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液的成分和作用
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简介一、课程简介生理学是生物科学的分支,是研究机体功能的科学。
在医学课程体系中,主要阐述正常人体及其各组成部分,即器官、组织和细胞所表现的各种生命现象、活动规律、产生机制、调节方式及其过程,以及内、外环境变化对这些生命活动的影响。
生理学是医学课程中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与医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人类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通过观察、体验、研究和总结,逐步积累和发展为有关人体正常机能的知识,并形成人体生理学这门学科。
要从事临床医学实践工作,认识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变化,首先就要先弄清楚正常人体生理功能及其规律;因为临床各种病理变化都是在生理基础上衍生或演变过来的。
所以,只有认真把握了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理论基础后,才能更有效地学好后续相关课程,因此,医学生学好生理学是十分必要的。
生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大部分生理学知识是从各种生理学实验中总结出来的,本课程安排的生理实验项目,其目的就是让学生了解生理学知识与动物实验的相互依赖关系,并实践和验证部分所学的生理学理论。
本大纲适用于临床医学、护理学、乡村医学、医学检验、口腔医学专科以及护理本科等专业。
二、总体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掌握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为后续的基础和临床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也是为毕业后在医疗、卫生实践中,不断提高业务能力提供必要的基础。
三、时数分配四、考核要求本门课程成绩:理论考核80%;实验成绩占10%;出勤率占10%。
理论考核范围:掌握约占60%;熟悉约占30%;了解约占10% 。
考核题型:单项选择题、填充、名词解释、简答题、问答题等。
第一章绪论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明白生理学这门课程与医学的相互关系,理解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基本概念,以及维持稳态调节的三种基本途径。
同时能熟练应用生理学中几个常用的概念。
课程内容一、兴奋性二、人体与环境三、人体功能的调节考核知识点一、兴奋性与阈值的概念及关系二、内环境和稳态的概念三、人体功能调节的三种方式四、控制系统的分类考核要求一、兴奋性掌握:兴奋性与阈值的概念及关系二、人体与环境掌握:内环境和稳态的概念及其意义三、人体功能的调节熟悉:人体功能的调节方式及其特点。
胃液:消化液,保护液
家庭医药 2013.0568胃液:消化液,保护液□ 北京军区总医院消化内科教授 张禹胃液是胃壁细胞分泌的一种混合液体,其pH值(酸碱度)为0.9~1.5,酸度很高,成人每日可分泌1.5~2.5升,对帮助消化、保护胃黏膜免受细菌侵害损伤有重要意义,是食物消化不可或缺的物质。
由于胃液呈强酸性,很多人把胃酸和胃液混为一谈。
然而,两者并不能划等号,因为胃酸只是胃液的其中一种成分,除此之外,胃液还含有胃蛋白酶、黏液、内因子等。
胃液组成(1) 胃酸(其实就是盐酸):它能激活胃蛋白酶原,帮助消化食物中的蛋白质,还能杀死随食物进入胃内的致病细菌。
盐酸进入小肠后,能促使胰液、肠液分泌,还有助于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矿物质(比如铁)的吸收。
过去认为,消化性溃疡(胃溃疡或十二指肠溃疡)主要是由高胃酸所致,是盐酸对胃黏膜的自我消化造成的(以致有所谓“无酸无溃疡”的经典学说)。
而现研究证明,溃疡病的发生并非单是盐酸起的作用,还有幽门螺杆菌对胃黏膜的破坏和损伤,但胃液的高酸状态,起码是溃疡病发生的两种重要原因之一。
(2) 胃蛋白酶:它是胃液中的重要消化酶。
它能水解蛋白质,使食物中的蛋白质易于吸收。
胃蛋白酶只有在酸性较强的环境中才能发挥作用,胃液中的盐酸低是消化不良的重要原因,这时胃蛋白酶难以发挥作用,食物也就不易被吸收。
(3) 黏液:由胃多种细胞分泌混合成黏液状物。
此黏液覆盖在胃黏膜表面,形成一层膜状物,具有润滑食物的作用,能使食物易于通过幽门,并能保护胃黏膜,使之不受食物中坚硬物质的机械性损伤,还能防止盐酸对胃黏膜的侵蚀。
(4) 内因子:由胃腺的壁细胞分泌,它是一种糖蛋白,在胃内能和食入的维生素B 12(抗恶性贫血物质)结合在一起,下行至回肠,促使回肠上皮吸收维生素B 12,若内因子缺乏,可引起维生素B 12吸收障碍,产生恶性贫血。
胃酸与胃病除pH值外,胃酸还有3个相关指标:(1)基础胃酸分泌值(BAO):指清晨空腹(未进食、喝水、未服任何药物)时的胃酸分泌量;(2)最大胃酸分泌值(MAO):指肌肉注射6微克/公斤体重的胃酸分泌刺激剂——五肽胃泌素,注射后1小时内胃酸的分泌值;(3)高峰泌酸分泌值(PAO):抽取未进食时4个标本的胃液排酸量,将其中2个最大的数值相加乘2即得。
《高中生物第二册课件——人体消化与吸收》
肠道内抗菌物质的作用
探索肠道中的抗菌物质,它们的作用是什么以及为什么对我们的健康非常重 要。
食道和胃的解剖结构和功能
探索食道和胃的组织结构以及它们在消化过程中的作用。
胃液的成分和作用
深入了解胃液的成分以及它如何帮助消化食物。
小肠的解剖结构和功能
揭示小肠的神奇之处,包括它如何吸收养分并将其胃液外,肠道内的其他消化液在消化过程中也发挥重要作用。
肠道消化酶的种类和作用
高中生物第二册课件—— 人体消化与吸收
本课件涵盖了高中生物第二册的内容,重点介绍了人体消化与吸收的过程。 通过本课件的学习,你将了解到消化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以及它们的功能。
人体消化系统介绍
了解人体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包括口腔、食道、胃、小肠和大肠等部分。
口腔消化与口腔内的消化酶
口腔中的消化过程以及唾液中的消化酶对食物的作用。
人体消化液的成分及作用
人体消化液的成分及作用作者:蒋美琼杨义来源:《中学生物学》2008年第01期1唾液唾液近于中性,pH为6.6~7.1,成人每日分泌的唾液约为1~1.5 L,其中约有99.4%是水,其余为唾液淀粉酶、溶菌酶和少量的无机物(K+、Na+、Ca2+)等。
唾液的清洁作用:唾液在口腔里经常流动,可以起到机械清洗作用,足以减少口腔内的污物和致病因子,保持牙齿和口腔的清洁,有利于防病。
医学文献记载,凡唾液分泌量大的人,其患龋率较低,而很多患龋率高的人,则常有唾液分泌量过低的现象。
唾液的防御能力:唾液的酸碱度和含钙量的变化,既可影响牙周疾病的防御力(因牙周的炎性细菌适于在碱性溶液中滋生;而含钙量高,则能促成牙结石的沉积,从而增强了对牙周疾病的刺激作用),也可影响龋病的防御力(因酸度增强,使龋病因素更趋优势,导致牙齿脱矿加重;而含钙量高,则又可促进牙齿脱矿区的再矿化)。
唾液的抗菌作用:口腔经常存在着大量细菌,但口腔内的伤口很少有感染。
唾液不仅含有溶菌酶的物质,能阻抑空气或水中的多种细菌的生长,而且也含有其他抗菌因子,如唾液中的免疫球蛋白等物质,能阻止细菌的附着,抑制其生长,甚至也有杀灭细菌的作用。
此外,唾液含有淀粉酶,有助于消化食物中的淀粉;唾液具有润滑作用,便于吞咽食物;唾液能帮助口腔软组织受伤区域的血液凝结,增加受伤区域的小血管的渗透能力,吸引白血球至受伤区,促进伤口愈合等。
2胃液胃液是胃腺各种细胞分泌的混合物。
幽门部的胃腺由黏液细胞组成,能分泌碱性黏液,其中不含消化酶。
胃底和胃体部又称泌酸腺区,其面积占全胃的2/3或4/5,此区胃腺主要由3种细胞组成:主细胞,又称胃酶细胞,能分泌胃蛋白酶原;壁细胞,又称盐酸细胞,主要分泌盐酸,还能产生“内因子”——与维生素B12吸收有关的一种物质;颈黏液细胞,能分泌黏液。
纯净的胃液是一种无色透明的酸性液体,pH值约为0.9~1.5。
正常成人每日胃液分泌量约1.5~2.5 L。
消化系统学习顺序
消化系统学习顺序消化和吸收一、消化和吸收的基本概念消化: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成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吸收:食物消化后的小分子物质通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和淋巴液的过程。
消化的方式:机械消化和化学消化。
机械消化依赖消化道平滑肌的运动,化学消化依赖消化液中所含消化酶的作用。
消化液由各种消化腺分泌,主要成分是水、无机盐和有机物。
无机盐调节消化道的酸碱环境和渗透压、以便一些重要物质的消化和吸收。
有机物中最重要的是消化酶。
其次是粘液,粘液由空腔脏器分泌(所以胆汁和胰液中不含粘液) ,对消化道粘膜具有保护作用。
二、消化道平滑肌的特性1. 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特性:兴奋性较骨骼肌低、不规则的节律性、紧张性、伸展性、对刺激的特异敏感性即对牵张、温度和化学刺激敏感而对切割、电刺激等不敏感。
2. 消化平滑肌的电生理特性:(1) 静息电位主要由 K+外流的平衡电位形成,但 Na+、 Cl-、Ca2+等离子在安静时也有少量通透性,加之生电钠泵也发挥作用,故静息电位值较低且不稳定。
(2) 慢波电位又称基本电节律 ,是消化道平滑肌特有的电变化,是细胞自发性节律性去极化形成的。
慢波起源于纵行肌,它是局部电位, 不能直接引起平滑肌收缩, 但动作电位只能在慢波的基础上产生,因此慢波是平滑肌的起步电位,控制平滑肌收缩的节律。
消化道平滑肌慢波有如下特点:①慢波是静息电位基础上产生的缓慢的节律性去极化波; ②胃肠道不同部位慢波的频率不同; ③它的产生与细胞膜生电钠泵的周期活动有关; ④不能引起平滑肌收缩;⑤慢波的波幅通常在 10~15mV之间。
(3) 动作电位是慢波去极化到阈电位水平时产生的,动作电位引起平滑肌收缩。
参与平滑肌动作电位形成的离子主要是Ca2+和 K+。
慢波、动作电位和肌肉收缩的关系简要归纳为:平滑肌的收缩是继动作电位之后产生的, 而动作电位是在慢波去极化的基础上发生的。
三、胃肠激素1. 概念:在胃肠道的粘膜内存在有数十种内分泌细胞,它们分泌的激素统称为胃肠激素。
动物的消化与吸收
Part One
添加章节标题
Part Two
动物消化系统的概述
消化系统的基本功能
消化食物:将食物分解为小分子物质,便于身体吸收和利用。 吸收营养:将消化后的营养物质吸收进入血液,供给身体各个部位的需要。 排泄废物:将消化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和未消化的食物残渣排出体外。 免疫保护:消化系统中的免疫细胞可以抵御病菌和病毒的入侵,保护身体健康。
消化系统的组成
口腔:咀嚼食物,初步消化 食道:将食物送至胃部 胃:消化食物,吸收部分营养 小肠:主要吸收营养的场所
消化方式简介
消化方式:物理消 化和化学消化
物理消化:通过机 械方式将食物破碎
化学消化:通过酶 的作用将食物分解 为可吸收的物质
动物消化系统的概 述:包括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腔、食 道、胃、小肠和大 肠等部分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生长速度的加快:通过优化消化与 吸收过程,动物能够更好地吸收营 养,促进生长,缩短养殖周期。
繁殖性能的提升:优化消化与吸收 过程可以改善动物的繁殖性能,提 高种群数量和品质。
动物疾病防治中的消化与吸收问题
消化与吸收问题在动物疾病防 治中的重要性
常见消化与吸收问题的类型和 原因
Part Four
营养物质的吸收
吸收的部位和方式
小肠是吸收的主要部位
吸收方式包括主动转运和被动 转运
消化液在吸收过程中起重要作 用
不同营养物质吸收的部位和方 式不同
吸收的营养物质种类
蛋白质 碳水化合物 脂肪 维生素 矿物质
影响吸收的因素
消化液的分泌:消化液中的酸碱度、酶等成分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
环境因素对消化与吸收的影响
第五章消化和吸收资料
过瘤 胃蛋白
微 生 AA 物 蛋 白
肝
血NH3
22
含氮物质消化和代谢
1.含氮物质的降解和氨形成
2.微生物蛋白质的合成 3.NH3参与尿素再循环 实践意义 1.以尿素代替反刍动物日粮蛋白 2.降低瘤胃微生物分解日粮蛋白
2019/7/4
23
③.脂的消化 水解、氢化、脂肪酸合成
④.合成VB、VK
2019/7/4
2019/7/4
12
第三节 胃内消化
一.单胃运动(157页)
(一)基本形式及作用 1.容受性舒张 : 贮藏 2.紧张性收缩 : 混和、维持胃形态及胃内压 3.蠕 动: 推移 4.饥饿收缩: 胃排空后,阵发性强力收缩
2019/7/4
13
(二)胃排空
影响其排空的因素
1.胃内容物增多时促进排空: 胃运动和促胃液素
•
主动为主
• • 磷:
VD、甲状旁腺素、 pH
•
小肠各段
•
受维生素D调节; pH; Ca++磷比
• 铁:
•
十二指肠和空肠前段
•
转铁蛋白
•
释放与贮存
•
pH
2019/7/4
42
• 糖:单胃—
G·S 、主动转运、与Na+相关
• 复胃—
•
VFA;瘤胃、瓣胃和大肠;受PH影响
• 蛋白质:
二肽、三肽、 AA;主动转运;与Na+相关
定义: 特点:
哺乳期 生理意义:
乳汁直接进入皱胃
2019/7/4
27
(二)瓣胃消化
浓缩与磨碎 微生物消化 吸收
(三)皱胃消化
与单胃动物胃活动相似 HCl 对前胃微生物的杀灭作用
食品营养学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食品营养学部分
第二章 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消化:食物通过消化管的运动和消化液的作用被分解为可吸收成分的过程,即食 物在消化道内进行分解的过程。
吸收:食物的可吸收成分透过消化管壁的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液的过程。不 被吸收的残渣则由消化道末端排出体外。
一、人体消化系统:
1、消化道: 一条长而盘曲的肌性管道。据位置、形态、功能不同可分为:口腔、咽、食管、
《食品化学与营养学》教案
食品营养学部分
胃是消化道中一个袋状膨大部分,其位置和形状随人的体型体位及胃内充盈度不 同而有改变。中等度充盈时,胃的大部分位于正中线左侧,小部分位于右侧。主成分 是水、HCl、Na+、K+等无机物,以及胃蛋白酶、粘蛋白等有机物。纯净胃液是一种无 色透明的酸性液体(pH0.9-1.5)。主成分是水、HCl、Na+、K+等无机物,以及胃蛋白酶、 粘蛋白等有机物。 1)胃酸:由胃腺壁细胞分泌,只有胃中才有此酸性分泌液。 作用:激活胃蛋白酶原,为其造成适宜的酸性环境,以利水解蛋白质。抑制和杀灭胃 内细菌的作用。胃酸进入小肠后能刺激胰液和小肠液的分泌,并引起胆囊收缩排出胆 汁。胃酸造成的酸性环境有助于小肠对 Fe2+、Ca2+的吸收。 2)胃蛋白酶:主细胞分泌出来时为无活性的蛋白酶原,在 HCl 作用下被激活(最适 pH2),是胃液中的主要消化酶。能将 Pro 进行初步水解。 3)黏液:胃黏膜表面的上皮细胞和胃腺中的黏液细胞分泌。主成分是糖蛋白,其次 为粘多糖等大分子。在正常情况下胃黏膜表面常覆盖一层黏液,弱碱性,可中和 HCl 和减弱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故可保护胃黏膜,使其免于受到 HCl 和蛋白酶的消化作 用。同时,黏液还有润滑作用,可减少胃内容物对胃壁的机械损伤,对胃有保护作用。 4)内因子:正常胃液中含“内因子”。是分子量为 53000 的一种糖蛋白,与 VB12 结 合并促进其吸收。 3、胆汁的成分及作用:
小肠中重要的消化液-胆汁
贵州中公教育1小肠中重要的消化液-胆汁在平时生活中,大家享受着美食的诱惑。
我们吃进去的食物到底是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才能被机体消化来供给营养的呢?相信大家对小肠吸收营养物质并不陌生,但中公卫生人才网今天来研究一下小肠中重要的消化液-胆汁。
首先我们追溯胆汁的产生源头,胆汁是由肝脏产生的,肝脏是人体内最大的腺体。
很多同学在学习胆汁这一章节时会误认为胆汁是由胆囊产生的,我们的胆囊是贮存和浓缩胆汁的囊状器官。
有个词语叫“肝胆相照”,在中医学中,肝与胆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而今天的主题是胆汁,大家知道刺激胆汁排出的因素是什么吗?在解剖学提到过,进食后尤其是进食高脂肪的食物,胆囊收缩会刺激胆汁经胆囊管、胆总管、十二指肠大乳头,排入十二指肠内。
我们得出一个结论:食物是引起胆汁排出的自然刺激物,其中以高蛋白食物刺激作用最强。
同学们读到这里是否疑惑,胆汁究竟有什么作用呢?接下来我问大家一个问题,众所周知胃酸属于强酸,有没有一种消化液可以抵抗胃酸呢?答案很明显,胆汁是一种有色、味苦、较稠的液体,胆汁第一个作用是排入十二指肠后可以中和胃酸。
这是由胆汁的性质以及排出途径决定的。
说到现在为什么迟迟不提胆汁的成分,下面我要给大家介绍小肠中重要的消化液-胆汁的第二个作用。
胆汁的成分中除了水、胆盐和胆色素外,胆汁中最重要的成分是胆盐。
这个胆盐的作用可以乳化脂肪,我们可以得出胆汁的第二个作用是可以促进脂肪的消化以及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说到脂溶性维生素大家想到了什么?我给大家说一下维生素K ,它属于脂溶性维生素,在肝脏内可以促进凝血因子的合成。
所以胆汁的作用总结起来主要是:乳化脂肪促进脂肪的消化;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中和胃酸和促进胆汁自身的分泌。
胆汁的故事不仅仅只有这些,上面我们主要介绍了胆汁的作用与排出,还记得生理上曾经说过机体的调节方式吗?分为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神经调节是最主要的调节方式,它的特点是迅速、精准、短暂,体液调节缓慢、持久、弥散,自身调节幅度与范围小。
消化系统的功能和消化过程
重要性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对维持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和新陈 代谢具有重要意义。消化系统通过分解食物,将其转 化为可被身体吸收和利用的小分子物质,为身体提供 所需的能量和营养物质。同时,消化系统还通过排泄 废物,维持身体内环境的稳定和平衡。
常见疾病及危害
常见疾病
消化系统常见的疾病有胃食管反流病、胃炎、消化性溃疡、肝硬化、胰腺炎、消化道出血、消化道肿瘤等。这些 疾病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如感染、遗传、环境、生活习惯等。
食管结构与功能
食管壁
由黏膜、黏膜下层、肌层和外膜 组成,具有弹性和扩张性,以便
食物顺利通过。
食管蠕动
食管壁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形成的蠕 动波,可以将食物推送至胃中。
防止反流
食管下端的括约肌可以防止胃内容 物反流至食管,保护食管免受胃酸 侵蚀。
03
胃与小肠
胃结构与功能
胃壁结构
胃壁由粘膜、粘膜下层、肌层和浆膜 组成,具有分泌、吸收、蠕动和防御 等功能。
收,增强免疫力,防止有害菌的侵袭。
参与代谢过程
03
肠道菌群可以参与人体内的代谢过程,如胆固醇代谢、药物代
谢等。
直肠结构与功能
结构特点
直肠位于大肠的末端,与肛门相连。直肠壁内有丰富的血管和淋 巴组织。
排便功能
直肠的主要功能是储存粪便并控制排便。当粪便充满直肠时,会 刺激肠壁感受器,引发排便反射。
吸收功能
消化食物
食物进入胃后,胃酸和胃蛋白酶开始消化蛋白质 ,同时胃的蠕动将食物与胃酸充分混合。随后, 食物进入小肠,胰液、胆汁和小肠液中的消化酶 将食物分解为小分子物质。
排泄废物
未被吸收的食物残渣和水分进入大肠,经过肠道 菌群的发酵作用,形成粪便并排出体外。
生理学 第六章 消化和吸收
精选课件
16
1、盐酸 胃液中的盐酸也称 胃酸,胃粘膜壁细胞分泌盐酸 过程如下:(图6-5)。
是一个主动分泌的 过程。 H+ :由水分解产生, H+泵分泌 Cl-:经Cl-泵,与HCO3交换获得
精选课件
17
基础酸排出量:正常人空腹时盐酸排出量, 0~5mmol/h。
盐酸的最大排出量:正常人的盐酸最大排 出量为20~25mmol/h。Fra bibliotek精选课件
19
2.胃蛋白酶原 由主细胞合成,无活性,在进餐或迷走神
经兴奋时释放入胃。
胃蛋白酶原 HCl 胃蛋白酶(最适
pH为2.0)
(+)
作用:水解蛋白质为 䏡 和胨 , 也生成少量的
多肽和氨基酸。
精选课件
20
3、内因子
由壁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 与维生素B12的吸收有关。
精选课件
21
4、黏液和HCO3- 黏液-碳酸氢盐屏障(mucus
有机物:黏蛋白、球蛋白、唾液淀 粉酶、溶菌酶
无机物:Na+、K+、Ca2+ 气体
精选课件
11
(二)唾液的作用
①湿润口腔和食物,便于说话,利于咀嚼、吞 咽和引起味觉
②消化作用,唾液淀粉酶(最适pH7.0)可使食 物中的淀粉分解为麦芽糖
③排泄功能 ④清洁和保护口腔 ⑤杀菌作用
精选课件
12
胃内消化
从功能上通常将胃分为头区和尾区。头区包括胃 底和胃体的上端,尾区包 括胃体的下端和胃窦(图
精选课件
7
二、消化腺的分泌功能
消化液的主要作用有: ①分解食物中的复杂成分使之便于吸收; ②为各种消化酶提供适宜的pH环境; ③稀释食物,使消化道内容物的渗透压与
消化液的成分和作用
资料分析成人的小肠比大肠长许多。
小肠内壁上有皱襞,小肠皱襞上有许多小肠绒毛密布在皱襞上,这些都增大了小肠的内表面积。
此外,小肠绒毛壁很薄,小肠绒毛内分布着丰富的毛细血管,这些都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而大肠内表面只有皱襞,没有绒毛状突起,因此,吸收营养物质最多的是小肠,而不是大肠。
技能训练(1)消化道中从十二指肠开始才有消化脂肪的酶,所以,曲线Y表示脂肪的消化过程。
(2)淀粉在口腔内开始被消化,脂肪在小肠内开始被消化,蛋白质在胃内开始被消化。
(3)D代表小肠,里面含有肠液、胰液和胆汁等消化液。
练习1.2.小肠分泌的肠液在小肠中,胆汁和胰液也都流入小肠中,所以小肠的消化液最多,可达2 015 mL左右。
背景资料关于小肠的吸收面积小肠的全长约为5~6 m,小肠腔面有许多由黏膜和黏膜下层向肠腔突出而形成的环形的皱襞,以及皱襞表面的绒毛。
由于皱襞和绒毛的存在,使小肠的吸收面积增大了30倍。
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可以看到绒毛壁是一层柱状上皮细胞,细胞顶端(即面向肠腔的一端)有明显的纵纹。
近年来用电子显微镜观察,看到上皮细胞顶端的纵纹是细胞膜突起,这叫做微绒毛。
每个柱状上皮细胞可以有1 700条左右的微绒毛。
微绒毛的存在,又使小肠的吸收面积比上面所估计的数值增大20倍以上。
总之,由于环形皱襞、绒毛和微绒毛的存在,使小肠的表面积比原来的表面积增大了600倍左右。
胃的运动胃的运动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作用。
贮存食物胃壁内的平滑肌具有很大的伸展性,伸长时可达原来长度的2~3倍。
因此,胃常可以容纳好几倍于自己原来容积的食物。
胃的平滑肌具有持续而微弱的收缩功能,使胃保持一定的紧张性。
当大量食物进入胃里时,胃的平滑肌主动放松,使胃的紧张性和胃内压不致有很大变化。
如果胃壁的紧张性过度降低,进食后胃壁可以极度扩张或下垂,就会引起胃扩张或胃下垂。
使食物和胃液充分混合食物进入胃以后,胃体中部开始产生蠕动。
蠕动的主要作用是使胃液和食物充分混合,形成食糜,便于消化酶发挥作用,并且把食糜推送到幽门部,然后经过幽门进入十二指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料分析成人的小肠比大肠长许多。
小肠内壁上有皱襞,小肠皱襞上有许多小肠绒毛密布在皱襞上,这些都增大了小肠的内表面积。
此外,小肠绒毛壁很薄,小肠绒毛内分布着丰富的毛细血管,这些都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而大肠内表面只有皱襞,没有绒毛状突起,因此,吸收营养物质最多的是小肠,而不是大肠。
技能训练(1)消化道中从十二指肠开始才有消化脂肪的酶,所以,曲线Y表示脂肪的消化过程。
(2)淀粉在口腔内开始被消化,脂肪在小肠内开始被消化,蛋白质在胃内开始被消化。
(3)D代表小肠,里面含有肠液、胰液和胆汁等消化液。
练习1.2.小肠分泌的肠液在小肠中,胆汁和胰液也都流入小肠中,所以小肠的消化液最多,可达2 015 mL左右。
背景资料关于小肠的吸收面积小肠的全长约为5~6 m,小肠腔面有许多由黏膜和黏膜下层向肠腔突出而形成的环形的皱襞,以及皱襞表面的绒毛。
由于皱襞和绒毛的存在,使小肠的吸收面积增大了30倍。
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可以看到绒毛壁是一层柱状上皮细胞,细胞顶端(即面向肠腔的一端)有明显的纵纹。
近年来用电子显微镜观察,看到上皮细胞顶端的纵纹是细胞膜突起,这叫做微绒毛。
每个柱状上皮细胞可以有1 700条左右的微绒毛。
微绒毛的存在,又使小肠的吸收面积比上面所估计的数值增大20倍以上。
总之,由于环形皱襞、绒毛和微绒毛的存在,使小肠的表面积比原来的表面积增大了600倍左右。
胃的运动胃的运动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作用。
贮存食物胃壁内的平滑肌具有很大的伸展性,伸长时可达原来长度的2~3倍。
因此,胃常可以容纳好几倍于自己原来容积的食物。
胃的平滑肌具有持续而微弱的收缩功能,使胃保持一定的紧张性。
当大量食物进入胃里时,胃的平滑肌主动放松,使胃的紧张性和胃内压不致有很大变化。
如果胃壁的紧张性过度降低,进食后胃壁可以极度扩张或下垂,就会引起胃扩张或胃下垂。
使食物和胃液充分混合食物进入胃以后,胃体中部开始产生蠕动。
蠕动的主要作用是使胃液和食物充分混合,形成食糜,便于消化酶发挥作用,并且把食糜推送到幽门部,然后经过幽门进入十二指肠。
胃的排空食糜进入十二指肠的过程叫胃的排空。
胃的排空时间,与食物的量、质和胃的运动状况有关。
一般地说水只需10 min就可以由胃排空,糖类需2 h以上,蛋白质较慢,脂肪更慢。
吃了油性大的食物不容易感到饿,就是因为这种食物的胃排空时间长。
一般混合食物的胃排空约需4~5 h。
胃排空后不久,能出现强烈的空胃运动,产生饥饿的感觉。
小肠运动小肠的运动方式主要有分节运动和蠕动两种。
分节运动是一种以环行肌舒缩为主的节律性运动(图8)。
由于一定间隔的环行肌同时收缩,所以能把食糜分割成许多节段,数秒以后,收缩的部分舒张,原来舒张部分的中间收缩,于是食糜形成新的节段。
如此反复进行,使食糜与消化液充分混合,便于化学性消化。
分节运动还能使食糜与肠壁紧密接触,有助于吸收。
蠕动是一种环行肌和纵行肌同时收缩的运动,它的作用是把食糜向大肠方向推送。
小肠蠕动的速度很慢,每秒约1~2 cm。
每个蠕动波把食糜推进一段距离(约数厘米)后即消失,然后在下一段又发生一个新的蠕动波,从而使经过分节运动作用过的食糜向前推进到一个新肠段,再开始分节运动。
正常情况下,小肠蠕动时,肠内的食糜和水、气体等被推动而发生一种“咕噜咕噜”的声音,叫肠鸣音。
用听诊器可以在腹壁上听到。
有时小肠蠕动加强,可以直接听到,即一般所谓的“肚子叫”,这种情况在肠炎腹泻时,尤为明显,称为肠鸣音亢进(增强)。
消化液的成分和作用各种消化液的成分和作用不尽相同,现在分别介绍如下。
唾液唾液近于中性,pH为6.6~7.1,成人每日分泌的唾液约为1~1.5 L,其中约有99.4%是水,其余为唾液淀粉酶、溶菌酶和少量的无机物(如含钠、钾、钙的无机盐)等。
唾液的主要作用是:湿润口腔和食物,便于吞咽;唾液中含有的唾液淀粉酶能促使一部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唾液中含有的溶菌酶,有一定的杀菌作用。
胃液胃液呈酸性,pH为0.9~1.5,成人每日分泌的胃液约为1.5~2.5 L。
胃液的主要成分有胃蛋白酶、胃酸(即盐酸)和黏液。
此外还含有钠盐、钾盐等无机物。
胃蛋白酶能促使蛋白质分解为和胨以及少量的多肽。
盐酸除能激活胃蛋白酶原以外,还有以下的作用:为胃蛋白酶促使蛋白质分解提供适宜的酸性环境;抑制或杀死胃内的细菌;盐酸进入小肠,能促进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分泌。
黏液的作用是它经常覆盖在胃黏膜的表面,形成一层黏液膜,有润滑作用,使食物容易通过,并且能够保护胃黏膜不受食物中的坚硬物质的机械损伤;黏液为中性或偏碱性,能够中和盐酸,减弱胃蛋白酶的活性,从而防止盐酸和胃蛋白酶对胃黏膜的消化作用。
胰液胰液呈碱性,pH为7.8~8.4,成人每日分泌的胰液约为1~2 L。
胰液的主要成分有碳酸氢钠、胰淀粉酶、胰脂肪酶、胰蛋白酶原和糜蛋白酶原等。
碳酸氢钠能够中和由胃进入十二指肠的盐酸,并且为小肠内消化酶提供适宜的弱碱性环境。
胰蛋白酶原进入小肠以后,在小肠液中的肠激酶的作用下,激活为胰蛋白酶。
胰蛋白酶又可以迅速激活其余大量的胰蛋白酶原为胰蛋白酶,也可以激活糜蛋白酶原为糜蛋白酶。
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共同作用于蛋白质,蛋白质就被分解为多肽和少量氨基酸。
存在于胰液中的胰淀粉酶和少量的胰麦芽糖酶,又可以分别促使淀粉和麦芽糖分解为葡萄糖。
胰脂肪酶在胆汁的协同作用下,促使脂肪分解为脂肪酸和甘油。
胰液由于含有消化三种主要营养成分的消化酶,因而是所有消化液中最重要的一种。
临床和实验都证明,当胰液缺乏时,即使其他消化液的分泌都很正常,食物中的蛋白质和脂肪仍然不能完全消化,因而也影响营养成分的吸收。
脂肪吸收的障碍,还可以使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受到影响。
胰液缺乏时,糖类的消化一般不受影响。
胆汁胆汁是由肝细胞分泌的,在胆囊内贮存。
当食物进入口腔、胃和小肠时,可以反射性地引起胆囊收缩,胆汁经过总胆管流入十二指肠。
成人每日分泌的胆汁约为0.8~1.0 L。
胆汁中没有消化酶,主要成分是胆盐和胆色素。
胆盐的作用是:激活胰脂肪酶;将脂肪乳化成极细小的微粒,可以增加脂肪与胰脂肪酶的接触面积,有利于脂肪的消化和吸收;可以与脂肪酸和脂溶性维生素等结合,形成水溶性复合物,以促进人体对这些物质的吸收。
人类的胆色素主要是胆红素。
胆红素呈橙色,是红细胞破坏以后的产物。
当红细胞大量破坏或肝脏和胆道功能损坏时,胆红素在血液中的浓度升高,使皮肤和黏膜等组织染成黄色,临床上称为黄疸。
小肠液小肠液呈弱碱性,pH约为7.6,成人每日分泌的小肠液为1~3 L。
小肠液含有多种消化酶,如淀粉酶、麦芽糖酶、蔗糖酶、乳糖酶、肽酶、脂肪酶等。
通过这些酶的作用,进一步分解糖类、蛋白质和脂肪,使之成为可以吸收的物质。
营养物质的吸收糖类经过消化分解为单糖(主要是葡萄糖,还有果糖和半乳糖)以后,由小肠黏膜吸收入小肠绒毛内的毛细血管,再通过门静脉入肝,一部分合成肝糖元贮存起来,另一部分由肝静脉入体循环,供全身组织利用。
蛋白质主要以氨基酸的形式被小肠黏膜吸收,经过小肠绒毛内的毛细血管进入血液循环。
有些未经消化的天然蛋白质或蛋白质分解的中间产物,也可以被小肠黏膜吸收,但吸收量极少。
有些人对某种食物过敏,可能是由于某种蛋白质被小肠直接吸收而引起的。
脂肪在胆盐、胰液和小肠液的作用下消化分解,形成甘油、游离脂肪酸和甘油一酯,以及少量的甘油二酯和未消化的甘油三酯。
胆盐可以与脂肪的水解产物形成水溶性复合物。
这些水溶性复合物聚合成脂肪微粒(主要成分为胆盐、甘油一酯和脂肪酸)。
有人认为这种脂肪微粒能被小肠上皮细胞通过吞饮作用而直接吸收。
但也有人认为这种脂肪微粒在被吸收时,各主要成分先分离再分别进入小肠上皮细胞。
当上述物质(主要是甘油一酯和脂肪酸)进入小肠上皮细胞后,重新合成为中性脂肪,并在外面包上一层由卵磷脂和蛋白质形成的膜,而成为乳糜微粒。
乳糜微粒和多数长链脂肪酸进入小肠绒毛内的毛细淋巴管(也叫中央乳糜管),再经过淋巴循环间接进入血液。
多数短、中链脂肪酸和甘油可以溶于水,被吸收入毛细血管,直接进入血液循环。
由于食物中的动、植物油含长链脂肪酸较多,因此,脂肪的吸收以淋巴途径为主。
肝脏的主要功能肝脏具有以下一些主要功能:代谢功能肝脏对于人体内蛋白质、糖类、脂类等很多物质的代谢有重要作用。
肝脏在蛋白质的合成和分解的过程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人体的一般组织细胞都能合成自己的蛋白质,但是肝脏除能合成自己的蛋白质以外,还能合成大部分的血浆蛋白质(如白蛋白、纤维蛋白原等)。
据估计,肝脏合成的蛋白质占全身合成蛋白质总量的40%以上。
所以患慢性肝炎或严重肝病变的病人,血中的白蛋白含量显著降低。
肝脏中氨基酸代谢比其他组织中的氨基酸代谢活跃,这是因为肝脏中含有丰富的催化氨基酸代谢的酶类,谷氨酸丙酮酸转氨酶(简称GPT)就是其中之一。
正常肝细胞中的GPT很少进入血液,只有肝病变时,由于肝细胞的细胞膜通透性增加,或肝细胞坏死,GPT可以大量进入血液。
所以,临床上常用测定血清中GPT的数值,作为诊断肝脏疾病的重要指标之一。
肝脏在糖类代谢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肝脏中,葡萄糖和糖元可以互相转化;从小肠吸收来的其他单糖(如果糖、半乳糖等)可以转化为葡萄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某些非糖物质也可以转化成糖。
其中特别重要的作用是维持血液中葡萄糖(简称血糖)含量的相对恒定,以保证全身(特别是脑组织)糖的供应。
血糖的含量通常约为80~120 mg/dL。
当大量的食物经过消化,陆续吸收到体内,血糖含量会显著地增加。
这时,肝脏可以把一部分葡萄糖转变成糖元,暂时贮存起来,使血糖含量仍然维持在80~120 mg/dL的水平。
由于细胞进行生理活动要消耗血糖,血糖的含量会逐渐降低。
这时,肝脏中的糖元又可以转变成葡萄糖,陆续释放到血液中,使血糖的含量仍然维持在80~120 mg/dL的水平。
肝脏在脂类代谢中也有重要作用。
肝细胞分泌的胆汁可以促进脂类的消化和吸收。
肝功能障碍时,胆汁分泌减少,脂肪消化不良,就出现厌油食等症状,所以肝病患者要少吃脂肪。
此外,肝脏还是合成磷脂,胆固醇等的重要场所。
肝脏在维生素代谢中也有作用,它是维生素A、D、E、K、B1、B6和B12等多种维生素的贮存场所。
肝脏能把食物中的胡萝卜素转变为维生素A,因此,多吃含有胡萝卜素的蔬菜(如胡萝卜、番茄等),就不容易发生维生素A的缺乏症。
解毒功能在日常生活中,有些有毒物质(如来自体外的农药,大肠内蛋白质经过细菌的腐败作用而产生的胺等)常常被吸收入人体,随着血液流入肝脏。
此外,还有一些体内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有毒物质。
这两类有毒物质在肝内各种酶的作用下,可以通过氧化分解或与其他物质结合等方式进行处理,变成无毒或毒性较小或溶解度较大的物质,最后排出体外。
例如,肝能将蛋白质分解后产生的对人体有害的氨,变成对人体无害的尿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