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自身污染及其防治的探讨
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及控制
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及控制水产养殖是一种重要的农业生产方式,可以有效地增加水产动植物的产量,满足人们对鱼类、虾类等水产品的需求。
水产养殖也面临着环境污染的问题,如水体富营养化、废水排放等,严重影响了水产养殖区域的生态环境。
如何有效控制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保护生态环境,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来源及影响1. 水体富营养化水产养殖过程中,为了提高产量,养殖场通常会添加大量的饲料和化学品,这些物质一部分会被食物吸收,另一部分会直接排放到水体中。
大量的有机质和营养物质进入水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使水体中的藻类和植物生长异常旺盛,形成水华。
水华不仅使水质变浑浊、水质恶化,还会消耗水中氧气,使水中生物缺氧。
而且水华还会产生毒素,对水中生物造成严重的危害。
2. 废水排放水产养殖过程中,养殖池塘和水产加工厂会排放大量的废水。
这些废水中含有饲料残渣、动植物粪便、化学物质等有害物质,直接排放到水体中会引起水体污染,不仅使水体变得浑浊、富营养化,还会威胁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3. 土壤污染水产养殖过程中,养殖场通常会使用大量的饲料,并且会大量排放废水,这些废水中的有机物和营养物质在地表流动时,会对土壤造成污染。
长期以来,这些有害物质会积累在土壤中,影响土壤的肥力和植被的生长。
以上种种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都对水体生态环境、水产资源及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和威胁。
1. 合理规划养殖场址在水产养殖场址的选址上要合理规划,远离城市及主要水源地,避免废水排放造成的治理难题,也可以减少与农业、工业、生活废水的混合,避免废水污染过快积累。
养殖场址最好选在有条件控制废水排放和种养物体积浓度的污染物浓度达标的地方。
2. 合理使用饲料和药物在水产养殖过程中,应该合理控制饲料的使用量,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饲料浪费。
在使用药物时要按照规定的剂量使用,严禁滥用药物,以免药物残留造成环境和人体的污染。
3. 精准投喂在鱼类养殖过程中,应该通过科学技术手段,控制饲料的投喂量,实现精准投喂。
水产养殖污染现状及治理措施
水产养殖污染现状及治理措施当前,我国水产养殖业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经济产业之一,但也存在着一些污染问题。
水产养殖污染不仅对水质环境造成危害,同时也影响了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加强水产养殖污染的治理和管理,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水产养殖污染现状1. 水体污染问题水产养殖业经营过程中,需要大量的饲料、饲料添加剂和药物,这些物质会直接排放到水中,造成水体污染。
大量的有机废弃物和氨氮等有害物质对水体造成严重污染,使得水质恶化,生态环境受到破坏。
水产养殖场周围的土壤也受到了严重的污染。
养殖废水中的有机物质和营养盐,通过土壤渗透造成了土壤的污染。
土壤污染不仅影响了周围的农作物生长,更加严重的是对地下水造成了污染威胁。
3. 生态环境问题水产养殖污染对周边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养殖污水中的有机物和营养盐会导致水中藻类的大量繁殖,造成水体富营养化,使得水生动物生存环境受到威胁。
1. 加强政策法规的制定政府应当加大对水产养殖业的监管力度,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水产养殖业的生产经营行为。
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加强对水产养殖企业的监督检查,严格执行环保标准,提升企业对环境污染的法律责任。
2. 推广清洁生产技术鼓励水产养殖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减少生产过程中对水体和土壤的污染。
推广循环利用养殖废弃物的方法,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3. 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建立水产养殖污染的环境监测体系,实施定期的环境监测和评估,及时掌握养殖废水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
4. 科学合理规划养殖区域制定水产养殖的规划,合理布局养殖区域,避免过度集中的养殖区,减少养殖过程中对水体和土壤的污染。
5. 提升养殖人员的环保意识加强水产养殖业人员的环保意识教育,提高养殖从业人员的环保意识和技术水平,增强他们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6. 强化企业自律管理水产养殖企业应建立健全的环保管理机制,进行环境保护投入,建设污染治理设施,确保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最小影响。
水产养殖的环境污染分析及其控制策略研究
水产养殖的环境污染分析及其控制策略研究水产养殖是指利用池塘、水库、海湾等水域进行种养水生动植物的一种养殖业。
随着人口的增多和经济的发展,对水产品的需求逐渐增大,水产养殖成为满足人们食物需求的重要途径。
水产养殖过程中也会产生环境污染问题,对水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潜在影响。
本文将从水产养殖环境污染的具体问题入手,分析其对水环境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控制策略。
一、水产养殖的环境污染问题1. 水体富营养化水产养殖过程中,会使用大量的饲料和投喂物,其中的部分营养物质会随着饲料残留物和养殖废物进入水体。
这些营养物质包括氮、磷等,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促进藻类生长,形成水华,影响水生态系统平衡。
2. 养殖排放物水产养殖中的废水、废料和废气排放,会带来一系列环境问题。
废水排放中含有大量有机物和微生物,可能对水生态系统造成污染;废料中的残余饲料和粪便会沉积在底泥中,释放出硫化氢、氨氮等有毒物质;而废气中含有硫化氢、氨气等有害气体,对周边空气质量产生影响。
3. 水体重金属污染水产养殖中使用的饲料、兽药和其他投药物质中,可能含有一定量的重金属元素,如汞、铅、镉等。
这些重金属元素在饲料中被动物摄入后,有可能进入水体,对水生态系统产生潜在危害。
1. 水生态系统影响水体富营养化会造成藻类过度生长,影响水质,减少水中溶解氧含量,导致水生态系统破坏和鱼类死亡;废水中的有害物质会对水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稳定性产生负面影响。
2. 水产品安全问题水产养殖中使用的兽药、抗生素等化学物质,如果没有正确使用和处理,可能会残留在水产品中,对人类健康造成潜在风险。
3. 水域资源利用问题水产养殖过程中的污染会影响水域的其他资源利用,比如影响渔业资源、影响旅游业发展等。
1. 精确养殖管理加强养殖过程中的管理,包括饲料投喂的量和方式,废水排放的规范,粪便和废料的处理等措施,减少养殖过程中对水体的直接影响。
2. 生态修复可采用人工湿地、植物滤池等生态修复手段,对废水中的有机物和营养物质进行生物过滤和分解,净化水体,恢复水生态系统平衡。
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现状及其控制对策
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现状及其控制对策水产养殖在我国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作用,但也面临着环境污染等问题。
在养殖过程中,污染主要表现为养殖水体的富营养化、有害物质的积累和水体酸碱度、温度等生理参数的改变,对水环境的影响逐渐显现。
本文将对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现状及其控制对策进行探索。
1.富营养化:水体富营养化是当前水产养殖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在养殖过程中,饲料残留物、动物排泄物和死亡生物等有机物被分解,在水体中形成大量的溶解性有机物和微生物。
这些物质能够促进水中藻类的生长,引起水体富营养化,导致水体氧气供应不足、水质恶化。
2.有害物质的积累:在养殖过程中,由于病原菌、抗生素、兽药和化肥等物质的加入,水体中有害物质的浓度逐渐升高。
其中,兽药等物质可能会在水体中残留,导致水产品中有害物质残留的风险加大,从而影响公众健康。
3.水环境的酸碱度、温度等生理参数改变:水产养殖的实际养殖温度往往高于自然温度,这种温度变化会影响水生生物的生长发育、呼吸代谢和适应能力等方面。
酸碱度的变化会直接影响鱼类的生理功能,并影响水生生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
1. 加强兽药等物质的监管:加强兽药等物质的监管,控制兽药等物质的使用,是保证水产品安全的重要环节。
对于发现的不合格的水产养殖物资及产品,应当予以立即召回、销毁处置。
2.改善养殖水质:改善养殖水质,是保护水生环境的关键。
通过适当的浸泡试验、有效微生物处理、植物提取液强化养殖水体生态功能,可以减少水体富营养化,增加水体生态多样性。
3.实施科学养殖技术:普及科学养殖技术,可以减少养殖所需面积、提高养殖密度和降低污染物的排放。
采用可再生资源,如养殖废弃物、水草、纤维等再生材料,以物尽其用,减少浪费。
4.加强垃圾分类处理:在养殖过程中,每日产生大量的杂物和有机废弃物,如果不进行垃圾分类处理,会直接导致养殖水体的污染。
实施垃圾分类,能有效减少养殖所需面积和污染物的排放,保证水生环境的卫生。
综上所述,要想保护水生环境,需加强兽药等物质的监管,改善养殖水质,实施科学养殖技术和加强垃圾分类处理。
水产养殖对环境的污染及其防治措施
水产养殖对环境的污染及其防治措施【摘要】水产养殖是为了满足人们对水产品的需求而发展起来的产业,然而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带来了一些环境问题。
水产养殖对环境的污染主要表现在废水、废弃物和养殖饲料的排放,这些都会对水质和河道生态系统造成影响。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例如加强养殖环境监测和管理、推广清洁生产技术、优化养殖结构和循环利用废弃物等方法。
加强水产养殖环保意识的重要性也不容忽视,科学规划水产养殖业发展的方向并推动其可持续发展将是解决这些环境问题的关键。
只有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发展水产养殖业,才能实现经济效益和环保的双赢局面。
【关键词】水产养殖、环境污染、防治措施、水质、河道生态系统、废弃物处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发展方向、科学规划1. 引言1.1 水产养殖对环境的污染及其防治措施水产养殖是我国重要的农业产业之一,但同时也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
水产养殖对环境的污染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水产养殖过程中使用的饲料和药物可能会残留在水中,造成水质污染。
大量的养殖动物粪便也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促进藻类生长,进而影响水质。
水产养殖过程中的废水排放会含有机物和重金属等物质,对水生态系统造成影响。
废水中的氨氮和硫化物等物质会对水体造成毒害,影响水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水产养殖过程中,养殖网箱的摩擦和移动也会对水生态系统产生一定影响,可能损害河道底栖动物的栖息地。
为了减少水产养殖对环境的污染,可以采取一些防治措施,如加强养殖水域的监控和管理,控制养殖密度,优化饲料配方,采用生物处理技术等。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减少水产养殖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保护水体生态环境的稳定。
加强水产养殖环保意识,科学规划水产养殖业发展方向,推动其可持续发展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2. 正文2.1 水产养殖污染的主要原因1. 养殖废水排放:水产养殖过程中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质、氨氮、磷等养分物质,如果直接排放到水体中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引发水华现象,破坏水环境平衡。
水产养殖对环境的污染及其防治措施
水产养殖对环境的污染及其防治措施水产养殖是一种重要的渔业生产方式,为人们提供了大量的海鲜产品,也为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水产养殖也会带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本文将就水产养殖对环境的污染及其防治措施进行详细探讨。
水产养殖对环境的污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水体污染:水产养殖中使用的饲料、饲料添加剂和药物残留物可能会进入水体,导致水体污染。
水产养殖废水中的有机废物和氨氮等物质也会对水体造成污染。
2. 水土资源消耗:水产养殖需要大量的水和土地资源,而且养殖过程中的残留物、排泄物和饲料残渣等会对土壤造成污染,导致土地退化。
3. 生物多样性破坏:水产养殖中常常需要进行大规模的捕捞、放养和人工繁殖,这些活动会对水域生物的生存环境和种群数量造成影响,从而破坏生物多样性。
为了减轻水产养殖对环境的污染,人们提出了一系列的防治措施:1. 精准投喂和环保饲料:通过科学配制饲料、准确控制投喂量和频次,可以减少养殖废水的排放。
研发环保饲料,减少饲料添加剂和药物残留物,也是降低养殖对水体污染的有效途径。
2. 循环利用废弃物:将养殖废水和废弃物进行处理,提取其中的养分,用于农田灌溉、肥料生产等环节,可以降低水产养殖对水体和土地的污染。
3. 生态养殖和海洋牧场:通过建立生态养殖和海洋牧场,可以减少对天然水域的捕捞和放养,同时为水域生态系统提供了重要的保护作用。
4. 科学管理和监管:加强水产养殖的科学管理和监管,规范养殖活动,强化环境监测,对违规行为进行处罚,可以有效预防养殖对环境的污染。
5. 发展现代化的水产养殖技术:推广应用现代化的水产养殖技术,提高养殖效率,减少养殖废水的排放,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水产养殖对环境的污染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来加以解决。
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和技术手段,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水产养殖对环境的污染,实现水产养殖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与控制对策探讨
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与控制对策探讨水产养殖是我国重要的农业产业之一,长期以来一直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和支持。
随着水产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和养殖业的高效化、工业化发展,水产养殖环境污染问题逐渐凸显出来。
水产养殖环境污染不仅影响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还对周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产生了不良影响。
探讨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与控制对策是十分必要的。
一、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1. 水体污染水产养殖过程中,废水中含有饲料残渣、排泄物、养殖药物残留等有机物和无机物质,这些物质排放到水体中会导致水体污染。
长期以来过量使用化学药物和饲料,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和重金属超标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水体的生态平衡。
2. 土壤污染水产养殖场的废弃物和废水可能会污染土壤,影响土壤的肥力和生态系统的平衡。
尤其是在滤网养殖中,过度使用饲料和养殖药物会导致废弃物和排泄物中的营养物质过度浓缩,进而对土壤产生污染。
3. 大气污染水产养殖中常常需要使用发电设备、运输工具等,这些机械设备的燃烧会产生大量的废气,导致大气污染。
水产养殖过程中排放的氨气和硫化氢也会对大气环境产生污染作用。
1. 生态系统影响水体污染会导致水生生物缺氧死亡,破坏水生生物的生态平衡。
水产养殖废水中的营养物质过度富集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促使藻类大量繁殖,形成赤潮,导致大量水生生物死亡。
2. 社会环境影响水产养殖环境污染还会对周边社区和居民的生活产生负面影响。
污染的水源和土壤可能对周边居民的饮用水和农作物产生健康风险,并且污染的气体会对周边居民的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1. 规模化经营的扩张水产养殖业的规模化经营使得废水、废弃物排放量急剧增加,使得水产养殖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2. 技术和管理不足一些水产养殖场在养殖过程中对养殖药物和饲料的使用管理不当,使得有害物质过量排放。
3. 法律法规执行不严目前我国水产养殖业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一些养殖场对环境保护产生了疏于管理的问题。
1. 推行绿色养殖技术采用生物滤池、人工湿地等绿色养殖技术,降低废水中有害物质的排放。
[水产养殖,自身,污染]水产养殖自身污染及其防治的探讨
水产养殖自身污染及其防治的探讨水产养殖自身污染及其防治的探讨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水产养殖大国,其中养殖产量约占全球的70%。
随着水产养殖业的迅速发展,盲目扩大规模和投入的负面效应日益严重。
为了增加水产品的产量,向养殖水体大量投放人工饵料,造成了严重的水体污染,水产养殖自身的污染与水域环境的矛盾也日益突出。
养殖环境不断恶化,养殖生物病害频繁发生。
水环境污染不仅制约了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也对养殖区及其毗邻水域的生态环境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水产养殖自身污染的根源与危害在渔业养殖过程中,由于养殖技术水平低,科学化程度落后,再加上分散的个体操作,使得养殖户只考虑经济成本,不注重药物及饲料等的质量,使用违禁药品或用化工原料替代药物。
饲料产品科技含量低,对水体污染严重,药物残留较高。
投饵不科学,剩残过量,底泥恶化,污染水体,使得细菌、病毒大量繁殖,疫病频发。
这些也都暴露除了水产养殖在环境、病害、苗种、管理等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
大多数水产养殖,尤其是集约化投饵养殖系统中产生的废物主要是未被摄食的残饵、养殖生物的排泄物和分泌物、化学药品和治疗剂。
广义的“废物”还包括死亡和濒死的鱼以及逃逸的鱼、病原体等。
(一)未食的饲料无论是精养还是半精养网箱养鱼都需要投喂饲料,而投喂的饲料总有一部分不能为网箱养殖的鱼类所食。
对未食饲料的量目前几乎没有直接的研究,部分原因是难以区别收集到的残饵和粪便。
一些研究者对池塘和网箱养殖鲑鳟鱼类的残饵量作过估计,但所得结果差别较大,未食饲料可少至1%,多达30%。
造成如此差异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养殖方式和饲料类型的差别以及管理方法的不同所致。
池塘养殖虹蹲,未食饲料的比例在投喂野杂鱼时最高,投喂干饲料时最低。
显然,这是由于饲料在水中的稳定性及鱼对食物的易得性所决定的(二)排粪和排泄鱼类摄食的饲料中未被消化的部分连同肠道内的粘液、脱落的细胞和细菌作为粪便排出,消化的部分被吸收和代谢,所吸收的营养物中有一部分作为氨和尿素被排泄。
水产养殖对环境的污染及其防治措施
水产养殖对环境的污染及其防治措施水产养殖是一种重要的农业生产方式,能够有效地解决人们对海产品的需求。
随着水产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由此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
本文将探讨水产养殖对环境的污染情况,以及其防治措施。
一、水产养殖对环境的污染情况水产养殖对环境的污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水质污染水产养殖过程中的饲料残渣、粪便等有机废物以及养殖过程中的化学药物残留等会直接排放入水体中,导致水质污染。
这些有机废物和化学物质的大量排放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加速水体富营养化的发生,引发蓝藻等水华藻类大量繁殖,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2. 水域生态系统破坏水产养殖的大量废水排放会直接对水域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导致水生动植物的种群结构和数量发生变化,从而影响水域生态平衡。
3. 沉积物污染水产养殖过程中废弃物的堆积和沉积会导致沉积物污染,使得底栖生物的生存环境受到影响,进而破坏海洋生态系统。
4. 声响污染水产养殖区域常常伴有机器设备和船只的运行,产生噪声会对水下生物产生影响,从而影响生物的正常生活和繁衍。
1. 合理规划水产养殖区域合理规划水产养殖区域,避免在敏感生态环境或者水域自然保护区进行水产养殖。
优化养殖场地选择,尽量将养殖区远离河口和岸边,减少养殖废水对周边水体的影响。
2. 加强水质监测加强水产养殖区域的水质监测,及时发现水质异常情况。
通过监测数据对水体进行科学评价,建立水质评价标准,并建立监测预警系统,及时采取相应的调整和改善措施。
3. 推广循环水养殖技术循环水养殖技术可以有效减少对周边水体的冲击,降低水产养殖对环境的污染程度。
通过循环利用水体中养殖废水的养分,可以减少对周边水体的污染。
4. 加强养殖废水处理加强养殖废水处理,采用生物处理、植物净化等技术,将排放的废水处理达标排放,减少对周边水体的污染。
可以采用人工湿地和生态立体养殖等技术,利用植物和微生物去除废水中的有机物和氮磷等养分。
5. 合理投喂饲料合理控制投喂饲料的数量和频率,避免过量投喂饲料,减少有机废物的排放。
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现状及其控制对策
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现状及其控制对策水产养殖是我国重要的渔业产业之一,随着渔业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已经成为制约水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本文将就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现状进行分析,探讨污染对策,以期引起社会的重视,促进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现状1、水体污染随着水产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养殖池塘、湖泊、河流等水体受到了严重的污染。
主要表现在水质恶化、富营养化现象严重,水体富营养化会导致水中藻类过度生长,阻碍光合作用和水生生物的生长,引发水体富营养化。
2、废弃物污染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如饲料残渣、粪便等,大量排放到水体中,使水质受到破坏。
废弃物中富集的有机物和无机物对水质产生严重影响,容易导致水体缺氧、水质浑浊,影响水生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3、水土污染水产养殖中的化学药物、抗生素、饲料添加剂等化学物质的过度使用和不当处理,使养殖池塘及其周边环境遭受污染,影响土壤和植被的生态平衡,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以上种种污染现象,严重影响了水产养殖环境的生态平衡和水生生物的生长,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了不利影响。
如不及时采取控制措施,水产养殖环境污染问题将进一步恶化。
1、科学选址和规划对水产养殖场所进行科学选址和规划,充分考虑当地水质情况、水体流动情况等因素,尽量减小对水环境的影响。
避免在水质较差或易富营养化的水域进行养殖活动,避免对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
2、循环水利用加强水产养殖废水处理,提高废水的处理利用率。
采用循环水利用技术,对养殖场所的废水进行再利用,减少对水资源的浪费,降低废水排放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3、推广生态养殖模式推广生态养殖模式,即在养殖过程中,利用藻类、浮游生物等来净化水质,提高养殖场所的水体自净能力。
生态养殖能够减少对水质的污染,促进水产养殖和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4、加强环保意识水产养殖从业者要增强环保意识,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鼓励和引导养殖户合理使用化学药物和饲料添加剂,正确处理养殖废弃物,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现状及其控制对策
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现状及其控制对策【摘要】水产养殖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活动,但也给环境带来了污染问题。
本文通过分析水产养殖环境污染现状、主要污染物和污染影响,提出了相应的控制对策和生态养殖模式。
目前,水产养殖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水质恶化、底泥积累等问题,主要污染物包括养殖废水、养殖废料和化学药物残留。
这些污染物不仅对水体生态系统造成破坏,还影响水产品质和人类健康。
为了减少水产养殖环境污染,可通过加强监管、推广生态养殖模式、采用循环利用技术等控制对策。
强调了污染防治的重要性,提出了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建议,希望能够实现水产养殖与环境和谐共存。
【关键词】水产养殖环境、污染现状、主要污染物、污染影响、控制对策、生态养殖模式、污染防治重要性、可持续发展建议1. 引言1.1 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现状及其控制对策水产养殖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产业之一,但随之而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
水产养殖环境污染主要表现在水体污染、气体排放和土壤污染等多个方面,严重影响了水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
水产养殖主要污染物包括有机物、氮、磷等营养物质,重金属、抗生素残留等,这些污染物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死水化等问题,破坏了水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水产养殖环境污染不仅对水体生态环境造成直接影响,也会影响到人类健康和经济发展。
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
为了控制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科学有效的措施,包括加强污染监测、引导水产养殖企业科学管理、推动生态养殖模式的发展等。
只有在全社会共同努力下,才能有效控制水产养殖环境污染,实现水产养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是当前亟需关注的问题,只有通过不懈努力,才能实现水产养殖行业的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2. 正文2.1 污染现状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现状是一个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随着水产养殖业的迅速发展,污染问题逐渐凸显出来。
水产养殖对水体质量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大量饲料残渣、粪便和养殖废水排放到水体中,使水质受到严重污染,导致水中氧含量下降、富营养化等问题。
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现状及其控制对策
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现状及其控制对策水产养殖是我国重要的农业产业之一,对增加水产品供应起到了重要作用。
随着水产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水产养殖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凸显。
本文将探讨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现状以及对策,以期提供参考。
水产养殖环境污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污水排放:水产养殖过程中,鱼类的粪便、残饵和药物残留物等会产生大量有机废物,如果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到水体中,会导致水质富营养化,增加水生植物和藻类的生长,进而影响水体的透明度和氧气供应。
2. 靶向性药物使用:水产养殖业为了增加产量和防治疾病,普遍采用靶向性药物,如抗生素和抗寄生虫药物,但这些药物在使用过程中容易产生残留,对环境造成污染,还可能导致细菌耐药性问题。
3. 溶解氧降低:水产养殖过程中,大量的养殖动物会耗用水体中的溶解氧,导致水体中溶解氧含量下降,给水生生物造成窒息和死亡的风险。
1. 构建完善的污水处理系统:建立合理的排污体系,对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废物进行收集和处理,可以采用生物降解和物理处理等方法,减少废物对水体的污染。
2. 选择环保养殖模式:推广循环水养殖、土壤渗滤养殖等环保养殖模式,减少废水排放,提高养殖系统的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对环境的冲击。
3. 控制药物使用:合理使用药物,控制药物的投放量和频次,避免过量使用和滥用抗生素等药物,选择相对环保的药物,减少药物的残留和对环境的污染。
4. 加强养殖管理与监测:完善养殖管理制度,加强监测和评估工作,及时发现和纠正养殖中的问题,控制养殖规模,避免超量投放和养殖密度过高等问题。
5. 提高养殖科技水平:加强科研工作,推动养殖技术的创新和优化,提高养殖环境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降低养殖对环境的影响。
水产养殖环境污染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通过采取科学有效的对策,可以减少水产养殖对环境的污染,保护水体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推动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水产养殖污染现状及治理措施
水产养殖污染现状及治理措施水产养殖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产业之一,但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尤其是水产养殖的污染问题。
本文将探讨水产养殖的污染现状,并介绍相应的治理措施。
水产养殖的污染主要包括废水排放、养殖废料和药物残留三个方面。
首先是废水排放。
水产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废水中含有大量的养殖废料、残留饲料和粪便等有机物质,还有鱼类产生的代谢废物。
这些有机物质会消耗水中的氧气,引发水体富营养化,导致水中藻类大量繁殖,水质变差。
废水中还常含有重金属离子、药物残留和寄生虫卵等有害物质。
其次是养殖废料。
水产养殖中,饲料的喂养和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废料往往不能完全被鱼类吸收利用,大量的养殖废料会沉积在养殖水体底部,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和底泥富集有害物质的情况。
再次是药物残留。
为了提高鱼类的生长速度和防止疾病的发生,养殖户通常会使用抗生素和其他药物,但这些药物在鱼体内无法完全代谢,残留在养殖水体中。
长期以来,药物残留引发了水产养殖业的健康问题。
为了治理水产养殖的污染问题,需要采取以下措施:首先是加强废水处理。
养殖业的废水排放是水产养殖污染最直接的来源,对养殖废水进行有效的处理尤为重要。
可以采用人工湿地和微生物处理技术等方法,将废水中的有机物质和有害物质降解,提高水质。
其次是改善养殖方式。
改变传统的养殖方式,采用循环池塘养殖、半封闭循环养殖等技术,能够有效减少养殖废料的堆积,降低养殖的环境风险。
再次是严控药物使用。
养殖户应严格按照规定的药物使用剂量进行投喂,避免过量使用。
在饲料配合上应尽量减少对药物的依赖,通过调整饲料配方来提高鱼类的免疫力。
加强监管和立法也很重要。
政府应加大对水产养殖业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的养殖废水排放标准。
推进相关环保法律的制定和完善,加强对水产养殖污染的处罚力度,形成科学、严格、高效的水产养殖管理制度。
水产养殖的污染问题对水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通过加强废水处理、改善养殖方式、严控药物使用以及加强监管和立法等措施,可以有效治理水产养殖的污染问题,并保护水环境的健康。
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现状及其控制对策
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现状及其控制对策水产养殖是一种重要的水产养殖方式,它不仅可以为人们提供丰富的水产品,还能够对规模化养殖业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随着水产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养殖环境的不断恶化,水产养殖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
目前,水产养殖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影响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障碍。
有必要对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现状进行分析,并制定相应的控制对策,以推进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我们来看一下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现状。
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水质污染:水产养殖过程中需要投放大量饲料,这些饲料中含有较多的氮、磷等营养物质,这些养分会在水中被逐渐释放出来,导致水中的氮、磷浓度升高,从而引发水质污染。
水产养殖过程中还需要使用饲料添加剂和药物,这些物质一旦进入水体,也会对水体产生污染作用。
2. 底泥污染:水产养殖过程中,养殖池塘或海洋中的底泥会不断积累大量有机物,这些有机物的分解会产生硫化氢、氨氮等有害物质,对水产生污染作用。
3. 生态环境破坏:大规模的水产养殖会对周围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如海水养殖会影响沿岸水域的生态平衡,而淡水养殖则会占用大量的水资源,对周围的生态系统造成影响。
基于对水产养殖环境污染现状的分析,我们应当采取相应的控制对策,以减轻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问题。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控制对策:1. 加强制度的监管:应当建立健全水产养殖行业的管理制度,规范水产养殖的生产行为,确保水产养殖过程中的各项操作符合环保要求,避免对环境造成过度污染。
2. 推广循环水养殖技术:循环水养殖是一种高效节能、高效环保的养殖方式,它可以有效减少水产养殖对水资源的消耗,同时还能够减少水产养殖对水环境的冲击。
3. 完善废弃物处理设施:应当加强对水产养殖废弃物的处理工作,建立废弃物收集和处理系统,保证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不会对周围的水体和土壤造成污染。
4. 鼓励生物防治技术的应用:生物防治技术可以有效减少对水产养殖过程中对化学农药的使用,避免化学农药对水体产生污染作用。
水产养殖对环境的污染及其防治措施
水产养殖对环境的污染及其防治措施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水产品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
水产养殖业作为满足人们对水产品需求的重要产业,发展迅速,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环境问题,如水体污染、生态破坏等。
水产养殖对环境的污染及其防治措施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一、水产养殖对环境的污染1. 水体污染水产养殖活动中的养殖废水和养殖废料会对水体造成严重污染,其中养殖废水中的氨氮、硫化物等物质容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现象,使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加剧,从而引发水华的产生;而养殖废料中的有机质和无机质的堆积,会造成水体底泥的富集,使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不断升高。
这些污染物质如进入自然水体或水产养殖区周围的水域,都会对水质造成严重的影响,甚至对水生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产生不利影响。
2. 土地污染水产养殖需要大量的饲料、药品和化学物质,这些物质在养殖过程中会通过排泄、溶解或漏排等途径进入土壤中,从而造成土地的污染。
这些物质对土壤的肥力、微生物群落和植被等都会产生影响,从而对土地生态系统造成长期的影响。
3. 生态破坏水产养殖为了扩大养殖规模,常常需要开辟新的养殖区域,这样会导致大量的湿地和沿海生态环境遭到破坏,降低了原有的自然生境。
养殖过程中使用的化学药品和抗生素等物质会对周围的水域生态环境产生直接的危害,导致水生生物的生存状况恶化。
1. 加强养殖废水的处理和利用养殖废水中主要含有的废物质为氨氮、硫化物等,因此在养殖过程中,需要采取相应的废水处理措施,对废水中的有害物质进行有效去除和净化处理。
废水中的有机质和无机质也可以利用为农田灌溉和有机肥料等,实现养殖废水的资源化利用,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2. 推广绿色养殖技术绿色养殖技术是指采用生物、化学和物理等多种手段,使养殖过程中排放的废水和废料能够得到高效、清洁、安全地处理,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绿色养殖技术不仅可以有效减少养殖活动对水体和土地的污染,还能够提高养殖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现状及其控制策略探讨
水产养殖环&'(染现+及其控制策略2讨邱新泉国家环保局数据显示,在对我国500多条江河进行调查和监测有80%以上的河流都受到了污染,并且污染已经很严重,有些现象是比较明显的,如我们经常能够在河流中看到死鱼死虾0河流的污染主要是来自于养殖生产,养殖的过程中的废弃物会导致水质下降。
因此必须要提高环保意识。
一、水产养殖业存在的污染1、水产养殖对水体的污染们生水的提高,对于水产的在不断地增大,因为需求的不断增加导致养殖工厂的不断涌现和扩大,因此施肥来取得更多的水产品的养殖模式在不断地增加,会产生的物,些物会水质来很严重的污染0一的水产对于水质的污染是一的0比如:养殖加州稣鱼,加州稣鱼的代谢产物占整体的投饵量的29%,但是能够占投饵量的36%左右;而白鱼或桂鱼只能够仅能吸收23%氮和31%的磷剩余很大部分的氮和磷就这么直接的排放到水中,这样会对于水体造成很大的污染。
2、水产养殖对生环的污染水鱼的物有在水中来的对于水质的危害是十分严重的。
目前有很多的工厂都是采用围网集约型养殖,导致的会多,养殖会导致在的物和会,会对于物生构性变化。
比如说,我国长江地区因为水污染严重,出现了很多死鱼死虾有中现象,于业的生,对于水质受到了严重的。
、水产养殖污染的1、水体环境对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很深的影响,而良好的养殖区域是进行水产品养殖基础的工作o第一,在进行养殖之前,应该对于水质、生物有深刻的调研,充分的了解水区的具体情况。
其次,可以根据水域环境的特点来划分水域功能,通过相关的数据分析来总结水体对于营养元素的最大承载力。
最后可以根据水体的承载能力来确定养殖的数量。
规划的合理性是保证养殖水体可持续利用的基础。
2、提高耐水性饲料的应用研究表明,在饲料中的原料越多表明对于水体的稳定性越好,饲料在水里面长期的浸泡,能够保证饲料的成分不容易被溶解,这样就不会有大量的危害物质岀现。
因此,对于厂家来说,应该不断地提高原料在饲料中的比例,不断地提高鱼料的质量。
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现状及其控制对策
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现状及其控制对策水产养殖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活动,但在过去几十年中,随着水产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养殖环境的污染问题也逐渐加剧。
广义上的水产养殖环境包括水体、底质和周边环境等,这些环境受到养殖活动排放物的影响,造成了一系列的污染问题。
本文将重点讨论水体污染。
水体是水产养殖最重要的环境,大量养殖废水和养殖饲料残渣的排放导致了水体污染。
废物和养殖过程中使用的化学药物会破坏水体生态系统的平衡,引发藻类暴发和水位酸化等问题,对养殖的健康生长产生不良影响。
为了控制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问题,以下是几个重要的对策:1. 加强规范管理: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和管理措施,对养殖环境进行规范管理。
对养殖废水、养殖饲料残渣的排放和处理等方面进行明确要求,强化监管,并对违规行为进行处罚。
2. 推广科学养殖技术:加强科技创新,推广可持续发展的养殖模式和技术。
建立完善的循环水养殖系统,减少养殖废水的排放;推广生物降解剂等技术,降低化学药物对水体的侵害。
3. 加强养殖废水处理:对于养殖废水的处理问题,应注重综合利用和资源化。
利用废水中的有机物质进行发酵制肥,同时回收废水中的养分,减少对水环境的污染。
4. 转变养殖方式:通过改变养殖方式,减少养殖对水体的污染。
采用以饲料为主的养殖模式,减少废物排放;定期清理养殖池塘和底质,防止死亡动物和养殖残渣对水体的污染。
5. 落实环境监测和评估:建立健全的养殖环境监测体系,加强养殖环境的监测和评估工作。
及时发现和解决养殖环境的污染问题,保护水体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
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问题是当前亟待解决的热点之一。
通过加强规范管理、推广科学养殖技术、加强废水处理、转变养殖方式和落实环境监测和评估等措施,可以有效控制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问题,保护水体生态系统的健康。
水产养殖自身污染及生物修复技术科学应对策略
近年来,水产养殖规模日益扩大,所取得的收益也越来越可观,但就实际情况来看,水产养殖会产生大量的污染,致使生态环境质量下降,不利于为人们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对于水产养殖自身污染的原因,应该及时展开分析并制定科学的应对策略,运用生物修复技术来解决这一问题,从而缓解生态系统不平衡的问题,为推动我国水产养殖提供有力支持。
一、水产养殖自身污染的概述水产养殖业的发展速度飞快,其发展基础在于水质环境,如果水质污染严重,则水产养殖业的发展也会受到严重的限制。
由此可见,水产品质量与水质环境的好坏有着直接联系,只有重视水质环境的创造,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才能推动水产养殖业稳定发展,从而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现阶段,水产养殖自身污染问题较为突出,很多水产养殖人员忽视了相关的管理工作,导致管理质量下降,难以为水产养殖业提供稳定的发展保障,例如喂养管理不到位,致使水污染问题频发。
目前,水产养殖自身污染问题具有很多解决途径,其中最有效的技术之一就是生物修复技术,通过运用相关技术来缓解水产养殖污染,有助于提高水产养殖的整体质量,为打造良好的水体环境带来积极影响。
相较于其他修复技术来说,生物修复技术具有诸多运用优势,如使用成本较低、效果明显、操作灵活等,对技术人员的专业能力没有严格的要求,并且不会造成二次污染,能够达到当前水产养殖自身污染的修复目的。
对于生物修复技术的运用,水产养殖人员还要结合实际情况来进行选择,尽量运用适合的生物修复技术,以此来获得良好的修复效果。
二、水产养殖自身污染问题水产养殖过程中会产生各种自身污染,如药物污染、营养物污染等,为了避免水体环境受到破坏,应该及时解决这些污染问题,重视对水产环境的合理修复,以此来推动我国水产养殖业的稳定发展,从而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对此,本文将展开以下几点探讨:1、药物污染在水产养殖中,为了可以增加产量,部分水产养殖户会采取各种增产的方式,如运用抗生素药物,这是常见的一种增产方式,目前养殖水体中大概有300种以上的药物,当水产养殖户将其投入到水体中,则会立刻溶解到水体中,致使水体的质量下降,同时也会释放出水体中藻类、贝类的麻痹性毒素,从而造成药物污染,不利于维护水体环境的质量。
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与控制对策探讨
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与控制对策探讨水产养殖是我国重要的生态产业之一,对于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与控制对策始终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水产养殖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然而在这一过程中,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
为了更好地保护水产养殖环境,我们需要探讨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原因及其控制对策。
一、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原因1.废水排放: 水产养殖过程中,废水排放是最主要的污染原因之一。
养殖场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中含有大量的粪便、尿液、饲料残渣以及养殖动物体内排泄物质等,这些废水中含有较高的营养物质和有机物质,如果直接排放到水体中,容易导致水质污染。
2.养殖动物排泄: 养殖动物大量排泄物质也是导致水产养殖环境污染的原因之一。
养殖动物体内排泄物质中含有大量氨氮、硫化氢等有害物质,如果这些排泄物质不能得到及时处理,就会对水体造成污染。
3.养殖池塘堆肥污染: 一些水产养殖场为了提高养殖效益,会不断向养殖池塘投放饲料,这样会导致养殖池塘底泥中富集了大量的有机物质,引起污染。
1.加强废水处理: 废水处理是控制水产养殖环境污染的关键。
养殖场需要建立起完善的废水处理系统,通过生物、物理和化学等多种手段对废水进行处理,减少营养物质和有机物质的含量,以保证废水排放不会对周边水体造成污染。
2.加强养殖动物环境管理: 养殖动物的环境管理对于控制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也至关重要。
养殖场需要对养殖动物的饲养密度进行合理控制,避免过度养殖造成的水质污染;同时也需要定期清理养殖池塘的底泥,减少底泥中有机物质的富集,避免造成污染。
3.提倡生态养殖: 生态养殖是一种环保的养殖方式,通过调整养殖场的生态环境,使得养殖场与周边的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与传统的养殖方式相比,生态养殖可以减少废水排放和养殖动物排泄对水体造成的污染。
4.加强废弃物处理: 除了废水和养殖动物排泄物外,养殖场还需要对废弃物进行及时处理,避免造成环境的进一步污染。
水产养殖自身污染及其生物修复技术
水产养殖自身污染及其生物修复技术水产养殖是一种重要的农业生产方式,其产出的鱼类、虾类等水产品广泛应用于人们的饮食生活中。
随着水产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养殖池塘、水库等水域受到了严重的污染,这给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水产养殖自身污染是指在养殖过程中,由于饲料残留、粪便排放、养殖废水等原因导致水体水质恶化,从而影响养殖水体的健康和生产水平。
如何解决水产养殖自身污染问题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环境问题之一。
一、水产养殖自身污染的成因1.饲料残留:水产养殖中所使用的饲料通常是通过投放鱼粉、鱼油等方式进行喂养的,其中一部分饲料会残留在水中,降低水质。
2.粪便排放:养殖过程中,水生动物的排泄物也是造成养殖水体污染的一个重要原因,大量的粪便会迅速分解产生氨、硫化氢等有害物质,进一步加重了水体的污染。
3.养殖废水: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养殖废水排放不当,含有大量的有机物、氮、磷等污染物质,直接排放到水体中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加速水体富营养化过程,影响水质。
1.降低水质:水产养殖自身污染会导致水体中的营养物质过多,使水体变得浑浊,水质下降。
3.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水产养殖自身污染会影响水中藻类、浮游生物等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导致生态失衡。
4.危害人类健康:水产养殖自身污染会使水产品中的重金属、有机污染物质超标,危害人们的健康。
为了解决水产养殖自身污染问题,科研人员和环保部门不断探索和研究了多种生物修复技术,以期能够净化养殖水体,改善水质,恢复水体的生态环境,保障水产养殖的可持续发展。
1.植物修复技术:通过在水产养殖水域中引入适宜的水生植物,如莲藕、芦苇、水葫芦等,利用这些植物自身的生长代谢特性,吸收水中的有机物、氮、磷等营养物质,净化水体。
3.藻类修复技术:利用适宜的藻类资源,如硅藻、链藻等,可以促进藻类对营养盐和浮游生物的吸收,从而净化水体。
4.生态修复技术:在污染的水产养殖水域中,通过适宜的放流鱼类、虾类等水生动物,促进生态系统的恢复平衡,净化水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产养殖自身污染及其防治的探讨
作者:邓永发
来源:《新农村》2012年第10期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水产养殖大国,其中养殖产量约占全球的70%。
随着水产养殖业的迅速发展,盲目扩大规模和投入的负面效应日益严重。
为了增加水产品的产量,向养殖水体大量投放人工饵料,造成了严重的水体污染,水产养殖自身的污染与水域环境的矛盾也日益突出。
养殖环境不断恶化,养殖生物病害频繁发生。
水环境污染不仅制约了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也对养殖区及其毗邻水域的生态环境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水产养殖自身污染的根源与危害
在渔业养殖过程中,由于养殖技术水平低,科学化程度落后,再加上分散的个体操作,使得养殖户只考虑经济成本,不注重药物及饲料等的质量,使用违禁药品或用化工原料替代药物。
饲料产品科技含量低,对水体污染严重,药物残留较高。
投饵不科学,剩残过量,底泥恶化,污染水体,使得细菌、病毒大量繁殖,疫病频发。
这些也都暴露除了水产养殖在环境、病害、苗种、管理等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
大多数水产养殖,尤其是集约化投饵养殖系统中产生的废物主要是未被摄食的残饵、养殖生物的排泄物和分泌物、化学药品和治疗剂。
广义的“废物”还包括死亡和濒死的鱼以及逃逸的鱼、病原体等。
(一)未食的饲料
无论是精养还是半精养网箱养鱼都需要投喂饲料,而投喂的饲料总有一部分不能为网箱养殖的鱼类所食。
对未食饲料的量目前几乎没有直接的研究,部分原因是难以区别收集到的残饵和粪便。
一些研究者对池塘和网箱养殖鲑鳟鱼类的残饵量作过估计,但所得结果差别较大,未食饲料可少至1%,多达30%。
造成如此差异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养殖方式和饲料类型的差别以及管理方法的不同所致。
池塘养殖虹蹲,未食饲料的比例在投喂野杂鱼时最高,投喂干饲料时最低。
显然,这是由于饲料在水中的稳定性及鱼对食物的易得性所决定的
(二)排粪和排泄
鱼类摄食的饲料中未被消化的部分连同肠道内的粘液、脱落的细胞和细菌作为粪便排出,消化的部分被吸收和代谢,所吸收的营养物中有一部分作为氨和尿素被排泄。
(三)化学药品
药物防治是水产动物病害控制的三大措施之一,也是我国水产动物病害防治中是最直接、最有效和最经济的方法,因此在我国水产动物病害防治体系中受到普遍重视。
由于我国的养殖
品种众多,养殖产量占全世界水产养殖总量的70%左右,成为渔药生产和使用的大国一般水产养殖中常用的化合物主要为控制疾病向水体中施用的杀菌剂、杀真菌药、杀寄生虫剂,为控制水生植物施用的杀藻剂、除草剂,为控制其他有害生物施用的杀虫剂、杀杂鱼药物、杀螺剂,还包括为降低水生生物创伤施用的麻醉剂和促进产卵或增进生长的激素,提高机体免疫能力而使用的疫苗,以及消毒水、改良水质、增加生产力的化合物等。
(四)池水深度不适宜及其危害
池水过深,底层光线不足,浮游植物不能生长,而大量残饵和粪便等有机物积于池底,水中溶氧被大量消耗甚至可能处于无氧状态,进而促使厌氧微生物大量繁殖,使池底生态环境恶化。
有机物厌氧分解,NH3、H2S 多等有毒气体产生,是水产动物处于一种极度不适的胁迫环境之中,机体用于抵抗胁迫而消耗的能量增加,影响水产动物的生长,同时还会使其抵抗力下降,同时厌氧致病菌大滋生,增加感染发病机会。
日前养殖业大都采用集约化的养殖模式,密度高,投饵量大,必然透成大量粪便和残饵沉积于池底,混于泥沙之中,难于排除。
二、防止水产养殖对环境影响的对策措施
(一)合理规划
必须按照不同水域的使用功能,对其养殖水面进行科学规划。
确定水体对网围精养或网箱养殖的负载能力,综合利用各种相关的数学模型。
确定水产养殖水体对营养元素尤其是N、P 的负载能力,最终确定水体的养殖容量,实现养殖水体的可持续利用。
(二)富营养化的治理
首先是废弃物的回收和处理:如残饵等,其次是底质改造,如吸泥、投石、撒生石灰等。
王世节提出在清除过多淤泥的基础上,利用养殖空闲期间,长期保持池塘无水状况,让其彻底日晒寒冻,以消除由于长期残饵淤积引起的富营养化。
(三)采用生态营养学饲料的配制技术
注意饲料营养成分和投喂方式。
易消化的碳水化合物的加入会提高蛋白质利用率。
通过选择饲料中所含的能量值与蛋白质含量的最佳比,可以减少饲料中 N 的排泄,其结果是单位生物量所排泄的能量减少。
添加植酸酶可以提高植酸磷的利用率,减少粪便中磷的含量。
此外,采用科学的投喂标准可减少残饵量。
正确掌握“ 四定”和“ 四看”的投饲技术,并及时清除残饵,减少饲料溶失对水体的污染。
(四)利用生物和理化调节技术改善养殖水质
生物学技术是在生态系各营养级上选择和培育有益和高效的生物种类作为饲料或调控水质。
目前采用的技术有混养一些滤食性动物,如加光合细菌、移植底栖动物、培养大型海藻等。
适量的滤食性动物,如扇贝、牡蛎和罗非鱼等,可滤食浮游生物。
光合细菌可分解有机质,加速物质循环,改善水质。
虾池中纳入、培育沙蚕可摄食对虾的残饵、粪便,改善低质环境状况。
养殖一些大型藻类可吸收水中溶解的无机盐,降低养殖水体的营养负荷。
物理和化学措施包括施用改良水质的物质、换水、使用增氧设备等。
其目的是为有益生物种类和生态学的旺盛及良性运转创造最佳条件。
适当使用理化技术是必要的,但常伴有一定的副作用或大幅度增加养殖成本。
而生物调控技术利用的生物基本无副作用,有些本身还是经济产品或养殖动物的饲料生物
(五)减少药物使用量
近年来,各国医学家和药物专家纷纷把眼光盯在药用植物身上,研究出新一代的“绿色药品”。
国家权威部门认为:绿色药品指的是安全无害的药品,亦称自然药品,该品是农业科学、环保科学、营养科学、卫生科学等相结合的产物。
它代表着药品发展的未来趋势,把人的安全与健康视为最高目标。
利用自然药、天然药和有益生物种群,利用现代先进制药技术生产的用于水产养殖动物所患疾病的防治和改善水产动物所处恶劣环境的药品,称为“绿色水产药品”。
它既不破坏水产动物的生态平衡,也不会产生药物残留,而且防治效果较佳,是较为理想的既能防治疾病又能保护生态环境的药品。
当然,在实际的操作中要科学灵活的应用,并不是一种调控手段就可以完全解决问题,而是要求几种手段结合作用,综合治理才能达到效果。
如使用化学品和药物后水体的生态失去平衡,需要用有益菌来及时补救等等。
参考文献
[1] 余江,杨宇峰,叶长鹏.海水养殖环境污染及控制对策[J].海洋湖沼通报,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