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邳州二中高中生物《细胞与外界的物质交换》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高考生物复习必修一教案—第二单元:细胞的基本结构与物质交换 第1讲 多种多样的细胞

高考生物复习必修一教案—第二单元:细胞的基本结构与物质交换第1讲 多种多样的细胞考情研读·备考定位 考点展示核心素养考点一 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和病毒自主回顾·素养储备基础梳理1.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原因⎪⎪⎪――――→病毒 无细胞结构,必须寄生在活细胞中才能生活――――――→单细胞生物依靠单个细胞完成各种生命活动―――――→ 多细胞生物 依赖各种分化的细胞共同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2.生命系统结构层次的概念模型(1)写出图中数字表示的结构层次的名称:①细胞,②系统,③生态系统。
(2)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
(3)最大的生命系统是生物圈。
(4)地球上最早的生命形式是具有细胞形态的单细胞生物。
(5)生物繁殖和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生态系统是由群落及其所处的无机环境构成。
思维辨析易错整合,判断正误。
(1)生命系统中最基本和最大的层次分别是病毒和生物圈。
(×)(2)因为细胞具有全能性,所以多细胞生物的每个细胞都能独立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3)池塘中的水、阳光等也是生命系统的一部分。
(√)(4)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能在血浆中快速增殖。
(×)(5)HIV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能支持“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的观点。
(×)延伸探究1.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但病毒的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请分析原因。
[提示]病毒尽管没有细胞结构,但病毒必须寄生在细胞中生活,依靠细胞中的物质来合成自己需要的物质,离开了细胞,病毒就不能长时间生存,因此说,病毒的生命活动是离不开细胞的。
2.原子、分子、化合物等不属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的理由是?[提示]原子、分子、化合物等不能独立完成生命活动,因此不属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3.据图分析病毒的结构和特点(1)HIV和T2噬菌体分别主要由什么成分构成?这些成分的合成场所在哪里?(2)HIV和T2噬菌体相比,变异性更大,原因是什么?(3)HIV的最外层有脂质膜包被,推测其进入宿主细胞的方式是怎样的?(4)噬菌体是专一侵染细菌的病毒,如果想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标记T2噬菌体,该如何操作?请写出基本思路。
高中生物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4.3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new)

4。
3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一、教材分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一“分子和细胞”中的内容.该内容属于细胞的功能之一:物质的输入和输出。
整节内容除了介绍相关的理论知识外,重点还在于使学生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理解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理解任何一个生命系统都是开放的系统,都与外界有物质的交换。
学生通过学习,会运用生物学知识来解决社会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说明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2、进行图表数据的解读。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1)教学重点及解决方法教学重点]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解决方法]1、介绍扩散现象,列举氧和二氧化碳进出细胞的现象,总结出自由扩散的概念。
2、葡萄糖不能通过无蛋白质的脂双层,却能通过细胞膜,总结协助扩散的概念。
3、列举逆浓度梯度跨膜运输现象,总结出主动运输的概念。
(2)教学难点及解决方法教学难点]主动运输解决方法]通过列举逆浓度梯度跨膜运输的现象,播放相关的多媒体动画,讲清主动运输的概念及特点。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课件六、学生活动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回答相关问题。
2、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七、教学程序问题探讨]给学生呈现P70图,提出下列讨论题:1、什么样的分子能够通过脂双层?什么样的分子不能通过?2、葡萄糖不能通过无蛋白质的脂双层,但是小肠上皮细胞能大量吸收葡萄糖,对此该如何解释?3、观察此图,你还能提出其他问题吗?学生讨论后回答。
教师播放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三种跨膜运输的多媒体动画。
设计下表让学生填写:讲述(一)小分子或离子的跨膜运输1、自由扩散往清水中滴一滴蓝墨水,清水很快变为蓝色,这就是扩散。
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作用进出细胞,叫做自由扩散.不需要载体蛋白,也不需要消耗ATP,只能顺浓度梯度运输,如O2、CO2、甘油、乙醇等.2、协助扩散葡萄糖不能通过无蛋白质的脂双层,却能通过细胞膜,是因为镶嵌在膜上的一些特有的蛋白质,能协助葡萄糖等物质顺梯度跨膜运输,进出细胞的物质借助载体蛋白的扩散,叫做协助扩散。
文本:教学设计:细胞内外的物质交换

第3章第1节细胞内外的物质交换一、教材分析本章是学生初中阶段初步学习过细胞的知识,以及前一章“细胞的化学组成”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关于细胞物质代谢的知识。
生物体的生命活动主要是在细胞内进行的。
教材从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的解度,进一步讲述真核细胞的亚显微结构和主要功能。
本章的知识又是后续各章学习内容的重要基础,在教材中占十分重要的地位。
由于细胞结构微小,功能繁杂抽象,学生不易理解,教学上会有一定的难度。
二、学情分析本节内容的受课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
他们对细胞的形态结构以及细胞的化合物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同学们对细胞是怎样进行生命活动的,还是一点都不清楚。
因此,学习本章内容,学生对细胞的生命活动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为学习后文打下基础。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简述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2)说明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3)简述核糖体和内质网的结构。
(4)概述蛋白质和脂质的合成。
(5)概述内质网运输合成的物质。
(6)概述高尔基体的结构和分泌活动。
(7)说明细胞内的膜泡定向运输。
(8)概述胞质溶胶的概念及作用。
(9)简述溶酶体的结构和类型。
(10)说明溶酶体的作用。
(11)举例说明几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2.过程与方法(1)使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2)使用显微镜观察胞质溶胶的流动(3)尝试模拟实验和探究实验过程,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形成结构与功能统一、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的生物学基本观点。
(2)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关注细胞生物学的发展以及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1)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及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2)细胞内物质的转运(3)生物膜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的联系。
难点:(1)细胞膜的结构特点与它的功能相适应。
(2)生物膜在结构和功能上的联系。
五、课前准备PPT、细胞膜的结构模型六、课时安排6个课时七、教学过程第1课时第一节细胞内外的物质交换。
2021_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生物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第一节被动运输教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1节被动运输
本节内容将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与被动运输内容放在了一节,内容较多,但知识联系紧密,有利于学生理解质壁分离的具体过程,同时,协助扩散还加入了离子通道的内容。
生命观念:细胞要通过物质交换维持自身代谢
科学思维:物质交换有不同的方式与特征
科学探究:质壁分离的条件分内因与外因两部分
社会责任:海水稻、盐碱地等环境需要我们培育适应不同坏境的作物。
教学重点:渗透作用;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细胞膜不仅是半透膜还是选择透过性膜;分析植物吸水失水的现象。
自由扩散与协助扩散的特点。
教学难点:细胞膜不仅是半透膜还是选择透过性膜;分析植物吸水失水的现象。
扩散现象导入。
探讨对比扩散与渗透的条件,分析渗透系统的工作原理。
水分子可以自由通过半透膜,蔗糖分子不行,所以会造成长颈漏斗2侧液面高度差。
当具有半透膜与浓度差的时候,细胞就可以完成渗透作用,
人的红细胞会在低浓度溶液中吸水膨胀,高浓度溶液中失水皱缩,等渗溶液中维持原本形态。
对比动植物细胞的区别,说明质壁分离现象的原理与条件
对被动运输进行展示与总结:1、顺浓度,2、不消耗能量。
差异:自由扩散无转运蛋白协助,协助扩散有载体蛋白或通道蛋白。
高考生物复习必修一教案—第二单元:细胞的基本结构与物质交换-第4讲-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高考生物复习必修一教案—第二单元:细胞的基本结构与物质交换第4讲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考情研读·备考定位考点展示核心素养1.举例说明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2.活动: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性。
3.活动: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1.生命观念——物质与能量观:理解细胞内的物质运输与能量供应的关系。
2.理性思维——归纳与演绎:分析不同物质出入细胞的实例,归纳物质出入细胞的类型和特点。
3.科学探究——通过“观察质壁分离与复原”和“探究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的实验,掌握探究性实验设计的一般程序。
考点一细胞的吸水和失水自主回顾·素养储备基础梳理1.渗透作用(1)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一是具有半透膜,二是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
(2)常见渗透装置图分析①水分的流动判断:当溶液浓度S1>S2时,水分就通过半透膜由S2流向S1;当溶液浓度S1<S2时,水分就通过半透膜由S1流向S2。
②在达到渗透平衡后,若存在如图所示的液面差Δh,则S1溶液浓度>S2。
因为液面高的一侧形成的净水压,会阻止溶剂由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扩散。
2.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1)半透膜:细胞膜浓度差:细胞质与外界溶液之间的浓度差细胞质浓度,细胞失水皱缩(2)3.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1)成熟植物细胞的结构(2)原理和现象①当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失水,发生质壁分离现象。
②当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吸水,失水的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现象。
思维辨析易错整合,判断正误。
(1)渗透作用中膜两侧溶液的浓度指的是质量百分比浓度(×)(2)在渗透作用中,当半透膜两侧溶液浓度相等时,水分子不再通过半透膜(×)(3)虽然红细胞没有具膜细胞器,但将其放入一定浓度的外界溶液中,也能发生渗透作用(√)(4)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5)成熟的植物细胞在发生质壁分离的过程中,细胞吸水能力逐渐减弱(×)(6)在蔗糖溶液中加入适量红墨水,可观察紫色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7)无机盐离子都是逆浓度梯度跨膜运输的(×)延伸探究1.对于动植物细胞来说,单位时间内,水分子进出细胞的数量相等时,细胞内外液体的浓度一定相等吗?[提示]不一定。
细胞膜内外物质交换方式的教学设计

细胞膜内外物质交换方式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让学生知道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及生物膜系统的概念②记住细胞膜的功能和生物膜系统的作用2、过程与方法目标:以“问题讨论”为目标获取新知识,提高学习能力,拓展思维空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积极参与讨论,在讨论中体验乐趣。
②各种生物膜在结构和功能上的联系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及生物膜系统的组成作用。
难点:细胞膜内外物质交换的方式及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过程三、教学用具:1、细胞膜模型、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过程图等直观教具。
四、教学准备:细胞膜模型、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过程图。
五、教学过程:(一)细胞膜和生物膜系统的概念:1、师提出问题,生讨论回答①各种生物膜在结构上的联系:第一:直接联系,如内质网向内和核膜相连,并且两者的腔相通,内质网向外和细胞膜相连。
第二:间接联系,如内质网通过出芽的形式形成小泡运输到高尔基体成为高尔基体的一部分,高尔基体意突起的形式形成小泡移到细胞膜成为细胞膜的一部分。
第三,从上可以看出各种生物膜之间的连续性②各种生物膜在结构功能上的联系,通过放射性同位素标记进行的实验,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过程来说明。
结论: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合成后进入内质网,经内质网的加工、折叠、组装、加糖基化、羟基化变成较成熟的蛋白质,运输到高尔基体竟高尔基体进一步加工浓缩成为成熟的蛋白质运输到细胞膜最后经外排作用分泌到细胞外,同时在整个过程中都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所以,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过程雨四种细胞器有关。
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2、师展示细胞膜模型、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过程图3、生回答生物膜系统的重要作用:①生物膜系统使生物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内环境,进行细胞内外的物质交换、能量交换和信息传递。
②生物膜系统为酶提供了大量的附着位点使细胞内各种化学反应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条件③生物膜系统将细胞隔成许多区室使各种生命活动高效有序进行。
高中生物教学备课教案细胞的生物膜与物质交换

高中生物教学备课教案细胞的生物膜与物质交换高中生物教学备课教案:细胞的生物膜与物质交换引言:生物膜是细胞内外环境分隔的关键部分,它不仅维持细胞的稳态平衡,还参与细胞的物质交换。
本教案通过对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详细讲解,以及教学活动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细胞膜与物质交换的过程。
一、细胞膜结构的组成细胞膜是由磷脂双分子层和膜蛋白组成的。
磷脂分子在水中自组装形成磷脂双分子层,而膜蛋白则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
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密切相关,它具有选择性通透性和动态可变性。
二、细胞膜的功能1. 分隔细胞内外环境:细胞膜通过分隔细胞内外环境,确保细胞内环境的稳定性,使细胞能够独立进行正常的代谢活动。
2. 控制物质的进出:细胞膜具有选择性通透性,能够通过活动的通道蛋白、载体蛋白和受体蛋白等调控物质的进出,维持细胞内外物质浓度的平衡。
3. 信号传导:细胞膜上的受体蛋白能够感受外部刺激,并将信号传递到细胞内,从而调控细胞的生理功能。
三、物质交换的方式1. 扩散:指物质自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的自发传播过程。
在细胞膜上,小分子、不带电的物质可以通过脂质双分子层的间隙进行扩散。
2. 主动运输: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可以通过消耗能量,将物质从低浓度区域运输到高浓度区域。
主动运输可以分为胞吞和胞吐两种方式。
3. 被动运输:细胞膜上的通道蛋白可以通过形成孔道,使离子和水分子等小分子物质能够快速通过。
通道蛋白具有选择性通透性,可以根据离子大小和电荷的不同来调控物质的进出。
四、教学活动设计1. 实验探究细胞膜的通透性:通过给不同溶液的鸡蛋膜进行浸泡实验,观察溶液进入鸡蛋的过程,引导学生理解细胞膜的选择性通透性。
2. 模拟细胞膜的主动运输:利用一段透明的塑料管,将溶液从一端向另一端挤出,引导学生模拟细胞膜上载体蛋白的活动。
3. 观察细胞膜通道蛋白的功能:利用色素分子和凝胶进行实验,观察不同颜色的色素在凝胶中的扩散速度,引导学生理解通道蛋白对物质进出的调控作用。
细胞与外界的物质交换

细胞与外界的物质交换一.背景分析:1.教学知识内容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在教材中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内容,既承接了前面细胞结构方面的知识,又和后面新陈代谢的知识连接紧密。
掌握本节的内容对学生正确理解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代谢过程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2.教材的学习内容所培养的能力定位与功效:本节内容着重要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综合分析的能力。
这些能力对学生以后解决现实问题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
3.以教材内容为载体所激发、培养的情感与价值观的意义:本节课意图引导学生学会了解最基本的生命形式一一细胞的精密结构和功能,从而学会尊重生命。
4.相应的教法和学法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策略和意义:本节课拟采用通过几个演示实验的展示,要求学生自己分析、总结和归纳出物质进出细胞不同方式的教学方法。
这样的方法对学生提出了较高的能力要求,但对于市西中学这样一所市重点高中的学生而言是应该可以作到的。
而这种知识的自我发现和归纳不仅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更对学生知识掌握的牢固程度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物质的扩散运动2)理解物质跨膜运输的三种基本方式3)理解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内吞和外排2.过程能力和方法:1)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分析和比较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的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的资料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不同物质进出细胞方式的学习过程,初步培养学生尊敬生命的意识和想要进一步了解生命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三种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异同点。
2.细胞膜特性对内吞和外排的影响。
3.学生对两个演示实验观察和分析过程中实验能力的培养。
4.学生尊敬生命的意识的培养。
香水扩散实验学生观 -------------------- 察并思 ——考学生复习以前 ---------- -知识四.教学过程: (一)简要流程: 教师引入:物质进 出细胞的方式学生阅读并思 考总结被动运输的 特点和不同类型要求学生阅读教材学生阅 读并思 考总结主动运输的 特点和与被动运 输间的差异得出扩散的概念和 特点学生观 察并思 考区别不同分子跨 膜的特点,引出细 胞膜结构掌握细胞膜的基本结构,引出物质 的跨膜运输展示变形虫录象和进食图片 并要求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 容学生观察、 阅读相关内 容并进行分 析和总结学生观 察并分 析(二)具体过程:1 .引入:我们在前几节课已经学过,生命的基本结构是:细胞。
高中生物第四章第二节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教案人教版必修1

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学生能够认识扩散、渗透现象并且能够举例说明;
学生能够掌握质壁分离原理并应用到实验设计;
(二)、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观察演示实验并表达出来;
学生能够掌握物质出入细胞膜的方式并且能区分
学生能够联系现实生活,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学生能够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设计实验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学生能够利用对比的方法归纳总结知识
(三)、情感目标:能够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学生能够参与讨论,与同学交流,与同学分享团体协作的愉悦,加深了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质壁分离、物质出入细胞膜的方式
三、教学难点及解决方法:物质出入细胞膜的方式
解决方法:利用教学课件辅助教学更加形象,利用对比、类比的方法。
四、教学用具:一次性杯子、水、墨水、图片、教学课件
五、学生活动设计:观察实验、讨论、设计实验、阅读
六、教学方法:教师讲解与学生活动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通
过观察、讨论主动参与学习,教师用实例、比喻、课件演示帮学生理解。
讲授法、演示法、提问法
七、课时安排:一个课时(45分钟)
八、教学进程
九、课后分析:1、教学设计以启发学生为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2、知识具有条理性;
3、在教学中不断教会学生学习和思维。
十、板书设计:
第二节物质出入细胞膜的方式
一、扩散
特点:↓结果:分布均匀
二、渗透(一)、动物细胞渗透
(二)、植物细胞渗透
三、物质跨膜方式
(一)、自由扩散
(二)、易化扩散
(三)、主动运输
(四)、胞吞、胞吐。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第一节物质跨膜运动的实例教案1(5)

《物质的跨膜运输》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章着重介绍细胞膜的控制物质进出这一重要功能,其中第一节主要说明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而这种功能与膜的结构有关,这样进入本章的第二节内容,能进入膜的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是否相同,这正是本节课要探讨的问题。
任何一个生命系统都是开放的系统,都与外界有物质的交换,可见这节内容对学生理解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有着重要意义。
另外,本节内容又与本模块第五章的第2节《细胞的能量“通货”——ATP》以及前面所学的“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有关联的地方,同时又是对生物膜具有流动性的一个很好的例证。
二、教学目标本节课内容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1》第四章第三节内容。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课程标准中与本节内容相关的具体内容标准是:“说明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1、知识目标(1)举例说明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类型及特点;(2)说出被动运输与主动运输方式的异同点;2、技能目标另外根据本节课的具体内容分析,本节课制定的技能方面的目标是:能够正确解读坐标数据图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强调积极思考,大胆提出问题、回答问题;(2)参与讨论与交流,学会合作;(3)培养科学的探究精神。
三、教学重点(1)物质进出细胞膜的方式(2)图表数据的解读确定的依据:该重点是由本节所学内容的教学目标所决定的。
本节课的内容就是围绕物质进出细胞膜的几种方式展开的,因此应该将其确定为教学的重点。
另外根据《标准》所提倡的“落实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和“利用数学方法处理、解释数据”的观点,本节内容在对坐标图表分析上有较好的教学价值,因此我将“图表数据的解读”也作为了本节课的一项重点内容。
四、教学难点(1)主动运输(2)图表数据的解读确定的依据:难点(1)主动运输与其他两种运输方式相比,较为复杂,为逆浓度梯度、消耗能量需要载体的跨膜运输,学生容易受“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的浓度差与它们运输速率的关系的定向思维影响,认为也是成正比关系,故为难点;另外,“主动运输”是物质跨膜的主要方式,它涉及到能量和载体的利用。
高中生物学教案:探究细胞内外物质交换

高中生物学教案:探究细胞内外物质交换一、教学目标:1. 理解细胞膜的功能,掌握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和特点。
2. 能够通过实验观察细胞内外物质交换的现象,提高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生物学现象,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细胞膜的功能,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和特点。
2. 难点:物质跨膜运输的原理和实验设计。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细胞内外物质交换的机制。
2. 利用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3. 结合生活实例,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四、教学内容:1. 细胞膜的功能:保护细胞内部结构,控制物质进出。
2.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
3. 物质跨膜运输的特点:选择性、平衡性和能量依赖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引出细胞内外物质交换的重要性。
2. 理论讲解:介绍细胞膜的功能和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及特点。
3. 实验观察: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细胞内外物质交换的现象,如红墨水渗透实验。
4. 分析与讨论: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物质跨膜运输的原理。
5. 知识应用: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生物学现象,如药物在体内的运输过程。
6.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物质跨膜运输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评价:1. 采用课堂问答、习题练习和实验报告等多种形式进行评价。
2. 重点考查学生对细胞膜功能和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掌握程度。
3. 评价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如药物运输、氧气交换等。
七、教学拓展:1. 介绍物质跨膜运输在医学和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如靶向药物输送。
2. 探讨物质跨膜运输与人类健康的关系,如营养物质的吸收与疾病的发生。
3. 引导学生关注生物学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提高科学素养。
2.1细胞与环境间的物质交换课件-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苏教版选择性必修1

的__表__面__积___大为增加,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②小肠绒毛壁很_薄___,内有毛细血管网、毛___细__淋__巴__管__等,这些结构特点有利
于营养物质的吸收。
2.消化系统 (1)组成:由消化道和_消__化___腺__组成,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
大肠和肛门;消化腺包括小消化腺(如肠腺)和大消化腺(如肝、胰)
(2)主要生理功能 ①消化: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成结构_简___单__、可以被吸收的小分子 物质的
过程。 ②吸收:小分子物质通过消化道黏膜上皮细胞进入_血__液___和_淋__巴__的过程。
(一)单细胞生物通过 细胞质膜 与环境 直接 进行物质交换
细胞质膜
食物泡
(二)人和多细胞动物一般通过 内环境 与环境 间接 进行物质交换
细胞以内环境为媒介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中,发挥重要
作用的系统有: 呼吸系统 、 消化系统 、 循环系统 和 泌尿系统 等
1.呼吸系统 (1)组成:由呼吸道和肺组成,呼吸道包括鼻、_咽___、喉、气管、支气管
和肺内的各级支气管。 (2)主要生理功能:进行_气__体__交___换__,即吸进氧气和呼出二氧化碳。 (3)外呼吸和内呼吸 ①外呼吸:肺与_外__界___环__境__之间的气体交换。 ②内呼吸:血液与_组__织___细__胞___之间进行的气体交换。 (4)结构与功能的适应——肺泡的结构 ①肺泡表面分布着丰富的_毛___细__血__管__,气体交换面积__大___。 ②肺泡及毛细血管的壁都很_薄___。
第2课时 细胞与环境间的物质交换
高中生物必修1《第3章细胞的物质代谢第1节细胞内外的物质交换三物质进出细胞...》314北师大教案教学设计

“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内容是人教版生物必修一《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中的实验,是必修部分第一个探究性实验。
本实验重点在于探究过程,让学生在实验中发现原生质层、细胞壁与水进出细胞的关系。
要求学生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体验实验的科学方法和思维过程,为后面细胞膜结构模型以及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学习做好知识铺垫。
二、学情分析高中阶段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水平,思维能力、学习能力也得到一定的发展。
学生接触探究实验不多,因此探究的思维需要锻炼。
学生已经学习了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并且通过半透膜的渗透实验了解了渗透的原理,具备比较好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观察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现象,阐明其原理。
2、能力目标:尝试提出问题和做出假设;完成制片和显微镜观察等相关操作。
3、情感目标: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培养良好的探究性学习思维方法。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1)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尝试通过观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学会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的方法。
难点: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五、教学方法1、类比推理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类比推理植物细胞如何吸水失水,让学生了解教材的作用并会应用。
2、层进设问法:通过设计问题串,一步步引导组织学生动手做探究实验,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并让学生掌握探究实验的基本过程。
3、自主合作探究法:本节课以自主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两人一组进行实验,学生通过科学探究体验、获得知识技能,培养能力。
六、教学过程导入:从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动物细胞(以哺乳动物红细胞为例)的失水和吸水是怎样的情况。
那么植物细胞的情况又是怎么样的呢?生活中我们有这样的经验,用糖拌西红柿或者用盐腌黄瓜的时候盘子里会怎么样?(学生回答:有很多的水。
)同样的,新鲜的萝卜是很坚实的形态而腌萝卜就变得干瘪了。
想一下这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学生回答:细胞的失水。
高中二年级上学期生物《内环境是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导学案

演示内环境成分之间的关系动画及图片。
【提问】内环境的功能是什么?外界环境的物质是如何运送到组织细胞的?细胞的代谢废物又是如何通过内环境排除体外的?
引导学生分析内环境、组织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关系。
【结论】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内环境也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提供血浆成分资料图和内环境关系图。
让学生观察思考:
【提问】内环境有哪些具体的化学成分呢?引导学生分析具体营养物质和废物,并进一步分析非内环境的成分。
【结论】
内环境存在四大化学成分,而胞内物质,直接流入外界环境物质不属于内环境成分。
内环境是外界环境与体内细胞物质交换媒介。
《细胞与环境间的物质交换》 教学设计

《细胞与环境间的物质交换》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细胞与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方式,包括扩散、渗透和主动运输等。
(2)掌握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明确其在物质交换中的作用。
2、能力目标(1)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与细胞物质交换相关的现象。
3、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索未知的科学精神。
(2)使学生认识到生命活动的复杂性和奇妙性,增强对生命的尊重和珍惜。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细胞与环境间物质交换的方式及其特点。
(2)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对物质交换的影响。
2、教学难点(1)主动运输的原理和意义。
(2)如何引导学生理解物质交换过程中的浓度差和能量变化。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细胞与环境间物质交换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实验法通过简单的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物质的扩散和渗透现象。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生活中的相关实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利用图片、动画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知识。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张细胞的图片,提问学生:“细胞是如何从周围环境中获取所需的物质,又如何将代谢产物排出体外的呢?”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导入新课。
2、知识讲解(1)扩散解释扩散的概念,即物质从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的自发移动。
通过举例,如香水在空气中的扩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扩散的过程和特点。
(2)渗透介绍渗透的概念,强调是水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
以红细胞在不同浓度溶液中的变化实验为例,帮助学生理解渗透的原理和条件。
(3)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讲解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包括磷脂双分子层、蛋白质等成分的分布和作用。
阐述细胞膜的功能,如分隔细胞内外环境、控制物质进出等。
(4)主动运输解释主动运输的概念,即物质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蛋白和能量的参与。
通过对比主动运输与扩散、渗透的不同,突出主动运输的重要性和意义。
《细胞与环境间的物质交换》 教学设计

《细胞与环境间的物质交换》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阐明细胞与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方式和特点。
(2)理解渗透作用的原理和发生条件。
(3)解释主动运输和被动运输的区别和联系。
2、能力目标(1)通过实验设计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动手能力。
(2)通过对物质交换过程的分析,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体会生命活动的复杂性和精巧性,培养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渗透作用的原理和发生条件。
(2)主动运输和被动运输的特点和实例。
2、教学难点(1)主动运输的过程和意义。
(2)物质交换过程中细胞内外浓度的变化及对细胞功能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细胞与环境间物质交换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实验法:通过渗透作用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物质交换的过程。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物质运输方式的特点和应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利用图片、动画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知识。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细胞的结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细胞如何从环境中获取所需的物质以及如何将代谢产物排出细胞外,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细胞与环境间的物质交换。
2、知识讲解(1)简单扩散讲解简单扩散的概念,即物质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通过细胞膜的自由扩散过程。
举例说明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分子以及水、乙醇等小分子物质通过简单扩散进出细胞。
强调简单扩散不需要载体蛋白和能量。
(2)协助扩散解释协助扩散的含义,即物质在载体蛋白的协助下,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扩散的过程。
以葡萄糖进入红细胞为例,说明协助扩散需要载体蛋白但不需要能量。
(3)渗透作用①实验演示进行渗透作用实验,将一个半透膜袋(如玻璃纸)装入一定浓度的蔗糖溶液,然后将其放入清水中,观察现象。
②原理讲解结合实验现象,讲解渗透作用的原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3)从低浓度一侧向高浓 度一侧扩散 (逆浓度梯度) 。
总结:由于细胞生活的环境并非都如理想状态那
样,充满了养分, 同时还必须排出代谢废物和有害 物质,所以,主动运输是物质进出细胞的主要方式 。
课堂小结 列表比较物质进出细胞的三种方式
小组讨论, 回答
想一想
指导学生分析回答
分析、讨论,回答问题。
做一做
知识拓展 活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一定是协助扩散吗?
听讲、讨论、回答
巩固练习 布置练习
完成练习
课后反思 :
3
碘液, B 烧杯中取出水样用 班氏试剂检验。
学生上来实验操作并展示 结果。
(一)、被 动运输
实验结果出来了, 接下来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实验结 果,请看分析讨论题。 进一步探究透过方式 设问:这些小分子物质是如何透过细胞膜的? 动画演示:硫酸铜扩散现象 演示 实验:当高锰酸甲投入烧杯后,渐渐使整个 烧杯中的溶 液变成紫红色 。这个现象称作什么?
课的标题:《细胞与外界的物质交换》
细胞的原理和方式;
了解物质通过膜进出细胞的三种方式及其区别。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思维能力和类比的能力; 通过观看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及综合思维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尊重事实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实验设计的讨论,培养学生质疑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物质进出细胞的三种方式
提问:请同学们预测一下实 验中物质分子将会怎 样移动,会出现怎样的结果?
学生讨论回答: A 烧杯…… B 烧杯……
学生讨论回答: A 烧杯中加
1
接着问: 推测是淀粉不能透过透析袋膜, 葡萄糖能 够透过。我们可以用什么实验手段来验证呢? 由于时间关系, 用课前同学准备的另一套实验装置 观察结果。 请两位同学上来继续实验的检测过程。
教学难点 :物质进出细胞的三种方式的区别 教学方法 :学生实验观察、讨论与教师讲授和启发引导相结合的方法
教具选择 :透析实验装置、高锰酸钾扩散实验装置、电脑多媒体
PPT演示
教学过程 :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习引入 回顾上节课讲的细胞的膜的结构: 细胞膜是由磷脂 回答: 细胞膜具有维持相对
双分子层及蛋白质镶嵌构成的、 具有半流动性的膜 稳定的细胞内部环境, 保护
图像演示:葡萄 糖是水 溶性的小分子物质,不能 从磷脂双分子层中通过, 需要细胞膜上蛋白质分子 作为载体进行协助 才能通过,称为协助扩散。 动画演示:协助扩散 请同学总结:协助扩散的要点 ( 1)运输对象 ( 2)条件 ( 3)运输方向
提问: 细胞新陈代谢需要营养, 是否环境中的营养 物质总是很充足,可以扩散到细胞内呢? 讲述: 的确, 细胞生活的环境并非都如理想状态那 样, 充满了养分。 同样, 有些代谢产物即使在细胞
2
内浓度低于外界的情况下依然可以排出细胞膜。 因
此,细胞要更好地适应环境,不能仅靠被动运输,
而更多的情况下需要细胞膜主动地进行物质筛选
和运输。例如:海带细胞中碘的含量是海水中的
200 万倍, 碘 离子非但没有向外扩散,相反,海
带还可以从海水中吸收碘。
我们把这个过程称为主动运输。
动画演示:主动运输 主动运输跟前面大家看到的被动运输有很大的不
扩散的方向是从高浓度到的浓度, 其动力是浓 度差所造成的势能。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讨论。 回答:扩散
1、自由扩 散
2、协助扩 散
(二)、主 动运输
同理,细胞膜两侧的小分子物质也是利用浓度差造 成的动力势能, 从浓度高的一侧透过膜扩散到浓度 低的一次。 由于这种运输物质的方式 不需要细胞主 动为它提供能量 ,应此称作被动运输。 讲授:虽然碘分子和葡萄糖分子都是通过被动运输 通过细胞膜的, 但透过的方式却不是全然相同。 分 别属于两类不同的方式,即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 动画演示: 碘是一种脂溶性的小分子物质。 可以直 接从磷脂双分子层中通 过 ,不需要蛋白质载体协 助,称为自由扩散。 师生共同总结自由扩散的要点: ( 1)运输对象 ( 2)条 件 ( 3)运输方向
,
交换
每个活细胞都在不停的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转换。
一、细胞 细胞可以从外界环境中吸收营养物质, 同时讲代谢
膜的功能 产物排出膜外。 细胞如此有条不紊地与外界环境进
特点:选 择透过性
行着物质交换, 全都有赖与细胞膜的作用, 它可以 选择性的让一些物质通过, 并阻止另一些物质。 我
们把这个功能特点称之为:选择透过性。
学生分析讨论、总结:
同,其根本在于它物质运输的方向是 从低浓度一侧 ( 1)主动吸收细胞需要的
向高浓度一侧运输,并且需要消耗能量。
物质, 排出代谢废物和对细
跟前面一样, 请大家一边与被动运输相比较, 一边 胞有害的物质。
总结主动运输的要点:
( 2)需要载体协助,需要
( 1)运输对象
消耗能量;
( 2)条件 ( 3)运输方向
二、细胞 提 出问题:了解了细胞膜的功能特点以后,请同
与外界进 学们跟我一起探究一下物质进出细胞膜的方式。 我
行物质交 们今天的关键问题是“物质是怎样进出细胞的?”
换 的 方 演示试验:透析袋试验
式:
先介绍一下实验的过程方法。 再请两位同学上来操作一下。 提醒一些关键的步骤
协助完成试验
例如冲洗透析袋等等。
学生讨论交流后总结: ( 1)小分子或脂溶性物质; ( 2)膜两侧存在浓度差; ( 3)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 度一侧扩散 (顺浓度梯度) 。
根据前面学过的方法总结 归纳要点 ( 1)水溶性无机离子或有 机小分子; ( 2)膜两侧存在浓度差 ,需要载体协助; ( 3)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 度一侧扩散 (顺浓度梯度) 。 回答:不是
结构。 提问:细胞膜有哪些功能?
细胞, 完成细胞与周围环境 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的作
总结:生活的细胞膜是细胞与外界环境间的屏障,
用。
使细胞具有一个稳定的内环境。
教 授 新 提问:细胞膜是全封闭的吗?
按一般的常识回答:不是
课:
细胞与外 讲授:对,细胞膜并不像塑料袋那样,不让任
何
界的物质 物质透过。生命最基本的特征是新陈代谢,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