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科学《风的成因》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小学三年级上学期科学《风的成因》教学设计

小学三年级上学期科学《风的成因》教学设计

《风的成因》一、学情分析第7课《风的成因》是对第6课《我们来做“热气球”》中的研究结论进行延续和应用。

当热空气上升时,空出来的区域(低压区)将由附近的冷空气填补,形成我们平时感受到的风。

本课内容也为下一单元“天气”做好知识铺垫。

“热空气上升的原因”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现象来初步认识热空气上升的现象。

二、教学目标1.冷热不同的空气会流动形成风。

2.生活中有多种制造风的方法。

3.尝试画图解释观察到的现象。

4.能够按步骤完成模拟实验。

5.能够借用多种手段观察空气的流动方向。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在模拟实验过程中,热空气上升引起的空气流动是形成自然风的主要原因。

难点:理解在模拟实验过程中,热空气上升引起的空气流动是形成自然风的主要原因。

四、教学过程(一)谜语导入新课1.师:同学们,这个谜题里藏着我们这节课想要认识的主角儿,你来猜一猜,它是谁?生猜测:风2.师:对的,它就是风,你们都是用什么方式观察到风的存在呢?生:花草摆来摆去、树被吹弯了腰等等展示PPT课件(国旗飘扬和放风筝)3.师:在生活中,根据需要我们会想办法制造“风”。

你都有哪些办法可以制造“风”?生:制造风的方法:如用扇子扇用、电吹风吹、用嘴吹、拉风箱造风等。

其他制造风的方法:将充足了气的气球放开、电风扇吹风等。

师:你们在想制造风的办法时,其实是想让空气发生什么变化?生:流动师:看来风的形成可能和空气的流动有关?这是你们制造风的方法,是这样的吗?真的空气流动就会有风吗?今天我们就来探索一下风形成的秘密。

(二)做风的模拟实验1、师:出示炊烟图片,提问:这两幅炊烟图是否体现了空气的流动呢?那能判断空气流动的方向吗?生:能,烟雾竖直向上证明空气没有流动。

烟雾向左说明空气流动的方向是向左......2、师:我们准备了一个打了两个孔的透明纸盒,一个孔设定为进风口,一个口设定为出风口。

为了观察进风口中是否有风,我们可以怎样做。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风的成因》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风的成因》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风的成因》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和作用《风的成因》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空气”单元的第七课。

本单元以空气为研究对象,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引导学生认识空气的特征和性质。

在前面的课程中,学生已经了解了空气占据空间、空气有质量等知识,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本课通过模拟实验,引导学生探究风的成因,使学生认识到风是空气流动形成的,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空气性质的理解。

同时,本课的学习也为后续学习天气现象等内容提供了知识基础。

(二)教材内容结构本课教材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聚焦:提出问题“大自然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引发学生对风的成因的思考。

2.探索: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观察空气的流动,探究风的成因。

实验包括:准备一个蜡烛、一个透明塑料盒、一个蚊香、一个打火机等材料。

将蚊香点燃放在塑料盒的侧面洞口处,观察蚊香的烟雾流动方向。

点燃蜡烛,放在塑料盒的侧面洞口处,再观察蚊香的烟雾流动方向。

3.研讨:组织学生讨论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分析风的成因。

4.拓展:提出问题“生活中有哪些现象可以证明空气在流动?”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目标1.学生知道风是空气流动形成的。

2.学生了解热空气上升会引起空气流动。

(二)科学探究目标1.学生能够通过模拟实验,观察空气的流动,探究风的成因。

2.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风现象。

(三)科学态度目标1.学生对自然现象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热情。

2.学生在实验中能认真观察、如实记录,培养科学严谨的态度。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学生了解风在生活中的作用和影响。

2.学生认识到人类可以利用科学知识改善生活环境。

三、教学重点1.通过模拟实验,探究风的成因。

2.理解热空气上升会引起空气流动,从而形成风。

四、教学难点1.解释风的成因,理解空气流动与风的关系。

2.引导学生设计并进行有效的模拟实验。

五、教学策略1.探究式教学: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风的成因,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7风的成因》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小学科学教科版17三年级上册

《2.7风的成因》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小学科学教科版17三年级上册

《风的成因》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风的形成原理,了解气压差和空气流动是风形成的主要原因。

2.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亲自体验风的形成过程,理解风的形成原理。

2. 教学难点:实验操作及数据分析,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三、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风力测量仪、气球、风扇、纸片、纸张、塑料袋等。

2. 多媒体教学资源:风的形成动画视频。

3. 引导学生自行准备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风源,如旗子、扇子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首先向学生介绍风的相关知识,包括风的分类、风的作用等,让学生对风有初步的认识。

然后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风的成因。

2. 讲解风的成因教师通过PPT展示风的形成动画,让学生了解空气流动是形成风的主要原因。

教师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如大风吹拂、电风扇转动等,帮助学生理解风的成因。

3. 实验探究教师准备一些实验器材,如气球、纸张、尺子等,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空气流动对气球、纸张等物品的影响,进一步理解风的成因。

4. 风向和风速的测量方法教学教师介绍风向标和风速仪的原理和使用方法,并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学生通过观察风向标指向和风速仪的数据,了解风向和风速的测量方法。

5. 课堂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讨论风的利弊,让学生认识到风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影响。

同时,教师也要教育学生要爱护环境,减少破坏自然环境的行为。

6.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风的成因、风向和风速的测量方法以及风的利弊,帮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7. 布置作业学生回家后继续观察生活中的风,并思考如何利用风能进行环保活动,下节课与同学分享自己的想法。

五、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总结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以便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风的成因》教案

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风的成因》教案

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风的成因》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风的成因,知道风是由空气流动形成的。

3.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让学生理解风的成因,掌握空气流动的基本原理。

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发现风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2.实验材料:气球、扇子、蜡烛、火柴3.教学视频:风的形成过程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内的空气流动现象,提问:你们知道风是怎么形成的吗?(二)新课教学1.讲解风的成因(1)讲解空气流动的基本原理:空气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

(2)讲解地球自转对风的影响:地球自转使得空气流动方向发生偏转。

(3)讲解地形对风的影响:山脉、海洋、陆地等地形因素会影响风的流向和强度。

2.实验探究(1)实验一:气球实验让学生将气球吹满气,然后放开,观察气球在空气中的运动。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气球会飞起来?(2)实验二:扇子实验让学生用扇子扇风,观察风的流向。

引导学生思考:风是怎么形成的?(3)实验三:蜡烛实验点燃蜡烛,让学生用扇子扇风,观察蜡烛火焰的变化。

引导学生思考:风对火焰有什么影响?(三)巩固拓展1.让学生举例说明风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让学生思考:如何利用风能为人类服务?(四)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复述风的成因。

2.强调观察、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结合教材,绘制风的成因示意图。

2.收集有关风能利用的资料,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让学生理解风的形成过程,掌握空气流动的基本原理。

难点:通过实验引导学生发现风的形成过程,并能够将理论应用于实际观察。

二、教学过程补充(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感受过风的存在呢?谁能告诉我风是什么?生1:风就是吹在脸上的那种感觉。

生2:风会让树叶摇动。

师:很好,那你们知道风是怎么来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风的成因。

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风的成因》教案

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风的成因》教案

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风的成因》教案一. 教材分析《风的成因》是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风是如何形成的,以及风力与气压的关系。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风力是由空气流动引起的,并且知道气压差是风力产生的原因。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于自然现象有一定的好奇心。

但是,对于风的成因和风力与气压的关系这样的抽象概念,可能还比较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实验和图片,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这些概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风是如何形成的,以及风力与气压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风的成因。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培养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增强对科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风是由空气流动引起的,以及风力与气压的关系。

2.难点: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风的成因。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风的成因。

2.观察法:让学生观察自然界中的风,从而理解风的成因。

3.讨论法:让学生通过讨论,理解风力与气压的关系。

六. 教学准备1.教具:风车、气球、塑料袋等。

2.材料:纸张、彩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自然界中的风,让学生对风有直观的认识。

提问:“你们知道风是如何形成的吗?”引导学生思考风的成因。

2.呈现(10分钟)介绍风是由空气流动引起的,以及风力与气压的关系。

通过图片和实验,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这些概念。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风的成因。

每组选择一种实验材料,进行实验操作,观察风力的产生。

4.巩固(5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讨论风力与气压的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风的成因。

5.拓展(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如何利用风力解决实际问题。

每组提出一个方案,并进行展示。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风的成因以及风力与气压的关系。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风的成因》精品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风的成因》精品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风的成因》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风的成因》章节,主要内容包括:风的概念、风的成因、风的作用以及风对生活的影响。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风的形成原理,认识风是大自然中的重要现象,并学会观察和描述风。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风的概念,了解风的成因,理解风的作用及其对生活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分析自然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风的概念、成因、作用及对生活的影响。

难点:风的成因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风向计、风速计、实验材料(气球、电吹风等)。

学具:笔记本、铅笔、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不同场景的风力发电、帆船等图片,引导学生思考风的作用和重要性。

2. 新课导入:讲解风的概念,引导学生学习风的成因。

3.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实验,观察风的成因,让学生亲身体验风的形成过程。

4. 例题讲解:讲解与风相关的例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随堂练习题,检验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风的概念2. 风的成因3. 风的作用4. 风对生活的影响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简述风的概念及成因。

(2)举例说明风的作用。

(3)谈谈你对风对生活的影响的认识。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讲解,学生对风的成因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但在课堂实践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课堂氛围。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观察周围环境中的风现象,记录下来并与同学分享,增强学生对风的认知。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风能的开发和利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2.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3.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实践性4.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有效性详细补充和说明:一、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1. 实验设计:确保实验现象明显,易于观察,如使用气球和电吹风展示风的成因,让学生直观感受气流的作用。

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风的成因》优质教案

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风的成因》优质教案

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风的成因》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材第四单元《自然现象》中的第2节《风的成因》。

详细内容包括:了解风的定义,探究风的成因,认识风的作用,以及学习如何测量和记录风。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风的成因,了解风的作用,学会测量和记录风。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风的成因和测量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风的定义,掌握风的成因,学会测量和记录风。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风速仪、气球、吹风机、风向标、地图、实验记录表等。

2. 学具:气球、吹风机、实验记录表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气球和吹风机,现场演示气球在风力作用下飘动的现象,引导学生关注风的成因。

2. 知识讲解(1)介绍风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风是空气流动的一种现象。

(2)讲解风的成因,结合地图和实例,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风是如何形成的。

(3)介绍风的作用,使学生了解风对人们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3. 例题讲解出示例题:“请根据地图,分析我国东部地区夏季风的形成原因。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1)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生活中常见的风现象。

(2)利用风速仪和风向标,组织学生进行实地测量和记录。

5. 实验操作(1)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风速下气球的飘动距离。

(2)记录实验数据,分析风速与气球飘动距离的关系。

六、板书设计1. 板书风的成因2. 板书内容:(1)风的定义(2)风的成因(3)风的作用(4)测量和记录风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和分析你所在地区的风现象,记录下来,并尝试分析其成因。

2. 答案:根据观察和分析,描述风现象,如:今天的风速、风向、风的作用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风的成因的理解程度,实验操作的熟练程度,以及课堂参与度。

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风的成因》教案

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风的成因》教案

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风的成因》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风的成因》,涉及教材第二单元“气象万千”中的第三章“风和雨”,具体内容为第7节“风的成因”。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风的形成原理,认识风的作用和影响。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风的成因,知道风的方向和速度的表示方法。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研究风的成因和特点。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增强环保意识,关注气候变化。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重点:风的成因、风的方向和速度。

教学难点:理解风的形成原理,以及风对环境的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风向计、风速计、气球、吹风机等。

2. 学具:纸张、气球、胶带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风车的视频,引导学生关注风的作用。

2. 新课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风的成因。

3. 知识讲解:(1)介绍风的成因: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导致大气层的不均匀加热,产生气压差,进而形成风。

(2)讲解风的方向:介绍风向的概念,展示风向计的使用方法。

(3)讲解风速:介绍风速的概念,展示风速计的使用方法。

4. 例题讲解:(1)如何判断风向?(2)如何计算风速?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实际生活中的风向和风速。

6. 小组讨论:讨论风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如何减少风害。

六、板书设计1. 风的成因:地球自转和公转,大气层不均匀加热,气压差。

2. 风向:风向计表示方法。

3. 风速:风速计表示方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描述风的成因。

(2)如何判断风向和风速?2. 答案:(1)风的成因:地球自转和公转,大气层不均匀加热,气压差。

(2)风向:观察风向计,箭头所指方向即为风向。

风速:观察风速计,数字表示风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找出优点和不足,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2024年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7《风的成因》教科版

2024年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7《风的成因》教科版

2024年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7《风的成因》教科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材第27课《风的成因》,涉及教材第二章《气象万千》第三节内容。

详细内容包括:风的定义与成因、风的分类、风的测量、风的应用和风对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了解风的成因,知道风是由于空气流动形成的。

2. 学会使用简单工具测量风速和风向,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3. 增进对风的认识,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探究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风的成因及风力的测量。

重点:风的定义、成因、分类和测量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风向标、风速计、气球、吹风机等。

学具:纸张、剪刀、胶水、尺子、铅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风吹动树叶、旗帜飘扬等现象,引导学生思考风是什么,风从哪里来。

2. 讲解:介绍风的定义和成因,解释空气流动导致风的形成。

3. 实践:分组进行实验,使用气球和吹风机模拟风的产生,观察风对物体的影响。

4. 测量:教授风向标和风速计的使用方法,让学生测量教室内外的风速和风向。

5. 讲解:介绍风的分类(如和风、阵风、台风等)以及风的应用(如风力发电、帆船等)。

6. 课堂讨论:讨论风对生活的影响,如天气变化、交通运输等。

7. 随堂练习:发放练习题,让学生巩固风的知识。

六、板书设计1. 风的定义:空气流动产生的自然现象。

2. 风的成因: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周围空气补充,形成风。

3. 风的分类:和风、阵风、台风等。

4. 风的测量:风向标、风速计。

5. 风的应用:风力发电、帆船等。

七、作业设计(1)请描述风的成因。

(2)简述风向标和风速计的使用方法。

(3)举例说明风对生活的影响。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风的成因、分类和测量方法掌握较好,但对风的应用方面了解不足,今后教学中需加强。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关注日常生活中的风现象,观察风对植物、动物等的影响,开展课外实践活动。

重点和难点解析1. 风的成因的理解与表达;2. 风向标和风速计的使用方法;3. 风对生活的影响的探讨;4. 作业设计中的问题设置和答案指导;5.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施。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风的成因》|教科版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风的成因》|教科版
同时,我也注意到学生们在小组讨论中,对于风能利用这一主题表现出了很高的关注度。这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课程中,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关于可再生能源的内容,让学生们更加了解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在课程总结环节,虽然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风的成因和基本概念,但仍有少数学生对某些知识点存在疑问。为了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跟上教学进度,我计划在课后对这部分学生进行单独辅导,帮助他们弥补知识漏洞。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风的成因》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风的成因和特性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他们能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这让我感到很欣慰。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注意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关于大气运动原理这一部分,虽然我通过动态图示和实验模拟进行了解释,但仍有部分学生难以理解。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寻找更加生动、直观科学教案-《风的成因》|教科版
一、教学内容
《风的成因》为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课程第四章《天气与生活》的第三节内容。本节课主要围绕以下知识点展开:1.风是大气运动的结果;2.风的产生原因:地表受热不均导致空气流动;3.风向和风速的概念及其对生活的影响;4.认识风的等级和风力单位;5.探讨风能利用和节约能源的重要性。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教材,旨在帮助学生了解风的成因及风的基本特性,培养他们观察天气现象、关注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核心素养目标
《风的成因》一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包括:1.科学探究: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现象、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收集和分析数据的能力;2.科学思维:通过探索风的成因,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3.科学态度: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持久关注科学问题的态度;4.科学责任:增强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激发他们珍惜资源、节能减排的责任感。以上目标紧密贴合新教材要求,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风的成因》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导学案)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风的成因》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导学案)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风的成因》教学设计样形成的呢?揭示课题:风的成因(板书)活动意图说明:本环节结合生活经验让学生说一说如何感受到风的存在,学生通过自己的方法让风车动起来,教师出示视频让风车动起来,引出课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环节二:探索(指向目标2)学生活动2:阅读实验要求(1)点燃蜡烛后,将蜡烛放到纸盒中,然后用透明塑料膜封住纸盒;(2)将香点燃,把点燃的香放在进风口处,观察烟雾的流动方向;(3)将纸条放到出风口,观察小纸条的变化。

(4)记录你观察到的现象 温馨提示:(1)注意用火安全;(1)蜡烛要放在出风口的正下方,香要放在进风口外面;(3)实验结束后,将燃烧的香放入水杯中,避免引起火灾。

学生活动3:燃香观察 1.小组实验:观察香和纸条的变化,填写记录表实验:模拟风的形成蜡烛状态 蚊香烟雾的走向 纸条的变化点燃前 点然后思考1.你能说一说纸条为什么能动吗?我认为纸条能动是因为:2现在纸条一直在运动说明了什么?我认为纸条一直在运动,说明了3.画出空气流动的方向。

通过以上模拟实验,我认为风是这样形成的:学生活动4:大自然的风的形成1. 想一想大自然中的风是如何形成的?教师活动21. 谈话:我们一起来模拟风的形成。

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的实验过程,然后询问学生:“实验过程有什么需要注意的事项?”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地进行指导。

教师活动31.演示实验。

2.学生活动。

3.交流:将香放到进风口处,烟从进风口进入盒子,朝蜡烛方向流动,在蜡烛处上升,从出风口流出,烟的流动方向就是空气的流动方向。

4.你能说一说纸条为什么能动吗?小结:因为盒子里蜡烛上方的空气受热上升,盒子中冷空气补充过来,空气的流动形成了风,风推动了纸条的运动。

5.现在纸条一直在运动说明了什么?6.学生画出空气流动的方向。

7.小结:纸盒中蜡烛上方的热空气上升,纸盒外的冷空气补充进来,纸盒中冷热不同的空气流动形成了风。

教师活动41.谈话:刚刚我们做了风的模拟实验,你认为大自然中的风是如何形成的?2.学生发表看法。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风的成因》优质优质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风的成因》优质优质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风成因》优质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探讨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材中第四章《多样自然现象》第二节《风成因》。

具体内容包括风形成原理、风种类、以及风对环境影响。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学生理解风成因,掌握风基本分类和特点。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学生实验操作技能。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好奇心,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风形成原理,风对环境影响。

2. 教学重点:风成因,风分类和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风扇、气球、风车、水盆、纸张等。

2. 学具:实验报告单、画笔、纸张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风吹动树叶、纸张等现象,引导学生思考风是从哪里来,风是如何形成。

2. 新课导入:讲解风形成原理,引导学生学习风分类和特点。

(1)风是空气流动产生现象,当空气流动时,就会形成风。

(3)通过实验,让学生感受不同类型风特点。

3. 例题讲解:讲解如何观察和描述风,如何根据风特点进行分类。

4.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教室里风向和风力,并记录在实验报告单上。

六、板书设计1. 风成因空气流动产生风2. 风分类地热风、海陆风、山谷风、冰川风等3. 风特点风向、风力、温度、湿度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描述你所在地区风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举例说明风对环境影响。

2. 答案:(1)地热风:由于地热作用,空气温度升高,密度减小,上升形成风。

海陆风:白天,陆地比海洋温度高,空气上升形成风;夜间,陆地比海洋温度低,空气下沉形成风。

(2)风对环境影响:风能促进空气流通,降低气温,使气候宜人;风能传播种子,帮助植物繁殖;风能引起沙尘暴,影响空气质量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风成因、分类和特点掌握较好,但在描述风特点时,部分学生表达不够准确,需要在今后教学中加强指导。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风的成因》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风的成因》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风的成因》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具体内容为第5单元《天气》中的第1节《风的成因》。

本节课将详细探讨风的形成原理,介绍风的概念、分类和作用,以及风的测量。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风的概念,掌握风的形成原理,了解风的作用及测量方法。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兴趣,增强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风的形成原理,风的测量方法。

2. 教学重点:风的概念,风的作用,实验探究风的形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风扇、气球、风车、风速计等。

2. 学具:每组一个气球、一个风车、一张白纸、一把剪刀、一根吸管。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风的声音,让学生猜测这是什么现象,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风。

2. 讲解:介绍风的概念、分类和作用,引导学生了解风的形成原理。

4. 例题讲解:讲解如何用风速计测量风速,并进行实际操作演示。

5. 随堂练习:分组让学生制作简易的风车,并测量不同风速下的风车转速。

六、板书设计1. 风的概念、分类、作用2. 风的形成原理3. 风速测量方法七、作业设计a. 风是如何形成的?b. 风有哪些作用?c. 如何测量风速?2. 答案:见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部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风的形成原理、作用和测量方法有了基本的了解,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对风速计的使用还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观察周围环境,了解风对生活的影响,并尝试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风现象。

同时,布置学生制作一个简易的风速计,用于测量不同地点的风速。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中气球和吸管的演示。

2. 例题讲解中如何用风速计测量风速的步骤。

3. 作业设计中分析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风的成因》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风的成因》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风的成因》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风儿的秘密》单元中的《风的成因》。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了解风的定义,探究风的成因,掌握风的分类及风向的辨别,以及了解风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风的成因,掌握风的分类及风向的辨别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兴趣,增强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风的成因、分类及风向的辨别。

难点:理解风的形成原理,掌握风向的辨别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电风扇、气球、风向仪、地图、多媒体课件。

学具:气球、彩纸、胶带、剪刀。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风的现象,如吹气球、飘落彩纸等,引导学生思考风的成因。

2. 新课:(1)探究风的成因:引导学生观察电风扇工作原理,理解空气流动形成风。

(2)风的分类:介绍热带风、温带风、寒带风等,并举例说明。

(3)风向的辨别:使用风向仪,结合地图,讲解风向的辨别方法。

3. 例题讲解:通过例题,巩固学生对风的成因、分类及风向辨别的理解。

4. 随堂练习: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动手操作,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六、板书设计1. 风的成因:空气流动2. 风的分类:热带风、温带风、寒带风3. 风向的辨别:风向仪、地图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描述风的成因。

(2)请举例说明三种不同的风。

(3)如何使用风向仪辨别风向?2. 答案:(1)风是由空气流动形成的。

(2)例如:热带风、温带风、寒带风。

(3)使用风向仪,观察箭头指向,结合地图,确定风向。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学生对风的成因、分类及风向的辨别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 拓展延伸:(1)了解风能资源及其利用。

(2)探讨风对环境的影响,提高环保意识。

(3)研究风与气候的关系。

2024年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7《风的成因》教科版

2024年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7《风的成因》教科版

2024年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7《风的成因》教科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章“自然现象”中的第27课《风的成因》。

教学内容详细包括:1. 风的概念及成因;2. 风的分类;3. 风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风的概念,理解风的成因,掌握风的分类及风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和合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珍惜资源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风的成因、分类及影响。

难点:理解风的形成过程,以及风对环境和生活的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电风扇、气球、风车、吹风机、实验器材等。

学具:学生分组准备气球、风车、吹风机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图片和视频展示风的现象,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什么是风?风是如何形成的?2. 实践情景引入进行吹气球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气球的运动,思考风的形成原因。

3. 新课内容讲解(1)风的成因: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了解空气流动形成风。

(2)风的分类:介绍寒风、热风、海风等不同类型的风。

(3)风的影响:展示风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如风吹树叶、风能发电等。

4. 例题讲解出示例题,讲解如何根据风的成因、分类和影响来分析问题。

5. 随堂练习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条件下风的形成,并完成练习题。

六、板书设计1. 风的成因空气流动2. 风的分类寒风、热风、海风等3. 风的影响生活、环境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举例说明风的形成原因。

(2)简述风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2. 答案(1)空气流动形成风。

(2)略。

(3)结合实际情况判断。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风的成因、分类和影响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但在实验操作中,部分学生观察不够仔细,需要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风现象,了解风能的利用和环保意义。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风的成因教学设计.pptx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风的成因教学设计.pptx
几点不足:
1、出于课堂时间有限考虑,旋转纸杯、风的成因演示箱都老师课前制作好了,是不是课堂播放制作视频,学生 能亲自制作,可能学生的动手能力及探究制作中思维得到更好的发展。
2、实验过程中竹签易被旁边蜡烛燃烧,导致实验失败,可选取不易燃的材料。
3、在实验设计时,是否从如何感受到风、如何看到演示箱内温度变化、如何“看见”空气流动路径,层层递进进
变成白色,温度下降后,又变成红色。 5、选择什么样的容器进行实验观察呢? 生:透明。 活动三、风的成因模拟实验 1、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以下材料:自制风的成因演示箱、旋转纸杯、装好的沙子、打火机、线香、蜡烛、立起的 竹签 2、我们先通过视屏来学习一下《风的成因模拟实验》要怎么操作。 播放视频:《风的成因模拟实验》 3、通过视频学习你知道实验要怎么做了么?(请学生说一说第一步干什么,第二步干什么) 师:(请学生上台一起,边讲边出示实验步骤) 重点:1)固定蜡烛:点燃滴蜡油在纸板上,多滴一点。 2)蜡烛火焰对准侧面风口,置于中央。 3)调整蜡烛与竹签的间距,防烧到竹签。 4)现象靠近侧面风口即可,观察烟雾流动。 4、实验步骤:
实验结论:演示箱中的空气冷热不均使空气流动,形成了风。
三、研讨
你认为大自然的风是如何形成的?
当阳光照射地面,温暖的地面加热上面的空气,暖空气从地面上升,越升越高,然后开始下降。冷空气补充到 暖空气上升后留下的空间里。
太阳光照射到地球表面的时候,地表的空气受热膨胀而上升,低温的冷空气横向流入暖空气上升后留下的空间 里,即形成了风。
1)点燃线香,点燃蜡烛,观察箱内烟流动方向、箱壁温变油墨变色情况和纸杯的转动情况。 2)点燃蜡烛,放进箱内,观察烟流动方向、箱壁温变油墨变色情况和纸杯转动情况。 3)借助线香的烟和纸杯的转动观察空气的流动,借助温变油墨颜色变化知晓箱内温度变化。 4)试验结束即吹灭蜡烛,用沙或水熄灭线香。以画图或文字记录你观察到的现象。 5、强调实验注意事项: 师:通过视频学习你知道怎么做了吗?想一想,实验过程中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呢? D前后对比实验中,除了蜡烛燃烧和不燃烧之外,其他条件都 相同。 2)蜡烛要固定,不能倾斜或倾倒,以免烧到塑料实验箱和竹签。 3)实验过程中,建议关上实验室的门、窗、风扇等,尽量减少学生走动或大幅度动作。 4)实验前要确认蜡烛的高度与侧面风口的高度基本一致。 5)用竹签支撑旋转纸杯,切忌不可打洞。 6、PPT出示:实验记录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7、学生汇报实验现象(生上台)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2.7 风的成因 教学设计(同课异构公开课教案5篇)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2.7 风的成因 教学设计(同课异构公开课教案5篇)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2.7 风的成因》教学设计同课异构(一)【教材分析】本课探究风的成因是上节课热空气会上升的学习活动的延续。

当热空气上升时,空出来的区域将由附近的冷空气来填补,流动的空气就形成了我们感受到的风。

本课中学生通过模拟实验观察到“冷空气会向热空气方向流动从而形成风”这一现象,以此现象作为证据,尝试解释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学情分析】有了“热空气会上升”的知识基础,学生解释“风的成因”模拟实验的现象就容易很多。

但是,要把模拟实验的原理和自然风的形成原因建立联系,对三年级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

本节课只要求学生通过模拟实验能观察到“冷空气会向热空气方向流动从而形成风”这一现象,举出与此相类似的生活现象就可以,不需要给出更深入的解释。

【核心素养目标】科学观念:冷热不同的空气流动形成风。

科学思维:生活中有多种制造风的方法。

探究实践:1.学生能用画图的方式解释观察到的现象。

2.学生通过教师指导和教材引领,能够按步骤完成模拟实验。

态度责任:1.能够大胆假设并保持对问题的探究欲望,且能够仔细求证,得出结论。

2.在了解到空气这一性质后,能体会到它给人们带来的便利与危害。

【教学重难点】重点:学生通过教师指导和教材引领,能够按步骤完成模拟实验。

难点:学生能用画图的方式解释观察到的现象。

【教学过程】一、玩风车导入揭题(预设4分钟)1.出示风车。

提问学生:会玩吗?两位同学比比谁有多种方法玩?2.找2个学生到讲台前面玩风车(预设学生会吹、跑)。

提问:谁更会玩?为什么?预设生:用吹、跑、扇、拨动等方式玩,让风车转动。

3.出示铁质小风轮提问:老师可以不用吹、跑、扇、拨动方式让铁质风车转动,信吗?(演示)为什么?你认为是什么原因?让学说大胆猜测提出:都是大家的猜测,这个风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呢?这节课我们来研究---自然界里的风的成因(揭示课题)。

风的成因(板书)二、设计探究实验1.要研究风,却看不见,有什么办法可以在教室里里看得见风?预设学生:感觉树叶动......出示卫生纸条,可以帮助我们感觉风,追问怎么清晰的用眼睛看见风?2.出示香条说明这是看见风的神器,并点燃示范,引导生明白借助外界事物的帮助看见风,烟雾在教室里面实验最方便看见风,空气流动的方向就是风的走向。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风的成因》优质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风的成因》优质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风成因》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在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四章《天气与气候》第二节“风成因”中,深入学习风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详细内容包括:风定义、风成因、风方向与速度、风利用和风对生活影响。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风成因,掌握风方向、速度等基本概念,解风对生活利与弊。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践能力,提高他们运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好奇心,增强环保意识,培养珍惜自然资源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风成因、风方向与速度。

难点:理解风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风向仪、风速计、气球、电吹风、纸张等。

2. 学具:记录本、铅笔、直尺、气球、纸张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播放风现象短片,引导学生关注风在日常生活中重要性,提出问题:“风是怎形成?”2. 例题讲解:(1)展示电吹风吹动纸片实验,引导学生解风成因。

(2)讲解风方向与速度概念,展示风向仪和风速计使用方法。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风方向和速度。

(2)记录实验数据,讨论实验现象。

4. 知识拓展:介绍风能利用和风对环境影响。

六、板书设计1. 风成因气压差重力地球自转2. 风方向与速度风向:风向仪风速:风速计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风成因。

(2)如何判断风向和风速?(3)举例说明风对生活利与弊。

2. 答案:(1)风是由气压差、重力和地球自转等因素引起气体运动。

(2)通过风向仪判断风向,通过风速计判断风速。

(3)利:风能发电、风能降温;弊:台风、龙卷风等自然灾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讨论,学生对风成因、方向和速度有更深入解,但在实验过程中,部分学生对风向仪和风速计使用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教学中加强指导。

2. 拓展延伸:(1)组织学生参观风力发电站,解风能利用。

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风的成因》教案

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风的成因》教案

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风的成因》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四章《天气与气候》第三节《风的成因》。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 了解风的定义,探究风的成因;2. 学习风的分类,认识不同类型的风;3. 探究风的作用,了解风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风的定义,了解风的成因,区分不同类型的风,并了解风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兴趣,提高环保意识,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风的成因及不同类型的风的特点。

2. 教学重点:风的定义、成因、分类及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风扇、气球、风车、实验器材等。

2. 学具:记录本、画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风力的动画片,引发学生对风的兴趣,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风是什么吗?它是怎么形成的呢?”2. 新课内容:引导学生学习风的定义、成因、分类及作用。

(1)风的定义:风是空气流动的现象。

(2)风的成因:展示实验,让学生观察空气流动形成风的过程。

(3)风的分类:介绍不同类型的风(如海风、陆风、季风等),引导学生了解各自特点。

(4)风的作用:展示风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如风力发电、风帆等。

3.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类型的风对气球、风车等的影响。

4. 例题讲解:讲解与风相关的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布置与风相关的练习题,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板书风的成因2. 内容:(1)风的定义:空气流动的现象(2)风的成因:空气流动(3)风的分类:海风、陆风、季风等(4)风的作用:风力发电、风帆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风的定义和成因。

(2)列举三种不同类型的风,并说明它们的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风的成因》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新课程标准要求三至四年级学生形成“空气流动形成风”的科学概念,知道空气的冷热变化会导致空气流动,这是自然风形成的主要原因,并能举例说说生活中形成风的一些方法。

本课收集模拟实验中看到的现象,作为证据来解释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模拟实验是科学实验的一种基本类型,是在难以直接拿研究对象做实验时,制作模型或者模仿实验对象的某些条件而进行的实验。

本课只要求学生通过模拟实验能认识到“热空气上升会引起空气流动”这一规律,并让学生举出与此相类似的生活现象就可以,不需要给出具体的解释。

【学生分析】
第7课《风的成因》是对第6课《我们来做“热空气”》中的研究结论进行延续和应用。

当热空气上升时,空出来的区域(低压区)将由附近的冷空气填补,形成我们平时感受到的风。

本课内容也为下一单元“天气”做好知识铺垫。

“热空气上升的原因”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现象来初步认识热空气上升的现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冷热不同的空气会流动形成风。

●生活中有多种制造风的方法。

科学探究目标
●尝试画图解释观察到的现象。

●能够按步骤完成模拟实验。

●能够借用多种手段观察空气的流动方向。

科学态度目标
●乐于在情境中学习,保持对一个问题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

●乐于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空气的性质,体会它们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

●意识到科学与技术对人类社会的促进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难点:理解在模拟实验过程中,热空气上升引起的空气流动是形成自然风的主要原因。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盒子、双面胶、透明硬薄膜、盒式蜡烛、火柴、蚊香、细纸条束、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班级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观察图片,在生活中,根据需要我们会想办法制造风。

你有哪些制造风的办法?
2.谈话:大自然中的风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设计意图:本环节结合生活经验进行猜测对于学生来说是很有价值的。

二、探索
1.明确活动要求。

(1)准备好一个盒式蜡烛、一张透明硬薄膜、一个纸盒、一段蚊香和一束纸条。

(2)在纸盒的两个侧面各打一个圆洞。

(3)点燃蜡烛后,将蜡烛放在盒中,然后用透明硬薄膜封住纸盒。

(盒子内的蜡烛需要用明火点燃,所以要先点火,再粘贴透明硬薄膜。


(4)借助蚊香的烟雾和纸条观察空气的流动。

(5)画图解释你观察到的现象。

实验过程中,建议关上实验室的门、窗、风扇和空调,减少因学生走动或大幅度动作等影响实验效果的因素。

2.讨论。

(1)描述你观察到的现象。

你认为模拟实验中的“风”是如何形成的?
(2)你认为大自然中的风是如何形成的?
3.学生汇报。

4.小结。

设计意图:本课的探究与上节课的实验内容有直接联系,引导学生从空气的冷热角度进行思考。

本环节收集模拟实验中看到的现象作为证据,来解释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模拟实验是科学实验的一种基本类型,是在难以直接拿研究对象做实验时,制作模型或者模仿实验对象的某些条件而进行的实验。

本环节学生通过模拟实验能认识到“热空气上升会引起空气流动”这一规律,举出与此相类似的生活现象。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认识到当热空气上升时,空出来的区域(低压区)将由附近的冷空气填补,形成我们平时感受到的风。

【板书设计】
风的成因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活动目的:帮助学生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1.画出加热前,蚊香的烟雾走向。

2.加热一段时间后再观察蚊香烟雾走向,并记录下来。

3.记录自己对加热前后蚊香烟雾走向状态变化的解释。

4.如果有学生能借助纸风车,描述或画出盒子上方孔外有风形成的证据,教师应该给予鼓励,这是观察能力强、善于搜集证据的表现。

教科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