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音乐研究方法论

合集下载

论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在音乐中的意义

论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在音乐中的意义

论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在音乐中的意义一、本文概述在探讨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在音乐领域的应用与意义时,我们首先需要明确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核心原则及其在社会科学中的普遍适用性。

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作为一种科学的、辩证的分析方法,强调了事物的内在联系、发展变化以及矛盾运动。

在音乐这一艺术形式中,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应用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音乐的社会功能、历史发展以及其在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的表现形式。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本原理,包括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以及它们如何为音乐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音乐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与社会结构、文化传统及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以及这些因素如何通过马克思主义视角得到阐释。

音乐创作与接受过程中的社会矛盾和阶级性,以及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进行分析和解读。

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在音乐教育和音乐批评中的应用,以及如何通过这一方法论推动音乐艺术的发展和创新。

二、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概述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源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是一种全面、系统、深入分析和理解社会现象的科学方法。

它强调以实践为基础,以历史的、辩证的视角来观察和理解社会现象,揭示其内在规律和矛盾运动。

在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中,实践的观点是首要的和基本的。

实践不仅是认识的来源,也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改造客观世界,同时也在这个过程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辩证唯物主义则强调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发展变化,认为事物内部存在着矛盾,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这一方法论要求我们在分析社会现象时,要看到事物的两面性,看到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看到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在音乐领域,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音乐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不仅反映了社会的经济状况、政治状况和文化状况,同时也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

音乐欣赏:经典音乐作品的赏析与评价

音乐欣赏:经典音乐作品的赏析与评价

音乐欣赏:经典音乐作品的赏析与评价1. 引言1.1 概述音乐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够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绪,还具有凝聚力和传达力。

经典音乐作品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被广大听众所认可和推崇的代表作品,它们拥有独特的魅力和艺术价值。

本文将对经典音乐作品进行赏析与评价,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作品。

1.2 文章结构本文总共分为5个部分:引言、经典音乐作品的重要性、音乐欣赏的要素与技巧、音乐作品赏析与评价方法论以及结论与展望。

首先,引言部分主要介绍整篇文章内容的概况,并简要说明各个章节之间的关系。

接下来,将会详细探讨经典音乐作品的重要性,包括它们在历史背景下的意义、艺术上的价值以及对后世影响与传承等方面。

然后,在第三部分中将介绍音乐欣赏所需具备的基本要素和技巧,并探讨个人感知和主观评价在其中的作用。

接着,第四部分将系统介绍音乐作品赏析与评价的方法论,包括赏析方法、评价标准及指标的分析,以及对不同类型音乐作品进行比较的方式等内容。

最后,在结论与展望部分总结全文,并展望鼓励音乐欣赏和评价的重要性。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经典音乐作品进行赏析与评价,帮助读者加深对这些作品的理解和欣赏。

同时,也希望引导读者掌握一些音乐欣赏的基本要素和技巧,提升他们欣赏音乐作品的能力。

此外,《音乐欣赏:经典音乐作品的赏析与评价》还意在传达鼓励音乐欣赏和评价的重要性,推动更多人了解、研究和传承经典音乐作品。

最终目标是促进艺术文化发展以及个体精神追求的提升,营造一个更加美好而丰富多元的社会环境。

2. 经典音乐作品的重要性:2.1 历史背景:经典音乐作品在历史上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这些作品通常是由杰出的作曲家创作而成,涵盖了不同时期和不同风格的音乐。

通过学习和欣赏这些经典音乐作品,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不同文化和时代的发展,并了解其对音乐产生的影响。

2.2 艺术价值:经典音乐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它们代表了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顶峰,在构思、和声、旋律和节奏等方面展现出丰富多样的技巧。

初中音乐教学的教学模式与方法论

初中音乐教学的教学模式与方法论

初中音乐教学的教学模式与方法论第一篇范文:初中学生学习方法技巧音乐教育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在初中阶段,音乐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基本技能和欣赏能力。

为了提高音乐教学质量,教师需要探索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本文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三个方面探讨初中音乐教学的模式与方法论。

一、教学模式1.情境教学模式: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感受音乐的氛围中学习。

例如,在教授古典音乐时,教师可以播放相应时期的历史背景资料,让学生了解音乐家的生平事迹,从而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

2.启发式教学模式: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音乐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例如,在教授音乐理论知识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找到答案。

3.合作学习模式:鼓励学生之间相互合作、交流,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例如,在教授合唱曲目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在组内讨论、练习,最后进行汇报演出。

二、教学方法1.聆听法:通过让学生聆听各种类型的音乐作品,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教师可以定期组织音乐欣赏活动,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2.实践法:通过让学生亲身参与音乐表演,培养学生的音乐技能和表现力。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校园歌手大赛、音乐会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

3.游戏法:将音乐教学融入游戏活动中,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音乐问答、接龙等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掌握音乐知识。

三、教学策略1.差异化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音乐基础和兴趣,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

对音乐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适当提高教学难度,引导他们向更高层次发展;对音乐基础较差的学生,要加强基础训练,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2.过程性评价: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最终成果,还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努力和进步。

通过定期举办音乐会、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才华,提高他们的自我成就感。

音乐鉴赏如何欣赏流行音乐作品

音乐鉴赏如何欣赏流行音乐作品

音乐鉴赏如何欣赏流行音乐作品在当今社会,流行音乐作为一种广泛传播的艺术形式,受到了广大听众的喜爱和追捧。

然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如何欣赏流行音乐作品却是一个有挑战性的问题。

本文将介绍一些方法和技巧,帮助读者更好地欣赏流行音乐作品。

音乐是一门艺术,它不仅仅是一种听觉的享受,更是一种能够唤起情感、传达信息和表达个人情绪的媒介。

欣赏音乐需要倾听、思考和感受,下面将从几个方面与读者分享欣赏流行音乐作品的方法。

首先,要尝试理解歌词和歌曲的主题。

每一首流行音乐作品都有各自的主题和表达方式,歌词是歌曲传递信息的特殊形式,通过它们,我们可以体验到歌手的情感和对社会的观察。

在欣赏流行音乐时,读者可以认真倾听歌词中的每一个字句,感受其中所包含的情感和意义。

通过理解歌词,我们能更深入地了解歌曲的核心思想,并更好地体验和欣赏歌曲。

其次,要关注歌曲的音乐元素和编曲技巧。

流行音乐作品通常有着鲜明的旋律和节奏,以及丰富多样的乐器编曲。

欣赏流行音乐时,读者可从旋律的高低、节奏的变化以及乐器的运用等方面入手。

注意欣赏音乐中的细节,比如吉他演奏的技巧、鼓点的强弱变化等。

同时,读者还可以通过与歌曲的情感相匹配的编曲元素来进一步理解和欣赏音乐作品。

此外,要尝试倾听不同风格的流行音乐作品。

流行音乐包含了多种不同的风格和流派,如摇滚、流行、嘻哈和电子音乐等。

每种风格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魅力,通过多样化的音乐欣赏,读者能够拓宽音乐视野,加深对流行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欣赏。

不同风格的音乐也可以让读者感受到不同地域文化和艺术表达方式的差异。

最后,要用心感受音乐带来的情感体验。

音乐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形式,每一首歌曲都有着其独特的情感寄托和情绪传递。

读者在欣赏流行音乐作品时,应当放松心情,用心倾听音乐中所传递的情感,体验其中的喜悦、悲伤或者悸动。

通过与歌曲产生共鸣,读者可以得到一种情感释放和精神愉悦。

综上所述,要欣赏流行音乐作品,需要倾听、思考和感受。

通过理解歌词和主题,关注音乐元素和编曲技巧,尝试倾听不同风格的流行音乐作品,以及用心感受音乐带来的情感体验,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享受流行音乐的无穷魅力。

音乐理论知识:音乐创新的思维模式和方法论

音乐理论知识:音乐创新的思维模式和方法论

音乐理论知识:音乐创新的思维模式和方法论音乐创新是指音乐领域内的新思想、新声音、新形式等方面的创造与革新。

音乐创新是音乐发展的动力源泉,也是音乐艺术不断繁荣的根本保证。

在当今社会,音乐创新已成为了摆在音乐工作者和音乐爱好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音乐创新的思维模式和方法论对于现代音乐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进行音乐创新时,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显得更加重要。

下面将详细介绍音乐创新的思维模式和方法论。

一、音乐创新的思维模式1.打破传统束缚,大胆创新传统是音乐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但是传统也可能成为音乐创新的障碍。

在进行音乐创新时,音乐工作者需要打破原有的传统束缚,大胆尝试新的音乐形式和风格。

比如,融合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元素,将传统的音乐形式和结构进行重新演绎,打破传统的界限,形成新的音乐风格。

2.多元化的视角和观念音乐创新需要从多种角度出发,吸收多元化的音乐观念和艺术观点。

音乐工作者应该拥有开放的思维模式,从不同的文化、时代、地域等维度来理解和把握音乐,并尝试用新的音乐语言和表达方式来呈现音乐作品。

3.结合实践与理论音乐创新需要结合实践与理论。

只有通过实际的音乐创作和表演经验,才能更好地理解音乐创新的理论知识,同时理论知识也可以为实践提供指导和支撑。

在进行音乐创新时,音乐工作者需要善于总结实践中的经验,深刻理解理论知识,并将其转化为实际的音乐创作。

4.注重原创性和创新性音乐创新需要注重原创性和创新性。

原创性是音乐作品的灵魂,创新性是音乐作品的动力。

音乐创新要求音乐工作者勇于表达自我、敢于冒险尝试,寻找独特的音乐表达方式和创新的音乐思维。

二、音乐创新的方法论1.研究历史,借鉴经典研究历史,是进行音乐创新的重要方法。

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传统,从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智慧,学习和借鉴经典的音乐作品和艺术手法,对于指导当代音乐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保持开放的表现方式音乐创新需要保持开放的表现方式。

音乐工作者需要不断地探索、摸索新的音乐创作方式和表现手法,包括音乐结构、和声、节奏、旋律等方面的表现形式,同时也需要不断地寻找和创造适合音乐创新的表现空间和平台。

身份、政治和疼痛——英文文献中的中国流行音乐研究

身份、政治和疼痛——英文文献中的中国流行音乐研究
21 0 2年 第 2期 总 第 17期 2
星 海 音 乐学 院 学报
J 0UR NAL OF XI NGHAIC0 E NS RVA 0RY T 0F MUS C I
No 2 2 2 . 01
S um NO. 2 17

流 行 音 乐研 究 ・
身份 、政 治 和 疼 痛
角 ,其细致方法论 与人类 学、传播学 、文本分析 、文 化研究 、经济学 、 民族 音乐 学 等学科 相 联 系。 在本 文 中 ,笔者将 主要 梳理那 些 中国改革开放 后流行音 乐 的英文文献 ,分析 其 内容 、方法论和身 份议题 。在此
基 础 上 ,探 讨 这 些 英 文研 究 在 学 术 视 野 和 研 究 方 法 上
P l is a d Me n n n 2 t nu i a SP p l r o i c n a i gi 0 h Ce t r Ch n ’ o u a s t y Mu i c—Z o a h u Xu n:‘ h nwi h e t ma o a k a an ’C i 4 — W e l tegnl l e n C mab c g i ? h me 1 1 5:1 4 —1 3,2 0 2 5 o 0.
英 文 文 献 中 的 中 国流 行 音 乐 研 究
钱 丽 娟
( 川师 范 大 学 音 乐 学院 ,四 川 成 都 6 0 6 ) 四 108
摘 要 :文章是对现有 英文 中国流行音 乐研 究在 内容和方法论上的梳理和 分析 ,以身份研 究这一 西方学者关
注的 中心议题为切入 点。文章 中,现 代性和全球化 背景 成为各种身份表达 的起 因和归处。 中国流行音 乐被拓展 至 涵盖香港 、台湾和其 它华人 聚集 区的 范围。在 学科 整合 的层 面上 ,作 者将 英文 文献置 于 中文该 领域 的 学科 语 境 下 ,探 讨 中文 写作 者将 流行 音乐研究融入 国际学术视 野的可行性。 关键词 :英文 中国流行 音 乐研究 ;身份研 究;大 中国视 野

蒙古族风格艺术歌曲创作手法研究

蒙古族风格艺术歌曲创作手法研究

蒙古族风格艺术歌曲创作手法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蒙古族风格的艺术歌曲是蒙古族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魅力。

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加深,蒙古族艺术歌曲创作在传承和发展中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对蒙古族风格艺术歌曲创作手法进行深入研究,对于推动该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传统乐器和声腔的基础上,蒙古族艺术歌曲创作经历了多层次的变革和创新,融合了各种文化元素和音乐风格。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蒙古族风格艺术歌曲的创作特点,有必要对其背景及相关研究进行深入探讨。

本文将通过对蒙古族音乐的特点、蒙古族艺术歌曲创作手法的概述以及传统手法、现代手法和创新趋势的分析,从不同角度揭示蒙古族风格艺术歌曲创作的关键因素和发展趋势。

希望通过本研究的深入探讨,为蒙古族风格艺术歌曲的创作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推动蒙古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1.2 研究意义蒙古族风格艺术歌曲是蒙古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通过对蒙古族风格艺术歌曲的创作手法进行研究,不仅可以深入了解蒙古族音乐的特点和独特之处,还有助于促进蒙古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1.3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是指研究者在进行蒙古族风格艺术歌曲创作手法研究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论和技术。

在本研究中,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1. 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大量相关文献,了解蒙古族音乐的特点和蒙古族艺术歌曲创作手法的发展历程,从而为本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依据。

2. 实地调研法:通过实地走访蒙古族地区,深入了解当地民俗文化和音乐传统,与蒙古族音乐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访谈,从而深入挖掘蒙古族风格艺术歌曲创作的特点和魅力。

3. 实践探索法:通过实际创作蒙古族风格的艺术歌曲,不断试验和探索不同的创作手法和技巧,从中总结经验并发现新的创作可能性。

这些研究方法相辅相成,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蒙古族风格艺术歌曲创作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为今后的研究和创作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指导。

流行音乐研究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从研究方法的角度论及

流行音乐研究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从研究方法的角度论及

研 究 要有 思想 方 法论 作 为 研究 的支 撑 , 而且 必 须 要选 择正 确 。对 于我们 的研究 者来 讲 , 一定 要 坚
持 马 克思 主义 的世 界 观 和 方 法 论 。列 宁 也 曾指 出. “ 唯 物 主义 明确 地 把 这 个 尚未 解 决 的问题 提 出来 , 从 而 促 进 了这 一 问题 的解 决 , 推 动 人 们 去
Ma r . 。 2 0 1 3
No . 1, v o 1 . 1 1 王 辚 : 流 行 音 乐 研 究 中 需 要 注 意 的 J 口 . ] 题 — — 从 研 究 方 法 的 角 度 论 及
流行 音 乐研 究 中需要 注意 的 问题
从研 究方法 的角度论及
王 群
北 京 1 0 0 0 2 4 ) ( 中 国传 媒 大 学 音 乐 与 录音 艺术 学 院
出, 而 只能从 理 智 的 发 明 同观察 到 的事 实两 者 的
比较 中得 出” 。 [ 1 基 于 以上 的对 流行 音 乐研 究 的现
找 个正 确 的方 向 , 进 而得 出科学 、 客观 、 正 确 的研
究 结果 。
( 一) 要 用辩 证 唯物 主 义的思 想 第一 , 要 用 唯物史 的观点 。
摘 要 : 在流行音 乐的研究 中, 采 用正确的研 究方法是需要我们注意的一个问题 。首先, 要坚持 正确的思想方
法论 , 要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 历 史唯物 主义的思想 ; 另外 , 要积极 、 灵 活、 恰 当地使用 自然 、 社会 、 人 文科 学
的研 究方 法, 具体来说 , 要采 用实证性和思辨性的研 究方法。
流 行音 乐研 究 文献 和 结论 . 而 国外 很 多流 行 音乐

咏叹调《世上没有优丽狄茜我怎能活》研究综述

咏叹调《世上没有优丽狄茜我怎能活》研究综述

咏叹调《世上没有优丽狄茜我怎能活》研究综述1. 引言1.1 研究背景咏叹调是一种歌曲形式,起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其具有抒情性和叙事性的特点,常常表达对生活、爱情、自然等主题的感慨和祝福。

在音乐史上,咏叹调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被广泛应用于歌剧、交响乐、声乐曲等领域。

《世上没有优丽狄茜我怎能活》是一首著名的咏叹调,它源自俄罗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歌曲《莫斯科郊外的夜晚》,歌词由著名诗人普希金创作。

这首咏叹调以其动人的曲调和深情的歌词而闻名,被广泛传唱和演绎,成为了柴可夫斯基和普希金作品中的经典之作。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世上没有优丽狄茜我怎能活》这首咏叹调的创作背景、音乐特点以及影响力,本研究将对其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以期能够为音乐界和文学界提供更多有益的信息和见解。

【研究背景】中的内容到此结束。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深入探讨咏叹调《世上没有优丽狄茜我怎能活》这首歌曲在音乐历史上的重要性和影响力,分析其创作背景、曲调和歌词特点,探讨演唱者和这首歌曲在文化领域中的影响力。

通过对该咏叹调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独特的音乐形式,为今后类似音乐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通过本研究,希望能够为音乐学者和爱好者提供一些新的视角和启发,使他们对这种特殊音乐形式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欣赏。

也希望通过对这首咏叹调的研究,可以促进对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这一独特的音乐形式。

2. 正文2.1 咏叹调的历史发展咏叹调是一种古老的音乐形式,起源于欧洲中世纪,最初被用作宗教歌曲。

其后慢慢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音乐形式,被广泛应用于歌剧、芭蕾舞、交响音乐等领域。

咏叹调的特点包括旋律优美、歌词清晰、情感深沉等,被认为是一种能够深入人心,表达情感的音乐形式。

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咏叹调逐渐融入了不同的音乐风格和元素,不断丰富和发展。

从最初的宗教音乐到后来的戏剧、交响乐和流行音乐,咏叹调经历了多个时期的演变和融合。

2024年音乐治疗与心理康复培训课程

2024年音乐治疗与心理康复培训课程

方案三
个性化音乐播放列表的制定与实 施。根据老年人的个人喜好和认 知状况,制定个性化的音乐播放 列表,提供舒适的音乐环境,促 进身心健康。
跨领域合作模式及创新点挖掘
合作模式
创新点一
与医疗机构、康复中心、社区服务等跨领 域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推进音乐治疗 在心理康复领域的应用与发展。
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如虚拟现实、人工智 能等,打造沉浸式音乐治疗体验,提高治 疗效果和患者满意度。
创新点二
创新点三
探索多元化音乐治疗形式,如集体音乐治 疗、家庭参与式音乐治疗等,满足不同患 者群体的需求。
关注音乐治疗师的培训与素质提升,推动行 业规范化发展,确保音乐治疗服务的质量与 专业性。
05 现代科技在音乐治疗和心理康复中运用
数字音乐治疗工具介绍及操作演示
数字音乐治疗软件
介绍多款专业的数字音乐治疗软件,包括其功能、特点及适用人群 ,通过现场操作演示展示其在音乐治疗中的实际应用。
学员C
课程中,我不仅学到了理论 知识,还参与了丰富的实践 活动,这些经历让我更加坚 定了从事音乐治疗工作的决 心。
行业发展趋势预测
音乐治疗将与更多领域融合
随着人们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度不断提高,音乐治疗将与医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进行更深入的融合 ,形成更加综合、全面的治疗体系。
技术创新推动行业发展
音乐治疗是一种系统的干预过程,治疗师利用音乐体验的各种形式,以
及在治疗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作为治疗的动力的治疗关系来帮助被治疗
者达到健康的目的。
02
心理康复概念
心理康复是运用系统的心理学理论与方法,从生物-心理-社会角度出发
,对患者的损伤、残疾和残障问题进行心理干预,以提高残疾患者的心

西方音乐史研究

西方音乐史研究

西方音乐史研究【摘要】本文从引言开始概述了西方音乐史研究的整体情况,随后详细探讨了18世纪、19世纪、20世纪以及当代西方音乐史研究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还介绍了西方音乐史研究的方法论,包括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等方面。

结论部分分析了西方音乐史研究的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展望。

通过全面深入的探讨,本文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西方音乐史研究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同时也为相关研究者提供了一些启示和借鉴。

【关键词】西方音乐史、研究、18世纪、19世纪、20世纪、当代、方法论、现状、未来发展1. 引言1.1 西方音乐史研究概述西方音乐史研究是一门探索西方音乐发展历程的学科,通过对音乐作品、音乐人和音乐风格等方面的研究,揭示了音乐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和变革。

西方音乐史研究的范围涵盖了从中世纪到现代的音乐发展,包括古典音乐、浪漫音乐、现代音乐等各个时期和流派。

研究者们通过梳理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风格特点和影响力,揭示了音乐家们在不同历史背景下创作音乐的动机和目的,以及音乐对社会、文化和政治的影响。

西方音乐史研究不仅仅是对音乐作品本身的考察,更是对历史、文化和思想的交叉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西方音乐的发展轨迹和影响因素。

通过对西方音乐史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音乐的本质、功能和意义,也可以更全面地认识西方文化的多样性和变迁。

西方音乐史研究的进展不仅丰富了音乐学理论和实践,也为我们提供了深入探讨音乐与人类社会关系的重要视角。

2. 正文2.1 18世纪西方音乐史研究The 18th century is often regarded as the golden age of Western classical music, with composers such as Bach, Handel, and Mozart producing some of their most famous works during this period. In the realm of music history research, the study of 18th century Western music has been a focal point for scholars seeking to understand the development of musical forms and styles during this transformative era.2.2 19世纪西方音乐史研究19世纪西方音乐史研究主要集中在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发展。

流行音乐的发展趋势

流行音乐的发展趋势

流行音乐的发展趋势[内容摘要]流行音乐无论是作为大众文化或社会心理载体,还是作为当代活生生的音乐艺术、娱乐商务市场,都没有得到应有的认真对待。

所谓流行音乐,是指那些结构短小、内容通俗、形式活泼、情感真挚,并被广大群众所喜爱,广泛传唱或欣赏,流行一时的甚至流传后世的器乐曲和歌曲。

这些乐曲和歌曲,植根于大众生活的丰厚土壤之中。

因此,又有“大众音乐”之称。

流行音乐起源于美国的爵士音乐。

20世纪初,美国出现了一种由多民族文化汇集而成的爵士音乐。

这种新兴音乐,以它独特的演奏、演唱方式,刷新了听众的耳目,轰动了全美国,又很快传遍西欧各国。

在今天,流行音乐所包含的内容极其广泛。

在器乐作品中,它包括丰富多采的轻音乐、爵士乐、摇摆舞曲、迪斯科舞曲、探戈舞曲、圆舞曲以及各种不同风格的舞曲和各类小型歌剧的配乐等。

流行音乐中器乐作品的特点是:节奏鲜明,轻松活泼或抒情优美,演奏方法多种多样,音响多变,色彩丰富,织体层次简明,乐队规模不大,现代作品多使用电声乐器。

声乐作品的特点是:生活气息浓郁、抒情、风趣、音域不宽,手法通俗、曲调顺口、易于传唱;歌词多用生活语言,浅显易懂,易为听者接受和传唱;歌手多是自成一格的流行歌星,发声方法各有千秋,不受声乐学派的约束,演唱时感情重于声音技巧,自由不羁,自然亲切,易引起听众的共鸣;小乐队的强声伴奏与歌声融为一体。

由于流行音乐具备上述特点,所以就能够和群众连在一起,无论文化水平的高低,都易于接受。

所以说,我们有必要对流行音乐的流行唱法、语言艺术,进行研究性的学习。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流行唱法语言艺术流行音乐引言 (1)一、流行音乐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1)1、从体系音乐学角度研究 (1)2、流行音乐与民间音乐 (2)3、民间音乐、民族音乐、民歌和民谣 (5)4、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6)二、流行唱法 (7)1、从声乐艺术角度研究 (7)2、从声音表现角度研究 (7)3、即兴的发挥和音乐感觉 (8)4、流行歌手的演唱风格 (10)三、艺术语言 (12)四、流行音乐 (13)1、流行音乐的价值 (13)2、Rap的演唱风格 (14)结论 (15)注释 (16)参考文献 (17)流行音乐的发展趋势引言:流行音乐是当今社会大众重要的、也是现实的音乐生活。

论音乐传播学的学科理论与方法

论音乐传播学的学科理论与方法

文章编号:1003-7721(2008)01-0182-09汪 森论音乐传播学的学科理论与方法摘 要:文章通过对音乐传播学这一方兴未艾的新兴学科的学科属性、学科定位、研究对象及其与有关学科的关系等重要基本问题的理论探讨,试图厘清当前阻碍该学科进一步深入发展的理论困惑,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作者关于这些基本问题的正面主张及部分设想。

关键词:学科属性;学科定位;研究对象;学科关系中图分类号:J605-051 文献标识码:A一、音乐传播学的学科属性及其学科定位1、音乐传播学的学科属性说到音乐传播学,都知道这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

但若认真细究起来,它究竟属于何种性质的交叉呢?是在何种范围、何种层次上发生的交叉呢?一般来说,“横向交叉”是指多种跨度较大的学科“门类”在方法论或者思维方式上的互相渗透、汇流与交融,进而引发根本原理上的突破,如艺术与科学的交叉即属此例。

武汉音乐学院历来强调的学科建设方略之一“艺术与科技联姻”即属战略性的横向大交叉。

“边缘交叉”学科一般是在两门相近的学科自然延伸的边缘地带相交融而产生的新学科。

而“综合交叉”学科则是由多门学科汇聚攻坚,研究同一具体对象,以期带来突破性进展的做法。

音乐传播学究竟是属于横向交叉学科、边缘交叉学科还是综合交叉学科呢?很显然,音乐传播学不可能属于横向交叉学科。

因为无论是音乐学还是传播学,都还没有上升到学科门类的层级。

在我国现行的学科目录体系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1999年修订版),传播学目前已上升为与新闻学并立的一级学科,包括作曲与声乐器乐等各类音乐表演专业在内的音乐学(大音乐学或曰广义音乐学)还只是二级学科,而理论音乐学(小音乐学或曰狭义音乐学)还是尚处于二级学科音乐学之下的一个子学科(顺延为三级学科),至于音乐传播学还在其下,至多顺延为四级,远远达不到横向交叉的高度。

如果说音乐传播学是综合交叉学科,那么它研究的同一对象是什么呢?是音乐的传播活动还是传播活动中的音乐?甚至学科目的是否是为了研究,这一点都成问题,音乐传播学是基础学科还是应用学科?等等,这些基本共识都还没有形成。

大众文化理论的后现代转向

大众文化理论的后现代转向

大众文化理论的后现代转向一、概述随着后现代社会的来临,大众文化理论也经历了深刻的转向,这一转变不仅反映了文化研究的深化,也揭示了社会变迁的脉络。

传统的大众文化理论多侧重于文化的传播、接受与影响,而后现代大众文化理论则更加关注文化的多元性、碎片化、以及文化的去中心化。

本文旨在探讨大众文化理论在后现代背景下的转变,分析这一转变的理论基础、实践应用以及对未来文化研究的影响。

我们将从后现代主义的理论视角出发,审视大众文化的多维度变化,并试图揭示这一转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和可能的发展趋势。

通过对后现代大众文化理论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当前社会的文化现象,预测未来的文化走向,并为文化研究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和研究方法。

1. 简述大众文化理论的历史发展及其在传统理论框架中的地位。

大众文化理论的历史发展源远流长,其演变轨迹与不同的历史时期、社会背景以及主导文化观念紧密相连。

在传统理论框架中,大众文化通常被视为一种由文化工业生产的、通过大众传媒广泛传播的商品化文化产品,以满足大众的娱乐和消费需求。

这种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法兰克福学派等批判理论的影响,他们认为大众文化具有操纵性和同质性,削弱了个体的批判能力和文化多样性。

随着后现代主义的兴起,大众文化理论开始出现后现代转向。

后现代主义强调文化的多元性、碎片化和相对性,对传统的宏大叙事和普遍真理提出质疑。

在这一背景下,大众文化不再仅仅被视为一种消极的文化现象,而是被看作是具有创造性和多元性的文化实践。

后现代大众文化理论开始关注大众文化的创造性、多样性和参与性,强调大众在文化消费和生产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大众文化理论的历史发展经历了从传统到后现代的转变,其地位也从被批判和排斥逐渐转变为被接纳和重视。

这一转变不仅反映了文化观念的变化,也揭示了大众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在后现代语境下,大众文化理论将继续发展和演变,为我们理解和分析当代文化现象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音乐人类学的范畴、理论和方法

音乐人类学的范畴、理论和方法

音乐人类学的范畴、理论和方法孟凡玉该文发表于《民族艺术》2007年第3期近年来,我国音乐研究机构、大学音乐系(所)的音乐人类学研究与教学已经颇具规模,一些音乐学院、研究院(所)陆续开设了音乐人类学专业或课程,已有学士、硕士、博士各层次的专业研究方向,较之20年前的改革开放之初,无论是影响广度还是研究深度,都已经有了巨大差别。

同时,音乐人类学不仅在本专业研究中蓬勃发展、生机盎然,它的基本理念、研究方法还越来越深入地渗透在音乐学研究的各个领域,对音乐史学、音乐考古学、音乐形态学、音乐教育学、音乐心理学、音乐美学、音乐批评学,等等,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为音乐学各领域提供了研究思想和方法,很多传统学科在它的带动下,出现焕然一新的研究景象。

正如音乐学家伍国栋先生所说:20世纪80年代以来,“无论是推荐和使用民族音乐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学者,还是对该理论与中国原有民族音乐(传统音乐)研究理论整合一直持保留意见的学者,事实上都在理论和实践的操作中接受着这一学科理论及方法的影响,学术思想都不同程度地有所转化和深化,并且在更大、更多的研究范围内相继引发出诸多属于学科理论建设性质的民族音乐研究新观念。

”1音乐人类学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学科,特别是在中国,很多人对它还非常陌生,本文拟从学科概念、西方音乐人类学的学术传统、音乐人类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及我国音乐人类学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历程几个方面,谈谈笔者粗浅的认识。

一、学科概念按照美国音乐人类学家梅里亚姆(Alan P. Merriam,1923-1980)的定义,音乐人类学是“文化中的音乐研究”(the study of music in culture)或者“作为文化的音乐研究”(the study of music as culture)2。

荷兰民族音乐学家孔斯特(Jaap Kunst,1891-1960)给这门学科所下的定义则是“民族音乐学,或者说,最初被称作比较音乐学的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是研究人类从原始人群到文明国家的所有文化阶层的传统音乐和乐器,因而,我们的学科是调查研究所有的部落和民间音乐以及除了西方艺术音乐之外的各类音乐”。

流传学名词解释

流传学名词解释

流传学名词解释流传学,也称流布学,是关于一种文化、社会或者事件在历史上的延续性的研究,目的在于了解特定时期内人们如何选择和使用信息。

从广义来说,它包括了方法论的部分;但是狭义上来说,只指那些基于对文献资料进行深入挖掘的方法论的研究。

1、流行学(Popology),又称流布学,一种在过去和现在都很重要的社会科学方法论。

用它可以从普通百姓中收集到大量的信息,可以推测一个地区的特征和变迁,并且还可以根据最新的考古材料建立某个地区过去的历史。

2、流传学(Evolution),是社会科学的一门分支,其重点是探讨人类信息交流传播活动的各种现象。

3、流行音乐(popular music),是20世纪20年代产生于美国的一种音乐形式,它结合了当时的电声、摇滚乐、爵士乐、布鲁斯音乐及节奏布鲁斯等音乐风格而逐渐形成。

4、流行歌曲(popular songs),它是20世纪早期开始在美国的主要大都市广为流行的一种歌曲形式。

5、流行期刊(popular journals),是指能够引起广泛注意并被广大读者认同的期刊。

6、流行色(popular color),是一种基于某一特定群体或特定地区的偏好,运用一些系统的颜色符号及特殊的设计,配合以对该特定族群或地区的宣传与诉求,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视觉系统,是种具有高度社会性的色彩系统,使用范围涵盖服装、家居、广告、室内设计、公共空间艺术等。

7、流行时尚(fashion),是时下所流行的一些东西,不管是服饰、美容、还是一些日用品,都能代表这个时代的某种特征。

4、流行歌曲(popular songs),简称pop,指通俗流行的歌曲,具有时代感强,风格流行趋势等特点。

8、流行音乐,是相对于古典音乐而言的,古典音乐一般可分为歌剧音乐、交响音乐和协奏曲音乐。

流行音乐则分为pop音乐、 rock 音乐、 rap音乐、 blues音乐、 jazz音乐、 classical音乐等。

讲故事在流行歌曲中的应用研究——

讲故事在流行歌曲中的应用研究——

伴随着文化产业的增长、数字技术的发展等新时代的变革,文化内容作为高附加值产业正在兴起。

文化内容的生产需要艺术感、工程技术和想象力,正如理查德•弗罗里达在《城市与创意阶层》中所指出的:世界正从“工业社会”向“创意社会”转变。

与物质商品相比,人们更加重视创意知识和创意内容,而讲故事则是创造力的重要体现形式之一。

讲故事的方法在艺术想象、内容创作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比如在文学、影视、音乐等文化领域,均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手法进行内容创作。

而在音乐领域中,作者通常用讲故事的方式,在歌词中传达艺术家想要表达的思想,从而对受众形成情感说服和共鸣。

因此,探究歌词的叙事方法是进一步提升音乐作品创作手段的有效途径。

讲故事在流行歌曲中的应用研究——以《可可托海的牧羊人》的歌词文本为例文 / 张艺霖〔摘 要〕歌词是歌手向受众传达情感的载体之一。

大众喜爱并传唱流行歌曲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能与歌词文本中包含的情感与价值观产生共鸣。

本文以流行歌曲《可可托海的牧羊人》的歌词文本为例,采用讲故事的叙事研究方法对其进行综合分析。

〔关键词〕讲故事(Storytelling);叙事研究;歌词文本分析;《可可托海的牧羊人》音乐理论音乐世界歌曲是一种融合了音乐形式(编曲、节奏、旋律等)和音乐语言(歌词)的艺术形式,歌词和乐曲的有机结合创造出了创作者希望传递给听众的特定的信息,同时听众也可以通过听唱歌曲领悟创作者的意图。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歌曲更像是一种通过歌词和音乐传达信息的交流手段,其中的信息不仅反映了个人的生活,还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社会文化价值。

随着流行音乐的发展,流行音乐的歌词研究也逐渐走进大众视野。

大部分研究主要集中在歌词的语言特点、歌词的构思方式以及歌词的音乐性上。

本文以流行歌曲《可可托海的牧羊人》为例,尝试将“讲故事(storytelling)”理论运用其中,以点带面地拓展歌词研究者的研究思路,给歌曲创作者提供更多的创作灵感,同时也为广大受众对流行音乐的理解提供更有效的途径。

鲁道夫·莱蒂分析观念及技法研究

鲁道夫·莱蒂分析观念及技法研究

043[摘 要] 鲁道夫·莱蒂是一位著名的分析学家,他对主题的分析观念及技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主题作为文学作品中的核心元素之一,对于揭示作品的内在结构和意义具有重要意义。

莱蒂的分析方法强调对主题的变形、动机、解决等方面的考察,通过深入剖析主题的发展过程,揭示了作品的深层含义。

首先介绍莱蒂的主题变形,包括主题的结构、动机、解决等方面的研究。

随后,将与勋伯格的动机分析方法进行比较,探讨两种方法在认知、动机、主题、轮廓等方面的异同。

通过对比分析,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莱蒂的分析观念及技法,并为文学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通过深入探讨莱蒂的分析观念及技法,为学术界对主题分析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 键 词] 鲁道夫·莱蒂;分析观念;勋伯格鲁道夫·莱蒂分析观念及技法研究张怡霏鲁道夫·莱蒂,生于塞尔维亚,是美国籍的塞尔维亚音乐理论家、钢琴家和作曲家。

他作为一名音乐会钢琴家,首次公演了勋伯格的音乐作品。

同时,他也是萨尔茨堡音乐节的创立者。

在1944—1948年期间,莱蒂专注于研究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试图揭示其创作过程。

经过分析大量作品后,他出版了《音乐中主题的过程》一书,并正式提出了“主题的过程”分析理论。

与他同时代的音乐理论家迈尔相似,莱蒂热衷于研究旋律和节奏模式,但与迈尔不同的是,他更关注动机模式。

在莱蒂去世后的第十个年头,他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分析作品也被整理出版。

本文从以下几方面来介绍鲁道夫·莱蒂的分析观念:(1)首先介绍了鲁道夫·莱蒂分析观念的相关术语以及主要观点,分别从主题的结构、动机、主题、结构成形的程度、主题的解决五个方面依次介绍了鲁道夫·莱蒂的分析观念。

对于音乐分析而言,严谨的理论是分析的基础,但其中的分析步骤也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

其次从具体分析步骤出发阐述鲁道夫·莱蒂在具体分析作品时的方法。

以期对鲁道夫·莱蒂的分析观念作以全面的概述,为后面的对比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流行音乐研究方法论一流行音乐研究的必要性和学术规范问题目前有关流行音乐方面的刊物和资料很是不少,但主要都是些介绍性或描述性的东西。

现在这个领域里的活跃分子基本上都是些记者或"自由职业者"一类的人员,很少看到严肃学者的身影。

流行音乐无论是作为大众文化或社会心理载体,还是作为当代活生生的音乐艺术或娱乐商务市场,都没有得到应有的认真对待。

传统教育造就的是"知识精英"(或曰知识贵族),学者、专家和教授们在这个社会知识体制内是精英中的精英,对大众文化自是隔膜有加,再加上年龄和时代的限制--流行音乐一般来说主要把受众定位于青少年。

这是造成目前流行音乐研究现状的原因之一。

介绍和评论虽然"繁荣",但缺乏起码应有的规范--研究规范和操作规范。

对流行音乐不能只是从感性上去接触,听一听、唱一唱、弹一弹,聊一聊、议一议,这都是不够的。

应该对它进行理性思考,把它提到理论的层面上来,进行学术性的研究。

而学术研究是有它严格的学术规范的。

流行音乐是当今社会大众重要的、也是现实的音乐生活,音乐工作者不应该回避这个现实,而应该积极主动地去介入和实践。

尤其是从事音乐学研究的学者就更是责无旁贷了。

我们知道,关于音乐学的定义,日本《新音乐词典》虽比较笼统,但却比《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词典》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和开放性。

格罗夫认为音乐学只研?quot;被作为艺术来看待的音乐"。

而日本《新音乐词典》则认为,音乐学是运用各种学术性方法(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研究"有关音乐的一切事物"的学术之总称。

它应包括人类一切时代,从原始时代直到现今所创造的全部音乐,而不仅仅是那些被称为艺术的音乐。

这些音乐只有小部分保留在书面上(乐谱、文字、图象),更多则留存在世界各民族的民间口头传统中。

音乐学的任务应该是对所有这些音乐进行挖掘、收集、整理和研究。

这当然应该包括当代的流行音乐。

1863年确立音乐学这门学科的德国音乐学家克里桑德(CHRYSANDER)认为:音乐的研究应该提高到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那种严肃而精确的标准上来,成为受到尊重的、完全意义上的科学,而不应逃避最严格的要求。

从学术规范的要求来研究流行音乐,有无可能性?应如何做?有无可能把对流行音乐的研究提到学术的范畴?二流行音乐研究的方法论问题首先,对任何问题的研究,都要看研究者是从哪个角度、哪个层面上去进行,他的立足点在哪儿?出发点是什么?他从哪个切入点进入研究的?有时我们甚至还要看研究者的立场和态度(当然是指学术立场而不是政治立场)。

对流行音乐的研究也可以从很多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去进行。

可以从音乐形态学和音乐分析学去进行理论分析(曲式分析、和声分析等等)。

也可以从音乐学的角度去进行研究。

具体到音乐学这个大学科里面,还可以有许多不同的视角。

可以从音乐的历史发展过程(史学)来考察,也可以用民族音乐学的方式去研究。

其实我们可以把流行音乐研究看成"城市音乐学",不管是城市、乡村,都可以看作是对音乐的区域性研究。

曾经为了反抗"欧洲中心论",我们大力倡导民族音乐学。

现在西方学者认为这也是另一种不公正,提出要打?quot;弱势中心论"。

民族音乐学为什么就不能研究欧美本土的地域音乐呢?用一种偏差去应对另一种偏差,这种"矫枉过正"只能强化以前的不平等结构。

民族音乐学应该包容世界所有民族的音乐,不管它是强大的还是弱小的。

因此在现在美国的音乐学术界,城市音乐学很是流行。

城市音乐学的研究对象当然主要就是流行音乐了。

比如,对纽约或波士顿街头黑人音乐的研究等等。

从民族音乐学的角度去研究流行音乐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这在中国现代城市民谣和流行音乐研究的领域里值得大力倡导。

当然,我们还可以从体系音乐学或曰系统音乐学的角度来研究流行音乐。

在俞人豪先生的《音乐学概论》中,体系音乐学主要指音乐美学、音乐心理学、音乐社会学(和音乐音响学)。

还有,也是我在这里想强调的一个研究视角--音乐传播学。

很显然,音乐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直接指向流行音乐的。

音乐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范畴、领域)和研究方法,与音乐史学、音乐美学以及民族音乐学都有很深刻的关联,因此我们说音乐传播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交叉学科,在学科关系上,它应该是音乐美学和音乐社会学的次一级学科,最后需要简要指明的是,它直接地是音乐社会学的应用学科。

理论规定与实际操作上是有一定出入的,这里有必要阐明。

假如我们要给音乐传播学的研究对象进行理论上的规定--定义,我们万万不可说,音乐传播学就是研究流行音乐的。

原因有二:1,并不是只有流行音乐才有传播的问题,传统的民间音乐和古典音乐照样传播,只不过传播方式不同罢了。

2,我们知道,一般的普通传播学概论把传播分为四类:人际传播(传统的民间音乐口耳相传)、大众传播(现代的传播方式,由专职的GATE-KEEPER通过机器将信息传给受众)、组织传播(古典音乐乐团)、内部传播(个体内心的自我交流--回忆、想象)这与民族音乐学一样,从实际操作便利性的角度考虑,我们当然可以选择湖南或鄂西的地方音乐来研究,假如你是本地人。

但你不能因此就从理论上来这样规定。

因为一上升到理论层次上,这个问题就麻烦了,理论有一种普遍必然性,应该放之四海而皆准。

中国人只能研究中国音乐,湖南人就必须研究湖南音乐,那黄陂人是不是就只能弄弄黄陂本地的民歌了呢?作为一个研究者,当然需要考虑研究工作的便利性,但这是个人操作上的,与理论规定是有一定距离的。

总之,不管从哪个角度和层面上去研究都应该有一种自觉的方法论意识和学科意识。

三流行音乐与民间音乐对于流行音乐,一个前提性的看法是--民歌是过去的流行音乐,流行歌曲就是今天的民歌。

任何一个观点,只要你具备足够的理论勇气把它明确、彻底地提出来,就可能会有两种遭遇:反对者认为完全是胡话,胡说八道。

而同意者认为这是不言而喻、不证自明的,你是在废话。

自己的理论前提有可能陷入这样一个尴尬的境地,对此我是有充分估计的。

这也是一个研究者应该有的理论自觉。

从具体的音响特征、音乐形态(节奏法--节奏的切割与组合、旋律法--不同的旋法)、乃至结构上,作为有特定含义的历史概念,它们的确有很大差异。

民歌就是民歌,流行歌曲就是流行歌曲,怎么能混为一谈呢?我想我们可以先从对"流行音乐"这个概念的具体分析入手。

什么是"流行音乐"呢?流行音乐的风格类型并不是固定的和一成不变的。

音乐的流行与传播是分时间、空间和深度(或强度)的。

首先从时间这个维度来看,在不同历史时期里流行的音乐风格显然不同。

在古典时代,古典音乐就是当时的流行音乐。

这是从音乐史学的角度切入。

再从空间这个广度来看,流行的方式也分为封闭性和开放性的。

在一个封闭的山村里,山歌就是山民们的流行歌曲。

这是从民族音乐学和音乐社会学的角度切入。

至于深度或强度则没有客观指标,它是指人的主观感受和音乐形成社会共鸣的程度,这是从音乐美学和音乐心理学的角度进入。

从具体的音乐传播内部环境看,影响音乐传播的因素很多,有自然性因素(性别、年龄、地域等)、社会性因素(职业、身份、受教育程度等)。

有的音乐适合在二十几岁的青年间传播(比如摇滚乐),有的则适合在受教育程度较高的阶层传播。

有的音乐适合在酒吧这类城市商业场所传播,而有的则适合在农村。

正因如此,有学者提出了分众的概念,认为在当代信息与传媒高度发达的今天,实际上已不存在一个无差别的一体化的受众。

"民歌是过去的流行音乐,流行歌曲就是今天的民歌。

"过去的,是指传统社会的、农业文明的、乡村的、自然形态的(仍保留原始形态)。

今天的,是指现代社会的、工业文明的、城市的、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制造音响。

国外研究流行音乐的音乐学家曾有一个著名的"模仿说"观点,可以说是一语道破了流行音乐的实质:流行音乐本质上是对传统民歌的模仿。

当然是"变形模仿",可是要当心,模仿得不好就会露出马脚,比如:《999朵玫瑰》和《彝族舞曲》、《白桦林》和俄罗斯民歌、《好汉歌》和《王大娘补缸》,有时模仿与抄袭之间的界限很难划分,弄不好就人我莫辨了,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从流行音乐发展的历史角度来看,流行音乐本身也是起源于民歌。

今天的流行音乐,其本质依然是民歌--工业时代的民歌、都市民歌。

(城市化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四民间音乐、民族音乐、民歌和民谣进行有效的、有结果乃至有成果的探讨,首先必须区别和限定一些基本概念。

这里有必要区别一组概念:民间音乐、民族音乐、民歌和民谣。

首先是民间音乐与民族音乐。

民间音乐是指仍保持原始的自然形态的音乐,它的基本特征是无署名作者,保留声学音响,节奏自由不工整等等(民歌节奏的不规整,与其说是粗心大意、未受训练或是缺乏伴奏的结果,不如说是遵循了心灵的自然律动。

自然的歌唱是自发和自由的,无所谓严格的拍子。

民间的歌唱正是出于这种原始激情的力量脱口而出。

)民间音乐有纯器乐类和歌曲类。

民歌属歌曲类。

而民族音乐,这是一个现代概念,只有在近现代西方资本主义发展起来,开始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扩张,民族问题成为世界性问题,民族主义成为一种重要的思潮。

在西方现代音乐中,民族主义是首当其冲的一个重要风格,有俄罗斯派、匈牙利派,还有亚洲的,总之是一切非西方的、非欧洲中心的、非欧美主流的。

在音乐的发生史上肯定是先有野民的歌唱,然后才有音乐正史的展开。

民间音乐是音乐的源头,对它的纯化、提炼和发展,产生了专业音乐。

此后二者还在相互影响。

到19世纪,民歌被专业作曲家应用于严肃音乐中(用做变奏曲的主题),被看做是民族主义情感的表达,作曲家们不仅运用民歌,而且模仿它的风格,热衷于(试图系统地)收集民歌。

如此,在现代,民间音乐就构成了民族音乐的源头。

打一个也许并不是很贴切的比喻,专业音乐是纯形式,民间音乐就是原材料。

民歌与民谣的区别:民歌是带有地方性和民族色彩的传统音乐,民谣一词则带有现代意义。

由于流行音乐是从英美滋生和发展起来的,流行音乐中的民谣元素是直接来自欧美历史上的传统民谣,其他地方的民谣则被摒在其外,而另给了一个名称--世界音乐(WORLD MUSIC),或叫做民族音乐。

我建议使用"民歌"以与特指欧美的"民谣"相区别。

事实上,这种区别在西方也是有的。

欧洲的传统民间音乐也有英伦三岛与欧洲大陆的区别。

英美的传统民间音乐(英伦三岛,包括爱尔兰)多称作FOLK,而欧陆的传统民间音乐多称作BALLAD,两者在风格、体裁和题材上均有明显的区别。

而在美国演变成现代流行音乐的主流还是FOLK。

我们知道,现代流行音乐肇始于西方,主要由欧洲白人音乐文化传统和非洲黑人音乐文化传统合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