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纲要名词解释[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名词解释
1、《南京条约》: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也是近代中国走向半殖民地的第一个重要标志。
条约的主要内容有:中国割让香港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准许英国在通商口岸派驻领事;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税率,中国须同英国商定;废除“公行”制度。
2、总理衙门:为了适应外国侵略者的需要,清政府于1861年在北京设立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
是主管外交,通商以及其他洋务事宜的中央机构。
到1901年改为外务部,共存在40年。
它的建立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控制清政府的内政与外交,是清朝中央机构半殖民地化的标志.3《海国图志》是中国近代思想家魏源编纂的一部著作。
书中系统介绍了南洋、欧美各国的历史地理,翻译并介绍了西洋科技船炮图说,总结了鸦片战争的教训,论述了海防战略战术,并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海国图志》开阔了当时人民的眼界,开辟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时代新风气。
4、《天演论》是甲午战争后严复翻译而成。
用物竞天泽,适者生存社会进化论的思想,首次向国人介绍了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给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世界观;更重要的是用自然界生物进化和演变规律阐述社会发展规律,揭示出国家落后就要挨打的定律,激发起人们救亡图存、变法维新的新观念,向世人敲响了国家危亡的警钟,成为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政治和社会革命的先导。
5、《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太平军攻克南京后洪秀全颁布了一个以土地和财产分配制度为核心,扩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的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
它是太平天国建设新世界的蓝图,是农民向封建统治全面宣战的总纲领,是革命的农民对未来理想社会的结晶。
首先,从根本上否定了地主土地所有制,直接把矛头指向封建统治的基础,具有巨大的反封建的革命性。
其次,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是一种空想的农业社会主义思想,根本无法实施。
6、戊戌政变,是指1898年发生在清政府统治集团内部,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势力向以光绪帝为首的改良派势力发动的一场血腥政变,政变的结果是,持续了百余日的戊戌变法宣告失败,戊戌六君子被杀,康有为、梁启超等逃往国外,光绪帝失去了人身自由,被囚禁于瀛台,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势力重新掌权。
中国近代史纲要名词解释大全
中国近代史纲要名词解释1.鸦片战争:为了改变贸易逆差,英国将大量的鸦片输入到中国,遭到中国人民抵制。
英国以此为借口,于1840年6月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清政府战败,被迫与英国侵略者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
从此,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日益受到严重的破坏。
鸦片战争成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
2.《海国图志》:中国近代思想家魏源编撰的一部著作。
书中系统介绍了南洋、欧美各国的历史地理,翻译了并介绍了西洋科技船炮图说,总结了鸦片战争经验教训,论述了海防的战略战术,并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海国图志》开阔了当时知识界的眼界,开创了向西方学习新风。
3.洪秀全:太平天国革命领袖。
他创立了拜上帝教,于1851年领导金田起义,建立太平天国并定都天京,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
后与杨秀清争权导致天京事变,太平天国由盛而衰。
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运动,是几千年来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4、金田起义: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率拜上帝教会众两万余人在桂平县金田村正式起义,建号太平天国,军队称太平军,并颁布军纪五条,这就是举世震惊的金田起义,它标志着气势磅礴的太平天国农民战争从此开始。
5、永安建制:1851年9月25日,太平军攻占永安后,洪秀全在永安进行了政治、军事建设,称永安建制。
永安建制——内容有:第一,封王建制。
初步建立了政权,封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等分别为东、西、南、北、翼王,并决定由东王节制诸王(见右图)。
同时颁布《太平官制》、《太平礼制》等各项制度,通过永安封王建制,太平天国政权已初步形成。
第二,颁行《太平天历》(冯云山创)。
第三,整饬军纪。
颁行军律《太平条规》、《太平军目》(冯云山编制)。
永安建制,初步确立了太平天国的立国规模和军政体制,进一步巩固了起义队伍,增强了太平军的战斗力,为太平天国的胜利进军奠定了基础。
6、《天朝田亩制度》: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
中国近代史纲要重要名词解释及重要简答题
《中国近现代史刚要》名词解释(名词解释:时间、地点、人物、经过、意义)(简答题:问什么答什么)(论述题:有什么答什么)1.魏源:清朝后期著名学者,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官高邮知州。
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先行者之一。
鸦片战争时,他在两江总督裕谦幕府,参与浙东抗英战役,痛愤时事,著《圣武记》。
他又依据林则徐的嘱托,对照历代史志将林则徐所编西方史地资料《四洲志》增补为《海国图志》。
在这部书中,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明确提出向西方学习。
魏源认为论学应以“经世致用”为宗旨,提出“变古愈尽,便民愈甚”的变法主张,开创了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新风。
他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建议制造枪炮轮船和其他“有益民用”的机器工业产品,加强海防,抵抗外国侵略,要求改革漕运减轻赋税,兼顾商人利益。
他的思想对近代维新变法思想有一定的影响。
1853年太平天国军进攻江南,逼近扬州时,魏源组织地主武装进行对抗。
1857年,他病卒于杭州。
魏源除上述著作外,还著有《古微堂集》、《元史新编》、《老子本义》、《诗古微》、《书古微》等。
2.《海国图志》:魏源著.是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祥备的世界史地巨著.书中介绍和传播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特别是战舰和火器生产技术;系统地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和辩证关系.是一部研究鸦片战争的经验教训,探寻向西方学习富国强兵之路的维新思想的启蒙书。
3.师夷长技以制夷:魏源是中国近代史上明确提出向西方学习的人,他在《海国图志?叙》中指出:“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所谓“师夷”主要是指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各国在军事技术上的一套长处。
魏源说:“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他不仅主张从西洋购买船炮,而且更强调引进西方的先进工业技术,由自己制造船炮。
所谓“制夷”,是指抵抗侵略、克敌制胜。
魏源明确地把是否学习西方国家“长技”提高到能否战胜外国侵略者的高度来认识。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名词解释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名词解释第一章1、《辛丑条约》背景:1900年6月,为了镇压中国的义和团运动,英,德,俄,法,美,意,日,奥八国联军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先后攻陷了天津和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逃往西安,侵略军洗劫了北京城,战后签订了《辛丑条约》。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形成。
意义:《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帝国主义彻底地控制了清政府,政治上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经济上,因为巨额的战争赔款,中国政府要以海关税,常关税和盐税作为担保,清政府的税收机构实际上成了为帝国主义收款的代办机关,民族工商业的发展无从谈起,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最终形成.2、《马关条约》在1894年到1895年的甲午战争中,经过丰岛海战,平壤战役,黄海海战,辽东战役和威海卫战役,洋务派苦心经营的中国新式陆海军完全溃败.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甲午战争不仅决定了中国海军的命运,也决定了中国和日本半个世纪的格局.甲午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使中国丧失更多的权益。
甲午战争极大地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程度。
3、三元里人民抗战1841年5月,英军在广州郊外三元里一带进行抢掠时,遭到当地人民的激烈抵抗。
此战大大显示出中国的人民的爱国气节。
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时,中国人民即奋起抵抗。
其中广州郊区三元里乡民抗击英军的规模最大。
1841年5月,英军在三元里一带的淫掠暴行,激起当地乡民的义愤,“不呼而集者数万人”,“刀斧犁锄,在手即成军器;儿童妇女,喊声亦助兵威”,与英军展开激烈战斗。
英国侵略军在三元里遭到中国人民痛击,损失惨重。
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甘屈服和敢于斗争的英雄气概。
第二章1. 《天朝田亩制度》《天朝田亩制度》,实际上是起义农民提出的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
它集中反映了广大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
中国近代史纲要名词解释大全
中国近代史纲要名词解释大全1、虎门销烟:1839年6月3日至25日,林则徐将收缴来的这些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
虎门销烟沉重打击了英国侵略者的气焰,是中国禁烟运动的伟大胜利。
它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抵抗外国侵略、维护民族尊严的坚强意志,揭开了近代中国反帝爱国斗争的民幂。
2、《南京条约》:《南京条约》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也是近代中国走向半殖民地的第一个重要标志。
1843年,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作为《南京条约》的附件。
英国从中又取得“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的特权。
3、《北京条约》:《北京条约》是1860年英法联军攻进北京后,英、法、俄强迫清政府分别签订的结束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不平等条约。
《北京条约》是《天津条约》的继续和扩大。
4、总理衙门:为了适应外国侵略者的需要,清政府于1861年在北京设立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
是主管外交,通商以及其他洋务事宜的中央机构。
到1901年改为外务部,共存在40年。
是半殖民地性质的机构。
它的建立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控制清政府的内政与外交,是清朝中央机构半殖民地化的标志。
5、辛酉政变:1861年咸丰帝病死后,慈禧太后联合恭亲王奕欣发动的一次宫廷政变。
以时在夏历辛酉年得名。
又因改变祺祥年号而称“祺祥政变”,亦称“北京政变”。
是慈禧太后、恭亲王奕诉和咸丰委托下的以载垣、肃顺为首的八大顾命大臣之间引起。
从此,慈禧掌握清政府的最高权力。
6、洋务运动:在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和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打击下,清朝中央以恭亲王奕新为代表,地方上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的洋务派官僚,为维护清朝统治,御侮自强,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宗旨,在“自强”、“求富”的口号下,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掀起了一场名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运动。
洋务派主张利用取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方式发展新型工业,增强国力,以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
论十大关系名词解释近代史纲要
论十大关系名词解释近代史纲要近代史作为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阶段,涉及到许多复杂而又重要的关系名词。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深入探讨十大关系名词解释近代史的纲要,帮助你更全面地理解这一主题。
一、帝国主义与殖民主义近代史的一个重要主题就是帝国主义与殖民主义的兴起。
帝国主义是指国家或者民族扩张势力范围、影响范围的政治行为,殖民主义则是指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殖民统治和掠夺。
18至20世纪是帝国主义与殖民主义鼎盛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发生了大量的殖民扩张和殖民抵抗,对世界政治、经济和文化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是近代史的一大主题,其核心是私有制和市场经济。
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资本主义逐渐成为世界经济的主流。
社会主义则是资本主义的对立面,主张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在20世纪交织纠葛,相互较量,影响着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发展。
三、民族主义与国际主义在近代史中,民族主义与国际主义也是十分重要的概念。
民族主义是指民族对自己国家和民族利益的热爱与追求,国际主义则是指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思想。
民族主义与国际主义的碰撞与对话,使得各国在国际关系中产生了复杂的纠葛与角力。
四、冷战体系与联合国体系冷战体系是1945年至1989年间国际政治上的一大主题。
在冷战体系下,世界分为东西两极,两大超级大国美苏之间的对立与对峙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
在这一时期,联合国作为国际政治组织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成为了国际合作与冲突解决的平台。
五、工业化与农业化工业化与农业化是近代史中重要的经济概念。
工业化使得生产力大大提高,人们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
农业化的发展则使得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改变了全球的人口分布格局。
六、民主主义与专制主义在政治领域,民主主义与专制主义是近代史中的两大主题。
民主主义强调人民的意志和利益,主张建立代议制政府,实行政治民主化。
而专制主义则是以一己意志为转移国家事务的形态。
中国近代史纲要期末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延安整风1941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干部会上作了《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正式提出反对主观主义的任务,整风运动首先在党的高级干部中进行。
1942年,毛泽东连续发表《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两篇演说,标志着全党普遍整风的开始。
整风运动的主要内容是: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
重点是反对教条主义,目的是发扬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精神,坚持正确的思想路线。
为了正确地解决党内矛盾,毛泽东制定了“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既弄清思想,又团结同志”的方针。
2. 旧三民主义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1905年11月,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的发刊词中,孙中山将同盟会的纲领概括为三大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后被成为三民主义①民族主义:在三民主义的基础之上,增加了对外反帝,对内一律平等的思想。
这一思想贯穿了反帝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联合社会主义苏联、支持世界被压迫民族的光辉思想。
②民权主义:包括自由平等观、权能分开、直接民权、五权宪法等一套理论和方案。
规定了建国三时期说(军政、训政、宪政)。
它充满着民主主义精神。
出发点是避免专制独裁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民主政治的流弊,真正做到“主权在民”。
目的使中国成为民有、民治、民享的国家。
③民生主义:发展前期的理论,提出“耕者有其田”;不仅要节制资本,还要“发达国家资本”,“振兴实业”。
三大政策: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一大正式决定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
表现了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在新的革命阶段的进步性,并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思想基础。
3.《海国图志》清朝后期魏源著.是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祥备的世界史地巨著.书中介绍和传播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特别是战舰和火器生产技术;系统地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和辩证关系.是一部研究鸦片战争的经验教训,探寻向西方学习富国强兵之路的维新思想的启蒙书.4.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于1949年3月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召开,全会决定党的工作重心开始从乡村转移到城市。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马嘉理事件 虎门销烟
《中法新约》 幼童赴美留学 《校颁庐抗议》 《海国四说》 杜亚泉 黑旗军 李善兰 辛酉政变
《原道觉世训》 保国会 三国干涉还辽
《中外纪闻》 亚罗号事件 皇族内阁 白朗起义 《新学伪经考》 资政院
厘金制度 中华革命党 南学会 高升号事件 《劝学篇》
发昌机器厂 《敬告青年》 《钦定宪法大纲》 文学社 长沙抢米风潮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主页
申报信息
课程介绍
教师简介
教学大纲
文献选读
历史案例
练习题解
教学互动
视频与课件
练习题解
练习题解
练习题解
一、 名词解释
《穿鼻草约》 邹容 麦克马洪线 劝世良言 华兴会 徐继畲 《民报》 苏报案 自立军起义 《瀛环志略》 筹安会 魏源 常胜军 上海机器织布局 《海国图志》 《盛世危言》 政闻社 清末“新政” 进步党 虎门之战 商务印书馆 赵三多 宋教仁案 中西文化之争 《孔子改制考》 《新世纪》 光复会 强学会
三、论述
(1) 论甲午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2) 评“天京事变” (3) 评述新文化运动中思想文化发展的新局面 (4) 第一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5) 论戊戌变法的意义 (6) 评述国粹主义,无政府主义思潮 (7) 评《天朝田亩制度》 (8) 试论洋务运动中官办军事工业的性质 (9) 评《资政新篇》 (10) 评述严复在维新运动中的主要贡献 (11) 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思想主张及评价 (12) 评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改良派的论战。 (13) 论民族危机与维新变法运动。 (14) 评述早期新文化运动
/eln/200606091418150406/tree.jsp?cosid=815&NODEID=9941&DOCNAME=练习题解&BACK=[2010-6-19 23:02:40]
中国近代史纲要名词解释大全
中国近代史纲要名词解释大全1.辛丑条约《辛丑条约》,是1901年清政府与英美等十一国在义和团运动失败、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签定的一个和平协定。
条约签定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七月二十五日,辛丑年,故名辛丑条约。
主要内容有赔款、设使馆、拆炮台、禁止反帝、设外务部等。
该条约是列强加给中国的空前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的签订,标志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也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马关条约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直接后果,就是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代表李鸿章与日本政府代表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其主要内容有割地、赔款、通商、设厂、免税等。
《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最苛刻的卖国条约。
它不但规定中国割地、赔款、增开商埠,还使中国为帝国主义的资本输出敞开大门。
该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大大地加深了,它标志着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
3.义和团运动义和团运动是19世纪末中国发生的一场以“扶清灭洋”为口号,针对西方在华人士包括在华传教士及中国基督徒所进行大规模农民反帝爱国运动,是帝国主义侵略加剧、民族矛盾空前激化的产物。
义和团运动由于没有科学的理论作指导,也没有严密的组织,提出的“扶清灭洋”口号也具有盲目性,最终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下失败了。
但它沉重地打击了八国联军的侵华活动,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表现出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同时它也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
4.资政新篇《资政新篇》颁布于1859年,是洪仁玕到天京担任军师初时上奏天王洪秀全陈述他向西方学习草拟的建国方案,主要内容有统一政令、发展工商、兴办学校和平等外教等四个方面。
它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性质。
也是他的一篇施政纲领,倡导向西方学习,进行经济、政治和文化改革。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名词解释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名词解释1、八七会议:会址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湖北省汉口秘密召开紧急会议——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有着重大转折意义的“八七会议”。
这次会议的主要目的是总结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确定今后革命斗争的方针。
出席会议的有部分中央委员、候补中央委员及中央机关、共青团中央、地方代表共22人。
共产国际驻中国代表罗明纳兹等参加了会议。
会议由瞿秋白、李维汉主持;由于当时环境极其险恶,会议只开了一天。
2、五四运动: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发的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3、新文化运动:20世纪早期中国文化界中,由一群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革新运动。
1919年5月4日前夕,陈独秀在其主编的《新青年》刊载文章,提倡民主与科学(德先生与赛先生),批判传统纯正的中国文化,并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一方面,以胡适为代表的温和派,则反对马克思主义,支持白话文运动,主张以实用主义代替儒家学说,即为新文化运动滥觞。
在这一时期,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核心人物,这一运动并成为五四运动的先导。
4、遵义会议: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的会议。
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
5、西安事变: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在对蒋介石“哭谏”无效的情况下,与杨虎城毅然实行“兵谏”扣留蒋介石,提出了改组南京政府停止内战、召开救国会议等八项主张。
为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创造了必要的前提条件。
6、三大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淮海战役。
7、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半殖民地是指丧失了部分国家主权。
(2)半封建是指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
(3)对“半”的正确理解是“不完全的或者是部分的封建社会和殖民地社会。
独家整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_名词解释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名词解释综述:1、四行二局:官僚资本的垄断活动首先和主要的是在金融业方面开始的。
国民党政府通过控制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央银行和中国农民银行和邮政储金汇业局、中央信托局为中心的金融垄断体系,不仅完全主宰了全国的金融业,而且直接操纵着全国的经济。
2、买办:亦称“康白度”。
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中,替外国资本家在本国替外国资本家在本国市场上服务的中间人和经理人。
原指欧洲人在印度雇用的当地管家。
在中国,指外国资本家在旧中国设立的商行、公司、银行等所雇用的中国经理。
“买办”一词,明代专指对宫廷供应用品的商人;清初专指为居住广东商馆的外商服务的中国*公行的采买人或管事人。
鸦片战争后,废止公行制度,外商乃选当地中国商人代理买卖,沿称买办。
其性质既是外商的雇员,也是独立商人。
嗣后,外商为了减少买办的中间佣金,逐渐采取与中国人直接交易的方法,买办遂转化为单纯的外商雇员,称“华经理”或“中国经理”第一章1、三国干涉还辽:中日甲午战后俄、法、德三国迫使日本退出中国辽东半岛的事件。
1895年4月23日俄、法、德三国驻日公使各遵本国政府训令,分别照会日本政府放弃领有辽东半岛。
继而日本提出“变相占领”对策,于4月30日向俄国提出占领旅顺、大连,要求补偿金,暂行占据辽东半岛等要求。
5月3日俄国回复日本,表示“仍维持最初之劝告”毫不让步。
德、法亦随声附和。
最后,日本政府决定对俄、法、德三国虽全然让步,但提出中国须交“补偿金”。
10月19日三国与日本商定中国补偿“赎辽”费3000万两;中国付清该款项之日起3个月内,日军撤出辽东半岛。
此事后,三国以干涉还辽有“功”,乘机敲诈清政府,索取了大量政治、经济、军事利益,扩大了各自在华的势力范围。
19世纪末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由此而起。
2、三元里抗英:1841年5月,英军在广州郊区三元里一带的淫掠暴行,激起当地乡民的义愤,“不呼而集者数万人”,与英俊展开激烈战斗。
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甘屈服和敢于斗争的英雄气概。
近代史纲要名词解释
近代史纲要名词解释1. 近代史:指的是19世纪初至20世纪末的历史时期,主要涵盖了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发展、殖民地割据、民主革命、世界大战、社会主义建设等重要事件和变革。
2. 工业革命:指18世纪中叶开始于英国的一场以机械化为特征的产业和生产方式的变革。
通过机械制造的进步和工厂系统的建立,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商品交流速度,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
3. 资本主义:一种经济体制,基于私人财产权和市场经济原则,在市场供求和竞争的自由中,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经济模式。
资本主义的核心是资本和劳动力的私人所有制,市场经济和市场竞争的机制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
4. 殖民地:指一个国家或王国通过政治、军事、经济等手段占领并统治其他地区的领土或人民的行为。
近代史中,欧洲列强通过殖民主义扩张,占领了大部分亚洲和非洲地区,并以殖民地作为经济来源和势力基地。
5. 民主革命:指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实行人民当家作主的革命运动。
近代史中,法国大革命(1789年)、美国独立战争(1775年-1783年)等被视为民主革命的重要事件,推动了民主政治和权利保障的发展。
6. 世界大战:指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1918年)和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年-1945年)。
这两场战争改变了世界格局,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和毁灭,对国际关系、军事技术和经济发展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7. 社会主义建设:指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实现社会公平和财富公有化的进程。
20世纪初,俄国的十月革命开创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时代,结果出现了苏联、中国等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
以上是近代史纲要中的一些重要名词解释,这些名词反映了近代史的重要事件和变革,对于理解近代世界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名词解释(完整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名词13、《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太平军攻克南京后洪秀全颁布了一个以土地和财产分配制度为核心,扩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的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
它是太平天国建设新世界的蓝图,是农民向封建统治全面宣战的总纲领是革命的农民对未来理想社会的结晶。
首先,从根本上否定了地主土地所有制,直接把矛头指向封建统治的基础,具有巨大的反封建的革命性。
其次,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是一种空想的农业社会主义思想,根本无法实施。
17、百日维新:在维新派的推动下,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终于颁布“明定国是”诏书,正式宣布变法。
诏书明确表示了变法的决心。
这一年是中国干支纪年的戊戌年,历史上被称为戊戌变法;从正式宣布变法开始,到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止,光绪帝发出了100多件维新谕旨,推行新政共计103天,故又称“百日维新”,这是维新运动的高潮和集中表现。
在此期间,根据维新派的建议,光绪颁发了数十道推行新政的诏书,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和军事、文教等各个方面。
19、中国同盟会:这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政党。
它于1905年8月20日在东京正式成立。
同盟会在组织上按照资产阶级三权分立原则建设,孙中山为总理,下设三部,国内外分别建立支部,支部下设立分会。
同盟会的章程是“驱除靼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同盟会的主要成员是中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
28、陈独秀: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安徽人。
曾为国民党的改组以及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在国民革命后期,因犯“右”倾错误,主动放弃了无产阶级在大革命中的领导权,最终导致国民革命的失败。
45、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战争的头幕。
由石原莞尔和板垣征四郎策划,日军关东部队在1931年9月18日炸毁了南满铁路在沈阳柳条湖附近的路段,原计划挑衅中国军队,但中国军队并没有动作,日本便诬陷中国军队破坏铁路,进军入东三省。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变中国为其殖民地的开始,此后东北三省被蹂躏、奴役达14年之久;也是中国各阶层人民在民族危机的刺激下,掀起空前规模的抗日救国高潮的开始,对中日两国历史均具重大影响。
中国近代史纲要名词解释
中国近代史纲要名词解释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指1861年(咸丰十年底开始)至1894年,清朝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改良运动。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统治阶级对如何解决一系列的内忧外患分裂称为“洋务派”与“守旧派”,洋务派主张利用取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方式发展新型工业,增强国力,以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
对中国迈入现代化也奠定了一定基础。
洋务派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希望利用先进的技术维护封建统治,改革不触动封建制度。
后来的甲午中日战争证明,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但是,它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生产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了一些抵制作用.百日维新。
1898年(夏历戊戌年)中国维新派在清光绪帝支持下推行的革新运动。
又称戊戌维新、戊戌变法。
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后中国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希望按照西方国家的模式,推行政治、经济改革,争取国家富强。
维新派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设立学堂,宣传变法主张,受到少数官僚赞助。
光绪接受维新派改革方案,1898年6月11日颁布“明定国是(“国事”既可以指对国家有重大影响的事情,也可以指一般的国家事务;而“国是”则专指国家决策、规划等重大事务。
)诏”,宣布变法维新。
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
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
它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戊戌变法也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潮流的解放辛亥革命是1911年清政府出卖铁路修筑权,激起中国人民的反抗,四川等地爆发保路运动。
1911年10月10日,武汉地区的革命团体文学社和共进会发动武昌起义,接着各省纷纷响应,因为1911年为旧历辛亥年,故称“辛亥革命”。
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王朝、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作为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的帝制,开启了民主共和新纪元,使共和观念深入社会中上层人士思想中。
近现代纲要名词解释(整理过)
1.买办:近代中国的买办,是半殖民地中国的产物。
他们最初是充当通商口岸外国洋行的雇员和代理人,在帮助外国资产阶级积累资本的过程中,通过获取佣金、分红、利息等手段积累财富,并利用与外国侵略势力及封建势力的密切关系,提高自己的政治、经济地位。
2.三国干涉还辽:1985年中国清政府因甲午战败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其中规定把台湾、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割让给日本,激化了列强争夺中国的矛盾。
俄国联合法国和德国共同干涉,迫使日本放弃了割占辽东半岛的要求。
日本则再向中国勒索3000万两白银“赎辽费”作为补偿。
俄、德、法三国借口干涉还辽“有功”,要求租借中国港湾作为报酬,由此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3.黄祸论:19世纪末,欧美帝国主义者还炮制了所谓的“黄祸论”,即中国威胁论。
1895年,德国皇帝威廉二世甚至亲自构思了一幅《黄祸图》,让画家克纳克福斯画成油画送给俄国沙皇。
西方还出现了一批关于“黄祸论”的文章与专著。
4.三元里抗英:1841年5月,英军在广州郊区三元里一带的淫掠暴行,激起了当地乡民的义愤,“不呼而集者数万人”,与英军展开了激烈战斗。
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甘屈服和敢于斗争的英雄气概。
5.《海国图志》:1843年,魏源在《四洲志》的基础上,编成《海国图志》一书。
其主要内容包括世界各国的历史、地理、科技、军事等等,总结了鸦片战争经验教训,论述了海防战略战术等。
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开创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风。
6.《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
遵循“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希望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处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天朝田亩制度》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表现了广大农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强烈愿望, 是对以往农民战争中“均贫富”、“等贵贱”和“均平”、“均田”思想的超越和发展,具有进步意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名词解释
1.洋务运动在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下和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打击下,清朝中央一恭亲王奕 为代表,地方上一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的洋务派官僚,为维护清朝统治,御侮自强,以“中学为用,西学为体”为宗旨,在“自强”、“求富”的口号下,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掀起了一场名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历时30余年。
口号“求强”、“求富”,宗旨中体西用。
性质,清朝统治者的一场自救运动。
2.中共一大1921年7月召开。
大会功绩:确定党的名称,制定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钢领,明确中心任务,选举领导机构。
中共的成立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3.“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战争的头幕。
由石原莞尔和板垣征四郎策划,日本关东军部队在1931年9月18日炸毁了南满铁路在沈阳柳条湖附近的路段,原计划挑衅中国的军队,但中国的军队并没有动作,日本便诬陷中国军队破坏铁路,进军入东三省。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变中国为殖民地的开始,此后东北三省被蹂躏、奴役达14年之久;也是中国各阶层在民族危机的刺激下,掀起空前规模的抗日救国高潮的开始,对中日两国历史均具重大影响。
4.过渡时期总路线1952年底党中央按照毛泽东同志的建议提出,内容:要在十年到十五年或者更多一些时间内,基本上完成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指明了中国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任务、途径和步骤,它的实质史改变生产关系,解决生产资料的所有制问题,为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条件。
5.中国同盟会1905年8月20日在日本东京成立。
孙中山被推选为总理,其机关报是《民报》,政治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它是近代中国第一个资本主义阶级革命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6.中共二大1922年7月在上海举行。
大会的中心任务是制定党的最低纲领: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自考近代史纲要知识点总结
自考近代史纲要知识点总结一、知识概述《中国近代史纲要》①基本定义:中国近代史纲要就是讲述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一段时间里,中国经历的大事情,就像讲我们国家这一百多年来的一个故事集。
这里面有各种列强侵略,国人奋起反抗,还有不同政治力量的较量等等。
②重要程度:这门学科在自考里非常重要。
它让我们了解近代中国的发展轨迹,知道我们是从怎样的苦难中走过来的,也能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现代中国的政治、社会等各方面设置的根源。
好比我们知道自己家族以前落魄的时候遭受了什么磨难,才能理解现在家里一些习俗和处事方式的由来。
③前置知识:对中国古代史有一定的了解会比较好,知道古代中国的一些基本行政区划、代表性朝代啥的。
就像你要知道房子的地基是啥样的,才能理解在这个地基上建起来的房子后来倒了又修好的过程。
④应用价值:生活里好多地方用得上。
去博物馆看近代文物的时候,就能更好理解背后的故事。
还有看一些近代背景的电影电视剧,也能更清楚剧情发展的合理性。
从大方面说,明白近代史能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呢。
二、知识体系①知识图谱:它处于历史学科自考体系里近现代部分的核心。
就像是树的主干,周边很多其他的历史知识或者事件像是枝干和树叶缠绕在它周围。
②关联知识:和世界近代史关联很大。
因为当时中国是被西方国家侵略嘛,中国的近代史是在世界近代发展的大背景下发生的。
而且和中国现代史也是一脉相承,现代的很多制度啥的都是近代的延续和发展。
③重难点分析:- 重难点:列强和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是重点。
像《南京条约》里割地赔款等一系列条款特别复杂。
难点在于理解不同政治力量在近代的变革尝试,像维新变法为啥失败了。
- 关键点:掌握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和因果关系是关键。
比如甲午战争失败导致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进而推动戊戌变法的发生。
④考点分析:- 在考试中很重要:会在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等各种题型里出现。
- 考查方式:选择题会考查某个事件的具体时间或者人物等小细节。
中国近代史纲要名词解释
1 虎门销烟英国的鸦片走私不仅造成了中国的大量白银外流和财政危机,还加重了人民的负担,直接毒害了中国人的身体和精神,清政府实行禁烟措施。
1939年六月,林则徐在虎门销毁收缴鸦片,虎门销烟是一次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的正义行动。
2 《南京条约》1842年八月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主要类容:割让香港岛开放广州厦门福建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协定关税,赔款2100元等。
3辛酉政变1861年,在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前后,中国发生了一场宫廷政变,顾命大臣被清除,恭亲王奕忻和慈禧太后掌握政权,时称’辛酉政变’.4 三元里斗争1841年5月,英军在广州郊区三元里一带的淫虐暴行,激起了当地乡民的义愤,“不呼而集者数万人”,与英军展开武装斗争。
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显示了中古人民不甘屈服和敢于斗争的英雄气概。
5 镇南关大捷1885年三月,在中越边界镇南关,70岁的老将冯子材身先士卒,率部勇猛冲杀,打败法军,缺的镇南关大捷。
6 金田起义1851年3月,洪秀全率拜上帝教教众在广西省桂平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7 《天朝田亩制度》天朝田亩制度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太平天国农民起义色彩的纲领性文件,它确立了平分土地的方案,企图建立一个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处不不保暖的理想社会。
其主张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表现了广大人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强烈愿望,具有进步意义。
不过它没有超出农民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它说描绘的理想天国仍然是闭塞的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是小农民和农业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传统生活方式,同时又是没有商品交换的和绝对平均的社会。
这种社会理想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空想。
8 <资政新篇》1859年,洪仁玕从香港来到天津,提出了一个统筹全局的改革方案-《资政新篇》。
它的主要内容是,在政治方面主张“禁朋党之弊”,加强中央集权,学习西方,制定法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释1、太平天国运动,是19世纪中叶中国的一场大规模反清运动。
1851年至1864年,洪秀全等领导的反对清朝封建统治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农民起义战争。
1864年,太平天囯首都天京陷落,标志着运动失败。
1856年颁布《天朝田亩制度》,1859年,由洪仁玕提出了一个统筹全局的改革方案《资政新篇》,它是一个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方案,但是限于当时历史条件,未能付诸实施。
2、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指1861年至1894年,清朝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自强”的改良运动。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统治阶级对如何解决一系列的内忧外患分裂称为“洋务派”与“守旧派”,洋务派主张利用取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方式发展新型工业,增强国力,以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
对中国迈入现代化也奠定了一定基础。
潘、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主张引进、仿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创设近代企业,兴办洋务。
主要洋务事业:兴办近代企业,建立新式海陆军,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3、临时约法:辛亥革命胜利后,以孙中山为首,建都于南京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南京),1912年3月临时参议院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
《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增设国务总理,作为政府首脑;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享有人身、财产、集会、结社、出版、言论等自由,享有请愿、陈述、考试、选举与被选举等民主权利。
《临时约法》就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废除了两千多年来得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认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4、“三座大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人民受到外国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
这三者就是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
5、新文化运动为20世纪早期中国文化界中,由一群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革新运动。
1919年五四运动以前的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的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的就文化的斗争。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开始的,陈独秀在其主编的《新青年》刊载文章,提倡民主与科学,批判传统纯正的中国文化,并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一方面,以胡适为代表的温和派,则反对马克思主义,支持白话文运动,主张以实用主义代替儒家学说,即为新文化运动滥觞。
在这一时期,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核心人物,这一运动并成为五四运动的先导。
他们以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就文学提倡新文学为文化革命的两大旗帜。
6、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在北名词京爆发的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五四运动是中国革命史上划时代的事件,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从而在思想上和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条件。
7、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权主义:“创立民国”民生主义:“平均地权”8、同盟会:中国同盟会(简称同盟会),亦称为中国革命同盟会, 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黄兴。
宋教仁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孙中山被公举为总理,黄兴被任命为执行部庶务,实际主持会内日常工作,同盟会以《民报》为机关报,并制定了革命纲领,这是近代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9、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21年7月在嘉兴南湖的游船上举行,大会确认了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党的纲领党领,选举了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以陈独秀为书记,党的一大正式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从此,在中国出现了一个完全崭新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其行动指南的,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
中国的无产阶级因此有了战斗的司令部,中国的劳苦大众从此有了翻身解放的希望,中国的革命从此焕然一新。
10、遵义会议:遵义会议是指1935年1月15日至17日,集中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批评了博古,李德在第五次反围剿中的错误,为了纠正王明“左”倾领导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而召开的。
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会议。
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端危险的时刻,挽救了党和红军。
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达到成熟。
11、会宁会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先后同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静宁将台堡会师。
至此,三大主力红军的长征胜利结束。
12、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七七卢沟桥事变,是1937年7月7日发生在中国北平的卢沟桥(亦称芦沟桥)的中日军事冲突,日本就此全面进攻中国。
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为实现它鲸吞中国的野心而蓄意制造出来的,它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13、一二·九运动:1935年的12月9日,北平(北京)大中学生数千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举行了抗日救国示威游行,反对华北自治,反抗日本帝国主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史称“一二·九”运动。
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次大规模学生爱国运动。
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14、西安事变:1936年12月,蒋介石到达西安,逼迫张学良、杨虎城攻打陕甘的红军。
12日凌晨,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在对蒋介石“哭谏”无效的情况下,为了实现停止内战,共同抗日,毅然实行“兵谏”,扣留了蒋介石,这就是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扭转的枢纽,十年内战的局面由此结束,国内和平基本实现15、论持久战:1938年5月至6月间,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的讲演,总结抗战10个月来的经验,集中全党智慧,系统的阐明了持久抗战的总方针16、平型关大捷:1937年9月,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主力在晋东北平型关附近伏击日军,歼敌一千余人,击毁汽车一百多辆,取得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次重大胜利,粉碎的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17、三三制:根据这一政策,抗日民主政权中人员的分配,共产党员大体占三分之一,左派进步分子大体占三分之一,中间分子和其他分子大体占三分之一。
1941年,抗日根据地政权机构在人员分配上实行“三三制”原则。
“三三制”政权是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制度,团结了各抗日阶级、阶层,争取了中间力量,孤立了顽固势力,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8、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延安举行,七大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所创造的理论成果,正式命名为毛泽东思想,并将毛泽东思想规定为党的一切工作的指针,中国革命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新胜利。
19、重庆谈判:1945年8月14日、20日、23日,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共商“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
为了争取和平民主,毛泽东不顾个人安危于8月28日偕周恩来,王若飞赴重庆与国名党当局进行谈判。
20、双十协定:1945年10月10日,双方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确定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同意“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
”21、中国土地法大纲:《中国土地法大纲》1947年9月13日中国共产党全国土地会议通过,同年10月10日公布施行。
规定“废除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
“乡村中的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由乡村农会接受,”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
这个大纲指引着封建制度压迫下的亿万农民群众,将自己的力量汇入民主革命的洪流。
22、三大战役:三大战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革命军进行的战略决战,包括辽沈、淮海、平津三个战略性战役。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历时142天,共争取起义、投诚、接受和平改编与歼灭国民党正规军144个师,非正规军29个师,合计共154万余人。
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消灭。
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
23、七届二中全会:1949 年 3月5~13日在中国河北平山县西柏坡举行,参加会议的有中央委员34人,中央候补委员19人。
毛泽东主持会议并作了重要报告。
毛泽东在报告中指出在全国胜利的局面下,党的工作重点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阐明在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以及由农业国家转变为工业国家,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和基本途径。
24、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这个纲领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于1949年9月通过的。
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以前的建国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规定了国家性质,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规定经济工作方面,规定新中国外交工作的原则,共同纲领在当时是全国人民的大宪章,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