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龄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调查
幼儿攻击性行为观察报告【幼儿攻击性行为个案观察与分析】
幼儿攻击性行为观察报告【幼儿攻击性行为个案观察与分析】一.个案简介张某某,男性,5岁,由青年心理学家邀请参加一项有关儿童攻击性行为的调查。
来访前,张某某一直生活在家里,直到去年初他进入该区的一所幼儿园。
他的母亲在他报名该幼儿园时,做了一些观察记录表示,自从张某某进入幼儿园后,有时会出现攻击性行为,如打人、叫嚣。
二.个案观察1. 张某某在幼儿园期间的攻击性行为张某某有时会出现攻击性行为,如打人、叫嚣等。
下午托管时,他有时会攻击其他孩子,肢体接触或叫骂他们。
他喜欢使用比较大的力量来凌虐别的孩子,例如拉住他们的头发,抓取或扔东西,等等。
另外,他也会开玩笑,但是他的玩笑会引起老师和其他孩子的不悦,因为他的玩笑是随意而且伤害他人的。
2. 动机从对张某某的观察中,可以发现他的攻击性行为有一定的动机,如抢夺某个孩子的游戏、在玩耍时不受自己想要的注意等。
有时,他也会因感到沮丧或被排挤而发作。
而且,有些时候,他的行为的发生似乎没有特定的原因可以指出。
三.干预建议1. 调整张某某的心态要改变张某某的攻击性行为,必须首先调整他的心态。
必须使他了解攻击性行为是不可以接受的,并引导他学习它也是不友好的。
此外,要让他明白攻击行为是错误的,他不应该发生这样的行为,也要增强他的自信心,让他更加自信。
2. 教导张某某表达自己的感受当张某某感到愤怒或沮丧时,应立即予以引导,教他开口表达自己的情感或需求,以及拒绝时如何更新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
通过教育,张某某可以明白一些情绪管理技巧,以及如何在情绪不好的情况下更加温柔应对他人,也为他之后的社交交往做好准备。
四.结论对张某某的观察表明,他出现攻击性行为归因于心理因素,如自我价值感低沉、情绪不稳定以及无法适当表达自己的情感等。
为解决张某某的问题,应该根据他的具体情况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如调整心态、加强情绪管理等,以帮助他形成正确的沟通习惯和行为,从而实现他的社交能力的正常发展。
幼儿攻击行为的调查与
研究局限与不足
01
02
03
04
样本规模较小,可能影响研究 结果的代表性和推广性。
研究方法较为单一,缺乏多方 法、多角度的研究。
对幼儿攻击行为的长期追踪研 究较少,无法全面了解攻击行
为的动态变化。
对幼儿攻击行为的干预措施研 究不够深入,需要进一步探讨
有效的干预手段和方法。
未来研究方向
扩大样本规模,进行更大范围的调查研究,以提高研究 结果的代表性和推广性。
象能够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访谈提纲制定
根据研究目的,制定访谈提纲,明 确访谈的主题和问题,确保访谈的 针对性和系统性。
访谈实施
进行访谈,注意引导访谈对象表达 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同时注意保护 访谈对象的隐私和权益。
04
幼儿攻击行为的成因分析
生物学因素
遗传倾向
研究表明,幼儿攻击行为的遗传倾向与基因相关,某些基因 变异可能增加攻击行为的风险。
长应积极参与孩子的教育和成长,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注和爱护。
02
设定清晰的规则和限制
在家庭中设定清晰的规则和限制,并确保孩子明白这些规则的意义和必
要性。这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减少攻击行为的发生。
03
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
家长应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倾听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并鼓励他
们表达自己的情绪。这样可以增强孩子的情感认知能力,减少因情绪问
表现
幼儿攻击行为的具体表现形式包括打 人、推人、咬人、抓人、吐口水、说 脏话等。
幼儿攻击行为的影响和后果
影响
幼儿攻击行为会对被攻击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伤害,同时也会影响家庭、学校和社 会环境的和谐与稳定。
后果
幼儿攻击行为可能导致被攻击者产生恐惧、愤怒等负面情绪,影响其社交能力和 人际关系,甚至可能对其未来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调查研究
参考文献
【l】陈楣国.了解孩子的科学方法【M】.北
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
【2】郭念峰.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 理咨询师【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项攻击性的比率占第二位,第三组被试则是
“违犯规则不听劝告”一项攻击性比率占第
【31桑标.当代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N E 1630 1866 1905
出,各年龄段幼儿攻击性行为递减的趋势
1研究过程
1.1究被试 本研究调查了3—6岁幼儿135名,其中
是不等速的,从第一年龄组(3—4岁)到第二 年龄组(4~5岁)攻击性行为减少较快,虽未 达显著性差异(t。=1.88,P>O.05),但从观察 中可以明显感觉到这种变化,这可能与幼
P
三组被试攻击性行为的差异检验表
X 39.76 44.43 45.35 SD 11.38 10.56 12.48 tl:1.88 t2:0.36 >O.05 >O.5 t
儿从家庭环境进入幼儿园环境所受到的规 范教育有着密切关系。第二年龄组与第三 年龄组(5~6岁)差异较小(t,=O.36,P>0.5), 这说明儿童攻击行为与年龄有关。桑标先 生指出。攻击性行为的发生频率会随儿童
(2)在攻击内容上,幼儿所表现出来的 行为与教育密切相关,各年龄组都能接受 教师对其失误行为的纠正。这说明在纠正
是在此时渐趋成形并得到不断发展。如果
在这个时期不能有效纠正其攻击性行为而 任其发展,就可能形成其好斗的攻击性的 人格特征,进而无法与人和谐相处、无法融 入社会。
幼儿攻击性行为干预过程中,教育具有重
童的攻击性行为就很有可能在现实生活中 再现。 在独生子女非常普遍的中国家庭,儿
幼儿攻击行为的调查与研究
幼儿攻击行为常常与心理健康问题如焦虑、抑郁等密切相关,需要专业心理辅导和干预。
研究不足与展望
要点一
研究方法的局限性
目前对幼儿攻击行为的研究多采用观 察法和问卷调查法,这些方法可能受 到主观因素和样本偏差的影响,未来 可以尝试使用更客观的研究方法如实 验法、案例研究等。
THANKS
感谢观看
03
04
文献回顾
搜集与幼儿攻击行为相关的文 献资料,进行深入分析和归纳
。
问卷调查
设计问卷,向家长、教师等有 关人员了解幼儿攻击行为的情
况。
观察法
在幼儿园或家庭中观察幼儿的 攻击行为,记录并分析数据。
案例分析
挑选具有代表性的幼儿攻击行 为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
背后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03
幼儿攻击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
的目的。
干预效果评估
观察法
问卷法
观察幼儿在干预措施实施后的攻击行为频 率、强度、持续时间等指标的变化,评估 干预效果。
对家长和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 干预措施的满意度、幼儿攻击行为的变化 等情况,进一步验证干预效果。
量表法
元分析法
使用专门的量表,如儿童行为量表、教师 报告量表等,对幼儿的攻击行为进行评估 ,比较干预前后的变化。
幼儿攻击行为的调查与 研究
汇报人: 2023-12-03
目 录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研究目的和方法 • 幼儿攻击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 • 幼儿攻击行为的干预措施及效果 • 研究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01
研究背景和意义
研究背景
幼儿攻击行为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幼儿攻击行为都是一种比较普遍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幼儿的身心健 康和未来发展。
幼儿攻击性行为观察研究报告
幼儿攻击性行为观察研究报告标题:幼儿攻击性行为观察研究报告摘要:本研究旨在观察和分析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生情况,并探讨可能的影响因素。
通过观察和记录幼儿在日常活动中的攻击性行为,收集相关数据并进行分析。
研究结果对于理解和处理幼儿攻击性行为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 引言攻击性行为在幼儿期是一个常见的问题,对幼儿的发展和周围环境的稳定性都有负面影响。
因此,研究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生情况和相关因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方法2.1 参与者:选取XX幼儿园中X个班级的X名幼儿作为研究对象。
2.2 观察记录:在幼儿园的日常活动中,记录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包括身体攻击(如推搡、打人)、言语攻击(如嘲笑、辱骂)等。
2.3 数据分析: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比较不同因素之间的相关性。
3. 结果3.1 攻击性行为的频率:记录期间,幼儿园中发生攻击性行为的频率为XX次/天。
3.2 攻击性行为的类型:身体攻击是最常见的攻击性行为类型,占总攻击性行为的XX%。
3.3 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幼儿在人际互动中的自信程度、家庭教育方式以及与同伴的关系等因素与攻击性行为有一定的关联。
4. 讨论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体因素(性格、情绪等)、家庭因素(家庭环境、教育方式等)以及社交环境因素(同伴关系、学校环境等)。
针对这些影响因素,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可以减少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5. 结论本研究通过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观察和分析,总结了发生频率、类型以及相关影响因素。
这些结果对于教育工作者和家长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以减少幼儿攻击性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进一步研究还可以关注幼儿攻击性行为的长期影响及干预效果评估等问题。
大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个案研究
大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个案研究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大班幼儿攻击性行为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本文通过观察、分析一名大班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探讨其产生的原因及相应的干预措施。
一、案例背景小宇(化名),男,6岁,大班学生。
父母均为上班族,家庭环境和谐,父母关系融洽。
小宇自小聪明好动,但在幼儿园内经常发生攻击性行为,如推搡、打人、咬人等,给其他幼儿及老师带来了困扰。
二、攻击性行为表现1.语言攻击:小宇在与同学交流时,喜欢使用侮辱性语言,如“你真笨”、“我不喜欢你”等。
2.身体攻击:在游戏中,小宇常常因为争夺玩具而与同学发生冲突,有时甚至动手打人。
3.情绪失控:当小宇遇到挫折时,容易情绪失控,哭闹不止,甚至咬人。
三、攻击性行为原因分析1.家庭因素:小宇的父母工作繁忙,较少陪伴小宇,可能导致小宇缺乏安全感,从而表现出攻击性行为。
2.个性因素:小宇性格好动,好奇心强,但缺乏自制力,容易受到外界刺激的影响。
3.教育因素:幼儿园教育方式可能过于严厉,导致小宇在受到批评时产生逆反心理。
4.社会因素:小宇所处的环境可能存在暴力现象,如动画片中的暴力镜头,使小宇模仿并认为攻击是解决问题的手段。
四、干预措施1.家庭干预:(1)家长要多陪伴小宇,关注他的情感需求,给予充分的关爱。
(2)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避免过于严厉的教育方式。
(3)家长要积极引导小宇,帮助他学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2.幼儿园干预:(1)老师要关注小宇的情感需求,及时发现并解决他的问题。
(2)老师要采用温和的教育方式,避免刺激小宇的情绪。
(3)老师要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小宇积极参与,提高他的自我控制能力。
3.社会干预:(1)加强家庭教育宣传,提高家长对幼儿教育的认识。
(2)严格控制影视作品中的暴力镜头,避免对幼儿产生不良影响。
(3)加强幼儿园与家庭、社会的沟通,共同关注幼儿的成长。
通过对小宇攻击性行为的个案研究,我们可以看到,攻击性行为的产生与家庭、个性、教育、社会等多方面因素有关。
小学的生攻击性行为地调研报告材料
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调查报告郑州市中原区育华学校李一帆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调查报告一、研究背景:近些年,“低龄犯罪”,“校园暴力”,“欺负弱小”等事件时有发生,这不得不引起人们对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关注。
小学生的攻击性行为,是社会性发展过程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
小时候,孩子不自主的愤怒典型表现包括又蹦又跳、哭闹和尖叫;慢慢长大时,这种情绪激动的、任性的、不受支配的表现逐渐减少,而报复性的攻击逐渐显露,表现为摔东西、抢夺、抓掐、咬人、骂人、顶嘴和固执己见。
家长认为在小学生成长发育的过程中产生攻击性行为是一个普遍现象,不足为奇。
有些教师也认为这也许只是小学生当时选择的一种发泄当时情绪的方式。
因此,孩子也就认为是理所应当的,没有什么问题。
但是,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持续不断、次数增多,强度增大,这样长此以往,就会影响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以及人格和良好品德的发展。
我校位于郑州市的西郊城乡结合部,这里聚集了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在我们的每一个班级中,都有将近70%—80%的孩子属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
为了生存,这些孩子的父母起早贪黑地工作,很少有时间去管理教育孩子,对于孩子存在的攻击性行为问题的认识非常肤浅,有的还认为自己的孩子这样是有本事,不被人欺负。
如果被欺负了,家长就认为不还回来能行吗?在我校,我们常可看到学生违反纪律、打架、辱骂他人等行为,有些孩子一星期至少要发生一两回这种事情,这些孩子常常惹事生非,给教师、家长增添不少苦恼和麻烦,既干扰了教育教学活动,也影响了自己的学习及身心健康。
由于同学和班组对其采取排斥的态度,都有意回避他,不理睬他,使他成为一个被孤立的人,而这种被冷落在其心中转化为进一步的愤怒和怨恨,他故意惹对方生气,攻击他人,挑起争端,同学也因此更不愿意接近他,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也明确指出,要培养小学生“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的社会行为准则”,“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
因此分析和控制小学生攻击性行为,促进小学生良好社会性品质的形成,是当今教育中一项严峻的课题,其中,攻击性行为也应该引起学生的家长和老师们的重视了。
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调查报告
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调查报告随着个人的文明素养不断提升,越来越多人会去使用报告,报告具有语言陈述性的特点。
相信许多人会觉得报告很难写吧,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调查报告,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孩子有攻击性行为怎么办上海杨浦中心医院心理科主任医师翁晖亮佳佳和莎莎正在画画,佳佳缺一支红色的蜡笔,看见莎莎笔盒里有一支,伸手就去拿,嘴里还说:“这是我的。
”莎莎不肯给他,佳佳气得把莎莎画画的东西全扔掉,还用脚去踢莎莎。
佳佳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在儿童心理学上称为儿童攻击行为。
攻击行为是指因为欲望得不到满足,采取有害他人、毁坏物品的行为。
儿童攻击行为常表现为打人、骂人、推人、踢人、抢别人的东西(或玩具)等。
儿童的攻击行为一般在3-6岁出现第一个高峰,10-11岁出现第二个高峰。
总体来说,男孩以暴力攻击居多,女孩以语言攻击居多。
攻击行为会妨碍孩子今后一生的发展,如果攻击行为延续至青年和成年,就会出现人际关系紧张、社交困难。
另外,攻击行为与犯罪有一定关联。
心理学研究表明:70%的少年暴力罪犯在儿童期就被认定为有攻击行为。
也就是说,从小攻击性强的孩子,如果不注意克服和制止,长大后容易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因此,如果孩子经常出现攻击性较强的行为时,家长切不可掉以轻心,必须及早予以矫治。
攻击行为的原因遗传因素有些攻击性强的儿童可能存在某些微小的基因缺陷。
家庭因素有些家长惯于用暴力惩罚的方式来教育孩子,结果孩子也以同样的方式来对待其他儿童,表现出攻击行为。
如有的家长只要孩子做错事,就不分青红皂白地打他一顿。
孩子挨打以后,容易产生抵触情绪。
这种情绪一旦“转稼”到别的人身上,就易找别人出气,逐渐形成攻击行为。
又如有的’家长对自己的孩子说:“如果有人欺侮你,你要狠狠地揍他。
”在大人的纵容下,孩子容易发生攻击行为。
环境因素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通过一系列实验证明,攻击是观察学习的结果。
由于儿童模仿性强,是非辨别能力差,因此,孩子很容易模仿其周围的人或是影视镜头里人物的攻击行为。
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研究
摘要攻击性行为的产生与发展将会影响学前期儿童社会性的培养和良好社会性的形成。
家庭因素、同伴关系、行为强化和观察模仿等都可以引发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
教师与家长必须了解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并采取包括净化学前儿童生长环境、提高学前儿童社会认知水平、引导学前儿童合理宣泄情绪和为学前儿童树立亲社会行为榜样等有效对策,促进学前儿童健康成长。
关键词学前儿童;攻击性;社会性;干预Research on Preschool Children 's Aggressive Behavior //Zhang WeiAbstract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aggressive behavior will affect the development of preschool children's sociality and the formation of good sociality.Family factors,peer relationship,behavioral reinforcement,and observational imitation can all trigger preschool children's aggressive behavior.Teachers and parents must understand the causes of preschool children's ag-gressive behavior,and take effective countermeasures to promote the healthy growth of preschool children,including purifying the growth environment of preschool children,improving the social cognitive level of preschool children,guiding preschool children to vent their emotions reasonably,and setting a prosocial behavior model for preschool children.Key words preschool children;aggressiveness;sociality;interven-tion1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概念和表现形式攻击性行为也称侵犯性行为,是指有意伤害他人或毁坏物品的行为(不是出于好奇)。
关于儿童攻击性的调查报告
关于儿童攻击性的调查报告【摘要】儿童攻击性行为是儿童表现出来的对他人和社会造成负面影响的不健康的一种社会行为,也不利于儿童未来的发展。
导致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原因有多方面,包括遗传、家庭、社会环境等。
分析各种影响因素,及时矫正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对于儿童健康、顺利地成长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首先介绍了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现象和对儿童发展以及社会产生的影响,接着阐述了各类媒体对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影响,最后从正确使用媒体的角度提出矫正的相关对策。
【关键字】攻击性行为榜样个案分析一、攻击性行为概念及其现状关于的攻击性行为虽深为心理学家所重视且研究历时较长,但迄今为止尚无同意定义。
20世纪20年代,“攻击性行为”被看作是“避免痛苦与寻求快乐的行为遭受挫折时的基本反应”;30-70年代人们通过大量研究后,较多的心理学家赞同“以直接伤害他人为目的的任何行为序列”的定义。
然而班杜拉却认为,攻击性行为是一种复杂的事件,对其下定义不仅要考虑到伤害的意图,而且还要考虑到社会的判断,看究竟哪一种伤害行为称得上为“攻击性行为”。
后来,L.D.Eron 将其定义为是“一种经常性有意的伤害和挑衅他人的行为”。
我国的心理工作者认为,攻击性行为就是“伤害他人的身体行为或语言行为”,“是有意伤害别人且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行为”。
其中,伤害意图、伤害行动与社会评价,是攻击性行为概念的三个要素,攻击者具有伤害他人的主观意图,目的是直接造成被攻击者的伤害或通过唤起被攻击者的恐惧而达到其目的。
由此得到:20年代的“攻击性行为”的定义是从攻击者实施行为的原因的角度考虑的;30-70年代的“攻击性行为”是从攻击者攻击目的的角度下定义的;这两种定义都是在攻击者的基础上提出的,并没有涉及被攻击者。
班杜拉对攻击性行为的定义已经包括了伤害意图和社会评价;L.D.Eron提出了主观意图和伤害行为。
他们对“攻击性行为”定义的理解更为全面。
二、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特点和发展变化(一)国外的有关研究F·Goodenough·Hartup·Shantz等人就对的攻击性行为的表现特点、发展模式进行过系统的观察分析与深入探讨。
幼儿攻击行为的调查与研究
幼儿攻击行为的调查与研究幼儿阶段是儿童的成长发育阶段之一,也是孩子形成行为与价值观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阶段,孩子会经历许多困扰家长和教师的行为问题,其中,攻击行为是一种普遍存在的问题。
虽然儿童攻击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是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表现,但是,它却对儿童和他们周围的家长、老师和同伴都带来了巨大的困扰和伤害。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幼儿攻击行为进行深入的调查和研究,以便更好地了解这一现象的特点、影响及有效的干预方法。
一、幼儿攻击行为的特征1.显性攻击儿童的攻击行为包括打、踢、咬、推、抓等形式的暴力行为,打架、打闹等行为。
2.隐性攻击儿童的隐性攻击行为包括比如放冷箭、斗大嘴巴等形式,这些攻击行为是比较隐蔽,也比较微妙的,不如直接暴力行为明显,但是同样会给孩子带来受伤的危险。
二、幼儿攻击行为的影响1.对自身的影响通过攻击行为,孩子在满足自己需求的同时,也在承受着面临负面评价、惩罚的压力,这对于孩子的自尊心和心理健康都会造成损害,也会影响其在社交中的表现。
2.对家长的影响对于孩子攻击行为的发生,家长常常感到无助,无法有效控制孩子,也会带来一定的负担和心理压力。
3.对幼儿园师资的影响对于幼儿园师资,孩子的攻击行为也带来了教学难度和安全风险。
4.对同伴之间的影响对于同伴,孩子的攻击行为会导致其之间的关系出现裂痕,孩子之间的互信度降低,也会影响到孩子健康发展,影响到幼儿的团体合作能力和情感发展。
三、幼儿攻击行为的干预措施1. 家长配合家长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参与者,他们可以与园方携手,共同寻找有效的干预措施,如定期沟通家长会,让家长了解孩子的表现情况,协助解决问题。
2. 重新制定规则园方应根据教育部新发布的关于安全隐患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重新修订安全管理规则,明确每个幼儿应有的行为规范和责任,并向幼儿和家长公示。
3. 社会化代码通过游戏、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学习社会化代码,提供积极的学习环境,让孩子能够树立社会化习惯,并在游戏中学会合作,同伴相处,管理情绪。
小学低年级儿童在校攻击性行为观察研究
小学低年级儿童在校攻击性行为观察研究一、研究问题攻击性行为是儿童青少年乃至部分成年人身上常见的一种比较典型的社会行为,从而也是个体社会化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
个体攻击表现及其发展变化的模式始终是研究者绕有兴趣并着力探讨的问题。
国外不少研究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这一课题进行了系统的探讨。
概括起来,国外研究所得出的一般特点和趋势的结论是:在攻击性行为的起因或前提条件方面,年龄较小的儿童较多因为物品和空间的争夺而攻击同伴,随着年龄的增长,由游戏规则、行为规范等社会性问题引起的攻击所占比率逐渐增多;在攻击类型方面,年龄较小的儿童工具性攻击多于敌意性攻击,随着年龄的增长,敌意性攻击所占的比率逐渐超过工具性攻击。
本研究主要通过观察法研究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攻击性。
主要观察攻击者与攻击对象性别关系的年龄变化,攻击行为的起因,攻击行为的类型。
二、研究目的儿童的攻击行为的特点受先天生物因素如气质类型等和后天社会文化环境及其交互的影响。
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儿童攻击行为的发展具有不同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对这一问题的探讨,不仅有助我们更全面地认识个体社会行为发展规律,获得我国文化背景下儿童社会行为发展特点的资料,而且对于培养儿童良好的社会技能和行为方式乃至健康的人格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同时为教育提供一些基础资料。
三、研究变量攻击行为是针对他人的敌视、伤害或破坏性行为。
根据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行为发展特点,我们可以把攻击行为操作定义为:任何踢、打、抓、咬、用力推搡以及用物体或工具等有意伤害他人的身体动作,或骂、侮辱、贬低等有意伤害他人的言语行为。
根据这一定义,儿童由于过失或者不小心而给同伴或其他人造成伤害的行为不属于攻击行为,同时,儿童的粗暴游戏也不属于攻击行为的范围,因为在粗暴游戏中,儿童的动作并不是以伤害他人为目的的。
本研究的自变量有年级、性别、不同事件等,因变量就是各种攻击行为。
四、研究假设各年级儿童攻击同性别同伴和异性同伴的次数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年级儿童攻击行为的起因次数分布之间不存在差异;各年级儿童的攻击行为的类型是否存在差异。
幼儿攻击行为的调查与研究
幼儿攻击行为的调查与研究幼儿时期是个体心理和社会行为发展的重要阶段,然而在这一阶段中,攻击行为是幼儿常见的一种行为问题。
为了深入了解幼儿攻击行为的特点、原因及对策,本研究通过对一线幼儿教育工作者的访谈、家长问卷调查以及观察法,对幼儿攻击行为进行了调查与研究。
一、幼儿攻击行为的现状1.攻击行为的表现形式幼儿攻击行为主要表现为身体攻击、言语攻击和关系攻击。
身体攻击包括打人、推人、咬人等;言语攻击包括骂人、嘲笑、威胁等;关系攻击则表现为排斥、孤立、背后说坏话等。
2.攻击行为的频率调查发现,大部分幼儿的攻击行为频率较低,但仍有部分幼儿攻击行为较为频繁。
其中,男孩的攻击行为频率高于女孩。
3.攻击行为的对象幼儿攻击行为的对象主要是同伴,是老师和家长。
同伴间的攻击行为多发生在争夺玩具、争抢地盘等情境下。
二、幼儿攻击行为的原因1.家庭因素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方式、亲子关系等都可能影响幼儿的攻击行为。
如家庭氛围紧张、父母溺爱或严厉、亲子关系疏远等都可能导致幼儿出现攻击行为。
2.学校因素幼儿园的教育环境、教师的教育方式、同伴关系等都可能影响幼儿的攻击行为。
如幼儿园环境不良、教师忽视幼儿情感需求、同伴关系紧张等都可能导致幼儿产生攻击行为。
3.社会因素社会环境中的暴力文化、媒体传播的暴力信息等也可能影响幼儿的攻击行为。
如幼儿接触过多的暴力画面、受到周围人的不良影响等都可能诱发攻击行为。
三、幼儿攻击行为的对策1.家庭对策(1)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减少家庭冲突。
(2)改进父母教养方式,关注幼儿情感需求。
(3)加强亲子沟通,增进亲子关系。
2.学校对策(2)提高教师教育水平,关注幼儿情感需求。
(3)加强同伴关系教育,引导幼儿学会交往。
3.社会对策(1)限制幼儿接触暴力信息,营造健康的社会环境。
(2)加强家庭教育宣传,提高家长教育意识。
(3)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幼儿心理素质。
四、结论幼儿攻击行为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涉及到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因素。
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开题报告
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开题报告引言学前儿童的行为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多样化的过程。
在这个阶段,他们正在逐渐学习并掌握适应社会的相关技能。
然而,也有一些学前儿童在发展过程中展示了攻击性行为,包括咬人、打人、踢人等不良行为。
这些行为不仅影响儿童自身的身心健康,还可能对其他儿童产生负面影响。
本研究旨在探讨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原因、表现形式、影响因素以及相应的干预措施,以期为改善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问题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
问题陈述在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研究中,以下问题亟待解答:1.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原因是什么?2.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可能表现为何种形式?3.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有哪些?4.有哪些干预措施可以有效地改善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文献综述的方式,收集和分析现有文献中关于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研究成果。
通过对不同学者的观点和研究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相关内容。
结果与讨论1. 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需要考虑社会环境、家庭教育、儿童的个人特征以及情绪管理等因素。
社会环境中存在的暴力行为和攻击行为的观摩效应,以及家庭教育缺乏应对儿童攻击行为的正确方法等,都可能导致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形成和发展。
2. 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表现形式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可能表现为生理攻击和言语攻击。
生理攻击包括打人、咬人、踢人等行为,言语攻击则包括威胁、辱骂等。
这些行为可能是儿童表达情绪的方式,也可能是试图获取注意力或控制他人的一种方法。
3. 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包括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
个体因素包括儿童的性格特点、自我控制能力等,环境因素包括家庭环境、幼儿园氛围等。
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可能导致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产生和持续。
4. 改善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干预措施针对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问题,可以采取多种干预措施。
学前儿童在园攻击性行为的观察研究
学前儿童在园攻击性行为的观察研究学前儿童在园攻击性行为的观察研究攻击性行为在学前儿童中属于一种常见的行为问题。
学前儿童在园攻击性行为的表现形式包括推、撞、打、咬等。
这种行为的表现形式具有直接性和即时性,同时也具有明显的伤害性和危险性。
因此,学前儿童在园攻击性行为的问题既关注儿童本身的健康和安全,也涉及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园所整体规范和治理。
本研究选择以一家幼儿园的学前班为调查对象,采用参与性观察法,通过观察、记录、分析和讨论等方式,探讨学前儿童在园攻击性行为的发生、原因、形式和对策等问题。
研究的结果如下:一、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生率较高,其中男孩的攻击性行为明显高于女孩。
通过对样本的观察和统计分析,可以发现学前儿童在园攻击性行为的发生率较高,其中男孩的攻击性行为明显高于女孩。
这可能与男孩天性好动、好斗、好冒险等特点有关。
同时,在家庭和社会中成年男性的暴力行为和冲突解决方式也可能对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起到了一定的影响。
二、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复杂,包括情绪失控、竞争紧张、游戏冲突等多种因素。
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并非单一的原因所致,而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致。
情绪失控是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比如儿童由于饥饿、疲劳、焦虑、孤独、疼痛等原因导致的情绪失控。
此外,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还与竞争紧张、游戏冲突、资源争夺等因素有关。
学前儿童往往缺乏社交技能和解决冲突的能力,在玩耍、分享、交流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
三、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形式多样,主要包括推、撞、打、咬等。
学前儿童在园攻击性行为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推、撞、打、咬等。
这些形式具有直接性和即时性,同时也具有明显的伤害性和危险性。
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不但可能给其他儿童带来身体上的伤害,也可能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和自尊心产生影响。
四、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对策包括影响因素干预、心理辅导、方法指导等多种方式。
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对策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包括影响因素干预、心理辅导、方法指导等多种方式。
关于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分析研究报告
关于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分析研究报告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在幼儿园期间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如果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如不及早予以纠正引导,对幼儿的发展将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必须加以淡化、纠正和引导。
攻击行为是指对他人进行的有意的伤害,这也包括语言伤害。
在幼儿园里幼儿的攻击行为主要表现为工具性攻击和言语性攻击。
幼儿“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年轻的父母(或祖父母)对幼儿娇宠、放纵,过分溺爱,要什么给什么;二是电视广告和动画片中不良内容的影响。
三是从父母同伴和周围人那里模仿得来的。
导致他们以自我为中心,为所欲为,稍不如意,便以“攻击性”行为来发泄不满,甚至发展到以攻击他人为乐的地步。
“攻击性”行为在幼儿园阶段有着两个明显的差异:首先是性别差异,即男孩子的攻击性行为表现的比女生突出;二是攻击类型差异,即攻击性攻击和语言攻击。
幼儿的不仅对自己的行为会对其他幼儿的生活学习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并没有清晰的认识和了解,而且对幼儿自己以后的发展以及人际关系、社会交往方面都会产生严重的影响;有资料显示,70%的暴力少年犯在儿童时期就被认为有功性行为,因此,对于幼儿时期攻击性行为的矫正显得至关重要。
作为幼儿教师只希望他们在幼儿园里健康快乐的发展,为将来迈入社会打好基础,因此幼儿的这一行为必须加以淡化。
我通过两年的跟踪观察和教育实践,对幼儿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原因进行了了解和分析,觉得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淡化和矫正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一)、幼儿出现攻击性的原因分析1、需求不满幼儿的需求多种多样,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有不同的需求。
有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当幼儿的这些需求得不到满足,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就相应的产生了,由于幼儿有很强的自我中心意识、对自己喜爱的物品、玩具有强烈的占有欲,所以常常发生争抢玩具的攻击性行为。
由抢夺玩具而产生的攻击性行为在幼儿园较为普遍,这是一种需求性的攻击行为。
2、遭遇挫折攻击行为有时是对所受挫折的一种隐射。
中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现状调查【范本模板】
中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现状调查一、问题的提出1.术语的界定在学前儿童身上,攻击行为常常被定义为有意伤害他人、损坏或抢夺他人物品的行为。
当某些故意的行为给其他孩子造成伤害时,我们就将此认为攻击行为。
由于攻击行为都会造成其他人受伤害,这个结果更容易观察得到,因此,相对于社会退缩行为而言,攻击行为更容易判断。
但是在判断幼儿的攻击行为时,要区分有意为之或无意为之,当幼儿不小心伤害其他人时,不能一刀切认为是攻击行为。
攻击行为对他人造成的伤害,不仅指生理上的,如打架,也包括造成的心理上的伤害,比如排斥他人,说别人坏话等.2.表现形式及分类按照攻击的的实施方式,可以把学前儿童的行为分为身体攻击、言语攻击及间接攻击三类。
而按照攻击的目的来划分的话,可以分为工具性攻击和敌意性攻击。
攻击性攻击是指幼儿以获取某种物品、维护某种权利为目的,而伤害了别人。
在这种形式中,幼儿渴望得到某种玩具、某个游戏中的角色或游戏的空间,为此他们想方设法去得到它或维护它。
他们用吵架、推搡、脚踢等方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敌意性攻击是指幼儿以破坏东西、伤害他人为目的,而进行攻击。
在这种攻击中,攻击就是为了破坏、为了让人受伤.3.发展情况从攻击行为的产生和发生的频率来看,1岁以后的儿童就开始与同伴发生社会性冲突了,这个阶段的攻击行为主要以争抢玩具、空间为主。
从攻击行为的类型来看,学前阶段主要以工具性攻击、身体攻击为主,但是随着年龄的递增,攻击性攻击逐渐减少,而敌意性攻击逐渐增长;身体攻击逐渐减少,而言语攻击和间接攻击逐渐增多.从性别差异来看,学龄前女孩子的攻击行为并不比男孩子少。
只是女孩子更多通过关系性攻击来表达她们的敌意,而男孩子更可能会用公开性攻击来伤害或威胁他人。
4.影响因素(1)生物学因素.它为儿童攻击性行为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生物学前提。
首先,与大脑的协同功能有关。
行为是大脑认知的直接结果,而大脑的功能又是认知活动的物质基础。
我国学者认为,攻击行为,作为人类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很可能是在大脑两半球处在非均衡和变异状态下的大脑所产生的行为。
对具有攻击性行为幼儿态度及看法的调查
对具有攻击性行为幼儿态度及看法的调查1、您的孩子是男孩还是女孩?【单选题】○ 男孩○ 女孩2、您的孩子处在哪个年领班?【单选题】○ 小班○ 中班○ 大班3、您是否有跟孩子参与过亲子活动?【单选题】○ 经常○ 偶尔○ 从不4、当您的孩子与其他孩子发生冲突时, 您会? 【单选题】○ 无视,孩子之间是闹着玩的○ 马上制止,并大声斥责这样是不对的○ 引导幼儿自己解决5、您会打骂您的孩子吗?【单选题】○ 经常○ 有时○ 从不6、您会给孩子看有关暴力的动画片吗,如奥特曼等?【单选题】○ 经常○ 有时○ 从不7、当您拒绝孩子的要求时,孩子是否会表现出哭闹,动手打人等攻击性行为?【单选题】○ 经常○ 偶尔○ 从不8、请问你关注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吗?【单选题】○ 十分关注○ 较关注○ 不关注○ 无视9、您觉得幼儿经常表现出的攻击性行为是什么?【单选题】○ 争夺玩具○ 动手打人○ 无故攻击○ 辱骂○ 破坏物品○ 哭闹○ 说脏话骂人10、您的孩子遇到挫折、困难时,是否会出现哭闹、打骂他人等攻击性行为?【单选题】○ 经常○ 偶尔○ 从不11、您会在孩子面前与您的爱人争吵吗?【单选题】○ 经常○ 偶尔○ 从不12、您觉得你的孩子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是什么?【单选题】○ 焦急愿望未达到○ 受到委屈○ 脾气任性○ 强制他做不愿意做的事○ 情绪愤怒,自我发泄○ 孩子讲话时家长漠不关心,没受到关注13、您怎么看待孩子出现的攻击性行为?【单选题】○ 孩子还小不懂事哄哄就好○ 要制止必要时呵斥,使用体罚○ 正常现象只要不出事让他自己闹一会就好14、您怎么看待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单选题】○ 喜欢○ 讨厌○ 无所谓15、您的孩子面对攻击性行为儿童,会产生什么反应?【单选题】○ 惧怕○ 崇拜○ 痛恨○ 忽视16、发现孩子无故被攻击性行为儿童攻击时,您会采取什么措施?【单选题】○ 耐心的教育具有攻击性行为儿童○ 训斥,打或瞪眼具有攻击性行为儿童○ 没关系,小孩子打架很平常17、您孩子所在班级中若有具有攻击性行为幼儿,您希望园方怎么做?【单选题】○ 要求调班○ 希望老师加强监管那个孩子○ 教导自己孩子不要和他接触○ 认为这种行为是正常现象○ 无所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龄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调查施莹娟冯永林谢红涛贾守梅汪玲·学术交流·【摘要l目的初步探讨擘龄前儿童攻击性行为及其不同类型的发生情况,并探索可能的相关因素。
方法采用中文版攻击行为一教师核查表、儿童行为量表(CBCL)父母问卷攻击行为分量表对上海市148倒学龄前儿童进行评估。
结果根据CBCl量表攻击分量表,约8.8%(13/148)的学龄前儿童有攻击性行为;反应性攻击分数为(1.46士0.85),主动性攻击分敖为(o.86士0.87);主要管教者为父母,以及每天看电视时间高于l h以上与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发生显著相关。
结论学龄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发生率较高。
需要引起高度重视,且这些儿童的反应性攻击行为明显多于主动性攻击行为,可能会给儿童带来许多心理社会问题。
父母管教方式以及看电视等习惯可能会影响到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关键词】儿童学龄前(2—5)l 攻击性行为;反应性攻击;主动性攻击doi:10.3969/j.issrL 1009—6574.2011.04.014Aggressive behavior in Chinese preschool children:a pilot study SHl Ying—juan,FENG Y ong-lin.XIEHong—tao,et a1.Shanghai PUtUO Mental Health Center。
Shanghai 200065,China [Abstract]0bjective This preliminary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occurrence of aggressive behav—ior in preschool children。
to distinguish reactive aggression and proactive aggression of them.and to exploreits risk factors.Methods In this study·148 boys and girls in tWO kindergartens.aged 3 tO 6 yearsold,were rated by their parents and teachers using Child behavior checklist(CBCl)and Chinese versionof Aggressive behavior--T eacher’s Check list.Results According tO CBCL aaaeasment,aLx3ut 8.8%(13/148)children have aggressive behavior.Scores for reactive aggression(RA)and proactive aggression(PA)ofthese children were(1.46士O.85)and(0.86±0.87)respectively.Factors related tO the Occurrence of aggres—sive behavior include parenting style and the time children spent on watching Tv.Conclusions The prevalenceof aggressive behavior of preschool children is high and need to be paid more attention tO.These pre·SChool children showed more reactive aggression than proaetive aggression.Some famiiy factors such as·parenting style and the time spent on watch TV are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children’S aggressive behavior.[Key words]Chid pre(2—5)I Aggressive behaviorI Reactive aggression;Proactive aggres一近年来,对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率较高,已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其中攻击性行为(aggressivebehavior)是儿童诸多问题行为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对于学龄前儿童,攻击性行为总检出率8.83%~11.9%[1]。
攻击性是一种相当稳定的特性,儿童期的攻击性可持续到成年期,因此攻击性行为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和社会性发展都会产生显著的不良影响[2】。
根据功能不同,攻击性行为可分为反应性攻击和主动性攻击,前者是由于个体感知到他人的敌意挑衅引起的,是对外界威胁性刺激的一种防御反应,旨在缓解来自外界的威胁感受,因而带有强烈的情绪因素;而主动性攻击则不同,个体并没有受到直接的挑衅或怂恿,而是行为者将攻击作为达到理想目标的有效办法[3]。
具有反应性攻击或主动性攻击的儿童在社会认知方面、同伴中受欢迎度及行为方作者单位:200065上海市普陀区精神卫生中心(施莹娟、冯永林、谢红涛);复旦大学护理学院(贾守梅),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汪玲)作者简介:施莹娟(1978一).女,本科,主治医师。
研究方向:青少年儿童行为问题.面都有显著不同,因此,本研究针对学龄前儿童的反应性攻击和主动性攻击行为进行初步调查。
1对象与方法I.1对象以方便抽样的方法抽取上海市2所幼儿园的148名儿童进行观察评估。
样本入选标准为3"-6周岁学龄前儿童,排除有智力发育迟滞的儿童。
调查均经过儿童父母的知情同意。
1.2 方法1.2.1调查工具1.2.1.1 攻击行为一教师核查表(Aggressive Be—havior—T eacher’S Checklist) 由教师观察并评估儿童的主动性和反应性攻击行为。
包括6个条目,条目采用o~4的5级评分,0代表“从不”,4代表“一直如此”,量表具有较好的效度和信度【4]。
本次调查中,教师核查表的Cronbach’S a系数为0.891。
1.2.1.2儿童行为量表(Child Behavior Checklist.CBCL)父母问卷攻击行为分量表CBCL由Achen—bach编制,适用于4~16岁儿童青少年,主要用于评定儿童行为问题和社会能力,目前是国际上最常用的儿童行为评定量表。
量表为三级评分形式,“O”表示无,“1”表示偶尔或轻度。
“2”表示经常有。
被调查儿童的攻击行为分量表得分≥中国常模的第98百分位数,则评定为有攻击性行为。
根据我国的儿童样本,攻击性因子男孩的分界值为19~20,女孩为18~19[s]。
本次调查中,CBCL攻击分量表的Cronbach’s a系数为0.879。
1.2.2资料收集根据样本的选择标准,选择2所幼儿园共5个班级,集中这些班级的带班老师,详细介绍此次调查的意义及填写量表的方法,由带班教师通过对儿童的详细观察填写量表。
1.3统计学方法将资料输入SPSS 16.0软件建立数据库。
全部资料双次录人进行核对。
采用频数、百分比、均值和标准差描述儿童的一般资料;用内部一致性检验、相关分析和因子分析的方法评价中文版量表的效度与信度。
2结果2.1研究对象基本资料本次调查的班级有5个,包括3个大班,1个中班,1个小班。
父亲(,l一135)年龄平均(37.04士4.68)岁,母亲(n=130)年龄平均(33.85土3.83)岁。
儿童平均年龄(4.95±0.70)岁。
儿童及其家庭的一般情况见表1。
如表l所示,学龄前儿童大多是独生子女,主要抚养管教者以父母为主,母乳和混合喂养的比例较高,平均母乳喂养时间(恕=119):(7.19士4.66)月。
许多儿童都参加多种兴趣班,有一半左右儿童较少与其他小朋友玩耍,比例较高的儿童每天看电视时问超过1 h。
2.2学龄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的发生情况根据男孩、女孩的CBCL攻击分量表分数是否达到分界值,确定其是否有攻击行为,结果发现,学龄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发生率为8.8%(13/148),CBCL攻击分量表平均分数男孩为(10.65±5.95),女孩为(9.61士5.71)。
此外,儿童的反应性攻击分数为(1.46±0.85),主动性攻击分数为(0.86土0.87),反应性攻击分数显著高于主动性攻击分数(P<0.01)。
对于男孩,CBCL与反应性攻击、主动性攻击分量表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33(P<0.01)、0.545(P<0.01);对于女孩,CBCL攻击分量表与反应性攻击、主动性攻击分量表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70(P<0.01)、0.491(P<0.01)。
说明教师评估与家长评估的儿童攻击性行为发生情况基本一致。
2.3 学龄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的相关因素学龄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发生情况与儿童一般资料的关系,见表2。
·370·Journal of Neuroseience and—Me—ntal蔓型尘!垫!!!y垡:!!!塑旦:! 由表2看出,主要管教者为父母的儿童攻击性行为发生率显著高于管教者为祖父母或保姆者,每天看电视时间高于1 h以上的儿童其攻击性行为也显著高于1 h以下者。
此外,相关分析显示,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与父母年龄、儿童年龄、母乳喂养时间没有明显关系。
3讨论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早在两岁时就已经出现,并在整个学前期迅速增多。
对儿童早期攻击性行为的研究有助于发现儿童攻击行为的起源、发展与影响因素等。
3.1 学龄前儿童攻击性行为发生率较高本次的初步调查发现,学龄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发生率为8.8%(13/148),与管红云等的研究比较一致¨】,说明学龄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的发生率普遍高于学龄期儿童=7]。
由于攻击性行为会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和社会性发展有显著的不良影响,甚至带来其成年后的社会适应与犯罪问题。
因此要引起家长和幼儿机构的高度重视。
裹1儿童一般情况(H=148)万3.2学龄前儿童反应性攻击和主动性攻击行为发生情况本次调查表明,CBCL攻击分量表与教师核查表的反应性攻击、主动性攻击分量表均呈显著正相关,说明教师与家长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评估基本上是一致的,而教师核查表更能够区分儿童的两种不同功能的攻击性行为。
此外,调查还显示,儿童的反应性攻击分数明显高于主动性攻击分数,这与国外相关研究结果比较接近[8]。
提示应重点针对学龄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类型进行相应的引导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