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茶起源
关于中国茶文化的历史由来
关于中国茶文化的历史由来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
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
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中国茶文化,希望对您有用。
中国饮茶文化的方式中国人创造了多样的品茗方式,以人数分,有独饮、对饮、品饮、聚饮,古人云: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七八人则为施茶。
其实聚饮亦很有趣,主要有茶宴、茶会、茶话会等方式。
在宋代有点送茶和斗茶、分茶游戏。
公众茶事设施主要有茶摊、茶室、茶馆。
独饮·对饮·品饮·聚饮独饮、对饮、品饮、聚饮是饮茶的4种方式。
杯茶独酌,慰孤独,益神思,得茶之神韵。
寒夜与友对饮,促膝相谈,可得茶之趣。
"茶三酒四",品茶以三人同桌为佳,可领略茶之美味。
多人聚饮,办茶会、茶宴,以茶会友,亦可止渴、小憩、开展社交、获取信息,茶在此处又成为人见人爱的"公关饮料"。
饮茶方式若以人数多寡论,有独饮、对饮、品饮和聚饮几种。
独饮是何滋味?李白《月下独酌》写道: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酒未能使有"醉仙"之称的李白宁静淡泊,反刺激得发狂,竟为幻觉所驱使,与月与影对饮,且歌且舞。
这便是酒道,酒是躁狂之物,能使人迷幻,失去常态。
李白若是以茶代酒,月下独饮,会如此么?这决不会的。
中国悠久茶文化的历史茶文化产生之初是由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开始的。
两晋北朝时,一些有眼光的政治家便提出“以茶养廉”,以对抗当时的奢侈之风。
魏晋以来,天下骚乱,文人无以匡世,渐兴清淡之风。
这些人终日高谈阔论,必有助兴之物,于是多兴饮宴,所以最初的清淡家多酒徒。
如:竹林七贤。
后来清淡之风发展到一般文人,但能豪饮终日不醉的毕竟是少数,而茶则可长饮且始终保持清醒,于是清淡家们就转向好茶。
所以后期出现了许多茶人。
中国传统茶文化
中国传统茶文化神农有个水晶肚,达摩眼皮变茶树,中国饮茶起源众说纷纭:追溯中国人饮茶的起源,有的认为起于上古,有的认为起于周,起于秦汉、三国、南北朝、唐代的说法也都有,造成众说纷纭的主要原因是因唐代以前无“茶”字,而只有“荼”字的记载,直到茶经的作者陆羽,方将荼字减一画而写成“茶”,因此有茶起源于唐代的说法。
其它则尚有起源于神农、起源于秦汉等说法。
1、神农说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
”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
而中国饮茶起源于神农的说法也因民间传说而衍生出不同的观点。
有人认为茶是神农在野外以釜锅煮水时,刚好有几片叶子飘进锅中,煮好的水,其色微黄,喝入口中生津止渴、提神醒脑,以神农过去尝百草的经验,判断它是一种药而发现的,这是有关中国饮茶起源最普遍的说法。
另有说法则是从语音上加以附会,说是神农有个水晶肚子,由外观可得见食物在胃肠中蠕动的情形,当他尝茶时,发现茶在肚内到处流动,查来查去,把肠胃洗涤得干干净净,因此神农称这种植物为“查”,再转成“茶”字,而成为茶的起源。
2、西周说道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
”这一记述说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国就已经以茶与其它稀有产品纳贡与周武王了。
《华阳国志》中还记述,那时并且就存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了。
3、秦汉说西汉·王褒《僮约》:现存最早较可靠的茶学资料是在汉代,以王褒撰的僮约为主要依据。
此文撰于汉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正月十五日,是在茶经之前,茶学史上最重要的文献,其文内笔墨间说明了当时茶文化的发展状况,内容如下:舍中存有客。
提壶行及酤。
汲水并作哺。
涤杯整案。
园中忽蒜。
斫苏切脯。
筑城肉臛芋。
脍鱼炰鳌。
要烧尽具。
哺已砌藏。
舍后存有一棵。
当裁作船。
上至江州。
进到煎主。
为府椽谋一大笔钱。
推纺恶败。
蠢索绵亭。
茶叶的起源
茶叶的起源
茶叶起源于中国,中国茶被世界誉为“东方神秘树叶”。
根据《神农本草经》相关记载,茶最早被当做解毒用。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茶叶传播起来到周围各地。
西汉时期,茶叶开始被当做商品,再从被当做祭品和蔬菜到成为茶饮品。
两晋南北朝时期,茶叶在官府和宫里流行起来,并从中国传播到周围国家。
唐朝时期,茶叶在全国范围内流行起来,并传播到日本、朝鲜等国。
宋朝时期,饮茶风兴盛起来。
元朝和明朝时期,出现了制茶工艺,茶叶传入东南亚各国和欧洲。
中国茶业在清朝时期开始衰败,这时欧洲对非洲殖民,茶叶也随之传入非洲。
在新中国阶段,茶业得到重视,开始恢复起来,并出现新的茶饮方式。
中国茶道历史时间表
中国茶道历史时间表茶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内涵。
本文将为您呈现中国茶道的历史时间表,从古代到现代,追溯茶道的起源与发展。
1. 夏朝至商周时期(公元前2100年-公元前771年)- 夏、商、周时期,人们开始饮茶,把茶叶用作药物。
茶叶首次被记载在古代文献中。
2.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茶的种植和制作技术得到提升,茶的品种也逐渐增多。
茶饮的习俗开始在贵族阶层中流行。
3. 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89年)- 茶文化开始在士人与文人之间流行,茶馆成为他们交流思想的场所。
4. 唐朝时期(公元618年-公元907年)- 茶道的发展进入繁荣期,茶席文化得到普及,茶道具的制作和使用技术达到新的高度。
5. 宋朝时期(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 茶叶的种植和制作工艺进一步改善,贡茶制度开始出现。
茶文化在民间生活中扎根。
6. 元朝时期(公元1271年-公元1368年)- 茶叶的产地和制作技术得到进一步拓展,传统的泡茶方法开始流行。
7. 明朝时期(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 明朝开启了茶叶贸易的黄金时代,茶文化迅速蔓延到各个社会阶层。
8. 清朝时期(公元1644年-公元1912年)- 茶文化进一步发展,清朝皇室对茶道的关注和推广使茶道在宫廷上得到更大的重视。
乾隆皇帝更是精通茶道,并留下众多有关茶的诗文。
9. 近现代时期(1912年至今)- 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浪潮中得到重新重视,茶道协会成立,茶文化节、茶赛等茶艺活动频繁举办。
中国茶道历史时间表中记录了茶道自古至今的发展历程。
通过对这段历史的回顾,我们可以看到中国茶道作为一门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扮演了重要角色。
茶道不仅仅是饮茶的方式,更是一种心灵的修养与寻求内心宁静的方式。
茶道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扎根,也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茶道的历史中,不仅有了众多卓越的茶艺家,还产生了许多著名的茶道文化,如四大名陶、茶具瓷器等,为中国茶道发展贡献了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
茶的由来历史简介小故事
茶的由来历史简介小故事茶,是一种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饮料。
中国人喜欢饮茶,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从古至今,茶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茶的起源据说,茶的起源要追溯到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当时,人们还不知道饮茶的方法。
后来,有一天,一位皇帝在一片树荫下休息时,无意中发现了几只茶叶掉进了水里。
皇帝想,既然茶叶能够落进水里,就能够泡出茶汁来。
于是,他尝试着用这种方法泡了茶叶。
此时,一股香气扑鼻而来,皇帝就尝了一口,发现味道不错,于是茶叶就开始被用来饮用了。
茶的传播茶的饮用本来只是中国的一种习惯,但是自从唐代开始,茶就逐渐传向了东南亚、日本、韩国等东亚地区以及印度和西方国家等地。
饮茶于日本已有千年历史,被称为“日本茶道”,充分体现了茶与日本文化的紧密联系。
饮茶于英国则源自16世纪,当时英国商人从中国进口了茶叶,英国人对茶的喜爱度也同样高涨。
茶不仅成为了饮品,而且还被运用于文化和儒礼,真正实现了对文化的深刻影响。
茶的品种随着时间的推进,茶的品种也日益增多。
茶的种类可分为红茶、绿茶、白茶、乌龙茶等多种。
国内著名的产茶地有福建的武夷山、安溪、浙江的古田山、黄山、四川的峨眉山、茶卡盐湖等。
每一片产地,都有着自己的特色茶叶,延伸了中国古老的饮茶文化。
其中,武夷山的岩茶尤为著名,有独特韵味,风味独特,是茶中的极品之一。
茶的小故事茶的历史上,出现了很多有趣的小故事。
例如有一说法称,清华园的建造与一朵茶花有关。
雍正皇帝喜欢喝“洞庭山水茶”,于是下诏徵集茶叶,但事实上采茶的型号是私人茶叶,每收集一封不肯交出积极督收者受重罚。
杭州的赵雪庵因无法交出万两银子而要遭处死,苦思冥想,终于想到在茶花里藏茶。
他种出来的茶花美丽大方,却无法让皇帝品尝到。
后来赵雪庵听朋友说,清华园有花叶一体的茶花,茶叶藏在花里,于是他就用茶花引诱庄重的中使拿着凿子把园里的花柱儿都剖了开来,而茶中使是看热闹的,于是赵雪庵暗中放下茶叶再装起來,中使没看到,事情就这样顺利解决了。
饮茶的起源与演变
饮茶的起源与演变⼀、饮茶的起源传说第⼀个品尝茶树鲜叶并发现它神奇的解毒功能的是神农⽒。
在东汉时期托名神农⽽作的药书《神农本草经》是最早记载茶为药⽤的书:“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泉之⽢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遇七⼗⼆毒,得荼⽽解之。
”书中“荼”即指茶。
神农即中国⼈的远祖炎帝,是⽣活在距今四五千年前的上古时期⽒族部落的⾸领,当时⽣产⼒低下,农业与医学⽔平都很低。
我们的祖先为了⾃⾝的⽣存就必须和⾃然、饥饿、疾病作⽃争。
在江南,长期流传着关于神农和茶的故事。
为了治疗⼈们的疾病,神农⽒经常寻草药于深⼭⼤川之中。
传说神农⽒有着透明的⾝体,草药⼊肚后,药⾏到何处,药效及治病机制明晰⽆疑。
有⼀天,当神农看到⼀种绿叶⽩花的树时,就吃了这种树的叶⼦。
说也奇怪,当他吃下叶⼦之后,发现⾃⼰的肠胃⾥起了奇妙的变化。
这些叶⼦不仅在⾃⼰的肠胃⾥上下流动,把已经吃过的⾷物洗涤得⼲⼲净净,⽽且吃后⼝中⽣⾹,感觉⽢甜鲜美。
这种叶⼦的解毒作⽤的发现;使得神农欣喜异常。
以后,每当他在尝百草遇毒时,就⽤这种绿叶解毒。
不幸的是,当神农有⼀天尝试着吃⼀种黄⾊的花草时,刚刚吃下去,肚⼦⾥就疼痛难忍,如同⼑割,没有来得及吃茶叶,肠⼦就⼀节节地断开了。
后来⼈们称这种草为断肠草。
在民间还流传着这样的说法:“神农尝草千千万,可治不了断肠伤”。
可以说,神农⽒是传说中世界上对茶叶最早发现、认识和利⽤的第⼀⼈,是中国古代农业和医学的创始者。
后⼈为了纪念他的功绩,奉神农⽒为“三皇五帝”中的“炎帝”关于神农的传说反映了原始社会时期中国南⽅⼀个⽒族部落的变迁。
实际上神农是远古时代劳动群众智慧的化⾝。
因此神农再也不是⼀个具体的个体,⽽是我国远古先民的杰出代表。
但是,透过这个传说,我们可以看出,我们⼈类的祖先在原始蒙昧的阶段,为了⾃⾝的⽣存,是怎样和饥饿与疾病⽃争的。
神农这个⼈物的出现,正是当时⼈类尝百草以抵御饥饿与疾病的表现。
从这些传说当中我们⼀⽅⾯可以看出我们⼈类的祖先⽣活的艰难情况,以及农业、医学最初的发展情形;另⼀⽅⾯,我们从中可以知道,⼈类最初发现茶、饮⽤茶,是利⽤了茶的药⽤价值,把茶作为灭菌解毒的药来饮⽤的。
饮茶的起源历史
饮茶是中国人发明的,不论是小壶小杯细细地品茶,还是大壶大盏粗犷地喝茶,饮茶亦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饮茶不仅可以满足我们的口腹之需,还有涤烦去恼之功。
那中国人从何时开始饮茶的呢?因历史太久,我们已经无法确切地查明到底是在什么年代了,但是大致的时代是有说法的,主要有以下几种起源说:神农说茶圣陆羽在《茶经。
六之饮》中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
陆羽以为饮茶起于神农氏。
在《茶经。
七之事》中,陆羽摘录了他当时所能见到的.所有与茶有关的材料,其中有《神农食经》“荼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一条,陆羽依据这一条材料认为饮茶起源于神农。
“闻于鲁周公”,陆羽根据的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字书《尔雅》,其中有“槚,苦荼”一条,在陆羽那个时代,认为此书为周公所撰。
西周说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
”这一记载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国就已经以茶与其它珍贵产品纳贡与周武王了。
《华阳国志》中还记载,那时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了。
西汉说西汉-王褒《僮约》“烹荼尽具,武阳买茶”,经考该“荼”即今“茶”。
由文中可知,茶已成为当时社会饮食的一部分,且为待客以礼的珍稀之物,由此可知茶在当时社会地位的重要。
综上所述,现在我们已经知道,《神农食经》为秦汉时人托名“神农”所作,因此饮茶发源于神农氏的这一说法是不可靠的。
虽然我们不能明确地知道饮茶起源于何时,但是,我们可以大致推论出饮茶在中国有非常久远的历史,可能在原始社会就有了饮茶的习惯了,大致在汉代的时候,饮茶已经在社会上比较普遍了。
喝茶的典故
喝茶的典故茶,是中国传统的一种饮品,也是气质、品味、生活方式的象征。
中国人喜欢喝茶,不仅是因为茶有很多的健康益处,还因为喝茶不仅可以让人心情舒畅,更是一种文化体验。
茶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年前的秦汉时期。
在古时候,茶几乎是高贵人士的独享。
饮茶不仅仅是一个物质层面的享受,更是一种文化传承。
今天,我们走进茶文化,带您去探寻喝茶的典故。
一、古代神传茶据传,娥皇女英是蚩尤族首领后裔,与黄帝之孙伏羲大舅子神农氏的后代,后嫁给了共工氏的儿子蚩尤,生下了后代后离开了蚩尤家族。
她来到五台山,开始为凡人传授农业、针灸等一系列技艺。
她在学子雷音庵的教导下,初步认识到茶叶对人体健康的益处,决定传播茶叶之善。
娥皇女英在五台山下植茶树,教导人们采茶、烹茶、品茶。
由此,中国的茶文化被慢慢地延伸出去,逐渐得到了普及。
二、献茶救国在唐朝时期,唐明皇闻苏州盐商润古之家制茶,便派人将其请到宫中,并命人烹制茶水。
由于当时制茶工艺还很落后,烹制的茶水泛着黄色,十分难喝。
李白经过研究改进,选用优质茶叶制作成“珍茗”,味道十分地鲜美,吸引了宫里的官员和贵族们的兴趣。
从此,献茶救国的宗旨广泛传播。
唐代著名的诗人白居易,也曾言道“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这种规范意识不仅体现在个人的精神层面上,还普及到了整个社会形态上,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价值体系。
三、茶与诗文艺术中国优美的文化艺术,广泛地融合进了茶的生活方式之中。
许多古代文人雅士都有喜好品茶、由此默然思考、倾吐心声的习惯。
古时候,品茶不仅仅是一种文化体验,同时也是一种精神层面的享受。
唐朝时期的文艺复兴,将茶的文化推向了高峰。
在唐诗中,茶被诗人们称为“小池塘,青瓦檐下,垂柳梢,禅房内,半瓶茶,清欢无限。
” 除此之外,茶文化也融入了诸多艺术形式,如桐花大碗、蚌壳扇轴,以及龙泉青瓷等,体现了茶文化的深刻品格。
四、喝茶对身体的益处茶是中国传统的饮品,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有着很大的保健和药用价值。
中华茶文化——中国饮茶习俗源流
——中国饮茶习俗源流中国饮茶史略中国人最先发现和利用茶,茶最早是作食用和药用,茶作饮用则晚于食用、药用。
饮茶始于何时?中国的饮茶普及于何时?如何饮茶?下面略加论述。
一、饮茶始于西汉关于饮茶的起源,到目前为止是众说纷坛,争议未定。
大致说来,有先秦说、西汉说、三国说。
(一)先秦说陆羽根据《神农食经》"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的记载,认为饮茶始于神农时代,"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
(《茶经·六之饮》)神农即炎帝,与黄帝同为中国上古都部落首领。
然而《神农食经》据今人考证成书在汉代以后饮用始于上古原始社会只是传说,不是信史。
清人顾炎武认为,"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日知录·茶》)顾炎武认为饮茶始于战国时代也只是推测,并无直接的证据。
先秦饮茶,不是源于传说,就是间接推测,并无可靠材料来证明。
(二)三国说《三国志·吴书·韦曜传》有"密赐荼荈以代酒",这种能代酒的饮料当为茶饮料,足以证明吴国宫廷已经饮茶。
据此,《南窗纪谈》认为中国饮茶始于三国,《集古录》则认为始于魏晋。
三国时代东吴饮茶是确凿无疑,然而东吴之茶当传自巴蜀,巴蜀的饮茶要早于东吴,因此,中国的饮茶一定早于三国时代。
(三)西汉说清代郝懿行在《证俗文》中指出:"茗饮之法,始见于汉末,而已萌芽于前汉。
司马相如凡将篇有荈诧,王褒僮约有武阳买茶。
"郝懿行认为饮茶始于东汉末,而萌芽于西汉。
王褒《僮约》中有"烹茶尽具"、《武阳买茶》,一般都认为"买茶"之"茶"为茶,而武阳即今四川彭山县,说明四川在西汉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中国的饮茶不晚于公元前一世纪。
我们认为中国的饮茶始于西汉,而饮茶晚于茶的食用、药用,中国人发现茶和用茶则远在西汉以前,甚至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
茶叶知识
乌龙茶的颜色:青绿 、暗绿色。 香味:花香果味,从清新的花香、果香 到熟果香都有,滋味醇厚回甘, 滋味微苦也能回甘,是最能吸引人的茶叶。 性质:温凉,略具叶绿素。
中国茶
铁观音
一、铁观音的作用
铁观音有抗衰老作用
铁观音有抗癌症作用
铁观音有抗动脉硬化作用 铁观音有防治糖尿病作用
铁观音有防治龋齿作用
铁观音有杀菌止痢作用
4.冲泡饮用
唐代盛行蒸青团饼茶,明代以后发展为炒青散 茶。饮用方法也有烹煮改为冲泡。这是茶叶史上的 两个飞跃----“龙团凤饼”和“六大茶类”。
三、茶的制作与发展
1.从生煮羹饮到晒干收藏
茶之为用,最早从咀嚼茶树的鲜叶开始,发展到生煮羹饮。三国 时,魏朝已出现了茶叶的简单加工,将采来的鲜叶先做成饼后晒干或烘 干,只是制茶工艺的萌芽。
使用蒸青方法存在香味不够 浓郁的缺点,所以就出现了利用干 热发挥茶叶优良香气的炒青技术。 到了明代,炒青制法日趋完善,其 制法大体为:高温杀青,揉捻,复 炒,烘焙至干。
5.从绿茶到其他茶类
人们在加工过程中,逐渐探索 到了一些规律,从而使茶叶从鲜叶 到原料,通过不同的加工工艺,制 成各类色、香、味、形品质特征的 六大茶类,即绿茶、黄茶、黑茶、 白茶、红茶、青茶。
普洱茶的冲泡方法:
水温:90—100度的沸水 ,以矿泉水、纯净水为佳 。 投茶量:8—10克 适用茶具:紫砂壶、白瓷盖碗、玻璃杯 冲泡步骤: 1.备具:准备好茶具及普洱茶 2.温壶涤具:茶具中置入烧开的清水,主要起到 温壶温杯的作 用同时可以涤具。 3.投茶:将普洱茶置入壶中。 4.洗茶:沸水冲入壶中,快速倒去以醒茶。 5.再次注水:根据实际情况掌握冲泡时间。 6.分茶:壶中的茶汤倒入公道杯中,保持茶汤浓淡的均匀,再分 别均匀的分入小杯中。
饮茶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饮茶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是怎样的饮茶的起源茶源于我国,但饮茶始于何时?据《茶经》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
从神农时代开始发现茶可以作为饮料算起,至今已有五千年的历史了。
关于神农氏尝百草,古代有两种传说。
一种传说是‘神农尝百草,日语七十二毒,德茶解之“,是说神农氏在采草药时,为了验证草木的药理功效,必采而嚼之,亲自尝一尝,有时一天会碰到好几种有毒草木,使他口干舌麻,甚至五内若焚,他意识到这些都是中毒的征兆。
有一天,正当他口干舌麻躺在大树下休息之际,一阵风吹过,树上飘落几片叶子,神农氏信手取来放入口中慢慢咀嚼,其味苦涩,但觉麻木消失,舌底生津,并感到气味清香,醒脑替身,于是采叶而归,定其名为”茶“,与此同时,他和人们也发现了茶的解毒作用。
另一种传说是神农时代没有医生,病人只得自行找些草药煎服。
神农氏给人治病,不仅亲自采挖药材,有时也帮忙熬煎。
有一次,当他在大树下生火煮水时,有几片茶树叶子落入锅中。
他正要放草药,却见水色微黄,便取水饮之。
他觉得此水味苦带涩,喝后回味香醇甘甜,并能解渴生津,振奋精神因而捞叶研究,从而肯定了茶的药用价值。
当时人们处于原始生活状态,吃的是野果、虫鱼、禽兽等,往往是生吞活剥,因此常常闹病。
原始人类一旦有病,最初只好这样尝一点,那样尝一点,吃了有毒的、或毒性大的东西就死去。
吃了不相干的药就无效。
有时吃了恰恰是对症的,病就好了,于是人们就知道了这是治某种病痛的”药“。
由此可见,数千年前,人们用吃茶解毒,是符合当时社会实际的,即使今人看来,也有一定的科学道理。
所以,我国民间百姓推崇神农氏为发现和利用茶树的鼻祖,是有其历史渊源的。
、饮茶的发展历程春秋以前,最初茶叶作为药用而受到关注。
古代人类直接含嚼茶树鲜叶汲取茶汁而感到芬芳、清口并富有收敛性快感,久而久之,茶的含嚼成为人们的一种嗜好。
该阶段,可说是茶之为饮的前奏。
随着人类生活的进化,生嚼茶叶的.习惯转变为煎服。
即鲜叶洗净后,置陶罐中加水煮熟,连汤带叶服用。
tea
饮茶的起源和发展茶最先是作为食用和药用的,饮用是在食用、药用的基础上形成的。
中国人利用茶的年代久远,可上溯到神农时期,但饮茶的历史相对要晚一些。
先秦时期可能在局部地区(茶树原产地及其边缘地区)已有饮茶,但目前还缺乏文字和考古的支持。
(一) 饮茶始于西汉关于饮茶的起源,到目前为止是众说纷坛,争议未定。
大致说来,有先秦说、西汉说、三国说、魏晋说1、先秦说陆羽根据《神农食经》“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的记载,认为饮茶始于神农时代,“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
(《茶经·六之饮》)神农即炎帝,与黄帝同为中国上古都部落首领。
然而《神农食经》据今人考证成书在汉代以后饮用始于上古原始社会只是传说,不是信史。
清人顾炎武认为,“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日知录·茶》)顾炎武认为饮茶始于战国时代也只是推测,并无直接的证据。
先秦饮茶,不是源于传说,就是间接推测,并无可靠材料来证明。
2、三国说《三国志·吴书·韦曜传》有“密赐荼荈以代酒”,这种能代酒的饮料当为茶饮料,足以证明吴国宫廷已经饮茶。
据此,《南窗纪谈》认为中国饮茶始于三国。
三国时代东吴饮茶是确凿无疑,然而东吴之茶当传自巴蜀,巴蜀的饮茶要早于东吴,因此,中国的饮茶一定早于三国时代。
3、魏晋说唐裴汶《茶论》、《膳夫经手录》认为饮茶始于晋,宋《集古录》认为饮茶始于魏晋。
4、西汉说清代郝懿行在《证俗文》中指出:“茗饮之法,始见于汉末,而已萌芽于前汉。
司马相如凡将篇有荈诧,王褒僮约有武阳买荼。
”郝懿行认为饮茶始于东汉末,而萌芽于西汉。
西汉著名辞赋家王褒《僮约》“烹荼尽具”的约定,是关于饮茶最早的可信记载。
《僮约》中有“烹荼尽具”、“武阳买荼”,一般都认为“烹荼”、“买荼”之“荼”为茶。
《僮约》订于两汉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故中国人饮茶不会晚于公元前一世纪中叶的西汉晚期。
我们认为中国的饮茶始于西汉,而饮茶晚于茶的食用、药用,中国人发现茶和用茶则远在西汉以前,甚至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
古代饮茶的演变
古代饮茶的演变
古代饮茶的演变过程可以分为以下阶段:
1.饮茶起源:中国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的国家,最早的饮茶记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8世纪的周代。
最初的饮
茶方式是将茶叶直接咀嚼,后来逐渐发展为用水煮开后饮用。
2.唐代煎茶:唐代开始,饮茶的方式逐渐成熟,形成了“煎茶”的方法。
煎茶是将茶饼碾碎成末,用沸水煎煮,
再加入盐、葱、姜等调料。
这种饮茶方式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延续了很长时间。
3.宋代点茶:宋代开始,点茶成为主流的饮茶方式。
点茶是将茶叶研磨成粉,然后用沸水冲泡,搅拌成糊状
后再饮用。
这种饮茶方式在当时是非常讲究的,需要一定的技巧和工具。
4.明代泡茶:明代开始,泡茶逐渐取代了点茶,成为主流的饮茶方式。
泡茶是将茶叶用沸水冲泡,直接饮用
茶水,不需要像点茶那样搅拌成糊状。
泡茶的方法更加简便,适合于更多人饮用。
5.现代茶饮:现代的饮茶方式更加多样化,除了传统的泡茶方式外,还有各种花茶、果茶等混合茶饮。
同时,
随着科技的发展,也出现了各种新型的饮茶器具和方式,如电热杯、保温杯等。
总之,古代饮茶的演变过程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随着时代的变化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饮茶的方式也在不断变化。
中国茶道的起源和发展
中国茶道的起源和发展茶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承载着丰富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它不仅是一种独特的饮茶方式,更是一种精神追求和生活哲学。
本文将从茶道的起源、发展和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以便更好地了解中国茶道的丰富内涵和价值。
一、茶道的起源茶叶在中国的种植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千多年的夏商周时期,而茶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
东汉时期的著名文人陆羽是茶道的奠基人,他的著作《茶经》成为了后世研究茶道的重要文献。
《茶经》中系统地介绍了茶叶的分类、制作、品评以及饮茶的方法,极大地推动了茶道的发展。
二、茶道的发展1. 宋代茶道的繁荣宋代是茶道发展的黄金时期。
当时,人们开始追求茶的精致和品味,茶具的制作工艺逐渐精湛,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著名的茶道家。
陆羽的儿子陆机在《茶谱》中记载了许多的茶道知识和茶具使用方法,对后世的茶道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 元代茶道的影响元代茶道除了继承和发扬了前人的成就外,还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如蒙古和阿拉伯文化。
元代茶道的饮茶方式更注重以人为本,凸显了人文关怀和交流。
茶艺师的地位和技能得到了进一步提升,茶道逐渐成为一种社交和交流的媒介。
3. 明清两代的茶道改革明清两代,茶道继续发展并得到了进一步的改革。
明代,在朱元璋的号召下,茶具的制作工艺进一步提高,茶道逐渐成为了一种仪式和礼仪。
清代,茶道在宫廷中得到了空前的重视,清代的御前茶艺更加强调礼仪和仪式感,对茶道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三、茶道的影响和价值1. 精神内涵的追求茶道追求的是一种内心的静谧和平和,通过品茗的过程,人们可以静下心来,体会自然的美好,同时也增加了与他人的交流与沟通。
茶道的修行可以使人更好地认识自己,修身养性。
2. 生活哲学的倡导茶道注重环境的营造,追求和谐的生活方式。
在都市快节奏的生活中,茶道为人们提供了一个随时随地放松心情、享受美好的机会。
茶道的倡导者提倡简约、自然的生活方式,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中国茶道起源典故简介
中国茶道起源典故简介中国茶道起源于古代中国,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茶道是以茶为媒介,通过泡茶、品茶、赏茶的过程,传达着人们对自然之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内心的宁静追求。
中国茶道有着丰富的起源典故,这些典故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茶道的文化内涵。
一、神农尝百草茶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737年的中国古代。
相传,当时的中国首位传说中的君主神农氏正在进行一次巡视时,他在一棵树下休息时,树上的几片茶叶意外地掉进了他正在煮水的壶中。
神农氏闻到了茶叶的香气,好奇地尝了一口,感到茶叶味道鲜美,之后开始研究茶叶的药用价值和烹饪方法。
神农氏将茶叶作为草药应用于医疗中,并称之为“茶”,成为茶道起源的重要契机。
二、嫦娥奔月另一个与茶道起源有关的典故是和中国古代神话传说有关的《嫦娥奔月》故事。
相传,古代的中国有十个太阳同时出现在天空中,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后羿射下了九个太阳,使得人们的生活重新回到了正常。
后羿以功成名就,但由于力量气质等问题,为了避免自身受到世人的追求,保护自己的妻子和妹妹,他决定吃下生命特殊药物,并使自己飞往月亮。
后羿的妻子嫦娥得知此事后,决定留在人间守护自己的家人和亲友。
为了缅怀嫦娥的伟业,人们开始在中秋节时举行嫦娥奔月的活动,这个活动中的主角是月饼。
月饼的制作和品尝成为了茶道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三、佛教的传播佛教的传播也对中国茶道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佛教僧侣将茶叶带到了中国,并将茶作为一种修行的媒介。
茶道在此时开始发展,茶叶成为僧侣们饮用的饮品,用于帮助其保持专注和冥想的状态。
随着佛教的传播,茶道逐渐成为一种禅学的表达方式,并在中国茶文化中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四、茶道的繁荣与演变在唐代和宋代,茶道经历了繁荣与演变的时期。
茶的产量增加,茶文化不再局限于寺庙和僧侣,而是普及到了民间。
茶道成为社交的一部分,茶馆在城市中涌现出来,成为人们交流的场所。
人们开始关注泡茶的技艺和茶品的品质,茶道逐渐发展为一种艺术形式。
中国最早开始喝茶是什么时候?
中国最早开始喝茶是什么时候?中国是茶叶的发源地,现在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产茶国家,中国人饮茶文化浓厚,茶叶早已成为了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了。
都说我国饮茶历史是悠久的,那么,中国最早开始喝茶是什么时候?关于中国的饮茶起源其实有很多种说法,有的是来自民间传说,有的则是有文献可以参考的。
下面跟小编一起来看看吧!1、神农说——茶叶启蒙期神农说应该是大家最为熟悉的了。
传说在远古的神农氏时期就已经开始喝茶了,又称神农氏,汉族神话人物,据《史记·五帝本记》记载,其出现时代在战国以后也就是公元前3000年左右,距今已有5000多年历史。
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可见自神农时期人们就开始喝茶了。
而神农不是真正的喝茶,相传神农为了掌握各类草药的特性,亲自实践,尝遍百草,一日之内中了七十二次毒。
最后偶然尝到茶树的叶子,才将毒解了。
所以最早的茶是采取了直接咀嚼茶叶,且作为药用。
这是有关中国饮茶起源最普遍的说法。
2、西周说——茶叶开始少量生产到了西周时期(公元前1046—前771),茶叶已经用于祭祀之用,据《周礼·掌荼》中说到:“掌荼,掌以时聚荼以共丧事。
”茶在丧礼上是必不可少的祭品。
那时候的人们从野生的茶树这下枝条,采下芽叶,放入水中烧煮,饮其汁水。
这样煮出来的茶汤,滋味多苦涩,这也是茶叶正式被利用的初始时期。
3、秦汉说——茶叶商品化现存最早较可靠的茶学资料是在汉代,以王褒撰的僮约为主要依据。
此文撰于汉宣帝三年(公元前五十九年)正月十五日,是在茶经之前,茶学史上最重要的文献,其文内笔墨间说明了当时茶文化的发展状况。
内容如下:舍中有客。
提壶行酤。
汲水作哺。
涤杯整案。
园中拔蒜。
斲苏切脯。
筑肉臛芋。
脍鱼炰鳌。
烹茶尽具。
哺已盖藏。
舍后有树。
当裁作船。
上至江州。
下到煎主。
为府椽求用钱。
推纺恶败。
傻索绵亭。
买席往来都洛。
当为妇女求脂泽。
贩于小市。
归都担枲。
中国饮茶史
二、中国饮茶简史(一)、先秦(原始阶段)原始社会人类除了采集野果直接充饥外,也会挖掘野菜及摘取某些树木的幼芽嫩叶和稻米一起放在陶制的釜鼎(锅)内熬煮成粥,“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指的是茶叶作为药用的开始;商周时期发展饮食茶叶;春秋战国时期,茶叶已传播至黄河中下游地区。
(二)、两汉、魏晋、南北朝(南方饮茶已成风气)饮茶起源于巴蜀,始于西汉。
汉代茶叶作为饮料食用,中国饮茶始于西汉有史可据,但在西汉时期,中国只有四川一带饮茶,两汉时期,茶作为四川的特产,通过进贡的渠道,首先传到京都长安,并逐渐向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陕西、河南等北方地区传播;另一方面,四川的饮茶风尚沿水路顺长江而传播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从西汉直到三国时期,在巴蜀之外,茶是供上层社会享用的珍稀之品,饮茶限于王公朝士,民间可能很少饮茶。
到了魏晋、南北朝,饮茶之风传播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成为日常饮料。
茶由巴蜀向中原广大地区传播,茶叶生产地区不断扩大,饮茶从上层社会逐渐向民间发展。
从晋代开始,佛教、道教徒与茶结缘,以茶养生,以茶助修行。
从饮茶起就有了客来敬茶的礼节,到两晋南北朝时,客来敬茶成了普遍的礼仪。
两晋南北朝,茶文学初步兴起,产生了《荈赋》等名篇,中华茶艺亦于西晋时萌芽。
(三)、唐代(饮茶风气传播全国)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空前兴盛的时期,也是我国古代茶业大发展的时期。
经过几个世纪的积累,饮茶风气普及全国。
唐代饮茶盛行与佛教的盛行有很深的渊源,和尚坐禅,靠喝茶充饥提神,佛门茶事盛行,带动信佛的善男信女饮茶,促进了饮茶风气在社会上的普及。
中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载:“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
……大兴禅教。
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
人自怀侠,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
……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
”封演认为禅宗促进了北方饮茶的形成,唐代开元以后,中国的“茶道”大行。
茶圣陆羽出现后,茶道兴盛。
陆羽,字鸿渐,一名疾,又字季疵,自称桑苎翁,又号竟陵子。
中国茶道如何传承的文化
中国茶道如何传承的文化中国茶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数千年的历史演变和积累,已经成为中国人独特的饮茶方式和仪式。
茶道传承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代表了中国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独特理解和追求。
本文将从茶的起源、茶道的演变、茶道的核心价值以及茶道传承的途径等方面来探讨中国茶道如何传承的文化。
一、茶的起源与茶道的演变茶是中国的国饮,起源于古代的中国。
根据历史记载,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
茶叶最早是作为一种药物使用的,具有清热解毒、提神醒脑的功效。
后来,随着茶文化的发展,人们开始将饮茶视为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修养,并逐渐发展成了茶道。
茶道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从最初的简单品茗到后来的琼台仙会,再到现在的精致仪式,茶道的形式和内容不断地演变和丰富。
茶道不仅仅是一种饮茶方式,更是包含了对自然、生活、人际关系等方方面面的思考和追求。
二、茶道的核心价值茶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了丰富的核心价值观念。
首先,茶道强调“礼”,注重整个茶道仪式的规范和仪态。
茶道注重礼节,要求茶席的布置、茶具的摆放以及品茶的过程都要符合规定,倡导人们在品茶的过程中保持谦逊和尊重对方,传递着尊重传统和他人的价值观。
其次,茶道追求“和”,倡导人们通过茶道来实现身心的和谐。
在茶道的仪式中,人们会慢慢地品味茶水的香气、口感,以及各个环节的细腻,这种慢下来、静下心来的过程有助于舒缓压力、提高生活品质。
茶道强调的是一种平和、温暖的氛围,在这个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更为融洽。
最后,茶道崇尚“自然”,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茶道鼓励人们去欣赏自然的美,从茶叶的生长、采摘到制作的过程中,茶道强调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感恩,通过茶的香气、口感等感受自然,与自然实现心灵的交流。
三、茶道传承的途径茶道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是需要不断传承和弘扬的。
为了实现茶道的传承,有以下几个途径:首先,家庭传承是茶道传承的基础。
家庭是一个人最早接触到茶道的地方,父辈们将茶道的知识和技艺传授给下一代,从而实现茶道文化的传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饮茶起源中国历史上有很长的饮茶纪录,已经无法确切地查明到底是在什么年代了,但是大致的时代是有说法的。
并且也可以找到证据显示,确实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饮茶的习惯是从中国传过去的。
所以,很多人认为饮茶就是中国人首创的,世界上其他地方的饮茶习惯、种植茶叶的习惯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中国传过去的。
但是也有人能够找到证据指出,饮茶的习惯不仅仅是中国人发明的,在世界上的其他一些地方也是饮茶的发明地,例如印度、非洲等。
1823年,一个英国侵略军的少校在印度发现了野生的大茶树,从而有人开始认定茶的发源地在印度,至少是也在印度。
中国当然也有野生大茶树的记载,都集中在西南地区,记载中也包含了甘肃、湖南的个别地区。
茶树是一种很古老的双子叶植物,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中国饮茶起源众说纷纭:追溯中国人饮茶的起源,有的认为起于上古,有的认为起于周,起于秦汉、三国、南北朝、唐代的说法也都有,造成众说纷纭的主要原因是因唐代以前无‚茶‛字,而只有‚荼‛字的记载,直到茶经的作者陆羽,方将荼字减一画而写成‚茶‛,因此有茶起源于唐代的说法。
其它则尚有起源于神农、起源于秦汉等说法。
(一)时代起源说神农说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
‛,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
而中国饮茶起源于神农的说法也因民间传说而衍生出不同的观点。
有人认为茶是神农在野外以釜锅煮水时,刚好有几片叶子飘进锅中,煮好的水,其色微黄,喝入口中生津止渴、提神醒脑,以神农过去尝百草的经验,判断它是一种药而发现的,这是有关中国饮茶起源最普遍的说法。
西周说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
‛这一记载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国就已经以茶与其它珍贵产品纳贡与周武王了。
《华阳国志》中还记载,那时并且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了。
秦汉说现存最早较可靠的茶学资料是在汉代,以王褒撰的僮约为主要依据。
此文撰于汉宣帝三年(公元前五十九年)正月十五日,是在茶经之前,茶学史上最重要的文献,其文内笔墨间说明了当时茶文化的发展状况。
六朝说中国饮茶起于六朝的说法,有人认为起于‚孙皓以茶代酒‛,有人认为系‚王肃茗饮‛而始,日本、印度则流传饮茶系起于‚达摩禅定‛的说法。
然而秦汉说具有史料证据确凿可考,因而削弱了六朝说的正确性。
[3](二)功能起源说1.祭品说:这一说法认为茶与一些其它的植物最早是做为祭品用的,后来有人尝食发现食而无害,便‚由祭品,而菜食,而药用‛,最终成为饮料;2.药物说:这一说法认为茶‚最初是作为药用进入人类社会的‛。
《神农本草经》中写到:‚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3.食物说:‚古者民茹草饮水‛,‚民以食为天‛,食在先符合人类社会的进化规律;4.同步说:最初利用茶的方式方法,可能是作为口嚼的食料,也可能作为烤煮的食物,同时也逐渐为药料饮用;5.交际说:《载敬堂集》载:‚茶,或归于瑶草,或归于嘉木,为植物中珍品。
稽古分名槚蔎茗荈。
《尔雅〃释木》曰:‘檟,苦茶。
’蔎,香草也,茶含香,故名蔎。
茗荈,皆茶之晚采者也。
茗又为茶之通称。
茶之用,非单功于药食,亦为款客之上需也。
‛有《客来》诗云:‚客来正月九,庭迸鹅黄柳。
对坐细论文,烹茶香胜酒。
‛此说从理论上把茶引入待人接物的轨畴,突显了交际场合的一种雅好,开饮茶成因之‚交际说‛之端。
产源考证近几十年来,茶学和植物学研究相结合,从树种及地质变迁气候变化等不同角度出发,对茶树原产地作了更加细致深入的分析和论证,进一步证明中国西南地区是茶树原产地。
主要论据,简单地讲,有三个方面:从茶树的自然分布来看目前所发现的山茶科植物共有23属,380余种,而中国就有15属,260余种,且大部分分布在云南、贵州和四川一带。
已发现的山茶属有100多种,云贵高原就有60多种,其中以茶树种占最重要的地位。
从植物学的角度,许多属的起源中心在某一个地区集中,即表明该地区是这一植物区系的发源中心。
山茶科、山茶属植物在我国西南地区的高度集中,说明了我国西南地区就是山茶属植物的发源中心,当属茶的发源地。
从地质变迁来看西南地区群山起伏,河谷纵横交错,地形变化多端,以致形成许许多多的小地貌区和小气候区,在低纬度和海拔高低相差悬殊的情况下,导致气候差异大,使原来生长在这里的茶树,慢慢分臵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不同的气候中,从而导致茶树种内变异,发展成了热带型和亚热带型的大叶种和中叶种茶树,以及温带的中叶种及小叶种茶树。
植物学家认为,某种物种变异最多的地方,就是该物种起源的中心地。
我国西南三省,是我国茶树变异最多、资源最丰富的地方,当是茶树起源的中心地。
从茶树的进化类型来看茶树在其系统发育的历史长河中,总是趋于不断进化之中。
因此,凡是原始型茶树比较集中的地区,当属茶树的原产地。
我国西南三省及其毗邻地区的野生大茶树,具有原始茶树的形态特征和生化特性,也证明了我国的西南地区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地带。
[3]形态特征编辑灌木或小乔木,嫩枝无毛。
叶革质,长圆形或椭圆形,长4-12厘米,宽2-5厘米,先端钝或尖锐,基部楔形,上面发亮,下面无毛或初时有柔毛,侧脉5-7对,边缘有锯齿,叶柄长3-8毫米,无毛。
花1-3朵腋生,白色,花柄长4-6毫米,有时稍长;苞片2片,早落;萼片5片,阔卵形至圆形,长3-4毫米,无毛,宿存;花瓣5-6片,阔卵形,长1-1.6厘米,基部略连合,背面无毛,有时有短柔毛;雄蕊长8-13毫米,基部连生1-2毫米;子房密生白毛;花柱无毛,先端3裂,裂片长2-4毫米。
蒴果3球形或1-2球形,高1.1-1.5厘米,每球有种子1-2粒。
花期10月至翌年2月。
[1]主要变种编辑白毛茶白毛茶白毛茶(变种)Camellia sinensis(L.) O. Ktze. var.pubilimbaChang 1981与原变种的区别在于嫩枝及叶片下面均被有密柔毛,花特别小,萼片被灰白毛。
产云南南部、广西。
[1]香花茶香花茶香花茶(变种)Camellia sinensis(L.) O. Ktze. var.waldenae(S. Y. Hu) ChangHu) Chang 1981与原变种的区别在于叶片狭窄倒披针形,花有香味。
产广东、广西等地。
[1]产地生境编辑野生种遍见于中国长江以南各省的山区,为小乔木状,叶片较大,常超过10厘米长,长期以来,经广泛栽培,毛被及叶型变化很大。
[1]品种类别编辑茶树品种从分类上认定,它们分属于四个系:五宝茶系:广西茶、大苞茶、广南茶、五室茶、疏齿茶;五柱茶系:厚轴茶、五柱茶、老黑茶、大理茶、滇缅茶、园基茶、皱叶茶、马关茶、哈尼茶、多瓣茶;秃房茶系:勐腊茶、德宏茶、突肋茶、拟细萼茶、假突房茶、榕江茶、紫果茶、多脉茶;茶系:茶、苦茶(变种)、白毛茶(变种)、普洱茶、多萼茶、拟细萼茶,元江茶、高树茶。
茶树品种主要分为两类:群体种与无性系品种。
群体品种有:勐库大叶茶,勐海大叶茶,凤庆大叶茶(以上为国家级良种),元江糯茶,秧塔大白茶,镇源马镫茶,绿春玛玉茶,漭水大叶茶,冰岛大叶茶,坝子白毛茶,云龙山大叶茶,景谷大叶茶,团田大叶茶,邦东大叶茶,官寨茶,大厂茶,澜沧大叶茶等。
无性系品种:是以无性繁殖方式选育出来云南大叶种的后代。
主要有云抗43号、长叶白毫;云抗1O号、云抗14号;云梅、云瑰、矮丰等;云选9号、云抗37号,它们都是勐海种的后裔。
[4]茶叶品种根据陈宗懋主编《中国茶经》的分类法,分为: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
绿茶绿茶绿茶(5张)包括:炒青绿茶、烘青绿茶、晒青绿茶、蒸青绿茶。
炒青绿茶分为:眉茶、珠茶、细嫩炒青、大方、碧螺春、雨花茶、甘露、松针等。
烘青绿茶分为:普通烘青、细嫩烘青等。
晒青绿茶分为:川青、滇青、陕青等。
蒸青绿茶分为:煎茶、玉露等。
红茶分为:小种红茶、工夫红茶、红碎茶。
小种红茶包括:正山小种、烟小种。
工夫红茶包括:川红(金甘露、红甘露等)、祁红、滇红、闽红(金骏眉等)等。
红碎茶包括:叶茶、碎茶、片茶、末茶。
乌龙茶分为:闽北乌龙(武夷岩茶——大红袍、水仙、肉桂、半天腰、奇兰、八仙等,还有些建瓯建阳等地产的茶,如矮脚乌龙等)闽南乌龙(铁观音、奇兰、水仙、黄金桂等,这里的水仙和奇兰主要是指主地的不同,同一种茶地在不同的产地产的茶)广东乌龙(凤凰单枞、凤凰水仙、岭头单枞等)台湾乌龙(冻顶乌龙,包种等,前两年流行的那个叫东方美人的也是这种)阿里山高山茶(阿里山青心乌龙茶,阿里山极品金萱茶等)白茶分为:白芽茶、白叶茶白芽茶,主要是指银针等。
白叶茶,主要是指白牡丹、贡眉等。
黄茶分为:黄芽茶、黄小茶、黄大茶黄芽茶:包括蒙顶黄芽、君山银针等。
黄小茶:包括北港毛尖、沩山毛尖、温州黄汤等。
黄大茶:包括霍山黄大茶、广东大叶青等。
黑茶分为:湖南黑茶(安化黑茶等)湖北老青茶(蒲圻老青茶等)四川边茶(南路边茶和西路边茶等)滇桂黑茶(六堡茶等)陕西黑茶(泾渭茯茶等)[5]繁殖方式编辑种子种子繁殖方法简单,成本低,后代适应性强。
但是,茶树是异花授粉植物,种子后代具有复杂的遗传性,容易产生变异,不易保持良种的优良性状。
茶籽采收茶籽的采收茶果采收应按成熟标志及时采收。
茶果成熟的标志是:果壳呈绿色,微现裂缝;种壳硬脆,呈棕褐色;剥开种南宁,籽业饱满。
呈乳白色。
一般茶区以霜降前后采收茶果较为适宜。
采收茶果,要及时、分批进行,做到行熟先收,尽熟迟收,以保证茶籽质量。
虫蛀的茶果,不要采收。
不同品种的茶果,要分别采收。
采回的茶果,应摊放在干燥和荫凉通风的地方,避免日光曝晒和雨淋。
摊放厚度不宜超过10厘米,每天翻动一、两次。
三、五天后,茶果开始裂开,可轻轻揉压,使果壳与种子脱离,然后用筛子蜊筛出茶籽。
脱壳的茶籽,再适当摊晾,使茶籽含水量降至30%左右。
脱壳摊晾的茶籽,去掉夹杂物及虫蛀、劣变者,然后过筛(筛孔直径12毫米)分级,就可以播种。
播种播种时期最好冬播。
冬播比春播发芽率高,出土早,可节省茶籽贮藏的费用和人工。
浸种催芽,先将茶籽用25-30℃温水浸4-5天(每天换水两次,浮在水面的茶籽捞出淘汰),然后摊于高在室内的砂畦上(铺砂厚5-6厘米),厚7-10厘米,上面盖一层5-6厘米厚的细砂,砂上再盖以稻草。
室温保持在25℃左右,每天洒水一次。
催芽室空气要适当流通。
当50%的茶籽露出胚根时,即可播种。
播种方法,可采取穴播和单粒条播,单粒条播行距20厘米,料距3-4厘米。
穴播行距20厘米,穴距15厘米,每穴播茶籽4-5粒。
播种后随即覆土,覆土厚度2-3厘米。
冬播覆土稍厚,春播覆土宜浅。
扦插发根的生理基础茶树营养器官,具有生理上的自然再生作用。
即一部分器官丧失或残缺,在适当条件下,可以生长妯丧失或残缺的部分,而使其本身恢复原来完整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