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问题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号

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问题研究

学生姓名

学号

专业艺术教育

班级

指导教师

艺术教育系

2014 年 11 月 28 日

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问题研究

艺术教育2010级

指导老师:

内容摘要: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是经常发生在幼儿群体中的一种不良行为。对此,许多家长却表现的较为漠视,甚至还觉得小孩就要这样子才有出息,不会在外受欺负。而众多幼儿教师呢,却认为是一种犯错。因此,经常大声呵

斥或者惩罚有攻击他人行为的幼儿,导致他们在走向社会化的过程中,身心得

不到健康发展。近年校园内发生的欺负弱小和儿童打架等暴力事件逐渐增多,

引发了人们对儿童攻击性行为高度的关注。为确保孩子从小都拥有健康的心理,本文专题对学前儿童进行了其攻击性行为的问题研究,分析了幼儿攻击性行为

产生的原因,剖析攻击性行为的差异性,继而提出解决学前幼儿攻击性行为的

对策。旨在于幼儿教师在对待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时,保持冷静头脑,客观

认知其自然成长规律,不盲目归结错误缺点,加以合理疏导,帮助幼儿纠正错

误从而健康成长。

关键词:攻击性行为学前儿童产生原因差异性引导措施

一、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因素

儿童的攻击行为在通常情况下,是指学前儿童对他人存在伤害,从而导致被害人受到人身伤害,或者被唤起恐惧心理的一种行为,它在儿童的日常生活中时有出现,却也常常为我们所忽略。其攻击性行为的表现形式,可分为身体攻击性行为、言性攻击行为,以及间接攻击性行为。据科学研究表明,学前儿童中年纪越小的,其表现出的身体性攻击性行为就越多,而随着年龄的增大,这种攻击性行为也随之减少。按攻击性的行为起因划分,有主动性和反应性二种,后者是指幼儿受到环境的影响所发生的攻击行为,比如被小伙伴骂生气去打对方。

而导致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有着多个方面,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种因素上:

1、环境因素

环境对幼儿的身心影响最大,在好的环境下,幼儿会茁壮的成长,反之,不论是社会、学校,还是家庭哪种环境有所偏差,都有可能导致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产生,对幼儿的身心健康有着非常不利的影响。比如:某幼儿园小一班的东东,看见动画片中的红太狼,经常拿平底锅打灰太狼,也在班上拿玩具锅打一同玩耍的小伙伴的头部,导致小伙伴摔倒手臂骨折,造成了一起校园安全事故。因此,幼儿老师要高度重视环境因素的创

设,及时观察幼儿行为,发现有攻击性行为的苗头时,应立即给予制止,防止因个人的忽视,导致攻击性行为的发生,并产生严重的后果。

2、家庭因素

家庭,是幼儿成长的重要场所。徜若家庭不和眭,父母之间时常争吵打架,或父母有什么不健康的教育方式,都将对幼儿的行为产生不利的影响,甚至导致攻击性行为的产生。比如:中二班的彬彬,在家中特别受溺爱,因此在与幼儿园小伙伴交往的过程中,就表现得特别的霸道,比如抢同伴的玩具,占凳子等,老师纠正教育后,收效不大。之后要求家长配合加强教育,可彬彬家人每次都是象征性的教育一下,没有进行严厉的批评,这种长期的纵容和放任,致使彬彬的攻击性行为一步步得到助长,最后演变成为所欲为。常常对其他小朋友不是打一拳,就是咬一口,引来了其他小朋友家长的一致不满。可见家庭因素对幼儿行为养成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家长们也要格外用心的为幼儿营造一个好的家庭环境,以确保幼儿身心的茁壮成长。

3、遗传因素

有科学研究指出: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的产生,与父母性格特征的遗传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如小三班的皮皮,其脾气非常暴躁,常与邻居、同学为一件小事大打出手。而随着皮皮的长大,其暴躁易怒的性格也逐渐显露出来,他在与其他小朋友交往的过程中,表现出了绝对的攻击性,但凡对方不听他的意见,就马上拳脚相向。这一行为的产生,除了皮皮自小对父亲行为的耳濡目染外,遗传的因素也不容小觑。

二、幼儿攻击行为的差异性

1、性别的差异性

据科学研究表明,男性幼儿比女性幼儿发生攻击性行为的频率要高出很多。从外围抽查某幼儿小班的数据显示,该班共有男孩32名,女孩28名,共计60名。其中,具有明显攻击性行为的幼儿有38名,占总人数的63%,而男性幼儿有29名,女性幼儿则只有9名,分别占总人数的76%和24%;还有22名攻击行为不明显的,其中男性幼儿占14名,女性幼儿8名,分别占总人数的64%和36%。通过此项调查研究的数据,应证了幼儿的攻击行为在性别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且男孩比女孩的各种性攻击行为的产生,要高出一倍以上。

2、方式的差异性

男性幼儿与女性幼儿在攻击行为的方式上,也表现出极大的不同。男性幼儿不但经常怂恿同伴进行攻击,还常常者亲自加入到同伴间的争斗中,甚至还会主动挑起争斗。同时,也容易出现反应性的攻击行为。如:林林被班上一小朋友无意间打了一下脸,他会马上还手,这种报复性行为,是男性幼儿最易产生的反应性攻击行为。而要换着是女性幼儿被同伴欺负了,大多时候都会表现出哭泣,去报告老师,或者自己悄悄退让到一边,不与之玩耍等,较少采取报复。对于女性幼儿来说,由于同男性幼儿在性格上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在攻击的方式上,言语或者间接攻击要明显高于身体攻击,但是这种攻击对于幼儿的成长的影响也非常明显。女性的间接攻击不仅会影响儿童与其他小朋友的

相处,而且会对其性格的培养造成影响,极易造成女性儿童形成孤僻的生活习惯,影响儿童健康的的成长。

3、年龄的差异

根据网络“小婴儿暴力行为"调查的综合分析得知,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发生面广,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如在幼儿园中乱扔东西、砸伤同伴、拽同伴的头发、咬同学的手,或者抓伤同伴的脸、抢同伴的玩具、用脚踢打对方等攻击性行为。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攻击性行为会逐渐减弱,继而转变为言语攻击和第三者攻击。比如:给同伴取外号,拉小集团去孤立自己不喜欢的小伙伴等等。

三、解决幼儿攻击行为的对策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如得不到及时制止与矫正,一方面会产生校园安全事故,给幼儿园带来侵权责任事件,不利于发展。另一方面,必将对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埋下隐患,不利于他们今后的生活。因此,提出如下三点解决对策:

1、干预儿童侵犯的事实

由于儿童心理、性格发育的不成熟,其认知水平非常低,因此在行为上极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对于儿童来说,当其认为别人的行为对其有敌意时,就会产生攻击行为,而儿童行为的判断则主要是儿童自己的主观意识或者是效仿他人。当儿童出现这种攻击行为时,如果家长或者老师对于这种行为不加以制止,就会使儿童错误的认为这种行为是正确的,从而使儿童的攻击性不断的增加。对于家长和老师来说,要在平时教育幼儿以宽容的态度和其他小朋友相处,当幼儿出现错误的攻击行为时,要及时的对其进行批评教育,通过讲道理的方法使幼儿认识到自己攻击行为的错误性,也可以通过角色互换的方式让幼儿否定自己的攻击行为,从而减少幼儿攻击行为的出现。

明明,四岁,十分调皮。在幼儿园又打了同桌静静。这一次,班上来了新的张老师,没象往日其他老师一样对他呵斥、制止。而是走到明明身边,问他为什么要打同桌小朋友。明明说:“静静的手占到他的桌子上了。”张老师说:“你有没有占到静静桌子上去过?”明明说:“有的。”张老师又追问:“那静静打你了吗?”“没有,只是叫我把手拿过去。”张老师接着问: “那你觉得自己做的对,还是静静做的对?”明明笑了没有讲话。张老师又说: “明明是个乖孩子,下次还打小伙伴吗?”明明摇摇头。“那给静静道个歉吧。”明明拉着静静的手,说了声,对不起,又拥抱了一下,两人和好了。

这则案例告诉我们,当学前儿童发生攻击行为时,作为家长和老师应该及时给予干预,绝不能姑息迁就,要使幼儿知道自己这种行为是错误的,下次不再犯。对屡教不改的,要进行惩罚,比如:取消他们喜欢参加的活动,督促他们整改到良好为止。但也要注意干预的手段,切记不可过于严苛,应注重对幼儿的引导。

2、鼓励儿童亲社会的行为

随着社会的发展,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对于许多家庭来说,幼儿在家中受到了极大的关爱,溺爱孩子成为了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对于孩子来说,过度溺爱使得其个人自我意识比较强,特别是在与其他小朋友的接触中,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而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