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的绘画艺术
浅析徐悲鸿的绘画艺术_马佶
大舞台大104摘要:徐悲鸿是上世纪我国杰出的画家和教育家,其作品深受人们喜爱。
时至今日,作品《奔马图》仍在人们心目中占据重要地位。
徐悲鸿的绘画艺术和创作风格一直以来都深受广大学者的关注,因此对其绘画作品的研究文献众多。
本文首先介绍了徐悲鸿的绘画艺术生涯,接着着重对徐悲鸿绘画艺术的写实主义和形式语言进行了探讨,以更好地了解徐悲鸿的绘画艺术,促进中国民族绘画艺术的发展。
关键词:徐悲鸿;绘画艺术;写实主义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信息技术的进步,艺术文化及艺术思想的传播和交流也愈发广泛。
各个国家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使得世界文化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得以传扬和发展。
然而,作为艺术而言,特别是绘画,有着其独特的民族性和历史性,这也是绘画艺术的灵魂所在。
著名画家和艺术家徐悲鸿是我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引领者,在绘画领域声望颇高,深受人们尊重,其作品涉及到素描、国画、油画、人物、山水、花卉、走兽、家禽等多方面,惟妙惟肖、出神入化。
此外,徐悲鸿在诗歌和书法领域也是造诣颇深,对后人影响很大,甚至在全球范围内都享有极高的声誉。
因此,研究徐悲鸿的绘画艺术,探讨其如何将东西方文化融合于绘画之内涵,了解其不同绘画作品的艺术风格和艺术精华,将对于未来我国民族绘画艺术的成长和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徐悲鸿的绘画艺术生涯徐悲鸿早在1920年6月就在北京大学绘学的《绘学杂志》中发表了《中国画改良论》,指出“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画之可采用者融之”,并提出“借助他山,必先自有根基”。
文中言语精妙、逻辑严谨地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做了辩证讨论,最后以“致广大,尽精微”总结。
对于当时的绘画界来说堪称惊世之论。
徐悲鸿对中国绘画现实做了深刻的解剖,并能立足于传统,同时又借鉴西方绘画艺术精髓,推陈出新,为中国绘画指明了改良方向,其思维逻辑和对艺术的洞察力,在今天得到了充分的证实。
徐悲鸿在欧洲学习长达八年之久,途经英国、法国、德国、希腊、意大利、俄罗斯等国,接受了正统的艺术教育,主张西方古典写实绘画风格,力求改变中国绘画,其国画带有强烈的写实风格,为我国国画绘画史中独特的惊世创作。
论徐悲鸿绘画的艺术风格
写实主义绘 画创 作中非常具有代表性 的一种艺术风格 。 2-时代特征显著 。对于 一件 艺术作 品来说 ,它 所传递 出
的思想其实也就是其创作 者的思想 ,而且艺术 家的这种 思想 经常是会根据时代与社会 影响发生改变的 。就徐悲鸿 的绘 画 作品来看 ,其作 品中都 充分彰显 了写实主义 ,因此说徐悲鸿 的绘画作 品中的时代特征 是非常显 著的 。徐悲鸿在进行绘 画 作品创作过程中也非常注重艺术 的时代特征 ,并且认为艺术 来 自于时代 ,并且是时代发展 的象征 。因此说 ,徐悲鸿创作 的绘画作 品 由于创作的社会背景不 同,彰显出 了不 同的时代 特征 。
收 稿 日期 :2018—01-03 作者 简介:马群 (1980-),男 ,阜 阳幼儿师范高 等专 科学校讲师 ,研 究方 向为美术教育 。
15O
(二 )徐 悲鸿 的绘 画 艺 术生 涯 徐悲鸿一 生创作 的中国画、素描 和油画作 品有上千 件 , 大部分收藏在北京徐悲鸿纪念馆 中。从徐悲鸿的绘画艺术 生 涯来看 ,可 以分为 四个 时期 。第一时期是 1919年 到 1927 年的旅欧时期 。这一 时期 的徐悲鸿在法 国留学 ,深受现代主 义 影响 ,并对欧洲绘 画名 品进行研读 ,最终练就 了自己独具 风格的绘画技巧 。在这一阶段 的徐悲鸿主 要是 素描 ,比如说 , 老妇 持棍老人 等 。 第二时期是 1928年到 1936年 的绘 画创作兴盛 时期 。在 这 个阶段徐悲鸿创作的绘画作 品是非常多 的,而且充分 的展 现 了现实主义艺术风格 ,在这一 时期 的主 要代 表作品有 田 横五 百士 篌 我后 (<马 等 。第三时期是 1937年到 1945 年 徐悲鸿绘画艺术的鼎盛时期 。在这一 阶段徐 悲鸿在绘画创 作 中充分 彰显 了其 中华 民族 奋起觉醒 的期盼 与人定胜 天 的 决 心 ,比如说 , 愚公移 山 山鬼 等作 品。第四时期是 1946年到 1953年 的收尾 时期 。在这一 阶段的徐悲鸿非常 的 注 重 “师法 自然 ,寻求真理”的绘 画主 张,并且不断总结 以 往 绘画创作 中的不足 ,特别注重在绘 画中体现 人民的真实 生 活 。代 表作有 战斗英雄 劳动模范 奔 马 等。
美术鉴赏-美术鉴赏论文-徐悲鸿
(2)作品背景 1939 年初,徐悲鸿带着他的大量收藏踏上南洋之旅——包括 1000 多件自己
的代表作(包括留学时期的素描和在欧洲各博物馆的临摹之作),历年来搜集的 中国古代绘画作品、陶瓷、古玩、珍本印拓书刊,历年来搜集的中国近代画家如 任伯年、齐白石、张大千、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赵少昂、吴作人、黄君璧、 溥儒等人的作品数百幅(其中任伯年与齐白石的就有 200 多幅)。 可想而知,这 些“家当”再加上旅居南洋的三年间的大量创作(这三年是徐悲鸿创作精力最旺 盛和生活相对安稳的时期),成为徐悲鸿在因突发的太平洋战争而“逃离”时的 最大负担。他不得不舍弃这“辎重”的大部分,将其托付给三个朋友分三处存放, 即黄曼士的百扇斋、钟青海任校长的崇文学校所在地罗弄泉的一口枯井中(其中 包括几十幅不易携带的油画)、韩槐准的愚趣园中一条山沟的山坡下(据说有数 百件艺术品)。1949 年 5 月,徐悲鸿的学生陈晓楠过新加坡,将黄曼士和韩槐准 处的文物带回,约几十箱。但所有这些作品,都没有确切的数字和目录,这给收 藏和鉴定留下了相当大的想象和猜测空间——也许它是个永远的谜,但一定会以 真真假假各种面貌在市场上出现,成为对我们鉴赏力和判断力的考验。
在他的审美意识之中,狮从来不是人类杀戮的对象,也不是任意欺凌其它 动物的凶神恶煞,而是威而不猛,永远站在正义一边的君子。它威风凛凛,但从 不凶恶残暴,它声震山岳,但从不欺侮弱小。它充满威严和自尊,即使在被别人 欺凌而身负重伤之时,也决不低下高贵的头。它被作者寄情、托兴和拟人化,成 为民族的形象象征,从外表到精神都可敬可爱,美不胜收。
《八骏图》是从六朝起就很流行的一幅画。画的是周穆王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昆仑山时为之 驾车的八匹良马。关于八骏的名目,各书记载不同。晋王嘉《拾遗记》中记载: “八骏之名,一曰绝地,二曰翻羽,三曰奔霄,四曰越影,五曰逾晖,六曰超光, 七曰腾雾,八曰挟翼”;《穆天子传》中记载为:骅骝、騄耳、赤骥、白羲、渠黄、 逾轮、盗骊、山子(柳宗元的《观八骏图说》即采用这种说法)。到柳宗元时代,
徐悲鸿的绘画艺术特点
徐悲鸿的作品,无论是油画、国画还是素描,在中国近现代艺术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他把西方艺术手法融入到中国国画中,创造了独特新颖的风格。
被称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奠基者。
徐悲鸿的创作活动大致分为四个时期,每个时期的作品也都有他的艺术特点及思想。
(一)留学期间(1919~1927年):欧洲古典写实主义风格。
徐悲鸿自幼受到了朴素绘画的影响,这种影响一方面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则来自于他的父亲。
徐悲鸿的父亲是民间肖像画师,以为人绘画肖像为生。
在传统观念里,肖像最大的要求就是形似。
故而徐悲鸿的绘画从小就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这一点可从其早期绘画作品中的逼真和形似找到印证。
后徐悲鸿受梁启超思想的影响,先后到日本、法国求学。
在日本期间,徐悲鸿认识到了西方思潮影响下的日本绘画已经“渐能脱去拘守积习,而会心于造物”,在对比了日本绘画和中国传统绘画之后,徐悲鸿逐步形成了对写实、务实风格画风的欣赏。
徐悲鸿初到法国留学时,恰逢现代主义流派风靡法国,不过徐悲鸿接受的是正规学院派教育,其老师达仰也是一名写实主义画家。
故而,徐悲鸿对欧洲古典写实主义格外推崇。
这一时期的徐悲鸿国画作品较少,油画作品较多,其1923年的油画作品《老妇》入选法国国家美术展。
随后的《持棍老人》《箫声》《自画像》等作品均获得了法国美术界的一致好评。
可以说,这个时期的徐悲鸿作品是其创作阶段的第一个小高峰,画作众多,对色块的运用和西方光照明暗的对比,也使得其油画作品得到了完善,已经具备了西方作品的写实技巧。
(二)回国后(1928~1936年):中西文化相结合的艺术风格。
回国后,徐悲鸿大力主张素描是一切绘画造型的基础,倡导通过西方写实主义改变中国画的现状。
可以说,徐悲鸿是我国绘画史上第一位素描技艺的传导者。
不过徐悲鸿的素描和西方素描还是有些许不同的,虽然徐悲鸿的素描同样注重透视、结构和明暗处理,但他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中国传统绘画的以线为规范的虚实、轻重和顿挫的技巧。
徐悲鸿绘画艺术欣赏有感
赏徐悲鸿书画心得徐悲鸿的作品熔古今中外技法于一炉,显示了极高的艺术技巧和广搏的艺术修养,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典范,在我国美术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巨大作用。
他擅长素描、油画、中国画。
他把西方艺术手法融入到中国画中,创造了新颖而独特的风格。
他的素描和油画则渗入了中国画的笔墨韵味。
他的创作题材广泛,山水、花鸟、走兽、人物、历史、神话,无不落笔有神,栩栩如生。
徐悲鸿早年游学于欧洲,深得西方画作之精髓,将西方油画与中国古典画法相融合,在画国画时加入油画的画法,显得更加饱满真实;在画西洋画时,时常会有国画的柔美之风,让画面增加宁静的气息。
他将西方精湛的写实技巧融入中国绘画,从而为传统艺术的革新和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使中国画变得别开生面;同时,他又在素描和油画渗入了中国画的笔墨韵味,创造了新颖而独特的艺术风格。
旧社会的中国多灾多难,社会动荡不安,百姓民不聊生,民生疾苦,外敌入侵,内战不断。
徐悲鸿的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画中处处透露着对社会丑恶的鞭挞,对外敌入侵的憎恨以及寄托他对祖国的关怀与期望。
如《群马》,徐悲鸿早期的马颇有一种文人的淡然诗意,显出"踯躅回顾,萧然寡俦"之态。
至抗战爆发后,徐悲鸿认识到艺术家不应局限于艺术的自我陶醉中,而应该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将艺术创作投入到火热的生活中去,所以他的马成为正在觉醒的民族精神的象征。
而建国后,他的马又变"山河百战归民主,铲尽崎岖大道平"的象征,仍然是奔腾驰骋的样子,只是少了焦虑悲怆,多了欢快振奋。
又如《奔马图》,此画作于1941年秋季第二次长沙会战期间。
此时,抗日战争正处于敌我力量相持阶段,日军想在发动太平洋战争之前彻底打败中国,使国民党政府俯首称臣,故而他们倾尽全力屡次发动长沙会战,企图打通南北交通之咽喉重庆。
二次会战中我方一度失利,长沙为日寇所占,正在马来西亚槟榔屿办艺展募捐的徐悲鸿听闻国难当头,心急如焚。
浅析徐悲鸿绘画作品中西结合的艺术特征
浅析徐悲鸿绘画作品中中西结合的艺术特征(本文已过查重,需要的同学可以直接下载使用)目录摘要关键词绪论1.徐悲鸿相关概述1.1徐悲鸿的个人生平1.2徐悲鸿所处的时代美术背景1.3徐悲鸿代表作品2.徐悲鸿的作品分析2.1徐悲鸿作品中的写实主义2.2徐悲鸿引领的绘画艺术语言特色3.徐悲鸿创作中的中西结合在当时的价值和影响3.1徐悲鸿创作中的中西结合在当时的价值3.1.1冲击当时中国画坛的风气,提高绘画的社会艺术价值3.1.2拓展了中国绘画的艺术语言3.2徐悲鸿创作中的中西结合在当时的影响3.2.1建立系统科学的中西结合绘画创作体系3.2.2将国画技巧融入到绘画创作当中4.总结参考文献摘要对于我国绘画创作的研究一直是非常热门的研究课题。
当代我国的绘画创作技术是结合了中方与西方各自的绘画技巧融合而成,既有西方绘画技巧对形体塑造的准确性要求,又有我国传统艺术中对美术形象精神因素的表达。
之所以我国绘画能够有今天的发展,徐悲鸿先生是不可或缺的功臣人物。
是他在法国留学之后,将西方绘画技巧带入到我国绘画创作中,并且创立了合理有序的绘画创作体系。
本文以此作为论文课题,尝试浅析徐悲鸿绘画作品中中西结合的艺术特征,从我国绘画发展分析作为基础,再对以徐悲鸿为首的改良派画家对绘画的中西结合分析,然后分析徐悲鸿绘画中的特征,探讨徐悲鸿绘画作品在中西结合中体现出的优势。
关键词绘画创作;徐悲鸿;中西结合;写实主义绪论本文是对徐悲鸿先生的绘画作品中对中西结合相关影响的研究,本文研究的方向使徐悲鸿先生创作作品中对中西结合的艺术特征。
徐悲鸿先生对于我国现代美术领域来讲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不光是他的作品本身苍劲沉郁,具有着非常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研究价值。
同时还认为徐悲鸿先生的作品为我国当前的中西结合绘画创作体系打下了基础。
同时,进一步的将国画技巧巧妙地融入到绘画作品当中。
徐悲鸿先生是我国真正意义上第一个将中西两种美术特色加以有机结合的创作者,他所创作出的作品大大的拓宽了我国绘画的艺术语言。
徐悲鸿八骏图赏析
徐悲鸿八骏图赏析徐悲鸿以画马著称于世,泼墨写意或兼工带写,塑造了千姿百态、倜傥洒脱的马,或奔腾跳跃、或回首长嘶,或腾空而起、四蹄生烟······。
他画的马既有西方绘画中的造型,又有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写意,融中西绘画之长於一炉,笔墨酣畅,形神俱足。
它那刚劲矫健,剽悍的骏马,给人以自由和力量的象征,鼓舞人们积极向上。
马徐悲鸿早期素描稿他对马的肌肉、骨骼以及神情动态,作过长期的观察研究。
早在巴黎高等美术学校学习期间就常常去马场画速写,并精研马的解剖,积稿盈千。
这为他后来创作各种姿态的马,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徐悲鸿自已也说道:“我爱画动物,皆对实物下过极长时间的功夫,即以马论,速写稿不下千幅,并学过马的解剖,熟悉马之骨架肌肉组织,然后详审其动态及神情,方能有得。
”从而能够成马在胸,游刃有余地去补捉瞬间即逝的动态神情,得心应手地采用前人不敢涉猎的大角度透视,创作出来的崭新艺术形象。
由于徐悲鸿经常画马,他对马有一种偏爱。
和马在一起,听着马蹄得得,看着马迎风奔驰,他觉得是一种精神享受。
他的心仿佛在和马一同驰骋。
廖静文在《徐悲鸿一生》—书中回忆,—次在成都坐马车,马车夫是一位和善的老人,他爱马,马养的非常好。
他举起鞭子,那匹栗色的年老的牝马便扬起那好看的蹄子,欢快地向前奔驰了。
徐悲鸿喜欢这样待马的好人,徐悲鸿下马车,马车夫正忙着给马预备水和饲料。
“喀,这个给你。
”徐悲鸿先生忽然对马车夫说,一面从手提皮包里取出一幅折叠起来的奔马画。
这是他昨天晚上才画好。
马车夫迷惑地抬起他那满是皱纹的前额,眯细着眼睛呆望着徐悲鸿,仿佛没有听懂他的话。
徐悲鸿马“老大爷,”廖静文从旁解释说,“这是一张画,是送给你的。
”马车夫那双混浊的眼睛陡然亮起来,他双手接过画,连声说:“谢谢老爷,谢谢老爷。
徐悲鸿
生平简介
自幼习画
徐悲鸿出身贫寒,自幼随父亲徐达章学习诗文书画(6岁时跟着 父亲读四书五经,后来又学绘画)。出生在屺亭桥镇的一个平民家庭 的徐悲鸿,原名寿康,年长后改名为“悲鸿”。父亲徐达章是私塾先 生,能诗文,善书法,自习绘画,常应乡人之邀作画,谋取薄利以补 家用。母亲鲁氏是位淳朴的劳动妇女。徐悲鸿9岁起正式从父习画, 每日午饭后临摹晚清名家吴友如的画作一幅,并且学习调色、设色等 绘画技能。10岁时,已能帮父亲在画面的次要部分填彩敷色, 还能 为乡里人写“时和世泰,人寿年丰”等春联。
绘画风格
• 擅长素描、油画、中国画。他把西方艺术手法融入到中国画中, 创造了新颖而独特的风格。他的素描和油画则渗入了中国画的笔墨韵 味。他的创作题材广泛,山水、花鸟、走兽、人物、历史、神话,无 不落笔有神,栩栩如生。他的代表作油画《田横五百士》、《徯我 后》、中国画《九方皋》、《愚公移山》等巨幅作品,充满了爱国主 义情怀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表现了人民群众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威武 不屈的精神,表达了对民族危亡的忧愤和对光明解放的向往。他常画 的奔马、雄狮、晨鸡等,给人以生机和力量,表现了令人振奋的积极 精神。尤其他的奔马,更是驰誉世界,几近成了“现代中国画”的 “象征”和“标志”。 • 1920年发表的《中国画改良论》,是他第一篇论述中国画改良的 重要著作。文中提出“古法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 足者增之,西方画之可采入者融之”的著名主张,提倡写实,反对抄 袭,并提出“改之方法:学习、物质(绘画工具)、破除派 别。”1929年发表《惑》《惑之不解》等文,明确倡导现实主义,反 对P.塞尚、H.马蒂斯等人的艺术,又认为“美术之大道,在追索自 然”。
现代画家——徐悲鸿
制作人:金 浩
目录
个人资料 生平简介 主要作品 绘画风格 趣闻轶事
论徐悲鸿画马的艺术风格
论徐悲鸿画马的艺术风格徐悲鸿是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江苏宜兴人。
少年时刻苦学画,后留学法国。
在绘画创作上,他提倡尽精微,致广大;对中国画,主张“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西方绘画可采入者融之”,强调写实,提倡师法造化,反对因循守旧,注重兼蓄并收,他富有创造力的画作和伟大的精神,对近现代中国画坛影响极大,为中国乃至国际画坛树立了一个绝佳的典范,是一位划时代的伟大艺术家。
徐悲鸿擅长油画、中国画,尤精素描。
人物造型,注重写实,传达神情。
曾创作《九方皋》、《愚公移山》等寓有进步思想的历史画。
所画花鸟、风景、走兽,简练明快,富有生气,尤其以画马驰誉中外。
画融合中西技法,笔墨酣畅淋漓、形神俱备,他那刚建敏捷、强壮彪悍的骏马给人以自由和力量的象征,进而鼓舞人们奋发图强,积极向上,而自成面貌。
从古至今的历史中人们对马的认识远远不只是会奔跑,替人们分担劳务,吃苦耐劳,而更多的是马代表了一种精神,一种积极向上,使人振奋,奔放豪迈,桀骜不驯的精神,特别是一种时代的民族精神,它成了一个民族精神的象征。
徐悲鸿擅长绘画各种题材,以动物,尤其是骏马画得最为出色,堪称是中西融合的现实主义艺术创作风格的典范。
前人画马颇为生动,但只见其大势,不见细节和笔墨;徐悲鸿以大笔挥洒的写意法画马,其画则极为生动。
而且,古人画马多取静态,马静笔墨也静;徐悲鸿画马则多以动态,马动则笔墨也动,尤其是他常画的奔马,昂首天外,奔蹄如飞,皆有意气风发,不可一世的气概。
如其1931年《九方皋》中的马,便纯粹是国画的气魄。
他以带魏碑兼草隶的书法笔意,勾写马的躯干,同时也现出神韵,再借大笔挥洒,写出马尾及鬃,再用水墨渲染,有笔有墨,而并非西洋的色彩法和水彩笔意。
而后他画马,则全是奔驰或站立的野马,用线更加率意和流畅,有的也更加粗健;用墨更加潇洒,更加展现出国画“写”的精神。
从马的动态到画马的笔墨,全都十分生动自然。
徐悲鸿画马既借鉴了传统笔墨的表现,又大胆的突破了传统笔线的束缚。
徐悲鸿绘画艺术对当代美术创作的现实意义
备非常成熟的艺术体系,然而任何事物都具
徐悲鸿在其艺术主张中曾提出“ 关注民 有不可阻止的前进性 ,面对这种迷茫更应该
劲有力 的笔锋 将各类艺术形象还原至客观 生命运 , 使塑造形体的技术更具先进水平” 的 学习徐悲鸿勇于创新 的精神 , 在 国学的基础 在人物画方面 , 徐悲鸿的作品中的线条 上融合西方技艺 ,借鉴融合 的同时不能仅仅 原貌进行表现 , 极具艺术张力。 在对传统笔法 号召 。 进行继承的同时 , 徐悲鸿大胆创新 , 将各类绘 灵活多变 , 色彩渲染曼妙出彩 , 对于体积 以及 满足于此 ,在美术 的各个发展领域都应充分 画手法融为一体 , 在同一幅画的不同塑造点 空间的感受力与艺术处理精准非凡 , 深入感 发扬创新精神 , 无论是表现形式 , 还是 内容题
档案
d a n g 。 a n w e n h u a
徐 悲鸿一生 中塑造 出了众 多优 秀的传 现着恰如其分的透视 比例 , 大小狮子在造型 交流传播与进一步升华发展。徐悲鸿学兼中 世之作 , 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始终贯彻着 与构图的设置上都形成了强烈 的空间感 , 画 西的艺术思想对于当代美术发展的启示可以
了不计其数的经典之作 。笔墨之间主要借助 着我国国民的文化 内涵与精神风貌 。不可否 内涵 , 为繁荣丰富我国美术事业而广纳百川。
线条与水墨 的轻重浓淡来 塑造 形象或表达 认的是 , 当代美术在有 目共睹的进步中 , 同时 徐悲鸿 以写实主义为代表 的艺 术思 想 意境 , 写意成为 中国画中最具魅力 的表现形 也存在着诸多的不 足, 比如精品之作少之又 为我国现代美术发展提供 了长足的动力与空 式, 它相对忽视造型的基础I 生 与准确性 , 重视 少 , 创作形式单一 、 缺乏创新精神以及融会贯 间。他对于中西文化 冲突的融合与统一使得 画家自身艺术感悟能力的深浅与表现。徐悲 通的融合意识等等深刻阻碍着当代美术的长 2 0世纪 中国画坛涌现出了一股清新宜人的 鸿对于 国画 的改 良在 于始终坚持 以国画的 远进步与发展 , 美中不足 的现状对于当代美 创新之风,这种创新的理念在徐悲鸿高明的 艺术风格与特点为基础进行艺术创作 , 并在 术发展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徐悲鸿的艺 远见与卓越的艺术见识中体现 出了非凡的时 创作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将写实 主义元 素融 术思想与艺术主张为我国美术事业的拓展提 代特征 , 也正是由于他的创新精神 , 我国美术 人其 中。 比如在绘画时, 徐悲鸿能沿用传统 国 供了宝贵的精神遗产, 在他的执著推动之下 , 发展才得以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不同的文 画的绘制工具熟练地进行各种勾 、 染、 泼, 保 我国现代绘画艺术进入了开放化宽广化的发 化理念之下涵盖着不同的艺术表现体系 国美术 理论与实践中都应该努力吸取其他国家与其
探析清代宫廷画家郎世宁与徐悲鸿的画马艺术
探析清代宫廷画家郎世宁与徐悲鸿的画马艺术郎世宁和徐悲鸿,是两代不同的艺术家。
他们的艺术作品虽然不尽相同,但是在画马艺术方面,两位大师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一、郎世宁的画马艺术郎世宁是清代宫廷画家,擅长画马,被誉为“马圣”。
他的画作有着精湛的技巧和细致的描绘,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郎世宁的画马具有很强的生动感和真实感,他运用丰富的色彩和线条,表现马的骨骼、毛发、肌肉和气势,让人感觉到马状若生。
郎世宁的画作个性鲜明,他呈现出马的生动特征,乃至具有情感和精神。
郎世宁画的马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马蹄劈芒”的画法。
他将马蹄与芒草的交错错落描绘出来,让人感受到马的矫捷和澎湃,同时也表现出了自然环境的细腻和丰富。
郎世宁的画马作品在艺术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的创作成就不仅体现在技巧上,更体现在他对动物、自然的感受和理解上。
二、徐悲鸿的画马艺术徐悲鸿是中国现代画坛上的大师,他的作品风格独特,表现力强。
他的画作中也有很多描绘马的作品。
徐悲鸿的画马,与郎世宁的画马不一样,更具有现代艺术的特点。
他的画作中常常运用写实和抽象的手法,将马的形象表现得很抽象化和简化化。
徐悲鸿的画作中,马的线条和色彩都非常生动,表现出了动物的力量和美感。
徐悲鸿的画马作品中,最出名的莫过于“奔马”系列。
在这个系列中,徐悲鸿将马的形象表现得非常抽象化,但仍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他的作品中运用丰富的线条和色彩,表现出了马奔跑时的瞬间美感和运动力量。
徐悲鸿的画作在当时非常受欢迎,对于现代绘画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他的画作风格不同于传统的中国画,更具有现代化和个性化的特点。
三、结语郎世宁和徐悲鸿是两位非常优秀的画家。
虽然他们的画马风格不尽相同,但都表现了大师级别的水平。
他们的作品在中国画坛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于中国画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们的作品不仅美轮美奂,更表现出了对自然、动物的热爱和感悟。
徐悲鸿最全全集:60幅大赏
徐悲鸿最全全集:60幅大赏徐悲鸿(1895-1953)江苏宜兴人。
现代中国画大师,卓越的美术教育家。
徐悲鸿幼年随父学画,后赴巴黎入法国国立高等美术学校,并先后去英、德、法、意及瑞士观摹学习,吸取了不少世界艺术精华。
1927年归国,历任中大艺术教授、北京大学、桂林美术学院教授,后任北平艺专校长。
解放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席,直至病逝。
泰戈尔 1940年纸本设色50cm×50cm徐悲鸿纪念馆藏徐悲鸿极力推崇和赞赏任伯年的人物肖像画,提倡写生,反对摹古。
《泰戈尔像》是徐悲鸿写生肖像画的代表力作。
虽然,画家在这幅画中明显地运用了西方的绘画方法,但是呈现出来的仍然是中国传统绘画的神韵。
人物造型以线为主,脸部染色结合素描方法,以形写神,这是徐悲鸿开创的肖像画法,个人风格明显。
图中背景以中国的传统花鸟画方法处理,以突出人物性格特征。
画面注重主要人物的内在心理刻画,整个画面显出文雅、静寂,文化氛围浓厚。
奔马图设色纸本横披1937年作 (896万元,2010年西泠秋拍)五花散作云满身(1018万港元,2011年4月苏富比春拍)奔马1948年作(463.8万元,2009年11月中国嘉德)奔马立轴水墨纸本 1942年作画中奔马一承徐氏作风,既有写实。
又有中国画的意象特点,全马以水墨写出,但并不依马的实际比例亦步亦趋,虽瘦骨嶙峋而动势毕出,精气毕至;其背景空无依傍顾,更别具空灵生气。
奔马颈毛与尾鬃猎猎风中,坚蹄则奋勇地上,似有为抗日摇旗、驱走之意;马首高昂旁,则寓誓不低头而期待同志之情。
整幅画面充溢着强烈的时代气息。
一马当先 1947年作徐悲鸿笔下的马是“一洗万古凡马空”,独有一种精神抖擞、豪气勃发的意态。
此幅《一马当先》中,作者将西洋画的笔触与传统没骨画法相结合,以惯常的魏碑兼草隶的笔意勾勒马躯干,又以极具古金石气的短而劲的线条传达马的神韵,用浓淡有度的水墨表现马的肌肉质感、骨骼结构。
浅析徐悲鸿绘画的艺术特色
浅析徐悲鸿绘画的艺术特色作者:刘俊梅来源:《当代人(下半月)》2018年第04期一、徐悲鸿简介徐悲鸿(1895-1953),原名徐寿康,江苏宜兴人,中国近代著名画家、教育家,中国现代美术的奠基者。
徐悲鸿先生出生于江苏的一个平民家庭。
他的父亲徐大章是一名私立学校教师。
徐悲鸿9岁时,就跟着父亲学画画。
20岁入震旦大学,得到著名的油画家周湘等大家的赞扬和指导。
而同样结识了维新派领袖康有为,因此而胸怀兼济天下的豪情。
后来他获赴日资助,在日本,徐悲鸿深切地感受到日本画家的创作技法与画作境界。
徐悲鸿回国后受聘为北京大学导师。
此时,遇到了蔡元培、鲁迅等名人,开始信奉“德先生”与“赛先生”的思想,追求民主与科学。
24岁时到法国深造,开始接受正规的西方绘画教育。
32岁这一年回国开始在各大高校从事教育工作,致力于美术教学事业,他还继续发展自己的艺术和革命事业。
二、徐悲鸿的绘画艺术特色徐悲鸿十分擅长油画素描和中国画。
他把中西合璧奉为自己的创作理念,画作独特新颖。
他的油画注入国画的留白与写意的韵味,国画则注入了油画工巧的风格。
(一)徐悲鸿绘画艺术中中西结合的特点综合大量的实例来观察徐悲鸿先生的作品,可谓“画如其人”,具体则表现为中西合璧的风格特点。
这样说,想要更好地了解徐悲鸿的作品风格,应重点解析中西合璧的技巧,领悟西方的现实主义与中国写意风格的不同。
徐悲鸿的艺术语言,如他的绘画选择,他的绘画风格和他的创造性思维,反映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
此外,徐悲鸿的中国画主要是笔墨晕染为传统地手法。
借助于干湿晕染线条和墨彩来绘画人物形象和描绘写意意境。
徐悲鸿的中国画综合了追求比例、黄金解剖、具象透视等方法。
徐悲鸿对国画有着十分深切的改良,中心点在于:一方面古代绘画技法优秀的地方我们要坚守,对于一些濒临失传的技法要拯救,不好的要加以更改。
另一方面,对于西洋技法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做到中西合璧。
然后将它们去融入生活。
徐悲鸿在继承民族文化上十分认真的分析了我们的民族传统国画的风格与境界,然后做了大量详实的解析文化意蕴与写意技法的融合探讨。
徐悲鸿画风的演变与艺术特色
徐悲鸿画风的演变与艺术特色徐悲鸿是中国画坛上的传奇人物,他的画作风格经历过多次演变。
但是,他的画风却一直保持着浓郁的民族气息和独特的艺术特色。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徐悲鸿的画风的演变及其艺术特色。
演变过程徐悲鸿的画风演变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他从事工笔花鸟画的时期。
这个阶段的作品以精细的勾线、细致的描绘和浓郁的工笔风格为特色。
在此期间,他创作了很多著名的花鸟画作品,例如《芙蓉》、《乌鹊和牡丹》等。
第二个阶段是他深入民间艺术、吸收民间文化的时期。
在这个阶段,他画风更为豪放自由,色彩更为鲜明,笔触也更加含蓄。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包括《赶驴图》、《赶猪图》、《赶牛图》等。
第三个阶段是他追求现代艺术的时期。
在这一阶段,他从国外学习西方先进的绘画技巧,将西方绘画语言和中国绘画传统进行有机结合。
这一时期,他的画风更为极简主义,运用简洁的线条和浅灰的色调表达丰富的情感,代表作品有《黄河》、《百姓_谷》、《乡村母亲》等。
艺术特色徐悲鸿的画风充满了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和独特的个人风格。
他具有很高的绘画造诣和艺术灵感,在表现人物、动物、风景等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表现方式。
首先,他非常注重构图和重视色彩。
他的构图严谨而富有变化,在场景中构建出极具艺术价值的完美形态。
同时,他的色彩鲜明而饱满,赋予了他的作品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深刻的文化内涵。
其次,他善于运用画面元素和细节,塑造丰富、生动的形象。
他对人物、动物的形象的把握非常准确,能够深入到表情、动态、气息等方面,能够将其特点表现得非常淋漓尽致。
最后,他注重演绎情感和表现思想内涵。
在他的画作中,情感和思想内涵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往往可以通过画中的人物、动物、风景等来表现出来。
他有一种高度的敏锐性和感悟性,能够敏锐捕捉到生活的细微之处并将之演绎得淋漓尽致。
总之,徐悲鸿是中国画坛上的一位艺术巨匠,他的画风充满了浓郁的民族气息和个人独特的艺术特色。
他的画作历经三次演变,但是其独特的风格却一直贯穿其中。
八雅轩丨 艺术经典 徐悲鸿巨作 田横五百士 赏析
八雅轩丨艺术经典徐悲鸿巨作田横五百士赏析《徐悲鸿巨作《田横五百士》赏析》一、引言徐悲鸿(1895-1955)是我国现代艺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画家、美术教育家和美术理论家。
他的作品在我国近现代绘画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中尤以《田横五百士》堪称巨作。
本文将深入探讨徐悲鸿的这幅巨作,对其内容、艺术手法以及意义进行全面赏析,旨在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和欣赏这幅艺术经典。
二、作品背景1. 画作名称:《田横五百士》2. 创作时间:1933年3. 画作规格:纸本设色,纵38.6厘米,横1932.7厘米4. 主题内容:《田横五百士》是徐悲鸿以“五百士”这一题材形式表现了我国人民的英勇形象。
作品以农民、工人、学生、士兵等五百人的生动形象,展现了我国人民的艰苦奋斗和乐观豁达。
三、艺术赏析1. 艺术手法:徐悲鸿在《田横五百士》中采用了写实主义的绘画手法,以精湛的技艺塑造了五百人的形象。
每个人物形象都栩栩如生,根据其职业特点和表情神态展现出不同的个性和心境。
整幅画面色彩浓郁,充满了力量和生气。
2. 意义与价值:《田横五百士》作为徐悲鸿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在艺术上具有极高的价值,更是一幅具有时代意义的作品。
它表现了我国人民的顽强和乐观,展现了我国人民的勇气和坚毅,是对我国人民精神的深刻赞美,也是对我国现实的真实写照。
四、总结与展望徐悲鸿的《田横五百士》是我国现代绘画史上的经典之作,它以雄浑的笔触、丰富的表现形式展现了我国人民的生活和精神状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通过本文的赏析,我们对这幅巨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也更加珍视和喜爱这幅艺术珍品。
个人观点与理解在我看来,徐悲鸿的《田横五百士》不仅是一幅优秀的艺术作品,更是一面镜子,反映出我国人民的精神风貌和时代特征。
这幅作品让我深刻体会到了我国人民的顽强和乐观,也让我对我国绘画艺术产生了更深的兴趣和热爱。
在未来,我希望能够看到更多关于徐悲鸿的作品,深入了解他的艺术创作理念和风格特点,也更希望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多观赏到优秀的我国绘画作品,感受我国绘画带来的美好和力量。
正文徐悲鸿素描作品的艺术特征
正文徐悲鸿素描作品的艺术特征徐悲鸿是中国现代画坛上杰出的艺术家之一,擅长绘画和素描。
他的素描作品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具有独特的艺术特征。
下面将从构图、用线、用笔、用墨等几个方面来介绍徐悲鸿素描作品的艺术特征。
首先,徐悲鸿的素描作品在构图上非常讲究。
他善于捕捉事物的特点,并将其巧妙地安排在画面中,形成有力的组合。
他常常运用对比的手法,将明暗、纵深、形状等元素进行巧妙的组合,突出了画面的层次感和空间感。
他的素描作品往往具有鲜明的主题和强烈的表现力。
其次,徐悲鸿在用线上有独到之处。
他的线条非常灵动和富有力量感,能够准确地表达出事物的轮廓和形态。
他的线条流畅而有张力,常常以多变的姿态出现在画面中。
他注重对形状的把握,能够用简洁的线条勾勒出事物的特点和内在的力量。
再次,徐悲鸿在用笔上也有独特之处。
他擅长利用画笔和墨汁的变化来表现不同的质感和纹理。
他能够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笔法来表现不同的触感和光影效果。
他对于墨汁的运用非常熟练,能够通过厚薄、浓淡的变化来表现出物体的质感和立体感。
最后,徐悲鸿的素描作品中常常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
他运用书法的技巧和意境,赋予了作品一种独特的韵味和意境。
他在作品中常常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和情感,让作品更具有内涵和情感共鸣。
总的来说,徐悲鸿的素描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特征。
他善于构图,并运用对比的手法营造层次感和空间感;他的线条流畅而富有力量感,并能够准确地表达事物的形态;他善于利用笔触和墨汁的变化来表现质感和纹理;他常常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赋予作品以独特的韵味和意境。
这些特点使得徐悲鸿的素描作品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内涵。
他的作品不仅反映了他对于艺术的独特见解,也向我们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气质。
徐悲鸿绘画艺术赏析
鸿立牛 轴 设 色 纸 本
辛 未 ( 19 31 年 ) 钤 印 : 悲
性栏题 元。识 夫壬: 人申春 乃春如 钱尽短 昌写梦 照奉初 先性离 生元影 的夫, 夫人人 人雅在 。赏东 。风 悲正 鸿倚 。
钤壬立梅 印申轴花 :(设 东 19 色 海 32 纸 王年本 孙) 作
春以此牛牛国要上徐题春 之及图犹也画是千悲识之 歌泛中如是中他年鸿:歌 。着体他徐,成来画春 新形的悲注功无马之 绿庞马鸿重地数名歌钤 的大一特比将画闻。印 垂的样别例西马天大: 柳牛意钟、画的下千悲 ,,韵爱造的作,道 构与生的型技品他兄 成小动题准法中的教 了巧、材确和凸马正 充灵神,,精现之。 满动气他以神出所乙 希的十所形溶来以亥 望儿足画传入,能悲 的童。的神了主在鸿 。 。 ,
1923年入巴黎国立美术学校,学习油 画、素描,并游历西欧诸国,观摹研 究西方美术。 1927年回国,先后任上海南国艺术学 院美术系主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任中华全国 美术工作者协会(现中国美术家协会) 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等职,为第 一届全国政协代表。
赵喦 调马图 描绘一马夫牵马训导的情景。调马者装束与胡人无异,高鼻深目、满腮 胡须。马取侧面之势,劲健强壮,充满动势。画家的描绘技巧极高,造型 能力既准确又生动,构图也别开生面。
五马图
李公麟
长卷 纸本 墨笔 纵29.3厘米 横225 厘米 (日)私人藏)
1.大树双马
2.《三马图》 (作于1944 年)
狮吼 1922年 素描 42×62.5厘米
桂林风景
1934年
布面油画
56×74
喜马拉雅山 36×52cm 1940年
神鹰图 抗日战争期间 纸本水墨 国画 32.5×年
明代名画《千里江山图》的意义与艺术价值
明代名画《千里江山图》的意义与艺术价值一、介绍《千里江山图》•《千里江山图》是明代著名画家徐悲鸿创作的一幅巨幅绘画作品。
•这幅画展现了中国壮丽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被誉为中国绘画艺术的珍宝之一。
二、意义1.文化传承与历史记载•通过《千里江山图》,人们可以了解到明代时期中国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以及社会风貌,有助于我们重建和理解过去时期的历史面貌。
•这幅画呈现出的悠久历史和固有文化元素,体现了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2.艺术表达与审美享受•徐悲鸿将大量线条运用于这副作品中,给予了整个画面良好的结构和动感。
•细致入微的描绘使得观者可以感受到自然界奇妙而独特的气息,领略到无穷的美感。
•《千里江山图》中的景物布局和色彩运用都展现了徐悲鸿精湛的绘画技巧,为观者提供了一种视觉上的享受与体验。
三、艺术价值1.独特性与稀缺性•《千里江山图》作为明代名画中的佳作之一,具有非常高的收藏和鉴赏价值。
•这幅画虽然存在多幅复制品,但原作仍然被认为是无价之宝。
2.艺术风格与创新•徐悲鸿在这幅画中融入了西方绘画技法与中国传统审美,使得作品既保持了传统文化特色又开辟了新境界。
•他通过构图和线条表达独立独特的审美观点,塑造出与众不同的艺术形象。
3.文化遗产与时代记忆•《千里江山图》作为明代文物之一,承载着丰富多样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
作为文化遗产,它不仅向后人展示了过去时期的社会风貌与历史事件,也为今天人们研究和理解相关时代的文化背景提供了珍贵资源。
四、结论明代名画《千里江山图》作为一幅艺术珍品,既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同时也是中国绘画艺术中的杰作之一。
它通过展示出壮丽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让人们体验到无限的审美享受。
这幅画不仅是文化传承与历史记载的重要载体,也有着独特的艺术力量和审美意义。
因此,《千里江山图》在艺术界被视为宝贵的资产和珍品,对于推动中国传统绘画艺术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徐悲鸿的绘画艺术2012年05月09日 18:50来源:中国大学生在线字号:T|T0人参与00条评论0打印转发(二)绘画艺术的浪漫主义特色多数学者对徐悲鸿绘画艺术的认识往往集中在他的写实主义风格,却没注意到他重视写形之上的传神和艺术的抒情明志作用。
徐悲鸿的具有高尚的气节和强烈的民族情感,在绘画艺术中表现出鲜明的的艺术个性,他的思想情感、道德品质、文化修养和气质品格无不有机地融入到他的绘画作品中,形成了独特的浪漫主义特色。
徐悲鸿在艺术创作中,坚持用自己的敏锐的感受和完整而深刻的美学理念来驾驭自己的形象思维,并将自己的人格气质以及创作激情有机地熔铸到其中。
所以在他的作品中不仅有客观事物,更有作者的真性情。
当然与中国文人画中的重视自我胸怀和情思表达相比,徐悲鸿的思想感情、文化道德以及个性气质中包含了更深刻的民族性和时代性。
徐悲鸿所处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危难、也最催人奋进的时代。
社会上充满了落后与进步、愚昧与科学、野蛮与文明、独裁与民主、亡国灭族与民族振兴等矛盾之间的殊死斗争和卓绝抉择。
在此新旧思想交替、开放与守旧并存的时代,徐悲鸿正是我们新文化运动在艺术革命领域里的领袖。
据王震先生所辑《徐悲鸿文集》记载,徐悲鸿曾经说过:“为艺术之德,固不当衰于一是;但小博大雄奇为准绳,如能以轻微淡逸与之等量齐观,固无损其伟大也。
若其跻乎庄严、静穆、高妙、雍和之境者,则尤艺之极诣也。
”“我们的雕塑,应当继续汉人雄奇活泼之风格。
我们的绘画,应当振起唐人博大之精神。
我们的图案艺术,应绍述宋人之高雅趣味。
”其绘画艺术中蕴涵着磅礴的思想、强烈情感和民族精神,这些与他在留学期间所吸收的西方理性主义相结合,最终形成他艺术上的浪漫主义特色。
徐悲鸿在艺术上追求真善美,是其终极追求在于尽善尽美。
[4]正如他所说:“穷造物之情者,恒得真之美;探人生之究竟者,则能及乎真之善……若其挥斥八极,隘九州,或真宰上诉天应泣者,必形式与内容并跻其极,庶乎至善尽美,乃真实不虚。
”徐悲鸿写实和求真是达到“尽善尽美”的前提,包括对知识和科学的崇尚、师法自然的继承、坚持艺术与生活和大众的密切关系以及艺术对诚对情对爱的要求,并且这些特征是互为促进的,但是对真的强调最终还需要落脚于“尽善尽美”的旨归。
而徐悲鸿在艺术中对技术、技巧和技法的充分肯定和对素描与写生的严格要求的要旨,正是在于他对尽善尽美的恪守。
总之,真善美是相辅相成的、完整统一的,不可偏废任何一方面。
浪漫主义艺术气息可以说是贯穿于徐悲鸿的艺术生涯。
比如1918年徐悲鸿给四大名旦之一的梅兰芳所作画像《天女散花图》,其中蕴含了徐悲鸿对写实主义创作手法的早期追求,但其中也不可避免地融入了徐悲鸿的浪漫主义气质。
画像中都有大胆想象的部分,尤其是《天女散花图》中梅兰芳的脸部的细致描绘,是比较典型的西式写实画法,但在一片云海升腾弥漫的画面中,梅兰芳那呼之欲出的眉眼神态却给人一种鲜明的诗意想象,作品整个画面具有了超越一般现实主义作品之上的浪漫主义气息。
又如徐悲鸿刊登在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刊物《绘学》的一幅画作《搏狮图》,在这个画作中一名裸体的男子赤手空拳与一只张开大嘴的雄师搏斗。
作者用写实主义的手法表现出男子神态中的坚定自若,而细看整幅画面,在人与狮关系上的艺术化处理中,明显是一种大胆的想象,是对人类斗争精神的理想化处理,作品的浪漫主义色彩也就呼之欲出了。
如果说这些是徐悲鸿步入艺术的期流露出的浪漫主义的艺术本质,那么他这种那不甘平庸、富于幻想、敢于挑战自我、执著追求理想的浪漫主义气质在以后的艺术创作中却从没有减弱。
例如徐悲鸿于1924年创作的油画作品《琴课》、《抚猫人像》,又如1925年创作的《蜜月》等,虽然画作中的写实主义技巧是显而易见的,徐悲鸿同时赋予画面的还有另一种婉约、秀丽、温馨,甚至是超然物外以及朦胧梦幻的浪漫主义气息。
再看他1926年的著名油画《箫声》,更是使这种充满神韵和秀美气息的浪漫主义达到了新的高度,以至于法国诗人保尔·瓦莱西这位日后的法兰西院士在《箫声》的素描稿上,情不自禁地题写了几行诗,意思是说他看到的这位画家是一位魔术师,看到这张画,就好像看到美好的景致从箫中间流淌出来一样。
由此可见,在徐悲鸿的艺术作品里,写实主义的手法仅仅是他的艺术创作的手段,而那种自然流露出来的给人以无限遐想的“情在形外”的浪漫主义特征也是无时不在的。
再者,徐悲鸿绘画艺术的浪漫主义特色在其国画、油画、素描、书法甚至是诗文和讲辞中都是极其显明的。
比如,他的国画《前进》、《新生命活跃起来》、《漓江春雨》、《山林远眺》、《沉吟》等,其中的写景图《漓江春雨》以其对创造性的泼墨技法之运用,体现出的浩然浑融的气势和儒雅的中国文化精神,以及艺术家个人的“独执偏见,一意孤行”的个性、强烈的创作激情和丰富的想象力,浪漫主义特色蕴含其中。
包括《印度妇人》、《泰戈尔像》、《神鹰图》、《灵鹫》、《鹰击长空》等具有鲜明的写实主义作品在内,其中的浪漫主义特色也是不容否认的。
特别是灵鹫与山鹰的眼睛,真可谓是“以形写神”的典范之作,使灵鹫和山鹰的形象与搏击的本性跃然纸上,显现出了傲然独立的斗争精神。
再看早期的油画中的创作《喜马拉雅山》,这幅作品不仅表现出了中国艺术传统的气韵生动、飘逸洒脱的美学追求,还从其构图上的奇绝、色彩上的包容、对中国阴阳辩证以及西方理性精神等方面进行了卓绝的高强度整合,达到了崇高的精神境界,也展现出了强烈的浪漫主义气息。
总之,写实主义手法是徐悲鸿艺术的基础和来源,是徐悲鸿艺术创作的手段。
在艺术表现力上徐悲鸿已经超越了写实主义本身,凸显出独特的浪漫主义特色。
这就像中国历史上出现得许多极具表现力的艺术家,他们大多同时极其重视师法自然,而最终又达到一种新超越一样。
真正的浪漫主义艺术和画家都是极其尊重现实主义和师法自然的,徐悲鸿的浪漫主义艺术正给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主要作品徐悲鸿擅长以马喻人、托物抒怀,以此来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
徐悲鸿笔下的马是"一洗万古凡马空",独有一种精神抖擞、豪气勃发的意态。
《奔马图》从这幅画的题跋上看,此《奔马图》作于1941年秋季第二次长沙会战期间。
此时,抗日战争正处于敌我力量相持阶段,日军想在发动太平洋战争之前彻底打败中国,使国民党政府俯首称臣,故而他们倾尽全力屡次发动长沙会战,企图打通南北交通之咽喉重庆。
二次会战中我方一度失利,长沙为日寇所占,正在马来西亚槟榔屿办艺展募捐的徐悲鸿听闻国难当头,心急如焚。
他连夜画出《奔马图》以抒发自己的忧急之情。
在此幅画中,徐悲鸿运用饱酣奔放的墨色勾勒头、颈、胸、腿等大转折部位,并以干笔扫出鬃尾,使浓淡干湿的变化浑然天成。
马腿的直线细劲有力,犹如钢刀,力透纸背,而腹部、臀部及鬃尾的弧线很有弹性,富于动感。
整体上看,画面前大后小,透视感较强,前伸的双腿和马头有很强的冲击力,似乎要冲破画面。
《群马》徐悲鸿早期的马颇有一种文人的淡然诗意,显出"踯躅回顾,萧然寡俦"之态。
至抗战爆发后,徐悲鸿认识到艺术家不应局限于艺术的自我陶醉中,而应该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将艺术创作投入到火热的生活中去,所以他的马成为正在觉醒的民族精神的象征。
而建国后,他的马又变"山河百战归民主,铲尽崎岖大道平"的象征,仍然是奔腾驰骋的样子,只是少了焦虑悲怆,多了欢快振奋。
《九方皋》秦穆公谓伯乐曰:"子之年长矣,子姓有可使求马者乎?"伯乐对曰:"良马,可形容筋骨相也。
天下之马者,若灭若没,若亡若失。
若此者绝尘耶辙。
臣之子皆下才也,可告以良马,不可告以天下之马也。
臣有所与其担缠薪菜者,有九方皋,此其于马,非臣之下也。
请见之。
"穆公见之,使行求马。
三月而反。
报曰:"已得之矣,在沙丘。
"穆公曰:"何马也?"对曰:"牝而黄。
"使人往取之,牡而骊。
穆公不说。
召伯乐而谓之曰:"败矣!子所使求马者,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伯乐喟然太息曰:"一至于此乎?是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
若皋之所观天机也。
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
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
若皋之相马,乃有贵乎马者也。
"马至,果天下之马也。
《田横五百士》这幅《田横五百士》是徐悲鸿的成名大作。
故事出自《史记•田儋列传》。
田横是秦末齐国旧王族,继田儋之后为齐王。
刘邦消灭群雄后,田横和他的五百壮士逃亡到一个海岛上。
刘邦听说田横深得人心,恐日后有患,所以派使者赦田横的罪,召他回来。
《史记•田儋列传》原文这样记载:"……乃复使使持节具告以诏商状,曰:'田横来,大者王,小者乃侯耳;不来,且举兵加诛焉。
'田横乃与其客二人乘传诣洛阳。
……未至三十里,至尸乡厩置,横谢使者曰:'人臣见天子当洗沐。
'止留,谓其客曰:'横始与汉王俱南面称孤,今汉王为天子,而横乃为亡虏而北面事之,其耻固已甚矣。
……'遂自刭。
……五百人在海中,使使召之。
至则闻田横死,亦皆自杀,于是乃知田横兄弟能得士也。
"文末司马迁感慨地写道:"田横之高节,宾客慕义而从横死,岂非至贤。
余因而列焉。
不无善画者,莫能图,何哉!"可见徐悲鸿作此画是受太史公的感召。
正是有感于田横等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高节",画家着意选取了田横与五百壮士惜别的戏剧性场景来表现。
这幅巨大的历史画渗透着一种悲壮的气概,撼人心魄。
画中把穿绯红衣袍的田横置于右边作拱手诀别状,他昂首挺胸,表情严肃,眼望苍天,似乎对茫茫天地发出诘问,横贯画幅三分之二的人物组群,则以密集的阵形传达出群众的合力。
人群右下角有一老妪和少妇拥着幼小的女孩仰视田横,眼神满含哀婉凄凉,其雕塑般的体积,金字塔般的构架无疑使我们想起普桑、大卫的绘画。
普桑喜用的红、黄、蓝三原亦在徐的画面中占主导地位,突出了田横与青年壮士之间的对答交流。
背影衬以明朗素净的天空,给人以澄澈肃穆的感觉。
"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正是德国古典病态学家温克尔曼所提倡的艺术格调。
欣赏徐悲鸿的画时,会发觉画中人物伸展的手臂、踮起的脚尖、前跨的腿、支立着的木棍、阴森锋利的长剑构成了一种画面节奏,寓动于静,透出一种英雄主义气慨。
在当时流行现代主义艺术之风的中国,徐悲鸿坚持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的现实主义立场,借历史画来表达他对社会正义的呼唤,这些犹如黑夜中的闪电划亮天际,透出黎明的曙光。
徐悲虹-雄狮《负伤之狮》创作于1938年,当时日寇侵占了我大半个中国,国土沦丧,生灵涂炭,徐悲鸿怨愤难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