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劝学(节选)》赏析

合集下载

《劝学》原文、翻译及赏析参考

《劝学》原文、翻译及赏析参考

《劝学》原文、翻译及赏析参考《劝学》原文、翻译及赏析参考《劝学》中的比喻灵巧多样,运用自如。

阐述观点、论证道理,有的从正面设喻等,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劝学》原文及翻译赏析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劝学》原文: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蹂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蹂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歧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学》译文: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

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但(它的颜色)比蓝草更青;冰是由水凝冻成的,但(它)比水(更)冷。

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线,(假如)给它加热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弧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画的圆圈)。

即使又晒干了,(也)不再挺直,(这是由于)人力加工使它(变成)这样。

所以木材经过墨线划过(斧锯加工)就直了,金属刀拿到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

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照检查自己,就能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

我曾整天思索,(结果)不如片刻的学习收获大;我曾踮起脚跟远望,不如登高处见得广。

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增长,但是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向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大,但是听的人(却)听得(特别)清楚。

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但是(能)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能游泳,但是(能)横渡江河。

荀子散文劝学赏析

荀子散文劝学赏析

荀子散文劝学赏析荀子散文劝学赏析《劝学》在《荀子》一书中历来最为传诵,一方面是因为前面提到的关于学习的精辟见解,另一方面也是写作上颇具特色。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荀子散文劝学赏析,希望大家喜欢,更多内容请浏览(/wenxue)。

荀子的文章,和其他先秦诸子的哲理散文一样,也是独具风格的。

他的文章朴实浑厚、详尽严谨,句式比较整齐,而且擅长用多样化的比喻阐明深刻道理。

这一切构成了荀子文章的特色。

有人曾将《荀子》一书概括为“学者之文”,这是十分恰当的评论。

荀子主张人性本恶,只有通过教育和学习才能变得善良,因此他特别重视为学的作用。

《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品,也是《荀子》一书开宗明义的第一篇。

全文共由两大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论述学习的重要性;后一部分,论述学习的步骤、内容、途径等有关问题;而以“学不可以已”作为贯穿全文的中心思想。

《劝学》中的“劝”起统领全篇的作用。

“劝”是“劝勉”的意思。

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数有“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

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挥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本文的第一部分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

文章开篇就郑重地写道:“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这不但是《劝学》篇的第一句,也是整个《荀子》著作的第一句。

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必须用礼义来矫正,所以他特别重视学习。

“性恶论”是荀子社会政治思想的出发点,他在著作中首先提出学习不可以停止,就是想抓住关键,解决根本问题。

所以他把自己的见解,通过“君子”之口提出来,以示郑重。

在措辞上,他不说应该不断学习,而说学习不可以停止,这对纠正人们学习上常犯的不能持之以恒的毛病,更有针对性。

荀子认为教育可以改变人的天性,“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而且不同地域的人“生而同声,长而异俗” ,是“教使之然也” 。

确实如此,一个人的能力虽说与遗传很有关系,但知识的积累以及素质的提高基本上都靠后天学习积累。

《劝学》诗歌赏析精选十篇

《劝学》诗歌赏析精选十篇

《劝学》诗歌赏析精选十篇篇1:《劝学》诗歌赏析《劝学》诗歌赏析劝学颜真卿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翻译/译文每天三更半夜到鸡啼叫的时候,是男孩子们读书的最好时间。

少年时只知道玩,不知道要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才后悔自身年少时为什么不知道要勤奋学习。

注释⑴更:古时夜间计算时间的单位,一夜分五更,每更为两小时。

午夜11点到1点为三更。

⑵五更鸡:天快亮时,鸡啼叫。

⑶黑发:年少时期,指少年。

⑷白首:头发白了,这里指老年。

⑸方:才。

赏析/鉴赏诗人颜真卿3岁丧父,家道中落,母亲殷氏对他寄予厚望,实行严格的家庭教育,亲自督学。

颜真卿也格外勤奋好学,每日苦读。

这首诗正是颜真卿为了勉励后人所作。

“三更灯火五更鸡”是指勤劳的人、勤奋学习的学生在三更半夜时还在工作、学习,三更时灯还亮着,熄灯躺下稍稍歇息不久,五更的鸡就叫了,这些勤劳的人又得起床忙碌开了。

还有第一句用客观现象写时间早,引出第二句学习要勤奋,要早起。

第二句为第一句作补充,表达了年少学习时应该不分昼夜学习,通过努力学习才能报家报国,建功立业。

第三.四句写的`是年轻的时候不好好学习到了年纪大了,在想要学习也晚了。

句子中“黑发”,“白首”是采用借代的修辞方法,借指青年和老年。

通过对比的手法,突出读书学习要趁早,不要到了老了后悔了才去学习。

从结构上看,三.四句为对偶句,“黑发”与“白首”前后呼应,互相映衬,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首诗深入浅出,自然流畅,富含哲理。

核心是“黑发早勤学,白首读书迟”。

作为有志气旳人,要注意抓紧时间读书学习修身养性,最好旳读书时间是在三更五更,晨读不息;而且只有年年月月刻苦坚持,才能真正学到报国兴家立业旳本领。

从学习旳时间这一角度立意,劝勉年轻人不要虚度光阴,要尽早努力学习,免得将来后悔。

诗人是从学习旳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旳态度方法等角度立意,希望人们重视后天学习,以加强自身旳行为修养。

《劝学》中旳“劝”起着统领全篇旳作用。

劝学(原著、翻译及赏析)+语文教材(节选)分析

劝学(原著、翻译及赏析)+语文教材(节选)分析

劝学(原著、翻译及赏析)+语文教材(节选)分析荀子【原文】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译文】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

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

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

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原文】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

靖共尔位,好是正直。

神之听之,介尔景福。

”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译文】因此,不登上高山,就不知天多么高;不面临深涧,就不知道地多么厚;不懂得先代帝王的遗教,就不知道学问的博大。

干、越、夷、貉的孩子,刚生下来啼哭的声音是一样的,而长大后风俗习性却不相同,这是教育使之如此。

《诗经》上说:“你这个君子啊,不要总是贪图安逸。

恭谨对待你的本职,爱好正直的德行。

神明听到这一切,就会赐给你洪福祥瑞。

”精神修养没有比受道德熏陶感染更大了,福分没有比无灾无祸更长远了。

【原文】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译文】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

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

荀子《劝学》赏析

荀子《劝学》赏析

荀子《劝学》赏析导语:《》作者荀子是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他的学生中最优秀的是法学家韩非子、秦朝丞相李斯、汉朝丞相张苍。

可见荀子之学为实学也。

以下是由应届毕业生网小编为您整理的荀子《劝学》赏析,欢迎阅读!本文围绕“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从学习的意义、作用、态度等方面,有条理、有层次地加以阐述。

大量运用比喻来说明道理,是这篇文章的特色。

荀子的《劝学》是历来为人们所传诵的名篇,其中有些警句,已成为勉励学习常用的成语。

这里节选三段,在原文中本不相连,但是意脉一贯,可以独立成篇。

文章大量运用比喻来说明道理。

这些比喻取之于人们熟悉的事物,又包含丰富的含义,因此,道理能说得浅显明白,发人深思。

文章开篇就郑重地写道:“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这不但是《劝学》篇的第一句,也是整个《荀子》著作的第一句。

为什么首先提出学习问题呢?因为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必须用礼义来矫正,所以他特别重视学习。

“性恶论”是荀子社会政治思想的出发点,他在著作中首先提出学习不可以停止,就是想抓住关键,解决根本问题。

因为他十分重视这个问题,所以他把自己的见解,通过“君子”之口提出来,以示郑重。

在措辞上,他不说应该不断学习,而说学习不可以停止,这对纠正人们学习上常犯的不能持之以恒的毛病,更有针对性。

从学派传统来说,儒家一向劝导人们好好学习。

如《论语》的第一句就说:“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荀子自称是孔子的继承人,他的著作第一句也说:“学不可以已。

”这从表面上看,只是继承了儒家的“劝学”传统,其实他强调的程度显然不同。

因为在孔子看来,“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

”(《论语·季氏》)而荀子则认为礼义道德和系统知识,只有靠后天学习才能获得。

所以,荀子是在新的认识论基础上,发展了儒家的“劝学”传统,把学习的重要性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就行文来说,开头就提出了中心论点,语言简劲,命意深广,因而很自然地引出了下文的滔滔阐述。

荀子《劝学(节选)》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荀子《劝学(节选)》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劝学(节选)荀子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

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

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①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

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②而后止也。

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

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

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③,类之纲纪也。

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④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

端而言,蝡⑤而动,一可以为法则。

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

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故不问而告谓之傲⑥,问一而告二谓之囋⑦。

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⑧矣。

学莫便乎近其人。

《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

方⑨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

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

【注】①数:数术,即方法、途径,这里引申为“科目”。

②没:通“殁”,死亡。

③大分:大的原则、界限。

④箸:通“著”,显明。

⑤蝡:同“蠕”,微动。

⑥傲:浮躁。

⑦囋:形容言语烦碎。

⑧向:通“响”,回音。

⑨方:仿效。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B.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劝学》原文、注释及赏析

《劝学》原文、注释及赏析

《劝学》原文、注释及赏析《劝学》原文、注释及赏析《劝学》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文学家荀子创作的一篇论说文,是《荀子》一书的首篇。

这篇文章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全面而深刻地论说了有关学习的问题,较为系统地体现了荀子的教育思想。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劝学》原文、注释及赏析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原文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zhòng)绳,輮(煣)以为轮,其曲(qu第一声)中(zhòng)规。

虽有(又)槁(gǎo)暴(pù)(曝),不复挺者,輮(煣róu)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lì)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cān通“叁”)省(xǐng)乎己,则知(zhì)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

靖共尔位,好是正直。

神之听之,介尔景福。

」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yú)之所学也。

吾尝跂(qì)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yú)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jiǎ)舟楫(jí)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xìng)非异也,善假(jiǎ)于物也。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

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

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

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荀子《劝学》赏析

荀子《劝学》赏析

荀子《劝学》赏析导语:《》作者荀子是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他的学生中最优秀的是法学家韩非子、秦朝丞相李斯、汉朝丞相张苍。

可见荀子之学为实学也。

以下是由应届毕业生网小编为您整理的荀子《劝学》赏析,欢迎阅读!本文围绕“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从学习的意义、作用、态度等方面,有条理、有层次地加以阐述。

大量运用比喻来说明道理,是这篇文章的特色。

荀子的《劝学》是历来为人们所传诵的名篇,其中有些警句,已成为勉励学习常用的成语。

这里节选三段,在原文中本不相连,但是意脉一贯,可以独立成篇。

文章大量运用比喻来说明道理。

这些比喻取之于人们熟悉的事物,又包含丰富的含义,因此,道理能说得浅显明白,发人深思。

文章开篇就郑重地写道:“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这不但是《劝学》篇的第一句,也是整个《荀子》著作的第一句。

为什么首先提出学习问题呢?因为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必须用礼义来矫正,所以他特别重视学习。

“性恶论”是荀子社会政治思想的出发点,他在著作中首先提出学习不可以停止,就是想抓住关键,解决根本问题。

因为他十分重视这个问题,所以他把自己的见解,通过“君子”之口提出来,以示郑重。

在措辞上,他不说应该不断学习,而说学习不可以停止,这对纠正人们学习上常犯的不能持之以恒的毛病,更有针对性。

从学派传统来说,儒家一向劝导人们好好学习。

如《论语》的第一句就说:“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荀子自称是孔子的继承人,他的著作第一句也说:“学不可以已。

”这从表面上看,只是继承了儒家的“劝学”传统,其实他强调的程度显然不同。

因为在孔子看来,“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

”(《论语·季氏》)而荀子则认为礼义道德和系统知识,只有靠后天学习才能获得。

所以,荀子是在新的认识论基础上,发展了儒家的“劝学”传统,把学习的重要性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就行文来说,开头就提出了中心论点,语言简劲,命意深广,因而很自然地引出了下文的滔滔阐述。

劝学(节选)

劝学(节选)

假①舆②马者,非利足③也,而致④千里;假舟楫 者,非能水⑤也,而绝⑥江河。君子生⑦非异也,善假 于物⑧也。
①假:凭借,利用 。 ②舆:车。 ③利:形做使动。使……快 ④致:达到。 ⑤水:名词做动词,游泳。 ⑥绝:横渡。 ⑦生:通“性”,资质,禀赋。 ⑧于:介词,介引动作对象,可不译。
文言知识 1、通假字
虽①有②槁暴③ ,不复挺④者, 輮使之然⑤也。
① 虽:即使 ②有:通“又” ③槁暴:槁,枯。暴,通“曝”,晒。 ④挺:直 ⑤然:这样 ⑥“……者,……也”判断句。即使又被风吹日 晒而干枯了,也不再挺直,是用火烤使它弯曲的 办法让它变成这样的。
故木受绳①则直,金②就③ 砺④则利。
①受绳:经墨线量过。
輮以为轮 以为:把…做成…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20卷,收文章32篇。内容涉 及哲学思想,政治问题,治学方法,立身处世之道,学 术辩论等方面。其中绝大多数是他的作品,小部分是他 门人的著作。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 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 他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 密,多作排比,又善于用喻。这些在《劝学》中有所体 现。
⑤而:连词,表递进。过:过错。
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检验反省, 那么就会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①之所学也 ;吾尝跂②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 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③ ;顺风 而呼,声非加疾④也,而闻者彰⑤ 。
①须臾:片刻。 ②跂:提起脚后跟。 ③见者远:远处的人也能看见。 ④疾:强,这里指声音宏大。 ⑤彰:明显,显著。
②金:金属制的刀剑等。
③就:动词,靠近,接近。
④砺:磨刀石。
所以木材用墨绳量过再用斧锯加工就直了,金属刀 剑拿到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

《荀子 劝学(节选)》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荀子 劝学(节选)》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

端而言,蠕而动,一可以为法则。

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

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学莫便乎近其人。

《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

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

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

问楛【注】者,勿告也;告楛者,勿问也;说梏者,勿听也;有争气者,勿与辩也。

故必由其道至然后接之非其道则避之故礼恭,而后可与言道之方;辞顺,而后可与言道之理;色从,而后可与言道之致。

故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可与言而不言谓之隐,不观气色而言谓之瞽。

故君子不傲、不隐、不瞽,谨顺其身。

《诗》曰:“匪交匪舒,天子所予。

”此之谓也。

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

千里跬步不至,不足谓善御。

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

学也者,固学一之也。

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

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纣、盗跖也。

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使目非是无欲见也,使耳非是无欲闻也,使口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

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声,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

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

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

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

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

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也。

(选自《荀子·劝学》,有删改)【注】梏:粗劣。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3分)故必由其A道至B然后C接之D非E其F道则避之G故H礼恭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春秋》约而不速”与“约为婚姻”(《鸿门宴》)两句中的“约”意思不同。

B.“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与“且知方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两句中的“方”意思不同。

劝学(节选)《荀子》

劝学(节选)《荀子》

)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劝学( 劝勉 )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广泛地学习 (3)吾尝跂而望矣( 提起脚后跟站着 ) (4)假舆马者( 借助 ) (5)而绝江河( 横渡 ) (6)风雨兴焉( 兼词,于此,在这里 ) (7)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人的智慧 ) (8)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半步 ) (9)驽马十驾( 跑得很慢的马 )
当堂练习
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君子生非异也 B.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C.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D.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答案:C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学不可以已 B.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假舆马者 答案:A
3、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A.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B.甚矣,汝之不惠 C.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D.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答案:A
①君子: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君子①曰:学不可以已② 。 ②已:停止
①提取 ②凝结而成 青,取①之于蓝 ,而青于蓝;冰,水为②之,而 寒于水。木直中绳③ ,輮④以为轮,其曲中规⑤ 。
③合乎拉直的墨线 ④通“煣”,使„弯曲 ⑤圆规
①即使 ②通“又” 虽①有②槁暴③ ①经墨线量过
③槁,枯。暴,通“曝”,晒。 ,不复挺④者,輮使之然也。 ④挺:直
)
(10)用心躁也( 浮躁 ) (11)学不可以已( 停止 ) (12)金就砺则利( 靠近 ) (13)而闻者彰( 明显,清楚 ) (14)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雕刻 ) (15)用心一也( 专一 ) (16)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藏身 ) (17)声非加疾也( 疾劲,强,大 ) (18)非能水也( 游泳 ) (19)非利足也,而致千里(使……利,脚步 快)

《劝学》赏析2篇

《劝学》赏析2篇

《劝学》赏析《劝学》赏析2篇导语:《劝学》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理论和方法。

前一部分,论述学习的重要性;后一部分,论述学习的步骤、内容、途径等有关问题。

以下是由应届毕业生网小编为您整理的《劝学》赏析2篇,欢迎阅读!《劝学》赏析一《劝学》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

文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旁征博引,娓娓说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劝学》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字,驾驭不好,是很容易正襟危坐,流于枯燥和单调的。

但这篇文章却形象清新、脍炙人口,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

原因何在?最重要的是在于,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运用比喻时手法又极其灵活自然,生动鲜明而绝无枯燥的学究气。

如文章开首,连用“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等四个比喻,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学不可以已”的道理,堪称雄辩奇才,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收到了先声夺人的强烈效果。

值得指出的是,文中所用的喻体几乎都是常见的、易懂的,这些仿佛信手拈来的通俗明了的比喻,都会使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某些直观、浅近的形象事物,进而连类比物,启迪思考,接受作者所说的深刻道理。

从形式上看,《劝学》中的比喻灵巧多样、运用自如。

阐述观点,论证道理,有的从正面设喻(“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有的从反面设喻(“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有的单独设喻,有的连续设喻;有的同类并列,有的正反对照;有的只设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有的先设喻再引出要说的道理。

总之,铺锦列绣,无所不用。

所以文中用喻虽多,却无板滞生硬的感觉,相反,随着用比的连续转换和充分展开,形成整齐而又富于变化的句式,使文章显得错落有致,生气勃勃。

劝学(节选)译文和赏析

劝学(节选)译文和赏析

劝学(节选)译文和赏析原文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译文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

一块木材直得合乎墨线,假如用火烤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弧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的标准。

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

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

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

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

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从这儿产生;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

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

《劝学》原文赏析10篇

《劝学》原文赏析10篇

《劝学》原文赏析《劝学》原文赏析10篇《劝学》原文赏析1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翻译青春的日子十分容易逝去,学问却很难获得成功,所以每一寸光阴都不能轻易放过。

没等池塘生春草的美梦醒来,台阶前的梧桐树叶就已经在秋风里沙沙作响了。

注释学:学问,学业、事业。

一寸光阴:日影移动一寸的时间,形容时间短暂。

轻:轻视,轻松放过。

池塘春草梦:这是一个典故,此处活用其典,意谓美好的青春年华将很快消逝,如同一场春梦。

未觉:没有感觉、觉醒。

阶:台阶。

梧:梧桐,落叶乔木。

赏析本诗中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

“劝”解释为“勉励”的意思。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这是诗人用切身体会告戒年轻人的经验之谈,说明人生易老,学问难成,因而必须爱惜光阴。

因其“易老”、故“不可轻”,可见惜时之重要。

说明应该珍惜自己美好的年华,努力学习,切莫让可贵的时光从身边白白地溜走。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诗人以敏锐、细腻的笔触,借用前人诗句中的优美形象,结合自己对“少年易老学难成”的深切感受,把时间快过,岁月易逝的程度,用梦未觉,梧叶秋声来比喻,十分贴切,备增劝勉的力量;从而使“一寸光阴不可轻”的题旨得以更鲜明的体现,给读者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

全诗通过梦未醒、梧叶已落来比喻光阴转瞬即逝,告诫青年人珍视光阴,努力向学,用以劝人,亦用于自警。

告诫人们要珍惜光阴,追求学业,感叹人生苦短,要抓紧时间学习,将来才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蹉跎人生。

青春的日子容易逝去,学问却很难成功,所以每一寸光阴都要珍惜,不能轻易放过。

还没从美丽的春色中一梦醒来,台阶前的梧桐树叶就已经在秋风里沙沙作响了。

《偶成》南宋朱熹的一首七言绝句。

告诉我们青春易逝,学问难成,且珍惜这年少光阴,莫轻易错过。

创作背景公元1196年(庆元二年)为避权臣韩侂胄之祸,朱熹与门人黄干、蔡沈、黄钟来到新城福山(今黎川县社苹乡竹山村)双林寺侧的武夷堂讲学,并写下此诗。

高一《劝学》原文及翻译

高一《劝学》原文及翻译

高一《劝学》原文及翻译高一《劝学》原文及翻译《劝学》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高一文言文《劝学》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原文: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róu)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yòu)槁暴(pù),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xìng)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学》译文:有道德品行的人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出来的,但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由水凝结而成的,但却比水还要寒冷。

木材笔直得可以符合拉直的墨线,如果用火烤把它弯曲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符合圆规的标准了,假如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它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所以使它成为这样的。

因此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过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也就能变得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并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变得聪明机智,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

我以前整天地思考,却没有片刻学习的收获大;我曾经提起脚后跟眺望远方,却不如登上高处看的更为广阔。

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加长,但是人们在远处也可以看见;顺着风向呼喊,声音并没增强,但是听的人却听得更清楚。

劝学诗原文翻译及赏析(通用6篇)

劝学诗原文翻译及赏析(通用6篇)

劝学诗原文翻译及赏析(通用6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试题资料、作文大全、语文资料、公文资料、素材资料、古诗文、教案大全、近义词、反义词、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test questions, composition encyclopedia, Chinese materials, official documents, material materials, ancient poetry, teaching plan encyclopedia, synonyms, antonym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劝学诗原文翻译及赏析(通用6篇)劝学诗原文翻译及赏析(通用6篇)不学习知识是不会从天上掉下来的。

《劝学 节选》荀子

《劝学 节选》荀子

劝学节选荀子〔先秦〕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译文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

一块木材直得合乎墨线,假如用火烤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弧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的标准。

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

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

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

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

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从这儿产生;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

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

劝学(节选)

劝学(节选)

劝学(节选)先秦:荀子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译文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

一块木材直得合乎墨线,假如用火烤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弧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的标准。

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

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

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

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

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从这儿产生;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

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

荀子《劝学》赏析

荀子《劝学》赏析

荀子《劝学》赏析导语:《劝学》作者荀子是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他的学生中最优秀的是法学家韩非子、秦朝丞相李斯、汉朝丞相张苍。

可见荀子之学为实学也。

以下是由应届毕业生网小编为您整理的荀子《劝学》赏析,欢迎阅读!本文围绕“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从学习的意义、作用、态度等方面,有条理、有层次地加以阐述。

大量运用比喻来说明道理,是这篇文章的特色。

荀子的《劝学》是历来为人们所传诵的名篇,其中有些警句,已成为勉励学习常用的成语。

这里节选三段,在原文中本不相连,但是意脉一贯,可以独立成篇。

文章大量运用比喻来说明道理。

这些比喻取之于人们熟悉的事物,又包含丰富的含义,因此,道理能说得浅显明白,发人深思。

文章开篇就郑重地写道:“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这不但是《劝学》篇的第一句,也是整个《荀子》著作的第一句。

为什么首先提出学习问题呢?因为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必须用礼义来矫正,所以他特别重视学习。

“性恶论”是荀子社会政治思想的出发点,他在著作中首先提出学习不可以停止,就是想抓住关键,解决根本问题。

因为他十分重视这个问题,所以他把自己的见解,通过“君子”之口提出来,以示郑重。

在措辞上,他不说应该不断学习,而说学习不可以停止,这对纠正人们学习上常犯的不能持之以恒的毛病,更有针对性。

从学派传统来说,儒家一向劝导人们好好学习。

如《论语》的第一句就说:“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荀子自称是孔子的继承人,他的著作第一句也说:“学不可以已。

”这从表面上看,只是继承了儒家的“劝学”传统,其实他强调的程度显然不同。

因为在孔子看来,“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

”(《论语·季氏》)而荀子则认为礼义道德和系统知识,只有靠后天学习才能获得。

所以,荀子是在新的认识论基础上,发展了儒家的“劝学”传统,把学习的重要性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就行文来说,开头就提出了中心论点,语言简劲,命意深广,因而很自然地引出了下文的滔滔阐述。

2022年 荀子《劝学》赏析

2022年 荀子《劝学》赏析

荀子?劝学?赏析赏析一荀子的?劝学?是历来为人们所传诵的名篇,其中有些警句,已成为勉励学习常用的成语。

这里节选三段,在原文中本不相连,但是意脉一贯,可以独立成篇。

文章开篇就郑重地写道:“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这不但是?劝学?篇的第一句,也是整个?荀子?著作的第一句。

为什么首先提出学习问题呢?因为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必须用礼义来矫正,所以他特别重视学习。

“性恶论〞是荀子社会政治思想的出发点,他在著作中首先提出学习不可以停止,,就是想抓住关键,解决根本问题。

因为他十分重视这个问题,所以他把自己的见解,通过“君子〞之口提出来,以示郑重,在措辞上,他不说应该不断学习,而说学习不可以停止,这对纠正人们学习上常犯的不能持之以恒的毛病,更有针对性。

从学派传统来说,儒家一向劝导人们好好学习,如?论语?的第一句就说:“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荀子自称是孔子的继承人,他的著作第一句也说:“学不可以已。

〞这从外表上看,只是继承了儒家的“劝学〞传统,其实他强调的程度显然不同。

因为在孔子看来,“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

〞〔?论语·季氏?〕而荀子那么认为礼义道德和系统知识,只有靠后天学习才能获得。

所以,荀子是在新的认识论根底上,开展了儒家的“劝学〞传统,把学习的重要性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就行文来说,开头就提出了中心论点,语言简劲,命意深广,因而很自然地引出了下文的滔滔阐述。

文章先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来比喻任何人通过发愤学习,都能进步,今日之我可以胜过昨日之我,学生也可以超过老师。

这两个比喻,使学习的人受到很大的启发和鼓舞。

不过,要能“青于蓝〞、“寒于水〞,决不是“今日学,明日辍〞所能办到的,必须不断地学,也就是说:“学不可以已〞。

所以,这两个比喻深刻有力地说明了中心论点,催人奋进。

接着,文章进一步设喻,从根本上说明道理:“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劝学》赏析编辑祖铨一、作者简介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时人尊而号为“卿”,西汉时为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

汉族,战国末期赵国猗氏(今山西安泽县)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

曾两次到当时齐国的文化中心稷下(今山东临淄)游学,担任过列大夫的祭酒(学宫领袖)。

还到过秦国,拜见了秦昭王。

后来到楚国,被春申君黄歇(战国四大公子之一,另为赵国平原君赵胜,魏国信陵君魏无忌,齐国孟尝君田文)任命为任兰陵(今山东兰陵)令。

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说”比较。

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与其弟子撰成《荀子》一书。

荀子是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他的学生中最优秀的是法学家韩非子、秦朝丞相李斯、汉朝丞相张苍等,可见荀子之学为实学也。

二、作品简介《劝学》是《荀子》一书的首篇。

又名《劝学篇》。

劝学,就是鼓励学习。

本篇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理论和方法。

前一部分,论述学习的重要性;后一部分,论述学习的步骤、内容、途径等有关问题。

《劝学》全文的中心思想是:一、学不可以已;二、用心一也,三、学也者,固学一之也。

这是月牙山人(朱金城)对荀子核心思想解释。

所以荀子认为,学习首先需要修养品德气质,保持专一的品质,专门学习一门技术才能速成,然后保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是正确的学习方向;要善始善终,切忌半途而废,以期达到完全而纯粹的精神境界。

三、作品原文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四、注释1. 君子: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2. 学不可以已(yǐ):学习不能停止。

3. 青取之于蓝:靛青,从蓝草中取得。

青,靛青,一种染料。

蓝,蓼蓝。

蓼(liǎo)蓝:一年生草本植物,茎红紫色,叶子长椭圆形,干时暗蓝色。

花淡红色,穗状花序,结瘦果,黑褐色。

叶子含蓝汁,可以做蓝色染料。

于:从4. 青于蓝:比蓼蓝(更)深。

于:比。

5. 中(zhòng)绳:(木材)合乎拉直的墨线。

木工用拉直的墨线来取直。

6. 輮(róu)以为轮/輮使之然:輮:通“煣”,用火烤使木条弯曲(的一种工艺)。

以:把。

为:当作。

然:这样。

7. 规:圆规,测圆的工具。

8. 虽有(yòu)槁暴(pù):即使又晒干了。

有,通“又”。

槁,枯。

暴,同“曝”,晒干。

槁暴,枯干。

9. 挺:直。

10.受绳:用墨线量过。

11. 金:指金属制的刀剑等。

12. 就砺:拿到磨刀石上去磨。

砺,磨刀石。

就,动词,接近,靠近。

13. 参(cān)省(xǐng)乎己:每天对照反省自己。

参,一译检验,检查;二译同“叁”,多次。

省,省察。

乎,介词,于。

博学:广泛地学习。

日:每天。

知(zhì):通“智”,智慧。

明:明达。

行无过:行动没有过错。

…15. 吾尝终日而思矣:每天,时时刻刻思考16. 须臾之所学也:在极短的时间内所学到的东西。

须臾(yú):片刻,一会儿。

17. 跂(qǐ):抬起脚后跟站着。

18. 博见:看见的范围广,见得广。

19. 招:招手。

20.而见者远:意思是远处的人也能看见。

而,表转折。

21.疾:快,速。

这里引申为“洪亮”。

22.彰:明显,清楚。

这里指听得更清楚。

23. 假:凭借,利用。

舆:车厢,这里指车。

24. 利足:脚走得快。

25. 致:达到。

26. 楫:桨。

27. 能水:指会游泳。

28. 绝:横渡。

29. 生(xìng)非异: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

生,通“性”,天赋,资质。

30. 善假于物也:于:向。

物:外物,指各种客观条件。

31. 以:用。

32. 为:作为。

….47.兴:起。

48. 焉:于之,在那里。

49. 渊:深水。

50. 蛟:一种似龙的生物。

51.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积累善行而养成品德,达到很高的境界,通明的思想(也就)具备了。

得,获得。

而,表因果关系。

52. 跬(kuǐ ):古代的半步。

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两脚为“步”。

53. 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54. 骐骥:骏马,千里马。

55. 驽马十驾:劣马拉车连走十天,(也能到达。

)“驽马十驾”后漏说一句,可能是“则亦及之”。

驽马,劣马。

驾,马拉车一天所走的路程叫“一驾”。

56. 功在不舍:(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

舍,停。

57. 锲(qiè):用刀雕刻。

58. 金石可镂(lòu):金:金属。

石:石头。

镂:原指在金属上雕刻,泛指雕刻。

59. 用心一也:(这是)因为用心专一(的缘故)。

用,以,因为。

60. 六跪:六条腿。

蟹实际上是八条腿。

跪,蟹脚。

一说,海蟹后面的两条腿只能划水,不能用来走路或自卫,所以不能算在“跪”里面。

61. 螯:螃蟹的大钳子。

62. 躁:浮躁,不专心.蟹六跪而二螯:螃蟹有六只爪子,两个钳子。

五、白话译文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

木材直得可以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弯曲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

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泛的学习,而且每天多次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行为就不会有过失了。

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

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比原来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

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

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里兴起了;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儿产生了;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自然会心智澄明,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

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

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就在于不停地走。

(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

(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

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

六、创作背景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

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不同的主张,并逐渐形成墨家、儒家、道家和法家等不同的派别,历史上称之为“诸子百家”。

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批评别人,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战国时期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是孟子和荀子。

孟子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为统治阶级辩护的思想,而荀子却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们可以用主观努力去认识它,顺应它,运用它,以趋吉避凶。

他的门生韩非、李斯成为战国末期的法家重要代表人物。

七、作品赏析文章主旨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勉励人们努力学习。

围绕“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从学习的意义、作用、态度等方面,有条理、有层次地加以阐述。

大量运用比喻来说明道理。

全文分四段。

第一段,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

首句提出全文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接着用一连串的比喻进行论证,最后说明人要广博地学习并不断反省自己,就会智慧明达、行为无过。

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这句话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说学习的意义非常重要,所以不能停止;另一方面是说对待学习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和方法,那就是不能停止。

开篇“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这不但是《劝学》篇的第一句,也是整个《荀子》著作的第一句。

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必须用礼义来矫正,所以他特别重视学习。

“性恶论”是荀子社会政治思想的出发点,他在著作中首先提出学习不可以停止,就是想抓住关键,解决根本问题。

因为他十分重视这个问题,所以他把自己的见解,通过“君子”之口提出来,以示郑重。

开头就提出了中心论点,语言简劲,命意深广,因而很自然地引出了下文的滔滔阐述。

这一段说明了学习在改变人的素质、提高人的智力方面的重大意义。

第二段,论述学习的作用。

作者先从正面阐述学习的显著效果,接着阐述良好效果的取得是因为凭借外界条件,最后推论人需要通过学习来改造、提高自己。

作者用了五个比喻,论证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够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过程,可以有所发展、有所提高。

直木“以为轮”,“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根据同样的道理推论,人只有经过“博学”(广泛地学习)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成为一个有道德有学问的人。

学习对改造人的品性也起着决定作用。

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都不是先天生成的,而是后天不断学习改造获得的。

木要改造成为“中规”的轮,就要“受绳”;金要利,就要“就砺”,人要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就要“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荀子认为,学习不能单靠坐在房子里苦思冥想,必须利用外界事物,向实际学习。

因此,第二段首先说明:“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荀子以亲身的体验,通过“终日思”与“须臾学”的对比,强调空想不如学习。

而这个与空想相对的“学”字,不言而喻,也就是指利用外界事物,向实际学习。

这种对于学习的见解,也是荀子基于他的认识论提出来的。

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来比喻任何人通过发愤学习,都能进步,今日之我可以胜过昨日之我,学生也可以超过老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