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湘教版 必修1第二章复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交换
湘教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大气环境热力环流PPT课件
1008
1010
(百帕)
2.高大气中的风受力情况和方向---
1002 1004
1006
1008
1010 北半球
3.近地面的风受力情况和方向---
(百帕)
1002 1004 1006 1008 1010
北半球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的形成
1. 风形成的原动力(直接原因)
水平气压梯度力
低压
百帕
1006 等压线
氧量仅为平原地区的一半,属于“生命禁区”。
万一发生高原反应缺氧怎么办?为了应对青藏高原的缺氧环
境,进藏列车车厢内的氧气浓度、温度、压力都可以保持均
衡。每辆列车的配置几乎与飞机一样,有两套供氧系统:一套 是“弥散式”供氧,设在每节车厢的车窗上方,通过混合空调
统中的空气供氧,使每节车厢含氧量都保持在23%,旅客如同 进入“氧吧”;另外一套供氧方式是在旅客座位旁边设置氧气 面罩,若旅客感觉车厢内依然有缺氧状况,可将氧气面罩摘下 来直接吸氧。在格尔木站前后,每位旅客就会领到一个氧气面 罩
等温线分布图
等压线分布图
A
风 向
B
984
988 986
990
单位 hpa
上海地区某日14时近地面等压线分布图
实例实例
郊区
城市
郊区
下图示意某一等高面。M、N为等压线,其气压值分别 为PM、PN,M、N之间的气压梯度相同。①~⑧是只 考虑水平受力,不计空气垂直运动时,O点空气运动 的可能方向。回答(1)~(3)题。
14
3、摩擦力对近地面风的影响 请依据图中风向,画出空气运动时的受力情况
方向:与风向相反
大小:与地面状况有关
特点:既改变风速,也改 变风向。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 地壳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地壳是由岩石组成,岩石是由矿物组成。
组成地壳的物质在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的。
岩石圈:岩石组成了固体地球的坚硬外壳,包括地壳和地幔顶部。
一 地壳物质组成(二)矿物1自然界的一切物质都是由化学元素组成。
主要的化学元素有:氧、硅、铝、铁、钙、钠、钾、镁等。
2矿物:具有确定的化学成、物理属性的单质或化合物,是化学元素在岩石圈存在的基本单元。
它是组成地壳物质的最基本单元。
如盐、石墨、石英、铁矿石等。
矿产:在各类岩石形成过程中,有用矿物在地壳中或地表富集起来,并且能够被人们开采利用的,就是矿产。
它是人类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
3 矿物形态:气态(天然气)、液态(石油)、固态。
最多的是:石英。
4 矿物的分类:金属矿和非金属矿两类。
常见的金属矿有:赤铁矿、磁铁矿、黄铁矿、黄铜矿和方铅矿等。
常见的非金属矿有:石英、长石和云母(这三种常见于花岗岩中)、方解石(主要在石灰岩和大理岩中),滑石、石膏和磷灰石等。
组成岩石主要成分的造岩矿物:石英、长石、云母、方解石等 (二)岩石岩石按成因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岩石:地壳中的矿物很少单独存在,它们按照一定规律聚集在一起,就形成岩石。
A 岩浆岩喷出地表 喷出型岩浆岩(火成岩) 如:玄武岩沿地壳薄弱地带 侵入地壳上部 侵入型岩浆岩 如:花岗岩 B 1、形成过程:风化、侵蚀 搬运、沉积地表岩石 碎屑物质(砾石、沙子、泥土) 沉积岩2、沉积岩按沉积物分: 颗粒由大到小分有 —— 砾岩、砂岩、页岩等由化学沉淀物或生物遗体堆积而成的是石灰岩。
3、沉积岩的特征(层理性、含有化石)岩层和化石 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和“文字”。
①可确定地层顺序和时代 ②还可重塑古地理环境C 变质岩例如:石灰岩 大理岩 、页岩 板岩、 花岗岩 →片麻岩、 砂岩→石英岩二、物质循环(一)地质循环1、地质循环:是指岩石圈和其下的软流层之间的大规模物质循环。
高中地理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本章归纳整合课件 湘教版必修1
最新中小学教案、试题、试卷、课 件
18
(1)锋面的移动。
最新中小学教案、试题、试卷、课 件
19
(2)锋面雨带移动的结果。
正常年份:锋面雨带的移动是北进慢、南撤快,所以造成:
①我国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降水多而且比较 ②我国东部地区各大河流自南往北相继入汛,而且汛期一般 也越往北越短。
均匀;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降水少而且集中。
最新中小学教案、试题、试卷、课 件
17
4.锋面对我国东部地区降水的影响
我国大部分地区处在中纬度,是冷暖气流交锋的重要场所,
所以我国锋面活动非常活跃。而且由于锋面在我国东部有规
律的南北移动,使降水有规律的南北变动。某些年份的异常 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有较大影响,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会导致东部的旱涝灾害,因此是我国季风区的重要天气系统,
最新中小学教案、试题、试卷、课 件
5
2.根据高、低压区画出脊线或槽线 高压脊(线):等压线中弯曲最大处,其数值由高处指向 低处为高压脊(类同于等高线图中的山脊)。 低压槽(线):等压线中弯曲最大处,其数值由低处指向 高处为低压槽(类同于等高线图中的山谷)。
最新中小学教案、试题、试卷、课 件
6
3.判断天气情况和天气形势 高压(脊)控制下:天气晴朗;低压(槽)控制下:阴雨天气。 4.判断风向和风力大小 风向:在近地面——风向与等压线斜交,在北半球,风向在 气压梯度力的方向上向右偏;在南半球,风向在气压梯度力
最新中小学教案、试题、试卷、课 件
15
3.锋的判断(以北半球为例)
最新中小学教案、试题、试卷、课 件
16
如图所示西侧的主动气团是来自西北方向(丙地)的冷气
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3.3
(1)图示环流中, 分别属于三圈环流中的哪两个环流?左侧属于 中纬 环流,右侧属于________ 高纬 环流。 ________ (2)甲、 丁两地同为高气压, 甲地高气压是由于动力原因 ________形成的, 丁地高气压是由于________ 热力原因形成的。 丙 (3)乙、丙两种气流中,属于干冷气流的是________ ,属于暖湿 气流的是________ 。 乙 西北方向 (4)若为南半球,乙地气流的运动方向为________ 。
2.气压带、风带的性质 地表各地在气压带和风带的控制下,气流的运动方向主要有两 种形式,一是风带中气流的水平运动,二是气压带中气流的垂直运 动。气压带、风带的性质如下表所示: 气压带、 分布 成因 性质 风带 极地高气 南北极点附近 热力原因形成的冷高压 寒冷干燥 压带 极地东风 由极地高压吹向副极地 高纬度地区 寒冷干燥 带 低压
3 新课堂· 互动探究 要点一 三圈环流的形成 1.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 (1)“冷热不均使其动”: 在地表性质均一,地球不自转的情况下,极地与赤道间形成单 圈闭合环流,转的情况下,形成三圈环流,如下图 所示:
(3)“地球公转使其移” 由于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 内也做周期性的季节移动。就北半球来说,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 南移。南半球则恰好相反。
特别提醒 利用气压带、风带的移动判断季节 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会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规 律是夏季移向高纬,冬季移向低纬。
(1)在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中的判断: 气压带未偏移时, 各气压带的中心线与相应纬度是重合的(如图 中 a),气压带发生偏移时判断可依据气压带中心线与相应纬度的位 置,如图中 b,气压带偏向对应纬度南侧,即南半球的高纬,则相 应季节是南半球夏季、北半球冬季。
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一同步课件: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二章 第四节 水循环和洋流
⑪
副极地
环流 洋流性质:大洋东岸为暖流,西岸为⑬
寒流
(3)西风漂流:自西向东流动。 思考 暖流水温一定高于寒流吗? 答案 不一定。寒流与暖流主要反映洋流的性质, 只与同一海区比较。
合作探究
读“世界某海区洋流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该海域位于_北___半球,判断依 据是什么?
答案 此为中低纬大洋环流,方
(4)若②海区有一大型油轮发生石油泄漏,洋流对海洋污染的 影响是_加__快__了__净__化__速__度__,__但__扩__大__了__石__油__污__染__的__范__围__。 从这个角度上讲,海洋环境的保护需要_国__际__合__作__。 (5)若该环流位于太平洋,有人想利用盛行风和洋流的有利条 件,乘帆船远航,从A到B,又返回到A,依次利用的盛行风 名称是__东__北__信__风__和__西__风__,依次利用的洋流有哪些? 答案 加利福尼亚寒流、北赤道暖流、日本暖流、北太平洋 暖流。
合作探究 读“水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水循环各环节的名称是:①________,②________,
③__________,④__________,⑤________,⑥______环环节是________。
(3)根据水循环原理,如果该地区降水减少,人为原因可能是
自主预习 1.概念:大洋表层海水常年大规模地沿⑦ 一定方向 进 行的较为稳定的流动。
2.分布
( ⑧1副)热图带中A环为流方 洋中向流心性::北质南:半北球大纬洋⑨25东°~顺岸3时0为°针的寒海流、区、南西半岸球为逆时⑩针暖流
(2)图中B为
中心:以60°N为中心
方向:⑫ 逆时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知识点总结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知识点总结1、岩石分三大类:①岩浆岩(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②沉积岩(岩石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③变质岩(变质作用)。
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三大类岩石可以相互转化,又到新岩浆的产生,这一运动变化过程,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地质作用):(1)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内部热能,它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造成地表高低不平。
地质构造的类型有褶皱(背斜和向斜)和断层(地垒和地堑)。
(2)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和重力。
使高低不平的地表趋向平坦。
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
流水侵蚀地貌(V 型谷)、堆积地貌(冲积扇、冲积平原和三角洲);风蚀地貌(风蚀洼地、蘑菇)、风积地貌(沙丘)。
3、六大板块名称: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板块的交界处。
生长边界--板块张裂处,常形成裂谷、海洋。
消亡边界--板块碰撞处,常形成山脉、海沟。
4、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短波)、大气削弱、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大气增温、大气辐射(长波)、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①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
对可见光吸收的很少。
②反射作用:云层和颗粒较大的尘埃。
云层的反射作用最显著。
③散射作用: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并产生大气逆辐射(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把部分热量归还给地面,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
5、全球近地面有7 个气压带(高低压相间分布),6 个风带。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1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一、地壳的物质组成(一)矿物概念:矿物是具有确定化学成分、物理属性的单质或化合物矿产:有用矿物在自然界富集到有开采价值时,就称为矿产。
气态如天然气矿物的基本存在形式有三种液态如石油、天然汞固态如石英,是自然界中最多的矿物。
矿物的分类:金属矿常见的有赤铁矿、磁铁矿等。
非金属矿常见的有石英、长石、云母、方解石等,其中,以能源类矿物和宝石矿物最为重要。
(二)岩石概念:岩石是岩石圈(地壳)中体积较大的固态矿物集合体,由一种或多种矿侵入岩,如花岗岩;喷出岩,如流、玄武岩。
沉积岩:裸露在地表的岩石经过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而形成。
如砾岩、白岩、石灰岩、砂岩。
沉积岩有两个突出的特征:具有层理构造、有化石。
变质岩:由于岩石存在的条件,如温度、压力等产生变化,导致岩石原先的结构、矿物成分等发生变化而形成。
如花岗岩→片麻岩、石灰岩→大理岩、砂岩→石英岩、页岩→板岩二、地壳物质的循环(一)地质循环概念:是指岩石圈和其下的软流层之间的大规模物质循环。
能量来源: 推动地质循环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衰变产生的热能。
产生影响:在地质循环过程中,有一些地方岩石圈不断地诞生,在另一些地方岩石圈则逐渐地消失。
与之相伴的是大地的沧桑以及地壳物质形态的持续转化。
(二)岩石的转化在岩浆活动过程中伴随侵入作用和喷出作用,岩浆冷却凝固而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沉积岩:在地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下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变质岩:经变质作用形成;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地幔深处)被高温熔化成为新的岩浆。
在空格内填上岩石名称,并在括号内填上相应的作用形式名称第二节 地球的表面形态(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1)岩石圈由 6大板块的组成,板块处在 运动 (运动或静止)当中,(2)板块相向运动,就会 张裂 (碰撞或张裂)形成 裂谷 。
板块相对运动,就会 碰撞(碰撞或张裂)形成 山脉、岛弧、海沟 。
高中地理第2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章末专题复习课件湘教版必修1
【解析】 第(1)题,本题以非洲马达加斯加岛及附近海域示意 图为背景,考查了洋流及其相关知识,以及对地理图表的信息解读 能力。甲处的洋流应为南印度洋的马达加斯加暖流,自北向南由低 纬海区流向中纬海区,综合比较①~④示意图,④正确。第(2)题, 本题主要考查洋流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洋流对顺流的海轮加 速,对逆流的海轮减速,A 项错误;该处无寒暖流交汇和上升流, 无著名渔场,B 项错误;该处洋流为暖流,对沿岸大气有增温增湿 效应,C 项正确;洋流一方面利于海洋污染的净化,同时又扩大了 海洋污染范围,D 项错误。
3.判读等温线的疏密情况,比较温差的大小。 一般情况下, 等温线分布密集的地区温差较大, 反之温差较小。 从世界和我国等温线分布图上可以得出等温线的分布与温差大小 的时空变化规律: (1)冬密夏疏:冬季等温线分布比较密集,夏季等温线分布比较 稀疏。这是因为冬季各地温差较大,夏季较小。 (2)温带密,热带疏:温带地区等温线分布比较密集,热带地区 等温线分布比较稀疏。这是因为温带地区的气温差异大于终年高温 的热带地区。 (3)陆密海疏:陆地上的等温线比较密集,海洋上的等温线比较 稀疏。这是因为陆地表面形态复杂,而海洋表面性质均一。
自某城市市中心向南、向北分别设若干站点,监测城 市气温的时空分布。 监测时间为 8 日(多云)9 时到 9 日(晴)18 时, 监 测结果如图所示。据此回答(1)~(3)题。
(1)图示的最大温差可能是( C ) A.4 ℃ B.12 ℃ C.16 ℃ D.18 ℃ (2)监测时段被监测区域气温( B ) A.最高值多云天高于晴天 B.白天变化晴天比多云天剧烈 C.从正午到午夜逐渐降低 D.白天变化比夜间变化平缓 (3)下列时间中热岛效应最强的是( B ) A.8 日 15 时左右 B.8 日 22 时左右 C.9 日 15 时左右 D.9 日 18 时左右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复习ppt 湘教版优质课件
A.a图
B.b图
C.c图
D.d图
上图最有可能形成我国北方“秋高气爽”好天气的天气
系统是
A.a图
B.b图
C.c图
D.d图
读图回答1—2小题
1.若图示为热力环流,图示abcd四处的气压从高到低
排序正确是
A.abcd
B.dcba
C.acbd
D.cadb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表示白天的海陆风图,则甲为陆地
高一地理新课程复习
1.2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复习
一、知识结构
相互渗透
水循环
洋流
水体运动
物 物质组成 质 运 动 物质循环
物
质
地 壳 物 质
运 动 和 能
地 表 形 态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能 量 交 换
量
人类活动
交
换
大气环境
大气受热 大气环流 气候形成 天气系统
二、查漏释疑
相互影响
一、地壳和地表形态
(3)季风环流
⑷气候类型 ①单一气压带风带控 制 ②气压带风带交替控 制 ③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④深居内陆形成 ⑤据图判断气候类型 的方法
4.读图五和图六解释 ⑴比较气旋和反气旋 ⑵在等压线图上判断风向、说明天气特点
图五
A B
D
C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较
气 旋 反气旋
近地面中心气压
低
高
气流水平运动 四周向中心辐合 中心向四周辐散
地壳运动、 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
风化、侵蚀、 搬运、沉积、 固结成岩
使地表高低起伏 使地表趋于平缓
内外力作 用的关系
共同作用、塑造地形
高一地理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湘教版知识精讲
高一地理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湘教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第二节地球的表面形态二.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了解地壳的物质组成,矿物与岩石的关系。
2. 了解三大类岩石的成因,相互转化及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3. 通过运用三大类岩石的转化及地壳物质循环图,提高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4. 初步掌握矿物、岩石的区别与联系。
(二)07高考新题展顾下图示意某地的沉积岩层与火成岩体的相互关系。
回答1~2题。
1. 各岩层、岩体的生成时代按由老至新的顺序依次是(D)A. 火成岩1、沉积岩1、沉积岩2、火成岩2、沉积岩3B. 沉积岩3、火成岩1、火成岩2、沉积岩2、沉积岩1C. 沉积岩3、火成岩1、沉积岩2、火成岩2、沉积岩1D. 沉积岩3、沉积岩2、火成岩1、火成岩2、沉积岩12. 喷出地表的火成岩为喷出岩,没有喷出地表的火成岩为侵入岩,上图中(B)A. 火成岩1为喷出岩B. 火成岩2为喷出岩C. 火成岩1、沉积岩2都为喷出岩D. 火成岩1、沉积岩2都为侵入岩3. 下图为某地地质地貌剖面示意图。
读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C)A. ①处的地表形态主要是风蚀作用的结果B. ②处的地貌形态主要是由崩塌作用造成的C. ③指示的岩层分解面曾遭受过风化作用D. ④指示的岩层弯曲现象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教学过程]一、地壳的物质组成(一)矿物1、概念:矿物是具有确定化学成分、物理属性的单质或化合物,是化学元素在岩石圈中存在的基本单元。
2、矿产:有用矿物在自然界富集到有开采价值时,就称为矿产。
3、矿物的基本存在形式有三种:气态、液态和固态。
如天然气是气态矿物,石油和天然汞是液态矿物,绝大多数的矿物都以固态形式存在,石英是自然界中最多的矿物。
4、矿物的分类:金属矿和非金属矿两类。
常见的金属矿有:赤铁矿、磁铁矿、黄铁矿、黄铜矿和方铅矿等。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复习课件
(4)判断温差大小:等温线稀疏的地区温差小, 等温线密集的地区温差大。等温线的分布与温差大 小的时空变化规律为:冬密夏疏,温带密、热带疏, 陆密海疏。
(5)判断地形类型:等温线为闭合状态时,数值 里大外小的为盆地,里小外大的为山地。如下图中, 图甲为盆地,图乙为山地。
(6)根据等温线的弯曲状况分析影响气温的因素: ①某地区等温线的走向大致与纬线延伸方向一致, 说明影响该地区气温的主要因素是太阳辐射(如下 图中的图甲)。 ②某地区等温线大致与海岸线平行,说明影响该地 区气温的主要因素是海陆位置(如下图中的图乙)。 ③某地区等温线与山脉走向大致平行,说明影响该 地区气温的主要因素是山脉(地形)(如下图中的 丙)。 ④暖流经过的海区等温线向高纬突出,寒流经过的 海区等温线向低纬突出(如下图中的图丁)。
(2)地层出现倾斜甚至颠倒:说明地层形成后, 因地壳水平运动使岩层发生褶皱甚至颠倒。
(3)地层出现缺失:缺失地层所代表的年代, 发生地壳隆起,使当地的地势升高,终止了沉积 过程;当地开始有沉积作用,地壳隆起后,原沉 积物被剥蚀完毕;当时当地气候变化,没有了沉 积物来源。
(4)上下两层之间有明显的侵蚀面存在:说明 下部岩层形成后,该地地壳平稳抬升或褶皱上升, 地层遭受外力侵蚀而成;上覆新的岩层,是因为 以后该地地壳下沉或相邻地区上升而形成。
不同点:①年降水量,温带海洋性气候一般在700—1000 毫米之间,属年雨型;而亚热带季风气候一般大于1000 毫米,属夏雨型;②最高月均温,温带海洋性气候小于 20℃,亚热带季风气候则大于25℃;③气温最高月,温 带海洋性气候出现在8月,亚热带季风气候出现在7月 (北半球)。
(4)地中海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
(2)热带草原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
相同点:全年高温;有明显的干、湿两季。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课时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矿物: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在一定地质条件下,相互结合成具有确定化学成分、物理性质的单质或者化合物。
是岩石圈中最基本的物质单元。
有固、液、气三种基本存在形式最熟悉的气态矿物是天然气,液态矿物是石油和天然汞,大多数矿物以固态形式存在。
自然界中最多的矿物是石英。
金属矿:常见的有赤铁矿、磁铁矿、黄铁矿、黄铜矿、方铅矿等,进一矿物步可划分为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贵金属和稀有金属非金属矿:常见的有石英、长石、云母、方解石等,其中以能源矿和宝石类矿物最为重要岩石:岩石圈中体积较大的一种或几种固态矿物的集合体。
按成因,可以分为岩化石:地层中地质时期的生物遗体、遗骸及活动的遗迹。
根据它,可以判定地层年龄和古地理环境。
二、地壳物质循环地质循环:岩石圈和其下的软流层之间存在的大规模物质循环。
是规模最大、历时最长、影响最为深远的地壳物质循环。
其循环的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岩石的转化:C图中,A表示地壳上升,B表示变质作用,C表示外力作用,D表示岩浆冷却凝固,E表示重熔再生。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地质作用: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的地壳表面形态及其组成物质发生变化的作用。
按能量来源分成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1.地球岩石圈被断裂带分割成六大板块,太平洋板块为纯大洋板块;2.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3.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边界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4.板块之间相对运动造成的碰撞与张裂,形成了地表的基本形态。
板块张裂地区: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陆陆碰撞:形成巨大褶皱山系和高原,如:喜马拉雅山板块碰撞地区陆洋碰撞:形成深海沟、海岸山脉、岛弧链,如:马里亚纳海沟、安第斯山、台湾岛板块边界类型: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三)地质构造:由地壳运动所引起的岩层变形或变位第二课时第三节大气环境根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温度、密度、运动状况的差异,我们把大气层自下而12(1)大气对太阳辐射吸收能力很差,从而使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够对地面辐射的吸收能力很强,从而使地面辐射放出的热量绝大部分截留在大气中;(2)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这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部分热量。
高中地理必修一(湘教版)课件: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 章末归纳提升
气温 最冷月均温> 指标 15 ℃
间
(温带海洋性气候例
外)
热带雨林气候、 亚热带季风
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 和季风性湿
类型 热带沙漠气候、 润气候、地 热带季风气候 中海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温 苔原气 带大陆性气候、温 候、冰 带海洋性气候 原气候
(3)根据降水分析其所属的气候类型——以“水”定“型”。
热带沙 漠气候
30°之间的 亚洲阿拉伯半岛
大陆内部和 和澳大利亚大沙
西岸 漠区
少雨。日照强烈,
气温日较差大
南北纬
主要分布于我国秦
夏季受海洋气 团影响,高温 多雨;冬季受 大陆气团控制,
亚热带季 25°~35°之 岭以南,北美大陆、
风气候 间的大陆东 南美大陆和澳大利 岸 亚大陆东南部等地 主要分布于地中海 沿岸,南北美洲大 陆西部、澳大利亚
)
B.地中海气候 D.热带草原气候
解析
第(1)题,根据风向,①、②、④图中都有西风带,都有可
能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第(2)题,地中海气候是由副热带高气压 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而①、②、④图中都有西风带,
③图中有副热带高气压带。
答案 (1)C (2)B
专题三
分析气候的特点及成因(加试)
1.气候资料的判读
B.盛行西风带
(2)地中海沿岸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是由于( A.甲气压带与乙风带交替控制 B.乙风带与丙气压带交替控制
C.丙气压带与丁风带交替控制
D.全年受乙风带影响
解析
第(1)题,根据气压带、风带分布可以判断,图中乙风带为
盛行西风带;第(2)题,由于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夏季受 副热带高气压带 ( 丙 ) 控制,炎热干燥,冬季受西风带 ( 乙 ) 控制,
【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第2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转换课件
形成
第2章常自见然环岩境石中的物质运特动和点能量转换
岩 喷出岩 浆
地下岩浆喷出地表冷 却凝结而形成岩石
流纹岩、 安山岩、 玄武岩
岩
侵入岩
地下岩浆在地表以下 冷却凝结而形成岩石
花岗岩
有气孔 或流纹
至密,无气孔
沉 积 岩
地表岩石在外力作用 下受到破坏成碎屑物 质,被搬运到低处沉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砾岩、砂 岩、页岩、 石灰岩
1、什么是化石? 2、研究化石有什么 作用?
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
第2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转换
化
判定地质年代
石
研究古地理环境
例如 珊瑚化石 含煤地层
温暖的浅海环境 森林茂密的湿热环境
比喻:
沉积岩——地球历史 地层 ——“书页” 化石 ——“文字”
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
第2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转换
祖母绿
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
第2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转换
天然气
天然汞
石油
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
第2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转换
(2)矿物的基本存在形式
气态 液态 固态
天然气 石油和天然汞 石英
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
(3)矿物的 分类
第2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转换
黑色金属
金属矿
一是具有层 理构造,二 是具有化石
积、固结而形成岩石
变 质 岩
已生成的岩石,由于 存在条件(温度、压 力)发生变化,使得 原来岩石的成分、结 构发生改变而形成
大理岩、 片麻岩、 板岩、 石英岩
具有片理构造
二、地壳的物质循环 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风漂流:自西向东环绕南极洲一周
5、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暖流:增温增湿。同一纬度地区,暖流 经过的海区温度比较高,降水较多。 寒流:降温减湿。同一纬度地区,寒流 经过的海区温度比较低,降水较少。
气 候
海洋环境污染: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 快净化的速度,但也扩大 了污染的范围
侵入型岩浆岩:花岗岩
常见岩浆岩 喷出型岩浆岩:玄武岩
②.沉积岩 裸露岩石
风吹 、 雨打 、 日晒侵蚀
流水风力搬运、堆积
沉积岩
常见的沉积岩: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
③.变质岩
先形成的岩石 举例
高温高压 变质作用
变质岩
石灰岩 页岩
大理岩 板岩
3、理解三大类岩石之间及其与岩浆之间 的相互转化过程,能绘制地壳内部物质 循环过程示意图。 岩浆岩
4、了解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相应的地表形态
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风化、侵蚀、 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作用。 地表岩石在风化作用下不断崩解、破碎, 风化作用的结果是在地表形成风化壳。在 风化基础上,流水、风、冰川和生物等外 力对地表进行侵蚀破坏作用,再经过搬运 后沉积,形成了各种侵蚀——堆积地貌。
侵蚀:冲蚀作用与溶蚀作用。例如: 河水冲刷地面,使河流谷地加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交换
自然地理中有关物质交换、循环和 能量转化,以及大气圈、水圈、岩石圈 的基本运动和转化的规律,是形成基本 地理规律的基础原理。本章围绕自然地 理中的这一核心内容来选择和组织自然 地理基本知识,因此本章知识在整个高 中地理学习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
2.1 地壳 的物质组成 和物质循环
等天气
类型
过 境 前 天气 特征 过 境 时 过 境 后
冷锋
单一暖气团控制, 温暖晴朗
暖锋
单一冷气团控 制,低温晴朗
阴天、下雨、刮 风、降雪、降温
气压升高,气温 和湿度骤降,天 气晴朗
连续性降水
气温上升、气 压下降、天气 转晴
9、理解高压(反气旋)、低压(气旋) 近地面风向规律及垂直方向气流运动特 点与天气现象的关系。
(百帕) 1000 1005
水平气压 梯度力
c.由低纬向 高纬增大;
005 1010 1015 1020
气 压 梯 度 力 地转偏向力
气压梯度力
风向
地转偏向力
风向
在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下的风 (北半球高空)
③ 地面摩擦力: 与空气运动方向相反。
地面辐射 地
面
大 大气辐射 气
宇 宙
大气逆辐射
地面辐射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作用 形式 参与作用的 大气成分 臭氧(平流层) 波长范围 紫外线 红外线 各种波长同 云层、尘埃 空气分子、 微小尘埃 样被反射 波长较短 的蓝色光 易被散射 作用特点 有选择性, 大部分可见 光可穿透
吸收 水汽、二氧化碳 (对流层)
海洋 生物
寒暖流交汇处形成的渔场:北海道渔 场、纽芬兰渔场、北海渔场 上升流形成的渔场:秘鲁渔场
航海事业:顺风顺流可以提高航速,节省燃料
1、了解大气的垂直分层结构
高层大气
1.气温随高度的升 高而升高 2.气流以平流运 动为主,天气 好,利于高空 飞行。
1.气温随高度的
平流层 对流层
增加而递减; 2.对流运动显著; 3.天气现象复杂 多变。
2、理解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的基 本原理,通过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削弱作用
太 太阳辐射 阳
1月份,北半球大陆降温比海洋快,形成的一个 个冷高压把北半球副极地低压带切断 以亚洲高压最为强烈,相对应的太平洋上出 现阿留申低压
南半球海洋面 积占绝对优势, 纬向的气压带 比北半球明显。 在南纬30度以 南地区,气压 带基本上呈带 状分布
季风环流 1.概念: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而 有明显改变的现象。
①、对于同一地点来说,高空的气压高低 与地面相反 ②、对于同一高度来说,等压面凸起的地 方是高压区,等压面下凹的地方是低压区 ③、高压、低压是针对同一水平面而言的, 不同高度难比较。
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现象
谷风
山风
城市风
5、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与风向、风速的关系, 学会在等压线图上判断风向风力大小的方法。
介绍了地壳 的基本组成 物质、岩石 的构成、分 类和形成, 并以运动变 化的观点说 明岩石间的 相互转化。
1、了解地壳的物质组成及 矿物与岩石的关系。
结合 化学元素 聚集
矿物
有 用 富 集 依托
岩石 包 含 矿石
地壳
矿产
2、了解三大类岩石及其成因。 ①.岩浆岩
岩浆
高压
冷却、凝固 侵入地壳上部或喷出地表 岩浆岩
类型
气压状况 水平 方向 气 流 垂直 方向
气旋
低气压
外围流向中心 (北逆南顺) 辐合 上升
反气旋
高气压
中心流向外围 (北顺南逆) 下沉 辐散
天气状况
我国典型的天气
阴雨
夏秋季节东南沿 海经常出现的台 风天气
晴朗 秋高气爽
2.4
水循环和洋流
1、通过水循环的各环节的相互关系 理解水循环的过程。
海陆间大循环
横断山区 内力抬升 流水侵蚀 内力抬升 流水切割 山高谷深 千沟万壑 开阔的冲积平 原和三角洲
黄土高原 大河的中 下游地区
基底下沉
泥沙沉积
2.3 大气环境
从大气、地面的受热过程入手, 分析大气运动的原因。具体讲解了对 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全球气压带、 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在此基础上 又进一步讲解大气运动的结果——气 候和天气,前后知识层层递进的逻辑 关系非常清晰。
反射
无选择性,反
射光呈白色 向四面八方散 射 ,有选择性
散射
3、了解影响地面辐射大小的主要因素 纬度
下垫面 气象 因素
影响 地面 辐射 主要 因素
太阳高度
反射率
大 小
强 地 面 辐 射
高
低
弱
晴 天气 阴
4、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并且能 够用事实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现象。
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 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地面间冷热不 均是大气运动 的根本原因, 水平气压差是 大气水平运动 的直接原因。
水平面上存在着气压梯度,就产生 ①水平气压 了促使大气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的 力,叫水平气压梯度力。 梯度力 方向: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大小:等压线越密,力越大,风速越大。
(百帕)
1000 1005 1010
② 地转偏向力
a.北半球向右偏, 南半球向左偏;
b.垂直于空气的运动 方向(即风向);
注意
1、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2、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在同时改变着地表形 态,但它们总是从相反的方面改变地表形态。 3、在同一时期的不同地点或者在同一地点的 不同时期,往往表现为某一种地质作用占优势。 不过一般来说,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发展变 化起主导作用。
2、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理解板块运动与 宏观地形的关系。
地壳 运动
变形
岩层
变位
地质 构造
地貌形态
常形成 山岭 谷地或 盆地
构造类型 产生原因 结构特征
褶 皱
背斜 岩层受 挤压弯 向斜 曲变形
断层
地壳运动产生强大压力或张力,超过了 (1)概念: 岩石能承受的程度,岩体发生破裂,并 且沿断裂面有明显错动、位移。
(2)形成的地貌: 断层上升一侧的岩块:块状山地或高地; 断层下降一侧的岩块:谷地或低地; 断层的构造地带:常发育成沟谷、河流
A D D
B
沉积岩
B
C
冷却凝固 A:_________ 外力作用 B:_________ 变质作用 C:_________ 重熔再生 D:_________
C D
岩浆
变质岩
2.2 地球表面形态
从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两个角度, 阐明地壳运动和地表物质运动所引起的 地表形态的变化。
1、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 共同作用的结果。
流水 作用
宽加深;形成溶洞、峰林等喀 斯特地貌 沉积:在流出山口时形成山麓冲积扇;
河流中下游形成冲积平原和河口
三角洲。
侵蚀:在干旱地区,风扬起沙石, 吹蚀地表,形成风蚀沟谷、
风力 作用
风蚀城堡、风蚀蘑菇等
堆积:风在搬运途中受阻力,风力 减小,导致风沙堆积,形成 沙丘、沙垄等风积地貌
5、运用内、外力共同作用的观点解释 典型地表形态的成因。
地质作用: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 变化的作用。
地质 作用 能量来源 主要表现形式 对地表形态 的影响 形成高山或盆 地,使地表变得 高低起伏
内力 主要是地球 作用 内部的热能
来自地球外 外力 部,主要是 作用 太阳能
地壳运动、岩 浆活动、变质 作用、地震等
风化、侵蚀、 把高山削低、 搬运、沉积、 洼地填平,使 固结成岩 地表趋于平坦
②
③ ⑤
④
①
2、理解水循环的意义。
水循环的原因
内因:水的三相变化 外因:太阳能和重力能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⑴ 维持着全球水体之间的动态平衡,使淡水资 源不断更新。 ⑵ 使地球各个圈层之间,海陆之间实现物质迁 移和能量转化、交换。 ⑶ 影响着全球气候和生态,塑造地表形态。
3、了解洋流的概念和性质。
地面摩擦力
(与空气的运动方向相反)
6、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掌握气压带和风带 的分布和季节移动规律。
7、理解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掌握季风 的形成和特征,比较东亚、南亚季风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