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贸区建设成效、不足与对策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贸区建设成效、不足与对策思考

自贸区南沙片区建设一年多来,在行政体制改革、开放型经济发展、重点平台建设等方面取得良好成绩。然而,在改革创新、产业发展、人才引进、基础设施建设、体制机制完善等方面还存在不足。

自贸区南沙片区建设的主要成效

一、政府管理改革逐步落地

自贸区南沙片区完成了建设实施方案、管理机构设置方案、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创新性制度文件起草工作,主要推行了四大类涉及政府管理改革创新事项。这些创新举措和改革路径有效改善了自贸区的服务与管理效率,有益于自贸区高标准的营商

二、开放型经济发展稳步推进

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是以贸易便利化、投资便利化为主要目的的特别监管区,构建开放型经济体制是其重要的历史使命。自贸区南沙片区主要从以下方面推动了

三、发展平台和项目建设驶入快车道

自贸区南沙片区及周边地区发展平台、基础设施和生产及服务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2015年,全区共投入1850亿用于推进60个重大项目的建设,其中一些规划、建设和即将完成的重点项目将对自贸区南沙片区及南沙新区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

四、区域聚集带动作用初显

自贸区南沙片区的区域集聚带动作用逐步显现。2015年,南沙新区在自贸试验区的带动下,发展势头更加强劲,全年实现GDP1133亿元,同比增长13.3%,增

一、领先型的改革创新举措不足

促进制度创新是建设自贸区的主要任务和重要意义所在。目前自贸区南沙片区主要借鉴和复制了上海自贸区的一些制度创新的举措,但是在全国范围内具有领先意义的改革创新举措明显不足。特别是已经推出的部分改革创新举措还未显现出良好的成效。

二、区域产业和人才结构与自贸区发展匹配度不高

从南沙产业发展状况看,2015年,南沙三次产业结构比为4.6:70.9:24.5,第二产业占据主导地位,金融、商贸、信息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还相对落后,产业主体不多,产业规模也相对较小。与产业结构不匹配相似,自贸区人才不匹配问题也已显现。近年来,南沙新区虽然陆续与国内外多所知名高校及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及创新平台建设合作,但是,引进和储备的人才和科技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第二产业领域,投入到现代服务业的人才和科技资源无论在存量和增量都相对不足。

三、城市建设遗留问题影响自贸区发展环境

自贸区南沙片区虽然在广东自贸区中所占的面积最大,但是其由大小不同、位置各异的七个区块组成,各部分协调发展的复杂性要比其它自贸区更高。同时,南沙尚有大量的农村地区,自贸区周边范围许多土地权属等历史遗留问题较多,一些土地属于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统一开发建设难度较大。

四、基础设施支撑能力不强制约自贸区虹吸效应

自贸区南沙片区位于广州远郊区,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账较多,该区域内的公共交通、文化、教育、休闲、医疗等公共服务配套功能与中心城区相比尚有较大差距。自贸区与中心城区交通不够便捷,地铁5号线速度较慢,公共交通发展落后,生活便利化程度还不高,导致南沙整体人口密度较低。许多就业人员处于工作在南沙、生活在城区的“钟摆式”状态,产城人分离导致本地消费无法支撑高端服务的发展。

五、自贸区体质机制有待进一步理顺

目前,自贸区南沙片区在行政区划和管理工作开展方面隶属广州市管理,但在业务推进、审批事项等方面又从属于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这样,势必造成制度创新的管理链条过长,导致自贸区片区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的自主权和主动性的不足,但凡自贸区的各项制度创新,都可能需要经过广州市、广东省与中央或国务院部门的协调。再则,由于自贸区南沙片区的空间碎片化比较明显,与南沙新区在工作体制上也难以形成协调的关系。

六、多重竞争威胁挤压自贸区南沙片区发展空间

目前,我国已经批准成立四个自贸区,其开发建设主要着眼于基础设施和土地,以基建带动高端服务业、新兴产业和高端制造业等产业发展,开发模式和产业选择存在较大雷同。而且,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分散化生产、个性化生产有可能成为较为主流的分工模式,与工业化时代的集聚化生产并行出现,这将表现为生产服务环节在空间区域上的非集中分布,从而各个自贸区产业发展重点的划分只是一种理想状态,最后必然会出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发展格局,人才、制度和政策竞争不可避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