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版本学在读书和治学中的意义

合集下载

读《校雠广义·版本编》

读《校雠广义·版本编》

读《校雠广义·版本编》摘要:中国传统系列文化研究丛书中的《校雠广义》系列丛书,其编写主张是把整理、研究古籍的成果与现代化建设相联系,使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思想文化得以更好地继承与弘扬。

由程千帆、徐有富两位先生编写的《校雠广义》是将古籍知识的整理与出版与传统文化的系统研究相结合的典范。

其主张是把整理、研究古籍与现代化建设紧密联系,使得读者在接受中国优秀传统思想文化的时候,既有科学的基础,又有明确的方向。

以下是笔者在研究《校雠广义・版本编》之后所得的一点体会。

(在阅读《校雠广义・版本编》之时,笔者将其与黄永年《古籍版本学》及杜泽逊《文献学概要》进行对比研究,以便进行进一步分析。

)在此将自己的心得献给大家。

关键词:校雠版本目录由于作为《校雠广义・版本编》的著者之一的程千帆先生在三十年代初期考入南京金陵大学学习,而当时刘国钧先生正在金陵大学为大学生讲授校雠学,为研究生讲授《汉书・艺文志》,程千帆先生当时得到刘国钧先生的悉心指导。

这就为《校雠广义》成为一部优秀的目录学教科书埋下了伏笔。

作为第一次接触目录学的初学者,可能心中存在着这样的疑问:“什么是版本?何为版本学?版本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而在《校雠广义・版本编》的第一章――“目录与目录学”中,对此就进行了阐释和解答。

“版本”一词,可上溯到“板本”。

南宋时期的沈括在自己的《梦溪笔谈》里有这样的记载:“版印书籍,……皆为版本。

”宋代的时候,“板本”指雕版印刷书籍,随着时间推移,其含义越来越丰富,不再限于印刷本,甚至不再限于纸质书本。

黄永年《古籍版本学》解释更简单:“……明末清初,……当时只称某些喜欢藏书、能鉴别宋元本的人为‘版本专家’,称他们‘精于版本之学’。

‘版本学’这个名词,大概上就是这样来的’。

”章学诚有部名著《校雠通义》,其所写的校雠之学大致就相当于我们所说的版本之学:“校雠之义,盖自刘向父子部次条别,将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而《校雠广义》引用《毛泽东选集》里《矛盾论》的话说:“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

古籍版本学在读书和治学中的意义

古籍版本学在读书和治学中的意义

古籍版本学在读书与治学中的意义古籍,是指1911年以前产生的内容为反映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文献资料;版本学,是一门研究图书在制作过程中的形态特征和流传过程中的递变演化,考辨其真伪优劣的专门科学。

作为版本学的一个分支,古籍版本学在古籍文献的整理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订正、修缮古籍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我国古代的图书,主要是以写本和印本两种形式流传后世的。

由于写刻的时代不一,地区有异,写刻者不同,以及抄写方式和刻写方式的差别等原因,特别是其中可能有藏书家进行修改、删订,古代图书就有了各种各样的版本。

而古籍版本学就是让我们研究这些古籍的流传与递变,教会我们分清优劣、辨明真伪的一门学问。

古今伪书极多,情况比较复杂,雕版印刷术发明之后,古籍版本形式多样,鉴定版本,研究版刻流传情况,可以帮助我们鉴别伪赝古本,去伪存真,保护真正的宋元善本,也为古代的文史研究提供可信的文献资料。

甄选出其中的优秀版本,剔除其中的伪书、讹传,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的意义是不言自明的。

我国古籍版本学是一门既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

自先秦开始,便有学者从事与古籍版本相关的修改、删补等工作,孔子可以说是其中的集大成者。

从西汉初,政府开始注意对图书的搜集与校理。

到西汉末,则出现了刘向、刘歆父子领导的大规模校书活动。

从西汉到唐末五代,版本活动逐步发展起来。

但是在这一漫长时期内,图书虽有简册到纸写的发展,但其形制以卷轴装为主,人们还不大注意,对图书版本风格的特征的研究,更没什么理论可言。

古籍版本学到明清时期达到了兴盛时期,涌现了大批版本目录学著作,在体例上更加完整,路数版本内容更加广泛,也出现了许多版本学鉴定专家。

然而直到当代,我国的古籍版本学才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是长期显得零散而模糊的古籍版本学成为一门自成系统、独具放歌且颇有发展前途的学科。

古籍版本学对于我们阅读图书和学术研究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以现在影印古籍为例,学习版本学是整理古籍的第一道工序。

目录学、版本学在治学中关系解读

目录学、版本学在治学中关系解读

略谈目录学、版本学在治学中关系的解读摘要:目录学、版本学是两门既有联系,又互相独立的古老学科。

在我们的古籍研读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因此在治学中不可偏颇。

本文通过对二者关系的解读,希望能引起人们的重视和正确的对待两者的关系。

关键词:目录学版本学关系解读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a)-0099-02目录学、版本学都是较为古老的学科,在中国古代的历史长河中,对于治学,研史曾经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这两门学科既有联系,又有独立,既有自身的研究对象与范围,又有相辅相成的相互关系,很难说谁主谁辅,下面浅谈一下本人对这两门学科的关系的看法。

1 目录学的形成、发展及成熟目录一词始出自《七略》,其中说:“《尚书》有青丝编目录”,此词一直为后人所沿用。

目录是目和录的合称。

目是书名或一书中的篇、卷的名称。

录就是对目的说明介绍,即把书的内容、作者事迹、书的评价和存佚、流失情况及校勘经过等写成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一批书名或篇卷名与说明介绍编次在一起,就称为目录,也称书目。

目录在我国起源较早,公元前一世纪,刘向、刘歆父子编撰的《别录》和《七略》是最早的比较完备的目录专书,但是,该书已经佚失。

不过,《汉书·艺文志》基本上保留了《七略》的内容,因此,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目录。

目录学的起源很早,《尚书》《诗经》的序文都可以看作是目录的雏形,“目、录”二字的连用,始于东汉末年郑玄的《三礼目录》。

不过在西汉末年刘向、刘散父子第一次大规模的整理中外典籍,详校文字异同,核定篇目,确定书名,创立目录学上的六分法,撰写成《别录》《七略》时,就己经形成了真正的目录学。

其中《校雠通义》是校样学理论的集大成著作,是继(宋),郑樵之《校雠略》之后的又一本校雠理论专著,该书所论也是广义的校雠。

“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是清代著名学者章学诚提出的我国古典目录学本体论,是我国古典目录学思想最具价值的部分,它不仅包括三层逐级递增的层面,即对文献的整理;对文献文本内容的疏理以及对文献超文本内涵的疏理:更重要的是它通过“辨”与“考”使学术源流得以“彰显、镜现”。

我对中国古代文献学的认识与收获精选全文

我对中国古代文献学的认识与收获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我对中国古代文献学的认识与收获通过这学期对《中国古代文献学》的学习与了解,我对中国古代文献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收获了不少新的知识。

这本书大体上可分为六个章节,分别是:古代文献的形式、古代文献的类型、古代文献目录学、古代文献版本学、古代文献校勘学以及古代文献注释学。

我学习了古代文献典籍的主要形式及其漫长的演变发展过程;学习了目录学的性质、公用、体例;版本学的内容与功用;除此之外,还有校勘学和注释学。

下面我将谈一谈自己对中国古代文献学的认识与收获。

一、中国古代文献学什么是古代文献学?简而言之,就是有关古代文献典籍搜集、整理、研究和利用的学问。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极其丰富的传世和出土文献,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文献学是一门综合性的边缘学科,是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

它是研究古代典籍的产生、发展、整理和利用的科学。

它主要以中国古代文献为对象,以目录学原理为基础,并运用版本、刻印、校勘、辨伪、注释、编纂等知识和检索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组织和检索中国古代文献工作的规律和方法的学科。

古代文献实际有两层含义:一是具有一定价值的古代图书档案资料;二是能传递信息符号的文物。

前人已经在整理和研究古典文献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如目录的编纂、版本的鉴别、文字的校勘、训诂、古书的辨伪与辑佚等。

二、对中国古代文献学的认识与收获我国中国古代文献学起始于先秦时期孔子整理六经,奠基于西汉末年的刘向、刘歆父子。

刘氏父子整理群书,广泛搜集各种本子,把同一种书的不同的本子进行校雠,缮写出比较完备的本子,同时撰写叙录,也就是撰写提要,然后编纂出所有书籍的分类目录,以揭示学术源流,并供查考之用。

刘氏父子所做的工作,就是古典文献学最基础的研究工作。

后人用广义的“校雠学”来阐释刘氏父子所开创的学问,也就是将目录、版本、校雠三者统统塞进“校雠学”的大口袋中。

于是,校雠学就几乎成了古典文献学的别名。

自此之后从汉代的班固、许慎、郑玄直到后来的纪昀、章炳麟、王国维等许许多多的学者从事过研究和整理古典文献的工作。

浅析曹之的《中国古籍版本学》(修订本)

浅析曹之的《中国古籍版本学》(修订本)
又 能 做 到 语 言 生 动 形 象 .例 如 作 者 在 论 述 版 本 学 发展 的脉 络 时 , 将 清 代 比喻 为人 的 “ 年 ” 成 ,将 清 代 以前 的 时期 分别 比喻 为 人 的 “ 年 ” “ 年 ” 作 者 用 形 象 生 动 的语 言 来 驳 斥 “ 代 以前 无 版 本 青 、童 。 清 学 ” 说 . 说 “ 管 童 年 和 青 年 时期 不 大成 熟 , 至 幼稚 可笑 , 之 他 尽 甚 但 同样 要 一 视 同 ‘ … : 如 对 “ 绢 幼 妇 外孙 齑 臼 ” 解 释 ,很 生 人 再 黄 的
古 籍 的 版 式 、 物 画像 、 人 出版 社 的 旧址 、 关 抄 书 刻 书 的 工 具 、 有 藏
书 印章 等 等 。一 切 有 关 版 本 和 古 籍 的典 型 的 资 料 , 者 都 附 加 图 作 片 予 以说 明 。例 如 在 第 十 二 章 根 据 形 式 鉴 定 版本 第 七 小 节 , 者 作 分别 将 “ 者 生 ” 欧 体 、 体 、 体 、 体 、 体 书 体 分 别 进 行 比 天 的 颜 柳 赵 匠 较 . 我 们 在 阅 读 此 书 时 对 这 些 字 体 有 了更 清 晰 的 认 识 ; 如 第 让 再 九 章太 平 天 国刻 书 第 3 9页 到 第 3 0页 列 出关 于 太 平 天 国 知 见 2 3 书 目. 得 我 们 对 太 平 天 国刻 书情 况 一 目了然 。 使
曹 之 先 生 的 《 国 古 籍 版 本 学 》 修 订 本 ) 由 武 汉 大 学 出 版 中 ( 是
社 于 20 0 7年 版 8月 出 版 。 书从 1 9 此 9 2年 到 2 0 0 7年 三 次重 印 , 作 者 几 经 修 订 , 有 体 例 完 善 、 理 清 楚 、 容翔 实 、 先 . 书体 例 完 善 . 理 清 楚 。卷 首 有 作 者 的 自序 和 目录 。 本 条

古籍版本学读书笔记

古籍版本学读书笔记

《古籍版本学》读书笔记由于本科时期,我所在的学校并没有开设过文献学、古籍版本学之类的课程,因此,阅读黄永年先生的《古籍版本学》对我个人来讲,是对版本学基本知识的一次很好的普及。

黄永年先生在前言中讲到“古籍版本学是一门既古老又时新的学问。

”而在这本书中,作者“只在讲述古籍形制、宋金本地域时,承用了若干成说,此外,从书的结构到内容都贯彻自己的观点,谈自己的东西。

”因此,阅读此书,不仅是对个人缺乏的古籍版本学的基础知识的补充,也了解到了许多作者本人在古籍版本学方面独到的研究和见解。

通读过全书,为了加深记忆,同时为了方便以后在用到此类知识时便于查阅,作了读书笔记,将书中的重要知识点做了一些归纳。

由于此书算是版本学的启蒙课本,所以所谓读书笔记,不过是读书之时的摘要而已。

但纵然只是摘要,阅读此书也给我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益处,帮我推开了古籍版本学的第一扇门。

本书有绪编和版本目录两编,其中绪编包括两章;版本史和版本鉴别包括十一章;版本目录包括两章,此外还有前序、目次和后记。

绪论中的第一章为研究对象,在此章中作者为古籍版本学明确了定义,讲清了古籍版本学研究的对象是我国汉文古籍通行雕版印刷以来的版本。

此外,还指出了:古籍下限(清末)和古籍版本的下限(实际上不存在下限)中国古籍的上限:从春秋末到战国时代由档案转变过来的《诗》、《书》、《礼》、《易》、《春秋》古籍版本的上限:(不包括竹木简书和帛书在内)刻本的出现,才真正算是古籍版本学的上限(唐中叶前期或盛唐时期)版本的含义:最初仅指雕版印刷的本子,后来所谓的古籍版本,实际上是以刻本为主体,同时也包括了活字本、抄本、批校本等各种不同的本子。

第二章是版本和善本。

在此章中作者提出了版本不能等同于善本,并将善本随着时代的转变而变迁的涵义做了逐步的说明。

善本的本义是书籍之校勘精审者(宋代)善本涵义的变化和混乱:凡旧必善“三性”、“九条”之说(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善本的两种含义:1、继承本来含义,校勘性的善本2、继承清以来的讲法,文物性的善本第三章讲述古籍版本学的研究角度和用途,古籍版本学有两个研究角度,第一是研究如何鉴别版本,大多数古籍本身并不用文字来标明它的版本和时代,这类研究也可称为“版本鉴别”;第二是研究每种古籍有过哪些版本,可称为“版本目录”。

古籍版本学--版本学的名称与功用.ppt

古籍版本学--版本学的名称与功用.ppt

序跋》对版本的差异及其原因分析得更加透
徹:“盖书籍由竹木而帛,而纸;由简篇而
卷,而册,而手抄,而刻版,而活字,其过
不知其若干岁,缮校不知其几何人。有出于
通儒者,有出于俗工者。于是有断烂而部不
完,有删削而篇不完,有节抄而文不完,有
脱误而字不同,有增补而书不同,有校勘而
本不同。”
2019-8-27
谢谢观赏
古籍版本学
2019-8-27
谢谢观赏
1
第一讲 版本学的名称与功用
版本与版本学 版本学的功用
2019-8-27
谢谢观赏
2
第一节 版本与版本学
清代洪亮吉《北江诗话》卷三云:“藏书家有数等。得一书 必推求本源,是正缺失,是谓考订家,如钱少詹大昕、戴吉 士震诸人是也。次则辨其板片,注其错讹,是为校雠家,如 卢学士文弨、翁阁学方纲是也。次则收采异本,上则补金匮 石室之遗亡,下可备通人博士之浏览,是谓收藏家,如鄞县 范氏天一阁、钱塘吴氏之瓶花斋、昆山徐氏之传是楼诸家是 也。次则第求精本,独嗜宋刻,作者之旨意纵未尽窥,而刻 书之年月最所深悉,是谓赏鉴家,如吴门黄主事丕烈、邬镇 鲍处士廷博诸人是也。又次则于旧家之中落者,贱售其所藏; 富室之嗜书者,要求其善价。眼别真赝,心知古今。闽本蜀 本,一不得欺;宋椠元椠,见而即识,是谓掠贩家,如吴门 之钱景开、陶五柳,湖州之施汉英诸书估是也。”
2019-8-27
谢谢观赏
16
邢昺、沈括是北宋人,叶梦得是南宋人,可 见版本之称在宋代就已确立,且其含义乃对 写本而言。
2019-8-27
谢谢观赏
17
作为版本学的专有名词,则版本是指同一部 书在编辑、传抄、刻版、排版、装订乃至流 通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形态的本子。

古典文献学——[中国古典文献学]

古典文献学——[中国古典文献学]

古典文献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一、中国古典文献学的起源与发展1. 先秦时期:古籍整理的萌芽在先秦时期,我国古籍尚处于萌芽阶段。

诸子百家争鸣,各家著作纷呈,为古典文献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当时,已有学者开始对古籍进行整理,如孔子编订《诗经》、《尚书》等。

2. 汉代:古典文献学的确立汉代是中国古典文献学发展的重要时期。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独尊儒术,使儒家经典成为国家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此,汉代学者对儒家经典进行了大规模的整理与研究,形成了以经学为核心的古典文献学体系。

3. 魏晋南北朝:文献学研究的多元化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等宗教文化传入,使得文献学研究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这一时期的学者们在整理儒家经典的同时,也开始关注其他领域的古籍,如道藏、佛经等。

4. 隋唐时期:古典文献学的繁荣隋唐时期,我国古典文献学进入繁荣阶段。

唐代学者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古籍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如孔颖达的《五经正义》、颜师古的《汉书注》等。

5. 宋元明清:古典文献学的深化与发展宋元明清时期,古典文献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这一时期的学者们在考据、训诂、校勘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如朱熹的《四书集注》、王夫之的《读通鉴论》等。

同时,私家藏书和刻书业的兴起,为古典文献学的传播提供了有力保障。

中国古典文献学作为一门研究古代文献的学科,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已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

在新时代背景下,古典文献学将继续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重要作用。

二、中国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1. 研究内容(1)古籍版本研究:探究古籍的版本源流、刊刻年代、流传过程及版本间的差异,为学术研究提供可靠的基础。

(2)文献目录学:整理和编纂古籍目录,揭示古籍的分类、编目、检索和利用,为学者查找资料提供便捷。

(3)校勘学:对古籍进行校对、勘误,力求恢复古籍的原貌,确保文献的准确性。

(4)训诂学:解释古书中的字词、成语、典故,阐明古书的词义和句意,帮助后人理解古代文献。

读书应该选择善本

读书应该选择善本

之本。藏本者,官私所藏,未雕之善本也。自雕板盛行,于是板本二字合为 一名。” 《宋史》卷四百三十一《邢昺传》云:“景德二年(1005年),上幸国子监, 阅库书,问昺经版几何,昺曰:‘国初不及四千,今十余万,经、传、正义 皆具。’臣少从师业儒时,经具有疏者,百无一二,盖力不能传写。今版本 大备,士庶家皆有之。” 又沈括《梦溪笔谈》卷十八云:“板本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 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叶梦得《石林燕语》卷八亦云:“五代时冯道始奏请官镂六经版印行。国朝 淳化中,复以《史记》、前后《汉》付有司摹印。自是书籍刊镂者益多,士 大夫不复以藏书为意。学者易于得书,其诵读亦因灭裂。然版本初不是正, 不无吪误。世既一以版本为正,而藏本日亡,其讹谬者遂不可正,甚可惜 也。”
宋朱彧《萍州可谈》卷一载:哲宗元符初年,
杭州府学教授姚祐有次考学生《周易》,题 目是“乾为金,坤亦为金,何也?”学生们 都无从下手,因为《易经》的原文是“乾为 金,坤为釜”。有的学生问他是否所据版本 错了,他便更取监本来看,果然是“坤为 釜”,显得十分尴尬。
明陆深《金台纪闻》也载有类似的事例:金华戴元 礼,国初名医,尝被召至南京,见一医家迎求溢户, 酬应不间。元礼意必深于术者,注目焉。按方发剂, 皆无他异,退而怪之,日往观焉。偶一人求药者既 去,追而告之曰:“临煎时下锡一块。”麾之去。 元礼始大异之,念无以锡入煎剂法,特叩之。答曰: “是古方尔。”元礼求得其书,乃“餳[xí ng] ”字耳。元礼急为正之。呜呼,不辨“餳”“錫”而 医者,世胡可以弗谨哉。
读书应当选择版本的理由是:书在长期流传过程中, 因各种原因产生了一些不同的版本,而这些版本之 间、从文字到编次又往往存在着很大的差别。而这 种差别又往往可以决定读者从书中、所获得的知识 是否正确。 清顾广圻《思适斋文集》卷十二《石研斋书目序》 谈到过这个问题:“盖由宋以降,板刻众矣。同是 一书,用较异本,无弗囗若径庭者。每见藏书家目 录、经某书、史某书云云,而某书之为何本,漫然不 可别识。然则某书果为何书与否,且或有所未确, 又乌从论其精粗美恶耶?

古典文献学名词解释

古典文献学名词解释

古典文献名词解释复习第二章古典文献的目录1、目录:目录是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的一批书名或篇名及其叙录,它是简介图书内容和形式, 反映出版、收藏等情况,指导阅读和检索图书等文献资料的工具;P712、目录学:目录学是研究目录的形成和发展,探讨目录工作一般规律的专门学术,它是目录实践活动的理论概括和总结;P763、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略4、叙录:叙录或称书录解题、提要等列于书名之后,是用以揭示图书的内容主旨、价值得失,介绍作者生平事迹、学术源流,以及该书的版本、校勘、流传情况等;叙录是古代目录书中最重要的结构成分,是古代目录学具有学术性和指示读书治学作用的具体表现之一;P805、六分法:是我国最早的图书目录分类法,创始于七略;七略包括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其中辑略是综述学术源流的绪论,因此实际上只有“六略”六类;六分法反映了当时学术和图书状况的实际;P846、四分法:指关于典籍文献的四部分类法;起源于魏晋之际,初步成熟于东晋时期;唐初修隋书经籍志,继承前代,正式确立经、史、子、集名称,概括各类书籍性质内容;7、官修目录:即所谓“朝廷官簿”,一称官修目录,是封建社会由朝廷主持对国家藏书进行校理后所编的国家图书目录;自从西汉末年成、哀之时,刘向、刘歆父子等人编成的七略开始,几乎每个朝代都由政府组织人力编修过这类目录,其中清乾隆时修撰的四库全书总目,是这类目录书中最突出的代表作;P908、史志目录:即所谓“史家着录”,是指由史家编入史籍的目录;它包括历代“正史”中的或有些正史中原来没有而由后人补修的“艺文志”或称“经籍志”,有些朝代的“国史经籍志”,某些政书、专史中的目录书等;P92—979、补史志:正史中的“艺文志”或“经籍志”所缺甚多,后来学者尤其是清代学者纷纷补撰与补注,王重民先生在其普通目录学中称已“造成了一个小小的目录学的流派”;我们称这些补撰或补注正史的目录为“补史志”,或简称“补志”;P9210、私人藏书目录:即非官修的,由私人藏书家或学者私人撰修的目录书;或说起自南朝宋齐时目录学家王俭的七志,稍后又有梁阮孝绪的七录;私人藏书而又编制藏书目录,大概开始于南朝宋齐之时;雕版印刷术发明以后,书籍易行,私人藏书风气日盛,私人藏书目录也愈来愈多;如唐代有名的三家:吴竞西斋书目、蒋或新集书目、杜信东斋集籍,宋代私家藏书甚富,现存宋代着名私人藏书目录有以下三家: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尤袤遂初堂书目;P93/94/96 11、丛书目录:丛书是一种按一定编辑原则汇聚群书的形式,它的特点是仍然保留所汇各书的书名和原有体例,再冠以一个总的书名如四库全书,一同抄刻或印行;这种形式很便于利用;P96/97 12、禁毁书目录:古代统治者因为政治或某种其他原因常销毁或禁止发行阅读某些书籍,为这类书籍所编制的目录称为“禁毁书目录”;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称“禁书目录”;P9813、七略:七略包括“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其中“辑略”是综述学术源流的绪论,如汉书颜师古注云“辑与集同,谓诸书之总要”,而不是图书分类;所以实际上只有“六略”六类王充论衡·对作曾直接称七略为“六略之书”,与当时校书分工的门类相同;P8414、别录:西汉末年汉成帝之时,刘向等进行大规模的整理图书与目录编制工作;刘向对所校各书校定新本,编写篇次,撰写一篇撮述全书大意的叙录,然后奏上;当时,他把所校各书的叙录汇集成编,称为别录;可知别录就是一部汇集诸书叙录的提要目录学着作;P7715、郡斋读书志:郡斋读书志晁公武着,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编排,全书前有总序,四部各有大序,各类小序在每一类第一种书的提要中;每书写有提要,介绍作者生平,讨论书中要旨;或评论学术渊源,叙述篇章次弟;P9516、直斋书录解题:陈振孙的直斋书录解题共56卷,主要是根据他丰富的藏书历时20年而撰成;书中没有总序和大序,只有7类有小序,即语孟类卷三、小学类卷三、起居注类卷四、时令类卷六、农家类卷十、阴阳家类卷十二和音乐类卷十四;这些小序着重说明分类增设的原因,或叙述着录内容的分合变化,也反映了“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意图;17、通志艺文略:是宋元时代着名学者的重要着作;自经籍至物异等5门为所未有者,此外19门均为通典的原目或子目;书的内容起自上古,终于南宋宁宗嘉定年间;就其体例与内容来看,实为通典的扩大与续作,这是本书的第一个特点;本书的取材中唐前以通典为基础,并进行适当补充;18、文献通考经籍志:郑樵着,是我国第一部通史性史志目录 ,其思想的精华和核心是“会通”的观点 ,与会通思想紧密联系的是他的“类例”原则;艺文略在着录内容上和分类体系上的两大突破 ,极大地丰富了古典目录学宝库 ,对后世有着积极的影响;19、录鬼簿:元代的戏曲史料性着作,为着,全书为上﹑下两卷,共记述 152位杂剧及散曲作家,书中一些零星的记载,揭示了作家的活动和组织情况﹐并且透露了元代戏曲发展的线索﹐如院本的创作﹐杂剧作家的南迁﹐杂剧作家写南戏的情况﹐后期杂剧的音乐采用的情况等等;20、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清、主编;编纂四书全书时,将“着录书、“书”逐一撰写提要,于乾隆四十六年汇编成此书,二百卷;收录古籍计一万零二百八十九种,是内容丰富、较系统的研究古典文献的重要工具书、解题式书目的代表作;21、书目答问:书目答问是撰写的一本举要性目承书;是作者因诸生不知“应读何书”及“书以何本为善”而为其开列的学习经史词章考据诸学指示门径的导读目录;书后附有别录及清代着述诸家姓名略;22、目录学发微:余嘉锡所作,其认为目录学的根本意义在于“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在此思想指导下,本书对目录学的发展源流各种体制的利弊得失、历代书目的类例沿革都作了详尽的探讨,被杨树达先生誉为“透辟精审”之作;第三章古典文献的版本1.版本:从严格意义上说,是刻板也称雕版印书出现后为区别刻本和写本而使用的名称;因最初的印刷是以木板为原料雕刻而成,故“版本”又称“板本”;广义的“版本”又可以指一切形式的书本;另我们似可对“版本”的定义作出如下表述:由特定工艺制作的、具有特定形式和内容的图书物质形态;中国古籍版本学2.写本:又称手写本,是成书时以手写形式流传的本子,是印刷术发明以前书籍的主要版本形式,唐以前的纸书都是手写本;3.刻本:在木上刻字刷印而成的图书;4.手稿本:作者亲笔所写,多增删修改,一般有署名和序跋,最能体现作品原貌,可据以深入了解作者的创作过程;5.稿本:非作者亲笔所写,但经过作者的校改,一般有作者印鉴;这种稿本又称为清稿本,也能体现作品原貌;6.抄本:又叫传抄本,是根据底本传录而制成的副本;中国古籍版本学未经作者过目,更无作者笔迹;有的可能是从稿本过录,价值仅次于稿本;有的仅为转抄,其价值则要视具体情况而定;有些难见的珍本便依赖抄本得以保存;根据时代可以分为唐抄本、宋抄本、明抄本、清抄本等;时代难以确定的古代抄本统称为旧抄本;7.善本:珍贵难得的古籍刻本、写本,其具有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或某一方面的特殊价值;不仅原本或接近原来的版本可称善本,大凡经过名家精校过后的版本都可视为善本;8.孤本:举世无双的本子;如宋刻三十卷本臣注文选、宋刻昌黎先生集考异等都是孤本;中国古籍版本学9.活字本:用活字排印的书本;根据制造活字原料的不同,可以分为泥活字本、磁活字本、木活字本、铜活字本、锡活字本、铅活字本;10.影印本:采用照相制版等工艺使原书或原稿得以再现的复制本;影印本具有能够保持作品原貌、出版周期短、制作成本低、价格相对便宜的优点,它的版本价值主要依赖所影印的原本的价值;根据印版材料和工艺技术的不同,影印本可以分为石印本、胶印本、珂罗版印本等;11.卷轴装:又叫卷子装;中国古籍版本学把抄了书的纸粘连起来,形成长卷,在其尾端装上一根用木或竹做成的轴,收藏时用轴由尾端向前卷成一束,成为一卷;因此,卷轴装的纸本又称为卷子;卷轴装虽然有容量大的特点,但卷面过长,翻阅极不方便;12.旋风装:又称“龙鳞装”;是将裁成一定大小的纸两面书写,或将两页纸裱成一页两面书写,然后将写好的书页的一端依次粘贴在一张卷纸上,装上卷轴,就成为一本旋风装的书籍;旋风装不仅缩短了卷子的长度,而且增大了卷子的容量,且便于翻检;但是旋风装的散叶在卷曲后可能很难平复展开,反而增加了阅读的困难,因而这种形式后来也没有被普遍采用;13.梵夹装:本指古印度用梵文将经文书写在贝多树叶上的装帧,而后依次将贝叶经顺好,每页穿一圆孔,用两块长条形竹板或木板上下相夹,然后用绳穿过圆孔,在再逐页穿过每页圆孔,最后穿过另一板圆孔;绳头打起比圆孔大的疙瘩,以防脱出;这种装帧方式是两板相夹,又是梵文书写,故称梵夹装;14.经折装:一名折子装;是唐代后期产生的一种新的装订形式;其制作方法是将写好的长条折子,按照特定的行数,就像折扇那样均匀地折叠成长方形折子,再在前后分别加上两块硬纸片,保护封面和封底;中国古籍版本学15.蝴蝶装:由经折装演变而来;是以版心中线为准,版面向里对折,然后再一叶一叶重叠在一起,在折线处对齐,用浆糊粘再一起,另外三边切齐,再用硬纸连背裹住作封面;打开书,可以看到一整页,以版心为中轴,两边各半页,颇似展翅蝴蝶,故称蝴蝶装;16.包背装:是对蝴蝶装的一种改进;把印好的书页在版心中线处背面对折,让版心向外,单口向内,然后将单口粘连到裹背上,外面加上护叶和封面,这样就产生了包背装;这种形式的包背装也有其缺点:一是单口与包背纸的粘连比较费事,且粘连不牢则容易脱离散乱;二是为了粘连牢固使用过多的浆糊则容易造成生虫生霉,不利于书籍的保存;17.线装:是对包背装的一种改进;其基本方法和包背装一样,所不同的是,包背装用整纸裹背,而线装只在前后各加一张护页,连同正文用线装订在一起,不包书背;18.版面界栏:版面四周的边线,上方的叫“上栏”,下方的叫“下栏”,两边的叫“边栏”或“左右栏”,它们确定了版面的大小;19.行款:即行文的款式,包括行格和字数,通常以半页计算;20.版心:也叫中缝、书口、版口,指每页正中较窄的一格,格内常常刻有书名、卷次、页码、字数和刻工姓名;中国古籍版本学21.鱼尾:版心全长四分之一处的鱼尾形标志;以鱼尾数量区分,有单鱼尾、双鱼尾、三鱼尾等;以鱼尾的方向区分,有对鱼尾和顺鱼尾;以鱼尾的虚实图案区分,有白鱼尾、黑鱼尾、线鱼尾、花鱼尾等;中国古籍版本学22.牌记:又名碑牌、木记、墨围,俗称书牌子,是刻书的一种版本记录,相当于今天的版权页;牌记一般为长方形,也有作钟形、鼎形、琴形等其他形状;通常为一行或两行字,用以说明刻书的时间、地点或刻书人、刻书铺号等;23.书衣:也叫书皮,指包在全书最外层的一张纸,这张纸较厚,有保护全书的作用;明末毛晋汲古阁的书衣多用宋笺藏经纸或宣德纸,清初钱曾述古堂的书衣多用自造五色笺纸;第四章古典文献的校勘1、校勘:古又称校雠或雠校;雠chóu 仇,正字通:言相雠对也;韵会:犹校也;谓两本相复校,如仇雠也;由此可知,雠,本义为以言对答,以后逐渐引申,遂与校字义近,而用于校核文字;2、讹、脱、衍、倒:讹也称误,为文献中最常见的错误现象;文献在传抄或刻印过程中脱漏一字或数字成为脱文,也称夺文或阙文;原稿所无二传抄或出版过程中误增的文字称为衍文,亦称衍字、羡字;倒指文献在流传过程中产生文字前后次序颠倒错乱的现象;3、对校:对校就是将某一文献的不同版本进行对比,从而发现并改正书面材料错误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先选择一种版本作为底本,再用其他版本逐字逐句地比较,把各本的异同记录下来;P1544、本校:将某种文献的上下文进行对比,找出其内容上与文字上的异同,从而确定与改正其错误的方法,称为本校;分为据相同词句、相同句式、对文、文义校勘;P1565、他校:用其他文献中的引文及相关文字来校勘某一文献称他校;陈垣指出:“他校法者,以他书校本书;凡其书有采自前人者,可以前人之书校之;有为后人所引用者,可以后人之书校之;其史料有为同时之书所并载者,可以同时之书校之;此等校法,范围较广,用力较劳,而有时非此不能证明其讹误;” P1576、理校:理校,即推理的校勘,是校勘工作的补充方法;当我们发现了书面材料中的确存在着错误,可是又没有足够的资料可供比勘时,就不得不采用推理的方法来加以改正;7、底本:底本是校勘时选用为主的本子,再用种种方法对这个本子进行校勘处理,这个本子就是校勘用的底本;一般情况下也可叫“工作本”; 选择底本要尽量选用善本;8、校本:凡经校勘的书称校本;校本是保存校勘成果的一种重要形式;校本有两个优点:一是前人据以校书的某些版本及有关资料可能已经亡佚,常能在校本中觅得;二是凡勤于校勘者多为专家学者,他们的校勘成果当然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P 1469、定本:书籍经过校勘,分别异同,判断是非,然后将自己认为正确的文字记录下来,即成定本;凡重新整理编排的文献常采用定本形式;P16510、校勘记:记录校勘内容与成果的文字,古人又名“异文”、“考异”或“辨证”、“辨误”;其撰写目的,一则说明校改的依据和理由,增加校本的可信性;二则备列异同,供读者分析选择;撰写校勘记,是校勘工作中的重要一步;第七章古典文献的标点1、句读:古人着书,一般不加标点符号,人们在读书时必须对如何停顿作出判断,这项工作,古代称为句读在一句话的结尾点断称为“句”,为便于阅读在一句话当中点分称为“读”;2、标点:宋代已经出现了标点一词;张舜微先生认为:“当时所谓的“标点”,必然是除句读外,还有符号;‘点’是指句读说的;至于‘标’,只是将书中重要的或特殊的内容,用各种符号打记下来以帮助记忆;有了这种符号,书中的要义,便可一望而知;传中所说‘有不待论说而自见者’,道理便在这里;”3、胡适:略4、顾颉刚:略5、古书句读释例:6、标点符号使用法:1951年9月,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公布了标点符号使用法,适用于直行文稿,同年十月政务院下达指示,要求全国遵照使用;1956年4月通俗读物出版社出版了再版,主要用于横行文稿;P2327、古籍点校通例:针对古籍整理,中华书局编辑部草拟了古籍点校通例初稿,标点部分已发表于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编的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第112期,颇适用于古籍标点工作;P2328、标点致误原因:一、不明古汉语词汇1.不明古音通假2.不明典故3.不明方言俗语;二、不明专有名词1.不明人名2.不明地名3.不明官名;三、不明文献名称;四、不明引文1直接引用的话未加引号 2非直接引用的话加了引号 3将两条引文误合在同一引号中;五、不明语法1.不明词类2.不明句式3.不明句子的成分和结构;六、不明文体;七、不明文意;八、文献有误; 9、标点方法:一、弄清全文和上下文义,二、参考已有的标点结果,三、要勤于查考,四、要注意利用文体特点第八章古典文献的注释1、训诂:“训”是解说,“诂”是古言;合起来讲便成为一种注释、翻译古书的工作的代名词;早期的训诂还主要是词、句的解释,后来其范围逐渐扩大,凡是对古书的注释都可以叫做“训诂”;P2532、反切:是用两个字合注另一个字的读音,取前一个字的声母和后一个字的韵母及声调,拼读成被批注的音;P2643、串讲:或称串解、释句,就是解释一句或几句的意思;P2534、通释:即解释全章全篇的大意;P2545、义疏:起源于南北朝;其体例与“集解”大致相同,只是更为详尽;义疏有许多别称,如疏义、义记、义章、义宗、传义、章疏、讲疏等等,开唐疏先河;P2626、注疏:注解和解释注解的文字和称注疏:十三经注疏;自汉以来,释经之书,有传、经、解、学等名目,今通谓之注;唐太宗诏孔颖达与诸儒,择定五经义疏,敷畅传疏,谓之正义,今通谓之疏;南宋以前,经疏皆各单行,至绍熙开始有合刊本,合称注疏;P2637、直解:全用白话文译释经书的一种方式;P2638、传:是转述的意思,是阐明经义的;最早的传,相传是孔子所做的易传,又称十翼;9、注:是注释中最通行的一种名称;以注名篇的注释,内容很广,注音、释义、阐述语法、说明表现方法或者修辞手段、阐释其他文化知识均可涉及,也有侧重一方的;P26010、笺:就是表识的意思,指引申、发挥,或补充、订正前人说法的一种注释;笺的体例是从汉郑玄开始的,实际是后世疏、正义的源头;P26111、章句:章句是在解释词义之外,再以分章析句的方式串讲经文大意,为的是使文章意义更为明显;它是传注的一种,但往往传注比较简明而章句则较为繁琐;P26212、集解:有两种情况,名同异实;一如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一如魏何晏的论语集解;13、疏不破注:疏即正义,是对“注”解释,疏解时一般不突破原书的范围即属不破注;P26314、如字:这个术语涉及多音字的问题;一字有多音,在特定的上下文里,这个字要依照它本来的读音去读,叫如字;P26515、声训:之言、之为言,这两个术语用来释义,但释者和被释者之间还有语音关系,或是同音,或是音近,或是双声叠韵;这种注释方法,称为声训或者音训;P26616、某,某也:最常见的注释格式;它采用判断句的形式,直释其义;这种格式,注释的内容很广,单词、词组、句子、实词、虚词、名物、制度都可用这种格式注解;P26917、以训诂代经文:18、信、雅、达:信、雅、达三者,是相互联系而又各有侧重的;所谓“信”,是真实,即孔子周易·乾卦·文言传中所说:“修辞立其诚”;指译文要忠实于原着,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旨,不能任意发挥;在语言、表达方式、艺术手法、文体特征等方面,译文与原文要最大限度地保持等值;译文脱离原文,违背“信”,其实就不是翻译,而是改写了;所谓“达”,是通达;要求译文要通达,通畅,通顺,明白,文从字顺;仅仅做到了“信”,字字对应,句句对译,但生吞活剥,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行文规范,读起来不通顺,还是会让人觉得晦涩难懂;所谓“雅”,则是要求译文要典雅优美,有文采;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说明好的文章是优美的,有文采的;如果信、雅、达三者兼及,必是译文中的最高境界了,然而很难;在三者中,“信”是基础,如果失去“信”,译文如果不忠实原文,就是再明白畅达,再优美,再富有文采,也是不足取的;所以古典文献的今译,应当在“信”的基础上,求“达”、求“雅”;P27519、直译:就是按照原文的词序,逐字逐句对应地翻译;词语的意义、词性,词在句中的位置、句法结构,译文与原文都是对应的;这是古文今译的一种最基本的方法;它能够保持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比较容易反映原文的句型结构和语言风格,方便读者借助译文去理解原文;20、意译:就是在不改变原文原着文意的前提下,可以调整原文的语法结构,调整原文的词序,也可以增减一些词语和句子,以达到使译文更符合原意,且更明确完善,更通顺自然;要注意的是在意译的时候,这些调整和增减绝不能随心所欲,不能任意滥用;P27521、八备:隋沙门彦宗撰辨证论曾有译才须具“八备”之说;他谈的是翻译佛经的人才,但其中“诚心爱法”、“耽于道术”、“不惮久时”、“不过鲁拙”、“不好专执”,以及“要识梵言,乃闲正译”,“粗谙篆隶,不昧此文”,是从敬业精神和业务能力两方面讲述的,以之要求从事古典文献的翻译者,亦为不刊之言;只有具备敬业精神,具有严谨学风,又有熟悉、掌握古今汉语的能力,才能做好这一工作;P276。

文献学第三章版本学

文献学第三章版本学

• 2.古籍版本学史。古籍版本学史实际上是 中国历代的版本研究史。中国历代的版本 学家们运用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观点和方法 研究各种版本和一些版本现象,考察这些 观点和方法的发展源流,对于继承和发扬 古代版本学家留下的丰富遗产,建立和完 善古籍版本学的学科体系,有着重要的意 义。
• 3.古籍版本现象。古籍版本现象就是有关 古代图书版本的各种客观存在。诸如一书 有各种不同版本的现实,一书各本在形式、 内容方面的特征和差异,图书版本的发生 发展历史,版本的制作、流传、著录情况, 版本的各种类型,版本的真伪、优劣、价 值大小等,都属于版本现象。对古代图书 的各种版本现象的研究,是版本学的重要 内容。
• 地方各级政府机构刻本主要有: • 地方官府刻本,如宋代的“公使库本”、 “茶盐司本”、“转运司本”、“计台司 本”、“提刑司本”、“安抚司本”,以 及各路、省、道、州、府、县官衙刻本等; • 地方官学刻本,如“府学本”、“郡庠 本”、“泮宫本”等; • “藩刻本”,即明代各地藩王府刻印的书, 如明唐藩翻刻《文选》,晋藩刻《唐文粹》 等;
• 写本:人们约定俗成,将唐以前的本子称为“写 本”,唐以后的本子称为“抄本”,如敦煌石窟 发现的《云谣集》即为写本。 人们又习称除 抄本和稿本以外以手写形式成书的本子为“写 本”,包括官府衙门的公文、奏折、帐簿、契约、 档案等官书和私人手写的函札、日记、谱牒等文 献,也包括宫廷写本如明初的《永乐大典》、清 乾隆时的《四库全书》以及现存历代实录、会要、 国史、玉牒、宝训等。这些写本文献比起那些经 过多次加工整理的抄本或印本文献,往往更为真 实、具体、生动。
一、版本释义
• 版,《说文解字》说:“判也,从片,反 声。”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校正说: “片也,旧作判也,浅人所改,今正。” 朱骏声《说文解字通训定声》说:“判木 为片,名之为版。”这说是说,剖成片状 的木头称为“版”。因版多系木质,遂派 生出“板”字,并与“版”字互为通假。 所以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说:“凡施于 宫室器用者,皆曰版。今字作板。”可见 “版”、“板”二字为古今字。

历史文献学14(目录、版本、校勘)

历史文献学14(目录、版本、校勘)

❖ (一)版本源流:“版本”一词,古今含义不同。 说到版本,就要弄清何为“版”,何为“本”连用 为何含义。
❖ 书之称版,称本,始于先秦,西汉已成通名,其间 已有漫长的历史发展。古人称书为版,为本,与其 书写工具和载体密切相关。版,指竹木简牍,书版 也。版的本义,就是写字的木板,又称方版。写了 字的木板就称牍。版牍就是木板书。竹制书写材料 称“简”,竹简可拼连可随意延展,比木板更灵活, 其后木板也改制成简,于是竹木简牍成了通称。竹 木简书卷收成束,称卷。书写很长的书用缣帛代替, 古人称为卷轴。这木轴就是“本”。《说文):“木 下曰本”。
❖ 关于 “版本”、“藏本”,叶德辉说: “雕板谓之板,藏本谓之本。藏本者,官私 所藏,未雕之善本也。自雕板盛行,于是板 本二字合为一名。”
❖ 综上所说,版本的定义是指同一部书在编 辑、传抄、刻板、排版、装订以及流通过程 中所产生的各种形态的本子。
❖ 所以现代学者王欣夫先生认为:“所谓版本, 并不限于雕版印刷的书籍,而实际上包括没 有雕版印刷以前的写本和以后的钞本、稿本 在内。”
❖现存的古代目录,《汉书·艺文志》 是七分法的代表,《隋书·经籍志》 是四分法的代表。从目录的发展史来 看,两汉是七分法时期,魏晋南北朝
是七分法和四分法互相争竞时期,隋唐
以后四分法完全取代了七分法,索引式 的图书馆目录成为书目的主流。传统的 七分法、四分法目录,就是古典目录。 四分法目录确立以后,目录学继续向前 发展。
❖ (1).图书馆目录。这一类是索引式的简明 目录,它通过分类和编次的顺序来揭示图书 内容,为近代图书馆听采用。它只简单地著 录书名、作者,便于寻检。
❖ (2).学术史目录。这一类目录将图书按学 派分类,反映当时的学术思想体系和流派, 是学术思想史、科学技术史相结合的形式, 研究作者学术思想,评定一部书的价值,是 目录学中最重要、同时也是最高要求。这种 目录都有提要,一览而知各书的大概内容, 其便于研究工作。

古籍版本鉴定的作用与意义

古籍版本鉴定的作用与意义

版本 收藏《陈先行讲古籍版本鉴定》陈先行 著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23.2/120.00元版本 收藏在手,之前其他的版本目录几乎都不再也无需翻检了。

可惜受历史条件限制,它不特著录有缺憾,在版本鉴定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不足,其中也包括前人悬而未决的问题。

多年前,我曾提出应该组织人力对《中国古籍善本书目》进行修订,使之与时俱进,以保持官修目录的科学性、严肃性与权威性。

有朋友私下对我说,若没有前辈鉴定版本的高水平,不修订也罢,修订了可能反而错误更多。

不得不承认,这种担忧并非多余,可以说是当今某些客观存在现象的反映。

但事物总有两面,四十多年前《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编纂工作启动时,不也有包括本人在内的一拨初学者参与其中吗?当今有志于版本学之道的年轻人其才智优于向时吾等不啻倍蓰,一旦开展修订《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工作,他们定会脱颖而出,成为新时代的版本鉴定专家。

因此我坚持认为,步趋《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利用今天的优越条件,对版本进行更为准确的鉴定与著录,是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编制古籍目录之要务,也是谋求版本学发展的重要途径。

有长者为干我们这一行的打气壮胆,说“只要把版本这门学问当作一门真正的学问,是并不低下于史学、古典文学之类的学问的”。

什么才算“真正的学问”,人们的认识可能并不相同,至少有一点我心里很清楚,海内外不曾见识的版本浩如烟海,现有的一些认知只是相对的、有局限的,真要弄通这“书皮之学”,自如地把握版本鉴定,谈何容易。

不过,因为书皮摸得多了点,我眼里的版本学便与有的说法不太一样了。

我认为,版本学是一门揭示一种书不同版本的面目、性质与诸版本相互关系的学问。

鉴定版本是版本学的主要功能,也是版本学与校勘学、目录学之间最本质区别的标志(校勘学的主要任务是发现与纠正书籍文字的讹误,力求文本的完整性;目录学的主要任务是解决如何对图书进行分类及目录组织问题,两者皆不承担鉴定版本的任务)。

所谓揭示不同版本的面目、性质,就是要对版本作出明确鉴定:或真或伪,或原刻或翻刻,或重刻或增刻,或初印或后印,或修版或补版,或原稿或传抄,或旧抄或新抄,或原校(包括题跋)或过录,等等。

戴震的古籍版本学成就

戴震的古籍版本学成就

戴震的古籍版本学成就石开玉【摘要】戴震是清代乾嘉学派的考据大师.在古籍版本学方面,他注重研究《诗经》《尚书》《方言》等古籍的不同版本,并形成了推崇文献善本、不迷信宋本、集众本择善而从、利用古籍的版式行款来考订文献、辨明古籍版本的源流变迁来校勘古书的思想与方法,这些理论与方法在今天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期刊名称】《唐山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40)001【总页数】6页(P27-32)【关键词】戴震;古籍;古籍版本学【作者】石开玉【作者单位】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思想政治教研部,安徽芜湖 241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49古籍版本指同一古书在编辑、传抄、刻印、装帧、流传中所产生的各种形态的本子,主要有抄写本和刻印本。

古书版本优劣杂陈,治文献考据学应选择可靠的版本,否则容易受误本之欺。

古籍校勘有对校、他校、本校、理校四种方法,其中对校是最基本的方法。

对校的前提是广备同一书的各种版本,在考清版本源流后,确定底本和校本。

作为清代乾嘉皖派考据大师,戴震在进行古文献整理时,注重研究古籍版本,并阐述了一些古籍版本学思想,探讨了一些古籍版本学的方法,在古籍版本学方面取得了不凡的成就。

一、戴震的古籍版本学思想与方法(一)推崇文献古本、善本文献版本越古,所记载的内容越接近事实,杂乱臆改和倒衍讹脱现象越少,其真实程度、可信程度也就越高,所以古本、善本比近世多次传抄的抄写本的史料价值要大得多。

宋、元时期的版本,由于流布较稀少,加上传抄、刻印次数少,讹错谬误较少,因此宋版、元版古籍一般都是珍籍善本。

对此,戴震在多年的古籍整理实践中,也有这种认识:“书,年代略旧,便有些子好处。

”[1]清代学者多通晓古籍版本学,广备众本、精选珍本,作为考据的重要前提。

戴震也是如此,他在对古籍的考证、校勘时,多方搜集异本并精心挑选善本为底本,以纠正讹舛、订正错漏。

如他在早年校勘《大戴礼记》时,共搜集到五种版本(宋本一,元、明本四),对其中的宋本,戴震更为珍视,将之作为最重要的底本,再比对其它四个版本而互相校对。

“古籍活字典”沈燮元:买一辈子书,编一辈子目录

“古籍活字典”沈燮元:买一辈子书,编一辈子目录

职工法律天地 2023年第4期40 春节前,随着B 站出品的人文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第二季的热播,南京一位99岁的“扫地僧”沈燮元“出圈”了。

一直从事古籍整理研究的他,用18年时间编撰完成了《中国古籍善本书目》。

无论从数量还内容上,它都超越了历代官修书目和私撰书目,被认为是国内目前最具权威性的古籍善本联合目录。

沈老也因此被文化部授予“特殊贡献奖”。

他还曾经用500元在地摊上淘到了南京图书馆的镇馆之宝——辽代《大方广佛华严经》。

然而,这位“古籍活字典”却酷爱喝酒、追综艺节目,还是杨幂的粉丝。

自幼酷爱古文,与钱钟书是好友古籍是珍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宝库,守护古籍的人是如此可爱可敬。

2023年2月,B 站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第二季的热播,让与古籍打了一辈子交道的沈燮元,火出了圈,成为年轻人口中的“南图扫地僧”。

“向沈老学习,做充实的读书人!”他的故事,让无数网友和观众感动。

沈燮元于1924年出生在江苏无锡,在苏州长大。

他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和哥哥相差16岁。

沈燮元的家境不错,就读教会小学,从小学习英文,上学时,有四个人负责他的起居。

虽然接受洋派教育,但他自幼酷爱古文,四年级就能写文言作文,而且能引经据典。

抗战胜利后,他考入苏州美术专科学校,学素描,也学中国画。

他因为眼睛近视,只上了一个学期,就转考无锡国学专修学校。

无锡国学专修学校创办于1920年,钱钟书的父亲钱基博曾担任该校教务长。

该校考试要求学生用文言文写一篇自传,对于沈燮元来说是小菜一碟,发榜时,他得了第二名。

在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沈燮元跟着老师开始由浅至深地探索古籍。

1947年,沈燮元转学到无锡国学专修学校的上海分校。

他的老同学中,就有后来的红学专家冯其庸。

大名鼎鼎的合众图书馆就在学校附近,它创办于1939年,由金融家叶景葵、出版家张元济发起成立,版本目录学家顾廷龙担任馆长。

那时,全国图书馆或已停顿分散,或在炮火中化为灰烬,私家藏书也零落流散。

日美等国大肆搜罗,乘势掠夺。

古籍版本学

古籍版本学


在通常情况下,本即指书。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卷六《书证》篇中记载:
“《汉书》:‘田肯贺上。’江南本皆作‘宵’字。沛 国刘显博览经籍,偏精班《汉》,梁代谓之汉圣。显子 臻不坠家业,读班史呼为田肯。梁元帝尝问之,答曰: ‘此无义可求,但臣家旧本以雌黄改‘宵’字为‘肯’ 字。”元帝无以难之。吾至江北,见本为肯。”这段话 中的“江南本”,是指流传在江南的《汉书》;“江北 本”,指流传在江北的《汉书》;“臣家旧本”,是指 刘臻先世所收藏的《汉书》。

本即是书,所以书本二字往往连用。
颜之推《颜氏家训· 书证篇》中云:“《后汉书》:‘酷
史樊晔为天水郡守,凉州为之歌曰:‘宁见乳虎穴,不 入晔城寺。’而江南书本,‘穴’皆误作‘六’,学士 因循,迷而不寐。夫虎豹穴居,事之较者,所以班超云: ‘不探虎穴,安得虎子。’宁当论其六七乎?”(樊晔 事见《后汉书》卷七十七《酷史列传》) 《汉书》卷五十一《贾邹枚路传》有云:“路温舒…… 为山邑丞,坐法免,复为郡吏。”颜师古曰:“山邑不 知其处,今流传书本云常山石邑丞,后人妄加‘字’ 耳。”
正是因为一本书的不同版本往往有很大的差
别,所以读书不能不注意版本,否则会出一 些问题,闹出一些笑话。
《颜氏家训》卷三《勉学》篇中曾举一例:“江南 有一权贵,读误本《蜀都赋》注,解‘蹲鸱,芋 也。’乃为‘羊’字。人馈羊肉,答书云:‘捐 惠蹲鸱。’举朝惊骇。久后寻迹,方知如此。”
因读误本给工作造成损失的也不乏其例。


可见引书不注意版本,有时会产生不良的后果。因 此读书要重视版本,读书宜求善本。宋欧阳修《六 一诗话》:“陈公(陈从易)时偶得杜集旧本,文 多脱误,至《送蔡都尉诗》云:‘身轻一鸟囗’, 其下脱一字。陈公因与数客各用一字补之。或云 ‘疾’,或云‘落’,或云‘起’,或云‘下’, 莫能是。其后得一善本,乃是‘身轻一身过’。陈 公叹服,以为虽一字,诸君亦不能到也。”这则诗 话虽然旨在赞美杜诗用字之妙,然而也表明了善本 对读者的重要性。

《中国古典文献学》作业答案

《中国古典文献学》作业答案

《中国古典文献学》作业一. 解释下列词语1. 文献: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

八佾篇》: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

”这里的“文”指典籍,“献”指贤人,这是已知文献的最早含义。

后来,文献的概念有了变化,单指历史上的各种文字资料。

今天,“文献”一词的涵义已非常广泛,据我国现行国家标准的阐述,“文献: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即凡使用文字,图画,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记录的知识,即包括图书,录相带,幻灯片,影片,唱片,磁带等都可称之为“文献”。

综上所述,文献是用文字或图画记录在一定材料,具有一定形式的著作物。

2. 类书:是我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是根据一定的意图,辑录各门类或某一门类的资料,并按照一定的方法编排,供人们查索的一种特殊工具书。

3. 帛书:帛是丝织吕的总称,也叫“缣帛”。

帛书就是写在丝织品上的书。

在简牍盛行的时代,同时出现了帛书,帛书是我国早期图书文献的一种主要形式,盛行于春秋战国。

4. 古典文献:包括清代及清代以前的各种文字资料,涉及面相当广泛,诸如政治,经济,哲学,军事,法学,民族,史学,语言,文学,艺术,外事,科技,农学,医药,方志,民俗,图谱以及宗教经典等等。

5.四部分类法:是我国古典文献的基本分类方法,今人对古籍的分类仍然沿用这种方法。

分典籍为甲乙丙丁四部。

甲部,六艺,小学等;乙部,古诸子百家,近世子家,兵书,数术等;丙部,史记旧事,皇览簿,杂事;丁部,诗赋,图赞,汲冢书。

开始,甲乙丙丁四部顺序是经史子集,后来将乙丙两部顺序进行了调换,奠定了四分法的基础。

唐代初年修《隋书•经籍志》,直接以经史子集代替了甲乙丙丁的称号,从此确立了以经史子集为部称的四部在图书分类体系中的主导地位。

6.经折装:也叫梵夹装,摺子装。

这种形式主要用于装订佛经,是把卷子长幅改作折迭,前后粘以书面,此法比卷轴开卷方便。

7.蝴蝶装:简称蝶装,是把书叶从中缝将有文字一面对折,再粘在另一包背纸上,翻阅好似蝴蝶展翼飞舞,故名。

古典文献学 复习资料

古典文献学 复习资料

古典文献学名词解释5*4 简答2*10 标点翻译20 修改判断20 文学辨伪20 校勘(字词、历史、重要依据)201 .文献”定义文指文章;献指贤(贤才),谓博学多闻、娴熟掌故之人,约相当于今日之谓“活字典”。

(文章、典策)文献”由“典籍与贤才”到专指“典籍” 。

(贤才、秉礼之贤大夫)现代定义:“文献,原指典籍与贤者,后专指具有价值或与某学科相关的图书文物资料。

今为记录知识的各种载体的统称,即以文字、图像、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各种载体(如竹帛、纸张、胶片、磁带、磁盘、光盘等)。

”2 “古典文献学”定义古典文献学:研究我国古典文献的源流、特点、处理原则和方法及其利用的一门学科。

文献学是以文献和文献的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它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利用和保存文献资料。

版本、目录、校雠(校勘)等为传统文献学的主要部分。

3 “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发展趋向其研究对象包括以研究古代典籍的分类、编目、版本、校勘、辨伪、辑佚、注释、编纂、校点、翻译和流通等。

1980s以来,古典文献学出现一些新的趋向,分支文献学和专科文献学受到重视,如文学文献学、文学批评文献学、文献目录学等。

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对象:古典文献。

古典文献,一般指“五四”运动以前用雕版、活字和手抄的古籍文献,同时包括文书、卷册、碑铭、拓本等。

凡是近代铅印出版物以外的文字材料,均属古典文献的范畴以内。

4 古典文献学的知识范围古典文献学的主要范围:目录、版本与校勘古典文献学的其他内容:辨伪、辑佚、标点、注译、检索等5 古典文献学的意义大而言之,在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对国家历史政治文化之重大意义。

小而言之,对个人了解历史文化,从事学术研究,文献学均为基础必备之知识。

6 中国古典文献学发展概况(1)先秦两汉古典文献学的主要成就①孔子及其弟子(子夏等)文献整理之功②秦及楚汉之交对文献的破坏③西汉对文献的恢复与整理(刘向、刘歆父子等)④司马迁特殊的文献整理贡献⑤后汉郑玄等大儒的文献整理⑥熹平(173-178)石经:最早之官定儒家经本(2)魏晋南北朝及隋唐五代古典文献学的主要成果①魏晋南北朝文献破坏与整理(破坏:西晋灭亡;萧梁灭亡。

根据《红楼梦》程甲本和程乙本谈谈读书治学选择版本的重要性

根据《红楼梦》程甲本和程乙本谈谈读书治学选择版本的重要性

根据《红楼梦》程甲本和程乙本谈谈读书治学选择版本的重要性凡对于古籍的研究,都或多或少要涉及版本问题。在中国,最初的版本研究与校雠工作是合二为一的。版本学通过广泛搜集不同版本,可以刊误纠谬,为校勘提供基础,避免谬种流传贻误后学,它还可以比较优劣,选择善本,指导阅读;对于大量伪作,亦可以通过版本研究,使用版本学的手段加以识别,这不仅有利于学术,且有利珍本书作为文物的鉴别。另外,对于不同版本图书的制成情况和发展演变过程的考察和分析,还可以探求当时文化的发展情况。版本学研究对于学术文化的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价值。以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为例,简要探讨一下选择版本对于读书与治学的重要意义。《红楼梦》的版本问题犹为特殊,也犹为重要。《红楼梦》的版本分为两大系统。一是“脂本”系统。1953年发现,现藏中国国家图书馆。又称为“梦本”。此本正式提名为《红楼梦》。二为“程本”系统。即一百二十回刊印本系统。名为《新镌全部绣像红楼梦》,通称“程甲本”。又于次年编订“程乙本”。自此,《红楼梦》的传抄时代已经结束。早期的《红楼梦》都是以抄本的形式流传于世的。关系到《红楼梦》的创作过程,关系到《红楼梦》的思想艺术、甚至还关系到《红楼梦》一书的真伪问题。于是就形成了红学里的一个重要分支──《红楼梦》版本学。但是《红楼梦》的版本是非常复杂的。造成《红楼梦》版本复杂的原因主要有四个:一是曹雪芹的创作过程极其漫长,其间多次修改,直到作者去世,也没有完成定稿,还有一本分散失。而《红楼梦》的流传却是与创作同时进行的,因此造成抄本年代不一,文字互异。二是传抄中的错误,当时传抄《红楼梦》不是用来研究版本,而是用来阅读,还有很多是用来“置庙市中”卖钱的,抄手文学水平不一,而且不可能进行认真地校对,再加上辗转传抄,错误累加。三是后人主观改动,有些文字词句本来很好很通,抄者认为不好不通,于是任意加以窜改。四是有的抄本不是从同一底本抄录的,因为在曹雪芹没有创作完成的时候,有的章回不全,抄手拿到这个本子,再从其他本子补全,还有可能抄手没有借到全套底本,而是从多个底本补配而成全书。版本学通过广泛搜集不同版本,可以刊误纠谬,为校勘提供基础,避免谬种流传贻误后学,它还可以比较优劣,选择善本,指导广大读者的阅读;对于大量伪作,亦可以通过版本研究,使用版本学的手段加以识别。这不仅有利于学术,且有利于珍本书作为文物的鉴别。另外,对于不同版本图书的制成情况和发展演变过程的考察和分析,还可以探求当时文化的发展情况。版本学研究对于学术文化的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价值。《红楼梦》在文学界具有重大意义,对于它的版本研究同样也具有深远的影响。《红楼梦》作为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它的问世引起了世人的广泛关注,并形成一门专门的学问──红学。近百年米,《红楼梦》的评论与研究日益发展、兴盛。确实形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从早期的探讨、索隐,到20世纪前期的新红学,再到50年代后的文学批评,著作之多可以成立一家图书馆。对于它的版本的研究,就是要在众多的版本之中校勘纠谬,为读者提供最具有原始形态或者最符合作者原意的版本,避免谬种流传于后学。《红楼梦》的校勘过程实际上也是比较优劣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版本学家选取善本以流传后世,为读者的阅读提供指导。对于大量的伪冒的作品也可以通过版本进行研究,使用版本手段加以辨别。这不仅有利于学术的发展和对珍本书的收藏,而且对于不同版本的图书制成情况和发展演变也会加以考察和分析,可以探求当时的文化发展情况,有利于学术文化的发展。尤其是对于国学的传承与发扬,对于读者的阅读指导有相当深刻的作用。《红楼梦》这部伟大作品是属于中国的,也是属于世界的。她正日益的成为世界人民的共同的精神财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籍版本学在读书与治学中的意义古籍,是指1911年以前产生的内容为反映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文献资料;版本学,是一门研究图书在制作过程中的形态特征和流传过程中的递变演化,考辨其真伪优劣的专门科学。

作为版本学的一个分支,古籍版本学在古籍文献的整理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订正、修缮古籍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我国古代的图书,主要是以写本和印本两种形式流传后世的。

由于写刻的时代不一,地区有异,写刻者不同,以及抄写方式和刻写方式的差别等原因,特别是其中可能有藏书家进行修改、删订,古代图书就有了各种各样的版本。

而古籍版本学就是让我们研究这些古籍的流传与递变,教会我们分清优劣、辨明真伪的一门学问。

古今伪书极多,情况比较复杂,雕版印刷术发明之后,古籍版本形式多样,鉴定版本,研究版刻流传情况,可以帮助我们鉴别伪赝古本,去伪存真,保护真正的宋元善本,也为古代的文史研究提供可信的文献资料。

甄选出其中的优秀版本,剔除其中的伪书、讹传,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的意义是不言自明的。

我国古籍版本学是一门既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

自先秦开始,便有学者从事与古籍版本相关的修改、删补等工作,孔子可以说是其中的集大成者。

从西汉初,政府开始注意对图书的搜集与校理。

到西汉末,则出现了刘向、刘歆父子领导的大规模校书活动。

从西汉到唐末五代,版本活动逐步发展起来。

但是在这一漫长时期内,图书虽有简册到纸写的发展,但其形制以卷轴装为主,人们还不大注意,对图书版本风格的特征的研究,更没什么理论可言。

古籍版本学到明清时期达到了兴盛时期,涌现了大批版本目录学著作,在体例上更加完整,路数版本内容更加广泛,也出现了许多版本学鉴定专家。

然而直到当代,我国的古籍版本学才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是长期显得零散而模糊的古籍版本学成为一门自成系统、独具放歌且颇有发展前途的学科。

古籍版本学对于我们阅读图书和学术研究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以现在影印古籍为例,学习版本学是整理古籍的第一道工序。

整理古籍,在标点,注释,今译等工作之前要从事校勘工作,而校勘之先必须搜求异本来正本清源,理出版本源流,从而选择最好的本子作为底本。

这是整理古籍成败的关键。

我国流传下来的一个名字的古籍,其版本可能有好几种。

其中,版本肯定是有优有劣的。

我们在影印时,自然是要选择其中比较好的版本。

以《汉书》为例,班固在著述此书的时候,多用古字古训,较为难读。

因此,在后世有许多人为此书做注。

而其中确知最早的当属应肋、服虔两家,但是此两书皆已亡佚。

从时代来看,这两家距离班固著述时代最近,若刊印《汉书》当以此两家优先,但是,却已经不能够了。

唐代颜师古,以其叔父游秦的《汉书决疑》为基础,集东汉以来二十三家之说,总为《汉书》注,较为精核。

于是后世《汉书》大多以颜注作为注本。

如果没有学习过版本学,也许我们无法从中选出最好的版本来,但是,当我们具有一定的版本学知识之后,会发现,这事非常简单的。

而在点校古籍的时候,古籍版本学的作用则更加明显。

点校古籍从刘向父子开始,就开了广搜众本的先例。

宋朝岳珂校刻《九经三传》竟用了二十三种不同版本。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比较各版本的优劣异同,从而找出精善之本为底本,然后再与其它版本勘比较对,是正谬误,最后整理出更好的精校版本。

这中间,首先要有一个研究确定版本的过程,没有这种工作,是达不到预期效果的。

可见,古籍版本学对于研究、影印古籍是有很大作用的。

其次,古籍版本学是读书治学的根基。

读书治学,先了解版本,就可以弄清楚应看哪种版本的书,哪种版本的文字内容比较完整,较为正确,是可靠的资料,才能少走弯路,提高研究的水平和效率。

清人张之洞在《书目答问略例》中说:“读书不知要领,劳而无功。

知某书宜读而不得精校精注本,事倍功半。

”这是切身感受之言,说明了读书与版本之间的关系。

阅读古籍欲获好的效果,必先选择好的版本,如果部研究版本,就不知何者劣,何者优。


果读了误本、劣本,非但不能掌握原意,甚至还可能闹出笑话。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篇》载:江南有一权贵,读误本《蜀都赋》注,解“蹲鸱,芋也”,乃为“羊”字。

人馈羊肉,答书云:“指惠蹲鸱。

”举朝惊骇,不解事义。

久后寻迹,方知如此。

元氏之世,在洛景时,有一才学重臣,新得《史记者》,而颇纰缪。

误反“颛顼”字:“顼”字当“许录反”,错做“许缘反”。

逐谓朝士曰:“从来谬音‘专旭’,当音‘专’耳。

”此人先有高名,翕然信行。

期年之后,更有硕儒,苦相究讨,方知错焉。

这是由于读误本书而闹出的笑话。

当然,读误本书于己有害问题还不算大,但是,如用以教人,则会误人子弟。

此外,在撰写论文引用古书的时候,也会涉及到甄选的问题,也要讲求版本。

比如在引用古籍时,是选择《四部丛刊》还是《四部备要》?是选择《文渊阁四库全书》本还是原刻本?不懂版本学是无法给出好的答案的。

只有具备了一定的估计版本方面的知识,才能够充分的利用好这些古籍资源。

最后,对於今天的图书馆工作,比如编写馆藏古籍书目、撰写善本书志,首先要鉴定版本,这些都要有版本学知识。

在古籍研究上,我们要探究古籍的源流,要把这项工作做好,必须通过前人的版本目录寻找,找出历代对某书不同版本的著录,并进一步通过前人有关此书的提要或者题跋,了解其版本流源。

这样就可以大致掌握此书在版本上的发展变化,然后选择出最有价值的版本,以供研究之用。

没有版本学知识,对于中国的古籍便无法做深刻、正确的研究和探索。

如果我们不能从浩如烟海的流传下来的古籍中择出其中的优秀版本,对于保存我国古代的灿烂文化也是非常不利的。

因此对于每一个从事古籍和古汉语、古代文学研究的学者和喜欢古代文学的读者来说,学习一些古籍版本学的基本知识是非常非常必要的。

古籍版本学在我国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我国古籍众多,目前所拥有的古籍人才较为匮乏,因此,我们应当好好学习古籍版本学,为研究我国的古代文明贡献一份智慧和力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