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幼儿色彩感知能力的培养
(幼儿学前教育) 色彩的联想-具象联想 教案

第二章色彩第三节色彩的联想-具象联想教学目标:
通过色彩的具象联想和色调的联想,进一步了解色彩并运用色彩表现心理的感受
教学重点:
色彩的具象联想
教学难点:
运用色彩表达心理的效应
教学时数:2学时
作业:
1.运用同一组造型或者色块来表现不同的色彩关系构成四副系列化的色彩练习:
表现人一辈子〔幼、青、中、老〕
味道〔酸、甜、苦、辣〕
时刻〔早、中、晚、夜〕
表情〔喜、怒、哀、乐〕
情感〔爱情、亲情、友情、热情〕
节日〔春节、情人节、中秋节、清明节〕
尺寸:4个 10cm ×10cm
纸张:8K作业纸
教学建议与反思:
色彩的联想是受到人的心理因素的阻碍,通过对色彩联想的学习,使学生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上能灵活运用色彩营造不同的气氛,布置相应的教学环境。
同时也为下节课学习的知识打下良好的学习根底。
教学过程:
●导入课程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色彩,当人看到一种色彩时大脑中会产生色彩的联想,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色彩的联想。
1.全然理论
●色彩的心理特征:
当色彩作用于人的视觉器官,并通过视觉神经传入大脑,大脑再通过思维、整理、与以往的观看经验产生联系,最后得出结论,并能引起情感、意志等一系列心理反响,这确实是色彩的心理特征。
●色彩的联想:
色彩不仅有冷暖、大小、软硬、轻重、爽朗、庄重、强弱表情特征,同时也能使人们产生丰富的联想。
即能联想到具象的物体,也能联想到抽象的事物。
2.色彩的联想——具象联想
将学生分为9个小组,分别对九种色彩,包括红、黄、蓝、绿、橙、紫、灰、白、黑进行具象的联想,最后教师给予点评。
3.色调的联想。
幼儿美术教案设计:促进孩子美感及色彩感知

幼儿美术教案设计:促进孩子美感及色彩感知美术教育是幼儿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通过美术教育,可以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提高其对于艺术及美的认识,对于形象的把握,素描技巧的熟悉度和色彩运用的熟练度,都会有所提高。
而幼儿时期正是孩子的感知神经系统最为敏锐的时候,对于孩子的美术教育,在幼儿时期进行较为适宜。
为了能够让孩子在美术教育中更好的发展提高孩子的美感及她色彩判别能力,并为此设计一套符合幼儿特性的儿童美术教案。
一、教学目标1.培养孩子美感和审美能力,激发孩子的创造性和表现力。
2.通过教学让孩子了解人物、动物、自然景观等生活中的事物,并把这些事物鬼斧神工地变为美丽的作品。
3.教育孩子认知颜色,理解色彩的组成和意义,提高对色彩的敏感度和运用能力。
4. 通过学习,培养孩子的专注力、耐心、想象力并提高其组织和协调能力。
二、教学方式一般来说,学前班级时间表内,美术教育时间较为紧凑。
针对幼儿阶段,我们需要采用生动、直观、互动性强的教学方式和具有针对性的教材,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具体方式:1.全息式教学法生动、直观的教学方式,在幼儿教育中的效果不言自明。
全息式教学法是很好的选择。
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幻灯片、视频、立体模型和参观美术馆等丰富的手段,来激发孩子的兴趣和好奇心,让孩子在充满趣味的氛围中感受美术。
2.实践式教学法在幼儿时期,许多概念和概括性的内容并不适合孩子接受。
需要在实践中,让孩子深刻理解和感受美术的魅力。
在教学中,可以采用讲解、演示和指导的方式,让孩子在实践中学习和表现,通过绘制和拼贴等亲手创作,提高孩子的美术技术及创造能力。
三、教学内容在幼儿美术教育中,内容的设计必须要具备综合性和可操作性,且需要充分考虑到幼儿的认知水平、语言表达能力、身体协调能力以及注意力等方面。
我们将教学内容分为色彩、形体、生活场景和自由创作四个环节。
1.色彩环节幼儿色彩认知是从颜色分类和辨识开始的。
(幼儿学前教育) 色彩的联想-抽象联想 教案

第二章色彩第四节色彩的联想-抽象联想教学目标:通过色彩的抽象联想和色彩的象征的学习,运用色彩表达心理的感受教学重点:色彩的抽象联想教学难点:运用色彩表达心理的效应教学时数:2学时作业:1.运用同一组造型或者色块来表现色彩关系构成四副系列化的色彩练习:主题:表现季节〔春、夏、秋、冬〕尺寸:4个 10cm ×10cm 纸张:8K作业纸教学建议与反思:色彩联想的练习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色彩的敏感度,只有学生会运用色彩才会表达色彩的心理效应。
教学过程:●导入课程色彩的联想分为具象联想和抽象联想,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具象联想,这节课我们再来了解下色彩的抽象联想。
1.色彩的联想——抽象联想同样是上节课的9种颜色,将学生分为9个小组,分别对九种色彩进行具象的联想,最后教师给予点评。
2.色彩的具象联想和抽象联想通过表格呈现色彩的具象联想和抽象联想,将上节课所学知识结合在一起呈现。
3.色彩的象征由于传统适应,民族风俗等差异,色彩的象征意义也有所不同红色:红色在中国象征着幸福和喜庆,是传统节日的色彩。
在西方,红色调中:深红色有嫉妒的象征意义,有时也象征暴虐、恶魔,而粉红色意味着健康,红色象征着危险,如交通事故。
橙色、黄色:象征日光,如金色的阳光,秋天〔金色秋天〕。
在我国古代是帝王色,尤其清朝,一般人是不同意用的。
绿色:象征着生命、自然、成长、和平、平安〔如交通信号灯〕。
在西方有时也象征恶魔〔如恐惧片中的恶魔形象〕。
蓝色:象征深远、大海、蓝天、盼望。
在西方那么表示名门贵族,有身份高贵的象征。
紫色:紫色被称为宝石色,象征崇高,曾被作为国王的服装用色,表示高级,高贵。
日本的紫色象征意义也和我国大致相同。
黑色〔灰色〕:象征黑暗、沉默、消极、深沉,也有刚直、庄重的象征意义。
白色:象征纯洁、洁净、善良,也有死亡、投降等象征意义,还有薄弱、清淡、舒服和轻浮等象征意义。
幼儿阶段的艺术感知与表达能力培养策略

幼儿阶段的艺术感知与表达能力培养策略一、幼儿艺术感知的特点幼儿期是孩子最为敏感和接受能力强的时期,他们对于周围环境的感知能力也在这个阶段得到了初步的发展。
艺术感知是指幼儿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对各种艺术形式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在这个阶段,幼儿对于色彩、形状、音乐、舞蹈等艺术元素有着浓厚的兴趣,但由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他们在对艺术作品进行感知时存在着一些独特的特点。
二、培养幼儿艺术感知能力的策略1. 提供多样化的艺术体验幼儿需要通过多种形式的艺术体验来激发他们的感知能力。
可以通过带颜色的画笔、多彩的画纸、优美的音乐等方式来让幼儿感受到艺术的魅力,从而培养他们对艺术的感知能力。
2. 引导幼儿主动参与在幼儿艺术活动中,家长和老师可以引导幼儿主动参与,让他们通过亲自动手的方式来感知和理解艺术作品,提高他们对艺术的认知和理解能力。
3. 创造艺术氛围在幼儿园或家庭环境中,可以创造艺术氛围,比如播放优美的音乐、悬挂孩子的画作、展示艺术作品等,让幼儿身处于艺术的氛围中,激发他们的艺术感知能力。
三、幼儿艺术表达能力的培养1. 提供艺术创作的机会通过提供绘画、剪纸、模型制作等艺术创作的机会,让幼儿动手进行艺术创作,培养他们的艺术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2. 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情感在艺术活动中,家长和老师要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让他们通过艺术作品来传达内心的情感和体验。
3. 提供表演和展示的机会为了激发幼儿的表达欲望,可以组织表演和展示活动,让幼儿有机会展示自己的艺术作品,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结语在幼儿阶段,艺术感知和表达能力的培养对于孩子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提供多样化的艺术体验、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表达欲望,可以有效地促进幼儿的艺术感知和表达能力的发展,为他们未来的艺术学习和生活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幼儿园大班美术教案:色彩感知教育课件

幼儿园大班美术教案:色彩感知教育课件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通过一系列富有创意的活动,帮助幼儿园大班儿童认识和理解色彩,培养他们的色彩感知能力。
通过本次教案的学习,孩子们将能够分辨和运用基本的颜色,理解颜色之间的混合和对比效果,以及色彩在美术作品中的表达作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幼儿能够识别和命名基本颜色,了解颜色混合的基本原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视觉观察、实际操作和创作实践,培养幼儿的色彩感知和运用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幼儿对美术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细致观察和创作的热情。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让幼儿认识并学会使用基本颜色,了解颜色混合的乐趣。
- 难点:帮助幼儿感知色彩的对比和调和,并能在创作中灵活应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彩纸、水彩、画纸、调色板、滴管等绘画材料。
2. 环境布置:确保教学环境安全、舒适,富有艺术氛围。
3. 教学课件:色彩感知相关图片、视频或动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色彩丰富的课件图片,引起幼儿对色彩的兴趣。
- 简单介绍色彩的基本概念,如颜色、色调、饱和度等。
2. 基本颜色认知(10分钟)- 使用实物或课件展示基本颜色(红、黄、蓝等)。
- 通过游戏或互动,引导幼儿分辨和命名颜色。
- 讲解颜色混合的基本原理,如使用水彩进行现场演示。
3. 色彩对比与调和(10分钟)- 通过对比色和类似色图片,让幼儿感知色彩的对比和调和。
- 引导幼儿观察和讨论不同颜色搭配所产生效果的变化。
4. 创作实践(10分钟)- 发放绘画材料,引导幼儿进行实际操作。
- 鼓励幼儿自由创作,运用所学的颜色知识和技巧。
- 指导幼儿在创作过程中注意色彩的对比和调和。
5. 展示与分享(5分钟)- 设立展示区,让幼儿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出来。
- 鼓励幼儿分享创作心得,引导他们相互欣赏和学习。
六、教学评价- 通过课堂参与度、作品完成情况以及幼儿在创作过程中的表现来评价他们的学习效果。
幼教教案创新中的启蒙元素:小班孩子的色彩感知游戏设计与实施体会

幼教教案创新中的启蒙元素:小班孩子的色彩感知游戏设计与实施体会一、引言在幼儿教育中,启蒙阶段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在小班幼儿教育中,如何通过色彩感知游戏设计与实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色彩感知能力,促进多元智能的发展。
二、游戏设计与实施1. 游戏名称:色彩猜猜猜•游戏目的:帮助幼儿认识不同颜色,并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记忆力。
•游戏规则:老师出示不同颜色的卡片,让幼儿猜测颜色名称,猜对者得奖励。
2. 游戏名称:彩色大富翁•游戏目的:帮助幼儿理解不同颜色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游戏规则:幼儿通过掷色子走动,每次落点的位置对应不同颜色的任务,完成任务后得到奖励。
三、设计思路与体会在设计色彩感知游戏时,应考虑幼儿的认知水平和兴趣,选择具有视觉冲击力的色彩,并结合其日常生活经验设计游戏任务,使游戏更贴近幼儿的实际情境,增强学习效果。
通过实施色彩感知游戏,我发现幼儿对游戏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们在参与游戏过程中积极思考、互动合作,色彩感知能力得到较大提升,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自信心。
四、总结通过色彩感知游戏的创新设计与实施,可以有效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色彩感知能力,促进多元智能的发展。
教师在设计游戏时应注重游戏的趣味性和教育性,引导幼儿在游戏中体验学习乐趣,培养其终身学习的兴趣与能力。
希望本文对小班幼儿教育工作者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以上为幼教教案创新中的启蒙元素:小班孩子的色彩感知游戏设计与实施体会,谢谢阅读。
信息来源:作者创作该文章详细地介绍了色彩感知游戏的设计与实施,体现了作者对幼儿教育的关注和热爱。
希望对您有所启发。
幼儿色彩认知美术教案

幼儿色彩认知美术教案引言:色彩是美术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不仅可以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还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色彩认知能力。
本文将介绍一份,旨在帮助幼儿通过多种艺术活动学习和理解色彩。
一、教学目标:1. 培养幼儿观察和辨别不同颜色的能力;2. 培养幼儿对不同颜色的情感和联想能力;3. 培养幼儿运用不同颜色进行创作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1. 彩色纸、彩色笔、彩色水彩等艺术材料;2. 图片或实物样本,包括不同颜色的水果、动物等;3. 课堂环境布置,以鲜明的色彩为主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不同颜色的图片或实物样本,引导幼儿观察和描述不同颜色的特点,激发他们对色彩的兴趣。
2. 感知与认知:a. 提问幼儿,让他们辨认和命名不同颜色的物品或材料,培养他们对色彩的觉察能力。
b. 使用彩色纸或彩色笔,让幼儿进行自由绘画。
鼓励他们运用丰富的颜色进行创作,同时引导他们表达作品中色彩的意义和感受。
3. 游戏与活动:a. 找颜色游戏:将教室或户外环境中的不同颜色物品隐藏起来,让幼儿寻找并归类。
通过游戏,巩固幼儿对不同颜色的辨识能力。
b. 色彩拼贴:提供彩色纸和剪刀,让幼儿剪下不同颜色的纸,然后拼贴成自己喜欢的图案。
通过拼贴活动,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4. 创作与表达:a. 色彩故事绘画:教师给出一个简短的故事情节,让幼儿运用自己喜欢的颜色进行绘画。
鼓励幼儿用色彩表达故事中的情感和想法。
b. 色彩对比绘画:给幼儿提供两种或多种颜色的纸或颜料,让他们进行对比创作。
帮助幼儿理解不同颜色的搭配和效果。
五、总结:通过以上的教学活动,幼儿将逐步培养起对色彩的觉察、辨识和表达能力。
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合理调整教案的难度和内容,确保教学的有效性和趣味性。
同时,家长也应在日常生活中给予。
色彩世界培养学前班幼儿的色彩感知和创造力

色彩世界培养学前班幼儿的色彩感知和创造力【色彩世界培养学前班幼儿的色彩感知和创造力】色彩是我们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学前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通过培养学前班幼儿的色彩感知和创造力,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艺术,提升其综合素质和创造力。
本文将探讨如何在学前班中打造一个丰富多彩的色彩世界,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一、创设多样化的色彩环境学前班是幼儿最初接触学习的地方,为了培养他们的色彩感知和创造力,首先需要创设一个多样化的色彩环境。
教室墙壁和装饰品的选择应注重色彩的丰富性,可以通过贴画、挂画、彩纸等方式,使教室充满生机和活力。
同时,可以在环境中设置多个色彩角落,在每个角落里摆放相关的色彩物品,如红色角落放红色的物品,蓝色角落放蓝色的物品,以此来引导幼儿主动观察、感知和区分不同的色彩。
二、开展多样化的色彩活动色彩活动对于学前班幼儿的色彩感知和创造力的培养非常重要。
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开展多样化的色彩活动:1. 色彩分类游戏:幼儿们可以参与色彩分类游戏,将不同颜色的物品分类放入对应的篮子中。
通过这个游戏,幼儿们能够进一步认识和区分不同的色彩。
2. 创意绘画:提供丰富的颜料和纸张,鼓励幼儿们进行自由绘画。
在绘画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幼儿们使用多种颜色进行创作,培养他们的色彩感知和创造力。
3. 蚂蚁采食:准备一些不同颜色的糖果或水果,让幼儿们按照颜色的要求,用筷子“蚂蚁采食”。
通过这个活动的进行,幼儿们能够在玩耍中感受到不同颜色的美妙。
4. 色彩拼贴:提供不同颜色的纸张或色卡,让幼儿们自由拼贴。
通过这个活动,幼儿们能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创作出丰富多样的色彩作品。
三、注重情感体验和情景创设在培养幼儿的色彩感知和创造力过程中,情感体验和情景创设也是非常重要的。
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注重情感体验和情景创设:1. 色彩故事:讲述与色彩相关的故事,可以是名画中的故事,也可以是与色彩相关的寓言故事。
通过故事的讲述,幼儿们能够在情感上与色彩产生联系,进一步理解和感知色彩的美丽。
从色彩的审美感知入手,培养小班幼儿绘画兴趣

从色彩的审美感知入手,培养小班幼儿绘画兴趣一、从色彩的审美感知入手,培养小班幼儿绘画兴趣的提出: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正确的教学应能激起幼儿“求学的欲望”,对学习“有兴趣,并感到愉快”。
借助什么来诱发幼儿绘画的兴趣,从而喜欢绘画呢?我国传统的美术教育受前苏联教学论思想的影响,基本上是以知识技能的传授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采用示范——模仿的手段进行注入式教学,对幼儿个性的发展重视不够。
绘画,是幼儿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和维持心理平衡的有效途径。
对于还不善于运用语言和文字的幼儿来说,绘画是幼儿用来传达情感的视觉语言。
它不仅使幼儿获得美的感受,发展了幼儿美好的情感,陶冶了幼儿的性情,提高了幼儿的审美能力,还能促进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绘画中优美的造型和鲜明的色彩能增进幼儿愉快的、健康的情绪情感,调节和丰富幼儿的精神生活,对幼儿健康人格的形成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通过绘画,幼儿将自己脑海中的意象、心绪和对周围事物的认识表达出来,创造一个属于幼儿自己的世界。
幼儿画并不单单是一幅画,而是幼儿的全部自我表现。
在绘画中,幼儿表现了他的思想、感情、兴趣和对外部世界的认识。
幼儿从很小便开始了绘画活动,早期的绘画经历了涂鸦期和形象期。
对于刚入园的两、三岁幼儿来讲,只能画出一些乱线、乱点或乱色块。
他们最初的涂鸦是没什么表现意图的,并且小班幼儿的观察力较差,手部小肌肉及功能尚未完善,动作不协调。
当幼儿的脑、眼、手日益协调,脑和眼对手的控制日益加强之后,幼儿绘画也渐渐出现转机,可以画出近似某物的形象了,这便进入了形象期。
一般三岁以后幼儿绘画具有形象期的特点,即已有初步的图画构思,能按物体使用颜色、区分颜色,但又是经历了画出轮廓到涂满颜色的发展过程。
如何更好地开展绘画教育,使幼儿从信手涂鸦逐渐过渡到有意作画。
首先应从兴趣入手。
普辛曾讲过:色彩是吸引眼睛注意的诱饵。
大千世界,每个地方,每个角落都存在着色彩,从小让幼儿用多种感官去感受色彩、认识色彩、来激发幼儿对美的追求、对美的感受,从而激起表现的欲望。
学前教育应该包含哪些基本技能?

学前教育应该包含哪些基本技能?学前教育阶段是孩子认知、语言、社会情感发展的关键时期,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至关重要的基础。
因此,学前教育应包含哪些基本技能,成为了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从教育专家的视角,探讨学前教育中应涵盖的七大基本技能。
一、语言与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能够清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并理解他人的语言,是未来学习和沟通的基础。
阅读理解准备能力:重视培养对文字、图画的兴趣,学习简单的字母和单词,为日后的阅读打下基础。
倾听能力:能够集中注意力听他人说话,理解讲话者意图,并有效回应。
非语言沟通能力:能学会眼神、表情、肢体语言等传递信息,理解他人的非语言信息。
二、认知与思维能力:观察能力:能够仔细观察周围的事物,并提出问题、得出结论。
记忆能力:能够记忆简单的事实和事件,并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
问题解决能力:遇到问题,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寻找解决方案。
创造力与想象力:能够独立思考,并进行创造性的想象和表达。
三、社会情感能力:情绪管理能力:能理解和表达自身的情绪,并能学会用积极主动的方式应对困难。
人际交往能力:学会与同伴友好相处,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合作。
同理心:能理解他人的感受,并尝试从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自我认知能力:了解自己的能力、兴趣和特长,并树立自信心。
四、动手能力:精细动作能力:能够进行细致的抓握、涂鸦、剪切、拼插等操作。
粗大动作能力:能够完成基本的跑、跳、爬等动作,发展身体协调性。
实践操作能力:鼓励孩子参与简单的家务劳动,培养训练动手能力,并亲身体验劳动的乐趣。
五、艺术与审美能力:音乐能力:能感受音乐的节奏和旋律,并尝试用简单的乐器演奏。
绘画能力:能够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发展色彩感知能力。
艺术欣赏能力:能够欣赏不同形式的艺术作品,并理解其中蕴藏的情感和意境。
六、科学探究能力:好奇心与探究精神:热情鼓励孩子对周围的世界充满好奇,并通过简单的科学探索活动。
观察和记录能力:能够通过观察和记录,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并进行简单的分析。
托班教案:通过与颜色宝宝学习,帮助幼儿认知色彩

托班教案:通过与颜色宝宝学习,帮助幼儿认知色彩的文章颜色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对于幼儿来说,认知色彩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感知能力和判断能力,还可以促进他们的情感和心理发展。
因此,通过教学活动让幼儿认知色彩变得尤为重要。
而在幼儿园中,我们可以通过与“颜色宝宝”学习的方式,帮助幼儿更好地认知色彩。
一、“颜色宝宝”认知色彩“颜色宝宝”是一个生动可爱的形象,受到幼儿喜欢。
幼儿园的教育者可以选择一些颜色宝宝周围环境中图案和物品为媒介,设计一些自然、生动、富有特色的活动,让幼儿通过认可、观察、感受等方式接触颜色,从而认知色彩。
以红色为例,环境可以设置为红色的墙纸、红水果、红花等等。
教育者可以设计一些游戏,让幼儿通过环境中的图案或者物品,感受和认知红色。
比如,可以让幼儿赛跑,选择环境中的红色物品,或是通过手指、文具等简单的东西,来感知并标识红色。
这样的活动可以让幼儿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和认识颜色。
二、绘画活动认知色彩绘画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之一,也是认知色彩的重要方式之一。
通过绘画,可以让幼儿了解和认知更多的颜色,并增加对色彩的厚度和深度认知。
教育者可以给幼儿提供一些色彩鲜艳、丰富多样的颜料、纸张、笔和刷子等绘画工具,让幼儿自由地涂抹、绘画。
在此基础上,可以引导幼儿按照色块、线条等方式画出属于自己的“颜色图案”,让幼儿更加深入地了解和认识色彩。
同时,教育者还可以组织孩子们进行合作绘画,比如让孩子们一起合作完成一幅画,让孩子们自由地选择自己负责的颜色或者内容,增强孩子们之间的互动和协作能力。
三、游戏式活动认知色彩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方式之一,通过游戏式的教学活动也可以让幼儿更加轻松愉悦地认知色彩。
比较常见的游戏方式有陆续拼教具、色彩记忆卡、色彩找不同等等。
例如,可以使用色彩盘、色线等工具,教育者可以给幼儿出一些看图,让孩子根据图片涂色、找到颜色相同或不同的物品等。
这些游戏可以让孩子们在笑声和欢乐中感知并认识到色彩,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色彩属性。
如何通过美术教育培养小学生的色彩感知和创造力?

如何通过美术教育培养小学生的色彩感知和创造力?导言在小学阶段,培养孩子的色彩感知和创造力对于他们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而美术教育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可以帮助孩子发展这些能力。
本文将介绍一些实用的方法和策略,帮助家长和老师通过美术教育培养小学生的色彩感知和创造力。
1. 注重基础训练要提高小学生的色彩感知能力,首先需要注重基础训练。
家长和老师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色彩分类练习:让孩子学会辨认常见的颜色,并能够将它们分类,比如温暖色和冷色等。
可以通过游戏和绘画作品来进行训练。
•色彩搭配练习:引导孩子学会合理搭配颜色,让他们了解不同颜色的搭配效果和表达意义。
可以鼓励孩子进行手工制作、绘画等活动,让他们尝试不同的色彩搭配。
•色彩感知游戏:通过玩具、卡片等工具,让孩子参与色彩感知游戏,提高他们对颜色的敏感度和辨识能力。
2. 鼓励创意表达除了培养色彩感知能力,鼓励小学生的创造力也是美术教育的重要目标。
以下是几个可以促进小学生创意表达的方法:•自由绘画:让孩子自由发挥,绘制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和想象力丰富的作品。
这样可以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同时还能提高绘画技巧。
•主题作品:给小学生设定一些主题,让他们通过绘画表达主题的内容。
这样既培养了他们的表达能力,又锻炼了创作的思维和想象力。
•互动合作:组织小学生进行艺术合作活动,例如绘画集体作品、绘画角色扮演等。
通过互动合作,能够加强小学生的创造力和合作意识。
3. 借助艺术作品启发通过欣赏艺术作品,可以激发小学生的色彩感知和创造力。
以下是几个可以借助艺术作品启发小学生的方法:•艺术展览:带小学生参观艺术展览,让他们欣赏大师们的作品。
通过观赏和解读艺术品,可以帮助他们学习和理解不同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
•名人故事:讲述艺术家的故事,并介绍他们的艺术作品。
通过了解艺术家的创作背景和思想,可以启发小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多媒体资料:利用多媒体资源,例如艺术纪录片、艺术书籍等,来介绍不同类型的艺术作品。
幼儿园美术教案:帮助孩子提高色彩认知能力

幼儿园美术教案推荐:帮助孩子提高色彩认知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美的需求越来越高,美术教育逐渐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方面。
特别是在幼儿园阶段,良好的美术教育将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积极的影响。
美术创作是一项培养孩子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特别是色彩认知能力的提高。
如何在幼儿园进行美术教育,从而帮助孩子提高色彩认知能力?本篇文章将通过几篇幼儿美术教案的推荐,让您了解如何有效提高孩子的色彩认知能力。
一、《彩虹六色》这是一份适用于大班的幼儿美术教案,该教案旨在帮助孩子区分不同的颜色,并通过手工制作的形式掌握这些颜色。
通过观察幼儿的绘画作品,老师可以了解孩子的色彩认知能力是否提高了。
该美术教案的具体实施方式如下:1.准备工作准备红、橙、黄、绿、蓝、紫六种颜色的卡纸,每种颜色各四张;粘纸、胶水、剪刀等制作工具;彩纸、画笔等辅助工具。
2.活动过程老师向孩子展示彩虹,介绍七种颜色及其顺序,通过帮助孩子记忆彩虹七种颜色的方式,帮助孩子提高对颜色的记忆和识别能力。
老师展示大卡片,让孩子观察不同颜色卡片上的词语,词语代表的颜色要与卡片颜色相同,让孩子形成对颜色名称的记忆。
老师告诉孩子,他们将要用六种颜色的卡纸制作出彩虹。
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和喜好进行剪切、拼贴等,制作出一张自己的彩虹。
三、《水果涂色》该教案适用于大班幼儿,该教案通过涂色的方式,帮助子认识各种水果并区分不同的颜色。
通过督促孩子认真想象和细心涂色,让孩子对颜色的意识更加敏锐。
1.准备工作购买一些不同种类的塑料水果,包括西红柿、黄瓜、洋葱等。
策划涂色图案,印制充菲林。
2.活动过程老师展示各种水果的实物,让孩子熟悉各种水果的外观和名称,了解每种水果的颜色。
接着,老师根据涂色图案,指定每个区域涂上什么颜色,孩子们根据规定的颜色涂上对应的颜色图案。
让孩子观察涂色完成后的水果,让他们对不同颜色的水果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知。
三、《大自然中的色彩》该教案适用于中班幼儿,通过观察自然景观,让孩子了解到自然中各种奇妙而美丽的颜色区别,欣赏自然景色的同时也提高孩子的色彩认知能力。
幼儿园幼儿色彩认知培养

幼儿园幼儿色彩认知培养引言:在学前教育阶段,色彩认知的培养对幼儿的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充分利用幼儿天生对色彩的好奇和兴趣,我们可以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达能力,促进他们的感知与思维发展,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识和观察力。
为此,本教案将通过培养幼儿对色彩的认知能力,以及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第一部分:色彩认知的重要性1. 色彩对幼儿学习与认知的影响介绍色彩对幼儿认知发展的重要性,以及色彩在幼儿学习各个方面的作用。
2. 幼儿发展阶段与色彩认知详细介绍幼儿在0-3岁和3-6岁两个阶段对色彩的发展特点,以及每个阶段应注重培养的色彩认知能力。
第二部分:色彩认知培养的教学策略1. 创设丰富多样的色彩环境详细介绍如何通过幼儿园教室的装饰、教具和绘本等手段,为幼儿创设丰富多样的色彩环境。
2. 制定针对性的色彩活动方案通过游戏、绘画、手工制作等活动,帮助幼儿逐渐理解和区分不同的色彩,并提供一些针对性的活动方案。
3. 利用故事和音乐培养色彩认知介绍如何通过讲故事和欣赏音乐的方式,帮助幼儿认识和表达不同的色彩情感,以进一步加深他们对色彩的认知。
第三部分:色彩认知培养的活动设计1. 画画大比拼通过组织幼儿进行绘画比赛,引导他们观察、区分和运用不同的色彩,鼓励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发展。
2. 色彩大拼图利用拼图游戏,让幼儿在完成任务的同时,认知和区分不同的色彩,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专注力。
3. 色彩小达人通过注视比赛、找颜色等游戏,帮助幼儿提高色彩的辨别能力,并培养他们的观察和集中注意力的能力。
4. 跳舞乐园通过音乐与舞蹈的配合,使幼儿感受不同色彩所带来的美妙与欢乐,加深他们对色彩的认识与理解。
总结:通过本教案的设计,我们可以引导幼儿主动了解、认知和运用各种色彩,培养他们的观察力、专注力和创造力。
同时,我们也要注重活动中的启发性和趣味性,以确保幼儿在玩乐中实现对色彩的全面认知和发展。
这篇教案旨在为学前教育的教师提供一些关于幼儿园幼儿色彩认知培养的活动和策略,希望能够对优秀的学前教育工作者有所启发,为幼儿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和学习机会。
幼儿小班美术教案:激发幼童对色彩的热爱

作为幼儿美术教育的一项重要环节,小班幼儿美术教育具备了独特的教育意义和价值。
在幼儿美术教育中,色彩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元素,而激发幼童对色彩的热爱则是小班美术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本文将就此话题展开讲述,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幼儿小班美术教案如何激发幼童对色彩的热爱。
一、理论准备——了解色彩的基本知识为了能够更好地激发幼童对色彩的热爱,我们需要进行一定的理论准备,先让幼童了解色彩的基本知识。
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色彩的分类:让幼童了解色彩的分类有哪些,例如红、橙、黄、绿、蓝、紫等。
2.色彩的基本特征:通过幼儿实际操作,让幼儿感知色彩的鲜艳和清晰的特点,这有利于幼童对色彩的理解和认知。
3.色彩的搭配:让幼童了解色彩的搭配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颜色的搭配可以影响到整个画面的感觉和效果。
因此,我们可以让幼儿进行一些尝试和实践,让他们自己感受不同色彩搭配的不同效果。
通过以上的理论准备,让幼童熟悉色彩的基础知识,有利于他们更好地进行后续美术创作。
同时,也可以逐渐激发幼童对色彩的热爱。
二、实践活动——让幼童自己动手画画知道了一些基本的理论知识后,接下来就需要进行实践活动,让幼童自己动手画画,从中感受色彩的魅力。
1.绘制色彩图:给幼童准备好一些颜料和画纸,在指导下,让他们自己尝试用不同颜色进行涂画,让他们自己体验到色彩的美丽和丰富性。
2.色彩拼贴:在指导下,让幼童用不同的颜色剪出小图形,并将它们粘贴到画纸上,然后让幼童根据自己的喜好、理解和想象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从而形成一个色彩缤纷的画面。
3.色彩泼洒:在涂画技巧方面,还可以让幼童进行一些色彩泼洒,这样可以扩大幼童对色彩的体验感和表现力。
通过以上的实践活动,让幼童亲身参与美术创作,从而能够更好地感受到色彩的魅力和魔力,从而激发他们对色彩的热爱。
三、视觉感性——让幼童欣赏一些具有强烈色彩的美术作品除了让幼童通过实践活动来感受色彩,我们也可以通过一些视觉感性的方法,来让幼童欣赏一些具有强烈色彩的美术作品,从中培养幼童的审美能力。
幼儿园中班认识颜色教案(精选10篇)

幼儿园中班认识颜色教案幼儿园中班认识颜色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幼儿园中班认识颜色教案(精选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幼儿园中班认识颜色教案篇1一、活动目标1、能说出常见物体的颜色。
2、对颜色变化感兴趣、喜欢实验活动。
3、发展表现美的能力。
二、重点和难点1、重点:激发幼儿对周围生活中色彩的关注。
说明:幼儿时周围的色彩产生了兴趣,就能主动去认识各种颜色,即时认识活动就成了幼儿自身的需要。
2、难点:引起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兴趣。
说明:启蒙教育不是为了追求某种即时效果,而是为了给幼儿今后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开端。
所以活动应该定位于让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兴趣,而不是对实验结果的兴趣。
但是对于中班幼儿要通过活动,取得以小见大的效果是有一定难度的。
三、环境创设及材料颜料和调色用具。
活动室的布置要色彩丰富、协调。
四、设计思路本活动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让幼儿认识几种颜色,而是为了激发幼儿对周围生活中色彩的关注。
所以,设计要注重为幼儿提供观察、探索的机会,让幼儿在主动活动中认识颜色、使用颜色,同时充分感受颜色的丰富性。
中班幼儿可能会对调色活动本身感兴趣,他们的兴趣容易停留在操作上。
因此,设计不仅要为幼儿创设自由探索的机会,还应该组织幼儿讨论探索活动中遇到的各种现象,使幼儿的兴趣转移到对活动中出现的科学现象的兴趣上,从而引发进一步探索的愿望。
五、活动流程1、通过认识颜色的活动激发幼儿对周围生活中色彩的关注。
(1)分散观察。
结合日常生活引导幼儿观察大自然、人的眼饰、周围物品中丰富多彩的颜色,并初步了解一些颜色的名称。
(2)集体活动。
首先让幼儿回忆观察的颜色,教师出示相应的色块,并让幼儿进行颜色的指认和命名活动。
然后让幼儿谈谈最喜欢的颜色、什么东西和自己喜欢的颜色是相同的……2、通过使用颜色的活动,让幼儿进一步熟悉颜色,体验色彩的美,引起对颜色的兴趣。
幼儿园教研活动记录:如何在美术创作中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颜色感知能力?

幼儿园教研活动记录:如何在美术创作中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颜色感知能力?活动背景在幼儿园的教育中,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颜色感知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而美术创作正是培养幼儿这两个能力的有效方式之一。
本文将记录一次幼儿园的教研活动,分享如何在美术创作中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颜色感知能力。
活动内容活动目标1.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帮助幼儿通过颜色感知,提升对色彩的认识和掌握能力。
活动准备1.色彩文具、彩色纸、彩色笔等美术材料。
2.工作坊空间布置:准备足够的工作桌椅,确保每个幼儿都有良好的工作环境。
活动步骤1.集体讨论:老师首先向幼儿们介绍本次活动的目标和意义,引导幼儿们思考和表达自己对想象力和颜色的理解。
2.想象力游戏:通过玩具、图片等触发幼儿的想象力,让他们描述自己所看到的事物,并鼓励他们展开丰富的想象。
3.色彩认识游戏:老师展示不同颜色的物品,并请幼儿们说出对应的颜色。
通过游戏的方式提高幼儿对色彩的辨别能力。
4.创作练习:给幼儿们发放美术材料,并提供一些简单的创作提示,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想象力和对颜色的感知进行创作。
5.展示和分享: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简单的分享,让大家互相欣赏和学习。
活动效果通过这次活动,幼儿们得到了众多益处: 1. 提升了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游戏和创作,孩子们的想象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
2. 培养了颜色感知能力:通过色彩认识游戏和创作练习,幼儿们对颜色的辨别和运用能力得到了提升。
3. 增强了表达和分享能力: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分享,通过互动和交流,培养了孩子们的表达和分享能力。
活动总结通过这次幼儿园的教研活动,我们再次确认了通过美术创作可以有效地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颜色感知能力。
同时,我们也深刻认识到,给予幼儿足够的自由和表达的空间是非常重要的。
未来,在美术教育中,我们将进一步探索和创新,为幼儿提供更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
此文为Markdown文本格式,以方便在公众号中进行发布和阅读。
关于学前班的颜色认知教案

关于学前班的颜色认知教案学前班的孩子正处于认知发展的重要阶段,颜色认知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本文将介绍一份适用于学前班的颜色认知教案,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指导孩子们对颜色的认知和理解。
【教案简介】本教案适用于3-5岁的学前班幼儿,旨在通过游戏、图形、音乐等多种形式,帮助孩子们更好地了解颜色、识别颜色,进一步促进其色彩感知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教案分三个部分,共涉及15种颜色。
【教案内容】一、热身环节在颜色认知教学开始前,教师可与孩子进行热身游戏,如颜色分类、贴色纸、唱儿歌、看图形等。
通过这些活动,孩子们能够加强与颜色的互动,激发学习兴趣。
二、识别颜色1. 基本颜色认知(1)游戏一:“颜色匹配”教师出示3种颜色的物品,让孩子分别识别,并找出相匹配的颜色物品拼配成一个完整的图形。
(2)游戏二:“色块拼图”教师提供不同颜色的色块,让孩子们根据色块颜色的不同,进行拼图。
同时,教师引导孩子们说出颜色名称,并鼓励他们逐渐熟悉和记忆颜色名称。
(3)游戏三:“捉迷藏”教师在课室内藏起具有多种颜色的物品,让孩子们寻找并归纳搜集,最后对颜色进行整理、归类,加强颜色理解。
2. 拓展颜色认知(1)游戏四:“颜色制作”教师将红、黄、蓝三种颜料提供给孩子,让他们自由调配出其他颜色涂画。
提高孩子们的色彩感知、空间想象、创造力和手眼协调能力。
(2)游戏五:“颜色鉴别”教师提供多种颜色物品,让孩子们尝试区分出相近却又不同的颜色,如浅黄色与浅绿色、粉色与橙红色。
三、颜色应用教师通过实物、图片、图案等多种形式,让孩子们学习了解颜色在生活和文化中的应用、含义和价值,增强孩子们的色彩文化意识。
【教学目标】1. 学习认识并识别基本颜色:红、黄、蓝、绿、紫、黑、白、灰、棕、橙等。
2. 拓展颜色概念和认知,如“浅色”、“深色”、“冷色”、“暖色”、“相近颜色”等。
3. 增强孩子们对颜色的感知和理解能力,提高综合学习素养。
4. 提高孩子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口头表达和情感体验能力。
学前教育美术游戏教案

学前教育美术游戏教案一、引言学前教育旨在培养幼儿的综合素质,其中美术教育作为培养幼儿审美能力和创造力的重要一环,在学前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为了使幼儿对美术有更深入的理解,本篇教案将介绍一些有趣的美术游戏,以激发幼儿的艺术创造力。
二、游戏一:拼贴画比赛游戏目的:培养幼儿对色彩的观察力和创造力。
游戏步骤:1. 准备一些彩色杂志、剪刀、胶水和白纸。
2. 将幼儿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都给一份杂志、剪刀和胶水。
3. 给每个小组规定一定时间,在时间内从杂志中剪下自己喜欢的图案,然后拼贴在白纸上。
4. 最后由老师评选最美的作品。
游戏结束后,可以组织幼儿互相欣赏彼此的拼贴作品,分享彼此的创作过程和经验,以增强幼儿的交流和合作能力。
三、游戏二:手影戏游戏目的: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表演技巧。
游戏步骤:1. 准备一块白色幕布、一个灯光和一些特殊造型的手套。
2. 将幕布悬挂在一个适当的地方,将灯光照射在幕布上。
3. 老师或其他辅导员戴上特殊造型的手套,在幕布上表演不同的动物、人物等,幼儿可以通过观察手影猜测表演的是什么。
4. 鼓励幼儿自己设计手套造型,进行表演。
在游戏过程中,幼儿可以通过观察不同的手影来培养对形状、轮廓的观察能力,并锻炼表演技巧,同时还学会了怎样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创作。
四、游戏三:拓印创作游戏目的: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创造力。
游戏步骤:1. 准备一些不同形状的物体,如树叶、花朵、玩具等。
2. 给每个幼儿一张白纸和一只蜡笔。
3. 孩子们观察物体的轮廓和纹理,将物体放在白纸上,用蜡笔轻轻地描摹物体的形状。
4. 孩子们可以换一种颜色的蜡笔,再覆盖一遍轮廓的描摹部分,就可以得到一个拓印创作了。
这个游戏可以启发幼儿的创造力,让他们通过观察和描摹物体来感受艺术的乐趣。
五、游戏四:色彩搭配小达人游戏目的:培养幼儿的色彩感知和搭配能力。
游戏步骤:1. 准备一些不同颜色的纸片和一些不同色彩的物品。
2. 将纸片和物品混在一起,让幼儿们在规定的时间内将相同颜色的纸片和物品搭配起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摘要关键词2第一章引言 3 第二章幼儿色彩感知能力 42.1 色彩 42.1.1 色彩的含义 42.1.2 色彩对幼儿的性格 42.1.3 幼儿的色彩心理学 52.2 幼儿感知觉 5 第三章幼儿色彩感知能力的培养 73.1 幼儿色彩感知能力的特点 73.2 幼儿色彩感知能力的培养 83.3 幼儿色彩感知能力的培养与审美教育 9 结论 11 参考文献 12 致谢语 13浅谈幼儿色彩感的培养[摘要]在人的各种感知觉中,视觉占主导地位。
色彩感知觉在视觉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第一感觉是视觉,而对视觉影响最大的是色彩。
从小培养幼儿的色彩感知能力是很有必要的。
一切人都与色彩有着一定的联系,因为色彩具有情感语言的表现功能。
幼儿期的儿童好奇心强,喜欢鲜艳、艳丽的色彩,在涂涂画画中,认识色彩对幼儿是一种不可抵挡的诱惑。
有意识的培养他们的色彩感知能力,可以引起幼儿愉快的体验,获得美的享受,在此同时也有利于幼儿良好性格的形成和智力的发展。
[关键词] 幼儿色彩感知觉培养第一章引言色彩能够促进幼儿的思维、感情,乃至人格的健康发展,是人们进行自我表达的重要工具之一,因此,观察幼儿的内心世界,不容轻视。
观察幼儿在色彩选择、使用上的偏好,能够帮助我们透视和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引导他们用色彩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将对幼儿形成积极健康的自我意识产生巨大的帮助。
我们正生活在一个色彩泛滥的时代,随处可见形形色色的事物、五花八门的影像。
毫不夸张的说,没有色彩就无法区分事物,人们的生活就会陷入瘫痪。
然而,我们接受到的教育却往往忽视了色彩的中要性。
特别是进入现代以来,电脑风暴和数字影像彻底取代了自然的真实物像,决定性地影响着青少年的成长。
在信息的筛选过滤手段尚不完备的情况下,正确认识色彩在审美上的正负双重效应就显事物尤为迫切。
因此,无论是从根本上培养人类对世间万物的情感关怀,还是扩大一点说,在探索正确应对信息时代的可行性对策层面上,色彩学习觉显得十分必要。
色彩研究专家指出,在幼儿的绘画作品中,色彩不是仅仅展现给我们某种单纯的形态,而是为我们提供好了一条理解幼儿情绪状态的重要线索。
因为相对形态而言,幼儿对事物的色彩更为敏感,他们单纯地享受着色彩带给他们的无限乐趣。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的感情受到越来越多的制约,世俗的观念越来越深,色彩也就逐渐失去了它原本的感召力。
色彩感知能力对幼儿以后的生活有很大的影响,要怎样培养幼儿的色彩感知能力就很值得我们深究了。
第二章幼儿的色彩感知能力2.1色彩2.1.1 色彩的含义人体对外部世界的感知是通过五官实现的,每种知觉都不同程度地位人体服务。
色彩作为一种视觉元素,在五官中的影响力最大。
色彩的概念具有相当广泛的内涵,不仅具有物理学意义,同时也包含着一定的心理学意义,能够促进幼儿思维、情感、人格的健康发展。
同时,色彩也是人们进行自我表达的重要工具之一。
观察幼儿在色彩选择、使用上的偏好,能够帮助我们透视和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
色彩作为人的一种内在感知本能,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有随着人的生命活动而同在。
从遥远的原始社会时代开始人们就无意识地运用色彩,把红土、黄土涂抹在自己的面部和肢体上,还用在涂染劳动工具等物体上。
他们认为红色是鲜血的颜色,视为生命的象征。
就是这种无意识的认识色彩,使人们赋予了每一种颜色一定的象征意义。
在现在的生活中色彩越来越显现出它的重要性,广泛的运用在医疗、商业、服务、教育等各种行业中。
2.1.2色彩对幼儿的性格对颜色的无意识选择有可能说出了孩子的内心秘密:他的深层个性与旗帜特征;孩子极端的热爱某种颜色,他的个性往往越突出,这种个性常常是他优点和缺点的“爆发点”,这是儿童色彩心理学的发现,学者通过大量总结和研究解读了色彩是如何揭示儿童内心的?儿童心理学家阿尔修勒博士,曾就一百五十名二至五岁的孩子,进行一年有关儿童色彩的追踪调查研究,结果发现,对孩子来说,色彩与线条各有其固定的意义,例如二种具有不同颜色的线条重叠出现在同一个画面上,即代表孩子内心有二种不同的愿望、感情相互纠结着。
一般来说,色彩明度是决定配色的光感、明快感、清晰感的关键。
高调愉快,活泼;低调朴素,寂寞。
明度对比强时光感强,形象清晰度高;明度对比弱则形象模糊,晦暗单薄。
因此根据儿童心理的分析,在进行儿童玩具设计时就要避免使用低短调、低中调、中短调等明度的弱对比,以免产生忧郁的、低沉的、模糊不清的视觉效果。
色彩与孩子的心理及情绪,甚至可以透露出他们当时的情绪是快乐还是忧伤一、酷爱黄色的孩子,表示依赖心较强,宁愿一辈子扮演小孩子的角色,爱好蓝色则具有老大或自私欲的意思;二、喜欢红色意味性格较为刚烈、喜欢惹是生非,且感情丰富;三、粉红色嘛,除了象征着充满爱心之外也意味这个孩子具有高度的审美观、幽雅、柔顺及体贴。
四、紫色是爽朗的代名词,个性上较随和,没有什么心机,具有包容、宽恕的胸怀及强烈的好奇心与上进心。
喜欢橙色的孩子,多半较为活泼外向,人缘很好,但有点自我中心,不懂得体谅别人及粗枝大叶的缺点。
五、如果小孩子酷爱紫色、黑色、橄榄绿、墨蓝等深色系列时,就得探究其心理背景了,因为其中有很多是属于心理疾病患者。
2.1.3儿童的色彩心理学色彩心理学是十分重要的学科,在自然欣赏、社会活动方面,色彩在客观上是对人们的一种刺激和象征;在主观上又是一种反应与行为。
色彩心理透过视觉开始,从知觉、感情而到记忆、思想、意志、象征等,其反应与变化是极为复杂的。
色彩的应用,很重视这种因果关系,即由对色彩的经验积累而变成对色彩的心理规范,当受到什么刺激后能产生什么反应,都是色彩心理所要探讨的内容。
色彩心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不同波长的光作用于人的视觉器官而产生色感时,必然导致人产生某种带有情感的心理活动,儿童也不例外。
根据实验心理学的研究,儿童随着年龄的变化,生理结构也会发生变化,色彩所产生的心理影响随之有别。
统计表明:儿童大多喜欢鲜艳的颜色。
婴儿喜爱红色和黄色,四至九岁儿童最喜欢红色,九岁儿童又喜欢绿色,七至十五岁的小学生中男生的色彩爱好依次是绿,红,青,黄,白,黑;女生的爱好依次是绿,红,白,青,黄,黑。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的色彩喜好逐渐向复色过渡,向黑色靠近。
也就是说,年龄愈近成熟,所喜爱的色彩愈倾向成熟。
这是因为儿童刚走入这个大千世界,大脑思维一片空白,什么都是新鲜的。
需要简单的,明亮的,强烈刺激的色彩,他们的神经细胞产生的快,补充的快,对外界有着强烈的感知力,对一切都有新鲜感。
同时,他们理解符号语言的能力和认识色彩的能力也在迅速发展。
孩子们更喜欢用明快的颜色制作图案,使用镶嵌装饰,使用图形结构和对比鲜明的色彩。
2.2幼儿感知觉熟悉方法和过程,是人熟悉世界的最原始方式,也是最低级的方式,是其他认知活动的基础。
一切较高级的认知活动,如记忆、想象和思维等,都必须在感知的基础上才能产生和发展。
感知是婴幼儿认知活动的最基本的方法。
婴幼儿所从事的各种认知活动,如观察图片、实物和大自然,玩积木、泥工和手工、拼板和插塑游戏,画画、认字和数数等,无不与感觉活动息息相关。
感知水平的高低与一些创造性活动有关。
感知活动促进了创造性活动,创造性活动又大大促进了感知水平的进步。
观察发现,具有高成就的音乐家、画家、建筑师、作家、运动员等,无不具备高水平的感知能力,他们都具有在一瞬间敏锐、正确地把握住感知对象特征的能力,并有进木三分地加以表现的能力。
而这种感知能力正是在婴幼儿时期打下基础的,并为终生享用。
婴幼儿阶段是感知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进行感知练习,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此,积极创造条件促进婴幼儿感知的发展,认真开发婴幼儿感知能力的练习,应成为早期智力开发的重要任务之一。
第三章幼儿色彩感知能力的培养3.1 幼儿色彩感知能力的特点幼儿认识客观世界是从感知觉开始的。
因为有了感觉和知觉,人才能获得关于客观世界的认识,从而为进行高级、复杂的心理活动打下基础。
而在人的各种感知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及空间时间知觉)活动中,视觉占主导地位。
研究表明:人从环境中获得的大部分信息(约80%)是通过视觉传递给大脑的,而色彩感知觉(即色觉)在视觉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心理学家的实验还给我们揭示了这样一些事实;那些对色彩有敏锐感觉的幼儿往往对色彩辨认的知觉度也较强。
这类儿童在性格上往往表现出热情开朗,对周围世界感受丰富,心理健康;对新事物的认识有强烈的渴望,善于交际;有较强的表达能力、观察能力和自控能力。
因此,根据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各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色彩感知觉,对于儿童良好性格的形成和智力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新生儿出生后,对光和色即已能感知。
3周后开始对光和色彩有视觉上的反应。
2个月后,婴儿的视线开始集中,但他们的视觉神经系统尚未发育健全。
因此,3个月内的婴儿,不宜用强烈的色彩去刺激和影响他们。
婴儿周围的环境以淡雅、柔和为主,玩具与物品也应该采用粉色系列为好,室内的光、色、音均宜柔和、安静,避免过分强烈的刺激。
4个月后,婴儿能初步分辨出强烈鲜明的色彩。
先是对红色,然后对绿色和黄色起分化反应,明显地喜欢色彩鲜艳的玩具,而对杂色玩具不感兴趣。
5~6个月时,婴儿已能注视远距离的物体,如行人、飞机、月亮等,色彩鲜艳的物品会使他们兴奋。
这样就可以用色彩鲜艳,以红、黄、蓝色为主,并伴有声响的玩具去逗引他们;室内环境也可以开始用较强烈的色彩。
8~9个月的婴儿,视知觉进一步增强,这时,把一些色彩鲜艳的玩具放在离婴儿稍远的地方,婴儿被吸引后,会通过翻滚、爬行、站立去获得玩具。
2~3岁婴儿是早期培养色彩感知觉的最佳时期。
这段时间对婴儿进行经常性的合适的指导,可促进婴儿的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可惜的是这一时期往往被许多父母和托幼机构所忽视,他们仅重视语言及其他能力的培养。
这段时间,我们可运用彩色图画故事(挂图或书籍),在让孩子边看边听故事的同时,促使其辨认色彩。
利用彩色玩具做同色或异色配对游戏。
如给红色娃娃找出红色玩具,用红碗盛白色牛奶,用绿盘子放黄色蛋糕。
让孩子说说自己穿了什么颜色的衣服,什么颜色的鞋子等等。
辨认光谱中的全部色相和较明显的色彩明度。
这时,幼儿对色彩感知觉已初步形成一定的目的性、持续性和概括性,但自觉地组织和支配色彩的能力还很差;同时,要注意到这个时期同一年龄的幼儿的色彩感知能力存在个别差异,也有性别差异,一般地说,女孩优于男孩。
3.2 幼儿色彩感知能力的培养幼儿期的孩子好奇心比较强,喜欢鲜艳的色彩,在涂涂画画中,认识色彩对幼儿是一种不可抵挡的诱惑。
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色彩感知能力,可以引起幼儿愉快的体验,获得美的享受。
在此同时,也有利于幼儿良好性格的形成和智力的发展。
在人的各种感知觉中,视觉占主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