与教学改革
- 教学评价的目的和意义
- 教学评价的方法和手段
- 教学评价与教学改革的关系
以上为《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试的重点笔记知识点,希望能对你的备考有所帮助。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 重点整理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 重点整理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 重点整理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概念(一)教育的词源1、“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说明:我国最早将“教”和“育”连用的是孟子。

·孟子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夸美纽斯说:教育是培养和谐发展的人。

·斯宾塞:教育是为完美的成人生活做准备。

·杜威说: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

2、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学”与现代意义上的“学”的含义的差别:(1)传统文化中“学”的目的不是获取知识,而是明了事理;(2)学的方法是内省而非外铄(3)学的内容为历史与道德,不含科学技术(4)学的主体包括每一个人,不局限于儿童与成人。

(二)教育的定义(培养人的活动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广义: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可以称作教育。

狭义: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1、教育的定义: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2、教育的定义的理解:(1)描述了教育的实践特性。

(2)把教育看作是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两个耦合的过程。

(3)强调教育的“活力性”,教育在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过程中起“促进”和“加速”的作用。

(4)强调教育行为发生需要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背景。

二、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1、学校教育: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2、学校教育的基本要素:(1)教育者(2)受教育者(3)教育影响3、教育者包括:(1)教师(2)教育计划、教材的设计者和编写者;(3)教育管理人员(4)参加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结论: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体和代表,是直接的教育者4、受教育者:即教育对象,各级各类学生。

(1)学生的一般特征:实践活动必须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2)特殊性表现在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并不是一尘不变的,而是在随着外界影响不断变化的。

中学教资《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考知识点总结

中学教资《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考知识点总结

中学教资《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考知识点总结中学教资考试中的《教育知识与能力》是一门重要的学科,主要考察考生对教育学原理、教育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设计、教育评价以及教育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应用能力。

下面是一个对《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考知识点的总结,帮助考生系统地复习与准备考试。

一、教育学原理1.教育学的概念、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2.教育活动的基本特征与规律,教育目标的设置与实施3.教育的性质、本质和功能,教育与其他社会学科的关系4.教育家的品质与素养,教育传统与创新二、教育心理学1.教育心理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2.儿童与青少年的发展特点和规律,儿童心理学和青少年心理学的基本概念3.教育与心理的关系,教育心理学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4.学习与记忆的基本过程,学习动机与学习方法的培养5.个体差异的原因和对策,教学环境与学习成绩的关系三、课程与教学设计1.课程理论与课程设计的基本概念2.课程评价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课程的可行性分析3.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和步骤4.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的关系,师生关系对教学实施的影响5.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教学策略的设计与实施四、教育评价1.教育评价的概念、目的和任务2.教育评价与教学质量的关系,教育评价与学生成长的关系3.评价内容与评价方式的选择,教师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的比较4.教育评价与学科评价的关系,教育评价的要求五、教育法律法规1.近年来有关教育的重要法律法规2.《教育法》的基本精神、主要内容和实施要求3.教育与人权的关系,教育与劳动的关系,教育与权力的关系4.基本教育的法律责任和义务,教师的法律地位与教育管理的法制化六、教育事业管理1.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特点和教育管理的主要任务2.教育行政组织与决策体制,学校行政组织与管理模式3.教育管理目标的确定与实施,教育管理效能的评价与提高4.教育管理与社会变革的关系,教育管理中的政策环境与社会环境以上是《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考知识点的一个总结,希望对考生复习与备考有所帮助。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总结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总结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总结中学教育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学生需要掌握各种知识和能力,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基础。

本文将对中学教育中的知识点与能力点进行总结和梳理。

一、语文知识与能力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重要的影响。

学生在中学阶段需要掌握的语文知识与能力包括:1. 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应该具备正确、流利地表达思想的能力,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

他们需要学会运用恰当的词汇和句法结构来清晰地传达信息。

2. 阅读理解能力:学生需要通过阅读不同类型的文本来理解并分析其中的意义,包括文章的主旨、观点以及作者的态度等。

3. 写作能力:学生需要学会写不同类型的作文,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

他们需要运用正确的写作结构和技巧来组织自己的思想并清晰地表达观点。

二、数学知识与能力数学是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基础,在中学阶段,学生需要掌握的数学知识与能力包括:1. 算术运算能力:学生需要熟练掌握四则运算、分数、百分数等基本运算,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并解决实际问题。

2. 代数与方程能力:学生需要学会使用代数表达式和方程式来表示和解决问题,包括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等。

3. 几何与空间想象能力:学生需要理解几何概念,掌握几何证明方法,并能够应用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数据分析与统计能力:学生需要学会收集和整理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和统计,并能够正确地解读统计结果。

三、英语知识与能力英语作为一门国际通用语言,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有着重要作用。

中学阶段学生需要掌握的英语知识与能力包括:1. 听力理解能力:学生需要能够听懂日常对话、新闻报道等不同类型的英语录音,并能够提取关键信息进行理解。

2. 口语表达能力:学生需要学会正确地发音,流利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能够进行简单的交流和对话。

3. 阅读理解能力:学生需要通过阅读英语文章来理解并分析其中的意义,包括主旨、观点等。

4. 写作能力:学生需要学会写不同类型的英语作文,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总结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总结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总结中学教育是指对中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知识与能力。

中学教育知识点包括课程内容、教育原理、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知识。

中学教育能力知识点则包括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的知识。

以下是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的一些重要知识点总结:一、中学教育知识点:1.《课程标准》:中学教育课程的核心文件,规定了课程设置、教学目标等方面的内容。

2.课程内容: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政治等学科的知识内容。

3.教育原理:包括启发式教学、问题导向教学、探究式学习等教学理论,以及学生发展理论、认知理论等教育心理学理论。

4.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课外拓展法等不同的教学方法。

5.学校管理:包括班级管理、行政管理、教师管理等学校管理的重要知识点。

二、中学教育能力知识点:1.学习能力:包括学习方法、学习策略、学习计划等方面的能力。

2.思维能力:包括分析思维、综合思维、创新思维等方面的能力。

3.语言能力:包括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语言能力。

4.信息技术能力:包括使用电脑、互联网等信息技术设备的能力。

5.社交能力:包括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等方面的能力。

6.实践能力:包括动手能力、实验能力、观察能力等方面的能力。

7.创新能力:包括解决问题、创造性思维等方面的能力。

以上是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的一些重要知识点总结,这些知识点对于中学教育的教师和学生来说都非常重要。

教师需要熟悉中学教育知识点,来指导学生的学习与成长;学生则需要掌握中学教育能力知识点,来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发展潜力。

中学课程与教育知识点总结

中学课程与教育知识点总结

中学课程与教育知识点总结一、中学课程的概述1.1 中学阶段的重要性中学阶段是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知识学习的全面深化阶段。

中学课程的设置和教育方式对学生的未来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1.2 中学阶段的课程体系中学课程体系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

必修课程是学生必须学习的内容,选修课程则是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学习的内容。

1.3 中学课程的目标中学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1.4 中学课程的特点中学课程的特点包括全面性、系统性和激发性。

中学课程要求全面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要求课程内容之间有机联系,要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二、中学课程内容的分析2.1 学科知识的重要性学科知识是中学课程的核心内容,学科知识的掌握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业成绩和未来发展。

2.2 课程内容的更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中学课程内容也在不断更新,不断调整,使得中学课程内容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2.3 课程内容的跨学科性中学课程内容具有明显的跨学科性,这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和全面发展。

2.4 课程内容的多元化中学课程内容不仅包括学科知识,还包括文化知识、技能知识、实践知识等多种知识形式,这有利于学生的多元发展。

三、中学教育的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的选择中学教学方法的选择应考虑学科特点、学生特点和教学目标,要求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2 教学手段的应用中学教学手段包括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学手段两种,教师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3.3 课外教育的重要性课外教育是中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外教育活动,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综合素养提升。

3.4 教育技术的应用教育技术是中学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教师需要灵活运用各种教育技术,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课程内容_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精讲梳理(中学)_[共4页]

课程内容_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精讲梳理(中学)_[共4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精讲梳理(中学)(三)三维课程目标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要求根据各学科教学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设计课程目标。

具体到教学实践,就是要把原来目标单一(即知识与技能)的课堂转变为目标多维(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堂。

三维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互相联系,融为一体。

三、课程内容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涉及教学过程中教师教什么和学生学什么的问题。

目前在我国,中小学课程主要由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教科书)三部分组成。

课程计划体现了国家对学校的统一要求,是编写各科课程标准和教材的主要依据;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分学科展开,每门学科都有对应的学科课程标准;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各门学科一般都有相应的教材。

(一)课程计划(教学计划)1.课程计划的概念课程计划是依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课程计划是学校领导和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依据,不经上级批准一般不能任意变动。

它具体规定了教学科目的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的安排。

其中,开设哪些科目是课程计划的中心问题。

2.课程计划的构成课程计划由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构成,如表2-2所示。

表2-2 课程计划的构成课程计划的构成 具体内容培养目标根据教育目的制定的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要求,它是课程设置的依据和前提课程设置规定开设哪些学科及其教学要求,开设哪些学科是课程计划的中心学科顺序课程计划中设置的各门学科,一定要按规定年限、学科内容、各门学科之间的衔接、学生的发展水平,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合理安排,使先学的学科为以后学习的学科奠定基础,同时各学科之间能相互沟通,并能满足学生多方面发展的需要课时分配包括各学科的总时数,每一门学科各学年(或学期)的授课时数和周学时等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指学年阶段的划分、各个学期的教学周数、学生参加生产劳动的时间、假期和节日的规定等,它是学校工作正常进行的保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归纳:课程概述
一、课程的概念
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所教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二、课程的类型
(一)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
根据课程内容所固有的属性,可以将课程分为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两种类型。

1.学科课程
学科课程是指以文化知识(科学、道德、艺术)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的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的课程类型。

它是古老、使用范围广的课程类型。

其主导价值在于传承人类文明,强调使学生掌握、传递和发展人类积累下来的文化遗产。

2.经验课程
经验课程亦称“活动课程”,是指围绕着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以活动为组织方式的课程形态,即以学生的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经验课程以开发与培育主体内在的、内发的价值为目标,旨在培养具有丰富个性的主体。

学生的兴趣、动机、经验是经验课程的基本内容。

其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关于现实世界的直接经验和真切感受。

(二)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根据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可以将课程分为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两种类型。

1.分科课程
分科课程是一种单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它强调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强调学科逻辑体系的完整性。

其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体系严密、逻辑清晰的学科知识。

2.综合课程
综合课程是指将源于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的课程内容以一定的方式与一个主题、问题或源于真实世界的情境联系起来的课程。

其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掌握综合性知识并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根据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的主体不同,可以将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三种类型。

1.国家课程
国家课程是指由国家统一组织开发并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的课程。

它具有统一
规定性和强制性的特征,其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体现国家的教育意志。

2.地方课程
地方课程是指由地方组织开发并在本地实施的课程,即由地方根据国家教育
方针、课程管理政策和课程计划,在关注学生共同发展的同时,结合本地的优势和传统,充分利用本地的课程资源,直接反映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求,自主开发并实施、管理的课程。

它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满足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3.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是指由学校根据本校实际自主开发并在本校实施的课程。

其主导价
值在于体现学校办学特色,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四)需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根据课程计划中对课程实施的要求不同,可以将课程分为需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
种类型。

1.需修课程
需修课程是某一教育系统或教育机构规定学生需须学习的课程种类。

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主要是指同一年级的所有学生都需须修习的公共课程,是为保证所有学生的基本学历而开发的课程。

需修课程还可分为国家规定需修课程、地方规定需修课程和校定需修课程等。

其主导价值在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共性。

需修课程的根本特征是强制性,它是社会或机构在课程中的体现,具有多方面的功能。

2.选修课程
选修课程是指在某一教育系统或教育机构中,学生可以按照一定规则自由地选择学习的课程种类。

它依据不同学生的特点与发展方向,允许个人选择,是为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而开发的课程。

其主导价值在于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

(五)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1.显性课程
显性课程是一个教育系统内或教育机构中用正式文件颁布而提供给学生学习,学生通过考核后可以获取特定教育学历或资格证书的课程,表现为课程方案中明确列出和专门要求的课程。

2.隐性课程
隐性课程(也称潜在课程、隐蔽课程)则是以内隐的、间接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是学生在显性课程以外所获得的所有学样教育的经验,不作为获得特定教育学历
或资格证书的条件。

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本质区别在于:显性课程是指有明确目标要求的,公开性的,并为所有课程主体所意识到的课程,即一般意义上的课程。

而隐性课程则是在学校环境中伴随着显性课程的实施与评价而产生的,可能对学习者产生实际影响而又不为某一(几个)课程主体(开发者、实施者、学习者)所意识的教育因素。

三、影响课程开发的主要因素
课程是随社会的发展而演变的,反映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要求,受一定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文化发展水平以及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

也就是说,社会、知识和儿童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

(一)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
社会要求包括生产、经济、政治、道德、文化、科技等多方面的要求。

社会发展的状态和需要,决定着课程的方方面面,包括课程制度、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编制、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

(二)一定时代的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知识是课程的本质,课程是知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没有知识就没有课程。

人类对知识的探究方式也影响着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

(三)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和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人们对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认识决定课程组织的心理逻辑。

同时,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是当前人们制定课程目标、选编课程内容的重要原则。

课程内容的深度、广度和逻辑结构,不仅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而且要正确处理需要与可能、现实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大限度地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四)课程理论
建立在不同的教育哲学理论基础上的课程论及课程的历史传统,对课程产生重要的结构性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