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学中国近代史纲要名词解释大全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名词解释
1、《南京条约》: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也是近代中国走向半殖民地的第一个重要标志。
条约的主要内容有:中国割让香港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准许英国在通商口岸派驻领事;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税率,中国须同英国商定;废除“公行”制度。
2、总理衙门:为了适应外国侵略者的需要,清政府于1861年在北京设立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
是主管外交,通商以及其他洋务事宜的中央机构。
到1901年改为外务部,共存在40年。
它的建立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控制清政府的内政与外交,是清朝中央机构半殖民地化的标志.3《海国图志》是中国近代思想家魏源编纂的一部著作。
书中系统介绍了南洋、欧美各国的历史地理,翻译并介绍了西洋科技船炮图说,总结了鸦片战争的教训,论述了海防战略战术,并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海国图志》开阔了当时人民的眼界,开辟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时代新风气。
4、《天演论》是甲午战争后严复翻译而成。
用物竞天泽,适者生存社会进化论的思想,首次向国人介绍了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给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世界观;更重要的是用自然界生物进化和演变规律阐述社会发展规律,揭示出国家落后就要挨打的定律,激发起人们救亡图存、变法维新的新观念,向世人敲响了国家危亡的警钟,成为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政治和社会革命的先导。
5、《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太平军攻克南京后洪秀全颁布了一个以土地和财产分配制度为核心,扩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的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
它是太平天国建设新世界的蓝图,是农民向封建统治全面宣战的总纲领,是革命的农民对未来理想社会的结晶。
首先,从根本上否定了地主土地所有制,直接把矛头指向封建统治的基础,具有巨大的反封建的革命性。
其次,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是一种空想的农业社会主义思想,根本无法实施。
6、戊戌政变,是指1898年发生在清政府统治集团内部,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势力向以光绪帝为首的改良派势力发动的一场血腥政变,政变的结果是,持续了百余日的戊戌变法宣告失败,戊戌六君子被杀,康有为、梁启超等逃往国外,光绪帝失去了人身自由,被囚禁于瀛台,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势力重新掌权。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点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是英国发动的侵略中国的战争。
1840年4月,英国国会通过对华战争的决定。
6月,英国侵华舰队封锁了珠江海口和广东海面,鸦片战争正式爆发。
鸦片战争的爆发不是偶然的,它是在清朝封建统治面临严重危机的时刻,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在全球进行殖民扩张不可避免的结果。
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派钦差大臣耆英、伊里布与英国代表璞鼎查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
从此中国历史的发展开始发生重大转折,中国从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逐步地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南京条约中国清政府在1840年6月到1842年8月的中英鸦片战争中完全失败。
1842年8月,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
其主要内容是:割让香港给英国;向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作通商口岸,英国可派领事;协定关税;取消公行制度,允许两国商人自由贸易。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它使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变化,是中国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演变的开端。
3、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指19世纪60—90年代,部分清朝统治者,为了拯救清王朝、御侮自强,以引进枪炮、科技,创办一批近代企业、新式学堂、新式海军等为主要内容的学习西方的运动。
它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在客观上对中国的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某些促进作用。
但由于它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对外国的依赖性和企业管理的腐朽性,因而对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又有严重的阻碍作用。
4、百日维新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在维新派的推动和策划下,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开始变法,提出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改革措施。
这些改革措施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遭到慈禧为首的封建守旧势力的激烈反对,并于9月21日发动政变,致使光绪皇帝被囚,康有为、梁启超逃亡国外,谭嗣同等六君子被杀害。
至此,103天的维新变法失败,史称“百日维新”。
中国近代史纲要名词解释大全
中国近代史纲要名词解释1.鸦片战争:为了改变贸易逆差,英国将大量的鸦片输入到中国,遭到中国人民抵制。
英国以此为借口,于1840年6月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清政府战败,被迫与英国侵略者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
从此,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日益受到严重的破坏。
鸦片战争成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
2.《海国图志》:中国近代思想家魏源编撰的一部著作。
书中系统介绍了南洋、欧美各国的历史地理,翻译了并介绍了西洋科技船炮图说,总结了鸦片战争经验教训,论述了海防的战略战术,并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海国图志》开阔了当时知识界的眼界,开创了向西方学习新风。
3.洪秀全:太平天国革命领袖。
他创立了拜上帝教,于1851年领导金田起义,建立太平天国并定都天京,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
后与杨秀清争权导致天京事变,太平天国由盛而衰。
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运动,是几千年来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4、金田起义: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率拜上帝教会众两万余人在桂平县金田村正式起义,建号太平天国,军队称太平军,并颁布军纪五条,这就是举世震惊的金田起义,它标志着气势磅礴的太平天国农民战争从此开始。
5、永安建制:1851年9月25日,太平军攻占永安后,洪秀全在永安进行了政治、军事建设,称永安建制。
永安建制——内容有:第一,封王建制。
初步建立了政权,封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等分别为东、西、南、北、翼王,并决定由东王节制诸王(见右图)。
同时颁布《太平官制》、《太平礼制》等各项制度,通过永安封王建制,太平天国政权已初步形成。
第二,颁行《太平天历》(冯云山创)。
第三,整饬军纪。
颁行军律《太平条规》、《太平军目》(冯云山编制)。
永安建制,初步确立了太平天国的立国规模和军政体制,进一步巩固了起义队伍,增强了太平军的战斗力,为太平天国的胜利进军奠定了基础。
6、《天朝田亩制度》: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
大学近代史纲要名词解释
第一章1.领事裁判权:指帝国主义国家侨民不受居留国管辖的非法特权,按照正当的准则和惯例,居留国有权按照本国的法律管理外侨。
2.片面最惠国待遇:国际条约中,缔约国甲方给予乙方享受甲方给予任何第三国现行或将来的条约权力的同等待遇,叫“最惠国待遇”。
若果缔约国双方处于对等地位,相互均沾对方给予第三国的一切权益,这属双方互享的最惠国待遇。
如果是仅缔约国一方得以均沾对方给予第三国的一切条约权益,但并不给予对方对等利益,那么这就是片面的最惠国待遇。
3.边疆危机:19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过渡,出现了列强争夺殖民地的狂潮。
中国这个还保存着名义上独立的半殖民地国家,成为了尚未被瓜分的“仅有的富源”中的最重要的部分。
列强从侵占中国周边领国发展到蚕食中国的边疆地区,使中国陷入“边疆危机。
”各国列强纷纷侵犯西藏,云南,新疆等边疆地区,而真正的目的,是为了在进一步瓜分中国的争夺中,占据有利的地位。
4.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章♥1.天朝田亩制度: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它实际上是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
主要内容:废除土地私有制,绝对平分土地;建立农民政权基层组织;实行一切产品归“国库”的平均分配制度。
天朝田亩制度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
但是这种理想社会具有不切实际的空想的性质,而且因为种种原因,许多措施都未能实施。
♥2.资政新篇:太平天国运动后期,洪仁轩来到天京,提出了一个统筹全局的改革方案-《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政治上,主张集中统一,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主张效法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方面,提倡兴办学校,主张设四疾院和四民院;外交上,主张同外国平等交往,自由通商,禁止迷信,禁止鸦片。
但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限制,未能付诸实施。
3.百日维新:又称戊戌变法,指1898年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皇帝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是中国清朝光绪年间的一项政治改革运动。
中国近代史纲要名词解释大全
中国近代史纲要名词解释大全1、虎门销烟:1839年6月3日至25日,林则徐将收缴来的这些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
虎门销烟沉重打击了英国侵略者的气焰,是中国禁烟运动的伟大胜利。
它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抵抗外国侵略、维护民族尊严的坚强意志,揭开了近代中国反帝爱国斗争的民幂。
2、《南京条约》:《南京条约》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也是近代中国走向半殖民地的第一个重要标志。
1843年,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作为《南京条约》的附件。
英国从中又取得“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的特权。
3、《北京条约》:《北京条约》是1860年英法联军攻进北京后,英、法、俄强迫清政府分别签订的结束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不平等条约。
《北京条约》是《天津条约》的继续和扩大。
4、总理衙门:为了适应外国侵略者的需要,清政府于1861年在北京设立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
是主管外交,通商以及其他洋务事宜的中央机构。
到1901年改为外务部,共存在40年。
是半殖民地性质的机构。
它的建立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控制清政府的内政与外交,是清朝中央机构半殖民地化的标志。
5、辛酉政变:1861年咸丰帝病死后,慈禧太后联合恭亲王奕欣发动的一次宫廷政变。
以时在夏历辛酉年得名。
又因改变祺祥年号而称“祺祥政变”,亦称“北京政变”。
是慈禧太后、恭亲王奕诉和咸丰委托下的以载垣、肃顺为首的八大顾命大臣之间引起。
从此,慈禧掌握清政府的最高权力。
6、洋务运动:在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和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打击下,清朝中央以恭亲王奕新为代表,地方上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的洋务派官僚,为维护清朝统治,御侮自强,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宗旨,在“自强”、“求富”的口号下,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掀起了一场名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运动。
洋务派主张利用取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方式发展新型工业,增强国力,以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
中国近代史纲要期末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延安整风1941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干部会上作了《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正式提出反对主观主义的任务,整风运动首先在党的高级干部中进行。
1942年,毛泽东连续发表《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两篇演说,标志着全党普遍整风的开始。
整风运动的主要内容是: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
重点是反对教条主义,目的是发扬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精神,坚持正确的思想路线。
为了正确地解决党内矛盾,毛泽东制定了“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既弄清思想,又团结同志”的方针。
2. 旧三民主义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1905年11月,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的发刊词中,孙中山将同盟会的纲领概括为三大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后被成为三民主义①民族主义:在三民主义的基础之上,增加了对外反帝,对内一律平等的思想。
这一思想贯穿了反帝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联合社会主义苏联、支持世界被压迫民族的光辉思想。
②民权主义:包括自由平等观、权能分开、直接民权、五权宪法等一套理论和方案。
规定了建国三时期说(军政、训政、宪政)。
它充满着民主主义精神。
出发点是避免专制独裁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民主政治的流弊,真正做到“主权在民”。
目的使中国成为民有、民治、民享的国家。
③民生主义:发展前期的理论,提出“耕者有其田”;不仅要节制资本,还要“发达国家资本”,“振兴实业”。
三大政策: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一大正式决定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
表现了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在新的革命阶段的进步性,并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思想基础。
3.《海国图志》清朝后期魏源著.是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祥备的世界史地巨著.书中介绍和传播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特别是战舰和火器生产技术;系统地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和辩证关系.是一部研究鸦片战争的经验教训,探寻向西方学习富国强兵之路的维新思想的启蒙书.4.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于1949年3月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召开,全会决定党的工作重心开始从乡村转移到城市。
近代史纲要——名词解释
1.《马关条约》1895年4月17日.清朝政府和日本在日本马关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马关条约》的签署标志着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束。
中方全权代表为李鸿章、李经方,日方全权代表为伊藤博文、陆奥宗光。
根据条约规定,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岛及其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2亿两白银。
中国还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并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投资办厂。
《马关条约》使日本获得巨大利益,刺激其侵略野心;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随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2.义和团:1899-1901年。
兴起于中国北方,最后被清政府和八国联军镇压。
义和团运动是一场农民阶级的反帝爱国运动。
客观上,义和团运动阻止了各国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野心,促进了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觉醒。
3.《海国图志》:是魏源编著的一部世界地理历史知识的综合性图书。
初刻于道光二十二年,全书详细叙述了世界舆地和各国历史政制、风土人情,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中心思想。
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著。
是第一部较为详尽较为系统的世界史地著作。
4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冬,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
它突出反映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它体现了绝对平均主义思想,幻想在分散的小农经济基础上实行均贫富。
它无法调动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只是空想,根本无法实现。
《天朝田亩制度》的基本内容,是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把每亩土地按每年产量的多少,分为上、中、下三级九等,然后好田坏田互相搭配,好坏各一半,按人口平均分配。
凡16岁以上的男女每人得到一份同等数量的土地,15岁以下的减半。
同时,还提出“丰荒相通”、以丰赈荒的调剂办法。
5《校邠庐抗议》是一部政论集,也是近代思想家冯桂芬的代表作。
作者针对清咸丰朝以后的社会大变动,以及当时科技水平落后于西方国家的状况,向当权者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方案。
中国近代史纲要重要名词解释
《中国近现代史刚要》名词解释(名词解释:时间、地点、人物、经过、意义)(简答题:问什么答什么)(论述题:有什么答什么)1.魏源:清朝后期著名学者,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官高邮知州。
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先行者之一。
鸦片战争时,他在两江总督裕谦幕府,参与浙东抗英战役,痛愤时事,著《圣武记》。
他又依据林则徐的嘱托,对照历代史志将林则徐所编西方史地资料《四洲志》增补为《海国图志》。
在这部书中,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明确提出向西方学习。
魏源认为论学应以“经世致用”为宗旨,提出“变古愈尽,便民愈甚”的变法主张,开创了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新风。
他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建议制造枪炮轮船和其他“有益民用”的机器工业产品,加强海防,抵抗外国侵略,要求改革漕运减轻赋税,兼顾商人利益。
他的思想对近代维新变法思想有一定的影响。
1853年太平天国军进攻江南,逼近扬州时,魏源组织地主武装进行对抗。
1857年,他病卒于杭州。
魏源除上述著作外,还著有《古微堂集》、《元史新编》、《老子本义》、《诗古微》、《书古微》等。
2.《海国图志》:魏源著.是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祥备的世界史地巨著.书中介绍和传播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特别是战舰和火器生产技术;系统地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和辩证关系.是一部研究鸦片战争的经验教训,探寻向西方学习富国强兵之路的维新思想的启蒙书。
3.师夷长技以制夷:魏源是中国近代史上明确提出向西方学习的人,他在《海国图志?叙》中指出:“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所谓“师夷”主要是指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各国在军事技术上的一套长处。
魏源说:“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他不仅主张从西洋购买船炮,而且更强调引进西方的先进工业技术,由自己制造船炮。
所谓“制夷”,是指抵抗侵略、克敌制胜。
魏源明确地把是否学习西方国家“长技”提高到能否战胜外国侵略者的高度来认识。
中国近代史纲要名词解释 -回复
中国近代史纲要名词解释 -回复
以下是中国近代史纲要中一些重要的名词解释:
1. 戊戌变法:指1898年光绪帝下诏实施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改革措施,主要旨在推动中国政治体制和经济发展的现代化。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变法并没有获得成功。
2. 辛亥革命:指1911年爆发的中国历史上首次成功的资产阶
级民主革命。
革命以武昌起义为开端,推翻了清王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3. 五四运动:指1919年五四运动。
该运动是中国新文化运动
的高潮,起因是巴黎和会上对中国的不公,并反对维护帝国主义势力。
运动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以学生为主导的一次大规模抗议运动,对中国的政治、文化和思想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4. 五卅运动:指1925年上海发生的一次大规模劳工抗议活动。
该运动是对国民党政府及其对待工人的反抗,对于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5. 东征西讨:指中共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进行的两大战役。
东征是指红军长征,在1934年至1936年间,红军长征了数千公里,最终到达陕北。
西讨是指红军进军西北,在1935年至1936年间,红军游击队领导了一系列反对国民党军队的战役。
6. 南京大屠杀:指1937年日军占领中国南京后,对南京市民
进行了大规模屠杀和暴行的事件。
这是二战期间日本侵华行动
中最严重的一次暴行,也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为黑暗的一页。
这些是中国近代史中一些重要的名词解释,它们对于理解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事件和发展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名词解释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名词解释1、八七会议:会址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湖北省汉口秘密召开紧急会议——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有着重大转折意义的“八七会议”。
这次会议的主要目的是总结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确定今后革命斗争的方针。
出席会议的有部分中央委员、候补中央委员及中央机关、共青团中央、地方代表共22人。
共产国际驻中国代表罗明纳兹等参加了会议。
会议由瞿秋白、李维汉主持;由于当时环境极其险恶,会议只开了一天。
2、五四运动: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发的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3、新文化运动:20世纪早期中国文化界中,由一群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革新运动。
1919年5月4日前夕,陈独秀在其主编的《新青年》刊载文章,提倡民主与科学(德先生与赛先生),批判传统纯正的中国文化,并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一方面,以胡适为代表的温和派,则反对马克思主义,支持白话文运动,主张以实用主义代替儒家学说,即为新文化运动滥觞。
在这一时期,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核心人物,这一运动并成为五四运动的先导。
4、遵义会议: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的会议。
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
5、西安事变: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在对蒋介石“哭谏”无效的情况下,与杨虎城毅然实行“兵谏”扣留蒋介石,提出了改组南京政府停止内战、召开救国会议等八项主张。
为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创造了必要的前提条件。
6、三大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淮海战役。
7、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半殖民地是指丧失了部分国家主权。
(2)半封建是指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
(3)对“半”的正确理解是“不完全的或者是部分的封建社会和殖民地社会。
独家整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_名词解释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名词解释综述:1、四行二局:官僚资本的垄断活动首先和主要的是在金融业方面开始的。
国民党政府通过控制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央银行和中国农民银行和邮政储金汇业局、中央信托局为中心的金融垄断体系,不仅完全主宰了全国的金融业,而且直接操纵着全国的经济。
2、买办:亦称“康白度”。
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中,替外国资本家在本国替外国资本家在本国市场上服务的中间人和经理人。
原指欧洲人在印度雇用的当地管家。
在中国,指外国资本家在旧中国设立的商行、公司、银行等所雇用的中国经理。
“买办”一词,明代专指对宫廷供应用品的商人;清初专指为居住广东商馆的外商服务的中国*公行的采买人或管事人。
鸦片战争后,废止公行制度,外商乃选当地中国商人代理买卖,沿称买办。
其性质既是外商的雇员,也是独立商人。
嗣后,外商为了减少买办的中间佣金,逐渐采取与中国人直接交易的方法,买办遂转化为单纯的外商雇员,称“华经理”或“中国经理”第一章1、三国干涉还辽:中日甲午战后俄、法、德三国迫使日本退出中国辽东半岛的事件。
1895年4月23日俄、法、德三国驻日公使各遵本国政府训令,分别照会日本政府放弃领有辽东半岛。
继而日本提出“变相占领”对策,于4月30日向俄国提出占领旅顺、大连,要求补偿金,暂行占据辽东半岛等要求。
5月3日俄国回复日本,表示“仍维持最初之劝告”毫不让步。
德、法亦随声附和。
最后,日本政府决定对俄、法、德三国虽全然让步,但提出中国须交“补偿金”。
10月19日三国与日本商定中国补偿“赎辽”费3000万两;中国付清该款项之日起3个月内,日军撤出辽东半岛。
此事后,三国以干涉还辽有“功”,乘机敲诈清政府,索取了大量政治、经济、军事利益,扩大了各自在华的势力范围。
19世纪末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由此而起。
2、三元里抗英:1841年5月,英军在广州郊区三元里一带的淫掠暴行,激起当地乡民的义愤,“不呼而集者数万人”,与英俊展开激烈战斗。
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甘屈服和敢于斗争的英雄气概。
近代史纲要名词解释
近代史纲要名词解释1. 近代史:指的是19世纪初至20世纪末的历史时期,主要涵盖了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发展、殖民地割据、民主革命、世界大战、社会主义建设等重要事件和变革。
2. 工业革命:指18世纪中叶开始于英国的一场以机械化为特征的产业和生产方式的变革。
通过机械制造的进步和工厂系统的建立,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商品交流速度,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
3. 资本主义:一种经济体制,基于私人财产权和市场经济原则,在市场供求和竞争的自由中,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经济模式。
资本主义的核心是资本和劳动力的私人所有制,市场经济和市场竞争的机制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
4. 殖民地:指一个国家或王国通过政治、军事、经济等手段占领并统治其他地区的领土或人民的行为。
近代史中,欧洲列强通过殖民主义扩张,占领了大部分亚洲和非洲地区,并以殖民地作为经济来源和势力基地。
5. 民主革命:指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实行人民当家作主的革命运动。
近代史中,法国大革命(1789年)、美国独立战争(1775年-1783年)等被视为民主革命的重要事件,推动了民主政治和权利保障的发展。
6. 世界大战:指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1918年)和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年-1945年)。
这两场战争改变了世界格局,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和毁灭,对国际关系、军事技术和经济发展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7. 社会主义建设:指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实现社会公平和财富公有化的进程。
20世纪初,俄国的十月革命开创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时代,结果出现了苏联、中国等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
以上是近代史纲要中的一些重要名词解释,这些名词反映了近代史的重要事件和变革,对于理解近代世界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近代史纲要期末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延安整风1941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干部会上作了《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正式提出反对主观主义的任务,整风运动首先在党的高级干部中进行。
1942年,毛泽东连续发表《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两篇演说,标志着全党普遍整风的开始。
整风运动的主要内容是: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
重点是反对教条主义,目的是发扬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精神,坚持正确的思想路线。
为了正确地解决党内矛盾,毛泽东制定了“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既弄清思想,又团结同志”的方针。
2. 旧三民主义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1905年11月,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的发刊词中,孙中山将同盟会的纲领概括为三大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后被成为三民主义①民族主义:在三民主义的基础之上,增加了对外反帝,对内一律平等的思想。
这一思想贯穿了反帝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联合社会主义苏联、支持世界被压迫民族的光辉思想。
②民权主义:包括自由平等观、权能分开、直接民权、五权宪法等一套理论和方案。
规定了建国三时期说(军政、训政、宪政)。
它充满着民主主义精神。
出发点是避免专制独裁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民主政治的流弊,真正做到“主权在民”。
目的使中国成为民有、民治、民享的国家。
③民生主义:发展前期的理论,提出“耕者有其田”;不仅要节制资本,还要“发达国家资本”,“振兴实业”。
三大政策: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一大正式决定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
表现了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在新的革命阶段的进步性,并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思想基础。
3.《海国图志》清朝后期魏源著.是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祥备的世界史地巨著.书中介绍和传播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特别是战舰和火器生产技术;系统地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和辩证关系.是一部研究鸦片战争的经验教训,探寻向西方学习富国强兵之路的维新思想的启蒙书.4.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于1949年3月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召开,全会决定党的工作重心开始从乡村转移到城市。
中国近代史纲要名词解释
中国近代史纲要名词解释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指1861年(咸丰十年底开始)至1894年,清朝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改良运动。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统治阶级对如何解决一系列的内忧外患分裂称为“洋务派”与“守旧派”,洋务派主张利用取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方式发展新型工业,增强国力,以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
对中国迈入现代化也奠定了一定基础。
洋务派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希望利用先进的技术维护封建统治,改革不触动封建制度。
后来的甲午中日战争证明,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但是,它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生产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了一些抵制作用.百日维新。
1898年(夏历戊戌年)中国维新派在清光绪帝支持下推行的革新运动。
又称戊戌维新、戊戌变法。
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后中国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希望按照西方国家的模式,推行政治、经济改革,争取国家富强。
维新派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设立学堂,宣传变法主张,受到少数官僚赞助。
光绪接受维新派改革方案,1898年6月11日颁布“明定国是(“国事”既可以指对国家有重大影响的事情,也可以指一般的国家事务;而“国是”则专指国家决策、规划等重大事务。
)诏”,宣布变法维新。
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
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
它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戊戌变法也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潮流的解放辛亥革命是1911年清政府出卖铁路修筑权,激起中国人民的反抗,四川等地爆发保路运动。
1911年10月10日,武汉地区的革命团体文学社和共进会发动武昌起义,接着各省纷纷响应,因为1911年为旧历辛亥年,故称“辛亥革命”。
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王朝、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作为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的帝制,开启了民主共和新纪元,使共和观念深入社会中上层人士思想中。
中南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名词解释
中国近现代史名词解释目录中国近现代史名词解释 (1)1、《海国图志》: (2)2、第三条道路: (2)3、西安事变: (2)4、大跃进运动: (2)5、“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名词解释 (3)6、戊戌维新运动: (3)7、“兴中会”名词解释: (3)8、文夕大火: (3)9、名词解释:第二条战线 (4)10、辛丑条约 (4)11、马关条约 (4)12、义和团运动 (4)13、资政新篇 (5)14、中体西用 (5)15、百日维新 (5)16、清末新政 (5)17、同盟会 (6)18、三民主义 (6)19、《新青年》杂志 (6)20、北伐战争 (7)21、第一次国共合作 (7)22、八七会议 (7)23、南昌起义 (8)24、遵义会议 (8)25、一二九运动 (8)26、“三三”制原则 (8)27、整风运动 (9)28、全国土地会议 (9)29、台湾“二二八”起义 (9)30、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9)31、过渡时期总路线 (10)32、一五计划 (10)33、社会主义改造 (10)34、《论十大关系》 (10)35、中共八大 (11)36、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11)37、《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11)38、中共十七大 (12)39、长沙会战 (12)1、《海国图志》:是由魏源于1843年在林则徐《四洲志》的基础上编写而成。
(1分)其内容除包括世界各国的历史、地理以外,还有总结鸦片战争经验教训、论述海防战略战术的《筹海篇》,翻译西人论述的《夷情备采》及西洋科技船炮图说等。
在《海国图志》中,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以期富国强兵,抵御外国侵略。
(5分)开创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风。
(1分)2、第三条道路:抗日战争胜利后,某些民主党派的领导人物曾经鼓吹“中间路线”,企图在国共对立的纲领之外,寻找出第三条道路。
(1分)他们主张在政治上“必须实现英美式的民主政治”,但不准地主官僚资本家操纵;在经济上,“应当实行改良的资本主义”,但不容官僚买办资本横行。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名词解释(全)
1、虎门销烟:1839年6月3日至25日,林则徐将收缴来的这些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
虎门销烟沉重打击了英国侵略者的气焰,是中国禁烟运动的伟大胜利。
它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抵抗外国侵略、维护民族尊严的坚强意志,揭开了近代中国反帝爱国斗争的序幕。
2、《南京条约》:《南京条约》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也是近代中国走向半殖民地的第一个重要标志。
条约的主要内容有:中国割让香港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准许英国在通商口岸派驻领事;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税率,中国须同英国商定;废除“公行”制度。
1843年,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作为《南京条约》的附件。
英国从中又取得“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的特权。
3、《北京条约》:《北京条约》是1860年英法联军攻进北京后,英、法、俄强迫清政府分别签订的结束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不平等条约。
《北京条约》是《天津条约》的继续和扩大,它不仅承认《天津条约》完全有效,而且攫取了一些新的侵略权益:增开天津为商埠,使得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势力有了大肆掠夺华北经济的侵略据点;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割乌苏里江以东大片领土给俄国,进一步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完整;赔偿英法两国军费各增至800万两白银;准许外国人招募华工出国;外国教会侵略势力更加深入和日益猖獗。
这些使中国人民的灾难日益深重了。
4、总理衙门:为了适应外国侵略者的需要,清政府于1861年在北京设立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
是主管外交,通商以及其他洋务事宜的中央机构。
到1901年改为外务部,共存在40年。
是半殖民地性质的机构。
它的建立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控制清政府的内政与外交,是清朝中央机构半殖民地化的标志.5、辛酉政变:1861年11月慈禧勾结奕訢,在外国公使支持下发动政变,处死载垣、端华、肃顺,史称祺祥政变(又称辛酉政变)。
中国近代史纲要名词解释
1 虎门销烟英国的鸦片走私不仅造成了中国的大量白银外流和财政危机,还加重了人民的负担,直接毒害了中国人的身体和精神,清政府实行禁烟措施。
1939年六月,林则徐在虎门销毁收缴鸦片,虎门销烟是一次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的正义行动。
2 《南京条约》1842年八月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主要类容:割让香港岛开放广州厦门福建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协定关税,赔款2100元等。
3辛酉政变1861年,在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前后,中国发生了一场宫廷政变,顾命大臣被清除,恭亲王奕忻和慈禧太后掌握政权,时称’辛酉政变’.4 三元里斗争1841年5月,英军在广州郊区三元里一带的淫虐暴行,激起了当地乡民的义愤,“不呼而集者数万人”,与英军展开武装斗争。
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显示了中古人民不甘屈服和敢于斗争的英雄气概。
5 镇南关大捷1885年三月,在中越边界镇南关,70岁的老将冯子材身先士卒,率部勇猛冲杀,打败法军,缺的镇南关大捷。
6 金田起义1851年3月,洪秀全率拜上帝教教众在广西省桂平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7 《天朝田亩制度》天朝田亩制度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太平天国农民起义色彩的纲领性文件,它确立了平分土地的方案,企图建立一个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处不不保暖的理想社会。
其主张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表现了广大人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强烈愿望,具有进步意义。
不过它没有超出农民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它说描绘的理想天国仍然是闭塞的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是小农民和农业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传统生活方式,同时又是没有商品交换的和绝对平均的社会。
这种社会理想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空想。
8 <资政新篇》1859年,洪仁玕从香港来到天津,提出了一个统筹全局的改革方案-《资政新篇》。
它的主要内容是,在政治方面主张“禁朋党之弊”,加强中央集权,学习西方,制定法律。
中国近代史纲要名词解释大全
中国近代史纲要名词解释大全中国近代史纲要名词解释大全1.辛丑条约《辛丑条约》,是1901年清政府与英美等十一国在义和团运动失败、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签定的一个和平协定。
条约签定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七月二十五日,辛丑年,故名辛丑条约。
主要内容有赔款、设使馆、拆炮台、禁止反帝、设外务部等。
该条约是列强加给中国的空前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的签订,标志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也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马关条约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直接后果,就是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代表李鸿章与日本政府代表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其主要内容有割地、赔款、通商、设厂、免税等。
《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最苛刻的卖国条约。
它不但规定中国割地、赔款、增开商埠,还使中国为帝国主义的资本输出敞开大门。
该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大大地加深了,它标志着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
3.义和团运动义和团运动是19世纪末中国发生的一场以“扶清灭洋”为口号,针对西方在华人士包括在华传教士及中国基督徒所进行大规模农民反帝爱国运动,是帝国主义侵略加剧、民族矛盾空前激化的产物。
义和团运动由于没有科学的理论作指导,也没有严密的组织,提出的“扶清灭洋”口号也具有盲目性,最终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下失败了。
但它沉重地打击了八国联军的侵华活动,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表现出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同时它也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
4.资政新篇《资政新篇》颁布于1859年,是洪仁玕到天京担任军师初时上奏天王洪秀全陈述他向西方学习草拟的建国方案,主要内容有统一政令、发展工商、兴办学校和平等外教等四个方面。
它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性质。
也是他的一篇施政纲领,倡导向西方学习,进行经济、政治和文化改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代史纲要名词解释大全1.辛丑条约《辛丑条约》,是1901年清政府与英美等十一国在义和团运动失败、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签定的一个和平协定。
条约签定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七月二十五日,辛丑年,故名辛丑条约。
主要内容有赔款、设使馆、拆炮台、禁止反帝、设外务部等。
该条约是列强加给中国的空前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的签订,标志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也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马关条约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直接后果,就是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代表李鸿章与日本政府代表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其主要内容有割地、赔款、通商、设厂、免税等。
《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最苛刻的卖国条约。
它不但规定中国割地、赔款、增开商埠,还使中国为帝国主义的资本输出敞开大门。
该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大大地加深了,它标志着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
3.义和团运动义和团运动是19世纪末中国发生的一场以“扶清灭洋”为口号,针对西方在华人士包括在华传教士及中国基督徒所进行大规模农民反帝爱国运动,是帝国主义侵略加剧、民族矛盾空前激化的产物。
义和团运动由于没有科学的理论作指导,也没有严密的组织,提出的“扶清灭洋”口号也具有盲目性,最终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下失败了。
但它沉重地打击了八国联军的侵华活动,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表现出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同时它也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
4.资政新篇《资政新篇》颁布于1859年,是洪仁玕到天京担任军师初时上奏天王洪秀全陈述他向西方学习草拟的建国方案,主要内容有统一政令、发展工商、兴办学校和平等外教等四个方面。
它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性质。
也是他的一篇施政纲领,倡导向西方学习,进行经济、政治和文化改革。
作为太平天国继续反封建反侵略的纲领,它有强烈的革命性和进步性,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
但它没有联系实际、脱离群众、缺乏基础,因此得不到拥护,指导意义微弱,而且战争环境也不具备实行的客观条件,所以它根本没有实行。
5.中体西用中体西用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缩略语。
“体”,即根本的意思。
“用”,即具体的措施。
中体西用:就是以中国封建伦理纲常所维护的统治秩序为主体,用西方的近代工业和技术为辅助,并以前者来支配后者。
“中体西用”是洋务派关于中西文化关系的核心命题,也是洋务教育的指导思想。
中体西用思想早期对于冲破顽固派阻挠、引进西方自然科学和促进军事、教育近代化起过积极作用。
后期成为清统治者对抗资产阶级维新和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
但中体西用作为一种文化整合方案和教育宗旨,又是粗糙的,是在没有克服中、西之间固有的内在矛盾下的直接嫁接,必然会要被新的形势所替代。
6.百日维新百日维新即戊戌变法,因变法仅进行103天而已失败告终,因此也称作百日维新。
主要内容有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
这次运动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反对,这年九月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光绪被囚,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和日本。
谭嗣同等6人(戊戌六君子)被杀害。
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它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也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潮流的解放。
它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扩大资产阶级政治权力,符合近代中国发展的历史趋势,因此也是一次进步的政治改良运动。
它传播了资产阶级新文化、新思想,批判封建主义旧文化、旧思想,又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
7.清末新政义和团运动后,帝国主义列强采用扶植清政府“以华治华”的策略,要求清政府改变它的无能状态;清政府也企图以此取得列强对它的支持。
清政府自感面临统治危机,需要加强本身统治能力。
《辛丑条约》签订后,全国人民对清政府的不满和反抗日益发展,清政府需要采取对策。
清政府在义和团运动后十年间,推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措施。
当时习惯称为“新政”。
新政内容包括:筹措军饷,训练新兵。
振兴商务,奖励实业。
废除科举,育才兴学。
和改革官制,整顿吏治。
8.同盟会同盟会是中国同盟会的简称,孙中山等人1905年创建于日本东京。
孙中山被推选为总理,黄兴被任命为执行部庶务,实际主持会内日常工作。
同盟会的机关报是《民报》,政治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
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同盟会在1912年造成大清帝国的覆亡,促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政权——中华民国的建立。
9.三民主义孙中山所倡导的民主革命纲领。
由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构成,简称“三民主义”。
是中国国民党信奉的基本纲领。
三民主义反映了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社会基本矛盾,概括了客观历史进程提出的三大斗争任务。
同时三民主义存在局限性,主要表现为缺乏明确的、彻底的反帝反封建内容。
但是,它批判地承袭了农民战争和维新运动的积极内容,从西方借取了民主主义思想素材,成为中国近代社会中具有比较完全意义的民主革命纲领。
三民主义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表达了人民群众争取独立、民主和富强的愿望,标志着旧民主主义革命在更完整意义上的开始,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产生过重大的积极作用。
10.《新青年》杂志《新青年》是在20世纪二十年代中国一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于1915年9月由陈独秀创办,李大钊、鲁迅、胡适等为其主要撰稿人。
主要内容是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愚昧和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新青年》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和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化思想史上最重要的刊物之一,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倡导的民主、科学精神和广泛传播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和激励中国人民经过长期奋斗,实现了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到民族独立和现代民主的重大历史嬗变,推进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历史进程。
11.北伐战争北伐战争是1926年至1928年,由中华民国的广州国民政府及其领导下的国民革命军北进讨伐北京北洋政府及其领导下的各路军阀,使中华民国在形式上完成统一的战争。
1926年7月9日蒋介石就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进行北伐誓师,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宣布奉吉黑三省由北洋政府五色旗改悬国民政府青天白日满地红旗,改保安委员会为东北政务委员会,即东北易帜,至此北伐成功。
北伐仅一年时间,沉重地打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加速了中国革命历史的进程。
这次战争中途共产党被抛弃、被屠杀的教训,使共产党深刻认识到建立以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军队,独立开展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从而开始走上创建中国工农红军,进行土地革命,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国民党政权的另一条革命道路。
12.第一次国共合作第一次国共合作是为赢得反帝反封建斗争的胜利,中国共产党决定在各种不同的情形下团结一切可能的革命的阶级和阶层,组织革命的统一战线,和当时的民主革命派国民党进行合作。
合作方式为“党内合作”,即共产党员、青年团员以个人身份加人国民党,把国民党改组成为各革命阶级联盟。
1923年6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就国共合作的方针和办法作出了正式决定。
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成功召开,标志着国民党改组的完成和国共合作的正式建立。
改组后的国民党由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变成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四个阶级的革命联盟。
第一次国共合作,广泛地动员了工农群众,促进了北伐战争的顺利进军,开创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新局面。
13.八七会议八七会议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以后,在关系党和革命事业前途和命运的关键时刻,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927年8月7日在汉口召开的紧急会议,会议总结了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坚决纠正和结束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选举了新的临时中央政治局。
它总结了失败的经验教训,结束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确定了党在农村领导武装暴动、开展土地革命的斗争方针。
这次会议对于挽救大革命失败所造成的危局,实现党的战略转变起了重要作用。
但是,八七会议在反对右倾错误的时候,没有注意防止“左”的思想的出现,使“左”倾情绪在党内滋长起来,给后来的中国革命造成很大的危害。
14.南昌起义南昌起义是指1927年8月1日,在江西南昌,由周恩来、朱德、刘伯承、叶挺和贺龙等中共人士领导势力的军队针对中国国民党的分共政策而发起的武装反抗事件。
南昌起义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继承孙中山的武昌革命起义,中共联合国民党左派,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揭开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序幕。
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带有全局意义的一次武装暴动。
它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宣告了中国共产党把中国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定立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地创造革命军队和领导革命战争的开始。
是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15.遵义会议遵义会议是指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的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其重要的扩大会议。
是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情况下,为了纠正王明“左”倾领导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而召开的。
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会议。
在极端危险的时刻,挽救了党和红军。
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达到成熟。
16.一二九运动一二九运动是 1935年12月9日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背景下,在中国共产党关于救亡图存、全民抗战的号召和中共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北平学生举行声势浩大的抗日示威游行活动。
它反对华北自治,反抗日本帝国主义,喊出“反对华北自治运动”、“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等口号,遭到国民党军警镇压。
12月16日,北平学生和市民1万多人在天桥召开市民大会。
会后,举行了更大规模的示威游行,掀起全国抗日救国新高潮。
这就是一二九运动。
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17.“三三”制原则三三制原则是抗日民主政权的组织形式,是中国共产党为巩固和扩大根据地,在根据地政权建设中实行的政策。
即在民主政权组成人员的分配上,共产党员、非党员的左派进步分子、中间分子各占1/3。
共产党员代表无产阶级和贫农,左派进步分子代表农民和小资产阶级,中间分子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
实行三三制有利于团结各阶层人民参加抗战,可以容纳各个方面的代表,团结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各阶级、阶层。
18.整风运动中国共产党在全党范围内进行的普遍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教育运动,主要内容是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