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洛城闻笛赏析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赏析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赏析《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诗意:不知道从谁家传来了凄清婉转的笛声,这悠扬的笛声随着和煦的春风飞遍了整个洛阳城,在这样一个春天的夜晚,听着这样一支饱含离愁别绪的《折杨柳》,谁能不起思乡之情呢?这首诗写“乡思”。
此诗明示了诗因问笛声而感发,题中“洛城”表明了作者是客居,“春夜”点出了季节与具体时间,起句即从笛声落笔,已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断续续的笛声,此诗立即触了诗人的羁旅情怀。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呢?为什么?解析:要正确的回答此题,你就要了解“折柳”这个典故。
“折柳”原是指“折取柳枝”。
相传长安东有一桥名灞(b a`)桥,汉人送客到此折柳赠别,因此后世就习惯用“折柳”来作为赠别和送别之词。
本事从“闻折柳”的“闻”字来看“折柳”是一首曲子,其实“折柳”即折杨柳曲的省称,这首曲子往往用来表示惜别怀远之情。
本诗描写的是:春宵人静之夜时,作者忽然听到一阵悠扬的笛声。
仔细一听,这笛声乃“折柳”曲,春天已到而自己却还漂泊在外,不禁更想起了思乡之情。
答案:“折柳”这支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在欣赏古典诗歌的时候,了解古典的含义在很大程度上就能弄清作者的思想感情按典故的来历分,用典一般可分为引用神话故事、历史故事、前人语句、自然习俗等。
1)引用古典神话来表达感情常用的有“七夕”、“鹊桥”、“星桥”、“牵牛织女”等表达男女爱情的忠贞;“天娘”表示有战事;“女娲补天”比喻有奇才异能之士;“化鹤”、“归鹤”表示人生变化和人事变迁;“烂柯”表示离家日久,时光易逝,世事变迁,人物非昔的情景;“桂魄”、“蟾桂”代称月亮;“折桂”指登科第等等。
春夜洛城闻笛诗词鉴赏

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译文是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扬的笛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就在今夜的曲中,听到故乡的《折杨柳》,哪个人的思乡之情不会因此而油然而生呢?注释(1)洛城:今河南洛阳。
(2)玉笛:精美的笛子。
玉:指玉石。
(3)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
声:声音。
(4)春风:指春天的风,比喻恩泽,融和的气氛等引申涵义。
(5)闻:听;听见。
(6)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内容多写离情别绪。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四:“《乐府杂录》云:‘笛者,羌乐也。
古典有《折杨柳》、《落梅花》。
故谪仙《春夜洛城闻笛》……’杜少陵《吹笛》:‘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曲尽生?’王之涣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皆言《折杨柳》曲也。
”曲中表达了送别时的哀怨感情。
(7)故园:指故乡,家乡。
赏析洛阳城中,春风微拂的一个夜晚,喧嚣的城市安静下来,诗人在客舍里无意中听到外面传来清亮的笛声,不知是何人正在吹奏一曲《折杨柳》,这是一首汉乐府古曲,诗人听着婉转的曲声,心中联想到什么人听到不会想念家乡呢?诗人看不见谁在吹笛子,不知笛声从何处传来,吹笛子的人也不知道究竟是谁会听到笛声,诗人却故意发问“何人不起故园情“,其实此时此刻诗人眼前思念家乡的人不就是他自己么。
写作背景唐玄宗开元十八年(730)初夏时节,李白从湖北安陆启程经襄阳等地赶往唐王朝的都城长安。
初入长安李白遍访当地名士,始终没有人能帮助他实现入朝为官施展才能的想法。
李白的长安之行四处碰壁,为了排解烦闷忧愁,他只好饮酒作乐。
开元二十年,李白遇上一个羽林军的校尉,校尉将李白灌醉后竟偷走了他的价值千金的宝剑和骏马。
后来李白在街上偶遇这位羽林军校尉向他讨要丢失的财物,校尉非但没有归还宝剑和骏马,还纠集一群人恐吓威胁李白。
经过这些不顺利的事情后,李白不想再在长安停留,他起身向东前往河南地区的梁园和龙门等地,继续他的游谒。
春夜洛城闻笛 · 春夜洛阳城闻笛(李白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春夜洛城闻笛/春夜洛阳城闻笛唐代: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标签初中古诗、思乡、音乐译文是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扬的笛声。
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就在今夜的曲中,听到故乡的《折杨柳》,哪个人的思乡之情不会因此而油然而生呢?注释洛城:今河南洛阳。
玉笛:笛子的美称。
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
声:声音。
春风:指春天的风,比喻恩泽,融和的气氛等引申涵义。
闻:听;听见。
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内容多写离情别绪。
曲中表达了送别时的哀怨感情。
故园:指故乡,家乡。
赏析这首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因闻笛声而感发。
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
起句即从笛声落笔。
已经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
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
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
“暗”字为一句关键。
注家多忽略这个字。
已故沈祖棻先生说:“……‘谁家’、‘暗飞声’,写出‘闻’时的精神状态,先听到飞声,踪迹它的来处,却不知何人所吹,从何而来,所以说是暗中飞出。
”(《唐人七绝诗浅释》)为一种理解。
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下此“暗”字,十分恰当。
这里“暗”字有多重意蕴。
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
全句表现出一种难于为怀的心绪,以主观写客观。
此外,“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
“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
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
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
“散”字用得妙。
“散”是均匀、遍布。
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
即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地步;“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同时写出其城之静,表达诗人的思乡心切。
听到笛声以后,诗人触动了乡思的情怀,于是第三句点出了《折杨柳》曲。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翻译赏析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翻译赏析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注释:(1)洛城:洛阳(现在河南洛阳)。
(2)玉笛:精美的笛。
(3)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
(4)春风:另一版本作“东风”。
(5)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内容多写离情别绪。
胡仔《溪渔隐丛话后集》卷四:“《乐府杂录》云:‘笛者,羌乐也。
古典有《折杨柳》、《落梅花》。
故谪仙《春夜洛城闻笛》……’杜少陵《吹笛》:‘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曲尽生?’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皆言《折杨柳》曲也。
”曲中表达了送别时的哀怨感情。
(6)故园:指故乡,家乡。
译文:阵阵悠扬的笛声,是从谁家中飘出的?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就在今夜,听到令人哀伤的《折杨柳》,有谁的思乡之情不会油然而生呢?背景:这首诗是735年(开元二十三年)李白游洛阳时所作。
描写在夜深人静之时,听到笛声而引起思乡之情。
王尧衢《合解》:“忽然闻笛,不知吹自谁家。
因是夜闻,声在暗中飞也。
笛声以风声而吹散,风声以笛声而远扬,于是洛春夜遍闻风声,即遍闻笛声矣。
折柳所以赠别,而笛调中有《折杨柳》一曲。
闻折柳而伤别,故情切乎故园。
本是自我起情,却说闻者‘何人不起’,岂人人有别情乎?只为‘散入春风’,满城听得耳。
”赏一:就整体而言,全诗紧扣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
首句“谁家玉笛暗飞声”,一个“暗”字,一方面表达了喧过后平静夜嘹亮笛声传来的突然性,像是悄然而无痕迹的;另一方面照应了“谁家”,让人产生无限遐想,这笛声是从谁家飞出来的?那打动了许许多多的听众而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又是谁?次句“散入春风满洛城”着意渲染笛声,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创设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春风荡的夜晚,只有凄清婉转缠绵的曲调在随着春风飞舞,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
之所以能“满洛城”,一是寂静的夜晚,笛子乐声清越,穿透力更强;其次则是作者的主观想象,通过虚实结合,从而突出笛声的悠扬、袅绕,同时还丰富了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全诗译文及赏析

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注释洛城:今河南洛阳。
玉笛:精美的笛子。
玉:指玉石。
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
春风:指春天的风,比喻恩泽,融和的气氛等引申涵义闻:听;听见。
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内容多写离情别绪。
胡仔《苕溪渔刚分开管理发过来者,羌乐也。
古典有《折杨柳》、《落梅花》。
故谪仙《春夜洛城闻笛》……’杜甫《吹笛》诗:‘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曲尽生?’王之涣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皆言《折杨柳》曲也。
”曲中表达了送别时的哀怨感情。
故园:指故乡,家乡。
译文是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扬的笛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在今夜的曲中,听到故乡的《折杨柳》,哪个人的思乡之情不会因此而生呢?赏析短短的一首七言绝句,颇能显现李白的风格特点,即艺术表现上的主观倾向。
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
诗人的故乡是他从小生于此,长于此的地方,作为祖国的一部分,那种形象尤其令诗人难以忘怀。
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
诗的第一句是猜测性的问句。
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而打动了许许多多听众,这就是句中“暗”字所包含的意味。
第二句说笛声由春风吹散,传遍了洛阳城。
这是诗人的想象,也是艺术的夸张。
第三句说明春风传来的笛声,吹奏的是表现离情别绪的《折杨柳》,于是紧接一句说,哪个能不被引发思念故乡家园的情感呢!水到渠成而戛然而止,因而余韵袅袅,久久萦绕于读者心间,令人回味无穷。
李白的老家在四川,二十几岁就离家东游,后长期居住湖北、山东,春夜闻笛《折杨柳》曲,触发深长的乡思当是再自然不过的了。
因此情真意切,扣人心弦,千百年来在旅人游子心中引发强烈的共鸣。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二年(734)。
春夜洛城闻笛赏析

春夜洛城闻笛赏析春夜洛城闻笛赏析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古诗吧,古诗具有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的特点。
那些被广泛运用的古诗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店铺收集整理的春夜洛城闻笛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春夜洛城闻笛赏析篇1【出处】唐·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译注】就在今夜的曲中,听到故乡的《折杨柳》,哪个人的思乡之情不会因此而油然而生呢?①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内容多写离情别绪。
②故园:指故乡,家乡。
【说明】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李白游洛城(即洛阳)时所作。
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因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故园情,作此诗。
此诗前两句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
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感情直率真挚又有余蕴,令人回味无穷。
【赏析】“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两句,从笛声落笔,写笛声传遍洛阳城的情景。
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因此说笛声是“暗飞”,十分精当。
说笛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意谓笛声随着春风传到各处,仿佛无处不在。
这里以笛声飞扬来反衬夜的宁静,同时引出作者的思乡情怀。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今夜,听到《折杨柳》的笛曲,有谁不会心生思乡之情呢?“折柳”即《折杨柳》曲,古人送别时折柳,以表示依依别情。
晋代太康末年,京洛流行《折杨柳歌》,所以,诗人听到这首《折柳曲》,便引起客愁乡思。
本来这乡愁是诗人自己所生的,他偏偏宕开一笔,推己及人,说所有听到此曲的人都会思乡,使得诗的境界显得阔大。
热爱故乡,思念家乡是天下所有人共有的一种感情,那是一个生育自己的地方,也是滋养自己身心的地方,更是一个游子日夜的牵绊,一生的方向。
李白这首小诗,描写的就是这种对家乡的依恋与思念,道出了所有人都会生发的情感,这才是它感人之处。
春夜洛城闻笛古诗赏析解析

春夜洛城闻笛古诗赏析解析
《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一首诗歌,描写了一个美丽的春夜,
笛声在洛缘间悠扬回荡,使人怀念深远。
春夜洛城,空气中飘荡着淡淡的芳香,细细萦绕而来,使人宁静愉悦;洛水涓涓,拂过汉江两岸,彻夜不停,泛起余波不断。
山外有鸟唱,湖上有龟吟,让人流连忘返;澜声之中,夹杂着瑟瑟的清歌,引人入胜。
这是一个美妙的夜晚,空气中吹来的,是一缕习习的笛声,芦苇的船的晃动并
不能掩盖这个笛声的婉约悠扬,它把洛缘间的气息凝结作为最宝贵的音乐,传达故乡怀旧的愁情,如此懵懂又细微,令人陶醉而不失古朴。
李白用自己极富创意而又深邃婉约的诗句,赋予了笛声以充满象征意义的波澜
壮阔,一支端庄但又略带凄凉的笛声,像是为这片春夜渲染出一抹淡淡的思念,把李白的想象空间编织出一张色彩斑斓的锦缎。
诗虽写春夜,却宛若表达一份悠悠深远的思念,这种思念,仿佛在一份虚空中
泛滥,令人意境恍惚,又得到一份宁静。
“夜久花溼香满罗幕,思君愁绪满洛阳”,正是李白用以充分表达笼罩在他思念中的温馨。
“春夜洛城闻笛”这首诗,把洛缘间流淌着的春夜水波,以及李白心中浓浓的
思乡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
它若流芳百世,让更多的人得以去了解一份对故乡的思念,对生命旅途的眷恋。
乐乐课堂《 春夜洛城闻笛》古诗

乐乐课堂《春夜洛城闻笛》古诗导语:《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伟大作者李白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该诗抒发了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李白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
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古诗《春夜洛城闻笛》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古诗《春夜洛城闻笛》赏析春夜洛城闻笛作者: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注释(1)洛城:洛阳(现在河南洛阳)。
(2)玉笛:精美的笛。
(3)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
(4)春风:另一版本作“东风”。
(5)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内容多写离情别绪。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四:“《乐府杂录》云:‘笛者,羌乐也。
古典有《折杨柳》、《落梅花》。
故谪仙《春夜洛城闻笛》……’杜少陵《吹笛》:‘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曲尽生?’王之涣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皆言《折杨柳》曲也。
”曲中表达了送别时的哀怨感情。
(6)故园:指故乡,家乡。
译文阵阵悠扬的笛声,是从谁家中飘出的?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就在今夜,听到令人哀伤的《折杨柳》,有谁的思乡之情不会油然而生呢?背景这首诗是735年(开元二十三年)李白游洛阳时所作。
描写在夜深人静之时,听到笛声而引起思乡之情。
王尧衢《唐诗合解》:“忽然闻笛,不知吹自谁家。
因是夜闻,声在暗中飞也。
笛声以风声而吹散,风声以笛声而远扬,于是洛春夜遍闻风声,即遍闻笛声矣。
折柳所以赠别,而笛调中有《折杨柳》一曲。
闻折柳而伤别,故情切乎故园。
本是自我起情,却说闻者‘何人不起’,岂人人有别情乎?只为‘散入春风’,满城听得耳。
”赏析这首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因闻笛声而感发。
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
起句即从笛声落笔。
已经是深夜,作者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
这笛声立刻触动作者的羁旅情怀。
作者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
“暗”字为一句关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散”“满”
• 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 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 无处不闻。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 感觉的极度夸张。“散”字用得妙。 “散”是均匀、遍布。笛声“散入春风”, 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 即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地步; “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 无间。
短短的一首七言绝句,颇能显现李白的风格特点, 即艺术表现上的主观倾向。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 感情,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诗人的故乡是他 从小生于此,长于此的地方,作为祖国的一部分, 那种形象尤其令诗人难以忘怀。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 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 人的地方。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诗 的第一句是猜测性的问句。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 却不期然而打动了许许多多听众,这就是句中“暗”字所包含 的意味。第二句说笛声由春风吹散,传遍了洛阳城。这是诗人 的想象,也是艺术的夸张。第三句说明春风传来的笛声,吹奏 的是表现离情别绪的《折杨柳》,于是紧接一句说,哪个能不 被引发思念故乡家园的情感呢!水到渠成而戛然而止,因而余 韵袅袅,久久萦绕于读者心间,令人回味无穷。
——王孟恺 陆思婕 张卓群 陈宇波
诗人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 诗人,有“诗仙”之称,最伟大的浪漫主 义诗人。汉族,出生于西域碎叶城, 5岁随父迁至剑南道之绵州昌隆县,祖籍陇西郡成 纪县。其父李客,育二子一女。存世诗文千余篇, 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 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762年病逝于安徽当涂,享年61岁。其墓在安徽当 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折柳”“闻笛”“此夜” 听到笛声以后,诗人触动了乡思的情怀于 是第三句点出了《折柳》曲。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 亲人归来也折柳。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 送行表示别情。长安灞桥即为有名的送别之地, 或指那个地方的杨柳为送行人攀折殆尽。《折杨 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晋代太康 末年,京洛流行《折杨柳》歌,有“兵革苦辛”的词 语。北朝《折杨柳歌》大约都是据曲意填的歌词。所 以,诗人听到这首《折柳》曲,便引起客愁乡思。 《折柳》为全诗点睛,也是“闻笛”的题义所在。三, 四两句写诗人自己的情怀,却从他人反说。强调“此 夜”,是面对所有客居洛阳城的人讲话,为结句“何 人不起故园情”作势。这是主观情感的推衍,不言 “我”,却更见“我”感触之深,乡思之切。
“暗”“谁”
• 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 笛者为何人,因此“暗”字,十分恰当。 这里“暗”字有多重意蕴。主要是说笛声 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 听,以动其离愁别恨。全句表现出一种难于为怀的 心绪,以主观写客观。此外,“暗”也有断续、 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谁家”, 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
• 这首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 城闻笛》,明示诗因闻笛声而感 发。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 出季节及具体时间。
一般说,久居他乡的人,一到日暮天晚,就容易 想念家乡。在春秋季节,人们也常是多愁善感
“暗飞”
起句即从笛声落笔。已经是深夜,诗人 难于成寐,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这 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诗人 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 为 主体。“暗”字为一句关键。注家多忽略这 个字。已故沈祖棻(fēn)先生说: “……‘谁家’、‘暗飞声’,写出‘闻’ 时的精神状态,先听到飞声,踪迹它的来 处,却不知何人所吹,从何而来,所以说 是暗中飞出。”
春夜洛城闻笛
李 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 此夜曲中闻折柳 散入春风满
• • • • 洛城:洛阳。 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 玉笛:精美的笛。 折柳:指《折杨柳》曲调。曲中表达了 送别时的哀怨感情。 • 故园:故乡,家乡。
阵阵悠扬的玉笛声,是从谁家中飘出 的? 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就在今夜的曲中,听到令人哀伤的 《折杨柳》, 有谁的思乡之情不会油然而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