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的绘画艺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徐悲鸿的绘画艺术
2012年05月09日 18:50
来源:中国大学生在线
字号:T|T
0人参与00条评论0打印转发
(二)绘画艺术的浪漫主义特色
多数学者对徐悲鸿绘画艺术的认识往往集中在他的写实主义风格,却没注意到他重视写形之上的传神和艺术的抒情明志作用。徐悲鸿的具有高尚的气节和强烈的民族情感,在绘画艺术中表现出鲜明的的艺术个性,他的思想情感、道德品质、文化修养和气质品格无不有机地融入到他的绘画作品中,形成了独特的浪漫主义特色。
徐悲鸿在艺术创作中,坚持用自己的敏锐的感受和完整而深刻的美学理念来驾驭自己的形象思维,并将自己的人格气质以及创作激情有机地熔铸到其中。所以在他的作品中不仅有客观事物,更有作者的真性情。当然与中国文人画中的重视自我胸怀和情思表达相比,徐悲鸿的思想感情、文化道德以及个性气质中包含了更深刻的民族性和时代性。徐悲鸿所处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危难、也最催人奋进的时代。社会上充满了落后与进步、愚昧与科学、野蛮与文明、独裁与民主、亡国灭族与民族振兴等矛盾之间的殊死斗争和卓绝抉择。在此新旧思想交替、开放与守旧并存的时代,徐悲鸿正是我们新文化运动在艺术革命领域里的领袖。据王震先生所辑《徐悲鸿文集》记载,徐悲鸿曾经说过:“为艺术之德,固不当衰于一是;但小博大雄奇为准绳,如能以轻微淡逸与之等量齐观,固无损其伟大也。若其跻乎庄严、静穆、高妙、雍和之境者,则尤艺之极诣也。”“我们的雕塑,应当继续汉人雄奇活泼之风格。我们的绘画,应当振起唐人博大之精神。我们的图案艺术,应绍述宋人之高雅趣味。”其绘画艺术中蕴涵着磅礴的思想、强烈情感和民族精神,这些与他在留学期间所吸收的西方理性主义相结合,最终形成他艺术上的浪漫主义特色。
徐悲鸿在艺术上追求真善美,是其终极追求在于尽善尽美。[4]正如他所说:“穷造物之情者,恒得真之美;探人生之究竟者,则能及乎真之善……若其挥斥八极,隘九州,或真宰上诉天应泣者,必形式与内容并跻其极,庶乎至善尽美,乃真实不虚。”徐悲鸿写实和求真是达到“尽善尽美”的前提,包括对知识和科学的崇尚、师法自然的继承、坚持艺术与生活和大众的密切关系以及艺术对诚对情对爱的要求,并且这些特征是互为促进的,但是对真的强调最终还需要落脚于“尽善尽美”的旨归。而徐悲鸿在艺术中对技术、技巧和技法的充分肯定和对素描与写生的严格要求的要旨,正是在于他对尽善尽美的恪守。总之,真善美是相辅相成的、完整统一的,不可偏废任何一方面。
浪漫主义艺术气息可以说是贯穿于徐悲鸿的艺术生涯。比如1918年徐悲鸿给四大名旦之一的梅兰芳所作画像《天女散花图》,其中蕴含了徐悲鸿对写实主义创作手法的早期追求,但其中也不可避免地融入了徐悲鸿的浪漫主义气质。画像中都有大胆想象的部分,尤其是《天女散花图》中梅兰芳的脸部的细致描绘,是比较典型的西式写实画法,但在一片云海升腾弥漫的画面中,梅兰芳那呼之欲出的眉眼神态却给人一种鲜明的诗意想象,作品整个画面具有了超越一般现实主义作品之上的浪漫主义气息。又如徐悲鸿刊登在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刊物《绘学》的一幅画作《搏狮图》,在这个画作中一名裸体的男子赤手空拳与一只张开大嘴的雄师搏斗。作者用写实主义的手法表现出男子神态中的坚定自若,而细看整幅画面,在人与狮关系上的艺术化处理中,明显是一种大胆的想象,是对人类斗争精神的理想化处理,作品的浪漫主义色彩也就呼之欲出了。如果说这些是徐悲鸿步入艺术的期流露出的浪漫主义的艺术本质,那么他这种那不甘平庸、富于幻想、敢于挑战自我、执著追求理想的浪漫主义气质在
以后的艺术创作中却从没有减弱。例如徐悲鸿于1924年创作的油画作品《琴课》、《抚猫人像》,又如1925年创作的《蜜月》等,虽然画作中的写实主义技巧是显而易见的,徐悲鸿同时赋予画面的还有另一种婉约、秀丽、温馨,甚至是超然物外以及朦胧梦幻的浪漫主义气息。再看他1926年的著名油画《箫声》,更是使这种充满神
韵和秀美气息的浪漫主义达到了新的高度,以至于法国诗人保尔·瓦莱西这位日后的法兰西院士在《箫声》的素描稿上,情不自禁地题写了几行诗,意思是说他看到的这位画家是一位魔术师,看到这张画,就好像看到美好的景致从箫中间流淌出来一样。由此可见,在徐悲鸿的艺术作品里,写实主义的手法仅仅是他的艺术创作的手段,而那种自然流露出来的给人以无限遐想的“情在形外”的浪漫主义特征也是无时不在的。
再者,徐悲鸿绘画艺术的浪漫主义特色在其国画、油画、素描、书法甚至是诗文和讲辞中都是极其显明的。比如,他的国画《前进》、《新生命活跃起来》、《漓江春雨》、《山林远眺》、《沉吟》等,其中的写景图《漓江春雨》以其对创造性的泼墨技法之运用,体现出的浩然浑融的气势和儒雅的中国文化精神,以及艺术家个人的“独执偏见,一意孤行”的个性、强烈的创作激情和丰富的想象力,浪漫主义特色蕴含其中。包括《印度妇人》、《泰戈尔像》、《神鹰图》、《灵鹫》、《鹰击长空》等具有鲜明的写实主义作品在内,其中的浪漫主义特色也是不容否认的。特别是灵鹫与山鹰的眼睛,真可谓是“以形写神”的典范之作,使灵鹫和山鹰的形象与搏击的本性跃然纸上,显现出了傲然独立的斗争精神。再看早期的油画中的创作《喜马拉雅山》,这幅作品不仅表现出了中国艺术传统的气韵生动、飘逸洒脱的美学追求,还从其构图上的奇绝、色彩上的包容、对中国阴阳辩证以及西方理性精神等方面进行了卓绝的高强度整合,达到了崇高的精神境界,也展现出了强烈的浪漫主义气息。
总之,写实主义手法是徐悲鸿艺术的基础和来源,是徐悲鸿艺术创作的手段。在艺术表现力上徐悲鸿已经超越了写实主义本身,凸显出独特的浪漫主义特色。这就像中国历史上出现得许多极具表现力的艺术家,他们大多同时极其重视师法自然,而最终又达到一种新超越一样。真正的浪漫主义艺术和画家都是极其尊重现实主义和师法自然的,徐悲鸿的浪漫主义艺术正给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主要作品
徐悲鸿擅长以马喻人、托物抒怀,以此来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徐悲鸿笔下的马是"一洗万古凡马空",独有一种精神抖擞、豪气勃发的意态。
《奔马图》
从这幅画的题跋上看,此《奔马图》作于1941年秋季第二次长沙会战期间。此时,抗日战争正处于敌我力量相持阶段,日军想在发动太平洋战争之前彻底打败中国,使国民党政府俯首称臣,故而他们倾尽全力屡次发动长沙会战,企图打通南北交通之咽喉重庆。二次会战中我方一度失利,长沙为日寇所占,正在马来西亚槟榔屿办艺展募捐的徐悲鸿听闻国难当头,心急如焚。他连夜画出《奔马图》以抒发自己的忧急之情。
在此幅画中,徐悲鸿运用饱酣奔放的墨色勾勒头、颈、胸、腿等大转折部位,并以干笔扫出鬃尾,使浓淡干湿的变化浑然天成。马腿的直线细劲有力,犹如钢刀,力透纸背,而腹部、臀部及鬃尾的弧线很有弹性,富于动感。整体上看,画面前大后小,透视感较强,前伸的双腿和马头有很强的冲击力,似乎要冲破画面。《群马》
徐悲鸿早期的马颇有一种文人的淡然诗意,显出"踯躅回顾,萧然寡俦"之态。至抗战爆发后,徐悲鸿认识到艺术家不应局限于艺术的自我陶醉中,而应该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将艺术创作投入到火热的生活中去,所以他的马成为正在觉醒